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式教学模式解读

2024-07-13

要素式教学模式解读(精选8篇)

要素式教学模式解读 篇1

“要素式”教学模式解读 ◆何谓“要素式”教学模式?

所谓“要素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形式、时间分配等做一些原则性规定,要求教师课上必须体现,从而保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突出、教师能有效主导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素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要素式”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六个要素:

1、利用“导学案”组织学生课前学习,课堂教学针对“学生已经自学”来设计。

2、充分使用学习小组,全面发挥小组功能。

3、及时全面反馈学情,当堂进行有效矫正。

4、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时间。

5、恰当使用多媒体。

6、讲授时间累计不超过10分钟。

六个要素的出现不分先后,不定次数,因势而用,浑然天成。◆“要素式”教学模式对教师讲课要求“三讲三不讲”,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和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小组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小学划分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

◆教学中我们应紧抓哪三个环节的问题反馈与矫正?

一是预习中的问题反馈与矫正。二是探究中的问题反馈与矫正。三是检测中的问题反馈与矫正。

要素式教学模式解读 篇2

关键词:全息,信息层,语法层

学者难, 教者苦的语文题项非诗词鉴赏莫属, 若是文言文尚可从情节中, 从文言字词记忆积累中找点端倪, 以作为答题的一点慰藉, 阅读古诗词。倘若文字艰涩生僻, 文化常识积累不足, 便有“难于上青天”之感, 然而并不总是“作门外汉之叹”, 只是苦于“雾里看花”, 最困惑的就是似懂非懂。如何让学生精准体会诸家苦心孤诣的语境呢, 教者亦觉不易。

现代物理技术中有种影像的投射法称为全息, 作为一种观测物体的立体影像技术, 注重空间的三维, 而非单纯视觉的呈现。与此相类, 诗词的文字从视觉的简单呈现上看, 因其文意的简省, 句式的倒置, 字词的凝练, 字词句形成一种看似无章的块状呈现, 其蕴涵的深意岂能单凭“视觉一探”就“呼之而出”。就如同全息拍摄一样, 需要从不同视角立体透视, 诗词阅读的首要素养便是耐得住性子, 平心静气, 具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心理准备, 从立体的阅读视角, 对诗词文字进行阅读层次的梳理, 进而一点点靠近并揭开其“半遮的颜面”。

那么, 阅读过程中的解读层面作何梳理?从古人的创作意图来看, 是在尽可能合韵合律的字词句里渗透自己独特的情感, 为此事与情浓缩进入字句, 而情感表达又力避直白, 多求精深蕴藉, 以达含蓄隽永之味。但凡涉及某事、某情或借景或则借物, 甚而历史典故联翩而来。实在不然, 则借题发挥, 从注释中适当提示信息。不愿直白则极力营造幽妙之态, 让人在“若即若离”间体会诗性。但又离不开某人、某处、某件事, 因此, 解读古诗词由此特点当可从信息层面和语法层面渐次展开, 进行全息式整合。

一、条理信息层面形成初体验

一般意义的解读诗词, 常常要借助题目、注释里的信息, 更强调知人论世, 在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主体风格及诗词创作背景后有助于作品内涵的理解。因此, 首要一点是要“细看”, 看标题中有无反映内容、时间、创作缘由、创作背景的字眼;看作者, 通过平时的常识积累初步感知这样的作者是在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下写下了作品, 根据其一贯的风格揣摩作品呈现的风格;看注释, 在读给出注释提示的作品下方, 除了生僻聱牙的字词外, 有时还提示出此作的背景信息, 无疑是诗词表情达意的一个直接判断点;看文本, 初步梳理什么人、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原因写、写给谁、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或是自然环境下而写。诸如此类, 一首诗词已经可以形成情感的初体验。

苏轼曾在哲宗绍圣元年写了一首名为《归朝欢.和苏坚伯固》的词, 学生在做鉴赏题时普遍反映难度太大, 读不懂。试看这首《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我梦扁舟浮震泽, 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 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 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 觉来清赏, 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 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 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 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新唱, 谁谓古今隔。

词下附加注解为:接淅, 意为“行色匆忙”;挂席, 意为“挂起帆席, 准备启程”;莫徭, 意为“楚地瑶族地区, 苏轼老友苏伯固即将任职地”。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是一首长调, 文字内容长, 阅读要有耐心, 不能被吓住。有畏难情绪正常, 但不能望而却步, 甚至心乱如麻, 千万不能像词上阕所说“行色匆忙”。

其次要进行信息梳理: (1) 直观常识性信息。题目信息提示本词为唱和作品;注释信息提示伯固是作者朋友, 即将前往楚地任职, 也即要和作者分离。虽然没有写作背景的信息, 但结合注释从文中“此生长接淅”, 可以初步判断作者也是常变动地点, 因为什么变动, 根据对苏轼的生平知识积累, 大抵两度贬谪, 带来“宦海沉浮”; (2) 提炼归纳性信息。任何一首诗词的表情达意, 往往离不开景物或事件, 这些景或物常常是作者情感的代言, 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事件则除了亲身经历的客观发生的外, 还有历史上相似的人或事, 即典故。诸如此类, 称为“象” (人物、景物、特定意象) 和“典” (历史故事、文人语句、文人事迹) 。

就此可以对这一层面的信息进行方法上的归纳: (1) 借景抒情, 关注意象, 确定作者精心挑选的客观自然物营造的环境氛围色彩, 所加入的作者的主观情意; (2) 叙事抒情, 则关注细节场景片断, 理清叙写的顺序和思路; (3) 借物抒情, 关注事物的特征, 相关联的人物的特征, 是否某物自身有某种特征, 物被人格化, 表达某种志向情感; (4) 用典抒情, 则关注典故表达的意义, 是借古讽今, 以古事讽当朝事, 还是以他人之口言自己之志。整体来看, 即要求理清情景关系。

以此进行初步感知: (1) 提炼景物词, 上片有“雪浪”、“庐山”。“雪浪”是“摇空”的, 有“千顷”且一片泛“白”, 可见浪景之阔大浩瀚;“庐山”是“倚天”的, 且能“开”青壁, 可见山是高大且有非凡气势。下片“西风”、“楚山”、“兰芷”、“武陵”, 其中涉及几处地点, “西风”未言明其特征, 只是“挂席”启程的伴随环境, 可见其情清冷, “楚山”云“空”, 前文说灵均离去后就空, 为什么空?包括“兰芝”为什么“无颜色”?显然, 这里涉及了相关典故。根据常识积累, 灵均是屈原, 乃楚人, 在“楚山”也即楚地留下了丰厚文学财富, 创作了《楚辞》, 因其卓绝的文学文化贡献, 尤其是文学才华为一地至伟之人。由此用古人之事言今人之志; (2) 叙事场景, 上片有泛舟震泽, 此生行色匆忙, 下片有挂席启程, 唱新词流泪。由此可见, 因行色匆忙, 友人启程离开而不舍流泪; (3) 相关物象, 人则有“同是江南客”, 意为客居他乡, “同是天涯羁旅”, 同病相怜, 依依不舍。“灵均、梦得”则是以才著称的文人, 在“楚山和武陵”, 而老友即将前去楚地, 可见作者提到这两个人是意有所指。物则有“飞梭”是“掷”, 即“抛, 飞逝”, 可见时间行速之快; (4) 借古人“灵均和梦得”要发挥什么作用呢?根据“兰芷”和“竹枝词”进行初步判断, “兰芷”是香草, 屈原作品多涉及, 有“香草美人”传统, 而“竹枝词”亦是刘禹锡著称于世的作品, 可得作者是想说创作一类的事。

二、抓取语法层面字词句深感其情

很多时候, 令学生为难的并非信息层面的条理和归纳, 但凡有诗词阅读积累大多可以做到一二, 只不过仍需加以细节的全息训练。唯独要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作者的生平遭遇, 性格风格, 诗中所涉及的各种人物和典故, 等等, 只能从历史知识中注意积累。但是, 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可就, 更不可能随时应对“动辄三百首”的任意考题。假令连题目和注释也没有, 那解题达意就更是无可供“讨巧”的信息, 更有甚者, 对于词中提到的典故不甚了解, 例如不知“灵均”、“梦得”是谁, 不明“兰芷”、“竹枝词”是何物, 又该如何借典知情呢。也就是说解读诗词仍应着眼于作品本身去“理性意会”, 立足文字的最基本组成成分, 抓取字词句研磨诗家语才是根本, 也是更高的解读要求。

扣文本, 抓语法层面的基本要素, 即字、词、句三个层面的关键词。关键词是高度凝聚作者情感或用来描述氛围的词语, 抓取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判断的解读过程。

1. 抓状态性关键字。

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素是“字”,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中能够浓缩情感和态度的主要是“状态性谓词”, 能够单独形成语义, 表现某种状态。这正符合诗词凝练式表情达意的特征, 具体表现为动词或形容词。就《归朝欢》一首而言, 大抵可以抽取“梦”、“浮”、“摇”、“白”、“觉”、“倚”、“开”、“长”、“游”、“赏”、“掷”、“挂”、“唱”、“沾”、“空”、“隔”, 这些字又可以根据行文顺序进行归整, “梦”至“开”为写景字、“长”至“沾”为与作者有关的行为字;“空”和“隔”则是带有情绪的感知字。写景字是渲染梦中和眼前景的壮阔非凡, 在离别时为何写壮景?大抵是伤感中离不开一贯的豪迈之气的。可见词有感而不伤之情。

