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研究性学习(共12篇)
教学设计的研究性学习 篇1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 总是面对一个具体的内容, 希望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就需要课前的设计, 所谓备课是也。因此, 根据“问题、思考、操作、拓展”4个教学环节,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备课中至少还要有如下进一步的思考: (1) 问题是什么?怎样引出问题? (2) 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3) 操作什么?怎样操作才能指向问题的解决? (4) 进一步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在哪里?有没有办法预知自己的教学设计多大程度地体现了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让教师们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阶段就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摘自《上海教学研究》/吴伟国文
教学设计的研究性学习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逐渐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建立科学的关于地球形状、体积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前人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精神。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第二部分是通过让学生自己的猜想和计算进一步体会到地球之大,学会通过科学计算对事物作出解释的方法,为继续学习宇宙知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有了相当的了解。有的对地球的形状早已熟知;有的已经知道了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但对人类是怎样知道地球形状的,恐怕少有人知。因此本课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激发每位学生运用旧知,探求新知。遵循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课以知识学习为主的特点,通过简单明了的活动(观看—讨论—预测—验证)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不迷信权威;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教学具准备】
1、教具: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
2、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中国地图。
3、学具: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如果我今天问你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你们中间很多人可能会说,哎呀,是圆的,这谁不知道呀?对不对?因此,我不问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要问的是,你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球形的?你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吗? 2.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人们总是满足于了解事情的结果,而很少有人能够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发现疑问,多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采用引疑激趣的导入方式,既有利于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包含着良好的科学态度的教学。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谈话:今天,我们首先就来弄清楚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球形的?
2.讲解: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3.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4.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5.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6.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 7.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8.教师补充东汉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猜测。
9.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10.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课堂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有机整合在一起,既保持了它作为教学内容的独立性,又能使它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理解科学奠定了基础。
11.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12.学生讨论交流。
13.教师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14.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15.学生讨论交流。
16.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
17.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18.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评析】知道地球的形状并不是学习的重点,重要的是知道怎样才能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的理解,科学知识才已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然而麦哲伦航海探险.“海边归帆”的例子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借助粉笔头、地球仪等简单的教具来演示“海边归帆”的故事,就使学生的想象有了依傍的对象,好像跳高有了撑杆一样。可以轻松地化抽象为直观,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1.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地球多大。
3、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教师补充: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了便于对地球进行量测,根据不同精度需要把地球形状作不同处理,在制作地球仪、绘制小比例尺全球性地图时,常把地球当作正球体看待。精确测量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不是正圆,而是个椭圆,长轴与短轴最大相差430米,地球也不是以赤道面为对称的,北半球稍尖而凸出,较参考椭球面凸出18.5米,南半球稍肥而凹入,比参考椭球面凹入25.8米,南纬45°稍隆起,北纬45°稍微凹陷。关于地球的大小很早就有人进行过测算。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根据几何学原理,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对地球圆周进行了直接的测算。在近代的大地测量中仍然采用相似的方法,只是用测量恒星代替了埃拉托色尼测太阳的方法,测量精度更提高了。
地球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海洋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0.8%;而陆地面积是14900万平方公里,只占地球总面积的29.2%。陆地多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面积的39%),海洋多集中在南半球(占南半球总面积的81%)。地球表面高低不平,陆地平均高度为875米,陆地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8 848.13米,最低点是死海,-399米,海洋平均深度为-3729米,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为-11 033米。地球表面的最大高差将近20公里。
四、解决提出的问题并质疑
1、提问:课前大家提的关于地球的问题,你又有什么新的问题想知道?
2、学生来提问。同学通过所查的资料来解答。同学补充。老师补充。
3、总结:让学生知道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宛若一粒飞尘,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地球的巨大却让人无法想象。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许多现象和证据,从而对地球的形状有了接近事实的种种观点。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而如今,人们已经能够在太空直接观察地球了。【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月食、环球一周 看远处的航船 从太空看地球…… 圆球体
【学生记录单设计】
1、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圆球体?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进计划 篇3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单一性认知,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如果这一目标得以确认,那么,“研究性学习”就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记忆知识、提高认知为目标,也无法用传统的教学目标去衡量它的全部价值。有人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及其操作模式就必须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给学生乃至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改进计划
建议教师站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一生的角度展开,即为学生的一生服务,这对专任指导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根据我们学校的一些具体情况,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具体实施的措施。
1.课前精心设计。为了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加强了学习与交流。在备课时,以教材为线索,充分挖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知识传承方面,重视的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从学生方面看,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认知能力,对探究学习持积极态度。教师务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设计适宜探究的教学环境。
