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干预方法

2024-09-19

教育干预方法(共10篇)

教育干预方法 篇1

1 基本状况

烟草传入我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烟草产量相当于世界第二大香烟生产国美国的4倍。1996年我国15岁以上人群总吸烟率为37.16%,与1984年相比上升了31.74个百分点,开始吸烟平均年龄为20岁,比1984年的23岁提前了3岁。控烟的情况:1988年以来,每年无烟日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1993年全国开展了创建无烟校活动,1990—2000年全国控烟学术研讨会召开了9届,1979年以来政府发布有关法规、条例和通知22个,从1991年起逐步取消新闻媒体的烟草广告。近年来,全国开展了评选无吸烟单位、家庭等活动[1]。

2 对控烟对策的研究

2.1对医务人员的控烟对策

2.1.1加强医务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因医务人员是健康的倡导者,维护者和宣传者,对控烟及预防与烟草有关的疾病负有特殊的责任,但单纯进行吸烟有害的教育宣传,作用不会太大,重要的是教育他们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起到戒烟的良好带头作用。

2.1.2采取健康教育与行政干预相结合是开展禁烟工作的两大法宝。法国一位专家说过:“没有法律作保证,任何一种不良习惯都不会自行消失”[2]。许多人尽管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一下子却丢不掉,这种行为与认识分离的现象,在控烟问题上尤为突出,这就要求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保证控烟活动的效果。

2.1.3加强公共场所的监管力度(如医院)。公共场所要有醒目的禁烟标识,在禁烟区要对违禁者给予罚款,提示人群对控烟活动形成共识,营造在公共场所自觉控烟的氛围,保证禁烟在真正意义上的实施。

2.1.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患关系,禁止病人向医务人员赠烟,从外部环境上为医务人员控烟提供条件。

2.1.5重视和加强女性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让她们明白,女性吸烟不仅危害后代,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她们自己和周围人也存在许多潜在危害。

2.1.6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应积极创造条件,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压力,改善工作环境及医患关系等。

2.2对大学生的控烟对策

2.2.1对大学生应加强控烟的健康教育宣传。据有关报道,观看形象生动的(因吸烟引起的肺癌、心脏病、致畸儿等)病理标本和科普录像易被学生接受,这两种形式可择优纳入今后的控烟教育中。另外,建议将控烟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正式课程。

2.2.2加强学生社会心理研究。在吸烟的动因上学生大多存在侥幸心理,不少学生为了满足某些欲望,可以忽略一些健康问题,继续吸烟,也有人认为吸烟致病那是将来的事,且还不一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为提高控烟效果,减少新的吸烟者,必须加强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建立文明向上的社交方式,全社会支持建立更多的无烟区(特别是学校),限制售烟等。

2.2.3应重视立法的强制性效果。不少学者认为成功的干预计划应包括健康教育、立法和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另外,让被动吸烟者懂得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是自己应有的权利,控烟运动才会更有效果。

2.2.4对中学生的控烟对策。在中学生中,男生的吸烟率远远高于女生,所以,控烟干预的重点对象是男生,但女生也不容忽视。在学生中首先应加强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有研究显示[3],初次吸烟者有30%以上并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当他们懂得吸烟的危害后很容易放弃吸烟,故控烟工作应抓早抓小;其次,是帮助学生抵御香烟诱惑,使学生掌握在各种情景下处理吸烟压力的技巧,有助于增强学生信心;再者,就是要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列为控烟干预的重点。

2.2.5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在介绍烟草有害成份的同时,说明几点:一是某些权威性组织发布的重要数据,如WHO报告,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二是经科研证实,吸烟几乎影响到人体全部重要的组织器官[6];三是吸烟的危害是慢性损害过程,其后果长的可达30~40年才表现出来;四是吸烟对健康危害不大的观点是错误的;五是被动吸烟危害的严重性。

2.2.6烟草的社会危害:1993年我国烟草税利是410亿元,而吸烟引起疾病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为650亿元;1996年因吸烟造成的火灾占我国总火灾的10%。另据WHO估算,全球每年用于治疗与吸烟有关的疾病的费用高达2 000亿美元。

2.2.7吸烟率高的原因。据有关专家分析,吸烟率有增无减,一方面是由于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远期后果一时还没被许多人所认识,另一方面是陈旧的风俗习惯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2.2.8戒烟的难度。据调查,吸烟者认为戒烟并不难的将近80%,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决心和毅力。

3 控烟对策的实施及效果

1997年,福建省控烟与健康协会、省卫生厅、省爱卫会联名致函该省百个厅(局)单位和全部省属医疗卫生单位,提出加强控烟工作的5项倡议,并请赞同倡议的单位在回执上加盖公章,该倡议收到很好的效果。函件发出后1个月内,就有57个厅(局)单位和14个省属医疗卫生单位给省控烟与健康协会寄回了加盖公章的回执。福建省政府办公厅的回执是在收到函件两日内就以挂号件寄出,政协办公厅在寄出回执的同时,还由秘书处复印函件发至各处室,要求遵照办理。此活动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省直机关、医疗卫生单位的控烟工作,而且通过各厅(局)对各有关部门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此倡议活动,福建省控烟与健康协会在1999年和2000年又继续进行了两次,并把倡议函发向全省各地级市、县(市、区),其倡议对象增加了各类学校。3次倡议,接受的单位共达1 258个,其中机关单位860个,医疗卫生机构183个,大专院校18所、中专36所,中小学161所。据对57个1997年接受倡议的省厅(局)随机抽查20家单位发现,3年来能按倡议要求,在会议室实行禁烟并设立禁烟标志的单位达18家(倡议控烟前为4个)[4]。

此项活动之所以能产生这样明显的效果,一是福建省注意选择好的时机;二是5项倡议包括了切实可行的行政干预内容;三是控烟要点的宣传穿插于活动之中;四是采取了请赞同倡议的单位在倡议函的回执上加盖公章予以确认并在卫生报上公布这些单位名单的做法。这样做,容易在该省各单位人员中形成自愿自觉的行动,也便于开展控烟监督工作。

4 对控制吸烟的未来展望

4.1 政府领导,开展多部门合作

吸烟这一与慢性病密切相关的行为危险因素,其形成的环境和个人行为的发生都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控烟工作作为慢性病防制的重要策略之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是全社会都应关心和参与的系统工程。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以卫生部门为主,开展多部门(尤其是烟草管理、教育和宣传等部门)的合作,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4.2 政策保障,营造控烟支持环境

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控烟政策法规,建立和完善有关控烟的政策保障体系,尤其要加强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毒害的立法和执法。通过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社区、健康促进单位(企业、机关等)以及健康促进医院等活动,促进控烟工作的开展(如无烟学校、无烟家庭等),逐步在工作场所、社区、学校和家庭营造拒绝烟草和有利于戒烟的氛围。

4.3 立足社区,建设控烟骨干队伍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为主体,加强控烟知识的培训,逐步在社区建立起一支了解控烟政策、掌握控烟技能的控烟骨干队伍。在社区开展预防青少年吸烟,说服吸烟者戒烟并提供戒烟方法、消除社区环境香烟烟雾等方面工作。

4.4 大众宣传,普及烟草危害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其他可利用的宣传机会,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对不同人群普及吸烟和被动吸烟对健康危害的知识,不但要使青少年了解吸烟会对身体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而且还要让其知道烟草的成瘾作用,会对吸烟者今后一生产生不良影响。在对吸烟者宣传烟草对健康危害的同时,还要向他们介绍各种戒烟方法和有效的产品。

4.5 明确目标,加强重点人群干预

以吸烟和被动吸烟划分,明确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不同的干预。要使将来社会人群的吸烟率有所控制,最重要是控制现在青少年吸烟,所以青少年是控制吸烟率的重要目标人群。而在青少年学习、生活环境周围的人群(如家长、教师、职员等),也是干预的重点人群。另外,对在医院就诊的病人也要进行戒烟干预。女性吸烟率虽然比较低,但从发达国家情况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女性吸烟率也逐渐会增加。因此要把妇女作为控烟工作的重要人群。

参考文献

[1]郭生贵.中国控烟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通讯,1998,4:12-13.

[2]云妙英,孙红平,高文静,等.1379名青年职工吸烟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15(2):71.

[3]张义芳,杜绍雍,赵悦.保护不吸烟者免受烟害[S].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1995.13.

