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2024-12-04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共11篇)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篇1

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并实现价值, 同时也形成了稳定的价值观念, 其中起着主导统领作用的就是我们称之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它是一种精神依托, 使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使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我们党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 并于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决议。而今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简析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最根本、最核心的看法和认识, 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学说、制度、运动以及形态中, 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最终价值驱使,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同时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 因为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近期奋斗目标的共识, 有着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托, 且体现于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上, 反映着社会主义基本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 是社会主义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最终价值趋势。

二、公正的内涵分析

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内容, 我们要正确理解公正的含义, 首先要区分公正与公平、正义的关系, 经济利益的分配多用公平, 而强调制度价值的普遍性则侧重正义。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所谓的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中最高的价值, 而公正更有政治和道德的意义, 体现了统治者、利益群体或集团领导者, 以及经济市场的主体与其他公民、消费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原则, 更体现了社会主义行为规范所具有的利他性, 是社会主义的统治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利益集团的领导和员工以及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基本价值标准。

然而公正在不同时代具有不一样的内涵, 但在本质上都应该是一个组织对个人和团体最基本的需求的满足, 作为一种规范准则, 借以达到社会关系的均衡合理。这种社会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 也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所谓均衡合理就是社会关系双方权利与义务、付出与索取之间彼此能够相对等, 从而达到社会生活井然有序。

三、公正的社会主义理论价值

公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之一,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可以说, 没有对公正的追求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上讲, 公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在要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信仰, 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和表现, 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向我们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论述中有着它严密逻辑思维和无可争论的科学事实, 它因内含着公正的思想而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公正的依据。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而公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也是其基本目标和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 公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又有其新内涵, 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中, 是创新制度体系, 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协调社会关系的准则, 因此可以团结鼓舞人心, 增强社会凝聚力,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公正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从古至今, 公正都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从某方面说,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也就是一部人民群众不断争取公正的斗争史。在我国古代, 孔子就提出了“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而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可见公正更有其现实和社会意义:

一是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既包括着生产力的提高, 物质财富的增加, 还包括合理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这都蕴含着对人的权利的保护尊重, 对义务的合理分配, 是社会有机体的和谐共进。社会发展应该体现公正, 也正因对公正的追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也可以说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应该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二是为社会发展提供衡量标准。

公正是一个表示关系范畴的词汇, 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是否公正的评价是一种态度倾向, 由价值主体将自身所有的某特定的价值尺度运用于价值客体而表现出, 反映出人们对此价值关系的主观认识, 所以说公正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评价。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社会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的整体性范畴, 是一个体现所有社会关系的有机整体, 公正在对社会关系的评价表现为对一个社会发展质量高低的评价, 因此公正也是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尺,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方面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徐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辨微[J].兰州学刊, 2008 (1) :31.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3]王建佳.试论教育公正[J].上海师范大学, 2007.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13亿民众共同为之努力奋斗,但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凝聚起全体中国人的意志,达成共识?

党的十八大给出了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这一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总结,有其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日益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人信仰迷失,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诚信缺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现象。

“当我与中国朋友交谈时,他们为中国经济社会显著的变化而骄傲,但中国人自己也有些彷徨,他们自问‘中国人究竟信仰什么。”美国知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库恩在新近发表的文章《中国人你信仰什么?》中写道。他注意到,中国人热议的一些话题,比如女童小悦悦被车碾无人相助、老人摔倒没人敢扶等,表明中国社会面临道德重建的挑战。在不少西方人看来,中国的一些年轻人越来越彰显个性,但他们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显得不那么关心。

此次中国共产党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颖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容,将为化解国内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有利于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练一练】

(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依法行政和民主执政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④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会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A. 矛盾具有特殊性

B.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C.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相互促进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命 题: 上虞中学 朱建祥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篇3

一、民主范畴的历史演变

民主是政治资源的组织形式, 蕴涵着思想方式、价值观方式, 民主制度属于外生性资源, 是伴随着现代化和殖民化的历史过程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古代, 存在着丰富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源远流长, 影响甚大。例如:先秦时期, 孟子认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董仲舒说:“天之生民, 非为王也;而天立王, 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 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 天夺之。”明末清初黄宗羲:“天下为主, 君为客。”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虽然是在臣民的理论视域下思考问题, 具有一定的历史的局限性, 但是依然蕴涵了丰富的民主思想的特性。

西方民主思想发源于古希腊, 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衍变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形式。在间接民主中, 依据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关系逐渐延伸出议会制 (英国、德国、意大利等) 、总统制 (美国、巴西、阿根廷等) 和两者的混合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为马克思民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 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当时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 深刻揭示了其阶级本质、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 指出其必然向新生事物转变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曾说:“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 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 全部问题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如果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我们就能对付民主, 否则我们就会倒霉。”马克思批判性研究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 发展出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思想。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选举制度表示不满。资产阶级民主的普选制实际上是“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由统治阶级中什么人在议会里当人民的假代表”对于资产阶级制度的虚伪性, 部分西方学者也是承认的。“任何政府都指望在政治领域中采取一些象征性的措施以吸引民众, 并为自身的通知增添一个合法的光环。”马克思将民主定义为一种由无产阶级主导国家的制度, 民主依赖无产阶级的革命获得。资本主义有着内在不可克服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深层次矛盾。破解的途径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争得民主。”通过人们直接民主的参与国家管理, 实现每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是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最终归宿。

二、民主范畴的内在意蕴

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魄,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范畴,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发展形成的。社会主义民主范畴是我们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社会主义民主范畴是一个系统性的包容性概念, 包含着四个层面。

(一) 重要主体是人民。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讲社会主义, 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 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 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 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人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 从政治制度上否定了资产阶级制度下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治压迫, 从经济制度上否定了资产阶级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经济压迫。

(二) 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 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力量。全面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凸显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得到了逐步提高, 人民的政治权利等到了充分的保障, 表现在政治生态环境稳定。

(三) 实施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在20世纪20年代末输入到中国后, 于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最终确立, 成为中国共产党民主建设的重要维度。民主集中制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发扬民主, 以民主为依托, 以集中为目的。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健全民主集中制,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集中制是一个实体的两个侧面, 是政权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是本质目标, 集中是实施手段和程序。民主集中制是现代民主制度中间接民主的特殊形式和手段。民主集中制在现阶段就是要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扩大和实施党内民主, 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提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 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 切实推进党内民主”。

(四) 实现手段是依法治国。

实现民主的手段是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 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相对于人治而言, 表明国家治理的方略不依据于领导人而改变。依法治国,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通过法律的刚性调和, 调和社会阶层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摘要:民主范畴是中外政治思想史中的重要理论节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域中, 本文重点探讨了社会主义民主范畴的主体、现实基础、实施原则、实现手段。

关键词:民主思想,历史范畴,内在意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7卷) [M].人民出版社, 195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3].[美]托马斯.戴伊等:民主的嘲讽[M].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8

