商业街文化塑造

2024-08-04

商业街文化塑造(精选7篇)

商业街文化塑造 篇1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者对企业共同发挥着作用。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管理与发展的保证, 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是市场竞争制胜法宝, 还是塑造员工的良师。目前, 我国企业诚信缺失严重, 其表现和原因是多方面的, 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必须依靠企业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共同推动, 政府、媒体大众、行业组织、企业领导者与员工都必须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

一、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关系架构

商业伦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的表现形式。是指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它是道德价值与效率价值的统一, 是社会道德与服务精神的统一, 也是法治与道德的责任的统一。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理念构成了商业伦理的主体。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诚信是其核心的内容, 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内涵与主体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与主体是相同的, 首先, 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的集合原理来进行分析, 假如把商业伦理设定为一个“集合”, 把企业诚信文化设定为另一个“集合”, 那么“诚信”就是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换句话说, 诚信就是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相同的内涵与主体。商业伦理的主体是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思想, “以诚为本, 以信立足”这是商业伦理的核心主体, 更是商业伦理的精髓、要义。而对于企业诚信文化来讲, 诚信无疑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内容, “以诚为本, 以信立足”讲诚信、树立企业诚信的信誉、形象, 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的核心。

2.功能与目标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其功能是相同的。二者都为企业服务。无论是从其激励功能、引导功能、辐射功能上讲;还是从其凝聚功能、约束功能上讲, 二者的功能是基本相同的, 共同对企业发挥着作用。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也有着相同的目标, 那就是塑造企业的诚信形象、约束企业的各种商业行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遵守社会道德基本准则, 促进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3.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首先, 从商业伦理的角度上讲, 商业伦理是一个大的整体, 而企业诚信文化是商业伦理的一部分。商业伦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的表现形式, 是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而企业作为商业活动中的一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 其内部塑造出的诚信文化成为了商业伦理的一部分。

其次, 如果从企业诚信文化的角度上来讲, 企业诚信文化无疑是商业伦理在企业这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里的内化表现形式。商业伦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商业活动来讲的,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其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与遵循。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总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在整个商业活动中, 对商业伦理道德准则的认同与遵循, 将会客观上促进企业“守诚讲信”, 从而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反过来, 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主观上推动着整个社会商业伦理道德的认同与遵守, 如果企业都能够重视诚信文化的塑造, 企业管理者能够积极的引导企业成员“守诚讲信”, 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那么整个社会必然将会形成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氛围。

二、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重要性

2001年中国经历了漫长的“谈判”终于加入WTO, 时任世贸组织美国认证协会主席的米罗·葛洛说:“中国入世后, 世界各国人们对于中国的印象, 首先就是其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质量, 其次就是中国政府的诚信, 尔后是一个良好的法律保障体系, 综合起来的诚信就是我们做出判断的依据。”加入WTO后, 世界500强这等优秀的企业将会无情的冲击我国的国内市场, 企业间的竞争将会愈加的激烈, 如果再不重视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我们的企业何谈向前发展, 走出国门。可见, 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无论是对于当前的中国政府来说, 还是对于所有中国的企业来说, 都是关乎生死的大事。那么, 对于企业来说,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到底起到何种作用?

1. 企业有效管理与长远发展的保证

无论是惠普的“以诚心换忠心”, 还是海尔的“真诚到永远”, 都充分的说明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 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塑造企业诚信文化。企业的内部制度和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 是企业的员工, 而人既是制度的制订者, 也是执行者, 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念、精神状态、情趣意志以及由这些因素所表达出来的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智慧、企业凝聚力, 是制度无法约束的, 只能用诚信文化这种无形的、非正式的力量去影响和规范员工, 使其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约束和行为控制, 这将有利于提高内部制度的执行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然要求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普拉哈德和加里·哈默在其《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文章中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或者能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为外显能力层。第二层为制度能力层和创新能力层。第三层为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层。这三个层面的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一个核心竞争力体系。企业诚信文化属于第三层, 它参透于企业智力、企业产品、企业文化等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环节或领域, 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不竭的动力, 因此, 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3. 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

“治业之道首在于诚”。真正赢得顾客和市场, 靠的不是动辄几千上亿的广告宣传, 而是通过自身企业诚信文化塑造建立起来的企业形象, 这就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市场辐射作用。顾客的青睐和好感, 最终会转化为自觉的购买行为并且伴随着对企业产品的免费宣传, “金杯、银杯, 不如消费者的口碑”顾客的宣传往往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 这必然会吸引更多的顾客。因此, 无论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是最基层的员工都必须充分的认识到, 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是企业赢得市场赢、得顾客的法宝, “明天的市场靠的是今日的诚实守信”。

4. 塑造员工的良师

首先, 是约束作用。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念、精神状态以及由这些因素所表达出来的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凝聚力仅仅依靠企业的规章、制度这类所谓的“硬性”约束是无法达到目的, 必须要企业诚信文化这类“软性”的约束加以辅助。其次, 是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企业诚信文化所倡导的“以诚立本, 以信立足”“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等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会转化为员工强烈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 激励员工用高昂的热情和无穷的创造力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优秀的企业诚信文化会在企业内部行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能够把全体员工团结起来, 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 产生“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应”。

“人无信不立, 政无信不威, 商无信不富”。企业诚信关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然而, 在当前, 尽管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到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诚信的企业却不多。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和诚信缺失现状不容乐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要为不诚信付出5855亿元的代价, 其中逃废债务造成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 合同欺诈造成直接损失约55亿元, 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 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目前, 我国企业诚信文化缺失在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员工诚信的缺失;员工对企业诚信的缺失;企业对顾客诚信的缺失;对竞争者诚信的缺失;对政府诚信的缺失;对社会诚信的缺失。

导致企业诚信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是企业逐利性的价值观, 这是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内在原因。其次, 是市场制度和产权机制的不完善。第三是企业信用法制的不健全。那么, 我们该如何基于我们不同的国情来塑造适合我们的企业诚信文化呢?

