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尚德(共5篇)
无锡尚德 篇1
一、概述
2013年3月20日, 无锡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裁定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破产重整, 持续半年之久的尚德破产风波最终尘埃落定, 中国光伏巨头轰然倒下。一份债权资料显示, 在所有债权申报中, 债权银行12家, 申报金额为76.51亿元。其中, 金融机构被欠款最多的是国家开发银行, 申报债权金额折合人民币高达24亿元;其次是中国银行, 申报债权金额为20.44亿元。此外, 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光大金融租赁股份、渣打银行等申报了各自债权金额。根据破产重组法规定, “债权方只能从重组方拿到原有欠款的50%到60%。”这意味着银行贷款将缩水35-40亿元, 而事实上, 即使是缩水后的金额, 以尚德当前的偿付能力而言也很难拿回, 各家陷入这一风波的银行不良贷款都将大大增加。
这一事件无疑又把视线聚焦到了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上。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改变了多年的持续下降态势, 出现了连续四个季度的增长。而2013年初, 从钢贸企业信贷危机, 到无锡尚德破产重整, 再加上难以乐观的国际环境和极具挑战的国内经济, 似乎预示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将会继续。
二、问题分析
(一) 对新兴产业风险的重视不足
新兴产业在带来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近几年来, 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在2007年, 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 之后的5年间其产量继续翻倍增长。2008年, 我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 经过几年快速发展, 至今已膨胀至500余家。现在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是50G瓦, 而全球只需40G瓦。可以看到, 光伏产业发展到这一阶段, 已经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隐患。
对于高速扩张但是弊端明显的光伏产业, 各银行仍选择高调支持。以2010年为例, 国开行分别宣布了尚德5年500亿人民币贷款承诺、天合光能300亿贷款承诺、晶澳太阳能300亿元人民币贷款承诺、英利360亿元贷款承诺、赛维LDK600亿元战略合作授信, 而中行也并未落后, 中行为尚德提供一笔3.58亿元人民币长期授信用于购买固定资产, 与保利协鑫签署了100亿元人民币战略合作协议, 同时根据江西赛维LDK公布的报表, 截至2011年3月, 中行也是其最大授信和贷款行。这反映了银行决策层对光伏产业发展的良好预期。对于一个新兴产业而言, 这样的预期有其合理性。但是无锡尚德破产重整事件的发生, 也令人深思, 对新兴产业扶持的力度应该控制在哪里?2012年, 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 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 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整个光伏业负债率已超过70%。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银行不考虑产业的混乱发展状况和加剧的信用风险, 仍不断地投入资金, 借款人一旦像无锡尚德一样出现问题, 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行的不良贷款会剧增。因而对产业整体风险的忽视, 是银行贷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对借款人经营状况的关注不足
早在2009年, 整个行业亏损就已经出现端倪。因为光伏产业的全球性产能过剩和光伏组件出现的恶性价格战, 光伏平均利润率从2009年下半年的30%一路下跌到全面亏损。而尚德也并未例外。及至2011年起, 光伏行业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困境, 各太阳能光伏应用国家大幅下调政策补贴力度, 导致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 企业间竞争加剧, 价格暴跌, 全行业呈现亏损局面。光伏组件价格从2010年1.4美元/瓦下降至0.7美元/瓦。行业大势裹挟下, 尚德电力的运营也急转直下。2011年, 出现光伏组件在欧洲集体遭拒以及支付2.12亿美元与MEMC以终止2006年签署的一份硅晶圆供应合约等事件, 而2012年, 受欧美印多国抡起了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大棒”, 欧洲和印度反补贴反倾销等事件影响, 尚德电力的二、三季度财报, 总计亏损近3.8亿美元, 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在面临出现经营危机, 存在问题贷款的借款人时, 银行通常有两种做法, 一是及时抽贷, 以期拿回一部分贷款;另一个是继续放贷, 支持企业渡过难关, 避免不良贷款造成损失。很显然, 中行和国开行等银行都选择了第二种做法。从2009年开始, 他们就对尚德进行了大规模的贷款。2009年初, 国开行江苏分行和中行无锡分行共同向尚德提供2亿美元的贷款。2010年, 国开行提供一笔5年授信用于购买固定资产, 共3.95亿美元, 中行提供一笔3.58亿元人民币长期授信用于购买固定资产。2011年, 国开行提供一笔3年期1.3亿美元的授信用于运营资本, 中行提供了一笔1年半的总额为27.5亿元人民币的授信;2012年底, 国开行提供一笔2.2亿美元 (约合13.8亿元人民币) 的1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可以说, 尚德的经营困境, 一直伴随着银行的贷款支持。