2. 取融情性关键词。

触摸作者的情感、氛围、态度、感觉, 就需要提取能让我们感知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词语。整合可得“江南客”、“泪沾臆”、“无颜色”、“谁谓”等。由此可得, 作者是有为“客”唱词送别之感, 灵均不在之感, 但结尾“谁谓”一词却又自有一番豪言壮语之势。

3. 分章法、凑完整句, 合抒情句。

就句法而言不可忽视结构层次、倒装、省略, 阅读时尽可能寻找表达思路的词语将语句进行分层, 寻其章法。就省略的语句进行主谓宾成分的补充, 完整语意尽可能凑足, 最后整合抒情句。上片从层次看:第一层2句由“我梦”这个关键词可知是写梦境, 具体景象为“泛舟震泽, 波浪滔天”;第二层2句由“觉来”这个关键词引出醒来后的眼前实景, “满眼庐山”之景, 有“倚天”之高大, “开石壁”之雄奇。最后第三层则由“长接淅”、“江南客”、“飞梭掷”抒发人生到处奔波, 行色匆匆的感慨和人生境遇。“梦中游”如同“飞梭掷”, 即梦中迷离幻景转瞬而逝, “觉来赏”的庐山“清景”转瞬即逝, 不能继续赏景, 皆因老友伯固即将远行赴任, 因而时间流逝太快, 如同“飞梭”抛掷, 用比喻来说与友人相聚时间转瞬即逝。根据前文分析, “泪沾臆”表达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君才如梦得”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肯定赞美;“灵均去后楚山空”“竹枝新唱”“谁谓古今隔”则对友人创作出与屈原和刘禹锡比肩的作品的期许勉励。

学生惧怕诗词鉴赏, 皆因仍期待仅仅通过单线式的视觉性感悟阅读就能轻易读懂, 殊不知印象式的阅读是人人都能的, 而试题考查却是带着理性分析的判断的, 需要透过字词句诠释的层次, 才能与解读诗词一道登堂入室。

参考文献

[1]黄永武.《中国诗学》之《鉴赏篇》.新世界出版社, 2012, 10.

要素式教学模式解读 篇3

关键词:愉悦式教学;手段;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118-02

人都有趋乐避苦的动机取向,在快乐原则的支配下,学习体验所追求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只有当语文教学成为一种愉悦式的教学时,语文才能重新引起学生的喜爱,语文课才能焕发出生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次游历语文知识王国的历程,而“愉悦”是“旅游”的首要价值指向,学生是“游客”,教师则扮演着向导的角色。教师要精心准备“旅游”的路线,安排“旅游”的进程,给“游客”带来不断的惊喜,从而引导“游客”产生不断走下去的欲望。

一、作为手段:愉悦是一种语文有效学习的伴随状态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儿童心灵的屠宰场,这是一个极为逼真的描绘。数千年来,教学每每是儿童深感痛苦的活动。今天这一现象似乎并未有太大的改观,孩子们承载了太多的学习压力、艰辛与痛苦。教学的第一原则是兴趣原则,杜威认为,所谓兴趣和爱好,就是一种情感,“就是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语文课很容易形成这种融合,一是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文本之内,与课文中的人物、与作者对话交流,这使得学生兴趣盎然;二是排除困难,同伙伴的角逐与协作等会使学习变得趣味无穷,从而产生愉悦感受。当学生与学习内容到了难舍难分的状态时,学生完全沉浸其中了,自然体验到了学习的愉悦,我们就可以说“激发了兴趣”,从而获得了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应。因此,“激发兴趣一愉悦体验一有效学习”便贯穿了起来。

愉悦具有促进认知学习的功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影响和调节着认知的过程,人们在知觉和记忆中进行着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情绪和情感像是一种侦察机构,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它能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推动操作和问题解决。强度过低的快乐不能使神经活跃,无法激起思维的浪花,而过度的快乐却会阻碍学习,因为激情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力减弱。只有中度的正情绪(比如愉悦)有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敏感、顺畅,思维分析判断的标准高,并且易于调动原有记忆中的储存信息,迅速加以重新编码,以整合新知识。愉悦是有效学习的情绪伴随状态。

二、作为目标:愉悦是个体幸福生活的存在状态

语文课堂中的愉悦情感,不仅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更应成为情感目标的主要内容,这恰恰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被忽视了。诚如叶澜教授所说,不少教学论著作也强调教育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但这种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情感教育成了认知教学的奴仆和婢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出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取向,使学生有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关注自身、回归日常生活提供空间与可能“愉悦体验”作为一种课堂情感目标的明确提出,正是走向了一条教育目标的理性回归之路。因为作为生活的课堂,应该是一种愉悦的存在状态,是一种个体幸福的存在状态,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而理解作为目标的“愉悦”这一情感的涵意,将有助于实践者更好的把握实践。

(一)愉悦是一种个体性情感体验

基础教育情感目标的缺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缺乏,而是指缺乏对个体性情感的尊重和培育。当前情感目标所要达成的情感,首先必须指向的是个体性情感,然后是公共情感。而前者在我们的教育中缺失了。一旦抽离了个体性情感,不但个体情感难以建立,公共情感的实现也缺乏了根基。所以有人说“一个连自己、连家人都不爱的人,又如何期望他去爱国呢?”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个体性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阶段的情感目标是:发展学生积极的个体性情感,并在个体情感培养的基础上,培养爱国之类的公共情感。

文学作品内蕴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其中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以表达悲情的居多,主要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但是这些作品,也并非是一读就能体悟其中的所有情感内蕴的。很多评论家都认为《诗经》中最美的句子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此中情致若非细细体悟是很难品味得到作品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声的。教师必须有较为深厚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深入发掘作品所蕴藏的深厚情感,才能在自我体验、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个性化情感”,每个学生感受作品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学生自我体验到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觉,因为“愉悦”是无法让他人完全获知的个体性情感。

(二)愉悦是一种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应该是宽泛和自由的,不要太受各类约束。比如有一段时间重视多媒体的参与,后来又害怕多媒体影响到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接触。其实,枯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并不是语文学习的“金规铁律”,日前教育部语言文字司的官员提出“以流行歌曲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的国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板着一幅改造人的高高在上的面孔,尽管你是“阳春白雪”,当当学生对你不感兴趣的时候,你除了在那里“孤芳自怜”还有什么呢?总感觉现在社会也好,家长也好,乃至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有那么多的投入,对自己的母语却没有如此的热情。其实真的有必要学学英语教学活泼的形式。不少语文课只是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没有此类情感体验,又如何读得出此种情感呢?“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康德)。”愉快不愉快的情感,是判断美还是不美的最后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学习是否愉悦,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三)愉悦是内蕴理性精神的情感体验

愉悦这种情感之所以具有理性的精神,是因为愉悦不仅仅包含了收获的快乐,也包含了痛苦的体验。理性是辩证的,包含着否定之否定在内的不断上升的过程,产生于痛苦之后的快乐不是一种简单的快乐,而是一种更大的快乐,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快乐,我们称之为愉悦的体验。背诵课文在没有能完全复述出来之前的痛苦,阅读文字无法理解的郁闷,这些体验都是愉悦的一段必经的过程。甚至也包括为文中人物感伤的泪水,当学生与读者在心灵上能相通时。即便是痛苦的相通,何尝不是一种愉悦呢?这种愉悦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内涵着丰富的对人生体悟的情感,是能提升人的德性的情感。

作为手段和作为目标的愉悦是统一的,我们其实无法将作为手段的愉悦和作为目标的愉悦截然分开,因为学生

以愉悦心态为手段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感受生命体验的过程,感悟生活的过程。

三、简单化、形式化:对于愉悦的误读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愉悦”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愉悦是一种内蕴理性精神的个体性积极情感体验。是有效学习的伴随状态。理性是愉悦的合理内核,因此愉悦式教学除了要规避仅仅将愉悦作为工具的工具式误读外,还有规避对于“愉悦”的简单化和形式化的误读。

简单化表现为缺乏对批评和惩罚的正功能的认识,认为批评和惩罚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乃至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因此教师对学生不敢批判与惩罚。学校、课堂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些必要素质包括文化、人品、情感等都要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学校,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使他们情感满足的虚拟环境,而在社会中情感失意、打击又常常在所难免。理想与现实常会有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与复杂性是情感产生波动和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备受教师关爱的“优秀生”常常感到内心孤独,情绪焦虑,到了大学阶段以致轻生的也屡有发生。学校中有必要引进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情感的韧性,让学生学会坚强。因此,对于“愉悦”体验的追求不是以满足学生外在的感性需要为目标的,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复杂的学习历程,在知识丛林中探寻,才能获得我们所理解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愉悦体验。

“愉悦”的形式化误读表现为教师仅仅(注意只是仅仅)通过音乐、图画、表演节目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追求课堂的气氛活跃,但这只是适应了学生情感中固有的东西,并未提高学生情感的水平和层次。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不能仅仅是满足学生最基本的愉悦需要,更在于提高这种快乐感受的情感水平和层次,通过教育引导、发展学生的情感,不断增加情感的新质、提高情感的高度。一个婴儿我们可以说他快乐,但不可以说他愉悦,因为愉悦是一种加入了个人意识的快乐情感,是可以言说的,同时也是需要培养的高水平情感体验。因为“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人全部生活中的相应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的野蛮状态中”。

参考文献:

