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性学习(共12篇)
大学研究性学习 篇1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自教育部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和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来, 全国许多高校纷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符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网络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方向发展”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出版社研发的网络学习系统为基础,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学理念。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要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 掌握自我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评估学习过程和结果等一系列的技能, 教师在这个学习模式中主要起辅导和促进的作用 (华维芬, 2003) 。
顺应这一时代改革的迫切要求, 武汉科技大学也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 (Self—Access Center) , 该中心由一个和互联网接通的主服务器及若干终端计算机构成, 终端计算机统一固定在特定的机房内 (任何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成为此中心的终端机) 。旨在借助任课教师的主导和实验教师的协助, 利用英语语言学习中心的语言实验室和网络试听实验室等对学生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实验教学。主要集中于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强化, 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视听、语音语调、翻译基础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了不断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需要, 该中心安装了已通过教育部审核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所研制开发的大学英语教学软件, 和根据实际教学实践经验自主开发的高校外语学习软件资料。从2008年初自主学习中心投入使用至今已有整整两年, 为了切实考察这个有效阶段中我校大学英语学习者 (主要为非英语专业学生) 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笔者组织了一次调查问卷, 目的是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情况、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高度、现有期盼, 以及存在的问题, 以期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并且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2.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实效性研究
2.1调查与研究
2.1.1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本校2008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因为该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两年, 四个学期的自主学习任务, 对于整个自主学习的体系和内容也有了全方位的感受和认识。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92份, 有效率为96%。由于不同专业、性别之间在选项上差异不大, 故不考虑专业和性别的影响。
2.1.2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为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了27道选择题, 主要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意识、内容设置评价、教师参与需求、目前收益评价及革新期待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另外, 在17—19题对自主学习内容存在的不足和期待调查中, 笔者将其设置成多项选择, 并且将每题最后一个选项设置为:其它, 从而给调查对象提供了一个表达客观选项未涵盖内容的机会, 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需求。
2.1.3结果与分析
2.1.3.1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意识
在自主学习中, 学生从传统地被动接受信息者转变为积极主动寻求并吸收, 自主筛选信息的主体。这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大相径庭的, 要实现这一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只有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 此时学生自身迸发的自觉意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 自觉意识的迸发离不开外界管理和教师督促的刺激。根据调查结果, 我们发现46.67%的学生表明自己可以自觉地参加自主学习, 还有46.67%的学生表明自身存在不自觉因素, 而16.67%的学生承认他们会迫于外界压力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 这说明我校学生所呈现自主学习还未达到我们理想的完全意义上的自主, 而是需要老师带领和施压下的一定程度上的自主。这说明我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比较差, 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从而要求我们在继续发挥自主学习中教师参与性的同时, 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譬如, 可以考虑基于目前网络资源为学生构建更深广的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BBS, E-mail等手段直接接触英语本族语学生, 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英语交际和思维能力等。
2.1.3.2自主学习中心内容设置评价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对“自主学习的网络预置内容评价”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91.67%, 这对于我们目前的努力是一个极大的肯定, 同时, 66.67%的学生认为网络自主学习的界面理解令人感觉很轻松, 学生最常用的网络资源是出版社研发的网络学习系统, 高达93.7%, 这表明学生的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紧密联系, 也与开设视听说课和教师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听说内容有关, 也可反映出学生想提高听说能力的愿望。但是, 对于“自主学习内容改进方向”这一问题, 83.33%的学生提出希望学习内容可以更加丰富有趣, 还有79.17%的学生认为学习内容可以更加开放, 学生们的心声也为我们设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努力的方向, 我们需要对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涵盖的“语音语调”、“阅读语法”、“语言翻译”、“视听说同步训练”、“口译技巧”等10个语言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进行定期的内容更新和完善, 以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需求。
2.1.3.3学生对教师参与需求
调查中有87.5%的学生都明确表达了“自主学习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参与”的意愿。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方面, 所需帮助的排列顺序为:口语 (39.1%) 、写作 (30.4%) 、听力 (27.4%) 和阅读 (9.1%) , 这基本上说明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所在, 也表现出学生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愿望, 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基本相符。同时,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学生对提高英语考试成绩的强烈愿望, 需要帮助的学生占到了65.6%, 这可能与新的评估模式和四、六级考试压力有关。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并缓解学生相关方面的压力, 我们可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保证常规教学任务进展顺利的同时, 相应加大四、六级考试的辅导, 并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践联系, 以期进一步推动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2.1.3.4学生目前收益评价
在调查中, 83.33%的学生对自己“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助益英语学习”有信心。当被问及“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自身显著的受益” (此题为多项选择) , 有83.33%的学生认为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英语原声, 7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更多的词汇, 25%的学生认为自己扩大了知识面。所以我们不难看出, 自主学习确实为学生的英语习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调查也表明, 75%的学生也指出自身听力有一定提高, 但是口语方面还存在很大障碍。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希望获得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特别希望能与外籍教师交流的学生占70.8%, 这说明他们有较强的运用语言、检查学习效果的愿望, 因此, 我们应为学生创造语言交流和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机会。
2.1.3.4学生对自主学习中心革新期待
调查显示, 41.67%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过程中, 人机之间的互动不够, 说明学生希望学习和检验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34.7%的学生希望看到的是卫星电视和英文报刊, 说明学生有较强的用英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要求;只有12.3%的学生想读英语简易读物, 这可能是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或与我们准备的材料不够丰富有关。而37.5%的学生指出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活动的评价和实时回馈不够”的问题, 这提醒我们在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反馈方面要加大力度, 以便学生实时了解自身学习进度和态势。
3. 结论与启示
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在大学英语网络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促进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本次调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 我们应开设网络自主学习的导学课程, 培养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使用各项网络资源;第二, 应以网络为依托, 丰富各种介质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学习资料的机会;第三, 优化网络环境。为学生通过国内外网站学习和使用英语创造条件;第四, 提高辅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第五, 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开设英语讨论区, 为学生提供用英语交流和语言实践的场所, 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 提高学生讲英语的能力;第六, 探索课外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途径, 促进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利的补充与延伸。目前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相信通过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和完善, 会形成更加完善、有效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1981.
[2]Sheefin, S.Self-acces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谢福之.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作用的调查报告.院长/系主任论坛, 2009, (4) .
[4]华维芬.自主学习中心——种新型的语言学习环境.上海:Foreign Language WorId, 2001, (5) .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大学研究性学习 篇2
一、大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研究性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而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历发现数学、探索数学的真实情境并获得研究体验,是当前深化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所谓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或从数学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题研究。
二、大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性课题内容选择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入门阶段,是基础,是起步。因此学生如何选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大学生在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课题时,难免会在课题选择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是在调查中所发现的大学生在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选择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据调查,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中存在局限性;对课题内容不明确;所选调查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抽象、空泛、过大,具体实施调查无从下手;调查课题过难,不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课题确立的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和价值性;凭主观臆断“选题”,不考虑课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长期以来,大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的选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创新思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思维观念的重大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
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一、问题与背景
高等院校素以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著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人才培育、知识创新的重任,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任务。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颇为严重的学风不正现象,诸如厌学、逃学等。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但它们或多或少总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因此,重视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有利于高校顺利完成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优秀人才的重任。本文根据已有文献和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观察,本研究从回报、职业、求知、表现、应付五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旨在就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和差异,进行某种三角测量。
二、资料与方法
(一)样本设计
此次抽样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先抽取系,然后直接抽出以班级为整体的群体。具体抽样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抽样:专业的抽取。从所有本科专业中随机抽取10个专业。第二阶段抽样:班级的抽取。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抽取班级,每个专业抽取一个班级,以班级的全体同学为调查对象。
(二)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采取“集中填答问卷,当场完成,当场检查,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填答问卷的时间约为10分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2%。其中男生155人,女生182人;大学一年级113人,大学二年级140人,大学三年级84人;文科专业179人,理科专业158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分析发现,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总水平在63.3692%至65.408%之间,以回报、求知、职业动机较高,其余依次为表现、应付动机。
(二)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
我们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来研究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结果显示,变异数同质性检验显著度全部大于0.05,均符合变异数同质性假定。回报、应付动机的F值未达显著,职业、表现、求知及学习动机的F值均显著。对后者采用Scheffe法进行事后比较检验。结果表明,在四种动机上,均有不同的组间差异。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看来比专业差异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境况。
(三)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
回报、职业、表现、求知方面学习动机因变量,F值未达显著。应付动机因变量,F值显著(F=7.279,p<0.05)。后者的Scheffe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应付动机上,贫困和富裕组间、一般和富裕组间有显著差异。两组间均值差异分别为0.75694、0.85268,且95%置信区间均未包含0,因而差异显著。说明对于家境贫困、家境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应付动机都要高于家境富裕的学生。
(四)不同专业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
一般来说,与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生相比,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生总的来说较为缺乏学习动力。专业兴趣和学习动机的相关性,我们同样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检验。结果表明,在职业层面上,对自己专业不太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学生差异显著,P值为0.005,均值差异为0.41554。95%置信区间未包含0,因而差异显著。可见,不太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的职业动机水平要高于比较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
四、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10个班级337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在学生学习動机的总体情况以及学习动机的各个方面,所得到的总的结论,可以概括地描述为某种“拉平”现象。
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总体情况这方面,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回报层面、求知层面、职业层面、表现层面、应付层面五个维度上依次递减。五种不同维度的学习动机水平相差并不是很大,其动机百分比从最高72.474%至最低54.94%。同时,全校学生学习动机强度也只是比中等水平略高,学习动机总水平64.39%。这相当于,按百分制来衡量,全校学生在学习动机水平这场考试中,其成绩仅为及格。我们同时可以看到,五种动机水平也呈某种拉平的格局。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动机总水平和各层面学习动机上,不同年级组呈现较为复杂难辨的局面。首先在学习动机总水平上,大一年级高于大三,而大一和大二没有差异,大二和大三也无差异。这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由高转低,大二年级是一个中间过程。一年级学生刚从中学通过高考升入大学,他们可能还保留着中学时的学习惯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惯性慢慢地消耗掉了,学习动机慢慢地被“拉平”了。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学生在应付动机上有显著差异,这本来在情理之中,但是统计结果显示的是,家境贫困和一般的学生的应付动机强于家境富裕的学生,这一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也与一般的日常的想法相背。人们一般会认为家境富裕的学生的应付动机应该是最强的,而家境贫困的学生的应付动机理应是最弱的。
对于专业兴趣不同的学生,不太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其职业动机高于比较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其他组间均无差异,并且,其他层面的学习动机上所有组间也均无差别。这个现象也是颇为有趣的。可以尝试给出的解释可能是,对于不太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总的来说,一方面他们在大学的学习可能趋于功利化,这可能反映了转学机制尚无良好到位。另一方面可能说明,目前的专业设置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 贺红.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4) .
