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商业化的例子

2024-10-19

文化遗产商业化的例子(精选8篇)

文化遗产商业化的例子 篇1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商业化调查的反省

1966年8月,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百万群众,随后北京红卫兵走上街头,开始了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惯”为目的的大规模青年学生运动,始称“破四旧”。其表现形式多为捣毁文物古迹、焚毁古籍档案„„其直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毁于一旦。

40年后的今天,以“创收”为核心、以“保护”为由头的一场商业运动正在大江南北展开,当三江并流、刹等等文化古迹传出令人痛惜的消息时,我们不禁发现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摇钱树,中国正进入另一旧”!

中国传统文化因为那些被冠以“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的风光遗迹而得到发扬光大。5000年文明造就了25处然而,它们之中的大概十分之一由于过度开发而受到警告,有被取消名号的危险。商业化正在成为这些世界遗

巨大的经济利益

申报世界遗产热近年来愈演愈烈。专家指出,这么做除了可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外,其所能带来会效益是一大驱动力。

鲜为人知的平遥古城1997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身价陡增,变成新兴旅游目的地。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每到500万元,当年旅游综合收入高达4800万元。同年被列入名录的云南丽江在200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3.44更是由每年数百万元的收入增加到2亿元。

据悉,目前正在准备提出申报的项目就有上百个,是五年前的三倍。安徽古村落的申报成功引来上百个村南更是每年投入数百万元开展申报工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云南省花大力气申请下来的“三江并流”项目却因为要建水坝,而不惜准备予以破坏国教科文组织和环保人士的严重关切。

过度商业化开发

商业开发的触角几乎伸到了中国的每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观——复真观里,竟然出现了一个由古建筑改建而成的三星子养生堂”。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家宾馆的投资者正是肩负文物保护职责的武当山文管所。

作为道教圣地,武当山70公里长的古建筑群,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有关专家指出,“太子养生堂”现在的位置,是当年复真观中的客堂及北道房,也就是道人起居生活的地方世界文化遗产考察时明确记录在案的古建筑,宾馆在装修改造过程中,全面改动了古建筑的内部结构,使文物破坏,是一种严重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行为。同时,木结构古建筑最怕水火,现在宾馆里面装了各种电路和仅毁坏了文物,还会给周围的古建筑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一个明显的教训是,武当山的遇真宫主殿已经惨

公司化运作的苦果

比商业化更可怕的是,公司化运作也已经引入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就是这方面代表。

一家名为曲阜孔子旅游公司的企业接管三孔景区后,为了使整个景区看起来更为光鲜,竟然做出了水洗该景此后有关部门遮遮掩掩,文物遭到的严重破坏根本无法挽回。

而正当全世界都为阿富汗前政府炸掉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而扼腕叹息的时候,承包乐山世界自然文化双则出了个奇招,将巴米扬大佛在乐山大佛的边上予以复制,欲建造所谓的“东方佛都”。而世界遗产的一部分惨遭蹂躏。

这个汉代乐山人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被史学界誉为“南安各墓之冠”,建于公元l世纪至墓500多座。它以其丰富的文物遗存,真实反映了汉代乐山政冶经济、生活习俗、建筑、雕刻艺术以及中外文化交完整地保存了世界现存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1998年,麻浩崖墓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前的麻浩崖墓与乐山大佛一道,共同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成为了世界人民共同的珍宝。但是,在公司墓葬未能幸免于难。

因此有专家在谈到公司操作世界遗产的时候指出,旅游公司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保护。旅游公司道,但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令人不能恭维,难免不办出一些令人痛心疾首的外行之事。(林西齐)

■商业化忧思

达列力汗·马米汗委员说,现在一些古迹、古墓的商业性开发,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要防止过度商业化。建议对于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给予鼓励、支持;而对于只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开发项目,不应该鼓励。

李忠军(全国人大代表)说,很多企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仅仅是为了商业利益,忽视了其所凭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拿东北二人转这个非物质文化来说,许多

东北老人都反映,原来博大精深、底蕴丰厚的东北二人转,目前成了低俗的代名词。问题出

在哪?就在于传统二人转曲目的整理、传唱少了,逗笑取乐的现代版多了,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商业性增强了,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的文化教育功能削弱了。

李忠军建议,传承的机构及企业,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能否考虑用企业的部分利润去

支持学者、专家整理古典二人转曲目,这样能减少上述状况的出现。

■贫困地区经费如何保障

高万能(全国人大代表)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最重要的保障应该是经费。第6条讲了经费的问题,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由国家承担,发达省区的保护经

费可以自己承担。但在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经费,建议由

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中央出大头。

如果中央财政在这方面不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对于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特别是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是非常困难的。

张美兰委员说,很多委员建议,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现在我感到这件事非常紧迫。现在的问题主要是需要经费,民族地

区的这些文化,再不保护的话会越来越少。

现在草案的第6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除了当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以外,国家是否可以再有一个特殊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

费预算,这也是大家都希望的。

马启智委员说,现在许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状况,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上面给多少钱,下面办多少事。不给钱,也就说一说,眼睁睁地看着非遗流失或者消失而无

能为力。这个情况比较严重。

所以,经费问题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很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我们

要接受历史的教训,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积贫积弱,外国列强打进来以后,把我们很多好的文物,包括很多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掠夺走了。

■法律名称、具体措辞仍有不同意见

南振中委员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名称,不少委员建议增加“保护”两个字。我认

为,增加“保护”两个字,有好处,重点突出,增强了立法的针对性;另外,我国是第6个递

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批准书的国家,增加了“保护”两个字,与公约的名称相吻合,有

利于更好地履行我国对公约的承诺。

陈骏委员认为,不加“保护”二字比较合适。保护、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目的是为人

类所用,所以在继承的基础上,应该鼓励创新和发展。

严以新委员说,第17条用了“濒临消失”这个词,在我国参加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使用的是“濒危”二字,为了和我们参加公约用词一致,建议把“濒临消失”改为“濒危”。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标准 一般而言,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产业并使其成功商业化应当有以下四个步骤:1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下受众的吸引点2建立合作机制和氛围,利用各种传播媒体的支持利用最先进时尚的技术3)使民俗艺术创意和全球化语境中最先进的技术联系4)建立完善的民俗艺术产业机制。但从我们的市场调研和其他的资料,事实中可以分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不可一概而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道路都有其独特

性,成功的案例也不是可以随便套用的。因此在下文中我们将非物质文化进行了分类,并逐一分析。根据国家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俗,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这11类。我们又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将它们归了五个小类。

1.非遗民间文学

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既有白蛇转传说、梁祝传说这类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也有其他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针对这些民间文学的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商业化运作方式是以它们为基础拍摄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像上面说的白蛇传、梁祝等民间文学就是很成功的例子。除了这些已开发的作品之外,还有很多非遗民间文学适合改编为剧本,如青海的拉仁布与吉门索所描述的凄美爱情,新疆的江格尔书写的英雄史诗,都是很好的题材。挖掘这些有潜力的民间文学,将

