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方法体系(共12篇)
评价方法体系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它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 目前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一套有效的、可操作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有助于企业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1,2]。本文对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及其多属性组合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对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实践提供依据。
1 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所谓指标体系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组成的科学的总体。在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中,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整个评价工作的核心, 而只有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 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现有的一些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 或者偏重于物流经济效益, 或者偏重于物流成本, 有些则侧重于物流运作质量或顾客服务, 有些甚至对于物流风险亦有涉及, 但很少将这些方面统一起来进行考虑, 而像物流经济效益、物流成本, 物流运作质量以及顾客服务却都是评价企业物流绩效不可或缺的方面[3]。
在进行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时,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 从企业的空间环境系统出发, 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分为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与外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其次, 从企业的时间历程系统出发, 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应分为短期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与长期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再次, 从绩效评价指标本身的性质系统出发, 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应分为定性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与定量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系统。因此, 要从外部绩效指标与内部绩效指标相结合、短期绩效指标与长期绩效指标相结合、定性绩效指标与定量绩效指标相结合三个层面进行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依据这样的思路, 本文将整体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个子系统, 即经济绩效指标子系统、运营绩效指标子系统、服务绩效指标子系统与发展绩效指标子系统, 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中, 经济绩效指标、运营绩效指标与发展绩效指标属于企业的内部绩效指标系统, 而服务绩效指标属于外部绩效指标系统, 从而实现了外部绩效指标与内部绩效指标的结合;另一方面, 经济绩效指标、运营绩效指标与服务绩效指标属于短期绩效指标系统, 而发展绩效指标则属于长期绩效指标系统, 从而实现了短期绩效指标与长期绩效指标的结合;此外, 各子系统中既包含了定量的财务性指标, 又包含了定性的非财务性指标, 从而实现了,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结合。
将各子系统具体细化, 则得到了28个具体的评价指标, 包括:净资产收益率 (I1) 、营业收入利润率 (I2) 、总资产周转率 (I3) 、应收帐款周转率 (I4) 、资产负债率 (I5) 、流动比率 (I6) 、营业收入增长率 (I7) 、资本积累率 (I8) 、运输设备利用率 (I9) 、准时运输率 (I10) 、运输事故发生率 (I11) 、运输成本指标 (I12) 、仓库容积利用率 (I13) 、仓储设备利用率 (I14) 、仓储货物周转率 (I15) 、货物损耗率 (I16) 、收发货准确率 (I17) 、仓储成本指标 (I18) 、客户订单完成率 (I19) 、客户取消订单率 (I20) 、客户投诉率 (I21) 、误差处理及时率 (I22) 、市场拓展能力指标 (I23) 、市场应变能力 (I24) 、物流信息化水平 (I25) 、企业文化认同度 (I26) 、员工能力 (I27) 、员工忠诚度 (I28) 。
2 多属性组合评价方法的提出
企业物流绩效的评价是要将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汇总, 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因此其属于多属性决策的范畴。在进行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时, 众多研究均以加性加权法为基础构建各自的综合评价方法, 这是因为加性加权法具有思路清晰、方法简单的优点, 是多属性决策的常用方法。在这种方法体系下, 如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采用的许多物流绩效评价方法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展开的不同研究, 从而得到了各自不同的指标赋权方法[4]。依据确定指标权重的方式, 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例如数理统计方法就属于客观赋权法, 而专家评分法则属于典型的主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原理各部相同, 而赋权效果也各有优缺点。因此, 在这些综合评价方法中, 很难确定哪一种评价方法所得到的权重和分析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反过来, 也很难说哪一种评价方法所得到的权重和分析结果是完全错误的。因此, 当评价者在选取某一种评价方法进行企业物流绩效的综合评价时, 在方法的选择上就已经带有了一定的主观性。而由于不同的权重所得到的决策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从而在进行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时, 希望能够尽量消除在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
针对于此, 本文认为在在进行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时, 不应偏重于某一中评价方法, 而应当能够构建一种综合评价方法, 将现有的常用评价方法科学、有效地进行融合, 从而能够尽量消除在评价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 使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本文在此利用相对熵原理构建出物流企业评价的多数性组合评价方法, 其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择p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对第2节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赋权, 得到权向量= (xk1, xk2, …, xkm) , (k=1, 2, …, p) ;
第二步:利用式 (1) 求出相对熵集结权重向量;;
第三步:利用式 (2) 计算每一种评价方法的赋权结果与相对熵集结权重向量的相对熵;
第四步:根据相对熵确定各种评价方法对于最终赋权结果的权重, 越大, 则说明该种评价方法在组合评价方法中的作用越大。由此可按式 (3) 计算:
第五步:利用式 (4) 确定出各项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进而由式 (5) 确定企业的综合绩效, 由此完成企业物流绩效的综合评价。
3 实例分析
设对于两个企业对象A和B, 分别采取主观评价法中的模糊AHP分析法和客观评价法中的熵权法对这两个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现在想把两种评价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综合, 即采用本文的多属性组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企业对象的预处理后的各项评价指标值以及两种评价分析方法的赋权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2求出的相对熵结果, 可求出:
由此可确定各评价方法的权重::
然后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并利用式 (5) 就可计算出企业的综合绩效值, 可得:
因此, EB>EA, 表明企业B的物流综合绩效优于企业A的的物流综合绩效。由实例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到, 本文的企业物流绩效多属性组合评价方法, 是建立在已有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能够充分避免方法选择的主观性, 将各种主观评价方法与客观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考虑, 并且其实现方法简单、易操作, 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鲍新中, 程国全.物流运营管理体系规划[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4.
[2]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凌嫦娥.现代物流企业知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 2008, (6) .
[4]范春梅, 辛若明.物流绩效评价研究现状综述[J].物流技术.
