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共12篇)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篇1
摘要:目的:评价阴道后路悬吊带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76例实施阴道后路悬吊带术及39例随诊1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性功能问卷调查。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8.5分钟,平均出血量90.4ml,有效率92.3%(36/39)。吊带侵蚀发生率20.5%(8/39),尿路症状发生率19.4%(6/31),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收回盆底功能障碍问卷31份,手术前后评分分别为49.29±29.26及13.5±14.9,P<0.05,差异有显著性。收回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性功能问卷11份,手术前后评分分别为14.8±6.58及14.9±6.89,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阴道后路悬吊带术是治疗子宫脱垂、后壁膨出及子宫切除术后穹隆膨出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术后患者盆底功能显著增强,排便、排尿症状明显好转,未对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吊带侵蚀发生率高是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阴道后路悬吊带术,子宫脱垂,穹隆膨出,侵蚀
盆腔器官膨出是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80岁之前,由于保守治疗无效,11%~12%的妇女将因盆底功能障碍实施手术,其中的30%需在2年内进行第2次手术[1]。盆腔器官膨出的患者常为肥胖的老年妇女,患有多种内科合并症,对治疗期望值高,不仅希望手术效果明确,改善生活质量;又要求手术安全、微创,迅速恢复健康。近年来,随着对盆底解剖认识的深入、手术技术的改进及修补材料的应用,盆底重建手术有了很大进展。1997年,澳大利亚医生Petros首次将经阴道后路悬吊带术(posterior intravaginal slingplasty, PIVS)用于治疗阴道穹隆膨出[2]。经数年发展,PIVS的适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除穹隆膨出外,还用于阴道后壁膨出患者穹隆膨出的预防和治疗。文献报道其治愈率可达75%~91%,且并发症少[3,4]。我院自2004年3月到2006年3月共实施该手术76例,现对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为子宫切除术后穹隆膨出及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重度膨出的患者共76例。患者年龄31~86岁,平均62.4岁,其中>80岁者2例、>70岁者24例、<40岁者5例。患者孕、产次分别为1~7次及0~7次,平均为3.3及2.4次。病程0.1~33年,平均5.8年。45例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内科疾病,占总数的59.2%,其中高血压32例、心脏病8例、脑梗及脑出血3例、哮喘及气管炎5例、糖尿病13例,合并骨质疏松、青光眼、肾炎及换瓣术后者各1例。19例因子宫脱垂曾行阴式子宫切除或腹式子宫切除术,18例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术后共39例坚持长期随诊,时间为1~3年。
1.2 方法
因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重度膨出行PIVS加阴式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者39例,因穹隆膨出行PIVS加阴道前后壁修补者20例,由于宫颈延长行PIVS加宫颈切除者13例,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行腹腔镜辅助的阴式子宫切除加双侧附件切除加PIVS加阴道前后壁修补者4例。为纠正压力性尿失禁,同时行TVT者2例、TOT者16例。术中还有1例行小肠疝修补术、1例行盆腹膜疝囊切除加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1年时,对随诊患者进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the 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20,PFDI-20)[5]及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12,PISQ-12)[6]调查。PFDI-20包括结直肠肛门症状问卷(colorectal-anal distress inventory-8,CRADI-8)及尿路症状评分(urinary distress inventory-6,UDI-6)。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手术安全性
手术时间25~300分钟,平均68.5分钟;出血量10~500 ml,平均90.4 ml;住院时间2~10天,平均4.8天;术后24小时两次体温超过38℃ 10例,术后病率为13.15%。单纯行PIVS及阴道前后壁修补的手术时间为25~90分钟,平均49.3分钟;出血量20~80 ml,平均51.4 ml。同时行阴式子宫切除或宫颈切除的手术时间为35~110分钟,平均70.5分钟;出血量20~350 ml,平均89.5 ml。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仅1例由于同时施行了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出,盆腔严重粘连,手术困难,手术时间较长(300分钟),出血偏多(500 ml)。
2.2 手术疗效
术后共39例坚持1~3年的长期随诊。出现阴道前后壁中度膨出1例、轻度膨出2例,有效率为92.3%(36/39)。收回盆底功能障碍问卷31份,收回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性功能问卷11份,手术前后评分见表1。31份盆底功能障碍问卷显示患者中存在排便困难1例;排尿困难1例,该例同时施行了TOT术;有尿不尽感者2例,其中1例亦同时实施了TOT术;尿急1例、尿失禁2例;尿路症状发生率为19.4%(6/31)。11份盆腔器官脱垂及尿失禁性功能问卷显示2例存在性交痛。39例中有8例出现吊带侵蚀,发生时间为术后3~18个月。
3 讨 论
3.1 手术的安全性
PIVS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方法简单。操作过程中利用手指帮助导入穿刺杆,避开了盆底的血管和神经结构,同时能够预防对直肠的挤压和损伤,因此手术安全性高。本组数据显示单纯行PIVS及阴道前后壁修补的手术时间为25~90分钟,平均49.3分钟;出血量20~80 ml,平均51.4 ml。同时行阴式子宫切除或宫颈切除的手术时间为35~110分钟,平均70.5分钟;出血量20~350 ml,平均89.5 ml。仅1例由于同时施行了困难的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较长、出血偏多。因此该术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盆腔器官膨出多发生在老年妇女,本组患者中年龄>80岁的2例,>70岁的24例,高龄患者占总数的34.2%,存在各种内科合并症的患者占总数的59.2%,为手术并发症的高危人群。Nieminen等[7]报道1例老年女性施行骶棘韧带固定术时死于肺栓塞。由于心肺代偿功能下降,80岁以上女性在实施妇科手术时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及死亡率增加。尽管如此,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内并未出现明确的并发症,这一方面归功于针对各种严重内科合并症进行的严密监测和妥善治疗,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手术是微创安全的。
文献报道[3,4,8,9],PIVS术中有直肠穿孔及术后阴道直肠瘘的病例,而本组76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肠道损伤。笔者认为术中用手指引导穿刺杆,同时将肠道推向对侧、远离穿刺杆对预防此类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3.2 手术疗效
PIVS术中于后穹隆顶部置入聚丙烯吊带,加大了宫骶韧带的强度,起到1水平韧带的修复作用。采用阴道上皮组织桥加固直肠阴道筋膜及会阴体,达到修复2、3水平肌肉、筋膜的目的,因而手术效果肯定。本组数据表明在39例随诊超过1年的患者中,仅1人于术后3个月时出现再次膨出并进行了第2次修补,另外2人轻度膨出,其余患者无明显膨出,有效率为92.3%,略高于文献报道。
解剖结构的恢复带来器官功能的改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明,术后患者盆底功能显著增强,排便及排尿症状明显好转。性功能问卷也显示手术未对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手术效果是肯定的。但调查显示术后有6人出现了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症状,包括排尿困难、尿急、尿不尽及尿失禁,仅1人出现了排便困难,而且是与排尿困难同时发生的。理论上PIVS的操作范围是中、后盆腔,未涉及前盆腔,下尿路症状的出现似与阴道前壁修补有关。由于膀胱膨出会使尿道产生部分折叠,掩盖尿失禁症状,因而阴道前壁修补后患者可能出现尿失禁及其他尿路症状。与排尿困难同时出现的排便困难可能与膀胱和结直肠平滑肌功能障碍有关。
与全盆底重建术不同的是,PIVS术后性交痛发生率低,性功能问卷显示该术式对性生活未造成不良影响,适合年轻及性活跃的重度子宫脱垂妇女。尽量保留阴道组织,减少阴道和吊带张力,防止吊带出现侵蚀对避免术后性交痛有一定作用。
本组手术中,由于患者术前存在明确的压力性尿失禁,同时实施了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如TVT及TOT,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Huang等[10]也认为TVT手术在其他妇科手术中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
3.3 手术远期并发症
随诊1~3年的39例患者8例发生吊带侵蚀,占随诊人数的20.5%,高于文献报道[3,4],推测有两方面的原因会导致这种情况。首先该吊带由多股编织的聚丙烯材料制成,较单股编织的聚丙烯材料容易发生侵蚀反应。文献报道[8,9]该类吊带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包括不可控制的感染、严重疼痛、阴道尿道瘘等,发生时间在术后的1~12个月。其次,本研究人群以老年女性为主,发生吊带侵蚀者均为50岁以上的绝经后妇女。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低、阴道粘膜薄,容易发生炎症反应,尤其是存在异物刺激时,因此吊带可导致手术创面不愈合及侵蚀。可见,解决侵蚀问题除改进吊带编制工艺、变多股编织为单股编织外,还应该增加阴道粘膜厚度。可于手术前后口服或局部涂抹雌激素制剂,并于术中尽量多地分离阴道粘膜及粘膜下层用以覆盖吊带,减少侵蚀。一旦发生侵蚀,则需去除部分或全部吊带。
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的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标准术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合并症、性生活要求及既往治疗情况等综合分析,考虑选择手术方式。阴式手术与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特点。在性活跃的妇女中选择阴式手术时,应强调按照解剖位置悬吊阴道。总之,阴道后路悬吊术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但其并发症也不可忽视,有待重建材料的改善及大样本的长期随诊结果以确定其在盆底重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Olsen AL,Smith VJ,BergstromJO,et al.Epidemiology of surgically managed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J].Obstet Gy-necol,1997,89(4):501-506.
[2]Petros PE.Vault prolapse II:Restoration of dynamic vaginal supports by infracoccygeal sacropexy,an axial day-case vaginal procedure[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2001,12(5):296-303.