[1][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9、131

[3][苏]A.鲁克.情绪与个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8

要素式公证书 篇4

【摘要】推行要素式公证书对于促进公证所具有的证据效力及

与提高公证的证明要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推行要素式公

证书应提高公证员的素质,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树立

公证良好社会形象。

【关键词】要素式公证书;公信力;证据效力;提供服务;树立

形象;提高素质

为什么要推广要素式公证书呢?以往公证员在出具公证书时与法

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在对实体法的把握上是一样的,但公证书

没有突出公证工作依法定程序进行真实、合法性证明的特性。往往

通过寥寥两个字“经查”一带而过,对公证员是怎样受理、审查、核实从而得出结论并没有一个逻辑性很强的推理过程,造成我们的证明结论比较空洞,求证过程和公证程序结合的不够好,尤其缺乏

证据上和公证员如何审查方面的支撑。使得人民法院在判案时必须

经调阅卷宗这个程序才能采信,影响了审判效率。要素式公证书能

够使公证证明活动更加公开化,增强公证活动的透明度,清晰的反

映公证员从受理到出证的每一具体步骤,清楚的表述取证的程序和

法律依据。在保全证据、现场监督、合同(协议)三类公证书推行

要素式公证书后,继承类、强制执行类等公证书也相继推行使用了

要素式公证书格式,这说明改变结论定式公证书,走向要素式公证

书是中国公证行改革的必然要求。

所谓要素是指事物必须具有的实质或本质,是构成事物的组成部

分。虽然没有人对公证书的要素给出确切的定义或表述,本人理解

公证书的要素就是构成公证书必不可少的因素。要想抓住公证书写

作的要素和核心,必须在注重特性的同时坚做到以下几点:1.公证

书中的必备要素是证词中必须具备的内容,一个都不能遗漏。2.公

证员组织的证词必须是纯客观的,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因素组织证

词。3.公证书要直接陈述,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制作时不能

使用夸张等修辞手法。4.对被证明对象的真实性要准确把握。公证

书中出现的每一句话都要有依据,没有依据的不要在证词中出现。5.制作公证书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公证结论的作出,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为前提,要经得住逻辑的推理。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以要素式公证书取代旧式公证书,具有以 下几方面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要素式公证书可以提高公证公信力

公证的公信力是公证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信赖的能力。公信力,是公证制度的灵魂和生命,是维系公证事业健康持久发展的基石。

以往当事人在收到公证书后对公证收费和结果都很质疑。要素式公

证书的实行,使当事人在收到公证书后,能清楚的看到当事人自己

做了哪些工作、给公证处提供了哪些材料,以及公证结论如何得出的都有一个了解,也便于人民法院把公证书直接作为独立的证据使

用,与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相呼应。推行要素式公证书要

求公证员不但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还要有扎实的法律理论功底。一

份优秀的要素式公证书,不仅反映出了公证人员所付出的体力劳动

和脑力劳动,反映出公证活动的规范、严谨,也是对当事人一个很 好的普法过程。一份优秀的要素式公证书不但可以提高公证员对自

己执业品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也可以满足当事人的要求,提高公

证处和公证员的形象,增强公证的公信力。

二、加强了公证的证据效力

经公证的法律行为、文书和事实可以享有特殊的证据效力。在我国现行的《公证法》、《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证据规定》中对公

证证据效力都有所涉及,因此也确定了公证证据的“优势证据原

则”。由于公证是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 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其出具的公证书具有

较高的可信度。但公证的证据效力并非仅指公证文书可以作为证据的效力,而是指经公证机构出具的公证文书在证据上具有最高效

力,亦即公证文书法律上的证明效力。而公证书依靠既存的公信力

确立起来的“优势”已在慢慢消失殆尽。

证据保全的要素式公证书忠实再现了客观情况,使法院不必经过

全面审查核实,就能对事实进行认定并予以采纳,充分展现出了公

证书的证据效力,因其较早的推行使得公证书作为证据的“优势”

得以体现。

三、促进了公证员素质的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金融、证券

等新兴公证业务不断增加,迫切要求公证员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的素

质,以适应新形势对公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素式公证书格式的推行,是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形

势下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公证法律服务要求。由于要素式公证书

强调了公证证词的诸多要素,每一个要素都需要公证员亲自审查、把关,促使公证员必须注意完备地收集相关证据材料,更加严格地

审核公证事项事实情况,增强了公证员的责任意识和证据意识,也

迫使公证员在办证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各类经济法律法规和国家的各项经济社会政策,以利于研究、分析证明对象所涉及的法律事

实,并严格按照公证程序办理公证,进一步拓展公证服务领域,对

于完善公证制度、增强公证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要素式公证书的推广实施和公证处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实践证明,实行要素式公证

书体现了公证的价值。作为一名公证员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总结,不

断创新,我相信通过素质的不断提高,使用范围的逐步扩大,要素

式公证书在公证工作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篇二:要素式公证书探讨

一、我处要素式公证书使用总结回顾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处作为司法部要素式公证书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通过对要素式公

证书的实际运用,不仅提高了要素式公证书的写作水平和技巧,而且通过要素式公证书的写

作促进了公证员在实务中对公证程序的重视和操作上的细化,促进了我们对公证工作自身特

点的认识和总结。同时,我们也一直关注着要素式公证书的写作在实践应用中所反映出来的

各种问题。在要素式改革的第一阶段(2000年-2003),证据保全、现场监督、合同协议这三类要素式

公证书中以证据保全的公证书使用情况最好,合同协议类最差,成为千人一面、套用必备要

素的“要素式定式公证书”。对不同的使用结果,我们反思:同样的公证员,同样的文字和

法律水平,为什么不同类的公证事项,要素式格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通过比较和总结原因,我们得出结论:证据保全类证词通过表述客观的取证活动和过程,为最后的证明结论提供了

有力的支撑。而合同公证书内容主要是公证员在实体法上的主观认定表述,公证员是通过了

什么公证活动,弄清了什么事实才得出了公证结论基本不予交待,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证明

思维使得公证书的内容只有实体法上的认定,而不体现公证程序的履行,而只有按《公证程

序规则》所进行的活动才叫公证,才能产生公证效力。

在第一阶段的要素式总结后,我处开始在全处树立起公证程序决定公证效力的概念,要素式

公证书的写作围绕公证程序展开,成为我处公证员的自觉意识。[上述观点见我处主任左燕芹在《推行要素式公证书一年间》(发表于2001年《中国司法》)] 在要素式推行的第二阶段(2003年-今),主要是在强制执行、继承公证事项上推行要素式。

法律意见书因为不是公证事项,且在实践中使用的不多,这里不做细述。

关于强制执行公证书我们在实务中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证词进行了完善。一是通过列举申

请人提供证明材料的方式来支持对公证主体审查的结论。二是在证词中向申请人核实了双方

对债权文书的给付内容及数额有无疑义,并将双方申请人对核实无疑义的表态、债务人自愿

接受强制执行的承诺表示和对公证员向其进行强制执行概念、程序、公证法律后果和法律意

义告知的反映在债权文书审查部分进行了表述。三是帮助、指导当事人细化和规制债权文书

的执行举证条款。将公证机构在签发执行证书时的主动核实义务转变为债务人违约后的主动

举证义务,从而为执行证书的顺利签发创造了方便条件,避免了因债务人违约后不配合可能

造成的签发执行证书被动。

关于继承公证书主要的完善:一是在公证书的首部应当使用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概念;二是

在公证书的正文中明确法律依据部分;三是在用于遗嘱继承和接受遗赠财产两款公证书格式 中,增加了认定遗嘱或遗赠生效的各项法定要件。这一阶段我处要素式公证书的写作反映出的特点就是程序更趋完善,同时证据意识觉醒。比

如继承公证中的遗嘱生效确认程序;强制执行公证书的告知、举证条款的设定等。

现阶段,我处公证员们的要素式写作通过多年的磨练已普遍达到了一个较为整齐的层次,我

们的要素式公证书写作也遇到了下一步该往何处去的方向问题。在定期总结和反思的过程

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公证书的写作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水平的问题,更是工作模式、工作思

路、公证理念上的认识问题。

二、要素式公证书写作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观认定缺乏证据支撑,求证过程和公证程序的

结合不够 1 先来看看我们的公证书表述:(以合同公证书、继承公证书为例)比如合同证词中“当事人

有行为能力”“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签约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合同内容条款完备”;

继承公证词中“被继承人的父母均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名下的房产为其个人财

产”、“被继承人生前无遗嘱”、“被继承人无缺乏劳动力且无收入的继承人”;现场监督证词

中“评委均具有相应当评审资格”、“抽奖过程符合预定的程序”等。这些表述全是认定性表

述,包括事实上的认定和法律上的认定。但这些认定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公证员是如何审查、认定这些证据材料的?对支撑这些表述的证据材料的不重视,对求证过程的省略,导致证词

结论主观而空洞,没有证据上的说服力。这与我们平时在办证实务中重视证据的收集和指导

极不相衬。反过来,由于公证书中并不反映公证员是如何对证据材料进行的审查、核实,公

证员们在办证过程中对证据材料的审查也流于形式,多只限于证据材料的收集,而忽视了对

证据材料本身的核实、分析和对自己心证规则的梳理和公示。同时,公证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公证程序活动,只是“当事人提出申请”、“受理”、“经查”这些抽象的概括性词语一笔带过,而对于每个程序阶段内的实际内容均不涉及。比如:当事人在申请阶段自己举证了什么证据

材料,想证明什么?公证受理阶段怎么进行的告知和谈话?公证审查阶段核实、审查了哪些

证据材料?公证员通过什么样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公证结论?都没有。在继承这种实质审查的 公证事项中,上述问题还好一些,而对于合同类公证这些问题就比较突出。