银行在尚德濒临破产的情况下, 不抽贷反放贷的原因除了希望能支持它渡过难关, 以免之前投入的资金打水漂外, 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对这种政府大力扶持的大型企业的信任以及在“抓大放小”的放贷战略下对大型客户的重视。但在企业进行贷款管理时, 应从贷款人的品质、能力、现金等政策原则出发管理贷款。同时在一笔贷款变成银行的真实损失前, 通常会有一些财务信号, 银行应及早从这些信号中发现问题。忽略贷款人的真实经营状况, 在信用风险加剧的情况下继续放贷, 最终很有可能造成贷款损失。尚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三) 政府对银行的干预
在我国, 各银行都需要以政府为导向才能生存发展, 这使银行的贷款管理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的干预。2009年初, 无锡政府组织国开行江苏分行和中行无锡分行共同向尚德提供2亿美元的贷款, 建设高效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项目。而在正式破产的半年前, 尚德已经要求破产的情况下, 无锡市政府成立了稳定尚德发展领导小组和协调服务小组, 无锡市政府明确要求银行不得抽贷, 并要求当地银行对尚德提供支持。当地业界流传的说法是, 银团对这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提出了30亿元的新授信计划。政府的强制干预, 无疑也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三、总结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 贷款活动占到银行总资产的三分之二以上, 而银行业的风险也主要集中在信贷领域。从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产能过剩行业所隐含的银行信贷风险, 亟待规避与化解。这些风险体现在2012年的银行业财报中, 就是制造业不良率攀升明显。银行要改变一味追求大客户的粗放发展模式, 一切以风险为导向和度量。而政府也应作出相应改变, 避免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市场, 以免最终改变不了尚德破产重整的结局, 却使银行损失增加。
摘要: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来自银行本身的原因, 又受政府、审计等外部机构的影响。本文将从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案例出发, 讨论银行在贷款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银行不良贷款的控制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不良贷款,新兴产业,政府干预
无锡尚德 篇2
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裁定对中国光伏巨头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
由施正荣创办于2001年的无锡尚德是尚德电力资产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产能占据95%以上。2005年,施正荣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100%控股无锡尚德的尚德电力公司,并在纽交所上市。
从2005年上市融资完成后, 无锡尚德也开始了快速扩张。地方政府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如今,光伏产业的龙头无锡尚德宣布破产,既是宏观形势所迫,更有发展过快所致。
与此同时,3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光伏电价征求意见稿中,给予的补贴电价已经确定还会上涨,这一消息将为中国光伏全行业的企业赢得更多生存的空间。
71亿债务无法偿还
3月18日,无锡尚德债权银行联合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申请。经法院审查,鉴于债务方无锡尚德无法归还到期债务,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相关规定,于3月20日正式裁定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
截至2013年2月底,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