2.课中积极调控。在多变的课堂情境中,积极“创思”,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充满自由、活泼、兴奋、关怀、支持而不具有威胁的课堂情境,营造主体参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地调控,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3.课后及时反思。课后及时反思,及时总结课中得失,注重教学反馈。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并最终成功地开展探究性教学。高一这段时间的教学,通过反思发现,教师对问题不要做过多申明,不要轻易告诉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进行表扬、评价、拒绝的时机和程度也要掌握好,对学生的观点和行为不能泼冷水,否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以上是对研究性学习课堂的开展和实施办法。另外,引入了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突破时空界限的网络为教师联合提供了可能与手段。教师们可借助互联网相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商讨疑难问题,自发形成研究团体,共享经验,不仅能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网络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而且网络还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二、在课题研究中实施教改计划
课题研究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求必须长篇巨作,但一定要有收获,有进步,有亮点。当然,课题记录、报告册、交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成果展示的途径。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在贯彻山东省素质教育以来一直坚持开展,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举措。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包含5个专题,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高中一、二年级各2个专题,三年级1个专题,专题根据学生实际,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确定。学分三个年级分别是6分、6分、3分,共15学分。在学校的统一安排和各处室的配合下,利用课上、课外、双休日、节假日,经过专任教师、各科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现已取得可喜成果。高一学年时,以省教材《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完成了对学生基本的知识、理论、方法的指导,同时针对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初高中衔接等现状,从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展开了课题研究,让学生受益匪浅;高二学年上学期开设民族文化和生命与健康两个模块,让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高二下学期共申报12个课题,完成9个,撰写论文多篇。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中,一大批同学的成绩还是喜人的,不少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搜集资料,而且还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教学设计的研究性学习 篇4
它是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它能给学生创造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学生能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由于学生人人都喜欢参与合作小组学习,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以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情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自主学习、合作意识及创新思维
现在班级人数较多,如果利用小组合作活动形式,能给大部分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来讲,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较好的大胆说英语的空间。传统的以班级集体授课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无法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
为了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上复习课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采访任课教师。
第一天把任务布置给各合作小组,合作小组的6个成员2人一组,在课间或放学后去采访不同的任课教师,采访时随时作好记录。可以把学过的一些句型、时态全都用上,收集信息越多越好。合作小组必须把采访获得的信息经过小组讨论,组长负责筛选、加工,然后将6个成员分成3组,一个扮演任课教师,一个扮演采访者,首先在组内进行表演,规定必须人人参与,同时也要照顾到中差学生。
第二天上课钟声还未响,同学们已准备开始了,见到老师立刻安静下来,待老师走近讲台,班长就喊:Stand up!待坐下后,还未讲一句话,就看到了许许多多手高高地举起。
有一组同学是这样表演的:上来一位同学,这是a Chinese teacher扮演者,她把头发用发夹像她的语文老师那样夹起,并戴上一副眼镜,脖子上还挂着带有语文老师照片的校卡。笔者暗暗地想准备工作还挺不错。紧接着一位采访者又上了讲台,见了她的“老师”说:Hello!My dear teacher.然后她们亲切地握手拥抱。接着,采访者拿了个凳子,对她的老师说:Sit down please!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in English?……她问了好多问题,还问到How many teachers are there in your office?How did they come to school today?等等。这位“老师”都用英语一一作了回答。
一组结束后,老师给她们指出了句子中一些错误,并进行了板书,未涉及到的作了补充,还给予一定的评价。以游戏的形式给这个组打了个红星,这时同学们的兴致更浓了,表演结束后,两组红星最多,老师表扬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了使下次更为成功,请一个成功的合作组长和一个不够成功的组长上讲台总结这次合作中的成败。课结束时,布置了一篇作文:My Teacher。
通过批改体会到,教师平时要多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不同的方法去收集信息,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并要求学生多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和习俗,重视收集、处理、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合作小组可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由学生自行组合,如:程度较好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程度较差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小的任务,这样就能使全班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按学生的座位划分,还可优、差搭配。
总之,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合作任务作好适当的调整,每位组员应该在不同的合作任务中尝试承担不同的角色。根据每堂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地评价也是必要的。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合作过程的行为表现,还可以使教师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对合作活动的组织以及对合作目标和活动的设计是否成功,以便作出及时调整,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二、合作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 小组活动会影响教学节奏和课堂密度,有时会使时间把握不当。
建议:在前一天课后布置该项作业会减小影响,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正确地用英语交际。
2. 抢答时,容易题目谁先答出很难判别,造成组与组竞争“激烈”。建议:举手回答,教师尽量做到公正。
3. 小组分工协作,多数代言人为成绩较好的学生。
有一小部分平时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率不是很高,如何让他们多说,多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呢?当学生不敢发言时,教师又如何鼓励和启发学生、及时引导他们呢?笔者认为,要学会说,先得从会读开始,有的学生稍长一点儿或稍难一点儿的句子读读都困难,又何况谈说呢?合作小组平时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要使整个小组一起进步,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4. 合作小组多按座位排定,没有照顾特殊群体。
建议:平时排座位时要优差搭配。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尝试,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问题”学生,对他们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和宽容。
5.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往往重在扮演者的表演和结果,可能会降低学生语言运用的正确率。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深不可测的,只要教师多注意、多留心、多提醒,必要时多作指导,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三、合作的真正成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会练得越少。在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少讲,让学生尽量多练。因为合作活动使他们的身心完全投入,使枯燥无味的语言学习与抽象机械的句型操练变得更生动、活泼、趣味无穷。
如:学了英语各种运动的名称以及句型和词组后,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我最喜爱的运动明星。让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组合,作品包括图片、文章、音乐、小品、诗歌等等。要求在下次的课中展示各自合作小组的作品。
令人欣喜的是,学生通过设计任务、分工协作、小组讨论等,用较流利的英语表达了自己合作的作品,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
最出色的是Group 3,他们结合了2008年我国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国,收集了历年来我国各项运动获奖情况。组长上台打开电脑,插入U盘,屏幕上出现了有关信息,他用英语介绍了我国运动员的辉煌成绩。然后他们又分工合作,分别戴上已准备好的明星画像头套,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上台一一介绍明星的姓名、年龄、国籍、身份、外貌特征、喜爱什么、擅长什么,等等。
经过group discussion及pair work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给了学生更多的说英语的机会,使其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精彩动人的表演,使学生体验到了真正的成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而且也感受到了学习、合作、创新的快乐;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意识,而且也提高了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激励和赞扬学生才能的展示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有效保障。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巧用英语激励性评语来评价学生的优点和所取得的进步,并对其所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参考文献
[1]胡卫红.初中英语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1).