[6].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94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人民出版社, 2009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篇4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活当中,化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当成自己的责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弘扬培育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期间总书记强调了要把其当作凝魂聚气和强基固本的基本工程。我们需要广泛的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的开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积极引导引领人们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打造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地去夯实牢固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文化的发展属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体现在国民素质,精神样貌,道德水平等非物质层面。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培育属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点核心,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是决定文化本质性质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发展体现在人民精神层面的素养,进而表现出来的外在物质就是文化的传承,借由此而代代传承下去的是一种精神面貌、艺术修养、知识积累,从而达成文化底蕴的累积。是国家社会运作的润滑油、催化剂甚至是动力源、推动力。所以要尤其重视文化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这样才能持续有效的长久发展,构建相对和谐的社会环境。

文化传统是自古以来文化的累积,蕴含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与努力。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在这方面尤其如此。而现今韩流日流的浪潮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甚至造成了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在新一代青少年中的发展使得精神文化十分虚浮,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有断层的危机,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但这并不是说要排斥外来文化,历史上的教训告诉我们,要积极的学习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这与改革开放的意志是共通的,体现了我国对外政策的合理。当今时代有着良好的政策引导,我们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选择的去发展、去弘扬、去传承。在世界文化洪流中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采,是每一个新时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忘记的愿望。

我们在弘扬优秀文化之前要预先了解这些文化,要清楚地了解文化的根源来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化对生活对发展的意义,要了解文化的发展脉络、发展方向,知道文化在不同时期代表的不同含义,从而知道在当今社会其是否还是与时俱进的,是否具有其存在发展的意义。这就是时代精神,不能被时代抛弃的去一味的盲目尚古,也不能不经思考的丢弃前人努力创建的优秀文化成果。说到与时俱进,我们还应该结合现今社会的实际状况发展出更加适合现今社会发展应用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创新性与发展性。不能与时俱进的社会国家终将垂垂老去。我们要筛选文化、学习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本质则是要利用文化中的精华去锤炼升华自我,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弘扬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切实情况,结合自身的定位,党员干部需要起到领导作用,在文化的传播上做好有计划有发展的引导,一步步细化工作,实事求是的吧文化弘扬培育的工作落实。人民群众要学会分辨是非,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文化,发展出形形色色,不同形式的文化。树立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政治理想相呼应,相发展,相促进。

作为大学生,我们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也是新时代的知识前线,更要学会分辨是非善恶,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该舍弃,什么该弘扬。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的年轻一代,我们是最有朝气活力的一部分,最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念,我们也要学会去创新文化,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客观地评价文化的价值意义,坚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不忘弘扬发展优秀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积极的创造机会,如庆典纪念活动及各种社交活动,在其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法律的建立发展需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政治文化、经济架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建立完善起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体系,进而反过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也会加快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国无德而不兴,人无德而不立。历史一次次地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德行的国家是不会长久的立于时代浪潮之上的,他终将会被淘汰被排斥,于个人之上也是如此,没有德行的人是不会被被人承认的,没有人包括品行不端的人也不会喜欢与这样的人交往。要时时刻刻审视自身是否品行正直,在生活中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最后把有道德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其对他人表现出来的将是对优秀道德文化素养的弘扬,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优秀文化素养的魅力。

如果仅仅是靠书面的宣扬去弘扬道德文化,相信只有少的人会去自觉的切身实际的做到做好这件任重道远的事。自我意识认知会让我们做不到,机械化的思维会让我们做不好。道德是精神品质,是需要付诸热情去培养弘扬的。热情也不会凭空产生,我们也无从发掘人类那奇妙缤纷的情绪思维。但真正切实的的热情基点就是责任。对待同样的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做法。路遇跌倒的老人,你会帮忙搀扶还是避而远之,也许后者是对的,当前的结果是好的,但是没人会希望出现一个这样冷漠无情,赤裸裸全是利益的社会,社会的现实也许不是那么美好,所以才需要道德的转化,我们需要有道德的老人,需要有道德的年轻人,需要有道德的新一代。不要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污浊、侮辱了下一代的道德。这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幸运地是社会法律是站在道德一侧的,只要我们有道德的做人,就不怕败坏道德之辈的污浊。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精华升华你生活的展望的那片世界。

时代的发展需要道德,需要责任感,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也需要道德责任的有力支撑。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和平发展的未来都是我们所期望的,喜欢的,这就是我们自身的道德责任感,我们需要把它具化成自己的实际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影响他人地努力,集众人之力塑造美好和谐的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无论什么最终都是需要应用于社会,立足于现实,所以需要我们去实践,去奉行,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从来不会取决于一个道德看客或一群道德看客的水平,而是由我们的一言一行和我们所付诸的行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需要立于实践的价值观。实践出真知,实践行真知。

当你在叹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时,不要忘记自身的风气,自己的道德良知,不要忽视自己的力量,一个人的坚持,不仅是自己的感动,也会感动别人,一个又一个人的高尚操守将会改变这个社会,永远不要小视个人的力量。每个人多一份道德的责任,社会道德就会因此提升一分。我们拥有知识,就不要荒废了知识,要知行合一,学会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行多于言。有了知识还对道德的漠视甚至破坏是对知识的侮辱,对前人知识的亵渎。行道德于世是每个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到脑海中,然后付诸于行动中,展现出我们作为大国礼仪之邦的风采。当改变发生时,会发现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依托,不能盲目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方向,这样才不会因为后期发展的矛盾导致社会体系的崩溃。“7.23”讲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出了道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发展的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整理理论体系的各种优秀先进思想,共同创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理论体系,不被时代所束缚,不为外界所动摇,但又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不能被历史洪流压碎,历史的车轮会无情地碾碎一切落后的事物,是的,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陪时代所抛弃,我们必将会吧社会主义核心理论体系建立在时代的前端,而且要是可持续发展的,保持着变化与活力,不断结合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改变。以此来引领我们的行为,指导我们的发展,走出我们自己的路,别样精彩!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我们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底有什么特色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实践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让理论实现其意义,通过实践可以检验出理论体系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并不怕有错误,只要我们能发现错误我们就可以去改正它完善它,这就是实践的重大作用,实践大有国家政治战略,小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的方面暂时不需要我们操心,只需要了解;小的方面我们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约束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事不在大小,主要是要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去争取去发展这样才能做大花自己的价值,实现我们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依托于理论的,理论的发展是靠我们的文化底蕴的积累,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吸收升华外来的优秀理论,这些都是时间出来的宝贵经验,字字千金不过如是,我们应该珍惜它们,善用它们,知识是宝贵的财富,在我们不同的理论体系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是独一无二的,是最适合我们国家详情,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的优秀理论体系。理论体系要正视外来文化,不能盲目排斥,更不能盲目照搬,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不必任何人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我们特殊的民族环境下的,我们是拥有无与伦比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家庭规则就不能只是局限适合于某一个人某几个人,五十六个民族使我们的特色,所以也必须建立出五十六个民族的特色理论体系。这有助于个民族和谐发展,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不同的民族可以碰撞出更加精彩的火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其提供一个碰撞的平台。各民族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时间特色,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想要长久存在必须学会改变,学会与时俱进,要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合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现实的改变而改变。如此方可不断进步,作为引导我们发展的特色理论体系。

