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式公证书(精选5篇)
要素式公证书 篇1
在公证实务中, 继承公证占有较大的比重。继承公证是指公证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和继承人的申请, 依法证明继承人继承行为真实、合法的证明活动。按我国继承法的规定, 遗产继承有两种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本文试对代位继承权、转继承权的要素式公证的理解及有关法律适用问题, 结合司法实践作以阐述。
一、代位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一) 概念
代位继承又称为间接继承、承租继承, 是法定继承中的一种特别的继承方式。一般意义上说, 是指有法定继承权的人在继承开始前死亡, 由其晚辈直系血亲代其参加继承, 并继承其应继承的份额的一种继承制度。在代位继承中, 已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继承人叫作被代位继承人, 简称被代位人。代替被代位人继承遗产的人叫作代位继承人, 简称代位人, 代位人代替被代位人继承遗产的权利叫作代位继承权。《继承法》第十一条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 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代位继承只能“往下”, 不能“往上”。代位继承男女平等, 辈数不限, 但遗嘱继承和遗赠不能代位继承。代位继承是和本位继承相对应的一种继承制度, 是法定继承的一种特殊情况。代位继承人的法律地位与被代位继承人同一顺序的其他继承人相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情况, 这时, 被代位继承人客观上无法行使继承权。
2、被代位人须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子女。
即代位继承人必须是被继承人的子女, 只有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才能引起代位继承, 公民死亡后对其他公民的继承权也一并消失。但若是被继承人的子女, 则其继承权并不消失, 根据法律规定, 被继承人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 可由其子女代位行使继承权。
3、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
在遗嘱继承中不发生代位继承问题。代位人须是被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 包括被代位继承人的生子女、养子女或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孙子女、曾孙子女、外曾孙子女等, 代位继承人不受辈数的限制;拟制血亲也可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的旁系血亲或长辈血亲均无代位继承权。最高法院《意见》第26条“被继承的养子女、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生子女可代位继承;被继承人亲生子女的养子女可代位继承;被继承人养子女的养子女可代位继承;与被继承人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养子女也可以代位继承”。
4、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 即被代位人
未丧失继承权, 其晚辈直系血亲也不得代位继承。最高法院《意见》第28条: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 其晚辈直系血亲不得代位继承。
5、代位继承人只能继承被代位人应继承的遗产份额。
代位继承人为数人的, 原则上由数个代位继承人平分被代位人应继承的份额。如该代位继承人是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 或是对被继承人尽赡养义务较多的, 可适当分给遗产。或者对被继承人尽过主要赡养义务的, 分配遗产时, 可以多分。
6、发生代位继承时, 代位人替代被代
位人的继承地位与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共同继承, 代位继承人与第一顺序继承人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如果第一顺序没有其他继承人, 那么代位继承将作为唯一的继承人, 取得全部遗产。
二、转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一) 概念
转继承又称转归继承、连续继承或第二次继承、再继承, 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实际接受遗产前死亡, 继承人有权实际接受的遗产归由其法定继承人承受的一项法律制度。也就是指继承人因故于被继承人死后, 未及实际接受遗产而死亡或宣告死亡 (遗产分割前继承人死亡的) , 由其继承人继承其相应继承的遗产份额的一种法律制度。我国《继承法》中未明确规定转继承, 但在最高法院《意见》第52条规定:继承开始后, 继承人没有表示放弃继承, 并于遗产分割前死亡的, 其继承遗产的权利转移给他的合法继承人。第53条规定:继承开始后, 受遗赠人表示接受遗赠, 并于遗产分割前死亡的, 其接受遗赠的权利转移给他的继承人。也就是说转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 继承人在财产分割前也死亡, 继承人的继承权由其合法继承人 (一般是法定继承人, 但也不排除遗嘱继承人) 承受, 被继承人先死, 继承人 (可能是晚辈, 也可能是长辈) 后死。
(二) 特征
1、转继承权必须是在继承人在继承开始以后, 分割财产以前死亡方才产生。
如果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则为代位继承了;只有在被继承人死亡之后, 遗产分割之前, 继承人也相继死亡, 才发生转继承。
2、转继承人的份额仅以已死亡的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份额为限。
转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其被转继承人应得的遗产份额, 只能由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直接分割被继承人的遗产。
3、如果已死亡的继承人在继承开始
以后, 财产分割后才明确表示放弃遗产, 那么就不存在转继承的问题, 只有继承人在前述的时间内死亡而未实际取得遗产, 而不是放弃继承权。
4、转继承不仅存在于法定继承中, 而且存在于遗嘱继承之中。
遗嘱继承人在继承开始以后, 财产分割以前死亡的, 他的法定继承人同样可转继承遗嘱继承人的那份该继承的遗产份额。转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其被转继承人应得的遗产份额。
5、转继承人可以是被继承人的直系血亲, 也可以是被继承人的其他法定继承人。
三、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
第一, 继承人死亡发生时间和条件不同。代位继承是被代位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 就是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与被继承人同时死亡, 代位继承只能发生在被代位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前死亡, 它只发生在法定继承中;转继承是被转继承人在继承开始之后, 即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在继承活动开始之后、遗产处理之前死亡, 它只能发生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 既可以是法定继承, 也可是在遗嘱继承, 被转继承人可以是任一继承人。