评价方法体系 篇2
以德树人,创新德育评价机制;贴近学生实际,充实德育评价内容;大胆探索,改进德育评价方式;拓展空间,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是推动中学德育现代化,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就是指通过教育把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心理品质等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心理品质素质,从中体现出中学生的德性、精神面貌和健全人格。只有实行科学的学生德育评价,更加注重体现对学生道德行为实践的检验,德育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用。
二、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设计构想
设计制订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既要遵循德育规律,依据教育理论,保证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上,又要考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构建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
(一)中学生发展性德育评价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自省性原则。③现实性原则。④ 发展性原则。⑤可操作性原则。
(二)评价指标的要素构建
1.指标要素的确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一 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1有关精神确立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再把诸指标所涵盖的内容逐步实现内容的具体化和评价的可操化。
2.评价标准的确立。为了保证评价 操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将标准的内涵再作具体细化。
3.权重和等级的确立。以百分制设计为评价的基本分,即100分为满分,再根据组成评价体系的诸要素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设定各项指标的分值
4.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框架构建。
思想品质:家庭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国家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待学习的态度、具有一定理想和追求、善于思考,崇尚科学。
道德行为:文明习惯,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尊重同学、热爱劳动,节俭朴素、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人际关系,团队精神。
个性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评价和反思自己,自信心、毅力与承受能力,善于与人合作控制、调节情绪心理,心理健康、活泼开朗。
不同年级根据以上三级指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完成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结构。
三、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实施运用
在构建中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力求体现“目标可导向、行为可选择、过程可调控、效果可测试”的目标,努力实现指标内容、评价标准、操作方式的创新。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必须掌握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一是定量评价与定性
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德育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对照德育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日常德为表现进行评价与鉴定,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总结、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目的,实现对德育品质的自我内化。
2.必须拓宽丰富多样的评价途径。一是开展家长、教师、学生的多元主体评价。通过自评、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在学习、生活中,变他律为自律,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家长参与评价,就是要在家庭生活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德行,特别是要把握学生某种一贯的和综合的品德行为方式,从而对学生进行真实性的评价。教师评价是德育评价体系的主体。
3.必须使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一是注重开展模糊评
评价方法体系 篇3
摘要:水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与基础保障。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因此,急需研究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的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全面推进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针对不同目的和地区特点的评价方法很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各有侧重,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能够适合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构建适合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对于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区域水土保持的作用和效益,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选取的原则
(1)指标内涵符合土壤侵蚀学和水土保持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能科学有序地演绎治理前后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2)指标能用具体数值表达,反映治理效果,即治理前后水土流失的强度及其影响因子发生发展的规律。(3)符合数据采集与编码要求,各指标必须客观存在,内涵清晰,既无重叠,也不能有所遗漏,指标涉及的资料容易取得。(4)与分析尺度相匹配,不同空间尺度水土保持效益的主导影响因素不同,必须根据研究尺度的水土流失规律,结合研究目的,筛选与研究尺度匹配的指标。(5)避免地方性限制,指标应该能在比较大的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内统一,与地理坐标系统无关,仅指标的取值随着地理位置发生变化。
2、指标选取的方法
(1)理论推导法,深入认识理解研究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掌握水土保持科学原理,制定与研究区尺度匹配,定量反映研究区治理效果及发展趋势的指标体系。(2)专家选取法,邀请一组对研究区实际情况比较熟悉、对水土保持相关科学原理深入了解的专家,采用问卷、会议等形式,制定指标体系。(3)文献频数法,分析相关文献采用指标的频数,选定频数较大的指标;由于文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例说明,信服度增强。(4)主成份分析,对初步拟订的指标做主成份分析,选定累积贡献率85%以上的指标;此法科学客观,但是对参与分析的指标个数有要求。
二、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
在效益计算的基础上,对治理期间自然与社会环境各因子的变化特征、变化原因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后续治理的指导,就是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1、效益计算方法
1)调水保土效益计算
河流泥沙是黄河的主要问题,因此受到广泛关注,调水保土效益的计算方法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形成了较规范的研究方法。(1)水土保持分析法。简称水保法,通过观测各水土保持措施分别的调水保土作用,考虑流域水沙在汇集过程中的冲淤变化及治理期间人类活动新增的土壤侵蚀量,从而算得水土保持措施的保水保土量,并粗估水土保持对下游的减淤作用。它能直观区分各项措施对水沙变化的作用,预测水沙变化趋势。但是,尚未考虑作物秸秆覆盖等措施的影响。
(2)水文分析法:简称水文法,统计分析水文站的径流量、输沙量观测资料,建立水文统计模型,分析区域调水保土量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一个流域,如果下垫面不变,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将会产生一定的水量和沙量。具体有经验公式法、不同时间系列对比法、双累积曲线相关法等计算方法。水文法的突出问题是只反映了综合调水保土作用,很难区分水土保持措施的拦蓄效益和其他人为活动对水沙的影响。另外,当计算期内流域同时存在治
理和破坏时,这种方法有可能使实际的拦蓄效益偏小。随着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的发展,不少学者将这两种模型引入调水保土效益计算,估算治理前后即无水土保持措施和有水土保持措施分别产生的水量和沙量,两者之差就是措施的保水保土量。
2)经济效益计算
经济效益是开展水土保持的最终目的,也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物质基础。直接经济效益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单位面积措施基本建设的投入;(2)计算单位面积措施每年的净增产值;(3)计算各项措施收回基本建设投资所需的时间;(4)计算基本建设投资全部收回以后,若干年内不同时段净增产值,以研究各项措施长远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着重把土地和劳力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中解放出来,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严密区分水土保持与其他经济增长因素的贡献。
3)社会效益计算
社会效益主要考虑减轻自然灾害和促进社会进步,一般采用农业经济统计调查方法;选取自然和社会背景条件相近、水土流失治理度不同的同尺度地域对比计算,或者分治理前后不同时期对比。其中减少沟道、河流泥沙的效益,与调水保土效益相辅相成,往往也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計算,只是运用时还要考虑降雨影响的减沙量,并对比验证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当然利用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计算的也不少。
4)生态效益计算
生态效益,这里是指除调水保土效益外的其他生态效益,计算地表径流状况、土壤质量状况、近地层气象环境以及生物的变化。一般是通过点的观测结合面上调查取得治理前后不同时段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随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迅速发展,“净化空气”、“促进生物多样性”和“增加植被固碳量”这些指标的计算可参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的规定。
