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024-10-30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精选9篇)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篇1

摘要: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要注重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架, 要注重实践教学, 突出专业特色。

关键词:高职,形象设计,实践,创新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设置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末, 我国美容美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 初中占50%, 高中占30%, 大专占18%, 本科占2%。美容美发、化妆行业的从业者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偏低, 操作技能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提高, 这种简单地把人分割开来的修饰包装——美容、美发、化妆, 已远远不能完整地塑造人的整体形象, 精通化妆、发型并且拥有高学历的全面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热点。就无锡地区而言有众多美容美发培训机构, 但仅仅注重一个方面, 只顾技能的培训, 没有把它纳入学科建设, 上升到艺术设计专业来构架。无锡地区也没有开设形象设计专业的高等学校, 高职院校培养这方面人才也几乎是空白。针对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 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来满足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提高大众生活质量。为此,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市场需求, 打破了只讲技术、缺乏理论作为后盾的现状, 主要培养灵活、创新、艺术与技能相结合的全新形象设计人才。从发式、化妆到服饰的整体和谐以及个人气质的培养, 扩展至化妆造型、装扮艺术、美甲、美发造型、摄影、首饰、时尚服饰设计等, 这些课程相互协调构成一个整体, 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架

(一) 知识结构的构架

形象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及较强的形象设计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岗位群为整体形象设计师, 高水平的化妆师、发型师、服饰搭配师、色彩顾问、礼仪指导、美容导师、营销人员。因此在编订专业知识结构中,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重视实践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人物形象设计能力为重点。在专业建设中, 我们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以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为目标, 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精品”需求。根据行业的过去、现在、将来预测等, 寻求专业生存与发展的更广阔空间, 避免了培养目标中的急功近利。在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审美情趣的培养的同时, 加大人文学科知识与市场调查、公共关系学、礼仪知识、形体训练的培养。开设传统文化、音乐欣赏等方面的选修课, 以综合化的教育来构架这一新专业。建立以课题案例为中心的模块式的设计教育体系, 将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成若干教学模块, 融合跨学科或专业领域知识。只有根据形象设计专业的实际, 在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安排上注重基础课、专业课、修养课以及创作课的有机结合, 并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 教学总结,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架

1. 创造性的课堂

改变老观念, 死教条。形象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 所以教学要紧密地与生活相结合, 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 分析了解社会各阶层人物的角色特性、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等, 有了生活的积累, 才能够更好地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整体形象设计。在教学上, 培养学生掌握表现生活中人物形象的本领是核心目标。形象设计专业永远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掌握它的运动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分析和研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仪容、仪态、仪表等综合性训练, 使学生懂得人物造型的基本原理, 熟练掌握基本规律, 为形象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服饰配件设计课程, 本课程是服饰装饰品从设计, 制作到完成的过程。造型的美感通过着装与首饰等一系列装饰物的搭配, 产生整体妆扮的艺术效果。在授课时, 教师准备大量的服装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学习多种服装的设计风格, 观察了解时尚服装的前沿, 以及不同的服装所展示的不同妆型。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 让学生在了解最新流行时尚的基础上去观察与服装相搭配的佩饰、发型和妆型的设计。在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后, 再进入造型设计阶段, 创造出完美的形象。最后以实践的方式, 让学生结合不同的服装类型设计出不同的整体形象设计。摄影课程是形象设计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考察课程, 课时数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程中, 先让学生懂得照相机的功能与用途, 然后让学生了解光色, 理解妆型、发型、服型和摄影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具备化妆专业基础的同时, 了解并学会运用摄影知识拍摄自己的化妆作品。像近年来流行的电脑合成, 暗房冲洗, 数码影像技术等特殊技术处理, 让学生掌握其基本技巧, 并帮助学生学会对画面、场景、光线变化的调整技术, 为以后一部分去影楼就业的学生打下基础。鼓励学生在室内摄影棚大胆尝试各种造型技法, 每次课程建立个人技能档案, 以照片、光盘、录像等形式记录, 方便教师与学生一起观摩点评, 在课程结束之时清楚的看到自己专业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学会较强的技能、技巧, 娴熟的技术, 是实现整体形象设计的基础。在教学上, 应当加强这一方面内容的训练, 不容忽视。但是, 教育不能只停留或满足于这一点, 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整体形象设计创作课, 来引导启发学生增强创造意识, 只有向创造型发展, 才能成为时代需要的思维敏捷的创造型形象设计人才。在课堂教学和专业实习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这一点, 引导学生通过举一反三来确定创作题目, 让他们大胆地去展开想象, 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才能使学生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各种艺术展览、美术展览、民间工艺等, 都可能成为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 定期去关注和学习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为了不至于让观摩成为形式, 之后组织讨论或用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 加深对观摩对象的认识。我院对面的蓝印花布博物馆为国内私人博物馆, 博物馆集中展示了馆长多年来精心收藏的上千件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 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民间蓝印花布实物精品3000多幅, 时间跨度从百年前直到如今。专业教师多次组织08级形象班同学去参观交流, 馆长的热情接待与讲解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2. 强调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树立起课堂就在实验室、工作室, 而实验室、工作室同样是课堂, 社会和市场也同样是最好的大课堂的观念。改变让学生死背教条, 采取“实战”法的教学模式, 把专业中大部分课程放在实训室和社会活动完成。例如整体形象设计课程, 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筹办形象设计大赛活动, 从分组策划、租赁服装、制作配件、设计造型、走秀, 贯穿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课程。同时找社会上行业内知名的造型师、形象设计师做评委点评打分, 在此过程中, 学生一是增加乐趣, 二所涉猎的相关知识不是单纯的在课堂所能得到的, 益处不言而喻。

