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干预(共10篇)
不同护理干预 篇1
糖尿病是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缺陷所引起的一类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病理原因为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 从而引起糖、蛋白质、脂肪等代谢紊乱进而发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遭破坏[1]。常见临床症状为“三多一少”:多食、多尿、多饮、体质量下降。若高血糖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会导致代谢紊乱, 从而使全身各组织器官、各大系统等受到损害和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更加严重的将会引起失水, 机体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导致的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同时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2]。糖尿病的患病人群在逐年增加, 糖尿病足的患者人群也在增加, 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 降低患者生活信心。临床研究中表明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糖尿病足具有很好的预防及恢复作用。本文为探究不同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效果, 抽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取得满意效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男性41例, 女性39例, 平均年龄为45岁 (Max71岁, Min37岁) , 依据糖尿病足zuwagner分类法, 其中34例患者为Ⅰ级表面溃疡无感染, 21例患者为Ⅱ级较深的溃疡合并软组织类, 12例患者为Ⅲ级深部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 11例患者为Ⅳ级局限性坏疽, 2例患者为Ⅴ级全足坏疽。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缺陷者;精神异常无法积极配合着;不能坚持完成治疗者;不能严格遵循医嘱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1.3 护理方法:将所有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7.0 mmol/L, 餐后2 h血糖低于10 mmol/L, 并且进行抗感染、清理溃疡面、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改善神经系统微循环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治疗组患者则接受综合性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干预:注意患者生活环境的护理工作:保证室内阳光充足, 空气清新, 床铺整洁干净, 室内保持安静, 室温控制在18~23 ℃, 湿度控制在50%~60%[3], 为患者营造一种温馨、惬意、舒适、方便的氛围;对患者精神、心理的护理:造成糖尿病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情志失调, 因此密切观察患者情志、精神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患病后, 患者难免会出现焦虑、紧张、悲观恐惧的不良情绪, 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恢复。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 与患者进行亲密友好的交流, 建立和谐信任的关系, 此外还可以向患者讲解治疗的过程, 帮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向, 给予患者信心和希望, 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忌食甘肥油腻、辛辣之品, 多吃清淡、凉性的食物, 有利于对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讲解饮食与疾病控制之间的密切联系, 饮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严格遵从医嘱;出院并不代表治愈, 还需要患者加强锻炼及饮食控制, 出院前应认真嘱咐患者注意休息, 定时吃药, 注意饮食清淡, 节制饮食和房事, 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 多参加运动, 劳逸结合, 不可过度劳累。
1.4 评价标准:溃疡面愈合且化脓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坏疽消失, 伤口愈合且有新生皮肤覆盖表面, 血糖控制优良, 可从事日常工作为治愈;溃疡面积缩小一半以上, 伤口缩小一半以上且化脓性感染得到基本控制, 坏疽清除新生肉芽组织未能完全包裹残端, 血糖控制良好为显效;溃疡缩小面积少于一半, 伤口缩小面积少于一半, 化脓性感染缓解, 坏疽清除但肉芽组织生长较差, 血糖控制一般为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 用例数、百分数 (n, %) 进行数据表示, 组间数据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对: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 治疗组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有效率为70.0%,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临床疗效更好,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治疗后, 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治疗组患者满意度 (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 (82.5%) , 具有统计学拆 (P<0.05)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足部是糖尿病一种复杂的靶器官[4]。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及外周血管病变产生过高的机械压力, 破坏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5], 从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若不及时治疗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最易发生病变, 包括胼胝形成、脚溃疡、皮肤损害及足趾疾病等, 甚至造成肌肉骨骼的变形。造成糖尿病足发病率增高的因素主要有:糖尿病患者寿命延长使得病程延长;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快。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神经病变导致感觉障碍、下肢发生动脉硬化、感染。诱发因素主要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足部感染病菌等[6]。临床上可将糖尿病足分为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及混合性坏疽。本文研究可知在临床上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及满意度, 且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 促进患者恢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绪,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安全有效, 可在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赵丽娜.不同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效果比较[J].光明中医, 2013, 28 (8) :1709-1710.
[2]王亚玲.不同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效果比较[J].医学信息, 2014, 27 (28) :253-253.
[3]纪文秀.糖尿病足的内科治疗和护理方法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3) :117-118.
[4]牛悦.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早期综合干预的护理体会[J].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 (9) :1864-1865.
[5]柯行梅, 陈菊.糖尿病足的干预护理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10) :235-236.
[6]戴椿, 靳靖, 牛红雷, 等.中药油纱条换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及压疮护理观察[J].河北中医, 2013, 35 (2) :298-299.
