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价值观(精选12篇)
社会工作价值观 篇1
一、中西价值观融合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从西方社会中引入和传进的, 完全是一个舶来的价值理念。笔者认为在中国社会中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确立并不是急于将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作为一个完全参考的理念, 也不是探讨具体某个国家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更加适用于中国社会工作额发展将其引用过来, 而是应该通过中国社会文化要素找到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共同的焦点, 结合中国的实际, 真正使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 而且还要对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进行批判式的吸收,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为此, 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通之处, 开发利用传统文化中优秀价值理念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相融合, 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当然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价值观也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因为只有找到二者的融合点才可以让我国社会工作者价值观更好的确立, 也让未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受助群体更加主动和配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教育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社会工作教育, 我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 而且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层次分明。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教育阵线, 在今后社会工作教育的过程中是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针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要不断地加强其精神理念教育, 而且同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才能更好地不断融入到受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学习者的心中。为此, 笔者建议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构建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 坚持学习价值观理论的同时结合现实的实践, 不断完善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体系。
三、借鉴本土社会工作价值经验
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对于解决社会工作价值观困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途径, 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就是指导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基础, 当然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也是来源于社会工作实践, 通过社会工作价值观实践上升到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 再由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反映到社会工作实践当中, 从而有效地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行为。从整个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来讲, 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实践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但是也积累了几十年的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实践经验, 积累了一系列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经验教训, 我们应当积极分享和总结这些由于社会工作价值观实践而遭遇困境的丰富经验和典范, 及时帮助其他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相似社会工作价值观实践时更多的经验。尤其是近些年社会工作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 朝着更加专业化、职业化方向的发展, 此时不能只注重对专业和职业的发展, 更要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升华将对本土化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实践和价值实质内容也在发生相应的改变, 所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适应社会整体的变迁而必须有所改变和创新。首先, 要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伦理中的共识思想。将二者的共通点充分体现在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中, 无论是在培养新的社会工作者或宣传社会工作这一行业都应该尽可能的现实二者的共通之处, 这不仅有助于生活在传统文化下的人们接纳社会工作, 而且可以更加可以帮助社工自身站在更加理性和正确的角度开展工作。其次, 社会工作已经由传统的关注个人问题转到关注社会整体问题, 运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视角来认识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创新社会工作价值观。再次, 随着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水平越来越高, 对弱势群体的道德谴责越来越少, 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也必须要调整自身的价值判断, 来满足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最后, 一些后发性社会问题的出现, 使得社会工作出现一些新兴的领域, 在这些新领域出现一系列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进行符合实际的发展创新。
五、多方积极参与动员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确立是适应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 需要动员各方的力量才能实现。各方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确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在中国任何重要制度的改革和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 尤其是现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必须要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政府部门独自掌握着职业和专业审批权, 所以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确立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政府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笔者认为只要要正确运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这一宣传方式, 借由这种机会来宣传社会工作更加容易, 也可以让社会工作者树立更加有公信力的形象, 人们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就更深, 社会工作者的存在性也就更强, 社会工作价值观实践也就更强。其次, 中国的非盈利组织或民间组织虽然不是很发达, 许多社会团体是官办的, 带有一定的行政化色彩, 但是他们在资金、人员、活动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和政府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这些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化不可或缺的条件。
摘要:社会工作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价值观实践的困境, 需要广大的社会工作者自身不断努力去探索和解决产生的价值困境, 笔者认为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色彩背景的前提下, 社会工作价值观首先是要进行本土化, 将西方社会社会工作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到中国特色的文化背景之下, 通过社会工作实践一步一步解决实际的价值观困境。
关键词:社会工作,价值观,困境解决
参考文献
[1]赵婧.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山东理工大学, 2010.
[2]黄耀明.对话与融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福利, 2012.
[3]谢莒莎.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及其解决方式.社会工作理论研究, 2009.
