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2024-09-07

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精选10篇)

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肯定与坚定信念, 是充实当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是新时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文化的核心, 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 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 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生活中是非曲直的评判标准。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尚存在“食古不化”、“食洋不化”、“食马不化”的具体问题和“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实境遇, 面对全球化、网络化浪潮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一、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而如何培养具有坚定政治方向的接班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 以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中国精神、有能力素养”的大学生为具体指向, 而价值观自信不仅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 更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标的具体体现。刘云山指出:“价值观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 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来自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把握历史发展与中国的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认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的认识, 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明晰自身的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 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力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 无论国家、个体都不能无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激荡与彼此影响, 当代中国处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交融影响当中, 不同时代、时空和文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进行着深度的交融、交汇于交锋。

当前, 大学生在思想领域十分活跃, 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对于多元文化及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和较强的可塑性。然而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倾向于价值观引导, 大学生群体尚存在一定的“食洋不化”倾向, 对于西方文化存在盲目崇拜和追捧、对于西方价值观未能形成理性的认识, 在自觉意识和鉴别能力上亟待加强。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在科学认识本土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 形成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情感共鸣、理性认同, 进而形成内在的价值观自信与信仰, 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帮助大学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 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力的重要着力点。

三、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何结合时代发展需要, 坚持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 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地位落到实处,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针对性、主动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 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注重大学生在价值观接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既包括接受的心理环境, 也包括社会成员接受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四个重要环节, 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着手, 从“自下而上”的维度推动大学生自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李忠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年12期.

中国人必须有价值观自信等 篇2

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副所长何辉发表文章指出,不可否认,中国社会确实出现了消费群体的碎片化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但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依然是稳定的。比如,有人驾车撞人后说“我爸是李刚”这样的狂语,立即招到社会的谴责。这说明尽管对权钱的迷信已经扭曲了某些人的灵魂,但是中国社会尚清楚什么应该嘲笑与抨击;再比如,有年轻女子说出“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这样的“壮言”后,立刻引发激烈的争论,遭到多数人的唾弃。这些都说明尽管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已冲击了国人传统生活方式,但中国社会并未完全被拜金主义所左右。中国人必须有这样的自信。

不可否认,互联网文化已对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然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人们通过生活、协作、迁徙、摩擦、融合等各类的民族深化过程,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价值观惯性。在这种价值观惯性中,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是根基。当代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不能只看平时的表现形式,而是得看扎根于千千万万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理念是什么。就像奥运火炬传递时激起的爱国热潮,汶川、玉树地震后全民族救援的民族情怀,在触及内心的根本理念后进行的本能反弹,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主流价值观。(据《环球时报》)

做帐篷做出48亿财富

盛发强没想到,做帐篷竟能做成一个上市公司,而且公司的市值已达到48亿元。

5000块钱开启梦想。1969年,盛发强出生在甘肃敦煌。上中学时,他和同学骑自行车出去玩,就想自己做个帐篷,但发现用床单和树枝做的帐篷很快就进蚊子了,不能用,从此他就对帐篷有了认知。后来,盛发强上了中南工业大学,专业是工程测量。这个专业由于经常去野外露营,也赋予了他跟帐篷接触的机会。

1993年,盛发强毕业后分到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一个月后,他因不愿意作为被领导者而辞职下海。前往北海后,他做了半年的印刷业务员,推销业绩达到了公司业绩的一半,后因公司不景气,他独立成立了一个印刷公司。

一次在北海专利展销会上,他发现了一个展位在转让帐篷专利。“这个帐篷很有意思,可折叠,折叠后变成了一个圆盘。”盛发强一下子找到了感觉,和专利人谈判,20万元的专利价格,经过盛发强一番你来我往的商讨,竟然以5000块钱成交。

展销会上寻生机。接着,盛发强就去江苏泗阳学习了3个月,掌握了帐篷的工艺。回来后把自己所有的积蓄10万元都拿来做了1000顶帐篷。没想到由于没有做市场分析,造成了百分之百的积压。总结经验后,他选择了从旅游路线下手,到北海的银滩租了个摊位卖帐篷。虽然吸引了很多客户,但买的人少,最多的一天也只卖了11顶。

熬了两个月,终于守到云开见月明。在一个游客的建议下,他带着产品参加了一个展销会,共挣了10多万元,并且获得了80多万元的订单。从此,展销会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展会营销花费小,收益却明显。从1994年末买下帐篷专利,到通过展销会挖到第一桶金,总共用了三年的时间。

开创了一个行业。1998年盛发强在北京设立公司办事处,次年成立了“北京探路者旅游用品有限公司”。这在当时,工商系统还没有户外用品行业。“探路者”刚成立时,只有两排旧房、十来个人。他花了4万块钱,发出“年销售额200万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这破旧的平房,让很多客户怀疑“探路者”是黑工厂,不大相信这样的工厂会生产出好产品,但接触后,被“探路者”的执着和诚信打动了,现在80%的顾客都是在这个旧平房里建立起来的。

当时为了控制成本,每个员工都身兼多职——既是工人,又是推销员,还是送货员,包括盛发强本人在内。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实干,感动了客户。