校服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5
研究时间:2011 年 11 月~2011 年 12 月
学校:福州市第八中学
班级:高一(13)班 指导教师:
组长:陈智玲
小组成员:潘思缘、陈雪灵、“花朵”如何来“装扮” 花朵”如何来“装扮”:作为学生,我们每天都穿校服,已有百年历史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在身份上区别社会其他人,也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自身的约束力,本应是我们心仪之物,而如今放学后却被抛在一边,在领略过各国校服的风采后,我们研究和探讨中国校服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提出建议,我们正期许一个百花齐放的校园时代......:校服,风采,问题,措施。
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校服的定义以及产生原因 校服是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中小学普遍穿着。校服最早出现 在日本。当时由于战争导致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家庭的学 生不会因为自己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使那些家里生活条件好的学生 在学校炫耀,于是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观念 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纷纷规定学生穿着同样的衣服上学。
二.校服的作用 1.校服可以使学生在身份感上区别社会其他人,因而有了学生自身的 约束力,有一种一种象征的意义。2.校服还可以产生一种平等感,对于避免攀比之风在校园里出现都有积极意义
三 . 大家话校服 1.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校服 1.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校服 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的校服是运动装,而韩国的校服既有正装,也有 运动装。——一名韩国学生 中国和韩国的校服相比,色彩没有韩国的校服多样,应该改变款式就 好了。中国的校服以运动装为主,韩国的校服看起来更漂亮,所以要设计 款式颜色多样的校服,我是这样认为的。——一位韩国籍教师2.学生眼中的校服 2.学生眼中的校服 我觉得咱们的校服没有活力,太死板了,体现不出我们应该有的朝气,所以不喜欢我们的校服。——学生甲 咱们的校服穿起来不透气,很不舒服,应该提高材料的质量,不应该 贪图便宜而用不好的材料,对皮肤也不好,应该改一改了。——学生乙3.老师眼中的校服 3.老师眼中的校服 作为老师,从我的角度来看,校服是一个很方便管理学生的手段,有 时候听到孩子们抱怨,也觉得在设计方面挺不合理的,而且质量还不好。总体上还是好坏参半的。——一名高中教师64.家长眼中的校服 4.家长眼中的校服 中国学生的校服穿起来不是大方得体,我认为学生的校服应该体现学 生的个性,有学生样,但是不能过于社会化。穿一身大方得体的校服可以 更好地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让孩子穿他们自己的校服。——一位高二学生家长 五 . 中国校服存在着四大问题
1、校服款式单一,结构松垮 目前多数校服款式陈旧,运动服几乎成为校服的代名词,“千人一面” 现象严重。校服这种单一面孔严重抑制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压抑了学生的 个性发展;而且校服结构大多极为松垮,穿在身上显出慵懒之态,无法体 现出学生应有的活泼好动、生气勃勃的特性。
2、没能体现出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纵观国内各中小学校服,各年龄段在款式结构上基本没有什么差异,不能体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特别是进入中学阶段,与小 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已开始具备明确的性别意识。而现在的校服在设 计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点,使得中学生在性别意识启蒙时期,没有因日常所 穿着的服装而起到良好的美育作用。
3、质量存在较大问题 校服是陪伴学生多年的服装,但一些质地粗糙、不吸汗、起静电的服装 面料,让我们学生有明显的不适感,对学生身体健康十分不利。此外,还 有穿着不久就开线、破损等问题,甚至有被校服中的断针扎伤的案例。
4、购买方式单一且不透明 国内学生校服的购买方式只有一种,就是由学校指定款式和价格,统 一为学生量体定制。但这种收费不透明、带有半强制性的校服购买方式已 逐渐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强烈不满。许多家长纷纷质疑,学生购买校服的钱 是否真正被用于校服的面料和制作上。
四 . 我们心中的校服 1.校服设计辩论会 1.校服设计辩论会 在结题之前,我们小组对校服款式设计方面产生了分歧,为此我们进行了 校服设计辩论会,目的在于设计出我们心中的校服。正方:设计上应多保留中国传统元素 反方:设计上应多借鉴外国时尚元素 在辩论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提出自己对校服设计的理解和 建议,最后综合了各方意见:我们应该设计出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据有 中国特色的新校服。2.我们对于未来校服的 的建议和 2.我们对于未来校服的的建议和 构想 我们对于未来校服的 的建议和构想 有条件是,校服应分为春秋季、夏季和冬季共三套。制作校服的材料应以棉料为主,避免以往校服粗糙、不吸汗、起静电 等缺点。颜色也应以适合中学生朝气活力的亮色为主,也可因季节的变化 而变化。男生的服装应以白色、蓝色、黄色、灰色、红色为主。女生的服 装应以白色、黄色、粉色、红色为主。在校服的设计款式方面,可以借鉴外国的设计风格,但也不能失去中 国校服特有的风格。在一系列服装中,上衣以白色衬衫为主(春秋冬三季为长袖,夏季为 短袖),男生搭配领带、领结,女生可搭配丝巾或是细领结。有调节的学 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搭配不同的装饰物。下装方面,男生四季为灰色或深蓝色长裤,厚度因季节改变而变化,女生为及膝或过膝短裙,在 降温时可以穿着长袜。外套男女生均以休闲正装为主,既不失规范,又可彰显活力。男生或 以改良的中山装款式为主,突出中国的服装特色,不失传统也不失现代。中国校服文化中,运动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在学生需要运动时,可以换上与校服配套的运动系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更衣室,其他学 校可在当天穿着运动服,而无需穿着正装,方便学生的活动。运动服的颜 色应与校服正装相近,以灰色,白色为主色调,在前面缝有口袋,分为套 头衫或是有拉链的帽衫,应以吸汗的棉料制作,这样不仅美观大方,也适 宜运动。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当代中学生特有的朝气与活力,也可以使 学生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在为学生选定校服的时候,可以选择几种不同款式的校服供学生 试穿,最后由老师和学生投票选出最终的校服。这样一来,校服就不再是 同学们回到家就马上脱掉的累赘,而是以自己的校服为荣。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所谓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掌握规律,获取知识,了解社会,应用相关知识寻求原因,解决实际问题而采用的教学模式,即为更好地指导研究性学习,具体教学中以问题、自主和探究为主线,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主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由知识的输出者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回答者转变为质疑者,由听课者转变为参与者,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以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及其历史材料,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规范而采取的系统的步骤和方法。教育调查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第一,教育调查法是一种间接地研究当前教育现状的方法,不像观察法那样直接用感官去感知现实;第二,教育调查法可以在自然的过程中收集材料,而不必像实验法那样控制实验对象;第三,教育调查法一般以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教育史实为研究对象。
