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评价标准

2024-12-15

疗效评价标准(通用7篇)

疗效评价标准 篇1

由胡永成教授、邱贵兴院士、马信龙教授、费起礼教授主编的《骨科疾病疗效评价标准》一书, 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由30多名全国知名专家历时两年多的时间编写而成, 全书共收录304个疗效评价标准, 按部位和疾病情况分为四部分, 分别是上肢、脊柱与骨盆、下肢、专题评价。专题评价包括关节炎评价、骨关节结核疗效评价、骨肿瘤疗效评价、脑瘫评价、Ilizanov技术治疗骨缺损的疗效评价、周围神经损伤疗效评价、疼痛评价、AAOS肌肉骨骼系统功能评价和全身健康评价9部分内容。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a) 绝大部分的评价标准都是根据原始文献撰写。

b) 为了方便读者使用, 我们力求对评价标准进行归类, 如将腕舟骨骨折的评价标准列在一起。

c) 除了问卷和简表外, 其他绝大部分评价标准均由四部分组成, 即点评、分级标准、标准内容和标准出处。点评用以交待评价标准的产生背景, 使用范围和使用情况, 此有利于读者对评价标准进行选择。分级标准是对评价结果进行优、良、可、差的划分, 此有利于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标准出处方便读者查找原文。

d) 对评价标准名称进行了规范。除问卷和简表外, 对于结果以具体分数表示的评价标准统一称为评分系统, 结果没有以分数表示的称为评价系统。

e) 本书力求收录最新版本的评价标准, 如JOA肩关节36项问卷、SF系列健康调查问卷等。

精装, 定价:60元。

各地新华书店和医学专业书店有售。邮购热线: (010) 65264830, 67605754

疗效评价标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在该医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20例, 将其平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研究组60例患者, 男性患者为36例, 女性患者为24例, 年龄分层于21~68岁, 平均年龄为 (42.85±5.8) 岁。对比组60例患者, 男性患者为37例, 女性患者为23例, 年龄分层于22~73岁, 平均年龄为 (43.85±5.9) 岁。病患在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使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实施治疗。其方法为在患者的额颞顶部取“”字型切口, 起点为耳屏前1 cm颧弓上, 沿着耳廓向后上方, 过顶结节, 沿中线止额部发际处。而研究组则使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方法实施治疗。其方法为切口起于耳屏前1.0 cm, 在耳廓上方斜行向上到顶结节下方, 然后转向前, 终止于中线旁开2~3 cm。在进行手术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骨瓣类型, 一般多为大骨瓣, 根据血肿位置及脑压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硬膜外血肿需尽快清除, 如果为硬膜下血肿, 需缓慢打开硬脑膜, 放出部分硬膜下血肿, 缓解高颅压, 特别是对冲伤患者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快速放出全部血肿, 这样极易引起对侧迟发性血肿。脑内血肿需吸除血肿及失去活性脑组织, 反复生理盐水冲洗, 冲洗液清亮无出血后修补硬膜, 根据术前情况、清除血肿前及清除血肿后脑压情况决定是否去除骨瓣减压。

1.3 评价标准

根据两组的术后情况、满意度评分、预后情况、术后并发症这3个方面进行对比治疗的效果。其中术后情况是根据心电图变化、呼吸变化、颅内压下变化、意识好转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定。同时满意度评分的总分为5分, 1分表示死亡;2分表示植物生存;3分表示重度残疾;4分表示轻度残疾;5分表示患者明显好转。预后则是根据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明显好转的例数进行评定。另外术后并发症包含切口脑脊液漏、脑积水、外伤性癫痫、颅内感染、切口疝等病症。

1.4 统计方法

把数据输入SPSS 22.2统计学软件, 使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n (%) ]表示, 由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如果出现P<0.05的情况,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情况对比

经过两组术后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研究组的术后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的分析内容如表1所示。

2.2 两组术后满意程度评分对比

经过两组术后满意程度评分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组的术后满意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的分析内容如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比

经过两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显著高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的分析内容如表3所示。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经过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组患者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的分析内容如表4所示。

3 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是比较常见的脑科疾病, 随着各种人为或者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逐渐提高, 使得我国的颅脑外伤患者数量也随之不断提升[2]。导致重型颅脑外伤的主要原因多为暴力袭击患者的头部, 并且如果患者在受到重击昏迷的时间超过6 h, 或者出现间断昏迷的情况, 则可以将病症确定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受伤之后, 容易出现意识模糊、食欲不振、行动困难等症状, 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大脑强直或者鼻漏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3]。一些受伤严重的患者, 还可能引发现脑疝, 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导致患者致残或者死亡[4]。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其手术方法是在患者的额颞顶部取“?”字型切口, 起点为耳屏前1 cm颧弓上, 沿着耳廓向后上方, 过顶结节, 沿中线止额部发际处。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将患者的脑部血肿进行清除, 改善脑组织氧分压以及脑血流, 但是手术过程不够细致, 许多细节无法顾及到, 容易引发各种术后并发症, 使患者的身体受到损伤, 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同时如果术后处理不当, 也引发导致患者的身体机能受到影响, 严重影响了预后效果, 增加了致残率, 最终也会严重降低患者的手术满意度[5]。为了弥补传统手术所存在的缺陷, 临床上将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改良后, 细化了手术的过程,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也可以减少血肿对脑部的压迫, 使得患者的脑血流可以保持畅通,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由脑血肿引发的各种术后并发症, 保障患者的安全。经过两组术后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研究组的术后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清楚地证明在使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实施治疗之后,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并且也有效清除患者的脑部血肿, 降低了引发术后并发症的几率。同时在研究当中, 研究组的术后满意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而可以知道通过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 使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加快, 从而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另外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显著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也充分显示了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预后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手术方法, 表现了患者明显好转的例数明显比较高,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 也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另外研究组患者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发现使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之后, 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降低, 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