第二, 适用的范围、主体不同。代位继承中的代位继承人只能是被代位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或拟制血亲的子女范围内, 被代位人只能是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子女, 如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曾孙子女、曾外孙子女等, 且不受辈份限制, 均可成为代位继承人;但不能是其他法定继承人, (根据“意见”第53条) 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 而不适用于遗嘱继承;转继承人是被转继承人死亡时生存的所有法定继承人或遗嘱继承人, 在转继承中, 享有转继承权的人是被转继承人死亡时生存的所有法定继承人, 因此, 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的子女、配偶、父母都有转继承权, 也可能是继承人的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
第三, 继承的内容不同。代位继承是继承人的子女直接参与对被继承人遗产的分割, 与其他有继承权的人共同参与继承活动;转继承只能对其法定继承人应继承的遗产进行分割, 不能与被继承人的其他合法继承人共同分割被继承人的遗产。
第四, 性质不同。代位继承是代位人基于代位继承权直接参加遗产继承, 是直接由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转继承是对第一次继承基础上的再次继承, 是在继承开始继承人直接继承后又转由其继承人继承其遗产。
第五, 产生的原因不同。代位继承是因在被继承人死亡以前, 被代位继承人 (即被继承人的子女) 已经死亡。而转继承则是因在继承开始后, 遗产分割前继承人死亡而发生的。
【案例介绍】于某和赵某共有两个儿子, 一个女儿。长子于甲娶齐某为妻, 生有一个儿子于A;次子于乙娶张某为妻, 生有一个儿子于B。女儿于丙嫁给李某, 生有龙凤胎长子李C、长女李D。于某是独生子女, 于某的父亲先于其死亡, 母亲于李氏还健在, 赵某的父母先于赵某死亡。1990年长子于甲因心脏病复发死亡, 于某和赵某分别于1994年4月17日、1992年4月16日因病死亡, 他们生前共遗有70万元, 生前未留有遗嘱, 亦未与他人签订遗赠抚养协议。在办理完于某的后事后, 于李氏因承受不了丧子之痛, 于1994年7月也离开人世, 1993年于某和赵某的女儿于丙病亡。2011年来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权》公证, 经协商, 李某、李D放弃继承权, 由于乙和于A、李C共同继承, 他们来到公证处要求办理继承权公证。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代位继承和转继承、转继承中代位继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5条、第10条的规定, 被继承人于某和赵某的遗产应由法定继承的顺序。在本案中, 长子于甲先于被继承于某和赵某死亡, 发生代位继承, 长子于甲应继承的份额由其长子的儿子于A代位继承;其孙子于A就可依据法律代位继承该财产权利。于某的父亲先于于某死亡, 赵某的父母先于赵某死亡。于某的母亲于李氏在于某之后死亡, 依据最高法院《意见》中第52条的规定, 于李氏继承其子于某遗产的权利转移给他的合法继承人, 因而于李氏应继承的遗产由孙子于乙 (孙女于丙和孙子于甲先于其死亡) 代位继承。于某的女儿于丙先于于某死亡, 发生代位继承, 由其二个儿子代位继承于某的遗产。赵某的女儿于丙在遗产分割之前赵某死亡后死亡, 发生转继承, 其应继承的份额转由其丈夫李某、长子李C、长女李D共同继承。案例中的案情显示长子于甲、女儿于丙分别满足转继承和代位继承的所有法律要件。因此要素式公证书应写明:根据上述事实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的规定, 被继承人于某和赵某死亡时遗留的上述个人合法财产为于某和赵某的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5条、第10条、第25条的规定, 被继承人的遗产应由其父母、子女共同继承, 因被继承人于某的父亲先于其死亡, 被继承人赵某的父母先于其死亡, 故被继承人于某和赵某的遗产应由其母亲于李氏、长子于甲、次子于乙、长女于丙共同继承。因被继承人于某和赵某的长子于甲先于其死亡, 并遗有子女一人, 长子于A;被继承人于某的长女于丙先于其死亡, 并遗有二个子女, 长子于C、长女于D。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一条的规定, 长子于甲应继承于某和赵某遗产的份额由其长子于A代位继承;长女于丙应继承于某遗产的份额由其长子于C、长女于D代位继承;又因于李氏于1994年7月在继承开始后、于某遗产尚未实际分割前死亡, 于丙于1993年在尚未实际取得赵某遗产时死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52条:“继承开始后, 继承人没有表示放弃继承, 并于遗产分割前死亡的, 其继承遗产的权利转移给他的合法继承人”的规定, 于李氏继承其子于某遗产的权利转移给她的合法继承人, 因于某是独生子女, 于李氏死亡后已无我国《继承法》中第十条规定的法定第一、第二顺序继承人, 但我国《继承法》第11条同时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 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因而于李氏应继承的遗产由于甲、于乙、于丙代位继承。于丙应继承赵某遗产的权利转移给于丙的合法继承人—配偶李某、长子李C、长女李D;而李某、李D表示放弃对被继承人于某和赵某的继承权, 因此, 兹证明被继承人于某和赵某的上述遗产由次子于乙、孙子于A、外孙子李C共同继承。
在现代社会中, 独生子女已普及, 上述问题在不远的将来会尤为突出, 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在现行的我国《继承法》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并未涉及到有些问题, 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这个问题也有较大的分歧, 我们正确出具要素式公证书, 才能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 才能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Z].
数据式图表作文写作六要素 篇2
请先看下面一则书面表达习作:
假设下面是你们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所作的调查,请根据下面的图表为某报社写一篇有关这次调查的报道,并适当发表你自己的看法。
要求:1. 字数120~150。
2. 短文中已写好了的部分,不计入词数。
Recently our school has had a survey on reading. It shows that 45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spend their time reading textbooks afterschool.
参考答案
Recently our school has had a survey on reading. It shows that 45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spend their time reading textbooks after school. 30 percent choose to read cartoons in their leisure time. However, only 10 percent enjoy reading literature. Besides, 15 percent choose other books.
Why are so many students unwilling to spend some time in reading literature work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48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say they don’t have enough time because they have too much homework to do. 20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complain that literature works are too thick to finish reading with patience. Another 20 percent admit that reading literature won’t help them at all with their exams. The rest of the students say they dislike literature.