[2] 邓辉平. 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的初步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01,(01) .
[3] 刘惠军,李洋,朱丽雯,李俊茹. 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内部动机和胜任感的关系[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
大学教育与研究性学习 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它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随着理论研究和教育政策的推进, 研究性学习在教育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强调学习应带有研究的性质, 怎样的学习才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这需要我们对研究活动的特点有所认识。有人对研究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归纳, 认为研究意味着学习已有的知识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意识与努力。研究的特点:第一, 深刻性, 就是以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材料为依据, 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本质性的认识;第二, 专题性, 即对事物进行专题的析理;第三, 主体性, 研究的过程是主体主动对客体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者的主体性表现得比较鲜明;第四, 广泛性, 从研究的对象来说, 它包括的范围比较广。
研究性学习基本含义大体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落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上。即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指学生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 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
同时, 研究性学习也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 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和学习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著名的发现学习理念, 即不能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 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 (如转换、组合、领悟等) 而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基本结构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研究性学习是主要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学习生活。研究性学习在结果和过程两者之间更重视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并以个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依靠学习团体智慧、分工、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在学习与实践中持续产生学习动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模式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因此, 作为高校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通过选题、搜集资料、实施调查或操作实验、撰写研究报告等环节, 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是研究性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教师与学生对所选课题进行共同研讨, 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参考性意见, 所以, 教师的教也是研究性的;学生学习的形式多以小组合作进行, 经过组员的通力合作完成研究任务;学生通过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研究,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研究性学习是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并重的学习活动, 尤其强调研究过程, 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发现科学真理的正确方法, 这与现在学生只注意记忆科学结论的学习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
根据布鲁纳对学习的分类, 研究性学习属于他所说的发现学习的范畴, 与接受学习相对应。就人的发展而言,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 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现代教育中之所以突出研究性学习, 并不是要废除接受性学习, 而是因为我国的教育传统中接受性学习一直居于中心位置, 而发现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边缘化。
二、研究性学习与大学创新教育
大学的精神内核是创新精神。大学鼓励、倡导人们探索未知世界, 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地方, 是追求学问的热土, 它为人们提供知识与思想, 形成自由气氛, 培育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从而改变世界, 改造人类自身。大学作为文化传播与增殖的重要园地, 通过教育培养千千万万继承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 并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才能形成绵延不断的文化流, 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繁荣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阐释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和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不创新, 中国就没有出路;只有创新, 才能超越历史, 超越自我, 才能赢得发展、赢得未来。江泽民同志还从教育角度阐述了创新这一时代精神, 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 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 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教育的特殊地位、性质和功能, 决定了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创新以创新人才为主体, 而创新人才必须依靠教育来培养;创新以创新精神为先导, 而教育是创新精神的动力源;创新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为基础, 而教育是生产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的主要基础。总之, 教育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大学的创新教育必须依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成为决定经济发展、保持经济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社会发展向高校提出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 世界各国都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在《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报告中提出了“基于研究的学习”。认为基于研究的学习是建立在发现而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法, 是在发现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发展技能, 培养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学习过程。其他经济发达国家也都纷纷采用旨在提高大学生研究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我国也先后三次 (1999, 2005, 2007) 以文件的方式强调高校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因此, 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全体大学生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有效学习方式, 唯其如此, 大学的创新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三、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是指导当代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了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在素质教育中,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是重点, 道德素质教育是方向, 身体素质养成是前提, 心理素质是动力。大学教育注重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大学目的理想的新飞跃, 是指导当代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优良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 人类的学习是一个自我认知、管理和调节的过程, 需要在学习过程中, 与他人交流、合作, 完善自己、促进发展, 完成知识的社会化建构。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活动, 也是合作性很强的活动, 因此, 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大学生积极动手实践, 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 自觉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巩固对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形成良好的品格、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其次,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许多问题、困难都是由学生自己设计, 自己解决, 从中可以得到意志的训练。这些经验对学生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大有益处。再次,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许多大学生选择的课题都是从社会、生活等方面入手, 如国际形式、人类和平与战争、饥饿等宏观的问题, 又如女童入学、心理健康等微观的问题。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 大学生自觉地认识社会, 认识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自己的责任。最后,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个体在长期的对科学真理探索、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深化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它表现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崇尚创新, 倡导并体现为有所进步、有所贡献的人生取向与精神追求。通过研究性学习, 大学生探索科学真理, 认识科学本质, 逐渐形成求真、求实、求新的科学精神。
四、研究性学习是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之路
近些年来许多大学将塑造“大师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也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 进行了很多努力, 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面向大学的各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 大学毕业生中出类拔萃者稀缺难觅。同时, 大学生对当前的大学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满意度偏低。据华中科技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北京、武汉15所大学近28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学生对人才培养现状的满意度不是很高, 评价为“一般”的占49%, 居首位;“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21.3%和7.7%;而“满意”和“较满意”合计仅为22%。约50%的被调查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效果持不置可否的态度, 近1/3的学生提出了批评, 只有两成学生予以肯定。
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这与大学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的培养方式可以称为“外塑式”的培养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强调外在因素 (如教师、教材、教育环境) 对人才的塑造, 因而重教不重学, 学生在教育中仅仅被当作教育塑造的对象, 把培养学生的过程等同于制作雕塑的过程。但实际上这两个过程存在巨大差异, 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是用做雕塑的原材料是没有自主性的, 雕塑家的意志可以完全地在原材料上得到实现。但是学生却是具有自主性的, 外在的塑造仅仅是学生成才的一个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过程, 而不是外塑的结果。传统教学的塑造性与雕琢性使学生成了目的与手段的客体, 人为地过分雕琢使学生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的状态。因此, 有人提出“大学教育的生产与自我生产”的观点, 认为大学教育的“自我生产”, 是学生基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在一定教育“生产”基础之上, 自行采取某种或几种相关的形式及方法, 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及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的其他相关信息, 进行自主消化、吸收、积淀和内化并通过实践进行演练、验证的过程, 其特点是学生基于自身原因或环境原因, 自觉加工知识和进行自我塑造。
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教育理念的导入, 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研究性学习自始至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种过程, 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构建的过程, 自我塑造的过程或自我生产的过程, 通过这种过程才能实现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力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只有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才能摆脱“被塑造”、“被生产”、为考试而学的被动局面。正基于此, 大学人才培养必须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观, 积极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一教育理念, 最大限度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实现自我塑造, 使大学教育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人才, 从而实现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5) .
[2]、徐学福.“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6) .
[3]、蔡文书, 王希辰.研究性学习与理想和现实的大学教育[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5 (3) .
[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5]、江泽民.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1999-06-16.
