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要素理论汇编

2024-06-09

教学基本要素理论汇编(共9篇)

教学基本要素理论汇编 篇1

关于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素的分析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概括

对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的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中包括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和三三构成说等。三要素说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四要素说认为,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五要素说认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基本要素;六要素说提出了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与目标等六种基本要素;七要素说认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等七种要素;三三构成说认为,教学过程由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而成,其中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和内容,三个影响要素是目的、方法和环境。在这些观点之间,有一定的继承和递进关系,这也要求我们,在分析教学要素时,要全面把握静态要素分析和动态要素分析。本文试以三三构成学说为根据,分别从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进行教学要素分析。教学要素相关概念

2.1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教师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充当设计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如家中、军队等等)受教育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2.2 影响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环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所需要的条件因素。教学要素的关系及分析

3.1 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主体,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又共同构成教学内容(如图所示)。一直以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长期存在着这

主导

主体

成教学互动

样一个问题:教师为完成特定的体育课程任务,要求学生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而学生希望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运动形式,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往往让教师在课堂中显得捉襟见肘,因为主导作用占优饿话,容易形成相对不自由的体育教学形式,但主体作用占优的话,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又使得学生选择的运动形式千差万别,因而自由运动形式一旦在体育课堂实施,就容易造成“牧羊式”体育课,因而这也是行不通的。于是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3.1.1 教师中心说

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标准,应该维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导。教师是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经过教育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较多的文化科学知识。3.1.2 教材中心说

教材中心说一定程度受到了传统教育风气的影响,如对书本的迷信,死记硬背等等,又有知识的发展,特别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价值的显现的影响。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没有教材,教学活动的展开就会有许多盲目的成份,教材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心。3.1.3 学生中心说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不少学者提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应围绕学生展开。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又给教师提出了难题,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课堂将“散乱无章”。3.1.4 对构成要素的分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都围绕教师展开,这会对教学活动造成片面的认识。教材中心说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是不利的。教材是中心,容易造成无视学生现有水平、教师的特点等缺点。学生中心说是新课改形势下为大多数师生所接受的学说,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如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影响要素着手。

3.2 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教学目的的实现,借助于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而教学方法的实行又离不开教学环境的影响,三者又共同作用于教学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的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都离不开影响要素的作用。3.2.1 关于教学目的的理论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提出了四条基本的教学原则,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3.2.2 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

体育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教法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体现,而教学组织形式则是教师经验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更加新颖与科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既能保持课堂的规则不被打乱,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师全程调控课堂,开展协作教学、友伴分组教学等,这些创新也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3.2.3 关于教学环境的理论

教学环境包括设施环境、时空环境和自然环境,它通过班风、课堂气氛、情感环境与师生关系得以体现。老师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环境教育孩子,体现出丰富性、个别化。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和空间密度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成效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方式就是两个最重要的教学空间变量。班级规模主要是指班级内学生的人数,是关系到教学空间密度的因素。国内外关于班级规模对教学成效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学习过程、学习纪律,还是学习成绩都是小班优于搭班;小班学生的积极性高于大班;空间拥挤可以引起行为异常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教学要素对课堂的影响

良好课堂教学的基本表现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素质全面的教师; 学生在教学中的良好状态; 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基本评判标准是: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学生群体的共性发展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即时性发展与延时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

不难看出,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是:能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适切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具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拥有优化的教学环境。从教学要素角度对新课改体育教学的思考

5.1 对教师主导主用的创新思考

新课程要求开放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健康、充分发展为核心,以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来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如何体现?杜海江——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初探提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上,即教师应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课堂评价、进行宏观调控,在这么一些方面,体育老师有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

5.2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协作、友伴分组教学

协作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师—生、生—生间民主的、协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协作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分”“合”协调。“合” 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集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分 ”即是化为小的团体,是“协作” 学习的表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分” 与“合” 是常用的两种方法,教师在宣布课题,确定目标、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组织分工、整理恢复则要运用“合”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协作探究过程中,则需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学习的空间,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而在教学实践,大多数学生有意识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同学一起学习,由此组成的一个个小团体;也有学生选择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相同的同学一起学习、活动,由此组成的小团体。我们将之理解为“友伴分组”。这种教学方式,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5.3 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5.3.1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观察的习惯、阅读的习惯、思维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探究的习惯等。

5.3.2学会正确的方法,包括观察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5.3.3 增强积极的意识,包括问题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5.3.4培养全面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5.3.5 培植兴趣、好奇心等等。

