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方式自我评价量表

2024-09-27

应付方式自我评价量表(通用3篇)

应付方式自我评价量表 篇1

应付方式自我评价量表

填表方法:下列每个条目请您选择“是”或“否”。如果自己的情况与陈述相符合,请在该题号前打“√”,如不符合请在题号前打“×”。

1.能理智地应付困境

2.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3.制定一些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计划去做

4.常希望自己已经解决了面临的困难

5.对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充满信心

6.认为“人生经历就是磨难”

7.常感叹生活的艰难

8.专心于工作或学习以忘却不快

9.常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10.常常喜欢找人聊天以减轻烦恼

11.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克服困难

12.常只按自己想的做,且不考虑后果

13.不愿过多思考影响自己的情绪的问题

14.投身其他社会活动,寻找新寄托

15.常自暴自弃

16.常以无所谓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感受

17.常想“这不是真的就好了”

18.认为自己的失败多系外因所致

19.对因难采取等待观望任其发展的态度

20.与人冲突,常是对方性格怪异引起

21.常向引起问题的人和事发脾气

22.常幻想自己有克服因难的超人本领

23.常自我责备

24.常用睡觉的方式逃避痛苦

25.常借娱乐活动来消除烦恼

26.常爱想些高兴的事自我安慰

27.避开困难以求心中宁静

28.为不能回避困难而懊恼

29.常用两种以上的办法解决困难

30.常认为没有必要那么费力去争成败

31.努力去改变现状,使情况向好的一面转化

32.借烟或酒消愁

33.常责怪他人

34.对困难常采用回避的态度

35.认为“退后一步自然宽”

36.把不愉快的事埋在心里

37.常自卑自怜

38.常认为这是生活对自己不公平的表现

39.常压抑内心的愤怒与不满

40.吸取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去应付困难

41.常不相信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

42.为了自尊,常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遭遇

43.常与同事,朋友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44.常告诫自己“能忍者自安”

45.常祈祷神灵保佑

46.常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缓解冲突或不快

47.自己能力有限,只有忍耐

48.常怪自己没出息

49.常爱幻想一些不现实的事来消除烦恼

50.常抱怨自己无能

51.常能看到坏事中有好的一面

52.自感挫折是对自己的考验

53.向有经验的亲友.师长求教解决问题的方法

54.平心怨气,谈化烦恼

55.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56.选择职业不当,是自己常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57、总怪自己不好

58、经常看破红尘,不在乎自己的不幸遭遇

59、常自感运气不好

60、向他人诉说心中的烦恼

61、常自感无所作为而任其自然

62、寻求别人的理解和同情

应付方式问卷评分标准

• – 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肖计划编写(1995)

一、分量表条目构成 –(得分说明:正分题选是得1分,负分题选否得1分)

1、解决问题(共12题)–(1)正分题:1,2,3,5,8,29,31,40,46,51,55 –(2)负分题:19

2、合理化(共11题)–(1)正分题:6,9,18,20,30,33,38,52,54,58,61

3、求助(共10题)–(1)正分题:10,11,14,43,53,60,62 –(2)负分题:36,39,42

4、自责(共10题)–(1)正分题:15,23,25,37,39,48,50,56,57,59

5、幻想(共10题)–(1)正分题:4,12,17,21,22,26,28,41,45,49

6、退避(共10题)– 正分题:7,13,16,24,27,32,34,35,44,47

二、分量表因子分 –(分量表条目分之和/分量表条目数)

三、因子分解释

– Vaillant(1975)

–不成熟型 —— 混合型——成熟型

– 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求助—解决问题

应付方式自我评价量表 篇2

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江苏省扬州市三所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以班级为抽样单位、年级为抽样层, 随机抽取学生共770人。发放问卷共770份, 收回有效问卷68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4%。其中男生254名, 女生427名。涉及四个年级, 一年级251名, 二年级183名, 三年级225名, 四年级22名。