[6]、刘振天.志当存高远——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大学理想的新探索[N].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0 (2) .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研究报告 篇5
【摘 要】
对远程学习者特征的认知往往易停留在工学矛盾、以在职成人为主等一般性描述上,且据此开展的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也不多见。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也发生变化,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高等学校,其教育对象的开放性、办学系统的全国覆盖、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目标以及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的理念,使得自身学习者的情况更加复杂、多样。本文在现有学籍管理系统和问卷、访谈的基础上,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年龄跨度、地域分布、职业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学习动机、学习需求等学习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的结构复杂且分布广泛、学习动机多样且学习需求实际,据此提出需要政府对国家开放大学给予政策和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学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观念转变和具体的教学改革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习者研究;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建议;国家开放大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5―0020―07
一、背景与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等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2012年,教育部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明确了“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1]。“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不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更名或翻牌”[2],而是适应历史发展的战略转型,是由规模化办学向质量办学的转型。这种转型直观上看是办学体制机制、办学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专业和课程建设、系统运行机制、考试考核模式、信息化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或转变,而本质上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设与创新,是以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转型。
ISO9000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从用户的角度把质量定义为“产品适应用户需要的程度”。相应的,一所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学习者需要的程度也就成为衡量其办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别是,教育部党组审议通过的《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指出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教育部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要求国家开放大学“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学习者在年龄、地域、职业、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对不同类型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程度等方面的特征,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开放大学的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的开设、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以及考试考核、教学与管理的模式等。因此,国家开放大学要成功实现转型和升级改造,必须重视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对学习者有个清醒、准确的把握。
文献调研发现,尽管业内对远程教育的学习者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工学矛盾、以在职成人为主等,但是在年龄、地域、职业、学习需求、学习动机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全面、不深入。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高等学校,其教育对象的开放性、办学系统的全国覆盖、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目标以及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的理念,使得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者,无论在年龄跨度、地域分布、职业分布等基本特征方面,还是在学习动机、学习需求等学习特征方面,都更加复杂、多样。同时,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也发生着变化,社会成员对职业技能和新知识技能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需要国家开放大学要对其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便为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研究主要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工具,使用EXCEL的数据透视表功能,对国家开放大学现有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学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掌握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基本状况,并在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选取中东西部(湖南、广西、成都、太原、河北、沈阳、大连、无锡、浙江、南海、云南、广西、甘肃、西安、新疆兵团)15个省市级广播电视大学,覆盖本、专科78个专业,最终回收问卷8550份,其中有效问卷6721份,有效率78.61%。整个研究主要从学习者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期待、知识与能力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访谈和分析,以期对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者有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掌握。
二、学习者结构
截止2013年底,国家开放大学在校生总规模达367.63万人,占我国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的10.37%;2013年招生总数(1,088,876人)占我国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11,292,355人)的9.64%[3]。
1.年龄结构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年龄跨度大,从18岁到80岁都有。其中,以18-25岁最为集中,占44.41%;其次为26-35岁,占38.69%。已婚学习者比例达61.66%。
2.地域结构
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覆盖面广,学习者遍及大漠边陲(如在校生占比新疆2.78%、甘肃2.34%)、林海草原(如在校生占比内蒙古2.15 %、黑龙江1.70 %),少数民族地区(含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内蒙古)在校生占比6.35%(233,304人),西部地区(含山西、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14省市自治区)在校生占比35.66%(1,308,621人)。
3.从业结构
学习者以在职从业人员为主体,工作领域集中于第三产业。在校生中在职从业人员比例为76.81%(不含自由职业者),学习者职业领域分布集聚度较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规模的62.61%,其中,教育类比例最高;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以制造业(如纺织业、汽车制造业等)为主;传统的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比为1.26%。
4.区域结构
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网络,服务群体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基层学生(地市级以下)占在校生总规模的67.10%。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居住和就业在城镇地区的占比为93.29%,但户籍仍在乡镇以下的为34.42%,居住地与户籍地分离现象显著。在校生中,“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占比5.45%(196,597人),士官学生占比2.83%(103,982人),残疾人学生占比0.2%(5,984人)。学习者当中,士官等特殊群体及农村等教育资源匮乏地域学生占比较高。
5.岗位结构
学习者在工作岗位职级上,以普通工作人员为主。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从工作岗位级别角度看,普通职员的比例达75.00%,中层领导比例为13.35%,位于领导或决策层的占11.65%。
三、学习者学习动机
调查问卷中“学习动机”部分,共19个题目,包括19类学习需要,这些学习需要分属于动机的三个维度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计分法,选项分别为“完全符合”、“符合”、“说不准”、“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依次计分为5、4、3、2、1。分数越高表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越高、越强。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学习者学习动机呈多样化的特点,以“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主要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普遍较强,多项学习需要得分较高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普遍较强,有8项学习需要得分均值在4.0及以上,这8项学习需要分别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文凭的需要、增强个人竞争力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就业或改善就业的需要、充实生活的需要(按得分均值由高到低的顺序)。而一些情感类动机如实现自尊的需要、情感的需要等得分较低(接近3分或低于3分),不是主要的学习动机。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学习动机倾向以内部动机为主,包括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增强个人竞争力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学习者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也比较强烈。
2.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动机强度不断减弱
20岁以下年龄段学习者学习动机均值为3.95,40岁以上学习者学习动机均值为3.68。不同年龄段学习者间的动机差异主要表现在增加收入的需要、改善家庭生活质量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改变社会地位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满足家长期望的需要等方面。30岁以下的年轻人较为看重满足家长期望的需要、增加收入的需要、改善家庭生活质量的需要,有着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主要表现为外部动机。
3.来自不同产业的学习者学习动机有所差别
来自不同产业的学习者学习动机有所差别。来自第一产业的学习者学习动机最强,学习动机均值为3.92;其次是第三产业,学习动机均值为3.87;最次是第二产业,均值为3.82。鉴于来自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学习者是学生的主体部分,对比这两类学习者在19类学习需要方面的差异。按照从业领域分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做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结果发现不同从业领域学生在增加收入的需要、实现自尊的需要、就业或改善就业的需要、文凭的需要、服务社会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4.来自不同区域的学习者学习动机各有侧重
国家开放大学是跨区域、跨行业、办学体系覆盖全国城乡的新型大学,主要由总部、分部、学院、学习中心组成,每一级办学机构分布的地域有所区别,面向的人群亦有不同。总体而言,“分部”主要设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学院”设在地市,“中心”设在县市、乡镇,不同层级的机构将面对不同区域的学习者。
来自不同区域(分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地市、县市、乡镇、农村6类)的学习者在满足家长期望的需要、提职或评职称的需要、服务社会的需要、改变社会地位的需要、增加收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实现自尊的需要、个人的兴趣爱好、就业或改善就业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文凭的需要11项需求方面差异显著,并且这种差异表现出一定的线性变化特点。
在满足家长期望的需要、提职或评职称的需要、改变社会地位的需要、增加收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文凭的需要6项学习需要方面,沿着直辖市、省会城市、地、市、县市、乡镇、农村顺序,学习动机呈强度下降趋势。在服务社会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实现自尊的需要、个人的兴趣爱好、就业或改善就业的需要5项学习需要方面,沿着辖市、省会城市、地、市、县市、乡镇、农村顺序,学习动机强度呈上升趋势。来自城市的学习者更为看重提职或评职称的需要、改变社会地位的需要以及满足家长期望的需要;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习者更为看重服务社会的需要和求知的需要。
四、学习者学习需求
调查问卷中“知识需求”部分,共7个题目,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大类,基础知识包括外国语知识、计算机相关知识、自然科学类知识和人文社科类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计分法,选项分别为“非常需要”、“需要”、“说不准”、“不需要”和“完全不需要”,依次计分为5、4、3、2、1。“能力需求”部分,共有13个题目,能力分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学习者按照能力需求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需求程度最高的排在前面,依次类推。“学习期待”部分,共有11个题目,主要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方式、媒体形式、支持服务等方面的期待。
1.希望学以致用,更加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1)所学知识能够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超过半数(60.66%)的学习者希望课程内容能够更多地符合实际工作需要,22.39%的学习者希望课程内容能够更多地扩展知识面,10.71%的学习者希望课程内容能够更多地培养动手操作技能,有6.23%的学习者希望课程内容能够更多地反映学科前沿。
(2)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尤其是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学习者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强度整体高于对基础知识的需求强度,其中,学习者对于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强度最高(4.39),其次是计算机相关知识(4.30)、专业理论知识(4.30);学习者对于外国语知识的需求强度最低(3.58),其次是自然科学类知识(3.69)。专业技术知识包括专业方法、程序、实务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学习者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对实际工作最为重要,所以其需求强度最高。总之,学习者往往会根据每一类知识对实际工作的重要程度,来确定该类知识的需求强度。
(3)不同工作年限学习者的知识需求存在差异
在基础知识方面,工作年限长的学习者对外国语知识的需求偏低,而不同工作年限的学习者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专业知识方面,工作年限为0-6个月的学习者对于各类专业知识的需求强度最高,分别为专业技术知识(4.43)、专业理论知识(4.34)和专业前沿知识(4.18);工作年限越长的学习者,对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强度越低。
(4)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的关系影响对知识的需求强度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关系分为专业对口、相关或相近、完全不同三种类型,所占比例依次为32.88%、46.78%、20.34%。其中,专业对口类型的学习者对各类专业知识的需求强度最高,完全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对各类专业知识的需求强度最低。
(5)不同职业领域的学习者对知识需求存在差异
住宿和餐饮业学习者对外国语知识的需求强度较高,农林牧渔业学习者则对外国语知识的需求强度较低。信息技术领域的学习者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需求强度较高,建筑业学习者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强度较低。医学领域的学习者对专业理论知识需求强度较高,农林牧渔业学习者则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需求强度较低。医学和教育学领域的学习者对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强度较高,法学类学习者则较低。
2.希望重点加强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1)加强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
59%的学习者更加关注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57%的学习者更加关注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其中,管理学类,69%的学习者认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教育学类,56%认为专业拓展能力、54%认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要;农林牧渔类,超过60%的学习者认为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重要;医学类,56%的学习者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传媒类,80%的学习者认为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重要;旅游类,68%的学习者认为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重要。