[4]张松龄.海峡预防医学杂志[J].2002,8(1):78-79.

教育干预方法 篇2

【摘 要】目的:探讨缓解孕妇情绪的心理干预方法;方法: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探讨相适应的心理干预护理方法;结果:孕妇抑郁、焦虑高于正常人群(P<0.05),需要多方面护理干预;结论:孕妇的心理状况与正常人群差异显著,且与许多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

【关键词】:孕妇;抑郁焦虑;心理干预护理

【中图分类号】R395.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51-02

妇女由于妊娠、分娩带来的种种应激反应,造成孕产妇出现一些心理变化,其中主要表现为焦虑,其次为抑郁[1]。研究表明,孕妇中有焦虑情绪者为63.8%,抑郁发生率为48.8%[2],孕期不良的情绪反应会给胎儿及产程带来不利的影响,较为严重的心理反应会导致围产期和产褥期的某些病理性临床问题,如妊娠剧吐、妊高症、流产、早产、产力异常、乳汁分泌障碍、产后出血等,还会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影响婴儿情绪、智力及行为的正常发育,给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3,4]。因此必须早期进行干预和治疗。Glover[5]等指出产前焦虑比产后抑郁症本身对婴儿的负面影响还要大,张荣莲[6]等人认为孕期焦虑和抑郁会影响产后抑郁的发生率,50%以上会发生抑郁。故进行孕期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和干预,不但可以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同样可以减少对胎儿(婴儿)的负面影响。本文对在本院门诊建立孕期保健卡的3~9月孕妇100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抽取2007年3~5月本院孕期门诊建立孕期保健卡的、妊娠3~9个月的孕妇共100例,年龄21~43岁,平均28.52岁。

1.2 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评。在问卷调查前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对孕产期有负面影响的心理障碍。首先对孕妇进行表格填写培训,分别介绍Zung等编制的SDS和SAS的内容和填写方法,由本人认真填写。焦虑自评量表孕妇的标准均分高于正常人群总均分(41.88±10.57)[6]者,有抑郁情绪;焦虑自评量表孕妇的标准均分高于正常人群总均分(33.8±5.9) [7]者,有焦虑情绪。对门诊随机入组的100例孕妇逐一进行评定。

2 结果

2.1 抑郁自评量表调查结果 孕妇中有抑郁情绪的占42.0%。孕妇群体标准分为48.24±6.35,高于正常人群的41.88±10.57(u=2.78,P<0.05)。孕妇性格内向、生活质量差、有孕期并发症、家人关心支持少及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发生率偏高(X2=17.82,P<0.01),但与孕妇年龄、职业无关。

2.2 焦虑自评量表调查结果 有焦虑情绪的占64.0%。孕妇群体标准分为44.27±6.93,高于正常人群(33.8±5.9)(u=7.96,P<0.05),孕妇群体存在着焦虑倾向,与年龄、文化水平低、孕期保健质量差及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有关,与职业、文化程度均无关。

3 讨论

3.1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孕妇中抑郁情绪者42例,占孕妇总数的42.0%,孕妇标准均分高于正常人群(P<0.05);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孕妇中有焦虑情绪64例,占孕妇总数的64.0%,孕妇标准均高于正常人数(P<0.05)。说明孕妇群体中存在抑郁、焦虑情绪。

3.2 孕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 ①妊娠期机体内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表现在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各个系统,这些变化是胎儿正常的发展和成长所必需的。由于内环境及生活状态的改变,容易导致孕妇的身心失衡,产生焦虑、抑郁情绪;②抑郁孕妇对妊娠的认知缺乏,孕妇文化程度低,对妊娠和分娩知识的缺乏、对怀孕后身体的生理变化不适应及对自己身体变化的过分注意,稍有不适即产生恐惧不安现象,从而产生焦虑情绪;③为胎儿性别烦恼,部分孕妇受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一心要生男孩,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从而导致妊娠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异常;④孕妇对胎儿安全过分担心,特别是有孕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及年龄较大的孕妇,妊娠过程中因过分担心胎儿能否成活、胎儿有无畸形、分娩是否顺利、分娩时是否会造成胎儿的损伤及担心分娩后遗症等,从而心理压力增加,产生焦虑抑郁情绪;⑤对即将到来的分娩充满恐惧,担心分娩的痛苦、会不会有生命危险、自己是否可以忍受等;害怕陌生的分娩环境、害怕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恶劣等,对分娩过程的不了解或片面了解,孕妇就易产生恐惧不安情绪;⑥经济条件较差的孕妇担心产后无人照顾及分娩费用、胎儿营养不良等,产生心理问题;⑦社会支持不良如夫妻关系不佳、家人的不理解、不关心及本人对婚姻的不满意等的孕妇易产生抑郁情绪;⑧孕期抑郁症与孕妇的性格特征关系密切,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敏感、情绪不稳定、好强、固执、认真、社交能力不良等个性特点的人中。

3.3 资料表明,孕期有焦虑和抑郁情绪者,其产科合并症的发生率较高[8]。孕期的焦虑、抑郁情绪可导致难产、产程异常、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及产后抑郁症等,故应针对引起孕妇不良情绪的因素,开展积极有效的孕期健康教育。帮助孕妇消除精神上的恐惧和不必要的压力、保持稳定的乐观情绪,无论是对孕妇本身还是对胎儿都是非常重要的。并根据需要开展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使孕妇能够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4 护理干预方法

4.1 做好孕期保健 为了降低孕期焦虑抑郁情绪及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健康教育就要从孕早期开始做起。积极落实孕期宣教,定期开展妊娠分娩知识及心理卫生知识的讲座,做好妊娠期营养、饮食、睡眠、健康指导和心理咨询。使孕妇认识到妊娠分娩只是一个生理过程,正确对待妊娠和分娩及由此产生的生理心理问题。指导孕妇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产前检查。

4.2 与孕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孕期的生理变化造成孕妇的情绪不稳定,医务人员与其接触时应注意语言交流的意义和技巧,态度要和蔼可亲,动作轻柔,以鼓励、劝告、指导、支持为主,耐心倾听她们的倾诉,关心同情她们,并提出指导性建议。

4.3 社会支持 产前参观病房,让孕妇熟悉生产环境,有利于孕妇的心理稳定。丈夫的关切和情感支持会给孕妇最大的心理支撑。孕期检查时,医务人员应多讲解孕产期的保健知识,并让孕妇了解孕产期情感抑郁会给自己及婴儿带来的不良后果,使孕妇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争取良好的家庭氛围,医务人员对患者家庭成员进行指导,使他们了解孕妇这一特殊时期的特点,除了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外,还要多与孕妇进行情感交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引导家属多给孕妇正确积极的评价,增强孕妇的自信,减少负性情绪,使孕妇在心理方面也得到全面的支持。

4.4 指导孕妇进行自我调节 鼓励孕妇多与家人、朋友及医务人员沟通,减轻其焦虑紧张情绪。鼓励孕妇适当活动,保持充足的睡眠,闲暇时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孕产期保健知识及育儿方面的书籍。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调节身心,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保持愉快的心情。

参考文献

[1] 范玲,黄醒华.对孕产妇的心理评估与干预[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4(3):185.

[2]朱丽丽.孕妇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11):692-693.

[3] Laura J,Miller MD. Postpartum depression[J]. JAMA,2002,287(6):762-765.

[4] Jeffrey ND,Amy H,Angela MD,et al.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minimizing infant exposures[J]. J Clin Psychoiatry,2002,63(17):31-34.

[5] Glover V,O conner TG. Effects of antenatal stress and anxiety[J]. Br J Psychiatry,2002,180:389-391.

[6]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94-195.

[7]张明国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9.

[8] 徐俊冕,严和锓,吴文源.医学心理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社,1996,210-211.