(二) 方法

自我和谐的测定采用自我和谐量表 (SCCS) , 该量表根据罗杰斯 (Rogers) 的自我和谐理论编制, 经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包括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 主要反映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 分数越高, 表明自我和谐越低;自我的刻板性主要体现个体处理问题时的思维刻板程度, 反映个人较为古板、僵化, 不能根据事情的变化作出一定的改变;自我的灵活性则与自我的刻板性相反。三个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高, 分别为0.85, 0.81和0.64。该量表被认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应付方式的测定采用应付方式问卷, 该问卷有62个问题, 包括6个因子: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其中, 根据六种应付方式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应付形式:成熟型 (解决问题—求助) 、不成熟型 (退避—自责—幻想) 和混合型 (合理化) 。该量表6个因子一周的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2, r2=0.62, r3=0.69, r4=0.72, r5=0.67, r6=0.72 (P<0.01) 。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调查过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施测前由主试介绍施测目的, 讲解注意事项, 打消被试疑虑, 鼓励学生真实作答。采用无记名答卷的方式, 测试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 当场回收。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职校生总体自我和谐情况根据量表得分计算自我和谐总分, 方法是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 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 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以低于74分为低分组, 75~102分为中间组, 103分以上为高分组。本次调查中职校生自我和谐不同程度的分布情况见表1。职校生自我和谐分量表得分与常模比较见表2。表2结果显示, 职校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上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 自我的刻板性分量表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职校生自我和谐与应付方式的Pearson相关分析自我和谐各分量表得分与应付方式各因子的相关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型应付方式呈显著性负相关, 而与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型应付方式以及混合型应付方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自我的刻板性”呈显著正相关的应付方式是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 与解决问题和求助呈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自我的刻板性”得分越高的个体越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和混合型应付方式, 而得分越低的个体倾向于使用成熟型应付方式;与自我的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的应付方式是解决问题、求助, 而与自责、退避、合理化呈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在“自我的灵活性”上得分高的个体, 倾向于使用成熟型应付方式, 而得分低的个体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应付方式以及混合型应付方式。

注:*P<0.05**P<0.01 (下同)

应付方式对自我和谐的多元回归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个体应付方式对自我和谐的预测程度, 运用逐步多元回归, 以“自我和谐”总分和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 考察六种应付方式的回归效应。结果表明, 自责、幻想、退避的不成熟应付方式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 解决问题的成熟应付方式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合理化的混合型应付方式与退避的不成熟应付方式“对自我的刻板性”有正向预测作用, 求助的成熟应付方式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解决问题的成熟应付方式对自我的灵活性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 自责的不成熟应付方式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结果见表4。

讨论

职校生的总体和谐情况以及与大学生常模在分量表上的比较显示, 自我和谐高分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3%, 这表明职校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不和谐问题。同时, 职校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上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 说明一方面, 职校生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 自我和谐度较低, 另一方面, 职校生的思维灵活性较高, 善于根据事情的变化作出一定的改变。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职校的学生年龄较小, 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 极易受到周围各种环境的冲击, 但是正因为年龄较小, 身心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 他们敢想敢做, 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

自我和谐与应付方式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表明:采用成熟型应付方式有助于促进职校生的自我和谐, 采用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和混合型应付方式对其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这与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从中可以看出应付方式能够有效地预测职校生的自我和谐性。由于升学竞争激烈, 部分职校生由于没有升入高中而进入职业学校, 他们对自身缺乏信心, 感到前途渺茫, 容易产生一些自卑、自责的负性情绪, 往往采取退避的方法来应付周围现实问题;同时, 由于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 获得中专或大专学历的职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受到排挤, 加之教师、家长对他们持有较低的期望值, 不断强化着职校生强烈的自卑感。由此观之, 可以以应付方式为突破口来提升职校生的自我和谐性。如果个体能以积极的态度、灵活的方式去寻求帮助, 解决问题, 就会尽快地从内心冲突中摆脱出来, 并且在此过程中个体应对各种困境的经验不断得到丰富, 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不断得到修正, 最终完成自我与经验的再统一, 达到自我和谐状态。因此, 家长、教师应在充分认识职校生特点的基础上, 采取恰当办法, 注重对职校生应付方式的培养, 使其善于使用成熟型应付方式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智, 郭磊魁.成教大专生心理防御方式与自我和谐性发展水平的比较[J].昆明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2, (2) .

[2]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12) .

[3]桑青松, 葛明贵, 姚琼.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生活应激、生活满意度的相关[J].心理科学, 2007, 30 (3) .

[4]李昊, 李志凯, 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38) .