[3]Farnsworth BN.Posteriorintravaginal slingplasty(infracoccygeal sacropexy)for severe posthysterectomy vaginal vault prolapse——a preliminary re-port on efficacy and safety[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2002,13(1):4-8.
[4]Jordaan DJ,Prollius A,Cronje HS,et al.Posteriorintravaginal slingplas-tyfor vaginal prolapse[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2006,17(4):326-329.
[5]Barber MD,Walters MD,Bump RC.Short forms of two condition-spe-cific 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sfor women with pelvic floor disorders(PFDI-20and PFIQ-7)[J].AmJ Obstet Gynecol,2005,193(1):103-113.
[6]Rogers RG,Coates KW,Ka mmerer-Doak D,et al.Ashort formof the 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PISQ-12)[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2003,14(3):164-168.
[7]Nieminen K,Heinonen PK.Sacrospinous ligament fixation for massive genital prolapsein women aged over80years[J].BJOG,2001,108(8):817-821.
[8]Hilger WS,Cornella JL.Rectovaginal fistula after Posterior Intravaginal Slingplasty and polypropylene mesh augmented rectocele repair[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2006,17(1):89-92.
[9]Baessler K,Hewson AD,Tunn R,et al.Severe mesh complications fol-lowingintravaginal slingplasty[J].Obstet Gynecol,2005,106(4):713-716.
[10]Huang KH,Kung FT,Liang HM,et al.Concomitant pelvic organ pro-lapse surgery with TVTprocedure[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2006,17(1):60-65.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篇2
电力企业(公司)安全性评价自查及整改措
施范文
安全性评价自查及整改
为贯彻落实我局以“安全性评价的不断深化和延伸为主线”的思路,进一步夯实公司安全生产基础,为了实现公司的奋斗目标,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生技室通过对安全性评价的学习讨论并开展对生技室的工作展开自查。上半年安全工作虽然没有发生过一例恶性及责任考核事故,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还存在的问题及隐患,面对这些问题希望通过大家的积极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
一、结合实际、认真自查:生技室在公司的领导下,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补充完善了生技室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措施,按照项目自查表,对照检查和评价,以标准、规范的有关规程为依据,结合今年公司所发生的一些事故进行分析,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对存在的问题逐项逐条作好记录,真实暴露了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坚持边检查边整改的做法。
二、生技室在今年的工作中,相关人员到达现场指导的时间不是很多,由于工作原因,有时一天可能会到几个施工现场或到局相关部门协调工作,所以不能对每一个工程进行全场监督、指导。通过全室工作人员认真分析、讨论,今后若在现场发现问题如不能亲自监督整改的,在离开之前一定要对工作人员交代清楚,并做好记录,当天工作结束后再次询问班组长,问题是否解决?做到心中
分享
免费
有数。根据以往所发生的事故,从分析下来,主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每一个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如果在施工中发现一项问题
能即时进行更正,就可能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三、经过切实认真逐项自查评价,按计划及时进行全面整改,揭示各种隐患,全面了解生技室的安全状况,深化了安全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要彻底改变过去不出事就是安全的观念,要变为超前预测,掌握控制的发展趋势,提高生技室安全管理水平。通过此项工作消除安全隐患。我们将严格遵循电力生产的安全法则,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每天每项工作做好危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夯实安全基础,强化管理,出色完成各项安全生产任务。
贵阳金辉供电实业有限公司
生计室
2007-9-12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篇3
关键词:终末期糖尿病肾病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022-0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终末期肾病,给患者的身体及心理造成相应的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1]。在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约为20%,占末期肾病的13.3%,透析治疗后,5年的存活率仅为50%[2]。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学者们一直在不断努力。很多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肾脏替换治疗,但是由于肾源匮乏,透析治疗就成为了治疗首选方法。该文为探究应用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抽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透析时间均超过3个月,平均年龄为52.3岁(Max63岁,Min45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对血压的控制、使用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用以控制血糖上升、补充铁和叶酸、VD和促红细胞生成素[3],随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透析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反渗水和碳酸氢盐透析液的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控制在200~250 ml/min,2~3次/周,4~5 h/次。观察组患者接受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使用Tenckhoff直管[4]和手術置管法,采用Y型透析装置和透析液4次/d,2 L/次,根据腹膜平衡实验结果和腹膜超滤情况进行调整,所使用的Y型透析装置和透析液由Baxter公司生产。
1.3 统计学方法
对此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c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若结果比较时具有明显差异,且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率情况比对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存率方面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对
比较心脑血管并发症,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抗凝剂的使用、消化道和眼底出血的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饮食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营养不断丰富,但是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高,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严重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现今造成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糖尿病肾病患者在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比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经透析治疗的存活率低、并发症多[5],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要选择合适的透析方法才可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
曾有研究表明,比较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血液透析的存活率高于腹膜透析[6]。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腹膜透析技术也在不断成熟中,在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中也达到很多应用。很多临床资料表明,这两种透析方法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别。该文研究显示两种透析方法在一年存活率和三年存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比较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均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有感染、营养不良、心脑血管疾病。血液透析患者会造成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于腹膜透析患者;糖尿病患者多数免疫力低下,会比较容易感染病菌,腹膜透析患者患腹膜炎的几率较高,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进步,这种患病率已得到降低。透析患者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营养不良,腹膜透析会造成患者丢失更多的蛋白质,因此营养不良发病率高于血液透析患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透析技术在不断的提升,两种透析方法均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效减少并发症。
很多研究主张终末期肾病患者在刚开始透析时应选择腹膜透析,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要在临床治疗中,要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透析手段,将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韦慧琴,李良.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11,33(5):606-607.
