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护理

2024-09-07

心身护理(共12篇)

心身护理 篇1

中医认为心身疾病的原因主要为情志所伤。若是七情太过或不及都会伤及相应脏腑而出现躯体疾病, 反之, 脏腑病变也可引起相应的情志异常。情志活动的异常可使机体气机发生紊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此外, 体质因素、不良人格、社会因素及其它如饮食、劳倦失常和体内代谢产物均可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其病机为气机紊乱、脏腑失调、伤精耗血、聚痰成瘀、神志失常, 其中气机紊乱是中医心身疾病的核心病机。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疾病。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与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针对不同的心身疾病选择最理想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与护理, 是每个医务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是医护工作者不断探索的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在治疗心身疾患方面, 中西医治疗方法都具有独到之处。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 通过与医生配合、观察发现, 运用耳压法治疗与护理心身疾病患者均收到满意疗效。

1.1 一般资料本组34例, 男21例, 女13例;年龄23~56岁, 平均39岁。

1.2 治疗方法

1.2.1 把未经炮炙的王不留行籽用清水洗净, 再用

75%酒精浸洗10min, 消毒后晾干, 用特定方法将王不留行籽粘于0.5cm×0.5cm胶布上备用。

1.2.2 对不同的心身疾患可根据中医理论选穴, 也

可参考现代医学解剖知识选穴, 还可根据病变部位进行选穴。然后用耳穴揉测仪在穴内寻找反应点, 再用镊子将王不留行籽按穴位粘牢。适度按压王不留行籽, 待出现酸、麻、痛、热等感觉后即可。

1.2.3 根据不同疾病要求, 嘱患者或其家属定时按

揉耳压穴位, 达到上述感觉后持续按压1 min。一般心身疾患每天按压3次, 伴消化系统疾患多在餐后30 min后开始按压, 伴头痛、失眠者在临睡前加按1次。4周为一个疗程, 休息1周后再进行治疗。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掌握患者的生活经历、人格特征、有关社会背景, 针对患者个体特殊性予以心理护理。信任患者, 真诚同情, 理解患者的痛苦, 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支持治疗, 努力配合, 消除心理恐惧和精神紧张。

方法:使患者处于舒适体位, 令其放松, 深慢地呼吸, 消除杂念, 逐一收紧, 然后全身放松。

2.2 饮食护理

在治疗期间, 饮食宜清淡, 易消化, 富含营养, 注意色香味的调配, 以增进患者的食欲。根据患者体质尽量减少肥甘厚味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3 生物反馈疗法护理

耳压疗法就是生物反馈疗法之一。在耳压疗法的同时, 患者就已知治疗什么病, 而且医者一再强调此法简便易行, 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治愈的。实际这就是一种暗示。通过患者每天自我按压的同时产生自我暗示的效果来达到自我调节不随意的内脏以及其它机能。这种方法就是反馈疗法。临床上对心身疾患可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典型病例

3.1 胆石症

患者张某, 男, 48岁。主诉:一月前突然右上腹剧烈疼痛, 不能忍受, 出大汗, 经医院予以对症治疗后缓解。经B超诊为多发性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0.8×0.6cm。患者拒绝手术治疗, 来我院就诊。追问其病史, 患者平素脾气暴躁, 经常与家人发生争执, 因生气而诱发胆绞痛, 暴怒伤肝, 肝气横逆犯冒, 故此患心身疾病———胆石症。予耳压法治疗。取肝、胆、胃、内分泌、神门等穴, 按常规操作。每次家属给其按压耳穴时, 患者觉得腹中肠鸣, 矢气频出, 顿觉舒服。经4个疗程治疗, 复查B超已无结石。

3.2 经期前头痛症

患者马某, 女, 23岁。主诉:经前头痛已患4年。4年前因高考学习紧张, 家庭、社会压力很大, 故发此症。诊为心身疾患———经期前紧张性头痛。做脑血流图, 脑电图检查场 (—) 。耳压治疗取穴:神门、子宫、内分泌、皮质下、交感。每月于月经前一周开始治疗至疼痛消失。经3个月的反复刺激治疗, 头痛消失而愈。

4 机理

4.1 全息律观点

生物全息律观点认为, 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 在化学组成上的模式与整体相同, 是整体的缩影。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 身体相应的穴位在耳廓的分布像一个倒置的胎儿。耳朵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 它和经络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仅是名称相同, 更重要的是经耳压治疗激发了真活性, 起到了调节内分泌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 使心身疾病得到康复。

4.2 持续良性调节作用

一般认为,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理是由于社会、家庭等外界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 由中枢神经接受、整合, 产生紧张、恐惧、忧郁、愤怒等情绪体验, 并将信息传递到下丘脑, 进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植物神经内分泌反应, 甚至使相应内脏产生器质性病变。耳压疗法正是通过穴位按压, 如按压内分泌穴、交感穴、皮质下等, 3次/d, 4周为一疗程而产生连续不间断的刺激———调节内分泌系统, 作用于植物神经———传递到下丘脑———中枢神经, 由中枢神经整合、调节, 抑制紧张、恐惧、忧郁、愤怒、焦虑等情绪。这一逆过程的成立对中枢神经、大脑皮层均起到良性刺激作用, 从而把由恶性循环引起的疾病引导到良性循环的轨道, 而达到治愈心身疾患的目的。

4.3 耳压疗法是传统的中医方法, 临床运用和操作

方便, 无副作用, 疗效明显, 且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 它和经络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经耳压治疗心身疾病激发了真活性, 起到了调节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 使心身疾病得到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智.电针加耳穴贴压治疗失眠35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0, 88 (2) .

[2]汤兴华, 等.耳穴贴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6例[J].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 (1) .

心身护理 篇2

我院心身医学中心自成立以来,对病区的护理工作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各相关科室积极配合下,初步建立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模式”,并在病区护理工作中进行了深入实践,特进行探讨:

1、建立理念

心身医学理论虽由西方首次提出,但中医学在早在千年前就已经对心身医学的概念进行了充分表达,中医认为,人是以心为主,五脏为辅形成的有机体,如“心身合一”、“天人合一”“脏腑相关”“阴阳五行”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提及,又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讲: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通过“八纲辨证”及“六经论治”更进一步的阐述了中医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曾有多位心身医学专家表示,心身医学的发展可以从中医中寻找智慧。

我们借鉴国外对心身疾病患者整体护理模式并根据中医护理中“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1]的基本指导理念同本病区在西医护理中积累的广泛经验进行融汇贯通,建立“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模式”康复病区,根据西医症状诊断及中医辨证的结果及患者的特质,对病员进行病情评估,情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指导、药物及中医技术护理,预后随访等连续性的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护理。

2、建立措施

2.1 思想准备

首先是分批次对本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动员、培训、学习,使大家真正了解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的内涵和实质。

2.2 人员准备

2.2.1 护士包床到人,实施整体护理,对分管的病员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2.2.2 根据本科室护理人员的性格、爱好、职称、年龄制定人员配置比例,设立不同分工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小组,每组护理人员负责对各组分管的病员从入院评估到出院随访进行整体护理。

2.2.3 具体工作中,我们将护理人员分为4个专业小组:

①心理疏导组:通过分析辨识疾病的不同症候,给病员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患者情绪;

②中医治疗组:根据病员病情的需要,给病员提供按摩,刮痧,拔罐等中医常规治疗;

③养生康复组:根据病员病情及康复情况,指导病员健康饮食及指导病员进行床边养生运动;④健康教育组:给病员提供具体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健康宣教,并发放本科室制作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健康教育材料及出院后随访健康指导。

2.2.4 根据上述不同的专业分组,我们针对各专业小组的特点进行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的培训,并定期邀请心理学、中医学、康复学方面的专家对各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咨询、中医养生、中医刮痧拔罐等专业技能指导,同时鼓励科室护理人员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及定期派送人员参加中西医理论学习班,并定期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的三基三严考核。

2.3 具体措施

2.3.1 规章制度

根据病区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模式”各项规章制度,并制定护士行为规范、模式病区考核标准、护理评分表及住院病员满意度调查表。

2.3.2 入院评估

每一位患者入院后需要填写‘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及‘SCL-90健康状况自查表’,我们通过患者的填表内容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然后制定符合患者康复情况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计划。

2.3.3 心理疏导

中医护理称为情志护理,中医情志中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黄帝内经》提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对以情绪为主要病症的心身疾病患者,如抑郁,精神分裂、神经性紧张等,我们根据不同病症,采用中医五志相胜、移情易性、清心静养及哲理养心等方法,并结合心理护理与病员进行交流沟通、心理疏导,并通过量表定期评估病员的康复情况,然后再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再制定心理疏导计划。

2.3.4 中医治疗

大量文献及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对于心身疾病有特殊的疗效,我们将中医技术如中医保健按摩、刮痧、足浴、拔罐等纳入到常规的护理治疗中,如对于腰背痛、神经性厌食及呕吐、睡眠障碍等心身疾病,通过中医按摩穴位及拔罐等可以很好的促进患者康复。我们根据入院时评估的患者病情,将所学到的中医治疗技术应用到合适的患者,并长期请中医科等相关科室进行病房指导治疗及教学,既操作方便、安全实用,又达到了治病的目的,形成一套独特的科室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模式。

2.3.5 养生康复

养生是中医保健及中医护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养生康复活动有助于患者在住院期间情志稳定及身体的康复。在西医中也同样鼓励病员在住院期间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以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等疾病。我们在详细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后,由专人对患者进行养生指导,如制定计划每日定时定量有规律的柔和活动,同时按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电解质、水等营养物质的代谢情况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以求达到增强患者体质,促进康复的目的。

2.3.6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在中医中又称为“治未病”,《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及治未病理论,主要指用预防和治疗的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我们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同西医健康教育理论结合,对病员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生活制定有计划、系统性的健康教育活动,让病员了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主动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并派专人定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

3、效果

通过建立“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模式”病区,我们转变了以往以治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把病员的生物、生理、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视为统一整体,加强与病人的沟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给病人提供中医治疗及健康教育,从根本解决他们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在连续两年的满意度调查中,我病区由未实行模式化建设前的95%上升到99%。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模式”病区建立后,大大调动了病区护理人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护理人员被动和从属的工作地位,我们边学边建设,努力寻找自身不足,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并通过团队协作、明确分工,人人管床、人人参与治疗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使每一位病员都能享受到全方位的精细护理,并使护理的真正价值得到体现,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心身疾病的预防 篇3

1.发病原因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巴甫洛夫、坎农等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肯定了心理活动或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和社会、心理、生物三个方面有关,但就具体的疾病而言,有的以生物因素为主,如感染、中毒等;有的则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特别是通过大脑、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变化,造成心血管、胃肠、内分泌、肌肉等组织器官功能的改变,引起恐惧、焦虑、紧张、担心、激怒、悲观、失意等各种情绪反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消化停滞等生理反应。人体在长期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下,会使皮质下中枢,主要是下丘脑的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同时免疫功能降低,产生抗体减少,使得病毒、细菌趁虚而入,最终引起身心疾病的发生[11]。2.临床表现:常见典型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另外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遗尿、阳痿、糖尿病、肥胖症、神经性心绞痛等都属于心神疾病范畴。在这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心理因素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8]。 3.预防 心身疾病的预防包括心身疾病的发现、治疗和处理,也包括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以及如何增进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3.1三级预防:认知评价是第一道心理防线,受人格特征,应付策略、社会支持、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情绪调节是第二道心理防线,生理屏障是第三道防线,因此可采用三级预防[1]:(1)第一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长期反复刺激并导致心理失衡的措施,关键在于培养比较完整的健康心理素质。 (2)第二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导致心理失衡阶段发展成为功能失调阶段的重要措施。因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第二级预防核心。 。 (3) 第三级预防是针对患者在经历心理失衡、功能失调进入躯体疾病阶段情况下,防止病情恶化的重要措施。这个阶段不仅依靠有效的药物,还应充分估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3.2 三级预防的具体措施: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里干预、药物治疗等方法。(1)个体预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要动员全社会参加,而且在儿童时期就要予以重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没有规律等,会使心身疾病的发病明显增多,因此需要采取心理、社会干预措施,转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处置危机因素。如本人是A型性格之人,或双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应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的重点预防对象。

(2)社会防御 完善社会支持体制,增强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增强,会使心身疾病患病率明显降低。 (3)心理咨询 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加强危机干预。在社区和各医疗单位要重视开展心理咨询业务(包括热线电话咨询)。经验与实践证明,此项措施能有效地缓和心理、社会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减轻痛苦,克服危机,对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4)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目标 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个體生理素质存在对某种疾病的易罹患性。尽管精神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但反应则根据个体而定,有些人可能以心血管为主,而另一些人可能以胃肠反应为主。 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学因素,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这属于治本,但不容易。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降低血压。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目的在于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或改善某种行为症状,如减轻冲动.多动.破坏性行为,以便为教育训练提供条件。我们在对心身疾病的治疗中,首先仍需要重视药物治疗,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减轻病人症状,缓解和控制病情,以促进疾病转归,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也是控制疾病极其关键的一环。但是,某些心身疾病在依赖于药物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心理调整与治疗环节,平时要注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戒怒慎思,心情愉快,并重视减肥和运动健身等,通过身心兼治提高疗效,促进病情好转,减少复发和反复的机会。此外,精神药物如抗焦虑、抗忧郁药物的及时应用,对防治心身疾病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 4.小结 心身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面对这一特殊病症,世界各国都在长期关注和研究这个特殊病症,并在诊断、病因、医疗、康复、教育、心理等领域进行了不断探索。研究表明早期干预防范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确实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1]苗丹民 石茹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现代康复》1999年第3卷第10期[2]许丽遐 心身疾病的心理学病因及其预防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年05期[3]康民