它们加以改编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并搬上荧幕,不仅可以使这些精彩的民间文学被大众所知晓,又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可谓是一石三鸟。

2.民俗

民俗,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民间的习俗。民俗所包含的项目有各种传统节日、具有民族特色的祭奠以及各类典礼、服饰和特殊习俗。在这些传统节日和各种典礼中,除去春节、清明等五个中央级别的民俗是全国人民共同欢度的节日外,其他都是具有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适宜由当地的政府以及相关组织对它们进行包装与宣传,作为当地旅游资源。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又可以保留这些珍贵的民族、地区特色。服饰也可以作为当地的旅游特色,作为土产出售。民俗中 比较特殊的一类就是那些特殊习俗,日常生活中已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作为旅游资源又略显枯燥,想将其完全的商业化似乎有些困难,由政府或个人出资为其设立半商业的展馆更为可行。3.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曲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这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有

1)大都需要团体表演,需要的继承人较多。2)

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学习3)受众群较小4)基本都面临断代和失传的危机的特点。因此我们将它们归为一类来分析其商业化的可行性。随着社会的变化,年轻人的价值取向转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它们的传承发展也就遇到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了空前困难,亟需大力抢救保护。可以说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迫切需要商业化经营运作的。但这中间其实也不乏成功案例。京剧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的国家京剧院共演出366场,收入达1375万,可见虽然是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戏剧,大众对于京剧的认可度却远远超出了对其他戏剧的认可度。这其中包含了京剧人员的辛勤努力。京剧为了被大众所接受,做了许多的改进:创作新的符合社会现状的剧本,开

创新型的表演方式等。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促进了京剧如今成熟的商业运作。若说京剧的推广的背后有太多历史的国家的支持,那东北二人转的成功则可以算是由个人商业运转的成果。说到二人转就不得不说道赵本山,他将本已脱离时代的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灌入时代气息,搬上了舞台,甚至将它搬上荧幕,从而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被更多人认识,接受。传统的戏剧、音乐、曲艺和舞蹈等,如果希望它们能够被现代人所认同,就必须要推陈出新,加入新的元素,形成新的表现形

式,不断成熟。女子十二乐坊,现代的杂技等都是秉承了这个道理。因此,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若想让其成功的商业化,首先要让它能够与时俱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应为了让大众都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盲目的修改它们,扩大经营规模。对于大多数并不为人所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小众化,精品化的运营模式对它们遗产更加适合。在此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对于艺妓文化的保护,艺妓从没有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而做出使自己面目全非的改变。艺妓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于两部分,一是民间的资金,二是国家的拨款。艺妓的卖点在于它保留了日本的精致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吸引了民间的资金。由于艺妓面向小众群体,因此它的资金可以集中起来,让从事这种工作的人有稳定的收入。这两点保证了艺妓成功的商业运作以及不失本色的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营模式也可以参照这类小规模运营,小众但却别有一番风味。这样可能会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化之后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淳朴。

4.传统美术,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可以大体分为工艺品,其他的日常用品和食品或饮品的制造技艺。我们将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中的工艺品以及其他的日常用品制造技艺归为一类一同分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的成本较高,一般需要继承人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因为受到时代的进步和机械化的冲击,它们的受众群大幅度的减小,回报不抵投入,如各类木板年画等传统美术,传统的制瓷工艺所制造的瓷器等过去生活所必备的物品现在已经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这些因素导致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阻碍。现今,这些传统艺人的一个较好出路就是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达到收藏的标准。从这方面来说,传承人的减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也有着一定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提高相关手工艺品的价值,从而给传统艺人一个出路。因此,我们认为要令其成功的商业化,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全面保留传统的技艺,坚持小规模手工生产并扩大宣传。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特性,令其雅而不俗,数量虽少但个个精品,这样才能在量产化的现今立于不败之地,使它们被继续传承下去。相比之下,食品或饮品的传统制造技艺受到时代进步的冲击较小。毕竟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吃和喝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人的口味也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飞速变化。凉茶,茅台酒酿制等传统制造工艺不仅在国内闻名,并且远销国外。围绕着它们有非常成熟的商业体系。但是也有着像汾酒酿造一样受到了原料短缺以及大工业生产的共同挑战的技艺存在。让它们大规模生产似乎并不现实,不如提高其质量,质量是名牌的核心,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好的质量是对抗工业化的最好方式,也是成功的商业化运转的源头。

5.传统医药

近些年随着《不生病的智慧》、《把健康彻底说清楚》等中医书籍的热卖以及各种 中医专家的讲座等一系列宣传,本来被大众当做是迷信的中医一夜之间就被捧为了 神迹。单是从阿胶这一中药药材的价格,从去年的500克200元疯涨到了现在的750 元这一事实来看,商家们对于传统医药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缺乏成功的商业 经营。但“绿豆可以治百病”,“生吃泥鳅”这类已经算不上是医学的治疗方法却 被某些被金钱迷住了眼睛的商家归为了中医,并且大肆宣扬。因此,我们认为传统 医药的商业化并不成问题,问题在于如何能让这商业运作更为长久。医药不同与其 他,医药关系的是人命。珍惜生命,诚信经营,让民国时期传统医药不被信任的悲 剧不再发生,这才是传统医药商业经营中的重中之重。

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其本身因为商业利益而被扭

曲,失去了原本的精彩。例如我们听过很过人怀念从前的庙会,没有那么多商业气息,单纯的给我们带来节日的快乐的庙会。商业化带来的必然是铜臭味,这种铜臭味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被改进,是必不可少的。用来阻止商业化偏离了文化遗产的应当是政策和法规,给传承人创造条件,提供经费、场地、带徒等支持,为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资助,对偏离文化的个人及商家予以处分,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所在。令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一套成熟的商业体系,又不失去它们原本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文化遗产商业化的例子 篇2

五年来,曲江传承并激活了千年文化,让古城西安更具文化特色、文化张力、文化自信;五年来,曲江探索并铸就了西安“曲江模式”,为城市建设和遗产保护贡献了一条新路;五年来,曲江坚持并引领了体制机制创新,成为全国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人才实现梦想的一片热土;五年来,曲江磨练并锻造了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曲江精神,推动曲江团队翻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现在的曲江,是东方文化的体验之地、西安人民悠闲游憩的首选之地,通过板块联动和文化产业聚集发展,成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人民满意城市的重要支撑。

将文化遗产创意成功变为生产力

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靠边靠海的城市相比,西安的发展相对滞后,作为内陆城市的西安,不靠边,不靠海,那就靠文化来形成自己的城市特性以及城市带给市民的幸福感。