无锡尚德由施正荣于2001年1月在无锡政府帮助下创建,主要从事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在鼎盛时期,该公司在全球拥有约1.1万名员工,产能曾跃居全球第三,施正荣本人曾因拥有23亿美元的身价登上中国首富的宝座,无锡也因为尚德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
而早在2005年末,无锡尚德银行贷款仅0.56亿美元,而到了2012年底已攀升至37亿美元。可见扩张之快,而地方政府和银行机构的推波助澜显然也给无锡尚德增加了盲目乐观的情绪。
投资“快赶猛上”雪上加霜
将无锡尚德逼入绝境的,不仅仅是近年来光伏产业的不景气,公司盲目地快速扩张也加速了其悲剧结局。
2005年上市融资后,施正荣开始大规模扩张产能。2007年5月,无锡尚德宣布投资3亿美元发展薄膜电池,并计划在2010年形成400兆瓦的产能。
但是,2010年8月初,无锡尚德正式停止在上海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计划,转型多晶硅电池生产。财务上也对曾经高投入的薄膜电池进行减值,2010年第二季度的减损支出为1.8亿美元,重大的减损支出对无锡尚德的每股收益造成了影响,较高的权益负债率让投资者担心。但当时,在无锡尚德看来,此种转型并不悲观,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利润。
2010年,光伏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无锡尚德全球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组件销量排名第一。2012年无锡尚德的产能已达到2.4吉瓦(1吉瓦=1000兆瓦)。
看起来做大做强就能走出困境,事实上,更大的困难正在袭来。2011年起,光伏行业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困境,各太阳能光伏应用国家大幅下调政策补贴力度,导致产品严重供过于求,全行业陷入亏损中。光伏组件价格从2011年1.4美元/瓦下降至目前的0.7美元/瓦。
行业大势裹挟下,尚德电力的经营业绩急转直下。如今,无锡尚德的负债总额已达到23亿美元,尚德电力的市值已从上市之初的逾49亿美元跌到如今的约1.5亿美元。
政府已经无力支持
事实上,无锡尚德的破产早有迹象。其高企的债务令政府也无力救援。
早在去年一季度,无锡尚德的资产负债率首度攀至80%以上,达82%,创下2005年以来的新高。当时,申银万国海外研究部分析师余文俊表示,2012年尚德至少得赚16亿美元,才能还清2013年3月(将要到期)的债务,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果不其然,今年3月份,无锡尚德还是熬不过这个春天。
无锡市政府有关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从政府的角度當然是不希望企业倒闭,但政府也没有权力让银行来兜底。政府能用的招,其实基本都已用了,如土地价格、税收优惠等。”
欧美“双反”之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失去了主要的海外市场,去年以来,中国大幅提高国内市场的容量。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光伏装机量仅为0.45吉瓦,而2012年已达4.5吉瓦,今年预期将达到6吉瓦以上。中国在短短三年内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之一。
“成也政府,败也政府。”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表示,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光伏产业的造富神话让数千万人涌入。他认为上游原料多晶硅价格2007年初翻至300美元的天价,但2008金融危机后骤降至20美元/公斤左右。施正荣高价时签的近70亿元的多晶硅供货合同遂成为致命毒药。
无锡尚德 篇3
关键词:破产重整,控制权的归属,DIP模式
DIP (debtor-in-possession) , 即“占有中的债务人”, 根据联合国贸易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破产法立法指南》中的界定, 占有中的债务人是指在重整程序中, 法院并不指定破产代表人, 债务人继续保有对经营的完全控制权。美国联邦破产法在第11章重整程序中明确规定以占有中的债务人自我重整为原则, 以任命破产受托人为例外。作为占有中的债务人, 可继续保留占有资产的权利且可在没有破产受托人的干预下对企业进行改组, 直至其破产重整方案得到法院确认。但是, 债务人的继续经营受到法院裁定和正常业务范围的限制。债务人必须服从法院在程序中做出的限制债务人从事某种经营活动的裁定, 同时, 当债务人进行正常范围外的业务或使用、出售或出租资产时, 都要经过通知和听证。
在美国的破产模式中, 《美国破产法典》第1121条规定, 破产重整的申请通常由债务人提出, 除非另有规定, 在重整救济令颁发后的120天内, 只有债务人才能提出破产重整申请;其他任何利益当事人, 包括破产管理人、债权人委员会、资本股票持有人委员会、债权人、资本股票持有人或者任何合同破产管理人, 只有在该条明确规定的条件下才能提出破产重整申请;如果债务人属于小型企业或者被当作小型企业来看待的企业, 则只有债务人才能提出破产重整申请。
在申请的受理和法律效力上, 《美国破产法典》规定:重整人原则上仍由债务人担任, 并被称为经管债务人, 债务人的原有经营管理人员仍保留原职, 但债务人的行为要受到法院与债权人委员会的严格监督与制约 (后者通过前者来表达意愿) 。
那么DIP模式有何优势与劣势?