不同护理干预 篇2
关键词:青春发育突增期;发育类型;性发育;性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16-03
The Status Quo of Sex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and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Types of Students in Their Spurt of Adolescence
ZHANG Ying-qiu1, XU Gang1, ZHEN Zhi-ping2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 and P.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X-ray pictures of bone age were taken for 457 boy students born from September, 1987 to August, 1988 from 5 middle schools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nd for 450 girl students born from September,1989 to August,1990 from 3 primary schools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nd we invited the experts to distinguish every picture of bone age on the basis of CHN standard, male or female early development group, normal development group, late development group were selected, and every group included 30 students, so there were 180 students as this research objects.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 of students was tested and their sex knowledge and attitude was investigated, which l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in sex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attitude to sex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types of students in their spurt of adolescence, and a deeper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sex education nowaday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 basis for making a better sex educ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Key words: spurt of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type; sex development; sex education; interference
1994年,开罗联合国人口和发展大会认定“青少年生殖健康的需求一直被严重忽视。因此各国应该致力于去除有碍于对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的各种法律、条例以及社会障碍。必须为青少年提供适合其发育特点的、综合性的性教育,以帮助青少年发展正确的价值观、生活态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因此有必要对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第二性征发育状况以及他们对青春期的知识和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态度进行调查,以便能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发育特点和需求的青春期健康教育,确保他们身心的健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受试者的基本情况 在北京市海淀区五所中学1987年9月1日至1988年8月31日出生的男生,在北京市海淀区三所小学1989年9月1日至1990年8月31日出生的女生中,选取城市居民户口、未经过系统体育训练、汉族、健康状况良好、无家族遗传病史、一年内不曾有手腕部骨折或患慢性病且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男457人、女450人拍摄手-腕骨X射线片,骨龄拍摄日期为2001年8月。
1.1.2 发育类型的确定
根据CHN法判读受试者手-腕骨X射线片的结果,确定受试者的骨龄,并根据测试对象的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值,确定发育类型。选取其中差值大于1年的为早发育组、差值小于1年的为晚发育组、差值上下不超过0.2年的为正常组,实验时间为2001年10月。
1.1.3 统计样本的确定
从实测样本中剔除两名早发育女生因月经来潮而未进行最大吸氧量测试的样本,并采取随机的方法,使每组样本量相等,最后,统计样本每组30人,共计180人。
1.2 指标
1.2.1 第二性征发育状况的测试
采用Tanner所制定的五期法对实验对象的性发育进行了判定,测试保证同性别之间由同一人完成。测试人员为北京体育大学本专业研究生,测试当天的复测检验达到统计学要求。
1.2.2 学生调查
对实验对象本人在进行测试的当天,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性知识和对性发育及性教育的态度等。问卷由测试人员统一发放和回收,问卷在发放前进行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统计学标准。问卷发放201份,由于当场有测试人员检查,所以问卷全部回收并有效,有效率为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发育类型学生性发育比较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几项性发育指标的均值均为早发育组>正常发育组>晚发育组,且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表明在同一年龄组的男女生中,发育程度明显不同;在对女生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早发育组有21人已有月经初潮,占早发育总人数的70%,正常发育组有4人,占13%,晚发育组均未发生月经初潮。从发育程度上看,早发育组中大部分学生已进入缓慢发育期,正常组大部分学生处于发育突增期,而晚发育组的大部分学生还未进入发育突增期。由于进入青春期后,在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殖系统迅速发育,生殖器官迅速增大,生殖功能逐渐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发育、逐渐达成人水平,性征发育程度的明显不同说明不同发育类型的学生性激素发育水平也明显不同。张一民的研究成果(95)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人体内激素水平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发育类型学生在青春发育突增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而在儿童少年发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变化,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青春期教育的适时适量,就必须先明确学生的发育类型,再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从而为我们搞好青春期教育提出了前提条件。
2.2 青春期知识及态度调查 调查发现,11岁女生早发育组已有73%的学生发生月经初潮,其中30%左右的学生月经已较规律,说明开展性教育的时间应相应提前;虽然78%的男生、54%的女生选择“曾接受过青春期知识的教育”,且70%的女生对月经、92%的男生对遗精有较正确的认识,但在填写问卷过程中,女生晚发育组询问什么是月经的人数超过50%,同时本调查设计了关于男生首次遗精时间的问题,目的是调查男生在13岁时发生首次遗精的比率,但由于一些未发育男生在调查中选择了“已遗精”,因而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将其剔除,说明目前我国的性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较为严重;我国是受封建思想影响较重的国家之一,任何一种在青春期前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建议,都会遭到老一辈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害怕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会对孩子的发育起到刺激作用,从而使其的性活跃年龄更为提前,但对学生的调查却发现89%的男生、84%的女生希望在青春期前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但其中也有16%的男生、21%的女生希望尽早了解此方面的知识,说明要提高青春期教育的效果就必须把握好教育的时间,因此在进行青春期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不同发育类型的问题,以尽可能地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由于50%左右的男生对自己的身体发育较关注,其中30%~50%的学生能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发育与同伴的不同、70%左右的女生对自己的身体发育较关注,其中40%~55%的学生能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发育与同伴的不同,特别是女生,她们天性爱美,不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十分关注,且将此变化与同伴比较,并互相评论彼此的外貌和身材,这些都会影响女生,使其产生焦虑、妒忌、自卑等心理问题,从而产生情绪变化,因此,必须在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前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要经历青春期的变化,而青春发育突增期有不同的发育类型,每个个体青春发育突增期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及结束时间均有差异,遗传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以缓解因为身体变化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的发育,以提高其自觉锻炼的积极性;目前学生获得青春期知识的主要途径男生主要是:老师、书本、家长,女生主要是:家长、老师、书本,而学生对这样的传播途径也较习惯,并希望继续从这些途径上获取青春期知识,说明进行青春期教育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加强学校青春期教育的同时,把家长和同伴作为干预对象,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的作用,把性生理、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融为一体,以使下一代免受性的困惑,降低性疾病的发生率。
