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再干预(精选7篇)
护理再干预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小量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防治效果。方法:将80例小量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如躁动、血压高时给予镇静、降压处理, 有便秘症状时, 用缓泻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患者高血压、便秘及再次脑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高血压发生率为20.0%, 便秘发生率为17.5%, 再次脑出血发生率为2.5%;对照组分别为72.5%、60.0%、12.5%,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出院后观察组高血压发生率为25.0%, 便秘发生率为30.0%, 再次脑出血发生率为2.5%,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7.5%、65.0%、15.0%,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护理干预对小量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防治是有效的, 而且远期效果也显著。
关键词:小量脑出血,再出血,发生率
脑出血是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在我国年发病数超过50万,幸存者致残率为50%。而小量脑出血患者由于意识清楚或意识障碍问题较轻,易烦躁,情绪不稳定,导致血压波动过大以及长期卧床造成的便秘等症状,极易诱发再出血,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我院选取2009年1~6月80例小量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在患者通便、血压控制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6月在我科治疗的80例小量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5~86岁。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0~89岁。均为首次发病,通过头颅CT确诊为小量脑出血(<30 ml)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9例,其中间断服药42例,从未服药17例,从未测过血压17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入院后行常规护理,如脱水、降颅压、镇静,便秘给予缓泻剂等对症治疗。
1.2.2 观察组
除常规护理外,针对再出血原因进行如下护理干预:
1.2.2. 1 保持绝对卧床休息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个月左右,避免搬动。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床头抬高30°左右,保持颈部平直,有利于静脉回流,以减轻头部充血水肿。帮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动作轻柔,尤其是头颈部转动时要缓慢,以免加重出血。保持病房清洁安静,经常通风换气,避免患者躁动,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必须让患者养成卧床排大小便的习惯,严禁下床排大小便,避免造成再出血。
1.2.2. 2 保持患者安静,避免情绪激动
脑出血患者由于头痛、呕吐,生活不能自理,易产生烦躁、恐惧、忧虑等情绪变化,尤其是偏瘫或失语者,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来安慰和鼓励患者: (1) 争取家属陪伴,给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紧张、焦躁的情绪,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向患者说明颅内出血、水肿可致颅高压,而引起头痛、呕吐,向患者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全过程,以取得配合。 (3) 患者所处的环境应安静、舒适,且光线柔和,避免由于环境的刺激而加重头痛的症状。 (4) 指导患者学会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放松术。 (5) 减少探视次数,使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6) 遵医嘱,尽量减轻患者痛苦。总之,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防止因情绪变化诱发再出血。
1.2.2. 3 合理控制血压,保持血压稳定
血压波动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更是颅内再出血的重要因素,因此密切观察血压的波动变化,及时妥善地处理,使血压稳定在适当的范围。血压过高或过低均可导致脑损伤。研究表明,平均动脉压在8.0~18.6 kPa之间时,脑血管可自行调节,保持血流量在一个恒定的水平,如血压<8.0 kPa时,则脑血流量下降,而血压>18.0 kPa时,毛细血管压增高可致脑水肿[2]。因此,应将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入院时收缩压<18.6 kPa,可不必过于限制补液,适当调整使收缩压≥18.6 k Pa;对于患者收缩压在18.6~24.0 kPa之间时,注意观察即可,无需特殊处理;当收缩压>26.0 kPa时可适当选用降压药,24 h的补液量应≤1 000 ml。
1.2.2. 4 进行脑保护
脑出血急性期常规给予冰帽降温持续进行脑保护。脑部低温可降低氧耗,减少乳酸堆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轻内源性毒素对脑细胞的损害,以降低再出血的几率。
1.2.2. 5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由于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比较弱,食物含水较少,易引起便秘,此类患者比较常见且比较痛苦,而且会再次诱发出血,使病情加重,治疗更加困难。因此,患者入院后即采取干预措施: (1) 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入院后患者可能发生便秘的情况,嘱患者勿用力大便,否则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 (2) 饮食方法上,嘱患者多饮水,意识障碍者给予鼻饲饮食,少量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可参照参考文献[3]中所提供的老人食谱进行合理饮食。 (3) 护士指导家属早晚按摩腹部,促进肠管蠕动。按临床常规进行腹部按摩,每日2~3次,每次10~20圈[4]。 (4) 使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5]。便秘者有便意时给予开塞露纳肛,必要时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并有护士或家属在旁监护,避免用力屏气,意识障碍者注意观察排便间隔天数,一般2~3 d排1次即可,若时间过久或大便干结,可给予开塞露或番泻叶等处理。
1.2.2. 6 做好出院指导
戒除烟酒,调畅情志,适量运动,合理饮食,规律服药,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或停药,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测血压及正确的血压判断方法。出院后做好患者随访及登记工作,一般每半个月打1次电话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正确的指导,每月患者复诊一次,进行必要的复查,根据结果调整用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高血压、便秘和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中,近65%有高血压病史,而高血压是再出血的重要诱发因素,清醒患者的紧张、恐惧,意识障碍患者的烦躁、易动,均会使患者的血压升高而导致再出血。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导致胃肠蠕动失调[6]。因此,脑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轻肠蠕动。便秘也易诱发再出血,排便时过度屏气使颅压骤然升高,从而引起再出血,另外,血压控制不稳定,骤升骤降也易诱发再出血。可见,脑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靠常规护理达不到理想的远期康复的效果。而脑出血患者出院后血压的控制、再出血的预防同住院期间同等重要,对出院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干预的掌握情况进行薄弱环节的指导,使患者出院后血压保持稳定,大便保持通畅,从而降低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本研究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小量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防治有明显的近期疗效,而且远期效果也比较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范秀珍.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34-237.