In fact, as far as I’m concerned, boo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 Literature works help us learn the customs and cultures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t, at home and aboard. It provides us with good examples of writing.
一、 正确把握写作程序,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数据式图表作文通常要求考生利用数据反映社会现象、揭示产生原因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考生首先应清楚所要交待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的反映通常是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考生可用Recently...have done/made a survey on...作开始句,这样既交待了社会现象,又有很好的过渡下文的作用,接着可用It shows that .../We have learned that .../We have found that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等句型来详细介绍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进行介绍时不一定要按照数据排列顺序一一进行,应根据表达需要采用求同求异的方法,将相同数据的社会现象一起介绍,让人们了解社会现象中存在的共性内容;将数据大小十分悬殊的内容一起介绍,起一个让读者触目惊心的作用,吸引其对社会现象给予关注。接着交待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考生可用wh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进行承上启下的过渡,也可用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Why ...特殊疑问句或The reasons why/for ...are as follows陈述句引起下文。这些句子实际上也是层次主题句,可让读者对下一层次所要介绍的观点有一个简要的认识。接着可用陈述句对社会现象产生的各种原因一一进行介绍,介绍时各种数据的处理方法仍然本着求同求异的原则,介绍共性原因和特别原因。最后作者应发表自己的观点,交待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明确态度与立场。
本篇书面表达习作使用Recently our school has had a survey on reading.来引起对社会现象内容的介绍,使全文显得自然顺畅。接着使用It shows that ...句型对社会现象进行逐一介绍。然后用wh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对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一一介绍。最后用In fact, as far as I’m concerned...句型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整体感较强。
二、 正确把握写作时态,提高语言准确性
众所周知,数据式图表作文以介绍目前存在的社会现象,交待其产生的原因为写作目的,因此应以一般现在时为主来表达文意。此时特别需要注意首句时态的运用技巧,为了保证全文一般现在时的时态基调,同学们可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表达首句(如Recently we have made a survey on ...),这样与下文一般现在时的时态容易接轨。如果用一般过去时(如Some time ago we made a survey on...),就容易造成被牵制使用一般过去时表达下文的不良局面。当然也有一些数据式图表作文以时间为顺序反映不同时期的数据特点,此时应根据不同时间的需要合理调整时态,反映现在数据用一般现在时,反映过去数据用一般过去时。
本篇书面表达习作反映现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作者的观点,参考答案用一般现在时表达文意十分准确,符合数据式图表作文的时态特点。
三、 用好特色语句,提高文章得体性
数据式图表作文的语言有很强的自我特色,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作调查可表达为do/make/conduct/carry out a survey;
作采访可表达为We interviewed...或 ...were interviewed ...;
表示数量增加的动词有rise, increase, grow, go up;
表示数量减少的动词有drop, fall, decrease, go down, reduce to;
对数量进行比较的词汇有more than, less than;
对数量进行描述的词汇有at least, at most, no more than, not more than, not less than, as ...as ..., up to;
对背景进行比较的动词短语有compare ...to..., compare ...with ...,contrast to;
介绍现象相互间关系的短语有the same ...as ..., as ...as ..., be similar to, be different from;
表示数量比例的词汇有fourfifths, eighty percent, half of, the rest of, a quarter of, three quarters of,...times as ...as/比较级+than ..., the number of ...is ...;
反映社会新貌的句型有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 Now ...has taken on a different look;
介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的短语有be made by, be caused by, lead to, contribute to;
表达事物作用的短语有play a part in, play a role in, have effect on。
本篇书面表达习作参考答案中的45 percent of, 30 percent of, 10 percent, 15 percent, 48 percent of, 20 percent of, 20 percent, the rest of,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等短语具有很强的自我特色。
四、 贴切使用过渡性词汇,增强行文连贯性
对不同社会现象进行对比性介绍时可用but, however, while, on the contrary等过渡性词汇;
转换社会现象介绍角度时可用besides, also等过渡性词汇;
介绍社会现象产生不同原因时可用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eanwhile, what’s more, what’s worse等过渡性词汇;
表达因果关系时可用as a result, as a result of, thanks to, therefore, thus等过渡性词汇;
表示转折关系时可用but, however, yet等过渡性词汇;
发表自己观点时可用in my opinion, in the eyes of me, personally, on a personal note, as far as I know, as far as I’m concerned等过渡性词汇;