在当今社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形态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要学会适应改变,学会去改变,改革创新,建立立于社会现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互为依托,引导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改革道路,在时代的浪潮中争渡,夺取世界舞台上最耀眼最宏大的位置,以此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路标,不断发展自身,回馈社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现实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的,位于时代前列的,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凭依,深厚的发展土壤,让核心价值观得到长久健康强有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并且在此之上得到更加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发展要立足于社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上要以此为基础,合理借鉴,不能与自己的本质形态相矛盾,以免带来社会发展的混乱虚浮,导致发展的不稳定,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潮流下,要懂得审视自身,审时度势,吸取其中有营养的部分,去除其中的糟粕。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我们更应该做出表率。我们要爱国,我们要敬业,我们要诚信,我们要友善。不要空谈,我们要的是实际行动。

总之,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本及价值层面的规定,自然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及精华。所以,在目前多元价值体系较量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实践,必然会产生一代又一代为之奋斗的英雄模范。这些英雄模范尽管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其身上展示出来的带有共性的理想、价值导向,都为凝练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活生生的楷模,我们要从他们身上发现并提炼核心价值观中的丰富元素。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篇5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一是重视榜样的作用;二是重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40-02

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冲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理论偏见,提出了三元交互理论。他认为影响学习的三个因素是人的行为与内部因素和环境影响,这些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因素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行为的影响力是各不相同的。环境因素可能是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有时行为或者认知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这三个因素中,班杜拉特别注重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正是基于这种因果决定模式,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直接体验获得,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的学习获得,后一种是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他强调人类不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而且是环境的积极塑造者,人们不是单纯的对外部事件做出应答的有机体,而是一个自我组织的、积极进取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主体。

(一)观察学习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时常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它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作用过程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每个阶段又存在一系列变量对其产生影响。在注意过程,观察者面对多种示范的各种影响,何种事物成为观察的对象,即取决于示范活动本身的特点,也取决于观察者本身的特点、过去的经验与当时的意愿,所以,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中,示范者即榜样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他极可能是符合社会道德的代表,也可能是不符合社会的行为。在保持阶段,观察者利用符号进行编码的能力、他的认知组织和练习活动都是很重要的变量。在动作再现阶段,时常因为复现时自我观察和他人矫正时给予的反馈而变化。在动机阶段,也会受到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制约。

(二)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也蕴含着对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关注。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的改变都要通过个体的把握感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上,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达到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它不是实际行为本身。除了个人的自我效能外,还提出了集体效能。集体效能不是个体属性的总和,而是个体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所创造的一种突显的属性。自我效能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愿意面临困难的情境、应付困难的程度以及个人面临困难情境的持久性,所以,班杜拉主张奖励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力量,强调自我效能的重要作用。这些思想对今天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许多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二 社会学习理论的价值与启示

(一)重视榜样的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方式揭示和论证了榜样示范在人们的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理。正如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说的,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因为“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进入心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不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将这些观念外显的过程中,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生动事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直观的诠释,这种诠释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标准。然而,榜样的教育作用不是无条件的产生。

榜样的影响力的基础是模仿。众多的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仿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习方式。人不仅模仿外在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品质都有可能来源于模仿。这也是榜样的示范价值。但在榜样的教育中,不止于对榜样人物的具体行为样式,更多的是从这些具体行为样式中领悟到其中的道德精神,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无穷的影响力是一种自然的渗透过程,其教育效果依赖于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过程。不管榜样的何种价值的实现,都需要经历大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发展到对榜样行为的仿效和对榜样精神的践行过程。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对榜样展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知是行的基础,要让大学生认真地解读榜样行为的表现,以及这种行为背后隐含的精神内容。遵循人的无意注意的规律以及感知规律,将榜样的照片以及事迹以一种对比、增强新意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通过录像、影视、幻灯等媒介来直观地呈现,也可以通过榜样人物出现在现场进行演讲和报告。通过这些真实、详尽、形象化的方式完整地呈现了榜样,使得大学生对榜样行为有了全面的了解。

其次,讲述榜样及其行为中所蕴含的精神内容的正确性、崇高性的认识历程,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榜样的成长环境、榜样经历的考验,更增添榜样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从而拉近与榜样的距离,同时也能让大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震撼并愿意以榜样的行为和精神内容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

最后,在进行榜样教育时,一定要认真选择跟大学生相似的榜样,只有得到大学生认可的榜样才能被他们接受、认可乃至效仿。一般来讲,越是能让大学生产生敬佩、亲切和依赖的影响有着无限的张力。同时,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不要一味地提供正面的榜樣,适当的一些反面榜样同样能够发挥警示和矫正的功能。

(二)重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它是一种信念,是主体自我以自身为对象的参照思维形式之一,是对自己能力的感知、信心,是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评估。它影响个体动机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决定着主体的行为和环境选择、行为的坚持性、行为努力程度及行为成就。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倾向于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变环境,努力克服困难,坚持更长的时间。因而,作为自我参照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和控制着大学生把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转化为合适的行动的认知、动机、情感过程。大学生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其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也能展现更强的意志力,更能表现出对价值观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信心的大学生会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会勇于接受并会努力在实践中践行价值观。二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面对困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积极乐观的大学生会更加努力,相信价值观的正确性,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碶而不舍,不轻易放弃。三是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抱消极态度的大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可能的失败或者曾有的不利结果,从而容易体验到焦虑和紧张;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关注情境,将注意力集中在明确的任务上,适当挑战性的任务更能激发他们的努力。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能感呢。

1 亲历的成功性经验

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是自己亲自经历的成功经验。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尽量安排参加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践行价值观的社会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另一方,在偶然遭遇失败时,教师和同学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适当的意志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这次任务的难度,如果感觉到适当高的难度经过了自己一定的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这会更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 榜样的替代性经验

班杜拉认为,在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的过程中,个体会产生关于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期待,进而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同学获得了成功,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然,看到与自己能力相仿的同学的失败,则可能降低自我效能感。

3 语言说服

语言说服包括他人说服性质的鼓励、建议、告诫、劝告以及暗示语言,是提升大学生对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信念的方式。当大学生面临困境,正积极克服困难时,如果有重要人物如班主任向他表达自己对他的信任和积极的评价,会适当地增强大学生的效能感。

4 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会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的因素如缺乏能力。因而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的归因训练,改变其不良的归因模式,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首先通过参与一项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归因;其次在大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归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最后是在归因训练中,要给与大学生积极肯定的归因反馈,帮助学生寻找到有意义的归因,而并不一定是成败的真正原因。同时配以适当的学习策略的指导,反复训练,直至形成稳定的归因倾向为止。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篇6