在首先保障专业总体计划和学院目标实施的前提条件下, 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需要, 积极寻求课程计划与文艺活动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带领本专业学生, 经常参加文艺演出、时装表演等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巧, 又激发艺术创造灵感, 初步掌握不同人物造型的特点, 积累经验。人物形象设计班在化妆老师带领下, 为我院团委对外诗朗诵比赛, 学校新生入学晚会承接化妆与造型任务, 在实际操作中练习, 认识不足, 提升技能。下图为化妆老师带学生观摩金大国际美容美发学校举办的苏锡常三地化妆大赛, 近距离接触模特, 了解T台秀快速换妆流程, 直观地感受到专业的气氛和震撼力, 加深对专业的认知。

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形象设计专业扩建、改建校内实训基地多处, 包括化妆室、美发室、形象设计中心、室内摄影棚、画室等, 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实验、实训、实习仿真环境。并与校外多家影楼、影视公司、美容院、服装设计公司、广告设计工作室等合作, 建立一种稳定的实习关系。

4. 开展社会培训

目前, 全国美容美发机构已超过120万家, 从业人员达600万人, 在短期内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仅凭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开展社会化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安排、鼓励教师参加国内知名影楼、美容院、设计工作室、艺术剧院的实际工作, 基本达到两学期有三个月或半年时间实训, 主要跟踪时尚界流行的新应用技术的研究、调查。积极聘请行业专家、社会各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 作为兼职教师、客座教授, 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讲课, 以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操作技术的应用等。由于形象设计专业的流行性和时尚性的特点, 决定了专业教师不能吃老本, 需要不断跟上时代步伐, 做到知识的快速更新。所以, 客观上就要求专业教师教的是观念, 是规律, 是创造, 而决不是书本里的条条框框。同时, 又由于专业的特性导致了教材内容始终滞后问题, 所以, 与社会上的专家的密切交流, 可以让专业教师在堂课上增加行业当前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 把握专业信息动态, 对学生的未来也大有裨益。

三、结语

虽然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无锡城院刚刚起步, 只要我们虚心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继续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 借他山之石, 纳百家之长, 使我们的办学更具特色, 教学更有特点, 学生更有特长, 为地方经济腾飞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组.职业教育是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周生力.形象设计专业的特点与教学原则探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篇2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65年的江苏省无锡商业学校,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更名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截至10月,学校有九龙、姚湾、锡惠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600余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96万余册,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7个、实训(验)室167个,实训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0余个。设有15个教学院,设有应用型本科专业4个,专科专业41个[2-3] ;有专任教师484人,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3000人。

历史沿革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篇3

关键词:发展党员,素质与质量的关系

近几年我年发展党员的比例数在稳步增加:2007年发展党员35名, 学生党员人数约占学生总人数的3.54%;2008年共发展党员95名, 学生党员人数约占学生总人数的3.96%;2009年上半年已发展党员99名。我们已发展的党员总体上素质较好, 质量较高。

一、目前影响我院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 有少数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存在动机不纯、目标理想不够远大的情况

据调查, 目前青年大学生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中有的入党动机比较纯朴, 但目标短浅, 入党动机不崇高;有的入党动机不明确, 不正确, 应该给予批评纠正。

(二) 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 时政的注意度不强烈

在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很少有突破, 大多是文件的宣读, 形式比较单一。时事政治新闻能够引起大多学生的注意, 但学生很少主动分析时政的背景, 关注的程度不深。

(三) 比较容易忽视预备党员的教育

有一些预备党员学习态度不认真;有的是原则性不强, 对同学中的不良现象、违纪现象不劝阻, 不教育, 甚至自己还有违纪的;有的对集体活动态度消极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形象。对预备党员的教育, 是保证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一环, 千万忽视不得, 应通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 使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与“教育”工作并重。

(四) 党支部的工作模式过于传统, 党务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 有些学生不愿意入党的主要原因是“对党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和“入党后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影响学习”。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组织生活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改进。另外, 党务工作者中有部分人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还不适应新的学生党建形势的需要, 不能给学生党员更新、更多、更有说服力的信息, 抓不住学生思想脉络以及社会焦点和时事的热点。

二、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的几点思路

(一) 正确把握发展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努力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加强和改进发展学生党员工作, 把学生中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是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 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大举措。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 不盲目地追求发展党员的数量, 正确把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与质量是辩证统一, 两者不可分割。质量要通过一定的数量反映出来。没有一定的数量, 也就无质量可言。长期不发展党员, 当然不存在发展党员的质量问题。但有了数量, 也不等于就有了质量, 如果离开了质量求数量, 就会使党员队伍素质下降, 就会影响党组织的战斗力。因此, 我们在发展党员工作中, 尽量做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既做到了有一定的数量, 更注重保证质量。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求数量, 尽可能多的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

(二) 确保质量, 重在培养

在做好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中, 不断努力追求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关键是在下大力气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科学计划, 周密组织, 积极培养, 全面考察, 把培养工作做深做细, 落到实处。一是党委科学周密组织培养工作。根据我院的实际, 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由各系党支部书记和辅导员担任, 保证了学生党务工作的相对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二是早选苗, 早培养, 努力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只有建立一支由众多学生参加的积极分子队伍, 才能使我们在培养和发展党员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为确保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创造一个先决有利条件。我们每年在新生入学时, 专门安排时间对新生进行教育工作, 请学院主管学生的书记作专题报告。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和党章等。进行党的理想、宗旨、信念等教育, 提高新生对党的认识, 端正入党动机。三是在培养和考察工作中, 既突出了重点, 又兼顾全面。在培养中注重了学生干部等参加学院及社会活动积极, 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也注意对那些素质好, 入党积极性高, 专心学业、成绩优秀学生的培养。四是把培养和考察工作, 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我们要求培养对象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 每个季度至少向支部交一份思想汇报。培养人要经常地找培养对象谈心, 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支部定期召开一次支部大会讨论研究、布置对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 及时调整培养计划。

(三) 严密程序, 严格把关

1、根据实际, 党委制定出制定符合我院学生党员发展的程序。由于我院是三年制大专院校, 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时间比较短, 因此, 我院党委根据实际制订了一个“339”学生党员发展计划, 也就是打入党申请报告后至少发展3个月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成为积极分子后至少3个月建表成为发展对象, 成为发展对象后至少发展9个月成为预备党员, 这样, 一共用至少1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预备党员的发展, 再加上后期培养的时间, 发展一名党员至少用了27个月, 虽然时间上相对紧凑, 但是符合我院三年制大专院校的实际。