表达普遍性观点时可用as we all know, as is known to all, generally speaking, in general等过渡性词汇。
相信这些过渡性词汇的使用会有效增强行文的连贯性和观点的说服力。
本篇书面表达习作使用however, besides, as far as I’m concerned等过渡性词汇,增强了语句间的连贯性和观点的说服力。
五、 尽可能使用情感性副词,增强文章的感染性
俗话说,有情有义撼人心,亦真亦诚博高分。为增强文章的感染性,博取阅卷老师的好感,同学们应尽可能使用一些情感性词汇。even, still, only, hardly, certainly, of course, also, too, so, already, at all等副词使用频率高,表达效果好,使用难度小,是十分走俏的情感性词汇,同学们可在自己的书面表达中有选择地用上一两个。另外to our joy, to our surprise, to our disappointment等插入语也有较浓的情感色彩,同学们也可选择使用。
本篇书面表达习作使用only, so, too, simply, at all等情感性副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性。
六、 增强错误回避意识,减少文章失分
写数据式图表作文时不少同学因首句用一般用过去时来交待调查时间,误用一般过去时交待调查所反应的现阶段存在的社会现象,造成大面积时态错误。显然同学们应增强用一般现在时反应现阶段社会现象的意识。
要素式公证书 篇3
一、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何需要构建课程体系? 为什么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理想形态?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石是课程体系 。 《 决定》颁布之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各项目标和举措,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可见,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培养体系纵向贯通的“直通车”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横向融通的“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两大主题。 然而,不论从纵向还是横向上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都需要一个切实的实现载体。而只有把体系构建的内容最终落实到课程层面,才能实现真正的衔接与沟通。因此,构建纵向上相互衔接、 横向上互相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真正难点与基石。
纵向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打破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各自为政”的状态,形成彼此之间的有机衔接。在制度上,目前,已经出现了诸多尝试,如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等人才培养模式但要从根本上实现衔接,必须深入到课程层面,形成纵向上有梯度的课程衔接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进阶性与体系性。 横向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系统。 而这最终要消除的是劳动、人事系列与教育系列之间的分离状态,核心问题便是如何能在课程层面上实现教育内容体系与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相对接[1]。
2.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理想形态是职业资格证书课程。 以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遵循的是“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基本路径,即依据学校专业找到相关的行业、企业,再找到相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之后再将相关内容和要求纳入到职业教育的教学和课程中来。这种做法通过寻找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直接的对应关系,建立了与传统学科体系相对立的工作体系逻辑,不仅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本身的认知结构, 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这就对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保证工作任务分析的质量和标准化。
为应对这种变化,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当遵循“专业对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基本路径,开发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是指直接围绕职业资格证书中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而开发设计的课程。首先, 职业教育的专业要找到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其次,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和要求要直接纳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中来。 这样,将职业资格证书中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直接转换为具体职业教育课程中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开发和设计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 这种课程省去了原来“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基本路径的“弯路”,通过将专业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知识、技能要求的标准化对接,提高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实现国家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的跨部门协同合作。 因此, 这种高度整合工作世界和教育世界的“跨界性”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应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理想形态。
二、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门系统性工程,必须解决好几个核心问题:课程体系的目标是什么? 为达到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指导性准则和哪些课程内容?课程该由谁来提供并如何实施?反映在课程层面即为课程目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供给与课程实施等核心问题。 因此,我国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系统考量这些核心要素。