2、效益的评价
1)生态与环境效益评价
生态与环境效益评价,包括调水保土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目前国内多用绝对减少量和相对减少量,分析其优劣。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但是过于简单,无法分析各项效益的空间变异。依靠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就可实现生态与环境效益各指标的专题制图,动态分析治理前后各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异趋势,分析各指标值变化的驱动力,有利于当前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工作,又为进一步的治理规划方案的修编提供依据。
2)社会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经济效益可用价值表示;社会效益的后果是有经济效益的,可说是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形式,也用价值表示。因此,“国标”引进经济学原理进行评价分析;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两个指标,分别从物质量、时间周期考虑,有利于分析水土保持措施投资的经济可行性,进一步推动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
3)综合指标计算与分析
为了方便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深入了解水土保持效益,亟需水保工作者和学者提供水土保持效益的综合评价。综合效益值往往根据权重综合各指标获得;加权求和、加权求积最简单,但使用较少;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等较为常用;此外模糊综合、灰色关联也常被采用。但是这些方法中的一些数学术语没有相应的水土保持学解释;权重的确定也存在很多主观因素,往往使得效益计算的结果各不相同。随着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考虑选择合适的价值化方法,以货币计量各项效益的价值,既易于获得综合效益,又能反映被改善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因子的稀缺性,有利于开展水土保持项目的经济核算。目前常用的价值化方法有:旅游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生产成本法、条件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恢复和保护费用法。但是,迄今国内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环境效益评价的研究只有个别案例;另外就是个别的国外科研人员对我国个别地区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的评估研究。
结语
我国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从一开始的计算单项治理措施的保水、保土和增产效益,发展到探索区域综合治理对减少入河泥沙、促进自然和社会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今已成为水土保持科学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2)水利部组织制订并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效益计算的国标,规范了效益计算和评价工作,进一步推动和鼓舞基层水保工作者和广大学者开展效益计算和评价工作。(3)水土保持各项效益的计算方法在不断进步,调水保土效益和减沙效益的计算方法基本实现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岳.关于探讨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几个问题[J]。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2011
评价方法体系 篇4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质指的是在对环境进行发展规划的阶段, 率先对即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一个初步的预测, 使得建设管理人员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随之再全面、透彻的考虑每个建设项目的各项环境影响和可能导致环境影响的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将环境、社会和经济这三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实际情况不同会有不一样的评价对象, 但是主要的评价对象还是分布于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 因为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规划方案的采取, 而这种方式则能在进行最后的规划决策时, 需要对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全面考虑, 然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手段以及最佳的方案, 这样便能使其能安稳、协调的顺利发展。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能单方面只考虑环境影响, 在环境影响因素之外, 经济状况和社会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的相关部门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布直接的政策与规划, 这些措施往往会直接或间接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整个工作最基础的部分, 它负责为发展规划的初步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被认为是政策制定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 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而言, 环境的目标与标准是有力的评判依据, 它直接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的可接受性。发展规划的环境目标应包括这么些内容:
(1) 废物排放的数量与质量;
(2) 可再生天然资源的消耗量;
(3) 不可再生天然资源的消耗量;
(4) 能源消耗及可持续能源的利用。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探讨
3.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规划环境评价主要是针对区域发展的规划进行评价。特别要注意到的是被评价的区域在近些年来的发展规划阶段中对于所处位置周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累积影响, 考虑不同开发阶段总体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环境的累积效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发展情况规划出合理的方案, 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 计算出各项相关指标,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条件的备选方案。
3.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规划环境评价是在基于传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评价方式, 这种新型评价体系秉承了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删减与适当的扩充, 使其成为了一种更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自然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组成。而这种新的评价指标除了可以使用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以外, 同时还添加了资源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等指标要素。因此这种新型的规划环境评价可以更加合理地对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4.1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延续传统规划环境评价技术的优越性, 并在传统规划环境评价技术方法的基础上, 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合理的完善与改进, 经过结合后的方法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政策评估的评价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较高端的评价方式, 它必然要与相关的政策和决策相结合。再加上对于规划决策技术的运用已日趋成熟, 这种方法就显得很实用了。其实, 在实际操作中,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要与政府的政策和规划方案相融合, 相辅相成, 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
4.3 区域环境评价的评价方法
不同的环境具备其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 然而正是这种特定的区域特性决定了区域环境评价的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显著地效果。在区域环境评价的方法中, 又主要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空间分析技术为核心, 这项分析技术目前已成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工具。
5 结语
在社会的实际操作中, 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届时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规划类型, 仔细调查周边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利用环保的资源, 结合政府的约束条件分析各种实施方案以及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 与此同时, 还必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由于在实际规划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且操作十分复杂, 若想仅仅只凭借一种技术方法去进行有效的规划几乎是不可能的, 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去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 (第二版)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评价方法体系 篇5
高拱坝体系整体抗震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采用非线性地震波动反应分析方法,将坝体、地基、库水的强震反应本质上作为满足体系中接触面边界约束条件的`波传播问题,在时域内以显式有限元方法求解.在不同概率水平的地震波作用下进行高拱坝与地基体系的有限元时程分析,并建议了以坝体位移反应发生突变为依据的拱坝体系整体失稳判断准则,从而建立了进行高拱坝体系整体抗震安全评价的方法,并以小湾拱坝为算例,对其抗震安全度作出初步评价.
