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策(精选10篇)
护理干预对策 篇1
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的原始文字记载, 是重要的法律文书[1]。这就要求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时应客观、真实、及时、完整地反映患者的情况, 并应提升到一个法律的高度来认识[2]。从我院病历抽查结果以及平时护理文书检查结果来看, 护理文书书写中存在诸多问题。现将护理文书记录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 提出了预防护理记录缺陷的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500份病历, 其中死亡病历30份, 运行病历60份, 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有关规定, 以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作为检查的标准, 并在检查过程中及时进行反馈。
2 护理记录缺陷分析
2.1 一般护理记录书写内容
一般护理记录系指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一般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包括护士观察到客观病情变化及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调查发现在护理记录中有的对重要病情不记录或记录不具体;字迹潦草、涂改、名字代签;医护之间因缺乏沟通造成医护记录出现矛盾;医师开具医嘱时间记录不准确, 导致护士执行时间与开医嘱时间相隔过长的矛盾也有出现;记录无连续性, 不能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效果、护理问题、措施及效果评价的相关性;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的记理记录不能完整地反映住院过程中身心转归情况等;24h出入量总结与实际出入量不符;有的护士不实际观察病情, 抄袭医师的病程记录或仅仅延续上班的记录草率应付书写, 没能动态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有的记录不及时、不准确。记录不及时, 主要见于当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未及时记录, 等病情进一步恶化时再进行回忆性描述, 由此导致记录与实际的出入。记录不准确主要是出现“血压偏低, 出血较多”“已调节滴数”等不准确的描述, 没有具体的血压数值, 出血量, 每分钟滴数及药物剂量和单位的准确写法;当患者有不适报告医师后未做特殊处理时, 仅仅记录病情, 而未完整地记录“已报医师”这类关键性的护理行为, 不能充分反映护理完整过程。
2.2 急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书写内容
急危重患者护理记录的内容是在一般患者护理记录的基础上, 应更加详细地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 机体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护理过程包括抢救结束的时间和结果。调查发现有的危重患者护理记录中出现病情记录却无处理措施, 或有病情记录及处理措施记录但无效果的记录, 如记录患者呼吸困难、气喘, 医嘱给予患者吸氧, 但未记录患者吸氧后缺氧症状是否改善, 记录内容未重点突出危重患者住院期间的身心问题, 未体现患者个体客观存在的问题, 而是套用疾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及转归的一般规律;急危重患者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特殊用药、特殊护理等示体现专科特色。如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护理记录无神志、体位、饮食、电解质检测结果, 以及腹围、体质量、出入量等的记录。
3 对策
3.1 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提高书写护理文书的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普法教育, 增强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中重要举证作用的认识, 增强护士责任感, 提高书写质量, 防范护理纠纷。
3.2 重视护理记录的总结与评价
建立护士长护理记录质量控制情况登记制度, 将每次对护士记录质量控制的情况按不同的项目进行记录, 护士长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每天的晨会, 每周的周会及每月的护理质量总结会向全科室人员通报质量控制情况, 并进行总结及分析, 对存在的问题组织全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讨论, 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同时, 将护理记录书写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护理人员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在竞聘护士长及责任护士时作为竞聘条件之一。
3.3 加强护士长的导向作用
护士长是科室的护理管理者, 其管理方法、艺术等对科室护理人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护士长在日常工作中应经常督促护士勤观察病情, 使写出的记录才能达到真实、客观、及时、准确, 并督促护士自觉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护理, 发现和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及时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
摘要:护理文书作为医疗治疗活动中完整的病历资料的组成部分, 其记录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不仅为医疗活动提供可参照的书面资料, 更是具有法律效应的直接文件。作者通过对我院护理记录写作质量的检查, 分析护理记录写作中违反科学精神的缺陷, 探讨护理记录缺陷的成因与干预对策。提出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方法,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 减少护理差错的产生。
关键词:护理记录,缺陷,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琳, 张淑英.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分析[J].护理研究, 2004, 18 (4) :649.
[2]李春厚, 吴欣娟.北京协和医院护理记录书写要求初探[J].中国护理管理, 2003, 3 (1) :35-36.
糖尿病足的预防对策及护理干预 篇2
【关键词】糖尿病足;预防;护理干预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經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溃疡、肢端坏死等病变[1]。调查显示,70%的截肢手术发生在糖尿病足患者身上[2],这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1预防对策
糖尿病足一旦发生,治疗起来很困难,但预防却有着令人满意的效果。
1.1卫生知识的宣教首先,糖尿病足与糖尿病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临床中注重宣教糖尿病知识,使糖尿病患者意识到控制血糖、定期检测血糖的重要性;同时遵医嘱坚持用药,不随意中断降糖药物治疗或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并且定期门诊治疗,随时关注病情,加强足部护理,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足发生。
其次,帮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足的症状体征,一旦出现糖尿病足的初期症状能自我识别,及早治疗。简单方法有:①观足色:若糖尿病人发现自己的双足发凉、麻木、足部发紫、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这就是足部供血不好的表现,是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②按压脚趾腹:用手按一下足部和大脚趾腹后放开,如果几秒后按压处还是白白的,则是血运差的表现,这也是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正常皮肤按压后一放开血液会很快涌上来,皮肤会很快恢复血色[2]。
1.2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患者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引起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糖尿病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吸烟,酗酒,甜食、油腻食物、食量不合理,缺乏运动以及精神紧张等,针对这些现象,要教育患者在坚持药物治理的同时,必须戒烟、戒酒,改变不合理的膳食,避免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保证平衡饮食,同时适当有氧运动,调整心态,确实加强自我保护。
1.3及早诊治有些糖尿病患者起病时症状不明显或轻微,疏忽治疗,直至病情加重,甚至发生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后才来治疗,因此,应对40岁以上尤其是肥胖的中老年人定期体检,以便及早诊治糖尿病,及早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2护理对策
2.1临床护理
2.1.1控制高血糖血糖控制不好和反复小损伤是糖尿病足溃疡形成或截肢的主要诱因,因此要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控制血糖的有效措施是监测三餐前血糖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根据血糖值变化选择口服降糖药、静滴皮下注射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泵等,及时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2.1.2控制感染感染不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却是促使其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积极治疗感染,控制糖尿病足发展。主要治疗措施有:①支持疗法,根据患者状况,或输血或输蛋白,提高其免疫力。②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强而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足部感染细菌的种类或同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会发生变化,治疗过程中应多次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③足部清洗及创面护理。足部溃疡创面可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消除脓性分泌物。也可采用蚕食消创的方法,即分期分次清除坏死组织,不能急于扩大面积消创,根据局部溃疡的具体情况,采用纱布条引流、用生理盐水加胰岛素加抗生素局部湿敷,或在清创后用银锌霜涂在患处,然后用烧伤敷料包扎,隔日换一次药。溃烂较深、伴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的,换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抬高患肢,同时嘱咐病人正确放置足部位置,有引流者,使窦道口端向下,以保障引流通畅。
2.1.3加强防护,避免组织损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足癣、足部划伤、鞋子挤脚、脚趾甲剪得过秃,都是引发糖尿病足的原因,因此病人要选择合适的鞋子,穿柔软、棉质、宽松的袜子,每日应换洗,如发现有水泡、皮裂、摩擦伤、鸡眼、胼胝甲沟炎、甲癣等,要及时处理。
2.2心理护理患者因患病时间长,足部疼痛,伤口长期不愈合,影响了日常工作和生活,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消极情绪,严重者会拒绝治疗或轻生,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的为病人讲解相关方面的知识,以消除患者的悲观失望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3饮食调节合理饮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让病人了解糖尿病饮食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有关要求。控制总热量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重要原则,每日三餐应定时、定量、定营养要素,三餐的热量可分配为1/3、1/3、1/3或2/5、2/5、2/5,应禁止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可多吃蔬菜及适量水果,注意补充优质蛋白[3]。
2.4运动保健运动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建议有氧运动,有氧运动能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水平,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3小结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细致的过程。糖尿病足与糖尿病有密切的联系,对糖尿病病人早诊断,早干预,采取教育、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及自我管理等综合措施,是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的。至于糖尿病足患者,有效的临床、心理护理以及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和运动保健是有利于患者康复的。
参考文献
[1]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84-1592.