教育干预方法 篇3

关键词:出生缺陷,健康教育,行为干预

我国是世界上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的国家之一。

出生缺陷也称先天异常, 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 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或心理因素以及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 大多数出生缺陷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1]。出生缺陷虽然后果严重, 但只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其发生风险是可以大大减少的。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 预防出生缺陷的措施分为三级[2]:一级预防是指把工作做在怀孕之前, 包括婚前医学检查、优生咨询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 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二级预防是指在怀孕后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三级预防是指对出生后缺陷儿早诊断、早治疗, 促进残疾儿康复。其中, 一级预防最为积极主动、有效、经济安全, 正在成为多数国家预防出生缺陷的主要方法。

全国每年有20万~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 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后才显现出来的缺陷, 总数高达80万~120万, 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 这就意味着我国每30秒就有一个缺陷儿出生, 而且间隔时间在逐年缩短。农村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 产母年龄愈大, 发生出生缺陷儿的概率愈高, 男性高于女性[3]。

丰宁县地处河北北部山区, 经济文化相对滞后, 总人口39万人, 总面积8765平方公里, 育龄妇女8.7万人, 平均每年新出生4300多人。在2009年全县0~6岁出生缺陷调查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573人, 通过对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 对生殖保健知识知晓率、优生优育知识知晓率、优生优育概念形成率等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分别为72%、58%和52%。虽然近些年各级都制定出台了出生缺陷预防措施, 但忽视了实施过程中的宣传教育, 未能真正达到措施要求的内容和效果。

农村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内容广泛, 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计划生育部门的工作重点和难点[4]。在这个背景下, 如何尽快有效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特别是农村需要找到一条符合国情和本地情况。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要走区域性发展的道路, 具体实施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现有的保健水平, 不同地区应针对各自的主要出生缺陷, 通过采取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和制定均衡的发展战略, 更好地向人群提供优质的优生服务[5]。我地在长期工作中探寻出一系列有效易行的措施, 充分利用计划生育技术工作者采取跟踪随访、上门服务的工作模式, 利用计生网络优势、亲和力强, 面对面交流的工作法, 将预防出生缺陷的基本信息等科普知识传递千家万户, 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 即:孕前优生教育、行为干预、营养素补充、优生检测、防护阻断等。孕前优生教育和行为干预是综合措施的最基本手段之一, 运用干预措施预防出生缺陷发生的方法研究, 以影响育龄夫妇的“知—信—行—必—果”为基本目标, 来实现与出生缺陷有关的遗传、环境因素与行为。

1 主要实施内容

1.1 孕前优生教育和行为干预, 以传播、服务、教育、干预为手段,

以帮助育龄夫妇改变不健康、不遵循和形成健康规范行为为目标, 促进人民日常生活系列活动及其过程的健康行为, 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观、生育观、价值观的认知教育及保健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的培训, 针对特定行为行进干预,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环境, 避免危险因素, 达到追求健康, 提高生殖健康水平的目的。与出生缺陷有关的遗传因素: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导致的疾病。与出生缺陷有关的环境因素:主要为空气污染、化学物质、吸烟、饮酒、人畜同室等。

1.2 出生缺陷孕前优生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核心内容是“知—信—行—

必—果”, “知”是基础, “信”是动力, “行”是服务, “必”是办法, “果”是目标。

1.2.1 知:

“知”就是普及优生优育科学知识: (1) 了解:使人们了解什么是出生缺陷?出生缺陷都有哪些?怎样预防出生缺陷?一但发生了出生缺陷怎么办及诊治原则等。 (2) 感知:出生缺陷孕前优生教育和行为干预是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如聪明与缺陷之比、快乐与痛苦之比让目标人群真正感知这种痛失和无奈。 (3) 知情:一是让目标人群知道国家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出台的系列政策;二是要让目标人群知道获取各种知识、信息、服务的途径。

1.2.2 信:

“信”就是使人们相信科学, 反对迷信;相信以预防为主为基本手段, 反对顺其自然、命中注定;获得孕育健康的信念。

1.2.3 行:

“行“就是把信念变为实际行动, 落实行动就是要加强分类指导原则, 为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

1.2.4 必:

“必”预防出生缺陷必须从自我做起, 必须遵循政府干预措施, 必须接受如优生指导、孕前优生监测、婚前检查等服务。

1.2.5 果:

“果”只对近、中、远期教育, 干预效果的评定和预期所要达到的目的, 评估真正使人们达到美满、和谐、幸福家庭、孕育健康下一代“结果”为目标。

2 工作方法

2.1 语言教育方法:

人与人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优生咨询、专题讲座、小组座谈等形式;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直接的信息沟通的交流活动。这可是个人与个人之间, 也可以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

2.2 文字教育方法:

计生标语;计生传单;计生小册子、小折页;计生画廊;宣传画等;

2.3 形象化教育方法:图片、照片、示范、演示等;

2.4 电教化教育方法:广播、录像带、VCD等。

2.5 运用“乡土语言”如:

唇腭裂俗称兔唇或三瓣嘴;无脑儿俗称怪胎等, 交流的形式达到预期效果, 真正达到优生优育目的。

2.6 大众传播:

是指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标语、板报、宣传单、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向社会人群传播信息的过程。

2.7 组织传播:

是指通过组织之间,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有组织有领导而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2.8 自我传播:

是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 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

2.9 流动服务车传播:

是指运用专业的宣传设备, 流动性较强、范围较广、定期或不定期的在工矿企业、行政机关及县、乡、村文化广场、村边地头的传播。

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是一项成熟的技术, 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控制领域, 我们将在这一大气候之下了解群众、相信群众、服务群众, 为有效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在孕前优生教育、行为干预上下功夫, 走去一条适合农村预防出生缺陷易做、易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祝轲, 任榕娜.出生缺陷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及干预措施[J].医学综述, 2011, 17 (1) :116-118.

[2]朱静秋, 张引颖, 朱军, 等.我国出生缺陷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 2009, 9 (319) :84-86

[3]黄巧珍, 陆海婵.2010出生缺陷监测总结[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7) :233-234.

[4]马立新, 吴艳萍, 李颖.参与式健康教育在农村出生缺陷预防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2) :3076-3078.

教育干预方法 篇4

【关键词】特殊学生 帮教管控 心理干预 方法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特殊学生群体逐年增加,并随之出现一些新的甚至突出的问题,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安全和稳定。搞好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好特殊学生排查、帮教、管控、和心理干预工作。

一、高职特殊学生的界定

(一)违纪生

高职学生来自高考录取的最末批次,学习基础相对本科生要薄弱一些。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一些学生来到学校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他们往往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厌学行为,如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考试舞弊或逃避考试等等。其次就是思想品德较差,经常抽烟、汹洒、赌博、讲脏话、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偷偷下河游泳、偷盗、抢劫甚至吸毒等等。这类学生令教育工作者最为头疼。

(二)心理危机生

这类学生涵盖了学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生、失恋学生、就业困难生及其他学生。他们有的属于心理烦恼,有的属于心理变态,有的属于心理疾病。这些心态大多来自家庭和人际交往,心理要求与现实的距离导致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对这类问题生若处理得不好后果非常严重,可能导致学生的自杀。

(三)身体疾病生

这类学生身体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的表现为外在的肢体残疾,有的表现为内在的身体疾病,他们往往身残志也残,甚至引发出心理问题,并且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

二、特殊学生的帮教管理与心理干预

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某高职院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的做法如下。

(一)特殊学生排查

1.加强学生课堂管理与考勤。开展以学生课堂管理为重点内容的纪律检查评比,二级学院书记为学生课堂管理第一责任人。学生工作处每周组织对学生课堂情况抽查不少于1次,二级学院学生助理每周对学生课堂情况检查不少于2次,辅导员每日对全部班级上课现场检查不少于1次,并向学习委员收集当日课堂情况,汇总迟到、旷课及课堂违纪同学的情况。

2.加强校外租房、夜不归宿学生的清理。学院保卫部门牵头每月组织1次校外租房情况清理,并向学生工作处提供租房学生名单。保卫部门牵头每月组织1次夜不归宿情况清查,并向学生工作处提供夜不归宿学生名单。辅导员每周查寝不少于3次(其中检查夜间就寝不少于1次),收集白天滞留宿舍和晚上夜不归宿学生情况。

3.加强心理危机人员排查。辅导员每周对班级进行1次心理危机排查。通过心理委员、信息员、学生干部、党员等了解严重违纪、心理异常、行为异常学生情况,与疑似特殊学生本人及其朋友、家人谈话并做好工作笔记,初步排查并确定班级特殊学生名单。辅导员每2周填报1次《特殊学生登记表》《特殊学生跟踪表》,并向专业学院报告;各二级学院每2周对辅导员上报情况进行1次汇总,与疑似特殊学生本人、朋友、家人谈话,进行二次排查,确定学院特殊学生名单。心理咨询教师对专业学院上报特殊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和评估,每周到专业学院1次,进一步与疑似特殊学生本人及其辅导员、朋友谈话,全面、直观、详细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确定特殊學生名单,对不能确定或评估困难的,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评估。