一、DIP模式的优势
1、申请主体及时间。一般认为DIP模式有利于在最佳时机进行公司重整, 预防风险, 而TIB模式下, 公司管理层容易因为不愿意放弃控制权而不愿主动申请破产重整, 进而错过公司重整的最佳时机。因此, 在我国的破产案例当中, 债权人申请破产的情况较为常见。
2、经营的连续性和专业性。在DIP模式中, 通常由公司管理层继续控制公司, 如此能保证公司运营的连续性和专业性。而TIB模式下的破产管理人是专门负责清算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虽然在清算方面具有专业性, 并不善于公司经营。相比两者, DIP模式既可以保持公司经营的连续性, 又不排除聘请这些专业人员从事相关业务, 公司经营的连续性和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兼得。
3、对管理层的激励作用。在DIP模式中, 重整成功的激励机制会使公司管理层更加勤勉尽责, 而TIB模式中的破产管理人是简单的行使法定职责, 尽职程度极有可能不如公司管理层。
二、DIP模式的劣势
1、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存在疑问。造成公司破产的众多原因中内部经营政策的是一个重要原因, 即破产重整公司管理层在经营能力上让人存疑, 若DIP继续掌握公司的控制权并实行可能存在问题的经营政策, 将会使债权人的利益遭受到更大的损失。
2、利益转移的可能。在很多情况下, DIP一般拥有破产重整公司的股权, 如果允许其担任管理人, 其可能通过相关的交易变相进行利益转移, 虽然有法院、债权人的监督, 但监督并无法完全避免利益转移。
三、通过两则实务案例来分析
1、通用公司重整案。2009年6月1日, 通用主公司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以及其子公司土星公司等向法院申请适用美国破产法第11章进行破产重整, 破产申请提交后, 通用即成为“DIP” (占有中的债务人) 。
同日, 法院批准通用公司请求借入150亿美元作为DIP融资, 通用公司也提出了根据破产法第363条进行资产出售的申请, 准备将通用公司的运营资产和品牌出售给新设立的收购壳公司——汽车收购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也称“新通用”。之后, 双方签订了《主出售与购买协议》, 约定内容当中包括新通用承担通用的债务。在该协议签订之后, 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将对通用继续提供重整期间的融资。在收到巨额的DIP融资同时, 通用公司依据协议将主要优良资产全部转让给购买实体汽车收购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到此, 通用公司破产重整正式完成。
2、无锡尚德重整案。2013年3月, 8家申请人银行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无锡尚德)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由, 向无锡中院申请无锡尚德公司重整。同日, 法院做出了无锡尚德公司重整的裁定并指定无锡尚德公司清算组为管理人。为实现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完成重整计划草案, 中院案件合议庭多次组织召开债权人委员会会议和大额债权人会议, 并指导管理人最终拟定重整计划草案。之后, 顺风光电公司收购无锡尚德的方案正式获批, 在将近8个月之后, 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工作正式结束。据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管理人表示, 顺风光电掏出30亿元的方案已算是所有方案中额度最高的, 也是管理人可争取到的最大利益。在破产清算条件下, 无锡尚德的资产仅22.43亿元, 若将其清算价值变现, 普通债权的清偿比例仅15%左右, 还不如目前的31%受偿比例。
四、对比以上两个案例分析
1、申请主体的主动性。首先, 在申请破产重整的主体来看, 通用公司为债务人主动申请, 而无锡尚德为债权人申请, 若不考虑政府扶持等因素, 从通用公司通过重整获得新生, 而无锡尚德被收购的不同结局来看, DIP模式有利于债务人提前申请破产保护提前预防风险并最终实现债权人利益的最大化。
2、经营能力的专业性。对比案例可知, 在破产重整程序中, 最为理想的模式其实是资产的重组, 而破产重整期间的所谓盈利较为次要。所以通用公司在申请破产后立即聘请此前担任某纽约咨询公司执行董事担任首席执行官, 共同制定出较为合理的重整计划。由此可知, 相较公司管理层的丰富经营经验, 在资产重组方面, 律师或者咨询师等的专业能力更为受用。当然, 管理层可以聘请而且现实中也确实聘请了律师或者会计师来帮助他们制定重整计划。因此经营能力的重要性的优势其实并不那么明显。且相较于外部的管理人而言管理层在公正性、独立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3、DIP模式的风险。在案例中, 通用公司顺利重生, 无锡尚德则无奈被收购的现实, 看上去前者实现了债权人、投资人、员工等主体的最大利益, 而后者的债权清偿比只有31%, 对比看来前者优于后者。但通用公司利用“新通用”金蝉脱壳, 虽与债权人达成了协议, 却是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的基础上艰难达成的, 这种扶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国人民的损失。而且, 这种资本运作方式甚至在今后可以成为一种模式, 即公司股东在利益转移或者获取足够利润后, 不管公司经营策略, 然后申请破产保护, 利用公司有限责任规避责任, 然后在得到政府援助后金蝉脱壳成立新公司。TIB模式也存在相同运作的空间, 但是外部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更多。这样一来, 则回归到了公司的本质, 通过有限责任释放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而有限责任的存在又给了人们利用有限责任逃避责任给社会造成损失的空间, 再面临这种抉择的时候, 公司出现后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和发展就是答案。因此, 虽然DIP模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给了人们资本运作的空间, 但也给力人们无限的创造力, 而这种创造力正如公司给人们带来的创造力一样, 最终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五、结论
据此, 评价DIP模式的好与坏, 关键在于DIP模式能否平衡各方利益, 并在尽可能的程度下减少社会损失, 实现债权人的利益最大化。而在破产重整牵涉的利益方主要有三:其一是债权人、公司股东或者投资人、包括公司高管在内的所有公司员工、政府机关等。第三利益方往往关乎社会公益, 所以在公司债务清偿过程中往往也排在较为优先的位置。而TIB模式的侧重点在于理清法律关系, 实现剩余资产的有序分配, 这也是我国指定的管理人一般会动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当中选取的原因。但从总体上来看, 相较TIB模式而言, DIP模式更能激发管理层的创造性, 去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在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事实上也促进了其他利益方利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范建、王建文:《破产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冀宗儒:《美国破产法案例选评》,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李飞:《当代外国破产法》,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美) 大卫G.爱泼斯坦、史蒂夫·H.尼克勒斯、詹姆斯·J.怀特, 《美国破产法》, 韩长印等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贺丹:《通用公司重整模式的破产法分析》, 载《公司重整评论》2012年第2卷。