虽然是以要素式的名义在写公证词,但对于什么是公证书的要素,恐怕我们在实务中很难静

下心来予以总结。

1、什么是公证书的要素? 2000年《要素式公证书》辅导材料中的定义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出处是《现代汉

语词典》第1466页。在律公司江晓亮处长所作《推行要素式公证书格式的作用和意义的》

一文中认为,“公证书要素即构成公证书证词的必要内容”。但什么是构成公证证词的必要内

容?没有人给出确切的定义或表述。在司法部要素式公证书辅导材料中,对各类公证书的必

备要素是以列举的形式规定了在实体法范围内,公证书应当包含什么审查内容。如《辅导材

料》中对合同协议类公证的必备要素表述为:

公证处审查的事实包括:(1)当事人的身份、资格及签订合同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代理人的身份及代理权限;(3)担保人的身份、资格及担保能力;(4)当事人签订合同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是否对合同的主要条款取得了一致意见;(5)合同条款是否完备,内容是否明确、具体;(6)是否履行了法律规定的批准或许可手续。

上述必备要素的列举,体现了我们对实体法律规定本身的重视,是从公证员的主观认定角度

来认识公证书的必备要素的。它要求公证员从是否符合实体法规定的角度来判断公证事项本

身的合法性、有效性,没有强调公证工作自身的特性。

公证事项种类多、内容杂,只有把握住公证工作的本质特点,才能够抓住公证书写作的要素

和核心。公证书的要素要首先反映公证工作的特性。什么是公证工作的特性?第一,公证是

一种证明行为,第二,公证有法定的程序要求。这就是公证工作的特性----证据性和程序性。

也就是说,公证书的要素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证据性要素和程序性要素。程序性要素是公

证书的结构,而证据性要素是写作的基本素材。没有证据,程序的存在毫无意义;没有程序,证据就不能得到应有的法律效力。所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 因此,公证书的必备要素就是支撑公证证明结论的主要事实、证据材料以及公证员的审查、求证过程。它包括程序性要素和证据性要素两方面的内容。

2、树立公证程序意识,言之有物--证据材料

要素式公证书怎么反映公证的程序性和证据性?除了树立公证程序意识,还要言之有物,这

个物就是证据材料!现在公证书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证据材料只存在于公证卷宗内,对

证据材料的审查只存在于公证员的内心。我们公证书中对公证程序的反映仅仅是申请、受理、审查、出证这么几个概念性的词汇;我们审查工作的过程也只是“经查”、“对当事人提供的

有关材料进行了审查”这些抽象的概括。公证员的推理和分析要建立在对证据材料的审查和

核实基础上,证据材料是物质的,是第一性的,皮之不在毛之焉附?没有证据公证员凭什么

做的分析和认定?凭什么得出的结论?所以,我们要在证据材料上下功夫。没有对证明材料

的审查,我们的程序就无所落脚。因此要以证据材料的审查和核实为支撑,将公证员审查工

作的具体内容反映出来,将公证员是依据对证据材料的审查得出证明结论的法律推理过程反

映出来,真正体现公证书的证明价值,体现公证员法律专业证明人员的职业素质。

3、求证过程和公证程序相统一

目前的要素式公证书写作在程序上的框架已比较清晰。如正文的一般框架为:公证的申请、受理、公证审查、结论认定。各类要素式公证书都不能脱离公证程序的框架,都要反映公证

程序的履行。我们平时不论办什么类型的公证,都要用同一个程序,从当事人的申请、我们

的初审受理、举证指导和告知,到证据审查、核实,到出证,这个程序是确定的,是一般性

的,每个人都要遵行,每个证都要遵行。但是,具体到个案,这个程序用什么把它支撑起来,往这个框架里填什么内容,就要看公证员对各种证据材料的把握了。个案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公证工作不可能是机械的。同样是继承,同样是保

全,当事人的不同情况和事物条件的千差万别,使得我们在同样的程序下,要对当事人提供

的不同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和确认。公证证明工作是围绕对证据材料的核实、审查和认定工作

进行的,无论是办证模式还是写证词,一定要树立重证据的理念。

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是法院的判决书。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的程序是既定的,决定

了判决书的结构是统一的:首部原被告信息;正文;结论。但每一份判决书在统一的程序框

架下,所表述的内容和判决的过程都因证据材料和事实的不同,具有个案自身的特点,判决

的结论就是千人千面。判决书正文内容一般包括:原被告争议事实;双方的举证材料;哪些证据材料对方无异议,哪些材料对方有异议;双方对证据材料的质证、辩论;法官对证据材料的分析认定和求证(法

律依据、认定理由、心证过程)。可以看出判决书的写作是紧紧围绕着证据材料进行。判决书的改革思路和成果,值得我们借鉴,不仅因为通过对判决书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审

判程序的履行和整个案件事实的认定过程,让我们间接体会到了法官素质的提高;反过来,我们也看到,判决书写作上的改革也正在推动审判实践的改革,使得审判工作更趋公开和透

明。

4、公证书写作对公证实务工作的促进

要素式公证书的改革应当借鉴目前判决书写作的一些经验,围绕证据材料,将求证过程与履

行公证程序统一起来,言之有物,论之有据,以公证书写作促进公证实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被写入公证书的内容一定是公证员在实务过程予以充分重视并能够做到的。而不用写入公证

书的,久而久之,我们在实务中就会由写不到导致不去想、不去做,从而形成不用做的工作

惯性。公证书中不详述公证员对证明材料的审查工作,公证员在实务操作中,对证明材料的

关注和审查就会只在内心一闪念,流于形式;而反过来,因为要在证词中详细表述证明材料

的具体内容和公证审查工作,公证员对证明材料的审查就会尽到特别的注意。求证过程从内

心思维到形成书面文字的过程,需要思维的系统化、逻辑化,需要推敲和落实,需要法律水

平和文字功底的结合。因此,公证书写作对证据材料和求证过程的重视,也会反过来促进公

证员证明思维、证明实务水平的提高。所以,对于要素式公证书的写作,我们不能仅从文书

写作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要结合我们公证工作的特点、工作模式,运用证明思维去解决当

前要素式公证书写作所面临的问题。

三、实务范例

如何在证词中落实公证员对证据材料的审查工作,将求证过程与公证程序的履行相统一?

(一)分析继承公证书范例公证词

见后附“继承公证书范例”

注:范例只是说明的一种手段,仅做本文说明开阔思路之用。任何事物都是相对时期的相对 产物,“传统的要素式公证词”在要素式初期,相对于定式公证书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与传统要素式公证词相比,范例证词在写作中增加了当事人举证和证明部分、当事人在询问

过程中的自述部分、公证告知部分和公证员核实证据材料部分。这四部分实际上都是目前我

处继承实务中已在履行的工作内容,而且都是围绕证据材料审查进行的工作。这四部分的内

容,展现了整个继承公证过程中当事人应负的举证和如实陈述义务、公证员对证明材料的调

查、核实工作,得出继承结论的法律推论过程。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公证工作的基本程序,体现了公证证明工作对相关实体法规定的落实。

公证书写作举例:后附继承公证书

1、当事人举证和证明部分分析

传统的证词中,一般只笼统列举一下当事人所提交的证明材料,但这些证明材料想证明的对

象是什么;这些证明材料是哪些部门出具的;这些证明材料与证明结论之间有什么联系,为

什么要列举出这些证明材料?证词中均无表述。根据《公证法》,当事人办理公证有义务提

供真实、合法、充分的证明材料,这是启动公证程序的必要前提。

范例证词不是仅将继承人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名称列举出来完事,而是将各种证明材料的名

称、制作机关、颁发日期详细记录,并写明了当事人提交这些证明材料想证明的对象,体现了当事人对自己主张举证的原则,也说清了证明材料提供的来源、想说明的问题和公证审查工作的基本素材。

2、当事人在询问过程中的自述部分

当事人的自述在法律上也属于证据的一种,可以为认定事实提供参考。档案材料其实质也是被继承人生前的自述。因此,当事人在谈话中的自述具有一定的证明力。通常这部分内容我们只存于公证卷内的接谈笔录中,不反映到公证词中去,但如果从当事人的自述也可做为一种证据线索考量的话,当事人的自述可以与相关证据材料相互印证,以弥补有些证据材料单一或形式上有缺憾的不足。

传统公证词是由公证员在公证书中以认定性表述将有关继承事实内容予以确认,但范例证词则是通过当事人自述的形式将相关继承事实表述出来。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明确这些继承事实的出处来源,另一方面可以突出当事人对自己陈述应有的责任和重视。哪些是当事人确认的,哪些是公证员认为应当核实的,在证词中写清楚,也利于分清责任。

3、公证告知部分

告知义务是《公证法》规定的法定义务,是《公证程序规则》在公证“申请与受理”阶段规定的必须程序。传统证词一笔带过,而范例证词将公证基本权利义务的告知做为附件放在公证书后,将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告知中的重点内容做为公证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公证书。这比《公证法》的规定更进了一步:公证法规定告知内容应当记录存档,存档并不能为当事人提供什么切实的依据或实际的帮助;其出发点主要是为公证员履行了告知义务提供可供查询的证据。而把告知写入公证书中发挥的作用则更具有社会意义:一方面等于向社会公众公示和宣传了办理公证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针对个案情况的重点告知反映了公证员做为法律服务者和家庭纠纷的预防者对当事人的个性服务和特别提示,将公证员工作的深度和价值进行了最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将公证员不能或无法核实的事实,以告知的形式将法律责任和后果予以明示。