二、行动研究法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把行动研究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研究的对象是正在从事的社会实践,研究的目的是处理实践中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过程的核心是“反思”。
在教育教学中,行动研究法主要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教师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结合自身学科教学内容,挖掘研究性学习链接点,配合教学进度,积极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进行诊断、思考和探究,通过制订计划、实践、观察、反思等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以提高行动质量和效益,从而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学工作的优化,达到研究和行动的良性结合。行动研究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第一,反思性。反思是行动研究的本质属性。它不再把理论与实践看作可以相互分离的孤立过程,而是以反思为中介,在行动过程中将两者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寻求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第二,民主化。在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研究参与者都是合作伙伴关系,密切配合、平等交流和共同协作的关系。第三,开放性。行动研究所关注的是社会实践中的独特问题、独特事件,它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和调整研究方案,而不过分看重研究过程控制的严格性和研究计划的严密性,强调研究过程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三、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传播内容作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特征表现在传播内容的明显性、客观性,分析过程的系统性和分析结果的量化性上。教育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也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文献、语文课本、课堂讲授、视听教材、直观教具、学生反映、学生练习、学生考试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索规律,形成理论。
四、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種方法。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每个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教学时间有意识、有目的地、科学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观察事物的敏锐力和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时,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典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分清正确与错误、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经验一定要观点鲜明、正确,既有先进性、科学性,又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运用此方法可以把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汇总整理,分类编辑成册,并撰写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高吉魁.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相文,王松泉,韩雪屏.语文课程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学设计的研究性学习 篇7
本文以题目“互联网到底给中学生带来了什么”为例, 依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对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阐述。
一、问题来源
最近我校有两名学生由于迷恋网络游戏,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受到了学校的严厉处分, 很多教师和家长对此事也是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互联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我们应该尽量让学生避免网络。而有的教师和家长却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学校所不能提供的东西, 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上网。对于以上的两种态度校领导特别关心, 因此让我们班研究“互联网到底给中学生带来了什么”这个课题。通过此研究希望让全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互联网有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怎样合理地利用网络。
二、研究目的
学生怎样合理有效正确地利用互联网一直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互联网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帮助, 它能方便学生查资料, 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等等。但同时一些负面影响也确实存在, 例如:很多同学迷恋上网络游戏、聊天, 很多不健康的网站也充斥着计算机屏幕等等。因此通过这次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研究目的:
(1) 研究互联网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反映学生的意见, 促进对网络的认识。
(2) 通过本次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组织、协作等多元能力。
三、研究内容
(1) 互联网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跟我们密切相关的领域有哪些。
(2) 作为一名学生经常用互联网做些什么?
(3) 在目前, 你认为互联网在我们中学教育中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请举例说明。
(4) 学生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段与上网的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段一般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一天上网最合适的时间是几个小时。
(5) 现在网络上主要有哪几种网络游戏和聊天工具, 中学生主要偏爱哪些。
(6) 中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原因是什么?