我们正在经历的城市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物的城市化”,每一座城市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造,每一座城市都开始变得面目相似。但是,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城市吗?因此,西安的城市化,必须跳出这种框框,而文化就是凸显个性的重要元素。

有人说,西安的历史文化过于厚重,有时也会成为文化创新的羁绊。这一说法,侧面说明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西安是中华文明根派文化的策源地,周秦汉唐是西安一张通行世界的名片,只可惜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项目、文化产品还不够。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进行了创意策划,在大唐芙蓉园、法门寺文化景区、曲江池遗址公园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过程中,成功运用西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结合全球审美共识、现代人生活需求,将创意成功变为生产力。

我们尊重这种蕴含在文化遗产里的文化基因,发挥其本质,可以古典,可以现代,也可以将东西方结合,归根结底,因为文化遗产和现代人形成互动而获得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人与场所的功能有效发生关系,而且是满足了人们情感释放、交流和认同的需要。

GCP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城市公共空间应当成为衡量城市建设的刚性指标,因为它不仅关乎环境、美学、生活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息息相关。在这里,不管男女老少,不管贫穷富有,都可以获得同样的体验,从而实现社会的最大公平。如果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衰竭了,意味着市民的公共交往活动也将休克,那样会导致不同阶层人群之间心理隔阂的加深、对立情绪的放大甚至社会冲突的出现。因此,在城市发展中,一定要注意用政府无形的手推动城市建设更多的公共空间,举办更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目前,仅在曲江新区范围内,这几年陆续建成了六大遗址公园,占地5700亩。这些公共空间的打造,不仅保护了遗址,也改善和保护了生态,展示出了一个环境优雅、文化内涵深厚的城市风貌。在这里,市民可以无拘无束地光顾,自由自在地活动,而这里,也成为市民和各地游客享受西安城市生活、领略西安城市魅力之所在。

近年来,曲江新区提出了GCP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相对于GDP而言的,是曲江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研究人员对文化产业宏观价值的一次深入思考,是文化产业愿景的一次理论创新。在这里,GCP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标,它指国内文化总值,包括公共文化空间、公益文化活动、文化产业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原有观念中,GDP在文化创意领域统计的只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总值,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却没办法囊括其中。其实,公共文化空间和公益文化活动等都可以换算成GDP,可以以数据的形式来度量。

GCP和GDP在经营性文化产业方面有交集,但GCP更强调给市民营造一个全方位的城市公共空间,既包括物理概念上的公共空间,又包括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个体发展需求的“城市公共软空间”。

GCP理念的提出,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进行价值重构,从而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文化建设是西安国际化的一条主线

我们总是说复兴中华文明,那么复兴的标杆和参考点是什么呢?应该是汉唐盛世,它奠定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大唐盛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少年文化。盛唐并不是因为军事强大,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繁荣。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列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举措。对于正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来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主题。

在打造“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市民生活、城市特色已经被重点关注。在我们希望城市生活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时,还应注重现代城市文化的建构,这两者是互为表里、互为支撑的。

在我看来,只有当一个城市秉承了社会发展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公民的福祉的理念,每一个人都能在一个法治、公平、平等的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时,这样的城市才真的会让生活更美好。

它应该是一个高效、敏捷、富于个性、有竞争力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公平的城市,在这里,多样性、平等、参与得到尊重,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能够提供充分就业、居住条件,能够不断增进人们的福祉。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研究 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RMP分析;商业模式;隆回县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2) 02-0056-07

Research on Industri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culture card show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he combined effect and cultural brand it implied determin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a region,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regional soft power, it can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linkage between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paper, taking Longhui for example, analyzes count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y using RMP, and then investigates the path of reconstructing business model in order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etter and form country cultural industrial economies of scale,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MP, business mode, Longhui

一、引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被誉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1],它接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力和创造力,表征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民族凝聚力。按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地域性、活态性、传承性和变异性[3]。所谓地域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是由其产生地域的独特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水平等共同决定的。活态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于人们的行为活动来表现,存在形式是活态的,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变异和创新。传承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代代相传而保留下来,其传承方式大体有群体自发的传衍和父子、师徒口耳相授两种。变异性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人们不仅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偏好等主观因素重新解释、评估文化价值而且会繁衍出许多新的文化和意义。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自己的轨迹持续稳定演化,变异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之源[4]。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然而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它却是脆弱的文化链条,淡出了现代人的记忆,渐行渐远。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5],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当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产品与纯公共产品之间,供给方式是多元的,从产业化角度可以将其分为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6]。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等,不可以进行产业化运作,对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政府注入资金,以文物保存的方式保护,这种施与式保护方式见效快,作用显著。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戏剧等,可以进行产业化运作,对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实行开发式保护,把过去私相授受、零散学习民间技艺的形式,变成一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以达到规模得当、规格统一、资源整合、利润可观的水平[7]。本文所探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是指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产业化势在必行,因为尽管保护非遗的工作已经全面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被动的保护却难以阻挡强势文化冲击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式微;此外,施与式保护入不敷出,为数众多的非遗保护全靠政府将难以为继。因此,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走自我图强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吉光片羽,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之丰富令世人艳羡。截至目前,中国拥有联合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12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70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92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处,丰富的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运作奠定了基石。此外,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也向着精神层次转变,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需求递增。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比较优势,增强了县域经济竞争优势,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成为改善区域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社会整体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二、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RMP分析——以隆回县为例

昂普(RMP)是著名学者吴必虎针对区域旅游产业出现的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开发由“R—P共生型”转向“R—P提升型”等现象提出的,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进行论证的分析模式[8],2001年,吴必虎首次运用于洛阳市旅游开发研究中,此后,有众多学者将昂普分析模式应用于旅游产品的评价、开发研究[9-11],均取得了良好的评价效果。本文运用昂普分析模式对湖南省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县产业培育实施路径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

(一)资源(R性)分析——资源评价与产品转化

湖南省隆回县地处湘中偏西南、位于梅山文化中心圈,总面积2866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100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近130万。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3项国家级、2项省级、11项市级、1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县域之一,占邵阳市的一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高、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的花瑶挑花,被誉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花瑶挑花服饰被中国美术馆、民族博物馆列为珍品收藏。滩头年画历经三百多年风采依旧,已经远涉重洋,成为英、美、日等多国大型博物馆的珍藏,在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大展中,获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同时,这些资源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沿袭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花瑶讨僚皈是花瑶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每年此时瑶汉同胞都要进行大型民俗风情表演。节日三天,每天都有四五万人来到这里,除了本地人外,邻县的溆浦、洞口、新化等地的商贩、游客,以及省内外一些游客也慕名而来。2011年6月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传评选中,隆回县跻身“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