[2]艾新.别把糖尿病足误当老寒腿[J].医食参考,2012,(12):18.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干预对策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均为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4月住院治疗的CRF患者, 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会议制定的慢性肾衰诊断标准。其中男65例, 女51例, 年龄11岁~72岁, 平均年龄 (51.7±11.3) 岁, 平均病程 (10.23±8.61) 年。实验室检查:HB (80.33±12.54) g/L, BUN (33.29±18.64) mmol/L, Cr (547.23±301.55) μmol/L, 内生肌酐清除率 (22±13) m L/min.
1.2 病因分析
本组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慢性肾衰最多, 占60.34%.国内其他医院的资料也基本相似, 如上海华山医院[1]587例慢性肾衰病例中病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378例, 占64.40%.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衰已升至第2位, 本组病例统计占12.07%.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 糖尿病患者 (主要是2型糖尿病) 的数量迅速增加,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1999年普查15岁以上人群已达9.17%;一项针对亚洲人群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表明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糖尿病第二大国, 预计到2025年两国将各有2亿人口罹患糖尿病[2]。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慢性肾衰居第3位, 占8.62%, 与上海华山医院[1]统计数据14.8%相比明显下降, 这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患者对抗感染治疗的认识增加不无相关。10例该病患者中9例为女性, 且以老年女性为主, 常表现为症状反复发作, 这与治疗不彻底、疗程短、药量不足及未坚持正规用药等因素有关。高血压肾病9例, 占7.76%.与叶任高等资料6.9%相似。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 高血压、动脉硬化日渐增多, 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认识不足, 未经医生指导, 便自购降压药服用或未经血压监测, 凭自我感觉服药, 使血压反复上下波动, 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损害。药物肾损害致慢性肾间质小管性疾病明显增加, 本组有6例, 占5.17%.多为各种药物在临床上的滥用, 而中草药的不规范应用亦可导致慢性肾衰。
1.3 护理评估
1.3.1 病史和身体状况评估
绝大多数患者有多年的慢性肾脏疾病病史, 少部分患者可以无任何肾脏病表现, 直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才被发现。护理人员必须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资料收集, 了解病因及此次发病的诱因、病程长短、水肿及尿量的情况, 目前最主要的症状。身体状况评估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 贫血貌及尿毒症面容, 有无血压增高、水肿, 呼气有无尿臭味, 皮肤是否干燥并有抓痕;有无呼吸困难, 注意呼吸深度和频率, 心律是否规则, 有无心包摩擦音, 皮肤黏膜是否有瘀点、瘀斑等。
1.3.2 有关检查
了解有无血红蛋白下降以及尿素氮、肌酐升高的程度, 超声双肾缩小的程度及尿常规检查结果。
1.3.3 心理社会资料
由于尿毒症为重危疾病, 患者对慢性肾衰的预后、接受血液透析疗法等存在恐惧感和绝望, 加之治疗费用昂贵, 常导致患者及家属思想及经济负担过重。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及家属心理活动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及对患者的关怀、支持程度。
1.4 护理干预及对策
1.4.1 体液过多与尿量明显减少, 水钠潴留有关。 (1) 准确
记录24 h出入量。 (2) 让患者了解限水的重要性:由于尿毒症期尿量减少, 部分患者甚至无尿、尿闭等。除经不显性失水、大便等能够排出部分水分外, 摄入的水分基本留在体内, 至下次血液透析时才能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患者口干明显, 特别想喝水, 护士一定要告诉患者在透析间期须限制水分的摄入, 否则长期水负荷, 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如果患者水肿明显, 在每次透析时可进行透析脱水, 脱水量可超过患者体重增加量的0.5 kg. (3) 指导患者控制水摄入, 进食以干饭为主, 不能喝汤, 经常测量体重, 但对于尿量较多的患者 (日尿量>2 000 m L) , 如果无明显的水肿、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要多饮水, 每天尿量超过2 000 m L, 有利于代谢产物排出, 以茶水为好。 (4) 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变化, 加强对生命体征的监测。注意有无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发生, 定时测血电解质, 如有并发症发生, 应及时配合医师进行处理。
1.4.2 发生感染与抵抗力下降、透析等有关。 (1) 增加营养, 透
析患者要进高蛋白饮食, 摄入蛋白质量为1.2~1.4 g/ (kg·d) , 优质蛋白要占50%以上。 (2) 保持口腔、皮肤卫生, 定时漱口, 温水擦浴, 便后高锰酸钾坐浴, 病室定期空气消毒。 (3) 休息活动交替进行:首先充分卧床休息, 间断上、下午、晚间在室内外适当活动, 以增加躯体运动。 (4) 透析时严格无菌操作, 家庭腹膜透析时必须每日进行家庭房间空气消毒。 (5) 接受血液透析患者要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尽量减少血液制品的输入, 因接受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预防接种是有效的保护措施。
1.4.3 营养护理
(1) 做好心理护理:CRF患者大多病程较长, 常有悲观绝望心理, 表现为忧郁、焦虑、不思饮食、夜不能眠。责任护士应了解其思想状况, 针对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计划, 然后实施、评估、修正计划, 再实施、再评价。向患者讲明CRF不是不治之症, 可以通过饮食及其他措施控制其发展, 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2) 做好增进食欲技巧的辅导:经常更换不同质地和味道的食物, 家庭制作高蛋白及高热量食物,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 避免进食过甜或油腻食品。与亲人共餐, 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 (3) 了解饮食, 及时调整:经常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以及调整食谱, 注意患者口腔有无发炎、出血、牙痛, 及时对症护理, 认真做好口腔护理。蛋白质在1天中分配要合理适当, 不能集中于一餐, 否则就会造成蛋白质摄入相对不足, 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反复向患者讲解治疗饮食的知识和调配方法, 抓住入院宣教、住院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环节, 并监督患者严格按医嘱执行。
2 结果
116例患者, 平均住院26 d, 经营养治疗和护理后, 患者心理状态较稳定, 食欲较前好转。93例患者临床症状获得改善,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关节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HB治疗后为 (94.6±11.7) g/L, 白蛋白 (33.1±4.2) g/L, 前白蛋白 (0.50±0.25) g/L, BUN控制在 (10.88±3.05) mmol/L, Er (176.4±22.9) μmol/L, 内生肌酐清除率 (54±19) m L/min.结果表明饮食治疗及护理能有效延缓CRF的进展, 是治疗CRF的重要措施。
3 讨论
在饮食治疗和护理干预过程中, 本组大部分患者电解质稳定在正常范围, 饮食较合理后, 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尿素氮、肌酐等指标均有改善, 生活质量提高, 工作能力增强。护理能改变CRF患者的心理状态, 本组患者经良好的心理护理, 大部分心理状态比较稳定, 性格比较开朗, 食欲较前增强。但也发现有的患者并未达到饮食要求, 经分析, 笔者认为这与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饮食习惯有关, 因此宣教后做反馈饮食调查,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具体指导十分有必要。