社会工作价值观 篇2
主要根据社会工作者(A小姐)的几次主要出场:
第一次:起诉
第二次:两次听证会 第三次:帮助解禁
第一次并不是第一次。(影片前面的铺垫:抗议,可能做成的影响:先入为主)
第一次:起诉
直接依据:小丹背部的伤痕
判断:受虐待
结果:决定起诉小丹的爸爸
体现的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体系从根本上要求专业工作者在实践中要考虑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符合道德的?同时这些道德原则和伦理规定也使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对“如何做”做出了道德上正确的决定。
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其中一条:最大限度保护受助者权益这点,我个人认为这个A小姐的做法从伦理的角度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你会发现她是严格走法律的程序。
第二次:两次听证会
在第一次听证会中,A小姐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听取大同(小丹的爸爸)的一些合理的解释,而且是非常固执坚持自己的看法:小丹确实是被虐待的观点。
而这个过程,A小姐是违反了社会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的沟通原则:在工作过程中,专业人员应该热情谦虚和受助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第二次听证会上,特别是A小姐听完大同(小丹的爸爸)对小丹的爱的表述后,在思想上她是有明显的动摇的。具体的表现:害怕自己怪错好人;指责律师的谎言(孙悟空);即使官师赢了,所有人都是输家。
在我看来,这应该算是A小姐的一种理性的回归。因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专业工作者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其他有需要的人群的问题及需要,并通过理性判断同实践方法与技巧结合起来,达到助人的目的。
体现的关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A小姐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陷入了伦理困境: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陷入一种在道德上难以取舍和难以找到满意方案的境地。——具体分类的就是:社会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和专业价值观的冲突。
第三次:帮助和解禁
在约翰的解释下(他亲自去试刮痧),A小姐确信自己怪错好人,决定向法官求情,解除了大同跟小丹见面的禁令。体现的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最大程度保护受助者的利益。
个人的疑问:我发现,整部影片中,A小姐是没有向整件事件的“第一受助者”小丹询问事件的情况。
在我看来,这是违反社会工作实践的两个核心的伦理决定价值观:1.尊重受助者的尊严和独特性;2.努力促成受助者的自我决定,在专业实践中鼓励受助者个人对自己负责并做适当的决定,同时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尊重他人的选择。
反驳:小丹还太小,不能为自己负责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受到虐待。
其实,对于决策的专业人员来说,应该尽力收集更多的信息,同时列出可能的选择方案,最后统一做出抉择。
社会工作价值观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会;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论述的核心与主旨。工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权利的代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前工会工作,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以改革创新精神,拓宽渠道,丰富载体,引导职工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服务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承载着群体共同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也是这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工会组织要顺应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变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当前工作,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善于创造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团结引领广大职工立足岗位作贡献、脚踏实地促发展,使工会组织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群众信赖“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成为职工群众信赖“娘家人”。
二、工会干部要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列
工会干部要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列,用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树立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投身全局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不断提升自我促进工作开展。
(一)不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水平
工会干部应广泛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过硬的职业素养为职工群众服务。在深入学习理论体系和工会业务知识的同时,要自觉学习一些有助于工作开展的管理、科技知识,通过学习,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工会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工作绩效,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在工作开展中,更好的“以文化人”,促进和谐单位建设。
(二)增强主动性,培养自身魅力
新时期的工会干部自觉认真贯彻执行工会工作方针和总体思路,将工会工作与当前单位中心重点工作相结合,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在各项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带动和感染职工群众;不断摸索工会工作特点和规律,讲究工作方法,坚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生产现场和基层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自身职工群众中的号召力,促进工作规范、有效地开展。
(三)创新工作方法,勇于探索实践
创新是推动工作开展的动力和灵魂,工会工作者要勤于思考,总结过去,分析现状,探索未来,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善于借鉴优秀历史文化中的先进思想,也要借鉴网络信息时代里各种传媒中的优秀理念,同时吸收其他单位好的经验做法,与单位实际相结合后移植到自己工作中,挖掘新思路,创造新方法。
三、充分发挥作用,为促践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环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新形势下工会工作,是顺应时代要求、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需要,工会组织应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及时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机制、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水平,为促进全体职工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打造良好环境。
(一)保障职工主人翁地位
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职工代表的素质和参政议政的能力,使职代会提案真正体现广大职工群众的意愿,反应职工群众最为关心和关注的焦点问题,充分发挥政务公开、民主管理作用,保障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有效促进民主建设。
(二)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
注重保障和改善职工民生,本着全心全意依靠职工促发展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构筑职工生活保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救助大病职工,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帮助职工子女就业,加强工会劳动保护机制建设,,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利。通过设立“畅心箱”、召开“交心会”、推行“问题本”等形式真正把握职工工作生活的所思所盼,不断满足职工的正当需求。
(三)打造安全和谐环境
