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

2024-09-19

心身医学(精选10篇)

心身医学 篇1

中医病历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医疗记录,是提供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宝贵资料。追根溯源,中医病历,古已有之,从此将一个个鲜活病案保留下来供世人学习,实为可贵。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对中医病历书写进行了规范统一,于1983年初步拟定的《中医病案书写格式和要求》在全国试行,中医病历书写由此初步统一。于1991年正式制定完成《中医病案书写规范》,1999年进行修订,2000年颁布试行[1]。2002年出版的由田德禄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主要针对内科门诊首次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首次进行了规范。2010年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正式颁布执行[2]。然而当前心身医学在国内发展日新月异,中医心身医学病历在国内尚无统一规格。因此,设计出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心身医学病历书写规范,是临床工作的当务之急。

通过引进吸收日本九州大学病院心疗内科病历书写模式,并结合国内《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中医内科病历书写规范内容,初步对中医心身医学门诊病历书写模式规范进行探讨,以飨同道。

1 明确中医心身医学门诊疾病范畴

首先需明确心身医学概念,狭义来讲,系研究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个专门临床学科。广义定义则是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科学。而中医心身医学科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防治心身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一门中医临床学科。中医心身医学所研究的对象为心身疾病即情志致病。所谓心身疾病,狭义来讲,是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引起的躯体疾病。而广义心身疾病除了包括狭义心身疾病外,还包括由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反应,进而加重躯体疾病。即由心至身和由身至心两类。

从界定的心身疾病范畴来看,中医心身医学门诊主要以躯体症状为诊疗对象,并伴随有情绪障碍及心理特征,故在门诊搜集病情资料,书写门诊病历时,除明确患者就诊时所有的躯体症状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还需追溯患者的社会心理应激情况,包括先后天塑造出患者性格特点及心理特征的所有内、外在因素。

2 确立中医心身医学门诊诊疗方案

中医病历必须体现中医特色,在中医心身医学门诊诊疗方案中,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一大亮点。通过运用中医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刚柔辨证[3]等进行归纳,明确中医诊断。针对心身疾病的发病特点,可明确中医心身医学诊疗原则当“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心身并治。论治以心理治疗和中药辨证汤药治疗并用。

2. 1 心理治疗

中医认知行为疗法古已有之,正如《内经》所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具体根据患者先后天形成的性格特点及后天外界社会环境因素应激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2. 2 中药辨证汤药治疗

运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确立中医诊断。心身疾病的主要特点是躯体症状合并情绪障碍,通过了解患者躯体不适的主要症状以确立中医病名,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确立中医证候。目前采用八纲辨证及刚柔辨证[3]治疗心身疾病,疗效肯定,该理论体系更为系统准确把握心身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诊疗要点。刚柔辨证理论在辨证方面主要侧重于从肝论治,同时也涵盖了人体先、后天继而形成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形神合一观的思想所在。心身疾病的病因多由情志失调致病,其病机主要为肝疏泄太过与不及,机体刚柔的不能相济,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病机演化为“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者及肺,终必及肾”。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故在治疗上应柔以制刚,刚以制柔。即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抑制其疏泄; 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刚法以疏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说“用辛补之,用酸泻之”。在辨证分型上,可将其分为两纲、四型、十六证。具体证型方药如下。

2. 2. 1刚证常见于性情阳刚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激动、语声宏亮、行动快捷之人。刚证之实证包括: ( 1) 肝气上逆:治以抑肝降逆法,方药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 ( 2) 肝火上炎: 治以泻肝降火法,方药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 3) 心肝火旺: 治以泻肝清心法,方药以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 ( 4) 心肝火旺痰瘀互结: 治以泻肝清心化痰活血法,方药以黄连解毒汤加丹参,赤芍,延胡索等药治疗。

刚证之虚证包括: ( 1) 心肝阴虚: 治以柔肝养心法,方药以白芍甘草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 ( 2)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治以滋阴平肝潜阳法,方药以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 ( 3)肝肾阴虚风动: 治以滋补肝肾熄风法,方药以大定风珠汤加减治疗; ( 4) 阴损及阳: 治以滋阴助阳法,方药以左归丸加减治疗。

2. 2. 2柔证常见于性情阴柔、心情低落、情绪抑郁、沉默寡言、行为谨慎之人。柔证之实证包括: ( 1) 肝郁气滞: 治以疏肝理气法,方药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 2) 肝郁血瘀: 治以疏肝活血法,方药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 3) 肝郁脾困:治以疏肝理脾法,方药以柴胡疏肝散加苍术、白术、茯苓等药治疗; ( 4) 肝郁痰湿阻肺: 治以疏肝理肺化痰法,方药以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治疗。

柔证之虚证包括: ( 1) 肝郁脾虚: 治以疏肝健脾法,方药以逍遥散加减治疗; ( 2) 心肝气虚: 治以补肝养心法,方药以归脾汤加减治疗; ( 3) 脾肾阳虚: 治以温补脾肾法,方药以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 ( 4) 阳损及阴: 治以补阳助阴法,方药以右归丸加减治疗。

3 初步拟定中医心身医学门诊病历书写规范

中医心身医学的病历书写是在中医内科门诊病历书写内容的基础上[4],增加患者先、后天形成的性格特征、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对患者的心理应激史、情绪障碍表现以及心理生理专科检查。具体如下:

主诉: 是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

现病史: 是围绕主诉,记录患者从发病到就诊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诊治经过,包括记录具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具体内容包括: ( 1) 起病及治疗用药检查情况; ( 2) 主要症状、特点及演变情况; ( 3) 伴随症状; ( 4) 结合中医“十问”记录目前情况; ( 5) 诊治情况。

