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精选10篇)
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篇1
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的历史课不为学生所重视。其素质教育的功能一直不能有效地体现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教学目标不当;教学结构呆板;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气氛沉闷。学生主体地位无从体现,具体表现为: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灌输型的“一言堂”,脱离了学生的学情,忽视学生的疑问,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漠视学生的情感,忽视学生的协作,误导学生的学法,轻视学生的互评,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力。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个性张扬的压抑,妨碍了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新的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为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建构性学习,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 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
二、研究目标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和建构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具体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在发现过程中对各种各样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能力。如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料的方法、技能,运用比较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独立地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2.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注重社会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培育集体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做到自觉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3.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力、态度,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发展。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布鲁克斯(J.G.Brooks,M. G. Brooks)提出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原则是:(1)课程应当采取整体到部分的转化,亦即着重核心的概念,并且使用第一手材料与亲手处理之材料的课程;(2)学生角色转变为思考者;(3)教师角色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调停者;(4)评价是基于教师对于学习状况的观察,与学生作品的展现。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1.变学生的“要我学”。初中历史课程一直处在“副科”的地位,属于考查科目而已。学生的思想很是“实用主义”,加上中考科目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此,他们根本不重视历史课,去花一些他们认为“不值得”的时间与精力。我们曾经在54名学生中作过问卷调查。有75.9%的学生(41人)过去“课余时间基本上不看历史课本”。问卷的大部分学生均表示对历史缺乏兴趣,拿着历史课本就头晕,其中还有三位自述“历史课上不是做其他作业就是打瞌睡。对考查成绩的态度有34位表示“背及格就行了,反正不计入中考”,还有一些学生的态度是“无所谓”。这种状况表明,历史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着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历史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想依靠改变历史课考查科目的地位来引起学生的“重视”是不现实的,只有抓住课堂这块“宝地”,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历史就不是“无所谓”的了,也不会成为“额外的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兴趣成为学习的原动力。有兴趣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努力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行为,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例如,在学习初三《世界历史》中《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正是美国发生举世震惊的“9.11事件”之后不久,我们备课组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先是“9.11” 图片、影像资料及国际相关舆论报道的展示,就大家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以问激趣,学生兴致极高,以此为契机,教师很快将话题转到美国的历史,并指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有其历史渊源,美国的“9.11事件”同样也不例外。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转移到历史学习的课堂里;在介绍美国的西进运动时,让学生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作比较,同样采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大量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的展示,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也紧扣学生关注的焦点:“美国西进运动中做了哪些事,我国西部开发将如何进行?”,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寻找相关资料。这样,学习已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了图书馆、因特网„„兴趣和好奇心在驱动着学生的求知欲,无形之中,学习成了主动的行为。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注重了学生学习责任感的引导。在历史自主学习中,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学习影响着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是努力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将学生置于这种情境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真正懂得学习的责任。例如,中国古代史《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段历史,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许多困难,如果你是张骞,你会怎么办?这种问题在课堂里经常出现,把学生不知不觉地推进了历史之中,在潜意识中承担起一份责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责任感的培养。另外,历史课本剧的表演、情境模拟等也是常用的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习责任的有效手段。例如,《活字印刷术》一课,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活字的制作,体验发明过程中的成与败,享受动手的乐趣,超越古人的智慧。这种体验,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学习潜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
2.变学生的“我不行”为“我能学”。如果说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一般说来,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具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自主学习的模式下,我们历史教师都能充分尊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在观看了一些历史题材的的影视作品后,对其中一些历史情节产生了疑问,对此,我们首先肯定和表扬他们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然后教会他们正确认识文艺作品与史实的区别,鼓励他们搜集相关的资料来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资料本”,通过剪、贴、摘录等方法收集历史材料,定期展览、评比,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通过互评,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准确评价别人,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使他们在感受到自身学习的价值、享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3.变学生的“怎么学”为“我会学”。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与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无法重演,但历史课堂里历史小品的表演、历史剧的展播、历史故事的阅读欣赏等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也会留下一些悬疑,而后,“且待下回分解”。