首先要做好肾脏病知识的宣教, 使患者充分认识早期预防的重要性, 鼓励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避免受凉、受湿和过劳, 减轻工作压力, 合理饮食, 采用低盐饮食, 限制蛋白摄入, 避免误入肾毒性物质, 并在肾病专科医生、护士指导下进行长期正规随诊, 使患者有计划地进行治疗和接受指导。帮助患者减少或避免某些促进肾衰的诱因, 如:药物损害、脱水、有效血容量不足、高脂血症、高钙血症、低钾血症、泌尿系梗阻、感染、大出血等, 及早发现并加以纠正。同时加强对患者高危因素的监测, 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 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患者定期检查粪常规、尿微量蛋白、24 h尿白蛋白定量、肾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脂、血糖等, 掌握疾病发展过程, 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士梅.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600.
护理干预对策 篇4
【关键词】 ICU 综合征 心理护理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90-01
ICU综合征是指在 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 ,兼有其他伴随病症 ,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新医疗器械和医药的不断开发 ,重症疾病诊治水平明显提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疾患[1 ],它可加重患者的现有疾患 ,造成不良预后。因此 ,了解其原因并进行分析 ,制定配套的护理措施 ,为减少 ICU综合征的发生 ,降低 ICU患者住院天数 ,加快患者康复至关重要。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 我科 2013年4月-2013年12月共收治患者115例,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32例,经过相关检查或精神科会诊后确诊为 ICU综合征25例,发生率21.73%。其中男性 19例,女性6例。年龄32~89岁,平均 59.5 岁。25例患者中23例既往无神经、精神障碍病史,2例有脑梗死病史。原发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2例,复合伤2例,肝癌术后3例,食管癌术后8例,胃癌术后7例。
2发生 ICU综合征的原因
2.1患者因素
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情况等均是影响 ICU 综合征的发生因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尤其是性格内向的老年男性患者。武秀娟[5]认为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 ,尤其是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 ,使患者对原发病和手术打击的应激反应能力下降 ,易出现情绪状态的变化 ,从而导致 ICU 综合征的发生。另外 1~5 岁的患儿发病率也比其他年龄段的患儿高 ,可能与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容易缺乏安全感有关。大部分危重症患者 ,由于对凶险的并且缺乏心理准备 ,认为会危及生命 ,因此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和威胁感。经济基础差、自费的患者 ,由于过份担心医疗费用而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 ,甚至拒绝术后监护和治疗 ,从而容易引起 ICU 综合征。患者曾经被迫暴露身体 :使平时生活自理的患者感到羞愧 ,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人格受到侵犯 ,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2.2环境因素
视、听觉超负荷 :ICU 医护人员工作繁忙、病室嘈杂 ,患者终日看到的是密集的监护与治疗设备、医护人员忙碌工作的背影 ,昼夜不灭的灯光和看不到日历让人丧失时间感。听到同室病友痛苦的呻吟声或者目击了其死亡 ,更易产生很强的心理压力。长时间听到的是监护仪和其他治疗设备的报警声、让人丧失安全感 ,无法安静休息。Kahn等认为 ICU 噪音污染主要来自于谈话 ,监护仪报警 ,呼吸机 ,这3类报警分别为 26 %、20 %、8 % ,这些均会导致患者听力负荷加重 ,导致患者产生高度的焦虑 ,烦躁。国际噪声协会规定,日间噪声应低于 45 dB ,夜间噪声应低于 20 dB。但据调查报道: ICU 中平均噪声为 70 dB。夜间噪声为 65dB。噪声可刺激交感神经 ,使患者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疼痛加剧和影响睡眠。
2.3手术因素
直接进行脑手术或脑手术后伴有脑血流减少 ,血管栓塞 ,开胸手术的患者或开胸术后有低心输出量症候群 ,创伤或大手术后伴有高热 ,大手术情况复杂 ,时间过长都可导致本征的发生 。
2.4药物因素
药物及体液 如使用利多卡因治疗心律不齐 ,当静脉滴注速度达到 4 mg/m in时 ,大部份患者可出现谵妄等精神症状[1],本征还与血中电解质失衡有关 ,可直接或间接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紊乱。
3护理对策
3.1强化基础护理
医护人员尽可能减少 ICU 患者全身裸露的次数和时间 ,在为患者擦浴、导尿、灌肠等处置及患者大小便時 ,随时给予遮挡 ,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使患者感到被尊重 ,防止其躁动不安、抑郁的产生。
3.2改善环境
要及时处理各种报警声 ,合理设置报警音量 ;夜间要注意把灯光调暗 ,制造睡眠环境 ,合理安排患者的睡眠时间 ;不要在患者身边讨论病情 ,以免患者片面地听到讨论内容 ,情绪发生变化 ;抢救同室患者时也注意保护患者 ,拉上床帘和屏风。
3.3创造积极的语言及操作环境(1)护士与患者应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 ,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归宿感。 (2)熟练掌握 ICU 内所有仪器的性能、操作规程、注意
事项 ,并能对有关数据、图像、检验结果做出正确分析与处理 ,对患者说明使用仪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减轻其烦燥不安。当监护仪报警时 ,沉着镇定 ,反应迅速 ,避免造成紧张气氛。
3.4心理护理
患者与医务人员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 ,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 [3 ],护士在术前应访视患者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介绍 ICU环境 ,必要时让患者接触病房 ,介绍各种监护仪器 ,导管及插管的作用及重要性 ,使患者事先有良好心理准备 ,避免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的发生。对老年性格内向、既往病史中有过脑外伤、精神失常等患者 ,术前让患者熟悉一下有关的护理人员 ,使患者对理人员产生依赖感 ,对紧急进入 ICU患者做好紧急的抢救后 ,争取时间进行心理护理 ,说明重症监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患者关减轻心理负担 ,术后允许家属探视可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 ,增加患者的信息 ,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分离的恐惧。
4讨论
临床工作中 , ICU 综合征患者日益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 ICU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并强调预防干预的重要性。护理人员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群体 ,应注意随时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 ,有预见性的、针对患者不同的情绪障碍给予耐心的、个性化的护理 ,使患者减少情绪障碍发生的频次和严重程度。责任护士要加强与患者沟通 ,多方面采集其心理信息 ,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 ,给予不同心理支持、疏导及疾病宣教 ,以预防 ICU 综合征的发生。对于已发生 ICU 综合征患者分析其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把危险因素控制到最低点 ,充分调动患者的自身心理防御机制 ,使其尽快康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 ,创造舒适的病室环境 ,增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这些因素在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中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总之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明确诊断、对症处理是对预防 ICU 综合征发生 ,缩短 ICU 患者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红 ,周兰珠主编. 危重症护理学 [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03: 167.