应付方式自我评价量表 篇3

关键词:临场应激;应激评价方式;应激应付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07-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thletes' Appraisal Methods and Disposal Methods of Acute Stress

GUO Yu-an, XING Jian-hui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050041, Hebei, 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praisal methods and disposal methods of acute stress is tested by The Scale of Chinese Athletes' Appraisal Methods of Acute Stress and The Scale of Chinese Athletes' Disposal Methods of Acute Stress. It shows that Chinese Athletes' disposal methods and appraisal methods are influenced by sports environment, sports levels and genders in some degree.

Key words: acute stress; stress appraisal methods; stress disposal methods

应激,尤其是临场应激,是制约运动员在体育比赛过程中竞技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生理唤醒水平、动机状态、情绪状态和应激应付的具体方式,并最终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结果。明确中国运动员的临场应激评价方式和临场应激应付方式的相互关系,将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运动员的临场应激应付过程,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应激应付策略训练,提高心理训练的针对性,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合格被试是参加过县级以上水平比赛的中国运动员。共采用合格被试391人(X=20.39, S=2.75),其中男性253名,女性138名,参加比赛的级别包括:本地(县、市)/俱乐部(11人)、地区级(13人)、省(市)级(86人)、国家级(204人)和国际级(77人)。运动项目包括篮球、田径、游泳、击剑、帆船帆板、武术、乒乓球、自行车、举重等35个项目,他们分别来自湖北、陕西、浙江、四川、上海、云南、江西七省的体育学院或省体工队的运动员和国家帆船帆板队、击剑队的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以中国运动员临场应激评价方式量表和中国运动员临场应激应付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这两个量表都是5分制记分量表,包括相同的8种临场应激源(或应激情境),要求运动员回忆他们在比赛时遇到表中所列的临场应激情境时的评价方式和应付方式。8种应激源分别是:1)一个身体或心理失误;2)被教练员批评;3)发现对手的欺骗行为;4)经受剧烈的疼痛或紧张;5)被裁判(对你或你队)训斥或处罚;6)对手得分或表现的非常出色;7)因为天气恶劣或场地糟糕而出现一个身体或心理失误;8)人群嘈杂。[7]

12种评价方式分别是:1)我开始怀疑我的能力;2)我感觉有更大的热情并努力尽我的全力;3)我对将要发生的感到不安;4)我开始失去自信;5)我的心理更加激活;6)我觉得情况已经无望;7)我对成功的信心实际上增加了;8)我觉得我可能会输掉这场比赛;9)对于未能表现最佳水平我感到很糟糕;10)我想我可从此情况中吸取经验教训;11)我觉得没希望了;12)我感觉非常紧张。

16种应付方式分别是:1)我想我只是今天运气不好,所以我并不烦恼;2)我集中注意力于下一步我必须做的事上;3)我立即把注意力转移到即将做的下一个身体任务上;4)经历不快之后我会变得很挑剔;5)我并不把这种不快经历看得很重;6)为克服这种应激我很快变得更有攻击性或更积极投入;7)为改善我的运动表现我很快变得更有攻击性或更积极投入;8)我试图忘记不快的经历;9)我会立即生气,但随即又很快继续比赛而不去想它10)我会花不少时间去想这不愉快经历;11)我会尝试分析这种不快经历的原因;12)我觉得想要与别人谈论这不快经历;13)我觉得想要放弃;14)不快经历之后我变得更加激活和兴奋;15)我不让这不快经历打扰我,我知道那只是比赛的一部分;16)我尝试从不快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

调查问卷函寄各体工队和体院,在教练员或心理学工作者的帮助下进行施测。所测结果用SPSS6.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运动员的临场应激评价方式

通过对中国运动员临场应激评价方式量表所测结果进行因素分析,中国运动员在将临场应激源进行评价时,主要表现为挑战和威胁两种形式,另一种理论上的伤害方式被掩盖在威胁之中。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中国运动员长期受到的直面困难的日常教育方式有关。

从中国运动员对不同临场应激源的评价来看,他们更多的将伤痛、教练批评评价为威胁,将人群嘈杂、对手的欺骗评价为挑战。

从运动员的内部比较看,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对教练的斥责更敏感,认为失误对自己的威胁更大(T=-2.69, P=0.007);除国际级运动员更倾向于将对手成功评价为挑战外,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将这一应激源评价为挑战的程度越来越低;个人项目的运动员比集体项目的运动员在伤痛时更多的将它评价为挑战(T=-2.49, P=0.014);非直接对抗项目的运动员比直接对抗项目的运动员更多地将对手成功评价为挑战(T=2.29, P=0.023)。