把帐篷做到极致。2003年,“探路者”从帐篷、睡袋等户外装备拓展至服装及鞋品,也开始逐渐把生产全部外包,专注编织营销网络。

2004年2月,“探路者”迎来了转折,在北京昌平区宏福创业园落户。2006年,“探路者”成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2007年,“探路者”销售额已经突破1,2亿元,实现利润1700万元。同年,也开始了上市之路。2008年,“探路者”实现了销售额2.1亿元。有了这样的成绩,盛发强认为除了团队的努力之外,还因为户外用品赶上了好时代。

在2008-2009年,“探路者”“干掉”了竞争对手“哥伦比亚”,在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上都达到全国第一。2009年,又登上第一批创业板的巨轮,首次公开募集资金2.199亿元。在未来3年内,公司将努力实现不低于40%的增长目标。以实现盛发强向所有股东的承诺。

现在,“探路者”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七大区,170多个大中城市,标准化门店600余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

盛发强是喜欢把一件东西、一个环节做到极致的人。他说上市之后对他没有太大的影响,他只不过是把一个帐篷做好了。(据《理财周报》)

我喜欢招聘的员工

唐骏:激动的音乐、激情地演讲,现场考试,现场面试,当天出结果,微软的招聘颇具特色。

有一年,我出了3道特殊的考题,并且告诉应聘者:如果有人答出一道题,微软就会录用;答对两道题,微软会开出双倍工资;答对3道题,就可以自己给自己开工资了。

其中第三道题是这样的:

营业员王小姐由于工作失误,将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以1万元的价格错卖给李先生,王小姐的经理如何写信给李先生试图将钱要回来?

面试员工是我的一个爱好。我喜欢招聘的人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爱创新、有激情,二是勤奋努力。2001年,有一位叫李健的上海交大的毕业生到微软来面试。第一次面试没有成功,我告诉他是因为他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他回去后看了很多书,恶补了微软好多的技术。第二次来面试时再一次被我否决,我告诉他说,虽然他有了明显进步,但是技术水准还是不够。李健又回去恶补,第三次站到了我面前。面试结束后,还没有等我宣布结果,李健就说:“唐总,其实今天的结果对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经过这3次面试,我知道自己哪里有不足,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精神,应对挑战的能力。我已经得到了很多,谢谢您。”我被他感动了,当场宣布录用他。一年后,李健被提拔做了经理。

我出的那些非常难的面试题目,其实都没有标准答案。我只是想从被试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中,看出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他是否能享受处理问题过程中的乐趣。不过,后来在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时,我在主持人的逼问下,还是说出了自己解决第三个问题的办法。

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篇3

一、在大学生中始终坚定“三个自信”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自信”是对自身心理和角色的积极评价, 是有能力有办法实现目标的理想信念。“自信”的构成因素包括, 优势认定、信念、敢于挑战和坚持不懈。相应地, 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存在三个层次: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的准确把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的树立以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自觉。

(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认知

“自信源于成就”。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行逐步实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主要目标并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得以显现;1990年起, 共产党开始逐步推进民族的解放与我国的独立、复兴, 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主动探索中慢慢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我国革命与建设工作都获得了重大的突破, 充分显示了理论体系的优势;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国防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政治风波中的从容应对, 显示了制度优势。[1]

(二)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通过引导大学生认识“三个自信”的意义, 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首先, “三个自信”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 体现在理论、制度和道路三方面的创新。中国藉由这三方面的创新, 实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激励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中奋发有为, 开辟光明前景。其次, “三个自信”可以保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三个自信”的坚定具有促进人们思想的统一和提高人们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时刻坚定“三个自信”, 积极树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不再争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两个百年”的目标便指日可待。

(三) 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的必要性

当前,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好的。大学生普遍拥护党的领导,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党意愿高涨, 党员质量提高, 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进步。但是, 受市场经济和境外文化的浸染, 很多大学生在看待我国发展中的问题时缺乏辩证思想, 甚至有些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不明确、缺少理想信念、过于看重自身利益等问题, 主要表现为:崇拜西方文化并认为马克思主义陈旧落后;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缺少信赖感等。种种这些“不自信”的错误思想使得大学生不明确自身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的重要地位。[2]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 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并最终在行为选择上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的对策

(一) “以人为本”, 是塑造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学生主动的自我教育又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因此,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措施, 需要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多元化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 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措施, 引导学生自我实现“三个自信”。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政治经济需要当作唯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应该转变传统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大学生的人生选择和自我塑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 通过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掌握运用辨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在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重要渠道

将“三个自信”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通过系统的课程帮助大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步下的必然产物, 准确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和意义并把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所具有的优势。将“三个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 在理论上教育大学生三个核心问题, 即什么是“三个自信”, 为什么坚定“三个自信”, 怎样坚定“三个自信”。

(三) 校园文化活动是帮助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隐性载体

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帮助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例如, 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家谈”, 让大学生在学习交流中系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形成“理论自信”;举办“回首成就, 展望未来———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比赛, 让大学生在了解、认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当中所获得的重大成果, 从而更好地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举办我的“中国梦”设计大赛, 展望中国未来, 描绘幸福期盼, 让大学生在思考目标实现的路径中强化“三个自信”。还可以通过辩论赛、社会热点评说或社会调研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坚定“三个自信”。