三、我国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1. 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外部力量推动

对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归结起来, 要有两种力量的推动, 一种是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 这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保障, 包括政府的约束、管理、引导;社会公众的监督;媒体的监督以及行业组织或者社会诚信中介组织的监督, 另一种力量来自企业内部, 这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关键, 包括企业的制度约束;企业领导者从上向下层的监督;企业员工从下向上的监督和员工自我的监督。

(1) 政府的约束与监管。首先, 要加强诚信教育。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必然要求在整个社会进行舆论宣传、教育, 让“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其次, 加快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针对互联网上新的交易的特点, 制定出可以约束网络经济的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 弥补这一方面法律法规的缺失。第二, 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维护信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法律法规, 要尽快制定《企业信用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征信管理条例》、《信用披露条例》等专门的信用法律法规既使守信的企业得到可靠的保护, 也让失信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第三,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应该发挥其带头的作用, 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 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协调, 并建立个人与企业的征信系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尽快推行个人信用实码制, 逐步扩展个人的基本账户, 实现社会保障的个人基本账户与税收账户、收入账户、银行账户等并轨, 实行个人信用资料联网。充分利用工商、银行、财政、审计、质检、司法部门的现有资料和已有的系统, 制定强制性的数据收集政策, 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建立技术先进、可靠性强、权威性高、覆盖面广、相对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公共信息数据库。第四, 建立健全企业诚信评价机制、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政府必须要积极的推动企业诚信评价机制和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要依托现行的企业代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建立起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档案, 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监督, 利用诚信档案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价, 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管理平台, 及时的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反馈到信用信息管理平台上。第五, 加强政府的约束和监管, 允许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必须强化政府在信用上的管理作用, 建立正常信用机制。与此同时, 政府要允许社会信用中介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信用中介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益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2) 媒体和公众监督。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传媒和公众的监督对于企业诚信文化塑造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大众传媒和公众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 积极的予以宣传。同时, 也要抓住一些反面的教材, 让丑陋的行径无处躲藏。对于重诚守信的企业, 要给予褒扬, 我们可以设立相关的媒体奖项, 例如“CCTV诚信企业奖”、“中国十大诚信企业奖”等。同时对于一些不守诚信的企业通过一些电视、报纸栏目定期的予以曝光, 像中央电视台的焦点透视栏目在这方面就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厦门电视台经常把违章的车辆曝光, 这也是很好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诚信之风”深入人心。才有可能彻底的改变“不讲诚信、只求眼前”的错误道德观念。

(3) 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市场越是发达, 市场交易的手段就越是专业化, 也就越需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如信息服务组织、会计事务所、信用评价组织、征信组织、企业管理协会等, 形成社会信用服务监督体系。例如, 可以授权其成立资信公司,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收集和分析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资料, 为客户提供信用状况证明资料, 帮组客户判断和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同时, 加强社会信用中介组织人员队伍的建设, 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其行为, 要通过明确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 实行优胜劣汰, 保证社会信用中介组织客观、公正、独立的运营。

2. 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内力推动

(1) 企业领导者的推动。企业家是企业伦理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他的商业伦理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精神和形象, 同时也对员工个人的伦理素质的提升产生着最深刻和持久的影响。据美国管理学会调查, 企业家具备的各项品质中“诚实正直”是其中最被推崇的三种品质之一, 表现为实事求是, 表里如一, 襟怀坦白等。无数事实证明企业家只有做到诚实守信才会使企业员工对领导者产生信赖感, 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 企业制度的约束。首先, 企业内部要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对权力要有约束机制, 发现了问题, 要能够及时纠正。要健全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 重大事项要民主投票。建立诚信管理制度, 既要保证客户的利益, 又要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其次, 企业要建立诚信经营的奖惩机制, 将奖惩机制落实到用工选择、岗位分派、职务任免、级别升降、薪酬分配等具体环节之中, 对维护企业诚信的行为给予奖励, 对违反企业诚信或给企业信誉、形象造成损害的行为给予惩罚, 使诚信蔚然成风。第三, 设置诚信档案。为每个企业的股东、员工、供货商等相关者都建立一份诚信档案。让诚信记录成为评价一个人、一个组织最主要的参考依据。

(3) 企业内部的监督。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除了来自外部的监督外, 内部自身的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内部的诚信监督, 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 企业自上而下的监督, 这种监督主要是管理者对于企业员工的监督。第二, 企业自下而上的监督, 这种监督主要是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第三, 管理者和员工自我的监督, 这种监督主要表现为平行的监督, 所谓平行的监督指的是员工相互之间的监督, 管理者相互之间的监督, 当然这种监督也包括员工的自我监督和管理者的自我监督。

除了以上的领导者引导、制度的约束和内部的监督以外, 还要加强企业内部商业伦理或者诚信道德的教育与宣传。企业道德教育能培养良好的伦理品质、调节企业伦理行为。可以采取企业培训的方式来实施, 要通过商业道德伦理的这种教育和宣传, 让诚实守信成为企业的价值理念, 让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得到企业全体人员的认同。当然, 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能否正确认识企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界定企业道德教育的对象, 建立融合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企业道德教育机制。

烟草商业企业的绿色价值观塑造 篇2

一、绿色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绿色价值观是以生存价值观、发展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为基础, 以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以人类未来的永续发展为着眼点, 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引导人们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它从客观上要求人们在适度原则下向自然索取资源,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求以及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企业绿色价值观主张企业管理活动对于传统理念、传统意识、传统做法、习惯思维的全面颠覆, 要求企业在战略、组织、人力、研发、创新、生产营销、投资决策、资源利用等各个环节形成一种有异于传统管理的绿色效应, 从而有力、有效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伦理学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 应把物质追求和道德追求结合起来, 兼顾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由此可见, 坚持绿色价值观, 实行绿色管理, 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而且可以引导企业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实现循环发展。绿色价值观作为绿色管理中首当其冲的要素, 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在绿色管理这条道路上长久地走下去,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达到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绿色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绿色价值观是烟草行业实现科学发展观和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

绿色价值观倡导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相协调发展, 符合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统筹兼顾的理念, 也符合低碳经济所提出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发展要求。加强烟草商业企业的绿色价值观建设, 实施绿色管理, 在公司运营层面上可以有效解决烟草商业企业在营销、物流、办公、监管等环节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实现企业绿色经营;在国家政策层面上, 也是烟草行业响应国家号召,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 树立绿色价值观, 实施绿色管理, 有利于烟草商业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企业中实施绿色价值观建设, 要求将绿色经营理念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 同时, 教育、引导和鼓励员工将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 进而调动企业各部门绿色管理的积极性, 使绿色管理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只有当绿色价值观成为从上层领导者到下层员工的基本共识, 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循环发展的文化理念, 才能转化为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真正动力。

3. 加强绿色价值观建设是烟草商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一套企业行为规范, 而是将这种行为规范转化为一种经营管理手段, 并且长期运用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绿色价值观的成熟将有助于烟草商业企业内外部和谐伦理关系的形成, 从而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烟草商业企业加强绿色价值观建设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二、塑造烟草商业企业绿色价值观的对策