[2]杨光,黎小燕.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117-119.
[3]郭建,张绍勇,温雅,等.两种不同透析治疗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394-2396.
[4]周岩,王涵,周婷婷,等.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3,22(5):422-426.
[5]陈海高,刘日光.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3):2237-2238.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篇4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安全性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20%~30%,常见于三四十岁的中年女性,特别是未育、性生活失调和性情抑郁的女性[1]。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如发生蒂扭转或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以多发性子宫肌瘤常见[2]。子宫肌瘤可引起感染及化脓、粘连或炎症、肌瘤游离、继发性贫血、不孕或流产,甚至会引起恶性病变[3]。以往子宫肌瘤多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但由于开腹增加了感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4]。本研究主要探讨腹腔镜及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2011年在我院行子宫肌瘤手术的患者98例,年龄25~60(平均40.5±3.5)岁,病程0.5~5(平均1.5±0.7)年,肌瘤个数2~5(平均2.5±1.2)个,肌瘤直径3~8(平均5.3±2.4)cm。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和对照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观察组50例,年龄25~60(平均40.3±3.4)岁,病程0.5~5(平均1.5±0.6)年,肌瘤平均2.4±1.3个,肌瘤平均直径5.4±2.5cm;对照组48例,年龄25~60(平均40.4±3.30岁,病程0.5~5(平均1.4±0.5)年,肌瘤平均2.5±1.2个,肌瘤平均直径5.3±2.6cm。两组患者间例数、年龄、病程、肌瘤个数、肌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1.2.1 腹腔镜手术
所有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全麻方式,取膀胱截石位,在肚脐正中作一长约10mm的纵切口,将腹腔镜置入腹腔,并在左右麦氏点作两个操作孔,探查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及数量,局部注射稀释后的垂体后文章编号:1001-8174(2012)06-0631-02叶素6U,用单极电钩在子宫前或后壁做纵切口,剜除瘤体,将瘤体暂放置于子宫直肠窝待处理,然后用一号强生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封闭瘤腔,在切口缝合表面涂抹生物蛋白胶预防粘连,最后取出瘤体,常规冲洗关腹。
1.2.2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所有对照组患者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常规开腹进入腹腔,在肌瘤突出处切开肌层,剔除肌瘤缝合后逐层关腹。术后留置导尿管24h。
1.3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如切口感染、皮下气肿、尿潴留等。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一般资料比较采用t,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间例数、年龄、病程、肌瘤个数、肌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中及术后指标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指标比较见表2。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并发症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见表3。观察组患者皮下气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尿潴留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器官肿瘤,是困扰女性健康的一大顽症,多见于30~60岁的女性,其中以40~50岁最多见,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20%,稍胖的女性为高发人群[5]。子宫肌瘤多为良性增生性病变,其恶变率占0.5%~1.5%。子宫肌瘤可引起月经不调、腹部肿块、压迫症状、疼痛、白带增多、不育、循环系统症状等。临床实践证实,子宫肌瘤常并发输卵管、卵巢病变,也极易和子宫体腺癌及宫颈癌同时存在,严重损害了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6]。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分为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7]。
本试验主要探讨腹腔镜及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由于腹腔镜创伤较小、对盆腔干扰少、术后容易恢复;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由于腹腔镜建立气腹呈头低臀高位,对肠道的干扰少,故术后即可给予半流质[8]。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尿潴留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由于腹腔镜减少了因传统开腹手术切口较大而引起细菌感染的机率。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有明显优点,但也有其手术禁忌证,如肌壁间近黏膜肌瘤因切口深、止血困难、多层缝合不易,而且可能造成伤口血肿,影响愈合;肌瘤直径>6cm或肌瘤>3个,则切口相对较大或较多,电凝止血困难,需要多层缝合[9,10]。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与开腹手术剔除子宫肌瘤相比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较长,对医生的要求较高,但腹腔镜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Amy CPC.Applications of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in gynecologicalsurgery[J].Cur Opinion obstet Gynecol,2005,17:339-342.
[2]章雪莲,王芝英.子宫肌瘤开腹及腹腔镜手术实施临床路径的方法与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3):126-129.
[3]Togas T,Abdulaziz AS.Adhesion prevention in gynecologic surgery[J].Cur Opinion Obstet Gynecol,2005,17:395-398.
[4]Bradley S.Aparoscop icmyomectom[J].Postgraduate Obstetrics&Gy-necology,2005,25(6):1-8.
[5]Chu YH,Chen XC,Lin F.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myomectomy-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Eur J Obst Gynecol ReprodBiol,2009,145:14-21.
[6]吴丽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5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84-85.
[7]Agostini A,Rinda I,Franchi F,et al.Oxytocin during myomectomy:arandomized study[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5,118(2):235-238.