(四) 党团组织是指导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可靠阵地。

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共青团的组织优势, 特别是共青团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优势, 实现“三个自信”与党团组织活动、建设的有机融合, 使其真正地渗透到基层党团组织的方方面面中, 从而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发挥更好的推动作用, 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地培养出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增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更加坚定“三个自信”的理想信念。

(五) 网络思想教育是促使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创新手段。

在大学生中坚定“三个自信”要适应新形势, 体现新需求。90后大学生, 生活在新媒体时代, 网络是他们接受知识、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网络媒体环境下,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不去, 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暂时没有发展成熟起来。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运用网络技术, 学习网络语言上下工夫, 主动开拓和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掌握主动性和话语权。利用QQ、微博、微信等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借助网络宣传自由度高、渗透性强的优势,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 坚持“三个自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 扎实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教育目的。[3]

三、总结

作为自信人格养成的一部分, 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受到了高校综合实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三个自信”的认知层次、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环境的重要场所, 高校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关键影响。高校可以从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和优化学校教育环境两方面入手, 明确政治导向, 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自信人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必须自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信者, 在教学和实践中真学、真信、真用“三个自信”, 用自己的真情和信心感染大学生。高校辅导员要自觉地将“三个自信”贯穿到理论研究和建设的体系当中, 加强自身对先进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应用能力, 并将其主动应用到教育工作当中来有效地促进“三个自信”在程序、制度方面的进一步深化。[4]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推进“三个自信”培养的核心部分, 通过提升综合素质, 培养主动思考、善于分析和规范言行的自觉, 最终成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影等:《把“三个自信”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载《文教资料》, 2013年第10期。

[2]刘影等:《把“三个自信”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载《文教资料》, 2013年第10期。

[3]叶昊、凌日飞:《基于“三个自信”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年第9期。

美国社会的自信 篇4

亚洲新贵们在美国的失落

来美国的有些亚洲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结果并不管用。于是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

在美国,高薪、华屋、名车的群众号召力没有新富国家那样大。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物质比我们自身更令人动心的吗?当然没有。很多美国人身为粗工阶层,也心满意足。当你出入豪华宾馆时,为你叫车的男孩不卑不亢,礼貌周到,你会感到他的自信。

他未必羡慕你我选择的道路。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职业,选择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活出了一份自信。于是,让那些在本国高高在上的贵人们到了美国就傲气顿失。

一个访美的亚洲官员讲:“我在国内时别人见我就点头哈腰。可是在美国,连有些捡破烂的人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是的,当个人不能威风时,整个民族就可以威风了。

活出自己,才能祝贺他人

我原来工作的办公室里有个维修计算器系统的老美,大学毕业,工作十年了,很平常一个人。处久了,我们每天见面时也调侃几句。一天,我开劝他:“你为什么不去微软工作呢?几年下来股票上就发了。”他说:“我不喜欢微软,这儿好。”后来我发现他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他姐姐、姐夫、比尔盖茨。这才知道他姐是早年跟比尔盖茨一起打下微软今天的功臣,现担任微软的副总裁,也是亿万身家了。一问,办公室里有人知道,却没人跟他套交情,大家把他支来支去。他不求致富,有一份淡泊的安祥。

你会发现,美国很多的博士们找工作,首选是做教授。做教授可比去公司穷,还辛苦,但有更多的学术和时间自由。我有个朋友,在一所大学任助理教授。美国几个最大的制药公司请他去主持一个研发部门,开价是他的学校年薪的三倍,他不去,就要做教授。还劲头十足地约我写论文,回国开讲座,其乐陶陶。最近他因为一项被美国医疗服务协会称为挑战传统的发现,而受到美国主要媒体的关注。一个本系的老美教授告诉他说:“我多年的研究,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引起如此的回响。”并且还认真地给这位老兄出主意,怎么样把这事的影响扩大。如果我是他的同事,我是否会像那位老美一样为他的成功真诚激动,锦上添花呢?

因为有自信,你的美国同事和朋友也乐于恭喜你的成功。没有自信,你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祝贺你身边的同胞,哪怕是密友。有时倒不是因为他抢了你的机会,而是他的成功恰好勾起了你的自卑和由此产生的嫉妒,心态难于平衡。若要以他人的不成功为骄傲的基础,你是把自信建立在了自卑的沙堆上。

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

信心乃人生之本,舍本求末,难为自己,也难为他人。有一位朋友,拿到一个大学的教授职位,高高兴兴地从麻省来加州赴任,先租公寓房住。自己是教授,住的公寓当然不差。隔壁邻居是一家墨西哥人,每天见面都打招呼。聊天时老墨中气十足,没什么文化,但神色之间透出对生活相当满足的自信。

这位仁兄想,这老墨虽没有文化,敢跟我大教授谈笑风生,想来也是生意上有成之辈。结果不然,这老墨没有工作,全靠五个小孩的政府补助过活,每人每月几百元钱,还有食品券。这位朋友感概地讲,恐怕克林顿总统来了,这老墨也不会腿软。职务也帮助不了你去吸引自信的朋友,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这片崇尚自由呼吸的土地上,当你我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用高薪去让一个自命清高的教授下海,用博士学位去让一个讲求实惠的蓝领汗颜,用奔驰去让一辆招摇过市的旧车愧退,用华屋去让一位与世无争的高邻气短。