心身护理 篇4

关键词:护理支持,烧伤患者,康复,体会,心理症状

人们对健康的判断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仅从躯体功能上去衡量, 更多的是深入到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状态方面。与其他患者不同的是, 烧伤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仍然存在烧伤部位功能受限, 严重者更是会造成残疾, 特殊部位或颜面烧伤会引起容貌美观完整性受损。以前的护理工作主要是基础护理, 而现在的护理大多以患者为中心, 采取的是整体护理方案[1]。现探讨护理支持对烧伤患者康复的心身影响, 为今后的实际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烧伤面积30%~70%烧伤患者230例, 其中男性患者123例, 女性患者107例, 平均年龄为43.5岁。所有患者病情均比较稳定, 均经过治疗脱离生命危险。将2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1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烧伤面积等一般情况相比较中, 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及常规基础护理措施, 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针对性护理支持。首先, 建立医患之间的共同语言, 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烧伤创面基本愈合之后, 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防止关节功能障碍的关键是进行功能康复治疗。但是, 关节和局部皮肤在康复治疗的时候会产生明显的疼痛, 部分患者中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该治疗对关节恢复的重要性在治疗之前即向患者作清楚的介绍, 必要时可介绍典型病例给患者,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消除惧怕疼痛的心理, 从而为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其次,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支持, 促进患者的心身健康。性格、神经类型、气质是一种稳定倾向,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表现出来, 其表现在伤痛或疾病的时候更为明显。所以, 通过与患者的交谈等接触, 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 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患者任性散漫, 则不能迁就照顾;如患者执拗倔强, 则要避免顶撞, 力求心平气和;如患者自暴自弃, 则要用诱导暗示方法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护理中不过多苛责。再次, 对患者的治疗护理严格要求, 对患者的生活体贴入微照顾。烧伤患者大多生活不能自理, 需长时间卧床, 因此, 护理人员要以亲切体贴的行为和语言, 以诚恳热情的工作作风, 经常巡视病房, 解决患者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或困难,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他们体会生活中的温暖。康复治疗过程中, 由于关节功能障碍、局部瘢痕增生, 容貌的改变, 日常活动的受限对患者的心身均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护理过程中更应该以神圣的责任感、精湛的技术去保护和恢复患者的心身健康。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 在治疗前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后期对患者的功能技巧锻炼要进行鼓励。经过治疗基本愈合及相应的护理支持后, 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症状、生活质量等进行评估,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方面的差异性。

2 结果

根据自制的烧伤患者心理症状自评量表, 对患者在抑郁、焦虑、恐惧等方面进行评价, 治疗组患者心理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组生活质量及领悟社会支持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烧伤属于意外伤害, 在遭受烧伤的时候, 患者恐惧心理都是毫无心理准备的, 因此其痛苦大, 且可以长时间持续, 跟其他患者不同的是, 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仍然存在烧伤部位功能受限, 严重的甚至会残疾, 特殊部位烧伤或颜面部烧伤会引起容貌完整性受损, 患者的身心均会造成极大的痛苦[2]。烧伤康复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与疾病斗争的耐力和勇气、沉重的心理负担、直至恢复功能的坚持锻炼的毅力等。因此, 护理过程中要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 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 给予其相应的护理支持。通过沟通,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患者的生活体贴入微照顾, 对患者的治疗护理严格要求,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3]。经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支持, 患者表现出了更强的社会支持领悟能力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通过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帮助患者更快的融入到新的社会角色及环境中, 这些均会在患者未来后续进一步治疗及院外康复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通过本组研究, 烧伤患者康复过程中容易出现负面心理问题, 临床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方案措施, 及时消除患者的心理症状, 保证烧伤患者的心身健康,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英兰.烧伤患者术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17 (4) :1034-1035.

[2]江雪莲, 王文杰, 李英.护士行为干预在深度烧伤患者功能维护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 2010, 5 (12) :132.

[3]黄晓靖, 周继涛, 韩小燕, 等.Orem自理理论对重症烧伤患者康复期功能恢复的应用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4 (2) :843-844.

心身医学体验式教育形式探究论文 篇5

为了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作用,首先应该加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在教学内容建立完善过程中,必须明确心身疾病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在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双管齐下。对于当前高校教学的内容,对学生先前学习的有关身心疾病药物治疗的内容进行适当地简化,而对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要进行适当地增加,进而有效地促进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其次,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完善。第一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让教师对心身医学治疗中的各类心理治疗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如催眠疗法、躯体生理疗法等。第二,教师要对体验式教学模式中的各类实践活动进行事先体验和感受。第三,我们还根据不同教师在某项心理治疗技术的擅长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发挥特长,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2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建立和完善

体验式教学方法类型多样,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非常灵活,但是,在体验是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核心内容,及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开展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然后要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要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主要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体验和感悟,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无形中融入学生的大脑之中。当然,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经验分享等活动。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进行临床模拟,而且要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其更深刻的认识心身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运用。

5.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实际效用,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因为单一标准下的考核评价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所建立的考核体系中应该包括临床操作技术考核、与患者交流语言运用能力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其次,考核的时间要分散和集中相结合。集中考核指的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整体考核,而分散考核则是根据集中考核的结果,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进行一对一的考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心身医学专业的学习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结语

心身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心身医学的教学,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则可以达到这一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体验式教学的功效,则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且还要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陈连丰,赵觅.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J].科技创新导报,(24).

心身疾病:心累了,身体罢工 篇6

小艾把丁丁让进客厅,面对着3年不见的大学好友,一时间真的不知道应该从何说起。

丁丁与小艾在大学里不但同班,而且住在同一个宿舍,就在小艾的上铺。宿舍里的四个姐妹非常要好,做什么事都在一起,她们还给自己的宿舍起了个名字,叫做"青春同盟"。当时,四个女孩同出同入的亲密情形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小艾还想起,这个同盟的破坏者正是自己。自从大三的下半学期,小艾与经济系的"白马王子"石嘉陷入了热恋之中,心里完全被爱情的甜蜜充满了,好友自然退居其次。丁丁和另外两个女孩在无奈与羡慕之余,一致认为小艾是"重色轻友"的典型。

大学毕业后小艾与男友共赴深圳,在那里构筑自己的爱巢。然而,创业的日子并不顺利。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发展空间,两人都不停地换工作,越换心情越坏,于是争吵也越来越频繁。

在感情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小艾过得很辛苦。她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自己每天笑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发脾气的次数却越来越多。小艾的身体很快消瘦下来,失眠开始每晚造访。她发现自己干什么都没法集中精神,总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烦躁,即使只做一点很小的事情也会累得不行。开始只以为太疲惫了,到了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小艾才从医院领到了诊断书:甲状腺机能亢进,建议住院治疗。她看了很长时间都不理解那几个字的含义。

就在小艾犹豫要不要请假住院的时候,石嘉留给她一封信,独自去了另一个城市。小艾看过这封信之后,只觉得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丁丁清脆的声音打断了小艾的回忆,她没有向小艾提任何问题,只留下了一张音乐会的门票,带着强迫的口吻要她一定按时赴约。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只要一有时间,丁丁就会跑过来,拉着小艾去喝茶、看电影、逛街。天气好的时候,她们还会约上另外两个姐妹,四个人全体出动去野餐,拿着照相机互相拍下对方的笑脸,好像回到了大学时代的美好时光。小艾也仿佛重新变回了大学时那个开朗爱笑的女孩,失去了深圳的繁忙和千疮百孔的爱情,却找回了更为纯洁的友谊和平静宽松的心情,躁动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每天的药量越来越少......

谁让甲状腺突然兴奋?