4、公证员核实证据材料部分

我处的继承公证每证必外出调查核实被继承人档案,对于被继承人无档案或无法查明的关键性证明,我处也一般通过其他调查形式予以弥补。因此,在证词中应将调查核实的情况写出来,真实反映我们的证据核实工作。上述证词中的综上部分实际就是公证员的心证推论过程。公证结论是依据法律规定和查证属实的证据材料得出的证明结论,是一个证明推理的过程,反映的是公证员的法律素质和功底。如果没有这个证明过程的公开,而是在证词中直接得出由某人继承的结论,不仅会使前面证据的审查、核实工作无所落脚,也会形成证明过程的缺失。而如果只有推论,没有前面的证据材料做支撑,推论仍然不能脱离从主观到主观的窠臼。

(二)分析合同公证书范例公证词 5篇三:要素式公证书在公证工作实际中的作用

要素式公证书在公证工作实际中的作用 作者:丁洁

【摘要】推行要素式公证书对于促进公证所具有的证据效力及与提高公证的证明要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推行要素式公证书应提高公证员的素质,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树立公证良好社会形象。

【关键词】要素式公证书;公信力;证据效力;提供服务;树立形象;提高素质

为什么要推广要素式公证书呢?以往公证员在出具公证书时与法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在对实体法的把握上是一样的,但公证书没有突出公证工作依法定程序进行真实、合法性证明的特性。往往通过寥寥两个字“经查”一带而过,对公证员是怎样受理、审查、核实从而得出结论并没有一个逻辑性很强的推理过程,造成我们的证明结论比较空洞,求证过程和公证程序结合的不够好,尤其缺乏证据上和公证员如何审查方面的支撑。使得人民法院在判案时必须经调阅卷宗这个程序才能采信,影响了审判效率。要素式公证书能够使公证证明活动更加公开化,增强公证活动的透明度,清晰的反映公证员从受理到出证的每一具体步骤,清楚的表述取证的程序和法律依据。在保全证据、现场监督、合同(协议)三类公证书推行要素式公证书后,继承类、强制执行类等公证书也相继推行使用了要素式公证书格式,这说明改变结论定式公证书,走向要素式公证书是中国公证行改革的必然要求。

所谓要素是指事物必须具有的实质或本质,是构成事物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人对公证书的要素给出确切的定义或表述,本人理解公证书的要素就是构成公证书必不可少的因素。要想抓住公证书写作的要素和核心,必须在注重特性的同时坚做到以下几点:1.公证书中的必备要素是证词中必须具备的内容,一个都不能遗漏。2.公证员组织的证词必须是纯客观的,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因素组织证词。3.公证书要直接陈述,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制作时不能使用夸张等修辞手法。4.对被证明对象的真实性要准确把握。公证书中出现的每一句话都要有依据,没有依据的不要在证词中出现。5.制作公证书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公证结论的作出,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为前提,要经得住逻辑的推理。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以要素式公证书取代旧式公证书,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要素式公证书可以提高公证公信力 公证的公信力是公证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信赖的能力。公信力,是公证制度的灵魂和生命,是维系公证事业健康持久发展的基石。以往当事人在收到公证书后对公证收费和结果都很质疑。要素式公证书的实行,使当事人在收到公证书后,能清楚的看到当事人自己做了哪些工作、给公证处提供了哪些材料,以及公证结论如何得出的都有一个了解,也便于人民法院把公证书直接作为独立的证据使用,与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相呼应。推行要素式公证书要求公证员不但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还要有扎实的法律理论功底。一份优秀的要素式公证书,不

仅反映出了公证人员所付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反映出公证活动的规范、严谨,也是对当事人一个很好的普法过程。一份优秀的要素式公证书不但可以提高公证员对自己执业品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也可以满足当事人的要求,提高公证处和公证员的形象,增强公证的公信力。

二、加强了公证的证据效力

经公证的法律行为、文书和事实可以享有特殊的证据效力。在我国现行的《公证法》、《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证据规定》中对公证证据效力都有所涉及,因此也确定了公证证据的“优势证据原则”。由于公证是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其出具的公证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公证的证据效力并非仅指公证文书可以作为证据的效力,而是指经公证机构出具的公证文书在证据上具有最高效力,亦即公证文书法律上的证明效力。而公证书依靠既存的公信力确立起来的“优势”已在慢慢消失殆尽。

证据保全的要素式公证书忠实再现了客观情况,使法院不必经过全面审查核实,就能对事实进行认定并予以采纳,充分展现出了公证书的证据效力,因其较早的推行使得公证书作为证据的“优势”得以体现。

三、促进了公证员素质的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金融、证券等新兴公证业务不断增加,迫切要求公证员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对公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素式公证书格式的推行,是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公证法律服务要求。由于要素式公证书强调了公证证词的诸多要素,每一个要素都需要公证员亲自审查、把关,促使公证员必须注意完备地收集相关证据材料,更加严格地审核公证事项事实情况,增强了公证员的责任意识和证据意识,也迫使公证员在办证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各类经济法律法规和国家的各项经济社会政策,以利于研究、分析证明对象所涉及的法律事实,并严格按照公证程序办理公证,进一步拓展公证服务领域,对于完善公证制度、增强公证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篇四:公证书范本大全 附件

定式公证书格式

目 录

一、民事法律行为类

第一式 委托

第二式 声明

第三式 赠与

第四式 受赠

第五式 遗嘱

第六式 保证

第七式 公司章程

第八式 认领亲子

二、有法律意义的事实类

第九式 出生

第十式 生存

第十一式 死亡

第十二式 身份 国籍

监护

户籍注销

第十三式 曾用名

第十四式 住所地(居住地)第十五式 学历

第十六式 学位

第十七式 经历

自然人经历

法人经历

第十八式 职务(职称)

第十九式 资格

法人资格

非法人组织资格

职业资格

第二十式 无(有)犯罪记录

无犯罪记录

有犯罪记录

第二十一式 婚姻状况

未婚

离婚或者丧偶(未再婚)

已婚(初婚)

已婚(再婚)

第二十二式 亲属关系

亲属关系

用于继承的亲属关系

第二十三式 收养关系

收养关系

事实收养

第二十四式 扶养事实

第二十五式 财产权

股权

知识产权

存款

不动产物权

第二十六式 收入状况

第二十七式 纳税状况

第二十八式 票据拒绝

第二十九式 选票

第三十式 指纹

第三十一式 不可抗力(意外事件)

第三十二式 查无档案记载

三、有法律意义的文书类

第三十三式 证书(执照)第三十四式 文书上的签名(印鉴)

第三十五式 文本相符

一、民事法律行为类

第一式 委托公证书格式[注1] 公 证 书

()××字第××号

申请人:×××(基本情况[注2])

公证事项: 委托

兹证明×××(申请人)于××××年×月×日来到我处[注3],在本公证员的面前,在前面的委托书[注4]上签名[注5],并表示知悉委托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

×××(申请人)的委托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注6]的规定。[注7]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县)××公证处

公证员(签名或签名章)

××××年×月×日

注:

1.本格式适用于证明单方委托行为。证明委托合同适用合同类要素式公证书格式。证明委托书上的签名(印鉴)属实适用证明文书上的签名(印鉴)公证书格式。2.自然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可以根据公证的内容增加出生日期、住址、联系方式等情况,发往域外使用的公证书应当注明出生日期;申请人为外国人的,还应当写明国籍和护照号码。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基本情况包括:组织名称、登记注册地址,另起一行注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由代理人代办的公证事项,应当在申请人基本情况后另起一行注明代理人的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以下各格式相同,不再另行加注。

3.在本公证机构以外的地点办证的,办证地点据实表述。以下各格式相同,不再另行加注。

4.引用文书的全名。5.签署的形式应当据实表述:仅有签名的,表述为“签名”;签名、印鉴、指纹等几种形式同时存在的,一并予以表述;申办公证时提交了已签署的委托书,且未作修改,表述为“×××(申请人)在本公证员的面前确认,前面的委托书是其真实的意思表示,委托书上的签名(印鉴)是×××(申请人)本人所为”。6.有新法或者专门规定的,表述作相应调整。7.根据需要,可以另起一行注明公证书用途,如“本公证书用于办理继承×××在台湾的遗产手续”。以下各格式相同,不再另行加注。篇五:继承类要素式公证书通用格式

继承类要素式公证书通用格式

公 证 书

()xx字第xx号

申请人:基本情况[注1] 委托/法定代理人(基本情况)[注2] 被继承人:基本情况[注3] 公证事项:继承权

证词内容

一、必备要素

(一)继承人姓名、申请日期、申请事项。

(二)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注4]。

(三)公证机构向当事人告知了继承权公证的法律意义

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四)公证机构查明(审查核实)的事实,包括: 1.被继承人的死亡时间、地点。2.继承人申请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的情况[注5]。3.经向所有继承人核实,被继承人生前是否立有遗嘱、遗赠扶养协议[注6]。

4.被继承人的全体继承人,有无死亡的继承人;继承人

与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注7];代位继承情况及其他继承人 5.继承人中有无丧失继承权的情况[注9]。6.有无放弃继承权的情况[注10]。

(三)公证结论

1.法律事实、理由[注11]。2.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财产为合法财产。3.被继承人的合法继承人[注12]。4.被继承人的遗产由何人继承、如何继承[注13]。

二、选择要素

(一)被继承人的死亡原因[注14]

