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文化(共9篇)
无锡文化 篇1
无锡市文化建设战略的若干思考
当前,无锡正在围绕建设“生态城、旅游和现代服务城、高科技产业城、宜居城”的奋斗目标,重点推进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大力推进人才、科技、文化、生态、民生“五个互动”,形成“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的科学发展新机制,文化名城建设是其中应有之义。顺应无锡新一轮发展要求,依据其经济地位、地理特征、人文特色、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城市形象,市政府正在积极打造“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使无锡这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找到了拓展新城市空间的途径,其目标就是塑造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形象,让无锡在历史光环的映托下,成为一座古今融会、人文荟萃的雅韵之城。通过打造文化名城,提高无锡的城市地位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无锡文化的鲜明特征
无锡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成、演变、发展的过程与中华文明的历程相同步。现代考古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曙光初照的所在地。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积极汲取全人类的文化精华,会通中西古今,融民族性、世界性、地域性、现代性为一体,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先进城市。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人类文化进入以信息时代为背景的发展阶段,网络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荡着华夏故土,不断改革开放,无锡文化正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变革,文化观念、文化结构、文化介质、文化功能等都处于新旧交织之中。这无疑是无锡文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承继、扬弃、拓展和更新的契机,是无锡文化的又一次精彩张扬。相信经历了这一过程的无锡文化,将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通汇中西,海纳古今,以更加强大的创新能力,打造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品牌文化,实现无锡城市文化的整体提升,培育出中国的、民族的、世界的、现代的、先进的无锡群体文化人格。
二、无锡文化建设战略
近几年来,经历了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的大起大落、大冷大热,面对着无锡自身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无锡人在错综复杂、深刻变化的形势中努力探索着无锡科学发展的新路。认清当前形势,理清发展思路,必须看清楚发展中的主要障碍,抓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市领导提出无锡的发展要从“四个觉醒”走向“四个自觉”,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意识、科技意识、人才意识、文化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并在行动上更好地做到生态自觉、科技自觉、人才自觉、文化自觉。从“四个觉醒”到“四个自觉”,是无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中的主要任务,也是决定无锡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
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市。这决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的“大”字换成“强”字。由“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仅一字之差,却是不同的战略选择:既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就像经济建设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变一样,文化建设更要注重内涵的发展、质量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增长。
文化强市应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文化之强”,把文化自身做强,也就是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使我市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二是“以文强市”,以文化之强促进经济之强、社会之强和人民之强,使文化成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无锡”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三、无锡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期盼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打造新的增长极的有力抓手,是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锡市建设文化强市的总要求和总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为支撑,以统筹整合资源、实施重大项目带动为途径,抓住城市转型升级机遇,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力争把无锡建设成为“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和具有文化影响力、文化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新发展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
今后三年,无锡文化强市建设的重点是抓好“六个一批”。通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力争把无锡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文物保护完好、文化设施先进、文化艺术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辈出、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明显提高、文化综合竞争力位居国内同等城市前列的文化名城。
无锡文化 篇2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文化旅游成为21世纪增长最快的旅游项目。对中国旅游业而言, 文化性观光旅游资源是最宝贵、也是在国际上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资源。作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无锡在海外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 许多旅游者因不真正了解无锡而并未将其列为旅游目的地;在国内旅游市场, 与近邻的苏州虽属同根文化――吴文化, 从文化和经济角度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在许多人心目中苏州似乎更具文化性。21世纪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赋予中国旅游业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无锡同样如此。因此, 要深度挖掘无锡的文化内涵, 发展城市文化旅游。
二、无锡城市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存在问题
无锡历来以风光秀美的太湖、中国古典园林等自然天成与人工修饰相结合的旅游资源蜚声海内外。其文化的多元化、浓厚的历史积淀、城市文化的开放性、时代性也日益为旅游市场所识别, 但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其缺乏鲜明个性, 缺少文化内涵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
1、主脉不清晰, 个性欠鲜明
文化个性既是城市各个历史时期文化沉淀所为, 也是城市特色文化的具体体现。无锡城市文化旅游目前历史文化的主脉不够清晰, 文化的主体定位不够明确, 吴文化特色不够显著, 作为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 民族工商文化深度挖掘不够, 工商文化的深层面现在还处于隐蔽状态, 传统文化积淀的优势被弱化, 现代建筑与地理环境、文化底蕴、城市精神的结合不够, 城市建筑缺少整体风格, 难以有效表达无锡城市文化的特质, 城市风格在日新月异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逐渐淡化。
2、产品单一, 突破创新不足
无锡的文化旅游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市场影响力, 开发较为成熟的主要是太湖及周边的园林, 对民族工商文化、吴文化、古运河文化等深度挖掘不够, 且大多停留在文化景观的陈列观光这一基本层次上, 游客逗留时间短, 旅游功能不完善, 缺乏深度体验和参与的产品, 尚未形成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会议考察、商贸购物等多层次的旅游产品系列。在现代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 无锡的城市文化旅游就显得大气不够、突破创新不足。
3、文化旅游尚未形成整个无锡旅游的载体
城市旅游开发通常经历三阶段, 一是产品阶段即造景点;二是产业阶段即普遍重视旅游发展旅游产业;三是以文化为载体的阶段即以城市景观为载体打造城市文化。无锡自1999年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以后, 重视打造旅游景点景区, 发展旅游业。并未将无锡城市文化突显出来, 应将整个城市作为旅游产品、旅游环境、最大的目的地来开发。