1. 弘扬绿色烟草商业企业文化, 树立烟草商业企业绿色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 并体现在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之上。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绿色管理理念的外在表现, 是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为全体职工所认同和遵循的, 具有本企业特色的, 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其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看法和认识的总和, 即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了环保理念, 以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方面、全过程的企业文化。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绿色管理的精神核心, 对企业成长有重要影响, 大力弘扬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塑造绿色价值观的体现, 是企业成功实施绿色管理的基础。

烟草商业企业在内部企业文化建设上应该突出绿色价值观, 体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烟草企业的绿色企业文化, 就必须注重对烟草商业企业员工的绿色教育与培训, 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张贴节约提示卡、发倡议书等形式, 引导烟草商业企业员工正确认识能源现状, 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进一步树立节约的理念, 努力使全体员工认识到环保事业是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以环保为己任, 把环保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 协调“企业——保护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满足卷烟消费者绿色需求、烟草商业企业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谋求烟草商业企业的盈利, 自觉成为实施绿色管理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达到“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的目的。

2. 塑造绿色烟草商业企业形象, 构建烟草商业企业绿色竞争力。

烟草商业企业塑造企业绿色形象, 首先, 要调查烟草商业企业的环境状况以及评价烟草商业企业的环境质量, 在此基础上制定环境管理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绿化”烟草商业企业。其次, 要建立健全烟草商业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保证烟草商业企业绿化工作的有序进行。绿色烟草商业企业形象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除了要在管理上实施绿色化, 还需要向公众传达绿色信息, 洁化工作设施, 绿化办公环境, 将办公用品, 招牌、旗帜和标识, 员工制服及交通工具作为向公众传播企业绿色形象的媒介。良好的烟草商业企业绿色形象, 能扩大烟草商业企业外在的影响力, 增强政府与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度, 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可持续的竞争力——绿色竞争力。所以说, 绿色形象的树立对烟草企业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3. 倡导绿色消费观, 引领社会绿色消费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 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在慢慢发生改变, 具有时代特点的绿色消费已经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绿色消费强调低能耗、低污染的消费方式, 是一种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新时代消费观念, 是企业绿色文化的目的地, 同时也是企业绿色理念贯穿经营管理的终点。绿色消费是一种理性消费, 是消费者在决定购买之前理性地思考消费所带来的资源能源损耗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 进而决定是否购买。

烟草行业因其产品的特殊性, 尤其需要正确引导卷烟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烟草商业企业可以利用多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 向卷烟消费者大力宣传卷烟绿色消费观的重要性, 提高卷烟消费者对卷烟的绿色消费观。烟草商业企业对卷烟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引导, 不仅体现了烟草商业企业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 同时也体现了烟草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4. 建立自我管理团队, 促进烟草商业企业绿色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 越来越多的员工把工作当成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 而非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 他们希望在工作中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管理团队相比传统团队呈现出以下优点:团队成员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团队内部高效的沟通;各成员技能互补, 相互协同配合;团队的绩效既取决于团队, 也兼顾个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自我管理取代了传统组织中的领导管理, 弱化了行政权力, 可避免因行政权力产生的种种引起员工不满意感的组织政治行为。

在烟草商业企业中建立高效的自我管理团队, 也是建设绿色价值观的要素之一。给予员工更大的工作自主权、使其参与决策、赋予更多的责任、分配具有挑战性多样化的工作、实现信息的共享等, 有助于在烟草商业企业内部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以及卓有成效的工作效率, 使员工在烟草商业企业运营中树立健康、绿色的价值观, 从而促使烟草商业企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5. 提高社会责任感, 履行社会职责。

塑造本质安全文化 篇3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造“宣传”之势。党群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企业网站、宣传栏、黑板报、内部刊物等宣传媒介,灵活方式方法,丰富宣传载体,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断强化职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珍惜生命,勿忘安全”“创安全岗,争安全星”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文化教育,增强职工执行国家安全法规和企业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大力营造安全文化的宣传氛围,并形成声势,得到人人皆知,使安全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如在广播、电视上开办“话安全”专题栏目,大张旗鼓地宣传企业在安全生产中涌现出的“安全标兵”“安全卫士”等,用他们感人的事迹、生动的例子,来激励广大职工自觉遵章作业、安全生产。同时,也可以访谈违章职工,并请违章职工现身说安全,用自己违章的案例来警示职工、警醒职工,要自觉克服“三忽”“三惯”思想,按章作业,努力做到“安全上求实,质量上求精,要求上求高,标准上求严”。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造“培训”之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但是与企业党群部门加强安全培训的“外在”因素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党群部门的“造势”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企业党群部门通过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培训,引导职工树立“有了安全,才有职工的家庭幸福,才有企业的和谐发展”的安全管理新理念和“违章指挥就是杀人,违章作业就是自杀”“干活图省事,早晚得出事”的珍爱生命观念,使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法纪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和安全生产责任,教育职工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与行为规范,使企业广大职工自觉达到“我要安全”,并使“我要安全”成为一个企业广大职工从事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才能真正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才能够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长周期良性循环发展。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造“活动”之势。适时组织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是企业党群部门做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党群部门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首先,要坚持开展一次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教育职工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其次,要持续不断地开展岗位练兵比武活动,以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观念、提高业务技能;第三,还加强文化建设,工会、团委、文体活动中心等单位,积极举办安全文化活动,到车间、班组举办安全文艺演出、安全巡回演讲、安全歌咏比赛、安全书画展览。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改善了职工的生活质量,调动职工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使职工受到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同时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

商业街文化塑造 篇4

一、“家文化”建设背景

(一) 企业狠抓“三基”工作, 探索文化建设新途径

一直以来, 南京供电公司始终把优秀职工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以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吸引职工、团结职工, 将工作重心放在班组, 狠抓“三基”工作, 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向心力, 致力提升班组建设水平。2010年, 南京供电公司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及江苏省电力公司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决策部署, 全面启动班组建设标准化工作, 制定了《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意见》, 力争用两年时间, 通过统一标准、规范流程、监督检查, 实现公司系统主业班组100%达标的目标。2012年, 在持续深化班组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 南京公司提出打造特色班组的建设思路, 开展“标杆引领、上下联动、深入推进特色班组创建专项行动”, 对一批先进班组进行特色、亮点打造, 大力推进“一班一特色”, 省公司范围内也塑造出“亲情天使”“配网卫士”“铁塔尖兵”等一批班组特色文化品牌。