1. 课程目的。 课程目的是课程的意图,旨在说明课程为什么而存在的问题, 是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步,反映了课程体系的价值导向及预定目标。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背景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目的应当反映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衔接与横向融通的价值导向,重在解决以往职业教育中课程目的定位模糊和定位局限性问题。 不仅应当为中、高职学生提供有序、有效的升学通道,更应当为学校以外的更多社会成员和农民工群体接受职业教育服务,打通课程等值通道,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等值,大力发展终身教育。
2. 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体现课程本身要求的一种课程文件,是课程体系构建的衡量准则。 要实现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首先要确定两者应当如何衔接,是专业设置及其课程内容分别与职业资格证书设置及其模块要求一一对应,还是只要求职业教育主动寻找能与专业尽可能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纳入到专业教学标准中来[2]。 从我国国情来看,一方面,劳动力流动性大;另一方面,《国家职业标准》亟待改革,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名目繁多、挂靠泛滥、公信力不强,因此,现有条件不允许专业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设置的完全对接这就意味着教育部门与劳动人事部门仍然可以按照各自的分类体系运行,那么如何在劳动人事部门体系中寻找行业内一流水平且相适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相应的职业标准,是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标准编制的核心内容。
3. 课程内容 。 课程内容是解决 “教什么 ”“学什么”的问题,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重心。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以能力为单元,高度整合的各类知识,从而颠覆传统的“知识累积式”的职业学校课程内容。 以往由于职业教育各个阶段课程重复,许多在中职学过的课程, 到了高职甚至本科阶段还必须重修而即使是正在尝试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也会在中职阶段安排更多艰涩难懂的技术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而在高职阶段则是安排应用性更强的技术实践知识的课程内容, 这严重违背了学生成长的认知发展规律这种传统的学科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将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人为地割裂,要求学生在系统地积累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发展职业能力,体现的是一种“知识累积式”的纵向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弹性学习。 而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则是要打破这种纵向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建立“能力累积式”的横向模块化课程内容组织模式。一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衔接的要求之下,模块化的课程内容更有利于长学制的中高职贯通和中本贯通的无缝对接;二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横向融通的要求之下,模块化的课程内容更有利于教育世界和工作世界的相互沟通,学生学起来也更为灵活。
4. 课程供给。 课程供给是指提供课程的具体实体,是将课程落到实处的具体媒介,也是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具体参与机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下,课程供给要突破办学实体层面的局限性,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视为办学层面的上位概念。这是因为,以往职业教育课程的供给机构名目繁多,且管理体系上也各自为政,效率低下。针对这一问题,许多研究者往往把问题归因于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的不统一协调,提出将两者合二为一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一方案却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因为“管辖归属”上的改革,只是从管理体制上对课程供给这一实体进行划分,最有可能发生的还是局部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衔接, 仍将课程体系视为办学层面的下位概念,还是无助于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沟通与开放。很显然, 复杂的职业教育要由不同部门分工进行管理,而如何设置管理机构并不是关键性问题。要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融通性, 则要突破课程供给 “管辖归属”上的体制桎梏。 具体说来,则是要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下设定相应的标准,对于达到标准的课程供给机构, 授予开设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资格,从而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供给的灵活性。
5. 课程实施 。 课程实施是为达到预期课程目的而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 结构化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实施显得尤为必要。 这是因为,以往非结构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而这主要是由非结构化的教学与培训计划引起的,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参与主体具体权责的明确界定。 为体现“工学结合”,职业院校的学生都会被安排到企业实习,但企业通常无法对实习生相关的权利、义务等给出明确界定,容易引发事故发生时的纠纷和矛盾。 二是缺乏严密的企业实习培训计划。 学生在学校时都会有系统的教学计划,但被安排到企业实习后, 企业通常无法制定出严密的培训计划,学校也无法强制要求企业做出计划安排,使得实习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三是缺乏培训结果导向与目标。由于学生在企业没有计划性的实训教学安排和目标, 使得学生在实习后也只是获得了一种经历而已, 无法在技能上取得实质性长进。 显然,“结构化”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实施则是要重点解决上述三类问题, 制定出“结构化”的教学与培训计划,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构建的制度保障
