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方法

2024-07-23

护理干预方法(共12篇)

护理干预方法 篇1

睡眠质量对于肝脏的代谢功能影响较为明显, 当正常健康人缺少睡眠或是休息不好时, 其肝功能的转氨酶ALT数据会出现升高。慢性肝病包括有慢性乙肝、慢性丙肝、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由于肝病的治疗耗时长, 而且肝病容易出现反复等不利因素。因此对于慢性肝病患者, 除了需要长期的服用治疗药物外, 保证睡眠质量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有明显的帮助的。但往往慢性肝病患者大多数同时合并有睡眠问题。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肝病患者, 其体内的激素水平与正常人不同, 发生了病理改变, 体内的内毒素增加, 加上患者本身的心理状况, 精神压力等使得肝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下降[1], 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 从而导致病程的延长, 影响疾病的预后。大量的研究表明, 对于肝病患者实施睡眠护理干预, 能有效的提高肝病患者的睡眠质量[2]。本文主要是探讨分析慢性肝病患者的睡眠护理干预方法, 以提高慢性肝病患者治疗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100例肝部疾病患者分组进行护理干预, 其中男性患者61人, 女性患者39人, 年龄在19~76岁, 平均年龄为49.7岁。将100例肝部疾病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平均分为两组, 即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50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不做任何护理干预措施。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即PSQI进行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所制定的生存质量检表中文版, 即WHOQOL-BREF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价。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睡眠质量评价结果,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肝部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 护理干预组肝部疾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以及睡眠障碍等情况相对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肝部疾病患者均取得较大的改善, 且催眠药物的使用明显减少。证明对肝部疾病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2.2 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肝部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 护理干预组肝部疾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社会关系领域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未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肝部疾病患者有较大改善, 证明对肝部疾病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3 讨论

一般肝病患者其睡眠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而且睡眠障碍的程度较为严重;主要的睡眠问题是觉醒不足、恶梦惊醒、入睡困难、处于浅度睡眠, 睡眠不稳以及睡眠时间较短, 出现早醒等情况[3]。肝病患者一般其机体处于乏力, 体能较为缺乏, 并且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因此正常的作息时间被打乱, 导致患者在白天的休息睡眠时间增加, 而夜间正常睡眠时间减少, 出现入睡难, 浅度睡眠等情况。另外, 由于慢性肝病患者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被灭活, 而醛固酮和胆盐等淤积增多, 使得患者在夜间排尿增加。并且还有腹胀、皮肤瘙痒等并发症, 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导致患者入睡困难、不能熟睡、早醒和睡眠时间短等睡眠问题发生。分析影响慢性肝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因素, 环境、心理、社会与家庭、经济、躯体症状以及睡眠节律紊乱等均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以上因素, 对慢性肝病患者开展睡眠干预护理。

3.1 环境因素 (或环境干预)

休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质量。特别是对于住院患者, 在医院的一个陌生的环境, 加上自身的疾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 患者的不安感和焦虑感更加的明显, 引起患者的睡眠出现问题。因此为了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在患者首次入院时, 应该对患者详细的介绍住院的环境, 并且多与患者沟通。对于病房环境设备的设定等, 也有一定的要求。病房的光线不能过于刺眼, 尽量选用较为舒适的黄色灯光;另外通风要良好, 温度和湿度要适宜。一般病房的舒适温度要控制在25℃, 湿度为60%左右。病房的噪音需要严格的控制, 特别是对于需要休息的慢性肝病患者。病房的噪音不能过高, 保证患者能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下进行休养、恢复和预后等。

3.2 心理因素 (或心理护理)

慢性肝病患者的心理因素是造成其出现睡眠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恢复信心。一般导致慢性肝病患者出现睡眠问题的焦虑不安情绪主要来源于其本身的疾病。由于慢性肝病患者在治疗期间, 其治疗时间较为长, 疾病较易反复, 很多患者容易出现负面的情绪。因此对于慢性肝病患者, 特别是出现有睡眠问题的患者, 医护工作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态和想法, 及时给予关怀和安慰, 帮助其走出心理的低估, 鼓励患者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对抗疾病, 减轻患者对其疾病焦虑不安的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从根源上能帮助解决患者睡眠的问题。另外要适当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了解其对患者治疗的支持力度, 包括经济和心理等方面。很多家属由于害怕肝病被传染而故意与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应该告知家属正确的消毒隔离方法, 指导病人家属与患者的接触, 保证患者能感受到亲人的照顾, 对于消除其不安的情绪, 恢复坚持治疗疾病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 还需要让患者明白睡眠意义, 纠正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患者由于出现睡眠问题, 而对于晚间的睡眠出现一定的恐惧心理。医护人员要纠正患者的错误的观念, 很多患者对于睡眠多以睡眠的时间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因此需要向患者清晰解释睡眠的意义。

另外, 为了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可以在患者睡前对其进行温水擦浴全身, 能增强患者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具有较为明显的镇静和安抚作用。

3.3 帮助睡眠护理

为了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帮助慢性肝病患者改善其睡眠的问题, 首先要减少影响患者睡眠的不良因素的刺激。如一些治疗上的侵入性检查, 早晨的抽血检查, 可以待患者早晨起床后再进行, 不必为了抽血检查而打扰患者的休息。

跟据患者的具体的情况实施不同的睡眠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利用一些能帮助患者睡眠的药物或是按摩护理等。如刘春梓等利用薰衣草温水在睡前擦洗并且采取全身的按摩擦洗, 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4]。其他的方法还有可以对患者进行神经肌肉的放松性训练。由经培训的护士教导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放松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进行对患者的睡眠控制、心理疏导以及放松的指导等。这种神经肌肉护理放松治疗能有效的解决患者的睡眠问题, 减少患者入睡时间, 睡眠不稳等问题也得到一定的改善[5]。

干预患者日间睡眠是睡眠护理干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患者在日间进行休息睡眠会导致患者晚间的休息睡眠时间过少。干预患者日间睡眠, 其目的是维持患者正常的睡眠节律, 同时要合理安排治疗护理的时间, 减少患者夜间被动觉醒的概率。还可在患者睡眠前利用柔和音乐, 双脚浸泡热水等帮助入睡, 保持患者在入睡前的心境平静, 睡前不要过分的激动, 情绪波动不能过大等。

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患者体力和精神的恢复, 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和造成睡眠障碍的是多种因素下造成。对该部分患者实施睡眠干预要多采取多元化的干预手段,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对睡眠护理方案进行调整, 帮助患者解决睡眠问题, 改善睡眠质量,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肝病治疗和预后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的睡眠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与护理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心理干预以及饮食调节等方面。结果 护理干预组肝部疾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以及睡眠障碍等情况相对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肝部疾病患者均取得较大的改善, 且催眠药物的使用明显减少。护理干预组肝部疾病患者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社会关系领域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未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肝部疾病患者有较大改善。结论 对肝部疾病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慢性肝病,睡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赵玉生, 高凤琴, 薛敬东.生存质量评价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 2004, 33 (6) :541-542.