(二) 改革发展纵深推进, 现实问题带来新挑战

2011年5月, 在南京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 变电运维室 (原变电运维工区, 下称变运室) 组建而成。随着改革从试点到铺开, 从不断深化到卓越运营, 机构调整、业务变更、人员变动等现实也给变电运维室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考验。

1.跨区域跨班组调整产生的新变化

由于管辖范围由南京市范围内50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转变为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 变运室4个运维班驻地调整、2个运维班新成立、51名运维人员降岗、百名员工工作地点发生了改变, 工作环境、人际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员工管理上的新挑战。

2.员工对原有工作模式的过度依赖

多个运维班管辖设备变更, 员工对新设备无法及时掌握, 工作模式、思维模式未能及时更新, 安全责任加剧。加之改革不断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 要求整合巡视、操作、简单检修维护等业务一体化运作, 也对运维人员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3.企业发展对员工素质提出新要求

根据数据统计, 2011年5月, 变电运维室调出人员134人, 其中研究生3人, 本科生25人, 近几年重点培养的大学生大部分划归至省检。截至2011年12月, 变运室30岁及以下青年员工仅23人, 占总人数的7% (见图一) , 基层一线老龄化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就业学历, 本科及以上员工26人, 占总人数的8% (见图二) , 人才当量的不足也与企业发展要求相悖, 短期内人才培养压力增大。

(三) 自身建设稳步前行, 建“家”行动孕育新思路

一边是员工降岗、驻地搬迁、年龄老化、结构性缺员等机构改革带来的现实考验, 一边是各运维班组工作内容相同、专业要求相同、专业管理规模效应显著等趋于标准的当前优势, 面对喜忧参半的格局, 变运室借着南京公司创建标准化班组的东风, 本着“先试点摸索经验, 再分步全面推开”的原则, 提出“十个运维班, 同一个声音”的目标, 努力实现十个班组同一个标准, 全面提升变运室对班组的领导能力、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全体职工的素质能力, 做到班组管理要求制度化、管理流程规范化、工作任务责任化。与此同时, 根据运维24小时值班、员工吃住在班组的工作实际, 变运室积极履行工会自身建家职责, 在班组建设过程中注入“家”的温情, 以职工小家温暖人心, 成功应对了4个运维班人员变动和搬迁, 使班组及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具有运维特色的“家文化”理念也在公司的改革实践中得以孕育并收获。

二、“家文化”建设主要做法

如何尽快让班组职工融入新的集体, 熟悉新的环境, 适应新的岗位, 满足新的要求, 变电运维室发挥工会组织在凝心聚力、团结引领方面的独特优势, 依据现代管理“抓人才、抓制度、抓文化”的核心要义, 依托高效的制度运转, 构建和谐的职工文化, 打造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提升建家理念, 创新实践“家文化”, 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 依靠先进的职工文化为企业提供不竭动力

建设“家文化”要向职工传递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为了员工、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 让员工情感得以诉求增加幸福感、家庭氛围得以体现获得归属感、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收获满足感、榜样力量得以彰显激发责任感, 从而统一所有员工的思想和认识, 提升所有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凝聚所有员工的力量和热情, 与企业共同发展。

1.积极引导员工追寻内在的幸福感

积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追求正面情感和丰富精神世界带来的幸福感。邀请心理咨询专家做“修炼心智模式、铸造和谐团队”“感恩之旅, 遇见更美好的自己”“色彩性格——打造高效团队文化”等系列文化讲座, 开展“EAP关爱到班组工作坊”, 利用家属协管会发挥职工家属的影响力, 教导员工在与自己、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中认识自我, 挖掘内心力量, 获得幸福体验。

2.努力营造充满归属感的工作环境

外在环境是内在归属感的物质基础, 变电运维室针对“三集五大”带来的班组驻地调整情况, 先后统一规范了6个班组的办公环境, 对班组文化墙、资料室、库房和活动室进行了装修改造, 使办公面貌焕然一新, 打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针对运维人员驻地分散在各变电站缺少正规活动场所和资源, 运维24小时值班工作环境相对闭塞的特点, 进一步完善班组的文体活动场地, 更新配置健身器材, 截至目前, 班组活动室覆盖率已达80%。同时, 成立羽毛球俱乐部, 每周定期定馆开展活动, 不断丰富运维人员的工作生活。

3.致力提升人才队伍的职场满足感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幸福企业的追求是吸引人才, 激励人才, 留住人才的“吸铁石”,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依赖的客观需要。变电运维室利用“两大平台”提升职工的能力和素质, 创造人生价值, 实现体面工作。一是以官金兴技师创新工作室为依托, 与专业工作有机结合, 大力开展创新活动, 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 发挥孵化器作用。二是组建“机动运维班”, 抽调班组技术骨干及青年员工定期轮值, 在班组工作量超载的情况下实现人员机动调配, 提升人员优化配置水平, 加快青年员工成长步伐, 建设后备人才梯队。

4.不断激发领军人物的建家责任感

大到国家, 小到家庭, 都需要有人去经营。班组这个职工小家, 同样需要经营。要经营, 就需要有领军人物, 班组长当之无愧为一家之长, 先进典型则是精神象征。在建家过程中, 变电运维室始终关注领军人物的选树与培养。通过举办“班组长俱乐部”活动, 增加班组长交流, 多给青年骨干搭梯子压担子, 提拔年轻班组长, 为班组管理注入新的活力。选树“运维之星”, 展现员工良好精神风貌, 用身边人感召身边人,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班组长和先进典型共同构成建家的领军力量。

(二) 文化与管理相融并进, 为企业提供坚实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 柔性的“家文化”离不开硬性制度的约束, 一个优秀的制度无不渗透着先进的文化理念。家庭要想人人和睦相处、事事并行不悖, 就必须形成贴近实际、合乎情理的制度规范。变电运维室管辖变电站点多、线长、面广;运维值班突发情况多, 有时需要深夜操作, 集中时段工作密集;班组驻地独立, 信息相对闭塞, 运维人员吃住在变电站, 班组对他们而言, 既是工作的阵地也是生活的场所。所以, 变运室着眼运维工作规律, 从领导层面、专职层面、班组层面施行一套切实管用的制度规范, 把“家文化”建设渗透到行业特点中去, 真正做到了长效管理, 有章可依, 取长补短, 齐头并进。