作 者:涂劲 陈厚群 张伯艳 TU Jin CHEN Hou-qun ZHANG Bo-yan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4 刊 名:世界地震工程 ISTIC PKU英文刊名: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年,卷(期): 23(1) 分类号:P315 关键词:高拱坝 抗震安全 地震反应评价方法体系 篇6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二、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评价目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上都具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也可以借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Liveman等人于1998年曾提出在选择可持续性指标时所必须考虑的准则:(1)时间变动的敏感性;(2)跨越空间变动的敏感性;(3)超越社会分布的敏感性;(4)可逆性;(5)可控制性;(6)预测能力;(7)整合能力;(8)资料应易于搜集;(9)指标应易于应用。
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框架和内容
从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它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闭环流动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笔者认为,循环经济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状况,二是资源利用特征,三是生态环境特征,四是科技教育水平。据此,从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这四个方面出发,建立如下表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评价体系分为3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4个子模块: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科技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的多个指标。
1.目标层
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是我们通过测算所得到的最终结果。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可以反映循环经济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其计量来源于准则层的4个子模块。
2.准则层
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科技教育水平4个子模块构成。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用于评价循环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资源利用效率用于评价系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生态环境指标用于评价系统环境质量的优劣状态及控制程度,体现政府及公众对于循环经济的意识;科技教育水平用于评价系统科技支持情况,体现提高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对循环经济情况的影响。
3.指数层
经济发展状况中的经济指数由第1~8个指标构成,反映经济结构以及综合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中的能源消耗指数由第9~15个指标构成,反映能源消耗情况,以及工业废水废电处理率等,综合体现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环境指标中的环境指数由第16~21个指标构成,综合反映环境污染率以及绿化面积等,以及从侧面体现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科技教育水平中的指数由第22~27个指标构成。包括科研经费,专利授权量,人均受教育程度等指标,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科技教育水平必然影响到他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这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四、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
指标评价的一般步骤包括指标的标准化、权重确定、综合评价等方面。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性质、特点等基本条件选择;即使针对同一评价对象,评价的目的不同,设计的指标体系不同,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可能不同。
1.指标的标准化
标准化使得各个指标成为可量化的及单位统一的,从而可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指数化等,以进行指标的综合评价、比较和绘图分析。不同指标的标准化方法不同。通常采用的指标标准化方法是选定无量纲化的合成公式,确定适当的参照值,将所有指标实际值归一化到0~1区间中。
2.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指标权重就是衡量各项指标和各领域层对其目标层的贡献程度大小,指标权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权值确定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大部分学者选择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HP)作为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权重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AHP)其基本思路是将人们处理复杂系统的定性分析过程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过程,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 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指标的综合评判
进行指标综合评判的常用方法是模糊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是指用模糊数学原理,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判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采用由末端开始逐级向上的评价方式,即先按最低级层次的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综合评价,一层层依次往上评,直至最高层,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其一般步骤是:(1)建立评价因素集;(2)建立指标评价等级集;(3)确定隶属函数;(4)建立模糊评价关系矩阵;(5)建立指标权重系数矩阵;(6)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作者單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与技术管理,2005(9)
{2}马宗国,柳兴国.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与检测方法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06(5)
{3}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4(11)
{4}向来生.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探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5(6)
评价方法体系 篇7
规划环评内容的构成适合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而评价内容对于评价的标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能够确立实现的目标, 所以, 应当将评价的内容以及对象等做出详细的了解, 这样才能清楚地建立指标体系。而所谓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就是实现规划的行动, 使之成为真实的工作。
1.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目标
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ECD) 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来, 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中无法忽视的一个原则。而这当中,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度的计量, 就选用了环境影响评价计量。这是保证工作进行的有效手段, 将经济, 环境, 社会等各方面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当中, 并实现总的发展目标, 可持续性发展要以原则为行事准则。其重要内涵体现在对于物质生活生产的渴望和实施必须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并能够作为重要标准。
1.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以区域发展规划为评价对象。评价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区之内, 包含当中一切的开发建设工作。要注意评价规划在某一时段之内某个区域之内, 将产生对于环境的持续性影响, 并更为充分地考虑特殊开发阶段的项目如果开展, 将对环境产生怎样的持续影响。所以, 这种环境评价就应当照顾到某一区域的环境的承载量的取得定和分析以及持续影响。要控制好开发的设计以及先后顺序, 某一布局规划和发生污染后的处理规划, 这些能够作为评价的目的, 通常的区域发展是某一部分和某一部分综合成的整体。所以, 在部分实施时要考虑到方案的确定, 必须要有针对性。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出发点来实现规划内容。并且, 还要注意到对于资源, 能源以及经济,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当中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 进行长远的利用的实现。
总结上面所说。局部发展中关于环境的评价应当从下面几点来讨论:依据规划所确定的区域发展规划方案分析不同开发阶段总体项目实施对区域环境的累积效应,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区域环境容量确定, 以上面原则为依据, 并且找到最佳方案, 实现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等等综合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并且要根据区域环境中的方案实现前后顺序, 尝试区域的规划以及对污染的预测方案, 并进而提出区域规划项目的规划, 和垃圾废物的处理方案以及总体方案的协调发展。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将原始资料进行探讨评价, 从中找到最为敏感, 迅速, 正确, 可以测量, 内容充实的资料作为评价的有利依据, 应当从下面角度入手:
2.1.1 全面且有针对性
指标体系的范围要广, 并且能够涵盖多种领域, 包括经济, 环境, 资源, 社会等等, 并且应当根据对象的不同, 等级的不同, 找到当中最为真实, 最能反应问题, 最能利用者汇集成指标数据。
2.1.2 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范围以及概念必须清楚, 并能够准确反应其所包含的科学内容, 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依据实际条件, 具备测算的重要手段, 并能够完成计算。
2.1.3 定量、定性相结合
规划所关乎的范围较大。所以在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使用规定量, 数值的表达上也应当科学合理, 对于某些内容复杂, 量化困难的标准, 使用定性描述办法完成。
2.1.4 多样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当将定性和定量问题共同结合。并将绝对和相对的概念结合, 又将经济性和物质性指标结合, 这有利于实现不同等级, 性质, 内容, 要求的环境规划形成有序的计算办法。
2.1.5 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当注意把数据和资料的来源作为重要的考虑标准, 并且注意可行性。要优先选择较有专业性, 能够集中说明情况者。
2.1.6 层次性原则
因为社会环境内容较为多变和复杂, 所以, 环评标准也应当具有针对性。环评指标的结构等级应当鲜明, 能够将多个等级实现有序反应。
2.1.7 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指标反映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状态, 动态指标则用于反映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趋势, 考虑到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尺度才能反映, 环境可持续发展对于战略实施区域来说, 既是一个目标, 又是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指标。二者对于全面、客观反映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2.2.1 按物质属性分类
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系统包括物理、生态和社会三大子系统,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反映这三个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果的指标。
2.2.2 依据指标所代表的内涵分类
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在内涵上反映规划环境影响发生的机理, 包括状态指标、压力指标、响应指标。状态指标用来标识和描述环境状态, 如污染物浓度、物种丰度、水资源量及更新能力等。压力指标表征环境因子所受规划的社会、经济行为影响的大小、性质、范围以及恢复性, 如污染物排放量、栖息地损失率、资源消耗速率等。响应指标是描述规划方案调整的响应情况, 如污染物削减率、栖息地保护面积比例、能源结构调整幅度、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等。
2.2.3 按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分类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 规划环境影响直接涉及规划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即经济子系统一方面受战略子系统的调控;另一方面经济子系统的改变直接影响环境子系统。在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开放的复杂系统中, 任何一个要素或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引起整个系统中其他要素或子系统的改变。
2.2.4 按定量化程度分类
因为规划环境影响环评的目标——规划含义的广泛性, 带来了规定环评的一些指标不能实现定量。也可能出现, 定量化研究被人员, 物质, 科技, 时间等因素所限制。所以, 在规划环评内, 定性分析占有很大比重, 要多余EIA, 不过, 定性分析的过分将带来战略的困难性, 稳定性下降, 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部分应当选用定量分析。这就说明规划环评指标中包含了定量指标, 定性指标以及半定量指标等三种评价方法。
2.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指标概念模型的确定, 国内外研究实例提出了多种指标结构枢架构建的概念模型, 具代表性的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的驱使力 (DrivingForce) -状态 (State) -响应 (Response) 模型 (DSR模型) 、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SCOPE) 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
DSR模型的枢架基础最初是由加拿大政府提出的、后由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CUNEP) 发展起来的压力 (Pressure) -状态 (State) -响应 (Response) 模型模型CPSR模型) 。PSR概念模型中使用了原因-效应-响应这一思维逻辑来构造指标, 最终是为了实现对于发生何事, 发生原因, 解决办法这几方面的回答。此后, 联合国委员会拓展了这一内容, 并建立了DSR理念的模型。当中的驱使力指标能够反映带来可持续的负面效应的活动以及消费办法, 以及某些经济条件因素, 而状态指标的概念则用来说明可持续发展当中子系统的情况, 响应指标要反映人类根据当前的状况所采取的办法, 以及工作状态。DSR模型突出了环境受到的压力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与可持续的环境目标之间的联系较密切, 这是DSR模型的优势。但对于社会和经济指标, 这种分类方法不可能得到其所希望的因果关系, 即在“驱使力指标”和“状态指标”二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是这一模型在使用时具有的缺陷。在使用这一评价的时候, 因为内容并不是平均而泛泛的, 而是有所侧重, 也不加于经济以及社会评价的内容。所以进而忽视了这一不足之处, 而避免了使用缺陷。在重要指标中, 驱使力指标能够说明对于规划的实行效果给资源带来的重要影响。状态指标则能够说明资源以及环境系统的现行情况, 能够分成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以及环境状态指标, 响应指标说明了人类对于规划所进行的努力。相关指标的概念只与工作相互影响的某些经济和社会指标, 这一指标里, 根据规划环评的概念和原则, 相关指标的数量不大, 而内容简单, 也不用依据此模型选择规划对社会和经济系统的驱使力、状态和响应指标。
3 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
根据规划环评过程和阶段归纳了评价各阶段选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见表1。
因为从规划环境影响的目标来说——规划本身的位置要比项目建设的宏观层次要高, 并且属于动态, 而在信息的供给方面内容较宏观, 所以, 规划环境影响和旧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比起来是不一样的, 在稳定性上和简洁性上要弱。并且, 类型有差异的规划评价的内容和侧重点不一样, 而手段也相互差异, 因此, 可以说如果想要完成规划环评。必然要将多种方法集合在一起使用。在实际采用的时候, 应当依照规划的类别进行区分对待, 对于当中所表现的环境要选用下列结束办法, 例如方案的备选, 政府的约束以及相关资源, 另外要注意, 因为规划不算简洁, 也不是某一种方法就能解决, 要多种方法并用, 达到实施规划的目的。
摘要:本文总结叙述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并说明了内容。并且依照环境评价的针对性做了探索性的讨论, 说明了它的标准构成, 系统的分类以及结构构成, 说明了对于不同阶段所采用的不同办法。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编著.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讲评 (第二辑)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2]包存宽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朱启贵.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论[M].合肥联合大学学报, 2000, 3 (10) :11~23.