产品与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资源终究只是制造产品的生产要素[9]。将资源转化为产品需要高额投入,对于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将资源转化产品的任务更为艰巨,虽然在产品开发方面有一些积极的尝试,例如对滩头年画和花瑶民俗的开发,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隆回县财政收入有限,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足东部沿海一个镇或村,政府无力投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隆回处大湘西、环洞庭-长株潭、湘南-桂林旅游圈的包围之中,与张家界、凤凰、德夯、湄江、崀山、云山相比,优势不明显,而且没有将县域内的优势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移植与整合[12]。也就是说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固然丰富,却“养在深闺人未知”,旅游产品无法给游客带来非凡的体验价值。此外,长期以来,隆回县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通过师徒间口传相授方式来传承的,束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发展。花瑶挑花的技艺大多藏于民间,而一批有着深厚造诣的艺人先后辞世,健在的大多也是耋耄老人,年轻人不愿学习,丰富的艺术精华濒临失传。

(二)市场(M性)分析——产品弹性与消费者偏好

非遗产品的消费属于高层次消费,需要以居民手中拥有较多的可支配收入为前提。相比较于中短途的观光旅游、周末短途假旅游和远途旅游,文化旅游的需求弹性是最大的。消费者稍有不满意或因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会放弃选择,例如消费者自身的相关知识储备。众所周知,隆回县周边的居民素质在短期内很难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感兴趣的程度,而且相关因素的变化都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需求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前,个性化旅游趋势越来越明显,消费者注重参与和体验,不断求新、求奇、求特。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消费者不仅希望得到身心的享受,还期望在体验异域风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宽视野。隆回县花瑶民俗探险区注重展示整个湘西南花瑶民族的风情特色与探险休闲,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民俗风情表演,游客可以参与其中,学习花瑶挑花,体验价值较高。

(三)产品(P性)分析——产品创新与空间布局

非遗产品创新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不能独立完成,它与非遗资源本身的开发、建设有关,也与县域经济结构、城市规划等密切相关。隆回县在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建立“政府为主”的保护机制,出台了加强非遗保护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2010年还成立了独立建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挖掘、整理、申报、传承、保护和管理等工作。同时,也非常重视保护队伍建设,遴选并确定了11名非遗传承人,鼓励他们带徒传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近些年来,隆回县虽然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但一直将重点放在工业上,对于非遗产业,多半采取“守株待兔式”的被动招商,主动上门招商较少,有目的性、针对性“上门恳谈式”招商少之又少,在招商过程中缺乏度量,往往将目标锁定在一些老乡企业家,而不是真正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家身上。

旅游产品是一种组合,必须遵循组合的规律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要素。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大多采用的是地域组合方式布局,将分布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景点相结合。例如,把花瑶民俗移植到魏源文化生态区,让游客在这里领略到花瑶的民族风情;在魏源故居一带建土特产品一条街,消费者在这里品尝和购买具有隆回地方特色的食品、隆回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提高了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三、产业培育实施路径——商业模式创新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刻不容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在创新点上寻求新突破的客观要求,也是隆回县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努力的方向。商业模式是决定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它以客户为导向,在充分把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工具和手段,对产业内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体[13]。结合隆回县非遗产业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商业模式应当包括五个模块——价值主张模式、价值创造模式、价值传递模式、价值网络模式、价值实现模式。致力于商业模式五个模块的变革和创新是培育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有效路径。

(一)价值主张模式创新

价值主张是建立在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为客户创造持久的价值基础之上,通过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带来的一系列既得利益。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包括界定目标客户和挖掘价值需求两个因素。界定目标客户需要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和特征分成若干个次级市场,并且针对不同的市场设计个性化的服务,本文从地理、人口特征、心理和行为对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客源市场在距离上的分配研究(吴必虎等,1997),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户市场范围在隆回县周边250km半径范围内。游客以中青年为主,尤以青年学生为甚,同时由于花瑶挑花,滩头年画等技艺古老,中老年市场也是不容忽视的。游客受教育程度比一般的旅游者高,从职业角度考虑,文教科技、公务员、学生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消费者,它们拥有较高收入水平和较多的闲暇时间。就目前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将目标客户定位在以湖南省为主,周边省区为辅是最为现实的选择。其中,一级市场包括隆回周边县市,邵阳、娄底、怀化、永州、衡阳、长沙、株洲、湘潭八市市区;二级市场包括湖南省内其他地区、重庆、黔东南、桂林的部分地区;三级市场包括国内其他市场及海外市场。顾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行为是由价值驱动的,价值需求可以分为功能价值需求、体验价值需求、信息价值需求和文化价值需求。在满足顾客功能价值需求方面,隆回县应该加强商品设计,例如滩头竹器、花瑶刺绣等手工艺品及服饰,花瑶土菜等旅游食品,以及花瑶明信片等宣传资料,让顾客获得一种标准化的有形产品。当前个性化旅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民俗风情、探险体验等项目受到普遍欢迎,隆回旅游在湘西南旅游板块乃至整个湖南省内向来以人文观光、休闲度假、游憩探险为特色,因此,在满足顾客体验价值需求方面,可以在虎形山花瑶景区做体验旅游,在峡谷增设防护设施,配套旅游设施,如小亭子、石凳子、保护性扶手,把隆回打造成湘西南民俗休闲探险胜地,让顾客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来认知隆回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满足顾客信息价值需求方面,应该建立花瑶民俗文化馆,向顾客集中展示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滩头年画,让顾客更具体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文化价值需求方面,因为隆回是产生“睁眼看世界”、“与时俱变”的地方,隆回可以宣扬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让顾客产生文化认同感。

(二)价值创造模式创新

价值创造是在投入产出过程中,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而实现的增值活动,其本质是对资源的占有、使用和获取回报,这是产业存在的基础。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价值创造模式创新包括业务活动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个因素。在业务活动创新方面,隆回县非遗产业应当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经营模式,做到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政府拥有所有权,对产业进行管理,为非遗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企业拥有经营权,负责对产业进行投资建设及宣传运作;当地居民与组织享有参与权,对非遗产业进行开发[14]。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骨干型角色,发现汇总顾客需求,聚焦于更具报酬递增的价值模块,为自身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整个系统创造价值。而政府与社会是缝隙型供应者,占据系统的大部分空间,并且构成了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成本包括诸多因素,例如餐饮营业成本、旅行社营业成本、商品销售成本、服务人员工资和福利、展览、租赁、保险、广告费用等等。成本管理创新要把握成本布局创新和成本控制创新两个方面。隆回县非遗产业的投资目前以政府为主,鉴于县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在成本布局创新方面,应逐步加大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的力量,试图建立旅游营销基金,一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一部分来源于旅游企业的上缴费用,一部分为其他来源的经费(如各级职能部门的拨款、馈赠等)。产业投资应当逐步向以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为主导过渡,才能保证经费充足、滚动增值。此外,成本控制应该突破局限于生产环节这一狭小领域,把重心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整体转让经营和委托投资经营的所有活动中,从管理费用、宣传费用和投入建设费用三方面着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以保证专款专用。