1.领导层面顶层设计, 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

成立班组建设领导小组, 构建长效建设机制, 以星级班组评定标准为依据, 启动班组建设年度考评。班组成员认真落实《工区领导班子24小时跟班制度》, 通过对10个运维班组进行摸底调查, 开展员工座谈等形式, 确立了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特色培育”的班组建设工作思路, 制定出台了优化运维班组管理半径、成立机动运维班等举措, 全面提升运维班组工作绩效。

2.专职层面中间管控, 完善运维专业标准

从班组建设的过程管控出发, 制定完善的运维专业标准和规范。包括安全工作、专业管理、台帐规范、绩效考核等各类规章制度46项, 工作流程15项。针对运维班组实际情况制定了实用性强、可操作的运维班组工作标准, 明确规定了班组6大类通用台帐, 以及设备检修记录、保护校验记录等8类专业台帐的填写标准, 并形成汇编下发班组, 使班组标准化工作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查。

3.班组层面末端治理, 制度执行有效落地

班组将制度规范体现到具体行为上, 制定《班组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 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岗、工作任务分解到人, 确保“定责”清晰明确, 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良好局面。用好结对共建平台, 班组之间通过查阅资料台帐, 检查工作现场、分享管理经验等形式, 实现先进经验在变运室内部的全方位辐射, 形成了思想目标统一、专业标准统一、工作行为统一, 造就了“十个运维班, 同一个声音”的整齐划一的格局。

(三) 完善的“家文化”体系建设彰显文化的力量

科学管理的逻辑在于制度, 即“要我这样干”, 人本管理的逻辑在于文化, 即“我要这样干”, 变电运维室注重以人为本、文化引领这一经验, 将上级要求、制度规定这一外向性要求转变为内生性动力, 靠文化凝心, 构建美丽和谐的运维家园。

1.形成一套“家文化”体系

任何一个文化都有一个逐渐成形、逐渐推进的过程。在“三集五大”改革进程中, 变电运维室迈出了打造“家文化”的第一步, 即建立实体家园, 之后, 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 辐射“家文化”感染力, 提升“家文化”凝聚力。“我的变电站我的家”是家训, “爱我们的工作、爱我们的团队、爱我们的身边人”是家教, “每日反省、努力工作、学会感恩、戒骄戒躁、微笑处事、忘却烦恼”是家规, “建家行动123”, 即“健全一个网络、围绕两个重点、开展三项活动”是家务, 编制《家的力量》《家的故事》两本画册, 让“家”的力量鼓舞人心, “家”的故事深入人心。

2.丰富“家文化”系列活动

变电运维室工会坚持立足本职, 始终把提升职工幸福感作为工作重点, 持续深化运维班组“小家”建设, 不断创新活动形式, 以“家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 确保为员工办实事。开展“点燃激情、放飞梦想”系列文化活动, 如“粽情飘香话端午”“书海扬帆香溢运维”“我行我绣绣运维风采”“我的心体会家的色香味”等活动, 结合季节特点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如新年伊始的登高活动、春季的环湖健步走、夏季的亲子游、秋季的垂钓比赛、春节前的户外拓展等, 丰富的建“家”活动, 营造了浓厚的“家”的氛围, 帮助员工快速融入新集体, 熟悉新环境, 适应新岗位, 找到归属感, 促进“家”的和谐发展。

3.持续深化班组“小家”建设

2012年, 公司提出打造特色班组的建设思路, 变电运维室工会紧扣公司工会工作重点, 注重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 以变运室“大家”为引领, 打造各具特色的班组个性“小家”, 促进企业文化与公司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相融合, 促进决策执行与和谐稳定深度结合, 促进个人与班组的和谐融合。变运室10个运维班, 虽专业相同, 但也存在差异。针对各个班组特点, 培育“管理之家”“学习之家”“巾帼之家”“创新之家”“安全之家”“党员之家”等“小家”品牌, 举办“我爱我家”班组名片发布会、“幸福运维家”讨论、班组建设典型经验发布等活动, 推动“小家”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三、“家”文化实施效果

领导、专职、班组长、员工全力以赴, 变电运维室“家文化”没有只是停留在表层上, 搁浅在制度上, 而是更加关注其细节、内涵和实质, 与公司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相融合, 与落实变电运维室决策与和谐稳定相融合, 与促进员工个人发展相融合, 收到了显著效果。

(一) 运维绩效不断提升

“家文化”建设凝聚员工智慧, 提升员工素质, 为服务企业中心工作提供不竭动力。自2011年以来, 变电运维室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蓬勃开展, 人人都是班组主人, 人人都去积极思考, “缩短所用变转检修操作时间”、“将变电站智能钥匙嵌入巡视功能”等多个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 两个班组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2013年起, 变运室开启推进班组精益化管理序幕, 推广公司精益化试点班组变电运维五班的经验做法, 深入拓展“氧气班组”文化内涵, “10183密码”“九定工作法”等精益化管理方法, 进一步提升运维专业班组的精益化建设水平。2014年, 变电运维室充分发挥“家文化”优势, 激发运维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拼搏精神, 为圆满完成青奥保电、标准化变电站建设、精益化管理评价等重点任务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 “家文化”深入人心

“家”的理念在变电运维室生根发芽, “家”的情感在全体员工心中持续发酵, “家”中处处演奏着精彩乐章, 员工身边处处演绎着感人事迹。当工作了27载春秋的老班长因动脉血管瘤爆裂急需巨额治疗费用时, 短短24小时内变运室260名员工的近十万元的爱心捐款及时送至医院。当青奥保电处在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头, 一个个最美青奥保电运维人的故事不断涌现, 有在保电第一天就遭遇妻子车祸, 但还是准时出现在保电变电站的主控室内的老班长, 有连续三天吃住在变电站, 打赢青奥奉献“持久战”的青年员工, 有勇挑重任以站为家的安全专职张峰, 有夜以继日埋首于保电方案的青年专职刘欢, 有抢抓时间踩着星光赶路的运维专职周宁……更多的是在54座保电变电站顶住压力, 耐住寂寞, 克服艰苦, 默默坚守着阵地的运维员工。2013年, 变电运维室承办的“家”主题道德讲堂获得了中央文明办“名博访问团”的高度评价。

(三) “家”品牌收获赞誉

塑造“孤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篇5

文化再造, 凝聚发展动力

采油厂坚持把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放在兴厂之本的高度, 用文化力凝聚队伍、促进发展。