研究生课程体系评价方法探索 篇8
有不少关于课程体系评价与优化的研究或调查。例如, 谢一萍等对全国21所医学院校进行了关于研究生课程体系评价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参与评价的主体全部是研究生, 评价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6个方面分别开展, 没有对课程体系进行分层次的综合评价[1]。张正明等构建了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2层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师资结构、师资学术水平、教学工作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设备条件等指标。王秀华针对高校的研究性教学课程, 构建了以教学团队、教学设计、教学条件、教学成效为一级指标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2]。郑一筠结合大学生就业力培养, 从通识平台课程体系、学科平台课程体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课程体系四个方面, 探讨了课程体系的评价模式。上述研究工作的目标是瞄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不是瞄准课程体系的优化或者课程的准入问题。徐宇仙等针对研究生课程的准入问题, 建立了2层静态指标体系, 其中一级指标包括需求与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师资情况和教学保障等5个方面, 每个一级指标又分为若干二级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中不涉及评价主体, 每个指标的权值都是固定的。
本文探索研究生课程以及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与优化机制, 目标瞄准评估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功能与地位, 以及课程体系的更新与优化。针对单门课程, 从课程在基础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技术管理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功能出发, 构建动态的多层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 从系统性、层次性、前沿性和个性化等方面出发, 构建动态的多层评价指标体系。在课程和课程体系评价的基础上, 构建动态优化模型。
一、课程体系评价应该考虑的问题
1.分层次评价。课程体系评价可以从课程体系组成、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评价主体、评价指标等不同角度开展。从不同的视角开展课程体系评价, 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论。如何科学地开展课程体系评价, 不仅要明确课程体系评价的目标, 还要制定分层次的评价体系。考虑到课程体系的评价目标是优化课程体系, 因此课程体系评价要从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主体等不同角度分层次、分模块开展。在课程类型上应强调不同模块课程之间层次清晰, 模块内部课程自成体系, 要兼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层次性和个性化。在教学内容上应强调各模块课程之间的衔接性、递进性和系统性。既要突出学校特色专业及人才培养目标, 又要能够体现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装备变革对知识结构与各项技能的任职需求。
2.适应性问题。当前, 在课程体系优化中涉及到的课程体系评价, 主要集中在课程本身的评价问题, 如学生学业成绩考评、教师教学水平考评、教材与教学内容评价等;而从整个课程体系的宏观层面上, 从课程体系优化的外部因素和制度层面思考的较少。由此造成了强调课程内部评价, 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局部评价, 强调督导组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对教学形式的评价等, 而往往忽略课程体系的适应性问题, 体现在宏观上整个课程体系是否能够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的需求, 是否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训、创新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等, 是否形成了课程体系从评价到优化、从优化到发展完善、再到评价的循环体系。
3.避免过于狭隘。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 从不同角度制定多元化的评价目标, 同时采用分层次的评价模式, 要综合考虑研究生的未来任职需求和任职适应能力。因此要求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内容丰富、专业交叉、知识变通的特点;强调对知识的沟通能力和应用能力, 突出任职能力的考察;强调任职竞争力的培养, 考虑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培训、创新能力的培养、技术领导职务所需的技术管理能力的锻炼等。总之, 即要避免使用单一的评鉴模式或评价方法, 又要避免使用片面的评价指标。
4.突出研究生的评价主体作用。研究生是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客户”, 因此课题体系的评价, 一定要研究生参与;研究生不仅要参与评价课程体系, 而且还要参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 从“客户”角度提供课程体系建设需求。
二、单门课程的分层次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1.单门课程的分层次评价体系。针对课程体系中的某一门课程, 本文按照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等级4个层次, 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评价体系。
第1层评价。第1层评价按照课程体系的功能作用划分, 分为基础知识培养功能、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功能、创新能力培养功能、技术管理能力培养功能等4个方面。评价内容用符号xi表示, 对应的权值用wi表示, 其中i=1, 2, 3, 4。
第2层评价。针对第1层的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其中, 基础知识培养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知识衔接性、知识递进性、知识重要性、知识系统性和知识前沿性5个方面;专业技能培养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查阅资料与技术调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试验验证与评价能力、系统设计与集成能力、学术技术交流与表达能力、科技文献写作能力等6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功能;创新能力培养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培养创新性思维习惯的功能、培养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的功能和培养创新性思想提炼能力的功能等3个方面;技术管理能力培养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培养课题总体规划能力的功能、培养交流、沟通与展示能力的功能、培养分工协作能力的功能等3个方面。评价指标用带有2级下标的符号xij表示, 对应的权值用wij表示。2级下标分别表示第i个评价内容的第j个评价指标。
第3层评价。第3层评价按照评价主体进行划分。评价主体包括专家、教师和学生等。每个评价主体依据第2层的评价指标对第1层的评价内容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用带有3级下标的符号xijk表示, 对应的权值用wijk表示。3级下标分别表示第k个评价主体依据第j个评价指标对第i个评价内容进行评价。
第4层评价。第4层评价按照评价主体给出的评价水平进行划分。第3层的不同评价主体, 依据第2层的不同评价指标, 将课程的重要程度划分为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和不重要等5档。其符号分别用带有4级下标的xijkl表示, 对应的权值用wijkl表示。4级下标分别表示第k个评价主体对第i个评价内容的第j个评价指标给出的第l档水平。
2. 单门课程的评价方。根据如表1所示的评价体系, 对于课程体系的某一门课程, 最终的评价结果为
其中, W1是第1层评价的权向量[w1w2w3w4], X1是第1层评价的输入向量[x1x2x3x4]。而第1层某项评价内容的评价结果为
其中, W2是第2层评价的权向量[wi, 1wi, 2…wi, J], X2是第1层评价的输入向量[xi, 1xi, 2… xi, J]。以此类推, 可以得到第2层某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为
第3层的某评价主体给出的评价结果为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各层的评价权值和第4层的评价结果。因为一旦确定了各层的评价权值和第4层的评价结果, 就可以根据式 (1) ~ (4) 计算得到一门课最终的评价结果。对于第1层至第3层的评价权值, 需要教学的管理者参考专家、教师以及研究生的建议, 人为的进行设置。
第4层的权值可以根据评价主体的人数设置。以第k个评价主体对第i个评价内容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评价为例, 假设评价主体的总人数是N, 将某一个指标xi, j评价为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和不重要的人数分别是N1、N2、N3、N4和N5, 则第4层的权值向量可以定义为[N1/N N2/N … N5/N]。而第4层的评价等级向量[xi, j, k, 1xi, j, k, 2…xi, j, k, 5]可以直接量化为[90 7050 30 10]。
三、课程体系评价方法与动态优化模型
1.课程体系的分层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按照前述单门课程的评价方法对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进行评价, 得到每一门课程的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 再执行课程体系的整体评价。本文按照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等级3个层次, 构建了如表2所示的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第1层评价按照评价指标进行划分。评价指标包括系统性、层次性、前沿性、个性化等4个方面。第2层评价按照评价主体进行划分。评价主体包括专家、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等, 每个评价主体依据第1层的评价指标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评价。第3层评价按照评价主体给出的评价水平进行划分。不同评价主体, 依据评价指标, 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等5级水平。各层评价及其权值符号的表示方式与表1单门课程评价体系中的表示方式类似, 课程体系的评价方法与单门课程的评价方法也类似, 这里不再赘述。
类似于单门课程的权值设置, 第1层和第2层的评价权值, 也由教学的管理者参考专家、教师以及研究生的建议, 人为的进行设置。第3层的权值, 也根据评价主体的人数确定。而第3层的评价等级向量[xi, j, 1xi, j, 2…xi, j, 5]也可以量化为[90 70 50 30 10]。
2.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模型。无论是评价单门课程, 还是评价整个课程体系, 其意义在于为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依据和辅助决策。在课程及课程体系评价的基础上, 制定课程体系的评价与动态优化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按照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制定、课程体系评价执行、课程体系评价结果计算与分析、课程体系对比与调整循环进行。
四、结束语
建设国际一流的课程体系是我校提出的建设目标。形成一个设计、实施、评价、调整的动态管理机制, 这对于课程体系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将具有深远的影响。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建设是一项长期、滚动的建设过程。本文提出的研究生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与优化模型也开放的, 是动态可调的,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进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不断进行建设、优化和完善。
摘要:围绕研究生课程体系更新优化的目标, 本文探索研究生课程及课程体系的评价方法, 提出研究生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分层次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以及基于课程体系评价的课程体系动态优化模型, 旨在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课程体系评价,课程体系优化
参考文献
[1]谢一萍, 崔爽, 段丽萍, 王志锋.不同层次医学院校研究生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评价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12) :55-60.