[2]李俊秋, 耿近, 王晓青.影响肝炎住院患者的睡眠因素及护理对策[J].医药产业资讯, 2005, 2 (12) :104.

[3]刘春梓, 张黎明.慢性肝病病人的睡眠状况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3) :597-599.

[4]刘春梓, 张黎明.薰衣草对慢性肝病患者睡眠时间延长作用的研究[J].现代护理, 2007, 13 (10) :895-897.

[5]钟涛, 马丽, 朱晓红.护理干预对慢性肝病100例睡眠质量影响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1, 40 (5) :636-637.

护理干预方法 篇2

关键词:icu;护理风险;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60-0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专科icu应运而生,造成现代医疗、护理的日趋专科化、精细化。我院icu于2011年建立,它集中了先进的设备,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护理服务,是全院危重病人的集中之地。护士在完成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护理风险。如何提高icu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初步形成了一套我院icu以病人为中心、以优质护理服务为框架的防范风险的管理模式,现总结如下:

icu存在的护理风险

1.1 护士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欠缺:随着护理队伍的普遍年轻化,虽然icu护士是经过各方面严格考核、培训、挑选而产生的,但均未系统学习过相关法律知识,如《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等。然而长期以来,医护习惯处于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实践中更多的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决影响病人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1]。医护人员预见护理风险的能力较差,出现护理风险后不能预测其后果,更不知怎样取证,不懂得保护自己及维护医院的利益。

1.2 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和工作技能:icu是危重病人密集、急救知识密集、高超医护技术密集、现代化医疗技术和设备密集之地。工作量大,对护士要求的标准高,护理队伍却存在某些技术操作不熟练、不了解专科护理发展动态、对新的仪器设备使用不熟练、对遇到的问题不求甚解等,护理难度和复杂性的增加,增加了护理风险发生的机率,护士整体素质和医疗发展及患者的期望不匹配。

1.3 疾病的严重性、复杂性及发生变化的不可预见性:icu收治的多为大型手术后患者和老年患者,多伴有多脏器的疾患,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由于疾病的自然发展和演变而使不幸常发生在瞬间,致使患者家属不能接受突然的变化而被误认为发生了医疗事故。

1.4 医、护、患的沟通:icu是全封闭式的管理,家属探视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同时未设置家属等候区,这样在与家属的交流、沟通上就有一些不够方便的地方,家属因不能随时观察到病人病情的变化使不信任感增加。疾病的严重性与患者家属的高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同时部分护士沟通能力欠缺,语言生、冷、硬、简单,解释不够耐心、细心,这样就造成对医护人员的误会加深。

1.5 医院硬件设施的影响因素:icu配有大量高端且精密的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故障,如果护士未能及时检查、测试这些仪器设备,报有侥幸心理,就会在工作和抢救中出现意外,造成纠纷。

1.6 护理人员紧缺、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患者的逐渐提高的保健要求也是发生纠纷的间接因素之一。icu收治的多为卧床、昏迷、气管插管或切开、二便失禁,合并较多基础病的老年患者,而床、护比例达不到标准要求,加之本不应属于护士做的工作,如记帐、催款等非护理工作要完成,护理人员的工作就更加繁重了[2]。轮班频繁、过渡疲劳,工作超负荷,压力过大,均带来不同的护理风险。

1.7 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文书中存在一定问题,如入院接诊粗疏,病史采集不准确;缺乏专科护理特点,针对性不强;不能真实反映病情的变化过程;医生、护士的记录不一致;页面存在涂改及缺损等,这些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1.8 风险预案及工作流程不完善: 众所周知,制度是保证病人、医护人员安全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它可使护士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现有的各种预案与工作流程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没有细化。

干预措施

2.1 及时更新观念、增强维权意识、防患于未然:由于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人,首先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切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3]。因此,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护士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如与护理行为相关的《护士管理办法》、《侵权责任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监护室护士职责等,并请有经验的护士长讲课,要求每个人记笔记并进行小测验。

2.2 搭建沟通桥梁,加快知识更新,端正服务态度:为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有:①每日护士与医师共同查房。②坚持每周二次业务学习,护士长随时抽查并提问相关内容。③规范护士长查房内容。④采用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模式。⑤落实“三四三”,即三心:护士耐心、病人安心、医院放心;四勤:手勤、脚勤、嘴勤、眼勤;三满意:医护人员满意、病人及家属满意、医院满意。

2.3 加快制度跟进与创新,为护理安全保驾护航:邀请科主任参加科室的全体护士会,制定具有科室特色的工作制度、预案和流程,规范护士言行,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特异性的风险及纠纷。

2.4 护理记录及时、真实、准确:患者有权利复印护理记录,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我们不但确保每一班护士准确、如实记录已完成的护理工作,护士长更应每天抽查记录单的记录情况,可有效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有效防范护理差错,从而降低护理风险。

2.5 建立科室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人为主体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各司其职,确保护理安全。鼓励护理人员大胆谈经验、勇于揭短亮丑,以便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小结

3.1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明显规范了护士的言行及护理操作行为,使“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口号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

3.2 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及责任心、自律性和安全意识,改善和提高了护理质量,病人的安全得到保障。

护理干预方法 篇3

【摘要】目的:对高血压病人依从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市某社区18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为6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并对患者依从性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病人在社区护理干预后的生活习惯?运动方式?遵医行为?健康知识知晓率与护理干预前比较显著改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压病人实施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病人依从性,使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关键词】 高血压病人;依从性;社区护理干预

依从性(Patient compliance/Treatment compliance)也称之为顺从行?顺应性,主要是指病人按照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一般习惯称这种行为为病人“合作”,反之则为非依从性[1]?病人的依从性对其治疗和康复都有重要作用,如果病人不依从,即便采取最好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也会失败,据相关统计,每年超过12万以上的病人由于用藥非依从性而导致死亡[2]?非依从性不仅会增加医疗费用,对患者生命质量也会造成较大影响?本研究通过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在提高病人依从性上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某社区18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为6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其中男性患者118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在60岁至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 57±8. 52)岁?

1.2 社区护理干预方法[3]

1.2.1 建立电子档案 通过家访,将高血压病人的家庭状况?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家庭依赖程度?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资料记录在案,形成病人个人及家庭健康档案,与此同时,要建立起病人的电子病历?

1.2.2 定期随访 对高血压1级且无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病人,采取每三个月随访1次,干预期内随访2次;对高血压2级的病人,采取每两个月随访1次,干预期内随访三次;对高血压3级患者采取每月随访1次,干预期内随访6次?在随访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血压的测量,并指导病人自测,让病人了解饮食?生活注意事项以及参加锻炼的方式?方法,如果病人病情发生异常状况,要及时上报或转诊?