在这种情形中,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学生自己通过预习,确定目标自我指导,有时还会为之充分发挥其“资料本”的功用,自觉地搜集相关资料,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准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课堂中大家的交流讨论,使他们一方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准备,另一方面,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原以为这段历史就是书本上所写的那样,查了资料,和大家交流后才明白原来这个问题到现在史学界还存在争议,书本上的只是其中一种说法,我觉得其他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这正是他们在学习中逐渐自主、逐渐独立的表现。在这样的交流中,历史学习有时象一种学术色彩极浓的讨论,有时则是激烈的辩论,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例如,学习世界历史《金字塔的国度》一课时,为使学生对古埃及的奴隶制及文明成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客观的评价,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假设现在这里就是古埃及,你们是古埃及的工程师,请你设计一座金字塔吧!”这个作业让学生既惊奇又兴奋。因为金字塔目前在科学界尚有许多猜测和探索,许多的难解之谜让人更觉金字塔的神秘;在建筑领域也是一种奇迹。但他们敢于尝试,也乐于挑战。于是经过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他们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上网下载有关资料,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阅读《世界五千年》等相关的一些课外读物,进行资料的汇总整理。然后,组内分工,设计绘制图纸的,负责进行材料预算、劳动力预算、辅助工具预算及工期预算等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最后,各组将金字塔的设计方案在班内展览交流,并作出设计说明。他们的作品也许是稚嫩的,甚至是是不合理的,但他们的大胆设想和创造能力却是令人钦佩和感动的。这样的历史学习,学生们走出了课本,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积极的探索中,走进了合作的劳动里。全班学生几乎全部参与,在经历了动手、动脑、动口等方式的学习后,既有了学习的辛苦体验,也有了作品展出的成功体验,更有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同时,在交流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小组间互相竞争,也互相置疑,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好奇心、探究心、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在参与中、设计中、创新中、争论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在这里,最重要的已不是“金字塔”的设计,而是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学会了许多历史知识以外的东西,人人都有了成功的机会和快乐。学生们成了历史学习的体验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作为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调停者,我们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我们为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并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验成功。
五、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原先那种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形象记忆和体验理解;从认为历史课“无所谓”转变为意识到历史课是一门影响自己成长的课程;学生养成了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辅助历史学习的习惯,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学习历史„„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教师方面:
自本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历史教师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写出心得体会和论文,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篇2
1.自主学习模式概述
1.1自 主 学 习 模 式 的 定 义 。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顾名思义,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1.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好事先的安排和计划。
1.1.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能主动完成、评价和反馈。
1.1.3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能主动调节、修正和控制。
自主学习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研究等方式, 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主体, 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老师仅用少部分时间进行“点拨”,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1.2自 主 学 习 模 式 的方 式 。
根据高中生自律能力的不同和学习水平的差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模式可以采用两种形式:
1.2.1完全自主式。这一模式是指知识的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 老师只起辅助作用, 学生可按自己的方式和步骤学习。这一学习过程一般分为确定内容、收集资料、筛选资料、成果互评、成就互享等。具体实施时, 可以采取小组模式分组调研等形式。
1.2.2半自主式。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 , 与完全式自主模式相比, 半自主式具备更强的可行性。这主要是因为半自主式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模式, 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教师作有效指导, 使学生少走弯路, 提高学习效率。
2.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2.1创设情境 , 激发学生 学习动机 。
应用情境教学法,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情绪, 进而产生强大的教育力量。在热情、兴奋的状态下掌握的知识技能更长久, 更牢固, 也就是学习活动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 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 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其次, 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 如故事情境、实物情境、问题情境等,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2应 用有 效 的 教 学 流 程 。
应用有效教学流程, 教师把传授知识、“满堂灌”转化为全方位地强化知识, 变题海训练为以思维发展为中心的训练;课堂上教师变得从容悠闲, 学生变得紧张忙碌;教师讲得少, 学生思考得多; 学生的提问次数增多, 课堂成了展示学生的舞台。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自主学习。应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 为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式, 并始终把它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2.3培 养 学 生 良 好 的学 习 行为 习 惯 。
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能强化学习效果。逐步培养学生在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和复习的习惯等, 并努力使其规范化。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 给予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时间, 并按照学生的兴趣, 调动其历史学习积极性。
2.4多 元 评 价 , 坚 定 学 生 的学 习 信 心 。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中, 要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一对平等的“双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就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多元评价, 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
2.4.1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要在期末历史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发挥主体作用。
2.4.2采用“闭卷+开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闭卷部分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 开卷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题目, 如:“论某位历史人物的功过”等, 让学生发挥特长, 自主选择题目, 完成相关任务。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教学要遵循“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让效果显出来”的原则, 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摘要:自主学习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要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概述了自主学习模式的定义及形式, 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晨飞.历史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J].科学大众, 2011 (04) .