既往史: 是记录既往所患疾病及手术、外伤等。

个人史: 包括( 1) 患者的出生及经历地区; ( 2) 居住环境及条件; ( 3) 生活及饮食习惯,烟酒嗜好程度; ( 4) 过去及目前的职业及其工作情况。

过敏史: 是记录致敏药物、食物等名称。

婚育史: 包括结婚年龄、配偶健康情况等。女性患者的经带胎产情况并记录月经史。

家族史: 是记录直系亲属与本人生活有密切关系亲属的心身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应激史: 是系统全面记录患者所受到的外界社会环境因素及对此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状况。具体包括: ( 1) 引起发病的社会环境应激情况,追溯应激源,包括家庭环境因素: 如父母离异,亲子关系恶劣等; 工作或学习环境: 如工作负担过重、职业转换等; 社会环境因素: 如严重的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 ( 2) 对外界应激所出现的心理状况及情绪障碍表现,如焦虑、抑郁、疑病、强迫、敏感、焦躁、低落、压抑、攻击性以及防卫性等; ( 3) 患者的性格特征、体质情况、营养状况、教育程度以及平素的说话方式、言行、服饰穿着等; ( 4) 患者自幼成长经历、成长环境、家庭结构以及人际关系等。

体格检查: 包括躯体检查和精神状况检查。( 1) 躯体检查。记录生命体征、身高体重、身体各个系统中西医检查阳性体征及具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及舌象、脉象等。( 2) 精神状况检查。记录患者目前所处的精神状况,包括焦躁不安、紧张、敏感多疑、情绪低落等。

实验室检查: 记录就诊时已获得的有关检查结果以及相关心理生理专科检查。

诊断: ( 1) 中医诊断: 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 2) 西医诊断: 主要疾病及其他疾病。

处理: ( 1) 中医论治: 记录治法、方药、用法; ( 2)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 3) 饮食起居宜忌、随诊要求、注意事项。

4 门诊病历举隅

患者,男,30岁,2014年10月13日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就诊。

主诉: 心慌气短3年。

现病史: 患者近3年因工作紧张原因逐渐引起心慌、胸闷,曾间断口服中成药治疗,效不显。现症见心慌气短、胸闷、甚则胸部刺痛感,遇事尤甚,时伴有头晕、烦躁易怒,双目干涩、口干喜凉饮,易汗出,纳可,大便偏干,1 ~ 2日一行,小便色黄,少寐多梦,眠浅易醒。

既往史: 体健。否认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否认慢性肝炎病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 患者出生河北,现居住北京,有抽烟史,每天1包烟,喝酒平均每天2两。居住环境无疫区。饮食尚规律,经常熬夜上网。

婚育史: 配偶性格平缓,育有1女,体健。

家族史: 母亲有高血压病史,父亲体健。

体格检查: 心率78次/分,血压120 /75 mm Hg,肺、心、腹检查均无异常,舌红苔薄黄,脉弦。精神症状目前表现为焦躁心烦、坐立不安状态。

化验检查: 曾于今年5月在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无异常,查冠脉CTA、Holter、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异常。

专科检查: ( 1) 性格特点: 性格急躁易怒,敏感多疑。( 2) 应激史: 患者大专学历,自幼受家庭影响,父母争执较多,自幼性格敏感多疑,急躁易怒,语声宏亮,人际关系较差。现在汽车制造厂工作,工作紧张,做事追求完美,易带工作不良情绪回家,对妻子女儿脾气暴躁,食荤多,运动量少。体质量70 kg,身高175 cm。( 3) 心理生理方面检查: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0;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15; 睡眠自评量表评分18。心率变异性分析示交感神经兴奋。脑功能检查示双枕α波功率占优,右侧略显著,属基本正常脑电图,脑神经递质ACH/NE失衡。

诊断: ( 1) 中医诊断: 心悸( 心肝火旺证) 。( 2) 西医诊断: 心脏神经症、焦虑状态。

处理: ( 1) 治法: 清心泻肝法。方药: 栀子10 g、丹皮12 g、黄连6 g、黄芩20 g、连翘10 g、白芍10 g、丹参30 g、炒酸枣仁50 g、柏子仁50 g、珍珠母先煎30 g、龙齿先煎30 g、炒白术30 g、茯苓30 g、炙甘草6 g,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剂分早、中、晚饭后及睡前共4次服用。( 2) 心理治疗: 建议患者改变认知,意识到急躁性格的不足,正确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对待工作勿过于追求完美,勿将工作带来的不良情绪带到家庭中,并放缓工作节奏,多静走,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少食肥甘厚味,做到脑体平衡。

心身医学 篇2

为了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作用,首先应该加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在教学内容建立完善过程中,必须明确心身疾病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在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双管齐下。对于当前高校教学的内容,对学生先前学习的有关身心疾病药物治疗的内容进行适当地简化,而对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要进行适当地增加,进而有效地促进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其次,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完善。第一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让教师对心身医学治疗中的各类心理治疗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如催眠疗法、躯体生理疗法等。第二,教师要对体验式教学模式中的各类实践活动进行事先体验和感受。第三,我们还根据不同教师在某项心理治疗技术的擅长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发挥特长,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2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建立和完善

体验式教学方法类型多样,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非常灵活,但是,在体验是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核心内容,及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开展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然后要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要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主要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体验和感悟,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无形中融入学生的大脑之中。当然,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经验分享等活动。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进行临床模拟,而且要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其更深刻的认识心身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运用。

5.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实际效用,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因为单一标准下的考核评价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所建立的考核体系中应该包括临床操作技术考核、与患者交流语言运用能力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其次,考核的时间要分散和集中相结合。集中考核指的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整体考核,而分散考核则是根据集中考核的结果,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进行一对一的考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心身医学专业的学习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结语

心身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心身医学的教学,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则可以达到这一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体验式教学的功效,则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且还要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陈连丰,赵觅.解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J].科技创新导报,(24).