1.2.3 健康教育 通过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举办健康讲座?发放传单?办健康专栏等方式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并根据患者不同的需求,制订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让病人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以及提高依从性对病人起到的重要作用?

1.2.4 心理干预 从心理生理学角度看,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精神紧张?植物神经活动及条件作用都能引起高血压?所以,要对高血压病人加强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倾听音乐?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使高血压病人加强自我修养,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使情绪相对稳定?如果有必要,则需要到心理咨询门诊进行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t值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对社区护理干预前后高血压病人的生活习惯?运动方式?遵医行为?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病人在社区护理干预后的生活习惯?运动方式?遵医行为?健康知识知晓率与护理干预前比较显著改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的治病因素有很多,除了年龄?遗传等因素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重要因素?如吸烟?饮酒,会使患者体内烟碱和镉过多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或者酒精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血管阻力增加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4]?通过有效的社区干预措施,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为病人提供持续性服务,能提高病人对社区病人的信任度[5]?本研究显示通过对社区高血压病人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以后,病人在认识?运动等方面的控制能得到显著的提高(P<0.05),表明社区护理干预对病人生活习惯?运动方式的改善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社区护理干预,加深了社区护士与病人的交往,建立起了良性的护患关系,使病人充分认知治疗的目的?意义以及遵守医嘱的重要性,改善了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和遵医行为(P<0.05),提高护理效果?总之,对高血压病人实施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病人依从性,使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 郝凤琴,吴智萍,雷国萍.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的做法与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 2009(01):158-159

[2] 王静,陈雯,赵爱萍,丁学易,王艳. 国内外对患者遵医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 2011(06):211-212.

[3] 谷利斌,于明明,李小妹. 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影响的Meta分析[J]. 护理研究. 2009(16):189-190.

[4] 陈希萍,潘杰,李子萍,杜妙清,黄婷婷. 高血压病病人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10(14):186-187.

护理干预方法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68例,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AMI患者。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6.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14h,诊断标准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前壁梗死17例,下壁梗死15例,后下壁梗死9例,侧后壁梗死6例,前壁合并侧壁梗死4例,前壁合并后壁梗死4例,其他部位梗死1例,合并急性左心衰9例,合并心律失常6例,心源性的休克2例,死亡5例。

2 急救措施

2.1 电话急救措施

电话接通后指导患者及家属根据病情用药,嘱患者平卧,保持安静状态,避免引起慌张加重病情。告知患者家属勿随意搬动患者,尽量安抚患者情绪,等待急救到来。

2.2 现场急救

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立刻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嘱患者平卧、吸氧,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3~5L/min。即刻描记18导联心电图1份,同时询问患者临床表现、发病时间及发病原因。正确用药,急性期患者大多情绪慌张、焦虑恐惧,加之心前区疼痛剧烈,要长时应用止痛剂,给予吗啡5~10mg或杜冷丁50~100mg肌内注射。开放静脉通道,常规选用静脉留置针在上肢近心端或锁骨上静脉进行穿刺,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便保持静脉通路顺畅,同时可调节用药及输液速度。血管扩张剂应用,硝酸甘油具有解除动脉痉挛,增加侧支循环血量,降低血压及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作用,是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扩展的有效药物,在建立静脉通道之前可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建立静脉通道之后可以给予硝酸甘油10~2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每分钟8~10滴,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吗啡可以抑制呼吸,硝酸甘油可导致血压下降,应根据血压、心率的变化调节速度和浓度。抗凝治疗,在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用肠溶阿司匹林0.3嚼服或肝素钠0.625~1.25WU皮下注射,可减少冠状动脉闭塞缺血,发挥快速抗凝和抗血栓作用。急救后心电图持续监护,由于患者心肌梗死后情绪异常紧张、过度疲劳等造成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可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率衰竭,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高度敏感性及警觉性,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抢救措施,对持续室性心动过速伴心功能不全者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后给予利多卡因1~3mg/min维持。出现室颤或室速给予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建立一个良好舒适的休养环境,病室安静、整洁;医护人员语言要和蔼可亲,举止大方,使患者心情舒畅。进入监护室的患者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应将监护室内的环境、各种机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 (如机器噪音、电板使用后皮肤搔痒等) 详细介绍给患者,使其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对盲目自信、过分乐观的患者,应反复讲明本病的有关常识,劝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安排生活;对有焦虑心理的患者,可采取放松治疗法,如学习气功,使患者自如地应用放松疗法应付内心的焦虑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刺激。向患者客观的讲解病情的演变,讲清病情稳定后要适量活动,让患者了解不活动不仅不利于心功能恢复,甚至会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活动并在活动方式和活动量上给予指导;在患者活动时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使患者有安全感,逐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转运处理

(1) 向家属说明病情,并签字。 (2) 将患者平稳的放置在救护车担架上,避免过多的搬运患者,避免患者用力。 (3) 保持静脉输液管路的通畅,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 (4) 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神志、心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并做好记录。 (5) 要求车速平稳,救护车报警器应尽量调小音量。 (6) 直接将患者转送至重症监护病房继续救治。

4 讨论

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急性机械性堵塞,引起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细胞坏死,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尤其以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后果最为严重。据资料统计,国外AMI从发病到医院的时间平均超过6h[4],静脉溶栓时间越早越好,4h内溶栓再通率明显超过6h及12h。

AMI的院前救治是关系到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大部分患者的死亡发生在起病后的第1小时,而预防AMI发生猝死的关键是改善心肌缺血状态,预防缺血的发作和再次梗死的发生,院前给予吸氧、平卧、镇静、止痛、扩张冠脉等救治措施对预防AMI引起的猝死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转运医院和尽快溶栓创造了条件。增强防病意识,教会患者自救的方法,防止过度的兴奋和劳累,有心绞痛、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者,要随身携带必要的相关急救药品,一旦发病立即服用。

认识和掌握AMI的早期征兆,对及时抢救患者的生命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病前1周内如果出现: (1) 无明显原因的体力下降,疲劳感、气短、胸背部或上腹部不适或夜间突然憋醒,感到室内空气不足。 (2) 原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失去了原有的规律性,发作次数逐渐频繁,疼痛程度较原来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 (3) 既往无心绞痛,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上腹痛、心慌、胸闷、恶心、烦躁、气短,一旦发现上诉异常表现,预示AMI的发生,一定要呼叫急救电话。

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早期识别、积极救治、明确诊断是做好院前急救积极正确的处理前提,不仅对患者躯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院前急救护理包括常规护理,吸氧,镇静、止痛,扩血管药物的应用,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院前溶栓等等,就是为院内的规范化治疗赢取时间、创造便利,本组资料也充分证明了院前急救、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桂芳.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急救和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 2006, 26 (4) :67-69.

[2]林懿, 王燕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2) :43-44.