[2]张炎.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走上理性化轨道[J].安徽文学, 2012 (10) .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3
一、课前查询资料,自主、合作学习
每次在讲新课前,我都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查询与本课有关的一些资料,这些要查询的资料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唐太宗、武则天、岳飞、文天祥等;可以是一个历史成语故事,例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可以是一件历史文物,例如,赵州桥、卢沟桥等等;可以是一处历史古迹,例如,长城、故宫等;可以是一个小制作,例如,自己制作雕版印刷品,制作战国时各种不同的货币模型等。学生也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或查询的知识合作编演历史短剧,例如,三顾茅庐、杯酒释兵权等。
二、创设历史情境,精心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犹如戏剧的序幕、说书的开头,能在课堂教学之始,便像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几分钟的引言切不可轻视。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要使学生对新课立即产生兴趣。在讲“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用满怀悲怆的语调说:“有这样一首歌,老一辈人都会唱,有这样一首歌听了让人永远难忘,这首歌深深铭刻在人们的心里,这首歌是苦难中国的历史见证。”之后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种富有浓郁激情的导入,字字情、声声意,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生动的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而激动,在催人泪下的情感中受到熏陶和洗礼。这样导课,坚持扣住学生的心弦,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效果也很好。
三、分组合作,整理所得资料,建构知识体系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得,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应是靠教师把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按照这个原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整理课前查询的资料,引导学生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注意找出历史要素,如,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学生分组互相讨论、交流,踊跃发言,你找一个,我找一个,没找全的其他同学再补充,把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挖掘出来。在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着。师生共同整理板书,把本课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归类。
四、质疑、设疑、释疑、理解历史
“疑”是思维的开端,“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在课堂教学中,我依据学生好问的心理特点,大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大胆进行设想。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有的学生质疑:“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呢?”对学生的质疑,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展开丰富的联想,待大家各抒己见后,我再把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一展示出来,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及其重大意义。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使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交流网络。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质疑会问的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巩固提高,研习迁移
巩固提高关键在练,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与记忆,巩固已掌握的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加深理解所学的重、难点。练、记也有个科学性问题。练,要精、要到位、要举一反三,方式要多样,如,采用小组竞赛练。记,必须防止死记硬背,可采用数字记忆、列表记忆、口诀记忆等。
六、以史为鉴,感悟历史
历史的客观史实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可以借鉴的素材,历史是现实的留影,现实是历史的折射。有些人认为学历史没用,其实历史是人类智慧、经验的积淀。所以,只有努力拓展教材内容,并与现实相联系,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引向一定深度。
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中,通过岳飞、秦桧两个人物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爱国爱民者流芳百世,祸国殃民者遗臭万年,明白了做人要坚持正义,要有气节。从岳飞身上得到的启示更多,学生纷纷表示,要学习岳飞为国为民的高尚人格,学习岳飞精忠报国、坚持抗金、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认识到要坚持正义立场,做超越古人的现代人。
学习历史可以明理启智、鉴往知来。历史教学应该是最富创造性的一门学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生命。初中历史学科自主学习模式教学有着广泛的可探究空间,作为历史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形成风格,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让历史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参考文献:
尹承诺.初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篇4
基于网络教学环境,初中各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
安庆四中
张旸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本研究背景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几个改变”,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的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本课题研究是基于课程改革的的要求,以课程的结构改革、内容改革、实施改革为研究的依据,突出以网络教学为实施课程改革的技术支持,探索各学科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在信息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态度,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基于此思想观念,我们认为,当前的基础教育任务是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并以此为研究契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应突出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实现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态度”的三统一;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假设前提是基于以下的理论成果:
(一)主体学习理论的主导框架
人的主体性特征一般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基本方面;学生自主性在思想观念上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包括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学生主动性集中表现在:①成就动机,如渴望当优等生;②竞争意识,喜欢挑战,表现欲强,有进取心;③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④积极主动参与,应该可以看到,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喜欢学习,学生对学习都是充满着好奇与冲动,因而在态度上都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在爱标新立异,爱发表不同见解。正是基于这种对学生的认识,主体性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必须是自主学习,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形成学习的态度,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主体性学习理论是我们研究的主导理论框架,我们认为,只有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建构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是为学而服务,教学模式必须以主体性学习理论为指导,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知识观的理论指导
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 构主义学习理论十分重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并认为它们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指学习环境中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验证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会话,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在于学生学习是自我自主的意义建构,因而教学模式中必须要注意“情境”、“协作”、“会话”的设计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人本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关怀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特别重视意义学习,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更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强调要把学生当作全人进行培养,既要重要知识技能,又要培养全方位人格,罗杰斯指出:①学生自身具有学习能力;②学习符合学生自身目的时才会有意义;③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就会促进学习;④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理智和情感的自我发起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⑤同伴和小组学习会促进个体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对人学习的全面关怀,因而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应从“讲坛的哲人”变成“学习者身边的指导者”,变成“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模式更应关注师生互动,互动中体现教师的教育关怀。