教学基本要素理论汇编 篇2

一、美声教学的基本要素再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对歌唱姿势的重视度不够

美声音乐一般都是在大型舞台上进行展示,它不同于流行音乐等主动性强的音乐,在歌唱姿势上是非常讲究的。歌唱姿势就是挺胸抬头收腹为基本,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歌唱方式进行站姿的调整,只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才能够有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美声发音和演唱。但是现在很多教师都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足够的重视,在平常的美声教学中只是关注学生的发音问题,这是不正确的。现在中国正在实行素质教育,歌唱姿势是提高学生美声专业素质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任何美声表演的最直接外观表象,应该加强这一基本要素的再认识。如果一名学生在进行美声教学时没有在歌唱姿势上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后的纠正问题也是很难的。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歌唱姿势的正确示范者,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的歌唱姿势教育问题,不能进行忽视。

(二)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学生发音训练不到位

美声的发音训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呼吸,发声,它与共鸣和语言也是一个整体,是进行美声音乐展示的最重要教学内容。但是现在我国美声教师由于专业素质不够,相关技能掌握不准确等问题,自身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发音训练教学系统,所以学生在发音方面就会存在相应的问题。对于音调的把握不准确;某些字的发音没有咬准;呼吸和发音无法协调,在进行演唱的时候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气息等问题,最后的结果是,不管学生对于歌曲的内容了解是否深入,对于歌曲的感情是否把握清楚,因为没有熟练的发音技术,也没有掌握科学的发音方法,他们对于歌曲的呈现就会出现很多瑕疵,自身的声带损害也会非常严重,如果一直这样恶性循环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美声水平提高的。

(三)教师对歌曲掌握不够,学生歌曲表现能力差。

每一首美声歌曲都有各自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美声演唱者只有正确把握了歌曲的思想感情,才能够在演唱的同时感动观众。但是对于进行美声学习的学生来说,老师就是他们在歌曲内容和感情理解上的引导者,因为年纪轻,阅历不足等问题,他们对于歌曲的感情把握还是不到位的。而目前综合中国美声教学老师的综合素质来说,她们对于相应的美声歌曲的内容和感情掌握也是不到位的,甚至有时会给学生进行一种错误的指导,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二、美声教学对基本要素的认识

(一)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进行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学习

因为学生处于美声学习的初级阶段,一定要在发声方法进行准确的教学,并且通过学习机构内部的小型演唱会练习来巩固这方面的知识。教育机构内部也要加强美声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培训,了解并掌握科学的发音技巧,明确知道如何让学生进行各个腔体的协调运用,减轻在美声演唱中的发音负担。另外,教师自身也应该注意自己在进行教学时的歌曲吐字问题,引导学生和老师进行互相监督,保证在进行美声歌曲演唱时发音准确,同时也能够督促学生的基本功掌握扎实。

(二)提高教学课堂的生动性,进行歌曲的故事性阐述

一个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歌唱姿势,具备了科学的美声发声技巧之后,唯一欠缺的就是进行歌曲内容的揣摩。首先,美声教师应该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提高美声教学课堂的生动性,激发每一个学生对歌曲进行思想感情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故事性的阐述,将学生带入整个歌曲的氛围中去,让他们能够在演唱的时候准确把握整个歌曲的精髓所在,提高他们对歌曲的认知性。最后,教师应该通过相应的鼓励措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演唱美声,敢于表现自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美声教学背景下,传统的美声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对于美声教学的构成要素研究不够深入。所以我国一定要号召美声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不断探索,加强对美声教学基本构成要素的再认识,促进学生的美声专业素质大幅度提高。

摘要:美声是一种国际知名的音乐形式,它的发展历史也非常悠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艺术水平得到提高,加强学生自身的美声技艺,我国应该重视美声教学。但因为起步较晚,普及率不高,我国的美声教学面临着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美声技巧教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样的美声教学现状,我国开始加强对美声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歌唱姿势,发声训练,歌曲表现的再认识,加快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师之间的普及,保证我国的美声教学能够在新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和教学元素认识不到位的双重压力下逐渐进步发展。

关键词:美声教学,基本要素,再认识

参考文献

[1]孙志贤.浅析美声教学中的“非声乐技巧”[J].北方音乐,2015,24.