心身疾病的预防 篇3

1.发病原因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巴甫洛夫、坎农等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肯定了心理活动或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和社会、心理、生物三个方面有关,但就具体的疾病而言,有的以生物因素为主,如感染、中毒等;有的则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后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特别是通过大脑、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变化,造成心血管、胃肠、内分泌、肌肉等组织器官功能的改变,引起恐惧、焦虑、紧张、担心、激怒、悲观、失意等各种情绪反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消化停滞等生理反应。人体在长期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下,会使皮质下中枢,主要是下丘脑的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同时免疫功能降低,产生抗体减少,使得病毒、细菌趁虚而入,最终引起身心疾病的发生[11]。2.临床表现:常见典型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偏头痛、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另外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遗尿、阳痿、糖尿病、肥胖症、神经性心绞痛等都属于心神疾病范畴。在这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心理因素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8]。 3.预防 心身疾病的预防包括心身疾病的发现、治疗和处理,也包括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以及如何增进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3.1三级预防:认知评价是第一道心理防线,受人格特征,应付策略、社会支持、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情绪调节是第二道心理防线,生理屏障是第三道防线,因此可采用三级预防[1]:(1)第一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长期反复刺激并导致心理失衡的措施,关键在于培养比较完整的健康心理素质。 (2)第二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导致心理失衡阶段发展成为功能失调阶段的重要措施。因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第二级预防核心。 。 (3) 第三级预防是针对患者在经历心理失衡、功能失调进入躯体疾病阶段情况下,防止病情恶化的重要措施。这个阶段不仅依靠有效的药物,还应充分估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3.2 三级预防的具体措施: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里干预、药物治疗等方法。(1)个体预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要动员全社会参加,而且在儿童时期就要予以重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没有规律等,会使心身疾病的发病明显增多,因此需要采取心理、社会干预措施,转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处置危机因素。如本人是A型性格之人,或双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应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的重点预防对象。

(2)社会防御 完善社会支持体制,增强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增强,会使心身疾病患病率明显降低。 (3)心理咨询 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加强危机干预。在社区和各医疗单位要重视开展心理咨询业务(包括热线电话咨询)。经验与实践证明,此项措施能有效地缓和心理、社会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应对能力,减轻痛苦,克服危机,对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4)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目标 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个體生理素质存在对某种疾病的易罹患性。尽管精神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但反应则根据个体而定,有些人可能以心血管为主,而另一些人可能以胃肠反应为主。 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学因素,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这属于治本,但不容易。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降低血压。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目的在于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或改善某种行为症状,如减轻冲动.多动.破坏性行为,以便为教育训练提供条件。我们在对心身疾病的治疗中,首先仍需要重视药物治疗,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减轻病人症状,缓解和控制病情,以促进疾病转归,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也是控制疾病极其关键的一环。但是,某些心身疾病在依赖于药物的作用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心理调整与治疗环节,平时要注意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戒怒慎思,心情愉快,并重视减肥和运动健身等,通过身心兼治提高疗效,促进病情好转,减少复发和反复的机会。此外,精神药物如抗焦虑、抗忧郁药物的及时应用,对防治心身疾病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 4.小结 心身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面对这一特殊病症,世界各国都在长期关注和研究这个特殊病症,并在诊断、病因、医疗、康复、教育、心理等领域进行了不断探索。研究表明早期干预防范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确实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1]苗丹民 石茹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现代康复》1999年第3卷第10期[2]许丽遐 心身疾病的心理学病因及其预防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年05期[3]康民

心身医学 篇4

1 关于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和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类

1.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胃痛) 、慢性胃炎 (胃痞) 、胃神经症 (胃胀) 、溃疡性结肠炎 (泄泻、痢疾) 、肠神经症 (泄泻) 、习惯性便秘 (便秘) 、慢性肝炎 (胁痛) 、慢性胆囊炎 (胆胀) 、慢性胰腺炎 (腹痛) 、食道神经证 (梅核气) 等。

1.2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病 (眩晕) 、原发性低血压病 (眩晕) 、冠心病 (胸痹) 、心律失常 (心悸) 、心脏神经症 (胸痹) 、心因性晕厥 (厥证) 等。

1.3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支气管哮喘 (哮喘) 、过度换气综合征 (喘证) 、神经性咳嗽 (干咳) 等。

1.4 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脑卒中 (中风) 、癫痫 (痫证) 、血管神经性头痛 (头痛) 、紧张性头痛 (头痛) 等。

1.5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病 (消渴) 、甲亢 (瘿病) 、肥胖症 (痰病) 、心因性多饮 (消渴) 等。

1.6 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 (白浊) 、过敏性膀胱炎 (淋证) 、尿道综合征 (淋证) 、原发性性功能障碍 (阳痿、早泄) 等。

1.7 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类风湿 (痹证) 、全身肌肉痛 (痹证) 、书写痉挛 (振颤) 、局部性肌痉挛 (振颤) 等。

1.8 肿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 (积聚) 、肝癌 (胁痛) 、肠癌 (便血) 、食道癌 (噎嗝) 等。

2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临床基础研究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 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心身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如《内经》所言:“主则明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闭塞不通, 形乃大伤”。“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是中医的心理病理学。《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 有阴有阳, 有短有长, 有柔有刚。”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 笔者将其归纳为“中医刚柔心身论” (刚柔心理生理学说) 。

美国精神医学会也认为, 心身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由情绪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 并表现在各个器官, 即由皮肤反应、骨骼肌肉反应、呼吸器官反应、心血管反应、血液淋巴胃肠反应、生殖泌尿器官反应、内分泌、神经系统和特殊感觉器官反应。

关于病因的认识, 《内经》的正 (内因) 、邪 (外因) 学说与西方现代心身医学认识基本一致。内因包括先天禀赋、气质、体质, 外因有七情、六淫和饮食劳逸等, 包括心理、社会、伦理、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诸种应激因素。调查内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虚弱所在, 即正气虚的表现。调查外因则可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诸种致病因素, 即邪气实的表现。

中医心身疾病的病机研究, 根据国内外的资料研究认为, 其病位主要在肝, 波及心、脾、肺, 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 肝心同病, 肝肺同病, 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的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 而致疏泄失职, 气滞血瘀, 痰饮湿困或气逆化火, 火热伤阴, 升降失司, 日久由实转虚, 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 极少有纯虚证。

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 多有较好的疗效, 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 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而精去神亡。