[8]Lin BT,Gown AM.Mixed carinoid and adeoecarcinoma of the ap-pendix:report of 4 cases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ppl Immunohistodum Mol Morphol,2004,12(3):271-276.
[9]Variaco B,McAIvin B,Dias J,et a1.Adenoeareinoid of the appendix:is right hemicolectomy necessary?A meta analysis of retrospectivechan reviews[J].Am Surg,2004,70(7):593-599.
接发列车安全评价及防控措施 篇5
【摘要】接发列车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及铁路的经济效益,因此确保接发列车安全是铁路生产的重中之重。本文邯郸车务段为对象,从人、机、环境、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安全评价,并提出需要进一步强化的接发列车事故防控措施。
【关键词】接发列车安全;安全评价;防控措施
Sending and Receiving The Evaluation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rain Safety
【Abstract】The level of railway traffic safety concerns the competitive power,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railway and other transportation way directly.Analyze some impacts on railway traffic safety from these aspects,such as personnel,equipment,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ending and receiving train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Sending and receiving safety;Safety evalua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铁路运输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铁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铁路运输运作及通畅的关键是正常的接发列车作业。因此,对车务站段现行接发列车事故防控系统进行评价,从中发现现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对强化接发列车安全、预防接发列车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接发列车事故防控系统评价指标的选择
隐患指标是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对系统的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进行的安全评价,这充分体现了事前安全的思想,即预防事故在其发生之前,这较事后安全,即听任事故的发生再作调查、发现原因、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重复发生,是一种质的飞跃,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事故安全上,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为此,本文将选择采用隐患评价法来对车务站段接发列车事故防控系统进行评价。
2接发列车事故防控系统结构
本文的隐患指标主要是根据乌海车务段乌海站的管理现状,依照一般安全评价体系组建原则设计而成,这样可以更为客观准确的反映乌海车务站段现行的接发列车事故防控系统状态。另外还将把措施与实施效果综合起来进行评价,适当考虑了实施接发列车事故防控措施的效果。具体指标由四部分组成:
2.1接发列车人员事故防控评价指标(R)
2.1.1接发列车安全教育培训水平(R1):反映接发列车安全培训状况。包括:
1)管理人员业务培训(R11);
2)接发列车作业人员培训(R12);
3)接发列车安全日常教育(R13)。
2.1.2接发列车人员安全管理水平(R1):反映车务站段接发列车人员安全管理工作的绩效。包括:
1)接发列车人员劳动管理水平(R21);
2)接发列车人员生活管理水平(R22);
3)安全奖惩有效性(R23)。
2.1.3技术业务水平(R3):反映车务站段接发列车人员及管理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包括:
1)管理人员业务水平(R31);
2)接发列车作业人员业务水平(R32)。
2.1.4接发列车人员文化水平(R4):反映车务站段接发列车人员的实际文化水平程度。
2.1.5接发列车人员劳动态度(R5)
2.2接发列车设备事故防控评价指标(S)
2.2.1接发列车安全技术设备性能(S1)包括:
1)接发列车设备性能(S11);
2)接发列车安全保障设备性能(S12);
3)接发列车事故救援设备性能(S13)。
2.2.2接发列车设备安全管理水平(S2)
2.3接发列车环境事故防控评价指标(H)
2.3.1接发列车内部环境安全保障(H1)包括:
1)接发列车作业环境安全保障(H11);
2)接发列车内部社会环境安全保障(H12)。
2.3.2接发列车外部环境安全保障(H2)包括:
1)自然环境安全保障(H21):天气预报(H23)和恶劣天气接发列车作业方法完善及落实(H24);
2)外部社会环境安全保障(H22):路外宣传教育(H25)和社会治安状况(H26)。
2.4接发列车安全基础管理评价指标(J)
2.4.1接发列车安全管理评价指标(J1)包括:
1)接发列车安全机构效能(J11);
2)接发列车安全规章制度(J12);
3)接发列车安全检查与修正(J13);
4)接发列车事故处理(J14)。
2.4.2接发列车安全信息管理评价指标(J2):作业人员对接发列车信息传输是否清晰、简洁、明了,以及接发列车人员是否能胜任工作。包括:
1)接发列车安全信息数据完整度(J21);
2)接发列车安全信息处理效果(J22)。
2.4.3接发列车安全资金管理评价指标(J3):站段用于接发列车安全方面的开支。
3接发列车事故防控系统的综合评价
本文采取常规和模糊方法综合的一种评价方法,对乌海车务段及乌海站接发列车事故防控系统的评价。其具体步骤:首先,为了赋值的方便,把指标值的范围定在0—100,最后得到的指标值越大,说明接发列车事故防控系统越健全、越安全。其次,选取乌海车务段、乌海站两个单位共30名有关管理人员和接发列车作业人员作为评价者,利用层次分析法,请评价者给出评价值及同一层次指
标权重值。最后,对评价值和权重值进行处理并对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合成。评价值汇总下表1。
接发列车事故防控综合评价表2。
续表(表3)。
由接发列车事故防控评价结果,分析得出:
乌海车务段接发列车事故防控系统评价指标(Y)综合评价得分为84分,属于较好水平。它包括接发列车人员事故防控评价指标(R)、接发列车设备事故防控评价指标(S)、接发列车环境事故防控评价指标(H)、接发列车安全基础管理评价指标(J)。R、S、H、J四个指标评价值,分别为80、87、80、86分。其中,调车设备事故防控评价指标(B)值最高(87分),表明在乌海车务段在设备投入和维护质量得到车务站段管理人员和接发列车作业人员的肯定。如接发列车设备性能评价值为91分,说明目前乌海车务段现场使用的调车设备基本可靠,为接发列车安全生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接发列车人员事故防控评价指标(R)与接发列车车环境事故防控评价指标评价值最低(80分),说明在这两个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另一方面也说明人员和环境两个因素相对俩说比较复杂,管理的难度较大。接发列车安全基础管理评价指标(J)评价值(86)较好,说明车务站段在接发列车安全基础管理上做的比较好,但还应该看到一些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和完善。
4接发列车安全防控措施
第一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人为本,不断的强化接发列车作业人员的生活及劳动管理水平,强抓安全奖罚,完善接发列车人员教育培训制度,提高接发列车人员的业务、文化水平及劳动态度。
第二是加大接发列车作业设备的投入和检查维修,确保设备性能完备,树立“设备保安全”思想。
第三,着力提高接发列车环境安全管理,重点改善调车人员的作业环境,提供良好生产环境及生活条件,完善天气预报和恶劣天气下接发列车作业的方法。此外,还要加强路外安全宣传教育。
第四是加强接发列车基础管理工作,加强监管力度,重视规章制度,强化科学安全管理方法的应用。广泛开展安全思想教育,摆事实、将危害,增强干部职工防微杜渐和居安思危的意思,筑牢安全思想防线。强化问题教育,增加问题意识,深刻吸收他人问题和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鉴,深挖隐患根源,消除安全死角。
【参考文献】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篇6
选择近5年(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急诊科、内科所收治的Ⅱ型呼吸衰竭伴肺性脑病患者6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内“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规范”。将入选61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65~85岁,平均73.84±4.98岁;病程5~20年,平均10.97±4.29年。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63~85岁,平均73.23±5.36岁;病程4~20年,平均9.80±3.81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例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咳、痰、喘及意识障碍,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值相近(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予以积极控制感染,持续低流量吸氧(给氧浓度为30%~40%,氧流量为1~3L/分,鼻导管给氧法),解痉平喘,止咳化痰,保持气道通畅,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剂,首剂负荷量0.8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静脉推注,以后给予纳洛酮注射剂2mg加入生理盐水60ml中,每日2次,用微量泵24小时持续静脉泵入,1天泵入纳洛酮总剂量为4mg,连用3天。