三、无锡城市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1、创造真实性和独特性的无锡城市主题文化—民族工商文化
城市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在城市化进程中, 要突破传统思维和发展模式, 确立以文化为主导的发展理念, 打造城市主题文化。无锡的工商文化要比历史上的农耕文化高一个层次, 是吴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笔者以为无锡可将民族工商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主脉。原因有四: (1) 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是苏南近代工业的中心城市, 是与上海、天津等齐名的中国六大工业都市之一; (2)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无锡又凭借扎实的工业基础,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进展; (3) 无锡城市文化竞争力以及重商意识、赚钱欲望、竞争心理等均名列全国前列, “重商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无锡文化的内涵特色; (4) 民族工商文化至今对无锡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状况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把民族工商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主脉是有利于无锡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生命力的, 亦是历史和现代的元素的结合点。无锡以民族工商文化为主脉, 符合城市文化底蕴, 对提升无锡城市文化品质、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拓展城市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培育文化旅游需求体系
文化旅游资源不同于良好的自然山水与生态环境, 其对各个市场吸引力不等。针对文化旅游的特点, 高端旅游市场是相对稳定、出游回头率高、消费能力强的市场, 因此要着力主攻这一市场, 为旅游者提供高品质、高档次的旅游精品和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中端市场是最稳定最基础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 应积极加以巩固和开拓。对此类客源市场开发主要取决于无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和今后的发展状况, 如何加强宣传, 扩大影响, 不断开发文化新品和名品是市场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百姓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 因此, 低端也不容忽视, 应积极培育这一市场。
3、强化市场营销, 营造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气质, 影响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无锡文化受“吴文化发源地”观点的影响, 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吴文化, 但吴文化绝不是无锡文化的全部。现在无锡正塑造“太湖明珠·中国无锡”的总体城市形象, 打造“工商名城、设计名城、山水名城、休闲名城、文化名城”五个城市品牌。这反映了无锡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 同时又创新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国内主流媒体以及境外的主要媒体加强合作, 对无锡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宣传, 为打造“五个名城”营造良好的氛围, 提升无锡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着力举办吴文化节、徐霞客国际旅游节、无锡太湖旅游节、无锡古运河文化旅游节等体现无锡特色的活动来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制作音像声像制品、印刷品等来宣传无锡的旅游文化, 帮助旅游者了解无锡, 了解无锡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做好网络营销, 向旅游者推介无锡, 激发来无锡实地体验的愿望;旧城改造中注意文化要素的保护, 主要街区、广场设计能表达文化特色的视觉性建筑, 笔者以为充分利用无锡的名人资源树名人雕塑, 使之成为无锡城市的精神力量。
4、打造城市文化旅游系列产品
(1) 挖掘民族工商文化旅游资源, 打造民族工商业文化旅游精品
无锡近代工商文化除园林、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几处名人故居外没有被挖掘出来, 可大力开发, 让旅游者了解无锡经济发展的轨迹与历程, 从工商文化中发现市场经济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找到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 同时也呼唤全社会新的创业人文精神。可开发以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为核心, 原老工厂的旧貌、原生产流程设备等为主的工业遗产带旅游;以小娄巷、棉花巷、荣巷古镇等为组合的历史街巷游;公益小学、公益中学、江南大学为主的教育旅游;开发三凤桥肉庄、亨得利钟表店、陆义茂染坊、世泰盛布店、仁和炒货和惠山泥人等老店的老字号参观购物游。
(2) 以古运河为轴线, 开发古运河文化精品长廊
与其他城市的古运河相比, 无锡段是最具原生态风貌、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水”与“文化”完美结合的运河段, 跨塘桥到清名桥的这一段“水弄堂”, 依旧是粉墙黛瓦民居夹峙, 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特色。重点开发“水弄堂”两侧荟萃的古街、古弄、古寺、古塔、古桥、古港、古庙、古窑、古驿馆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 展现无锡古运河一带曾经盛行的烧砖业、水上运输业。笔者以为以民族工商业文化和古运河文化这两种文化为核心, 开发出集古迹旅游、休闲度假、文化艺术欣赏、运河风情体验于一体的古运河历史文化长廊。
(3) 进一步挖掘内涵, 开发吴文化专项旅游
吴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著名教育家张其昀先生说“东南文化, 不在苏杭, 不在京镇, 在无锡之梅里。”无锡吴文化旅游资源遗存丰富, 笔者建议重点围绕两个核心区组织产品, 让旅游者体验吴地浓郁的乡情、多彩的民俗文化。开发以泰伯河、泰伯庙、泰伯陵为特色的古吴文化旅游区;拓展我国由农民捐资创办的第一座文化园林――吴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 完善旅游设施, 丰富旅游产品, 还原四千年来吴地生产、人文、民俗的画卷。
(4) 充分利用无锡名人资源, 开发以“二泉映月”为代表的音乐旅游
无锡历代名人辈出, 既有名医、画家也有文学家、音乐家, 尤其是民族音乐家更为突出, 著名的有华彦钧、刘天华、华秋苹、周少梅等, 笔者以为可据此开发独具特色的音乐旅游专线:一条以“二泉映月”、阿炳故居为代表的民族音乐旅游带;一条以均为江阴人的刘天华、周少梅为主线的民乐旅游线;一条以华秋苹为代表的琵琶之旅。三条音乐旅游专线以音乐家故居、“国乐研究会”、民乐演奏与欣赏为主打产品, 相互关联、互为补充, 既让旅游者了解音乐家的生平, 了解二胡、琵琶、丝竹等传统民乐, 同时还能欣赏到《二泉映月》、《十面埋伏》、《阳春白雪》等经典民乐, 提高了旅游者的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弘扬中国民乐。
四、结语
文化旅游产业的基本发展态势将是大变革带来大竞争、大调整带来大动荡、大发展形成大格局。无锡的文化旅游发展历史早、经验丰富, 但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更需要将无锡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连成线铺成面来开发, 以文化为先导, 以商贸和娱乐为支撑, 以都市风情为卖点, 以都市景观为载体, 走文化与都市旅游想结合的道路, 以文化引导旅游, 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品位, 以文化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才能将无锡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与高度。
摘要:本文通过无锡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对进一步拓展无锡城市文化内涵和深度, 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在创造真实性和独特性的无锡城市主题文化、培育文化旅游需求体系、营造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市,文化旅游,城市品牌,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著.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
[2]潘宝明等著.中国旅游文化[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3]庄若江.论无锡工商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品格[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8) .
[4]陈尧明等.无锡近现代“百年繁华”成因及其现实意义[J].江南论坛, 2005, (8) .
[5]李孝坤.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 .
[6]袁成.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J].经济师, 2004, (5) .
[7]吴芙蓉等.文化旅游——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一种旅游形态[J].现代经济探讨, 2003, (7) .
[8]李巧玲.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3, (2) .