中医心身疾病的治疗, 历来强调“先治其心, 而后医其身”。笔者近1 0多年来, 把中医的心身治疗方法归纳为9种, 即中医心理治疗、中医行为矫正治疗、中医心理药物治疗、辨证治疗、食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道家松静疗法和药枕浴足疗法。

中医心身疾病的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和功能护理, 心理护理在心身疾病中特别重要, 重点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绪, 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

中医心身疾病的预防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 应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免疫力, 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社会方面, 应建立支持系统, 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援助, 解决实际问题。

3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研究展望

中医学治疗心身疾病, 不仅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更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治疗心身疾病的中药有数百种, 方剂数千个, 针灸处方和食疗处方数以千计, 历代积累了大量的心身疾病治疗经验, 涌现了一大批治疗心身疾病的著名医学家。治疗心身疾病的中医古籍文献不可胜数, 因此中医治疗心身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空前优势。

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化, 2 1世纪疾病的重点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 而是由心理社会、生物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性疾病即心身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癌症、糖尿病等心身疾病。在中医院的患者中70%左右是心身疾病, 因此有广阔的市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也特别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化, 重视心身疾病的防治。我们坚信, 如果说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在清代温病流行的时代创立了温病学说, 那么在21世纪竞争激烈、情绪复杂且心身疾病占主要地位的时代, 也必将会产生21世纪的中医心身疾病学说, 它必将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飞霞, 孟林.对中医心身医学基础理论发展思路的思考[J].河南中医, 2002, 4.

心身疾病:心累了,身体罢工 篇5

小艾把丁丁让进客厅,面对着3年不见的大学好友,一时间真的不知道应该从何说起。

丁丁与小艾在大学里不但同班,而且住在同一个宿舍,就在小艾的上铺。宿舍里的四个姐妹非常要好,做什么事都在一起,她们还给自己的宿舍起了个名字,叫做"青春同盟"。当时,四个女孩同出同入的亲密情形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小艾还想起,这个同盟的破坏者正是自己。自从大三的下半学期,小艾与经济系的"白马王子"石嘉陷入了热恋之中,心里完全被爱情的甜蜜充满了,好友自然退居其次。丁丁和另外两个女孩在无奈与羡慕之余,一致认为小艾是"重色轻友"的典型。

大学毕业后小艾与男友共赴深圳,在那里构筑自己的爱巢。然而,创业的日子并不顺利。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发展空间,两人都不停地换工作,越换心情越坏,于是争吵也越来越频繁。

在感情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小艾过得很辛苦。她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自己每天笑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发脾气的次数却越来越多。小艾的身体很快消瘦下来,失眠开始每晚造访。她发现自己干什么都没法集中精神,总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烦躁,即使只做一点很小的事情也会累得不行。开始只以为太疲惫了,到了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小艾才从医院领到了诊断书:甲状腺机能亢进,建议住院治疗。她看了很长时间都不理解那几个字的含义。

就在小艾犹豫要不要请假住院的时候,石嘉留给她一封信,独自去了另一个城市。小艾看过这封信之后,只觉得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丁丁清脆的声音打断了小艾的回忆,她没有向小艾提任何问题,只留下了一张音乐会的门票,带着强迫的口吻要她一定按时赴约。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只要一有时间,丁丁就会跑过来,拉着小艾去喝茶、看电影、逛街。天气好的时候,她们还会约上另外两个姐妹,四个人全体出动去野餐,拿着照相机互相拍下对方的笑脸,好像回到了大学时代的美好时光。小艾也仿佛重新变回了大学时那个开朗爱笑的女孩,失去了深圳的繁忙和千疮百孔的爱情,却找回了更为纯洁的友谊和平静宽松的心情,躁动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每天的药量越来越少......

谁让甲状腺突然兴奋?

甲状腺紧贴在气管两侧,是分泌人体激素的重要腺体,它分泌的甲状腺素不仅在儿童时期促进人体生长与智力发育,并且全面参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工作。甲状腺机能亢进是由于人体产生了一种抗甲状腺刺激性抗体并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异常兴奋,分泌过量的甲状腺素,引起各器官的一系列异常表现。但是,人体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抗甲状腺刺激性抗体呢?这个问题也许连学问最深的医学专家也回答不上来。

在研究甲亢病因的时候,医学专家发现这种病的发生与发展和患者的情绪密切相关。很多甲亢患者的首次发病都是在强烈的应激事件或者重大的生活变故之后,而情绪的好转也能显著加速疾病的痊愈。显然,甲亢的发生机制不只包含甲状腺分泌过量激素的生理原因,还有复杂的心理、情绪因素在起作用,所以医学专家将甲状腺机能亢进划归为心身疾病的队伍。那么--

心身疾病,你是谁?

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像创伤、烈性传染病这样纯粹因生理因素导致的疾病已越来越不是人类的对手,而心血管、呼吸道和消化道类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损害却日益凸显出来。在这些慢性疾病相对漫长的病程当中,情绪的变化对病情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此"心身疾病"这个现代医学名词也就应运而生。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性生理障碍(psychophsiologicaldisorders),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心身疾病与我们经常听到的身心疾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从而引发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等等。这些生理变化导致的心理、行为变化与个人的社会认识无关,也与对自我的认识无关,他的心理、行为变化常常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

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则正好相反,是由于个人因发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特别是恶性事件的不良刺激而对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这种心理状态的失衡最终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促进了某些身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也就是说,身心疾病是身体的异常引发了心理改变;而心身疾病则是情绪、心理的失衡导致了躯体的变化。

心身疾病举右手!

心身疾病的概念被认可之后,医学专家回过头来再仔细端详现代的各种疾病,惊讶地发现几乎每一种慢性疾病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于是心身疾病的队伍日益庞大起来: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律不齐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痉挛、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心因性)厌食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肥胖症

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痉挛性斜颈、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肌肉骨骼系统(包括免疫机制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肌痛、颈臂综合征皮肤: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

眼科:青光眼、弱视

耳鼻喉科:美尼尔氏综合征、口吃、咽部异物感

口腔科:舌痛、口炎

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

甚至于可怕的癌症,许多医学专家认为也应归属于心身疾病。仔细想想确实也有道理,癌症的治疗讲预后,比如平均存活多少年,如果是平均存活5年,那就意味着有人活了10年、20年甚至30年,而有人却只活了3个月。同样的疾病,同样的年龄段与身体素质,为什么有人能够战胜癌症,有人却被病魔一击即垮呢?这中间不能不承认心理因素的作用是巨大的。

情绪怎样让身体罢工?