甲状腺紧贴在气管两侧,是分泌人体激素的重要腺体,它分泌的甲状腺素不仅在儿童时期促进人体生长与智力发育,并且全面参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工作。甲状腺机能亢进是由于人体产生了一种抗甲状腺刺激性抗体并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异常兴奋,分泌过量的甲状腺素,引起各器官的一系列异常表现。但是,人体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抗甲状腺刺激性抗体呢?这个问题也许连学问最深的医学专家也回答不上来。

在研究甲亢病因的时候,医学专家发现这种病的发生与发展和患者的情绪密切相关。很多甲亢患者的首次发病都是在强烈的应激事件或者重大的生活变故之后,而情绪的好转也能显著加速疾病的痊愈。显然,甲亢的发生机制不只包含甲状腺分泌过量激素的生理原因,还有复杂的心理、情绪因素在起作用,所以医学专家将甲状腺机能亢进划归为心身疾病的队伍。那么--

心身疾病,你是谁?

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像创伤、烈性传染病这样纯粹因生理因素导致的疾病已越来越不是人类的对手,而心血管、呼吸道和消化道类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损害却日益凸显出来。在这些慢性疾病相对漫长的病程当中,情绪的变化对病情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此"心身疾病"这个现代医学名词也就应运而生。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性生理障碍(psychophsiologicaldisorders),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心身疾病与我们经常听到的身心疾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从而引发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等等。这些生理变化导致的心理、行为变化与个人的社会认识无关,也与对自我的认识无关,他的心理、行为变化常常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

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则正好相反,是由于个人因发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特别是恶性事件的不良刺激而对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这种心理状态的失衡最终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促进了某些身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也就是说,身心疾病是身体的异常引发了心理改变;而心身疾病则是情绪、心理的失衡导致了躯体的变化。

心身疾病举右手!

心身疾病的概念被认可之后,医学专家回过头来再仔细端详现代的各种疾病,惊讶地发现几乎每一种慢性疾病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于是心身疾病的队伍日益庞大起来: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律不齐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痉挛、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心因性)厌食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肥胖症

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痉挛性斜颈、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肌肉骨骼系统(包括免疫机制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肌痛、颈臂综合征皮肤: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

眼科:青光眼、弱视

耳鼻喉科:美尼尔氏综合征、口吃、咽部异物感

口腔科:舌痛、口炎

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

甚至于可怕的癌症,许多医学专家认为也应归属于心身疾病。仔细想想确实也有道理,癌症的治疗讲预后,比如平均存活多少年,如果是平均存活5年,那就意味着有人活了10年、20年甚至30年,而有人却只活了3个月。同样的疾病,同样的年龄段与身体素质,为什么有人能够战胜癌症,有人却被病魔一击即垮呢?这中间不能不承认心理因素的作用是巨大的。

情绪怎样让身体罢工?

人的情绪是摸不着抓不住的东西,而身体的不适则是实实在在的,它们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的呢?我们设想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体内的神经细胞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蛋白质--我们暂且称它为"情绪递质"。当这种递质积聚到一定数量,就会作用于身体的各个器官,使人的身体组织产生器质上的变化。那么,这种神秘的"情绪递质"到底是什么呢?世界各地有大批的生理学家都在千方百计的寻找它,只可惜直到现在仍然理不出头绪。

当生理学家在实验室里忙碌的时候,心理学家也没闲着,他们根据对人心理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让我们来看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

心理动力学说

这个假说是由精神分析学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心身疾病是潜意识的冲突对躯体和器官功能影响的结果。Alexander在他的研究论文中提到潜意识冲突导致精神紧张,改变了交感神经或者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扰乱了神经内分泌而出现各器官的不同症状。

心理生理学说

如果说心理动力学说是强调病因,心理生理学说则着重于发病机制。Cannon的“应急”反应、巴甫洛夫的实验神经症,都试图说明神经刺激可以影响和改变器官功能,即心理活动可以影响生理过程,甚至引起疾病。近年来,心理生理学说已经不限于对情绪活动导致器官功能变化的观察,同时也注意到遗传基因等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生活对心身疾病的影响。

当科学的宝藏还杳无所踪时,每个寻宝者都会自己的方式去搜寻它。也许当谜底一层层揭开的时候,人们会发现每一种理论或学说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真理,正所谓殊途而同归。

拿什么来安抚心身疾病

预防

对于年轻人来说,大部分慢性疾病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但实际上,最能感受现代日见增强的生活压力的正是年轻人,一旦心理调适不周,心身疾病离你会比离中老年人更近!

不过,对年轻人来说,心身疾病也很好预防。既然心身疾病的根源在于情绪,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在自己健康的时候时刻保持一个开朗、健康的心境,时时给自己打心理预防针!不论是性格内向还是外向的人,只要眼界广阔、心胸大度能够宽容别人和自己,就会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以及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古语说:积郁成疾。如果事事拿得起,放得下,没有“郁”,又何来“疾”呢?

治疗

心病还需心药治。患了心身疾病,如果只注重身体症状,光是大把地吃药,只能"药"倍功半;只有在治疗躯体的同时,注意情绪的改善,才是治标又治本之道。从生病情绪低落、沮丧病情加重心情更加阴郁病情恶化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跳将出来,使自己远离生病时的情绪环境,再配合医生的治疗,就会像小艾一样,病情很快得到好转,"药"半而功倍。

另外,现在一些城市也出现了专门为心身疾病患者服务的医院,心身疾病患者可以从医生那里得到身体和心理全方位的治疗和引导,帮助他们重建健康的身心。

心身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外伤急救患者52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与观察组26例。对照组26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在17~71岁,平均年龄为(41.6±11.3)岁;外伤部位分为:腹部损伤8例;四肢与脊柱损伤6例;颅脑损伤5例;胸部损伤4例;软组织损伤3例。观察组26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在19~63岁,平均年龄为(40.7±11.6)岁;外伤部位分为:腹部损伤6例;四肢与脊柱损伤9例;颅脑损伤4例;胸部损伤3例;软组织损伤4例。

两组患者因是双盲随机抽取,所以无论在性别、年龄、外伤部位等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相关数据与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抢救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与初步的诊断,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并对症护理,具体方法为:患者入院后,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并且积极控制出血,若患者血容量过低时,要给予补血治疗,给予吸氧,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针对病情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帮助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如果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时,要立即给予术前准备。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身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主动与其沟通,详细询问并且充分了解患者伤势及病情,对患者进行积极的临床抢救,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不良心理状态,增加患者及家属信任度[2]。患者在治疗中需要卸下的物品,护理人员要进行清点,并妥善帮其保管,让患者能够安心治疗。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让患者能够感受到紧张有序抢救程序,提高其对抢救成功信心。在进行操作前,护理人员要主动向患者讲解操作的作用,获得患者的配合,消除其思想顾虑[3]。护理人员应采用注视、抚摸、微笑等肢体语言,给予患者心理的安慰,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可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的预后也会产生较有利的影响。另外,在对患者进行安慰关心的同时,也要对家属进行心理护理[4],缓解家属的焦虑情绪,避免家属干扰抢救的正常进行,主动告知家属患者抢救进展情况,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安慰,以增加其治疗的勇气。