通过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对比, 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6]。同时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可以明显减少病情过重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 为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而且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只要按照严格的手术方法进行操作, 即可有效有效降低各种手术并发症, 可以在各地进行推广使用,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7]。但是因为在医学上对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研究所使用的报道病例数相对许多常见手术来说比较少, 如果主治医生的手术操作不过关, 仍然会引发一定程度的致残率[8]。所以在进行使用的时候, 仍然需要使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确定手术的细节, 减少出现手术意外的几率, 依次来说进行证明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在使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之后,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明显降低, 治疗效果也明显提高。同时由于术后并发症较少, 患者恢复速度加快, 有效有效提高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 因此值得临床上提高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通过探究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具体过程, 了解其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在2006年2月—2015年12月进入医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20例, 将其平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对比组患者使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实施治疗, 研究组则使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方法实施治疗, 通过了解两者的区别, 选出最佳的治疗方法。结果 研究组的术后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术后满意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显著高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使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之后, 使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同时由于术后并发症较少,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满意程度, 因此值得临床上提高推广使用。

关键词: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重型颅脑外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江生, 宋明浩, 李红萍, 等.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加扩大硬膜成形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5 (27) :88-89.

[2]章剑.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对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32) :120-121.

[3]苏放文, 李海波.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脑疝形成的重型颅脑损伤[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 (13) :96-97.

[4]童仲驰, 李志峰, 谭彬, 等.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 (10) :452-453.

[5]张元峰, 王剑.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33) :472-473.

[6]朱钦龙, 王安顺, 罗坚, 等.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 2015, 25 (11) :88-89.

[7]李军, 胡国清, 赵飞, 等.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脑疝形成的重型颅脑外伤[J].安徽医学, 2015, 25 (2) :27-28.

疗效评价标准 篇3

关键词:标准桃金娘油胶囊,特布他林,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1]。多种病原体的持续感染,在受特定内在因素影响后导致此症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甚至易并发肺心病、肺气肿,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如何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咳嗽、喘息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是临床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组回顾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2组,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探讨临床更有效地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均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确诊,排除具有咳嗽、咯痰及喘息症状的其他病症,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59~80岁,平均(65.4±4.9)岁,病程8~27年,平均病程(18.9±7.5)年,平均体温(37.9±1.3)℃,平均白细胞总数(12.9±2.1)×109。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治疗,鼻塞法,每日10~15h,流量控制为2.5L/min,给予抗炎治疗,药物选用头孢哌酮4.0g/d,左氧氟沙星0.4g/d,同时给予止咳化痰、解痉平喘治疗,对照组仅口服标准桃金娘油胶囊,300mg/d,连服7d;治疗组联合使用标准桃金娘油胶囊和特布他林,标准桃金娘油胶囊300mg/d,连服7d,特布他林采用雾化吸入法,每日3次,每次250μg,连续吸入7d。

1.2.2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判标准

观察指标有:治疗前后1s呼出容积(FEV1),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BC)等,疗效评判标准[3],见表1。

1.3 统计学处理

对资料实施统计,并用SPSS 1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数据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计量数据用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如表2,较对照组,联合用药的治疗组治疗显效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肺功能比较

如表3,较对照组,联合用药治疗组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均有部分患者服用标准桃金娘油胶囊后,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治疗组有5例(10.0%)患者应用特布他林后,出现心悸,症状均在用药3d后减轻或消失,未影响患者的预后。

3 讨论

近年来,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发率越来越高,它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发的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体退化,包括气管、支气管等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肺功能,导致对病原菌的免疫力减弱,引发咳嗽、咯痰,继而发展为气短或喘息[4]。此症的治疗原则是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同时增强免疫力,但如何快速有效地治疗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值得研究。

本组研究发现,较之对照组,治疗组联合应用标准桃金娘油胶囊和特布他林的疗效明显好,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BC),1s呼出容积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等肺功能改善情况均更好(P<0.05)。标准桃金娘油胶囊是桃金娘科树叶的提取物,具有迅速碱化、溶解上、下呼吸道黏膜粘液,促进分泌的作用,还可通过β-拟交感神经效应舒张支气管,并可加速支气管纤毛运动,加强纤毛的清除功能,加剧粘液移动速度,有助于排痰,同时还具有杀菌作用[5]。特布他林是β2受体激动素的一种,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减少游离Ca2+数量,加剧纤毛摆动,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同时可有效抑制过敏介质释放,与标准桃金娘油胶囊联合应用时,可快速有效地缓解呼吸道痉挛,减轻炎症反应,加速痰液的溶解、排除,促使呼吸道迅速恢复通畅,帮助肺功能恢复,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症。服用标准桃金娘油胶囊易发生恶心、干呕等胃肠道反应,服用特布他林偶尔会并发心悸、震颤等副作用,但均为轻微反应,几天后均缓解或消失,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标准桃金娘油胶囊和特布他林治疗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明显,并可缩短治疗时间,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明格.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治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48~49.

[2]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7,3(1):6.

[3]伍红梅.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的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与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2011,24(6):3424~3425.

[4]韩春娜.吉诺通联合氨溴素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68例[J].当代医学,2010,16(9):140.