人的情绪是摸不着抓不住的东西,而身体的不适则是实实在在的,它们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的呢?我们设想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体内的神经细胞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蛋白质--我们暂且称它为"情绪递质"。当这种递质积聚到一定数量,就会作用于身体的各个器官,使人的身体组织产生器质上的变化。那么,这种神秘的"情绪递质"到底是什么呢?世界各地有大批的生理学家都在千方百计的寻找它,只可惜直到现在仍然理不出头绪。

当生理学家在实验室里忙碌的时候,心理学家也没闲着,他们根据对人心理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让我们来看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

心理动力学说

这个假说是由精神分析学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心身疾病是潜意识的冲突对躯体和器官功能影响的结果。Alexander在他的研究论文中提到潜意识冲突导致精神紧张,改变了交感神经或者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扰乱了神经内分泌而出现各器官的不同症状。

心理生理学说

如果说心理动力学说是强调病因,心理生理学说则着重于发病机制。Cannon的“应急”反应、巴甫洛夫的实验神经症,都试图说明神经刺激可以影响和改变器官功能,即心理活动可以影响生理过程,甚至引起疾病。近年来,心理生理学说已经不限于对情绪活动导致器官功能变化的观察,同时也注意到遗传基因等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生活对心身疾病的影响。

当科学的宝藏还杳无所踪时,每个寻宝者都会自己的方式去搜寻它。也许当谜底一层层揭开的时候,人们会发现每一种理论或学说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真理,正所谓殊途而同归。

拿什么来安抚心身疾病

预防

对于年轻人来说,大部分慢性疾病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但实际上,最能感受现代日见增强的生活压力的正是年轻人,一旦心理调适不周,心身疾病离你会比离中老年人更近!

不过,对年轻人来说,心身疾病也很好预防。既然心身疾病的根源在于情绪,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在自己健康的时候时刻保持一个开朗、健康的心境,时时给自己打心理预防针!不论是性格内向还是外向的人,只要眼界广阔、心胸大度能够宽容别人和自己,就会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以及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古语说:积郁成疾。如果事事拿得起,放得下,没有“郁”,又何来“疾”呢?

治疗

心病还需心药治。患了心身疾病,如果只注重身体症状,光是大把地吃药,只能"药"倍功半;只有在治疗躯体的同时,注意情绪的改善,才是治标又治本之道。从生病情绪低落、沮丧病情加重心情更加阴郁病情恶化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跳将出来,使自己远离生病时的情绪环境,再配合医生的治疗,就会像小艾一样,病情很快得到好转,"药"半而功倍。

另外,现在一些城市也出现了专门为心身疾病患者服务的医院,心身疾病患者可以从医生那里得到身体和心理全方位的治疗和引导,帮助他们重建健康的身心。

心身医学 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学生,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具有持久的躯体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类疾病[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不稳定因素增多, 个体承受的压力和竞争加大, 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率达到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例的1/3以上[2,3]。

学生同样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 加之睡眠不足, 三餐不规律, 膳食营养不均衡以及情感、社会人际关系等问题, 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孟昭洪等人对两所高校10年中学生退、休学原因调查发现:因心身疾病退、休学占74%[4]。也有调查指出, 在大学生常见疾病中, 近八成表现为亚健康症状及心身疾病[5,6]。

笔者对某医学院校三、四、五年级学生进行常见心身疾病调查, 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旨在了解学生健康状况, 为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该校三、四、五年级学生。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99份, 有效回收率为99.5%。其中男生99人, 女生100人, 平均年龄 (22.58±1.31) 岁。三年级男生34人, 女生34人;四年级男生34人, 女生34人;五年级男生31人, 女生32人。

1.2 方法

(1) 采用心身疾病调查表[7]对大学生心身疾病进行调查, 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科、眼科、耳鼻科、妇科、口腔科及肿瘤。 (2) 自制背景资料调查表, 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 、相关因素 (学习压力、压力来源、睡眠、日常饮食、体育运动) 等。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院校学生常见心身疾病分布

医学院校学生常见心身疾病发生率较高, 不同系统所占比例不同, 且有学生患多种心身疾病。其中女生痛经等月经周期紊乱现象常见, 妇科疾病发生率为21.6%;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为30.7%;神经精神系统发生率为23.1% (见表1) 。

3个年级学生的常见心身疾病发生率有所不同, 高年级比低年级发生率高 (见表2) 。

2.2 常见心身疾病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

将医学院校学生常见心身疾病与部分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得出:医学院校学生常见心身疾病主要与失眠、学习任务重、学习成绩不及格、失恋等呈正相关, 与睡眠质量好呈负相关 (见表3) 。

注:*表示与其相关性强

3 讨论

常见心身疾病是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 其发病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当社会心理应激源作用于躯体, 会导致交感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机能亢进[8]。如果这些负面刺激长期存在, 则会造成躯体疾病的发生。因此, 社会心理因素与常见心身疾病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性, 而病程的发展和转归与社会心理刺激因素呈平行关系[9]。

有关报道表明:大学生群体有常见失眠、记忆力减退、易疲劳、嗜睡、便秘等疾病[10], 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本次调查中, 医学院校学生常见心身疾病的发生率较高, 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发生率也增高;女生中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月经周期紊乱现象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多表现为神经性厌食、胃痉挛、便秘、神经性腹痛等症状;神经精神系统主要以失眠、神经性头痛为主。