[2]李成亮.美声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黄河之声,2015,06.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例 篇3

关键词:地图;基本要素;地理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地图上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知道比例尺的大小与地理范围和地理事物的详略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教学引导】

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实地测量练习,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学法:实例分析、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设问质疑、自学归纳。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表示方式;在有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解决办法:讲解、观察、讨论、实验、应用,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知识能从感官经验向抽象理性跃升。

【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第一课时:绘制校园平面图,比例尺;第二课时: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彩笔等。

2.教学器材:多媒体计算机、投影等电教设备

3.教学课件:计算机投影演示——“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基本要素——绘制校园平面图”、有指向标、有经纬网等各类型地图。

4.互动要求: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读书、提问、回答、演示、讨论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二、新课

1.投影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实物地图、“地图与信息获取”

提问:让学生观察,归纳总结为什么人们使用地图?

总结:方便使用、直观、概括性强,其所表现的范围内容及详略等有多种类型规格,适应多种用途。

2.学生活动: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画学校的平面图

(1)各组选派两名代表熟悉校园;

(2)代表返回教室,分组画学校平面图:一组画在黑板上、其他三个组画在八开的白纸上;

(3)学生讨论、汇集在画平面图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4)学生交流感受和经验;

(5)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投影“地图的基本要素-绘制校园平面图”,以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画校园平面图的一些基本技能;

(6)所有学生在纸上再画学校的平面图。

3.课堂作业

屏幕展示作业内容(Flash小动画),由几名同学上前操作电脑,完成几个“方向判断”、“请对应景物与其在地图上的表示方式”等几个小游戏。

4.小结:学生谈各自的收获与大家共享。

参考文献:

李文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第二中学)

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要素 篇4

(三)美术欣赏基本方法

尹少淳在《美术及其教育》一书中介绍了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美术理论家和批语家费德曼提出的美术鉴赏程序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后,介绍了费氏的欣赏程序。

四个问号程序

①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面对一件美术作品,要求学生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比如:愉快、幽默、崇高、庄重、轻柔、朦胧、压抑、悲怆,,等等。最终也可能是多种感觉的复合,比如恐怖与神秘糅杂一起。

②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可以从形式角度社会角度来探寻。从形式而言,就是研究画面上点、线、面、体、色、肌理等等美术语言的处理,以及对比、均衡、节奏、虚实等构成关系的运用,如何营造出我们所感受到的气氛和情绪。对于有一定的形象和内容的作品,就可以从社会角度研究作品中的人物现象、动作、表情、装束等,研究气候、环境、光线等因素是如何创造出这一感受的。

③作者想表达什么?任何作品的形象背后总蕴含着某种意义,或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使欣赏进入深一层次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研究作品,从作品中去寻找,同时,也需要教师适当地介绍一些作品之外、学生不太了解的东西,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性、阅历以及创作观念等。

④你喜欢这件作品吗?这要求学生在进行认真的分析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当然这种价值判断应当完全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基础上的,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但决不能将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

以上的方法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地去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简便易行,从其问题的语言表达方式等特点来看,比较适合小学美术教学的欣赏课。而强调作品主题与意蕴之间的层次感的,更适合初中或高中学生。

⑴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审美价值)

⑵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文学价值)

⑶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化价值)

⑷表达个人对作品的分析(价值判断)美术欣赏的教学设计

1、熟悉教材、分析教材

美术欣赏课不像美术常识那样强调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而更富有情感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为此,美术教师要能很好地掌握美术史的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深入地钻研教师参考用书、熟悉教材,找出课中的要点。同时还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2、教材的知识结构

一节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美术作品,而美术课的时间有限,平铺直叙地逐一分析既不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也不受学生欢迎。因此需要找出一个欣赏的侧重点,并为之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同样是美术欣赏教材,可以侧重于一个画种的发展演变史,如中国画欣赏中可以结合中国画由人物到山水到花鸟的兴衰历程;也可以侧重于技法发展史,如中国画从传神到写意,从工笔重彩到水墨写意的变化历程;或突出分析某一流派的某几个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如突出介绍后印象主义的塞尚、高更、凡高三位艺术家,而简述其前后的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或着重介绍某一国家某一时代最有造诣的几位人物画家,而简述其他静物、风景画家等。所以,教师要整体地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材中各作品之间的内存联系,然后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组织。

3、提炼出知识点

从课程中提炼出最关键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的知识点是:

①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②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

③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4、确定教学目标

一般说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也要按照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来设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是:

①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主要特点;

②选择一件你喜爱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可以从课本中或其他地方选择绘画或雕塑作品),写出从形式、内容以及文化层面等方面的赏析的短文;

③通过学习后,谈谈对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成就的感想。

这三条教学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并全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其中都包含了美术欣赏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美术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对美术作品的全面欣赏并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同时体现出创造性目标和情感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中国古代艺术欣赏,又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本节课中最为深刻而崇高的情感目标。

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呢?还是掌握欣赏的能力、学会欣赏?或是引发出对立的观点和个性化的见解?甚至是引发出新的问题?这是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设计教学策略,那么教学目标又应该如何设计呢?