[2]于淑芹, 张晓艳, 赵晓丽, 等.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0) :178-179.
[3]郑凤君.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早期康复护理326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4) :242.
[4]李建荣.便秘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14) :1227-1228.
[5]徐云红.健康教育对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3) :5.
[6]韦梅珍, 林兰, 蔡月荣.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便秘防治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3) :35-36.
护理再干预 篇2
1 临床资料
2005年—2009年我科共收治9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静脉中重度曲张实施EVL手术后再出血患者, 男76例, 女21例, 年龄30岁~65岁, 平均年龄45岁。其中饮食不当39例, 占40%;腹内压增加造成再出血29例, 占30%;胃食管反流8例, 占8%;肝脏自身功能不良、营养状况差4例, 占4%;诱因不明17例, 占18%。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术后早期严密观察再出血征象。
术后1周是早期再出血的高危时期[3], 也是预防再出血的关键。EVL术后, 医护人员须严密监测血压、脉搏、意识、尿量的变化, 定期复查血红蛋白, 注意观察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量,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2 饮食不当是主要诱因[4]。
术后控制饮食是康复护理的主要环节, 是护士康复指导的重点及难点。生活方式中最难和最易受挫折的是改变饮食习惯, 可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以及饮食喜好等,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教、指导, 如举行座谈会、发放饮食宣教单、放幻灯等, 并加强巡视及观察监督。具体措施: (1) 术后24 h内禁食; (2) 48 h后可给予冷流食, 如牛奶、稀粥、鱼汤、米糊; (3) 72 h可进半流食, 不要吃油炸、辛辣、刺激、生硬食物; (4) 4 d后无出血可给优质蛋白质、维生素, 少吃甜食; (5) 少饮酒; (6) 1周后逐渐过渡到软食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过热 (温度不超过35℃) 、硬、粗糙食物, 进食时避免过饱、过快, 以防结扎处脱落引起大出血。
2.3 加强护理, 减少各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1) 1周内限制肢体活动。3 d~7 d组织脱落, 患者无任何不适, 易被家属忽视, 认为病情稳定, 可以随意活动而导致出血; (2) 2周内在允许范围内活动, 避免剧烈活动; (3) 1个月内适度活动, 避免体力劳动; (4) 口服心得安, 静滴生长抑素, 滴速8~10滴/min, 输液量每日不超过2 000 m L。
2.4 胃食管反流也是引起术后再出血的因素之一, 术后要取半卧位或将床头抬高15°~20°, 减少胃酸及胆汁返流。
及时应用抑酸药, 术后第5天口服康复新3次/d。
2.5 避免引起再出血的其他诱发因素。
术前应协助医生做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检查。术后注意观察呕吐、便血情况, 每小时监测血压及尿量1次直至平稳。对于肝功能及营养状况较差者, 及时补充维生素K1和人血白蛋白等, 改善凝血机制, 防患于未然。
3 讨论
EVL术后早期再出血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其来势凶猛, 常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 医护人员应根据术前及术后存在的各种诱发因素, 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减少术后再出血, 提高EVL的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本组92例患者根据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再出血的相关因素,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了依从性, 降低了再出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浔阳, 俞健, 吕新生.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J].中华外科杂志, 1993, 16 (6) :274-275.