(三)价值传递模式创新

价值传递模式是将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目标客户的分销和传播活动。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锁在深闺人未知”就是因为价值传递模式没能为顾客和企业创造价值。传统的价值传递模式仅限于根据市场调查寻找需求,投资回报率低,根不上市场的变化。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应该把握顾客并不是非遗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而是直接面对的分销商或经营商这一原则。要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电视剧、MTV、书籍、网络、DM单、画册、户外广告、车体广告等进行大众传播,重点在《中国旅游报》、旅游卫视、中国旅游营销网、《风景名胜》、《旅行》、《中国旅游》等媒体上进行宣传。通过隆回同乡会、邵阳同乡会、各种媒体的工作人员、县域外的隆回籍政商界进行人际传播[12]。通过隆回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代言人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多角度、全方位、高效率地传播隆回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多层次的媒体广告能帮助顾客甄别选择,并向其身边的潜在客户宣传推介。另外,将广告与销售模式配套,每个广告设置特定的热线电话和网络联系方式以便为客户提供跟多更快捷的服务。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云服务,发挥众包模式的作用,让用户创造内容,建立主页,客户在主页界面上可以查询相关的住宿、交通、旅游社等信息;开通BBS,让游客充分发表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见闻和心得,彼此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征文比赛;完善客户信息库,建立客户跟踪统计系统,邀请顾客参加采风活动。

(四)价值网络模式创新

价值网络模式是供应商、生产者和顾客等各相关利益方,在价值网所有资产的基础上通过生产、交易和消费联合投资的行为。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工服务业、高效农业、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企业、旅游协会多个市场主体合力完成,必须打破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思维,注重价值网络上各节点的联系,按照整体价值最优原则重构价值链,使不同市场主体创造的价值大于各个主体单独运营所创造的价值之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包括伙伴关系创新和网络形态创新。目前隆回县非遗产业发展过程中过多依赖政府,大多数企业都是政府的下属机构,许多网络公司、传媒公司、报业集团都从属于文化局、宣传部,很少有自主权,无论是非遗产品的设计、文化博物馆建设还是产业投资几乎由政府一手包办。真正从事非遗产业的主体不是市场化的民营文化企业,而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它们却基本上是事业性质的文化机构,民营文化企业在享受企业贷款、项目审批、科研支持、土地及固定资产支持、政府投资补贴等方面远不及国有文化企业的待遇,更不用谈及两者间核心能力互补、共担风险和成本,共享市场和收益的平等关系。主体间这种伙伴关系亟需发展为基于高度信任、共享竞争优势和利益的长期性、战略性协同发展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利润在价值网不同环节的合理分配,创新收益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源整合、职工安置、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步骤,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同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非遗文化市场,重塑非遗市场微观主体。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降低准入门槛,支持、鼓励投资者用股权、债权和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出资方式,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政府的专项资金应着重投在产业规划、人才培养和先进产业观念传播方面。此外,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厘清社会服务与社会公益之间的关系,改各种由政府垄断的旅游协会、学会、基金会组织为非政府组织,因为它们不是社会福利机构、不是社会公益机构,而是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社会服务机构,它们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有偿的文化服务[15]。只有让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价值网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创造产品和服务,形成动态有机的价值创造体系,才能实现双赢,优化产业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五)价值实现模式创新

价值实现即如何赢利,追逐利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经营的主要目标,企业如何赢利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赢利模式是市场竞争中关注的焦点,是商业模式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之所以发展尚不成熟,就是因为没有设计出完整、有效的新型商业模式,或者说忽视了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实现方面的因素。从RMP分析结果来看,隆回县非遗产业要实现价值实现模式创新,可以从集聚协作开始,在产业集聚中实现互惠共生、资源互补、竞争协同,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16]。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产生产业关联效应,带动旅游、餐饮等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非遗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基于集聚协作的赢利模式,是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最重要的赢利模式。以滩头年画为例,通过集聚协作,能让聚集在隆回的众多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从年画设计到画框制作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降低顾客搜索成本,通过资源共享开发出更富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滩头年画,同时,处于集聚协作关系中的企业不仅可以从最终消费者那里获得收益,还可以从协作的其他企业中获取收益。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区域经济优势的来源。本文以隆回县为例,对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昂普(RMP)分析,并且指出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是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实施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文化旅游的主要构成部分,成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化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但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它有着自身无法规避的缺点和弊病。产业发展以市场为核心,以利润为目的,容易忽略生态文化发展规律,忽视非遗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难于持续发展。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产业化运作,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环境下传承和发展的市场机遇,借势扩大规模与集聚资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产业化的同时,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后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与收入分配体系,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莹.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以衡水冀派内画产业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 杨洪,袁开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J].管理观察,2009(6):226-228.

[3] 梁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析[J].江苏商论,2009(6):129-131.

[4]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8.

[5] 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160.

[6] 杨洪,袁开国,黄静.湖南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 (3): 50-59.

[7]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1):107-112.

[8] 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9] 张亚芳.工业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嘉峪关为例[D].兰州大学,2007.

[10] 陈金华,庄智斌.基于RMP分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泉州南音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42~44.

[11] 张艳.基于RMP分析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67-70.

[12] 远景咨询机构.隆回旅游产业品牌经营整体策划[Z].长沙,2003.

[13] 郭毅夫.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机理及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09.

[14] 王兆峰.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8-92.

[15] 王国华.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方法与路径[J].思想战线,2010(3):59-63.

文化遗产商业化的例子 篇4

一、设定依据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府[2011]175号)

二、资助对象

本计划的资助对象是:在深圳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100万元或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万元。

三、申报项目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项目内容属于国家级、省级或我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

(二)项目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

(三)项目在实施期内,且已发生的实际投资额占计划投资额的20%以上。

四、资助范围

本计划资助的范围是:企业实施项目用于购买仪器设备与技术费用、品牌宣传广告费用、项目开发及市场开拓人员费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费用以及其他与项目研发和市场化推广有关的费用。

五、资助标准

本计划资助的标准是:每个项目资助额度不超过该项目计划投资额的50%,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六、申报材料

(一)登录深圳市文化产业信息网 http:///网上申报系统,在线填报申报书,提供通过该系统打印的《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项目资助申报表》纸质文件原件;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代码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

(三)企业上一年度会计报表的年度审计报告;

(四)税务部门提供的企业上一年度的纳税证明;

(五)与项目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授权证书;

(六)市文体旅游局认为需要提供的其它材料。

以上材料均需验原件,复印件按A4纸型正反两面制作,编写页码(不含封面),装订成册,一式两份,加盖公章。[上年度审计报告未出的企业,先提供2011年度报告,2012年度审计报告可延至2013年3月31日前提交]

七、受理机关

受理机关: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咨询电话:25944583 受理地点: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1043号档案文化大楼309室。