2、是充分发挥团委的作用。在支部确定参加学校党校培训的重点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 都必须首先经过团委的推荐, 特别是团委认为团员作用发挥不好的, 可以一票否决, 防止发展党员在质量上出现偏差。

3、是广泛接受学生的监督。在确定参加学校党校培训对象、准备发展对象和准备转正的预备党员, 我们提前一周公示, 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对意见比较集中的, 及时进行调整, 保证了发展的党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增强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透明度。

(四) 在实践中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确实增强党的信念

1、与社团相结合

学生们基本上都为某个学生社团成员, 学生对社团活动参与性高, 在社团活动中已尝试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教育, 如结合纪念“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举办大型文体比赛和签名活动, 组织开展党的知识竞赛。通过社团举办大型活动, 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又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近年来, 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如我院建工系在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有序展开系列教育。如参观华西新农村建设, 徐霞客故居, 祭扫烈士陵园, 参观城市建设, 参与城市治污调查等, 以生动、真实和富有思想性的主题活动使大学生接受教育, 以此激发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系青年志愿者组织学生深入社区, 公园开展宣传活动。总之, 学生党建工作通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党建工作向规范化和精品化方向发展。

3、与实习单位相结合

当前大学生实习周期长, 对学生不可能做到天天观察考核, 加强与实习单位联系, 做好教育和指导工作, 并与实习单位建立共管共考机制, 已被证明行之有效。

三、当前存在的新问题

(一) 申请入党的学生多, 党建队伍人员不足。

目前很多院系也没有配备专职党务秘书, 因此党员一般一个人除要做10-15个入党申请人的联系培养工作, 还要负责入党学生的前期材料准备工作, 难以把好质量关。而后期所有的材料工作主要由支部书记和个别辅导员党员完成, 工作量巨大。

(三) 学制短, 学生党员先进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与本科院校四年制相比, 三年制的高职院校学时较短。在国家大力推行高职教育“2+1”模式后, 学生在校时间更短, 通常只有两年。以我院艺术系为例, 学生在大三都在开展专业认知及毕业实习工作, 由于学生分散在各类企业中, 学生之间的接触不多, 学生党员开展工作的机会较少;与此同时, 低年级学生也很难有机会与学生党员在校园内经常接触, 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展示。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篇4

学校前身是1959年3月原国家农机部创办的无锡农业机械制造学校,学校与江苏大学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12月18日,教育部、财政部发文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单位名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前十名(A档),进入国家“双高计划”第一方针。

学校有中桥、太湖两个校区,占地850多亩,建筑面积34.6万平方米;资产总额1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9亿元,图书馆藏书85万册;设有13个教学单位,开设专业58个;有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留学生12800多名,教职工800余人。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篇5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合作,企业博士工作站,高职教育

针对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办学的实际困境, 高职教育如何体现层次和类型特征, 积极推进高职特色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改革, 提出了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以期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产、学、研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融为一体, 让它们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互相代替。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达到校企之间的纵向深度合作,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建局面, 创新合作模式。

一、研究背景

当前,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 即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主要内涵是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2年4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就推动高校“十二五”科技工作时说到, 坚持把推进协同创新作为战略选择。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前沿, 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 促进资源共享,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 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近几十年来, 全国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合作,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二、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权威统计机构麦可思报告指出, 当前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计算机类专业失业量较大, 但是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仅以软件行业为例, 每年人才缺口大约几十万。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在于目前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对于这类专业, 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 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计算机类行业的特点, 导致很多高职计算机类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通过调查显示, 每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相关企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来学校求才的企业数量也是逐年增加。因此一些学习成绩好, 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非常受企业青睐, 都能很快找到满意的单位。而其他学习能力较弱, 专业技能较差的学生很难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主要是因为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 汇聚了大量精英, 如果计算机程序员素质不高, 其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很难在本行业占据一席之地。连续多年,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初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 但对口率却不高。因此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该专业人才需求饱和了, 而是人才的专业性不够突出, 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与企业需求的问题, 从而在就业择业中处于劣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恰恰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教学中,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最重要的原因是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目前,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采用“2+1”模式, 即2年理论教学+1年实训教学, 其中实训教学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但通过实际教学发现, 该专业的实训教学实际效果并未达到理想要求。一方面虽然经过前期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已经基本实现了理实结合方式, 即通过项目式教学达到“学中做, 做中学”的目的。但所有的项目依然是以书本为主, 没有真正通过企业项目的流程训练, 学生还是停留在“照书”学习阶段。另一方面, 虽然在实习阶段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但因缺乏实训经费支持, 学校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大多是流于形式, 学生教师都不重视, 产生“放羊”现象, 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为此,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结合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本专业师资特点, 以产学研结合为出发点, 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三、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 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资源与环境, 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要么合作深度浅, 不足以满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异;有的虽然程度深, 却无法达到宽口径人才培养的目的。所以, 有必要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满足学校与企业的要求。

(一)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为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近年来主动调整专业建设, 对一些已不能适应无锡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行限制或停止招生, 并新增物联网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6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校重点专业, 为了大力发展该专业, 自2010年起, 该专业共引进了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大大加强了该专业的师资力量, 也着力提升了学科的科研力量。为了更好地让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发挥特长, 同时适应高职人才教育的特点, 在本专业前期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提出企业博士工作站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针对高职教育中产学研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科研实践工作, 运用博士的专业理论知识, 把企业科技进步与人才成长结合起来, 做好技术积累和创新, 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高职教育产学研的创新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理论上可以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项目对接, 研究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为高职教育产学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并引起学者对于校企合作纵向深度介入高职人才培养开发的研究兴趣。对教师探寻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应用型研究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践价值在于驻企业博士工作站的建立, 入站博士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 与建站单位一同研究科技发展方向, 研发新产品, 与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课题申报等方面合作。同时,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人才培养战略的新形势下, 入站博士与企业共同探讨研究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把企业博士工作站建成高层次技术创新平台。不仅对企业本身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还将示范和带动高职院校科技与人才创新工作。