[2]Mc Guire BE,Basten CJ, Ryan CJ, et aI. Intensive care u2nit syndrome: a dangerous misnomer [J]. Arch InternMed, 2000, 160: 906 - 909.
护理干预对策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产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在观察组的46例产妇中, 年龄21岁~27岁, 平均年龄 (31.23±2.13) 岁;孕周35周~41周, 平均 (38.76±2.14) 周。在对照组的46例产妇中, 年龄22岁~27岁, 平均年龄 (31.25±2.16) 岁;孕周35周~42周;平均 (38.74±2.12) 周。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是密切观察产妇的临床体征, 对产妇和家属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 如注重饮食营养和卫生等[1]。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 具体如下。
1.2.1产前护理产前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引导产妇, 使产妇能够对分娩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克服心理障碍, 稳定产妇情绪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2]。产前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认真评估产妇的身体素质, 对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 如妊娠合并症、巨大儿、产程长等进行全面重点观察, 预防产后出血发生[3]。
1.2.2产时护理第一产程时期, 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身体情况, 发现产程停滞或者是延缓, 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做好各项急救措施的准备工作[4]。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干预, 保证产妇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必要时可以采用镇静剂帮助产妇休息。注重产妇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提醒产妇及时排尿, 必要时可以采用导尿的方式排空产妇膀胱, 避免产时子宫收缩功能不足所造成产后出血。第二产程时期, 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可以在宫口开全之后, 采用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 做好输血和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5]。指导产妇正确的应用腹压方式, 观察产妇的膀胱和导尿情况。通过沟通及鼓励, 增强产妇对分娩的信心。第三产程时期, 协助产妇胎盘娩出, 并帮助产妇进行子宫按摩, 降低产妇疼痛感受。对于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 可以结合医嘱预防性用药, 降低产妇产后出血发生概率。认真检查产妇胎盘、胎膜的完整程度。
1.2.3产后护理产后2 h是产妇出血的高发时期,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产妇的各项临床体征, 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 通过及时、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护理人员可以每间隔30 min对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进行观察, 保证产妇膀胱空虚。在产程中宫缩阵痛会使产妇食欲下降, 并且分娩过程中消耗了产妇大量的体力, 需要给予产妇一定热量的饮料, 帮助其补充体力, 并注意保暖。
1.3观察指标对比2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产后出血测量方式主要以容积法为主, 以面积法为辅。敷料血染面积10 cm×10 cm为出血10 m L。阴道分娩产妇在胎儿娩出后马上将弯盘放在产妇臀下, 测量弯盘中的血量。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结束之后, 采用面积法计算血敷料和血染床单上的血量, 会阴垫采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对比观察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患者产后出血4例, 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为8.7%。观察组产后出血1例, 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为2.17%。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76, P<0.05) 。
3讨论
产后出血的原因多是由于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或者是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造成。同时, 产妇自身的心理状态、身体素质等也会直接影响产后出血情况, 加强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工作, 主要是结合产妇的实际临床护理所需, 根据产后出血的高发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产前护理、产时护理和产后护理的方式, 将临床护理干预工作渗透于产妇分娩的整个过程当中。首先针对于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等问题, 护理人员可以在产前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认真评估其身体素质, 对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 进行全面重点观察, 预防产后出血问题的发生。产时密切观察产妇的身体情况, 发现产程停滞或者是延缓, 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可以在宫口开全之后, 采用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 做好输血和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 结合产妇实际需求给予各方面的协助。另外, 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的方式, 克服其内心障碍, 稳定产妇情绪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针对于健康教育工作, 护理人员可以多指导产妇保证睡眠、注重饮食营养, 及时排空尿液等。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融入其中, 更加关注产妇的临床感受。
本文对照组产妇2 h出血量为 (141.23±32.31) m L, 24 h出血量为 (254.32±41.52) m L;对照组患者产后出血4例, 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为8.7%。观察组产妇2 h出血量为 (87.11±22.32) m L, 24 h出血量为 (156.92±34.53) m L;产后出血1例, 产后出血发生概率为2.17%。观察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发生概率均优于对照组, 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证明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在产妇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能够结合产妇的实际所需开展临床护理工作, 降低不良问题发生概率, 此结果与文献研究结果相一致, 证实了综合护理干预在产妇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 降低产后出血发生概率, 对于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能够带来更多的保障,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新惠, 黄如兰.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 2013, 25 (5) :791-793.