结合本次研究及文献分析认为, 学生常见心身疾病主要病因为: (1) 学习、就业压力大, 精神紧张[11,12]; (2) 由于沉湎于网络等因素造成作息时间不规律、睡眠不足[13]; (3) 学习时间过长, 缺乏体育锻炼[14]; (4) 膳食营养不均衡[15]; (5) 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 无法承受来自失恋、学业或其他方面的失利[15,16]。

心身医学 篇7

1 中医的心身医学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心身医学思想的发源地之一, 《内经》认为:人是由神与形两部分组成。“形”指人体的各种物质结构, 如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神”指神明或神志, 指人精神、意识、情感等。古代医家总结心身关系时强调形生神, 神御形, 两者相互依存, 人的精神活动状态在影响机体是否患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厥气上形, 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 寒暑过度, 生乃不固。”《刘子·清神》曰:“神静则心和, 心和则形全, 神躁则心荡, 心荡则形伤”。“神”的状态好坏直接影响人体状态的盛衰, 积极的心神状态有益于人体状态的整体和谐;消极的心神状态引起各种病理变化。重现心理现象与心身疾病的相关性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形神合一”就是中医心身相关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2 慢性疾病健康管理

2.1 健康体检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健康观念的进步, 公众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关注已有疾病的治疗, 更关注潜在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 达到无病早防, 有病早治的目的, 为此建立的专门健康体检机构越来越多, 为全民健康促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方法重西轻中、质控标准不一、师资良莠不齐等影响了健康体检的效果。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进步, 单纯西医体检模式弊端凸显, 所以完善检后服务, 提高健康管理的连续性, 才能改变慢性疾病蔓延现状。

2.2 慢性疾病现状

慢性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 根据我国的现状, 在21世纪的中国, 再怎么强调应对慢性病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因为慢性疾病对国人的健康和生命威胁正在成为事关中华名族存亡的大问题, 过去的十年, 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慢性疾病病例。要想减轻慢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 健康管理的先驱黄建始教授认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关键是转变观念走新路[2]。国际观点认为, 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健康素养低下, 原因主要有: (1) 医务工作者, 医务工作者是健康传播的主要承担者,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 医务人员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例如健康体检, 结果出来后, 只有达到住院或手术标准的少数受检者才会被引导到相关科室继续治疗, 而对于大多数的有潜在风险的、无临床症状的无暇顾及, 更没有详细的健康促进计划, 特别是单位体检, 有些人甚至在检后半年才拿到报告, 这样就失去了健康体检的作用, 所以有必要建立一支具有全科医学理念的检后服务团队。 (2) 新闻媒体, 媒体是健康信息的传播者, 如果媒体的健康素养低, 不健康信息给公众进行传播, 导致公众受骗或误导。 (3) 公众个人, 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危害麻木不仁, 学习兴趣缺乏。 (4) 政府职能部门, 投入缺乏, 推动不力, 陈竺部长在中华医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上指出, 积极推动基于全科医学的医学模式转换, 并加强舆论宣传力度。

2.3 心理健康与慢性疾病

不健康的心理迟早会导致身体功能的改变, 最终引起躯体病理损害得到公认。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下, 医疗工作的重点应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 目前认为心身疾病发病范围将不断涉及各个系统相应的疾病, 研究发现将心理治疗贯穿于从疾病开始到康复痊愈的整个过程, 可以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在西药降糖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 血糖的控制效果会更好[3,4]。在社会竟争力不断加大的环境下,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临床工作中关注不良情绪是控制慢性病的重要因素, 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特点, 也是传统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与时俱进的表现, 正如希尔博士所言:一切的成就, 一切的财富, 都始于健康的心理。

3 小结

经验医学和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解决中国的健康需要。慢性病严重损害国民健康, 威胁劳动力人口, 增加疾病负担, 已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民生问题, 如不加以控制, 将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慢性病可防可控, 加强慢性病防治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作为体检机构, 应全力宣传健康的心身医学理念, 并在综合医院普遍设立心身医学科尽快扭转慢性病高发态势[5]。中医心身医学强调整体观, 因人、因地、因时而治, 重视人的性格特征与体质类型的不同, 这些原则早于西方医学模式而提出2000多年, 并作为“疏五过”、“惩四时”的专章而笔之于书, 我们应该遵循与发扬, 以期在慢性疾病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心身医学是现代医学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人们健康观的改变, 促使中医心身医学的提出。健康体检中很多慢性病都属于心身疾病, 中医学的心身相关理论强调健康和疾病不仅应从生物学变量来测定, 而且应该结合社会心理环境因素来综合研究。中医心身医学为检后慢性疾病管理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提高。

关键词:心身医学,慢性疾病管理,健康体检,治未病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军队干部健康体检指南[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5.

[2]黄建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关键是转变观念走新路[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9, 3 (6) :321.

[3]周铭.糖尿病与情志失调[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 (4) :1002.

[4]田红, 侯月颖, 文芳.心身疾病与保持心理健康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1) :2598.

浅析情绪与心身疾病 篇8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产生的态度的体验[2]。当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时, 人们会产生一种愉悦感;但是当客观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时, 人们往往会感到沮丧、不愉快, 愤怒等。导致人们心理上产生了不良情绪。主要来源如下:

1、社会生活事件。

也叫应激源或生活事件。我们每个人都是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经历的生活事件也各不相同, 每种生活事件的刺激都会在心理出现的情绪反应。包括正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 例如, 当人们遇到诸如结婚、晋升、复婚等正性生活事件时心理上会出现不安和紧张情绪;当人们遭遇某些一般性负性生活事件事件时 (如与上级有矛盾、法律纠纷等) , 心理上也会出现不安和紧张情绪, 当人们遭遇某些重大生活变故时 (如自然灾害、战争、突发疾病等) , 心理上就会出现忧伤、悲哀情绪, 长久导致各种心身疾病。例如, 较多的生活事件压力可导致消化性溃疡呈高发倾向, 心理社会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 如:愤怒使胃液分泌增加, 火灾、空袭、丧偶、离婚、事业失败等因素引起的负性心理变化, 往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国内外很多心理学及医学研究者认为, 社会生活事件对人们的情绪影响最大。