(二)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素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学校进一步与企业为加强合作,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 主要目标一方面是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切实为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提供更大空间及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社会、企业和行业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及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因此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施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合作培养仍然需要从教学着手, 最终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提供操作空间。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 在站博士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 融入企业内部, 从而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对于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因此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不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进行删减, 同时通过提炼岗位需求, 归纳专业核心能力, 综合考虑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进行实践教学期间专业课程的设置, 为保证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政策教学活动提供操作空间。

2.修改课程标准, 规范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目标。虽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保证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的操作空间, 但仍然需要对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教学进行约束和考核。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必须把课内外教学统筹起来, 融入企业实际项目实施考核标准, 对入站博士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和考核, 对进入企业博士工作站企业实习的学生重点进行科研训练, 实现教学相长,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进一步建设师资队伍。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将具有研究能力的博士教师培养成具有“三能型”教师, 即教师不但需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 能指导学生实训、实践;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工作中, 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 校企合作开展应用型项目研发及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入站博士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管理、专业技术革新、新技术应用和专利成果咨询等一系列活动, 教师还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动接轨区域产业, 将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行业, 真正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

4.完善企业博士工作站过程系统。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合作最终还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时安排和讲授方式等方面加以优化, 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建立一套合理的过程系统。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入站博士教师与企业真正对接, 鼓励入站教师可以完全参与并融入企业的科研研究和实践生产工作, 并且充分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前沿技术知识和经验教训积累下来, 直接引入课题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利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入站博士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双导师制, 这样可以使实习学生在导师的实践指导下充分掌握专业技术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 入站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职业技术的难易程度, 进行分层次授课。充分调动和联合入站博士与企业研究人员的力量重新序化现行教材和教案;利用在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教训以及企业资源, 积累项目教学资源, 充实完善改进教材, 使枯燥的课本内容通俗易懂, 提高课题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的实用性。

(3) 以需求为导向对接区域产业设置专业。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 提高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意识,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与地方区域经济人才市场对接。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入站博士在企业内的研究科研工作, 联合企业依据区域产业的需求性优化专业结构, 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 在变化中升级, 培养区域产业不可替代的技术专业人才。

(4) 以创新机制来加速科研的发展, 建立良好的创新平台与机制。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 建立入站博士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建立的创新合作机制和创新团队机制, 充分发挥入站博士的个人潜力。鼓励入站博士教师与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课题申报等纵向、横向课题方面合作, 建立灵活集散的团队形成机制, 实现思想到实践的人才发挥优势融洽组合。

四、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于2012年在4家企业开展企业博士工作站, 前期工作主要以教师学习为主。至2016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是在企业博士工作站的定位, 企业教师的有效工作方式, 教学效果的评估及验证, 以及企业博士工作站的工作制度方面仍然需要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年来引入多位高层次人才, 但这些高层次人才刚步入高职教育领域,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教学能力, 同时他们普遍缺乏对企业的了解;企业也很想与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合作, 共同进行项目开发, 学院在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的想法也由此萌发。2012年9月,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率先提出设想, 并牵头开展了在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的筹备工作。工作站在前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归纳了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要素, 制定了实施的基本方式, 自2012年底签约以来, 逐步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研究。从2013年起计算机应用专业每年派驻2名博士教师进入企业博士工作站进行交流学习和挂职锻炼, 目的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为主, 进一步熟悉软件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2014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又与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及其所属公司上海奥蓝托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博士工作站深入合作。在201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内进行试点和选拔, 2014年选派5名学生进入702所实习, 通过在站博士教师及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实习阶段的研究指导。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学,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进入702所实习的学生由刚开始都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强度和难度, 实践项目也不是在学校和书本上所讲述的知识, 难度大无法掌握。通过企业和入站博士教师的共同指导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终都适应了企业的高强度和快节奏工作, 和企业正常员工一样进行工作。通过实习和双向选择, 其中2名学生被实习单位正式聘用为正式员工, 其他学生也在南京等地区找到不错的对口工作。同时, 入站博士教师与702所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科研项目, 联名发表了2篇学术论文, 并且对2012级方熔同学共同指导的毕业设计获得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 省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2015年又选派了3名同学进入工作站企业进行实习, 目前正在进行实践教学。

根据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特点积极联系相适应的高新科技企业, 通过与学院洽谈合作在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博士站, 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进行实证研究,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应用。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创建了校企合作由过去的“请进来”到现在的“走出去”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形成创新型高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入站博士充分利用企业博士工作站这个平台, 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 与建站单位一同研究科技发展方向, 研发新产品。同时, 入站博士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为学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把博士工作站建成高层次技术创新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尝试, 除了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外, 很多内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研究的进展及结果。本次研究对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相关制度方面还未尽完善, 除了研究本身推进较慢以外, 还有认识的统一、学校总体教学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也验证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进步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易新河, 文益民, 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 2014 (2) :36-61.

[2]肖维明.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 2016 (1) :116-118.

[3]许士群, 张荣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 2011 (2) :24-26.