3 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
3.1 干预的策略
较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突增期开始时间,以更好的对他们进行青春期教育。本次调查显示早发育的女孩在刚升入小学四年级、男孩子刚升入六年级,就已进入此期,但晚发育的女孩在升入小学六年级、男孩升入初中二年级还未进入青春发育突增期,因此在进行青春期教育时一定要遵循区别对待的原则。提倡在秋季开学时为小学四年女生、六年级男生家长开设如何进行青春期教育讲座,让家长知道进行青春期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并请家长及时发现自己的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的迹象(女孩为乳房开始发育,男孩为睾丸开始发育)并报告校医。由校医、家长组成的服务保障体系,对这些学生进行追踪检查(每隔三个月一次),并通过讲座课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其进行青春期教育。从小学五年级或初中一年级开始分别对女生或男生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上课时教师的态度应自然,要让学生明白性并不神秘,青春期知识如同数理化等知识一样,是一门认识人自身和两性关系的综合性知识,必须用严肃科学的态度循序渐进地学好青春期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因为青春期教育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达到目的,就必须把知识、态度、行为统一起来。依据学生发育的特点,首先应进行青春期生长发育和卫生保健常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进入青春发育期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并与营养和体育锻炼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遗传潜力。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
1)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发育的知识及处理办法。如女孩子为什么会来月经?男孩子为什么会遗精等青春期特有的问题及怎样处理和对待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地成长。
2) 青春期心理发展、心理卫生和心理的自我调节知识。如青春期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性心理有什么变化?什么是性渴望、性萌动、性梦幻?怎样对待这些变化?怎样避免走入性心理误区?怎样进行性心理的调节等问题,并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结合起来,使之学会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并采取积极的方法安全地渡过青春期,成为心理健康的有用之才。
3) 性道德观念和规范的教育。从近些年来中学生怀孕现象时有发生,且最近还爆出少女卖处女和卖淫案件、艾滋病在全球蔓延等事实说明在青少年时代养成良好性道德的重要性。
4) 让学生掌握性法制知识,用《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抵制性骚扰和性侵犯,防止性犯罪。
5) 了解性病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其传播途径,使青少年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干预重点
13岁男生和11岁女生早发育型:大部分性发育已趋于成熟,第二性征明显。70%的女生已发生月经初潮。因此,干预的重点应该是:青春期心理发展、心理卫生和心理的自我调节知识;性道德观念和规范的教育;性法制知识,学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了解性病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其传播途径。
13岁男生和11岁女生正常发育型:大部分学生处于第二性征的发育期。女生中只有13%的学生发生月经初潮。因此,干预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发育的知识及处理办法。
13岁男生和11岁女生晚发育型:大部分学生刚刚开始第二性征的发育。因此,干预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了解青春发育突增期有不同的发育类型,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及两性的普通常识。
因此,在进行青春期教育是最好打破原来的上课班级,对学生进行重新编班,首先必须明确女生的青春期教育应在小学五年级进行,男生应在初中一年级进行,对于个别发育早的学生应让他们参加高一年级的青春期教育课。其次,分班标准应是学生的发育类型,教育的内容应按照学生目前的发育状况,根据本研究的不同发育类型的干预重点分级进行。此外,由于目前各种媒体中个别的不健康内容,特别是黄色网站对发育期学生的不健康影响,所以,在他们中间进行适时适量的性教育就显得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重要,因此,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够顺利地渡过青春期这一花团锦簇的沼泽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人。
4 结论与建议
1) 青春发育突增期同年龄组的学生由于其发育类型不同在第二性征的发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要做到青春期教育的适时适量,就必须先明确学生的发育类型,再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从而为我们搞好青春期教育提出了前提条件。
2) 目前我国的青春期教育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困惑,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但学生对自身的发育很关注,且获取此类知识的要求较迫切,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性生理、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融为一体,让青春期的学生掌握关于性的科学知识和社会规范、加深对于性的自我意识、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责任感,以解决好性教育这个综合性很强的社会问题,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人格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 R.V.Short.青春期性教育[J].生殖医学杂志,1999,8(4):203.
[2] 杨育林,等.青春期性发育年龄变化与性教育[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9,18(5):304.
[3] 刘戈力,等.正常青少年青春期性征发育调查[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9,5(1):8.
[4] SIECUS. Guidelines for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Kindergarten-12th Grade,1991.[5] 陈晶琦,叶广俊.青春期性教育现状及展望[J].性学,1996,5(2):30-34.
[6] 陈晶琦,等.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及性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6):402-403.
[7] 陈晶琦,叶广俊.小学六年级挤出一年级女生青春期性教育干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7:77.
不同护理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 男64例, 女56例, 年龄18~76岁, 平均病程14d~5个月。疖、痛、脓肿切口引流70例, 压疮8例, 外伤造成慢性感染伤口30例, 术后感染伤口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遵医嘱给予伤口常规换药治疗及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伤口护理、伤口疼痛的护理、营养护理等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疗效。
2 结 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 分为治愈:全身症状消退、肿痛消失、伤口愈合;有效:伤口感染控制, 伤口未完全愈合;显效:伤口感染状况减轻, 伤口未愈合。患者焦虑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程度。伤口疼痛程度依据WHO疼痛程度标准分为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 患者表情安静;Ⅰ级:轻微疼痛、可忍受, 患者表情安静, 有皱眉动作;Ⅱ级:明显疼痛、仍可忍受, 患者痛苦明显, 有咬牙、呻吟等;Ⅲ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喊大叫。
2.2 不同护理方法下两组患者伤口愈合疗效比较、焦虑程度比较、伤口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1~3。
注:P<0.05。
注:P<0.05。
注:P<0.05。
3 护理干预
3.1 心理护理
慢性感染伤口患者反复求医, 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 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建议;对医务人员不信任, 对病情不认可, 再者频繁换药增加了患者痛苦, 常表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对治疗失去信心。应关心、安慰患者, 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 经常与患者谈心, 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 提高其正确认识疾病和自我护理的能力, 同时向患者指出心理焦虑、紧张, 可降低人体的抗感染能力, 也可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 而导致伤口延迟愈合, 增加伤口感染机会[1], 良好的心理状态, 可以调动自身潜能, 有助于伤口愈合。介绍处理伤口的先进方法及国内外对伤口处理的最新进展, 介绍同类患者恢复好的病例,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3.2 伤口护理
首先对伤口要进行评估, 详细了觧病情和伤口感染的情况, 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感染程度, 伤口的分泌物、渗出物、伤口渗液的气味、恶臭为伤口感染的第一指征[2], 如血液和浆液容易辨认, 如渗出物为脓液, 就应观察其性质并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1) 控制伤口感染: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局部红、肿、热、疼及气味情况, 感染局部应彻底清创, 及时排出脓液, 保持伤口引流通畅,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 遵医嘱静脉输注抗生素, 防止炎症扩散。 (2) 清理伤口:根据伤口情况进行清理, 充分清除伤口内异物和坏死组织, 用大量盐水冲洗, 然后用选择清创性敷料至基底层变为新鲜的肉芽组织, 清创性敷料可活化自体溶解过程, 达到去除坏死组织的作用, 但不会溶解正常组织[3]。 (3) 保持伤口湿润:保持伤口上湿润可维持细胞活动所必需的最适宜的湿润环境, 运送白细胞构成抵御微生物入侵的防御部分, 利于其他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如巨吞噬细胞的运动[4]。选用敷料应符合以下6条标准:①能保持生理环境, 防止干燥;②有利于坏死组织脱落, 保持基底洁净, 减少污染;③有利于引流除臭;④舒适, 防擦伤, 能保持创面不受外力损伤;⑤有利于细胞移入和肉芽形成;⑥方便省时, 易揭除而不伤肉芽组织, 利于保持伤口湿润, 促进愈合。 (4) 更换敷料:更换要以渗液的多少而定, 以下次换药时伤口内无大量渗液滞留为标准。填充敷料要注意松紧度, 过紧会影响引流和血供, 过松则使敷料不能与基底很好接触, 降低敷料效用。