5、设计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先思考如下问题,并根据问题的性质设计教学策略:

⑴教学内容设计策略。教材中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所包含的内容和图片都很多,一幅幅地欣赏必然支离破碎,并不能真正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那么应该如何更有联系地设计教学内容?

⑵教学资源或技术设计策略。从时间资源考虑,教学内容多是否考虑分成中国古代绘画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欣赏两节课来上?从信息资源考虑,如分成两节课来上,是否有更多的图片、幻灯资料来补充,增加信息量,提高兴趣?是否可以提前开出书单(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做好笔记,然后到课堂交流?

⑶教学活动主体设计策略。教材中提供的资料是否充分?(如较充分)能否以学生自学为主?能否有准备地让某些学生充当“小老师”?还是必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⑷教学方法或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策略。是着重生深入地欣赏一幅,然后以点带面地波及其余;还是先以教师讲授为主欣赏一幅人物,然后师生合作欣赏一幅山水,然后由学生自己欣赏一幅花鸟,由教师的教逐步过渡到学生的学;或者各小组讲座着重自学欣赏一类(如古代人物画或陵墓雕刻),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等等。

⑸提问的设计策略。为实现教学目标,应设计哪些学生有兴趣的问题提问,或设计哪些会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如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教学引向深入?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欣赏内容和学生素质,根据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优势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更有个性特色,更富有创造力,使教学效果更好。美术欣赏的教学常规

前面我们已说过,美术欣赏与美术欣赏教学是密切相关的,但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其教学法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1、课前准备

深入钻研教材和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欣赏水平,选好欣赏作品,作品要有典型性、代表性,除了教材上的作品之外,还可以再找一些图片或幻灯片资料,扩大信息量,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或文字资料。找出教学重点、难点,写好详细教案。凡要欣赏到的或要列举到的美术作品,都要查其作者、作者的国籍、创作年代、艺术家的生平、所属的艺术流派、艺术品的形式结构、风格特点等等。

2、课堂教学

一般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有五种形式:解说型、问答型、讨论型、自由型以及探究型。具体教学都需要注意:

①以适当方式展示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图。教学目标能使学生目的明确、积极主动地学习;而知识结构示意图能形象化地呈现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理清学生的思路,便于他们的学习和记忆。

②教学目标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开始可以由教师多讲一点,着重分析一件作品,讲透重点、难点,然后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观察、欣赏、分析其他作品,直到最终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欣赏的方法,独立地欣赏作品,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③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必须开展积极的提问和讨论,所以,问题的设计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问题不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要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和积极地参与。比如,古代中国画的特点之一是“写意”,即表达文人的个性、情感和意趣,在西方古代美术作品中很少见,但由教师讲出来,并不能吸引学生。如果教师问:中国古人画画是为了卖钱?为了展出?为了发表?都不是,那是什么?就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欣赏印象派作品时,老师问学习:“你们看见投影中是什么彩色?”有的学生会说是黑的、灰的,也有的学生会说是蓝的、绿的、紫的等,教师说:“祝贺大家,测试表明,你们中有70%的人能成为印象派画家,约有30%的人能成为古典主义画家。”一下子就会使学生兴奋起来,并非常关心自己为什么可能成为印象派或古典派画家的道理。

④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可以打破常规,更有创意地组织美术欣赏教学。比如,在讲点彩派时,把“修拉色盘”搬到课堂里,让学生看看修拉的色彩实验而进一步理解点彩派。有教师在介绍塞尚的画风时,真的拿去了油画的颜料和刮刀,并让每一位学生都来当一回“塞尚”,闻一闻油画颜料的气味,试一试油画刮刀的滋味,教室里顿时欢腾一片,并合作画出一个整开大的苹果,这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和画画的惬意。也有的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让学生根据画中情节即兴地演一场“活报剧”,学生即兴而有创造力的发挥加深了对作品意义的认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这些方法也许都有点出格,但它能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与教师更亲近,也更爱美术欣赏课,这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动机上谋求教学效率的提高。

3、美术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以宽容审美的态度去评价不同作品的艺术流派、不同国家的艺术特点、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等等,尤其是非写实主义的美术作品。