1.3 评价指标

患者治疗结束后,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发放患者,由患者或家属填写,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服务流程、护理人员态度、健康教育,每个项目下有满意与不满意两个小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与资料的分析,将均数±标准差做为计量资料表示方法,进行t检验,以P<0.05作为标准来判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两组患者抢救结束后,将其抢救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 将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组抢救时所用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将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急诊外伤需要抢救的患者,入院时均会有程度不同的恐惧、紧张的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让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救治感觉不满,不仅增加了抢救的难度,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病情。现在生物-心理现代医学的模式认为[5],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同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均相关联,只是不同疾病中,三种因素起的作用不同,在护理工作中,自觉主动的给予患者整体的心身护理,能够运用心理的环境,对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6]。不同的患者,由于其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不同,对心理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即使相同的疾病,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会不一样,因此,在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时,要有针对性,采用个性化的措施进行护理。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护理人员对外伤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达到心身护理作用,能够让护理更加全面与完善,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使患者的身心均达到了最佳治疗状态。

综上所述,将心身护理理念应用于急危外伤患者的抢救中,能够减轻患者恐惧与紧张的不良情绪,有效地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同时也提升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谢弘.意外伤病人的心理危机与护理干预[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6 (5) :195-196.

[2]黄建嫦, 马珊.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心理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18) :2163-2164.

[3]黄瑞荣.心理护理在外伤急救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27) :55-56.

[4]王丽媛, 王黎黎.急诊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7) :259-259.

[5]郑伟, 高连香.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在心理护理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 2009, 30 (24) :842.

心身护理 篇8

关键词:心理护理,输卵管结扎,心身疾病

输卵管结扎是一种安全、永久性的女性节育措施,使精子与卵子不能相遇而达到节育目的。经腹壁输卵管结扎术,虽其切口小、组织损伤少、手术简便易行,但输卵管结扎女性因非疾病所属而手术,往往心理刺激大于生理痛苦[1]。由于受术者担心术后影响劳动能力或性功能等,远比其他手术具有矛盾、复杂心态。因此围术期心理护理尤为关键,可端正受术者的态度,消除不必要的忧虑,促使其积极配合手术,促进术后康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7月我站行输卵管结扎手术育龄妇女136例,年龄22~39岁;文化程度小学30例,中学65例,大学41例。将所有受术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2组年龄、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2组均采用0.5%~1.0%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以耻骨联合上缘两横指处行横行切口,采用抽芯包埋法施行手术,术后给予阿莫西林口服3d,预防感染。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措施:(1)提高受术者的认识:给受术者讲清输卵管结扎术使输卵管狭部切断并予结扎,使精子与卵子不能相遇而达到避孕目的,并不影响月经、性生活等生理功能,是目前较理想的节育措施之一。对受术者关心体贴,了解其术前的思想情况,因人利导,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忧,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手术。(2)术中与受术者交谈,按摩合谷、内关等穴,分散其注意力。提取输卵管时有牵拉张痛感,受术者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呼吸急促、紧张及出虚汗等现象,护理人员要耐心安慰,帮助其擦汗,并指导受术者作吸腹动作,放松腹部,使取管顺利,减少痛苦,此时绝不能责备或恐吓受术者,术后要搀扶受术者回康复室休息;伤口有少许疼痛时鼓励受术者忍耐克服,必要时给予镇静止痛药;全身酸痛时给予推拿按摩;咳嗽时协助压住腹部伤口;并嘱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肠粘连;嘱及时排尿以防尿潴留,同时指导受术者的饮食卫生等[2]。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术后心理状况,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理状况

观察组焦虑、紧张、恐惧、忧郁、悲观、失望和孤独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

观察组腰痛、肢体麻木、食欲减退、出冷汗、失眠、月经失调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手术可引起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多数受术者会对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导致紧张和焦虑。焦虑所致的心理失衡,不仅给受术者带来心理痛苦,而且会干扰手术顺利实施。输卵管结扎术除手术所共有的上述特性,还有自身的特性,因手术均是在健康育龄妇女中进行,受术者从健康的角度无需通过手术来解除病痛,而是因计划生育来接受手术[3]。对输卵管结扎术的误解,给受术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手术疼痛程度与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疼痛的出现与否、强度如何与机体的情绪直接影响下丘脑的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造成体液、激素、酶类的异常,导致内源性物质增加,使痛阈下降。

输卵管结扎术对受术者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刺激,几乎所有受术者在术前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焦虑严重者常表现术前几天就开始情绪不安、食欲不振、易激怒、疲乏、失眠、心悸、胸闷、多汗等,手术开始前表现出紧张、恐惧[4]。有学者发现约90%的受术者在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原因主要是对手术不了解、怕痛、怕影响生理功能、怕后遗症等。有些体胖者则担心是否会增加手术难度,从而增加痛苦;部分既往有其他疾病者怕术后病情加重或复发。约20%的受术者抑郁、自怜,表现出心境悲观、情绪沮丧、自我怜悯、自我评价降低,该类受术者多为纯女户家庭,说明传统观念在农村仍对人们的生育观念影响很大;有30%的受术者表现出过度依赖和失助感情绪增强,原因主要是高度紧张、恐惧造成的[5]。以上消极的或负性的心理活动,可严重影响受术者整个身体机能状态,成为手术不能顺利进行、出现并发症和延缓机体康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术前应耐心细致、因人而异地帮助受术者消除不良情绪。对受术者来说,都期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帮助和指导。针对受术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卫生宣教、积极的情感支持、耐心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其消除了顾虑,减轻了心理负担,降低了对手术的痛苦感受,同时促进了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由过去支配服从模式,改善为共同参与模式,促进了受术者在手术中的主动配合,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受术者在手术期间所接受的心理支持,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康复有巨大的意义。因此,在临床服务工作中,必须十分重视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输卵管结扎术前稳定患者情绪、术后减少不良反应起到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心理学学习,掌握语言技巧,增加人文关怀,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心理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卫红,於赛芬,朱春芬.心语疏通应用于药物流产后清宫术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4):246-248.

[2]焦震之.指钩法提取输卵管的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1(16):694.

[3]巫新兰,王雪英,张爱玲.输卵管吻合术受术者的护理156例[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2):40-41.

[4]赵俊,张立.疼痛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0.