无锡尚德 篇4
对此,《投资者报》致电无锡尚德求证,对方明确表示,“这是传言”。
“前几天刚刚与银行有沟通,他们表示也还是支持。”无锡尚德投资者关系部经理张建敏如是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自2011年以来,欧洲债务危机深化,加上欧美“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以及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等一系列事件,让这家国内光伏企业龙头企业债台高筑。
目前,无锡尚德在美国上市的股价一直在1美元上下徘徊,市值也只有1.8亿美元,这与其巅峰时期的90美元股价和百亿美元市值,已是今非昔比。
重压之下,8月15日无锡尚德官网发布公告,尚德创始人、原首席执行官施正荣将不再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改由公司原首席财务官(CFO)金纬接任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战略官。
市场纷纷揣测:施正荣要走了?對此,张建敏表示,公司正在想办法多开拓美国以及新兴国家,同时希望多增加国内市场。施正荣从CEO位置上退下来,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更多的精力用于战略上的规划。不单为公司,也为整个太阳能行业。
16亿美元债务难题
无锡尚德今年第一季财报显示,公司负债达35.75亿美元,总资产为43.78亿美元,资产负债率自2005年以来首度攀至80%以上,达82%。此外,尚德的银行贷款也从2005年底的0.56亿美元,升至2011年底的17亿美元。
申银万国海外研究部分析师余文俊表示,2012年尚德至少得赚16亿美元,才能还清明年3月(将要到期)的债务,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家太阳能企业在高管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前几年的光伏产业扩产,造成了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下降。而尚德作为光伏企业中龙头,遇到问题很难掉头。要么不生产进行裁员;要么继续生产,增加库存亏本销售。
一位已从无锡尚德离职的员工姚先生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无锡尚德的员工流失率比较高,有些部门一直在招人,而自己同一批进去的四五个关系较好的朋友也都先后离开了公司。
另外,就在官方公告施正荣辞任CEO的同时,有媒体爆料称,施正荣为自己的另外一家企业谋私利。对此,张建敏反驳道,你可以具体的指出是哪一笔交易,而不能仅仅是货物的买卖,就说是为自己谋私利。
现在的无锡尚德真是问题缠身。
银行表态支持
“政府肯定不会让无锡尚德倒掉的。”在无锡随便一位出租车司机都可以给尚德的命运下判断。
无锡市政府有关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从政府的角度当然是不希望企业倒闭,但政府也没有权力让银行来兜底。政府能用的招,其实基本都已用了,如土地价格,税收优惠等。
“对于曾经树立的标杆企业,政府不可能不管。”中国人民银行无锡分行一位人士表示,政府部门已经就有关的事项进行了协商,不仅仅与银行,还有其他部门。至于具体细节,不便透露。
2011年底,尚德短期借债从2007年3.21亿美元攀升至15.73亿美元。同期,尚德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由5.21亿美元升至4.92亿美元。现金和短期借债比由1.62急剧下降至0.31,短期偿债能力大幅下降。
而7月30日,尚德发布公告称正在对环球太阳能基金管理公司(GSF)相关方提供的反担保展开调查。根据尚德披露的信息显示,GSF的管理者GSF Capital向尚德提供的5.6亿欧元等值的德国政府债券担保存在瑕疵,其可能系伪造而根本不存在。这让尚德增加一笔数十亿的或有负债,而国开行、中行、建行等都是尚德的主要贷款银行。
张建敏对《投资者报》记者说,最近各家银行还都有过来,包括国开行在内的银行均表示对无锡尚德还是支持。至于GSF相关方提供的反担保调查显示,现在还贷还是正常,也不影响GSF与国开行的关系。
无锡银监局有关人士也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银行反映针对无锡尚德的风险提示。
打不开的国内市场
银行、当地政府只能是救急,关键的问题应该还是企业本身如何渡过难关。
在张建敏看来,企业已经在做很多的调整。目前,无锡尚德45%的产品销售在欧洲,25%在美国,还有35%则在其他新兴国家。受影响比较大的是欧洲市场;美国市场今年会有不错的增长;至于日本市场,今年可能实现翻番。同时,尚德正在努力发展国内市场。
特别是对国内市场,张建敏表示,目前从用户端的电价看,基本可以实现平价上网。从宏观数据上看,去年一年中国用电是4万亿度,如果有1%是太阳能发电,那就是400亿度,需要40GW的生产能力,而目前尚德电力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能力仅仅是每年3GW,与整个大的背景相比,还是很小的。其实这个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并不是真正的过剩。
张建敏特别强调,施正荣董事长辞去CEO,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呼吁光伏产业,不仅仅是为了尚德,更多的是为了这个行业。
无锡尚德 篇5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也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解决高职教育经费不足、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成才就业的需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是一个备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不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众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提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德光伏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尚德光伏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分析
1.1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高职教育虽能在专业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培养人才,但由于环境所限,在操作经验、工作态度、企业文化等方面不能进行有效培训,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培养不出与企业所需求零距离的实用人才。所以在企业的实习实训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训,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职业氛围和岗位意识,有利于从旁观者的身份向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精神、融入企业文化,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沟通协作、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今后的晋升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尚德光伏学院海力士工学结合案例为例,参加过顶岗实习的班级优质就业率要超过普通班级25%左右。