[2]曾娟, 胡春柳, 钟慧梅.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出血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24) :97-98.
[3]潘映红, 戴勇珊.综合护理干预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1) :1533-1534.
[4]何欢.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4) :79-80.
护理干预对策 篇6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对策干预
门诊静脉输液在临床治疗中有治疗手段直接、见效快及方便的优点, 因此成为应用频率最高的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1], 但静脉输液从配液到输入, 过程复杂, 各环节间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 引发护理纠纷[2]。本文对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门诊静脉输液的患者输液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以及采取的对策进行总结分析, 以及提出的相应对策, 以期为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而获得更优质的服务,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取自科室为护理质量控制设立的静脉输液风险记录表中登记的在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问题 (包括责任心、无菌观念不强;穿刺水平不过关;无及时巡视、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护患沟通不良;未执行告知义务、法律意识不强等方面因素) 。
1.2 方法
通过科室专门设立的静脉输液存在风险记录表, 对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提出的相应对策并, 并对护理风险干预前与干预后进行对比分析。
1.3 反馈
护士长及时对存在护理风险因素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讨论, 并在科室进行反馈, 提出和实施相应的解决对策。
2 护理对策
2.1 加强管理:
健全门诊注射室工作制度, 明确护理风险职责, 制订门诊安全静脉输液质量标准、门诊静脉输液流程并严格执行, 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2.2
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 医嘱单、治疗单、输液卡、输液的药物和液体均需要两人进行核对, 有疑问及时与医师沟通, 确定无误后再执行。操作过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2.3 加强无菌观念:
输液操作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严格遵守处置室、治疗室无菌物品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的使用和管理制度。门诊输液每区每室配备消毒设备, 紫外线照射消毒l h/次, 2次/d, 每月定期进行空气细菌培养。尤其是流感高发季节需增加消毒次数, 以确保空气清洁。
2.4 输液速度的控制:
输液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和药液性质等情况确定输液的速度。输液后应加强巡视, 每隔10~20min巡视患者1次, 对于特殊药物, 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或医嘱调节输液速度, 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肿胀、询问有无胀痛等不适症状, 特别对行动不便者和老年人更应多加关注。
2.5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穿刺是静脉输液中最基本的护理技术, 熟练的穿刺技术能避免反复穿刺, 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穿刺时精选静脉穿刺的部位、把握好穿刺角度、深度、力度。一般选择第2、3掌背处静脉, 因为此处皮肤属“乏神经区”, 神经分布相对较少, 血管比较粗大、固定且痛阈较高, 易于穿刺, 能减轻穿刺时患者的疼痛。如一次穿刺失败, 护士应主动向患者道歉, 征得患者同意后再行第二针或换人操作, 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 应根据病情做好血管保护工作, 有计划地更换和交替使用血管。
2.6 加强护患沟通:
患者在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 享有相关操作的知情权。护士应告知患者输液治疗的目的、药物的性质, 整个输液流程、所需大致时间, 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 另还需告知患者输液的滴速以及此滴速的依据, 使患者知晓滴速不准确的危害性, 从而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 不随意调节滴速, 确保输液的安全。
2.7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建立护理告知签字制度:
在护理行为前, 绝大多数患者都希望对自己将要承受的护理过程及产生的效果有一定的了解。尤其对特殊患者的特殊情况, 需实施患者家属告知制度。试敏前了解患者有无过敏史, 试敏期间告知患者必须坐在专用座位, 以防发生不适可以立即处理。在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中需要使用贵重药品时, 应实行告知义务, 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后方可使用。输液完毕后告知患者及家属正确按压针眼的方法、时间以及输液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2.8 加强培训:
对护士进行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培训, 内容包括静脉输液相关理论、输液相关规章制度、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规范、服务意识和护理风险教育、并通过书面考试强化护士掌握相关知识;组织学习《安全用药制度》、《输液反应预防报告处理制度》、《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法律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
2.9 做好护理文书记录:
操作完成后做好各项记录如输液的时间、输液的速度、及操作者签名、不良反应等, 有利于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减少护患者纠纷。
2.1 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 以χ2检验统计两组间效果差异。
3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 对存在的护理风险干预前6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的两组数据比较, χ2=56.5082,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 χ2=56.5082, P<0.01
4 讨论
从表1可看出, 实行护理风险干预后, 输液风险较干预前降低, 说明干预在确保输液安全方面发挥了作用。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有效最适用的方法之一, 是保证抢救和治疗效果的前提条件, 只有准确、及时、顺利的将药液输人患者的体内,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3]。输液安全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及健康, 但门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如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给错药误、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滴速与输液卡不符、未能及时巡视发现问题;无菌观念不强导致的感染;静脉穿刺失败增加患者的痛苦;护患之间沟通不好、未执行告知义务造成的纠纷等风险, 通过对这些风险因素的分析, 找出相应的对策, 付诸实施, 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各种纠纷由干预前的299例下降至干预后的162例, 患者的满意度也大为提高。总之, 为确保静脉输液安全, 需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法律意识及主动服务意识, 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规范静脉输液的各项操作流程, 加强门诊静脉输液过程的巡视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才能很好地回避护理风险, 防范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 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戴丽霞.门诊静脉输液的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2) :133-134.
[2]曲兆红.门诊静脉输液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12) :9-11.