(7) 网络游戏到底为学生带来了哪些方便和危害, 请举例说明。
(8) 你认为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因特网等途径, 搜集互联网的相关知识以及怎样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
(2)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程度。
(3)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校学生进行重点访谈找出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稍差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态度。
在这里主要以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五、研究课题实施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指导选题。教师准备一节课, 把课题“互联网到底给中学生带来了什么”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让大家讨论, 然后将意见综合得出此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以及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调查、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阶段二:组织课题组, 制定研究计划。教师把全班学生按照要求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在5-6名, 把每组的成员按角色进行明确分工, 每种角色分配1-2名学生。例如:在此课题中就可以把每组的成员分为社会学家、心理健康专家、网络专家和教育家。
网络专家要研究的问题:
·互联网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跟我们密切相关的领域有哪些。
·网络上主要有哪几种网络游戏和聊天工具, 中学生主要偏爱哪些。
心理健康专家要研究的问题:
·网络游戏到底为学生带来了哪些方便和危害, 请举例说明。
·中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家要研究的问题:
·作为一名学生经常用互联网做些什么?
·在目前, 互联网在我们中学教育中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社会学家要研究的问题:
·你认为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一天最合适的上网时间是几个小时。
分配完任务后, 让每组的学生查找各自需要的信息时, 找出解决该课题带来的问题和方法。接着再成立一个技术小组, 小组成员有该组中的3-4名学生担当, 主要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把该组中的所有事项都交给小组自己去处理, 这样就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和搜索信息的能力。最后, 教师还要求每组学生自己制订一份研究计划书, 计划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设计的主题、设计的思路、主体内容和时间安排等。这样学生都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努力方向,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阶段三:实施研究。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 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将大量调查研究得到的资料集中到小组中汇总, 然后由小组成员集中讨论、研讨、交流、协作,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定期与指导教师会面, 汇报研究的进展情况及研究中遇到的难题,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 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 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此阶段中主要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和创新精神。
阶段四:处理结果, 撰写报告。在撰写报告前, 小组要进一步讨论资料是否真实可靠, 论据是否全面, 观点是否明晰。最后利用文字处理技术将研究过程及其结果以PPT的形式记录下来, 以便将来在评价和交流的时候向大家展示。
阶段五:研究结果的评价与交流。教师在班里让每组的组长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报告, 并简要介绍他们的研究过程、从中遇到的难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其它小组学生自己去体味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教师也要求其他小组选出自己的代表对被评价小组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综合每个小组的意见对这次研究做全面的总结。对研究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给予表扬, 让他们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六、研究课题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 要重过程而非结果, 重在全员参与。因此, 在评价过程中主要评价小组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 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 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在这里主要以学生的研究过程为主。表1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
七、小结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 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 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 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 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相融合, 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组织等多元能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王文琪, 邓小飞, 李敬德.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钱源伟, 丁伟明.走进高考的研究性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周庆林.研究性学习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探讨 篇8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 是整个团队, 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有人说重点高中的学生都很自私, 不爱帮助人。然而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 我们分明的看到了热情帮助人的同学, 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下面是笔者对几年来的教学浅议, 以供同行参考。
一、研究性学习课应从实际出发
研究性学习课是让学生知道发现问题的途径和确定研究课题, 难点是如何确定研究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和要研究的问题已经被人研究, 所以通过本节课必须让学生知道发现问题, 这样才有可能有课题研究。如何确定研究课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为发现的问题多种多样, 这就要应用课题选择的原则在这么多的问题中筛选出课题去研究。
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他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 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 围绕课题研究, 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 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 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 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 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 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 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二、研究性学习重在建立教学探究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参与,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在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 发展探究性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探究性学习的新思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逐渐得以明确:“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 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 以个人或团体 (小组) 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排斥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 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 强调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 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且要求教师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
三、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师要主动做, 学生要积极参加
有些老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难以下手, 不知怎样去做, 有的教师活动还没开展, 就怨声载道:家长不支持开展, 社区不重视, 集体活动受阻……其实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看似复杂, 但指导教师如果能够动手做起来。在实践中摸索, 善于从多方面发现问题, 捕捉时机的话, 我想:“没有做不到的, 只有想不到的。”正如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讲的,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同样, 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理念才能有效带动学生参与活动, 才能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参考意见, 为他们搭建一个可行的信息沟通的平台。作为指导教师, 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作出了多大成绩, 而要充分让学生体验探索的成就感。
在活动中我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 同时让我深深感到在综合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无疑是一个活动的倡导者、参与者,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 而孩子们才是活动的主角, 那么, 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们需要什么。这样才能有效地进地引导。因此, 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尊重学生的观点, 给学生说话的空间, 同时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我想, 只要你是这样做的, 你会发现你的学生是十分乐意参加活动的, 你所开展的活动是最有效的让学生“活”起来, “动”起来。
总之, 有的研究性学习只强调学习过程而忽视学习结果。如用课堂辩论的方式实施的研究性学习, 如果教师不及时而有力地进行引导, 就有可能出现辩论过程轰轰烈烈, 辩论结果与课程目标相差很远的现象。比如在“强调‘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恰当吗”。首先正、反方辩论的观点与辩题不符, 因为辩论的内容是洋务运动是否失败, 而辩题是“强调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并不说明洋务运动没有对中国发展有贡献;其次, 辩论的结果不是“真理越辩越明”, 而是越辩越糊涂, 因为辩论双方站的角度不同, 评价标准不同, 也就不可能出现谁说服谁的结果。辩论不是目的, 也不是课堂的全部, 正如专家点评的那样, 教师应该在评价标准、评价角度、评价过程等方面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这样更有利于全面达成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理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2年11月28日第3版