[2]李鹏, 张澍田, 于忠麟.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率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 (6) :543-544.
[3]黄裕新, 闻勤生, 雷巧玲, 等.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近期再出血危险因素的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 2000, 6 (3) :7.
护理再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 年6 月-2015 年6 月治疗的94 例行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患者进行研究, 按照就诊顺序把患者分为综合组和常规组, 各47 例。男52 例, 女42 例, 年龄29~71 岁, 平均 (56.39±8.47) 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表现、内镜和肝功能检查后均确诊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94 例患者中包括预防性止血49 例、急诊止血45 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止血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组给予常规组47 例行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遵照医嘱对患者用药、定期观察生命指标、预防并发症等。
1.2.2 综合组给予综合组47 例行食道静曲张套扎术的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 包括基础护理、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用药干预、出院指导。
1.2.2.1基础护理患者接受手术后嘱咐其行半卧位休息, 术后72 h要绝对卧床休养, 把床头抬高30°~40°, 减少因酸性胃液对患者手术切口造成的损害和侵蚀。术后1周内严禁患者活动, 从而减少因活动过早导致的门静脉压力升高而出血。术后严格观察患者的血压、体温、尿量和心率等指标, 及时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头痛、腹痛等不良反应并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 如果患者出现心理加快、血压下降、黑便等现象, 则及时确认患者是否有再次出血现象并及时报告给医生, 随时做好抢救工作。
1.2.2.2心理干预术后患者在恢复期间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恐惧等多种不良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并且对患者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静脉曲张套扎术的优势及恢复期等内容,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信心。告知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疾病的预防作用, 指导患者及时调节自我情绪, 通过及时交流、观看视频或者听轻音乐等方式将患者注意力全面转移, 把患者不良情绪及时缓解或者消除。
1.2.2.3 饮食干预患者接受手术后, 护理人员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强调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科学饮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术后引导患者禁食48 h, 尽量避免患者因进食过早而对食管结扎环面形成刺激, 从而引起再脱落或者再次出血。术后禁食期间要注意对患者实施静脉营养维持, 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如患者术后48 h未出现再出血现象则适当的给予流质饮食, 根据患者病情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及正常饮食。告知患者少食多餐并细嚼慢咽, 一次摄入量在200 ml以内。主要饮食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一次饮食间隔时间在4 h, 限制患者盐类食物的饮食量。严禁患者饮食过烫、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积极预防饮食中的卫生, 对饮食所用的餐具定时消毒, 餐后及时休息, 在住院治疗期间严禁患者吸烟、饮酒, 保证大便通畅。
1.2.2.4用药干预患者接受手术后, 护理人员遵照医嘱对患者抑酸、补液、保肝以及减少门静脉压力等治疗, 告知患者手术后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有效提高依从性, 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如果患者术后出现发热、疼痛等并发症, 要对患者加强观察, 疼痛严重患者可遵照医嘱对其药物治疗。嘱咐患者合理、科学的用药, 严禁擅自停药或者自行改变服药剂量[2]。
1.2.2.5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告知患者要劳逸结合、定期复诊并且遵照医嘱服药。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自我护理的技能, 日常生活中要密切观察体征变化以及症状变化, 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入院就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以大便隐血、黑便、呕血等临床现象, 判断再出血概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组再出血率为17.02%, 综合组再出血率为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是肝硬化并发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出血后病情凶猛、恶化速度快, 病死率较高。对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使用食管镜曲张套扎术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套扎曲张静脉, 使其呈现纤维化状态, 从而减少以及预防再出血, 术后治疗效果较佳并且并发症较少, 已在我国各大医院中被广泛推广。但是术后怎样预防再出血仍然是各学者重点研究的问题[3]。