调理企业经理人心身健康 篇9

一、我国经理人的健康状况

2003—2007年《财富》杂志与北京易普斯咨询公司合作调查中国经理人了的心身健康状况。2007年的调查显示, 七成中国经理人感觉压力较大, 压力对经理人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幸福感的负面影响逐年恶化。同时, 四次调查的结果都显示, 中国经理人的压力始终居高不下, 给经理人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图1显示了2003—2007年中国经理人的压力认知比较。

持续五年的调查显示, 有70%左右的经理人感觉压力较大, 以2007年为例, 70%的中国经理人感觉自己目前的压力较大, 其中, 感觉目前压力很大的达24.2%, 压力极大的达3.8%。另外, 调查还显示, 2007年, 有52.2%的经理人产生了消极情绪, 49.2%出现了睡眠问题, 27.2%出现了生理疾病, 25.7%吸烟或饮酒量增加, 15.9%与伴侣关系不良, 5.1%与子女关系不良[1]。

全球首家通过ISO9001国际品质认证的国际健检机构——美兆集团, 在2009年8月发布了威胁中国职场管理者健康的“十大警讯”。这十大健康警讯异常率排行分别是:骨质疏松47.8%, 体重超重46.8%, 血脂异常39.3%, 脂肪肝34.4%, 隐藏性肥胖27.8%, 肝功能异常18.1%, 空腹血糖高13.3%, 血压高9.2%。以上各种“警讯”大多数都是由于经理人缺乏运动、缺乏睡眠和心理压力引起的[2]。

二、健康管理理论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对比

对于心身疾病的预防, 健康管理和中医“治未病”思想都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健康管理是个舶来的理念, 许多西方国家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开始推行健康管理理念, 指导着人们的生活, 使整个社会的患病率明显下降。目前, 还没有关于健康管理的公认定义,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 有陈君石的健康管理定义: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 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就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3]。虽然健康管理思想在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施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我国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术理论与技术研究相对滞后;服务形式单一、手段落后;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 我国公众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度还不高, 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还没有被公众所接受。我国实行的健康管理模式还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健康管理经验和模式, 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服务系统还未建立。而且健康管理是从西医的角度提出来的, 西医又是以实证科学为基础, 以分解、还原为主要方法, 虽然到目前治愈了很多疾病, 但西医在强调治病的同时轻视了人的因素, 在维护整个人体健康方面遇到了困难。而中医, 正如钱学森所说[4]:“我们传统的医学, 中医的优点, 它的突出贡献, 或者它的成绩, 就在于它从一开始就从整体出发, 从系统出发。所以, 它的成就, 它的正确就恰恰是西医的缺点和错误。”所以,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同时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我国古代医家提出, 并得到历代医家的补充和完善。中医的“治未病”思想, 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远见卓识的思想, 也为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之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所以笔者在针对经理人心身健康问题方面, 提倡运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未病”思想来调理。

三、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是伟大的医学思想。“治未病”思想强调应该注重保养身体, 培养正气, 提高机体的抵御病邪能力, 达到“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的目的。具体的来说, 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未病”养生, 防病于先

“治未病”应该着眼于平时的养护和调摄, 做到未雨绸缪, 防止疾病的发生。在平时多注意保养身体, 从培养正气和提高人体抗邪能力两方面预防疾病发生。

2. 欲病救萌, 防微杜渐

人体在处于“欲病”时, 病症尚未显露出来, 医学诊断未发现与之相吻合的器质性改变, 但此时身体已经开始发生阴阳、气血、脏腑营卫失衡的状况, 这种失衡的状况显现在表外必然有一些征兆, 应该仔细诊断并采取措施将疾病治疗在萌芽阶段。

3. 已病早治, 防其传变

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积极治疗, 防止疾病的恶化与传变。早期治疗要求掌握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传变的规律, 要求善于发现病变的苗头, 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 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

4. 瘥后调摄, 防其复发

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 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复发。此期护理重点就是要防止疾病再次发作, 此时可采取中药内服指导、情志调护、饮食调护、起居调护、康复锻炼指导等, 以达到瘥后调摄、防其复发、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目的[5]。

根据以上中医“治未病”内容, 笔者总结出中医“治未病”流程图, 如图2。

四、中医“治未病”思想调理经理人心身健康的方法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优势也表现在健康干预的方法和手段上。对于经理人来说, 预防疾病发生, 求得心身健康和长寿,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 顺应自然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 也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气候变化都影响着人体的阴阳消长。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 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适应的能力, 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 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所以经理人的生活都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 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2. 调节情志

中医认为,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 可使人体气机叛乱, 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 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 精神愉快, 则气机调畅, 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6]。

3.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 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 有酸、苦、甘、辛、咸五味。饮食五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是五脏气血的本源。食物的摄入应遵循一定的规律, 同时饮食要随着四季的不同而变化。要根据生物规律和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适当地调节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才能心身健康有利, 否则会容易引起疾病。合理的饮食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平衡膳食;寒热适宜。

4. 运动锻炼

形体的运动锻炼, 不但可以促进气血的通畅, 使人体的筋骨劲强, 肌肉发达结实, 脏腑功能健旺, 增强体质, 还能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从而促进人的心身健康, 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对于运动锻炼, 要求运动量要适度, 而且要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像经理人这类人群大多坐在办公室里办公, 很少抽出时间来运动, 久而久之, 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5. 劳逸适度

劳逸适度, 就是要求人的工作和休息要保证在一定的度范围内。如果劳或逸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就会损伤脏腑精气, 削弱人体抗病能力, 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经理人在工作和休息时, 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律和适当的度。这对于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促进心身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经理人是企业运营的直接责任承担者, 很多经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 各类心身疾病相伴而来, 严重影响了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重视经理人的心身健康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如何调理经理人的心身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首先介绍了我国经理人的健康状况, 然后对比健康管理理论与中医“治未病”思想, 提出运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未病”思想来调理经理人心身健康问题, 在阐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之后, 最后谈到用中医“治未病”思想调理经理人心身健康的方法。

关键词:经理人,健康,治未病

参考文献

[1]2008年经理人压力调查[J/OL].财富杂志, 2008, (2) :29.http://www.fortunechina.com.

[2]刘婧婷.中国职场管理者“十大健康警讯”[N/OL].健康频道, 2009-09-11.http://health.people.com.cn/GB/10035826.html.

[3]陈君石, 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12-24.

[4]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5]黄晶.“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J].中国民间疗法, 2009, 17 (4) :61.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身健康研究 篇10

孩子常见的心身疾病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方面的心理变态

心理变态主要是指人的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 或人的心理不能适应环境。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常见的心理变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 感觉过敏。如患者视觉过敏, 怕光;听觉过敏, 怕噪声。

(2) 幻觉。患者在没有事物作用于感官的情况下, 却认为感觉到了事物, 如幻听, 他说听到了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幻视, 他说看到了本来就没有的事物。

(3) 遗忘。患者记不住刚讲过的东西。

(4) 错构。患者记忆错误, 张冠李戴, 改不过来。

(5) 妄想。患者胡思乱想, 有的妄想自己当超人, 有的妄想自己有异性所爱, 有的妄想老师对自已有成见, 愤自己。

(6) 思维迟缓。患者联想困难, 思路阻塞, 语言滞涩, 反应延缓。

二.意向方面的心理障碍

(1) 情绪低落。患者心境忧郁低沉, 悲欢失望;不愿与人交往, 语言、行动减少。

(2) 情绪淡漠。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缺乏情绪反应, 对意外事情不惊, 受到捉弄不怒。

(3) 焦虑。患者紧张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常有大祸临头的心境, 常伴有心悸出汗、手足发冷等植物神经反应。

(4) 情绪不稳定。患者易波动, 喜怒无常, 难以自控。

(5) 情绪脆弱。患者极易伤感, 对很小的事情也易激动和哭泣, 不能自己控制自己。

(6) 矛盾情绪。对同一件事情有两种相反的情绪。

(7) 犹豫不决。对事缺乏果断, 踌躇再三仍不能作出选择和决定。

三.行为方面的心理疾病

(1) 考试病。每当考试前就紧张过度, 出现“头脑关闭”的感觉和头痛、失眠、心烦、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病人压力大, 苦闷.这种病到考试后常不治自愈。