(2)不同工作年限学习者对能力需求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工作年限长的学习者更侧重专业核心能力提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学习者,其中45%认为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要,43%认为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要;工作年限在6-10年的学习者,认为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要;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学习者,认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要。
(3)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对能力需求各有侧重
20岁以下的学习者中,51%的学习者重视专业拓展能力培养,46%的学习者重视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20岁至30岁的学习者中,55%的学习者侧重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和49%的学习者侧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30岁以上的学习者不重视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视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3.倾向于灵活的考核方式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学习者倾向于平时作业、练习以及课程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随学随考。首先,在考核方式上,77.95%的学习者希望综合采用平时作业、练习以及课程考试三者,其中49.22%的学习者希望是以平时作业为主,课程考试为辅;仅有10.28%的学习者希望只通过最后课程考试来完成课程学习考核。第二,在考核时间上,59.86%的学习者依然选择固定的考试时间,40.14%的学习者希望能够随时参加考试。第三,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考核方式期待方面差异较小。
4.倾向于混合式学习方式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学习者倾向于混合式学习方式。首先,在学习方式上,49.65%的学习者希望通过面授教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方式进行学习,29.85%的学习者希望完全基于网络开展学习。第二,在学习材料形式上,85%的学习者希望同时提供电子化材料和纸质学习材料,10.86%的学习者希望提供的是全电子化材料;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媒体形式偏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媒体形式的偏好由“以电子化材料为主”向“以纸质材料为主”转变。第三,在辅导方式上,70%的学习者希望电子邮件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五、基本结论
1.学习者人数众多,结构复杂且分布广泛
国家开放大学2013年在校生367.63万人,相当于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近1/
10、成人高校(含成人专本科和网络专本科)在校生的83.48%,居世界开放大学之首。他们是由不同年龄、产业、职业、地域、区域的人员组成,结构复杂,分布十分广泛。
具体来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的生源、年龄和流动性呈“七八九”特征分布态势,即生源67%来自地市级城市及以下,年龄83%集中在18-35岁之间,居住和就业在城镇地区93%,居住地和户籍分离现象显著,表现出学习者的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的职业、职级和工作领域呈“八七六”特征分布态势。学习者当中,在职的从业人员占比77%,工作岗位职级75%是普通职员,其工作领域62%集中在第三产业。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以社会普通劳动者为主体,他们既是享用教育优质资源的弱势群体,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国家社会经济转型期,这一群体更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主要对象。此外,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者中还包括那些同样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社会特殊群体,即士官、农村、少数民族、西部等教育资源匮乏地域学习者,他们同样需要适应其学习和个体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等。当然,相对集中、来自基层的学习者更多的是城镇化进程中的转移人口,他们自身的文化基础薄弱、职业技能欠缺,在城市就业后,急需得到符合其自身需求的相应的教育资源。
国家开放大学是办在社会中的大学,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一直践行着服务社会弱势群体、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形成的社会责任,只有更加关注学习对象的成分结构,才能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服务,这对推动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早日建成终身学习型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2.学习者学习动机多样,且主要动机是提升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生活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学习动机多样。学习动机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学习者有着近20种不同的学习需要,还表现在不同人群的学习动机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根据调查,学习者学习动机需求选项有8项得分在4.0分(满分为5分)以上,且“提升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为得分最高的两项动机。此外,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学习动机都有所差别,这反映出国家开放大学生源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受不同工作、家庭、社会环境及舆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学习者认知水平、焦虑程度、兴趣爱好、需求强度、志向水平和价值观等内在因素的制约,学习者呈现出多样性的学习动机。由于他们集社会角色、工作角色、家庭角色和学习角色等诸多角色于一身,承担着工作、家庭、社会责任,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将提升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动机。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与教学设计,以及开展教学、管理和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
3.学习者学习需求实际,且主要学习需求是满足职业发展和灵活学习
学习者知识需求的本质在于学以致用,即学习者需要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的知识。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对于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适应生活最有帮助的知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提升专业知识、尤其是专业技术知识的比重和质量,通过教学研究和学科知识梳理,更新、改革教学内容,确保为学习者提供最有价值的知识。依据调查结果,60.66%的学习者希望课程内容能够更多地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强调教与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学习者更重视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技术知识,以满足实际工作和未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无论学习者工作年限长短,都注重在信息化时代下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推广普及和计算机网络成为重要的办公条件,使得各个年龄段学习者对于计算机相关知识的需求强度都较高。学习者对于外国语知识相对不够重视,很可能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
学习者普遍认为加强和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学习者提升能力的要求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即满足其所从事行业的职业及岗位职责要求。学习者对专业核心能力水平提升的需求,说明了他们对所从事职业及岗位要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个人职业定位、个人发展定位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先确定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开设一批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明确这些课程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定位其“核心能力”要素,然后确定“课程内容”。
半数及半数以上的学习者希望学习方式、考核时间、考核方式、学习材料等的形式更具灵活性。学习者希望通过面授教学和自学相结合、电子化材料和纸质学习材料相结合、电子邮件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混合方式进行学习。在考核方面,学习者倾向于平时作业、练习以及课程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随学随考。要满足学习者上述考试需求,就需要教育机构考虑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逐步向平时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模式转变,视不同学科,大力推进数字化试题库建设,支持随学随考,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评价服务体系。
上述调查结果为国家开放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出版、教学模式改革以及管理和服务模式变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六、建议
分析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的规模、年龄结构、从业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岗位结构等可以看出,国家开放大学是一所拥有百万学习者的巨型大学,是一所面向普通老百姓的、办在社会中的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的任务是伟大的,同样也是艰巨的。这所大学承担着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公平,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社会责任,这一点正是与关注精英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不同之处。如此众多的学习者,生源结构复杂,带来了多元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更需要国家开放大学在有着三十多年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经验基础上,进行转型与升级改造。
1.对政府的建议
国家开放大学是一所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新型大学,承载着前所未有的使命和任务,更需要政府加强重视、关注和指导,给予政策和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来看,政府对此政策模糊、经费投入不够,严重影响了这所大学功能的发挥。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给予明确政策,确定国家开放大学功能定位
按照刘延东同志在2012年7月31日开放大学成立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国家开放大学“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需要政府进一步给予明确的政策重点扶持与建设,国家负责统筹终身教育体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出面综合规划和资源配置,进行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制度法规、组织架构、服务体系、学习资源、网络平台和立交桥等建设,以国家开放大学为主体,使之真正成为“惠民生、促公平、增国力”这一新形势下的新载体和新抓手。
(2)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国家开放大学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国家开放大学体系中35所省级电大的财务调研数据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对比省级电大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可以发现,2009-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普通高校增长幅度要快于省级电大;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高出省级电大近10个百分点。省级电大学杂费收入比例在50%以上,高出普通高校20余个百分点。这样的经费收入结构说明学杂费(在电大主要是学费)收入对于支撑国家开放大学事业运转发挥着主体性作用,相应的也反映出,在电大学费针对普通劳动者学习需求增长的现实条件下,开放大学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增加国家财政投入。
此外,如此众多、分布广泛的学习者,若要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就需要重点建设信息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将资源推送到他们身边,使得全体社会成员得到共享;就需要加强学习支持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来弥补时空距离所带来的诸多教育教学问题,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过程加强辅导,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发展他们的个体能力。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本费用,比一般的教育类型成本要高很多。
建议国家设立专项经费,建立继续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将继续教育放在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程度,消除其边缘化状态,更好地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化,实现教育机会、资源和服务的均等化。
2.对学校的建议
国家开放大学是跨区域、跨行业、办学体系覆盖全国城乡的新型大学,主要由总部、分部、学院、学习中心组成,各组成机构需要再次认识我们的学习者。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者,无论在年龄跨度、地域分布、职业分布等基本特征方面,还是在学习动机、学习需求等学习特征方面,都更加复杂、多样,特别是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发展对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的变化,更需要我们深入认识学习者需求,深入研究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认识
转变思想观念,即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从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开始,了解学习者的年龄、地域分布情况以及他们职业和岗位情况,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不同之处,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改革,正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与归宿。
进一步提高认识。学校既要适应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的趋势,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功能已经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向全民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转移,我们学校要更加强调向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方向的转型和升级改造。
(2)重新调整专业发展方向,梳理课程体系
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国家开放大学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应以满足实际工作与社会生活需要为宗旨,避免过分强调学术性和专业的系统性。在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结合国家开放大学的性质特点,重新调整专业结构及其发展方向。
围绕学习者的实际学习需求,在学习者能力提升、技能提高上狠下工夫,重新梳理课程体系,以体现专业的发展方向。“更新、改革课程内容,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传递给我们的学习者,或者说让学习者学习到对自己最有价值的知识”,以满足其职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专业技能和适应生活的能力需要。
(3)探索形成“基于网络”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试点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改革工作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不少问题、矛盾都是深层次的,而且是相互关联、错综复杂的,其中就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改革目前的教与学模式,以混合教学模式为主,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主动学习、远程支持服务和面授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强调向完全采用网络的教学模式发展。“以专业为基础,以课程为单位组建网络教学团队,开展网上导学、助学和促学,以及在线开展教学活动等;以学生在线学习为主线,搭建适应自主学习需要,涵盖整个学习过程的网络学习空间;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愿意学习、善于学习和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为目的,改革考试模式,发展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习评测”,形成性学习评测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深入探索网络时代背景下基于网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本报告执笔人:王迎,赵婷婷,朱煜,王立,魏顺平,齐坤,张凤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2014-04-01].http://.[6] 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9-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收稿日期:2014-04-18