八、决定机构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九、受理时间

网上申报受理时间:2013年1月1日至1月31日。

市文体旅游局先核查网上申报资料是否填写完备,对符合要求的申报企业给予受理编号。申报企业应在通过初步审核后5个工作日内向市文体旅游局提交书面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十、审查程序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篇5

20世纪后期以来,受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时代潮流的猛烈冲击,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正遭受着日益严重的吞噬,保护和拯救它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必须面对的一项繁重而严肃的课题。197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17届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该组织于1997年又通过了建立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这两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人类已经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中警醒,开始自觉地保护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亿万年来大自然创造的美妙景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并荣、文化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从而跨进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我们必须看到,威胁世界遗产生存的因素,不仅有自然灾害的频仍、经济开发的过度、环境污染的加剧和武装冲突的升级,还有文化霸权主义的横行。

在当今世界上,关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乃至军事的力量,铲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以实现全球单一化。持这种观点国家,出于一已私利,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强行推销,买他账的,便视为朋友;不买他账,就视为异类。对异类,他横加指责,肆意干涉,甚至不惜动用武力,非消灭人家不可。这是一种十足的文化霸权主义,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另一种观点是主张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一律平等,承认各民族各国家在文化上独立性、差异性,允许世界文化多样性,主张世界文化“和而不同”。道理很简单,各民族各国家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状况、发展历程,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这是一个任何人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正是这些差异,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这种观点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

保护世界遗产绝不是仅仅关于某项具体自然或文化遗产生存的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顶峰上,放眼全球,充分认识保护世界遗产和进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育的战略价值和意义。

从民族的角度看,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例如古代玛雅的象形文字,当西班牙殖民者把最后一位祭司杀死以后,再也没人能够释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跃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植根于民众真实生活之中,是民众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强烈的唤醒和强化民族意识的作用。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的一条生命线。这条生命线一旦遭受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在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像璀璨的古代玛雅文明,灭亡了几个世纪,直到近代才被人们重新发现,然而我们已经无法使其复活。

从国家角度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国家独立。国家作为多民族共同体,广义地讲就是一个大民族,所以也称民族国家。一个大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而文化遗产突出地反映着民族神精和文化传统。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也是它独特文化身分、文化个性的确证。据此,民族国家的自尊、自信才能确立,才会形成最深沉的凝聚力。在正常的状态下,这种民族精神的伟力似乎不为人们所关注,但是一旦到了民族和国家最危险的时刻,它便立即突显出来。每个爱国公民都会从它那里自觉地汲取力量,为保卫民族、保护祖国,以不同的方式去投入战斗。

在数字化时代到来的今天,随着文化霸权主义的出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具有了新的国家意义──文化主权的保护。文化主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政治独立的精神基础;如果将民族和国家的政治独立视为外在标志,那么文化主权便是其内在灵魂。丧失了灵魂,它的政治独立就将虚有其表。当前,民族文化主权丧失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强势外来文化依靠高科技手段强占解释权,肆意灌输其价值观,造成本土文化基因断裂,精神畸变,并通过市场控制舆论;再一种是弱势民族自身缺乏文化主权与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在异族强势文化巨大冲击下自然失守。其结果,动摇根本,丧失精神的国籍,遭受灭顶之灾。反之,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总体上提高文化主权和文化保护意识,积极付诸行动,它一定能在困境中觉醒奋进,通过寻根固本,继承创新,走向繁荣,重铸辉煌。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篇6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一

你,就是一道辉煌的历史文明。

你,兵马桶,多少年来,你们承受着泥土的重压,忍受着千年的水蚀,历经着火烧的磨练,但你们硬是挺直了身板,撑开了头上的一片土泥,重现在世人面前。你们用泥塑的身躯震惊着我们,你们用永恒的精神震撼了全世界,向世界诠释着生命与永恒的定义……

你,碉楼,经过风风雨雨,千磨万击,但你们毅然地耸立着,你们各具风韵,每一位都古色古香,气势磅礴,你们融合外国建筑艺术的精华,造型独特,独树一帜。你们中西合壁的建筑艺术印证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向世界展示着交流与艺术的风采……

你,长城,受住了岁月千年的考验,你坚毅不倒地耸立在崇山峻岭之中。虽然历经风与火的洗礼,你的色彩也早已褪去,但哪能掩藏住你内里丰富的历史沉淀,又怎能否定你曾经的璀璨多彩?你雄伟的气魄惊叹着全世界,向全世界诉说着辉煌与不朽的故事……

五千年里中华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但历史的车轮不会碾碎你曾经的辉煌,梢纵即逝的时间也不会吹走你不朽的文化,因为:消失的是有形的生命,永不退逝的是历史文明残留下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永远昭示着历史的文化丰碑,永远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成和民族精神……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传承历史文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二

举世闻名得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合12000多华里,它被誉为“万里长城”,可谓名副其实。长城初为秦始皇下令修筑,前后共动用了几十万民工,用39年得时间才完工。长城得修建,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得骚扰,因而保证了那里农业得正常进行,对中原一带得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远望长城,高耸雄伟,蜿蜒万里,四周被连绵起伏、危峰兀立、高大雄伟得青山环绕着。在这绿色得海洋中,它犹如一条灰色巨龙,盘绕于峰峦之间。曾有一位南北朝诗人,用这样得诗句来形容它得险、长、高:“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据报载第一次登上月球得美国宇航员说,在太空中望地球,最明显得建筑物就是长城了。

长城由砖砌成,城墙高3--5米,墙头是齿形得,很适合防御敌人。长城上有八大关: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雁门关、娘子关、偏头关、嘉峪关、玉门关。其中得山海关最为有名,它背山面海,处于万顷波涛、千丈绝壁之间,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是历代兵家得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曾与降清得吴三桂在此酣战。其次为居庸关,在这个关口,成吉思汗曾同金兵刀枪相见。在近代,山海、居庸两关脚下得农民,也在此奋勇抗击过八国联军侵略者。20世纪30年代,手持大刀、长枪得中国健儿曾在这两关阻击过侵华日军,他们用血肉筑成了保卫民族得长城。

万里长城是座不朽得奇迹,是中国人民智慧得结晶,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得象征,也是中国人民英勇不屈得体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三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神秘禁忌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四

我心目中的长城长城,是我早已向往的去处。暑假里,我如愿以偿饱览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长城风光。八达岭耸立在北京西郊,远望起伏连绵,近看山岭陡峭。长城盘旋在山梁上,像腾飞的龙。站在长城上往下看,只见停车场的一辆辆轿车如甲虫,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仰望,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挺立。登长城看起来容易,走起来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走到好汉坡,大家都累得汗流满面。妈妈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不自满。”听了妈妈的鼓励,我又坚持往上登,终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高处——烽火台。