观察方法:患者临床咳、痰、喘症状、意识状态、血压,均于治疗前、治疗后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血糖、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检查。
疗效判定:①显效:治疗后咳、痰、喘症状明显改善,意识状态在24h内由谵妄、躁动、昏迷转为清醒;②有效:治疗后咳、痰、喘症状有改善,意识状态在24~48小时内转为清醒;③无效:治疗后咳、痰、喘症状,意识状态及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没有改善甚至恶化。
结 果
结果显示纳洛酮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治疗后,两组在咳、痰、喘症状,意识状态及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述情况的改善更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Ⅱ型呼吸衰竭因肺通气功能障碍引起,其发生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呼吸动力和呼吸阻力的不平衡。临床研究已证实,在机体发生Ⅱ型呼吸衰竭时,体内的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β-内啡肽系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主要来源于下丘脑和垂体,β-内啡肽能抑制呼吸中枢,减少呼吸冲动,使呼吸动力进一步不足,导致呼吸困难,每分钟通气量下降,使低氧及高碳酸血症更趋严重,形成恶性循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心、肺、脑及循环功能损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多表现为躁动、谵妄,甚至昏迷。
纳洛酮是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是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而无激动活性,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比β-内啡肽强,其可直接、有效地拮抗和逆转β-内啡肽介导的各种效应,纳洛酮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迅速发挥作用,产生强有力的兴奋呼吸中枢作用,阻断β-内啡肽所致呼吸抑制的病理过程,从而阻断恶性循环,改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改善脑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促进意识恢复。纳洛酮静脉给药起效较快,它的药物代谢半衰期较短(60~90分钟),首剂给予负荷量,以后用微量泵24h持续静脉泵入有助于快速不间断有效拮抗β-内啡肽,使病情不易反复。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80例, 年龄在53~81岁。平均年龄为64.7岁。80例患者都有比较明显的夜尿增多, 夜尿4次以上、尿频尿急等尿路刺激征, 同时有不同程度的排尿等待、尿流分叉、尿流细等下尿路梗阻症状, 均经泌尿系彩超确诊为前列增生, 与此同时还需符合以下条件[1]:参考前列腺症状评分表评分>13分;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4 ng/m L;最大尿流率需<15 m L/s;残余尿量<150 m L;需除外神经源性膀胱、外伤性尿道狭窄以及前列腺癌等会影响排尿情况的疾病;近4周内没有使用其他药物治疗前列腺增生。
1.2 方法:
将80例BP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对照两组, 每组各40例。观察组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片 (哈乐) 0.2 mg, Qnpo, 需连续口服12周;对照组口服盐酸特拉唑嗪2 mg, Qnpo, 同样需连续口服12周治疗[2]。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情况。并收集不良反应情况包括:眩晕、持续性头痛、低血压症状、四肢无力、心悸、胃肠道反应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系统分析,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值<0.05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情况均有显著改善且前后比较差异显著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明显较少, 差异显著 (P<0.05)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近些年来, 随着全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平均寿命的延长, 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3]。BPH可引起下尿路梗阻症状以及尿路刺激症状, 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BPH引起的相关症状与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近期对于α1受体阻断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关研究发现[4]α1受体阻断剂有一定的诱导前列腺良、恶性细胞凋亡的作用, 据此提出使用α1受体阻断剂可能对前列腺癌的预防及治疗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还有相关研究表明[5], α1受体阻断剂能够提高膀胱血液的灌注, 可以使膀胱口梗阻症状引起的膀胱功能衰退得到缓解。以上对α1受体阻断剂的研究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治疗以及生存质量的提高很有意义。α1受体阻断剂虽然在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治疗中广泛应使用, 但其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比如低血压、眩晕、持续性头痛等反应影响治疗效果。盐酸坦索罗辛为一种高度选择性的α1受体阻断剂, 对血管平滑肌的α1受体亲和力不高, 因此对血压的影响不明显[6]。相关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现:对比与坦索罗辛, 服用特拉唑嗪导致的头晕、头痛、低血压症状较多, 但二者在胃肠道反应、胸闷心悸以及皮肤表现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上述研究资料同本组研究的结果相符, 因BPH的患者均为老年男性, 临床上常有多种其他疾病, 尤其是是心血管系统疾病, 在药物治疗上, 不但要考虑药物的治疗效果, 也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影响情况[8]。现今, 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上常常会导致排尿困难, 患者常伴随有尿潴留症状, 显著增加了引起膀胱、泌尿系统感染以及结石发生的概率,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虽然可以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 有效的改善患者上述临床症状, 但其对自身组织创伤较大, 会引起一定比例的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临床上, 常常在轻度以及中度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治疗中往往采用药物治疗, 且具有较为可观的临床治疗效果, α1受体阻断剂可作用在前列腺以及膀胱颈部的平滑肌之内的肾上腺素能受体, 能够起到松弛前列腺以及膀胱颈部的平滑肌的作用, 显著降低膀胱出口的排尿阻力, 有效缓解患者发生排尿困难等临床症状。综上, 盐酸坦索罗辛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下尿路梗阻症状, 且不良反应少,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应用。
注:两组比较P<0.05
注:治疗前后P<0.05
参考文献
[1]王道协.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28) :139.
[2]陈永志, 关超.坦索罗辛与索利那新联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观察[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2, 32 (5) :587-589.
[3]李晨光, 张大田, 刘岩, 等.盐酸坦索罗辛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7) :1818-1819.
[4]何超雄, 计勇.特拉唑嗪对女性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恢复排尿时间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2, 18 (5) :2-4.