评价方法体系 篇9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在册大学生人数已近两千万入。伴随而来的是政府、社会、学生、家长和高校自身对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优化和转变现有的模式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好地解决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尤为重要。有关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了的大量的研究,但仍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二、离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研究过程与方法
集中了有关专家、教师、学生等相关人员组成小组,讨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表第一层指标为总的评价,第二层指标:教学思想和态度、教学方法和表达效果、教学业务水平、教学效果,每个二级指标又细分了十个左右共38项第三层指标。并在辽东学院抽取部分学生及督学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有问题的问卷,得到80%的有效问卷。
2、数学模型确立指标体系
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学生对课堂教学总的评价为因变量,将反应课堂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特征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考虑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常常会发现有很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毫无意义,影响到回归方程的“质量”。因此,在建立回归方程的过程中有必要对自变量进行筛选,挑选出若干个与因变量作用较大的变量建立回归方程。采用CHISS统计软件中的逐步回归分析,得到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三、评价方法与模型
由于评价指标中很多指标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所以评价模型采用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1、评价模型介绍
1.1设U为因素集=U{U1,U2,U3,U4},(即第一层指标)
其中U1={X11,X12,X13};U2;{X21,X22,X23,X24};U3={X31,X32,X33,X34};
U4={X41,X42,X43,X44};(即第二层指标)
V为评语集,V={Y1,Y2,Y3,Y4,Y5},Y1为优秀,Y2为良好,Y3为平均,Y4为较低,Y5为较差。
1.2对每个指标U1(i=1,2,3,4)分别进行综合评价
由于一些指标的模糊性,不能得出其具体数值,可通过评估专家打分得到xij隶属于s个评语的程度nijs,由此构造判断矩阵Ri
采用AHP法得到X层对U层的权重Ni(i=1,2,3,4)
其中N1={N11,N12,N13};N2={N21,N22,N23,N21;N3={N31,N32,N33,N34};
N4={N41,N42,N43,N44}
令Ui的一级评判向量为,则
在运用多级模糊评价原理对具体问题进行评判时,应考虑运用不同的算子,我们选用加权平均算子,既M(⊕),因为这种算子对所有因素依权重大小均衡兼顾,适合要求整体指标的情况。这里“。”表示普通实数乘法,a⊕b=min{1,a+b},将M(,⊕)代入(1)式得
bij1.3进行二级评判
将每个U1,2,3,4)看成一个因素=U{U1,U2,U3,U4},这样U又是一个因素集,U的单因素矩阵R
根据AHP法得出U层对A层的权重A={a1,a1,a3,a4},并可以得到二级评判向置
其中b1=a1b1t⊕a2b2t⊕a3b3t⊕a4b4t;将B=(b1 b2 b3 b4bs)作归一化处理,然后将b1与b2相加,如果两者之和大于0.5,则说明被评判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较高。
2、实例
以辽东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调查的数据分析,通过AHP法得X层对U层的权重
U层对A层的权重A=(0.25,0.21,0.26,0.28),通过评估专家小组评分建立评价矩阵(单因素Xij对评语V的隶属程度)
归一化处理得B'(0.304,0.358,0.194,0.111,0.033),由于前两项之和为0.662大于0.5说明辽东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总的评价较高。
四、结论
研究表明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直接指向教学效果,因为“好的教学”是能导致预定教学结果的教学,既能够使学生获得最大学习进展的教学。教学是否有效,教学是好是坏,主要应视结果而定。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法,由于教师的施教行为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效,”教”与“学”的互动及教学成果评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评价。本研究仅从数学教学模型的角度,给出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其中问卷调查的内容与方法,数学模型的选择尚有不足;还有待于更深入的探讨。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质量问题随着数量的膨胀而成为焦点。怎样有效评价高校的教学质量亟待解决,通过数学模型,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是个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评价,高校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宝洁.模糊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高级量测体系通信质量评价方法 篇10
智能电网是由高级量测体系(AMI)、高级配电运行(ADO)、高级输电运行(ATO)、高级资产管理(AAM)四部分组成的现代电力系统,如图1所示,应具备自愈、安全、优质、清洁、交互、高效的基本特征。
1 高级量测体系AMI
高级量测体系是智能电网的基础信息平台,使用智能电表,通过多种通信介质以设定或按需的方式收集、测量以及分析用户用电信息,提供双向开放式通信的系统。AMI结合了现有的和新的电力技术的整体架构,拥有计量装置、自动调温调湿等室内控制的智能家居系统、与区域集中器间通信网络、与数据中心通信网络、计量数据管理系统以及数据信息在软件平台中的应用等。AMI逻辑构架如图2所示。
1.1 智能电表
智能电表是可编程的固态装置,能实现用电量记录以外的很多功能。它能根据预先设定时间间隔来量测和储存多种计量值(kWh,kvarh,kW,V等)。同时它具有通信模块,可以接入数据中心进行信息传输。智能电表支持即时读取、远程通断、分时电价或实时电价和需求管理、干扰和窃电检测。在没有供电时,智能电表可发出断电报警信息。
智能电表是户内网络通信的网关,用户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用电信息,从电网公司接收电价信息。当用户许可、需求响应或者处于紧急状态时,电表能够中继电网公司对户内电器的负控命令。
智能电表功能还包括:提供双向计量,能支持具有分布式发电的用户;提供断电报警和供电恢复的确认信息处理;提供电能质量的监视;可以进行远程编程设定和软件升级;支持远程时间同步;能根据需求响应要求而限制负荷;支持系统监测、故障响应和系统实时运行等。
1.2 计量数据管理系统
计量数据管理系统是AMI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计量数据管理系统是具有分析能力的数据库,与智能计量自动数据抄收系统配合使用,储存和处理智能电表的计量数据。计量数据管理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对AMI的数据进行编辑、确认和估算,通信网络用户侧故障和中断时,保障流向软件的数据流或者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性。
1.3 通信网络
AMI采用双向通信网络,可以每天多次对智能电表的数据进行读取,并能够把电表的信息(包含装置干扰报警和故障报警)接近实时地从表计发送到数据中心。可以采用不同的通信方式与数据中心进行广域通信,如电力线载波、电力线宽带、无线射频、国际互联网、光纤等。在AMI通信网络规划中,应考虑到水表、煤气表等的要求和兼容,以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2 AMI业务质量评价
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HP),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由层次分析法给出权值矩阵,权重值是根据用户等级中某一类业务的关键参数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给出的,权重值给出存在一定的主观人为因素,因此属于模糊加权评价。
(1)指标的归一化。
QoS评价属性的原始度量数据为vi,如果该度量指标的取值方向为正向,即值越大表示服务质量越好,进行无量纲化为:
如果该度量指标的取值方向为反向,即值越小表示目标对象的服务质量越好,进行无量纲化为:
(2)构建模糊矩阵。AMI通信业务的评价矩阵可以定为:
式中,rij为业务s的属性i的质量属于评价的等级j的隶属度,业务s共有m个等级,p个属性。
(3)构造判断矩阵。根据各个参数的重要性,得到判断矩阵,见表1。
对判断矩阵B用层次排序法,将B的每一列向量归一化:
将列归一化的判断矩阵按行求和:
将向量W=[W1,W2,...Wn]T归一化:
最后经过一致性检验,确定各个指标所占的权重,可以得到权重:W=(w1,w2,...wn)。权重矩阵和模糊评价矩阵相乘得到U:U=W·R,表示是业务质量属于每一个评价等级隶属度向量。
(4)引入参量Q表示业务的实际情况,评判业务的实际运行状态:Q=(V×UT)×100。
根据以上的步骤对AMI通信质量进行评价,其流程如图3所示。
3 评价实例分析
AMI要实现自动抄表(AMR)、数据的双向传输、精确及时的数据采集、新费率设计(支持“分时计费”、“阶梯电价”、“峰谷电价”)、事件监测和负荷控制、实时监视和控制用户周边的分布式发电和储能装置、快速测量诊断调整电能质量等功能和高级应用,对通信网络的组网和通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双向通信;需要大规模组网;数据交换更频繁,数据交换量更大,部分数据交换有实时性要求;数据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要求更高等。
以信息采集系统为例,证明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选择3个关键参数:速率、流量、平均往返延迟,由SLA协商规定3个属性的最大值分别为100Mb/s、500Mb、3s,通过归一化,最后变成无量纲的值。质量评价分为优、中、差3个等级,各等级的门限值分别是80、60、20。
经过规范化预处理,所有度量指标的数据均落在[0,1]区间内,并且它们的取值方向均为正向。实时采集到数据的速率、流量、平均往返延迟属性的值为30Mb/s、200Mb、1s。经过线性归一化处理之后,3个值变为V=(0.7,0.6,0.67)。
(2)AMI通信业务的评价矩阵:
结果说明信息采集系统的业务质量处于较好的运行状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假设评价的结果小于60,说明现在的运行状态不满足业务需求,影响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应调整AMI通信的运行策略,使业务达到用户的要求。
4 结语
分析高级量测体系的架构,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级量测体系的业务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可以对高级量测体系通信业务水平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保证电力计量系统的可靠性。并用实例分析证明了该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A.Ipakchi and F.Albuyeh.Grid of the Future[J].IEEE power&energy magazine,2009,7(3):52-62
[2]栾文鹏.高级量测体系[J].南方电网技术,2009,3(2):6-10
[3]田世明,徐仁武.高级量测体系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10,(12):96-101
[4]Xiao Y,Li H.Improvement on Judgment Matrix Based on Triangle Fuzzy Number[J].Fuzzy Systems and Math-ematics,2003,17(1):59-64.