爸爸告诉我:这是古代秦朝,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劳动人民用肩挑手扛,用砖石砌成的。以后逐渐连成了万里长城。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景点,拍下了10多个镜头。站在长城上,我浮想联翩:二千多年前,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就能烧出那么质好量多的火砖,砌成了坚实的城墙,实在是了不起!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把祖国的各行各业建设得蒸蒸日上、欣欣向荣。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好长城,更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我今年9岁了,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世界的和平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丁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说,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长城,是我们中国的一条长龙,是见证中国发展的有效见证。所以我们要到长城去玩。这也验证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含义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五

伴随着大巴的缓缓移动,出发喽!今天我们要去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踏进展厅的那一刻,我的脸上只有震惊。我想过兵马俑是怎样的辉煌,但当真正看到他们,看到如此庞大的展厅时,心里还是不能淡定下来。

秦始皇,灭六国,统天下。这位叱咤风云的君主,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伟业,还留下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兵马俑。步兵俑昂首挺胸,个个都蓄势待发的样子。一切都是那么的气势磅礴,那么的令人敬畏。

最令人感到赞叹的是,兵马俑上处处都藏着细节。比如不同的官级有不同的官帽和不同的盔甲,甚至连头发丝都做得很仔细。每个秦俑的表情都是不一样的,丝毫没有因为是泥做的而有呆板的感觉。每个秦俑的动作都是不一样的,跪射俑单脚跪地,步兵俑昂首挺胸,骑兵俑神情凝重……他们的鞋子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方形,有些则是平的……

赫赫我华夏始祖,光披遐荒,越数千年传承,文明肇创。活灵活现的兵马俑,凝结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它,让我们看到了秦朝中国的雄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浓厚气息。

这是我华夏的衣冠,尘土千年也难掩风流。壮哉,我泱泱中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析 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们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民族文化的基因, 但在工业化, 全球化, 都市化的大潮冲击下, 它们又变得那样脆弱。在现代文明的进程里, 它们渐行渐远, 慢慢淡出了现代人的记忆。令人庆幸的是, 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种形势的严峻性, 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是单保护、不开发、不利用不能真正做好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产业化并被现代社会接受才有生命力, 仅为保护而保护是无法长久生存下去的。因而本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问题就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特性

1、地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的地域, 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通常,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定地域产生的, 与该地域环境息息相关, 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从各个方面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传承。该地域既是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地, 又是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和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又体现和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印记, 它是区域文化时代传承发展的结果。文化产业是由“文化、智力 (创意) 、科技”三者的深度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 其中文化创意源于文化积淀并高于文化积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形成的良好区域文化积淀为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条件, 为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强关联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的时代、环境、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产物, 是各个时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 它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综合性表现在:从它构成的因素来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 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就蕴涵了文学、舞蹈、音乐和美术等方面的多种表现形式;从功能来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认识、欣赏、娱乐、消遣、历史、科学和教育等多种作用。此外,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与物质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 所以它在存在形式上也表现出综合性。[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关联性特征同样使其产业表现出强关联性, 这将大大有利于拓展其产业链, 并衍生出大量的有效需求, 此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衍生的产品是精神产品, 人们一旦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产生依赖, 就会产生价值观的认同, 从而形成稳定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这种行为和习惯会导致他会大量消费与该精神产品相关联的其他产品, 从而对相关产品产生引致需求, 大大扩展了产业关联性。

3、劳动力密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必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它的整个生产过程不可能通过机器集约化生产来代替。如江苏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箔锻制技艺。在其产业化过程中, 每个企业可吸收500~1000个工人就业, 劳动力成本占企业产品总成本达60%左右。金箔的生产的工艺流程有十几个, 其中除了打了戏 (就是把黄金不断锻打使其厚度逐渐变薄的过程) 这一工序实现了机器化操作以外, 其余均必须依靠人工来完成。劳动力密集性的特点虽然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就业, 但同时也加大了产业经营的劳动力成本, 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无法全面用于其生产过程, 导致效率的低下。

此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属于文化产业, 它还具有文化产业的一般特征, 如:文化产品开发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生产和消费不确定程度高;产业渗透性强, 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产业追求目标多元化;文化消费网络效应强, 具有需求规模经济性;产业内部关联紧密, 具有范围经济性等特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必要性

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从国际经验看, 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举措。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投入产出率高, 是一项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绿色环保型产业,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一般来说,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非物质经济的最大的优点在于节能和环保, 因而与工业化时代的物质经济相比, 更加符合人类可持续生存的要求。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不利条件,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非物质经济,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3、进一步保护、传承的创新模式

首先, 产业开发是更好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活性的文化表现形式, 在其本身的传承中, 必须服务于社会需要才能继续存活。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营运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消费, 才能使各项无形文化遗产拥有得以继续存活下去的空间。其次, 产业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对生存威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无视社会发展趋势的保护方法显然无法长久, 只有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 结合无形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属性, 进行产业化开发, 才能保障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无论是人的传承还是技艺的传承, 主要依靠自身产生的效益来保障自己适应时代变迁。[3]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可行性

1、丰富的资源奠定了基础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 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 以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 显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及天才的艺术创造, 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资源是前人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历史积淀的结果, 非物质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的种类和丰裕程度往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体现。“任何文化资源, 不论是文化能力、文化习性还是文化产品,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也表现为一定的稀缺性, 成为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阶级的争夺对象。占有这类资源就可以获取一定的物质的和象征利润。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资源就开始成为文化资本。”从我国学者对文化资本的定义可以看出, 文化资本已经成为产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之一。

2、递增的市场需求提供了动力

需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它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属于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需求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才可能创造出的有效需求, 因此其市场需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 人们的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收入的增加导致人们的消费结构由之前满足生存需求向满足生存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转变, 消费产品比重也由生存向享受型、发展型升级。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文化素质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 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愈发旺盛。

3、不断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 除政策制度保障外, 更需要科技、人才的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信息技术、网络手段等给文化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时, 既要扶持传统, 又要发展高新技术。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 把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新媒体时代的动漫形式或网络游戏形式, 会更有利于迅速传播。技术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延伸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 提高了文化产业盈利水平, 正在逐步改变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

4、制度的变迁创造了环境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2005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 在利用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侧重于“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制度的变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必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产业化开发取得大发展。

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引导和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要根据市场的需求, 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同时注重塑造市场主体和市场经营人才的培养。当前,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它离不开各级政府对产业正确引导和扶持。一是要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 借文化产业大发展之机, 做强做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二是加强平台建设, 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平台、产品产权交易平台、国际服务外包平台等, 通过平台建设, 规范企业竞争行为, 创造优良的市场环境;三是以科学规划总揽全局, 通过科学规范, 引导产业的合理空间布局, 扶持上下游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价值链, 提高价值链的区域控制能力, 构造产业群。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造品牌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请专利, 将有利于该项目的市场化开发, 并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必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这些行业, 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无疑是有帮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独有的内涵, 往往都是由政府权威部门界定和颁布, 政府机构充当区域品牌证明人的角色大大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区域品牌的社会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在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的个性与历史积淀, 一直成为人类创新思想的重要来源, 载体的物质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地方经济的特色或支柱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成为当地的独特符号或旗帜。因此, 我们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品牌建设。