碳足迹评价标准概述 篇4

全球气候系统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2007年最新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异常现象, 9 0%以上的可能性是因温室气体 (Greenhouse Gas, GHG) 排放所致[1]。

G H G包括二氧化碳 (C O2) 、甲烷 (C H4) 、氧化亚氮 (N2O) 、氢氟碳化物 (HFCs) 、全氟碳化物 (PFCs) 、六氟化硫 (SF6) 、氯氟烃类化合物 (C F C s) 、氢代氯氟烃类化合物 (HCFCs) 、臭氧 (O3) 、水汽 (H2O) 等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1], 京都议定书[2]中规定的为前六种。

随着各国政府和组织对气候变化的日益重视, 最直观的碳排放指标—“碳足迹” (Carbon Footprint, CF) 为减少碳排放设定了明确的量化参数, 记录了人类在地球日益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的“痕迹”。碳足迹源于1 9 9 6年Wackernagel发表的“Our Ecological Footprint”[3], 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都已相继开展了碳足迹相关评价的研究[4,5,6,7,8]。

碳足迹主要包括国家碳足迹、企业 (组织) 、产品和服务以及个人碳足迹四大层面[9]。

国家碳足迹:整个国家或城市的总体物质与能源的耗用所产生的G H G排放量。

个人碳足迹: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所导致的G H G排放量。

产品碳足迹:以产品制造、使用及废弃阶段, 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G H G排放量。

企业 (组织) 碳足迹:与产品碳足迹比较, 还包括了非生产性的活动造成的。

本文主要围绕企业 (组织) 和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对相关领域碳足迹的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 碳足迹评价标准

国际间主要碳足迹评价相关标准及执行规范如表1所示。

鉴于个人碳足迹计算比较简单, 可以利用碳足迹计算工具或基本计算方程式直接计算, 而国家碳足迹计算比较复杂只能从宏观角度进行估算, 目前碳足迹的评价标准主要集中于企业 (组织) 、产品碳足迹的评价。

2.1 企业 (组织) 碳足迹评价标准

企业的碳足迹评价通常又被称为碳盘查, 是指在定义的空间和时间边界内进行碳足迹量化的过程, 碳盘查的结果可以是只关注于温室气体排放源和信息的碳排放清单, 也可以是一份完整的碳盘查报告用以公开碳排放。使用比较广泛的企业 (组织) 碳盘查标准包括温室气体议定书 (G H G Protocol) 的系列标准和ISO 14064系列标准。

G H G P r o t o c o l由W B C S D和W R I于2 0 0 2年正式公告, 宗旨是制定国际认可的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准则并推广其应用。目前已被多个国际节能减排行动和包括壳牌、联合利华、宜家、IBM、福特、索尼等在内的900多家企业采用。

温室气体议定书由两项独立但相互联系的准则组成:《温室气体议定书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温室气体议定书项目量化准则》。

针对企业主要使用《温室气体议定书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 为企业和其他组织提供了温室气体排放盘查的标准和指导, 它涵盖了京都议定书限制的六种温室气体。这是全球针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项标准, ISO 14064-1也是在其基础上制定的。

2006年3月,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ISO 14064标准。作为一项国际标准, 具有全球广泛的共识性, 可以指导政府和企业测量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并用于碳交易。ISO 14064包括三个部分, ISO 14064-1《温室气体第一部分: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削减的量化、监测和报告规范》, 详细规定了设计、开发、管理和报告组织或公司GHG清单的原则和要求;ISO 14064-2《温室气体第二部分: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削减的量化、监测和报告规范》, 着重讨论旨在减少G H G排放量或加快G H G清除的项目 (如风力发电项目) ;ISO 14064-3《温室气体-第三部分:温室气体声明验证和确认指导规范》阐述了实际验证过程。可用于组织或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G H G报告验证。

企业碳足迹评价基本步骤:

(1) 定义报告企业的组织边界—组织边界主要是从企业集团的角度着眼, 涵盖旗下子公司、转投资公司、合资企业等各项拥有公司权益的独立法人或非法人机构, 并确定企业拥有哪些生产设施、办公设施和场所等;

(2) 定义直接和间接的能源消耗来源—GHG protocol企业标准中根据排放源不同将排放分成三个范围, I S O14064分类与此类似。

范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出现在公司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 例如公司持有或控制的锅炉、熔炉、车辆等产生的燃烧排放;持有或控制的工艺设备生产化学品所产生的排放。

范围2:电力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公司消耗的采购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采购电力的定义是通过采购或其他方式进入公司组织边界的电力。范围2的排放实际上出现在电力生产设施。

范围3: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属于选择性的报告类别。范围3的排放是公司活动的结果, 但不是由公司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例如提炼和生产采购的原料、运输采购的燃料、以及使用出售的产品和服务。

(3) 量化直接和间接的能源消耗

定义来源→选择计算方法→收集数据和选择排放因子→应用计算工具→将数据应用到企业层面。

碳足迹计算的是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的总和, 其他温室气体碳足迹计算需要换算为二氧化碳当量, 用k g C O2e表示。二氧化碳当量是由某种温室气体的量乘以其全球变暖潜能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 得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制定了100年周期的GWP[1]。

通过检测密度和流速直接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是普遍的做法。更多的情况下, 可以根据具体设施或工艺的物质平衡或化学当量计算排放量。但是, 最普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办法是采用公布的排放因子。这些因子是经过计算得出的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量与代表性活动量度之间的比率。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用二氧化碳当量和相对单位活性来表示 (k g C O2e/每单位输入物) 。

根据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算出准确的排放量, 需要用到碳足迹计算基本方程:特定活动一定时间段内使用的所有材料、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废物乘以排放因子。

某个特定活动的碳足迹=活动数据 (m a s s/v o l u m e/k W h/k m) ×排放因子 (C O2e/单位)

收集高质量的活动数据和选择合适的排放因子往往是碳足迹量化的最大限制因素。在温室气体活动强度数据收集过程中, 应尽量查询是否有可重复核对的数据以作为对比, 选取较正确的数据作为代表。