引发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后再次出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受到结扎的部位有急性炎症、缺血坏死、瘢痕、浅溃疡等导致术后发热或者疼痛等现象, 患者术后7~10 d很容易因为套扎组织脱落或者坏死导致出血。研究发现, 患者术后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可防止再次出血, 但是在情绪较差的情况下患者在身体恢复期间容易出现神经系统失调现象, 从而对身体恢复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术后对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本研究中, 对两组患者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干预以及全面护理干预。经过研究发现, 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被动的干预, 主要护理方式为遵照医嘱进行, 护理人员均未在医嘱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护理, 患者对此种护理方式的依从性较差, 导致其护理效果一般[4]。全面护理干预是对患者进行综合的、全面的人性化护理, 这其中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干预、饮食护理干预、用药护理干预及出院指导等内容。其护理的目标是保证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有良好的心理、生理舒适度。全面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及时引导患者选取科学姿势进行休息, 从而使门静脉压力有效降低并减少体内酸性胃液对套扎部位形成的侵蚀, 最终降低再出血的概率。同时护理干预的过程中还全面告知了容易引发腹内压力增加的主要因素, 在护理工作中要尽量减少患者咳嗽、便秘、呕吐等容易使腹内压力增加的症状。术后身体恢复期间要按照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增减衣物, 提示患者适当进食容易消化的香蕉、玉米粥等食物。有学者研究指出, 术后引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进食原则, 规律、科学的进食可减少再出血现象发生[5]。除此之外, 患者接受手术后还要对患者加强观察,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症状, 术后1 d内如果有大便隐血现象不一定为活动性出血, 有可能是患者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食道黏膜受到损伤而导致出血, 所以在临床活力中要全面的判断[6]。
本研究发现, 常规组再出血率为17.02%, 综合组再出血率为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结果与綦盛麟等[7]、徐正磊等[8]研究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把全面护理干预运用在食道静脉套扎术患者的护理干预中效果确切,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较好, 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 对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可把术后再出血概率明显降低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保证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晓莉.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后再出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7) :1568-1570.
[2]胡慧娟.护理干预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0) :327-328.
[3]邹永军, 曹杰, 杜雪梅, 等.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1, 4 (2) :124-127.
[4]綦盛麟, 宋连萍, 宫航宇, 等.食道静脉曲张套扎结合大剂量聚桂醇治疗体会[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 34 (z2) :11-13.
[5]胡慧娟.护理干预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0) :327-328.
[6]刘琳.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7) :780.
[7]綦盛麟, 宋连萍, 宫航宇, 等.食道静脉曲张套扎结合大剂量聚桂醇治疗体会[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1, 4 (5) :355-358.
护理再干预 篇4
关键词:地震后再生育,孕产妇的心理特征,护理干预
地震后再生育孕产妇均属高龄, 而且大多是已生产多胎或安环多年, 或已做男扎, 或已做女扎, 如果想再生育需要取环、输卵管或输精管再通术, 才能有怀孕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的再生育, 妊娠期病理变化随之增加, 导致高龄孕产妇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增高[1]。心理的过度紧张, 会导致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失调, 过多的顾虑和担心对妊娠安全的影响很大。笔者在2008年12月-2009年11月随机抽取110例再生育孕产妇, 针对她们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 制定个体化的方案给予心理支持及心理疏导, 邀请家属及相关工作人员配合共同参与解除孕产妇的心理负担, 鼓励孕产妇自尊、自强, 减轻地震灾害对孕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笔者在2008年12月-2009年11月随机抽取110例再生育孕产妇, 年龄29~44岁, 平均36岁。生理妊娠89例 (占80.9%) , 病理妊娠21例 (占19%) , 其中妊娠高血压3例, 妊娠糖尿病2例, 前置胎盘3例, 低置胎盘1例, 流产7例, 死胎5例。分娩方式:行剖宫产98例, 阴道分娩12例。
2心理特征
2.1 抑郁心理
由于在地震中失去孩子, 失去孩子的痛苦、对未来生活的无望, 使她们或多或少产生了抑郁的心理。
2.2 焦虑心理
地震给人造成很大的压力, 加之震后恶劣的生活环境, 往往敏感多虑, 对自己是否正常分娩持怀疑态度, 主要担心本次妊娠是否顺利, 胎儿发育是否正常, 有无异常情况, 是否会发生难产或其WBN 意外等。
2.3 恐惧紧张心理
110例中有 3例前置胎盘, 担心会不会大出血, 产前出血会不会危及胎儿, 会不会引起胎儿死亡; 3例并发高血压, 担心用药治疗会影响胎儿发育, 害怕胎儿畸形, 担心胎儿会发生意外;7 例发生流产, 由于受到地震强大的灾害刺激, 悲伤、疲劳或营养不均衡都很容易导致流产。
2.4 依赖心理
110例年龄均偏大, 属高龄, 认为反正早晚要剖宫产, 产前检查只要胎儿好就行了。
2.5 角色冲突
有一部分人的孩子已经结婚, 本来已经准备当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由于地震现在又来生小孩, 情理上接受不了。
3心理护理
3.1 产前的心理护理