作者简介:“开放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100039)。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篇6
一、引言
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引起了外语教学领域一次空前变革,开始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开启了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到研究“学习者如何学”的转型。Zimmerman& Martinez-Pons(1990)认为,自主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这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Pintrich(2000)则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并对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监督、调整和控制,而这些都受到各自学习目标和环境特征的影响和限制。Benson(1997, 2005)认为,自主学习可以定义为在学习管理、认知过程和学习内容三个层面上对于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庞维国(2003)则从学习的各个维度,包括动机、策略等,从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制订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进程等,来定义自主学习。
二、研究背景: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六年来与学生网上的直接交流以及问卷调查等,我们了解到多数学生进人大学之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太多不适应。虽然近年来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个别省级重点中学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来说,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
自主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加之如今网络学习环境的扩展和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应该如何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三、研究内容
(一)前期工作
我们自编关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与技巧的调查问卷,已经先后发放三次并收回有效问卷587份。
自从我们2008年6月设立与学生的网上交流平台以来,已吸纳我校学生三千多人,已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和发起投票三次,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并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全部反映受益匪浅,表示迷茫之中找到了方向。现在已有三百多名外校学生的加入。
通过自编问卷调查大学英语学习策略与技巧的使用情况,对已经进行过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因子分析,与理论构想完全符合,量表的信度也达到了相对满意的水平。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重视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是提高自主学习策略的关键,学习自我监控能力较强的同学学习策略水平比较高。高年级的学生平均自我监控能力较强,但多数反映是通过前两年的迷茫和彷徨,自我摸索得来的。之前已经耽误了许多时间。全体同学都希望一进大学就能得到有力的指导。
本研究前期工作已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支持和全面合作。同学们的响应更增加了我们对本研究的决心和成功的信心。我们的成员都是多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完成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和保障。我们将借鉴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填补国内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与技巧研究的空白。
(二)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的内容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大学生学习策略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即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和学习方法,其中,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元认知知识和体验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是学习方法和元认知的“中介”环节。本课题将通过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如清晰了解任務的意识性、使用策略的意识性、把握自己学习特点的意识性、掌握学习材料特点的意识性、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意识性)丰富元认知知识和体验、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元认知监控——“自主”问题,即如何能够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使之尽快完成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汲取的转变。
(二)改革方案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步是通过调查研究和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探讨自主的学习策略,例如:(1)英语学习的自我设计与规划;
(2)学习观念和态度的转变;
(3)理论与实践的贯通。
第二步,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好的学习策略:
(1)符合自己的学习规律及身心特点;
(2)根据个人的爱好及兴趣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3)以要达到的英语学习目标为主导方向;
(4)及时发现不足并改正;
(5)积极借鉴别人成功的学习经验但不要盲从;
(6)多与别人交流探讨经验,尤其是老师的良言。
第三步,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具体有效的学习技巧。这些技巧主要包括:
(1)听课技巧;
(2)记忆技巧;
(3)阅读技巧;
(4)制定学习计划的技巧;
(5)应试技巧;
(6)引起学习欲望的技巧;
(7)有效利用时间的技巧;
(8)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技巧等。
(三)创新点和预期目标
创新性地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现代统计学结合,利用SPSS软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以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可靠。借鉴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并总结归纳出一整套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与技巧并将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在国内是个突破。
在调查我校大学英语师生教授和使用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分析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训练,促进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方法的形成,帮助学生提升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大学英语教学重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提高我校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完成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汲取的转变。
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对新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系列讲座将使学生能够少走弯路,节约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很快地适应大学英语的学习,尽快做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吸收的转变。
四、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大学英语的有效自主学习,实现我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总概括如下:
第一,为大学生,特别是新生,调适学习方式、方法和方向,尽快适应大学英语的学习。
第二,在教育心理学和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设立大学英语的自主学习策略,使之有据可依、清晰易掌握。
第三,通过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策略与技巧的指导,使其通过自己的行动、体验、适应和矫正,逐步获得较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并不断巩固、发展,直至掌握适合自身习惯和特点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张殿玉. 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 [J] 外语教学, 2005, (1)
研究性学习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7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从社会、自然和生活中选取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分析信息资料,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得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1]。
研究性学习转变以往学生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切身学习实践中挖掘课程资源,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主要特征。
1. 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真正地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
2. 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把学生置于多元、开放和动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围绕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进行课题选择,而不必要完全拘泥于课本内容。既可以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也可以在课本的扩展知识中进行选题,扩大知识面,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知识。
3. 探究性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必须通过教师指导,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手段,主动查询资料,通过多种方法确立自身的观点并予以合理阐述,最终解决某一问题,不能靠教师课上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出答案。整个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探求的自主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
4. 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能力培养,让学生亲身实践,探求真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广泛搜集、查阅资料,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做不同的研究准备[2]。
二、研究性学习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意义
由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特征可知,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强调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这些特征对于大学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大学英语课堂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课题。大学英语具有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泛。从自然、社会或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英语学科知识与真实的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细心去研究将会发现,其中隐藏着大量与生活有关且值得研究的课题。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目标是改革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要求为大学英语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其有效的手段。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将促使大学英语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最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三、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 更新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统摄全局,学生的学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鼓励学生亲身探究,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对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活动起到协助和宏观指导的作用。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创设情境、利用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积极主动学习,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收获;同时,也要求教师树立从单纯传授书本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观[3]。叶圣陶关于教学观曾经有过一句凝练而精辟的论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陶行知也曾明确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
2. 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在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人类的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给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与具体的帮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教师的讲授占去课堂绝大多数时间,这有悖于当今外语教学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教学原则。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启发诱导他们,给他们搭建求知与创新的平台,学生才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往往采用单向型直线交流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了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宜采用网络型交互形式。
大学英语课堂研究性学习中,采用网络型交互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各尽所能。
3. 创设研究性学习氛围
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研究的情境,并在学生的意识中引起类似科学研究的任务和问题,促使他们努力去探索,从而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依循学生认知水平,层层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教师要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形成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地运用各种手段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创设快乐的课堂气氛、和谐交流的学习气氛,学生在单调、枯燥的课堂中不可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才可以令大脑细胞处于积极活跃的状况,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切磋琢磨,同时师生之间应平等交流,形成一种其乐融融、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
4. 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在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着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用各种策略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给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和环境,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发展。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才刚刚起步,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不断改革提高。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去使用它。
摘要:本文在阐述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了大学英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327-329.
[2]王新村.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 2003.3:39-40.