(四)多元智力的理论借鉴
美国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被我国教育界广泛关注,其理论的可借鉴之处在于:①人具有多种智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禀赋,又有赖于后天培养;②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们从智商到情商得到灵感的研究证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通过对人的潜能开发来不断完善人的素质结构;③多元智能理论既可以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提供方向的指导,又可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
基于此种理论,我们在建构新型教学模式中必须要研究教学改革,比如:如何了解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水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群体优势智能,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弱势群体的水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体化优势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时必须要研究多元智能的构成、测量方法、教学评价等一些具体实际教学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的重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运用信息化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运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构建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的重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应突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是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主要是要求学生倾听,倾听、记忆、背诵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式机械、呆板、被动,当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明显地带有被动的学习特征,难以适应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Biggs在研究了学生学习需要与学习动机的基础上,于是1995年提出了“表层式学习方式”、“深层式学习方式”与“成就式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方式”的理论推断,并指出,各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复杂结合体,一般多为“表层――成就式学习”和“深层――成就学习方式”,而后者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追求实现的目标,实现后者,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所谓“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作为自己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与各学科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协作学习
网络教学环境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协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及网络平台,因而基于网络教学环境下,建构教学模式应着重研究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及协作性。
4.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大特点是学生地位的变化: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一种主动的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关系的变化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技能,逐步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可以体验到彼此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投入学习的动力。
师生互动是建构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转化传统的教师观念,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地位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态度”三统一,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统计法和调查法。
研究中,设比照班,实验班也要做前测,并进行常模统计,采取纵向比较法和个案调查,以便论证实验效果。
研究假设:基于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和艺术教学理论的指导,在网络教学资源的支持下,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设计,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改善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变学习效果。
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技术的合理使用、教育资源的合理筛选、组合与提供。
实验研究的因变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增强。
实验自变量的控制通过对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网络技术的课堂支持来实现;实验研究因变量的检测主要结合各学科的解决方案,将实验班与对照班作对比检测,对结果进行差异分析,这是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检测。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检测以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文字资料实施,方法采取调查问卷、观察、资料汇总等方法.六、研究条件与保证
(一)我校具备校园双控网络和宽带网络的教学设施,教育信息技术硬件条件达到省级一类标准。
(二)我校与北大附中建立友好合作学校的关系,享有北大附中的教学资源,并能保证有充足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软件应用平台可供教学使用。
(三)建立健全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对教师培训给与积极鼓励和经费支持,并从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上按照新课程标准给与各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以制度的保证。
七、研究计划与安排:
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的调整、新课题的确立阶段(2002.4-2002.5)
对照新一轮的课程标准,聘请专家,对原课题中与新课程标准结合不很紧密的研究方案进行调整,确立新的选题,制定新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案。
2、组织教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实施研究阶段(2002.5-2003.6)
我们的研究将以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重点,分学科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技术支持手段,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目的,开展研究,期 冀能探索出培养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模式(1)课题研究小组每月保证有一次课题活动。
(2)每学期有两次学校课题组的活动进行总结交流,每位研究教师要提供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或教学课件,上一堂研究课。
(3)每学年要求研究教师汇报阶段成果报告。
(4)每学年要求研究教师要参加信息教育技术的培训与交流总结。
3、阶段研究成果鉴定验收(2003.7)
八、研究的目的与目标:
本研究的目的是改善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变学习效果。
(一)近期目标(2002.5-2002.12)
1、改变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创造较为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主动发展创设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2、探索并初步形成学生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各学科子模式群。
3、研制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教学课件。
4、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形成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教育理论和网络教育技术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二)远期目标(2002.12――)
1、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环境
2、形成有层次的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体系。
3、开发研制学科系统的教学软件
4、扩大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教育理论和网络教育技术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群体。
九、研究成果:
1、各学科教师的研究报告与研究论文、教师的课堂设计方案等研究资料
2、反映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录像片
3、形成一些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能基本定性的教学模式。
4、开发网络环境下的适宜教与学的应用软件
5、能反映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学生论文、学生小制作、小创造作品。
6、学习活动主题网站的建立
7、学习主题资源库的建立
十、课题的组成:
语文学科:„„„„„„„ 数学学科:„„„„„„„ 英语学科:„„„„„„„ 物理学科:„„„„„„„ 地理学科:„„„„„„„ 生物学科:„„„„„„„ 政治学科:„„„„„„„
高等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篇5
自主学习不仅是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高等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了研究.