一是发挥工会独特的组织优势,注重保护和扩大职工民主权利,完善职工民主管理的体系和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畅通职工参与管理表达诉求的渠道;积极参与政策制定,从源头维护职工权益。深化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推广劳资协议,倡导共同约定,动员职工共建共享和谐单位。二是结合全省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及山东黄河安全生产会议精神,把“安康杯”竞赛与省总工会部署的“查隐患、保安全、促发展”专题活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在预防和消除事故隐患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山东省总工会关于建立完善群众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建立起群众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坚持“预防为主、群防配合、群专结合、依法监督”的群众性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原则,切实履行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中的监督检查职责;建立完善群查工作责任机制和考核制度,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持续宣传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有力促进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四、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引导广大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工会组织要通过专题学习、典型引领、文体活动、思想教育等渗透途径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集强大正能量。
(一)拓宽渠道,丰富载体,抓好教育引领
组织开展围绕社会公德、法律知识讲座、形势教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主题的专题活动,结合本单位的党员示范岗、先进党员、工会积极分子、先进个人、黄河青年志愿者等先进分子的事迹进行宣传教育。广泛开展职工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引导职工自觉认同核心价值观。
(二)强化典型教育,颂扬劳动之美,发挥榜样作用
黄河劳动模范赵业安的先进感人事迹,在职工群众中影响巨大,反映强烈,充分发挥了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了广大职工见贤思齐、学赶先进的良好风尚。注重用广大职工的身边人、身边事,感染职工、激励职工。做好劳模选树表彰、服务管理等工作,形成尊重先进、先进光荣的良好风尚。
(三)注重素质培训 加强引导机制,搭建成长平台
社会工作价值观 篇4
一、简析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最根本、最核心的看法和认识, 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学说、制度、运动以及形态中, 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最终价值驱使,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同时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 因为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近期奋斗目标的共识, 有着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托, 且体现于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上, 反映着社会主义基本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 是社会主义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最终价值趋势。
二、公正的内涵分析
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内容, 我们要正确理解公正的含义, 首先要区分公正与公平、正义的关系, 经济利益的分配多用公平, 而强调制度价值的普遍性则侧重正义。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所谓的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中最高的价值, 而公正更有政治和道德的意义, 体现了统治者、利益群体或集团领导者, 以及经济市场的主体与其他公民、消费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原则, 更体现了社会主义行为规范所具有的利他性, 是社会主义的统治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利益集团的领导和员工以及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基本价值标准。
然而公正在不同时代具有不一样的内涵, 但在本质上都应该是一个组织对个人和团体最基本的需求的满足, 作为一种规范准则, 借以达到社会关系的均衡合理。这种社会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 也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所谓均衡合理就是社会关系双方权利与义务、付出与索取之间彼此能够相对等, 从而达到社会生活井然有序。
三、公正的社会主义理论价值
公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之一,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可以说, 没有对公正的追求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上讲, 公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在要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信仰, 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和表现, 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向我们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论述中有着它严密逻辑思维和无可争论的科学事实, 它因内含着公正的思想而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公正的依据。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而公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也是其基本目标和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 公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有其新内涵, 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中, 是创新制度体系, 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协调社会关系的准则, 因此可以团结鼓舞人心, 增强社会凝聚力,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公正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从古至今, 公正都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从某方面说,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也就是一部人民群众不断争取公正的斗争史。在我国古代, 孔子就提出了“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而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可见公正更有其现实和社会意义:
一是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既包括着生产力的提高, 物质财富的增加, 还包括合理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这都蕴含着对人的权利的保护尊重, 对义务的合理分配, 是社会有机体的和谐共进。社会发展应该体现公正, 也正因对公正的追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也可以说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应该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二是为社会发展提供衡量标准。
公正是一个表示关系范畴的词汇, 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是否公正的评价是一种态度倾向, 由价值主体将自身所有的某特定的价值尺度运用于价值客体而表现出, 反映出人们对此价值关系的主观认识, 所以说公正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评价。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社会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的整体性范畴, 是一个体现所有社会关系的有机整体, 公正在对社会关系的评价表现为对一个社会发展质量高低的评价, 因此公正也是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尺,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方面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徐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辨微[J].兰州学刊, 2008 (1) :31.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3]王建佳.试论教育公正[J].上海师范大学, 2007.