制度和人民调教出权势人物的气度

有一个故事,事情发生在1997年12月11日。美国著名的悄悄话专栏的记者辛迪·亚当想约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来个单独采访。多番努力,终于搞定,希拉里同意在她出席了纽约曼哈顿大学俱乐部的一个妇女集会的讲演后,跟辛迪谈一个小时。

采访就定在曼哈顿俱乐部里。这个俱乐部有百年历史,庄重传统,古色古香。辛迪先到,在大厅等候。到了时间希拉里还没来,她坐不稳了,悄悄地把大哥大拿出来,打个电话问一下。守门的老头过来了,并说:“夫人,你在干什么?”辛迪说:“我跟克林顿夫人有个约会。”老头说:“你不可以在这个俱乐部里使用手机,请你出去。”说完后老头就走了,辛迪收起了手机。

一会儿老头又来了,看见这女人没走,还与克林顿夫人在大厅里高谈阔论,在场的有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老头不乐意了,说:“这是不能容许的行为,你们必须离开。”克林顿夫人说:“咱们走。”乖巧地拉上辛迪就出去了。这个老头可不是贾府门前的焦大,他选择了守门,拥有了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

权势人物的气度是制度和人民调教出来的,常常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领袖。知道吗?比尔·盖茨想参加哈佛的同班聚会,被有些同学拒绝了。是呀,你盖茨选择了中途退学,跟同学没多大关系,聚个啥劲?选择了在哈佛毕业的同学未必都选择了向金钱屈膝。

中国人教育的出发点在“比较”,于是几千年来,人们活在一个“寻找”认同的社会洪流当中。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伴侣的认同,公婆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同事的认同,亲戚的认同;甚至所有邻居短短几秒钟相遇时的眼光认同。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特质,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去过一个丰富的人生。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篇5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 中国人民反复探寻民族解放、振兴和国家独立、富强道路, 历史提供了三种命运选择:一是沦为外国列强的殖民地。这是外国侵略势力试图强加给中国人民, 而我们坚决反对并努力摆脱的道路。鸦片战争后列强在政治上侵犯中国主权, 经济上掠夺中国财富, 文化上麻醉中国民众,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风雨如磐的黑暗时期。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觉醒,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不懈抗争使外国列强的目的最终没有得逞。二是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一些思想开蒙人士及统治阶级里少数人的选择。太平天国的洪仁玕提出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改革派的辛亥革命, 都对在中国通过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但都以失败告终。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这是历史给予的公正客观的结论。三是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用一次次的抗争寻求民族命运的出路, 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 一次次大浪淘沙的洗涤。事实证明, 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 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提出了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 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目标,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进程中, 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的考验从来未停止过。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课题。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时, 中国别无选择地采取了苏联模式, 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但是也埋下了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隐患。后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对“苏联模式”的利弊进行反省, 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后, 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工程。虽然后来走了弯路, 由于“左”的思想导致“文化大革命”, 使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重大损失, 但这正说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无法一劳永逸。正是在千难万险中中国共产党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改革开放是继东欧剧变之后举世关注的大事, 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关乎真理标准的思想大讨论拉开了党在思想理论上觉醒的序幕,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党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不断创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强国富民找到了出路, 从艰难起步到深入推进,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 从东部到中西部, 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进程势不可当。而改革迸发的活力和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 也嘉奖了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我们看到两条主线:前期是在社会主义前提下, 逐步加大资本改革的力度;后期是在继续进行私有制改革同时, 逐步强化社会主义因素。整个过程始终没有离开社会主义本质, 我们在理论上的创新为发展之路提供指引, 而发展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又反过来印证理论的科学性。几代共产党人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使我们的发展道路越加清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进国家现代化, 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从印着18位农民手印的一纸契约开始, 中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从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方画了一个圈开始, 中国开始了面向世界的开放步伐。至今30多年过去了, 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并且发展的步伐依然强健。

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从一度濒溃的边缘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产业结构、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突破。民主法制建设深入人心。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业已形成, 行政体制改革深化, 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公民权利建设长足进步, 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者权利, 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权利, “权利意识”得到全面觉醒, 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文化建设蓬勃发展。30多年来随着财富的增加, 人民的文化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社会保障网正在构织, 人民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今天的中国, 综合国力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国际影响越来越大。自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尊重。30多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仅只是短暂的一瞬, 但它影响和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命运和前途, 影响和改变了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当然, 今天的中国也在穿越历史的三峡, 大河奔腾却泥沙俱下, 巨大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不少发展中的问题。如何看待我们的时代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做了要求:“不回避矛盾, 不掩盖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 现实无非就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 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去观察, 与国情对接, 与现实对表。我们已经走过了一个蓬勃发展的30多年, 还会有下一个30多年等着我们去发展, 只有坚定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路, 才能对问题不断突围, 使国家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让人民对未来更有信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开辟了广阔前景