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两者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 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 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没有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正如在社会生活中听到的“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一哭一笑, 反映了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 毫不掩饰一部分人对物质财富的欲求。但是物质是生活的全部吗?如果连快乐和幸福都没有了, 要宝马又有何用?由此,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 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明确了国家社会的价值诉求与社会成员个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的不断提高和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不仅经济体制、社会结构、行业格局有了很快的变化, 而且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思想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并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因而在全社会形成相对占有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成员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终极选择成为当务之急。

二、影响人生价值选择与实现的主要因素

1. 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对我国实施文化战略。西方认为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主流, 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应该是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 他们在发挥传统权力资源的同时更注重用多种非意识形态化的方式进行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洗涤, 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 在全球化背景下, 西方民主社会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涌入, 对我国价值观建设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部分人由于辨别能力不强, 过分地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 认为西方的价值观更值得提倡, 更认同西方社会体制,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困惑与怀疑, 这无疑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2. 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等导致各种矛盾大量涌现并相互交织, 价值观出现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局面, 人们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受到剧烈的冲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逐渐丧失, 精神生活也出现了危机,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人出现思想混乱、毫无目标、价值迷茫、生活空虚等情况, 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以及人际交往方式、恋爱婚姻观和价值追求等都发生了改变, 甚至出现不分是非、颠倒黑白、价值观错位与缺位的现象。加之社会上不正之风和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实际民生问题的存在, 使一些人对深化改革和国家的发展前景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 这些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内化。

3. 市场经济利益思想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迅速发展, 对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无形的渗透作用, 它对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基础性的影响, 市场经济更突出利益、竞争、务实等观念, 客观上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很多人以社会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赚钱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准。此外,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也使得人们的价值判断趋向功利。这种现象反映到个人身上就是实用主义, 造成人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不考虑长远利益, 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 这更加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

4. 人的自身因素的影响。

价值观, 是分层次的, 价值观的构成主要分为直接利益层面和理想信念层面。相当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另一方面, 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存在矛盾和背离。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最核心的环节就是由知转化为行, 而这个转化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跨越。

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终极选择

首先, 遵守认知规律, 着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教育。国民教育过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 重义轻利和义利并重的价值观都得到鼓励和提倡。应该特别重视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教育。国民教育过程中价值观教育的形式, 应当打破因循守旧, 提倡敢于创新。在德育教育中关注对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次, 大力宣传引导, 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环境与人的作用是辩证的。首先要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引导干部群众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引导人们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 要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 努力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使人们明确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同时, 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环境, 必须构建一个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文化载体, 如电视、网络、媒体、书籍、报纸、商业广告等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的理想价值导向。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 并促进其大众化、时代化、生活化。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环境, 必须发挥典范的重要作用。在我国, 人们普遍认同的榜样对社会大众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所以, 树立道德模范、英雄人物等善的榜样对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个重要条件。

再次, 完善政策法规, 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保证。政策法规是全社会行为的准则和准绳,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持续性, 都必须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核心价值的基本精神加以规约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有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证。

最后, 加强制度建设, 激励和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践行。制度作为社会整合机制通过对主体提供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信息, 从而减少了因主体利益不同而在互动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制度具有强制性, 要求人们遵守和服从, 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没有制度,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一堆杂物, 制度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励和约束, 通过激励和约束控制人的价值观选择和行为选择。好的制度激励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约束消极的价值观和行为, 坏的制度激励消极的价值观和行为、约束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 制定和建构好的制度是核心价值观建设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途径。

总之,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选择将会决定人生方向和质量, 而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每个人最终的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梅荣政, 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篇7

毛泽东在1956年6月和《人民日报》的前负责人吴冷西同志谈话时曾说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精辟的论断为党的新闻事业指明了工作方向。

从政治与业务的关系看,记者只有在政治上有坚定的信仰、饱满的热情、较高的觉悟、正确的方向,才能更好地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群众的心声,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大局服务。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传播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亦是新闻从业人员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有力体现。作为新闻传播、第一介入人,记者应该围绕党委、政府、社会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挖掘社会美善,展现新作为、传递正能量,以此更好地服务群众民生。

记者是党和政府传递声音的喉舌,是人民群众反映心声的话筒,更是链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记者通过有声或无声的、有色或动态的报道形式,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人民群众。又要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声音,传递他们的意愿,这就要求记者在工作实践中,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国民的思想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潮相融合。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失衡,民众的思想错综复杂、难以统一。这些多元化的思想潮流,对国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冲击,导致了国民思想的多元化。新闻传播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高级形态,记者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体舆论的传播导向,对引导民众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建立国民的思想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致力于淘汰落后封闭的陈腐思想意识,建立起社会主义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共同远大理想意识,从这一层面而言,记者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切宣传的指导思想,将民生宣传、经济宣传、大政方针宣传等宣传内容,全部高度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民众新热情。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恪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

道德通常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正如恩格斯所说:“实际上,每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新闻的行业道德,是人文道德基础上的行业道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一定程度体现了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外延。

范长江在《通讯与论文》一书中写到:“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诚然,人格就是职业道德的红线。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少数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受到了冲击,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人情主义等低级现象。西方很多敌对势力,借机对此进行攻击和渗透,散布资产积极自由化观点,违反了我国的新闻宣传规定,在社会上出现了干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杂音和噪音。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新闻单位作为社会服务窗口,一方面为党委和政府服务,一方面面向社会实行企业化管理,从而使公益性和经济性的角色受到冲击。是以服务为中心还是以经济创收为中心,社会不正之风的滋生,导致有些新闻记者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经不起金钱、物质的诱惑,干起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事情来。

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抵御上述错乱思想的坚固防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就是爱国主义思想,亦是坚持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作为记者,更应坚持正面宣传导向,维护国家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就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就是遵守记者职业道德的行为体现。仅以上两点就充分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在记者职业道德重的主导意义和作用。

总之,做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政治理论修养是前提,新闻业务修养是基础,知识技能修养是重点,职业道德修养是关键。这些都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记者的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动力

凝聚中国力量,共圆中国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持。新闻记者作为精神文化的传播者,则应当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先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中国梦”可谓一脉相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动力。

新闻传播,从广义上而言是对文明的传播。鲁索说过:“记者的笔抵过强盗手中千万支瑟抢。”新闻记者应当立笔为公、执笔为民。在职业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而作为当代的新闻记者,应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篇8

关键词:民主价值观,宣传引导,中国特色,舆论监督

一、引言

民主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与普遍追求,具体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民主发展道路各有不同。对于发展到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的探索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民的热烈呼声和强烈召唤。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途径有很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成能够从观念层面、从心理基础、从核心内在角度帮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民主内涵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人们对民主意义和重要性的突出与强调的总体看法与根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政治前提,内含着人类民主共性、社会主义共性以及中国特色个性,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上把民主看作是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观念的外化与表现,是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是人的主体性在社会权利领域的充分发挥,在具体实践意义上把民主看作是一定阶级范围内的人民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并明确民主的内在本质就是对人民利益的充分保障,在对民主内涵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人们对民主意义和重要性的突出与强调的总体看法与根本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具有民族性、过渡性和渗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具备理论和实践两大意义。理论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从宏观高度来讲,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从具体角度来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对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是用于指导实践的完善理论和对完善理论的认真贯彻,除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贯彻之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形成的宣传引导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成。