社会工作价值观 篇5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和伦理原则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包含着服务、社会公正、个人尊严与价值、人类关系的重要性、诚信、能力等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与伦理原则,而这些核心价值观与伦理原则又是相辅相成的。
价值与伦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价值不等同于伦理,价值关注什么是好的、善的和有意义的,伦理则涉及什么是正确的和恰当的;第二,价值讲的是人的信仰,而伦理讲的是怎样对待并且应用这些信仰;第三、伦理与价值虽然不同,但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伦理的核心是善,而善恰恰又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伦理来源于价值并且与价值保持一致。伦理是操作层面上的价值,是把价值观念转变为行动的行为守则。
社会工作价值观 篇6
以社会主义价值观来作为党建工作的导向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爱国、富强、法治、诚信等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工作也应以此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进步,为构建符合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员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加强对其思想观念和政治素质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国正在经历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社会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难免会出现复杂化、问题化的情况。在党建工作开展时,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无论在任何时期都要坚持执行不动摇。党建工作的管理人员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要根据习总书记的最新指示及时更新理论要求,保证社会管理的创新性和公平性。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一定是建立在法治措施之上的,要建立法治社会的前提是要让民众接受法治理念、实践法治行动。而党员作为法治社会的重要执行者与实践者,要带领群众为实现真正公平、公正的社会而努力。
同时,核心价值观中还倡导爱国和诚信以及友善等目标,是党员在开展党建工作中的行为准绳,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内在约束力。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上存在一些有违道德文明的行为,这时党员应发挥作用,提醒公民要时时按照核心价值观来约束自己,提高其道德水准。要在党建工作中建立新的风气,提升党员整体的思想觉悟。
加强党员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
一些党员由于工作繁重的原因,对于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并不深刻,这就对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建工作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要组织党员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帮助其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保障党建工作开展的高效性。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定期举行学习讲座,在对党员的教学中要做到五点保证:在讲解核心价值观时,要保证内容的及时更新,跟上国家的最新形式和决策;要保证有专门的辅导人员,在每次讲座之后都能对党员及时进行答疑解惑;要保证给予党员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其能够对所讲内容得到一定的感悟;要保证党员笔记的完整度。现在因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很多产品来代替原有的书写笔记。但要求党员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笔记的真正意义就是要让党员掌握核心价值观,对其有所感悟,就这一点而言,手写笔记的效果更加显著,因此要予以提倡;第五点,要保证在学习之后举行研讨会,让党员就自己的感悟畅所欲言,对各个观点进行讨论,以此检查党员对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这种深入学习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党员在工作开展时能将核心价值观运用自如,还能确保党员政治思想的正确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建工作的实践
融入组织的建设。党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着对新党员的培养。要本着公开和公平的原则进行建立,由每位党员民主票选出领导人员,并对其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强化组织的建设能力,设立完善的考核体系,鞭策组织干部,使其不断充实自己的能力,提升自身科学决策力与重要工作落实能力。组织内部要相互帮助、配合,构建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与此同时由组织领导带头,加强对党建队伍中党员的思想和综合面貌进行改进提高,强化对党员的评定工作,改正腐败、浮躁等不良风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像手机新闻报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等,对其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教育。建立调查小组,及时发现和解决整体队伍以及新进党员出现的负面问题。
融入党风的改进。党风建设要以核心价值观为要求,保证党员能够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准绳,时刻提醒、约束自己,使党内形成良好新风气。在日常工作中,党组织要定期举办党员党风培训工作,帮助党员走出原来的思想误区,并对党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定,确保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要做到为民服务,改进信访制度,让党政人员可以知道真实民生,多做实事,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党风监督体系,对党员起到督促和约束的作用,在党内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政治觉悟氛围,为树立良好党风奠定基础。要树立典型,利用多媒体宣传党员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并对违法乱纪的部门与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保证党风建设的持久性与长效性。
融入制度的完善。为了保证党建工作的规范性、常态性,要根据核心价值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确保党建工作开展的高效性。要以核心价值观为依据制定对干部及党员实践工作的考核制度,完善内部监督体系,保障反腐倡廉风气的持续性。制度建设的关键之处就是建立督促检查制度,要确保制度的建立具有权威性以及严肃性。在建立各项制度时,一定要深入实际工作之中,做足调查研究,应将群众愿望与社会需要全部呈现出来,保证其实用性。与此同时,要对所设制度进行后期监督工作,要实际了解制度的落实情况,并以此为根据对存在的缺漏之处及时进行修改。同时还可以避免执行热情减弱等情况的发生,保障制度执行的长效性。党员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一心为民的工作态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社会工作价值观 篇7
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两者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 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 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没有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正如在社会生活中听到的“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一哭一笑, 反映了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 毫不掩饰一部分人对物质财富的欲求。但是物质是生活的全部吗?如果连快乐和幸福都没有了, 要宝马又有何用?由此,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 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明确了国家社会的价值诉求与社会成员个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的不断提高和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不仅经济体制、社会结构、行业格局有了很快的变化, 而且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思想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并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因而在全社会形成相对占有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成员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终极选择成为当务之急。
二、影响人生价值选择与实现的主要因素