方向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向与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和现实愿望是不谋而合的。近代以来, 国人最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现实的愿望是让优秀人才可以通过自我奋斗流动上升, 让劳动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劳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提出了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生出彩的目标。进入21世纪, 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目标, 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等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了时刻表, 立下了军令状。我们并不否认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和改革进程中走了弯路, 犯过错误, 但一个朴素的道理大家都能明白, 那就是只要方向正确并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改良, 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党的发展史正是在创新、探索、改进中一步步实现了理论成熟和道路自信的历史,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条道路顺应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期待, 尊重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保障了人民主体地位, 使人民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和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成功, 有理由让人民相信党、依靠党, 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条件。我们坚信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梦想的实现绝非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样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 尤其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 也伴随着“中国威胁”“中国称霸”的质疑、担忧之声。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平发展, 以一以贯之的和平发展姿态获得了世界的正视。国外著名的研究中心、优秀学者、首脑政要不断深入探讨中国成功的奥秘、揭示中国发展的原因, 多方权威发声逐渐增强了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人类思想宝库里必有中国的一席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改变和发展了中国, 而且正在帮助和重塑世界, “中国故事”为世界注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而越来越广泛的世界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篇6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总结,积淀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中国化理论成果,成功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的提法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直到党的十八大仍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和凝练经验的独特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开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通过一系列过渡形式和平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促进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重要探索。

“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世界局势,形成了 “邓小平理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和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 世纪。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以 “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推进各方面创新,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特的优越性。

新时期以习近平为新一届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以大国思维运筹大国策略,自信沉稳而大气的大国形象,顺势谋事,以 “四个全面”全面统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更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明显的体现和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更加推广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的信念。习近平2014 年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借用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信心。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现实依据

2.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呼唤出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解决了中国亿万人民的温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 “人本理念”,释放了世界1 /5 人口的潜力,推动了生产力疾风骤雨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我国改革开放37 年间,矢志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和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1992 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和制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这使得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中得以持续高速增涨,据中国统计局报告,2014 年中国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了7485 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经济的崛起受到了举世瞩目,中国经济被誉为世界经济的 “引擎”,为世界带来了巨大活力,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刻的影响着世界格局。

2.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助推中国式发展跨上三大台阶

第一个大台阶: “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以经济实力为例,基于世界银行的数据,按汇率法计算,2000 年,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只有3. 8% ,2011 年为10. 4% ,到2014 年占13. 43% ,稳居世界第二位; 与美国的差距从2000 年按汇率法计算的8. 3 倍,降至2011 年的2. 06 倍。我国GDP总额从2000 年的1. 0808 万亿增长至2014 年的10. 38 万亿,累积增长率66. 4% ,年均增长率9. 78% ,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3. 9% 。美国仅为0. 21% 。

第二个大台阶: “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2011 年,人口13. 4735 亿,人均3. 51 万元,5430 美元。这十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 2% 和8. 1% 。2009—2011 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3 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 亿,比医改前增加了1. 72 亿,医保覆盖率提升到95% 以上,成为世界最大的医保网。

第三个大台阶: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2000 年我国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比重为8. 8% ,是世界第二,到2010 年占14% ; 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从2. 55 倍缩小至1. 4 倍,现在的差距更小。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我国的全球竞争指数( GCI) 排名的上升速度超过任何国家,从2002 年的第47 位上升至如今的第28 位,进入了具有竞争力国家行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显然,我国的实践是成功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我们必须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其成为我们的信仰。”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实践中既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又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力图走合作式、和平式、和谐式发展的全新路子,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立足基本国情、实事求是的实践探索新道路,具有强有力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道路的正确性,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坚定这一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新道路的自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1.

[2]张可荣.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生长历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3(9).

[3]编委会.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麻海山.人类发展观念的哲学拷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篇7

关键词:体育舞蹈,新课程

1、前言

我国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的价值具有四个方面:1增进身体健康;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体育舞蹈这时代新兴的体育项目,也称国际标准舞,分为拉丁舞和摩登舞两大类,共十个舞种,在不同特点、旋律的音乐伴奏下,通过丰富的姿体语言,舞伴间神行合一的默契配合下,演艺优雅、浪漫的十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时尚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十分迎合和吸引现代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新课程所设的健身健美;树立信心,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审美观;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及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的目标。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体育舞蹈与新课程改革之间关系的研究较缺乏,本文就此作初步的探讨。

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口头访问法:对泉州青少宫体育舞蹈班的学生和社会上各年龄段的体育舞蹈练习者及外地区部分参加体育舞蹈比赛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口头调查。

2.2 文献资料研究法

2.3 生理机能测定法:对泉州市青少年宫体育舞蹈班的学生进行心率测试及形体姿态的调查。

3、结论与分析

3.1 体育舞蹈的健身健美价值

3.1.1 加速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机能

通过对少年宫的学生测试以及文献研究,发现体育舞蹈的十个舞种运动的平均心率,最高的达到170次左右/分(牛仔、快步舞);最低的达到130次左右/分(伦巴、狐步舞);平均达到140次左右/分。根据学术界就运动负荷的价值或理论提出的结论,当人在心率120—140次/分情况下活动,身体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具有最佳的健身效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自己以前常感到浑身乏力,连上下楼梯都觉得气喘,参加体育舞蹈的练习后,就逐渐消除了以前的不适感,感到精力充沛。这正符合新课程的“学生健康第一”目标。