完善文化体系, 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指南。对多年来形成的“团结、求实、科学、奉献”的孤岛精神进行总结、升华, 系统规划了“树孤岛品牌, 建百年油田”的共同愿景和三步走战略, 明确了“五大品牌”工程、“四个领先”目标。根据职工队伍实际, 持续开展“学讲树争”、“比学赶帮超”等系列主题活动, 并把每个主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做法, 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编辑《孤岛文化手册》、《孤岛采油厂企业文化案例》等形式进行推广, 促进孤岛精神的弘扬。

为解决人才流失、技术瓶颈等难题, 培育“人才成就孤岛, 孤岛成就人才”的理念, 切实把提升素质技能、开发群体心智作为“心田开发”工程的关键环节, 建立场景式职工培训实践基地和“交流、反思、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 把竞技比赛与岗位素质提升、指标管理水平提升相结合, 开展政工干部学生产业务、生产干部学政工业务的“双学双增”培训。完善奖励制度, 激发人才创造潜能。近年来采油厂取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164项, 推广应用和转化新技术成果145项。

文化管理, 推动持续发展

在所辖油田特高含水开采难度日益加大的严峻形势下, 采油厂把文化融入管理, 强基固力, 提升老油田二次开发水平。

坚持用“岗位标准化、工作流程化、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资料信息化、作风严细化”的文化理念创新管理制度, 修订了包括六大系统257项职能职责、184个业务流程、217项规章制度的《职责制度流程汇编》。坚持用制度规范去培植深化理念, 用理念促进强化管理, 构建形成了包括27个系统、1400多个业务管理节点和145项精细化管理指标的评价体系。配套推出了“星级班子”、“星级队站”、“星级班组”等7套评比标准办法, 并实施季度考核、全厂排名, 形成了文化管理的激励机制。

采油厂抓住过程节点管控关键, 实行岗位职责承诺和培训抽考制度, 用制度强化规范行为养成, 着力把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穿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充分调动了全厂上下比责任担当、比工作质量、比工作成效的积极性, 推动了精细管理工作的深入落实。

孤岛油田已高效开发40多年, 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客观上存在着认知极限和技术极限。采油厂干部员工以“攻大难关、克大难题”为目标, 以“资源有限, 创新无限, 解放思想, 挑战极限”的勘探开发理念, 大力实施“突破新区、夯实水驱、促增稠油、发展三采”的开发战略, 向“低、深、难”的勘探领域进军, 向“薄、稠、差”的开发领域拓展, 打造形成了一系列独具孤岛特色的技术品牌, 创出同类型油藏开发史上的新水平。

文化落地, 推进和谐稳定

采油厂坚持文化建设重心下沉, 推进便民惠民文化工程, 把外在的优美环境和内在的素质提升深度融合, 提升队伍的战斗力。

针对野外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在生产一线设立小简报、小宣传栏、小图书角、小活动室、小文化墙等“五小阵地”。改善条件艰苦队站和班组的工作生活条件, 配套推进学习培训、基层文化等软件建设, 搭建覆盖到班组的形势任务教育网络, 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队会和班会, 创造“最好一餐在食堂”文化餐桌。培育“油味十足”、特色鲜明的基层家文化, 深入开展讲队史、塑队魂、传队风活动, 涌现了作业519队“为油井负责一辈子”的负责任文化、注采201站“雁行文化”等一批文化创新成果。以群众自我教育为主渠道, 发动职工设计文化园地, 提炼岗位格言, 设置工作提示, 悬挂亲情图版, 开展“学身边典型, 讲身边故事”活动, 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文化的感染力。

采油厂以文化广场为载体,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类文化活动中。举办了“‘石油与社会’全国散文征文大赛”、“‘丹青墨韵黄河口’全国诗书画大赛”, 举办消夏晚会、职工运动会、主题展览等文化活动, 寓教于文, 寓教于乐, 营造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文化氛围。

坚持文化进家庭, 开展“深入千家万户大走访”活动, 落实“五必到五必访”制度。通过签订家庭安全承诺书, 设立亲人安全寄语、出门温馨提示等方式, 让职工在感受亲情中接受安全教育, 架起了企业与家庭共筑安全的“连心桥”, 让职工在“家”的氛围中增强了归属感, 营造了心齐、气顺、劲足、家和、业兴的生动局面。

塑造制度文化, 强化执行力度 篇6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如果把学校文化建设比喻成一艘前行的巨轮, 那么高悬的航标就是精神文化, 航行的规章守则就是制度文化。因此,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体系中, 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一定要在深刻认识和理解学校制度文化的基础上, 切实抓好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一、用制度塑造文化

玻璃被打碎的风波。大约一个月前, 六 (2) 班教室的一块窗玻璃由于两位学生的玩耍而被击碎, 班主任马上找来木工周师傅换了一块, 玻璃碎片则由两名当事人打扫 (权当惩罚) 。班主任怕这件事影响到班级考核, 便隐瞒了。事情表面很快平息, 不了了之。但若干天后, 德育主任知道此事, 便找该班主任了解情况, 班主任直言不讳地承认了。这时, 德育主任开出了“罚单”:玻璃照价赔偿, 每块20元;扣班级管理考核5分, 计入期末班主任绩效考核。想不到这样的处理结果在班主任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大家都认为处理结果太重了, 照价赔偿可以接受, 扣分并计入绩效考核不可接受。以至于有的班主任冲动地提出卸任, 因为当班主任太吃亏了;当事班主任也哭诉到校长那里提出辞职。这时德育主任有些吃不消了, 提出收回处理结果。但校长室意见很明确, 认为不能收回“罚单”。因为学校《班级管理绩效考核方案》第五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教育学生爱护学校公物, 损坏东西照价赔偿;如班级里出现损坏公物现象, 班主任及时上报德育处同时扣班级管理分5分……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学校没有“乱来”, 而是照章办事。由于管理制度白纸黑字, 由于学校的果断坚决, 这件事的处理终究还是赢得了大多数教师的支持, 最后逐渐平息。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小心打碎了块玻璃, 看似很简单、很平常, 如果不处理或只赔不罚都说得过去, 但学校管理事务之繁复何止“打碎玻璃”可并论?教室里无学生上课, 但日光灯长明的“长明灯”;人已离开, 但水龙头开着的“长流水”等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如果大家睁眼闭眼, 小浪费变成大浪费, 不仅给原本不够富裕的学校财政增加负担, 更是对学生的坏习惯的纵容。因此《校规》还明确规定:学生上室外课要及时拉灯, 如果不及时关灯被查到一次警告, 两次处分……透过这些不起眼的小事, 我们认为:在管理情境下不需要很多人来研究制度的条款, 追究它们的合情与合理性, 只需要所有人不折不扣地执行。执行力度的关键在于透过学校文化影响学校所有师生员工的行为, 因此, 营造学校制度的执行力文化至关重要。