1. 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对我国实施文化战略。西方认为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主流, 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应该是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 他们在发挥传统权力资源的同时更注重用多种非意识形态化的方式进行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洗涤, 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 在全球化背景下, 西方民主社会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涌入, 对我国价值观建设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部分人由于辨别能力不强, 过分地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 认为西方的价值观更值得提倡, 更认同西方社会体制,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困惑与怀疑, 这无疑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2. 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等导致各种矛盾大量涌现并相互交织, 价值观出现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局面, 人们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受到剧烈的冲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逐渐丧失, 精神生活也出现了危机,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人出现思想混乱、毫无目标、价值迷茫、生活空虚等情况, 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以及人际交往方式、恋爱婚姻观和价值追求等都发生了改变, 甚至出现不分是非、颠倒黑白、价值观错位与缺位的现象。加之社会上不正之风和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实际民生问题的存在, 使一些人对深化改革和国家的发展前景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 这些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内化。
3. 市场经济利益思想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迅速发展, 对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无形的渗透作用, 它对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基础性的影响, 市场经济更突出利益、竞争、务实等观念, 客观上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很多人以社会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赚钱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准。此外,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也使得人们的价值判断趋向功利。这种现象反映到个人身上就是实用主义, 造成人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不考虑长远利益, 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 这更加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
4. 人的自身因素的影响。
价值观, 是分层次的, 价值观的构成主要分为直接利益层面和理想信念层面。相当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另一方面, 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存在矛盾和背离。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最核心的环节就是由知转化为行, 而这个转化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跨越。
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终极选择
首先, 遵守认知规律, 着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教育。国民教育过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 重义轻利和义利并重的价值观都得到鼓励和提倡。应该特别重视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教育。国民教育过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形式, 应当打破因循守旧, 提倡敢于创新。在德育教育中关注对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次, 大力宣传引导, 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环境与人的作用是辩证的。首先要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引导干部群众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引导人们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 要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 努力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使人们明确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同时, 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环境, 必须构建一个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文化载体, 如电视、网络、媒体、书籍、报纸、商业广告等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的理想价值导向。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 并促进其大众化、时代化、生活化。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环境, 必须发挥典范的重要作用。在我国, 人们普遍认同的榜样对社会大众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所以, 树立道德模范、英雄人物等善的榜样对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个重要条件。
再次, 完善政策法规, 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保证。政策法规是全社会行为的准则和准绳,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持续性, 都必须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核心价值的基本精神加以规约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有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证。
最后, 加强制度建设, 激励和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践行。制度作为社会整合机制通过对主体提供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信息, 从而减少了因主体利益不同而在互动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制度具有强制性, 要求人们遵守和服从, 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没有制度,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一堆杂物, 制度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励和约束, 通过激励和约束控制人的价值观选择和行为选择。好的制度激励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约束消极的价值观和行为, 坏的制度激励消极的价值观和行为、约束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 制定和建构好的制度是核心价值观建设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途径。
总之,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选择将会决定人生方向和质量, 而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每个人最终的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梅荣政, 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社会工作价值观 篇8
一、企业文化建设情况
首发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可以用“格局、融入、参与、创新”八个字来概括。
格局——首发集团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几年来, 从集团总部到二级单位, 从党政一把手到各级群众组织, 都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自上而下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保障体系, 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融入——首发集团注重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业务工作之中, 打造了“适需服务, 畅行高速”的文化品牌。融入到“人文高速、科技高速、绿色高速”建设上, 提炼了管理理念、人才理念、廉洁理念、安全理念、服务理念、环保理念、和谐理念;融入到集团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制度中, 制定并认真执行集团全体人员共同的行为规范;融入到广大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成立了员工社团, 做到活动开展上下结合、大小结合、经常性与临时性相结合, 营造了“健康首发”、“快乐首发”、“和谐首发”的良好氛围。