二、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

要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深入人心,在其宣传引导的过程中将其大众化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将这个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多数人理解掌握的过程,就是让这个理论贯穿于全中国全社会的过程。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而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则表现在这个国家的人民对这个理论的接受程度。人民不太可能对一个高深莫测、难以理解的理论产生高度的接受,所以,将一种理论大众化,使之易于理解和接受甚至是被乐于理解和接受,则成为提高人民对这种理论的接受程度从而提高这种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进而提高这种理论在这个国家的实现程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大众化,最基本的目的是提高它在中国的实现程度。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应该明确大众化的主体和对象及其特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的有效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是针对中国的民主发展问题提出的,是要在全中国全社会普及与推广的。很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大众化的主体和对象正是广大中国人民,所以,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应该以广大中国人民为中心,投其所好,针对其特征实行有效的大众化。广大中国人民的特征是抽象、宽泛,难以全面概括的,但就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这方面而言,广大中国人民具备通俗性、娱乐性和矛盾性三个方面的特征。通俗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提出了通俗化的要求,要求在保证不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的思想内核的前提下,在把握对其宣传的科学准确和完整全面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中不易理解掌握的理论思想和理论语言,转化为易于理解掌握的通俗思想和通俗语言。理论通俗化是理论大众化的前提,所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本身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和顺应民心的,这样,广大中国人民对它的作用的期待感就会更加强烈,这会使得在这种排斥心理与接纳心理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中,接纳心理占据上风。针对这一特征,在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的过程中,应首先开门见山地表明这种理论所带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成的作用,尤其是其对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保障作用,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理论大众化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的大众化。

三、正确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宣传引导绝对不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否则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理解,错误理解比不理解更可怕,不理解只会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形成的力度与达到的效果,而错误理解却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成走向反面,产生违背初衷的、祸国殃民的不良后果。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建立在正确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而正确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建立在宣传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宣传者应该率先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并正确理解、科学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出一套正确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并对此进行全面贯彻。正确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能肆意夸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成作用,应使广大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成作用有比较合理、适度、科学的认识,一种观念的形成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是缓慢的、渐进的、渗透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应用长远的眼光和足够的耐心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成作用;另一方面,不能盲目地、过分地突出与强调民主的意义和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民主内涵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人们对民主意义和重要性的突出与强调的总体看法与根本观点,这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对民主内涵的科学理解”很重要,不容忽视。此外,对民主意义和重要性的突出与强调也不是无度的,不能过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是为了在民主应该被重视而不够被重视的情况之下提高民主的地位,不是为了把民主抬高到压倒一切的位置上,那样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形成的背景和目的的曲解,只会违背初衷、祸国殃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党内普及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应该在党内率先普及,作为国家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党员都是国家公民中更具政治觉悟的分子,较高的政治觉悟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具备更强的认同感、更高的接受度和更大的吸收力。党内普及是社会普及的前提,党内普及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普及。首先,应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通过授课、宣讲、讲座、自学等方式普及到广大党员中,使广大党员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写心得,提出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的看法和建议,上交党组织,通过层层意见的反馈,党组织能够广泛吸收广大党员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的理解和主张,谦虚谨慎、全面到位地对广大党员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的理解和主张进行认真、深刻的剖析,用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的方式对这些理解和主张进行有价值的筛选,对筛选出来的科学的、到位的、有价值的见解进行再次研究和重新审视,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研讨会等方式使这些见解通过深入交流而逐渐完善,最后把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见解充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当中。其次,应该在党内的实践贯彻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逐步形成一种观念,是需要长期的、不断的理论积累和实践贯彻的,当一种观念成为一种习惯,时常浮现于人们的脑海中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种观念已经形成。所以,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有了理论积累,更要有实践贯彻。广大党员同志应该将自己业已熟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认真贯彻、切实运用到各自的实践领域,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成。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社会普及

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党内普及是社会普及的前提,党内普及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普及,但是,党内普及和社会普及的进行并非是绝对的一先一后,并非是党内普及的三个阶段都完成之后才能开始进入社会普及阶段,而应该是在党内普及的前两个阶段完成之后开始进入社会普及的第一阶段,进而是第二阶段,社会普及的两个阶段都完成之后开始进入党内普及的第三阶段同时进入社会普及的第三阶段,这样既有先后之分又有交叉同时进行。首先,社会普及的第一阶段是在完成党内普及的前两个阶段之后开始的,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经过了党内的第一次普及、回馈、完善和党内的第二次普及、学习、掌握之后,形成了经过党内完善而没有经过社会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社会普及的第一阶段应该是将经过党内完善而没有经过社会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通过授课、宣讲、讲座、自学等方式普及到社会当中,社会未必会掀起研究此理论的热潮,但一定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时候应该广泛收集社会上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并对这些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认真分析和仔细琢磨,同样用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的方式对这些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进行有价值的筛选,对筛选出来的科学的、到位的、有价值的见解进行再次研究和重新审视,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研讨会等方式使这些见解通过深入交流而逐渐完善,最后把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见解充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当中。这样,就形成了经过党内完善和社会完善双重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在将此理论全面、彻底、完整地普及社会之前,需要完成此理论的大众化任务。其次,进入社会普及的第二阶段,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完成全面的实践贯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广泛的实践基础。这一阶段与党内普及的第三阶段是同时进行的,社会成员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影响下,与广大党员同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理论认真贯彻、切实运用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大领域,使之席卷全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成为中国人民的重要习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成为中国人民的重要观念。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舆论监督

我国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2003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将“舆论监督”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内十项监督制度之一纳入其中。可以肯定地说,在全球民主潮流的席卷之下,在民主的意义和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突出与强调的现代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不会削弱只会加强。舆论监督,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极好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成,是加强舆论监督的极好手段,二者之间这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从传统来说,舆论监督的主要平台是大众传媒,但不得不承认,大众传媒在我国的独立自主性较弱,其舆论监督功能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过这些只是光明前途上的曲折道路,这种现状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形成而逐步好转,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在全国上下统统普及,那些“遏制言论、保持沉默才会带来社会稳定”等传统观念、腐朽思想才会逐渐被人们所唾弃,而“敞开心扉、诚挚交流才会消除政府与人民之间的隔阂”等现代观念、进步思想才会逐渐被人们所推崇,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贯彻其中,给网络以充分的独立自由的空间,建立政府与人民沟通的桥梁,及时听取人民的意见,适当采纳人民的建议,那么舆论监督会在信息时代借助网络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大众传媒和网络平台是舆论监督的双翼,二者的良性互动、彼此配合会给舆论监督带来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十六卷) [C].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 篇9