[5]张成,廖建新,王纯,等.业务运行质量实时定量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40(2):586-591
评价方法体系 篇11
【关键词】眼科医院;财务分析方法;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眼科医院自身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从实际情况看,眼科医院的财务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暴露了很多医院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多年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造成了社会对于眼科医院财务方面的问题产生了广泛的质疑。
一、眼科医院财务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眼科医院的财务分析最重要的就是医院现金流量的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主要通过医院财务部门制作的现金流量表进行,但从实际情况看,院方并没有对现金流量分析产生足够重视。一般眼科医院的财务分析主要是和医院的经营效益挂钩,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分析方法并不利于对眼科医院的经营状况进行改善。
目前眼科医院所采用的财务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也就是说只能反映眼科医院的经营情况,但对于医院的整体发展没有什么帮助,原因就在于这些分析方法只重视眼科医院的经营指标,比如:医院的财务总表只是显示了医院的收支和盈利状况,对于影响医院未来发展的,比如医院投资等并没有反映出来,只是注重财务指标的分析而忽视非财务指标造成的影响。
二、眼科医院的财务分析方法
一般眼科医院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图表分析发、因素分析法等,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去除小概率事件的影响,才能分析的更为客观准确。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就是将眼科医院的各种的财务信息与标准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一般情况下,比对的结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需要对差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
2.图表分析法
图表分析法就是用图表的方式展示眼科医院的财务收入情况,这个方法的特点就是非常的直观,展示内容清晰,容易观察理解。
3.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眼科医院财务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它主要是用来反映某些指标变化所带来的对于其他指标的影响,分析财务数据的相关性,为眼科医院的经营管理提供帮助。
三、眼科医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医院的财务评价指标的特点就是能够很具体和清晰的反应医院的日常经营情况,和财务的收支情况,主要的财务评价指标有:
1.经济效益指标
眼科医院的经济效益就是医院的收入情况,一般是由眼科医院的职工的业务收入来反应,在职工人数不变的情况下,职工的业务收入多,医院的经济效益就好,该指标可以体现出职工本身对于医院的价值,通过指标的分析可以方便医院对于职工的管理,改善医院经营状态。
经费自给率主要用来体现了眼科医院是否能够靠自身经营来保持收支平衡的能力,也就是说眼科医院的收入越高,支出越低,那么眼科医院的自给率就会越高,经营状况也越好,如果自给率小于1,那么说明医院支出大于收入,需要政府进行额外补贴才能维持经营,如果自给率大于1,说明医院收入大于支出,医院经营状况良好。
资产收益率体现的是眼科医院是否能有效利用自身资产的能力,这个指标数值高,说明眼科医院自身的资产给医院带来了效益,如果数值低,说明眼科医院对于自身资产的管理水平不足。
除了这几个重要指标外,眼科医院的经济效益指标还包括百元收入药品、管理费用率等等。
2.资产运营指标
资产周转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眼科医院的运营管理能力,也就是说医院的运营能力越高,资产周转次数就越多,医院的运营能力越低,资产周转次数也就越少。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眼科医院日常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这个数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医院日常流动资金的利用率。
存款周转率这个指标反映了医院所提供的比如药品、医用材料等的流动速度,以及库存占用资金情况,现在很多眼科医院在保证医院正常经营的条件下,采用零库存的方式进行日常管理,使医院保持充分的现金流,使医院的借貸偿债能力得到提高。
3.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
业务收入结余率反映了眼科医院排除政府补贴而单靠自身业务经营收入,在扣除支出后的剩余情况,结余率高说明医院的管理能力强,对成本的控制力强,结余率低说明医院管理能力弱,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弱。
资产负债率反映了在眼科医院的全部资产中借债所占有的比重,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医院通过负债获得的资产的数量越少,从整个眼科医院的运营来看,如果资产负债率过低,还说明医院对于贷款等外来资金不能有效的利用,如果资产负债率很高,说明医院的财务运营能力不足,不能将资产进行有效利用,变现不足,导致医院的偿债能力差。所以,为了保证眼科医院的合理有效运营,要将资产负债率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
变现能力比率反映的是眼科医院的债务偿还能力,一般分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个指标,流动比率反映的是流动债务中医院的偿债能力,这个指标越高,说明医院的现金越充沛,偿债能力越高,这个指标越低,说明医院流动性不足,现金匮乏,偿债能力越差。速冻比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眼科医院资产偿债能力,指标越高,说明医院资产变现能力强,偿债能力强,指标越低,说明医院的资产变现能力差,偿债能力弱。
四、结语
本文分析和介绍了目前主流的眼科医院财务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各个眼科医院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增强医院经营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萌.浅谈医院财务分析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J].健康大视野,2013(3).
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篇12
关键词:预算管理,业绩评价体系,有机结合
一、企业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
预算管理是指对企业全部的资源进行事先规划,利用预算在企业内部分配各种有形与无形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协调与组织,以便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完成预先设定的战略目标。预算管理是一项需要企业全体职工参与的经济活动,预算管理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业绩评价,是指通过科学的运用计量统计与运筹学有关知识,设定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按照特定的程序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进步,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理论和实务双重领域,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管理学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视业绩评价体系为企业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二者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使得两者显现出比较明显的分离趋势,各自的独立性有所加强。然而这不并意味着两者出现了割裂的现象。恰恰相反,二者在实务中的结合愈发紧密。理论界认为,企业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如果能够成为企业业绩评价的参考,将极大的优化两者之间的契合度。预算管理往往使用数学方法来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责任和工作标准进行量化,而标准的设立又与企业实际的结果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和谐性,因此能够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有效地衡量。在这种条件下,视预算管理为企业业绩评价的一种方式,是具备比较好的实践操作性的。
二、如何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
(一)明确企业预算组织结构,使预算编制科学合理
对企业的预算进行管理需要有坚实的组织结构支持,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清晰明了。具体来说,企业的预算编制机构要明确,赋予其进行预算管理的权限。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分支机构权责要明晰,方便企业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考核。
完善的企业预算管理,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各种业务、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管理层所秉持的经营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精心设计预算方案,对预算方案的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要着重分析确定各个责任中心的权利义务范围,对预算的战略目标进行合理限定,进而汇总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案。为了确定预算方案是否符合企业的总体经营规划,要对其进行复核和审批。此后,企业预算管理的重点要放在对预算进行管理与执行的层面,充分利用各种预算考核指标,进行企业业绩分析与报告,完成预算管理的整个工作流程。企业在预算的具体编制过程中,要对整个预算体系进行科学研究,考察其现实可行性并分析可能面对的预算外事件。对预算内的事件,要做好预算事项和预算资金的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业务操作流程,实现动态化常态化预算管理。而对于可能面对的不确定事件,有必要事先做好应对预案,明确事件发生时的责任归属和处理程序。企业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既要能够实事求是,又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综合考虑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使企业整体都参与到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之中,从而获得一份全面、规范、科学的企业预算。
(二)提升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我们知道,传统的企业预算由于受到手工操作的限制,往往编制的时间很长且内容易错易漏,影响了预算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和网络的日新月异,使得预算管理能够满足快速及时的内在需求。通过建立覆盖企业的预算管理软件,对企业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实现实时监控已不是梦想。此外,数据库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也为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预算管理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因此,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提升其预算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中国某著名的通讯设备企业,审时度势,建立了一套涵盖企业所有员工的预算管理信息体系。借助这个系统,每个员工都明确了自己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系统中,能够实时查询自己的预算完成额度,有效的降低了企业资源的浪费情况。建立这个系统的结果是企业的收益更大,而花费更少,大大提升了投入产出比。
(三)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