参与——在企业文化设计阶段, 开展企业文化问卷调查工作, 广泛收集员工意见, 广泛征集员工建议;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工作中, 发动广大员工在50多个方案中投票选择, 确定了新的企业标识;在企业文化理念的推广、应用中, 引导广大员工加深对企业文化理念的认同, 积极宣传企业文化理念, 连续多年开展企业文化故事演讲等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 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创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提出“适需服务, 畅行高速”文化品牌, 以品牌建设引领文化建设, 以文化建设保证品牌铸造。目前, 已提炼出企业核心价值观“对社会负责、让员工受益、与时代共进”, 提炼出“首发人”内涵:“敢于担当、奉献高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诚实守信”, 引导广大员工增强做好“首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为打造“百年首发”凝聚智慧, 贡献力量。
经过多年的建设, 首发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做到了“四个一”, 即, 有一套较完整的企业文化识别系统, 有一套较完善的文化运行机制, 有一套较适应的文化建设载体, 有一套较显著的文化建设成果。实现了“五促进”, 即促进了全面完成高速公路建设任务, 促进了提高通行服务质量, 促进了多渠道筹融资, 促进了产业经营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促进了职工的全面发展。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做法
首发集团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国有企业, 承担着保障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职能。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百姓的出行需求也不断提升。面对新形势新挑战, 首发集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 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展现了首发集团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是创办高速公路客户的“移动秘书”。96011是2012年2月6日正式开通的北京市高速公路24小时服务热线, 由16位声音甜美的女工向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服务。客户拨打96011热线, 可以享受到各类求助、咨询、投诉等服务。
二是实现“速通天下”的ETC全覆盖。ETC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简称, 该系统采用组合式联网电子收费技术, 具有高速公路通行费非现金便捷支付的功能。首发集团积极推广应用这一系统, 建成了412条ETC车道和1158条人工刷卡车道, 实现了ETC系统收费站点的全覆盖。截至2013年12月底, 累计发行电子标签110余万套, 电子收费通行比例达到30%, 高峰时段超过40%。ETC系统实现了数据集中共享, 进一步提升了高速公路的服务能力和运营信息化水平。
三是当好高速公路的“安全卫士”。路产巡视主要包括保护路产、维护路权、处理各类路损事件等11项管理职能。首发集团开展的“党员巡视车”品牌创建系列活动, 是树立窗口服务形象的一项创新实践, 有效提升了首都路产管理水平。“党员巡视车”以“尊重客户要真心, 文明服务要热心, 助人为乐要诚心, 排忧解难要细心, 化解矛盾要耐心”为服务标准, 自觉亮出党员身份, 严格兑现服务承诺,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提高了客户对首发集团的公信度和满意度。
四是打造温馨美好的“秋子服务”。“秋子服务”是首发集团结合北京市劳动模范方秋子等一线员工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 提炼出的一整套标准清晰、内容丰富、科学合理、适于岗上实操的品牌服务体系。运营单位将企业文化内容融入到“秋子服务”品牌建设里, 制定了《“秋子服务”品牌建设实施纲要》, 完善了标识识别系统, 进一步规范服务标准, 编制了一套6册的《秋子服务》标准化教材, 搭建了党员岗位立功特色服务平台, 树立起高速行业崭新的社会形象。
五是建设个性化、人性化的“精品驿站”。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附属设施, 承担着停车、加油、休息、餐饮和车辆维修等多项服务任务。首发集团对服务区进行了改建扩建, 实现了标识、外观、定价、管理和服务标准的五统一。通过加装自助路况查询机、手机自助充电终端、LED电子显示屏、WIFI无线网络等设施, 提升了服务区的现代化水平。
六是创建更优更精的“党员养护路段”。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文化管理创新和养护管理同步推进, 实现了精细化养护管理阶梯型发展。“党员养护路段”认真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 制定了养护“七全”图谱和道路“八无”养护标准, 为客户营造了更加畅通、安全、舒适、优美的高速公路行车环境。
七是践行不留空隙的“服务链理念”。基于高速公路行业特点, 首发集团推出了“服务链理念”, 即领导为员工服务、管理为生产服务、后勤为一线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全员为客户服务。服务链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 实现了相关各方的有机链接, 形成了联系紧密、流转顺畅、结构完整的服务链条和网络, 提升了整体的服务水平。
社会工作价值观 篇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互区别
1.内容不同
2006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十八大报告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八大报告用这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 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2.范畴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 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 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的科学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 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 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 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清晰而凝练, 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 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 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3.地位作用不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 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 更加精炼, 易于普通百姓理解, 更易于转化为行动。按照十八大要求, 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居主导地位,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
1.本质上的一致性
从根本上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 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无所寄寓。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 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 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 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2.目标上的一致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 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练。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 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3.发展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 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 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 “核心”要坚持、要加强, 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 “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 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 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 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 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因此, 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 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既要重视“外围”部分, 又要重视“核心”部分, 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 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共同点和不同点, 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 更是促进教师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 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把握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对中学思想政治课 (思想品德课) 教学十分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共同点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社会工作价值观 篇10