[5]陈靖, 权昌益, 李博等.盐酸坦索罗辛治疗BPH的疗效评价[J].医学综述, 2011, 17 (1) :141-142.
[6]李青, 李明川, 姜永光等.大剂量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引起下尿路症状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2, 33 (2) :117-119.
[7]孟永良, 陈开全, 孙根喜等.盐酸坦索罗辛与非那雄胺联合应用于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1) :98-99.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7月收治的心绞痛患者57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实验组29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20例, 女性8例, 年龄45~68岁, 平均年龄 (48.0±5.1) 岁, 病程3~6年, 平均病程 (4.0±1.2) 年;实验组患者中, 男性14例, 女性15例, 年龄45~68岁, 平均年龄 (50.0±3.2岁) , 病程2~8年, 平均病程 (3.0±2.3)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前3天, 两组患者禁止使用所有抗心绞痛药物。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法 (如西药拜心同等) 。实验组服用通心活络汤剂:生地12g、桔梗11g、桃仁14g、川芎14g、当归11g、补骨脂12g、赤芍13g、紫胡11g、红花10g、枸杞子3g、甘草5g、川牛藤11g、玄胡13g、人参8g、枳壳12g、红参10g, 水煎服用, 每日2次, 2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及心绞痛发作次数。
1.4 疗效判定标准
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标准均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2], 临床症状采用定量积分法。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 总积分降低43%~68%;无效:心绞痛发病次数和疼痛程度改善不明显;加重:心绞痛疼痛程度和原有症状加重, 积分加重6%。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心绞痛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为0.60min, 心肌缺血总负荷0.25mm/min, 平均发作次数为14次;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为2.35min, 心肌缺血总负荷1.76mm/min, 平均发作次数为36次,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心绞痛病情加重8例, 占27.6%, 无效6例, 占20.7%, 显效15例, 占51.7%;对照组患者心绞痛病情加重11例, 占39.3%, 无效9例, 占32.1%, 显效8例, 占28.6%。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n (%) ]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 (缺氧) 所致[3]。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 由于过度激动、受寒、劳累引起心绞痛。冠心病发病特点为血阴阳亏虚, 表现为气滞血瘀, 最终导致血脉不通, 引起真心痛、胸痹。其病因由气虚而导致血瘀, 或因酗酒、过食而脂液痰浊或脾虚而痰浊, 降低冠状动脉的弹性, 减少心血灌注量。因此, 从活血化瘀入手, 可降低心绞痛的发生, 从而减少患者病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赤芍可扩张冠状动脉, 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 改善微循环;丹参的有效成分可改善血液流动、细胞电泳率、血液黏滞度, 对血瘀的表现有缓解的功效, 有效改善微循环;桃仁具有改善血行障碍、血流阻滞的功效;川芎含有川芎嗪, 属于生物碱, 能使冠状动脉扩张, 增加其血流量, 使心肌缺血的症状得到改善, 同时降低心肌耗氧量;红花含红花油, 可兴奋心脏的同时增加冠状动脉流量, 减慢心率。以上药物可有效改善微循环、抗血栓, 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川芎、红花、丹参、赤芍可活血化瘀, 打通脉络, 推动血行, 脉络通而人不痛。此外, 红花和丹参还具有扩冠的作用, 增加血流量;人参中皂苷Rg对内毒素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引起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改善血液流变化, 能降低内毒素休克死亡率[4,5]。本实验中全方具有祛邪、化痰、化瘀、增加血流量之功效。配方中主要着重治疗心绞痛的本质原因:血流不畅, 冠状动脉硬化。将其实质病变作为治疗目标, 根据患者病情病因, 给每一药物确定最合理的剂量, 是为患者“量身定做”的汤剂。本文中实验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在心绞痛疗效方面, 实验组显效率为51.7%, 对照组为28.6%。结果证明实验组 (中药活血化瘀组) 较对照组 (西药治疗) 疗效更好 (P<0.05) 。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饮食也越来越好, 脂质物质的摄入量越来越高, 冠状动脉随之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 引起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该减少脂质物质的摄入, 降低冠状动脉的硬化程度, 减少心绞痛的发生。由于中医中药治疗心绞痛较西医治疗显效快, 效率高, 无不良反应, 对身体伤害少, 患者满意度高, 所以, 在注意饮食摄入的同时, 联合中药治疗心绞痛, 获得的效果更好。综上所述, 中药活血化瘀疗法从根本上治疗心绞痛病因, 做到“治标治本”, 是一项有价值的医学疗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活血化瘀法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抽取心绞痛患者57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实验组29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2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及心绞痛发作次数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频率、心肌缺血总负荷和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心绞痛安全可靠,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心绞痛,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冲, 刘璐, 胡爱菊, 等.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 2013, 36 (1) :64.
[2]雷认福.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7) :43.
[3]卢晓敏.活血化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12) :210.