大学学习投入的研究述评 篇8
1. 学习投入的概述。
(1) 学习投入概念的提出。学生的学习投入 (school engagement) 对国内来说或许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但国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学习投入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对学习投入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Ralph Tyler首次提出任务时间的概念, 指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时间越多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此后开启了对学习投入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2) 学习投入的内涵。关于学习投入的理论模型国外研究较早, 比较实用的两个模型一是Finn的参与—认同模型 (Participation-I-dentification Model) , 二是Connell等人的自我系统加工理论。参与—认同模型关注的是积极的社会和情感经历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 该模型强调了两个基本的因素:参与—行为, 认同—归属感和依恋感。自我系统加工理论认为, 当学生从权威人物 (老师和家长) 那里接受到积极的支持时, 就能够增强进取心, 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学习中去。而相比较, 国内研究较少, 而且关于创新方面发展不够, 多为借用国外理念, 自我延伸不足。针对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对学习投入的研究, 特整理相关界定如下。 (3) 高校学生学习投入的定义。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学生的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融入以及在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努力程度, 或者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努力学习的程度。这是一个范围名称, 也可以说是一个程度名称, 主要根据学生个人为了学习目的而肯于付出的限度。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学生投入与学习投入。
关于学生投入的研究分为两类, 第一类认为学生投入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 因此可以用人类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课程经验进行研究;第二类认为学生投入是一种以学生行为投入为载体的心理活动。而学习投入更倾向于第二种概念。 (2) 学习动机与学习投入。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或特定的任务中的一般愿望。Newman认为学生可以具有动机, 而且动机更强调对未来活动的驱动作用, 而投入是当下的行为表现和感受。而Martin的研究则是把动机和投入作为一个整体的变量来考察的, 他认为这样一种整合的研究, 对教育实践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
二、学习投入的维度划分
关于学习投入的维度划分, 迄今为止学界的观点还比较统一, 多为三维说。根据以往的研究取证, 本研究将其总结如下:
三、学习投入的测量
1. 国外学生学习投入量表的编制。
1999年12月, 由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发起针对全国范围内四年制本科院校学生投入高层次学习和发展制定了一项年度调查, 编制了“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调查表 (NSSE) ”目的是提高学校对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视, 提升教学质量。2002年, Schaufeli编制了学习投入量表 (UWES—S) , 此量表以大学生为样本, 分为三个核心因素:活力, 奉献, 专注。
2. 国内学生学习投入量表的编制。
我国学者罗燕等在2008年将NSSE引入中国, 并对其进行汉化处理。并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对清华大学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 将其与美国顶尖学校的学生学习投入状况进行对比。主要从五个维度进行:学业挑战度, 主动合作学习水平, 生师的互动程度, 教育经验的丰富度和校园环境与法治教育, 做到推动我们国家党的教育思想和其他方面协调健全发展。
我国学者方来坛等引入并修订了UWES—S, 据此编制出适合中国大学生的中文版UWES—S。李西营等人继续对中文版UWES—S进行修订, 将学习投入分为动机、精力、专注三个维度。廖友国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开放式问卷、访谈等方法, 按照问卷编制的程序编制成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 将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分为“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三个维度。
四、小结
大学研究性学习 篇9
国外大学高度重视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服务, 很多大学设有专业化的学业或学习指导机构, 或者设立专门的学业辅导项目, 比如哈佛大学设立了学业与个人发展中心, 斯坦福设有本科生学术生涯项目与研究生领导力和学术能力培养项目等。美国还成立了全美学术指导协会, 英国也有由16所大学联合成立的学习指导中心, 促进各高校学术指导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提升学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但国内大学的学习发展指导工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指导手段较为单一, 多采用学习经验交流、讲座形式, 少数学校开设了学习指导课程;组织活动的部门各异, 很多依靠学生组织的力量, 少有学校有专门的机构统筹相关工作[2]。因此, 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习发展指导体系, 切实提高学习发展辅导的成效, 还需要广泛、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清华大学于2009年在中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专门机构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指导。目前, 该校已经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发展指导体系, 尝试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专业而切实的帮助, 为各方面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支持, 探索因材施教的新理念和新方式, 并取得了初步的育人成效。本文将以清华大学的学习发展指导体系为研究对象, 从育人理念、组织架构、运行模式以及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以期对我国大学开展学习发展指导有所裨益。
一、深化育人理念, 依托专业机构支持学生个性发展
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对个性化、专业化的学习发展指导提出更高的需求。目前, 大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日趋多元化、个性化。部分低年级本科生由于基础较弱或未能及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原因,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 自信心受到打击。个别学生因自制力较差、学习方法不当, 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克服困难, 同时由于缺乏自信心羞于向教师和其他学生寻求帮助, 使得问题越积越多, 造成严重的学业问题, 甚至演化为心理问题。以清华大学为例, 据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统计数据, 2010年到访的本科新生中约有14%因为学习问题, 19%因为自我发展问题, 44%因为适应问题。而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则更多地面临对未来人生发展的困惑与焦虑, 以及时间管理、人际沟通、公共演讲、学术写作等可迁移能力的缺乏。因此, 提高学习能力和可迁移能力,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逐渐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发展需要。据清华大学2010年对学生需求调研显示, 87%的本科生和76%的研究生认为开展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学习指导工作很有必要。
中国高校传统的育人理念认为, 学生的学习发展问题是学风问题或者思想问题, 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解决。然而, 当高校教育者秉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理念, 重新审视、深入分析上述问题, 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遭遇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学习目标缺失, 有些确实是因为学习基础较弱、没有掌握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 这些学生需要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而学习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提升同样需要专业技能的指导[3]。
清华大学正是基于“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理念, 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可塑性及学习发展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 (简称学习发展中心) 。该中心经过3年的发展, 已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卓有成效的学习发展指导体系。
二、创新教育机制,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发展指导体系
大学学习发展指导起源于欧美一流大学, 其文化传统、法律制度、机构设置均与中国大学有较大的差异[4]。因此, 如何根据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本土化国外先进经验, 有效地开展学习发展指导工作, 是需要大学教育者们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以清华大学的实践探索为例, 从组织架构设计、工作团队建设和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 提出创新教育机制, 构建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高校学习发展指导体系的建议。
1. 依靠组织制度与队伍建设, 为工作开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
有效的组织制度是高校学习发展专业机构顺利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学生的学习发展指导工作涉及学生培养的多方面, 因此, 必须有适当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证学习发展指导机构具备协调调动所需教育资源的能力。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同样隶属于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5], 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工作。中心挂靠校党委学生部, 由学生部部长担任中心主任, 学生部、研究生部、校团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 统筹协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指导工作。中心与教务处等部门在困难学生帮辅、优秀学生培养等方面密切合作, 定期开展工作研讨, 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有力促进了工作的开展。这样的组织制度设计和工作实践打破了高校传统的教务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 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才培养各自为政的格局, 促进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调发展。
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是高校学习发展专业机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成效的重要基础。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采用聘请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了专职教师、辅导员, 兼职教师、辅导员, 学生志愿者、校友导师等分工协作的工作团队, 形成了以指导教师为核心, 以朋辈志愿者为主体, 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保障, 以校友为支撑的指导服务队伍组织架构和工作模式。目前, 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有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的专职教师、研究生辅导员10名承担咨询、辅导工作, 同时聘请了来自文、理、工多个学科, 具有一线丰富教学经验的50余位院系教师、研究生辅导员开展一对一咨询、开设讲座工作坊。品学兼优、热心公益的学生志愿者是开展经常性指导服务工作的主体力量, 他们往往与工作对象之间有着共同的经历和情感体验, 更容易互相理解, 便于沟通交流, 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招募了40余位优秀的高年级同学作为一对一辅导、答疑志愿者, 其中不仅有校特等奖学金获得者, 也有战胜了家庭经济、学业等各方面困难的“自强之星”。除此以外, 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特别重视引入校友资源, 聘请校友导师近30名, 通过校友的成功经验和人生感悟指导在校学生做好学业和人生规划。中心已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选拔培训体系, 为志愿者提供面试选拔、岗前培训、日常交流培训和定期专业技能培训等完善的培训环节;为指导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 定期组织交流研讨;为校友导师搭建交流互动平台, 持续激发他们参与工作的热情。
2.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特性, 构建全覆盖学习发展指导体系
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 其个性化、多元化的整体特性也日趋明显。因此需要中国高校提高育人工作的精细化程度, 针对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群体开展学习发展指导工作。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建立起了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帮辅、优秀学生因材施教和学习发展能力提升三个系统的全覆盖学习发展指导体系, 所有服务模块和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学习困难学生帮辅系统以“分级分类、个性化指导”为原则, 根据学习困难等级评估模型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困难, 在此基础上灵活组合一对一咨询、小班辅导、基础课程答疑坊、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工作坊和学习资料提供五个功能模块, 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个人学习提升计划, 提供从学习目标规划指导到具体的学习问题解答的不同层次的学习支持。
优秀学生因材施教系统遵循“全过程累进支持、全方位匹配教育资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针对学生在科研创新、领导力等方面的潜质和发展需求, 通过系统培训、导师指导、国内外学术机构和政府机构实习实践、跨文化交流等环节,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订单式服务。
学生学习发展能力提升系统则本着“重点培养和普遍提升相结合”的原则, 着力于普遍提升全体同学的学习能力和可迁移能力, 通过经常性的调研不断跟踪和把握同学的实际需求, 推出大学学习方法、时间管理、课程论文写作、为考试做准备、提高学习效率、团队协作、公共演讲等系列工作坊。学生在面临转系、发展路径选择、对未来发展迷茫等个人发展问题时, 均可预约一对一发展咨询, 与校内名师或者与自己有类似成长途径的高年级学长共同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6]。
目前, 清华大学学习发展指导体系已经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重点帮辅的学生中有94%自我感觉学习状态提高, 34%感觉学习状态有明显提高;重修课程的学生中有90%顺利通过;其中的大一学生有89%所有课程都顺利通过。中心平均每学期为1000余名学生提供学习帮辅服务, 开设的全校性学习方法讲座覆盖近2000人次, 平均满意度96.35%, 引进和自主编写高效学习手册12册, 每学期发放5000余册。
三、深入开展中国高校学习发展指导的经验与思考
中国大学学生学习发展指导工作是高等教育界的新探索, 需要全国更多的大学根据各校的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相关的工作。本文通过梳理清华大学学习发展指导体系构建思路与经验, 针对目前大学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 建议各高校开展学习发展指导工作时, 尝试从如何促进高校师生互动、同辈互动和专业化发展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从而获得更大的工作成效。
1. 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促进教师深度指导
促进师生互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促使广大一线教师对学生开展深入指导, 才能为学习发展指导工作注入持续的动力。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为了促进师生互动, 定期主动与任课教师沟通学习困难学生情况, 邀请任课教师开设互动性较强的系列学习方法工作坊, 为学习困难学生开设小班辅导, 努力提高师生互动频率, 探索出了一套能切实促进任课教师深度指导的个性化学习发展指导模式。但是要动员更多教师参加到学习发展指导工作中, 并持续葆有工作热情, 还需要有适当的制度保障。
2. 重视同辈辅导计划设计, 发展朋辈互助文化
开展同辈辅导是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为了给学生营造友好温暖的支持氛围, 发展朋辈互助的校园文化, 清华大学学习发展中心精心设计了一对一同辈咨询项目, 不断扩大基础课答疑坊同辈辅导志愿活动规模, 并开设了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同辈小班学习辅导。在助人的过程中, 同辈辅导志愿者也通过合作、分享和竞争不断加强了自身的学习。然而, 如何维持同辈辅导志愿者的积极性, 提高服务的专业性, 还有待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规范选拔培训机制。
3. 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 深化个性化分类指导
随着未来高等教育学生来源日趋多元化、国际化, 高校不可避免地面临为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提供专业指导的需求。国外大学学习分类指导策略已经细分为新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二学位学生、学生运动员、少数民族学生、留学生等。国内高校如何坚持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不断积累经验, 探索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分类指导的有效策略, 才能不断提高学习发展辅导水平, 逐渐建立学习能力和可迁移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并为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提供专业化建议。
摘要:面对中国高校扩招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日益凸显的对学生个性尊重不足、教师对学生培养投入不足、学生对未来发展考虑不足等问题, 成立专业机构指导学生提升学习发展能力已经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体系为研究案例, 分析其育人理念、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和组织经验, 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以期对我国大学学习指导工作开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学习发展指导,体系构建,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EB/OL].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07/1009/t20071009_257743.