3.1.2 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形成匀称优美的形体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富有表演性,观赏性的体育舞蹈是通过较高水平的形体动作来表现的,要求参加者自始至终保持舒展、挺拔、优美的姿态:挺胸、收腹、立腰、肩放平、臀部夹紧、头顶天、脚压地。长期练习,不但能培养良好的身体姿势,而且能使男伴形体形成两个三角形的对顶连接,显得很稳定;女伴的乳峰和臂部构成以脊柱为中心线的两个反向曲线,显得优美。即使是肥胖型、经常低头、耸肩、驼背等形态不佳的学生,通过经常练习可以变得挺拔、匀称、优美大方。

3.1.3改善和提高全身各关节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

体育舞蹈大幅度的姿体语言,充分运用到全身的各个关节,尤其对踝、膝、髋关节影响效果明显,例如髋关节有韵律的摆动,贯穿了拉丁舞(除斗牛舞外)的整个舞蹈过程;华尔兹的升降技巧、桑巴的律动、牛仔、快步舞的弹性等对膝关节、踝关节的运用极其重要。长期练习,能使各关节协调、灵活、柔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2 体育舞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价值。

3.2.1 调节情绪的功能

传统的体育活动既不轻松,也无趣,是苦口良药。而体育舞蹈的参与者经常在欢愉、浪漫的乐曲中,如诗、如画的意境下,翩翩起舞,能起到调节情绪,消除疲劳,愉悦心情的作用,对于紧张的学生学习生活来说,是一副很好的调节剂,许多学生都说参加学习后感觉生活充满乐趣,心情开朗多了。

3.2.2 树立信心的功能

体育舞蹈阶梯性的学习,如同一种舞种的学习:从基本步、基本套路到复杂套路等,这种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学习,使学生较易掌握每阶段的学习内容,容易、经常获得成功感,增强了其继续学习的信心。同时,爱表现是学生的天性,体育舞蹈的观赏性、表演性给予爱表现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机会:如同学间的交流、学校晚会上的演出等等,学生在自我表现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形成了对自己能力的肯定,逐渐树立起对学习、对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2.3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功能

每年各级别的体育舞蹈比赛,高手云集,竞争激烈,常常是僧多粥少,一家欢喜,几家愁,这就是体育舞蹈的竞争性,残酷性。它能考验人们心理承受能力,体验个人挫折情感,只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告诫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催其自新,激其上进,永远去努力拼搏,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适应今后充满竞争的就学就业的社会生活。

3.3体育舞蹈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种通过男女舞伴各司其职,又互相密切配合的共同完成的双人舞蹈,它的特点决定了男女舞伴经常因舞蹈而产生矛盾;女伴嫌男伴引领不当,男伴嫌女伴没有充分展示。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争执,了解处理争执得当,不但不会妨碍舞蹈,反而会促进舞蹈的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一对成功的舞者,关键不只是他们高超的舞技,更重要的是他们自理舞蹈关系的能力;同时不失时机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互相找问题,互相纠正,互相尊重,理解对方,使学生通过练习,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又在愉快合作的环境中陶冶心灵,培养宽广的心胸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其未来走上社会,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3.4 体育舞蹈的终身锻炼价值

未来的文盲人,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与信息技术的人,这提醒我们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纵观社会上体育舞蹈的参与者、体育舞蹈赛场上的选手,舞伴年龄合起来从不足10岁到超过120岁,从儿童组、少儿组、青年组、壮年组、常青组到松鹤组,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说明体育舞蹈适合学生在现在和未来不同年龄阶段练习,是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的一项很好选择。同时体育舞蹈以其娱乐性、观赏性,吸引大众对其难以割舍,持之以恒,我们的学生可以终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我们新课程下体育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终身体育。

3.5 体育舞蹈的其他价值

体育舞蹈练习者优雅的风度,华丽时尚的服装,令人折服陶醉的舞姿,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高雅的气质。同时在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一些资料及老师、同学间的展示,重新编排舞蹈的套路,培养其创新能力等等,促进新课程下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

4、结论与建议

4.1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舞蹈价值的研究,我认为体育舞蹈具有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价值,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五个领域目标,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建议者。

4.2建议把体育舞蹈作为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高中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4.3 建议为体育舞蹈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设施,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篇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个方面都起重要作用, 所以必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笔者认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建立在现代人文理性基础上的,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文化;其次是全球性的、融合性的文化。一是融合现代物质和技术文明, 二是融合东西方优秀人文主义传统的文化, 融合包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其特征, 就无法自觉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特征为;科学性、群众性、时代性、民主性和开放性。

二、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新形势下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自觉是我们对构成全球文化体系的基本态度, 它的内涵是不同文化和而不同, 互相尊重;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正面回应, 它的内涵是正视传统, 面向未来[1]。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既不能割断历史, 也不能与其他民族文化隔绝。即一种先进文化要得到健康发展, 必须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而处理这两个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创新过程中继承本国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唯有处理好这两个关系, 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良性的发展机制。