②承认和尊重不同个人在美术欣赏趣味上的多样性、差异性。对任何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都不可能是一致的,教师不能对美术作品作出简单化的肯定或否定,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允许学生保留各自不同的意见。

③人体艺术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适当介绍并正确引导学生欣赏人体艺术。一方面,在教材中人体艺术作品的选择要慎重,内容要健康,数量上不宜过多;另一方面,在教学时又要求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人体艺术。

④现代艺术是人类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应当让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在其貌似荒诞的外在形式下,有的包含着正义的、严肃的政治主张(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达利的《内战的前兆》等),有的具有极其严谨的形式结构、色彩表现力等。只是由于思想观念、审美习惯上的差异,我国极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地欣赏现代艺术作品。所以,作为现代社会的美术教师有责任承担起培养学生对现代艺术的欣赏方法。

4、练习、测评和理论总结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线教学设计 篇5

一、概述】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线》是我校校本教材初中二年的内容。我校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都有先天听力残疾,所以学生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课程设计中适当的调整了内容和结构。本课是《线的魅力》类似,把教学内容调整为线的分类和性格特点。在教学中我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广告实例,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广告实例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让学生通过感受线造型的艺术美和线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线造型的基本技法,并能运用和掌握这一造型手段,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并通过讨论、欣赏、解析等方式丰富艺术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欣赏以线为主的影视广告作品,了解线的分类和性格特点。

●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线是美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

●理解不同性格特点的线与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讨论使学生懂得线的性格特点并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感受不同的线产生的不同感觉和艺术效果。并学会用线的多种表现技法表达思想感情,丰富造型手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秩序美。

●启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

●通过欣赏、评述、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创新精神。

三、学生特征分析】

●本课实用于聋校初中二年级学生。

●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而且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由于学生有听力残疾,所以信息沟通能力有限。

●学生知识量积累较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本课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综合运用情境法、启发法、发现法、演示法等各种策略,在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欣赏解析。

五、教学资源和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拓展资源、自制教学图片。

六、教学环节设计】

一、点评作业,激励导入

通过对成功作业的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这是一种激励导入。

二、新授内容,线的分类

以一个问题为开始,请同学们画出线可以是什么样的?把学生能像出来的线画在黑板上。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的同时总结出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

三、教学重点,线的性格特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飘柔洗发水广告和比亚迪汽车广告,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影视广告为学生体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四、拓展练习、欣赏分析

学生已经详细学习了直线和曲线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能够把知识灵活运用,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五副事先选择好的平面广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广告进行分析,教师给予补充。

五、课堂小结、图解分析

通过课件播放复习图,有条理的回顾本节内容。

六、布置作业

教学基本要素理论汇编 篇6

【摘 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出发,主要研究了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所涉及的十大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协商学习”设计的两种基本模式,并对这两种模式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解释。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共同情境场 个别化自主学习小组协商学习

教学设计发展到今天,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教学设计类型。但以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设计的重点对象为划分标准,则可以把教学设计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两大类。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方法,从目前来看前者发展的时间较长,其理论与实践也较完善、成熟,而后者则是刚刚兴起的,但却是今后教学设计发展的方向。这里我们主要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出发,来研究它的构成要素与基本设计模式。 一、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其内涵界定

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人才观。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创造人才,不是模仿型人才,更不是知识型人才。现代人才的具体特征是:(1)能力与知识是基础。具有宽广的知识面,1~2门有个性的`专业特长是形成较强实践能力、办事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基础,而综合能力又是现代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2)智商与情商是根本。既要有较高的智商,更有有较高的情商,智商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情商才是能否成功的根本。现代信息社会需要大量能经受各种挫折与压力、坚忍不拔的人才。(3)创新是灵魂。“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同样是现代人才观的灵魂。所谓现代人才,必须是勇于创新、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2.现代教师观与学生观。现代教师在教学过程是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

3.现代教学观。教学过程包括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教的过程服务于学的过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只有科学地设计外部环境,使其适应学习的内部过程,学习才能顺利而快速地发生。充分调动内部因素去积极参与、探索、思考,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充分认识学习过程是培养现代人才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可见,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实际上是以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和理念为指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在这种基本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界定“学”与“教”的内涵:以“学”为中心的“学”即是以学习的问题(内容)、学习活动和学生为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以“教”为中心的“教”则是以教的内容、教的活动和教师为设计工作的主要问题,它处于设计过程的主要地位。