一、媒体融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面临的困境
(一) 新媒体下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
新媒体环境下, 由于网络舆论场的不可控性, 各种错误思想在网络甚嚣其上, 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议题及表达观点, 如不加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其趋向可能发生错误。学生面临多种价值观的选择, 由于缺乏客观判断力, 在价值选择上容易受客体的影响, 在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上过多地泛滥于物质的享受, 而出现精神上空虚、道德失范等现象。[2]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倾向, 与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媒体时代, 后现代的文化语境、高风险的时代困境和新媒介的工具效应导致当代青年价值观取向上的多元化、个体化、世俗化;在价值观认知上对传统价值审美的颠覆、对价值虚无导向的推崇和对主流价值认同的迷茫。[3]如充斥于网络的各种格调低下的图片与文字, 让高校学生价值观扭曲, 丢掉信念与信仰。借助网络而传播的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想, 抹黑英雄先烈的言论, 不仅触碰到了国家的底线, 还侵蚀着高校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二)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在网络宣传阵地上处于被动地位
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 新媒体凭借先进的传播技术深入人心, 这让网络传播成了一块新的舆论宣传阵地。庞大的学生网民中, 相当部分是在校大学生。而这些在校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网络的冲击, 网络影响或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4]我国有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 或缺乏新媒体思维, 或没有熟悉并且掌握网络传播规律, 或固守以往单一灌输式的宣传模式,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中处于被动地位。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能否在网络宣传阵地上占据主导地位,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关键。然而我国一些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者, 因为自身工作经验的不足, 没有重视网络这一重要的宣传阵地, 让多种错误价值观在网络上大行其道, 并于不知不觉中对高校学生产生影响。例如, 网络上盛行的全盘西化思潮, 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如不在网络宣传中主动出击, 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危害极大。
二、媒体融合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应对之法
(一) 坚守网络舆论宣传主阵地
媒体融合环境下, 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者不能轻忽网络媒体这一块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 要让这块舆论宣传阵地为我所用。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要变守势为攻势, 变被动为主动,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让高校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例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 可以开通网络课堂, 采用视频与音频等传播方式, 以扩大传播效果;还可以开通课堂课后网络互动, 让新闻宣传工作者与师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还可以经营微博、微信平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网络语言来进行传播, 开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博讨论群与微信公众号, 融微视频、微音频、微内容与微互动于一炉, 实现全方位、有重点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互联网时代, 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就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了解高校师生的思想现状与动态, 而新媒体此时就能够有用武之地。例如,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可以开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公共微博、网络论坛与网络社区等, 了解并帮助解决师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师生当中。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还可以运用腾讯QQ与微信等社交软件与师生交流看法, 消除他们价值观方面的困惑, 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调查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正确方法。
(三) 重视传播方式的灵活多样
媒体融合的时代下, 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 灵活多样地制定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策略。例如, 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可以制作网络视频或者音频, 围绕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联系高校师生的生活, 讲述一个小故事, 传入腾讯QQ、微博与微信等;还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通俗的戏剧、歌曲等形式, 再借助社交工具来进行传播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 离不开传播方式灵活多样。
参考文献
[1]邓涛, 库文静.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DB/OL].求是网, 2014-12-29.
[2]彭小英.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高校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
[3]王永灿, 吴磊.自媒体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嬗变及引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我们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篇11
小时候,他们问你
“在哪儿上学啊?”
因为他们想知道
是普通校还是名校
“考了第几啊?”
因为他们想知道
成绩是好还是不好
可他们却不会问你
“喜欢学习吗?”
“对哪方面感兴趣?”
这就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后来,还是这批人
碰见了你,还是问你
“在哪儿读大学(研究生)呢?”
“学什么专业呢?”
你说
“清华北大,常春藤”
“学管理,学金融”
他们便啧啧称赞
你说:“一个三本学校。”
他们就立刻换了一种眼光
可他们却不会问你
“喜欢自己的专业么?”
“你在那里都收获了什么?”
这就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再后来,又是这批人
遇到了你,接着问你
“在哪儿工作呢?”
他们想听听是不是体面
“每个月能挣多少钱?什么编制?”
他们常会在心里跟自己的孩子比一比
然后选择是炫耀、羡慕或是沉默
可他们去不会问你
“喜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
“你觉得自我实现吗?”
这就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过不了多久
再碰到他们的时候
他们又会继续问你
“结婚了吗?找对象了吗?”
“他家里是干什么的?”
“他哪兒毕业的?”
“他什么学历?”
“他在哪儿工作?”
“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他家里有房子吗?”
……
而不会问你
“他是怎样一个人?”
“他对你好不好?”
这就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总之,他们好像总有的问
因为社会的价值观在这里
他们需要依照这样的标准去攀比
社会影响了人
人又反作用于社会
只是对于这些事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有时你行为背后的原因
是否是真心的为了自己呢
是否真的因为想这样做才这样做的呢
为了面子,为了自尊?
还是为了爸妈的面子?
或者他们的自尊?