(一)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用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对其进行严格审慎的过滤与选择,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行为准则和人格特征, 以“和”为主题, 探索构筑现代化和谐社会的精神要素。例如: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兼容胸怀;以德治国、修身为乐的重德精神;重人轻神、人贵物贱的人文精神;穷则思变、变法图强的创新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勤劳俭朴、诚实守信的处世美德, 等等。所有这些, 经过改造就可以融铸到时代精神中去, 成为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 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截然两分的, 它们往往相互缠绕、互相依附, 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如, 中国人的一些传统美德正在为外国经营者所注意, 并且加以利用;而我国一些人却将其认为腐朽而抛弃。“老实是无用的别名”是鲁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 现在则成为我们当中一些人的信条。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保守思想在社会生活中仍时常凸现, 如:我国的一些人才往往是在外国发现以后才引起国内重视;考试和选拔机制, 使学生禁锢在死记硬背现成的教条中, 将其思维开发的黄金时间全部占去。最近外国有人坦言:“中国出不了爱因斯坦”, 正是对我们一些守旧行为的鞭挞。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我们不彻底改掉传统文化中的保守因素, 新的复兴, 谈何容易![2]

(二) 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文化自信”当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不然, 就会显得盲目、矫情和不得要领。文化自信心的重建, 离不开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真切体察和深刻反思,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相对较完备、更精、最持久。身处全球化时代, 传承和光大、弘扬中国文化,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焉。当然, “传统”是发展和流变的概念, 不仅涵盖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 也包括近代以来国人追求“现代性”的传统, 更包括新中国六十年, 尤其是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思想资源。倘若我们的文化自信只停留在对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回忆和对古代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摆, 那么, 外国人恐怕也就只能从“功夫”一词来认识汉语, 从李小龙来认识中国人, 而中国恐怕也还是一尊易碎的瓷器。[3]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绝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随着对外开放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我们在研究和吸收外来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外来文化是除本国本民族文化之外, 一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 主要指现当代西方文化。文化的全球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坚持改革开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借鉴和吸收先进的世界性文化, 是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化进程,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借鉴和吸收外部文化不能全盘西化, 要经过严格过滤, 筛选那种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先进文化, 这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推卸的使命。外来文化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同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不能采取一概拒斥的态度, 也不能搞拿来主义, 应该有选择地吸收,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我们要使先进的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只能选择那种与我国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相一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本土化的过程, 使二者达到协调与融洽, 促进本土文化的升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指出:“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 历史不同, 所处的环境不同, 左邻右舍不同, 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 但是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 有人对书本理论和别国经验采取拿来主义, 不顾中国实际, 生搬硬套, 结果造成了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指导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坚持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本土化即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都是科学地借鉴外来文化的典范。[4]

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 多元化与全球化两种趋势并存不是暂时的, 而是长久的。二者之间的矛盾不仅不会阻碍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而且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 我们在处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 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通过科学的借鉴使二者辩证统一, 使我们的文化成为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胆吸收符合我国国情的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构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此外, 还应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方面来说,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方面来说,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人们自身方面来说,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

摘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十八大精神的一个亮点。胡锦涛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因此, 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国内的文化建设问题, 一个重要的任务, 是要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努力把中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引进,创新,自觉与自信

参考文献

[1]张利丽.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 .

[2]杨学辉.浅议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继承、引进与创新[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06, (1) .

[3]酱香老范.文化的自觉与自信[J].当代社科视野, 2010, (4) .

[4]范玉茹、李玉杰.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1) .

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篇9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发展逻辑基础之上的,是对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元模式到中国特色的转变而做出的自我发展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支撑,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支撑;实践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发展逻辑

(一)社会主义由空想幻境到科学蓝图的转变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来都不缺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中不乏各种奇思妙想和虚幻认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基于对资本主义现实制度的不满,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但他们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虽然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但是它本身却是极为宝贵的材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社会主义由理论形态到现实制度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走向,它以其科学的理论向世人讲述了一个道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遗憾的是,直到马克思、恩格斯相继离世,他们也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历史的重任落到了列宁身上。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列宁敏锐地指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实践中,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三)社会主义由一元模式到中国特色的转变

列宁的过早离世使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没有机会得到实施。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政治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并在社会主义各国推行,苏联模式遂成为社会主义各国发展必须遵守的一元化模式。在我国建设之初,党的领导人使用了这种模式,在初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制约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革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

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这期间伴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跌宕起伏、兴衰荣辱,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无疑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最近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终的目的是要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充满信心,他们相信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是能够夺取政权的。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列宁在国家政治制度建设上改变了直接民主制的设想,转向间接民主制,并逐步形成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权力高度集中、一党执政的领导体制;在经济制度方面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执政之后,这些制度逐步形成了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为特点的斯大林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存在弊端,但它在苏联建设的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了强大的动员优势,使苏联由欧洲的一个落后国家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三)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初级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执政体制也基本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充满制度自信。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等,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民主政治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民主政治实践源于我国民主政治制度运行的稳定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集中一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它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制度实践的优越性体现在其有效地保障了稳定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了最广泛、最直接的民主实践。历史和实践证明了各项基本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及正确性,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全党以及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经济发展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经济发展实践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高效性和优越性。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既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又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下,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并取得了瞩目成就。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更使我们坚定不移地树立起基本经济制度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群众认同实践