妊娠剧吐的护理干预及对策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3例, 停经40~88 d, 均为宫内妊娠, 年龄19~32岁, 住院天数3~8 d。
1.2 方法
1.2.1 入院宣教
责任护士与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对此次妊娠的态度, 是否过分关注自己的容貌和体形, 对妊娠知识的了解程度, 以及亲人的关心和理解程度等。然后针对性地讲解此病的基本知识, 同时发放教育处方 (内容包括妊娠剧吐的诱发因素、病程、治疗用药、预防与保健指导) , 使患者对妊娠剧吐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消除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1.2.2 住院期间的护理
1.2.2. 1 重视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 因此, 一名优秀的护士除了有责任感和同情心, 更重要的是学会与患者沟通[1], 妊娠呕吐患者常常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依赖、求助的心理状态[2], 从心理学角度观察, 孕妇的人格特性及对妊娠的态度不同, 会产生种种顾虑, 导致焦虑不安, 对同样的生活事件有不同的理解, 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不同反应的轻重程度取决于孕妇自身的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及对妊娠知识的了解程度, 心理状态不佳往往是发生妊娠呕吐的重要诱因[3,4], 因此, 耐心与孕妇交流, 了解孕妇担心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 并回答其提出的问题, 取得患者的信任后, 解释、指导有关妊娠的常识, 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妊娠中出现的不适及常见症状, 消除对妊娠呕吐的恐惧、焦虑心理, 并讲解妊娠呕吐一般3个月后症状会好转或消失, 让她们看到希望, 及时调整心态,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有利于早日康复。
1.2.2. 2 创建温馨的住院环境
提供整洁、安静、舒适的病房, 每天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病区墙壁上张贴美丽、可爱的幼儿画像, 播放柔和的音乐, 以分散其注意力, 忘记因早孕反应带来的不适。
1.2.2. 3 饮食指导
多数孕妇因害怕呕吐而不敢进食, 应加强心理疏导, 抓住孕妇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的心理, 讲解妊娠时营养对胎儿健康发育的重要性, 激发做母亲的力量和信心, 从而使其主动进食。并鼓励孕妇少量多餐, 多进食一些清淡可口、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 避免油炸、甜腻的食物, 多进食蔬菜、水果, 以防便秘。
1.2.2. 4 病情观察及护理
妊娠剧吐严重者, 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呕吐物中有无胆汁和咖啡色物, 以及呕吐的量及次数, 记录24 h出入液量, 以便及时发现血液浓缩、酸中毒等病变, 持续的妊娠剧吐, 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 往往可造成不良后果, 如脱水、电解质紊乱、心、肝和肾等脏器功能损害, 有时不得不终止妊娠, 更有文献报道孕妇因妊娠剧吐并发韦尼克脑病而死亡[5,6,7]。孕妇呕吐时护士应陪伴在身边, 轻拍孕妇背部, 以减轻呕吐引起的不适, 呕吐结束后, 用温开水漱口, 加强口腔护理, 并及时清理呕吐物, 更换污染的衣服及床单, 开窗通风, 保持床单位的整洁, 嘱孕妇卧床休息, 并注意冷热变化, 防止受凉感冒, 减少在视觉、听觉范围内能引起呕吐的因素。如呕吐严重者, 孕妇应暂时禁食, 需要从静脉补充营养。而妊娠患者往往输液量多, 输液时间长, 因此, 护士在输液前做好解释工作, 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并且做到一针见血, 减轻患者的不适。恶心时指导孕妇进行放松训练, 如深而慢的呼吸, 全身肌肉放松, 引导孕妇回忆愉快的体验, 谈论孕妇爱听的话题, 参观母婴同室病房, 观看新生儿沐浴、抚触等, 感受初为人母的喜悦, 以良好的外部环境改善孕妇的心情, 减轻症状与不适。
1.2.2. 5 家属护理
通过对23例孕妇家属的观察, 发现相当一部分家属目睹孕妇呕吐, 情绪不能自控, 表现出强烈的紧张、焦虑, 对孕妇造成不良刺激, 有意或无意地加重病情。因此, 护士应与家属沟通, 了解家属对孕妇的态度, 告知家属孕妇的病情与情绪不稳定有关, 亲人的关爱可降低孕妇的负性心理反应, 指导家属在陪护过程中使用鼓励性语言, 运用暗示方法, 协助孕妇快速康复[8]。
1.2.3 出院指导
出院前责任护士再次评估孕妇对妊娠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妊娠呕吐的病因及病情的了解, 鼓励孕妇出院后保持情绪稳定, 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注意休息、睡眠充足, 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观看一些可爱的画报和育婴的书籍, 转移注意力, 并体会未来的快乐, 起到正性作用。出院后1个月内每周1次电话随访, 通过聊天式的交谈, 了解孕妇的心理、饮食等情况, 根据每个孕妇的具体情况, 针对性地进行孕期保健知识宣教。
2 结果
本组妊娠剧吐孕妇均治愈出院。
3 小结
妊娠剧吐由于病因尚未阐明, 加上妊娠期间用药的顾虑, 治疗上多采用对症处理, 效果不太理想[9], 对妊娠剧吐孕妇进行护理干预, 能有效改善其妊娠剧吐症状,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住院时间, 有利于孕妇及胎儿的身心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剧吐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23例妊娠剧吐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结果:23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对妊娠剧吐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妊娠剧吐,护理干预,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裴育红.临床护患沟通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9) :7168-7169.
[2]朱萍.妊娠剧吐的心理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4 (13) :1362.
[3]白克镇, 李宗恒, 陈冬富.临产孕妇心理卫生状态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5, 8 (1) :20.
[4]赵耕源.妇产科领域中的心理问题及处理, 医学心理学[J].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3325.
[5]宋薇薇, 张世妹, 尚涛, 等.妊娠剧吐208例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 41 (2) :128-129.
[6]王玉飞.妊娠剧吐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3) :11-12.
[7]龚淑芬, 唐晓红, 贾小兰.95例妊娠剧吐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3) :43-44.
[8]龚月香.心理干预技能在妊娠剧吐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07, 14 (10) :82-83.