作 者:王媛媛 陈国玉 魏小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数学教研室,安徽合肥,230031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2 关键词:高等数学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篇6
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教学环境,以放松学生身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形成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活跃学生思维和课堂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使整个课堂在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保证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和板书演示,难以达到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度的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这一技术为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数学知识,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能达到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主学习兴趣。
二、创设积极探究情境,形成良好自学氛围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教师带领学生模仿数学家的思维特点,深层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找到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取得学习的成功。例如,在教学“等比数例前n项和”时,教师可以设置“与学生保险种类”相关的真实情境:甲同学所购买的保险每年交纳一万元,连续缴费,到60岁退休时,可以按照每年5万元的标准领取养老金,同时,在交纳保费的20年中,每年都可以获得1000元的返利。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银行4%的利率与此保险进行比较,看看这位同学如果活到80岁,哪一种存钱方式更为有利?当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两者的差距可能会达到数百万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更加了解对比方法的重要意义,由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鼓励学生互助合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模拟、实践、反思等各种途径,以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乏味的题海战术,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在此期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的成就感。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性,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达成共识,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相互帮助,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全班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解决;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如:概率等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每一位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找到顺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又如,在教学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作互助,而这样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促使学生自主感悟
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篇7
多年来,我校努力建构了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对应试教育的拨乱反正。应试教育围绕着“题目与考试”进行教育,而“自主学习模式”是围绕着“学习力”进行的, 主要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听、 说、读、写、思”的角度切入,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提升学科的素养,养成创造型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几年来,这种模式获得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同。 从课堂学习的角度看,学生们在相对宽松的状态下,自主地读书、写作、讨论、辩论、演讲等,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从调查反馈的角度看,学生们普遍喜欢语文课,认为这是最有兴趣,也最能让思维飞扬的一门课。
这种模式也获得了家长们的广泛认可。家长们最担心的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孩子们的考试成绩会下降。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但笔者的教改实践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以上一届学生为例,三年来笔者没教过一篇文章,没用过一个课件,没做过一本同步训练,黑板上也没写多少字,讲台桌前也很少站,大部分时间站在教室的旁边和后面,但高考成绩依然不错。
这种模式还获得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国家新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推广。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王国均曾来课堂听课,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派学生来研究这种模式,作为毕业论文的任务,还在其准备出版的《语文教学纲要》 一书里介绍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还获得了媒体的关注。2014年5月14日,《中国教师报》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以下便是笔者在语文课堂建构的“自主学习”模式,其主要有三个环节:
一、自主探究活动
对于比较深奥的名篇,笔者对文本进行了“二次开发”,给文本搭建支架,使知识进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借助支架进行自主感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笔者主要依据西方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发现法学习、信息加工学习、问题探究法等,并结合我国古代的批注点评式阅读理论。支架有三种形式:一是给文本分段,降低学习难度;二是在段末作一些符号,给一些程序暗示,引导筛选批注;三是提一些问题,让他们探究。 这样,学生就能边阅读、边筛选、边批注、边探究,随之,“读思写”也就高度结合起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种学习方法就会被固定为习惯,成为学生的能力。对于相对容易的文章,笔者则撤掉“支架”,让学生依照“支架式文本”的要求去自由阅读,自由筛选批注探究。目的是让学生不要形成对“支架式文本”的依赖,做到收放自如,学会真正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活动