[4]李瑜芳.中国公办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结合难点与对策[J].中国电子教育, 2014 (4) :97-98.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篇6

1. 第四届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动漫专业竞赛情况分析

1.1 竞赛命题分析

本次竞赛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两类。

1.1.1 三维类考题分析

三维预赛考题为, 在三小时内设计一个候车亭。使用3D软件建模, 打上简单灯光并贴上材质后渲染输出。预赛的考题综合测试了考生的设计能力、三维建模能力、灯光布置能力、材质设置能力等。知识涵盖面比较广, 难度适中, 与企业部分岗位 (三维建模师) 上岗要求接近。

三维决赛考题为, 根据本题提供的部分素材资料 (怪兽模型、场景模型) , 在四小时内, 制作一段动画, 提交16秒、720*576像素、*.avi格式动画。具体制作要求如下:

该考题着重测试考生的镜头设置能力、动作调试能力及渲染输出能力, 难度中等偏上, 能够拉开考生的成绩。与企业三维动画师的上岗要求一致。

1.1.2 二维类考题分析

二维预赛的考题为:根据本题提供的动画形象, 在三小时内, 使用Flash、Photoshop、AfterEffects等软件, 制作一段火团的动画。动画需协调, 自然, 真实。

二维决赛的考题为:根据本题提供的动画形象 (任选其一) , 在三小时内, 使用Flash、Photoshop、AfterEffects等软件, 制作一段角色侧面原地走路的动画。动作需协调自然。

考题测试了考生对运动规律的掌握、软件的运用能力、色彩的把握能力等。知识涵盖面广、难度适中, 与企业二维动画师上岗要求接近。

1.2 学生作品分析

本次竞赛中, 三维类获得一等奖的预赛作品, 不仅候车站的设计合理、样式新颖, 而且光照充足、材质真实。在短时间内能达到这样的制作效果, 可见学生的基本功比较扎实, 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堂知识, 而且动手能力较强, 思维敏捷。决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 镜头设置合理, 动作比较流畅, 并且设置了一部分的基础材质。决赛的考题难度较高, 学生除了要掌握课堂上的动作运动规律知识外, 还需要做大量的动作设置练习, 熟练地掌握三维软件的运用, 有较协调的动作感觉, 才可能在四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制作出完整的动画。

二维类的预赛和决赛学生均采用手绘板结合Flash软件制作。获奖学生的作品除了在卡通角色的绘制上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外, 动作也比较协调, 有的还有些适度的夸张和变形, 有着卡通特有的趣味。并且一部分学生还利用剩余的时间给走路的动画绘制了背景, 使动画更有表现力更丰富。

1.3 竞赛情况分析

1.3.1 成功之处

本次竞赛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三维类预赛有83人参赛, 选拔出20人参加决赛。二维类有70人参赛, 选拔出29人参加决赛。在培训预赛选拔阶段, 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培训, 争分夺秒地练习。可以说本次大赛, 很好地带动了学习风气, 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本次竞赛, 真实地反应出了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的质量。参赛学生大部分能在考试时间内, 提交出比较完整的动画作品, 有一部分还能制作的较有创意。但有的作品能够看出学生在动画制作上存在问题, 如动作不协调, 时间控制不准确, 等等。通过教学改革, 动漫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强化了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引进了项目式教学, 等等。同时, 校企合作的展开,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 这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更好的训练, 让他们对动画的制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次竞赛检测了教学改革的成果, 体现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进步。

1.3.2 不足之处

本次的竞赛的命题和学生作品的评审都为本专业的教师, 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三维动画考题虽然知识面广, 有一定的深度, 但与企业的实际项目还存在差距。企业在作品的规范性上和完整性上要求更高, 但本次大赛中, 学生作品普遍不够严谨。如能让企业的资深动画师参与到命题中和评审中, 势必竞赛的命题会与真实项目更接近, 对作品的要求会更高, 评分也会更规范。

一部分学生的表现不够理想, 教学仍需改进。一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考题, 或者动画提交不完整, 还有的学生制作的动画存在严重的问题。与省级和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奖作品相比, 我院学生作品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找到不足, 吸取经验, 改进教学。

2. 第五届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动漫专业竞赛情况分析

2.1 竞赛命题分析

第五届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动漫专业竞赛命题在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命题的基础上, 有所修改和完善, 修改部分如下。

三维预赛考题为, 根据提供的几幅图片素材, 在三小时内制作或自由设计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民居 (室内、室外均可) , 并使用三维软件制作设计图。要求: (1) 有卡通趣味。 (2) 模型完整。 (3) 有相应的贴图。 (4) 有灯光。 (5) 可用软件:3DSmax、Maya、Photoshop、Painter。

本次考题较之上次考试更能体现出动画的专业特点, 在测试考生的三维建模能力、灯光布置能力、材质设置能力等软件运用的基础上, 更强调了动画场景制作的创意和规范性, 如动画场景高模的制作和布线规范等, 更接近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 更能体现专业核心能力和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

三维决赛考题在原考题的基础上, 加入了专为Maya软件操作的考题。题目为:根据提供的一段影片素材, 制作一段动画, 可用软件:MAYAAfterEffects (最终效果可以参考样稿) :

考题内容的增加, 使三维决赛考生的选择范围更为广泛, 既能够选择动作调试的试题, 又能够选择完成表情制作;既能够使用3Dsmax软件操作, 又能够用Maya完成。并且试题难度都为中等偏上, 能够拉开考生的成绩, 与企业三维动画师的上岗要求一致。

2.2 学生作品分析

从三维预赛的学生作品来看, 一部分学生选择照样图临摹, 一部分学生选择自己设计动画场景, 说明学生的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由于考试时间有限, 自己设计动画场景的学生往往顾此失彼, 或者造型欠考虑, 太规则, 不够突出动画的特色, 或者贴图材质不够合理, 没有卡通的趣味。一部分选择临摹的学生, 虽然有些部分不用自己思考, 在模型上比自己设计的学生强, 但在材质和灯光部分也把握得不够好, 气氛没能很好地渲染出来, 优秀的作品并不多。

三维的决赛部分作品来看, 本次参赛学生都能比较完整的完成考试作品, 都掌握了三维动作制作的基本知识, 但从动画调试的流畅度, 节奏感、速度感觉和力量感来看, 仍然是好的作品为数甚少。动作制作部分是三维动画的一个难点, 学生需要理论结合实际不断练习, 熟悉运动规律, 才能做出好的动画。

2.3 竞赛情况分析

2.3.1 成功之处

本次竞赛的试题修改后, 更能充分体现专业核心能力, 与市级、国家级等高级别的技能竞赛接轨。根据行业标准精心设计竞赛命题, 考核更为全面, 知识点更为深入和细致。

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比较高, 通过培训预赛选拔阶段的训练, 学生熟练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提高了学习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成果。动漫的教学一直提倡与市场接轨, 项目式教学。本次职业技能大赛的作品, 体现出了学生作品的严谨性和创新性。学生勇于制作自己思考创作的作品, 并且从模型的布线、uv的展开、贴图的制作各个方面, 体现出了严谨的制作态度, 符合行业要求。这是较之前的职业技能大赛有所进步的地方。