1.2 促进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主要体现在校企文化对接的理念和模式在学院推广应用。学生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训通常周期为3个月左右,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学生和企业员工有了全面的交流、对5S等企业文化有了深刻的感知,学生返校后不自觉地充当了企业理念的传播者。教师和学院也在与企业的密切接触中,将在企业所学习到的应用到教学、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强化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在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建设上处处突出“职业”的特点,突出企业文化色彩和良好的职业氛围环境。尚德光伏学院借鉴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崇尚科技、以德取信”的企业宗旨,作为尚德光伏学院的文化源头,加强对学生的德教教育和科技精神的引导。学院经常举办知名企业家讲坛,先后组织了“尚德文化周”“海力士文化周”“尼吉康文化周”等校企联谊活动,积极在院内推广企业主流文化,在院内实施5S管理,5S不仅用于教室、宿舍、实训中心等场所的环境管理方面,还应用到学生行为规范的考核上。举办“企业杯”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进学生课外活动中,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体现职业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1.3 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效益的提高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他们之间的深度接触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业务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教师通过参与学生实习实训的管理,或者是带队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生产,对于充实教师的企业背景、继续深入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平台。尚德光伏学院每年向合作企业输送大量教师进行见习,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但通常这种见习都为期较短且以理论性学习为主。通过工学结合的实施,教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带队教师协助管理,可以与学生一同工作,同时也方便和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交流。
同时,资金和资源不足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加之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是消耗资源比较大的一种教育,集中表现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投资比较大、设备需求多、更新快、耗材多、管理有风险。因此,单纯依靠政府或高职院校自身已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企业等社会资源,以降低人才培养成本。院校通过工学结合的推行,在配合企业人力需求的同时,也更容易促成校企的深度合作,以获得企业在技术、设备和资金上的支援。同时,学生参与企业生产,通过劳动获得一些收入,也减轻了学业上的经济负担。
2 尚德光伏学院工学结合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工学结合形式的局限
工学结合的形式有很多,如订单式、“2+1”式、三学期式、“0.5+1+0.5+1”式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非常灵活的形式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尚德光伏学院目前仍然无法操作,只能在原有的“2.5+0.5”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工学结合的尝试。以海力士工学结合案例为例,我院在6月份学生上岗前结束本学期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将9-12月的部分课程推迟到下一学期进行,同时以企业课程替代了原教学计划里的4门课程。在这个过程里,尚德光伏学院作为二级学院,与科技学院教学科研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多次申请与多方沟通,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工与学矛盾突出。
2.2 工学结合内容的局限
工学结合形式的局限导致了其内容的局限。由于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的时间非常有限,企业在学生有限的实习期内,要对学生进行课程培训和岗前培训并承担管理任务,但企业又以质量和效率为目标,无法安排也不愿接受学生进行轮岗实习。因此,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多是从事简单的重复操作性实践,这就造成了学生工学结合时技能学习上的有限性。顶岗实习很难做到学习与工作相互结合、课堂与岗位相互结合,因而被有些学生和家长理解为顶岗实习就是将学生作为简单、低廉的劳动力去出卖。
2.3 工学结合中的阻力与困难
大部分高职院的师资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调入和新毕业的学生,他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受传统的影响较深,不论从思想上还是心理上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更不愿意作为带队教师与学生一起赴企业顶岗实习,这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同时,高职院校以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工学结合也缺乏制度的保障或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企业界对与学校的合作并无积极性,缺乏参与教育的动力,即便有企业参与也是以人力资本的节省为出发点,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
2.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4.1 行业企业动力有限由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分属于两个不