[4]都来义, 侯秀娟, 李春梅.人参药用价值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10) :213.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共7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为该院确诊收治。其中41例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5~75岁之间,平均年龄(61.3±6.5)岁;病程:3~10年,平均(6.9±3.5)年;合并症:高血压33例,糖尿病病足21例。随机分成各39例的对照组与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1.2 诊断标准
参考指南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的诊断分型疗效评定标准,且排除其他肾病。
1.3 方法
基础治疗:所有患者均常规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讲解,饮食治疗及药物降糖治疗,如诺和灵、糖适平等。并注意蛋白质摄入量,早期适补,晚期限量。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那普利10 mg,1次/d口服,共2个月。
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用中药加前列地尔治疗。中药组方:黄芪30 g,党参、丹参、当归、山药各15 g,葛根、苍术、玄参、生地黄、当归、川芎、麦冬各12 g,赤芍、山药各10 g,甘草6 g,附子、桂枝各3 g。在主方的基础上,再根据患者的体质、临床症状不同进行对症的加减治疗,1剂/d,水煎服,同时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直接入小壶,1次/d,共治疗2个月。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标准拟定。显效:24h尿蛋白较治疗前下降≥40%,多尿、多饮、多食等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或大致消失,血肌酐降至正常范围或较前降低50%以上;有效: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下降<40%,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血肌酐下降但在50%以下;无效: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增高,临床症状无好转,血肌酐无下降。
1.5 药物安全性评价
观察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每周查血常规、肝功能1次。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别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肾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4%(38/39),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是试验组仅出现2例不良反应,对中药的过敏反应,轻微的腹泻,而对照组则出现10例不良反应,其中,干咳4例;头晕2例;白细胞减少2例;皮疹1例;腹泻1例。其安全性显著低于试验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发生发展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长期高血糖的作用;肾脏血液动力学改变;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作用;高血压及遗传因素等。西医主要采取控制血糖、降压、降脂、利尿等治疗,但临床疗效不佳。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消渴”、“水肿”等范畴,其病因较为复杂,分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其中阴虚体质的人易患此病;后天因素包括饮食结构失衡,情志调节失常,房事无节制,纵欲过度[3]。肾为DN的主要病位,病情的日益发展可逐渐累及心、脾、肝等其他脏器。其病机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在病情发展的初期,是气虚或阴虚单一出现,或以阴虚为主要表现,进而影响到肝肾,脉络瘀血阻滞;病情发展到中期阶段,进一步损伤气阴,累及损伤脾胃二脏,会引发患者出现阴阳俱虚,脾肾二脏亏损的现象;直至病情晚期,阴虚过甚会损害阳气,促使气血的亏损,出现气血阴阳共同虚损的表现,脏腑功能失调,严重受损,引发该病。
在DN的治疗方面,中医药治疗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该研究表明:在主方的基础上再根据患者的个别症状进行加减治疗,并配以西医治疗,患者的显效率为82.1%(32/30),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7.4%(38/39),而且仅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5.13%,2/60),其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能高。其原因主要是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茱萸滋阴补肾,山药、茯苓补益肝脾,益气养阴,附子、桂枝温阳暖肾,泽泻、牡丹皮活血化瘀通经,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效。另外,从西医药理学角度分析丹参等中药可促使肾动脉扩张,增加肾血流灌注,增加受损肾小球的供氧从而改善肾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恢复肾小球硬化状态,平缓的调节血糖,降低尿蛋白的排泄量,从而降低蛋白尿、改善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4]。前列腺素E具有解痉、扩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再加上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该研究的对照组治疗DN,在治疗的39例DN患者中,显效的仅占56.4%(22/39),并有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为25.6%(10/39),说明其临床疗效较低,且安全性能差,不良反应较多。
综上所述,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治疗DN的既有效又安全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将试验研究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更深入地明确作用机理,将中西医结合治疗DN患者的疗效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7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结果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7.4%(38/39),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两组治疗的安全性,试验组的不良反应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其临床疗效显著,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安全性能高,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赵瑞丽.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3):181-182.
[2]郭道群.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2):258-259.
[3]崔红荣.中西医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234-235.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该院就诊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女性患者32例,男性患者有28例;年龄介于37~76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0.12±10.9)岁;病程介于4~2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15±4.9)年。对照组中,女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有37例,年龄介于36~7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0.01±10.5)岁;病程介于4~2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1.21±4.13)年;两组糖尿病肾病患者均有腰酸疲乏、口渴喜饮、腹胀纳少、尿有泡沫或心悸自汗下肢浮肿等临床症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症状等类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全身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酗酒史和药物滥用史;接受长期类固醇激素治疗者;不能严格遵循医嘱者;精神异常无法积极配合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换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戒烟,保证低蛋白饮食,帮助患者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多从事健康运动,选择二甲双胍、格列比酮、阿卡波糖等降糖药为主要治疗药物,有必要时可选择磺脲类药物。针对合并高血压患者,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作为首选药物,在必要时应联合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调节血脂时,联用他汀类药物。
治疗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脉降糖胶囊治疗,1.2 g/次,3次/d。
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血液进行生化分析,收集24 h尿液进行免疫分析,记录两组患者HbAlc,Cr,24h-mAlb,CFR,Cys C五项指标变化[2]。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经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5项指标对比发现,同组间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与治疗组治疗后相应指标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表明通脉降糖胶囊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3 讨论
在中医辨证观点中,糖尿病属于“消渴证”,病因有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主要病机为肾与肺、胃(脾)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上下调节不济,阴津亏虚、燥热偏盛,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3]。具有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特点。糖尿病病程长,久病伤身,真元损伤,命门火衰,阴寒过剩,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对肾脏造成严重损伤[4]。
治疗结束后,接受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的患者血粘度、血脂等均得到缓解,通脉降糖胶囊中含有丹参、土鳖虫等中药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5],丹参可有效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抗凝,提高机体耐缺氧的能力;土鳖虫可有效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阻止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同时可有效清除细胞内自由基,消除过氧化反应,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内皮素是受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是造成内皮细胞源性收缩因子的主要成分,缩血管功能强大,容易引起微血管病变[6]。在该次研究中,发现通脉降糖胶囊可以减少内皮素释放,降低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内皮细胞。通脉降糖胶囊所用药材合理严谨,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有效降糖、益气、活血通络。
在该次研究中,通过对糖尿病肾病应用通脉降糖胶囊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表明接受通脉降糖胶囊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脉降糖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可在临床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糖尿病肾病应用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2014年8月在该院就诊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脉降糖胶囊。疗程6个月。观察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治疗与数据统计发现: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通脉降糖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通脉降糖胶囊,糖尿病肾病,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爱军,李莉,罗芳,等.逐瘀通脉胶囊对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胱抑素C和D二聚体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182-183.
[2]兰冬萍.降糖通脉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3):187.
[3]董勇.逐瘀通脉胶囊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网膜素-l和正五聚蛋白3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33-34.
[4]顾红岩,吴金环,白素芬,等.人参二味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7):132-135.