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篇10

随着企业财务目标的不断转变,企业的价值越来越成为管理者当局关心的核心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上。综合来看,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竞争优势,设备装备水平,企业所处行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所拥有的核心技术。而这些都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人”的因素,即“管理者”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心理学家Bandera于1986年提出了的社会认知理论,要求研究管理者行为时,必须考虑企业高管的心理因素。由于目前公司行为理论的发展还不成熟,它并没有像公司治理结构理论那样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其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可以选择把对人类行为影响重大的一个或几个心理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在这其中,公司高管的自信则成为引人注目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商业精英,谈到电子商务,想到阿里巴巴和马云;谈到电脑安全,会想到360和周鸿祎;谈到搜索引擎,会想到百度和李彦宏。这些企业有今天的辉煌,不仅取决于他们的“硬件”—技术,同时与他们CEO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那就是自信。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目前我国已上市的互联网企业的高管自信这一心理因素与企业价值的关联进行的研究分析。

二、单因素回归模型理论概述

(一)单因素回归模型简介

单因素回归模型是建立在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随机函数关系

现实研究中我们一般先利用散点图来简单判断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若发现这些点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则可认为两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如何分析评价模型是否具有可靠性,也就是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程度,一般情况下我们用拟合优度来判断变量之间关系是否存在。而在Eviews中,可决系数是判断模型拟合度的重要指标,R2越的范围在0-1之间,其中R2越接近1说明,拟合度越好。

(二)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原理。回归分析中的假设检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即解释变量X与被解释变量Y能否用一个线性模型来表示;二是检验回归模型中的每一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拟合优度越高,线性关系越明显,模型的效果越好。

(2)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F检验(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检验),在EViews中,一般我们只要根据输出结果比较prob.(F-statistic)和α的大小就可以判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

(3)Durbin-Watson检验。Durbin-Watson检验是由德宾(Durbin)和瓦森(Watson)提出,目的是检验回归残差是否存在自相关关系,其值范围在0~4之间,越接近2,说明变量之间是独立性越强,模型输出的效果越好,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Durbin-Watson值也是不同的。例如由于变量个数不同,以及样本含量的不同,也会导致结果有一定差异。

三、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回归模型

1、样本数据及来源。

本文主要对目前在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港交所、沪深二市的互联网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剔除了其中的ST和ST*股票,同时将目前停牌的公司也进行剔除,最后得到有效样本40家。主要搜集了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的高管持股比例,和股票市值,由于股价每天都会变动,所搜集的股票市值都以2016年6月18日当天的收盘价为准。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数据库(CCER)、东方财富网、以及上市公司年报等。统计结果由Excel和Eviews输出。

2、变量设计。

企业赖以生存的宏观环境是动态的,影响企业价值的外部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相关研究用来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主要有:1.净资产收益率(ROE):即上市公司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的比值,反映了股东的投资获利能力,指标越高,就越能体现股东获取投资报酬的能力。2.股票市值:企业价值的高低是影响股票价格最根本的因素,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好,其股票价值才会更高。因此,用股票市值来衡量企业价值也是有一定的根据。

目前关于对高管自信的衡量指标在国内的文献中很少看到,国外常用的主要有1、持股比例,Malmendier和Tate(2005)以管理者持股比例的高低来作为管理层自信与否的衡量指标。2、资产负债率,Landier和Therma于2005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自信程度越高会更多的偏向短期债务融资,从而导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鉴于以上,本文将采用股票价值来衡量企业价值,以高管的持股比例和资产负债率来做为衡量高管自信的指标。

(二)实证分析

建立单因素回归模型,首先利用Excel2010中的散点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地线性回归,初步判断数据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通过散点图发现持股比例与股票价值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也基本存在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运用Eviews数据建立单因素模型。以下结果通过Eviews软件实现。

说明:本文是基于单因素模型,输出的结果中有两个变量X1、X2分别表示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是用来衡量高管自信的指标,将X1、X2两个变量进行叠加分析,作为一个因素来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

由Eviews输出结果可知,模型可以估计为

Y=-142.016+1102.932X1+329.6073X2

通过Eiews8.0输出方差分析表中,可决系数为R2=0.880826,修正的可决系数为R2=0.85181,表明在总变差中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程度较大,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度较好。

(三)假设检验

F—statistic:是检验模型的线性关系的显著性水平,其值越大越好,一般直接看其P值,要求小于0.05。

Durbin-Watson统计量:是用来检验残差分布是否为正态分布的,因为用OLS进行回归估计是假设模型残差服从正态分布的。从表来看DW=1.721523,靠近2,说明残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不会对模型的解释能力造成影响。

四、结论

企业高管素质的高低更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本文基于公司治理、行为金融学理论,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分析高管自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利用目前在纽交所、纳斯达克、港交所、沪深二市上市的互联网企业的经验数据为原始样本,利用互联网企业高管持股比例、公司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建立了相关的回归模型,并通过相关检验,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互联网企业高管自信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有自信的高管更容易提升企业价值。

企业高管被广泛认为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的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如何提升管理层的而自信,不论是从优化公司的治理机制角度,还是从提升企业价值的角度都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吴芃,杨小凡.高管过度自信、竞争战略和财务报告舞弊—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J].东南大学学报,2016(01).

上一篇:12届全运会下一篇:心身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