对110例地震后再生育孕妇而言, 她们的孩子都在地震中死去, 加上又都是高龄受孕, 其流产率会比20余岁的孕妇高一些, 心理健康也是流产影响因素之一[2]。 心理护理可使孕妇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能充分调动孕妇的主动性, 使她们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为她们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 使她们在妊娠期间精神愉快, 分娩时信心十足, 产褥期舒心调养[3]。对孕妇加强孕期保健及健康宣教,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她们讲明受孕、妊娠、分娩的过程和妊娠时的内分泌变化。同孕妇交流时要因人而异, 要用针对性用语, 表达语言要有科学性、安慰性、鼓励性, 从而提高孕产妇心理承受能力, 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并且可告知她们:我国政府实行了地震后再生育者全免费政策, 并且将地震后再生育的孩子供养到18岁, 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医院开通了地震后再生育绿色通道, 对准备怀孕的妇女从孕前体检、取环, 输卵管、输精管复通术, 怀孕的指导、孕期检查, 包括产前缺陷胎儿的筛查, 以及住院分娩均给予全程的免费医疗服务。所以我们要劝导她们接受失去的无奈, 从地震阴影中走出来, 以便顺利度过分娩期。
3.2 产时的心理护理
孕妇入院后医护人员要富有同情心, 要以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待孕妇, 介绍入院须知和住院环境及注意事项。不可嘲笑高龄孕妇, 尊重她们的自尊心, 使她们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 以取得她们的信任, 减轻她们的孤独感。医护人员的某些言谈举止往往会加重孕妇的紧张和惧怕, 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 注重自己的言行举动, 针对地震后再生育这一特点, 正确运用艺术性语言,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对孕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 对于她们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快给予办理, 对于不合理要求耐心解释, 对因此而发脾气、动肝火的孕妇也要冷静对待, 给予谅解。从她们的言行和态度中分析出原因, 做好其家人及亲戚们的思想工作, 切实解除孕妇的后顾之忧。以真正同情心去安慰他们, 要态度和蔼地介绍本院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 介绍科学接生的优越性和安全性。对于她们提出的疑问, 要认真回答并给予必要的鼓励, 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变恐惧感为安全感。切不可以粗暴、简单的态度对待孕妇, 加重孕妇的心理负担。主动关心孕妇的需求, 以获取她们的信任, 从而使孕妇产生安全和信赖感, 让其有依托的感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待住院待产的孕妇做必要的检查及处理工作, 使她们振作精神。要创造有利于孕妇心理安定的环境条件, 病房要保持安静、优雅、温馨, 避免目睹抢救现场, 避免听到孕妇分娩时的哭喊声音, 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产程进行到一定程度转入安舒的单独产房待产, 消除孕妇分娩前恐惧害怕的心理状态, 随着宫缩疼痛孕妇易引起紧张不安, 护理人员要安慰孕妇、关心孕妇, 注意观察胎心变化及宫口进度, 鼓励孕妇下床活动, 分散注意力, 同时指导孕妇深呼吸, 帮助孕妇按摩腰骶部以减轻疼痛, 避免消耗体力, 鼓励孕妇利用宫缩间歇时间, 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 以保证分娩时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同时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解释。鼓励孕妇宫缩时屏气, 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 安静休息, 等下次宫缩时再做屏气。在进行检查操作过程中, 要注重保护孕妇的隐私, 态度认真, 手法准确、轻柔、熟练, 观察细致, 记录及时, 将检查结果主动告诉孕妇, 使她们感到自己受尊重、受重视, 以增加她们的信心, 对我们更加信赖, 以取得密切配合保证胎儿顺利娩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要注重异常情况的发生, 如眼花、头痛等出现时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对行剖宫产的孕妇要做好术前心理护理, 因为剖宫产毕竟是个手术, 与正常阴道分娩相比, 术中出血量增多, 易发生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 加之她们的年龄均偏大, 担心产后恢复慢, 怕影响伤口愈合, 害怕疼痛, 而不敢下床活动;担心不能胜任母亲角色, 剖宫产术后不能很快恢复正常饮食, 可能会使泌乳减少, 使哺乳时间推迟, 不能及时给孩子喂奶。针对上述情况,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向她们讲解剖宫产的基本知识, 解除其心理恐惧, 剖宫产虽然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 但医务人员会帮助解决。
3.3 产后心理护理
许多护理人员认为产后心理护理已经完成。其实不然, 胎儿娩出后可引起情绪激动, 表现为沮丧或兴奋[4]。这两种情况都影响其子宫收缩, 导致宫缩乏力或大出血。此期间要按摩子宫, 给予子宫收缩剂加强宫缩, 预防产后出血, 另一方面要对产妇进行心理安慰, 嘱其不要过分激动, 同时母婴进行早接触、早吸吮, 以促进子宫收缩及母子感情加深, 预防产后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对于饮食、休息, 哺育新生儿的方法, 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鼓励她们及家人好好地完成抚育下一代的重任。
总之, 地震后再生育的产妇在产前、产后, 因年龄、文化、经济状况、生育经历等的不同, 所产生的心理变化也不相同。早产、难产、产程延长、长时间剧烈疼痛、产后大出血、胎儿的发育情况、产后泌乳的情况, 都与妊娠时的心理状况有关。因此, 做好地震后再生育孕妇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在产前、产时、产后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 以人为本, 实行人性化服务, 消除一切不良因素, 这对母婴安全、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燕珊, 郭实贤.高龄初产妇分娩前后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J) .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24.