3.3 伤口疼痛的护理
伤口感染后释放致痛物质和炎性介质;引起伤口疼痛, 而释放物质又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水肿, 使疼痛加剧。另外伤口换药时有直接刺激创面的神经末梢, 故操作时往往会引起剧烈疼痛。伤口疼痛影响着患者整个躯体精神状态, 疼痛的刺激可引起内分泌系统激素水平改变, 导致伤口肌肉紧张、循环紊乱, 使组织修复所需的氧及营养物质减少, 从而影响伤口愈合。要告诉患者多休息, 注意保护伤口, 保持心情愉快, 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看自己喜欢的杂志来分散其注意力, 另一方面要做好家属配合工作, 生活上要照顾好患者, 尽量减轻患者伤口疼痛, 给患者伤口换药时稳、准、快、动作轻柔, 娴熟, 尽量减少对伤口刺激以减轻疼痛。
3.4 营养的护理
多数患者伤口经久不愈, 反复感染, 渗液多, 消耗大量的人体蛋白质、热量和水分, 缺乏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的能力, 营养不良延缓伤口愈合。指导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 如:瘦肉、牛奶、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为伤口愈合提供良好的环境, 促进康复。
4 讨 论
伤口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心理因素, 伤口感染因素, 伤口疼痛的因素, 营养因素等, 慢性感染伤口都会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种种不便与折磨, 精神伤害大;使患者产生厌倦心理, 抵触换药治疗, 不按时来门诊换药, 不注意伤口的保护, 加重了伤口感染, 延迟了伤口的愈合。作者给予对照组护理干预, 首先评估与伤口感染的有关因素, 彻底清创伤口, 及时排出脓液, 保持伤口引流通畅, 结合伤口情况, 选择合适的敷料, 控制伤口感染, 促进伤口的愈合。根据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感染情况、心理状态以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分别制定不同的伤口护理措施。同时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 使其身心愉快, 树立继续治疗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本研究结果提示, 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精神、躯体处于最佳状态, 为伤口愈合提供最佳条件, 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护理模式下慢性感染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慢性感染伤口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 对照组在遵医嘱给予伤口常规换药治疗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伤口护理、伤口疼痛的护理、饮食营养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患者焦虑程度、伤口疼痛感、伤口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护理干预减轻了患者焦虑程度、伤口疼痛感、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感染伤口,愈合,影响
参考文献
[1]魏安宁, 吴国珍.术后患者情绪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9 (3) :218.
[2]彭瑛.伤口的观察与评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3) :945-947.
[3]张冰燕, 胡爱玲, 陈清霞, 等.一例臀部深部感染伤口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4, 3 (1) :60-61.
肺结核护理中护理干预的应用 篇4
【关键词】肺结核;护理干预;应用成效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243-02
前言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目前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在发生的情况下,就会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是目前临床广大医疗工作者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并且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证明,对结核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的治疗成效显著,现在我们将以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方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以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年龄在21~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3.5)岁,以上所有患者均无认知、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没有哺乳期和妊娠期女性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部烧灼感、腹泻、腹痛、食欲不振、厌食、恶心或呕吐,在学历上主要包括了小学、中学、高中、大专及其以上,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仅具有可比性。
2.方法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具体主要包括了对患者体征变化如脉搏、呼吸和体温的观察,并实施的高温降温和家庭护理。而46例治療组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的护理干预,具体的方法则包括了以下几点:
(1)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产生的费用、毒副作用和疗效产生担忧,进而使得心情忧郁,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因此,必须与患者加强沟通,及时的为患者解疑答惑,促进患者治疗信心的增强[1]。二是年轻患者由于肩负着重要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因此会对疾病产生恐惧和紧张,甚至对未来产生担忧,因此,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因素实施沟通将不良心理及时的缓解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患者的治疗。三是对于中老年患者产生的悲观和消极心理实施护理干预,使其树立正确的认识,并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2)生活行为习惯干预基于肺结核的传染性较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将固定的生活用品隔离开来,并且做及时的消毒处理,为了将交叉感染有效的、避免,患者在外出的情况下必须佩戴口罩,用手帕捂住鼻和口,打喷嚏做好遮挡,避免飞沫喷溅。
(3)健康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属及其患者的教育宣传,消毒隔离病人的同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如肺结核传播的预防、治疗方法、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及其发病原因等,使家属和患者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2]。除此之外在进行治疗计划制定的时候,还要充分的考虑患者的文化程度,保证教育宣传语言的通俗易懂。再者就是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肺结核疾病传染的路径及其预防对策。最后就是告知患者复查和治疗的重要性,进而定期的进行肝肾功能及其血常规检查,对自我护理予以充分的重视,及时的发现和处理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3.评级指标治疗依从性主要通过按时复查、合理饮食、合理行为、用药情况、心理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估,完全依从即为完全合格。治疗有效主要通过患者的社会、心理和躯体功能改善情况来进行评估,同时也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成正比。
4.统计学处理对调查的各项数据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处理,以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组间比较,当P<0.05的情况下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以上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0%(28/40)、86.67%(39/45),在治疗依从性上,治疗组也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各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结论
肺结核疾病的产生对患者的生命和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该疾病还具有传染性强、治疗时间长、反复发作及其病程上的特点,因此,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至关重要。在以上调查研究中,实施护理干预的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成效与治疗依从性均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并且该研究结果与其它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处。由此可见,在临床上针对肺结核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促进患者治疗和治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关连英.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2):128-129.
[2]朱文莉,李晓华.护理干预对改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933-2934.