2.3.2 不足之处

本次大赛也反映出学生水平的不足。如对软件的熟练程度还有待提高。三维软件因为操作复杂, 学习时间长、内容多, 很多学生在课后没有及时练习, 仅靠课堂时间是不能达到熟练程度的。这说明教学时要加强趣味性,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自己钻研和练习, 同时也要安排好课后训练的内容, 让学生有的放矢, 达到练习的效果。

学生对动作制作的感觉把握不够准确, 在速度感、力量感上均有不足, 动作节奏不够紧凑。这就要加强三维动画运动规律的教学,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 使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结语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篇7

一 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问卷”为依托, 从所学专业性质、所在年级、性别、籍贯所在区域、家庭经济情况等六个问题入手, 调查创业认识、创业意向、创业原因、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创业准备等20个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问卷400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329份, 有效率82.25%。经过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相关资料信息:

(一) 创业认识差异

调查资料显示:有78.12%的同学认为, 创业就是开办一个自己的企业, 也有18.84%的同学认为在就业岗位上做出业绩也是创业, 还有3.04%的同学选择了“其它”看法。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 广大大学生们对“创业”的认识还存在明显的差异。大部分大学生们把“创业”等同了“办企业”。在对大学生创业所持态度方面, 有33.43%的同学选择了“支持”, 这说明现在的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内心里对创业认可的学生数有明显增加, 但12.16%的“随便”和“反对”选择, 也预示着我们的工作压力还不小。在对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问题的认识上, 仅有48人认为“非常大”, 更有35.87%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很小”或“极小”, 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创业本身的前景并不看好。综合来看, 就目前数据显示的状态是:广大大学生们对“创业”想说爱还真不容易。

(二) 创业意向差异

一个人贫穷, 不是口袋贫穷, 而是脑袋贫穷。创业意向就是一个人脑袋里创业的想法, 想法决定你的一生。本部分问卷由“您在校期间有没有创业的意向?”、“您毕业后是否有意向创业?”、“您在校期间是否有过创业尝试?”等3个问题组成。它从“在校期间”和“毕业后”两个时间段角度调查大学生们的创业意向。在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上, 有20.06%的同学表示在校期间就有创业的意向, 有48.63%的同学表示“暂时没有”, 还有26.14%的同学没有考虑在校期间的创业问题。这说明被调查对象在对待“在校期间创业”这个问题上激情不高, 考虑者仅占五分之一, 绝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把“在校期间创业”列入自己的计划, 更不用说将创业付诸行动。在对“您毕业后是否有意向创业?”问题的选择上, 仅有8.81%的同学对毕业后创业有迫切要求。尽管329份有效问卷中有167份问卷显示在校期间进行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等创业尝试, 但仍有近50%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创业尝试。这与我们教育方掌握的“创业尝试”较高的数据有一定的偏差。但在“您毕业后是否有意向创业?”同一问题的选择上, 却有72.64%的同学选择了“只要时机恰当就会选择创业”, 这说明广大被调查者将“创业尝试”的意向转移到了毕业后。

(三) 创业原因差异

一个人有了创业的意向, 要想将它付诸行动还需要一个驱动的理由。在“您想创业的出发点是什么?”、“您产生创业想法的来源是什么?”两个问题的回答上。有137份问卷选择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所占比例高达41.64%, 只有5.47%的问卷选择了“解决就业”, 这说明这次被调查对象很注重创业对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作用,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创业驱动。这与我们一部分人认为的“创业就业论”有较大差别, 也明显不同于社会上其他人员选择创业的原因。从网络上对部分创业人群的调查显示, 社会人开始进行创业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和获得更多的财富, 是一种非常无奈而又激情的矛盾选择, 只有极少数的人选择创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们中的一部分最后成为了创业精英。在研究广大大学生产生创业想法的来源问题时, 我们提供了“学校引导”“媒体宣传”、“父母、亲戚影响”“成功人士的案例”、“同学、朋友影响”、“自己的想法”等选项。此外, 我们还特意将我们极为关注的“学校引导”这个问题在最前面, 想看看“学校引导”到底对大学生的创业有多大影响。从汇总结果来看, 只有10.03%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创业想法是“学校引导”的结果, 这必将引起我们对创业教育模式和方法的进一步思考。

(四) 创业的影响因素差异

在大学生产生创业冲动、实践创业行为、取得创业成功的过程中, 有许多的因素会对他们的上述行为产生影响。这一直是广大创业者和研究人员高度关注的问题。在“您认为大学生创业的外在最大障碍是什么?”、“大学生创业的自身最大障碍是什么?”、“最想获得的创业帮助是什么?”、“最希望得到的创业指导内容是什么?”等四个问题选择上。资料显示:75.38%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创业的外在最大障碍是创业资金不足和缺乏社会关系, 也有16.11%的同学认为扶持政策太少、创业项目难找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对“大学生创业的自身最大障碍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时, 有44.07%的同学选择了“社会经验不足”, 有31.61%的同学选择了“不了解市场”。在“最想获得的创业帮助是什么?”的选项中, 大部分同学分别选择了“提供创业培训”和“锻炼机会”。因此, 加强创业指导, 提高广大大学生创业意识, 提供更多与市场零距离接触的创业机会, 通过政府出台给力的税费减免、小额免息或低息贷款、专项基金等扶植政策, 帮助同学们走好创业之路。