平面设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篇9
一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平面设计作为一门软件课程, 其实践性非常强, 平面设计理论课只有36学时, 因此,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既要学习软件的基本知识点, 又要进行平面设计综合能力的训练, 是不现实的, 也达不到平面设计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从事“平面设计”课程的多年教学中, 笔者发现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不高、学习内容零散、知识不系统、学习流于表面等问题, 学生设计的作品缺乏创新和灵性。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 发现对“平面设计”课程开展信息化学习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很少, 并且现有的文献论述不深入, 缺少实践。
因此, 笔者就尝试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在教学中尽量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协作式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 从中筛选更适合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平面设计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理论与实践并举、艺术与技术结合, 还要具备随场景灵活应用的能力, 它最好采用研究性学习, 不仅因为研究性学习代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将学习知识内化为素质, 这是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对大学教学的要求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强调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提出要在各学段、各学科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目前, 发达城市开展得有声有色,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好多师范大学都加入到研究的行列。作为地方性师范院校, 我校是以培养宁南山区教育师资为办学目的, 应该引领和指导当地的基础教育改革, 师范院校的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二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策略或学习模式。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 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1]
将研究性学习用于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教学过程由传统单一被动的满堂灌变为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 从而建构起知识的意义。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协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使教师由教变为导, 成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学生和老师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方式, 从重知识获得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重过程和能力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评价。
三平面设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设计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宁夏师范学院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提出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解决发现的问题, 从而获得知识和研究能力。平面设计课程的内容琐碎, 知识点多, 要设计出作品, 必须要掌握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平面设计方面的知识, 故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该课程的教学中。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系统地计划和规划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在平面设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 笔者把学习过程设计为创设情境, 引出研究的问题, 提供素材, 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进行评价, 最后对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总结。[2]
1创设情境, 引出研究的问题
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就要总结一些探究性学习内容, 研究教学过程的规律性。
要充分利用教材信息或与教材相关的信息, 引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生感兴趣的可研究的问题, 选择的研究问题, 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一个可供学生探究的广阔思维空间。
平面设计课程的显性知识模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 要实现画面色调效果的不同, 方法就有图像菜单中的一系列命令、创建新的填充或者调整图层等。Photoshop的综合应用涉及广告设计、画册设计、包装装潢设计、企业产品设计、宣传画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众多设计领域。并且平面设计知识覆盖面广, 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大, 特别是结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设计行业的现状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需要让学生早一点了解、早知道、早动手做准备。因此, 我们针对“平面设计”课程研究进行设计, 具体就有Photoshop在上述各领域的应用。
2对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
要进行可行性分析, 必须收集资源和约束条件等有关信息, 结合学校现有的条件, 对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设施、设备、现存文献、资料、知识背景等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 使其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学会资料的查阅搜集方法、掌握科学的数据统计方法、规范实验操作的技能、利用网络论坛或其它聊天软件交流讨论信息的方法、传播发布信息的技能等。在学生掌握加工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技能的基础上, 指导老师应提出多个切实可行的可供研究的课题供学生选择, 并提供与主题研究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资源、工具等, 学生从中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教师将学生按其性别、能力等进行分组, 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
3提供素材, 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平面设计课程的实践性质决定了素材的搜集对于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由于学时限制, 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再去收集素材, 因此, 教师须将经过处理的图像资料、影像资料再现给学生, 学生以此为基础, 设计出初步方案, 拟定详细的、操作性较强的研究计划。由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学习风格, 所关注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这样会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小组之间要紧密合作, 共同探讨,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进行深入交流, 在交流中评价, 促进自主探究, 对所有的初步方案进行评议, 以找出最佳方案。学生根据提出的最佳方案, 自己探究课题, 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疑惑时, 能与学习的同伴、指导教师见面讨论。教师要组织学生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探究 (允许学生走动) , 加强纪律监督以防止杂乱无章的一锅粥现象。
由于课时限制, 课堂上的探究只能解决个别问题, 或解决某问题的某几个阶段;而留下的问题, 只能放到课外进行。因此说, 课堂研究主要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设了一个平台, 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应用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养成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和态度,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进行课外研究时,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等, 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使学生能在课外继续探究。这样使研究性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 使其在课外得到延伸。只有这样, 才能使研究性学习既基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 可以激起学生研究的兴趣, 鼓励他们以学者的身份进行回答问题, 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被动的接受型”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型”。[3]
4成果展示与评价
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 将自己小组制作的平面设计作品展示给其他小组, 交流、总结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心得体会, 也可以对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议。由于平面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均很强的课程, 因此其课程的考核必须充分考虑到这几方面的因素, 使得学生既能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原理, 又能熟练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巧。评价时, 学生首先参照平面设计课程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 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价, 最后,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 并结合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给出最后的成绩。
成果展示和评价阶段的目的在于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学习的交流和信息的分享, 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充实自己, 对自己通过探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和满足感, 真切地感受到与同学和老师之间讨论、交流、争辩的乐趣;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让教师掌握每个学习小组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为以后的研究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4]
5总结提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 师生要共同总结和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以便在以后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好的经验, 避免不足。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感性认识进行概括、验证, 以扩充和发展理性认识。教师也可以调查学生, 收集学生的建议, 获取更丰富的指导经验。总结一般有个人的自我总结和小组之间的互相总结, 不管是哪种总结, 教师都要参与到总结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04.