4.加强患严重疾病人员的排查。由学院卫生部门根据学院学生门诊和体检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常见的具有重大危险性、易猝死疾病的范围,并制定相应的指导措施;开展学生身体健康情况普查。由卫生部门制定身体健康情况普查表,每学年新生报到时进行学生身体健康情况普查,并要求学生家长签署相关意见,建立学生健康情况的档案,初步确定班级身患疾病特殊学生名单;辅导员每周对班级进行1次对身患疾病学生排查。对所有患病(含在家治病)学生,辅导员必须查看学生正规医院疾病诊断书、病历本,询问家长并了解相关情况等,研判学生身体状况并进行登记,根据患病人员界定范围,初步确定患病重点人员。并对其他上报管控程序和申报心理危机人员以同样方式排查。

(二)特殊学生帮教管控与心理干预

1.确定第一责任人。二级学院书记(副书记)为特殊学生帮教管控与心理干预的第一责任人。专业学院制定特殊违纪人员帮教管控方案,卫生部门指导专业学院制定患重大疾病学生帮教管控方案,心理咨询教师制定心理危机重点人员帮教管控与心理干预方案。

2.确定帮教责任人。轻度人员“2对1”(辅导员、学生骨干1名)、中度人员“3对1”(学生助理、辅导员、学生骨干1名),重度人员“5对1”(二级学院总支书记或副书记、心理咨询教师或卫生所医生、学生助理、辅导员、学生骨干1名)。帮教责任人(教师)与学院签订帮教责任书。

3.定期进行帮教与心理辅导。辅导员每周找全部特殊学生谈话(含非正式谈话)1次,并做好谈话记录。专业学院学生助理每2周找重度特殊学生谈话1次,并做好谈话记录。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对心理危机特殊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疏导(轻度1月1次,中度2周1次,重度实时关注)。

4.严格进行管控。严格按《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加大对私自校外租房、私自下河塘库坝游泳、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夜不归宿、考试舞弊等严重违纪同学,和长期旷课、沉迷网络且屡教不改违纪同学的惩处力度。

5.加强患病学生帮控。由辅导员协助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患病学生办理体育课免休手续,定期提醒患病学生不饮酒、不逞强、少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建议身患重大疾病学生办理退学手续或办理休学手续回家静养,或由学生家长来学院陪读并签订相关承诺书;卫生部门每个学期开展各类疾病安全防范及救护知识讲座;体育课教师加强对学生安全急救知识的培训;各院系指导各班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和危机应对知识培训;同班、同寝同学特别是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应密切关注身患疾病同学的身体状况,及时提醒患病同学不要饮酒,不要参加剧烈运动等。

6.有效进行心理疾病防御。对危机程度较轻,能在学校正常学习者,帮教责任人定期进行帮教、辅导、疏导,并成立以学生骨干与同寝室同学为主不少于3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对危机程度较高,但能在学校坚持学习并接受治疗者,要求学生家长与学院签订书面协议并在校进行陪伴监护或办理休学手续回家治疗;对严重心理疾病者,要通知学生家长立即来校将其接回家或送医院治疗,在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前,对学生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对心理疾病特别严重者,要立即将其送医院治疗,并根据医院要求配合开展工作。

7.加强对心理危机复学人员跟踪管理。因心理危机休学学生申请复学,除按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外,学生家长须签出书面承诺书和相关意见,出具学院认可的专业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具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及时完成《复学学生心理状况登记表》;学生复学后,要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心理咨询教师要对他们保持密切关注,定期进行跟踪咨询及风险评估。

三、特殊学生建档

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建档。档案由《特殊学生登记表》《特殊学生帮教方案》《特殊学生跟踪表》《复学学生心理状况登记表》等构成。密切关注特殊学生的发展变化,经常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教育管理方法,定期召开特殊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工作研讨交流会,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学生工作人员对特殊学生教育转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推进特殊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教育干预方法 篇5

1 中医传统治法与方剂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长期实践中, 形成了许多具有明显疗效的治疗法则, 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肝明目”、“健脾利湿”等等, 这些治法与中医“治未病”的预防观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仅在理论上相近, 而且在实践上也证明行之有效, 因而作为“治未病”健康干预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如“活血化瘀”法在“治未病”中就具有重要作用。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 已有实践证明, 血瘀证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功能障碍则是血瘀证的实质;研究内皮细胞分泌功能改变与血瘀证气血辩证的相关性, 为血瘀证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即以“血瘀证”为核心, 以活血化瘀法为基本手段, 形成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新的视角[1]。

糖尿病是当前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其特点是容易出现众多并发症, 如微血管并发症。运用中医“治未病”和中医传统治法中的“络病”理论, 针对糖尿病络脉瘀阻的病理特点, 在“治糖”时积极“治络”, 可起到较好的保护血管作用[2]。

“治未病”思想与中医传统的“扶正培本”治则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而被业内人士用于肿瘤防治的“抗转移”过程中。许多恶性肿瘤虽经手术切除, 最终仍死于复发和转移, 特别是微转移很不容易察觉。尽管中医文献没有对肿瘤微转移的记载, 但有相关论述, 如肿瘤病人的正气亏虚, 瘤毒内伏, 就可能出现“传舍” (转移) , 在治疗上强调“补虚”、“解毒”, 以及“截断传舍之势”, 其中扶正培本就是总的治疗原则[3]。

除了中医传统治法, 中医传统方剂在“治未病”中亦作为一类方法得以广泛应用。如四逆散是治疗肝胃 (脾) 气滞的传统基本方剂, 具有运转枢机、疏肝理脾、调和气机、调节阴阳水火平衡之功效, 近年来, 已有临床实践证明在消化、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慢性功能性失调状态防治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4]。

2 经络学说与针推技术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经络学说与针灸推拿技术, 是中医药宝库中的奇葩, 其历史源远流长, 典籍丰富, 近年来在中医“治未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几乎通篇贯穿着“治未病”的理念, 对疾病的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 都做了全面而具体的论述。特别是“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杵经络, 适中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等论述, 从脏腑经络角度遵循着防重于治的“治未病”观点, 充分体现了“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有专家从这一理念出发, 在“治未病”实践中灵活辩证, 进行了有益的开拓[5]。

中医“点穴”疗法也是专家所推崇的“治未病”方法。点穴是指运用一定的手法, 使“气”和“力”作用于一定的穴位, 沿着经络—内脏的相关路线, 将其产生的作用深透到患者体内, 以激发经气, 让气至病灶产生感应, 从而调整阴阳脏腑的功能和营卫气血的盛衰, 既可以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 也可以平衡阴阳, 扶正祛邪, 防治疾病。点穴疗法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其防治疾病效果却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 是保健益寿的良方妙法。而且此法简便易行, 适合于任何环境下施治, 便于自我保健, 更适合于广大社区和农村[6]。

“针灸配合耳尖放血预防中风”, 也是近年用于“治未病”的成功方法之一。医者利用针灸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等作用, 能够很好地预防中风, 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7]。

3 中医敷贴疗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冬病夏治”是中医独特的疾病防治方法, 并很好地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其中又以三伏天穴位敷贴法最具代表。将传统贴膏加以改进, 增加药物透皮作用, 辩证选穴, 将穴位敷贴法用于预防和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颈椎病、腰腿痛等证属中医寒性痹症范畴的疾病, 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治未病”方法。每次贴2小时, 每年3次 (头、中、末伏) , 一般以3年为一疗程, 取得较好的疗效, “治未病”贴膏即应运而生[8]。

“伏九贴敷疗法”也是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 因其操作简便、价廉、无损伤、疗效确切,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是目前中医界开展得较好的适宜技术之一。近年来, 伏九敷贴法在“治未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防治咳喘病方面发挥出独特的疗效, 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兴趣[9,10]。

4 中医体质辨病方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近5年来, 随着“治未病”的兴起, 体质辨病用于“治未病”的实践也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体质决定了不同个体对某些病因、疾病的特殊易感性和病理过程的倾向性, 因此不同体质特征可以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考评依据。体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 因此重视患者的体质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如肝病患者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 分别采用相应的中医治法进行调治[11]。

分辨体质在养生保健中也有重要作用。如中医师可根据不同的偏颇体质制定相应的中医药膳调养方案, 对不同体质的病人采用相应的药膳干预、适宜的饮食宣教等手段“治未病”, 通过调理各种偏颇体质为平和体质, 对疾病的症状可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对疾病的病程和转归也可起到相应的辅助治疗效果[11]。