(4) 选定基准年

确定基准年, 将盘查的某年的排放量与之相比较。如果企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基准年数据必须重新计算。

2.2 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

碳足迹评价的产品包括商品和服务两部分。产品碳足迹涉及标准主要有PAS 2050以及TS Q 0010, 目前已有的碳足迹评价案例大部分都是采用英国 (BSI) 2008年出版的P A S 2 0 5 0及其指导文件为评价标准。

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基本都以生命周期评价 (L i f e C y c l e A s s e s m e n t, L C A) 为方法论, 评价的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 不仅包括产品的某个阶段, 更需要追溯至原料开采、制造, 及最终废弃处理阶段, 均需纳入碳足迹的计算范围, 要达成此目的, 需应用L C A方法提升碳足迹计算的可信度与便捷性。国际标准组织ISO则于1996年起发布了ISO 14040/44系列标准, 制定LCA应用到环境管理上的标准评价架构及步骤。

2008年10月, 英国标准协会出版了PAS 2050执行规范及其指导文件, 以帮助企业评价某种具体商品和服务的碳足迹, 这是第一部通过统一的方法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规范性文件。

目前, 国际上多家公司已经尝试执行P A S 2 0 5 0, 包括百事可乐、博姿、Innocent、马绍尔、特易购、吉百利、可口可乐、金佰利、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公司、英国联合农产品集团、桑斯伯里连锁超市、法国达能公司等。

2009年3月, 日本出台了碳足迹产品分类规则 (The criteria on developing CF product category rules) 可以用于所有商品和服务项目, 同年4月发布了日本国家标准T S Q 0 0 1 0产品碳足迹量化和沟通基本准则。T S Q 0010与PAS 2050在内容和执行步骤上基本一致, TS Q 0010比较强调依据ISO 14025产品分类规则对产品进行分类, 并对分类规则加以完善。

产品碳足迹评价基本步骤:

(1) 建立进程图

包括物质流、能源流和废料流, 确认对所选产品生命周期有影响的材料、活动及过程。根据生命周期涵盖阶段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进程图, 首先应确认选定产品对象属于B 2 C或B 2 B。

B2C:评价内容从原材料、过程制造、分销和零售, 到消费者使用, 以及最终处理或/和再生利用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价。

B 2 B:评价内容包括原材料通过生产直到产品到达一个新的组织, 包括分销和运输到客户所在地。

(2) 确定边界和优先事项

根据ISO 14025所指定的某个相关产品类别规则, 与其规定的边界系统一致;如果不适用于评价对象产品, 则根据标准原则界定系统边界。

(3) 数据收集

收集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

(4) 计算碳足迹

计算主要依据碳足迹计算方程, 注意质量守恒, 确保所有输入、输出及废弃物均已计入, 没有遗漏。

(5) 检验不确定度

不确定性检验可由组织自行决定是否进行评价, 不是必要的事项。但执行不确定性检验可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度, 了解收集数据的质量。

有关产品碳足迹评价温室气体议定书正在制定两个新的准则, 目前已经有草案出台:

●产品生命周期核算和报告准则;

●范围3核算和报告准则。

新的准则提供了盘查个体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企业价值链碳排放的标准方法, 将企业运作中上游和下游的影响都纳入其中。

ISO/TC207也在加紧制定ISO 14067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 有望在2011年出台。

3 结语

碳足迹评价建立了一种机制, 一方面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社会和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使企业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期望或政府的要求, 并且提供巨大商机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促进了创新科技的发展, 有助于打开新的商业机会, 推动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快速和持续的发展。

本文介绍的碳足迹评价标准是目前国际上运用比较多的几项标准和规范, 并有实际的案例加以实践, 如P A S2050在全球近100种产品中应用, 温室气体议定书和ISO1 4 0 6 4在企业碳盘查中得到广泛使用, 并服务于碳交易。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10]。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中国的减排任务, 但在2009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相比2005年减排40%~45%, 这个数据引发了中国社会第一次对温室气体减排大范围的关注, 而量化评价温室气体排放成为首要工作, 本文所述评价标准对我国碳足迹评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摘要:近年来, 随着国际相关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大力推行, 碳足迹开始在工业节能减排、产品生态标识和国际碳交易等领域广泛应用。碳足迹揭示了终端消费领域人类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其量化方法主要采用碳足迹计算方程。目前出台的碳足迹评价标准主用应用于企业和产品碳足迹评价, 如GHG Protocol、ISO14064、PAS2050、TSQ0010等。在介绍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对其关键步骤进行了解释说明, 为企业及相关机构开展碳足迹评价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碳足迹评价,温室气体议定书,ISO 14064,PAS 2050

参考文献

[1]IPCC.Climate Change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R/OL].IPCC Secretariat, 2007.[2010-07-19].http://www.ipcc.ch/publications_and_data/publications_ipcc-fourth_assessment_report_wg1_report_the_physical_science_basis.htm.

[2]联合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R/O L], 联合国, 1998.[2010-07-19].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kpchinese.pdf.

[3]Our Ecological Footprint.Wackernagel, Mathis;Rees, William, Green Teacher, v45p5-14Dec1995-Jan1996.

[4]Johnson E.Charocal versus LPG Grilling:A Carbon2Footprint Comparison[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9, 29 (6) :370-378.

[5]Giurco D, Petrie J G.Strategies for Reduc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Copper:New Technologies, More Recycling or Demand Management[J].Minerals Engineering, 2007, 20 (9) :42-853.

[6]Johnson E.Disagreement over Carbon Footp rints:A Comparison of Electric and LPG Forklifts[J].Energy Policy, 2008, 36 (4) :1569-1573.