吴文化源头在无锡梅里 篇3
2月14日,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在无锡新区梅村举行了“中国吴文化源头与梅里古都”学术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70余位专家学者,就吴文化源头和梅里古都进行了深入研讨,就泰伯及其精神、吴文化本体意义及其影响、吴越文化比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次会议是我国吴文化研究学术发展史上值得关注的一次重要会议,与会专家共同发布了《梅村共识》,《吴文化源远流长与吴泰伯“至德”立国》等106篇论文佳作结集出版。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吴文化以其内涵丰富的精神品格和色彩鲜明的文化内涵,催发了江南文明的蓬勃生机,同时也激荡着中华文明进程。本次研讨会在怀古、释古、论古的同时,追溯中华民族“至德”精神之源,通过开放而热烈地切磋交流,与会专家学者达成以下几方面共识:
太湖流域是吴文化的核心区,梅里是吴文化的源头。历史上的泰伯城是太湖流域最早的国都之城,虽已湮没,但不可轻易否定。吴国早期都城筑于梅里,世称泰伯城,早在东汉就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梅里(今梅村)为泰伯所居,后人建祠于此,至今庙貌巍然,民众年年拜祭;其东北鸿山西麓有泰伯墓,存世至今,未见争议,这也有力地佐证了梅里古都的吴文化源头地位。
泰伯是江南文明的人文始祖,弘扬泰伯“至德”精神。梅里是吴国古都,是著名的中华“德城”。泰伯奔吴昭示了一种千古传扬的“至德”,泰伯三让天下万世流芳,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谦让、尚和的厚德载物精神和价值追求。泰伯谦让、包容的“至德”精神,既是江南文人“道德文章”的典型,也是江南近现代工商实业家以德经商的宗旨之源,历经孔子等历代思想家的倡导而影响深远,在构建当代主流价值观时应予以继承发扬。
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其文化形象鲜明而魅力无穷,至今仍在演绎它的精彩,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吴文化研究如何系统、深入,避免宽泛化、碎片化倾向,如何在考古学、先秦史、地域和城市文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术视域中构建当代“吴学”,依然值得学界予以重视并为之不懈努力。
无锡文化 篇4
市调报告
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与苏州接壤,西与常州交界,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不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位列全国15 个经济中心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67.96万人,全市常住人口643.22万人,其中市区357.21万人。无锡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前10位,2011年无锡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880.15亿元,增长11.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1.7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2.72亿元;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724.47亿美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8元。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指数105.1,涨幅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指数为103.6,消费品价指数为105.8,商品零售价指数为104.1。世界五百强企业已有80家在无锡市投资,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13个,协议注册外资42.36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连续四年超过30亿美元,达到35.05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完成注册资本超3,000万美元重大外资项目33个。至2010年底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80家在无锡市投资兴办了151家外资企业。
无锡市滨湖区位于无锡市西南部,陆地面积262.49平方公里,下辖胡埭、马山2个镇,蠡园、滨湖、华庄、雪浪、太湖、河埒、荣巷、蠡湖等8个街道以及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江苏省蠡园经济开发区、江苏省无锡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江苏省无锡经济开发区、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等5个省级开发区。201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8万人。滨湖区是无锡市建设滨湖新城的重点区域和建设山水城、生态城的标志性板块,无锡实施特大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工程大多在滨湖区境内。滨湖区是著名的中国古代吴文化发源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阖闾古城就在滨湖区境内,中华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宗敬、荣德生诞生于此。
滨湖区是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58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1%,建成一批新兴产业园区和商贸特色街区,一批重大项目推进良好,软件、动漫、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有效开展。滨湖区大力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灵山三期、水上摩天轮等项目推进顺利,成功举办了山水文化节、生态旅游节、灵山胜会等系列节庆活动,2007年,旅游总收入实现62.24亿元,滨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滨湖正朝着无锡的新城区、旅游的好去处、科教的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繁荣的商贸区蓬勃发展。在城市化推进中,蕴含着巨大而诱人的商机:一是方兴未艾的都市工业,包括占地少、高科技、无污染、高度集约化的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电子信息化产业等;二是蓬勃发展的三产服务业,包括旅游、宾馆、商贸企业;三是房地产开发,包括民用住宅及商业用房的开发建设;四是逐步加强的社会事业,包括医院、学校及其它社会公用事业;五是大力建设的标准厂房。滨湖区濒临烟波浩渺的太湖,紧靠“江南第一山”惠山,拥有风景秀丽、长80多公里的太湖湖岸线。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的无锡的旅游景点大部分集中在滨湖区,区内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5个,2A级景区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
无锡市滨湖区荣巷街道位于名闻遐尔的江南名城无锡市西部风光带,距离无锡三大风景区“梅园风景区”、“惠山国家森林公园”、“蠡湖风光带”咫尺之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有总面积22.3平方公里,为滨湖区所属各街道之首,总人口10万,是中心城区人口导入区之一。
荣巷,得活山活水之天赐,自古就形成其特有的开放型文化,是一个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交融,有着深厚积淀的文化古镇,也是近代中华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德生、荣宗敬先生的生养地和创业地,原国家副主席“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先生的故乡。辖区内有无锡太湖学院、无锡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税务学校、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无锡立信会计学校、无锡第二工业学校、607研究所、614研究所、省微生物研究所、省血防所、油泵油嘴研究所、省原子医学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近二十家,是无锡市专业教育科研区。作为民族工商业发祥地,荣巷街道始终坚持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已有中外合资、股份制和私营经济等各类企业近一千多家,1992年和1993年分别跨入江苏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行列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乡镇行列。