一实践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育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 是寓教于“行”的教育过程和方法,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实践教育具有主体性特征, 注重过程教育, 有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 是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灵内化的有效途径;实践教育具有开放性, 它提供了开放的教育环境、开放的教育形式、开放的教育内容、开放的教育过程、开放的考核评价方式, 这种身临其境的开放式教育具有理论教育无法替代的功能;实践教育具有综合性, 它能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的有机结合, 实现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实践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个体内生、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内化过程, 从教育学角度看, 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 处在真实、生动的环境中, 形成有关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理解、判断,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斗争、自我监控, 经过自觉地选择、消化、同化、吸收, 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修养及立场、观点、方法。

实践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和强调实践体验、情感渗透、信仰确立对德性成长及价值观生成的重要意义, 具有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 对受教育者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产生综合影响的教育过程。能够促使学生从“知”到“信”, 使理性化的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信仰, 能够促进发展学生遵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源性动力, 建立自主性的情感体验、精神归依和内在的德性生成过程等。[1]在实践教育中, 学生通过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 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 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 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测试能力, 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亲身经历并加以体验的事情往往会刻骨铭心, 甚至终生难望。

二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实际, 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

(一) 构建以三个结合为基础的实践教育组织体系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的主阵地, 但在课堂上也可开展一定的实践教育活动, 主要有如下形式:主题讨论、问题辩论、社会热点焦点分析、情景模拟实践性教学、学生尝试讲课、播放影像资料片等。

在课堂外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如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感言博客、微信大赛, 积极鼓励、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哲学兴趣小组、儒学会、党章学习小组、伦理学学习小组等, 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与校内的教学实践活动相比, 校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新鲜, 他们希望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他们充满了好奇, 学校不仅要开展校内实践教育, 还要努力创造条件组织校外实践教育。

有效开展校外实践教育, 创建优秀的实践教育基地非常重要。必须依托地方资源优势, 建设一批特色教学实践基地, 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渠道。我校立足湘西, 依托湘鄂渝黔边区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建立了贺龙故居、周逸群故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芷江日本受降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践教学基地、德夯苗寨民族文化及德育实践基地等。

3集中组织与自主分散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 所有学生都应该参加, 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安全等因素的制约, 有些集中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便多开展, 就必须与自主分散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组织主要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更多的情况下, 学生则可采取自主分散的方式, 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 灵活机动地参加实践教育活动。

(二) 丰富四个层次内容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

1开展认知性实践教育

组织学生到土家苗寨参观、考察、采访, 圩场赶集, 了解民意社情, 邀请地方政府人士做区情报告,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发展, 认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体会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拥护党的领导, 认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 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 激发他们毕业后报效家乡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举办“科技文化月”活动, 组织科技展览、科普讲座, 编写发放简单明了又生动有趣的有关宗教知识、民族知识、人文地理知识的科普读物等, 通过科学文化和无神论教育, 帮助他们破除迷信, 崇尚科学。可邀请地方“特定阶层”的宗教人士、族长、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学生做报告, 从正面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宗教文化、人文风情、民间习俗, 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宗族观、文化观,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 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坛”, 按照“三贴近”的要求, 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民族地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问题。精心设计“民族团结教育周”活动, 举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专题讲座, 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 要充分运用民族地区特有、学生又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 如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山歌、民间故事、打油诗、顺口溜等, 进行教育宣传, 化抽象为生动、化枯燥为神奇、化呆板为活泼, 起到寓事明理、褒善贬恶的作用。

2注重情感体验性实践教育

依托本土教育资源实施情感体验性实践教育。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贫穷落后, 但有许多地方是革命老区。湘西自治州, 大革命时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 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 成为今天我们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 祭拜悼念红军先烈、民族先烈, 使学生身临其境, 实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请老红军做报告, 让学生体验穿红军衣, 扛红军抢, 回味过去革命岁月。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可以组织学生去苗寨民族文化实践基地, 尝试操作苗族先民的劳作方式 (推磨、石碾、榨油、打谷等) 、观赏他们的造纸技术、蜡染和刺绣工艺、花鼓表演, 深切感受他们的艰辛磨难, 也感叹他们的聪慧与伟大, 真切实在了解璀璨的民族文化。

3坚持行为养成实践教育

坚持长期组织开展学雷锋月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 让大学生自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品格, 树立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 使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体验价值, 提高认识, 锻炼意志。我校文学院学生李正龙, 利用节假日到高寒缺水、贫困落后的民族山村———凤凰县腊尔山拉忍村, 坚持长期义务支教, 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充分利用本校特色资源进行养成教育。我校先后编写和出版了《景色人生———吉首大学优秀校友奋斗辑录》《大学生行为规范读本》《大学生怎样做人》《漫谈养成教育》《新时期女大学生成才漫谈》等20余部书籍, 拍摄了《使命》等10余部电视专题片、用生动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运用校训、校歌的魅力教育学生, 使学生从进校第一天接受校训、校歌的熏陶, 勉励自己积极进取。我校凝练“以业报国, 以人名校”的校训, 实施“以人名校”的特色教育, 教导学生以自身的价值而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并最终以学生出名而使学校影响扩大。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事业成就感, 将学生热爱吉大, 为母校争光的思想与刻苦学习, 立志成才, 以业报国的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

4加强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单位联合举行寒暑假大型实践教育活动, 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重走红军路”“扶贫帮困支教”“老区慰问演出”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 服务群众。尝试大学生基层挂职实践, 让大学生到乡镇 (街道) 、企事业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实施了“立人教育”工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开辟了富有吉首大学特色的“立人大讲堂”, 校领导亲自授课。

举办大型学生社团活动。如我校的“健强社”学生社团, 在校团委、学工部的领导支持下, 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关爱贫困生的“八心” (信心、诚心、爱心、暖心、舒心、交心、热心、贴心) 工程。对于贫困生, 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在经济上帮助、生活上关心,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引导、精神上鼓励、心理上抚慰, 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自强成才。

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创业设计大赛、各民族同学大型联谊会、红歌赛、演讲赛、辩论赛、革命故事会, 特色纪念活动、仪式教育等。使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受到感染、震撼、启迪, 进而反思、判断、选择, 灵魂得到净化, 思想得到升华。

(三) 形成“一分、二级、三式、四一”的实践教育实施体系

“一分”, 对学生分层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根据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学生、本科生低年级学生年龄层次, 按照文理科所学不同专业层次, 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层次, 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各自的特长, 施展各自的才干。

“二级”, 设立校院两级领导工作组。为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指示, 加强对实践教育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成立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吉首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再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为组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小组”。

“三式”, 采取三种模式的实践教育活动, 即假期集中式、课余日常式、周末重点式。利用寒暑假时间长的有利时机, 可集中学生组织大型综合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强调突出社会影响。利用课余时间, 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强调保持实践教育活动的常态化、长期性。利用周末相对集中的时间, 精心设计几个重点实践教育活动项目, 强调教育活动的示范性、典型性和创新性, 注重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