不同护理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 其中阴道分娩218例, 剖宫产98例, 新生儿出生评分均在8分以上, 出生体重>2500g, 将31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158例, 2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2组新生儿出生后常规用橡胶圈结扎断脐后, 用络合碘消毒脐带残端断面及周围皮肤, 用无菌纱布包扎脐带残端。其中对照组每日用无菌棉签蘸络合碘旋转擦拭脐窝1周, 每日2次, 并更换干燥无菌纱布。观察组在出生24h后不再覆盖无菌纱布, 让脐部直接暴露, 每日用络合碘消毒, 消毒方法及时间与对照组相同。所有操作均由同一人施行, 并详细记录脐部情况。1.3观察指标:参照文献[1]制定以下观察指标:脐带是否干燥清洁, 脐窝有无渗液、渗血;脐周皮肤是否破损;脐带自然脱落时间;脐炎的发生率, 如果局部分泌物培养阳性并不表示存在感染[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新生儿不同时间段脐带自然脱落情况, 见表1。
例 (%)
上表显示观察组3~5d时间段的脱落率为53%, 对照组为4%, 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5~7d时间段观察组脱落率为42%, 对照组为62%, 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7d时间段观察组脱落率5%, 对照组为34%, 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2组新生儿脐带一般情况, 见表2。
例
上表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脐部渗出物、渗血、脐炎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脐周皮肤破损2组相比无差异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脐带残端是一个开放性的创口, 该处的血供很丰富, 新生儿皮肤柔嫩, 防御功能较差, 所以脐带残端是细菌容易滋生的部位, 如果护理不当易致细菌繁殖而引起局部感染, 严重者可发生新生儿败血症, 有文献报道[3]在新生儿败血症原因中, 脐部感染占66%~87%, 且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如果脐带潮湿、分泌物过多为细菌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 容易引起脐部感染[4]。脐部愈合过程分为潮湿期、干燥期及过干期, 在潮湿期局部血管未完全闭塞, 是感染容易发生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潮湿期更应注重护理避免脐部感染的发生。
而脐带在脱落过程中分泌胶质, 易引起分泌物增多, 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如果缩短脐带脱落时间, 可降低脐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我们随机对新生儿脐带采用暴露与非暴露不同的护理方法, 追踪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脐带脱落时间集中在3~5d时间段, 而对照组脐带脱落时间集中在5~7d时间段, 脐带自然脱落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短 (p<0.05) , 可能与脐带暴露后有利于脐带干燥结痂, 而使脐带易于脱落有关。两组新生儿脐带一般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脐部渗出物、渗血、脐炎的发生率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脐周皮肤破损2组无差异 (p>0.05) , 结果表明观察组因把脐带暴露更有利于预防脐部感染, 可能与观察组脐部暴露使脐带断端易于干燥及脐带残端容易结痂, 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同时脐带暴露便于观察脐部情况和有利脐带护理, 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率。综上所述, 采用脐带暴露法护理脐部可缩短脐带残端自然脱落时间, 同时有利于预防脐部感染, 因此采用脐带暴露法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是一种较好的脐部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新生儿脐部护理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1月~2007年2月在本院分娩的31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采用脐带包扎法, 观察组采用脐带暴露法进行护理。结果2组脐带自然脱落时间、脐部渗出物、渗血、脐炎等情况2组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采用脐带暴露法护理可明显缩短脐带自然脱落的时间, 并能降低脐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脐带,护理
参考文献
[1]罗琳雪, 李卫, 冯玉珠.脐带干燥期剪脐法在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 2007, 14 (4) :67.
[2]杨锡强.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9:158.
[3]杨秀菊, 谢景玫, 苏春勤.新生儿脐部消毒前后细菌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4) :392.
不同护理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96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脑血栓患者,入选时间为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入选患者均确诊符合脑血栓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均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0~79岁,均值(65.4±3.8)岁。研究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50~77岁,均值(65.8±3.5)岁。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保证呼吸道畅通,加强病房卫生与环境护理,针对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并协助处理等,同时重视健康宣教,予以常规心理疏导,促使患者以良好心态接受治疗与护理[2]。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个体化、规范化的心理疏导与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个体化、规范化的心理疏导:
在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及治疗期间均应涉及心理疏导,利用护理行为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及悲观等负面情绪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针对脑血栓患者心理特点,予以个体化心理疏导,要求护理人员态度和蔼、仪表端庄,治疗与护理中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患者的爱好与兴趣,积极关心与呵护;部分患者存在失语与偏瘫等,极易影响患者心理情绪,为此尽早要求患者接受康复训练,树立康复信心,缓解不良情绪;尽量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可提供下棋、听音乐、看电视及聊天场所,提高他们生活充实度;积极建立社会支持与关怀系统,尤其是家庭成员应主动关心与呵护患者,多予以关心与照顾,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在乎与爱护,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治疗与护理中[3];此外,利用意向对话、放松静默等心理疗法,尽量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早期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要求采取一系列方法使得治疗后的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尤其是采取有步骤与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十分关键。早期康复训练主要以锻炼患肢功能为主,予以局部按摩,促进血运;为了有效预防关节痉挛与僵硬,可进行腕关节、指关节、肘关节及髋关节伸展,以及肩关节屈曲、外展与外旋,足外翻、膝关节屈曲等,由近及远;确保肢体放在功能位,尽量减少偏瘫肢体肌肉的痉挛;此外,重视日常功能锻炼,比如步态训练、手功能训练、语言功能锻炼、射箭运动锻炼等,其中舌尖运动锻炼每次5 min,伸出后往左右口角移动,每天5次。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焦虑与抑郁评分、住院时间、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采取的疗效评价标准[4]为:(1)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2)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3)无效:未能达到前述标准。总有效率以有效率+显效率计。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均数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显效、有效及无效例数分别为22、23、3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则依次为16、22、10例,总有效率为79.17%,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4.03±5.62d,对照组则为28.45±10.36d,研究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1/48),对照组则为16.67%(8/48),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脑血栓是常见症状,其发病可能和血流变异常有关,机制可能有血小板聚集抑制、纤维蛋白酶活性增强与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功能纠正、纤维蛋白原降低等。从近几年临床用药来看,胞二胆碱类药物治疗本病可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奥扎格雷钠,有很好的抗血小板聚集、增强血流量、扩血管等作用,是治疗脑血栓比较有的药物[5]。不过,从近几年临床治疗来看,治疗期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了生活质量,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为此加强心理干预十分必要。
我院针对接诊的脑血栓患者96例进行对照,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个体化、规范化的心理疏导与早期康复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则为79.1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从生活质量评分、焦虑与抑郁评分对比来看,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个体化、规范化的心理疏导是康复护理的基础,根据脑血栓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他们的心态,消除负面情绪,树立康复信心,提高他们的配合度,从而更好地促进治疗与护理进程,及时予以早期康复护理,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脑血栓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的脑血栓患者96例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处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个体化、规范化的心理疏导与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焦虑与抑郁评分、住院时间、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栓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个体化、规范化的心理疏导与早期康复,可提高临床效果,并改善焦虑、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关键词:脑血栓,护理干预,个体化,规范化,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马玉梅.脑血栓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3(4):283-284.