二、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首先面对的是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而它们又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所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的一些理论、原理、方法对教学设计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它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教学信息的传播活动,所以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规律及其研究成果也就成为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同时还是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离开了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学习规律的掌握而去设计教学过程是不现实的。

所以,研究人类的学习过程、学习内部机制和规律的科学――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www.xfhttp.com

教学基本要素理论汇编 篇7

一、“为什么”类

1. 背景:

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背景一般包含某事发生的原因、条件和目的等要素。背景有时隐藏在“导语”甚至别的章节里, 这就需要师生善于挖掘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 不至于造成疏漏。譬如必修一中“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中“梭伦改革”的背景一定要结合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梭伦改革”的相关史实加以整合和理解。

2. 原因:

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它有根本原因 (根源) 、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直接原因 (导火线) 、目的等之分, 有时又可分为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国际原因、国内原因等, 还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阶级、军事原因等。

3. 根源:

使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

4. 根本原因:

导致事物发生、发展的最本质因素。通常根源即根本原因, 多表现为主观原因、经济原因 (生产力、生产关系) 、阶级或国家利益。如“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根本因素是“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顺应了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美国敌视新中国的根本原因是维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而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5. 主要原因:

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未必就是根本原因, 是否一致要看具体题目。如“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这里的主要原因我们不表述为根本原因。

6. 主观原因:

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自我意识方面的因素。它多半是事物发生的根本因素, 如“根本原因”中的“孙中山”例。

7. 客观原因:

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不依赖主观意志而存在的因素。它是“旁观者”、“第三者”因素。如“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客观原因是列强侵略程度的“松”和“紧”。

8. 直接原因:

不经过中间事物的因素。在有些历史事件中也表述为“导火线”。

9. 目的:

想要得到的结果 (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 。目的可以是多重的, 它可能有根本目的、主要目的、直接目的之分。如“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主要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直接目的是“推翻清政府”。

“目的”和“结果”有统一性, 就是说有什么目的就有什么结果 (当然主要是指某历史事件成功的话, 但失败的事件也能达成部分目的) 。

10. 条件:

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有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之分, 也可细化为经济条件、阶级条件、组织条件、思想理论条件、军事条件、群众条件、个人条件、客观时机的成熟等 (“辛亥革命”在这方面很典型) 。

“条件”和“原因”多半是重合的, 但不可以完全等同。“条件”强调的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可能性, 即为什么能 (会) 这样;而“原因”强调的则是必要性, 即为什么想 (要) 这样。条件可以包含于原因, 但原因未必就可以理解为条件。这两者有时候很难区分, 教师宜就具体事件作实例说明, 切忌空发议论、泛泛而谈。如我们可以把“生产力的发展、知识与技术的进步”这些条件说成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但我们就不能将“欧洲人对黄金的需求”和“西班牙、葡萄牙热衷传播天主教”这些原因说成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二、“是什么”类

11. 特点:

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 也叫特征。

“特点”就是和同类事物相比不同的地方。“特点”也有多重性。特点隐藏在该历史事件的诸多要素中, 可以在背景里, 也可以在过程、内容中, 还可以在结果、影响中, 所以一般要拿该历史事件的各种要素去和同类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素作比较方能得出。如与俄国1861年改革比较, 明治维新有何特点?通过比较背景, 我们发现明治维新是“在推翻封建统治 (幕府统治) 后开展的”;通过比较内容, 我们发现明治维新的“措施更全面、更彻底”和“西化性”明显, 等等。从众多特点中判断出“最主要特点”需要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好的学科思维水平。譬如“郡县制的特点”可以有这样一些:按地域划分, 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这三个特点分别是从“辖区依据、长官来源、作用”中提炼出来的, 根据和分封制的比较, 第二个特点应该是最主要特点。“特点”的寻找和概括、提炼能够体现较强的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12. 性质:

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13. 本质:

即实质。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判断历史事件的“性质”一般要结合事件的主体 (即阶级属性) 、任务 (或目的, 即提倡或反对什么、要求什么) 来确定, 其中任务 (目的) 对事件的性质更具有决定作用。简单地说, “性质”就是要你回答这是一次“什么阶级”想“做什么”的事情。如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性质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实质”一般要从阶级性质或利益、生产力 (经济因素) 或根本目的等方面去考虑, 如罗马法、宋明理学、美国1787年宪法的实质都是维护阶级统治 (分别是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 的工具;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 巩固政权 (也可以表述为“部分恢复资本主义来恢复、发展经济”) ;唐太宗采取宽松的统治政策的实质是“为了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等。