[3]程永梅, 丛霞.急性心肌梗死125例院前急救和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5) :31-32.

,疫苗安全接种的护理干预分析 篇5

[摘要]目的:探讨疫苗安全接种的护理干预。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观察组对象共2000人次,均为我院预防接种门诊2012年5月至10月收集的疫苗接种者,实施全面整体的安全接种护理干预,就相关资料与2012年1月6月收集的未行相关安全护理的2000人次接种者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接种知识知晓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疫苗安全接种的护理干预,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医护质量,确保受种者生命安全。关键词:疫苗;安全接种;护理干预

除受接种疫苗自身性质影响外,接种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也可引发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接种,杜绝人为事故,是提高接种安全性的保障。本次研究选择的观察组对象共2000人次,均为我院预防接种门诊2012年5月至10月收集的疫苗接种者,实施全面整体的安全接种护理干预,就相关资料与2012年1月6月收集的未行相关安全护理的2000人次接种者进行比较,现回顾并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象各2000人次,品种包括百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水痘股苗、卡介苗、乙肝疫苗等,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免疫接种门诊常规医护,观察组加强整体、全面的安全接种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加强疫苗储存环节:医护人员对各种疫苗储存、应用方法1.2.1 接种前安全护理干预 ○

2严格筛查慎用及禁需娴熟掌握,了解免疫程序及接种部位、适用对象等,以降低出错率。○忌症:了解接种对象目前身体状况,接种史、即往不良反应史及过敏史,对慎用症和禁忌症行严格筛查。常见禁忌症包括:对某种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相应疫苗应避免应用;免疫缺陷者,对所接种疫苗病毒繁殖不能完全控制,不行减毒活性疫苗接种等。常见慎用症包括中

3告知护理:护理人员接种疫苗重度疾病者、发热患者,1个月内有血液血制品应用者等。○前,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务院颁布),就疫苗的名称、不良反应、作用、相关注意事项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告知。并解答接种对象疑问,消除顾虑。

1严格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对接种部位1.2.2 接种过程中安全护理干预 ○严格消毒,接种部位皮肤用75%乙醇螺旋式由内向外消毒,直径≥5cm,干后接种,以避免疫苗作用受消毒剂影响削弱。预防接种需在宽敞、清洁、空气流通的环境中进行,可安装安气消毒机,每日行2次消毒,监测环境消毒效果,分类管理垃圾,按着《医疗废物处理条例》2正确接种:就各种疫苗特点严格掌握,详阅说明书,按规定注射,以免出现异常反处理。○3严格查对:接种前充分摇匀疫苗,对疫苗名称、儿童姓名、接种单、年龄等行严格核应。○

4加强疫苗管理:接种前对,交待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使受种者有心理准备。○

5接种儿童安全管需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有变色、过期、标签不清等情况,均不得使用。○理: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及安慰,以提高儿童配合依从性。接种后行30min现象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接种疫苗后,应多饮水、适当休息,避免身体过于劳累或剧烈运动,注意6健康宣教:就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目的向受种者耐心讲解,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以保暖。○7冷链设备及抢救物品管理:免发生医患纠纷。○需设专人管理和清洁冷链设备,冰箱每个季度行1次保养,建立维修档案及记录。抢救药品集中放置,标签需清楚,每月质控,由专人管理,以备有过敏反应时紧急应用。无菌注射器需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放置,确保在有效期内应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观察组2000人次中,受种者或监护人护理满意度为99.9%,对照组为87.5%;观察组疫苗接种知识知晓率为97%,对照组为86%,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安全事故发生,对照组出现过敏反应2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情况比较 [n(%)]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n 2000 2000

护理满意度 1998(99.9)* 1750(87.5)

知识知晓率 1940(97)* 1720(86)

不良事件 0(0.0)* 5(0.25)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

免疫接种(immunization)是将免疫效应物质或免疫源用人工方法输入到机体内,通过人工被动免疫或自动免疫方法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国家免疫接种规划疫苗均具有较高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仍存在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加强接种前疫苗储存、禁忌症和慎用症筛查、告知干预,接种过程中消毒、消毒、查对、正确接种、疫备管理、健康宣教等干预,结果显示,接种知识率及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肺结核护理中护理干预的应用 篇6

【关键词】肺结核;护理干预;应用成效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243-02

前言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目前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在发生的情况下,就会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是目前临床广大医疗工作者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并且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证明,对结核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的治疗成效显著,现在我们将以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方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以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年龄在21~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3.5)岁,以上所有患者均无认知、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没有哺乳期和妊娠期女性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部烧灼感、腹泻、腹痛、食欲不振、厌食、恶心或呕吐,在学历上主要包括了小学、中学、高中、大专及其以上,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仅具有可比性。

2.方法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具体主要包括了对患者体征变化如脉搏、呼吸和体温的观察,并实施的高温降温和家庭护理。而46例治療组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的护理干预,具体的方法则包括了以下几点:

(1)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产生的费用、毒副作用和疗效产生担忧,进而使得心情忧郁,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因此,必须与患者加强沟通,及时的为患者解疑答惑,促进患者治疗信心的增强[1]。二是年轻患者由于肩负着重要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因此会对疾病产生恐惧和紧张,甚至对未来产生担忧,因此,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因素实施沟通将不良心理及时的缓解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患者的治疗。三是对于中老年患者产生的悲观和消极心理实施护理干预,使其树立正确的认识,并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2)生活行为习惯干预基于肺结核的传染性较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将固定的生活用品隔离开来,并且做及时的消毒处理,为了将交叉感染有效的、避免,患者在外出的情况下必须佩戴口罩,用手帕捂住鼻和口,打喷嚏做好遮挡,避免飞沫喷溅。

(3)健康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属及其患者的教育宣传,消毒隔离病人的同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如肺结核传播的预防、治疗方法、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及其发病原因等,使家属和患者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2]。除此之外在进行治疗计划制定的时候,还要充分的考虑患者的文化程度,保证教育宣传语言的通俗易懂。再者就是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肺结核疾病传染的路径及其预防对策。最后就是告知患者复查和治疗的重要性,进而定期的进行肝肾功能及其血常规检查,对自我护理予以充分的重视,及时的发现和处理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3.评级指标治疗依从性主要通过按时复查、合理饮食、合理行为、用药情况、心理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估,完全依从即为完全合格。治疗有效主要通过患者的社会、心理和躯体功能改善情况来进行评估,同时也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成正比。

4.统计学处理对调查的各项数据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处理,以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组间比较,当P<0.05的情况下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以上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0%(28/40)、86.67%(39/45),在治疗依从性上,治疗组也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各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结论

肺结核疾病的产生对患者的生命和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该疾病还具有传染性强、治疗时间长、反复发作及其病程上的特点,因此,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至关重要。在以上调查研究中,实施护理干预的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成效与治疗依从性均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并且该研究结果与其它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处。由此可见,在临床上针对肺结核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促进患者治疗和治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关连英.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2):128-129.