[2]张正德.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3]曹军.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课程设计 篇10
研究性学习是设置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通过自主的探索、体验,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并形成自己的智慧, 具备独立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1,2]。
研究性学习并不存在唯一的固定方式, 如果在课程教学中划出专门的课时, 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类或项目设计类活动, 这可称作“专门性”研究性学习[3,4]。另一种方式是“渗透性”的研究性学习, 是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有机地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后者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配套,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在课程教学中仍停留在“知识本位”的层面上, 不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过分注重所谓“正确知识”的传授, 评价方式也以卷面成绩为主, 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概率是很低的。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具体的课程教学中, 并且教师研究性的教, 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介绍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的一些体会。
二、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一) 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计理念
当今的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可简单分成两个层次, 一是传授专业知识, 确保学生具备专业技能, 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二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帮助学生恰当地面对和处理所遇到的学术问题、工作问题, 甚至情感问题。这样, 才能说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个健全的人。专业知识的传授是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完成的, 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没有一门具体的课程来负责。事实上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在不同课程中日益积累的结果, 教师可以在历史课上让学生试着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在数学课上可以让学生学着从数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在土力学课上则可让学生像一个岩土工程师那样去思考问题。一旦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提高了思维能力, 所有的课程都将受益。
传统的课程设计是一种以内容为中心的模式, 通常先按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 然后确定内容讲解顺序及学时分配, 最终确定考试的形式和作业次数。这种模式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 教师的精力侧重于材料的组织, 力图将课程内容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以教为中心的。这种课程设计模式相对简单自然, 可保证内容直接、高效、有序地传递, 但注重的仍然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无法超出教师事先设定的学习范围, 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反思精神、基于论据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与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相匹配。因此,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具体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这就需要转变课程设计模式, 从以内容为中心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模式转变。
在以内容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中, 是先确定讲什么, 然后确定怎么讲。而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则是一种逆向的课程设计模式, 是指为了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环境去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反馈评价体系。比方说, 如果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一个工程是否要马上开工的可行性论证, 将学生分为赞成或反对两组进行讨论, 然后要求学生转换立场继续讨论。
(二) 教学活动组织
所谓教学活动组织是指为了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的, 老师和学生需要进行的具体行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讲座式授课和学生课前课后的预习与复习。
1. 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层次。
学生的学习状态或层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1阶段。在这个阶段, 很多学生认为知识就是从书本里、从课堂上学到的内容, 他们认为教师教的知识总是对的, 只要能准确的记忆并重述教师教授的内容就能获得好成绩,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类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足够的理解, 缺乏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第2阶段。当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到这一级别时, 他们发现在所学知识点之间或者书本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他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 但是学生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第3个阶段。在这个阶段, 学生学会用逻辑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具有推理、演化的能力, 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 不断质疑和验证接收到的知识和自己的假设, 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 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不同阶段, 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针对第一阶段, 我们可以在授课中结合学生感兴趣或感到疑惑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兴趣, 帮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也可以通过案例帮助学生们更新现有对理论的认识, 从学习的规律来说, 只有学生发现现有理论有缺陷, 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新的理论。在第二个阶段, 教师可以突出强调改变是学习过程的内在要素。例如, 请学生总结自从上课以来对某一观点的认识有何变化, 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也可以通过讨论课、案例教学的形式模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呈现教师自己是如何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转换看法的, 特别强调如何判断这个过程。
2. 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注重课内外结合。
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讨论或辩论课、小组合作学习和案例学习等。在具体实施中, 需要注重各种教学活动形式之间的组合。表1给出了组织教学活动的两种典型案例。示例1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这种形式可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推进, 但对学生来说, 其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只会到考试前夕才会认真看书。示例2则能以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激励学生, 使学生可望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反思。
(三) 反馈与评价
在内容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中, 为了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只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就可以了。但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模式里, 为了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提升, 则需要一系列的反馈和评价, 即所谓的教育性评价。美国教育评价研究专家格兰特·威金斯[5]认为, 教育性评价理论的核心前提是评价的目的通过教育改进学生的表现, 而不仅仅是审计学生的表现。一旦评价具有教育性, 评价就不再与教学分离, 而是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中反馈与评价体系需要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和反馈性。
1. 评价的真实性, 即评价环境和评价任务要尽可能接
近现实, 以便能了解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的真实表现。举个例子, 如果在世界地理中学到东南亚的章节。传统的评价方式会问, 东南亚各国家的人口和资源之间有什么差异?而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则会问, 假想你是一个公司的负责人, 如果在东南亚要建立一个公司, 你会怎么做?这中间可能涉及到政策的稳定性、购买力、增长的预期等问题, 这些就会使得学生用到所学到的知识。又如土力学中土压力的章节, 传统方式会问作用在挡土墙上的主动土压力是多少?我们可以换成为了某一地区需要修建高填土路堤, 作为工程师如何考虑?从填土的压实、地基的承载力、地基沉降、挡土墙的稳定性等方面, 激励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习的知识。总体来说, 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影响学生的不仅是成绩和等级, 还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对自己、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 如果单是授课中一味强调综合能力的提高, 而在评价中只考核简单记忆内容, 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不相符。
2. 评价的反馈性。
反馈是评价的核心部分, 贯穿评价过程始终。一个好的反馈体制应该能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学习层次, 距离学习目标有多少距离、如何改进。举例来说, 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一般都是成绩的重要环节, 而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 通常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他们希望知道具体的评价标准, 也希望知道如何改善。为此, 我们可提供如表2所示的课堂参与度评价表, 学生可以从出席情况等各个方面明确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相应调整。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并不等同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或社会调查等, 侧重的应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科研中如何迸发一个好的想法, 如何验证假设, 如何判断结论价值。这些内容才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 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具体的课程教学中, 教师研究性的教, 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介绍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教学环节设计的具体做法, 并对如何上好讨论课和案例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费康, 许朝阳.研究性学习在土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 (4) :180-111.