2、性格。

性格是在人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通常情况下, 积极性格的人不易产生不良情绪, 而消极性格的人则会经常或长期受情绪的困扰。美国的弗里德曼和罗斯曼把人的性格分为两种类型:A型和B型。A型性格的人主要特征是个性强, 固执, 好争辩, 急躁, 紧张, 好冲动, 匆匆忙忙, 富含敌意, 具有攻击性;而相对的B型性格主要特征有安宁, 松驰, 容易相处, 抱负较少, 顺从, 沉默, 节奏慢等。许多临床研究表明A型性格的人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具有孤独、自负、焦虑、多疑等人格特征者中溃疡病的发病概率是健康人的三倍。

3、自我心理调节水平。

自我心理调节对情绪的影响也很明显。一个心理调节水平高的人, 当遇到外界环境条件变化, 很快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采取各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以取得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从而缓解或减轻自己的情绪反应。反之, 自我心理调节水平较低的人, 一旦遭遇突然的变故, 心理就会出现紧张, 不安甚至抑郁等情绪反应, 或是长期采用消极心理防御机制, 最终导致神经症或其他躯体疾病。

二、情绪与身心疾病的关系

1、身心疾病的范畴。

身心疾病是指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发展、预防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2]。临床上把久治不愈, 长期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都归于身心疾病的范畴, 诸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甲亢、哮喘、癌症等等都被归划为身心疾病。

2、情绪与身心疾病发生的关系。情绪与人的健康和疾病关系密切, 以下几种身心疾病的产生都有情绪的因素:

(1) 癌症:目前认为心理紧张产生的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具有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免疫系统识别, 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 导致癌细胞的增生扩散。通过动物实验证明, 心理紧张也可促使肿瘤的发展。

(2) 原发性高血压:由于社会生活事件等对心理造成的不良刺激, 引起长时间强烈和反复的精神紧张、焦虑, 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紊乱, 不能对皮层下中枢进行正常的控制。当皮层下缩血管中枢形成优势灶时, 就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

(3) 溃疡病:溃疡渍的病因较为复杂, 一般认为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情绪与该病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当人有愤怒、仇恨等情绪激动时, 胃粘膜充血, 胃酸分泌量增多, 若胃酸持续增高则会发生消化性溃疡。

3、身心疾病对人类的危害:

通过许多专家与学者近50年来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 身心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卫生部统计, 我国慢性病 (即身心疾病) 死亡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 全国每天死于身心疾病的约1.3万人。其实, 关于情绪与身心疾病的关系问题, 早在2000年以前《灵枢口问篇》中就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指出:“喜伤心, 忧伤肺, 怒伤肝, 思伤脾, 恐伤肾。”[3]

综上所述, 情绪对人类的健康影响重大, 为了减轻身心疾病对人类的危害, 我们应加强对不良情绪危害性的认识, 学会自我调控, 减少不良情绪出现的几率。同时需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和宣传, 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谢加风、汪清波:《叩响心灵的热线》《新安晚报》2000年5月28日第9版。

[2]胡怀明:《社会医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年9月第一版。

[3]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年5月第一版。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左晓利:《关于情绪与身心疾病的探讨》科学信息:2007年第21期。

调理企业经理人心身健康 篇9

一、我国经理人的健康状况

2003—2007年《财富》杂志与北京易普斯咨询公司合作调查中国经理人了的心身健康状况。2007年的调查显示, 七成中国经理人感觉压力较大, 压力对经理人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幸福感的负面影响逐年恶化。同时, 四次调查的结果都显示, 中国经理人的压力始终居高不下, 给经理人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图1显示了2003—2007年中国经理人的压力认知比较。

持续五年的调查显示, 有70%左右的经理人感觉压力较大, 以2007年为例, 70%的中国经理人感觉自己目前的压力较大, 其中, 感觉目前压力很大的达24.2%, 压力极大的达3.8%。另外, 调查还显示, 2007年, 有52.2%的经理人产生了消极情绪, 49.2%出现了睡眠问题, 27.2%出现了生理疾病, 25.7%吸烟或饮酒量增加, 15.9%与伴侣关系不良, 5.1%与子女关系不良[1]。

全球首家通过ISO9001国际品质认证的国际健检机构——美兆集团, 在2009年8月发布了威胁中国职场管理者健康的“十大警讯”。这十大健康警讯异常率排行分别是:骨质疏松47.8%, 体重超重46.8%, 血脂异常39.3%, 脂肪肝34.4%, 隐藏性肥胖27.8%, 肝功能异常18.1%, 空腹血糖高13.3%, 血压高9.2%。以上各种“警讯”大多数都是由于经理人缺乏运动、缺乏睡眠和心理压力引起的[2]。

二、健康管理理论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对比

对于心身疾病的预防, 健康管理和中医“治未病”思想都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健康管理是个舶来的理念, 许多西方国家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开始推行健康管理理念, 指导着人们的生活, 使整个社会的患病率明显下降。目前, 还没有关于健康管理的公认定义,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 有陈君石的健康管理定义: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 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就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3]。虽然健康管理思想在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施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我国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术理论与技术研究相对滞后;服务形式单一、手段落后;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 我国公众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度还不高, 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还没有被公众所接受。我国实行的健康管理模式还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健康管理经验和模式, 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服务系统还未建立。而且健康管理是从西医的角度提出来的, 西医又是以实证科学为基础, 以分解、还原为主要方法, 虽然到目前治愈了很多疾病, 但西医在强调治病的同时轻视了人的因素, 在维护整个人体健康方面遇到了困难。而中医, 正如钱学森所说[4]:“我们传统的医学, 中医的优点, 它的突出贡献, 或者它的成绩, 就在于它从一开始就从整体出发, 从系统出发。所以, 它的成就, 它的正确就恰恰是西医的缺点和错误。”所以,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同时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我国古代医家提出, 并得到历代医家的补充和完善。中医的“治未病”思想, 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远见卓识的思想, 也为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之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所以笔者在针对经理人心身健康问题方面, 提倡运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未病”思想来调理。