[2]郑冬燕, 乔丽雅.地震灾害对孕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及其护理干预 (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15) :1-2.
[3]郝红雁, 刘玮慧.对孕、产妇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 (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7, 20 (4) :25.
护理再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56~78岁,平均(66.4±1.2)岁,术后随访5~14个月,平均(12.1±1.1)个月;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5~76岁,平均(63.2±1.5)岁,术后随访5~14个月,平均(12.3±1.1)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都经过CT、X射线平片、MRI检查证实为椎体骨折,且显示没有占位性病变,临床症状为腰背疼痛、翻身困难。排除标准:术前不能下地活动者以及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或有其他重大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都进行了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治疗,然后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对患者的伤口出血情况、双下肢感觉情况进行观察,对临床体征进行观测,及时换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方式,具体如下。
1.3.1 体位干预护理
在手术之后将患者放在带棕垫的硬板床上休息6~12 h,采用仰卧或侧卧的方式。在患者进行手术后1 h可以让患者直接保持仰卧姿势,这样有利于帮助患者的骨水泥在椎体内的聚合反应被促进,帮助其硬化,另外可以压迫伤口止血,这样也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
1.3.2 术后功能锻炼
在进行手术3个月之内一定要注意预防患者再次发生骨折,可以通过加强患者腰背肌的锻炼来预防骨折的再次发生。具体做法是在术后6 h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轴线翻身,每2~4小时一次,在手术后12 h就可以让患者进行适当的下肢肌肉锻炼,在手术后1 d就可以让患者在器具的辅助下如佩带腰围等起来活动,但活动量不能太大。3 d之后就可以让患者进行高抬腿30°训练,并逐渐加大抬腿的幅度,3次/d,20~30 min/次。在手术后4~7 d就可以指导患者进行类似“蹬自行车”的训练,帮助患者下肢肌肉的恢复,手术后7 d就可以开始实施对腰部肌肉进行锻炼,刚开始使用5点式,然后3点式,在两周后就可以采取飞燕式。锻炼的原则就是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强度,不要过于疲劳,但要坚持到底。
1.3.3 出院指导
在患者康复出院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叮嘱患者要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要多晒太阳,以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如果出现了慢性腹泻,要及时配合进行治疗,防止长此以往身体内钙质流失,避免再次骨折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继续腰背肌功能锻炼、散步等,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不要参与激烈运动,避免到人群多的地方,防止意外,让再骨折的概率降到最低。
1.3.4 出院随访
认真登记随访电话,告知随访时间和内容,按时打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功能锻炼的坚持情况,纠正不正确的活动方式,增强患者安全意识,避免跌倒摔伤发生再次骨折。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使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治疗满意调查表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分为满意、不满意、一般三种情况。主要从住院环境、护理人员护理态度、护理方法舒适度、对护理效率的认可度等20个方面来进行评分,每项分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选项,满意记3分,一般记2分,不满意记1分。总分60分。总分大于等于50分为满意;大于等于35分,小于50分为一般;小于35分为不满意。以满意加一般计算总满意度。在患者护理10 d后使用VAS评分来评价患者的疼痛感觉,0~10分,0分表示没有痛感,10分表示痛感最强烈。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比较两组患者再骨折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5.25,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手术后1 d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0 d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临近椎体再骨折20例(40%),未发生临近椎体再骨折30例(60%),观察组发生临近椎体再骨折10例(20%),未发生临近椎体再骨折40例(80%),观察组的临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52,P<0.05)。
3 讨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对骨质疏松所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具有很好的效果,能让患者的脊柱强度有效提高,同时让患者的脊柱稳定性增加,患者耐受性比较理想,容易接受[5,6];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就是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会改变椎体的局部应力,在患者术后活动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不论是年龄较大,伴骨质疏松的患者,还是低体质量的患者,都可能出现再骨折现象,进而对患者的术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7,8]。