荣巷历史街区又称荣巷古镇,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龙山南麓,梁溪河北,蠡溪片区的河埒地区西部,北以惠山山脉为屏障,南临无锡的母亲河——梁溪河,往东通过梁溪路与锡惠景区相连,往西通向梅园景区。
无锡荣巷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荣巷分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荣氏家族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家群体迅速崛起,使荣巷演变为街镇,给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建起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烙印和乡土特色的建筑群。至今,荣巷还保存着一条长约380米具有近代风貌的老街和157座具有时代烙印及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
“荣巷近代建筑群”,2002年10月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该历史街区源自明清之际荣氏家族聚居的自然村落,西离老城约2.5公里。荣巷作为无锡市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在体现江南水乡风貌的总体特征中,又具有自身别具一格的鲜明特征,其深受荣氏家族文化、工商文化、山水生态、名城历史、农耕文明、中体西用的近代文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形式多样性和地域独特性,构成了精彩纷呈的文化景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保护价值,是无锡文化名城、山水名城、宜居城市建设中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无锡城乡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潜在软实力。荣巷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面积为19.3公顷,其中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用地面积为8.4公顷。根据《无锡市河埒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无锡市荣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结合实际调查和研究,荣巷历史街区的功能将定位为:以“荣氏故里”为主题,以弘扬荣氏家族文化为主线,充分展示无锡近代工商业繁荣时期历史传统风貌特色的民居民俗文化特色,以居住为主、集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荣巷历史街区修复、保护、开发工程由中国著名的古城建设保护专家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亲自担纲,阮教授对无锡终于开始启动荣巷街区保护开发规划建设感到非常振奋。他表示,无锡作为江南重镇,其实拥有很多值得好好保存的历史文化遗存,但让人遗憾的是早先十数年这些遗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保护。荣巷古镇作为见证中华民族工商业滥觞的地方,具有很高的看点,其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的近代建筑群落在整个中国也不多见。保护得好,这种原汁原味的里弄特色今后的价值将飞涨,因为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传统特色。
阮仪三教授认为,荣巷古镇是华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价值较为丰富的近代建筑群落,在如此小的范围之内,集聚如此多的同“姓”建筑单体,实为罕见。荣巷的近代建筑是当时历史凝固的艺术缩影,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又映衬了家族的发展史,是一本反映荣氏家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书本。从整个建筑群落的规模到每一个建筑单体,都折射着荣家的发展史、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开发价值甚至优于乌镇、优于周庄。
无锡荣巷历史文化街区由无锡市滨湖区政府直属城投公司投入33亿巨资建设,同时由上海弘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程运营管理和市场推广。无锡滨湖都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滨湖区城投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滨湖区政府直属的全资国有公司,主要从事大型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以及对外投资和开发任务,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伍亿元整。上海弘基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弘基)成立于1997年,是从事商业不动产连锁运营的服务型股份制集团公司,弘基旗下拥有弘基商业、三益设计、弘策咨询等全资子公司。弘基以建筑设计和策划咨询代理服务为两翼,向广大开发商、品牌商家及机构投资者提供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全程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服务,包括商业地产项目的策划、设计、改造、招商、运营、销售和管理等综合服务,全面提升商业物业价值,全方位打造商业不动产领域服务产业链。上海弘基的成功案例有:上海创邑·老码头项目、海上海·弘基生活广场项目、弘基·徐家汇休闲广场项目、弘基·南汇商业广场项目、弘基·宝山文化广场项目、弘基·白马生活广场项目、弘基·宁波休闲广场项目、弘基·昆山财富广场项目„„。
无锡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三大风景区:
①梅园风景区:“梅园”距市中心5公里,交通便利。1912年,我国著名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东山购清初进士徐殿一“小桃园”故址,始建梅园。1922年园自东山扩充至浒山,面积共约150亩左右。1955年,荣毅仁同志根据他父亲荣德生先生的遗愿,将梅园除“乐农别墅”外献给国家。六十年代,梅园向东拓宽至横山,将梅园原“荷轩”改筑成“清芬轩”,作为新老区的联结枢纽;又在它的东南向,构“松鹤亭”,并新辟梅林,初步形成“松鹤园”景区的雏形。八十年代,横山景区范围内,新建大门、石坊、明壑亭、闻籁亭、怡怡亭;更在横山只巅构双层“吟风阁”;于南麓辟建以牡丹为特色的“小金谷”;又重建“开原寺”,翻修“畹芬堂”。在这前后,于东山东麓建“锡明亭”;于松鹤园内增建“梅园碑廊”,开凿“梅溪”,叠石成景,点缀碧云亭、琅琅亭等。清溪环流,花木有情,建筑疏朗,浅草如茵。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横山面向蠡湖处,再辟以“弘齐苑”为核心,占地27亩的“中日梅观赏园”,接着全面修葺了梅园老园。这样经过历时80余年似断还续的构园活动,使整个梅园景点疏密有致,布局紧凑合理,脉络贯通,浑然一体,人气涣焕然,风光常新。
②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惠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无锡市城区西侧,距市中心3公里,面积为933.33公顷。惠山国家森林公园主峰惠山为天目山余脉、毗邻大运河、山顶三峰并立,蔚为壮观。主峰高328米,依次称为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别称九龙山。又因山上多泉、故以“九龙十三泉”而名噪天下、素有“江南第一山”之誉。惠山地处江南水乡,东侧有京杭大运河,南面有太湖。山体多泉,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就在山麓。抗战前,惠山生长着合抱大松树、栎树和枫香,后被日寇砍伐殆尽;解放后大搞植树造林,山上郁郁葱葱,有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山下有果园、茶园和竹林。林内栖息着众多鸟类和一些兽类。公园内人文景观丰富,有建于南北朝的惠山寺、青山寺、明阳观;有建于唐代的“天下第二泉”,宋代的东坡诗石,元代的忍草庵,明代的双塔寺、寄畅园、东林书院等。③蠡湖公园:蠡湖公园坐落在无锡滨湖区蠡湖街道蠡湖,而蠡湖原名五里湖,又名漆湖或小五湖,后因湖面形状如一只葫芦瓢,所以又名蠡湖(蠡字本意为葫芦瓢意思)。到了明末时,文人又讹此湖为春秋时期范蠡西施泛舟之地。蠡湖位于无锡西南,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水域面积8.6平方公里,东南经十里长广溪联通太湖。蠡湖公园是属于园中之园——施苑,绿荫拥抱。筑有流韵、天远、悦红、清辉四亭,环水而筑的百米长廊——水镜廊,将集古今赞美太湖的名人诗词、绘画、摄影精品,展示蠡湖深厚的文化底蕴。亦可作为市民参与蠡湖文化活动,进行交流展览的平台。蠡湖公园是观赏蠡湖大桥的最佳位置。蠡湖公园位于蠡湖大桥北堍,依桥傍湖。公园以人为本、以水为魂,以植物造园为主。溪、池、湖交汇,水、林、景辉映,季节转换时空,林木变奏韵律,人与自然谐合。2004年国庆节前夕竣工开放,成为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休闲、娱乐、游览的又一好处。
无锡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大专院校有:
①无锡太湖学院(无锡太湖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综合性、多学科的本科普通高校,是无锡市重点建设的本科高校,其前身是2002年成立的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学院设立7个系,占地2000多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在校生达13000多人)
②无锡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江苏省政府、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民办专科高校,学院占地270亩,在校生2000多人)
③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学院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是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是经省政府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院占地18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目前在校学生7800人,教职工452人)④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无锡文化艺术学校系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无锡地区唯一的全日制艺术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现占地23亩,建筑面积10597.69平方米,学生总数700人)⑤无锡市第二工业学校/无锡立信会计学校 ⑥江苏省税务学校 无锡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大型居住小区有: 周边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约135万平米,人口4万余人。
①金色江南(无锡大型高端住宅小区,位于梁青路和梁溪河之间,绵延2400米。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602100平米,容积率约1.19,住房面积有90---290平方米不等,房屋均价9800元/平方米。一期“天景花园”,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二期“颐景花园”,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三期“秀景花园”,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四期“集景花园”,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
②愉景湾(无锡大型高端住宅小区,座落于无锡市滨湖区建筑路和隐秀路交汇处。北邻梁溪河,西靠五里湖,项目分四到五期进行开发,物业形态以全景式小高层、高层为主,建筑形式高低错落。建筑设计上,通过新古典主义唯美建筑和上流居所风情水系园林的绝美结合,展现瑜憬湾古典贵胄的气质。该小区建筑面积540000平方米,总户数3000户,房屋均价11000元/平方米。)
③山语银城(无锡大型高端住宅小区,位于滨湖区荣巷街道张巷,总建筑面积300000平方米,总户数1785户,房屋均价10000元/平方米)④富安华庭(无锡大型高端住宅小区,位于梁溪路与蠡溪路交叉口西南侧,总建筑面积102000平方米,总户数718户,房屋均价9800元/平方米)⑤大丁佳苑(大型拆迁安置小区,位于梁溪路和青山西路交叉口)⑥桃源居(大型拆迁安置小区,位于梁溪路与鸿桥路交汇处,总建筑面积41717.5平方米)
⑦梁湖家园(大型拆迁安置小区,位于梁溪路公益路交叉口)⑧梁湖南苑(大型拆迁安置小区,位于梁溪路公益路交叉口)⑨荣巷新村 ⑩蓓蕾新村 等等„„
无锡文化 篇5
近日,无锡新能源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在无锡新区微纳园召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吴新雄和江苏省商务厅副巡视员、江苏省贸促会常务副会长马海宁共同为商会揭牌。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华东区总裁徐湘华当选首届理事长,无锡国际经贸促进中心新能源项目总监朱刚被聘任为秘书长。无锡市政府副市长王进健到场祝贺并致辞,发改委、贸促会、民政局、建设局、商务局、金融办、工商联、新区管委会等单位领导出席,新能源行业领袖参加会议。
在成立大会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组委会与中国能源研究会、招商新能源、SPI分别签署战略支持协议,无锡新能源商会与感知中国物联网商会、无锡新区太科园共同启动能源互联网科技园项目,十一科技华信新能源分别与华为技术、远景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江苏天宏阳光与香港忠天集团签署战略合 作框架协议。
无锡市贸促会会长、会展办主任、无锡新能源大会组委会主任徐惠娟在介绍商会成立背景时表示,无锡新能源商会的成立发起,缘于由无锡市贸促会牵头举办的“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CREC)”。CREC自200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汇集了无锡以及国内外大量的新能源行业资源,同时,贸促会本身还具有强大的国际经贸服务体系和国际市场拓展功能,无锡新能源商会的创办可谓“底气十足、活力无限”。
“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江苏光伏看无锡”。无锡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光伏高地,企业集聚,人才荟萃。无锡新能源商会的成立,将进一步提升地区企业的凝聚力,也将有助于巩固无锡在新能源行业的领军地位。
据悉,无锡新能源商会目前已经吸纳了会员单位近100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商会将主要围绕市场开拓、项目对接等方面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对外巩固并提高无锡新能源产业地位和影响力,一方面,建设无锡新能源产业信息发布中心,通过网站、杂志、微信以及无锡新能源展会等公众平台展示无锡新能源产业形象,发出产业声音;另一方面,通过跨界合作,引导企业在能源互联网、光伏农业、绿色建筑、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等领域进行拓展;同时,通过整合无锡新能源产业链上各路 资源,推动无锡地区优质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建设。
今年11月5-7日,由国家能源局、中国贸促会、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无锡市贸促会、无锡国际商会和无锡新能源商会承办执行的“第七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 源大会暨展览会”将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聚焦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光伏电站智能化运维以及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等话题,打造中国最顶级的新能源行业盛会。届时,无锡新能源商会将组织会员单位盛装亮相,展示无锡新能源产业形象的同时推动市场拓展和应用。
浅析无锡吴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篇6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具有深厚的吴文化底蕴, 散落在无锡本土各地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名目繁多, 灿若珍宝, 记载着吴文化的历史沧桑。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文化与秦晋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闽粤文化等华夏文化既交相辉映, 又各显特色。然而无锡吴文化遗产在无锡旅游发展中没有发出应有的光彩, 没有占据应有的份量, 与以鼋头渚为代表的太湖风光、以影视城和灵山胜境为代表的人造主题景观相比, 备受冷落。
一、无锡吴文化遗产现状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 无锡吴文化遗产现状
1. 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无锡已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5处。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的定义, 无锡的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五种类别:
古遗址:如阖闾城遗址、吴王避暑宫遗址等;古墓葬:如鸿山墓群;古建筑:如寄畅园、惠山镇祠堂群、东林书院、泰伯庙和墓等;石窟寺及石刻:如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国山碑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如阿炳故居、荣氏梅园、薛福成故居建筑群、永泰丝厂旧址、茂新面粉厂旧址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 无锡手捏泥人、宜兴手工紫砂陶艺、梁祝传说等8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吴歌、锡剧等8项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名目繁多。