三、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是伟大的医学思想。“治未病”思想强调应该注重保养身体, 培养正气, 提高机体的抵御病邪能力, 达到“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的目的。具体的来说, 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未病”养生, 防病于先

“治未病”应该着眼于平时的养护和调摄, 做到未雨绸缪, 防止疾病的发生。在平时多注意保养身体, 从培养正气和提高人体抗邪能力两方面预防疾病发生。

2. 欲病救萌, 防微杜渐

人体在处于“欲病”时, 病症尚未显露出来, 医学诊断未发现与之相吻合的器质性改变, 但此时身体已经开始发生阴阳、气血、脏腑营卫失衡的状况, 这种失衡的状况显现在表外必然有一些征兆, 应该仔细诊断并采取措施将疾病治疗在萌芽阶段。

3. 已病早治, 防其传变

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积极治疗, 防止疾病的恶化与传变。早期治疗要求掌握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传变的规律, 要求善于发现病变的苗头, 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 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

4. 瘥后调摄, 防其复发

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 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复发。此期护理重点就是要防止疾病再次发作, 此时可采取中药内服指导、情志调护、饮食调护、起居调护、康复锻炼指导等, 以达到瘥后调摄、防其复发、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目的[5]。

根据以上中医“治未病”内容, 笔者总结出中医“治未病”流程图, 如图2。

四、中医“治未病”思想调理经理人心身健康的方法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优势也表现在健康干预的方法和手段上。对于经理人来说, 预防疾病发生, 求得心身健康和长寿,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 顺应自然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 也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气候变化都影响着人体的阴阳消长。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 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适应的能力, 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 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所以经理人的生活都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 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2. 调节情志

中医认为,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 可使人体气机叛乱, 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 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 精神愉快, 则气机调畅, 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6]。

3.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 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 有酸、苦、甘、辛、咸五味。饮食五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是五脏气血的本源。食物的摄入应遵循一定的规律, 同时饮食要随着四季的不同而变化。要根据生物规律和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适当地调节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才能心身健康有利, 否则会容易引起疾病。合理的饮食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平衡膳食;寒热适宜。

4. 运动锻炼

形体的运动锻炼, 不但可以促进气血的通畅, 使人体的筋骨劲强, 肌肉发达结实, 脏腑功能健旺, 增强体质, 还能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从而促进人的心身健康, 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对于运动锻炼, 要求运动量要适度, 而且要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像经理人这类人群大多坐在办公室里办公, 很少抽出时间来运动, 久而久之, 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5. 劳逸适度

劳逸适度, 就是要求人的工作和休息要保证在一定的度范围内。如果劳或逸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就会损伤脏腑精气, 削弱人体抗病能力, 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经理人在工作和休息时, 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律和适当的度。这对于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促进心身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经理人是企业运营的直接责任承担者, 很多经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 各类心身疾病相伴而来, 严重影响了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重视经理人的心身健康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如何调理经理人的心身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首先介绍了我国经理人的健康状况, 然后对比健康管理理论与中医“治未病”思想, 提出运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未病”思想来调理经理人心身健康问题, 在阐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之后, 最后谈到用中医“治未病”思想调理经理人心身健康的方法。

关键词:经理人,健康,治未病

参考文献

[1]2008年经理人压力调查[J/OL].财富杂志, 2008, (2) :29.http://www.fortunechina.com.

[2]刘婧婷.中国职场管理者“十大健康警讯”[N/OL].健康频道, 2009-09-11.http://health.people.com.cn/GB/10035826.html.

[3]陈君石, 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12-24.

[4]钱学森.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5]黄晶.“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J].中国民间疗法, 2009, 17 (4) :61.

心理养生箴言录选载:心身双修 篇10

人生其实只有三天,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尚未来到,今天正在度过,属于我们的只有现在——今天。

人生没有彩排,不会从头再来,把握今天,不枉今生,不等来生。一步一个脚印,幸福就在当下。

人为什么要心身双修?

明末清初《解人颐》中有这样一首诗让人很受启发: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想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细想想,人之贪念莫过于此,人之欲望永无止境。

人生苦短,最多不过百十年光景,惟有知足,方能常乐!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舍弃、懂得放下。知足为快乐之源,健康为快乐之本。健康和快乐应当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生活目标。

什么是健康?不少人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疾病。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健康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的,一个是心理的。

身体的健康很重要。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只认识身体的疾病,对于心理疾病比较疏忽。然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例只有9.5%。说句毫不夸张的话,心理疾病这个蹲伏着的猛兽,正在跃跃欲试随时下山,吞噬人们的生命。

有人曾做过情绪与长寿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的8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中,情绪乐观的占60%以上,急躁易怒的占7%左右,而性格孤僻、抑郁寡欢的则没有。

现代医学也证实,精神因素会导致各种疾病,恶劣的情绪可能是癌细胞的活化剂。所以,不论从积极因素看,还是从消极因素看,都应注意学会快乐,保持情绪乐观。

人类追求健康的过程,本是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扰,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决困扰,就是以积极的心态去享受生命的过程。心理是生理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情绪经常保持乐观的良好状态,人体就可以增强抗病能力,许多疾病就有可能被战胜或延缓发生,而实现心理和身体健康的最佳途径,就是实行心身双修。

百姓箴言

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气自己;活多干、话少说、群众心里有秤砣;少吃盐、多吃醋、少打麻将多散步;按时睡、按时起、运动锻炼健身体;夫妻爱、子女孝、家和比啥都重要;官再大、钱再多、阎王照样土里拖;行点善、积点德、心里常念弥勒佛;吃点亏、吃点苦、傻点笨点也是福。

“养心八珍汤”:慈爱心一片,好肚肠二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老实适量,奉献不拘,不求回报。把这八味药,放在“宽心锅”里炒,文火慢炒,不焦不燥。再在“公平钵”里研,细磨慢研,越细越好,三思为末,淡泊为引,早晚分服,和气汤送下。可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平静心态,荣辱不惊。

上一篇:教育干预方法下一篇:易自燃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