合作学习是世界主流的学习方式,但由于应试体制的制约,我国实施合作学习有些困难:一个是班级人数多,另一个是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当然,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主要不是为了提高解题能力以获取考试高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增进人际交往技巧等。这些素养都与高考无直接关系,所以学生不愿意配合。对此,笔者努力把美国约翰逊兄弟与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与我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在语文课上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合作学习形式,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具体的合作学习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两种方式成立小组:一种是正规式合作小组,按照“组内互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合;另一种是自由式合作小组,按照前后桌就近原则。每种形式的小组都以4~6人为宜,并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心理变化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不同人数的学习小组,如二人组、四人组、五人组、六人组等,如此不断轮流变化。
(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课堂讨论的问题不能都是预设的,也应该有生成的;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要有多种答案,不能都是封闭的,只有一个答案;按“锯分法” 的原则分给不同小组不同的任务,形成既分工又协助的小组合作关系;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要分别给各小组点拨、启发,以及暗示,以促进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对于需要帮助的小组,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与指点;等等。
(三)教师要积极引导与监控课堂,努力培养团队同舟共济的意识,促使有效团队的形成。教师还要努力成为积极的“旁观者”和有意识的“局外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
(四)合作学习分两步:先小组讨论,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全班辩论。小组讨论20分钟左右,由组长主持,并轮流担当;全班辩论40分钟左右,由教师指定一名能力较强的学生主持,也可采用轮流的方式,但只能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中挑选,因为辩论的难度比讨论高。辨论结束,教师作10分钟左右的总结,并对讨论的问题作出解释分析,各组的表现作出评价。
(五)合作探究应有多种形式:讨论辩论式是基本形式,还有其他形式。例如,对于小说戏剧,可以采用表演讨论式;对于诗歌散文,可以采用朗诵讨论式。
(六)教有定法,学无定法。最有效的教学就在于“定”与“不定”之间。换言之,教师要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有吸引力的教学。
三、大量读写讲
(一)大量阅读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向深度自主发展,笔者要求学生将课堂深入研读、自主建构的做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平时坚持阅读,以保持对阅读的“饥饿感”。早晚自习要坚持读书,寒暑假更不做语文试卷,改成阅读经典名著。在阅读时要求做一些批注, 写一点读后感,因为名著不是快餐,阅读必须要“悟道”。
(二)大量写作
笔者要求学生坚持写反思日记,每天都写100字左右。除了写读后感外,还要求他们关注生活,把每天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感悟都记录下来。跟课堂一样,把读(看)思写高度结合起来,让他们保持反思与写作的状态。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写一定数量的大作文,并尽量给每个学生面批几次。
(三)大量演讲
为了激发他们阅读与写作的兴趣,笔者会在课堂里安排学生演讲,让他们交流思想。一名学生讲完后由另一名学生点评。最后,笔者给两名学生作扼要的评价。演讲采用全班轮流的办法,内容不限, 核心要求就是有自己的思想。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模式 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平等民主;好奇心;求知欲;自主意识
中国分类号:G633.5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
“自主”就是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研究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概括,提出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合作和交流提供条件。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在以下几点进行了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的探讨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只有当我们老师做到这些,真正用一颗真诚的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朋友,热情爱护、平等对待。对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充分信任,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更要倍加关心,适时启发点拨,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相信自己、感到自己能行。在这样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的。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池田大作说过一段话:“孩子的求知欲非常旺盛,母亲常遭到孩子们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联珠炮式提问围攻。但是因为怕麻烦,母亲常常不好好回答,有时会说出‘烦死了,这孩子!’之类的话。没有什么比这更伤孩子的心了。我希望你们明白,这样做等于亲手掰掉茁壮成长的嫩芽,这可不行呀。你们要把这些问题当作不可或缺的阶梯,引导孩子走上宽广的教育之路。”
是啊,好奇心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的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在历史课上讲河姆渡、半坡居民生产状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技术?”但是,这么讲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望。我在上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还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请根据以上材料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再次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例在讲大汶口文化时,学生发现:“大汶口居民之前社会没有贫富差别,而大汶口居民出现了贫富分化。”随后提出“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应给予表扬鼓励,紧接着应有意识的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寻找答案。
面对问题,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你本周来学校,家里给了你20元零花钱,而我一分钱都没有,平白地让你分我10元,你愿意吗?”
学生马上回答:“当然不行。”
我接着问:“为什么?”