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在临床上实施合理的术后护理可以让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的再骨折概率有效降低,在本次研究中,采取综合护理的患者不论是在满意度上,还是在术后再骨折率上均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合理的术后护理能让患者再次骨折的发生率有效降低,并让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本次的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符[9]。之所以采取合理的术后护理可以使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的再骨折率有效降低,是因为首先通过体位干预,让患者术后能够保持合理和舒适的体位,进而有效促进椎体内的骨水泥聚合反应,使椎体内的骨水泥能完全硬化,并让其硬化程度快速达到最佳,使患者的椎体和骨质硬度增强,不容易发生断裂,最终降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0,11,12]。其次通过术后功能锻炼,加强患者的腰背肌锻炼,使患者的腰背肌强度增加,变得更加发达,这样可以提高腰背肌对椎体的保护作用,同时可以使患者更快自如活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不仅能有效预防再骨折的发生,还能够使患者对自己的恢复充满希望,增强患者的信心,提升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13,14]。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锻炼期间不能让患者出现疲劳感,不能因为过度锻炼引起患者身心疲惫,而使患者心理上抗拒恢复锻炼,同时应该避免因过度锻炼而导致患者的肌肉出现损伤,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恢复锻炼的效果[15]。最后护理人员要通过出院指导,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叮嘱患者要多食用高蛋白、高钙质的食物,保障身体恢复所需要的钙量,要提醒患者多晒太阳,以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如果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出现慢性腹泻,应积极治疗,防止发生骨质疏松症,进而来有效预防再骨折的发生;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到人多的地方,注意交通安全,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最终让再骨折发生率降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16]。
护理再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20例骨折患者,并将患者据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110例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6.4±1.2)岁,术后随访10~14个月,平均(12.4±1.0)个月;观察组110例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49例,年两55~78岁,平均年龄(65.9±1.4)岁,术后随访10~14个月,平均(11.8±0.8)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观察患者伤口渗血情况、检测临床体征、及时更换伤口敷料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术后护理,其中包括:
1.2.1体位干预:
在患者术后,协助患者在硬板床上保持侧卧或者仰卧,休息6~12 h,在患者术后1 h可以直接为仰卧位,从而对骨水泥在追体内的聚合反应产生促进作用,有助于其完全硬化,且在术后2 h能够达到其硬化强度最大值,对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降低。
1.2.2 术后功能锻炼:
在患者手术之后,特别是在术后前3个月则一定要注意再骨折的发生。手术后可以对腰背肌锻炼进行加强,其能过对再骨折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手术后6 h帮助患者进行轴线翻身,在术后12 h则需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下肢肌肉锻炼,在其术后1 d则组帮助患者进行戴腰围离床活动。之后在患者术后3 d内则可以引导患者从抬高腿30°进行锻炼,随后逐渐对其幅度加大,3次/天,20~30分钟/次。术后4~7 d则可以实施“蹬自行车”对双下肢肌肉力量进行锻炼。手术7 d之后则可以进行腰肌锻炼,一开始可是实施五点式,在其熟练之后可以换成三点式,在14 d之后即可以变换成飞燕式。总而言之在锻炼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确保患者不疲劳。
1.2.3 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时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多晒太阳、多吃含钙食品,以对患者钙质吸收产生促进作用,一旦出现长期慢性腹泻患者就要积极进行治疗,避免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更要注意对外力所致骨折进行避免。同时也要注意交通安全,尽量不要在拥挤场所逗留,以免椎体过度负重,更要注意避免发生意外,从而减少再骨折发生。
1.3 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三种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比分析其临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均采用百分比表示,用方卡检验;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并以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47例(42.73%),一般满意30例(27.27%),不满意33例(30.00%),总满意率为70.00%;观察组患者中非常满意66例(60.00%),一般满意37例(33.64%),不满意7例(6.36%),总满意率为93.64%。
2.2 两组患者临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临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中对照组患者中发生临近椎体再骨折44例(40.00%),未发生临近椎体再骨折66例(60.00%);观察组患者中发生临近椎体再骨折15例(13.64%),未发生临近椎体再骨折95例(86.36%)。
3 讨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能够对患者椎体高度迅速恢复,并提高其脊柱稳定性和强度,并且患者的耐受性比较好,因此在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2]。但是因为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会因为局部应力改变,同时随着患者活动量的增加,不管是低体制量还是老年伴有骨质疏松患者,均会导致其发生再骨折,从而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实施有效的术后护理可以对患者术后临近椎体再骨折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其中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再骨折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足以表面优质术后护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的应用价值。另外彭靖皎[2]在临床研究中也称加强术后整体护理,可以对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护理质量,并对患者的临床恢复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可见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总之,优质术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临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敏.PVP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20例的术后护理[J].医药前沿,2012,2(3):205-206.