[2]朱文莉,李晓华.护理干预对改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933-2934.

护理干预方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6例小儿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为麻疹。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麻疹黏膜斑、眼结膜炎、全身斑丘疹等。其中男46例, 女40例, 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 (5.8±2.0) 岁, 合并肺炎19例, 合并心力衰竭3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43例,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 均予以呼吸道隔离, 实施抗感染、抗病毒、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补充维生素、对症支持等治疗措施。在临床护理工作方面,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 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1.2.1 常规护理

1.2.1. 1 病房护理

患儿入院后, 安排同病种患儿入住同一间病房, 及时进行隔离。住院期间, 每日定时开窗换气, 换气时间30 min/次, 2次/d。每日使用500~1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室内物品, 如床旁桌、门把手、地面、床挡等。使用紫外线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消毒时间1 h/d, 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预防感染。控制病室内温湿度, 温度18~22℃为宜, 湿度50%~60%为宜。对有高热症状的患儿要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或应用药物退热, 嘱患儿家属要为患儿勤换衣物, 以免着凉。

1.2.1. 2 皮肤护理

每日使用0.9%氯化钠溶液对患儿进行口腔护理, 若患儿有口唇或口角干裂现象, 使用干油涂擦唇部, 保持唇部湿润。对于有眼分泌物增多、流泪, 流涕、鼻塞症状者, 加强皮肤及黏膜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1.2.1. 3 饮食护理

为患儿提供清淡的、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饮食, 针对呛咳严重的患儿, 可予以鼻饲, 2次鼻饲间隔时间为3~4 h。每次鼻饲完成后, 都要以温水冲洗管道, 以免食物残留变质。能够自主进食者, 嘱其多饮水, 以利于毒素排出。

1.2.2 综合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干预是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增加健康教育、呼吸道护理、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

1.2.2. 1 呼吸道护理

麻疹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较多, 所以护理人员要对其加强呼吸道护理, 确保呼吸道通畅, 并遵医嘱予以对症治疗, 以促进分泌物排出。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患儿若出现喘憋、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症状, 要立即予以氧气吸入 (流量2~4 L/min) , 以免吸入气体过于干燥而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若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发生异常, 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并立即报告医师。

1.2.2. 2 心理护理

患病后, 患儿会出现呼吸费力、表情痛苦等表现, 在此情况下, 患儿家长常常会因为担心孩子安危而出现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为此, 责任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及时告知家属患儿情况, 进行必要的疾病知识宣教, 以缓解家属的焦虑、紧张心理, 使其积极配合临床工作。

1.2.2. 3 健康教育

患儿住院时向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讲解麻疹疾病相关知识及配合要点;出院时, 责任护士要向患儿讲解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预防措施, 从而让患儿家长对孩子的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引起高度重视, 并嘱患儿多休息, 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以免发生感染。嘱家长一旦发现患儿有发热、咳嗽、流涕、麻疹黏膜斑等相关症状出现, 要立即就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组无一例死亡, 对照组3例 (6.98%) 死亡, 其余患儿全部治愈出院, 干预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干预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 (6.61±3.32) d, 对照组 (10.33±4.21) d,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1例 (2.33%) 发生皮肤感染, 对照组8例 (18.60%) 发生并发症。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儿童在感染麻疹病毒后, 机体的免疫力、抵抗力都会明显降低, 容易并发肺炎、喉炎等疾病, 其中肺炎性心力衰竭是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可导致患儿死亡[2,3]。麻疹作为一种病毒性呼吸道疾病, 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 对于无合并症者, 通过常规对症治疗, 一般都可痊愈。对于存在肺炎、肺炎性心力衰竭者, 疗程则相对较长, 并且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再加上麻疹患者为儿童, 其机体免疫力及治疗依从性均相对较差, 对临床护理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 临床上应在治疗麻疹患儿的同时, 结合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 从呼吸道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给予护理干预, 以提高临床疗效[4,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对麻疹患儿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 有助于加快麻疹患儿病情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死亡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6]。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麻疹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小儿麻疹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43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 干预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组无一例死亡, 对照组死亡率6.98%,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 (6.61±3.32) d, 对照组为 (10.33±4.21) d,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1例 (2.33%) 发生皮肤感染, 对照组8例 (18.60%) 发生并发症,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麻疹患儿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 有助于加快患儿病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麻疹,综合护理干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田慧芳, 韶玉兰.麦盖提县59例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心衰护理分析.中外医疗, 2009, 28 (5) :124.

[2]李碧琼.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中的临床应用.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4) :166-167.

[3]孙俊杰.优质护理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心衰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7) :219-220.

[4]林美兰.80例小儿麻疹流行特点及临床护理体会.医学信息, 2014, 9 (22) :349.

[5]李锦.热毒宁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护理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9) :109-110.

护理干预方法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0 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9 年WHO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龄42~74 岁,平均年龄(56.8±2.6)岁,病程为1~5 年,平均病程(3.4±1.4)年;对照组男20 例,女性15 例,年龄40~70 岁,平均年龄(58.5±2.5)岁,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2±1.4)年。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完成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即给予口服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改善组织供血,神经营养药物改善神经功能,伴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纠正代谢紊乱,进行溃疡面处理等措施。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采用随机性健康教育,即护士按常规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创面护理等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足部血液循环护理、家庭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等综合护理措施。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患者化脓性感染情况被完全控制,溃疡愈合,坏疽组织清除后新生的肉芽组织包裹残端,并有新生皮肤覆盖,血糖控制优良,能从事一般工作;显效:患者溃疡面与治疗前相比,其缩小程度在50%以上,化脓性感染得到良好控制,开始覆盖新生肉芽组织,但是未将残端完全包裹,血糖控制中等;有效:溃疡面缩小程度在50%以内,化脓性感染减轻,伤口缩小<1/2,坏疽组织清除后有新生肉芽,但长势不是很好,血糖有所改善;无效:患者溃疡面未发生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现象,血糖仍较高[1]。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3.0 软件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和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

在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比较

在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通常分为3种类型: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临床早期表现为皮肤瘙痒,干而无汗,肢端发凉,颜色变暗,自发性疼痛,烧灼感觉迟钝或消失;晚期表现为肢端皮肤出现皲裂或有水泡、溃疡、血泡和坏死。年轻患者多发生在足底,溃疡一般较深,没有疼痛,足背血管搏动清楚,但在老年人中由于血管和神经双重病变,溃疡多见于足外侧和足背部血管病变,最典型的症状是间歇跛行,即行走一定距离或登楼梯时出现小腿疼痛,常被迫停下休息才能缓解,此时意味着下肢动脉至少已阻塞70.0% ,患者将面临足部坏疽的危险。几乎所有糖尿病足均有局部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其中最主要的改变是缺血。糖尿病患者全身及局部防御机能减退,极易发生感染、烫伤和挤压伤,甚至因足本身的重力作用,也可能引起局部皮肤损伤,造成感染,而感染一旦发生则经久不愈,当感染难以控制时,不得不采取截肢手术。有研究报道,通过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如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足部血液循环护理、体育锻炼及家庭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糖尿病足患者的康复,可使50%糖尿病患者不会发生足溃疡或截肢[2],