(二)继承人提供的主要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三)适用遗嘱继承的,当事人是否了解遗嘱的内容。

公证机构经向所有继承人核实,用于遗嘱继承的遗嘱为被继

承人所立的最后一份有效遗嘱。[注15]

(四)对遗嘱见证人、执行人、遗产的使用人、保管人

等事项的说明。

(五)根据遗嘱信托办理继承权公证的,应当根据遗嘱的内容,列明受托人应当承担的义务。

(六)根据《公司法》、《保险法》、《合伙企业法》、《个

人独资企业法》等有关继承的特别法的规定办理继承权公证的,写明特别法的具体适用。

(七)被继承人生前未缴纳的税款和债务情况,继承人

对此所作的意思表示。

(八)公证员认为需要告知的有关继承的其他法律规定。

(九)公证员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事实或情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x x 省x x市x x公证处

公证员(签名章或签名)

xxxx年xx月xx日

注:

1.申请人是指向公证机构提出继承权公证申请的人,包括继承人和继承人的委托代理人、法定代理人。没有向公

证机构提出申请的继承人,不列为申请人。基本情况包括: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名称和号码、住址,外国

人应写明国籍。2.委托/法定代理人指根据授权委托书或法律规定,代理继承人申请办理公证的人。

委托代理人需提交经公证的授权委托书;法定代理人需

提交有代理权资格的证明。3.被继承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生

前住址。

4.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应详细列明。5.公证机构只对继承人申请继承的被继承人的遗产的情况进行核实,核实的内容包括:个人合法财产及财产权利的种类、数量,是否与他人共有或者是夫妻共同财产,是否有典当、抵押、出质或其他权利受限制情况,现存放何处,由何人保管。

被继承人的遗产应详细列明,财产种类、数量较多的可制作成财产清单作为公证书附件。6.公证机构必须向所有法定继承人进行核实,确认被继承人生前是否立有遗嘱或与他人订立遗赠扶养协议。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有遗嘱、遗赠扶养协议的必须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并应注意遗嘱、遗赠扶养协议是否包括被继承人全部的遗产。7.首先核实被继承人第一顺序继承人,注明其身份,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应予以说明,其次再核实第二顺序继承人的身份。特别应注意《继承法》第十条、第十二条有关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丧偶儿媳、女婿的规定。符合《继承法》规定条件的继承人均予以列入。8.主要查明继承人与被继承人死亡的先后时间,核实代位继承的代位继承人、其他继承人是否符合条件。9.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情况为《继承法》第七条规定的行为,未发生第七条规定情况的不写。

解读发起式基金 篇5

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产品解析 基金发行时机分析 公司介绍

发起式基金定义

是指需使用基金公司股东、基金管理人、基金管理人高级管理人员及基金经理等投资管理人员的资金为发起资金,认购基金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且其所认购的基金份额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的基金。发起资金的来源

起资金来源于基金管理公司股东资金、公司固有资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或基金经理等人员。发起式基金成立的条件

满足发起资金认购的基金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募集规模不少于5000万元,募集人数不少于200人,即可申请募集成立。发起式基金的存续

发起式基金基金合同生效三年后,若基金资产规模低于2亿元的,基金合同自动终止,同时不得通过召开持有人大会的方式延续

发起式基金优势

利益捆绑,风险共担,实现共赢

发起资金长期持有,增强投资者信心和认同

有利于保证基金规模和业绩的稳定性及连续性

有助于实现以业绩促规模的良性发展

解读发起式基金

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产品解析 基金发行时机分析 公司介绍

国内首只发起式基金

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是国内首只上报、首只获批、首只发行的发起式基金。

秉承发起式基金持有人利益优先、利益捆绑的核心理念,天弘基金运用固有资金认购基金不低于1000万元作为发起资金,且持有期限不低于三年。

公司认购千万、锁定三年,谋求共赢发展 天弘永定成长

2012年3月23日和6月28日先后两次自购天弘永定合计530万元,并承诺先后两次所自购的金额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打造准发起式基金。

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

天弘基金将以其固有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且承诺持有3年作为发起资金,认购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发起式基金与公司“绝对收益”理念相契合

天弘弘基金自确立“稳健理财、值得信赖”经营理念后,始终坚持客户利益至上,追求与客户利益共成长;

在产品设计上着重打造固定收益类产品;

在投资管理上,首开业内绝对收益考核之先河,建立了以实现绝对回报为目标的投资管理体系。

固有资金认购不低于1000万元,并锁定三年,与投资者利益捆绑,风险共担

秉承发起式基金持有人利益优先、利益捆绑的核心理念天弘基金将通过公司固有资金1000万元作为发起资金认购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并承诺持有三年;

实现与投资者利益捆绑、风险共担,谋求共赢发展 固定收益专家倾情打造 1.二级债基 本基金为债券型产品 适度参与股票投资增强收益 2.固定收益类产品不断创新

2010年,天弘基金在业内首推A、B两级份额独立发售型的分级债券基金——天弘添利分级债券型基金。3.固定收益产品实现规模、业绩“双增长”

截至6月30日,天弘固定收益类基金以74%的规模增长率排名全行业第二;

天弘永利较去年底规模增长近50倍

公司3只债券型收益上半年均实现年化收益10%以上。

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是继天弘永利、天弘添利和天弘丰利后,固定收益团队倾情打造的债券型产品

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产品概况

基金名称 天弘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 基金代码 A类:420008 B类:420108 基金类型 债券型

运作方式 契约型、开放式、发起式 发起资金 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认购本基金1000万元,且认购的基金份额持有期不低于三年。

基金存续 本基金基金合同生效三年后,若基金资产规模低于2亿元的,基金合同自动终止。

投资目标 本基金在追求基金资产长期稳健增值的基础上,力争获得高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投资收益。

投资范围 本基金对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证券的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对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不超过基金资产的20%。业绩基准 中债综合指数

风险收益特征 较低风险、较低收益

基金费率

基金名称 天弘债券型发起式基金 基金代码 A类:420008 B类:420108 基金发行时间 2012年7月30日-8月7日 发起资金 天弘基金固有资金1000万元。承诺锁定 承诺持有三年 投资类型 债券型

是否会投资中小企业私募债

根据目前情况,本基金暂时不参与中小企业私募债投资

发起式基金与普通开放式基金有何不同

1、发起式基金需使用发起资金认购,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且发起资金认购的基金份额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

2、发起式基金规模不少于5000万元,募集人数不少于200人,即可申请成立;

一个教育函数式的解读4 篇6

一个教育函数式的解读4

二、将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催着搞”变为“推着搞” 长期的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积重难返,尽管学校出台的制度有近10项,鼓励教师进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对此都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学校领导十分清楚,不能全身心地参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就无法投入教学改革。衡水中学教科处对当时教师科研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中存在以下一系列影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工作的思想障碍: 一、轻视思想:不少教师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工作的认识很肤浅,认为教科研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点缀和修饰;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沉迷于过去的“时间加汗水”的模式,认为只要苦干加实干,就会上水平,出成绩;这些教师“匠”味十足,缺乏改革创新意识,过去怎么搞,现在仍然怎么办,教学模式单一,教法呆板,多年如一日,仅凭教学经验指导教学,满足于已有的教学成绩,缺乏对教学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探索,缺乏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的意识,即使在学校领导的督促要求之下搞一些教研活动也是搞形式,走过场,穷于应付,迫于压力。 二、无关思想:认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工作事不关己,只管埋头教书。这部分人虽然朦胧地意识到教学实践需要科学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论做指导,但认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工作是理论工作者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部门的事情,与自己不相干,只要教好书,上好课,取得好成绩,令学生满意,就是一位好教师。于是这些人满足于上课下课,沉湎于教材、教参、练习题,每天忙于给学生找题、练题、讲题,陷于事务性的圈子和题海战术而不能自拔。具有这种思想的人,实际上也是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工作存有偏见,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工作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息息相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作为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的第一推动力,愈来愈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增加自己工作的科研含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靠科研推动教学,已逐渐成为我国未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由经验型、勤奋型的教师转变成学者型、科研型名师,也必须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三、顾虑思想:怕搞科研影响考试成绩,影响升学率。有这种思想的.人,实际上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的目的、作用没真正认清,人为地把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这些人的理由是,搞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怪圈:高一、高二年级搞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高三年级又回到“满堂灌”、“一言堂”、每天拼命做题讲题的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老路子上。诚然,当今高考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重点高中的升学压力将更大,高中教学几乎每年都在“爬陡坡”、“走钢丝”,虽然知道有些教学环节需要调整,有些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优化,但他们不敢有

[1] [2] [3]

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审视 篇7

关键词:备课式文本解读,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有多种目的和方法, 本文讨论的是教学之前为了备课所采取的文本解读, 故称为备课式文本解读。备课包含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备课的起点和主要内涵, 也是备课成功的关键。备课式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教师发现、挖掘、甄別、定夺课文的教学点。因为只有确定了教什么, 才能进而确定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样, 所以正确、精准、灵活的备课式文本解读是教师择准教学点、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前提。

王荣生教授于2007年呼吁观课评教应以教学内容而非教学方法为准, 强调评价教学方法之前, 首先要考察的是教学内容。他指出“对教学方法的努力, 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也提出“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之一是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备课式文本解读的唯一目的就是决定教学内容, 因此备课式文本解读能确保语文课所教的确实是语文内容, 可见备课式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备课式文本解读是一个“先总, 后分, 再总”的整体历程。从粗略寻找可能的教学线索入手 ;接着, 具体细致地挖掘有价值的教学点 ;然后, 从文本内容、涵义与形式检视教学点是否周全, 进而权衡教学点的轻重主次, 接着组织合宜的教学内容, 确保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力、感受力与表达力。