体质辨病方法用于亚健康治疗效果也很显著。根据中医理论, 可以把亚健康分为9种类型, 根据亚健康病人体质的类型施以不同的中医治法, 如气血亏虚型施以补气益血, 方用人参归脾汤或归芍六君子汤;肝郁气滞型施以疏肝解郁, 方用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 等等[12]。

5 食疗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 “药食同性”。根据体质的特点以及食物治疗学的理论, 恰当地选择相应的食物来防止疾病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食物与药物一样都能表现出相同的性味, 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和同样的功效。有专家将人类的饮食分为4个阶段:“温饱型”、“口福型”、“营养型”、“体质食养型”;并将人的体质分为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 质、正常质等6类, 并根据病理体质形成的原理针对6种主要体质提出了6种调质法,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3]。

6 中医养生摄生方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内经》中有一篇“四气调神大论”, 是论述如何顺应四季变化, 调摄身心的专门篇章, “治未病”即见于该篇之末, 用于总结和强调顺时摄生对于养生、防病的重要性。“顺时摄生”中的“顺时”指的是顺应四时, “摄生”指的是调摄身心。顺时摄生的根本在于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之序, 做出相应的身心调整, 其内容包括顺时摄身和顺时摄心。顺时摄身主要包括起居、饮食、着装等各方面的综合调理;顺时摄心则强调虚恬少欲、清静平和是调摄精神的根本;此外尚有四季调神, 即根据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情志调节[14]。

顺时摄生的意义在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核心概念。正因为顺时摄生通乎天气, 天人相应,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只有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行, 才能避邪防病、养生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廖冬燕等[14]认为, 若能坚持顺时摄生, 节阴阳而调刚柔, 使心安神定, 真气内守, 气血以流, 自能百病不生而达到“治未病”的最高层次。

7 中华武术健身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历来在养生健体、祛病防病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近年来又在“治未病”中独树一帜, 其中尤以太极拳、五禽戏等最受群众欢迎。

中医“治未病”首先要做到的是未病先防, 然后才是既病防变。因此在未病时人们需要借助体育锻炼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轻身的目的, 其实这就是“治未病”。太极拳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 还具有养生、健体、防身、御敌作用, 它集中了古代健身运动的精华, 与中医养生、“治未病”紧密相连, 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补益气血的作用[14]。

以健身为目的的太极拳、五禽戏等是一类优美的动功, 具备气功调气、调身、调心的“三调”原理, 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并且符合中医学保精毓神的精神实质, 符合中医学调养精、气、神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14]。

8 膏方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膏方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中药剂型的一种, 是中医药的精华。膏方的特点有四:注重全面、整体的调理;既辩证, 又辩体质;可纠偏却病, 适用范围较广;药力缓和, 稳定而持久。目前膏方使用的人群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身体虚弱但无慢性病者;二是工作压力大, 精神和睡眠质量下降, 难以自我恢复者;三是曾患慢性病但已恢复, 或虽未治愈但又相对稳定者;四是大病后、手术后、出血后处于恢复阶段者。近年来有医者用膏方治未病, 特别是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发等各个环节方面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对“既病防变”患者, 在冬令之时用膏方辩证施治, 既扶正, 又祛邪;既治病, 又防变, 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治未病”方法, 且实践证明其确实有效[15]。

9 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结合的应用

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未病”, 特别是现代科技手段与“治未病”的相结合, 是实现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现代化的一条创新性途径。以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促进“治未病”现代化体系构建和实施, 是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的一个全新切入点。系统生物学以其系统论观点, 致力于通过各种级别的生物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来定量阐明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而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正是实现了对“ 证” 这种系统论的本征生物表型模式的观测和分类, 并加以调节以改变人体状态。目前提倡的健康管理主要是对从健康到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即所谓“ 亚健康” 态的潜在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和控制, 与中医药“ 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正是基于对“ 证” 这一生物表型模式的量化识别, 为中医“治未病” 的现代化体系构建和实现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方法及结果。在无创检测人体的宏观整体系统属性的基础上, 采用有示教的机器学习算法, 凭籍严格的基于流行病学的前瞻性模型为示教标准, 而开发出低成本且易于推广应用的无创型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通用建立方法。其中成功的案例是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人体经络评估模型[16]。

探讨现代护理学与“治未病”的结合, 也是这方面的成果之一。如探讨中医整体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强调通过中医护理评估, 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进行中医护理诊断, 根据不同的护理问题应用中医“扶正祛邪”“标本缓急”, 以及“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等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17]。

10 “治未病”的康复方法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三种境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在疾病的康复阶段具有重要意义。“治未病”强调疾病不仅要治, 还要促进康复, 防止复发或发展。近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病康复, 并初见成效。如有医者按照“见肝实脾”的“治未病”思想, 在治疗糖尿病“脾”病的同时, 提倡积极固护肾气, 这对糖尿病治疗更有意义。也有医者对肿瘤病人采用“扶正培本”等中药配合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甚至治愈。运用中医药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 恢复其相对的平衡, 可以有效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亦有学者采用自拟咳喘粉 (组方:麻黄、细辛、白芥子、制半夏、杏仁) , 取穴定喘、肺俞、脾俞等, 对慢性支气管炎病人能减少发病次数, 提高生活质量[20]。

综上所述, 目前用于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较多, 这些方法并非限于独立应用, 而是可以互相配合, 互相融合, 交互使用。当然, 很多方法的实际效果有待更多的实践验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众多的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缺乏统一管理, 使得这些方法散在于日常诊疗工作中而不成体系, 同时对这些方法的效果也缺乏权威的评价和论证。笔者认为当前亟待需要通过科研手段, 运用预防医学理论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将现行的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梳理、分类和排序, 经过中医药管理层面和中医“治未病”专家层面的反复论证, 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进行集纳整理, 如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一样, 形成一份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的基本推荐目录。

摘要:作者通过文献水平调研手段, 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所应用的“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法作综合性探视, 并梳理为10种类型, 即中医传统治法与方剂的应用, 经络学说与针推技术的应用, 中医敷贴疗法的应用, 中医体质辨病方法的应用, 食疗的应用, 中医养生摄生方法的应用, 武术健身法的应用, 膏方的应用, 现代医学方法与“治未病”方法的结合, 以及“治未病”的康复方法。作者对这些方法分别作了阐述, 并提出了通过科研手段, 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进行集纳整理, 形成“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基本推荐目录”的建议。

灾后救援人员心理干预方法探讨 篇6

1 救援人员心理特征

心理危机具有突然性、易感性、多元性、时限性、结局性等特征[2]。救援人员往往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深感责任重大, 长时间的救援工作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救援人员的心理反应常经历:悲伤、愤恨、自责、恐惧、挫折感、逃避心理等若干阶段。

1.1 救援人员不良心理反应形成的原因

这里所说的救援人员包括武警战士、公安消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新闻传播媒体的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心理学专业人员、救灾工作的各级指挥者等所有参与灾难后紧急救援的人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最大限度地耳闻目睹各种悲惨的场面。因此, 即使他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也会使他们感受各种痛苦体验。当这种痛苦的体验在救助成千上万的灾民中重复出现后, 对实施救助的专业人员的身心打击将是巨大的。

1.2 救援人员不良心理反应的危害

灾难发生之后尤其是突发事件, 会造成灾后特定的心理后果, 医学上统一称之为“灾后综合征”也叫急性应激反应[3]。应激反应是灾害发生后几乎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 通常持续几小时到几天便迅速恢复。如果在1个月内还未恢复, 就会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4], 它不是短期就能治愈的, 如果不积极治疗, 可能会伴随其一生。唐山大地震震后20年, 有些人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地震所造成的心理阴影。灾难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心理危机危害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每个灾害见证人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 需要通过心理救援这种人道关怀来抚慰救灾工作者。