人要做自己才是最难的
优越的外在条件都是表面
有很多为了虚荣
打肿脸充胖子
心里不快乐
也许累了一辈子
灵魂却是匮乏的
我想
这一辈子能让我真正敬佩的人
只有自我实现的人
这也许是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相融合的自我实现
但更加难能可贵的
或许是那些抵住甚至是抛开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压力
去选择自我实现的人
社会工作价值观 篇12
课程是需要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载体的, 具有明确的教育对象、教育科目、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权重和课程进度。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其内容包含工作和课程化两层含义, 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是高校大学生, 工作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工作, 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化就是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劳动”等整体转变成一门课程的形式。而这种课程形式需要一种载体, 需要一个平台, 一个能承载大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按照“课程”的实施要求和规则进行设计。
但是,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绝不是只有像专业教师上课一样, 才能达到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目的。2014年初,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试行) 》出台, 在《标准》中规定了辅导员必须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多项职业能力。这说明辅导员已经具备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资格, 可是在辅导员职责范围内也衍生出了过多的事务性工作。所以, 将辅导员工作以某种课程的属性加以规范是必要的, 但需明确“辅导员课程”属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一个部分, 但并非全部内容。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通过课堂等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展开系统性的工作, 将零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团建设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内容按照“课程化”理念加以整合, 突破以往课程即学科的课程观, 逐步树立“课程是知识, 课程是经验, 课程是活动”的新课程观, 以学生为本, 以辅导员工作内容为实体构建广泛的、复合交叉的点 (模块或者精品课程) 和面 (全员育人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相结合的课程化工作模式。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
(一)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
首先,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有利于提高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 大量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 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往往使辅导员应接不暇, 降低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用课程化的标准规范辅导员工作内容, 不仅能增强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技能, 也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其次,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有利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性和计划性的教育。辅导员在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常常凭借经验和感觉进行事务性管理和服务, 有的辅导员在学生思想领域方面往往没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储备, 不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和计划性的指导, 辅导员课程化能督促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另一方面, 通过课程化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 完善了辅导员的理论体系构建, 辅导员通过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能将基础指导课和专业指导课融会贯通,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 能更有系统性和计划性。
(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
首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课的功能性弱化,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教学形式僵化, 学生课堂表现不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常拘泥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固化内容开展教育活动, 使教学实践缺乏时效性, 学生对传统的接收式教学有抵触心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教师讲授, 但是学生却没能跟上教师的节奏, 不能和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有效互动,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弱化。
其次, 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能性弱化。辅导员常陷入工作性事物当中不能自拔, 往往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疲于应付, 忽视了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 常常以“消防员”的身份出现, 虽然能以实践行动解决学生当前所处的困境和问题, 也能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 但是, 这种“快餐式”的教育方式不成体系, 是碎片化的理论, 表面上是解决了学生问题, 但是从学生接受的角度看, 可能结果并非如此。
再次, 辅导员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缺乏有效衔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侧重理论教学, 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维逻辑能力, 忽视了将理论教学运用于实践的方法, 无法将实践有效融入理论教学;而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养成了利用工作和实践活动进行育人的工作方式, 忽视了实践中对理论的应用, 缺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方式。这就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和辅导员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张皮”, 各说各话, 各做各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共同努力, 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有效衔接,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
(一) 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理念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工作模式丰富发展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辅导员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 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和辅导员工作结合起来, 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 是对高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在教育效果上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实践效果。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把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头绪繁多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整合, 这种工作方式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功能性。在课程化工作实践中, 并非是严格要求辅导员在课堂上实现育人教育, 辅导员完全可以利用其他校园空间对学生进行教育, 但是这种教育一定是课程化的, 是符合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标准的。这种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思路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固化模式, 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地点随意性和教育内容碎片化的缺陷, 在收获良好的育人效果的同时, 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理念。
(二) 创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的新途径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尝试, 不仅是强化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抓手, 也是适应新时期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现状的需要。一方面,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上提供了制度保障, 促进了辅导员老师队伍教育质量的提高, 保障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 辅导员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多采用社会与校园文化熏陶、第二课堂活动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等途径,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引入从实践方面强化了育人的实践效果, 也首次使辅导员以规范的工作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了实处, 增强了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从实践上实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两方面的有效结合, 有效地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 克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方面的不足, 保障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的效果。
(三) 探索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模式
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辅导员的工作模式是遵循“一个规划、两条主线、三个系统、四条途径”, 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规划, 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主线, 创建心理与安全教育系统、学习和生活教育系统、团队和感恩教育三个系统, 依赖沟通与对策机制、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良好的评选和资助系统、创业就业的课程开展四条途径。长期以来, 高校辅导员依赖于此种工作模式,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学生管理和服务当中。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不仅是对辅导员职业化和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规范, 也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 辅导员通过课程化的工作方式, 能科学、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改变了以往辅导员办公室教育、宿舍教育、第二课堂教育存在的随意性和失范性的缺点。可以说,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第二课堂之外开辟的又一新的教育模式。
摘要: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简单来说就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 将辅导员日常工作进行整合、课程化的实践过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能增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也体现了教育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更重要的是, 通过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理念, 创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的新途径, 探索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模式。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研究
参考文献
[1]叶芜为.工作“课程化”: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3) .
[2]王俊娜.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探析——实现辅导员工作和思政教学工作的双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12 (2) .
[3]周伟川.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践与探索——基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J].科教文汇, 2013 (9) .
【社会工作价值观】推荐阅读:
社会工作的十项基本价值观11-24
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11-20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心得体会08-19
浅谈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7-29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中06-18
社会价值观08-29
社会主流价值观11-27
市民社会价值观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