三、“怎么样”类

14. 结果:

在一定阶段, 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有主要结果、直接结果、最终结果之分。结果可以是多重的。例如“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是“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最终结果则是“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15. 效果:

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 (同“成果”相近) 。

16.后果:

最后的结果。

17.意义:

价值、作用。

18.作用:

对事物产生的影响 (同“影响”——对事物所起的作用) 。

19.经验:

从成功的实践中得出的认识。这点经常被教师所误解, 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题目——“从某事件中你能得出哪些经验教训?”而再看答案我们才发现根本没有经验, 只有教训, 所以, 其实应该将题目中的“经验”一词去掉。

20.教训:

从错误或失败中得到的认识。有时候这些认识和“失败原因”很近似。

21.启示:

经验、教训。

值得注意的是, “作用”和“影响”是中性词, 都有积极、消极之分。“效果”、“成果”、“意义”多指积极的方面, 而“后果”多侧重于消极方面。

按类别的不同, “意义”一般有现实意义、深远意义、国内意义、国际 (世界) 意义等之分;广义的“意义”大多还可能包含性质、历史地位、规模、特点等。譬如“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就包括了性质、地位和“意义”。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地位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其余的则是狭义的“意义”。

教学基本要素理论汇编 篇8

关于课程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其为“课程要素”;所谓“课程要素”,它指的是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而课程要素的择定,主要的依凭则是课程目标。因此,要追寻语文学科的课程要素,从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这一视角出发,应该是一条适宜的路径。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研究,目前得到世界广泛认可的有两家观点,一是加涅,一是以布卢姆为首的研究小组。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根据学习结果的类型把教学目标分为五个方面,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以及态度。以布卢姆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了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以及动作技能领域。这两种教学目标分类学说虽然使用的术语不同,但事实上它们之间是共通的。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属于布卢姆的三个目标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①综合加涅的观点和布卢姆的观点,这里我们可以用三个概念来概括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学的基本目标,即知识、技能以及情感。

根据上述观点,这里我们可以认定语文教学应该存有三类基本的教学目标,即课程目标:知识、技能与情感。如前所述,课程要素的择定主要的依凭乃课程目标,根据语文学科三类基本课程目标,这里我们可以确认语文学科教学的三类基本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下面我们将深入到语文学科内部来具体阐释这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

语文知识,简而言之指的是语文学科关于语言以及言语(包括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的知识。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语文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语文陈述性知识与语文程序性知识。具体到语文课程中,语文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和具体的语料性知识。前者主要包括语文学科理论界多年来认定的所谓的“八字宪法”,即关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理论知识;后者主要包括常用字、常用词、常用短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惯用语等)、古今名句以及相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一些文化常识(比如“岁寒三友”:松、竹、梅;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语文程序性知识指的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操作中如何运用语言的知识,它主要包括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以及语文学习的方法、策略的知识等。语文陈述性知识中的“八字宪法”与语文程序性知识事实上都是理论性的语文规律法则性的知识,这里我们借用魏国良先生在其专著《现代语文学》中的“语则”②这一概念来统称这块知识。论及至此,上述若干类语文知识,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归结为两大类,即语则类和语料类。

同“语文技能”相比,语文学科理论界更多使用的是“语文能力”这一概念。语文能力,它反映的是个体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语言运用这一专门能力为主、以智力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综合能力。从言语主体对信息的处理这一角度来看,言语交际活动事实上有两个基本维度,即信息的输入和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入包括读和听,信息的输出包括写和说。因此,语文能力事实上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读、听、写、说。其中,读和写指向的是书面的言语活动,听和说指向的是口头的言语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能力又有两个维度,即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和口头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均为语文学科的专业理论术语,而“语文情感”则是我们为了论述方便起见而造的一个概念。所谓语文情感,它指的就是在语文课程中要教学的情感。在我国心理学界,较多人把“情感”界定为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反映。由于个体的需要有生理性(物质性)的、有社会性(精神性)的,因此,有些学者所说的“情感”既包括比较稳定的、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也包括情境性的,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感受,而有些学者则认为“情感”仅指比较稳定的、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显然,这里我们所讲的“语文情感”应该是社会性的、精神性层面的情感。具体到语文课程中,要培养的语文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即高尚的政治情操、良好的道德情怀、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的态度情思。其中,前三个方面分别指向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第四个方面则指向学生的个性人格修养。

这里我们给出语文学科课程要素的一个结构图:

从根本上讲,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其最深层的学理是基于上述具体的语文课程要素的性质。课程要素性质有别,教学路径自然有异,教学模式的建构也就各不相同。从逻辑上讲,语文学科所存在的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情感,规定着语文学科应存有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与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下文将从语文学科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来具体探讨语文学科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对于语文知识中的理论性的“语则”而言,无论是语文陈述性知识,抑或语文程序性知识,与具体的语料性的语文知识相比,这块知识往往是比较抽象而复杂的,因此,这块知识最适宜的教学方式是讲解。讲解的方式重点在“解”,即教师通过循序渐进地叙述、描绘、阐释、推论等把抽象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运用讲解的方式,我们的语文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述要做到清楚明晰、浅显易懂,要抓住实质、多举实例,并力求做到语言生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机制,保证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能通畅无阻、有效高效。对于语文知识中的“语料”而言,则主要依靠学生的积累。运用积累法,我们的语文教师主要扮演的是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其实际操作主要靠学生自己,语文教师要防止自己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局外人。关于这一块语文知识,语文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对学生的积累要有具体规划,二是对学生的积累要给予方法指导,三是对学生的积累要有检测制度。据此,这里我们把语文知识的教学模式归结为:“讲解—积累”。

如果说语文知识是可以“教”给学生的,那么语文能力则不然,语文能力是无法“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可以“教”的,能力是“教”不出来的。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形成首先得通过技能的训练,也就是说技能的高度综合化、稳定化后方能最终形成能力。因此,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借助于技能的训练,语文能力也概莫能外。获得语文技能、形成语文能力虽然要靠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教”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自然获得、形成语文技能、语文能力。语文技能、语文能力的获得与形成必须要靠训练。一言以蔽之,语文知识是“教”出来的,语文能力是“练”出来的,通过操练,包括读、写、听、说在内的语文能力方能真正习得。值得注意的是,“操练”不只囿于做些习题,它的样式是很广泛的,譬如诵读、背诵、抄写、习作、复述、对话、演讲、辩论、研讨、评论、专题报告等等。据此,我们把语文能力的教学模式归结为:“操练—习得”。

语文情感既不是像语文知识那样“教”出来的,也不是像语文能力那样“练”出来的。语文情感,诸如要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靠教师的“讲解”是苍白无力的,靠学生的“操练”也是无济于事的。语文情感的教学其价值指向为人文情思的熏陶与感染,即旨在一种“精神家园”的培育,而这种“精神家园”的培育与知识能力的获得是大不一样的,单方说教加单方操练已显得苍白无力,它必须以一方言语主体与另一方言语主体视界的重合和心神的际遇为前提,而要达成这一前提,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它“以灵魂的相互转向、精神的相互回应为基本特征,不拘时空、不拘形式”③。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是多维存在的,它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而最终要走向的便是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这就是“体悟”。学生借助于种种“对话”,在别人的言语世界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间游历着、反思着、体验着,通过不断地“同化”、“顺应”或“重组”,从而建构、生成起新的情感态度。据此,我们把语文情感的教学模式归结为:“对话—体悟”。

综上所述,对应着语文学科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语文学科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从学理上就被抽绎出来了,如图所示:

综言之,探讨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其科学的学理路径应是从探寻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出发。语文学科所存有的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它们从逻辑上规定了语文教学应存有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即“讲解—积累”模式、“操练—习得”模式、“对话—体悟”模式。认清语文学科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领会语文学科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是科学地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前提。

————————

注释:

①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②魏国良:《现代语文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182页。

③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教案基本要素 篇9

1、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备课中应考虑“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整个课程或某一课堂的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及其重点、难点。

3、教学方法:是教师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4、教学进程: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

5、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在这五个因素中,教学进程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提问,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积极 呼应,是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 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与学互动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是,由于多 种原因,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作出很好的回答,举手率较低,既影 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到教师的授课情绪。这种现象,在乡村小学,成绩“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后进生”的数量相对增多的 班级,尤其严重。分析原因,学生上课不愿回答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所提的问题太深,学生难以理解,无法回答;

2、提出的问题目的性不明确,逻辑性不强,学生难以理解;

3、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表述不清楚,学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

4、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

5、提问时教师态度过于严肃,学生情绪紧张;

6、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注意听讲,没有思考,无法回答;

7、害怕回答错误被老师、同学取笑,不愿回答;

8、性格内向、胆小,不敢回答;

9、不想让同学指责为爱出风头;

上一篇:用立刻造句的例子下一篇:科华广电系统中心机房UPS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