“四一”, 即每学年制定一份实践教育总计划、每学期召开一次教育实践活动校级协调会议、每学期编辑一本学生实践学习文集, 每学期召开一次实践教育总结表彰会。

(四) 实施以两个机制为关键点的实践教育保障体系

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是有效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前提。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实现实践教育活动规范化、常态化, 保证实践教育活动有计划、方案指导, 行动有组织, 过程有监控, 成果有考评。内容包括实践教育的岗位责任制度、实践教育内容选定制度、实践教育课时学分分配制度、实践教育活动实施制度、学生实践管理制度、跟踪调查制度、考核制度、财务制度、学校各职能部门会议联系制度、校地会议联系制度等。

2健全完善的考评机制

评估机制的建立, 有利于对实践教育进行客观评价, 既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常态化, 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 以便调整策略, 改变时间内容和方式。

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践教育评估机制, 建立规范、合理、客观、公正的考评体系, 对教育效果和成果、产生的影响进行规范、科学、公正的考评。确定评价指标内涵及标准, 分级设立指标, 考核内容立体化、全方位, 考核方式做到开放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动态与静态有机结合。把考核结果与老师晋级评优、职称评定, 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推荐就业等直接挂钩。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实行“院校二级考评、定期轮评”的考评制度, 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考评。院级一年、校级二年一轮评, 对照评估指标体系, 特别是各项核心指标, 首先各学院每一学年对实践教育效果和成果评估, 在此基础上, 由“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每二学年对各学院再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即把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表现和成绩纳入到学校对学生综合测评的大体系之中, 纳入到学校宣传部、团委、学工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拓展教育的大考核体系中, 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浅谈社会主义审计价值观 篇10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审计价值观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社会主义审计的核心价值观指引着我国审计文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对社会主义审计的核心价值观展开探讨,具体情况如下。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审计; 价值观

1.一、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历史文化的发展,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而这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就是审计文化。先进科学的审计文化可以推动我国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对审计群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引导、激励,从而对某些制度约束行为无法完成的任务从精神层面上得到制约,充分发挥其思想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审计文化一般可以进行下列三个层次的划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主体,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对其进行反映。社会主义审计价值体系是我国审计精神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让审计群体明确各项事情的是非轻重。针对某一特定的价值观体系,其每种价值观都有着不同的地位,某一价值观会居于核心地位,其他价值观属于从属地位。居于核心地位的对整个价值体系有着代表性的作用,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代表着我国审计价值体系的最终导向,对其他属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起着统率作用和方向指南作用。

2.二、社会主义核心审计价值观的内涵

目前,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社会主义审计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表达还未统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涵义进行思考。首先,从我国的审计需求出发,价值是由于外界事物使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产生的,而为了满足国家的政治需要就出现了社会主义审计,其本质是对国家需求的满足,因而对审计人员的价值观进行研究,必须对审计需求加以考虑;其次,价值观代表了审计人员的整体思想意识,具体包括审计工作者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追求、职业理想及社会理想等;最后,价值观代表了审计的本质要求,审计规律可以对未来审计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及反应,不同时期的审计实践可以对其科学性进行检验。由上述可知,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审计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对审计实践人员的活动进行引导,使其增加审计活动的目的性,以更好的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审计需求。它在我国的国家审计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有着核心作用,其价值理念在我国的审计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审计人员的社会主义审计价值观进行探讨。

3.三、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3.1(一)帮助审计人员树立科学的审计观

社会主义审计的核心价值观其实际的表现形式为审计理念,其有助于审计群体更好的了解国家审计的本质,使我国的审计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制定并实施符合我国国情审计审计系统,并以先进的价值观去引导,使之与社会主义审计工作的核心、本质相适应,同时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审计对象,衍生出更多科学审计理念,以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审计需求的发展。

3.2(二)科学有效的对审计实践进行指导

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制度可以对人们的具体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而社会主义审计价值观归于后者,可以对审计群体的行为进行更好的约束和引导。目前我国审计工作还在转型阶段,许多疑惑和问题都有待人们去解决。深刻的理解及把握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地发挥审计工作者地主观能动性,使审计工作者更加自觉地、有效地、科学地去探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审计规律,以更好的指导实践。

3.3(三)使审计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良好的价值观可以对人民的行动进行指导,价值观不同,具体的行为也会出现差异,所产生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没有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计工作就会出现盲目性,这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发展,使审计结果缺乏科学性,无法为其他的工作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效果,使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受到影响。

4.四、社会主义审计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社会主义审计制度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研究还是比较滞后的,其次,某些社会性的审计理论教育,在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某些方面的问题无法用具体的理论去解释,所以在我国需要迫切的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不能盲目的对书本理论知识及其他先进的审计制度进行照搬照抄,要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并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对世界先进的审计制度加以借鉴,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才会更加的科学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进行构建是每一位审计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及义务,以其核心价值观对具体的实践工作进行指导,充分发挥自生审计工作的创造性,不断进行大胆的探索,以更好的在审计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4.2(二)建立民本性质的审计观

社会主义审计的核心价值观着重体现了民本思想,民本审计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以对我国当前的审计工作进行实质性的指导。民本审计观的思想应贯穿于我国现阶段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这是国家审计制度的基本性原则,也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不仅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特征,也与人民的实际愿景相符,重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4.3(三)政府履职责观的发展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才是国家在主人,政府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对国家进行治理,但受某些人员素质的低下及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某些不法人员为谋取个人利益,而做出与人民利益相悖的事情,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审计监督机制,对政府的行为加以监督,于是就有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审计制度。因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可以对政府职责的履行加以监督,如: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及行政责任。

5.五、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合理塑造

5.1(一)加大宣传力度

管理人员可以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并以自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其下属人员进行引导,并利用各种会议对其进行宣传,使其达到自上而下的传递效果;同时可以与新闻媒体进行合作,加强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上的宣传,以得到更多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再则,利用现有的环境设施及相关宣传载体对其进行宣传,如:局域网、宣传栏、板报等,以更好的对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减少在实际过程中的运行阻力。

5.2(二)建立相关制度对其进行规范

制度可以对具体地实际行为进行规范,对价值取向进行引导,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审计价值观的合理塑造,通过制度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制度内容必须与社会主义审计价值观相符,同时可以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将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背离的审计行为进行抑制。

5.3(三)加强研究

目前,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审计价值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的,其实际效用还未达成一致共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的合理途径。通过比较、探讨、分析,可以更加明确我国的社会主义审计文化,对其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及运行本质进行充分的理解。从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和研究,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昌东.完善中国国家审计腐败风险控制机制之构想——基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腐败风险控制机制的思考[J]..江海学刊.2010(06).