[2]楼延常.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教学研究, 2002, 25 (3) :204-206.
[3]杨平.学习指导的意义与功能[J].教育管理, 1997, (2) :30-31.
[4]杨直, 高厚礼.大学生学习指导探索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2, 73 (6) :73-74.
[5]杜智敏.学习指导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 .
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篇10
一、大学学习的特点
(一) 大学学习具有专业性。
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阶段, 大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是学好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 为将来的就业、考研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 大学的学习内容是围绕着专业方向和需要展开的。此外, 由于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 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更要在专业基础上广阔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努力做到一专多能, 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 大学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
大学的学习与以往“填鸭式”教育相比少了课堂的讲授, 多了课外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学生除了上课外, 大约有50%左右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 大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和文献, 扩大并补充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自主解决预习或者课堂上产生的问题。大学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的选择性, 一般除了公共课和必修课外,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多门选修课。另外, 在大学里, 教师也不会规定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 只是提出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完全根据个人习惯和需要而定。
(三) 大学学习具有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是指在大学中获取知识途径的多种多样。在大学生活中, 课堂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大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依靠学习兴趣, 去探求并获得课外知识来帮助自己学习从而达到目标。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已经不是大学学习的唯一途径了。
(四) 大学学习具有创造性。
在大学学习中, 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从死记硬背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形成个人见解。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单纯的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充满学术研究氛围的大学环境影响下,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 逐步培养一定的创造性科研能力。
二、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 过渡阶段的学习心理。
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首先要完成的心理过渡是从中学学习习惯向大学学习的过渡。学生进入高等学校, 面临新的环境, 无论是从学习环境和方法, 还是从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有些是完全陌生的。考入大学后, 学生往往因为阶段性目标实现而失去了直接的学习动力, 加之现实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的较大差距产生了矛盾, 造成了大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个学期中出现学习成绩普遍有所下降的现象。
(二) 发展阶段的学习心理。
在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后, 大学生主要从基础理论学习转向高级专业技能的学习。这时期他们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科研选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上。学习的自我意识形成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这种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为更强的学习独立性, 自主性和可控性。如对学习内容主动选择程度的提高, 对学习时间安排上较大的自主支配, 尤其是自学能力已成为他们学习效果好坏的主要因素。
三、影响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
学习心理是指人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反映, 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结构包括诸多因素, 但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心理的全貌, 学习过程必须建立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 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之上。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 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因此, 学习的成功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换言之, 即取决于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条件的共同作用。
四、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分类及一般表现
大学生在学习的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理想信念等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良倾向, 若不及时调适, 就会影响他们正常学习活动, 造成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可以分为:学习动力缺乏或过强问题、注意力无法长期集中问题、学习疲劳问题和用脑不科学问题。
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动力, 得过且过;缺少抱负和期望, 没有压力感和紧迫感, 混日子;不能积极思考, 能拖则拖, 学习积极性不高。总之厌倦学习, 逃避学习, 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
五、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总体上分为个人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和家庭的原因。个人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因而学习活动中没有压力感和竞争意识。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学校存在专业设置口径过窄,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代社会实际需要, 导致学用脱节, 造成就业困难。社会和家庭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劳动用人制度尚不健全, 大学生择业机制尚不完善, 就业中不合理, 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一些家长的不恰当的期望, 过高的要求, 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间接原因。
六、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调适
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调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调适:
(一) 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 端正学习态度。
未来的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将愈来愈强, 也要求个人能够具备越来越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仅仅学习些简单的知识, 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无论是学习哪种专业,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大学生还要认识到, 大学的学习不仅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还要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 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浓厚的专业兴趣。
求知欲望与专业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直接, 最现实, 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这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 产生愉快的情绪, 从而形成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三) 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 找准努力的方向。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和分配精力。恰当的目标能激励大学生为了达到目标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而又不会因目标过高难以实现而产生心理上的失落感。
(四) 明确大学学习的实质。
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不仅要学会知识, 更要学会学习, 在收获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成就中激发动机。
(五) 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 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成就动机要适度, 要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充分正确的认识基础上, 既不好高骛远, 也不盲目攀比, 操之过急。制定切实可行的与自己远大目标相结合的阶段目标, 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调整心态, 淡化名利得失, 把学习的焦点集中在学习上。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学习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引起的各项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本文从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学习心理的特点入手, 总结影响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 列举了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一些表现, 分析产生心理失衡问题的主要原因, 提出一些调适心理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毕业论文,大学生,学习心理
参考文献
[1].吴汉德著.大学生心理健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激励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 篇11
1.激励的含义及其作用
激励(Motivation)一词是外来语,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所谓激励是指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利用某些事务对于人的吸引力,调动人们的活动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过程。正如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加里。斯但纳博士在《人类行为:科学发现成果》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激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得到相应满足的过程,它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得到满足的需求而告终。因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所以激励的过程也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当人的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新的需求将会反馈到下一个激励循环过程中去。
一个好的激励措施,必须包括四大要素,即:⑴明确的激励目的;⑵正确的实施路径;⑶得力的操作方法;⑷与激励措施相配套的、保障激励计划顺利实施的其它必备条件。激励目的不能简单地草率制定,而是要根据激励措施实施后能够产生的作用,确定综合性激励目的。综合性激励目的能够避免激励方案导致不希望的结果发生,以及出现相反的激励效果。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说明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对大学生实施激励能起到激发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學生的情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作用。
2.现行大学教育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教学过程的效益取决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则又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但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却呈现降低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大学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初等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很多课平时来听课的学生很少,绝大部分学生把希望寄托在老师最后指定考点或考试范围。②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刻板、单调和缺乏对学生产生良好激励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本学科前沿的探索,只是一味地津津乐道地灌输书本知识。这样的高等教育观念缺乏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励。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有违于教育的使命(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③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其他社会交际活动,而不想学习。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教师上课缺乏对学生的激励。因此,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极为重要。此外,转变教育观念,以及确立新的评价标准(如笔者提出和实施的免考制),从更大的层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保证和促进的作用。教师要由过去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充分欣赏、激励学生,与学生朋友式真诚相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生的平等。
3.大学教育中实施激励的可行方式
激励能使“成功者”继续努力保持成功,鼓励“失败者”再作努力争取成功。学生学习动力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将能得到激活和巩固。在大学教育中采用激励,能使学生的智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最佳发挥。实施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方式:
(1)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利用激励环境进行激励。人是环境的产物,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环境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能促使一个人健康成长。古时候"孟母三迁"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2)在教学中,采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成果,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判、紧张的情绪,容易抑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及时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你真了不起!”“你真不简单!”“看,我们的学生多伟大!”;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也可以对学生说:“你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你已经努力了。”教师这种激励性的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采用积极的目标激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大到人生理想的追求,小到某一具体行为的实现,在学习上也一样。一个人的目标一经确定,他/她就会把它作为行为方向和行为尺度的舵,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人而宜,为每个大学生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目标,用目标激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利用期望激励的能动作用对学生进行激励。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那么这种期望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并转化为积极实践的动力。