[7]Welch B, Iffert M, Kazacos M S.Applying Fundamental Data to Reduce the Carbon Dioxide Footprint of Aluminum Smelters[J].Journal of the Minerals, 2008, 60 (11) :17-24.

[8]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PAS2050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M].UK: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2008.

[9]A Definition of'Carbon Footprint’, Wiedmann, T.and Minx, J.2008.

音频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篇5

用于语音和音频信号的编码、存储、广播、通信等业务的数字音频处理系统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必要手段,研究可靠实用的音频质量评价方法是国内外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目标,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国际标准,从测试的角度极大推动了数字音频技术的进步。

2 音频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化现状

科学工作者研究了影响数字音频系统性能的各种因素,发展了音频质量评价技术,根据评价主体可分为两大类: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它们分别涉及多种评价方法,不同的数字音频应用场景或不同的音频编码格式所使用的评价方法也有所不同。主观评价方法是基于大量听音人对原始声音信号和失真声音信号进行对比测听的基础上,根据某种预先规定的尺度对失真信号进行质量等级划分,它反映了听音人员对声音质量好坏程度的一种主观印象,这种评价是用户对音频质量的真实反映。客观评价方法多采用某个特定的参数去表征声音通过数字音频系统后的失真程度,并以此来评估处理系统的性能优劣。一般来说,一种客观评价方法的优劣取决于它与主观评价结果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程度。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观评价相对于客观评价而言,更能全面、有效地反映音频处理技术的性能,而客观评价多用于声音信号相关参数的性能评测。

国际标准化组织如MPEG、ITU、3GPP等都非常重视语音和音频质量评价方法标准化方面的工作,而且已经推出了一些测试标准和测试方法,而主观评价作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已被数字音频信号处理领域工作者广泛应用。MPEG标准组织在MPEG-1、MPEG-2、MPEG-4、MPEG Surround等一系列的音频编码标准制定中采纳了多种主观测试方法,这些测试方法在相互类似的方法框架下有所区别调整。ITU国际电信联盟在编码技术标准化过程中针对各种语音和音频应用场景建议了多种测试方法,而MPEG音频编码主观质量测试采纳的方法也与ITU中的保持一致。自2006 年起,ITU和3GPP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语音和音频编码器性能评估工作中也多次委托北京理工大学进行针对汉语的主观质量测试任务。我国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国家标准DRA(GB/T 22726-2008) 以及我国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AVS工作组) 在《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标准》(AVS标准) 的第3 部分和第10 部分等音频编码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也采纳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的测试方法。

ITU针对语音和音频不同应用场景给出了声音质量评价中的关键技术,例如针对语音编码和传输质量的ITU-T P.800/P.810/P.830 等等,且应用场合较广。由于主观测试非常昂贵且消耗时间,1998 年以后,ITU-T针对各种类型的语音传输应用提出一系列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标准,其中感知语音质量测试(PSQM )、语音质量感知评价(PESQ)以及适用于Vo IP系统的E模型(E-model) 三种算法被广泛应用。自1994 年以来,ITU-R发布了一些针对音频质量主观评价的标准,尤其是包含宽带和多声道音乐的音频应用场合,其中包括针对小损伤音频的双盲三激励评价方法和针对中等音频质量的带隐藏参考和基准的多激励测试方法(MUSHRA)。音频质量客观评价方法发展较晚,直到20 世纪70 年代末,一些针对感知音频质量的客观评价方法才陆续提出。ITU-R BS.1387 音频质量感知评价标准(PEAQ)是迄今为止唯一的音频质量的客观评价国际标准,但是其还存在一些局限,需要原始音频信号作为参考,在较低编码速率下评价性能表现不佳,且算法的复杂度较高,不适合某些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合。

3 主观音频评价标准

3.1 ITU-T评价标准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语音质量主观评价标准主要是ITU-T P系列关于语音系统性能评价的标准,偏重于语音信号的编解码和话音传输质量测试,例如电话系统、语音即时通讯、音频交互等,根据适用场合以及测试目的的不同,又可分为单向听音测试和双向对话测试( 也称交谈意见测试)。

(1) ITU-T P.800 《语音质量的主观评价方法》。该标准是对电话传输系统中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的概述,其本质是平均意见分(MOS,Mean Opinion Score),同时给出语音质量主观评价的普遍方法和普遍测试环境,其他所有测试都遵循该建议,特别是测试环境( 在所有的主观评价方法中基本相同)。MOS评价以5 级评分标准对语音质量进行评定,见表1。

P.800建议中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交谈意见测试、听音意见测试和调查测试。其中,主观听音意见测试的主要方法包括:绝对等级评定(ACR)、损伤等级评定(DCR)、比较等级评定(CCR) 等,对应的听音分数分别叫做ACR-MOS、DCR-MOS(DMOS)、CCR-MOS(CMOS)。

(2) ITU-T P.830 《电话带宽和宽带数字语音编码器的主观评价方法》。该标准对语音编解码器主观质量评价进行了概述,给出了基本的评测流程;所有的语音编解码器主观质量评价都应遵循该标准,但是针对不同的编解码器和不同的应用环境,对测试实验的设计方法,特别是语音样本( 语料) 的获取和播放时的排序方法等都会有所差别。

(3) ITU-T P.805《 对话质量的主观评价》。该标准中提出的评价方法由两名被测者在交谈过程中感受通话质量并给出相应评测分数。由对话测试得到的评测结论,是对双向交互通讯系统质量的最有效的评估,多用于测试Vo IP系统。双向测试可以提供一个更为接近电话用户使用的真实条件的环境,可以用于评价交互通话过程中的音质损伤。