用制度塑造文化必须从细节开始。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顿曾进行了一项试验: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没有被及时修复,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 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 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 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 犯罪就会滋生、蔓延。这就是“破窗理论”。像上述玻璃风波, 如果以非主观故意等为由, 仅给以“下不为例”的告诫, 或采取睁只眼闭只眼,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式, 将给违规者以“不过如此”的感觉, 无疑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宝应翔宇教育集团卢志文总校长说得好:“每件大事都由无数小事———也就是细节构成, 将细节尽量做到完美, 将来的结果才有可能完美。”

用制度塑造文化必须从领导开始。制度执行力低下是学校管理中最大的黑洞, 再好的策略也只有成功执行后才能够显示出其价值。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曾说过:“一位经理人的成功, 5%在战略, 95%在执行。”具有出色的执行力, 是成为优秀校长的重要通行证。规章制度就是学校的法律, 一旦发布生效, 就得不折不扣地执行, 任何人包括校长都不能例外。“依法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第一, 校长第二”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内容之一, 同样要在学校形成习惯行为并得到必要的尊重。一方面, 制度文化要求对具有科学性的制度要坚定不移地执行, 谁不执行谁就要受到相应的惩处;另一方面, 制度文化提倡人们不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当师生员工对自觉执行制度习以为常时, 就标志着制度文化正在迅速地形成。因此,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强化执行力文化, 从管理细节入手, 坚持把制度落到实处。

用制度塑造文化必须实行“三结合”。刚性执行与柔性执行相结合, 约束与激励相结合, 执行与教育相结合, 以提升执行实效, 提高师生自我执行、自我管理的水平。刚性执行确有必要, 这是推进制度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但柔性执行也不可缺少, 因为制度面对的是有生命、思想、个性、感情的人, 如果一味生硬执行, 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首先, 要一方面照章办事公正执行, 一方面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 力求执行公正服人。其次, 奖惩要结合, 既要以“惩”来强化刚性约束, 又要以“奖”来强化柔性激励。其三, 制度执行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领导在执行制度时, 要作风民主, 要增进与师生的交往与交流, 从需要、动机、情感等多维角度来加强与师生的心理沟通, 强化对师生的正向激发。只有这样, 师生的抵触情绪才能减少, 制度的静态文化才能更顺捷地转化为动态文化, 自觉执行制度的内驱力才能持续生发, 从而使制度管理从外在约束渐次演进到内在自律, 不断提升师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水平。

二、让学校制度滋养教师的心灵

管理离不开制度, 制度是人们行为的准则。然而有一句俗话说的好:管人要管心。无论什么单位什么部门, 如果在制度建设中, 过于强调外显的行为控制, 过于强求机械的统一要求, 过于追求短期的轰动效应, 而很少去关照人们的心灵世界, 那么这种管理就一定是一种“目中无人”的管理、低效的管理。所制定的制度也很难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形成优秀文化, 相反会带来人们的抵触情绪, 形成阳奉阴违、工作消极、做表面文章的“颓废文化”。教育是师生生命的对话, 心灵的交流, 精神的创造, 所以学校在制度建设中更应关照人的心灵世界。

学校制度应支撑教师的心灵开放。学校管理中, 占很大份额的是教学管理, 因此教学管理制度的使用频率最高, 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需要我们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勇气, 这首先必须使教师具有开放的心灵。学校教学制度一要鼓励教师有勇气洞开自己心灵。因为多少年的师道尊严, 让教师总是戴着面具跳舞, 不断迷失自己, 失去自己。只有找回自己, 洞开自己的心灵, 不为其他, 才能做好塑造灵魂的工作。二要鼓励果敢地构建共同体。因为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 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 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才能同时专注于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 让主体成为专注的焦点,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最优资源才能获得融洽和升华。三要鼓励大胆地去寻求“伟大事物”。因为教师的教学生活很繁琐, 尤其一些教师又兼有班主任的职责, 从上班到下班, 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让教师安静地以接纳的心态面对别人的问题, 鼓励别人的心灵走出来, 允许别人的心灵以它自己的水准和速度自行发现答案, 然后自己再总结提升, 直至寻到最伟大的事物, 才能为构建学习共同体做好准备。四要鼓励有勇气反思自我教学。因为有的时候, 虽然“伟大事物”在胸, 然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当提问到的几个学生都无法答出令教师满意的答案来, 教师就会恐惧。这时候, 需要反思, 需要教师拿出自己的勇气来面对课堂上的尴尬场面。不要为了完成任务, 不要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只要有勇气反思, 就会有精彩, 就会听到美丽的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在学校制度建设中应以“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泉的人的心灵”为价值追求, 让学校制度成为滋养教师心灵的一泓甘泉。

学校制度应有助于使教师的心情舒畅。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人的心情越舒畅, 工作效率就越高, 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越强。学校制度不可能使每一个人都满意, 但要尽可能让大多数人赞成, 让大多数人心情舒畅地去工作。多数学校都有检查教师备课笔记的制度, 然而总有一些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备课笔记“公布于众”, 他们有的认为备课已内化于心中, 不需要写在纸上, 有的则认为检查备课笔记是对他们不够信任, 不够尊重。如果对此还是一视同仁, 按照统一的要求、规定、时间进行检查, 那么对这一制度不满的老教师, 就会被动地应付, 工作情绪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倘若学校对老教师的备课笔记实行“免检”, 则也是有弊端的, 因为长期的无监督也会滋生“腐败”。山东高密一中在这方面的做法很值得借鉴。该校规定对老教师的备课笔记不予检查, 而以他们自愿的方式, 每学期将备课笔记集中到教学资料室存档, 专门供青年教师借阅参考, 同时规定学校以借阅率高低付给他们一定的稿酬。于是, 在该校备课笔记的借阅率成了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老教师们以高借阅率为荣, 都精心研究备课, 有的在备课中不仅考虑到于课堂教学之便利, 还考虑到青年教师借阅参考的浏览方便, 并附上自己的教后感。这一制度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和统一要求, 恰能使老教师们自觉自愿来执行, 其关键就是这一制度关照了人的心灵, 有利于使教师们心情舒畅地工作。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探讨 篇7