[2]单静.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6):242.
[3]徐家喜,顾伟萍,王忠玲,等.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52-53.
[4]黄慧芳.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230-231.
不同护理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进行手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84例患者均符合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都是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84例患者中没有精神性疾病、传染病、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均可以完成本次研究, 不会中途离院。84例病患的腹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疼痛。84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2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 女18例, 年龄32~57岁, 平均 (35.6±1.8) 岁, 体质量46~77 kg, 平均 (57.3±10.6) kg。观察组中男22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34.9±2.3) 岁, 体质量45~78 kg, 平均 (58.1±10.2) k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取普通的护理方案, 宣传和认识常规性疾病、指导用药护理、注射护理、引流管护理, 记录好患者的体质量、血压、使用的药物剂量、心率等, 采取抗感染治疗, 医护人员告知患者预防感染的方法。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采取全方面的优质护理, 进行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和切口护理等。 (1) 心理疏导:良好的心态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恢复。急性胆囊炎患者在术后因切口疼痛、行动不便等, 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抑郁的情绪, 个人的心理较为焦躁, 因此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医护人员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 不断的鼓励患者, 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建立信心。与此同时, 需要与患者家属多加交流, 嘱咐家属与患者多加沟通。 (2) 饮食干预:以低脂肪、低蛋白、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 进流食或者半流食, 根据患者的病症消退情况逐渐加入少量脂肪或者蛋白的鱼、蛋、瘦肉、牛奶等,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多饮水。忌煎、炸、蛋类、肉汤、酒精, 少烧烤、油腻的食物, 忌酸辣。 (3) 切口护理:切口需要及时而有效的护理, 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医护人员协助家属帮助患者清洗身体, 在清洗身体时, 切口部位的清洗需要用干净而又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 避免水分流入患者的切口。需要每日更换切口纱布, 换药时需要先擦拭切口的分泌物, 动作尽量轻柔。如果患者的切口出现强烈的不适感, 则需要立即告诉医生, 医护人员协助医生检查。
1.3 评定方法
治疗显效: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 身体的各项指数基本恢复正常, 切口结痂, 没有疼痛感。治疗有效:干预护理后患者的伤口感染大大的降低, 患者身体各项检测较为稳定, 在家属的陪同下大部分的生活均可以自理。无效:护理过后患者出现了切口感染、肿胀并有化脓等状况, 按压切口会感觉疼痛并且有分泌物。评定标准:根据患者的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分, 护理后患者的病症得到缓解。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优。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跳、心率保持平稳, 而对照组的生理指标波动较为明显。护理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仅为76.2%, 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6.7% (7/42) , 平均住院时间为 (10.8±2.5) d,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86%, 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4.76% (2/42) , 平均住院时间为 (7.6±1.1) d。观察组总有效40例, 无效2例, 有效率达到95.24%。而对照组无效7例 (16.7%) , 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主要是因为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的饮食习惯以及缺乏运动的所致[3], 一般会伴有恶心、腹部疼痛、呕吐等症状。通过两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显示, 在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环节病情[4], 从而减少了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优质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有显著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全方面的优质护理使得患者的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发生率降低,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升高。综上所述, 急性胆囊炎患者采用全方面的优质护理, 护理效果十分明显, 适合临床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胆囊炎手术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84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2例。对照组采取普通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加全方面优质的护理干预, 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临床症状效果更为显著, 手术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急性胆囊炎患者采用优质护理, 其临床护理十分显著, 降低了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缩短住院治疗时间。优质的护理干预可以运用于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 值得适应和推广。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手术感染,护理干预,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1]黄荣菊.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胆囊炎手术感染的效果[J].蒙古中医药, 2014, 33 (30) :147-148.
[2]张淑萍.不同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模式对急性胆囊炎手术感染的效果评价[J].药物与人, 2014, 27 (5) :180-181.
[3]张雪芬, 刘晓健.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胆囊炎手术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7) :1115-1116.