(二) 无锡吴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开发特色不明显、精品不足、重点不突出。
吴文化并不是只有无锡才有, 在苏州、常州等地也可探寻到吴文化。因此无锡在开发吴文化旅游时, 往往也入俗套, 与其他几地雷同, 没有自己的特色。如今无锡的吴文化旅游属“点多面广名气小”, “点多面广”系天然生成, “名气小”有先天和后天因素, 尤以后天为主。没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吴文化的丰富积淀, 进行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的开发新景点、大景点和反映吴文化特色的景点。
2. 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目前, 无锡吴文化旅游的开发盲目粗放, 旅游产品档次低, 文化、科技含量低, 市场针对性差, 导致旅游经济效益不显著。
3. 旅游商品匮乏。
当前, 无锡吴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但与吴文化相关的旅游商品却较匮乏, 未能形成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很明显, 这无疑是让无锡损失了大量的旅游经济收入。
4. 景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可以说无论哪个景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 当然吴文化景区也不例外。城镇建设带来的环境氛围商业化和人工化对吴文化景区造成极大冲击;对景区内古建筑进行不恰当的重新包装, 在建筑材料、颜色及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人为改变, 破坏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5. 宣传力度不够。
吴文化在国内可以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但无锡在吴文化景区的宣传力度上还远远不够。比如旅游者到了无锡, 不知道这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或者虽然知道这里拥有丰富的吴文化, 但却不知道该去哪些地方才能真正领略到吴文化的真谛。还有, 与吴文化相关的景区很多, 但它们的知名度都太小, 旅游者对它们知之甚少。
二、无锡吴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
(一) 旅游主题形象定位
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开发出特色吴文化旅游产品?首要步骤就是塑造吴文化的主题形象。主题与形象是资源的生命, 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工具。在吴文化开发中主题形象定位是核心问题。
1. 一个地区要增强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必须
树立鲜明的地区形象。对本地区的旅游开发有一个总体的主题定位和开发理念。无锡自古就是吴文化繁盛之处, 人文荟萃之地。因此, 可以“吴之发祥地, 人杰地灵乡”为地区旅游主题形象, 将吴文化的开发与城市形象定位紧密结合起来。
2. 对于一些景区同样也可进行形象定位。
如民俗村 (吴文化公园) , 它融江南吴地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为一体, 以艺术、文物、园林景观及普通居民的生活情况为表现形式, 具有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多种功能。因此, 可以“小小民俗村, 尽显吴风情”作为形象定位语。
(二) 旅游景区的建设
1. 实行集中连片开发策略。
结合无锡市吴文化遗产数量大、单体吸引力等级不高的特点, 无锡市吴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施行集中连片开发策略, 把空间相邻的文化遗产集中统一开发, 通过通道链接、功能完善、内容整合、形象共塑、管理一体等手段, 以合力形成规模较大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旅游区。就目前无锡吴文化遗产状况来看, 可以培育五个精品旅游区:一是以寄畅园、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二泉映月》、惠山古祠堂群为代表的惠山古镇旅游区, 确立“名园·名泉·名曲·名祠”的形象主题;二是以清名桥水弄堂为代表的古运河历史文化旅游区, 含古运河两岸的文物古迹, 确立“运河人家, 旧时江南”的形象主题;三是市中心游憩商务旅游区, 含崇安寺、阿炳故居、东林书院、钱钟书故居、薛福成故居、无锡的老字号商店等, 确立“大师故居, 华东名街”的形象主题;四是以梁祝文化、陶瓷文化为核心的宜兴善卷洞旅游区, 含祝英台琴剑之冢碑、梁祝墓、英台阁、祝陵村、梁祝文化陈列馆、宜兴陶瓷博物馆等, 确立“善卷文化, 梁祝故里”的形象主题;五是以泰伯庙、吴地民俗馆和泰伯墓为核心, 增加纪念性场馆和展示性场馆, 形成古吴文化和民俗旅游区, 确立“至德泰伯, 吴地始祖”的形象主题。
2. 进行景区改造更新。
对于文化遗产的解说, 文字要力避艰涩难懂, 内容要能与旅游者的知识和参照系发生联系, 富有时代感、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启发性;可考虑借助适当的科技手段 (如声光电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 , 来增强文化遗产的景观性, 强化文化遗产对旅游者的“五觉”冲击, 酿制梦幻意境;适当增添休闲设施, 赋予文化遗产景区的休闲功能;综合应用表演演示以及设置可参与性的游乐项目等手段, 将肃静抽象的文化遗产生动化、通俗化、情景化, 使文化旅游过程不但能够观赏, 而且可以参与, 可以体验, 可以品味。
(三) 旅游线路的设计
1. 综合型:
将无锡吴文化旅游与无锡自然风光游及主题公园游结合起来设计旅游线路, “古绿结合”, “古今结合”, 满足大众口味需求。具体旅游线路可根据游客需求来组合, 如锡惠景区→鼋头渚→灵山胜境、古运河→太湖→影视城等。
2. 专项型:
把意义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的文化遗产组合起来, 形成能吸引对某一方面文化有特殊兴趣的旅游者的特色旅游线路, 如古运河风情游、二泉映月游、吴文化寻根游、工业遗产游、名人古迹游等。
(四) 旅游产品的升级
推出观光、访古、民俗、祭祖、宗教、节庆、休闲度假等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 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以吴文化为包装, 通过游乐化、情境化、休闲化等打造手法, 将文化融于“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中, 设立一系列以吴文化为包装的主题酒店、主题会议中心、休闲会所、康体休闲中心、餐饮群落、商铺群落、茶馆群落、作坊群落等, 让游客在休闲体验中去了解吴文化的魅力。
(五)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
做好吴文化遗产的开发规划, 贯彻旅游环境保护的思想。在开发过程中, 采取积极措施, 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 就地取材, 依景就势, 切不可粗放开发与盲目利用;对一些重点吴文化景区, 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 以免超过旅游环境容量, 造成破坏;在保护好景点的同时, 注重对景点周边环境的整治, 使周边环境和景点风格相和谐,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六) 注重营销
1. 吴文化景区和旅行社应通过市场细分, 充分
了解整个客源市场情况, 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 来吸引旅游者。
2. 通过举行节庆、纪念活动、研讨会、论坛等, 吸
引媒体的报道, 借机宣传无锡吴文化,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使无锡吴文化的重要价值得到社会的广泛的认识。
3. 加大对无锡吴文化研究的资助力度, 积极促进大量优秀研究成果的产生。
出版有关无锡吴文化的文化丛书及音像制品。
(七) 开发制作吴文化旅游纪念品
面向市场, 紧紧围绕旅游者的购物需求, 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和开发研究机构;通过题材创新、表现形式创新、制作工艺创新、载体创新、品牌创新等策略, 开发制作丰富多样的吴文化旅游纪念品。
(八) 区域联合, 做强品牌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展地, 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安徽东部等地是吴文化的传承地。无锡应与这些地方联合, 形成完整的吴文化链条, 共同提升吴文化影响力, 做大做强吴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郑向敏, 等.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
[2]江苏省旅游局.江苏导游基础知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3]许纯玲.文化旅游开发[M].武汉:科学出版社, 2000.