对糖尿病足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1)心理护理:详细了解患者情况,掌握其不积极配合治疗的心理因素,并对其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分析,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使其保持乐观情绪,树立起治疗信心,具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使疾病得到良好恢复。(2)饮食指导:以糖尿病足患者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对患者饮食进行合理控制,对患者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及时给予纠正,使患者能够做到定量、定时进食,对患者摄入的糖类食物量进行限制,当出现冷汗、饥饿感、乏力、头痛、心悸、手足震颤、恶心以及精神症状时,则表明有低血糖发生,应立即口服糖果,停止运动。在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时,要按时进餐,防止低血糖现象发生[3]。(3)足部护理: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将足部护理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防患于未然。每天密切观察患者足部皮肤的色泽、温度和足背动脉等方面情况,患者鞋袜要保持良好的透气性,嘱患者穿较宽松的鞋子,保持鞋袜清洁。防止发生脚趾外伤,用温水泡脚,防止擦破脚趾。指导或协助患者、家属按摩,按摩从趾尖开始向上到膝关节,帮助其恢复足部感觉功能。对感染足部要定时换药,在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要防止过多的足部运动,防止对伤口处过多压迫[4],同时抬高患肢,有利于血液回流,还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5]。糖尿病足患者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嘱糖尿病患者每日适当作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 min,如甩腿运动、提脚跟-脚尖运动和下蹲运动。(4)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知识和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护理宣教,对患者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程度和治疗的顺从性,从而降低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致残。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管理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应做好患者出院的健康指导,告知患者定期复查血糖、肾功能等指标,以延缓并发症出现。当发现“三多一少”症状加重、呼吸加深加快、呼出的气体有烂苹果气味、烦躁不安和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感染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处理是决定预后的关键,也是护理上的关键所在,加大预防和健康教育上的投入,是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和长远经济效益的有效举措[6]。

综上所述,在对糖尿病足患者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达到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全方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通过对患者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改善;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可使其不良生活习惯得到纠正,有利于控制血糖;而对患者进行足部护理,可使其足部感染有效减少,对控制足部感染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全方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从而取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荣梅.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疗效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2,6(20):466-467.

[2]杨凤霞,张明华.国内护理健康教育进展[J].现代护理,2003,9(11):89.

[3]苏美玉.早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预防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36(22):89-80.

[4]张梅,梁秋容.糖尿病足的病因与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9):1540.

[5]雷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效果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13,6(18):463-464.

护理干预方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7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5例;年龄2~14岁, 平均 (6.1±0.6) 岁;患病时间1~16个月, 平均 (5.9±0.8) 个月。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4例;年龄3~11岁, 平均 (6.3±0.8) 岁;患病时间1~14个月, 平均 (5.8±0.7) 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患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泌性中耳炎检查方式

主要分为声导抗检查和纯音听阙测试两部分内容。 (1) 声导抗检查:在安静隔音的室内采用本院现有的增强型分析仪对患儿实施声导抗水平测试, 探测音水平控制在226Hz, 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查, 并记录结果; (2) 纯音听阙测试:在争取到被检查患儿配合的情况下, 在安静隔音的室内, 应用本院现有的电测听仪实施纯音测听测定, 使用的频率分别控制在1000、2000、4000、6000、8000、250、500、750Hz 8个不同的水平, 每一个频率按照从低声强至高声强的顺序, 在整个测试进行的过程中, 检查人员应该不停的询问患儿是否能够听到声音, 当受检查患儿听到声音并举手示意时, 可以对该频率的音强数值进行记录[3]。

1.2.2 护理方式

对照组患儿单纯接受临床常规听力检查, 方法如上述;观察组患儿在接受听力检查前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主要内容包括: (1) 要求测试环境足够安静、清洁、舒适, 噪声水平应该严格控制在30d B (A) 以下, 保持空气清新, 定期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消毒, 温度应该保持在18~21℃, 相对湿度应该保持在55%~65%。 (2) 热情接待, 做好心理护理, 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恐惧感, 使紧张情绪得以缓解, 耐心将听力测试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讲解, 争取患儿配合, 确保测试能够顺利进行。 (3) 配合家长给予患儿适当的安慰和奖励, 在声导抗与纯音测听的时候, 操作动作应该足够轻, 语调应保持温和, 以使患儿的痛苦感减轻, 保持放松、舒适的心态配合检查。 (4) 测试前应对测试的相关仪器进行调试, 声导抗测试前对探头细管有无耵聍碎屑堵塞情况进行探查, 随时用探针进行清除处理, 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每天都要坚持对耳塞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5) 测试前必须对患儿外耳道有无耵聍阻塞情况进行检查, 如果患儿耵聍量过多, 需要将其清洁干净后再进行声导抗和纯音测听操作, 以免对结果造成影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听力检查共计用时、主动接受并配合检查的人数、临床治疗总时间、分泌性中耳炎病情治疗效果、检查期间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

1.4 疗效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中耳炎症状表现消失, 听力水平基本或完全恢复正常;有效:中耳炎症状表现明显好转, 听力水平与改善幅度超过50%;无效:中耳炎症状表现没有好转, 听力水平改善幅度没有达到50%[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听力检查共计用时和临床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儿听力水平检查共计实施 (24.8±4.2) min, 共计接受临床治疗 (9.8±2.3) d;观察组患儿听力水平检查共计实施 (17.1±3.1) min, 共计接受临床治疗 (6.1±1.9)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主动配合检查人数和检查期间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儿中有18例 (48.6%) 能够主动配合听力检查;观察组患儿中有35例 (94.6%) 能够主动配合听力检查。对照组患儿及其家长有29例对检查期间护理服务感到满意, 满意度为78.4%;观察组患儿及其家长有36例对检查期间护理服务感到满意, 满意度为9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分泌性中耳炎病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在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实施听力测试的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的重点是, 要充分保证测试环境绝对隔音, 患儿在接受检查过程中不受外界各种噪声的干扰, 确保所得到的数据报告准确可靠;耐心细致地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使患儿及其家长都能够明白听力水平检查在疾病治疗和诊断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对测试仪器进行检查和保养, 对患儿的外耳道情况进行常规检查;操作者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让患儿及其家长能够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 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强调标准化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个性化。本研究过程中, 在听力检测前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的分泌性中耳炎疾病控制总有效率达到91.9%, 明显高于检测前未接受干预的对照组患儿的70.2%。且检测所需时间明显缩短, 患儿及其家长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这与临床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5], 而导致出现这一结果主要原因可能是, 由于综合护理的干预, 患儿心态能够保持平和, 陌生感和恐惧感消除, 进而能够与操作者充分配合, 在短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检测, 为进一步治疗争取了更多的有效时间, 最终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提高满意度的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在听力检查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7例。对照组患儿单纯接受临床常规听力检查;观察组患儿在接受听力检查前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病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听力检查共计用时和临床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主动接受并配合检查的人数多于对照组;检查期间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在听力检查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护理,中耳炎, 伴渗出液,听力检查

参考文献

[1] 徐群, 谭丹雪, 谢朝红, 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声导抗检查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29 (12) :1422.