城市的这种中心地位、创造功能, 决定了它对一定区域的影响、辐射、导引和示范作用。一定意义上某城市的文化形象反映和代表着其所在地域的文化形象, 决定着该地区文化形象的选择和走向。

1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内涵

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内涵包括城市文化形象的概念、构成要素、指标、结构机制及操作体系。

所谓城市文化形象, 指一定城市以其外观建筑、公共设施、机关、学校、企业、商业、道路、交通、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秩序、治安状况、人际关系及内部的法律、制度、治理方式、价值观念、城市精神、生活、工作、行为方式等所形成的城市氛围, 作用于社会公众主观意识综合后所形成的基本印象。

构成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要素有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自然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 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 它们构成了文化形象的物质基础与基本条件。

2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城市类型亦有很大差别。按城市在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所处不同的地位进行划分, 可分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和县级市。按市区非农业入口数量划分, 又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城市。按城市职能划分, 还可分为综合性城市、经济性城市、金融城市、旅游城市、革命纪念地、边境城市等等。如果仅用几个要素、参数或标准是很难塑造合理的城市文化形象的, 必须要有一系列包括各方面有代表性的参数组成指标体系, 并用科学的建构方法, 才能够塑造出符合本地地理与历史、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城市文化形象, 要达到这一点, 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2.1 准确的把握城市性质定位

在城市文化形象设计时, 许多城市的管理者都把自己城市设计目标定在“国际化大都市”上, 其主观意图是要与世界接轨, 使自己所在城市尽早实现现代化。但由于脱离本地、本市实际、这个设计目标基本达不到。如前所述, 各个城市的规模、性质是不一样的, 历史、文化、传统、地理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都要当“国际大都市”或“国际化大都市”, 实际是不可能的。因为国际大都市不是自封的, 也不是通过形象设计和短时间的建设就能够建成的, 国际化大都市有其严格的客观标准。所以, 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时, 首先一个原则, 就是要正确地把握城市性质定位。

把握城市性质定位, 就是要依据城市的地理、历史传统、资源条件, 确定城市的文化形象基调。比如: (1)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可以把自己的文化形象定位于国际大都市, 向东京、纽约看齐, 按照自已的民族风格, 城市传统, 现代化标准, 设计未来城市的国际大都市形象。 (2)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于像佛罗伦萨那样的国际名城, 如西安、南京、洛阳等。 (3)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干象威尼斯那样的国际旅游城市。如苏州、无锡、桂林、杭州等。 (4)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于区域性大城市。如沈阳、长沙、武汉、成都、兰州等。 (5)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已定位于滨海边境城市。如大连、青岛、丹东等。 (6)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于特色工业城市。如鞍山、抚顺、石堰、攀枝花等。总之, 还可以依据各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特点, 找准城市定位, 这样设计城市文化形象就有了参照标准。

2.2 把握城市文化形象设计的现代化标准

无论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城市定位, 在进行文化形象设计时, 都要按照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的标准进行设计、改造或发展。要悉心搜集、掌握和研究现代化城市的功能经验, 避开其发展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 不走弯路。要有战略眼光, 现代化意识, 条件不具备, 可以先设计、规划, 但不能仓促上马, 随意乱建。建筑物是现代化城市文化形象的主要构件, 设计时要做好总体规划布局, 建筑的式样根据城市特点, 在基本风格的基础上百花齐放、造型各异。现代化的设计还要求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树木、绿地、色彩、铺地的图案, 道路的景观, 加上合理的用地布局、便捷的交通路线和便利的生活、文化设施, 这些都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标准。

2.3 保持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

个性是城市形象塑造的生命, 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无论哪类城市, 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区分开, 就在于它自身的特点。每一座城市或长、或短、或大、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 这就需要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时充分把握这一传统、风格和特色。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当年在设计这座城市时, 沙俄吸取了花园城市的成果, 学习巴黎的圆形广场和辐射道路, 计划将大连建成远东的自由商港城。这样, 大连的城市文化形象就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欧式海滨城市基本景观。大连市政府在塑造大连城市文化形象时充分考虑到这个地方个性特色, 发挥大连自然环境的优势, 整理大连建筑的历史遗留, 从中吸取、借鉴、提炼、简化、抽象、隐喻利用有价值的部分运用到新建筑的设计中去。推倒公园围墙, 把绿地、公园与市区连结起来, 栽植鲜花、绿地, 有效地保持了大连的传统地域文化风格, 体现出了大连海滨城市的个性文化特点。

2.4 必须要有一流的公共文化空间

无论是哪类城市, 要挤身于现代化的行列, 公共文化设施是必须要有的, 而且在水平上必须是世界一流水准的。要在规划、设计上给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影剧院、文化宫、体育场、青少年文化宫、会议中心、学术交流中心、音乐厅、现代科学文化中心、娱乐城、公共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以位置。一时资金不多, 宁可暂时不建, 待到资金到位时, 就建一座象样一座。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绝不能搞同水平的复制。有了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 还得培养一流的管理与技术人员。只有这样, 公共文化设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塑造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

2.5 要有自己地方、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节

塑造现代化城市文化形象, 除了硬环境建设, 还必须要有软文化空间。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等构成的城市文化空间, 属于静态的外观文化空间结构。这种静态的文化空间还要有活动于其中的动态文化空间相配合, 除了城市人民的工作学习、休闲活动以外, 应有属于本城市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这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精神、风情的动态体现和象征。象金华市的“火腿文化节”、维坊的“风筝节”、大连“服装节”、沈阳“秧歌节”等等已造成了一定的文化影响, 体现了这些城市一个方面的文化形象。对文化节的设计, 一定要从本城市特色出发, 一定要有历史传统, 不能人为的制造。只有同时有群众基础的、有历史传统的、民族、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 才是有生命力的, 才会有感人的文化节庆气氛。如彝、白、傈僳、纳西、拉枯等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3 结语

现代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 不仅仅是系统设计, 更在于形象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发动全民参与, 开展全面工作, 并借助多种活动和传媒的力量, 全面构筑城市独具特色的良好形象。城市精神的设计与培育, 应与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建设同步进行, 需要经过市民广泛讨论, 有关部门对城市文化资源深人调查, 建立专门班子结合城市形象定位和在对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文化特色确认的基础上, 精心开掘、提炼、策划和提出, 这样逐步形成城市人们的共识, 真正成为带有强烈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城市文化个性, 形成能够凝聚人心, 鼓舞斗志, 催人向上的强大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涂在齐.试论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塑造[J].理论月刊, 1998, (2) .

上一篇:催化反应器设计下一篇:电视新闻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