不同护理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5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33~59不等,平均年龄(39.15±4.81)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22年,平均病程为(16.65±4.62)年。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分别有50例患者,所有的患者都符合WHO所规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一般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基础性护理、检测生命体征等等。
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包括:调控饮食。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存在暴饮暴食行为,合并糖尿病存在,此种现象更明显,所以要对患者的饮食做好护理工作。护理工作人员将饮食对血糖平衡的重要性向患者做出介绍,对患者的抵触情绪应细心说服,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并且将日常食物含糖排序给患者及家属使其掌握,指导患者忽略个人饮食喜好影响,尽量食用低糖的水果蔬菜[3]。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膳食的量和质,加强防护,减少患者血糖的波动。
及时的药物治疗。由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患者往往认为自己是没有疾病的,对医师的医嘱往往不能听话的执行,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认真负责,患者服药时要进行监督,服药完毕后要认真的检查患者的衣袋、药杯、手、口腔等,防止患者对药物进行私藏[4]。耐心劝导因精神症状导致的拒绝服药患者,取得患者的合作,特殊情况下采取强迫的治疗,顺利的执行医师的医嘱。精神病与糖尿病的同时存在,使得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在使用药物时要将剂量和用药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掌握,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持久的运动治疗。运动疗法作为物理降糖方法,是非药物类降糖效果最明显的措施[5]。鼓励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积极的参加劳动锻炼、体育活动等,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一些运动,其中多以步行为主。对运动降糖的原理、重要性对患者进行介绍,并根据患者自身体力素质制定个性化运动标准。鼓励患者每天积极运动并认真落实运动指标,同时尽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6]。提示患者实时准备糖类物质,避免因运功量过大而出现低血糖现象。并且运动后必须及时的洗澡及更衣,要根据变化的气温对衣物进行加减,减少感冒的发生。
坚持血糖的检测。在床边使用快速血糖仪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检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掌握,根据血糖及精神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达到延长存活率的目标。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血糖监测仪使用方法的指导,提示家属在家期间经常为患者测量并详细记录变化水平,将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给医生,同时定期回医院复查[7]。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比较低,对医师的医嘱往往不能认真的执行,所以要对患者进行细心、耐心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述糖尿病的知识,了解发病机制及病因,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8]。同时由于疾病合并的综合因素,大部分患者内心会产生消极因素,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护理人员应针对此问题,以亲切平和的态度,增强与患者的沟通。一方面给予患者一个倾诉的平台,缓解部分患者心中的消极心理;另一方面,讲述一些治疗成功的例子以鼓励患者,给予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患者血糖平衡的维持。
护理患者临床行为表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对其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工作。面对患者情绪上的不稳定,如烦躁不安、缺乏耐心、容易出现兴奋或抑郁消极的状态,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表现合理实施护理方案。对待状态常表现为兴奋亢进趋势的患者,采取约束性护理,维持患者情绪的稳定与平稳[9]。对待状态表现为消极抑郁趋势的患者,采取鼓励性护理,适当予以安慰。为患者增加放松条件,可以在病房中读报纸给患者,减少患者消极情绪,也避免患者由于情绪而出现自我伤害行为。
1.3 观察指标[10]
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后,对护理前后两组血糖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BPRS中测评中,分别记录各因子分,统计总分,最后计算平均值。对护理的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进行统计,根据患者家属主观对护理工作做出评分,最后得出满意度(百分比)。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7.0软件对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组间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进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通过对观察组和治疗组进行不同的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FBG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护理后FBG、餐后2 h血糖(单位均为mmol/L)分别为(6.49±1.34)、(9.43±1.69);对照组同等指标为(8.23±2.22)、(11.46±2.1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如表1所示。
2.2经过不同方法护理后,BPRS各项分值均明显下降,与护理之前分值差异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经患者家属评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0%,差异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的一种,近年的研究表明,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提高。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能对疾病进行暂时的控制,但不能将疾病进行根除,精神分裂症与糖尿病都是终生性疾病,不能进行根除治疗,因此,对患者的良好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本研究中,使用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并且BPRS各项评分显示对于精神方面表现状态明显好转。因此,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显示了较好的护理效果,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控制[11]。应在此种患者中,积极的应用运动、饮食、健康教育等方式进行护理。通过对患者的饮食及运动方面的护理,使患者通过膳食物理疗法,达到降糖的效果。保证了营养的均衡摄取,同时维持了血糖的平衡。通过对药物治疗及监测指导,对患者的精神症状给予良好的控制,对血糖水平实施合理调控作用[12]。同时,通过教育指导干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出良好调整,有效缓解内心不良情绪。也有利于患者的精神状态的稳定,避免了异常行为的发生情况,增加了患者对待治疗、对待服药方面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患者的自我认知能力及保健能力,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也改善了患者血糖水平,有效提高治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不同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FBG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的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BPRS各项分值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提高患者自我认知能力及保健能力,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糖尿病,护理干预,应用对比
参考文献
[1]王绍卿.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565-566.
[2]刘建军,邓仁奎,彭红艳.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探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5(6):116-118.
[3]陆艳.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0):6496-6497
[4]汤玉妹,沈静静.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10,23(2):118-119
[5]万雪英,全夏菲,易元平.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依从性调查[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 2):1178-1 180
[6]蔡颖莲,苏敬华,刘国雄,等.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9):12-13
[7]顾红瑛.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1):1374-1375.
[8]田爽.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的诱因及预防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8):13-15.
[9]Harred JF,Knight AR,McIntyre JS.Inventors.Dow chemical campany,assigneee Xpo Xidation process.USP atent3.2012,3(17).1927-1904.
[10]刘晓云,杨涛.201 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医学诊断标准解读[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4):9-14.
[11]高式兰.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疾病并发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5.
不同护理干预 篇9
【关键词】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护理干预
高危妊娠孕妇产前多因各类致病因素的影响,易出现焦虑及不安情绪,严重影响母体及胎儿的生命安全[1]。本文主要对本院诊治的126例高危妊娠孕妇予以不同护理方案,根据其产前护理需求及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进行综合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诊治的126例高危妊娠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3例;研究组孕妇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6.3±4.2)岁,胎龄36~42w,平均胎龄(38.6±1.3)w;对照组孕妇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7.1±4.5)岁,胎龄36~41w,平均胎龄(38.4±1.2)w;69例初孕妇,57例经孕妇。两组孕妇年龄、胎龄及分娩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产前需求:针对两组孕妇的心理、身体、胎儿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情况予以调查,调查方式采用本院自评量表,孕妇在完全知情的前提下接受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在调查过程中不予以干预,并当场收回问卷答题纸。
护理:对照组孕妇予以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心理、服药行为等情况予以指导。研究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问卷调查情况予以护理干预:根据孕妇的心理、生活及病情状况予以积极干预,指导其分娩过程中需注意的相关事项,并加强对孕妇的心理暗示;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孕妇加强基础病情控制,预防其出现羊水过多、胎盘早剥等情况,影响分娩并发生各种不良事件。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进行综合性整理,并根据孕妇的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予以分析,包括特质性焦虑(T-AI)及状态性焦虑(S-AI)[2]。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技术资料,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产前护理需求情况
高危妊娠孕妇产前身体状况及胎儿状况多出现各种问题,严重影响其分娩情况,需加强护理措施保证母婴安全,其具体需求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应激指标情况
研究组孕妇护理后T-AI及S-AI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孕妇在妊娠过程中可能有各种因素影响其自身状况及胎儿发育等,造成妊娠不良事件,并严重危机母婴生命安全,因此在产前根据孕妇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进行相关性调查,并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予以护理干预,不仅可保障孕妇的生命健康,而且可相应降低胎儿的死亡率[3]。本研究结果中显示胎儿的发育状况受孕妇的身心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在实际护理干预过程中需加强对孕妇的病情监测,为胎儿提供相对健康的生长环境,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孕妇因自身疾病因素或心理情况的影响,身体状况属于相对不稳定状况,因此护理过程中可针对孕妇的基础疾病予以健康知识宣教,加强孕妇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并通过家属及孕妇双方的配合,提高孕妇妊娠自信心。
高危妊娠孕妇在妊娠期间多因心理压力过大,对分娩情况及自身病情是否适合分娩等情况不了解,对胎儿的发育情况及适宜环境有所忽略,这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过大,不仅会直接影响孕妇的病情控制情况,而且会严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研究结果中显示研究组孕妇护理后的应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针对孕妇的实际情况予以相关护理干預,缓解孕妇的心理压力效果明显。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通过积极交流,取得孕妇及其家属的信任感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孕妇的治疗依从性,孕妇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中待产,不仅能够使病情控制效果明显,而且能够为胎儿提供相对舒适的生长发育环境。本研究中未为孕妇的妊娠结局予以分析,即护理干预对高危孕妇的妊娠结局影响需经过进一步研究并证实。
综上所述,高危妊娠孕妇产前行护理需求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行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影响效果明显,明显改善了孕妇的心理状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志红.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573-574.