《无锡景》里话无锡 篇7
“我有一段情呀,唱拨拉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在奔赴“死亡之宴”的前夜,玉墨和姐妹们为她们救下的女学生演唱了一遍《秦淮景》。温婉动人的吴侬软语伴着明眸皓齿的顾盼风情,悲剧的美感和张力让许多观看《金陵十三钗》的观众纷纷感动落泪。
其实,电影制作方精心推出的这首《秦淮景》并不是原创作品,而是根据民间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这支小调在民间传唱已久,其最广被人知的歌词成型于民国初年,讲述的是无锡通火车后城内外的繁华景象。当年在无锡的茶亭里,常有妙龄少女在二胡的伴奏下为游客们唱起《无锡景》。太湖碧波万顷,茶水香飘四溢,游客们在少女婉转清脆的歌声中惬意地了解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与特产,也不知不觉地沉醉在江南细腻雅致的风情中。
“小小无锡城呀,盘古到如今,东南西北,共有四城门呀。一到子,民国初年份呀,新修那,一座么,光呀光复门呀……”《无锡景》里所讲的“无锡城”,指的是现在的无锡老城。老城依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所以就着运河的流向形成了有趣的纺锤形结构。从无锡老火车站一下火车,曲折蜿蜒的老城街道与横平竖直的新规划城区迥然相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清代无锡城一直是著名的稻米集散地,共开辟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当时,无锡承办漕粮的大粮行有源义、元丰等十数家,这些大粮行大部分都集中在北塘区尤其是三里桥一带。在沪宁铁路通车之前,三里桥是无锡最繁华的街市,也是无锡城市的商业中心。
1906年沪宁铁路修至无锡,1908年4月全线通车,改变了无锡陆路运输的情况,也给无锡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沪宁线通车后,漕粮改由铁路运往上海,无锡站也成为无锡城新的交通中心。火车带来了新事物和新观念,独具慧眼的商人也在火车的汽笛声中看到了滚滚商机。早在盛宣怀筹建沪宁铁路的时候,一位叫顾达三的商人便利用私人关系,开始着力经营土地买卖。在车站附近筑路前,顾达三就买下车站至北门之间的大量土地,无锡第一家较近代化的旅馆“启泰栈”便开在这里。后来这片土地果然大幅升值,顾达三坐拥城市新的黄金地段,大发其财,成为名副其实的“无锡地皮大王”。
沪宁线的无锡站设在无锡北门外东北,虽然无锡的东北段城墙离火车站很近,然而起初这段城墙上并没有开门。人们去往火车站,只能经过后竹场巷黄泥桥穿西村里抵达。辛亥革命前后,新成立的市公所顺应民意,在无锡的东北城墙上又开设了一个新北门,这就是《无锡景》里所唱的“光复门”。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市公所还在崇安寺至光复门间修筑了公园路,与城外新修的汉昌路、运通路相连,经过大洋桥直通火车站。从此,城内的人去往火车站可以直接由公园路通光复门,经过汉昌路和运通路抵达,而不必再绕经北门。运通路和汉昌路附近也逐渐发展起来。
翻开1926年的《中国旅行指南》可以看到,当时无锡的繁盛街市有城内大市桥、公园路、仓桥、打铁桥等。北门外北大街、大桥街至三里桥等西门外和南门外也有繁盛街市。在这些繁华地段中,西门外和北门外还有夜市。西门外夜市营业到十时止,而“新北门外汉昌路至通运路,夜市十二时止。”这两条路的繁华可见一斑。
在旅行指南所记载的35家新式饭店中,开设在与铁路有关的街道“运通路”“汉昌路”和“公园路”上的一共有18家,占总数的一半多。而在所记载的16家新式旅馆中,开设在“运通路”和“汉昌路”上的就有12家。可见,火车站所带动的这几条街道正在成为城市新的成长点。
“无锡到往来呀,火车真便当,通运桥下头是大栈房呀。栈房里,修饰得满清爽呀,热闹那,市面么,像呀像申江呀。”《无锡景》第二段描述了无锡通火车之后的热闹繁华。里面提到的“运通桥”又称工运桥,本是北门外著名的运河码头,因为地理位置靠近火车站,在沪宁铁路通车后,这里便成为了热闹的水陆转运码头。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堪与上海申江相媲美。无锡城的商业重点也从原先的三里桥一带转移到运通桥一带。
随着近代铁路的发展,近代旅游业也随之兴起。沪宁线的贯通让更多人了解了无锡、有机会来无锡观光旅游。这首向游人介绍无锡风土人情的《无锡景》也沿着铁路线传播开去,让鼋头渚、梅园、天下第二泉、惠山香片、无锡泥人店等成为了无锡最好的城市名片。而大客流的到来也带来大量新事物和新思想,近代工业很快便在无锡扎下了根。从运河边小体量的纺锤型城市,到活跃的近代商业新城,铁路的修通对近代无锡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而民国初年无锡的变化被时人编进了歌词,也借由悠扬的旋律流传至今。
无锡文化 篇8
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从猿到人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劳动,猿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大脑和手为核心的主体机制。大脑可以思维,手可以操作,这就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而变成“高级动物。”有了主体机制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实践认知能力的主体人,人类才能把自己提升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从而把客观世界变成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客体。而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需要有主体能力才可以的。人类社会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自身存在形式。
远程教育是各高校自主招生,自主出题考试,高校会根据自己的培养要求和教学情况安排入学考试。但是这种考试是水平考试,不是择优考试,主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以保证入学后能适应所学专业的要求,同时也了解学生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大部分学校都是采取“宽进严出”考试策略,只要符合基本的学习条件,入学注册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另外,符合相关规定,还可以免试入学。
入学考试科目
专科:语文、数学、英语;
专升本:大学语文、英语、政治。
学习方式
网络大学通常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期限。网络教育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制力和自主性,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网络教育主要是学生通过点击网上课件(或是光盘课件)来完成课程的学习,通过电子邮件或贴贴子等方式向教师提交作业或即时交流,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集中面授。
潜力
所有人离不开教育:早期教育、课外辅导、少儿英语、职业教育、出国留学、商学院、移民服务„„而在信息化爆发式发展的趋势下,网络教育越来越凸显出优势:
1、网络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了学习效率;
2、网络教育可以跨越因地域等方面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使教育资源共享化,降低了学习的门槛。
优势
网络教育的主要优势:学习时间灵活、补充知识、学习地点灵活、自由选择课程以及自由掌握学习进度的是用户认为网络教育的最主要因素,其受选率均在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时间灵活、补充知识、学习地点灵活、自己掌握学习进度以及个性化教育等都体现出网络教育的自主性、灵活性特点。从用户对网络教育的反应来看,网络教育的灵活性特征成为吸引用户的最主要原因。
相关资料下载后打开:
无锡文化 篇9
VLAN代码
很多人都说,失去的永远觉得是最好的!我想,每个人的生命中多多少少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吧。很多时候,为了一件事,我们必须努力去放弃另外一件事。有时候失去的也变成了一种美好!我们都会努力祝福彼此,幸福安好!