“那是我私人的凭什么分你一半”,学生回答说。
“对呀,那是私有财产”,我归纳说,“大汶口居民出现贫富分化就是因为私有财产而出现的。”学生全明白了。
接着学生又提出:“那么大汶口居民以前怎么没有私有财产呢?”我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今天中午食堂只能给每一位同学发一个小面包充饥,又饥又饿的你能不吃攒下来吗?”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己不断的思考寻求答案,而且就把一个非常枯燥的问题变得非常生动有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在学生想知道还不知道的时候,及时、热情、耐心、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但满足、强化和鼓励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朗读、记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
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贞观之治》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的教学。
第一堂课进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
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
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仅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重要。
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篇9
4 理论依据方法途径
1.理论依据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大师布鲁纳认为,教学与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智力。其理论模式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如何教,也就是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有效地使学生掌握教育内容,促进智力发展。布鲁纳的3个问题的内核具体外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这1关键点。在布鲁纳大师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引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义,以及外地农村名村的成功经验,地处皖北农村的砀山县朱小楼中学全体教职员工努力追求以3流的生源质量,2流的硬件设施,打造1流的教学质量。在马校长的倡导和朱中团队的励精图治与合作探索下,挖掘出1套适合本校校情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6步法”教学模式。
2.实施要求
“自主学习6步法”教学模式在时间上体现为15+30模式,15分钟属于教师的点拨与精讲,30分钟属于学生的自学、合作与探究。15分钟的时间对于老师似乎过于简短,但老师要做的工作却远远不止于此。老师要做出的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精心备课
教师应紧扣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本节课中的每1处细节,备学生在课堂有可能出现的反馈和问题,备课后的个别辅导,备翔实、高效的训练材料,备教师自身的教学体态、语言和课堂组织策略等等。
(2)注重课前的集体备课
各备课组老师应针对下周的任教课时,群策群力,在宏观及细节把握等层面提出各自的看法,做到集中团队智慧,务求尽善尽美。
3.实施策略
(1)成立“自主学习6步法”课研小组,本着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以小组这个点带动全校教师在这种模式中的运用,做到高屋建瓴,有理论,有纲领,有实践,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课研小组将定期召开教学模式研讨会,在教学实践后进行充分的讨论,不断进行完善。同时科研小组将定期深入到外地名校去参加教学观摩研讨会议,特别是与本校校情相似的农村名校如江苏详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薏柚醒У冉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吸收和借鉴外地名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回来之后,先写出翔实深刻的心得体会,通过充分的商讨与论证,迅速在全校甚至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研究课,示范课教学活动,课后第1时间组织说课学生评课,科研小组评课及教研组评课活动,在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使教学目标任务与各科教学细节得以完善。
(2)促进教师的业务进修与锤炼
在“自主学习6步法”的模式指引下,全体朱中教师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活动,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学历进修活动等,以多渠道,多层次的教研活动来充实与完善“自主学习6步法”教学模式,做到理论有高度,行动有力度。学校大力支持教师的业务进修与锤炼,安排足额的经费供教师在各种业务进修活动中进行锻炼与升华,创新、智慧、务实、高效地进行模式下的各种教学理论和实践研讨活动。
附:课研小组“4个1 ”制度
1.每周星期2下午第3节课在会议室进行研讨
2.每周4下午第2节推出1节示范研讨课
3.每周5进行1次小组评课活动
4.每月拿出1个教学反思报告
5 可能存在的问题
1.朱小楼中学地处农村,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自学意识不强,仅满足于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上投入的激情和应变能力相对较差。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变化可能存在不适应感。
2.缺浓厚的教研风气。我们知道,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1大批素质高,有能力的优秀教师起模范带头作用。现在,骨干教师少,使得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即便是勉强开展起来,也只不过是简单的上课、评课,至于更深入1步的课题研究,根本谈不上。同时,图书资料的严重缺乏,也是影响教研活动难以开展的1个重要原因。老师上课,基本上还是1本教材、1本参考书。研究性学习等新课程所要求的学习方式,在1些农村学校,听都没听说过,就更别说开展了。可以想象,1个教师,没有读过新书、接触过新的理念,很难在教研活动中提出新见解,设计新思路,谈出新看法。
6 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含阶段性成果)以及创新之处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2、专著:《激扬智慧――“自主学习6步法”教学模式探究》(正式出版)
3、电子出版物:建立“自主学习6步法”教学模式专题网站
7、课题研究小组任务分工
8、课题的经费筹措及管理
经费预算为2000元,主要来自学校拨款,用于购买理论书籍和与兄弟学校研讨交流事宜。
9、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1)研究周期
1年,即年10月至2008年10月
(2)研究步骤分3个阶段
1、2007年10月――12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2008年2月――2008年6月为实施阶段
第1轮(2008年2月――3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1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2轮(2008年3月――4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1定的成果,并写出第2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3轮(2008年6月――8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1篇论文;写出第3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
第4轮(2008年8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3、2008年9月――2008年10月,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
10、参考文献
1、《结构主义教育学理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3、《杜郎口旋风》(山东文学出版社)
4、《详思经验与新课程改革》(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5、《“大语文 激发式教学实验与研究”简介》(砀山县教委教研室)
6、《这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外文出版社)
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篇10
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王臻廉
对于研究性学习,我们并不陌生。教育部早在(教基‹2001›6号)文件中就已经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今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不陌生”并不等于“熟悉”。正是这样一个当前很“时髦”的话题,我们在认识、接纳、实施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惑。
眼下我们正处在以持续变革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改革早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学校教育于是被要求从过去更多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到更注重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上来。“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正是体现了这一时代的需要。那么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怎样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