[2]吴艳霞.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干预研究[J].北方药学,2014,11(2):180-181.
不同护理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纳入标准: (1) Ⅲ~Ⅳ期躯体性患者。 (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分>7分, 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8分;2项指标均由专业精神科医师指导下采用调查问卷方式测评。 (3) 曾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需度过清洗期。排除标准: (1) 有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者。 (2) 有过敏史、乙醇或药物滥用史者。 (3) 属于氟哌噻吨和盐酸美利曲辛的禁忌或慎用人群。
1.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开放、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 并经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符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法律法规, 所有纳入研究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 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各科护士长、院内各科护理骨干参加, 每月组织糖尿病专题理论学习并讨论相关问题, 院内组织糖尿病护理会诊。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每位住院患者都发放1份健康宣教单, 讲解糖尿病症状、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心理护理等知识。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 从患者入院第1天开始到出院,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治疗及检查、不同个体进行健康教育。对特定的个体进行持续的、反复的评估作为干预的指导基础, 正如美国糖尿病协会所指出的疾病诊断时、规律访视时、住院治疗时及合并并发症时, 都是对患者进行心理社会评估的关键时期。
定期组织开展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课堂。健康教育是进行自我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开展健康教育课堂除了有专业医护人员讲解外, 还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同伴教育。同伴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健康教育方式, 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 随着同伴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不断发展, 逐渐形成了多种模式的健康教育并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到社区、农村入户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教育, 对定点的社区、农村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专项筛查, 早期判断其病变的损害程度并及时予以干预措施, 以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4 观察指标
(1) 生活质量评分 (KPS) :采用KPS评分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情绪障碍评分:使用HAMD 24项、HAMA14项进行评分。 (3) 总体疗效判定标准:以HAMD、HAMA减分率作为护理干预前后疗效判定的标准。减分率=[ (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 /护理干预前]×100%。疗后HAMD、HAMA减分率小于25%视为无效, 减分率在25%~49%视为进步, 减分率在50%~74%视为明显进步, 减分率高于75%视为痊愈。减分率高于25%作为有效判断。
1.5 观察时间点
患者入组时 (0周) 测评各项指标, 后分别于试验第1, 2, 4周再进行3次随访测评, 动态观察护理干预效果。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观察指标均衡性比较
2组护理干预前KPS评分、HAMD分值、HAMA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精神症状评分均衡。见表1。
2.2 2组患者观察指标的动态测评结果比较
纳入研究的120例患者均完成3次随访测评, 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0, l, 2, 4周时各指标的得分均值进行动态分析, 结果显示:对照组以及试验组KPS分值均有上升, 但对照组上升升幅较小, 试验组KPS评分上升明显;试验组在护理干预后1周即可观察到情绪障碍评分HAMA、HAMD值在下降, 且随着护理干预时间的延长, HAMA、HAMD评分值下降更加明显, 而对照组HAMA、HAMD评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表3。
2.3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试验组以及对照组经4周护理干预后, 生活质量均较前有所提高, 试验组KPS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 讨论
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界对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及护理干预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在现代医学模式中把那些发生、发展、防治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护理干预及预后中起到很大的作用[3]。当被确诊严重疾病后, 患者往往形成各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例如焦虑、抑郁、痛苦、震惊、否认等, 其心理过程大致会经历否认期、愤恨期、妥协期、抑郁期和接受期这几个时期。另一方面, 手术、对症药物、放疗等护理干预以及与护理干预有关的疼痛、恶心、呕吐、感染等不良反应, 也是使患者产生消极、焦虑、抑郁情绪和失去治疗信心的重要因素, 并且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的心理反应持久作用于人体, 可引起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疾病发生以后, 由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同, 躯体功能的改变通过内感受器可影响患者的心理过程。所以对严重疾病实行手术、放疗、化疗、中药护理干预过程中, 配合心理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现有研究显示, 焦虑、抑郁症状在严重疾病患者中发生率高, 分别为60.00%和56.47%, 近50.00%的患者两种症状同时存在。调查近10年文献, 躯体性情绪障碍方面的研究以及护理干预尚无报道,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目前医师对躯体性患者情绪护理干预方面并不太关注。而伴有躯体性的抑郁是严重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2013年我院情绪障碍发生率为56%, 故在抗抑郁护理干预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HAMD、HAMA减分率为评价标准, <25%视为无效, 减分率在25%~49%视为进步, 减分率在50%~74%视为明显进步, 减分率高于75%视为痊愈。减分率高于25%作为有效判断。试验组HAMA减分率平均为73.9%, 试验组HAMD减分率平均74.6%, 60例患者中减分率>25%有43例, 有效率为75.73%, 与近期文献报道相符合[4]。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具有明确的临床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赤波, 赖学定, 钟暑娥.糖尿病管理手机软件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13) :10-13.
[2]敖冬梅, 李艳丽, 李小华, 等.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认知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 (1) :25-27.
[3]杨泉, 张彦超, 曾姣娥.糖尿病联络护士应用便携式血糖仪的质量控制相关知识认知调查[J].护理学报, 2014, 35 (7)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