又有人说,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淡定;现在的很多人也许都处在这个不上不下的时期。只是由于外界的一些事情一些压力让我们无从去选择。
又要到周末了,为了周日的工作正常的进行,又要开始准备了。首先,还是联系好周日上课的老师,然后通知不知道的学员,安排好教室,检查投影仪‘、分频器、电脑。给一对一的学员也要联系上。每个周六的晚上,注定又要失眠中。
今年三菱PLC的课程还有三周的时间就要结束了,protel电子线路板设计的课程也是,UG编程和网络工程师Linuxc编程一对一的两个课程年底之前也会结束掉。还有为了教学的需要,也为了年后更好的服务好学员,正在严格把关模具老师方面的招聘。
很多的时候,我总是在反思自己的工作,有的班级不需要管理,有的班级管理起来还是那么费劲。尤其是PLC的课程,现在我们的优势就是重点在于老师,为了让学员能够真正的学到知识,我们的老师是选了一波又一波,当然,相对于的课酬方面成本也是大幅度的增加。现在在程序方面,我们选的老师主要是院校和工程方面都接手过的,这样学员的理论知识方面会扎实的牢固些,有利于学习后面的内容;关于实操方面,我们选择的全部都是在公司里或者工厂里做的工程师及以上级别的来授课,这样的话教给学员,他们学好后,尽可能的自己工作以后,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抑或着有人指点一下,就明白的。
最近也考察了一些其他城市做的比较好的,高端的PLC培训,我们以后也要吸取别人的优点,来更好的更实际的去为学员服务。
今天面试了一位网络工程师的老师,在这个老师的试讲中,从中也有不小的收获,就比如说今天学习到了关于VPN方面呢的一些知识,可以进行远程服务方面的,比如说财务方面的,他们使用的金蝶软件,是不能够拷贝回家的,那么在公司没有完成,回家可以用自己的电脑通过VPN进入到公司的电脑上,还比如说如果公司电脑系统出问题了,但是维修人员出国了,他也可以通过VPN来修复。在这个传输的过程当中可以进行加密,这样比我们通过QQ、MSN、邮件等要安全方便很多。
每年全国各类企业对网络工程师的人才需求缺口在60万人左右,而实际需求远远大于
这个数字,网络工程师不仅IT专业企业需要,广大的非IT企业也需要,就业前景是非常乐观的,同时网络工程师和其他一些专业比起来具有一些特点:工作起点高,发展空间大,职业寿命长,越老越吃香,性别无偏好,工作最稳定,不用频繁跳槽,前景年年好,薪水待遇高!
7.某机械公司新任人力资源部部长W先生,在一次研讨会上学到了一些他自认为不错的经验,回来后就兴致勃勃地向公司提交了一份全员培训计划书,要求对公司全体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脱产计算机培训,以提升全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久,该计划书获批准,公司还专门下拨十几万元的培训费。可一周的培训过后,大家对这次培训说三道四,议论纷纷,除办公室的几名文员和45岁以上的几名中层管理人员觉得有所收获外,其他员工要么觉得收益甚微,要么觉得学而无用,白费功夫。大多数人认为,十几万元的培训费只买来了一时的‘轰动效应’。有的员工甚至认为,这次培训是新官上任点的一把火,是某些领导拿单位的钱往自己脸上贴金!听到种种议论的W先生则感到委屈;在一个有着传统意识的老国企,给员工灌输一些新知识,为什么效果那么不理想》当今竞争环境下,每人学点计算机知识应该是很有用的,怎么不受欢迎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请分析:(1)导致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企业应当如何把员工培训落实到实处?
答:这次培训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1)培训与需求严重脱节。
2)培训层次不清
3)没有确定培训目标
4)没有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2)企业应该按以下措施把培训落到实处:
1)培训前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包括培训层析分析、培训对象分析、培训阶段分析。
2)尽量设立可以衡量的、标准化的培训目标。
3)开发合理的培训考核方案,设计科学的培训考核指标体系。
4)实施培训过程管理,实现培训中的互动。
5)重视培训的价值体现。
五、思考题
1.如何进行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可选用哪些方法和工具?
2.简述需求分析的基本工作程序。
3.如何运用绩效差距模型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4.简述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
5.简述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6.简述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工作的三个阶段。
7.简述培训效果的信息种类及评估指标。
8.简述培训效果跟踪与监控的程序和方法。
9.如何根据培训的目的和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准备工作培训的内容选择培训方法?
10.简述培训制度的内容及各项培训管理制度起草的要求和方法。
21.培训效果信息的种类包括()方面的信息。
A.培训时间选定B.受训群体选择C.培训场地选定D.培训形式选择
E.培训教师选定
22.用于培训效果评价的指标或成果主要有()。
A.认知成果 B.技能成果C.情感成果D.绩效成果E.投资回报率
23.头脑风暴法()
A.强调培训中学员的参与性B.可规定多个主题,帮助参与者进行创新性的训练
C.关键在于排除思维故障,消除心理压力,让参与者各抒己见D.在开始讨论的阶段,组织者和参与者都不能评议他人的建议和方案E.要求培训顾问先进行大量的概念导入的讲授,才能带领学员进入讨论阶段
24.拓展训练()
A.是以外化性体能训练为主B.可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 C.可提高参与者的动手能力
D.可改善参与者的心理素质E.是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训练
25.网络培训的优越性在于()。
A.培训的进度安排更为灵活B.可及时更新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