(5)对学生实施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情绪良好,大脑皮层就会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就易于激发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成熟期,对情感敏感并渴望得到情感,特别是真情或友情。在教育学生时,要抓住时机,巧妙激励学生。应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用自己的真情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用真情温暖每一位学生。真诚、无私坦荡的微笑,激起的是学生乐观、自信、善良和友好的品性,以及由此而点燃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6)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来进行激励。榜样是无声的教育,树立先进的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可低估。而榜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用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来激励学生,也可以用比尔盖茨在事业上的创新成就来激励学生,还可以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无数感人的故事来教育和激励学生。教师平时应多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因势利导,树立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这样就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7)倡导诚信激励。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诚信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教育学生在学习、考试、交往、择业等方面讲究诚信。因为科学创新靠的是一丝不苟的探索和研究,任何虚假和投机取巧都不利于科学研究。
(8)用爱心来激励学生。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绝大多数远离父母,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自然减少了,他们更渴望在学校得到更多的爱。如果能得到更多的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就能在学习和科研中创造奇迹。
(9)合理利用归属激励。每个远离父母的大学生都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能感受到在集体中有地位,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加倍努力。要善于通过这种形式,把每一位大学生拉进集体之中,使他们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10)充分利用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才能有所提高。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寻找差距,寻找优势,确立新的标准,明确努力方向,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11)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激励。挫折具有强大的激励力量,能促人猛醒、催人奋进,很多时候甚至比正面的激励力量更大。但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在父母身边受到过分呵护,当代大学生的受挫能力普遍较差。这些年来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研究生跳楼自杀或者杀害他人之类事件时有发生,这与缺乏忍耐挫折的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势在必行,责任重大。
4.激励教育的保证措施
⑴进行激励教育改革,改革现行的考核方式。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固然能激励其学习积极性,但如果生动活泼的学习之后,是艰苦而枯燥的考核,恐怕其学习积极性还是不能持久。
⑵不断解决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问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在关键时刻进行指导,起主导作用。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和谐的。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学生内驱力就会增强,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师生共同营造激励的人际环境,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在激励作用下充分发挥潜能和创新能力。
⑶运用恰当的激励方式。激励的本质在于通过外部刺激和影响,把原本不属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主体化,以产生超常的作用和力量。课堂教学中应不断运用恰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⑷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激励保障制度。高校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检查督促激励教育的实施情况,并按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奖惩。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同时,也要对教师进行激励。对教师在教改中的成果,精神上要给予肯定、鼓励,物质上要给予奖励。
⑸配套实施激励研究的科研机制。各教研室要根据开设的课程,多搜集和研究激励教育的资料及激励教育新的研究动向,寻求激励的最佳方法,使激励的能动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⑹通过家校联合方式来保障激励的效果。通过电话或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家长对激励教育的认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工作,争取家长的鼎力配合和支持。
当代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篇12
1、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1.1 学习方法的含义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想学好各种知识、技能,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那么, 什么是学习方法呢?学习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 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式、途径, 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这些学习的原则、要求应是符合学习规律的。如, 学习时要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学习要有目的性等。这些学习的原则、要求相对于学习规律来说具体一些, 往往具有可操作性, 便于学习者在学习中运用。例如, 在学校学习, 一般要按照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步骤来学习, 形成良性循环。而且, 学习的每个环节、每种方式, 也有具体要求。
1.2 学习策略的含义
严格说来学习策略并非新名词。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他通过“学”与“思”的关系, 阐述了学习策略的问题。在教育心理学与学习理论领域, 学习策略研究是随着对学习方法的不断探索而发展起来的。对学习策略的确切含义, 研究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已有文献[1, 2, 4, 5]可归纳为如下四种观点:一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二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三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四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上观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如果把上述观点加以综合考虑, 我们认为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 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范畴。学习策略的应用水平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 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会不会学习的标志。
2. 学习策略的实质
首先, 学习策略的实质[2, 3, 7]表现为对学习过程的内部监控与调控。这种监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监控学习主体的内部状态, 如与当前学习活动有关的注意、情绪、记忆、思维等, 使心理活动状况与正在进行的学习过程高度协调一致, 维持最佳水平, 提高学习效率; (2) 选择、调控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学习策略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 也决不仅是一系列学习方法与技能的简单叠加。学习方法与技能是操作、加工学习材料的具体方式, 他们往往具有特定的使用条件和适应性。而当各种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畴被学习者所掌握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加以选择、应用及自觉调控时, 学习活动就表现为策略性学习, 学习策略就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了。可见, 学习策略不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但又有机地将它们包容到自身结构内, 借助它们而得以体现。学习方法与技能表现于外, 学习策略运筹于内。正是学习策略使学习活动成为不拘泥于既定方案的动态过程, 保证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地进行。其次, 元认知及对学习情境中各因素及其关系的综合把握是选择、调控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的依据。元认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它实质上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正是在元认知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因此, 元认知在策略性学习活动中有重大意义。此外,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习过程由诸如认知活动、学习者的特点、学习材料、学习目的和任务等多种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及其关系是影响学习过程的变量, 学习者据此调控学习过程, 如计划进程、选用学习方法与技能, 并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评价、维持或调整, 使学习方法以及从事的学习行为表现出变化、伸缩和灵活的特征。再次, 学习目标是学习策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毋庸讳言, 目的性是人的一切有意识活动的特征。目的作为活动的结果, 观念性地指导着人的活动。学习策略的实质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督、调节与控制, 那么, 监控的理想指标就是学习目标。从学习活动开始, 到学习进程中, 学习者都必须将拟定的计划、已取得的成果与目标相对照, 以得到的反馈信息为依据调控后继的学习进程, 或转移注意方向, 或变换学习方法, 或重新调整学习目标。此外, 学习目标不同, 将直接影响学习策略的形式。总之, 学习策略是主动的学习者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自觉调控自身心理状态、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 保证学习高效、成功地进行的一种高级技能。能否有效地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 是区分学习者是否已“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3. 学习策略的教育训练
Oxford[6]认为学习策略训练至少包括三种方式: (1) 意识训练。指对策略的了解和对策略价值的认识, 但学习者并没有实际应用策略。 (2) 短时训练。指学习和运用一种或几种策略于实际任务中。该训练包括给学习者提供关于策略价值的信息, 怎样使用以及什么时候使用和如何评价策略的成功使用。 (3) 长时训练。长时训练不仅要训练短时训练的上述内容, 而且特别注重训练学习者监控和评价自己的操作。同时, 长时策略训练的时间更长, 包括的策略更多。如何进行策略训练, 这也是研究者十分关心的问题。Brown[2, 4]等认为策略训练应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学习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的使用;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其使用的范畴。Oxford[6]提出了策略训练的八步骤: (1) 确定学习者的需要和有效的学习时间; (2) 选择良好的学习策略; (3) 整体考虑策略的训练; (4) 考虑动机因素; (5) 实施完整的策略训练; (6) 准备材料和设计活动; (7) 评价策略训练; (8) 矫正策略训练。前五步为计划和准备步骤, 后三步为实施、评价和矫正。
作为新型的教师, 除了课程内容的教学外, 教师需要为学习者提供策略的培训、困难的诊断和问题的咨询。且大量的策略培训与教学表明, 经过训练的实验组效果显著。毫无疑问, 策略训练会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 但经过策略培训的学生, 能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来弥补培训占用的时间, 并使学生终身受益。策略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发现法、观察法、专门授课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日常教学渗透。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都应遵循研究者们普遍认可的以下几点: (1) 必须能激发学习策略的认识需要; (2) 选择有效的策略, 这些策略可能是相当容易的, 也可能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有价值的; (3) 能提供学习策略的具体详尽步骤; (4) 要依据每种策略选择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 使学生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5) 使学习者明确策略的使用条件, 能根据具体任务与情景, 选用恰当的策略; (6) 要求学习者评价策略的有效性, 使学习者明确策略为什么有用, 为什么使用策略比不使用策略更有效, 以激发学习者自觉使用策略的积极性。通过策略的训练, 不仅仅在于掌握策略本身, 同时也使学生通过策略的学习, 能提高策略意识, 能自我总结、反思, 乃至生成新的策略。
4. 小结
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当今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随着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的需求的不断增长, 学会学习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有关学习策略、学会学习的策略以及培养学生成为专家级策略型学习者的研究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鉴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相对滞后, 一方面, 我们应该继续关注、追踪国外有在该课题的研究进程、成果和新的动向, 另一方面, 我国学者必须以已有的成果为起点, 在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技术的交汇中开展自己的原创性研究, 用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去丰富为人类所共享的知识财富。
摘要:学习策略研究近年来已成为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重视学习策略的研究对解决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是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二是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三是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教育训练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王娟.学习策略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8 (3) :90-91.
[4]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5]莫雷.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4) :103-110.
[6]Oxford, 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大学研究性学习】推荐阅读: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05-20
湖工大学关于申报2011年度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通知06-17
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实验研究10-18
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8-19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07-05
新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民考民学生汉语与英语学习相关性研究10-07
大学德育研究06-15
大学理性研究09-02
大学教育研究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