2 对救援人员心理救援对策

承担现代救援工作的专业人员既需要掌握物质性的救灾技术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救助技术, 这是现代社会物质救灾与心理救灾的双重任务所决定[2]。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 救援人员不单需要运用自身已掌握的心理救助技术进行自我调节, 更需要政府、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使心理创伤尽快得到抚慰, 消除紧张气氛, 防止救援人员“耗竭综合征”[5]的发生从而提高救援效率。对灾害救援人员实施心理救助与一般的精神心理治疗有两个显著的差别[2]:①时效性强, 救助是在灾害发生的特定环境中进行的, 救助对象处境危险。心理救助的目的是尽快降低被救人员的心理应激水平, 因此这种救助不能像一般的心理治疗。②救助对象是暂时出现的心理危机, 症状虽然明显但危机程度相对较低。因此, 可根据救援人员的突出心理特征对其进行适时的心理救援, 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造成的伤害。

2.1 心理干预的基本工作内容

包括任务清晰分配, 报告紧急事件, 帮助救援人员从全局的角度审视面临的局势, 实行轮班制, 补充体力增强技能。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系主任应用心理学贾晓明所长将其归纳为:①向救援人员介绍正式的、有时间进度表的小组会谈内容;②让救援成员充分表达他们在救援工作中的感受, 并给予认真的倾听;③鼓励救援队员彼此就他们的想法、情绪感受、生理反应进行互相交流和陈述;④解释、承认、理解和正常化救援人员所出现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⑤正常化他们的情感反应, 减少个体感觉和情感上的独特性, 用认知和教育的方式甄别出救援人员应对各种反应的方法并加以评估;⑥识别出生理和心理反应过分强烈的救援人员, 提供进一步的心理干预;⑦必要时让有关救援人员停止工作, 并对其实施进一步的心理干预和休息。当然, 如果遇到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救助对象, 必须将其送到专业精神病医院治疗, 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2.2 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

在灾难面前既需要每个人调整心态, 战胜恐惧, 积极应对, 更需要全社会紧急动员起来。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心理学上, 把人们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提高适应能力的各种影响称作社会支持, 包括物质帮助、信息提供、情感关爱等。这种支持可以来自家庭、亲友、同事、组织、媒体和政府, 也可以来自慈善团体和专业的心理援助机构[6]。

2.2.1 社会支持

正确利用媒体的力量, 提供积极的信息是在心理救援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对救援人员可起到鼓舞信心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 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 形成乐观向上、勇战灾难的氛围;利用电视、广播、电影、宣传材料、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形式向救援人员介绍心理调节的卫生常识, 增加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认知, 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向公众通报灾害情况, 避免误传和谣传的产生。只有真实的信息走在谣言的前面, 才能够让社会恐惧降到最低, 才能有利于救援的效率[7]。

2.2.2 心理干预技术

2.2.2.1 认知技术

当救援人员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环境中, 往往会感到无能。压抑感越重, 这种看法越坚定。救援人员在面对多次救援的失败可能会觉得“我不相信我还能做什么事去改变自己的痛苦情绪了, 我只能是这个样子了”。认知疗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否定这种自我无能感, 使救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8]。

认知疗法通常采用的调节技术包括领悟与质疑、最坏假设、正视现实。在弄清了救援人员的不合理认知方式后, 可以对其进行质疑。例如“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你的观点?”“怎么证明事情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你与别人不同?”“为什么别人可以失败而你却不能?”“你有什么理由和证据证明你是最差的?”。只有使救援人员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的所在, 才可能放弃以往的不合理认知方式, 转而以合理的认知方式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不懈的耐心和反复的论证, 使救援人员从不合理的认知方式中解脱出来, 在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 从而增强自信。

2.2.2.2 激情宣泄技术

激情强烈宣泄技术是心理被救助者在其领导者或信赖者的指令下, 通过身体动作练习, 以宣泄性高声喊叫释放情绪而对异常心理活动产生影响, 从而使生理和心理活动在新的状态下获得平衡的应急心理治疗技术[2]。相关研究证实,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 医务人员情绪变化经历了从有破坏性或不愉快体验的应激到有建设性或兴奋体验的应激过渡的过程。这种情绪变化的趋势对于医务人员减轻或降低应激反应具有积极意义[9]。因此,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 要正视医护人员的紧张、恐惧、愤怒、悲观、不平静等负性情绪的出现, 遵循应激反应中情绪变化的一般规律, 不能限制和压抑医务人员的情绪变化和表达[10]。不光是医疗卫生系统, 整个救援队伍的其他成员也需掌握激情宣泄技术。

激情宣泄技术的操作方技术为领导或其信赖的人发出命令, 令其活动四肢做几次深呼吸使全身放松, 由轻到重, 由不自然到发自肺腑, 尽情地、无所顾忌地大声喊叫。叫时可用感叹词“啊”“嘿”等, 以期把消极情绪统统宣泄出来解除情绪对机体的不良束缚, 恢复机体的暂时失控功能;体验舒畅感、轻松感进而体验疾病症状的消失。如地震灾害现场, 面对大量的尸体, 有的新入伍的救援战士四肢无力, 身体暂时瘫痪, 出现回归行为 (大小便失禁等) 。在情绪宣泄时不要停止喊叫, 继续喊叫时可用力挥舞拳头, 也可踢腿或奔跑, 使内心受到震荡。在喊叫中体验自信心和控制力的增强, 停止喊叫后可再活动活动身体。用激情宣泄技术对救援队员进行应急心理救助时, 一定要在封闭或在隔音效果良好的地方进行, 这样可以无所顾忌的进行激情宣泄, 否则宣泄受阻就会失去其疗效。

2.2.2.3 情志相克技术

即中医所说“以情胜情, 调节情态[11]”。“情志相克”理论在中医学里是非常成熟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悲胜怒, 思胜喜, 怒胜思, 喜胜忧, 思胜恐。”情志之间的相生相克符合祖国医学“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规律。根据这一原理, 结合救援人员出现的心理问题而设计出情志相克技术, 把情志相克理论应用到灾害应急心理救援。如救援人员忧愁时, 不妨让其听听笑话, 以调节情绪。尤其对于性情急躁者, 更可通过此法, 使其平心静气。害怕尸体的救援人员可以想想若自己的亲人朋友处于灾难中, 自己会怎么做。这就是“思胜恐”的思疗技术。

3 结语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灾害过后的心理救援应和物质救援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救援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救死扶伤的重要技能, 更应全面掌握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 在帮助灾区群众恢复健康心理的同时, 学会自我心理干预, 恰当调试。我国目前的心理社会干预工作主要依靠现场救援人员、当地医护人员、当地干部、志愿者来完成, 因此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 帮助他们了解灾后自身可能产生的应激反应, 帮助他们学习遇到应激事件时的应付策略和干预技巧[12]。相信随着全民意识的提高,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灾后心理干预工程将步入新的阶段, 我国灾后社会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也将开辟新的天地。

摘要:全面分析灾后救援人员心理状况。通过社会影响和专业心理干预技术, 运用中西医不同心理调节方法, 全面加强救援人员的心理护理, 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心理状态, 以更健康的状态投入今后的工作。在完善我国灾后心理干预工程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灾后社会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进步。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社会交往技能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 我们发现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行为分析、感统训练、游戏治疗、戏剧疗法、心理干预 (包括松弛疗法、三明治疗法、生活疗法、类型疗法等) 、音乐治疗、波特奇方法等, 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种早期干预方法。

一、行为分析法

基于行为主义理论而形成的行为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世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 也是目前临床实践领域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治疗方法。行为治疗主要包括塑造法、锁链法、强化法、消退法以及应用行为分析法等气以锁链法为例, 锁链法即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连续行为。由最初入门简单环节开始, 综合强化使儿童牢固掌握每一步骤, 直到掌握整个目标行为气锁链法在训练自闭症儿童刷牙、穿衣服、系鞋带等生活适用技能方面效果非常显著。同样, 以负强化来矫正自闭症儿童吸吮大拇指为例, 干预人员可以通过在儿童大拇指涂上辣椒粉, 这样儿童再吸吮手指就会产生不舒适感, 出现厌恶体验, 以后就会降低吸吮大拇指的频率, 从而逐步改掉这一不良行为。

行为治疗法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其易操作、针对性强且效果明显。不过各种行为治疗方法大都主张对儿童进行高强度和高密度的训练, 许多人对此提出异议, 认为这是一种独断而专横的操作, 将来会使儿童变成一种只会被动反应的机器人。但是, 这种高强度高密度针对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动作及常规的习得都是其他治疗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随着行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治疗法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如应用行为分析等方法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二、结构化教育法

结构化教育法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的斯考普勒创建的, 该法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适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