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离不开在具体原则的指引下,运用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一套流程详细全面的预算方案,并依此为依据进行预算的执行与考核。企业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其次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是一个注重指标考核的体系,其重视对流程的管理,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与财务相关的指标上。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有助于内部管理各项量化指标的考核。预算管理把企业的成本与费用和其形成的动因进行匹配,合理控制成本费用,提升财务部门的监督水准,减少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业务冲突。预算管理能够为企业的业绩评价提供考核依据,从而有利于公平业绩考核体系的建立,最终帮助完善企业的薪酬体系。
(四)提升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无论企业预算管理的机构设置和机器设备多么合理先进,如果没有素质过硬的专业人员,提升企业预算管理无疑就是一句空话。企业预算的编制以工作量大、耗时长、要求严格而闻名。这种现实对企业预算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从业人员自身素样不够,极有可能造成预算的不准确,往往会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激励约束失效等更进一步的问题。因此,加强对预算管理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强化其职业道德操守是每个企业都应当时刻注意的。如果预算管理人员专业过硬,道德操守高,就能够从根本源头上减少和杜绝传统预算管理实践中常见的高估、漏估、冒算等现象,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业绩评价体系的缺陷、改进与实例
(一)现有业绩评价体系的缺陷
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一般把财务指标作为关注的重点。尽管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并不是完美的,但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就实践层面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财务评价对结果和动因的认识是不对等的。财务指标代表了企业业务活动的最终结果,能够对企业的业绩进行简单的判断。然而却无法分析出指标变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就很难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其结果就是问题不能被及时解决,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过于重视内部评价而忽视外部环境。在当今这个时代,竞争日益加剧,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是很多企业的时尚。然而,不少企业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变化,盲目相信主观能动性,战略规划过空过大,不具备现实竞争力。例如,某煤炭上市企业,不顾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势,在行业处于长期下滑通道时,举债上马新的项目,盲目进行扩张。虽然实现了企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财务报表十分漂亮。然而,这种财务指标的好看并没有被市场看好,在其股票复牌之后,经历了急速下跌,在短短的一周之内,股价就被腰斩。这个例子说明,企业忽视外部环境的变化是行不通的。
(二)改进现有业绩评价的方法
由于财务指标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具有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不易操纵等优点。其在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在长期的业绩评价实践中,我们发现财务指标过于重视企业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其长期利益,不利于企业培植竞争力,持续的增加企业财富。为了弥补财务指标的这种不足,理论界提出了非财务指标的考核体系。顾名思义,非财务指标关注的是各种非货币形式的业绩计量,这些指标游离于企业的财务报表之外,在传统的业绩评价之中往往被忽视。常用的非财务指标包括市场顾客的满意度、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反映企业销售与服务情况的事项。此外,企业往往还使用污染控制度、人均工资率来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员工素质状况。西南某高科技公司由于刚刚成立,还处于发展阶段,其多项财务指标表现都不理想。如果我们仅仅从财务指标方面进行考察,这家公司无疑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具备投资价值。然而,如果我们把非财务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就会有惊喜的发现。这家公司已经开创了一个新的市场,并在这个迅速发展的市场中占据着核心的领导位置,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同样的公司,仅仅是由于考察角度的不同,就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评价,充分说明了把非财务指标纳入业绩考核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一种新的业绩评价方式:平衡计分卡模型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新近出现的业绩评价方式,具有比较好的综合性。平衡计分卡的出现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一种革新,这种革新推动了企业建立新型管理体系的前进步伐。平衡计分卡具有十分突出的优点。首先,平衡计分卡的出现是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的有益尝试,提出了很多新的关注领域,大大拓展了传统财务指标的视野。其次,平衡计分卡克服了传统评价方式忽视长期利益的缺点。我们知道,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传统方式,其主要依据是企业的历史信息。这种内在的特点制约了其在评价企业未来发展能力方面的作用,不具有未来导向性。以平衡计分卡为主要形式的新业绩评价体系,能够兼顾企业过去与未来,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举例来说,平衡计分卡重视其顾客的满意度,这在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中是不被理解的。传统观念认为,顾客满意度对企业的业绩影响不大,不应投入过多的精力。然而,如果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对顾客进行投资,提升其满意度能够增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能够帮助维持客户群,降低维持和开发成本。这样一来,这种投资就不再是企业资源的浪费,恰恰相反,能够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利益流入。最后,平衡计分卡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平衡计分卡以其全面性和综合性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同时兼顾了长短期之间、内外部之间、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平衡,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赋予其可持续的性质。
四、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结合的尝试
(一)进行市场预测和经营目标的设定,并编制相应的预算和业务计划
市场预测分为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两种形式。企业进行长期预测的主要目的是制定战略层面的规划。短期预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目标。就操作步骤来说,首先,企业要结合其经营理念,制定一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将宏观的、具有特定指向性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从而建立一套能够进行数据计量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每个目标设定时间不等的考核周期,综合运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评判。以便及时发现本企业与优秀企业的内在差距,并据此通过预算管理分配企业的资源,保障企业目标的完成。最后,要根据需要制定具有弹性的目标缓冲,将目标进行成段分化,明确各个阶段企业有关财务与非财务人员的职责。
在设定阶段之后,企业就要进行年度的具体措施制定。与此同时,根据企业规划目标所涉及的业务,建立合理的资源分配标准,完成企业预算的编制。在这个过程中,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要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起到推动企业预算编制的作用。企业预算的编制过程就是规划目标向业绩评价指标转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规划目标起到了预算目标的逻辑支撑作用。这就使得企业的预算目标能够言之有物,从而成为企业进行日常业务的行动指南。在这个层面上,业绩评价体系无疑是预算编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选择合适的业绩评价模式
不同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适用于不同的企业目标,没有一成不变的业绩指标评价体系。一般来说,企业的目标不外乎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三者。与之相对应,应当分别采用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三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日常的实践中,主要有下面三种形式。第一,以EVA为基础的业绩评价。这种模式视价值创造为关注的核心,并将能力性EVA作为衡量的基础。这种模式在分权的组织结构下比较流行,适用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第二,基于BSC的一种业绩评价模型。该模型的代表是平衡计分卡,主要关注企业在顾客、内部业务流程、财务、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的表现。第三,前两者相结合的模式。主要的变化在于把EVA纳入平衡计分卡的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的有机结合。这种新的模式适用于处于集权结构下的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最终目标的经济组织。此外,在分权结构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追求的企业中的应用也比较普遍。
(三)预算执行,进行业绩的动态评价
为了对预算管理目标产生有力的保障,必须严格预算的执行,实现动态化的业绩评价。就实际操作来讲,需要对预算的执行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分析预期目标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找出原因并形成实时的报告,以便在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场实施评价。主要的流程包括对差距进行比较、确认责任的归属、在现场进行处理三个相扣的环节。问题发现的及时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可能的损失。动态的业绩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预期与实际的差距,明确责任的归属方,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改进,降低同类问题在未来发生的概率。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要分门别类,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于规律性的业务,建立按天、周、月等时段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而针对无法建立标准化指标的活动,要在实际发生时进行相应的计量评价。
(四)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体系】推荐阅读:
评价体系与方法06-26
评价体系与方法05-15
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06-07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11-18
建设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赋权方法研究07-23
考核评价方法10-18
绩效评价方法05-09
教师评价方法05-28
财务评价方法06-23
评价方式方法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