[2]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 2006, 29 (1) :16-20.
[3]徐斌.研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8 (1) :45-46.
[4]夏伟, 汤莹滨.高等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推进策略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9 (6) :177-178.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中国分类号:G633.55
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
一、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二、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學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入点。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
初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性学习 篇12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学习, 因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其核心与突破口。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一味地灌输地理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地理知识的学习方式, 开展研究性学习已势在必行。那么,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有哪些?怎样实施研究性学习呢?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 结合社会生活从教材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 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从中获取知识, 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时代发展要求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造性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 掌握多少知识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培养适应社会、具有科学探究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成了各国开始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新的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面对时代的要求与挑战, 我国的教育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而, 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2.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也明确提出:“要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鼓励积极探究,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 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可见, 研究性学习已经出现在基础教育的各个层面, 研究性学习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亮点和必然要求。
3. 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地理课的学科特点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 其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的综合性。地理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面十分广泛, 既可以是传统学科, 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自然地理方面, 也可以是人文地理方面, 还可以是两者结合。比如天文气象知识、水文地质知识、土壤生物知识, 或者工农业生产布局知识、交通旅游城镇规划知识, 或者人口、环境、资源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内容。地理这种综合性特点, 可以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不同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 对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如何实践, 学会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初中地理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措施
1. 提出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主线的, 其整个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因而,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 是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的导火线。因此, 在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带着悬念和浓厚的兴趣自觉进入学习活动。
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如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或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或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或根据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提出问题等。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印度”一章时, 我在课前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西游记》应该是同学们看过的电影电视节目中最喜欢的一部吧!在这个故事讲的是我国唐代高僧唐三藏带着徒弟从我国长安 (今西安) 出发, 经历千辛万苦到天竺取经的经过。“天竺”到底指的是哪里?他们为什么要长途跋涉, 历经艰险到那里取经?那里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状况怎样?风土人情有什么独特之处?下节课老师将带同学们到“天竺”去“游览”。利用学生共同熟悉又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 提出相应的学习问题, 既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值得一提的是,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要立足于课本, 要具有新颖性和乡土性, 问题难度要适宜。
2. 自主探究
在提出问题后, 接着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相应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探究,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等, 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如教学“日本”这一课时, 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上网查询等活动, 收集有关地理资料, 并对资料信息进行优劣取舍、整合归类、分析概括的基础上, 自主寻找日本自然环境特征形成原因的答案, 并从中发现问题, 发现新的知识。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学习, 彻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3. 合作学习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之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遗留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这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组织、调控和引导。首先, 要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民主、自由的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其次, 要善于用鼓励性言辞, 启发学生思维, 激励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高见;再次, 要以参与者的身份, 适时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 对学生学习进行恰当的点拨。同时, 要及时搜集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适时加以引导和启发, 打通学生的思路, 为学生探究活动铺路搭桥, 以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4. 点评归纳
经过前面两个环节探究学习之后, 教师接着应及时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汇总、点评和归纳总结。可先由各个学习小组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 而后让各个小组之间进行互相点评, 发表不同的看法, 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作最后的点评, 并综合学生在探究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 进行补充完善后加以归纳整理,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最终实现预期的学习目的。同时, 教师还应对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既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 还要对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动力基础。
总之,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主线, 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探究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学习形式。它凸显了新课程“以人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对张扬学生个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 我们将进一步在教育实践中加以探索和完善, 以期能更好地为我们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姚广法.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 2013 (8)
[2]张京伦.以问题讨论为主线, 设计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J].时代文学 (双月版) , 2006 (1)
【教学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推荐阅读:
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学习日志08-25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学习网站设计-以《声声慢》为例05-10
探究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09-04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11-04
《照明工具的研究》教学设计10-09
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09-16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09-12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05-31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11-24
英语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共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