面对课程改革的机遇和挑战,中学历史教学,要从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作为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笔者认为是一种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别的学习与教学方法,它有别于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研究,更多地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积极性及个人经验和体验发挥的一种学习方法。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感知——分析——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和掌握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同时,要使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能力要求。那么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呢?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则不失为达成课标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提升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怎样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呢?
一、构建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曾不止一次地听到学生这么说:“我很喜欢历史,但却不喜欢上历史课。”也许这只是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但是却道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弊端。反思我们的教学,因为高考指挥棒的缘故,中学历史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现实,极大地忽视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我们似乎什么都考虑到了,但唯独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兴趣,因而也就难以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构建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以历史必修一为例,大多数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比较感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此时教师可以不马上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学生产生探究兴趣的情况下,通过分工合作、思考分析,最后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这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2、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为什么得以缓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收集资料,进行探 1
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多地接触到有关中美外交的一些史实,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学会分工与合作,进而得出认识。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家及其外交艺术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材中,充满着许许多多生动鲜活的、便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善于引导,积极创设情境,就能构建起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动机与兴趣。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喜欢历史的同时,也会喜欢上历史课。
二、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模式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学打上纯粹的“知识传递”的烙印,一切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绝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习上越俎代庖,作为陪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这一切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就只能是痴人说梦。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将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在经历长期的“满堂灌”后,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薄弱,要改变这一状况,就亟需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也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还是以必修一为例,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与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后,不妨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课题研究:为什么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大国兼并之后形成的是封建专制?而城邦林立征战不已的古希腊却形成了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大的区别?对东西方历史进程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的学生是如此地听话和乖巧,以至于长期丧失了发现问题的“慧眼”,上课时习惯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现成答案的提供,欠缺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有必要,营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
三、开放课堂学习模式
教师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时难以真正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尽管新课程实施以来,进行了些许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却有片面追求形式的所谓花哨的互动。忽左忽右,都将不利于新课程的稳步实施,都将无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看一看教师备课本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往往都是以“培养学生„”“让学生„”等作为教学目标。那么,由谁来培养呢?答案只能是教师。而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里就轻易地被忽略了。这实际上还是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忽略了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转变、更新课堂观念。教学目标的确定就应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出发点,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才能促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真正在课堂上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包办一切,教师的满堂灌只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所以一堂好课,不仅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头头是道,分析得如何深入细致,教材挖掘得如何深广,还要看
老师是否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光靠教师的教而缺少学生的感悟是不行的,教师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国外的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在当前大背景还不能忽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尝试,试着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尤其是上探究课时,可以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展现一下。
如以历史必修一《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研讨会》为例,在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进行准备、开展活动,在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就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如:你所知道的大国的崛起、欧洲的一体化等等。然后可以在学生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展示一下活动的成果。
这些课堂展示,一则可以检验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成果,二则可以提高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锻炼,学生被动学习历史的局面将会有所改变,学习能力也将会得到逐步的提升。
研究性学习是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而被倡导的新型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既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历史学科的史料教学11-26
历史教学中的学科整合07-20
初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计划11-30
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05-16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08-07
历史学科核心的素养07-06
第二学期高三历史学科教学计划07-26
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