3、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创新元素的融合

扩大市场份额, 关键是创新, 其中产品创新是关键。市场创新依靠产品创新, 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要落实到产品创新上。产品创新要特别强调产品的差别性, 产品具有差别性并得到市场的认可, 并具有竞争优势。按照产品创新的要求, 技术创新要有针对性, 要以产品创新创造竞争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当中, 要注重在不歪曲其实质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合当前的消费者需求。

4、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 延伸产业链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强关联性使得其衍生品种类繁多, 但很多并没有形成很大的有效需求, 通过加大衍生产品的研发力度, 扩大需求量, 提升产业链等级。从一国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 市场需求空间特别是对于一个处于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空间来说, 是决定一切产品生产要素投入的价值和增值活动能否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而且, 越是处于产品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高端要素 (如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品牌与销售终端) , 就越依赖于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空间来实现其价值的转移和增值过程。

当然,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过程中, 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需要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的通力协作, 需要有对非物质传统文化感兴趣、懂经营、有科技水平、会管理、有现代眼光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注意到, 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产业化经营, 也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与现代的科技手段相融合, 因而在实践中我们要避免盲目产业化或者过分“创新”而篡改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目, 那就更谈不上在保护中开发, 而是直接对其的扼杀。

参考文献

[1][2]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8) :74-78.

[3]吕庆华.略论无形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以泉州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38-39.

[4]赵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品牌化[J].理论探索, 2008, (3) .

文化遗产商业化的例子 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品格;四川银花丝

1 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品格

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项目中属于比较特殊的类别,它的生产技艺是“活态”传承,而成果则是实物展示。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表现出了比较一致的作品质量和风格:

(1)从物质载体来看,重视选材。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选材一般极为考究,多用金、银、玉石、象牙、犀牛角等珍贵材料,即便是木料、石材等传统材料,均会首要考虑珍贵品种、奇石等。选材的考究往往意味着对其传世的期许,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恒远”的追求。四川银花丝的选料为银,为突出其艺术效果,会采用“嵌宝”等表现手法,所选材料品质很高,器物造型高贵典雅,富丽堂皇。

(2)从表现手法来看,工艺细腻精致。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手法细腻多样,无论是王公贵族用品,抑或寻常百姓之物,其表现形式无一不趋向繁复、精致的极端审美趋势。中国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工匠在各自领域较为封闭的发展,经过各代的传承,追求极端的精细,将中国人“内敛”的品格特征借助于器物的精细,表达得淋漓尽致。四川银花丝技艺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平填”技术,仅“平填花丝”种类就可以分为光丝、麻花丝、滚筒丝、拱丝、水浪丝、桂花丝等十多个种类。银丝最细直径可以拉到人一根头发的一半。

(3)从创作内容来看,追求写实风格。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内容一般为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如动植物、瑞兽、祥云等,通过艺术化的加工,真实再现某一种场景、造型、姿态。对于这些内容细致入微的表达,表现出民族性格中“务实”的品格特征。四川银花丝的创作取材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多为具有实用价值的首饰、胭脂盒,具有装饰价值的各式摆件。器物造型灵动,但规整,表现手法重写实而非写意。

2 商业思维对非遗传承的影响

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示的民族品格很好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品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国家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将其继承发展。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展示的生活方式毕竟失去了现实存在的基础,工业化的社会发展必然抢占手工业的生存空间,而手工业的发展形势也非民生发展的方向,因此,淡出社会主流视野也是必然。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演示和还原其原生态的生存图景是对历史及人类文明的尊重,这样的传承是一种“活态”传承。

(1)利用非遗影响,获取高额经济利润,将获利作为首要衡量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的市场中是一块金字招牌,级别越高,经济价值相应越大。旅游市场,作为一个完全提供消费服务的行业,与非遗产品有着天然的近缘关系,将非遗项目开发为旅游商品,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表演性质的非遗项目,如昆曲,体现的是一种参与感受。工艺品性质的非遗项目,因其最终的展现形式是实物成果,易储存、可转移,所以更能实现经济效益。而非遗项目在市场化运作中,能否获利是资金介入的首要衡量标准。

(2)手工艺品较长的制作周期导致不能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目前高端的商务、旅游市场有着较为旺盛的市场需求。例如,银花丝,从发展历史来看,在物质条件丰裕的盛世,总是成为消费市场、收藏市场的宠儿,现在的时代条件更是如此。虽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因其是纯手工制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样不能迅速满足市场需求,造成了因稀缺而形成的市场供应不平衡及价格的高昂。这样的矛盾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未能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商业思维必然要求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获利后的市场回报资金并没有很好地进入传承机制之中。

3 策略分析

针对前述挑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1)寻求发展模式,保持独立品格。对于非遗的发展,在商业化的背景下,要完全放弃与商业市场的接轨,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且与市场的结合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也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商业思维的影响,非遗的传承会受到较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如为了加快市场推出周期,改变原有的制作工艺;为了迎合大众市场品位,创作内容庸俗化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非遗项目,尤其是需要“帮传带”的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实现经济效益,更要保持其独立品格,摸索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

四川银花丝在传承过程中得到了金银制品贸易公司的支持,目前的发展模式是四川银花丝的工艺美术大师与公司合作,成立独立的工作室,由工作室负责银花丝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而由公司负责材料的采买以及产品的市场推广。这样的发展模式突出和尊重了传承人的主体地位,设计和创作相对独立,而市场推广又由公司专业团队运作,取得较好效果。

(2)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实践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是关键,传承人的培养是非遗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因其需要对传承人的“帮传带”,使得传承人的培养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培训。实践操作是培养的关键,而非遗项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认可度的高低又是推动其传承的动力,只有通过行业的发展,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推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3)加强推广宣传,突出文化价值。四川银花丝及其“平填花丝”工艺是中国古老、精华、最具有特色而独树一帜的艺术,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这样的一门艺术形式,从公众的认可度来看,知名度却远远小于蜀锦、成都漆器。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广的力度,为银花丝的發展打开局面。另一方面,在外销产品中,银花丝因为其独特的背景,在国际上有一定的认可度,这是宣传中不能忽视的角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银花丝所展示的民族的高超、华美的制作工艺应该走向世界舞台。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十二五”期间四川省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体表现了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中国西南地区民众乐观、悠闲的审美心态。虽然目前的传承环境充满商业化,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族品格在传承中应该进一步的保护和发展,保持其独立的民族品格。同时,加强传承人才的培养,注重创新,使得古老的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梦.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新视角[J].财经科学,2006(4).

[2] 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上一篇:“苏教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策略分析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组区域游戏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