(五) 创业准备差异

为了了解广大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差异, 问卷从所学专业、创业所需知识技能、创业政策了解、家庭的支持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资料显示有67.78%的同学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有关系, 关系不大”, 这说明同学们对于创业与大学学习的关系理解还不够透彻, 对于大学的专业学习意义存在认识的片面性。在创业的知识技能准备方面, 调查显示:仅有28.8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满足或基本满足创业的要求, 还有占被调查对象52.28%的172名同学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的要求。在创业政策的了解方面, 有60.48%的同学选择“了解一些”, 有35.26%的同学选择“不了解”, 这说明我们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深或不够广。在调查对家庭的支持力的态度上, 数据显示我们的大学生创业的意志很脆弱, 有50.15%同学在问到“假如您的父母对您的创业想法反对, 您会怎么做?”时选择了“犹豫不决”和“考虑放弃”, 只有29.18%的同学选择“坚持创业”。

二 结论与建议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思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是人们对创业这一实践的正确认识, 理性分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它集中表现在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 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是创业素质的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 创业行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创业这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就备受关注。特别是作为大学生这一群体特殊层次的大学生, 其创业与否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

本次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创业认识、创业意向、创业原因、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创业准备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与他们的性别、所学专业、教育环境、家庭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笔者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认为:大学生上述差异现状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创业意识差异的问题。如果他们有一个强烈的创业意识, 他们就会围绕这个目标而努力, 通过创造条件、提高能力而谋求更多的创业机会, 实现自己的创业愿望。因此, 建议相关部门和学校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研究, 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针对性,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促使他们尽早的将创业付诸行动。

本次调查研究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为下一阶段不同条件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差异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但由于调查样本的有限性和取样的不周全性, 相关数据和结论难免有些局限和偏颇。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教育、引导和鼓励他们在校或毕业后自主创业, 是一项长期而意义深远的工作, 期待大家共同努力。

摘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意识差异左右着未来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文章比较不同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差异, 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探索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教育的方法, 实现以创业教育促就业能力, 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创业意识,差异,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2号

[2]国秀琴, 曾成.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 2009, (2)

[3]刘凤清, 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 (2)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篇8

1. 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

2. 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技能实用人才, 专门的人才需要专业化的教师来培养, 所以高职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所有普通教育教师的基本特征, 还应有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教师的独特特征。高职教师应通过严格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核并获得证书后进入职业教育事业, 表现出具备强烈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在从业过程中, 拥有充足的专业进修机会进行专业素质的提升, 具有专业权威性和自主性, 参与自己的专业团体,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获得快乐和专业成就的愉悦。[2]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主要通过一些指标来反映, 以下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指标数据, 虽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全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教师的年龄结构。

从表1的数据显示, 35岁及以下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重最大, 占一半以上, 已成为高职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年轻化的教师较有活力, 但相对缺乏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

2. 教师的学历结构。

在教师的学历结构中, 本科学历教师占绝大多数, 且数量在上升, 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少, 且数量在减少。

3. 教师的职称结构。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中级职称的教师的比例占了一半以上, 显然职称结构处于较不合理的状态。

4. 教师的“双师型”结构。

通过2年的双师人数的对比发现, 双师比例在一年的时间从一半左右, 上升到3/4以上, 说明学院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差距

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在学科专业和教育等方面对教师都提出了要求,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与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1. 与发达国家相比, 学历层次偏低。

美国的高职教师要有硕士以上学位, 德国、法国的高职教师则需要博士学位, 而与之相比, 我国的高职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只占四分之一左右的比例。而且许多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职教师往往不能安心于高职教学, 特别是年轻的教师, 每年都会流失一部分。

2. 教师队伍年轻化, 教育专业素养薄弱。

据统计, 目前高职教师的70%左右来源于高校毕业生, 而我国缺乏专门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院校, 所以大部分年轻的新教师来源于非师范类的高校。这部分教师经过短期的职前培训, 即登上讲台, 缺失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

3. 双师比例虽高, 但专业实践能力欠缺。

双师培养的途径多样:到其他高校进修、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企业培训、自我提升等。在众多培养途径中, 企业培训应该是最有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但企业往往不愿意接收教师到企业中锻炼。目前一半以上的教师是通过到其他高校进修、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来获得双师资格, 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虽然有双师资格, 但仍然缺乏专业实践能力。

4. 教师数量不足, 教师工作压力大。

2011年无锡商院全日制在校生数为11942人, 专职教师数为518人, 平均每位教师年工作量为311.8课时。师资短缺使得教师工作负担重, 工作时间紧、压力大, 部分教师甚至出现职业倦怠。

四、高职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1. 制定并严格执行高职教师的入职标准。

要想成为一名高职教师, 应该经过正规的考试取得教师资格, 并通过一定时间的行业企业的实践实习, 拥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同时, 也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 完善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制度。

学校主动与企业联手共同培育教师, 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和基地, 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 并细化考核方案。通过在站内的工作与学习, 帮助教师获取以实践操作为主、专业匹配、国内外行业企业普遍认可的高级技能证书, 提升“双师”素质。

3. 明确“双师”资格的标准。

加强高职教师“双师型”建设, 是推进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的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工作, 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进行科学的规划, 首先要明确构建“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标准。

4. 提高教师专业自我意识, 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自我意识是作为社会的特定职业人员的教师对自我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 它是教师对个体从事的教育教学职业的基本内容、方法、价值的认识, 以及教师对自己从事这种职业的动机、工作绩效、工作满意程度、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体验与调控。[2]教师通过对工作的体验、领悟和反思找出自身专业化的差距, 并积极提升自我, 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目前社会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本文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论述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找出提出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与专业化要求的差距, 并提出一些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化,差距,途径

参考文献

[1]应湘, 向祖强.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篇9

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区域性亚文化, 一种实体文化, 其发展需要符合党和国家对我国当前文化发展所作的战略选择, 即要以和谐文化为发展方向。

和谐校园文化内涵很丰富, 是指以和谐为核心思想的一种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精神形态所体现出来的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特殊的群体文化, 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优良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发展个性, 增长才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促进学校优良“三风”的形成。普通高校的实践经验证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最佳途径, 是丰富学校课外活动的最好方式, 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 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 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概括和谐校园文化内涵,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 良好的校园精神, 优良的校风、学风, 融洽的人际关系等;第二层面, 良好的物质环境文化 (包含自然环境文化、人文制度环境文化) ;第三层面, 行为文化, 它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上述三个层面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校各部门大力的支持和密切的配合。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 围绕人才培养重心工作, 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 领导重视, 要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学校领导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大多都忙于示范建设、教学工作, 暂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程, 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系统的规划和统一的部署, 没有形成有效的舆论和氛围。因此, 学校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 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方向, 从机构上给予落实, 从人员上给予保证, 从经费上给予支持, 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实现持续发展。