1.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等值制度 。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等值,从根本上反映了整个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的基本价值导向。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等值制度是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而这一等值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则为涵盖各教育类型且有利于不同教育间学分转换和 学生流动 的国家资 格框架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简称NQF)的建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引进了NQF。 在欧洲, 欧洲资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简称EQF) 的诞生带动了与欧洲范围框架相一致的国家框架的发展。 目前共有38个欧洲国家和地区开发了(或正在开发)42个NQF[2]。
综观不同国家的资格框架,均体现出了共同的特点与理念:一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来描述不同的资格等级水平,在学习结果中具体描述了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打破了只关注学习者输出机构和证书内容的传统理念;二是涵盖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的资格,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为不同层次和不同教育类型间的灵活转换提供透明的学习路径;三是涵盖了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部门的不同利益相关者。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各国不断扩大国家资格框架的覆盖范围,并希望能进一步涵盖非正式教育部门及私营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格。 从2012年始,奥地利、荷兰、挪威瑞典、德国等一些国家开始着手将非正式教育部门的资格和证书纳入到国家资格框架中来,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创造合作交流平台。 可见,国家资格框架提供了一种涵盖所有教育类型和资格的广阔视域,并关注在终身学习背景下不同资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转换,有效地促进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等值。
2.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制度。 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体现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构建的衡量准则。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的直接相关, 适应产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各国通过建立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制度来保证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
从各国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程度来看,可分为两种衔接制度,一种是一体化衔接制度,例如英国 的国家职 业资格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简称NVQ)体系 , 完全是建立在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专业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设置的完全一致,课程内容、学习方案及学习资料均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模块要求完全一致,实现了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一体化衔接[1];另一种是松散性衔接制度:如荷兰为237种职业制定了职业标准,职业标准描述了岗位核心的功能性任务和技术性任务,以及核心的行为表现,并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描述对应的职业能力。而教学标准以学习结果的方式来呈现,涵盖了职业标准中职业能力的内容以及中等、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能力的要求。 该教学标准体现了与职业标准一定程度上的衔接,是课程开发的基础性文件[3]。 总之,为建立能及时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各发达国家都致力于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衔接制度的建立,虽然衔接程度各不相同,但这一举措意味着教育系列与劳动、人事系列的双向改革。
3. “能力累积式 ” 的培训包制度 。 以 “ 能力累积式”的横向课程替代传统的“知识累积式”的纵向课程,是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应有的改革方向。这可从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制度中获得启示。 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简称TP)是由澳大利亚产业技能委员会开发,为满足产业培训需求的一整套培训计划。每个培训包由三部分组成:能力单元,界定工作场所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资格框架,从一级证书到研究生文凭水平的不同能力单元的组合;评估指南,对不同行业学习者的评估方法,包括评估者的资格等级、评估程序的设计和如何实施评估等[4]。
这种培训包对学习者在工作场所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内容作出了规定与描述,却并未对学习者的受训形式做出限定,证书与文凭的衔接也不受培训机构和地域的限制,学习者之前的相关工作经历也可被折算成相应学分。由于培训包遵循的是一种横向的课程设置逻辑,避免了学习者的重复学习,并且明确规定了国家资格的不同等级、行业能力标准和相应的评估程序, 因此培训包既可被视为一种模块化的课程内容, 也可被视为一种“能力累积式”的培训制度。澳大利亚的这种“能力累积式”的培训包非常重视学习者未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各大职业院校以及培训机构的教学与培训都主要是围绕培训包所规定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资格证书展开。它打破了纵向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实现了不同培训机构、证书等级和资格、课程学分的互认和衔接,更加有利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
4. 灵活的注册培训机构认证制度 。 灵活的课程供给认证制度能有效地帮助课程供给突破办学实体层面的局限性。澳大利亚的注册培训机构认证制度诠释了这一制度设计, 提高了课程实施机构的灵活性。 “ 注册培训 机构 ” (Registered Training Organizations, 简称RTO) 指的是在 澳大利亚 技能质量 管理局 (Australian Skills Quality Authority,简称ASQA) 注册的提供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的院校和机构。 目前,澳大利亚共有大约5000所注册培训机构。只要通过ASQA认证的注册培训机构便有资格开设国家认可的课 程和颁发 澳大利亚 资格框架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简称AQF)下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可申请澳大利亚政府的相关资金资助。