2.2 中国运动员的临场应激应付方式

通过对运动员临场应激应付方式量表所测结果进行因素分析,发现中国运动员在不同情境中分别存在进攻-任务、回避-任务、进攻-情感、回避-情感四种应付倾向(或应付方式),即中国运动员在临场应激应付时,既存在进攻和回避两应激应付策略,也存在定向于任务和定向于情感两种应付指向。不过从总体结果看,中国运动员在应付临场应激时,更多的指向于任务。

从运动员的内部比较看,在一个身体或心理失误时,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更倾向于采用进攻-任务的方式来应付(T=-2.51,P=0.012);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在以进攻-情感的方式来应付伤痛(F=3.633,P=0.006)和教练批评(F=2.469,P=0.044)存在差异,在以回避―任务方式来应付失误(F=3.329,P=0.012)、教练批评(F=2.943,P=0.024)和裁判处罚(F=2.702,P=0.030)时存在差异;个人项目的运动员比集体项目的运动员在应付人群嘈杂这一临场应激时,更倾向于用进攻―情感的方式(T=-2.56,P=0.011),在应付天气这一临场应激源时,集体项目的运动员比个人项目的运动员更倾向于采用回避-任务的方式(T=-2.51,P=0.033),直接对抗项目的运动员比非直接对抗项目的运动员在失误时更倾向于采用进攻-任务的应付方式(T=-2.51,P=0.012)。

2.3 中国运动员临场应激评价方式与临场应激应付方式的关系

中国运动员临场应激评价方式和临场应激应付方式的关系见表1: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威胁与进攻-任务,回避-任务的相关系数比较高,但它们都呈负相关;挑战与进攻-任务、回避任务的相关系数高于挑战与进攻-情感、回避-情感的相关系数(除教练批评),且相关显著。这说明中国运动员在临场应激中,他们对应激源的评价结果与应付方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在将应激源评价为挑战时,他们的应付方式指向于任务(除教练批评);在评价为威胁时,他们的应付方式也与任务指向有较高相关。二者的差异在于运动员越将应激源评价为挑战,他们越倾向于他们所注意的任务;越将应激源评价为威胁,他们倾向于任务的程度越小。

评价方式和应付方式相关系数较高的应激(r≥0.30),主要发生在运动员将应激源评价为挑战时,具体情境有失误、人群嘈杂、对手成功和伤痛。在这四种情境中,中国运动员倾向于采用进攻-任务的方式进行应付。在对手成功时,挑战和回避-任务的相关系数也超过了0.30,这说明在此应激情境下,中国运动员的应付方式主要倾向于完成任务。其它情境虽然反应出一定的趋势,但相关系数并不高。

相关系数较高的情境(相关系数超过0.30)包括失误、人群嘈杂、对手成功和伤痛。从其共同趋势看,都有是评价为挑战与进攻-任务的应付方式的相关。这说明,在这些情境中,中国运动员越将应激源评价为挑战,越倾向于采用进攻-任务的应付方式。

在对手成功时,评价为挑战与回避-任务的相关也高于0.30说明中国运动员在这一应激情境下,更主要的应付方式是指向于任务。

在裁判处罚中,无论评价为威胁还是挑战,它都与任务的相关系数较高,且都呈负相关。说明中国运动员对教练批评这一临场应激源的反应不明显,或这种应激在中国运动员看来应激程度不高。

3 结论与建议

1) 中国运动员临场应激评价方式和中国运动员临场应激应付方式的相关关系反映出中国中国运动员的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 中国运动员对不同的临场应激源有不同的评价和应付倾向,在考虑对中国运动员进行临场应激能力训练时,应充分考虑到中国运动员的具体现状,即考虑到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国运动员的思维方式等,只有这样有针对性的临场应激能力训练才更具实效。3) 临场应激应付策略训练只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一部分,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不能过分强调这种训练方式。

参考文献:

[1] Mark. H. Anshel, Australia, Toward validation of a model for coping with acutestress in sport,International Journal Sport Psychology,1990,21:58-83.

[2] 王桂平,陈会昌.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与控制点、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3.

[3] 邢建辉,等.中国运动员的临场应激应付方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

[4] Roth. S. & Cohen. I. J(1986), Approach, avoidance, and coping style with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y,1986,41:813-819.

上一篇: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菜园》教案下一篇: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