3.2 ITU-R评价标准

ITU-R发布了一些关于音频质量主观评价的标准,偏重于测试带宽较高的音乐信号,多用于数字音频存储、音频娱乐体验、音频流媒体等场合,对于高保真音频质量的测试环境和测试人员要求更高,在测试流程和数据分析上与常用的MOS测试有类似。在具体的测听试验中,到底使用哪种音频评价标准要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待测音频系统的质量不同进行选择。

(1) ITU-R BS.1116《多声道音频系统中小损伤主观评价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带隐藏基准的双盲三激励测试方法。每次播放三个测试信号(A/B/C),其中A为原始信号( 无损伤),在B和C中,有一个信号为处理过的信号( 经压缩编解码后的),另一个为隐藏参考信号(A的“复制品”),测试信号和隐藏参考信号的评分等级从1 到5,可以是小数。该建议用来评价质量高、信号劣化十分小的音频系统,需要邀请有经验的音频专家来进行评测。1997年,ITU-R对该标准进行补充并最终形成ITU-R BS.1116-1 标准,并成为其它高质量音频主观测试标准的基本参考标准,新版本主要在附录中补充了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测试条件及方法。

(2) ITU-R BS.1285《 音频系统中小损伤主观评价的预选方法》。由于ITU-R BS.1116-1 标准中提出的评价方法主要针对难于检测到的小损伤音频系统,测试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多的测试参数,这很耗时并且测试成本较大。ITU.R BS.1285 标准提出了一种更为简洁的预选方法,能够判断出一个音频系统是否是小损伤系统,如果是,再使用ITU-R BS.1116-1 标准来进行评价。

(3) ITU-R BS.1534《中等质量音频系统的主观评价方法》。随着因特网和移动多媒体应用的快速发展,很多音频材料需要在带宽受限网络上进行传播,这就要求对编码速率和质量进行折中,所以要使用中等质量的音频系统。ITU-R BS.1534 标准提出了针对中等质量音频系统的主观评价新方法:带隐藏参考和基准的多激励测试(MUSHRA),是一种双盲的多激励音频信号听音比较测试方法,双盲指的是在待测的语句中含有隐藏的参考信号( 通常为原始的高质量音频) 和隐藏的失真信号( 称之为锚点Anchor)。MUSHRA测试中,测试者可以随意选择基准信号和其他测试信号,打分级别0~100,通常使用一个电脑控制的重放系统来实现。2003 年,ITU-R对本标准进行修订,形成新版本ITU-R BS.1534-1,内容本质上并没有较大改动。

4 客观音频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语音和音频质量的客观评价方法主要有基于输入- 输出和基于输出两种。基于输入- 输出的评价是指系统同时具备输入音频( 一般为原始未失真的) 和输出音频( 经过音频系统处理的),再通过提取两种信号的特征参数来建立评价模型并给出客观评价结果。基于输出的评价是指在没有原始信号的条件下,仅根据系统的输出信号进行质量评价的方法。基于输入- 输出的评价方法研究较多,产生的标准也较多,基于输出的评价方法因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但研究难度较大,产生的标准也少。具体见图1。

4.1 ITU-T评价标准

(1) ITU-T P.861《电话带宽(300~3 400 Hz) 语音编解码器的客观质量测试》。其为TU-T通过的第一个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标准,规定了用于客观质量测试的源语音产生过程以及基于感知语音质量测试(PSQM) 的客观评价方法。PSQM通过比较失真语音和参考语音来评估失真语音的质量,以MOS的5 个级别作为评价结果,但其与主观结果的相关度不及后来的PESQ算法,所以目前已使用不多。

(2) ITU-T P.862《语音质量感知评价方法》。该方法是基于输入- 输出方式的典型算法,其中使用的PESQ算法将感知分析测试系统法(PAMS) 的时间排列技术和PSQM的精确感知模型相结合,成为一种更为精确的评价方法。该标准主要用于窄带电话网络端到端语音质量和话音编解码器质量的客观评价,适用于有限的延迟或网络丢包等现象。PESQ与MOS主观评分结果的相关度高达0.935,分数范围从-0.5~4.5,越接近4.5 表明语音质量越好,反之越差。为了将PESQ评分与MOS分之间进行更接近的映射,ITU-T于2003 年形成了ITU.T P.862.1 标准,可将P.862原结果转换成客观听音质量平均意见分(MOS-LQO)(ITU-T P.800.1)。2007 年补充形成了ITU.T P.862.2 标准,用于宽带电话网络和语音编解码器的评估,是对ITU.T P.862 的扩展。

(3) ITU-T P.563《窄带电话应用中语音质量客观评估的单端方法》。该方法是ITU-T产生的第一个不需要参考语音的客观评价方法,被建议作为单端型非插入式的测量方法,即基于输出的评价方法,他考虑到了公用电话交换网中的各种失真情况,并且能够依据基于感知的测度MOS-LQO来预测语音质量。ITU-T P.563 并不仅限于端到端的测量,它也能用在传输链路的任意环节,可以实时测量窄带话音信号质量。但ITU-T P.563 没有输入语音作参考,与主观结果的相关度没有PESQ高,算法较为复杂,还需要改进。

(4) ITU-T G.107《用于传输规划的计算模型:E-模型》。为了克服PSQM和PESQ不能用于在数据网络上分析语音质量的缺点,该标准提出E模型算法作为通用的ITU-T传输性能等级模型,成为Vo IP的语音质量评价标准。E-model关注数据全面的网络损伤因素( 编解码、丢包、延时、回音等),十分适用于对数据网络中语音质量的评估。该模型是基于编解码方式和网络参数的评测方法,将语音信号传输过程中若干因素对音质的负面影响综合为参数R值,被称为全面的网络传输等级要素,即用户满意等级,取值范围从0~100(与MOS的1-5 分相对应),R的值越大,表明通话过程语音品质越好。