为对注册培训机构实行严格一致的资格认证和运行管理,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框架,所有注册培训机构必须满足这一质量框架的所有要求,具体内容包括:注册培训机构标准、财政能力和风险评估要求、数据监测要求、注册培训机构法人要求、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等。 2014年9月,澳大利亚政府和产业技能委员会颁发了新的 《2015年注册培训机构标准》。 该文件主要从注册培训机构的培训和评估、对学习者的义务、监督与管理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标准,是ASQA对注册培训机构实行统一认证和管理、 保障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的主要依据[5]。 可见,这种注册培训机构的认证制度成功地解决了课程供给“管辖归属”上的分歧和矛盾,凡是获得认证的注册培训机构即可在全国范围内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这无疑是将课程体系视为办学层面的上位概念,突破了办学实体层面的体制桎梏,大大提高了培训机构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又保证了职业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整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5. 结构化的现代学徒制 。 现代学徒制是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标签,而具有“结构化”核心特征的现代学徒制也应当成为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与途径。现代学徒制的“结构化”指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计划性,主要是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课程框架来实现的,如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英国的“学徒制框架”以及澳大利亚的“培训包”等[6]。
要素式公证书 篇4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 理解能力不强, 虽然模仿力极强, 但是学得快, 忘得也快, 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教师要多了解学生, 掌握学生的心理, 结合学生的心理和他们实际的认知能力去展开教学, 否则, 就会教学陷入脱离学生实际的泥沼, 无法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有趣有用, 二要保证教学方法在学生的智力能力范围之内, 三要善于适时开发能形成注意的教学环节。
(一) 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就是指在心理、生理发展条件下, 学生的学习速度、记忆能力、思维习惯等方面的总和。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新奇事物等特点, 事物的表象 (如形状、颜色等) 往往引起他们注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一要充分把握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 二是要善于利用象形的教学方法, 如巧妙利用图形、声音等, 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时间。
(二) 发挥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 巧妙地把课堂内容设置成学习游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 经过出题、讨论、校对、订正、比一比等的学习过程。小组长轮换做等形式, 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 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教法很符合学生的普遍个性, 同时在对知识的强化上有很好的效果。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既要求教育者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 又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可以称之为一项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更新理念, 大胆改革尝试, 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 善于做总结反思, 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把握体验式学习的基本要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体验式学习不同与一般的学习方式, 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 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 又重视小学生与教师的理解与合作, 重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注重有效活动。
学生的有效参与是体验式学习的基础, 有了活动才能有体验, 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师在活动的方式与内容时, 要从跟小学生的心理出发, 舍弃那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一些独特的学习体验。在进行知识的学习时, 学生的知识经验会积累, 同时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加, 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设置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优化, 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二)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关注成长活动
培养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亲历于实践活动是必须的, 体验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儿体验, 不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更谈不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对小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体验, 就不会对习得的知识记忆深刻, 根本就不可能内化习得的知识, 只有体验了知识, 才能深刻地感悟知识, 最终会形成自我的认识能力。由于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样, 各自的知识水准也千差万别, 有的经过一次体验, 马上可以形成经验, 有的需要反复体验亲历才能形成自己的经验。由于小学生的稳定性比较差, 所以他们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在点点滴滴的亲历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进行体验教育。
(三)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提倡综合活动