(2) 多动症。患者注意力极不集中, 上课如坐针毡, 总不得安宁, 或东张西望, 或左右摇摆, 怎么批评甚至强行压制都无法控制。对这种孩子的治疗必须有耐心, 反复教, 多鼓励, 及时纠正。

(3) 皮肤饥饿。这种病对幼儿特别明显, 他总希望得到父母拍、抱、抚摸, 以此得到满足。如大连的“抚摸教育”就是针对这一类型的孩子而出发的。

(4) 轻抑郁症。患者类似神经衰弱、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发脾气等。

注意, 以上说的都是疾病, 与孩子有时因一时情绪不好而发脾气或情绪低落而表现这些类似的症状, 要注意区分开来。要作为一种心身疾病确立下来, 必须经过医生的临床诊断, 不能随意把一般的情绪表现, 即认为是心身疾病。

为了保证单亲家庭孩子的心身健康, 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辅导。

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要帮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家庭心理辅导的方法很多, 根据家庭的条件, 比较好用的有教育疏导、以身作则、精神支持、理智思考、情绪激发、回避转移、宣泄放松、弥补过失等等。

(1) 教育疏导:孩子有些心理情绪是因为对所见所闻不理解, 看不惯而引起的, 如有的男孩对女同学的穿戴打扮看不惯, 常常在女同学面前搞恶作剧, 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种情况就应及时教育孩子, 给他讲男女孩子性格、爱好特点的区别, 告诉孩子什么是美的, 什么是丑的, 讲男女性别的区别, 内在和外在的区别。

(2) 以身作则:孩子有些心理情绪是因为老师或者家长本身的行为不检点, 或本身的情绪不健康造成的。这时, 老师或家长必须以身作则, 使自己的心理健康起来。

(3) 精神支持:孩子有时候会遇上“好心不得好报”, 甚至会得到恶意回报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从精神上支持, 帮助孩子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4) 理智思考:在孩子感情冲动、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时, 要帮助孩子克制自己的情绪, 及时反思, 理智地处理事情, 不要做出过激的举动或后悔莫及的事情。

(5) 情绪激发: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 喜、怒、忧、思、悲、惊、恐, 常常不明不白的影响孩子的情绪, 有人把这叫做“无名之忧”和“无名之火”。遇到这种情况、只有激发情绪, 以情制情。用什么“情”制什么“情”呢?我国医学对此早有论述:“悲可以治怒.喜可以治悲, 恐可以治喜, 怒可以治思, 思可以治恐。”有时候可以用激将法把他的自尊心和不服气的积极情绪煽动起来, 有时候则可用“当头一盆冷水”把他的嚣张气焰浇下去。至于具体用什么情制什么情, 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6) 回避转移:把一些不愉快的念头、感情冲动置于一边, 或者把消极情绪转移别有意义的方面去, 使孩子在不知觉中保持心境的安宁。

(7) 宣泄放松:帮助孩子将积压在心中的消极情绪和怨恨一古脑儿释放出来, 以松弛紧张的肌肉, 缓和焦虑情绪。

(8) 弥补过失:如果是孩子自己的过失而引起的烦恼, 就要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使别人得到安慰, 使自己也得到快乐。

总之, 单亲家庭的孩子, 在感觉、情绪和性格行为方面往往由于家庭原因的疏忽比双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发生障碍, 因此希望引起家长和有关人员的重视, 共同努力以促进单亲家庭孩子的心身健康发展。

摘要:单亲家庭的孩子, 在感觉、情绪和性格行为方面往往由于家庭原因的疏忽比双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发生障碍, 严重者容易日后形成心身疾病。本文介绍了心身疾病的表现及家庭心理辅导的方法, 以期为促进单亲家庭孩子的心身健康有所助益。

关键词:单亲家庭,儿童,心身疾病,家庭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傅安球等.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

[2]李晓芳等.单亲家庭子女个性特征和行为问题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05)

癌症是一种心身疾病 篇11

主持人:本刊编辑于静宇

自从何裕民教授提出“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的理念,在癌症治疗领域引起了一场观念的革命(详见本刊2009年第2期),其实心身学对癌症还有很多新的指导性的观点,今天的话题是——

何教授谈抗癌

何裕民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学会主任委员、上海民生肿瘤诊疗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带头人。

超链接

“癌症性格”小档案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专家们研究发现:喜欢抑制烦恼、绝望或悲痛情绪的个性;害怕竞争,逃避现实,企图以姑息的方法来达到虚假和谐的个性;表面上处处牺牲自己来为别人打算,但是心中其实又有所不甘;遇到困难,当时并不出击,到最后却作困兽犹斗等悲观的个性者较易患癌症。他们把这些特征称为“癌症性格”。

真有“癌症性格”吗?

主持人有句名言说“性格决定命运”,医学领域也有“性格疾病”这个说法。“癌症性格”这个词听起来比较神秘,难道真的某些性格的人就容易患癌症吗?

何教授由于个性问题过于复杂,心理学对于个性的研究也比较庞杂、丰富,且尚无定论。有些学者先后把人的性格分为A、B、C、D四种主要类型,A型性格的人争强好胜,B型性格的人容易满足于现状,C型性格的人总是强烈压抑自己的情绪,D型性格又称“忧伤人格”。其中,A型性格者较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C、D型,特别是C型人格,则被认为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较密切地相关。

通过对比还发现:A型性格不仅仅有抱负,而且有敌意:而C型性格,不仅仅是和蔼,也从不表现出不愉快的情绪。国外研究表明,C型性格的中心表现为“息事宁人”,处事以“退让”、“保守”为主。他们把与病人交谈的情况录在磁带上给其他心理学家听,可以清楚地辨别出是A型性格、B型性格,还是C型性格。在研究具有“和蔼”、“被动”和“压抑”的C型性格并且分析了近30年癌症病人的资料后,美国研究人员提出了初步结论:假如病人具有C型性格,这乃是疾病变化的一种危险因素。

主持人您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或者说哪些种类的癌症更容易受“癌症性格”的影响?

何教授例如,我国的恶性肿瘤一度以消化道为主,其中,胃癌最为常见,胃癌死亡率曾占当时癌症总死亡率的23,03%,近年的研究表明,饮食因素及精神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全国胃癌综合考察流行病学组指出,与胃癌相关密切的社会心理因素有:①性格特点:性格内向、抑郁、不灵活性;②生活事件:青少年时期或早期的精神创伤。

北京城区曾做过调查,“好生闷气”居胃癌各类危险因素之首。研究表明,社会内向、抑郁和不灵活的个性还可能和其他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但不同部位的肿瘤是否对应不同的个性,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癌症的其他心身因素

主持人除了癌症性格的角度,当今社会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空气、水、食物相差无几,而且几乎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致癌物质的污染。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患癌?有的人不患癌?从心身学的角度是怎样解读这个问题呢?

何教授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个人的经历、生活事件和心理承受能力则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之一。

应激源:生活事件因素

主持人我们分开来谈,请您讲讲都哪些生活事件与癌症的生成有关呢?