同的社会系统,在长远利益上两者虽具有一致性,但就现实来讲,企业是以效益为中心、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的。一些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把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演化为脱离专业的廉价劳动。法律、制度、利益补偿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行业企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不作为。同时,大多数高职学生不具备过硬的动手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操作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风险。
2.4.2 高职院校自身条件不足
院校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工作岗位和工学结合的需求。高职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能力的缺欠导致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不明显。学生到企业上手慢、适应周期长,这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学生到岗的期望值。同时,由于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随订单而变化,因此工学结合推进中岗位数量和用工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传统是20个教学周为一个学期,这样在时间上就与企业相冲突,不便于校企双方工学结合计划的安排。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企业的参与,就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
3 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方面
一是政府要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在高职教育方面的责任和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或组织冠名班、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等,可免交部分税收,在经济方面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用于发展高职教育的财政拨款,有计划地支持高职院校更新教学设施,建立专业实训基地,改善校内实习环境。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并鼓励行业、企业投资高职教育。三是要积极鼓励组建以高职院校为龙头,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等单位参加的教育集团,实行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充分发挥教育集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四是努力营造企业成为工学结合主体的环境,学校和企业应成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并列的主体,国家应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企业作为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3.2 院校方面
3.2.1 通过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产实践岗位,这是前提性的条件。因为离开了众多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就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岗位,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这些岗位并不是现成的,要努力去争取。为此,高职院校要开门办学,上至院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把寻找合作企业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展示自己能力的窗口,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为学院寻找合作企业,增加更多的生产实践的岗位。
3.2.2 在校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好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的准备。既然工学结合是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的多赢之举,高职院校就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要设身处地的为合作企业着想。为此,校内的教育教学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安排,尤其是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踏实的工作态度、高昂的工作热情,树立劳动观念、组织纪律观念,以便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院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并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满意、学生收益,这种合作才能够长久。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如今,各个院校结合各自的办学实际、专业特点探索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多种方式,这些具体的操作模式是工学结合实施的载体。尚德光伏学院也在前进的道路上积极创新,以自身为主体,构建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新形式。高职教育的腾飞需要企业的助力、政府的支撑,更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来赢得企业和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笔者作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尚德光伏学院的成员,见证了校企合作共同孕育的尚德光伏学院的诞生,同时也作为校企合作条线的工作人员,着重以尚德光伏学院工学结合的实践作为案例进行了总结、反思与深入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对策议。
【无锡尚德】推荐阅读:
尚德机构培训10-13
尚德守法食品安全07-15
做尚德守法小公民_演讲稿06-09
“尚德守法 食品安全让生活更美好”10-04
无锡文化10-20
无锡公交10-08
无锡职教园11-22
无锡伤残鉴定11-19
无锡江南大学10-17
中共无锡市委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