结构化教育法提出并倡导在干预过程中考虑、尊重“自闭症文化”。自闭症作为一种广泛性的发展障碍, 影响儿童的思维、饮食、着装、工作、休闲、交流等活动的方式, 由于这些特异方式的存在, 儿童往往会遭受社会或他人较低的评价。结构化教育者认为这具有某种文化的特质, 因此“自闭症”在指代一个群体的同时, 也揭示着这个群体的所共同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可预测的某些思维和行为模式。干预者的角色就被定义为“自闭症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翻译者”, 因此, 他们要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比如, 自闭症文化就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过分关注于细节、泛化困难、视觉优势、强迫倾向明显等。

系统的结构化教育法通常是由五个部分组成, 包括视觉结构、空间结构、常规、程序时间表和个人工作系统。

三、地板时光法

顾名思义, 地板时光就是坐在地板上和儿童互动, 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让儿童通过游戏互动和做事来学习,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建立眼神的交流、逻辑思维交流、语言交流以及情感之间的交流。该方法由美国斯坦利·格林斯潘及其工作团队创设, 是一套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效果得到研究证明的有效方法。目前, 地板时光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广使用。

以发展和关怀为取向的地板时光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早期干预与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和游戏一样, 充满自发性和趣味性, 不同之处在于干预人员 (包括家长) 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还附带促进发展的角色。这个角色对孩子而言是一个非常主动的游戏伙伴。

四、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

1995年,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史蒂文·E·葛斯汀博士根据多年的自闭症儿童临床经验和实践, 提出并创立了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该方法着眼于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 重视社交体系中的静动态系统的变化, 同时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灵活借鉴正常儿童人际关系技能发展的模式, 系统总结自闭症儿童在人际关系发展上的六大缺陷, 表现在:情感参照能力、社会性调适能力、陈述性语言、灵活的思维方式、社交信息处理、前瞻和回顾能力。实施步骤:评估;确定儿童适宜的发展目标;与家长及其他干预人员的确认;准备训练环境;规划干预时间;经验分享;建构简单适宜的活动;干预治疗权由治疗师转向家长;互动的控制权转向儿童的伙伴;帮助儿童选择适当的伙伴;在活动中加入更多的元素;尽可能符合自然生活环境。

五、其他方法

1. 药物治疗法

目前国内外均没有治疗自闭症的特效药, 有些药物副作用明显, 如治疗精神病常用的Therazine等药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不过还是有一些药物可以减轻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自伤、狂躁、抑郁等症状气因此, 家庭教育中只可适当地辅助采用一些药物疗法, 但要注意所有的药物必须在精神大夫处方下才能给予, 切忌按广告服药, 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或出现不良反应。

2. 感统训练法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斯认为感觉统合是人体将各部分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 经大脑统合作用, 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做出反应。在艾瑞斯感觉统合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对儿童前庭、本体感和触觉有刺激作用的活动, 来改善儿童的运动协调、语言等功能的方法, 即感统训练法。该方法被不少学者所接受并在康复机构中大量使用, 在机构老师的引导下, 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运用也较为普遍。

3. 音乐治疗法

美国自闭症研究院院长瑞蓝德认为, 自闭症人士的音乐能力几乎是宇宙性的, 尽管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 有的甚至没有语言, 但他们对音乐大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有些孩子甚至具有超凡的音乐感和超强的辨音能力。研究人员发现, 通过打击乐的学习, 能加强身体机能的协调与反应, 成为积极的情绪宣泄方式。这对于缺乏沟通技巧的自闭症儿童而言, 是多元、安全的感官运动, 有助于抒发压抑情绪, 从而有效抑制问题行为与不良情绪的滋生。香港、台湾有的音乐治疗师还发现, 通过培养对音乐技能如歌唱、器乐演奏的兴趣, 能大大降低自闭症儿童异常玩耍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的出现, 减少自言自语的说话方式, 不但可以促进他们生活兴趣的正常化, 塑造日常生活的正确行为, 而且有助于培养集中注意力。研究者强调音乐治疗法在使用过程中要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 如音乐综合治疗法, 以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为主。

教育干预方法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所使用的特殊抗菌药物用药数据以及其申请单。

1.2 方法

对各项药品的使用情况、使用频率进行排列, 将特殊抗菌药物的申请单进行综合分析, 具体包含具体的科室、患者的年龄、申请的数量以及用法、用量等。通过针对性的药学干预, 将干预前与干预后的申请单的具体变化情况进行对比[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实施各项数据的整体与分析,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特殊抗菌药物应用频率依次为第4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 重症监护室、呼吸内科为特殊使用抗菌类药物最多的科室。在经过药学干预之后,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数量显著降低了, 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功效是抑菌活性或杀菌的药物, 抗菌药物包括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咪唑类、磺胺类、各种抗生素等。此类药物是由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 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 也可化学全合成。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抗菌药主要分为八大类, 其中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当前抗菌药物滥用问题依然严重, 细菌耐药性和双重感染仍不断增加。

在本次临床实践研究中, 特殊抗菌药物应用频率依次为第4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3]。第4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 临床用药量相对较大, 主要是由于这类药的价格相对较低, 在复杂性尿路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等临床治疗中应用频率相对较高, 能够降低患者的感染问题发生几率[4]。重症监护室、呼吸内科为特殊使用抗菌类药物最多的科室, 主要是由于重症患者的自身细菌抵抗能力相对较差, 呼吸内科患者的呼吸道感染问题发生几率普遍相对较高, 故这两个科室的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频率相对较高[5]。

药学干预的方式则主要是结合当前医院特殊抗菌药物的具体使用分析, 明确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式。如可以通过处方点评等方式, 明确药房管理的价值, 及时发现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减少不合格的处方数量[6]。

医院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构建规范化、持续性的药学干预对策, 在不断的管理与检查工作中, 完善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具体情况,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监测的结果不断完善和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指南[7,8]。

有效的药学干预对策能够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与费用, 同时也可规范抗菌药物申请单的填写质量, 使医院各项医疗卫生工作能够更加规范、有序, 提升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9]。未来的医院发展, 仍需不断加以改革与创新, 完善病原学检查送检活动、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科学认识等, 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不断提升医院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质量, 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就医体验[10]。

综上所述, 药学干预策略能够提升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程度, 降低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 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有效方式。

摘要:目的:分析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药学干预方法,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所使用的特殊抗菌药物用药数据以及特殊抗菌药物的申请单。通过针对性的药学干预, 将干预前与干预后的申请单的具体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特殊抗菌药物应用频率依次为第4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 而重症监护室、呼吸内科为特殊使用抗菌类药物最多的科室。经药学干预之后,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数量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药学干预策略能够提升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程度, 降低用药频率, 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药学干预

参考文献

[1]林葳, 林冬平.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药学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6) :161-163.

[2]吕天益.兴义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药学工作成效分析[J].中国药事, 2013, 27 (12) :1329-1332.

[3]王基云, 张建银, 李艳芳, 等.我院呼吸内科2013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及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药房, 2015, 26 (17) :24112414.

[4]安琪, 孟海阳, 杨杰, 等.临床药师利用循证药学理论干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实践[J].中国执业药师, 2016, 13 (2) :46-49.

[5]张雪艳, 王爱华, 郑智, 等.药师干预前后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5) :814815.

[6]曹尉尉, 蒋红, 陈井霞.药学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及评价[J].海军医学杂志, 2013, 34 (6) :388-390.

[7]周侠, 徐欣昌, 陈永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药学干预方法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0) :74-76.

[8]范秀英, 刘洪峰.药学干预对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 (3) :270-273.

[9]罗新.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 11 (3) :29-30.

[10]付艳.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成因与药学干预对策探究[J].医药前沿, 2015, 5 (24) :318-319.

[11]刘飞宇, 张雷, 丁月霞, 等.临床药师对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效果分析[C]//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药师成才之路论坛暨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与临床药学实践国家级继教会议论文集.2014:121-125.