[2]魏昌东,侯紫扬.社会参与原则与中国社会审计法律制度完善——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预防性措施为视角的切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刘成立,蔡闫东.国家审计协作机制研究——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01).

[4]柳强,何海洪.国家审计体制比较与中国审计定位[J]..中国证券期货.2011(01).

落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11

一、三明供电公司存在的现状

国网三明供电公司是国有大型二类供电企业, 是地方电网建设和运营的主体, 也是联系各行各业, 服务千家万户的主体。近年来,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员工思想动态调研, 我们发现部分员工产生了思想困惑甚至出现了理想信念淡化、动摇, 员工关注个人得失多了, 对事不关己的事情比较淡漠, 超过半数的人认同“老实人吃亏”;员工讲求实利的心理比较普遍, 集体主义、利他主义有所淡漠, 一些员工工作躲着走、利益争着要, 部分员工存在“少拿工资少做事”的思想, 部分党员未能较好的发挥先进性、带动性;面对五光十色的物质利益诱惑, 个别员工的法律与道德底线甚至被突破, 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 需要有一个思想引领、精神旗帜和文化导向。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 使社会核心价值观接地气、贴民心, 使之成为整个企业的普遍价值准则, 成为企业员工的价值实践, 在具体践行活动中达到目的, 收到实效。

二、重理论, 多形式, 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员工心智

1. 强化专题学习突出教育引导

建立“三级教育、全员覆盖”教育网络, 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形势任务教育和年度干部员工培训计划, 作为领导干部培训、全员轮训和新进员工教育的必修课程, 采取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专题培训、网上答题知识竞赛等途径和措施, 深入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优秀案例;其次, 可通过召开党员大会、职工大会、专题党课等形式, 对员工进一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 传递市场压力, 统一员工思想, 凝聚发展合力。

2. 强化环境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结合“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进” (进班组、进部室、进家庭、进小区) , 充分利用户外展板、宣传栏、电子屏幕、网站及户外电力设施等传统固定式媒介, 全方位的展示。近年来, 三明供电公司投资达60余万元制作刊播公益广告三百余副, 并利用户外电子大屏幕持续播放黄小清、吴文生等一批先进人物事迹及文明文化公益广告宣传片, 营造了浓厚氛围。

3. 强化思想教育增进认知认同

持续关心关爱员工, 通过开展“双培养一输送”、“职工CEO”、优秀专家人才选聘等, 积极搭建员工成长成才平台, 实现企业发展和员工自我价值的统一;常态开展员工思想动态调查, 建立“五必谈、五必访”、“百名干部进千家”、党组织负责人谈心谈话等活动机制, 及时反馈员工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明辨价值追求上的是非荣辱界限。

三、重实践, 抓实践, 推进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落地

1.“道德讲堂”平台传播核心价值观

加强道德讲堂活动阵地建设, 建立健全道德讲堂管理制度, 出台活动方案, 规范讲堂宣讲员守则和活动流程, 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参与性强、覆盖面广的“道德讲堂”活动, 将普通人的平凡故事, 转化为道德榜样的能量, 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和正能量。在企业改革的关键期, 利用道德讲堂平台, 挖掘身边的“平民英雄”, 推崇“凡人善举”, 引导员工立足岗位, 争做文明员工, 争当优秀公民, 为稳步推进改革提供了持久动力和坚强保障。

2. 开展主题活动展示核心价值观

广泛开展“中国梦·国网情”、建党周年庆等主题活动, 举办中华经典、家风家训朗诵比赛, 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微电影演示竞赛、“做正能量员工”读书学习, 不断丰富践行活动。同时要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让员工切实从企业回报社会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3. 丰富文化载体实践核心价值观

运用核心价值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以“卓越实践”为主题的企业文化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实施企业文化班组落地建设, 建设班组“文化墙”、“亲情墙”, 打造理念、制度、行为、过程、结果、典型“六个看得见”的班组文化, 营造良好的企业人文环境。广泛开展职工运动会、文化艺术节、青年健身嘉年华和“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依托文体协会, 将每一个节日作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爱员工的契机, 营造和谐奋进的企业文化氛围。

四、重表率、树先进, 凸显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1. 深入挖掘和选树先进个人

广泛开展“学模范倡道德”活动, 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参与“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公益募捐、爱心互助会等活动, 集中宣传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涌现的先进事迹, 通过塑造身边的“明星”, 将核心价值观人格化,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先进示范和良好教材, 促进企业员工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 推动企业全面发展。

2. 积极打造服务队先进品牌

以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共产党员服务队两支队伍为抓手, 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设立专项基金, 每年下达活动方案, 每月明确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 确保活动常态化;广泛开展共产党员服务队“亮旗表率”, 推行共产党员服务队课题项目管理制, 设立志工爱心联系点, 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主题志愿活动, 打造特色品牌, 使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和共产党员服务队成为彰显核心价值观的“流动名片”。

3. 建立先进典型传播培育机制

建立先进典型“月、季、年”选树模式, 持续挖掘宣传先进典型;根据先进典型的特点, 建立以“中央级主流媒体为主导、地方党委政府和行业媒体同步推进”的传播方向,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 及时将先进典型向政府推介, 邀请文联、歌舞团对先进事迹进行艺术创作, 广泛开展道德巡演、事迹报告会等活动, 实现先进典型广泛有效传播。

五、重制度、强约束, 确保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管理

1. 注重顶层设计, 实现核心价值观传播与企业发展同规划、同决策、同部署

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纳入企业发展规划, 确定责任主体和牵头部门, 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市县联动传播的工作机制。将核心价值观传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 做到与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同决策、同部署, 严格依照文明创建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年度重点项目统筹铺开工作;将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部门职责和员工岗位规范, 纳入员工绩效、党员积分评价内容, 全方位渗透、全方位践行。

2. 把握正确导向实现核心价值观落地与中心工作同推进

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落实到电网建设中, 大力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指导和约束依法从严治企, 弘扬“干事、干净”的廉洁理念;以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教育引导广大员工, 自觉遵守行为规范, 把“无形”的价值观转化为可操作、可考核的要求, 在工作岗位中培育, 在重大任务中磨砺, 在日常管理中养成, 实现与中心工作的同步推进。

3. 率先垂范实现核心价值观评价与企业管理同考核

将践行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细化, 纳入到《员工奖惩条例》、《员工文明行为规范》中, 作为员工个人、各单位 (部门) 月度绩效考核及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积极参与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先进单位和优秀案例的年度申报、评选工作, 交流、展示优秀成果, 宣传、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 利用网络媒体通报曝光违反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 环境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 人们的思想不断受到外界的诱惑, 尤其是国有服务型电网企业, 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时, 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作用的发挥。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使社会核心价值观接地气、贴民心, 使之成为整个企业的普遍价值准则, 成为企业员工的价值实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参考文献

[1]王春娟, 姚鸿韦, 张志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与践行[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16-19.

[2]田海舰, 戴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J].道德与文明, 2007, (1) :63-67.

上一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下一篇:儿童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