(二) 构建“以人为本”和谐校园的制度文化

以人为本, 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工作的具体体现。校园制度文化是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出发对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而提出的进一步规定和具体要求, 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 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学校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在这个大家庭里学习、工作、生活, 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 形成健康向上、和谐发展、安定有序、心情舒畅的环境。确立学校教育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 追求人和”的学校管理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无规矩, 不成方圆”, 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对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 构建全员参与, 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构建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树立全员共建和谐校园文化意识, 增强师生参与意识, 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让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积极主动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任课老师也应积极配合, 鼓励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 得到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 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各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学校从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支持校园文化建设, 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为人才培养服务, 实现育人目标。

(四) 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打造精品活动, 使校园文化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本着“立足实际、彰显特色、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 整体构建和系统规划第二、三课堂项目主题体系、指导体系和效果评价体系, 强化实施。精心组织第二三课堂活动, 在主题、内容和形式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 打造精品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活动, 营造出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大学生的茁壮成长提供“润物无声”的文化推助力;大力支持社团活动, 努力把社团打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职业精神培育工程, 开展“诚信商院”等主题教育活动, 切实加强崇德、诚信、修身教育, 加强职业精神培育。

(五) 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 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良好校园的助推器

职业院校必须把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体现出来。为此,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 要注重以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素质为导向, 并注重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 促进校园“三风”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同样也反映了学校的校纪、校风情况, 像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一样, 为人们所共同遵守, 自觉维护, 并产生强有力的调节作用和巨大的约束力, 让不良的行为和风气自然受到健康舆论的抵制和谴责。

(六) 搞好校园舆论阵地建设, 让校园文化建设将学生导向健康成才之路

校园网络、校报、广播电台、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舆论阵地是引导和谐校园文化健康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 这些宣传舆论阵地不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 还要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建设, 构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舆论平台。学校要大力支持、培养积极向上的育人舆论氛围, 强化文明的文化习惯, 对陶冶学生的情操, 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抑制不良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最佳途径, 是丰富学校课外活动的最好方式, 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 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 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七) 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 主要由校园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关念环境及周边环境等组成。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与教育有关的自然环境, 包括校园的花草树木, 校园的绿色, 乃至校园的空气质量、噪音范围和光线亮度等。校园的物质环境则指校舍建筑、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其他一切有形的教学设施。舒适、幽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 使得师生们神清气爽, 心情愉悦, 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校人际环境是无形的, 即我们前面提到的人际关系。观念环境的影响力取决于它附着于群体而又影响个体, 学校是个小环境, 社会是个大环境。我们这里所说的周边环境, 即指社会大环境。这个周边环境既有地理位置的因素, 更值得关心的却是周边观念的影响。社会观念环境对学校的影响是很大的 (有积极的, 有消极的) , 我们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时, 不能不加以特别的关心与思量。

三、无锡商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措施

文化的建设, 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人的素质提高了, 对待各种事务的能力提高了,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将事半功倍。

商科人才主要面对复杂人群, 决定了人才应具有特殊的素质和能力。其中, 经营管理能力属于其专业能力, 是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这种能力不仅取决于贮备了多少知识和掌握了多少管理技能, 还取决于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 商科人才除了具备经营管理的业务能力之外, 还必须具备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 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掌握娴熟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养成积极的创新创业精神。商科人才的特性可以概括为“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会经营”, 这也是商科人才不同于工科人才的显著特征。诚信是商科人才的根本, 意志品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经营管理能力是核心, 沟通交流能力是关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商贸类高职院校, 秉承“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训, 弘扬“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会经营、懂技术、会服务”的商院精神, 不断探索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之路。

(一) 以锡商文化为背景构筑商贸类和谐校园特色文化

锡商文化的内涵是尚德诚信、开放开拓、创新创业、务实致用。要用锡商精神教育引导学生, 用锡商业绩教育引领学生, 用培育现代锡商的目标激励学生。通过创办锡商文化研究所, 研究传承锡商;创建锡商文化馆和锡商文化长廊, 展示广大锡商;举办锡商文化节、开设锡商文化课程, 传授弘扬锡商, 最终达到引导、教育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建一批德育工作基地, 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学院党团组织建设, 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法律水准, 使教学内容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素质, 并外化为行为, 落实到实践。构建从课堂教学通往现实生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实践中巩固认知、加强体验并转化为行为,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 营造有利于创建和谐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改革学生管理工作, 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 围绕自己确立的创业目标自主学习、掌握技能。通过开展以各种主题的竞赛、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 同时开展社团建设。充分利用校刊、院报、网站、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宣传载体, 把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 周边环境处理结合起来, 有效扩大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四)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在现有基础上, 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项基础设施,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开展“草根精神”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扎实根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奋发上进的优秀品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创建省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与心理健康档案;编写适应我院学生状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工程

按照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和品牌化管理的原则, 以“五节五赛五星”为载体, 构建“品位高、层次多、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具有商院气派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 切实提高文化育人实效。“五节”即职业技能与创业文化节、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读书文化节、宿舍文化节;“五赛”即辩论赛、演讲赛、才艺赛、知识赛、体育赛;“五星”即道德之星、自强之星、创业之星、技能之星、先锋之星。组织周末影院、周末舞会、阳光体育运动等系列活动, 丰富广大团员青年的日常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大学校园的精彩性和吸引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营造有利于团员青年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摘要:文章阐述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方式, 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探索商贸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就如何创建和谐校园提出见解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5.

[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

[3]郑永扣:大学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管理, 人民出版社2002.6.

[4]程刚.《和谐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http://www.gmw.cn.

上一篇:内外兼治下一篇:多媒体指导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