一、整体粗略解读, 发现教学线索

1. 整体入手, 掌握全景。以理解全文、掌握全文为目标, 通读全篇内容, 浏览段间的关系、文题与全文的关系, 回顾全文把握主要内容与大意。

2. 局部雕琢, 立体突出。初步阅读全文的用字遣词、组句构段、成篇订题、描述顺序、事件安排、节奏快慢、行文思路等叙事、抒情或论述的文本特性, 并根据所掌握的文本特性思考可培养之相应语文能力。

3. 回到整体, 总结提升。回顾上述解读, 检视能否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理解。

二、具体细致解读, 挖掘教学重点

以整体粗略解读为基础, 具体细致解读包含“具体操作”与“细致解读”两历程。“具体操作”指与课文“素颜以对”、“相处多时”并“一读再读”的外在型式 ;“细致解读”指备课时“敏锐觉察阅读认知现象”, 进而“跨越课文融通文本”。具体操作与细致解读皆为了挖掘教学点, 两者并非顺序关系, 彼此交错进行、相辅相成、相互促成。

1. 具体操作 :一读再读。细致解读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 :素颜以对、相处多时与一读再读。细致解读的具体做法彷佛只是花一段够长的时间, 反复浏览、默读、朗读、诵读, 随时进出、往复、来回文本。然而, 如此一读再读能逐渐发现教学点, 可说是有效备课的“前处理”。

(1) 素颜以对, 直面语言文字。此备课阶段, 不看教参, 不参考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阅读大赛和省素养大赛名师, 不管别人怎么教活这一课, 教参与得奖教案永远是备课最后的参酌。也先不参照课文插图、生字词、语文活动相关讯息。作法是单张单面列印全文, 一来为了专注于语言文字本身, 二来为了方便携带。此过程可称为“素颜以对”──素净的读者与质朴的文本相遇相视。

(2) 相处多时, 与文本成知己。带着列印的课文随时展读, 通常是一周, 或一周以上, 在不同时间、心情、心境、场合、场景、天气阅读, 经常能读出不同的文本特色与重点。备课时总是体会到 :文本本身, 正是教学长路对你永远不离不弃携手前行的最佳伙伴。

(3) 一读再读, 有效备课前处理。虽然每位语文教师备课时间、解读方式、教学侧重各有不同, 但笔者采用粗浅、直白、多角度的解读方法, 值得向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分享。一再阅读文本 :早上读、中午读、深夜读、站着读、行走坐卧也能读。读主干, 也读枝节, 试着把主干读成枝节, 把枝节读成主干。读熟悉处也读陌生处, 把陌生处读熟悉, 也试着把熟悉处读陌生。俯瞰读, 仰望读。设身处地读一读, 置身事外读一读。换角度读, 改立场读。换论据读, 换论证读。换角色读, 改结局读。读动态, 也读静态。读情节, 也读场景、气氛与心情。读凝练处, 也读松散处 ;读生花处, 也读烂笔头。在理智处, 感性读 ;在感性处, 理性读。把虚处读实, 把实处读虚。把相信处读怀疑, 把怀疑处读相信 ;把疑惑处读清楚, 也把清楚处读疑惑。先读文章内容涵义主旨, 再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形式。

2. 细致解读 :挖掘教学重点。细致解读旨在挖掘教学点。教师需透过一读再读, 经历珍视初读、觉察自我阅读认知现象、关联相关文本等解读历程, 使课文教学价值点浮现。

(1) 敏锐觉察, 自我阅读认知现象。本备课阶段, 教学者须先还原为单纯读者。为什么先按捺教学者的角色先以读者身份阅读如此重要呢? 因为, 教师如果没有经历读者的角色, 那么就比较难于感受阅读的乐趣与曲折, 觉察理解的困顿与喜悦, 经历认知的专注与松散, 读出组织的庞杂或有序。

(2) 跨越课文, 融通回归与提升。在此步骤之前, 备课主要以课文优先、课文为本、课文为主、课文作者为大。这是课文身为教科书选文必需的做法。但这绝对不够。文本一旦身为课文肩负特定教学使命, 伴随而来便是强大使命无可避免的相对局限。

因此, 还要这样解读课文 :尊重课文全盘接受之后, 对照原文比较批判 ;尊重作者全盘接受之后, 质疑作者处处诘问 ;读作者生活历练, 也读作者时代处境与心境 ;文本优先用心读之后, 群文搜集对照读。

以课文为本的备课解读后, 需引入、扩充、关联相关文本, 以提升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值得注意的是, 唯有先尊重教材、发展教材, 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文本多未必促成多文本。课文本身的教学条理与内在凝聚, 是多文本能否成立的基石。唯有立足课文、尊重课文、理解课文, 具备了有所本源有所凭据的课文理解, 文本间方能建构深广、多元的意义关联, 多文本意义的关联。以免课文解读尚未见落实, 教师急着将备课心思放在构思相关的延伸活动中, 或把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或牵引学生批判课文、比较阅读、群文阅读等。

三、集成审视解读, 决定教学内容

备课式文本解读是一个来回往复、相互关联、反复解读的过程, 不断从总到分又从分到总 ;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 ;从语言文字读出内容, 从内容读到思想情感, 又从思想情感读出语言表达形式与效果。在发现教学线索和挖掘教学点的基础上, 集成审视以甄別与定夺教学内容。

审视与集成备课所解读的教学点, 包含三个步骤 :首先, 检视教学点是否周全 ;接着, 权衡教学点的重要性 ;最后, 组织合宜教学内容。

1. 检视教学点是否周全。培养学生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学生要能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读出文本的内容, 指文章写了什么, 包含内容与涵义 ;读出文本的形式, 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包含文本的叙写规律与特色 ;读出作者的用意, 指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的目的与企图。本文以此框架检视阅读教学点是否周全应属合宜。

(1) 有助掌握篇章主要内容与推论涵义的教学点——接受语言表达的内容。读得出、读得清楚、读得有序, 有层次地掌握篇章内容, 是理解的主要基础。阅读时接受语言表达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掌握篇章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是推论篇章字面之外的涵义。亦即, 一方面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内容, 另一方面透过内容深究思想、情感、价值与涵义。

掌握篇章主要内容指透过整体初读, 初步认识、理解生字新词, 读通、读顺、读正确、读流利, 初晓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本内容、概念与主题。推论篇章涵义指透过语言文字进一步读出字面背后蕴含的深意或言外之意。

(2) 有助领悟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教学点——掌握语言这个表达工具。王崧舟老师引述歌德所言“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能得之, 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用以厘清语文三内涵为 :文本内容、文本涵义与文本形式。相对于文本字面具体呈现的内容, 文本表达的形式, 显得内隐深难、不易捉摸。这显示备课时, 更需检视所掌握的教学点, 除了了解文本主要内容与推敲涵义外, 须兼顾有助读出表达方式、表达特性、表达效果的教学点。

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指文章字、词、句、段、篇的选择与组织。举凡作者行文的规律、表达思维的方式、展现思路的方法等。具体而言, 就是遣词造句、修辞方式、语法结构、句段铺陈、谋篇布局、张弛疏密、节奏与变化。表达特性是指各种表达方法所展现的特色。例如, 语言文字表现的形象、对比、张力、情感、色彩。而表达效果是指这些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所获致的写作效果, 如更丰富、更优雅、更生动、更悬疑、更形象、更幽默、更鲜活、更书面、更有力、更曲折、更强烈等。

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指的是作者行文的章法, 也就是篇章选用与组织语言的条理、规律、特性与变化。例如 :作者选用哪些字词语、怎样的句式表达思想内容 ;作者以什么内容、怎样的顺序, 安排与组织段落, 以呈现丰富的内容、概念与想法 ;作者字、词、句的选用、安排、组织与变化, 呈现出什么特色, 读者读出什么效果 ;作者用怎样的语言表达, 从哪些方面入手、某些关键词句的重复、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详略安排浓墨淡彩的作用与用意为何 ;作者选用几个怎样的例证, 铺陈与安排论据的手法为何, 想试图说服我们点头赞同向作者的什么观点趋近。

所有读者透过老舍的遣词用句, 几乎都能感受到《趵突泉》大泉持续的生命力与有如亲临小泉的生动形象。文章以外显的内容和内隐的形式为经纬与读者互动, 亦即, 读者所读到的内容效果, 其实是透过语言形式表达。文章形式并非单纯形式问题, 形式与内容无法分离。

教学时, 既教读懂内容又教读出表达, 学生学会掌握主要内容后, 进而读出形式、看透文本的条理与手法有以下优点 :首先, 有助内容理解的深化。其次, 提高阅读保留率, 增加背景知识。还有, 促进读写结合实效 ;读出写法是读写结合成功的前提, 唯有阅读时洞悉写法, 方能向读学写、以读促写。最后, 是培养与建立语感。“语感”绝非少数人的异禀天赋, 语感是透过掌握作者所选择与安排的语言文字及其表达方式、特性与效果逐渐积累的。

(3) 有助读出作者企图与用意的教学点——反思与评价内容与形式。身为具有反思性与评价性的读者, 阅读时会具备作者感与读者感, 也就是有意识地带着反思与评价阅读。作者感指作者在写作时用语言文字表达想法与体验, 读者阅读文本时以自身的想法与体验还原作者的本意, 考虑作者的写作目的。读者感指读者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目的性与评价性的阅读。

2. 教学点的重要性。备课式文本解读, 经过教学点周全性的检视, 一课呈现出许多可能的教学点。这么多立体突出的教学点, 不仅受限时间, 也没有必要全教。接下来, 可从两方向甄別与决定教学点 :一方面检视该教学点是否为语文的核心价值, 一方面考虑学习主体——学生的特质、经验与需求。

(1) 权衡教学点的语文核心价值——重要语文理解、感悟与表达能力。解读出课文诸多有价值、值得教、重要的教学点后, 如何判断教学点的地位呢? 究竟决定教学内容的准则为何?