[5]方朝晖,王利娜.益气养阴活血法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机体COX-2mRNA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09-111.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篇11
关键词腰椎小关节紊乱手法整复治疗
腰椎小关节紊乱症在临床上的腰痛病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在急性腰痛中的发病率更显得 较高(约13%)。本人自1992~1997年,采用以手法整复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共治疗该症335 例,现将其完整病例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335例中男213例,女122例;年龄18~72岁,其中20岁以下3例,21~30岁11例,31~40岁96 例,41~50岁121例,51~60岁58例,60岁以上46例;职业为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212例 ,干部、知识分子等脑力劳动者123例。发病前曾有腰部劳损及受风寒史等257例,无明显外 伤史78例;经查后腰椎骨质增生的1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71例;腰椎管狭窄的28例;腰 椎隐裂的54例;胸腰化及腰骶化的21例;其它腰椎病的9例;同时患有二种证候的73例;全 部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确认,X线摄片率为100%,其中有43例CT以及MRI检查。随 机分为5组:A(手法整复加中西药物71例);B(手法整复加局封78例);C(手法整复加超短波 治疗65例);D(手法整复加电针63例);E(单纯手法整复58例)。
2方法
2.1手法整复:在手法整复前一律禁用止痛药及麻醉药,患者坐位,两上肢悬垂,医者位 于其身后先作腰部痛点为中心及相关肌肉的按揉,待腰部肌肉基本放松后,在助手的配合下 行腰椎旋转复位法进行整复(具体操作步骤略)。整个整复过程幅度要适中,动作要恰到好处 ,切忌急于求成。
2.2中、西药物治疗:药物一般选用西药为主,主要有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氯唑沙 宗、舒达宁、诺福丁、普尔丁、鲁南贝特等药物中的1~2个药品予常规剂量给药。中药选用 以独活寄生汤为基本方,随症状、年龄、病性时间进行加减。
1.2.3局部封闭:用2%的利多卡因或1%的普鲁卡因(皮试)5ml加醋酸泼尼松25mg或曲安缩松 25mg,于棘突旁小关节压痛最明显处常规消毒后作深部注射,退针后即用消毒纱布覆盖,休 息5~10min。
2.4超短波治疗:采用国产上海CDL-2型超短波电疗机,输出功率200W,波长7.2m,电极1 0cm×15cm×2,患者平卧位,腰部并置法,间隙约2cm,微温量,每次20~30min。
1.2.5电针:取肾俞、腰俞、大肠俞、上逷、次逷、白环俞、委中及L1~S1华佗夹脊 穴,进针得气后连接上海医用电子仪表厂生产的G6805-2型治疗仪,一般用疏密波,输出为 耐受量,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20~30min。
3疗效标准
24~48小时内腰痛症状完全消失,腰部活动恢复正常功能的为优;72小时以内腰部痛基本消 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的,能基本胜任原工作的为良;72小时内腰部疼痛明显好转,腰部活 动轻度受限为好转;72小时以后腰部症状仍无改善及基本与发病时症状类似的为无效。
4结果
A组71例,优27例,良31例,优良率为81.69%;B组78例,优48例,良24例,优良率为92.3 %;C组65例,优24例,良32例,优良率为86.15%;D组63例,优25例,良27例,优良率为82 .53%;E组58例,优21例,良25例,优良率为79.31%。5组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优良率无显 著性(P>0.05)。但从5组的优秀率经统计学处理分析:B组与A、C、D、E 四组有显著性差异(X:分别为8.21、8.59、6.66、8.54P<0.01) 。见表1
5讨论
腰椎小关节是腰椎后侧的重要结构之一,对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腰 椎 小关节结构的改变可能与腰椎及椎间的退行性疾患的发生有关,而最终将影响腰椎的稳定性 。作者多年来采用以手法整复为主治疗,其目的是想评价手法整复后其配合治疗的最终作用 。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7月~2014年9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炎患者27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有异味、阴道流血、腹痛、月经不调等临床症状。排除标准:经过超声检查有子宫内膜结核者;恶心肿瘤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136例, 年龄26~40岁, 平均年龄 (31.2±4.5) 岁;病程3~9个月, 平均病程 (5.27±1.30) 个月。对照组135例, 年龄25~38岁, 平均年龄 (30.9±4.1) 岁;病程3~8个月, 平均病程 (5.14±1.08) 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给予中药血府逐瘀丸与甲硝唑、头孢噻肟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甲硝唑、头孢噻肟进行治疗。血府逐瘀丸, 口服, 1丸/次, 2次/d;甲硝唑, 2次/d, 第1次剂量15 mg/kg, 第2次剂量7.5 mg/kg, 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 m L中, 静脉滴注;头孢噻肟2 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 L中, 静脉滴注, 2次/d。连续用药2个月后, 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 患者阴道分泌物、月经周期完全恢复正常, 宫腔镜检查显示子宫内膜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 患者阴道分泌物、月经周期未完全恢复正常但有所缓解, 宫腔镜检查显示子宫内膜炎症有显著改善;无效:治疗后, 患者各种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有所加重, 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状况未改善甚至发生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本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3.4%高于对照组7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子宫内膜炎是盆腔炎性疾病, 在妇科临床上较为常见。按照病程的长短, 该病分为急性与慢性[3]。子宫内膜炎患者主要有白带增多、阴道出血、腹痛、寒颤、月经不调等临床表现, 对妇女的身心健康均有严重影响。女性阴道正常情况下为酸性[4], 可防止侵入细菌, 但在经期、分娩时等特殊情况下, 这种生理的屏障会消失, 此时若细菌侵入, 就会引起炎症, 出现白带增多, 阴道分泌物异常, 下腹部坠胀疼痛等临床表现。若内膜炎感染得到不及时有效的治疗, 病情可进一步加重, 发展为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严重感染病症, 给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增加患者身心痛苦[5]。
临床上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主要是抗生素类药物, 常用的有甲硝唑、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等[6]。甲硝唑与头孢噻肟可治疗炎性疾病, 在临床上使用的非常广泛, 在月经期使用这两种药物, 能够使抗生素的利用率提高, 增强其杀菌消炎的作用。中医上认为子宫内膜炎是由于寒湿凝滞、热毒壅盛造成的。血府逐瘀丸具有抗炎镇痛、调和气血、抑菌消毒、清热利湿、脱毒排脓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还发现[7], 血府逐瘀丸还具有抑菌、抗炎、止痛的作用, 这是血府逐瘀丸促进子宫内膜炎修复的理论基础。临床上将甲硝唑、头孢噻肟与血府逐瘀丸联用, 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的发展, 还可减少子宫内膜炎的复发率。
本次研究联合使用血府逐瘀丸与甲硝唑、头孢噻肟治疗子宫内膜炎, 可显著提高疗效,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在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治疗上具有很好的运用价值, 也为中西药联合治疗其他临床常见疾病提供了研究方向。
摘要: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丸与甲硝唑、头孢噻肟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子宫内膜炎患者27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136例与对照组135例, 试验组给予血府逐瘀丸与甲硝唑、头孢噻肟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甲硝唑、头孢噻肟进行治疗。连续用药2个月后, 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3.4%高于对照组7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联合使用血府逐瘀丸与甲硝唑、头孢噻肟治疗子宫内膜炎, 可显著提高疗效,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在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治疗上具有很好的运用价值, 也为中西药联合治疗其他临床常见疾病提供了研究方向。
关键词:子宫内膜炎,血府逐瘀丸,治疗
参考文献
[1]刘金梅.血府逐瘀丸在子宫内膜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4, 13 (2) :374-379.
[2]李晓玲.克林霉素磷酸酯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山东医药, 2011, 32 (6) :72-77.
[3]潘兴亮.盐酸克林霉素用于子宫内膜炎治疗的临床意义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6 (3) :90-97.
[4]何海波.血府逐瘀丸治疗子宫内膜炎197例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 2012, 19 (4) :48-53.
[5]郝梦芳.妇科千金片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剖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9 (4) :629-636.
[6]李金明.抗生素与中药配伍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4 (9) :25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