(5) ITU-T P.863《 感知客观听音质量分析方法》。该标准提出了下一代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算法—POLQA,适用于更广泛的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IP网络通话质量评价。POLQA已经被ITU-T选择作为2010 年颁布的ITU-T P.863 规范的核心组成部分,预计将满足今后十年的高清语音、3G、4G/LTE宽带语音质量评估需求。POLQA设计了更先进的心理声学模型,不仅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而且消除了PESQ的弱点,带宽也增至14 k Hz。它最终将会取代ITU-T P.862 PESQ,成为下一代宽带网络的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的主流标准。

4.2 ITU-R评价标准

ITU-R BS.1387(12/1998) 《 感知音频质量的客观测试方法》。该标准中的PEAQ算法是融各家之长产生的数字音频质量客观评价方法,参考信号和测试信号分别经过心理声学模型处理后,经过感知模型特征综合计算出一系列模型输出参数(MOV,Model Output Variables),然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把这些MOV参数映射为一个评价分数:客观差异等级(ODG) 或失真指标(DI),前者应用于小失真情况,后者应用于中等失真情况。 针对不同的实际应用场合,PEAQ算法给出了基本版本(BV)和高级版本(AV)两种版本,前者复杂度低,耗时短,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但精度要求不高的用户,后者模型复杂度很高,计算时间长,适用于对精度要求高但是实性要求不高的用户。ITU-R在2001 年给出了对PEAQ的改进算法,即ITU-R BS.1387-1,两者在核心算法上并无本质的不同。

5 结语

疗效评价标准 篇6

据介绍,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国新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国家标准已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是总结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此外,《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等也已颁布实施,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这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EDGE是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一个创新工具,适用于近百个新兴市场国家的绿色建筑标准、认证体系和建筑设计工具,它包括了住宅、酒店、医院、写字楼和商场建筑模块。EDGE能帮助在早期设计阶段找到降低运营费用和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基于用户输入的信息和选择的绿色措施,E D G E可计算出预计节省的运营成本和碳减排量。整体性能为建造绿色建筑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商业案例。E D G E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如果选用这些措施,就能降低建筑物的运营能耗、固有能耗和用水量。采取其中的一些措施,就可以实现更好的建筑性能,以降低运营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实现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而要符合E D G E标准,建筑物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实现比当地基准高于20%的节约率。

疗效评价标准 篇7

从2008年至今,我国已有几百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项目获得了LEED认证。绿色建筑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关注和推行的主题。深入了解我国和国际绿色建筑标准的差异,既能使我们在申请绿色建筑认证时做到心中有数,又有助于我们做好借鉴国外和符合国情的绿色设计。绿色节能,设计先行!

1 两个标准架构对比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LEED认证标准均是评估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性能表现。

2)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绿标》)适用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的评价。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3)LEED评价体系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评价体系;LEED NC(新建),LEED EB(既有建筑),LEED-CI(商业装修),LEED-CS(结构),LEED-H(居住),LEED-ND(社区开发),LEED-S(学校),LEED-Healthcare(医疗),LEED-Retail(零售)等。

4)LEED-NC2009版由可持续性场址、节水、能源与大气、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设计与创新和地域优势七个方面组成。前五方面由强制项和得分项组成,后两方面均为得分项,旨在鼓励设计创新和强调地理特定环境优势。

5)《绿标》是针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评价系统;“LEED认证”体系更细化,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民用建筑,对新建和改造、不同类型建筑的针对性更强。

6)《绿标》是在必须符合控制项要求的前提下,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相应分值均应到达要求,四节一环保加运营六类指标评价均衡性好;LEED是在必须符合强制项要求的前提下,各得分项累计分值,评价各方面均衡性不如�绿标�。

本次主要针对《绿标》公共建筑和《LEED-NC2009》版进行分析对比。

2 控制项(即强制项)对比

《绿标》有3项控制项,《LEED-NC2009》有1项强制项:

尽管《LEED-NC2009》看似1项电气强制项,但这项“EA P2最低能效”强制项中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建筑全能耗模拟应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分析计算,新建筑相比于基准建筑的性能,必须能达到10%的提升,否则不能申请LEED认证。

LEED将能耗分成作业能源和非作业能源,计量分类与我国不太相同。

作业能源为办公与一般用电设备、计算机、电梯和扶梯、厨房炊事和冰箱、洗衣烘干、额外的照明(如医院设备的照明)和其他(如水帘泵)。

非作业能源为照明(室内、车库、停车场、景观照明及地面照明等)、暖通空调、通风、水泵、厕卫通风等)和生活热水机空间加热。

在基准建筑中,默认的作业能源占总能耗费用的25%,这需要我们尽量降低非作业能源消耗。

为了达到这项要求,电气设计必须符合标准ASHRAE/IESNA90.1-2007(美国能源部颁布《除低层居住建筑外的建筑物的能源标准》)中电气强制条款规定。这些条款内容较多,要求非常具体和量化,在此只能简单介绍:

1)电压降要求

电源线截面选择应满足在设计荷载处最大压降2%的要求,配出支线截面选择应满足在设计荷载处最大压降3%的要求。明确提出干线和支线的不同电压降要求。

2)内部照明控制要求

(1)面积大于465m2的场所,应采用时间设定、人体传感器、其他控制系统监测无人信号这三种方式之一的自动装置关闭室内照明。但24h运行、病人看护和自动关闭照明会危及安全的场所除外。