何教授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癌症病人的生活经历有些一致:①可以回顾起他们凄凉的童年;②在工作或生活中情绪表现困难;③生活事件使人焦虑、失望,如:配偶死亡、子女或朋友离别等。

有人将不同疾病人群中出现类似的个性,称为一般性因子(G因子):另外,还有一种界定癌症特定部位和类型的心理精神因素,称为特异性因子(S因子)。研究表明,乳癌病人的s因子为:①孩子较小或没有;②难以发泄的敌意和被遏制的愤怒;③犹豫不决;④早年生活特征是童年丧失父母,或由于父母冷淡而使童年期较少保护和爱抚,使之常处于抑郁与绝望心境中等等。

用社会再适应量表作比较,癌症患儿在发病前一年内,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的比率较高。在心理治疗组中,72%的癌症病人在发病前数月到八年期间均受过近亲丧亡的冲击,而其他原因作心理治疗者(对照组)只占10%。

内因:应付能力因素

主持人生活事件的发生有很多非人为可控因素,但是我们注意到即使发生同类生活事件,不同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何教授是的。这就涉及到应付能力的问题。应付能力,也称应对急变(应激)能力,系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当生活事件发生时,不同的人可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有的人沉着冷静,而有的人则手忙脚乱;有的人表现坚毅刚强,而有的人则悲观失望;有的人好钻牛角尖、无事生非、自寻烦恼;而有的人则表现通情达理,宽宏大量,“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这些截然不同的反应,实际上对每个个体自身的机体产生着完全不同的影响。

例如,临床观察表明:中年男性胃癌患者往往就表现出遇到某些负性事件常常表面上不流露出什么明显不快,或十分礼让,人们认为他们涵养很好,但内心却每每愤愤不平,自我向内压抑。可谓是“打掉了牙齿往肚里咽”。一些30来岁的乳腺癌患者也有这类倾向。

又如,年轻的脑瘤患者,往往内向,特别乖巧,面对许多事件则往往或躲避,或自闭。

应付能力与癌症康复好坏也有关。有人曾对106名抗癌明星做过详细的调查,想从中寻找其共性的因素,以便指导今后的癌症治疗。结果发现共性的因素有三条:①他们都接受过完整的正规治疗:②他们都具有乐观的精神;③他们都具有一个良好的小环境,如:家庭和睦,领导、同事非常关心等等。可见,心理因素对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因素:高危人群的“癌症圈子”

主持人那么除了性格因素、生活事件和心理承受能力,还有其他因素对癌症的发生造成影响吗?

何教授有的。比如社会因素。长期以来,社会因素与癌症发生的关系,一直颇受部分学者的重视,中医学对此也早有论述。研究现已表明:种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经济地位及职业等因素均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充其量只是现象学层面的,因为它涉及到很复杂的社会因素。同时,研究的方法学也存在一些须改进的问题。尽管如此,社会因素对肿瘤发生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超链接

“癌症圈子”知多少

心身护理 篇12

1 关于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和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类

1.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胃痛) 、慢性胃炎 (胃痞) 、胃神经症 (胃胀) 、溃疡性结肠炎 (泄泻、痢疾) 、肠神经症 (泄泻) 、习惯性便秘 (便秘) 、慢性肝炎 (胁痛) 、慢性胆囊炎 (胆胀) 、慢性胰腺炎 (腹痛) 、食道神经证 (梅核气) 等。

1.2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病 (眩晕) 、原发性低血压病 (眩晕) 、冠心病 (胸痹) 、心律失常 (心悸) 、心脏神经症 (胸痹) 、心因性晕厥 (厥证) 等。

1.3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支气管哮喘 (哮喘) 、过度换气综合征 (喘证) 、神经性咳嗽 (干咳) 等。

1.4 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脑卒中 (中风) 、癫痫 (痫证) 、血管神经性头痛 (头痛) 、紧张性头痛 (头痛) 等。

1.5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病 (消渴) 、甲亢 (瘿病) 、肥胖症 (痰病) 、心因性多饮 (消渴) 等。

1.6 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 (白浊) 、过敏性膀胱炎 (淋证) 、尿道综合征 (淋证) 、原发性性功能障碍 (阳痿、早泄) 等。

1.7 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类风湿 (痹证) 、全身肌肉痛 (痹证) 、书写痉挛 (振颤) 、局部性肌痉挛 (振颤) 等。

1.8 肿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 (积聚) 、肝癌 (胁痛) 、肠癌 (便血) 、食道癌 (噎嗝) 等。

2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临床基础研究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 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心身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如《内经》所言:“主则明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不通, 形乃大伤”。“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是中医的心理病理学。《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 有阴有阳, 有短有长, 有柔有刚。”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 笔者将其归纳为“中医刚柔心身论” (刚柔心理生理学说) 。

美国精神医学会也认为, 心身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由情绪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 并表现在各个器官, 即由皮肤反应、骨骼肌肉反应、呼吸器官反应、心血管反应、血液淋巴胃肠反应、生殖泌尿器官反应、内分泌、神经系统和特殊感觉器官反应。

关于病因的认识, 《内经》的正 (内因) 、邪 (外因) 学说与西方现代心身医学认识基本一致。内因包括先天禀赋、气质、体质, 外因有七情、六淫和饮食劳逸等, 包括心理、社会、伦理、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诸种应激因素。调查内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虚弱所在, 即正气虚的表现。调查外因则可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诸种致病因素, 即邪气实的表现。

中医心身疾病的病机研究, 根据国内外的资料研究认为, 其病位主要在肝, 波及心、脾、肺, 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 肝心同病, 肝肺同病, 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的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 而致疏泄失职, 气滞血瘀, 痰饮湿困或气逆化火, 火热伤阴, 升降失司, 日久由实转虚, 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 极少有纯虚证。

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 多有较好的疗效, 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 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而精去神亡。

中医心身疾病的治疗, 历来强调“先治其心, 而后医其身”。笔者近1 0多年来, 把中医的心身治疗方法归纳为9种, 即中医心理治疗、中医行为矫正治疗、中医心理药物治疗、辨证治疗、食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道家松静疗法和药枕浴足疗法。

中医心身疾病的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和功能护理, 心理护理在心身疾病中特别重要, 重点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绪, 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

中医心身疾病的预防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 应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免疫力, 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社会方面, 应建立支持系统, 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援助, 解决实际问题。

3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研究展望

中医学治疗心身疾病, 不仅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更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治疗心身疾病的中药有数百种, 方剂数千个, 针灸处方和食疗处方数以千计, 历代积累了大量的心身疾病治疗经验, 涌现了一大批治疗心身疾病的著名医学家。治疗心身疾病的中医古籍文献不可胜数, 因此中医治疗心身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空前优势。

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化, 2 1世纪疾病的重点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 而是由心理社会、生物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性疾病即心身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癌症、糖尿病等心身疾病。在中医院的患者中70%左右是心身疾病, 因此有广阔的市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也特别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化, 重视心身疾病的防治。我们坚信, 如果说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在清代温病流行的时代创立了温病学说, 那么在21世纪竞争激烈、情绪复杂且心身疾病占主要地位的时代, 也必将会产生21世纪的中医心身疾病学说, 它必将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飞霞, 孟林.对中医心身医学基础理论发展思路的思考[J].河南中医, 2002, 4.

上一篇: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下一篇:无锡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