《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与体验有关的。因此, 在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情感, 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进行关注。学习目标涵盖了多个方面, 它的多元性也让体验式学习成为了一个学习的复合体, 它不仅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 还包括了学生的思维和体验, 这些方面是综合到一起, 构成了体验式学习,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能取消也无法代替。
(四)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交融开放活动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 也就是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和学习的客体知识相互交融的过程, 开展体验式学习方式, 教师的职责就是将没有生命的、呆板的教科书的内容激活。这就要将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以及教科书自身具有的功能特点有机整合, 使没有生命的教科书的内容变成开放的学习内容, 变成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的体验式教学目标, 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民主的氛围, 平等交流的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 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彰显体验式学习的乐趣。
(五)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力求创造活动
提倡体验式学习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张扬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素养, 针对小学生和教育内容的深层的理解和把握, 用独特的眼光和视角进行审视, 创造出有利于小学生体验式学习的环境、内容、方法等, 让教与学双方在不断的交融中闪耀出求知的火花。
摘要: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 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的时候, 新课程改革也以“体验”为核心, 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 呼唤着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也正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教师如何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合理运用体验式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特征,注意力,体验式学习
参考文献
[1]D·A·库伯.体验学习, 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
[4]张向葵, 桑标.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5]莫雷.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6]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7]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要素式公证书 篇5
为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应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在机械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机械设备过于笨重,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机械制造工艺》或《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在课堂讲述理论知识,辅以时间较短的实习,理论与实践脱节。
鉴于此,本文提出设计一台轻便至能够进入理论课堂中,集多种加工方法于一体,便于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学习的复合机床型教具。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文中介绍其新型机械结构及其三种加工方法的切削三要素演示的工作原理。
1用于切削三要素演示的新型多功能可移式复合机床教具
图1所示为该教具的总体结构图,图2所示为卡盘组件爆炸图,根据设计需要,将齿轮作为工作台,并从中间割开一分为二,用连接块将两块齿轮连接,加工多个沉头分度孔,方便用于与导盘进行连接;导盘上安装V型圆导轨实现主轴的圆形轨迹旋转,V型槽轴承与V型圆导轨配合,V型槽轴承穿过螺栓,螺栓穿过齿轮的沉头分度孔,再用螺母锁紧,实现导盘与齿轮工作台的连接;夹持螺母共3个,呈120°夹角焊接在导盘上;在工作台上安装丝杠导轨,并在其上安装升降支撑架、电动主轴,用于钻削加工、铣削加工;在丝杠导轨另一侧,安装刀架组件,用于车削加工;变频电机带动工作台转动,框架为机床教具的底盘。
2复合机床教具的机械结构设计
图1所示的用于切削三要素演示的新型多功能可移式复合机床教具主要由卡盘组件、框架、变频电动机、蓝牙控制刀架组件、棒料毛坯、电动主轴、升降支撑架、丝杠导轨、夹持螺钉组成。
图2所示的卡盘组件由两块1/2齿轮、联接螺钉、联接块、螺母、螺栓、导盘、V型圆导轨、V型槽轴承、夹持螺钉螺母组成。本复合机床教具通过刀架组件上的车刀,电动主轴上装夹铣刀或钻头,实现该复合机床教具的车削、铣削、钻削的加工演示。
3复合机床教具的操作演示要点
3.1车削演示
通过齿轮旋转的主运动和刀架组件进给运动,实现毛坯的车削。工作原理为在夹持螺钉夹紧工件的时候,由变频电机构成的传动装置运转,带动机床整体运转,通过调蓝牙无线控制刀架的进给来控制加工的方向和尺寸,实现车削加工。图3中以切槽刀为例进行切削三要素演示。
3.2铣削演示
通过电动主轴旋转的主运动和丝杠导轨的进给运动,实现毛坯的铣削。铣削时变频电动机停转,装上钻铣组件,电动主轴开启,按下升降装置手柄到适当位置,电动机驱动丝杠导轨实现铣削,然后转动升降支撑架到一定角度或工作台旋转一定角度再进行铣削,这样通过不断地改变位置就能铣削出平面。图4为铣削切削三要素演示。
3.3钻削演示
通过电动主轴旋转的主运动和升降支撑架的垂直进给运动,实现毛坯的钻削。钻孔及分度打孔时,电动机停转,电钻开启,再转到所需位置打孔,转过1个齿为4.5°,转过1个刻度为20°,这样就能实现分度打孔。
4结语
本作品既可用于教学活动中,老师通过该装置很直观地向学生介绍车削、钻孔、铣削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又可用于实际工作中,工人们通过该装置进行对应工件的加工。本作品创造性地将车、铣、钻等功能集于一体,可以演示车、铣、钻等切削加工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习切削加工的相关理论知识,实现一物多用,减少了设备数量,降低了教学的成本。
摘要:机械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机械设备过于笨重,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急需将机械设备教具化,即小型化、复合化、自动化。文中是将多种加工方法进行复合,设计出一种集车、铣、钻于一体的进行多种加工方法的切削三要素演示的轻便复合机床型教具。该作品集车、铣、钻等功能于一体,有立式和卧式两种工作状态,可用于演示车削、钻孔、分度钻孔及铣削等切削方法,主要包括工作台、车削模块、铣削模块、钻削模块及控制装置。该作品直接使用220V交流电,车削模块中利用变频器实现无级调速,并能实时显示转速;利用手机或电脑通过蓝牙控制刀具进给;工作台采用多轮导向;铣削和钻削模块采用丝杆导向,可实现平面、槽的铣削及端面或平面上钻孔。
关键词:复合,轻便,无级调速,蓝牙控制,教具
参考文献
[1]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