[2] 刘艳慧, 郑艳, 丁军, 等.声导抗与纯音听阈测试在伪聋鉴别诊断的作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0 (4) :399.

[3] 何海燕, 董金叶.小儿腺样体肥大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9, 30 (3) :192.

[4] 别旭, 孙秀珍.儿童腺样体肥大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 (32) :301.

护理干预方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所收治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共计26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表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计13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68例, 女性患者62例, 平均年龄为 (38.9±2.8) 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71例, 女性患者59例, 平均年龄为 (39.5±1.7) 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130例患者采取基于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 重视对医院感染的全面性检查与监测工作; (3) 强化对监测资料的反馈工作; (4) 提高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对预防感染重要性的意识度。

1.2.2 对照组:

对照组130例患者采取基于常规护理干预的护理措施。即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给与相应药物, 采取针对性护理方式。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评价采取百分制方案, 以问卷调查方式完成。得分分值越高, 代表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同时记录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症状表现以及例数。汇总计算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经t检验, 期间比较以χ2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 (91.2±3.7)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4.62% (19/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 。

3 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核心在于:以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平台为依托[3], 以护理质量数据管理为前提, 以电子病历质量控制系统为核心, 针对护理人员面向病患提供护理服务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与控制, 并通过计算机分析的方式, 实现对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的合理提升[4,5]。在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引入此种方法, 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在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引入呼吸道感染护理的过程中, 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方面需要制定感染管理质量的规范性标准, 针对呼吸道科室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加以严格执行。护理过程当中需要保障诊疗环境的清洁性, 重视对护理操作、护理用品的无菌性处理。同时, 还需要特别重视对供应室科室的全面性检查工作; (2) 重视对医院感染的全面性检查与监测工作:在有关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以及医院物品资料进行全面性检查与监测的过程当中, 需要采取全面综合性监测与目标性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方法; (3) 强化对监测资料的反馈工作:护理过程当中需要针对所获取的监测资料包括进行及时且全面的分析, 及时发现存在于呼吸道感染护理工作中的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4) 提高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对预防感染重要性的意识度:院方需要重视对呼吸道感染患者护理人员专业知识, 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同时对患者进行全面性的宣教工作, 以确保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对于预防感染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

总的来说, 通过在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引入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能够降低患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应用干预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所收治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共计260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表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计13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基于常规护理干预的护理方法。针对两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 (91.2±3.7)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4.62% (19/130) , 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呼吸道感染护理中引入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能够降低患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

[1]张爱琴, 刘云, 孙琳,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住院患者留置导管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8) :76-78.

[2]冯锦芳, 谭秋华.持续质量改进在患者术前准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6) :544-546.

[3]靳雁, 郭小花, 袁娟,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1) :1945-1946.

[4]刘梅, 刘林, 许勤,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骨创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10) :872-875.

护理干预方法 篇11

【关键词】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护理干预

高危妊娠孕妇产前多因各类致病因素的影响,易出现焦虑及不安情绪,严重影响母体及胎儿的生命安全[1]。本文主要对本院诊治的126例高危妊娠孕妇予以不同护理方案,根据其产前护理需求及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进行综合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诊治的126例高危妊娠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3例;研究组孕妇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6.3±4.2)岁,胎龄36~42w,平均胎龄(38.6±1.3)w;对照组孕妇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7.1±4.5)岁,胎龄36~41w,平均胎龄(38.4±1.2)w;69例初孕妇,57例经孕妇。两组孕妇年龄、胎龄及分娩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产前需求:针对两组孕妇的心理、身体、胎儿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情况予以调查,调查方式采用本院自评量表,孕妇在完全知情的前提下接受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在调查过程中不予以干预,并当场收回问卷答题纸。

护理:对照组孕妇予以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心理、服药行为等情况予以指导。研究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问卷调查情况予以护理干预:根据孕妇的心理、生活及病情状况予以积极干预,指导其分娩过程中需注意的相关事项,并加强对孕妇的心理暗示;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孕妇加强基础病情控制,预防其出现羊水过多、胎盘早剥等情况,影响分娩并发生各种不良事件。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进行综合性整理,并根据孕妇的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予以分析,包括特质性焦虑(T-AI)及状态性焦虑(S-AI)[2]。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技术资料,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产前护理需求情况

高危妊娠孕妇产前身体状况及胎儿状况多出现各种问题,严重影响其分娩情况,需加强护理措施保证母婴安全,其具体需求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应激指标情况

研究组孕妇护理后T-AI及S-AI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孕妇在妊娠过程中可能有各种因素影响其自身状况及胎儿发育等,造成妊娠不良事件,并严重危机母婴生命安全,因此在产前根据孕妇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进行相关性调查,并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予以护理干预,不仅可保障孕妇的生命健康,而且可相应降低胎儿的死亡率[3]。本研究结果中显示胎儿的发育状况受孕妇的身心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在实际护理干预过程中需加强对孕妇的病情监测,为胎儿提供相对健康的生长环境,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孕妇因自身疾病因素或心理情况的影响,身体状况属于相对不稳定状况,因此护理过程中可针对孕妇的基础疾病予以健康知识宣教,加强孕妇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并通过家属及孕妇双方的配合,提高孕妇妊娠自信心。

高危妊娠孕妇在妊娠期间多因心理压力过大,对分娩情况及自身病情是否适合分娩等情况不了解,对胎儿的发育情况及适宜环境有所忽略,这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过大,不仅会直接影响孕妇的病情控制情况,而且会严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研究结果中显示研究组孕妇护理后的应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针对孕妇的实际情况予以相关护理干預,缓解孕妇的心理压力效果明显。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通过积极交流,取得孕妇及其家属的信任感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孕妇的治疗依从性,孕妇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中待产,不仅能够使病情控制效果明显,而且能够为胎儿提供相对舒适的生长发育环境。本研究中未为孕妇的妊娠结局予以分析,即护理干预对高危孕妇的妊娠结局影响需经过进一步研究并证实。

综上所述,高危妊娠孕妇产前行护理需求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行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影响效果明显,明显改善了孕妇的心理状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志红.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573-574.