护理干预对策 篇8
1 临床资料
1.1 护理人员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4人,年龄32岁±2岁;职称:主管护师6人,护师4人,护士4人;学历:本科3人,大专9人,中专2人。
1.2 设备及工作量
血液透析床位25张,拥有德国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19台,日本东丽血液透析机2台,瑞典金宝血液透析机4台,血滤机4台,德国费森尤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机1台,瑞典金宝CRRT机1台;每周开放透析工作日6 d,每天2班,每月透析合计1 300例次左右。
1.3 病人资料
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病人135例,男94例,女55例;年龄57岁±10岁;透析时间1个月~156个月;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68例,高血压肾损害22例,糖尿病肾病22例,多囊肾15例,梗阻性肾病16例,其他病因6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30例,初中82例,小学36例,文盲1例;每周保证有10 h~12 h的透析治疗时间。
2 风险隐患原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方面
2.1.1 护理人员的风险隐患意识不足
在规律透析过程中护士容易忽略风险隐患,不太注重细节问题,但血液净化是血液的体外循环,技术复杂,稍不注意细节就可导致严重意外发生。另外,护理人员配置不到位,服务意识欠缺,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也是诱发医疗纠纷的隐患。
2.1.2 临床经验不足
我科血液净化中心发展迅速,血液透析病人增多,新业务、新技术的大量开展,对血液透析护士需求增加,护士虽然都经过3个月~6个月的专科培训后上岗,但临床经验仍不足,在遇到紧急问题时可出现处理不当的现象。如新护士在行正常透析操作时有条不紊,但一遇到透析器凝血、破裂或下机按压部位不正确导致血肿等意外情况时常惊慌失措,不知如何迅速解决问题,需寻求护士长或老护士协助,这不但延缓意外事件的处理时间,而且易造成病人的不满。
2.1.3 知情告知不足
血液净化中心的工作是高度紧张和繁忙的,护士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按时完成工作,而对病人的病情、治疗、护理未能进行很好的沟通,使病人和家属不能正确理解与理性对待各种诊疗意外。例如:病人因透析后失衡,感觉症状较透析前加重而投诉护士透析技术差;病人因进水量未很好控制,在家突发心力衰竭,家属投诉医院未告知控水的重要性,导致病人控水不良。
2.2 科室管理方面
2.2.1 管理监督不够严格
血液净化中心专科性较强,是医疗、护理、医院感染重点科室,但在质量控制时又因其特殊性常易被各职能部门忽略,造成监督不力。
2.2.2 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
血液净化中心布局不合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研究显示,60%的血液净化中心未做到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人专用血液透析机[3],透析机运行故障;水处理故障和突然的停电、停水都将造成血液透析机无法正常工作。有报道,10%的血液净化中心设立专职的工程技术人员[3],当出现故障时必须与医院相关部门联系,不能立即解决问题;设备紧张,无备用透析机等。
2.3 病人方面
2.3.1 信任危机的风险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社会舆论及医疗卫生行业中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使他们在看病、治疗中对医护人员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例如:病人病情需要每周透析2次,病人或家属则认为是医护人员想多挣钱。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想索取巨额赔偿金。
2.3.2 防病意识淡薄,知识缺乏
我院面对的血液透析病人多为农民,病人及家属大多文化层次低下,不仅缺乏相关医学知识,而且对防病意识相当淡薄,在治疗中常出现不合作态度或行为,其不健康生活方式日久可导致营养不良、血管通路堵塞、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频繁发作。
3 干预对策
3.1 护理人员方面的干预对策
3.1.1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内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医院制订的制度和职责等。定期进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培训,定期考核,把护理安全和有关法律法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学习使护士明确了双方责、权、利,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认真对待和处理透析过程的每个环节,保证护理质量。
3.1.2 加强业务培训
制订科室业务学习计划,尤其是对工作3年以下的新护士每月进行理论、操作的培训考核,以及意外应急事件的模拟训练,使护士平时训练有素;每月召开经验交流会,学习先进知识与技术;定期选送人员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并鼓励大家参加在职教育,参与科研教育,提高专业素质。护士长对科内人员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合理排班、做到新老结合,既发挥优秀护士的作用,又促进科内人员共同进步。
3.1.3 做好各种知情告知、签字工作
首次透析时告知血液透析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内瘘血管的保护、颈静脉插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血液透析的费用,消毒隔离制度等,并签名;病人在透析过程中病情突然加重,或病人在住院期间或者在家期间没有控制好血压或水分、突发心力衰竭或脑出血等,应将病情的严重性告知病人及家属并签名;各种侵入性操作前如深静脉置管前、内瘘手术前都做好告知工作,并由病人和家属共同签字。
3.2 科室管理方面的干预对策
3.2.1 完善透析室各项规章制度
对照自治区血液净化中心质量控制标准,我们积极完善透析室各项制度。肝炎阳性病人每次使用透析机后消毒,其余透析机每日消毒,透析病人每3个月~6个月检测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发现阳性病人分机分区隔离;透析用水每月作细菌、内毒素检测;建立水处理系统管理制度:专人管理,定期消毒水处理管道,做好透析用水的电导度、硬度等检测;完善血液透析室查对制度,操作者做好上机前、中、后查对工作,上机后二人再次查对,查对内容包括各项透析技术参数、机器运行情况、内瘘情况、抗凝剂的用量与方法等。
3.2.2 加强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护士长是临床第一线的护理管理者,护士长的有力监控在风险防患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护士长要加强对重点对象(新护士、工作较马虎的护士、情绪不稳定的护士)、重点病人(新病人、危重病人、特殊治疗的病人)、重点时段(交接班、节假日)、重点环节(病人管道管理、药品管理、特殊治疗的病人)的质量控制[4],更重要的是通过查房听取病人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有效沟通和积极改进,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科室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形成护理部、大内科、科室护理质量控制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及时发现与消除护理隐患。
3.2.3 制订应急预案
制订停电、停水应急预案,与医院协调,有专门的发电设备以备紧急状态下提供电源;制订机器养护制度,平时加强机器的保养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科学安排病人透析时间,每班保留1台备用机器,作为应急备用;每天安排二线班,遇意外情况时应急加班。
3.3 病人方面的干预对策
①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每周来院2次或3次,护士与其频繁接触,我们利用这种关系与病人加强沟通,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消除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心理;也可以通过沟通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病情等信息,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优质服务;定期召开透析病人的工休座谈会,收集病人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进一步融洽医患关系,消除信任危机。②科室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对病人进行了系统的健康教育,组织宣教血液透析病人饮食、用药知识,内瘘的保护和透析期间水分的控制的重要性,介绍出现并发症的紧急处理方法等,编写透析病人的透析指南并发放《肾友杂志》,病友介绍经验等方式,使病人和家属共同提高防病意识,掌握防病知识,促进遵医行为,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
4 效果
通过对我科风险隐患的分析,制订并实施风险干预措施3年多,我科护理人员对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风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杜绝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病人的满意度明显上升,2005年满意率为93%,2006年为96%,2007年为98%,2008年为99%,无护理投诉和护理纠纷发生,未发生护理差错,不良事件发生减少。未发生因停水、停电等紧急情况而导致透析工作不能进行等意外情况。
5 体会
随着临床医疗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5]。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6]。虽然护理风险事件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7]。近年来我科通过对风险隐患的分析及多方面的干预对策,强化了护士的风险意识,使护理人员能正确处理风险隐患,既提升了病人的透析质量,降低透析风险,又减少了护理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满意率。说明做好护理风险管理是保证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念嫦,罗春晓,王云辉.血液净化中心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J].当代护士,2008(1):33-34.
[2]吴洁,牟利宁,孙华.护理行为导致医疗纠纷的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68.
[3]许璧瑜,成守珍,王饶萍,等.血液净化中心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9(7):59-60.
[4]吴欣娟,贾朝霞.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56-58.
[5]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4,6(4):17-19.
[6]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事件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47.