欧阳代娜曾提出应“巧”取的教学内容为“重要语文能力与知识结合点、最大讯息量的储存点、思维训练最巧的入手处、课文处理最关键的突破口、优秀作品的核心价值、文本的精华与精髓等”的观点。欧阳老师提到重要的表达内容, 也提到了重要的表达型式。郑桂华老师也提出过面对诸多教学点时的准则为“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 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教授进而强调语文本质的重要性。王崧舟老师具体提出甄別与筛选语文核心价值的判准依序为 :该教学点是否具语文的特征、该教学点是否为该文本独有的特征、该教学点是否具内容与形式的统领功能、该教学点是否具运用到新语境与新情境的迁移价值。综上所述, 甄別与权衡教学点的顺序建议如下:

该教学内容能培养重要的语文能力, 而非科普、两性、环境、思品等非语文的认知与价值内容 ;其次, 应具以下三特点优先 :该课独具的文本特性所提炼出的语文核心重点 ;该教学点在内容或型式对全文起牵一发动全身的中枢作用 ;该教学点对新语境或新情境, 具有真实生活所需求的迁移运用价值。

(2) 针对学生经验与需求取舍教学点──兼顾普及、延伸与补救。吴刚平在《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一文提到“教师的教学智慧, 恰恰应该表现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做出即时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 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生长点, 课程的重要资源。”

因此, 教学点的取舍若考虑学习主体的现状与需求, 教师需要针对任教班级曾经进行过的教学活动、学生现阶段既有的经验、待开展的能力、探索的兴趣取舍考量。若考量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构思差异化学习的教学内容 :第一回, 针对语文学力中等的多数学生, 权衡教学点 ;第二回, 考量语文学力较弱学生, 设想学习难点与补救教法 ;第三回, 顾及学力较强学生设计读写延伸方案。

针对不同语文学力的学生, 考量普及、延伸与补救的教学内容, 与王荣生教授论及一堂语文“好课”的境界相符, 他提到“针对不同的学生, 选择或创生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 从而使他们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 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

3. 组织合宜教学内容。检视教学点是否周全是一个“加法”的过程, 甄別与决定教学点可视为“减法”历程, 而组织合宜的教学内容, 可说是进入“集成为一”的过程。

备课时依文本特性掌握了教学点, 甄別重要核心语文能力教学点, 关注不同学力的学习主体后, 需再次回归课文, 视课文为整体, 将一个个重要的教学点、一个个要培养的语文重要能力, 集成为主次轻重详略有別、前后连贯、脉络清晰、整全一体的一课教学。也就是将重要的教学点, 依理解文章先后条理, 有机组织成具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 使课文教学既具主轴又相互联系前后呼应。

四、结语

备课式文本解读的目的旨在服务教学, 让学生习得语文的理解力、感受力与表达力, 因此, 深入文本进行周全、精要、有价值的解读之后, 所解读教学内容, 需要根据学情“量身”打造, 进行适切的安排与组织, 考虑弹性与差异, 因为以生为本的学习课堂正是教学挑战的开端。

为学生所备、所量身打造的教学内容, 尚需“浅出”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完成。浅出不是浅浅的教、不是教得浅, 而是所有人都能冒出头。教学活动要能“浅出”, 教师需具备教学“设计力”, 教学活动必须裁剪利落、形式大方, 方能让学生在自觉有序、有能的循序学习活动安排中, 透过与同伴分享与交流、相互聆听与理解、互惠互助中, 实质经历自己的文本解读。教师的教学设计力, 除了来自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更关键的是来自对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对学生学习的认识与理解。

虽说如此, 备课式文本解读仍是最基础而且关键重要的。因为在佐藤学教授用以说明学习成立三要件的“学习金字塔”的塔顶的正是“真正的学习”, 而另两个要件为“建立学习的关系”与“进行伸展跳跃的学习”, 两者都指向“真正的学习”。佐藤学解释“真正的学习”为“依循学科本质的学习”, “就学科的本质学学科”, 而本文所依循与强调的无一不是“非语文不教”——非得要是语文才教、不是语文不教——的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审视。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崧舟.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EB/OL].http://msgzs.zjer.cn/article_view.php?sid=1&cid=77&id=716, 2009.

[3]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A].见:戴汝倩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 (第1辑) [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4]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王崧舟.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要素式教学模式解读 篇8

摘 要:与审判环节相比,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具有全程参与性、职能前置性和应变灵活性等三方面的制度优势。为加快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构建,应当确立程序性裁判之价值和地位,完善公检法的配合与制约机制,推动程序性裁判的诉讼化转向。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对象;排除效果

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工作应当由检察机关主导,并由其他机关配合展开。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要素有四个,分别是排除部门、排除对象、排除标准、排除效果。

一、排除部门

根据《刑诉规则》,第一,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要求侦查机关补正或者作出书面解释;不能补正或者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第二,调查核实工作主要由侦监和公诉部门负责。对于非法证据的调查核实,在侦查阶段由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由公诉部门负责。必要时,渎职侵权检察部门可以派员参加;第三,人民检察院依职权应当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人民检察院发现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应当报经检察长批准,及时进行调查核实。这就在制度上要求自侦部门也必须有相应的非法证据自查和排除工作机制,自侦部门必须担负起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工作。

二、排除对象

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排除对象是侦查人员违反法律程序收集的证据,即“非法证据”。新刑诉法上的“非法证据”主要是指取证手法违法而获得的证据,包括非法言词证据和非法实物证据两种。非法言词证据是指“对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刑诉规则》第65条明确地规定,其他非法方法是指违法程度和对犯罪嫌疑人的强迫程度与刑讯逼供或者暴力、威胁相当而迫使其违背意愿供述的方法,以及“刑讯逼供”一词也获得了准确的阐释,即是使用肉刑或者变相使用肉刑,使犯罪嫌疑人在肉体或者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以逼取供述的行为。这就使得非法言词证据的内涵与外延得以明确。可见,立法对“非法言词证据”适用绝对排除的模式,具有“当然排除”的意味。

与言词证据的排除不同,考虑到我国刑事侦查较为落后的水平,不能再生的重要证据一旦被排除就有可能枉纵犯罪,所以对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立法非常审慎,主要采用了相对排除的模式(需要注意,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实际上可以适用绝对排除原则,如《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第9条)。相对排除具有自由裁量的性质。《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14条规定“物证、书证的取得明显违反法律规定,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新刑诉法第54条规定“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刑诉规则》的表述与新刑诉法相差无几。不难看出,我国立法认为需要考量的因素有两个,涉及程序和实体两方面,即“有否违反法律规定及程序”及“是否影响了司法或审判公正”。经过对个案证据所涉因素的裁量,同时满足这两个因素并达到排除标准的,应予以排除。

三、排除标准

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标准是指對定案证据的合法性证明必须达到的程度,不达到该标准,就应当被认定为非法证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11条规定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标准是“证据确实、充分”。需要说明的是,新刑诉法第53条引入的“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实际上已是我国辅助性的刑事证明标准。之所以慎重地将“排除合理怀疑”作为辅助性刑事证明标准,是为了对“证据确实、充分”起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据高检院的解读,“排除合理怀疑”是指根据查证属实的所有证据,对案件事实得出的唯一合理的结论,不存在其他任何合理的结论。这里的“合理”是指符合任何有理性的人的正常判断,“怀疑”是指所认定的事实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性。就是说,“排除合理怀疑”要求对事实确信,已没有符合常理的、有根据的怀疑,使之与“证据确实、充分”形成主客观相一致。只有证据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证事实,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的,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四、排除效果

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效果在于宣告无效。问题在于宣告无效的是非法证据本身还是非法取证的公权力行为?1996年修订的刑诉法第四十三条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但“没有明确非法收集的证据不具备法律效力,不足以阻止有的司法人员受破案压力或利益驱动,铤而走险,采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由此造成了一些冤错案件,社会反映强烈,司法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非法证据排除作为一种程序性控权方式,若仅排除非法证据本身,不使相关人员受到适当的惩罚,就不可能从根本是防止违法行为的频发。对此,新刑诉法直接否定非法证据的效力,但未简单地否定非法取证的公权力行为的效力。立法的表述是“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另一方面,《刑诉规则》第71条规定,经审查,认为非法取证行为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移送立案侦查。可见立法是间接地通过否定非法证据使其失去作为定罪根据的资格,以及惩戒相关司法工作人员来否定非法取证行为的,这将起到限制公权力与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永生.《我国刑事误判问题透视》.《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

[2]童建明.《新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第77页.

[3]宋伟等.《刑诉法修正十大亮点》.《人民日报》,2012年3月9日第5版.

[4]卞建林.《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若干重要问题》.《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蒋一兵,(1973~),男,福建省闽清县人,体育教育学本科生,现为泰宁县人民检察院法警大队长。

上一篇:辣妈正传李木子的经典语录下一篇:于爱一个人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