[2]吴艳霞.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干预研究[J].北方药学,2014,11(2):180-181.

护理干预方法 篇12

关键词:四肢开放性骨折,VSD引流,护理

封闭负压引流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创伤和创面, 因其疗效显著, 正逐步被广泛推广用于各种创面的治疗中, 通过充分的引流, 有效的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 提高了治愈效率、且能有效预防感染[1]。本研究主要探讨四肢开放性骨折进行VSD引流的护理干预, 并分析其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四肢开放性骨折进行VSD引流的患者80例, 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 各40例, 其中观察组男32例, 女8例, 年龄18~40岁, 平均 (23.6±5.3) 岁;对照组男33例, 女7例, 年龄18~41岁, 平均 (23.5±5.4) 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治疗, 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 解剖复位后进行外支架的固定, 并在两端使用螺钉进行外固定。随后根据创面大小选用合适的VSD敷料进行覆盖, 使用引流管导出体外, 于VSD引流管末端放置1根去掉头皮针的输液管以便进行冲洗, 将VSD敷料固定在创面上再使用生物透性薄膜对其进行封闭。手术后保持负压吸引, 通过冲洗管滴注生理盐水, 以达到抗感染、止疼、抑制痉挛。在手术后1周进行VSD敷料的更换, 查软组织确认缺损情况以便随后的治疗方案的确定。清除创面后, 即可通过外支架下床, 在不负重的前提下进行活动。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 如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外科术后护理常规等。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3.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患者骨折后情绪波动较大, 对手术效果及后遗症的不确定而产生焦虑清晰。护理人员应通过沟通缓解患者情绪, 并简明扼要的告知手术流程, 并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镇静剂。 (2) 患肢护理:使用小腿海绵垫充分包裹患肢, 保持患肢高抬, 缓解肿胀。根据出血情况, 合理使用加压包扎。护理人员在清理患肢污渍后, 应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肢的皮肤色泽、温度、感觉、血运、运动等信息。

1.3.2 术后护理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每隔20 min左右进行巡房, 直到血压恢复正常。注意监测患肢血运情况、皮肤感觉、体表温度、肢端运动等情况。使用薄枕垫于患肢下方以抬高患肢, 可将被子盖于支架上保证患肢不受凉。VSD的管理:持续控制负压在450~600 mm Hg, 确保VSD敷料边缘没有出现漏气情况。创面敷料干燥, 或者不可见液体或气体、创面液体从引流管中持续导出都说明是有效吸引;而当敷料隆起, 薄膜存在液体或气体聚集, 表明是无效引流, 应当立刻找出原因并进行处理。保持引流管内引流物的湿润, 防止分泌物在干燥凝固后造成导管阻塞, 及时清理创面。叮嘱患者及家属不要牵扯、挤压引流管, 确保其低于创口。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记录吸引液的色泽、流量等, 一旦出现血液, 需马上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1.3.3 外固定针的护理

如果护理不当会导致外露的针孔发生感染, 但过于频繁的护理也增加了人为感染的因素, 同时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因此要保证护理的水平, 其重点在于保持局部干燥, 而不是频繁的进行消毒刺激。定期清洁换药也能有效预防针道感染, 并保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当患者针孔附近表现出发红肿胀、感到疼痛, 大量分泌物, 适当使用抗生素, 用枕头将患肢抬高, 保持针孔引流通畅, 或进行换药操作。

1.3.4 其他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负压, 并确保处于正常吸引状态。定时巡房, 确保吸引装置正常运行,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引流瓶和引流管都应使用透明材质, 从而方便护理人员对引流液的观察和记录。护理人员在换药时要仔细观察并记录创面肉芽的生长情况, 及肢体的色泽和皮肤温度的情况。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情况, 并统计其术后负压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进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发生针道感染、引流管堵塞及负压值过低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术后负压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术后负压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d

3 讨论

开放性骨折常出现筋膜室高压。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肢皮肤温度、血运、感觉、活动, 区分是原发伤引起的疼痛, 还是肌肉缺血引起的疼痛, 后者主要出现受累肌肉被动牵拉痛或肢体远端痛[2]。当患肢末端出现温度降低、瘀紫、麻木、痉挛加重, 需及时告知医生, 禁止按摩、热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操作, 尽量控制患肢温度, 避免缺血的进一步加重, 导致肌肉坏死, 随时进行筋膜切开减压。创面坏死组织中细菌种类多, 且含量高[3]。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患者入院时就应当对伤口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根据感染菌种的类型合理分配患者床位。对于创面过大、感染严重的患者, 可安排单人病房[4]。保持病室环境整洁, 每日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清洁。要求入内的所有医护人员均要洗手或手消毒, 必要时可穿戴一次性隔离服和无菌手套;换药敷料应做到彻底, 并统一销毁更换后的敷料。同时因为创面高代谢, 导致引流液中充斥的大量蛋白质, 从而进入负氮平衡状态。根据血常规、血电解质及生化常规的监测计算, 为患者制定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谱。对于明显消瘦、贫血的患者可, 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物质。有效的固定有助于骨折的愈合、降低软组织继续损伤;而有效修复软组织损伤又能为骨折愈合和防止相关并发症提供保障。单边外固定器结合VSD技术能够有效治疗严重的开放性骨折, 而有针对性的护理则是疗效保障[5]。

本研究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方法后发生针道感染、引流管堵塞及负压值过低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术后负压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骨科严重开放性损伤患者, 首先应到全面清理创口, 其次要及时更换药物, 才能有效的预防感染的发生[6,7]。VSD敷料结合生物半透膜的特点扩大了引流面积, 从而使渗液等能够全部及时的排出。此方法不断减少了换药次数,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同时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操作次数, 降低了受感染几率。研究发现, VSD促进了创面血液循环, 有助于创面肉芽生长[8]。护理上针对开放性骨折实施VSD引流, 主要通过检查负压引流装置, 保证封闭引流状态, 当引流管能够正常吸引, 且无漏气, 说明封闭良好, 引流有效, 反之则说明无效;在中断负压时, 当海绵不发生反弹.说明封闭良好, 引流有效;反之则说明无效[9]。严密观察封闭的创面, 包括如下内容:调节最佳负压值, 从而降低创面引流量, 避免频繁更换引流物。以促进创面愈合尽快愈合。严密观察并记录每个时段引流液的总量、色泽等;更换引流瓶前需夹闭引流管以阻断压力, 全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当发生引流管堵塞, 可进入如下操作:如更换三通接头, 滴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甚至可使用注射针头或棉签直接清除堵塞物[10]。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创面变化情况, 当发生感染征兆时需立刻进行处理, 外固定支架的护理, 每日检测固定支架的固定钢针和钢针固定架与连杆之间是否发生松动, 一旦发现松动应拧紧重要部位。

上一篇:智能调配论文下一篇:理科班思想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