(2)应在教室、会议室和员工餐厅及休息室安装控制装置,使得所有人员离开后30min内自动关闭照明,但购物教室、实验室教室和学龄前等低年级教室除外。

(3)对其他场所的照明,既可手动控制,也可采用人体传感器自动控制。对于≤929 m2的场所,每个控制装置控制最大区域照明面积为232 m2;对于>929 m2的场所,每个控制装置控制最大区域照明面积为929m2。

(4)因安全考虑,可以采用远程控制,但远程控制装置需自带指示灯,或指示灯紧邻控制装置,能清楚显示各场所照明状态。

以上明确给出了量化指标,同时也考虑安全因素。

3)外部照明控制要求

(1)除正常运行自动关闭的应急照明、居住照明、安全规定要求的照明和装饰气体照明系统外,所有外部照明均应有自动控制系统。当日光充足或夜间不需要时,应能自动关闭照明。

(2)黄昏到黎明时段需要开启的照明,应采用天文时钟开关或光电感应器控制,其他采用天文时钟开关或光电感应器加定时开关控制。所有定时开关必须配备10h蓄电池断电储备。

4)特殊照明控制要求

对商品展示照明、重点照明、宾馆和汽车旅馆客房照明、固定安装的架子和柜子的补充照明、用于植物生长和食物保温、样品照明等非视觉照明的场所,提出采用独立控制装置及安装位置的要求。

5)禁止单灯低频镇流器使用和出口指示灯功率不应超过5W的要求。

6)外部庭院照明和外部建筑照明功率密度要求:

(1)功率大于100W的室外光源光效不得低于60lm/W。禁用低光效光源。

(2)所有外部照明功率不得超过规定值的5%。对停车场、车道、步行道、建筑出入口、广场、雨棚、室外售卖区和建筑立面照明等照明都做了细致规定。

7)建筑面积符合计算法(建筑功率密度):

在此提出了建筑功率密度概念,给出了不同建筑类别的整个建筑总照明功率密度。

对比《绿标》:我国《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给出的是各类建筑的主要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比如:IESNA90.1-2004要求医院建筑总照明功率密度值控制为13W/m2,而我国对一些主要房间或场所分别做出规定。

8)对电动机最低额定效率提出要求。

3 得分项对比对

LEED得分项简要介绍:

1)减少光污染

(1)室内照明: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减少夜间通过窗户外泄的非应急照明用电,晚上11:00至凌晨5:00期间至少减少一半照明。下班后采用手动方式或人体传感器点亮持续时间不超过30min控制方式。

所有灯具必须进行遮挡,(见图1、图2)使得夜间11:00至凌晨5:00透过窗户的透光率低于10%。

(2)室外照明:要求对有安全和舒适要求的区域进行照明,其功率密度不能超过ANSI/ASHRAE/IESNA 90-2007标准规定。并将所有类型建筑区分类为黑暗区(公园和农村)、低亮度照明区(住宅区)、中亮度照明区(商业、工业、高密度住宅)和高亮度照明区(城市主中心、商业区),对各类场址周界和周界外一定范围内的水平和垂直照度做出定性定量规定,降低对周边的光污染(见附图3)。这需要电气设计必须认真进行灯具选型、分析配光曲线、并借助专业照明计算软件进行模拟分析。

对比《绿标》:5.1.3条主要针对建筑方面,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只是强调避免建筑外墙产生的光污染和建筑体形对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遮挡,而没有提出避免因室内外照明产生光污染的限制要求。

2)能效优化

需要应用软件对建筑物全年能耗进行分析,对照ANSI/ASHRAE/IESNA 90.1-2007所规定基准建筑得出的最低能源节能费用比例,费用节省比例越高越好,得分越高。

3)现场再生能源利用

包括太阳能光伏、风能、太阳能热水、生物质能、地热能、环保水力发电及潮汐发电。

4)测量与查证

投入运行1年后,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负荷进行独立计量。

5)绿色电力

具有为期至少2年的再生能源购买合同,保证建筑用电至少有35%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

4 对比分析

两个评价标准中电气总体内容基本相似,均以降低能耗为核心,根本区别是LEED更具体更量化,并要求采用计算机模拟分析手段。

在强制项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EED要求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建筑全年能耗模拟,提出新建建筑必须有10%的提升,而《绿标》这方面的规定是优选项5.2.16总能耗的要求。相比之下,LEED要求更高更具体,两者分类计量内容不同,电气系统回路划分及分项计量要特别注意,以便分析各项能耗水平和结构合理性。另外LEED对各类建筑总照明功率密度、外部照明功率密度值、智能控制和细节设计要求更明确和量化,便于操作、执行和评价。

在得分项的区别,LEED在减少光污染上对照明设计提出具体要求;能效优化的评价按照节能比例提升给出分值,节能越高分值越高;测量与查证的评价能及时对项目进行检测跟踪,有效避免如建筑后期过度装修造成照明功率密度的失控问题;绿色电力的评价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提出了较高的量化要求。

5 结语

学习了解《绿标》和LEED评价标准,是我们做好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绿色设计是结合项目特点和定位,平衡国际化和本土化关系,落实从系统优化设计、细节节能设计到运营监测的一体化过程。另外加强项目建成后跟踪监测,收集整理运行能耗数据,借助计算机模拟、分析和改进,是我们电气设计有待加强的重要环节。

摘要:本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LEED中新建公共建筑部分的电气内容进行了简单对比分析,了解两标准的差别,既能使我们在申请绿色建筑认证时做到心中有数,又能助于我们做好借鉴国外和符合国情的绿色设计。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认证,电气设计,对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LEED-Green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Reference Guide2009Edition.

[3]LEED-NC2009中文版.

[4]ASHRAE/IESNA Standard90.1-200(美国能源部颁布《除低层居住建筑外的建筑物的能源标准》.

上一篇:无功负荷下一篇:优质水稻高产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