护理再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48例, 均为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的患者, 男79岁, 女69例, 年龄37~86岁, 平均 (65.1±5.7) 岁。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合并症。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 (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和对照组74例 (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观察组: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 坚持个体护理转向全面护理的程序, 从多个方面实施护理干预。 (1) 实施心理开导、调养、放松等多种措施给予患者正确的心理护理, 防止其内心过度紧张, 让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治疗; (2) 向患者讲述病房环境, 并采取必要的监护策略, 引导患者多喝水, 建立正确的饮食计划, 保证足够的营养充分, 尽量以清淡为主, 对危险的病发因素控制; (3) 在术后指导患者学会调养, 维持大小便通畅、接受适量的体能训练, 引导患者自测脉搏。并叮嘱其戒烟、戒酒,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较高的生活治疗。由于气候因素常常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这就需要护士引导患者学会根据气候变化来适当锻炼, 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防止出现病情加重; (4) 在术后需保持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 护士应帮助患者转身、活动非术侧肢体和主要关节, 引导其做深呼吸, 2次/d。用沙袋压迫穿刺部位, 持续5~7 h, 术侧肢体制动11~13 h;给予患者饮食帮助, 或将其床头提升20~30度; (5) 患者在术后的第1天需保持其床上座位或半卧位, 帮助患者床边持续站立6~11 min, 2次/d;做深呼吸、转身等运动, 锻炼肢体关节的机能, 2次/d, 1次持续10 min。引导患者学会自理生活, 处理生活事务。患者一般于术后第2天可自行活动, 在心电监护下扶行30 m内, 每天进行1~2次[2];帮助患者大小便、坐椅子等活动。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措施进行护理, 在手术后对于运动量、运动时间严格控制, 以患者意愿及其耐受程度为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 随访时间6~12个月。两组的心血管事件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从专业护理学角度看, 对患者实施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护理干预主要在于:防止绝对卧床休息对肌肉、心血管调节带来的负面作用, 避免出现静脉血栓及栓塞, 缓解患者紧张、抑郁的情绪, 加快其体能力量的灰度, 改善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率。
3.1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的作用
护理干预能够大大减少冠心病的病发因素, 使得冠状血管的口径扩大, 促进冠状动脉血流量的提高, 调整心肌血流分布, 以改善心肌供氧情况, 让患者的心脏能力增强。实施康复运动能够改善PCI术后患者的功能贮量, 从科学的角度对PTCA术后患者的心功能评价, 为其运动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3]。护理干预的根本在于结合运动, 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工作效率和冠状动脉血流的储备能力, 促进体力的有效恢复, 防止出现冠状动脉再狭窄。
3.2 护理干预对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作用
导致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原因复杂, 包括了: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等。而最关键的则是血管内膜增生、血小板聚集、支架弹性回缩、扩张失效等。血管狭窄后可释放出相关的血管收缩物质, 包括:5羟色胺、血栓素等, 从而引起血管收缩、痉挛[4]。此次显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防止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 PTCA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再狭窄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 (P<0.05) 。这就需要在护理中采取干预措施, 加快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
参考文献
[1]苏雅真, 金文泉.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康复经.药物与人, 2006, 19 (8) :42-43.
[2]朱国英.冠心病患者治疗进展.中国循环杂志, 2003, 18 (5) :325-328.
[3]朱大乔, 周秀华, 方平,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预后因素分析.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2)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