肺结核护理中护理干预的应用 篇9
【关键词】肺结核;护理干预;应用成效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243-02
前言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目前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在发生的情况下,就会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是目前临床广大医疗工作者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并且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证明,对结核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的治疗成效显著,现在我们将以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方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以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年龄在21~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3.5)岁,以上所有患者均无认知、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没有哺乳期和妊娠期女性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部烧灼感、腹泻、腹痛、食欲不振、厌食、恶心或呕吐,在学历上主要包括了小学、中学、高中、大专及其以上,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仅具有可比性。
2.方法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护理,具体主要包括了对患者体征变化如脉搏、呼吸和体温的观察,并实施的高温降温和家庭护理。而46例治療组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的护理干预,具体的方法则包括了以下几点:
(1)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产生的费用、毒副作用和疗效产生担忧,进而使得心情忧郁,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因此,必须与患者加强沟通,及时的为患者解疑答惑,促进患者治疗信心的增强[1]。二是年轻患者由于肩负着重要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因此会对疾病产生恐惧和紧张,甚至对未来产生担忧,因此,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因素实施沟通将不良心理及时的缓解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患者的治疗。三是对于中老年患者产生的悲观和消极心理实施护理干预,使其树立正确的认识,并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2)生活行为习惯干预基于肺结核的传染性较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将固定的生活用品隔离开来,并且做及时的消毒处理,为了将交叉感染有效的、避免,患者在外出的情况下必须佩戴口罩,用手帕捂住鼻和口,打喷嚏做好遮挡,避免飞沫喷溅。
(3)健康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属及其患者的教育宣传,消毒隔离病人的同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如肺结核传播的预防、治疗方法、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及其发病原因等,使家属和患者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2]。除此之外在进行治疗计划制定的时候,还要充分的考虑患者的文化程度,保证教育宣传语言的通俗易懂。再者就是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肺结核疾病传染的路径及其预防对策。最后就是告知患者复查和治疗的重要性,进而定期的进行肝肾功能及其血常规检查,对自我护理予以充分的重视,及时的发现和处理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3.评级指标治疗依从性主要通过按时复查、合理饮食、合理行为、用药情况、心理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估,完全依从即为完全合格。治疗有效主要通过患者的社会、心理和躯体功能改善情况来进行评估,同时也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成正比。
4.统计学处理对调查的各项数据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处理,以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组间比较,当P<0.05的情况下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以上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0%(28/40)、86.67%(39/45),在治疗依从性上,治疗组也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各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结论
肺结核疾病的产生对患者的生命和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该疾病还具有传染性强、治疗时间长、反复发作及其病程上的特点,因此,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至关重要。在以上调查研究中,实施护理干预的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成效与治疗依从性均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并且该研究结果与其它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处。由此可见,在临床上针对肺结核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促进患者治疗和治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关连英.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2):128-129.
[2]朱文莉,李晓华.护理干预对改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933-2934.
护理干预对策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4年7月开始对血液室的护理加强管理, 选取我院护理管理开展前与护理管理开展后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共100例。在所有患者中, 有55例为男性, 有45例为女性, 其年龄最小的为38岁, 最大的为78岁, 平均年龄为 (55.98±4.24) 岁。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 (管理前) 与试验组 (管理后) , 两组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护理管理开展前:给予患者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环境护理、仪器的清洁护理以及血透室卫生护理等常规性护理。
护理管理开展后:护理干预措施如下:提高护理的质量。根据血透的流程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加强学习, 从而提高护理的质量;加强血透室管理。为患者提供舒适与干净的护理环境, 采用分区专机进行治疗, 每日定期开窗通风, 地板要用消毒水进行擦拭, 监测血透室的空气质量, 减少人员的流动[2];血透机彻底消毒。使用血透机后根据其型号选取对应的消毒液, 消毒时间须充分;对血透机的表面与内部由上至下进行严格消毒;此外, 还要对透析系统的维护加强, 定期进行检查, 保障治疗的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安全隐患的主要类型进行详细观察记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护理的质量进行评估, 主要内容为:病房消毒质量、自我防护意识与基础护理质量, 总分均为100分, 护理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分值的高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感染的原因比较
对照组中有6例出现医院感染, 占比为12.00%;试验组患者出现1例医院感染, 占比为2.00%, 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率高于试验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对照组患者护理质量的各项评分均低于试验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血液透析是对终末期肾病如尿毒症患者的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3]。部分患者由于长期进行血液透析, 大大降低了自身免疫能力, 而且给各种病原菌制造了感染的途径, 非常不利于患者后期的恢复[4]。并且有研究表明, 医院感染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5,6]。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还可以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 大大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 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8]。
对本次血透安全感染的隐患进行具体分析, 原因主要为三种。 (1) 薄弱的防范意识。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且在血透室的操作中未严格按照具体要求操作或违规操作;此外, 一些患者自我防范意识薄弱, 增加了血透室的感染率; (2) 血透机消毒不彻底。患者在进行血透析治疗时, 仪器的表面会有细菌附着, 此外护理人员操作仪器时也造成细菌遗留的现象, 若消毒不彻底, 则会导致下一位患者感染; (3) 环境污染。血透室的人员流动较大, 患者病情复杂等因素的影响使血透室内的空气流动差, 增加消毒难度, 造成细菌大量滋生[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医院血透室的感染率为14.00%, 试验组为2.00%, 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管理前与管理后的差异显著, 通过提高护理的质量、加强血透室的管理以及血透机的彻底消毒等措施能显著降低医院血透室的感染率。
综上所述, 防护意识薄弱、未彻底消毒血透机以及环境污染等为血透室医院感染中的主要安全隐患, 针对问题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加强病房内环境的管理与无菌消毒意识, 能有效减少血透室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沈益.血透室医院感染安全隐患与护理干预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23) :74-75.
[2]杜慧.血透室院内感染安全隐患与护理防范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 21 (16) :415.
[3]蒲群, 潘红, 谢琼.个体化健康教育在血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 2013, 7 (8) :56-57.
[4]SADALA ML, MIRANDA MG, LORENCON M, et al.Nurse-paticnt communication while performing home dialysis;the patients perceptions[J].J Ren Care, 2010, 36 (1) :34-40.
[5]陈文璇.人文关怀护理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3, 19 (17) :123-125.
[6]李姮瑛, 蒲君, 谢琼, 等.实施流程管理对提高血透室工作质量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2) :82-84.
[7]李晶晶, 崔俊, 郑凌.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2) :55-58.
[8]黄萍.流程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9)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