教育干预方法 篇9

【关键词】 压疮 清创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21-01

压疮也被称为褥疮、压力性溃疡等,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后,出现持续性缺氧、缺血以及营养不良等现象,进而导致组织出现溃烂坏死。其具有久治不愈、治疗难度大、住院时间长以及耗费巨大的特点,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持续性影响[1]。作者对我科收治的54例压疮患者给予不同的清创方法进行治疗,对其最佳治疗方式进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2年9月~2014年2月接收治疗的54例压疮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19~96岁,平均年龄(67.6±18.6)岁;16例Ⅱ期压疮(18处),21例Ⅲ期压疮(23处),17例Ⅳ期压疮(22处);压疮部位:32处骶尾部,14处肩胛部,6处坐骨结节,4处足跟,2处外踝,3处脊柱,2处小腿;压疮时间2~457d,平均压疮时间(65.3±42.1)d;压疮面积4~16.4cm2,平均面积(29.5±22.9)cm2;将其随机分为17例A组(24处)、18例B组(14处)和19例C组(25处),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压疮分级、压疮部位、时间以及面积等资料方面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给予自溶性清创,将多爱肤水解胶(英国ConvaTec公司)均匀性的涂抹到患者的创面上,若创面已形成黑痂,必须先在痂面上行十字划痕,再涂抹水解胶,涂层厚度约为5mm,使用美国ConvaTec标准敷料或有边敷料覆盖;B组患者给予外科手术清创,首先将患者的坏死组织分离、剪除,然后使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C组患者给予自溶联合外科清创,首先根据自溶性清创法进行清创,3d后行外科清创法将坏死组织剪除,在粘连比较紧密的坏死组织中涂抹约5mm的ConvaTec水解胶,使用ConvaTec标准敷料或有边敷料进行覆盖,一边溶解,一边清创,尽量减少组织出血发生,带来疼痛,直到完全清除坏死组织。

1.3 观察指标

对三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治愈率进行观察对比。

1.4 疗效评定标准[2]

压疮愈合良好:患者的压疮愈合,完成上皮化,使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对闭合区进行涂抹后,不会产生泡沫,其氧化反应为阴性;愈合时间指的是患者压疮从初次诊断治疗到皮肤完全愈合以及上皮化完成等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压疮愈合时间对比

A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为(107.06±100.99)d;B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为(78.43±59.76)d;C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为(66.20±45.38)d;C組患者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A组和B组(p<0.05)。

2.2 三组患者的压疮治愈率对比

A组患者的压疮治愈20处,治愈率为83.3%;B组患者的压疮治愈11处,治愈率为78.6%;C组患者的压疮治愈25处,治愈率为100%;三组患者的压疮治愈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在本组研究中,对自溶性清创和外科手术清创进行持续性改良,实现两种清创方法的联合,对其流程给予规范性操作,并缩短清创时间,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降低操作风险[3]。本组研究的患者均给予全程整体护理干预,主要对患者自身的活动能力与排泄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皮肤护理计划和个体化活动。首先,所有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指导患者家属使用双波道电动压疮床垫,如患者平卧位,在患者的头部和足跟使用软枕;如患者侧卧,则在患者背部使用R型翻身垫保持患者为30°斜侧卧位,避免踝与膝部受压;如患者为半卧位,则患者床头抬高不能高于30°,床头抬高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避免增加患者骶尾部压力;每隔1-2个小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如患者截瘫,则指导患者家属或者护工协助患者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为半小时,患者每隔15分钟使用上肢将臀部抬起,减压约1分钟;另外,每日协助患者洗一次温水淋浴,如皮肤比较干燥,则涂抹赛肤润;如患者伴有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以及无活动能力,则指导患者家属或者护工为患者擦浴,并涂抹赛肤润,保湿皮肤;若已出现臀红,可涂抹美宝湿润膏进行局部皮肤护理。此外,对患者进行全身营养支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血糖水平以及肝肾功能指标等进行全面评估后,与患者的意识、吞咽功能以及家庭支持情况相结合,为其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的健康营养膳食。保持床单元的清洁干燥平整,及时更换潮湿有污渍的被褥。强化患者心理护理,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合理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改善微循环情况。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好血糖水平。在本组研究中,A组患者给予自溶性清创,B组患者给予外科手术清创,C组患者给予自溶联合外科清创,C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患者的压疮治愈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压疮患者采用三种清创方法进行清创,均能起到较好的清创效果,但自溶联合外科清创效果更优,对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提高愈合率。

参考文献

[1]夏连香,谢爱荣.红外线照射联合外科清创换药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5):137-138

自闭症儿童案例及干预方法研究 篇10

1个案资料

佳佳 (化名) , 今年4岁, 上幼儿园中班, 有轻度的自闭症倾向。在班里上课时, 她总是一个人呆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从来不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 全然一副与身边同伴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 有时候甚至把自己的板凳搬到教室的空地上, 不愿与其他孩子坐在一起;在进行集体活动时, 她总是漠然地待在一边, 很少主动参与, 总是自己站在一旁看其他人玩, 当老师或其他小朋友邀请她时, 她就默默地走开;她的语言交流能力有明显的缺陷, 与她交流比较吃力, 要放慢速度, 用简短的一、两个字进行对话, 她也很少讲话, 即使讲话声音也很小, 很低, 经常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这个, 要吃。"等;她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执着, 在幼儿园快下课的时候, 老师会放一些动画片, 佳佳就特别喜欢看, 每次都站在电视机前面, 等妈妈来的时候怎么叫都叫不走, 如果把动画片关了, 她立马就会嚎啕大哭, 不管怎么哄都不行, 让人很头疼。

2调查与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佳佳自闭最主要的方面表现在语言发展能力迟缓, 语言表达能力弱, 不能和小朋友正常的交流, 久而久之, 佳佳就产生自卑心理, 不喜欢和人交往, 不喜欢和小朋友接触, 慢慢的演化成当旁边一切事物不存在, 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 不主动找小朋友玩, 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 对呼唤没有反应, 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 自己玩。通过对其家庭的了解, 我发现佳佳的语言能力弱不是天生的, 而是周围环境的突变导致的, 她的父母以前在国外, 而且佳佳也是在国外长到2岁多才跟随父母回国, 语言环境的巨大变化, 使正处在语言发展关键期的佳佳开口说话变得尤其困难, 慢慢演变成了自闭。

3干预方法

(一) 了解孩子, 关注孩子,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具有自闭倾向的孩子, 往往把自己封闭于自己的世界中, 情感不稳定, 也不喜欢与周围的人亲近, 对别人缺乏信任。作为教师, 我们应以真诚和持之以恒的爱, 使双方在身心上相互接纳, 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首先, 我们可以采取目光交流、东西奖励的方式与他们友好的沟通交流, 使他们慢慢地接受我们的靠近, 消除排斥心理;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游戏互动来建立亲密关系, 当孩子对游戏没有兴趣, 只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世界中时, 我们可以抱起他们, 给他们鼓励跟其一起参与游戏, 让其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并在游戏中建立依恋关系。

(二) 根据孩子的兴趣, 引起其无意注意, 服从一些简单的指令

自闭症的儿童内心比较封闭, 很难接受他人, 这时要引起他们的注意必须从他们的兴趣出发, 先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 然后将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 服从一些简单的指令。比如, 对待佳佳, 我们可以从她感兴趣的动画片入手, 陪她一起看动画片, 并一起玩扮演游戏, 从而训练其服从一些简单的指令。

(三) 鼓励其参加集体游戏, 在游戏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环境, 孩子们在园里接触最多的除了老师就是其他小伙伴, 同龄孩子之间的交往对自闭症孩子的社交及语言的发展影响更胜于老师。因此, 我们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创设有利于孩子交往的客观环境, 让其他孩子的积极性感染他们,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培养社交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 多进行表扬, 帮助其建立自信心

在幼儿园我们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自闭症的孩子尤其如此, 由于常常封闭自己, 所以他们难免会有一些自卑心理, 这时,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自信, 走出自卑心理。

(五) 家园合作, 创设良好的家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在孩子的养护与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应与幼儿园教师携手从家庭方面寻找孩子自闭的关键原因, 并采取各种有效举措来帮助孩子走出自闭。比如家长可以多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读故事书、玩游戏等, 也可以多跟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游戏活动, 让他们变得更加快乐与自信。

摘要: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会性障碍、交流障碍和想象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比较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 自闭症是一种由于大脑神经系统失调而导致的社交困难, 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 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三大主要症状, 患儿也同时具有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的异常。本文通过对一个自闭症儿童的案例分析, 来探讨自闭症儿童的症状、特点以及对其进行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症状,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贾林祥.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及其形成原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7 (07) .

[2]昝飞, 马红英.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内容与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04) .

[3]李晓燕, 周兢.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 2006 (12) .

[4]孙圣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缺陷及其早期干预研究的介绍[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03) .

上一篇: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下一篇:心身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