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前护理干预

2024-06-26

接种前护理干预(精选6篇)

接种前护理干预 篇1

群体性预防接种是在指定范围内, 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感染的特定人员有组织地集中实施的预防接种活动[1]。它与常规预防接种相比具有工作量大、受种人集中、时间紧、接种对象范围大、接种地点变更等特点, 同时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参与和配合。2004年3月—2010年9月, 我院承担了16次共计24 550人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 并探讨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3月—2010年9月我院承担群体预防接种16次, 其中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7次, 麻疹疫苗4次, 乙型肝炎疫苗3次, 甲型肝炎疫苗1次, 甲型H1N1流感疫苗1次;接种对象:0岁~13岁儿童14 990名, 14岁~78岁9 560名。

1.2 方法

1.2.1 接种前的护理干预

①落实接种对象和人数:护士积极与受种单位联系, 确定好接种目标人群的摸底登记人数, 计算出有关疫苗的需要量;②建立接种小组, 进行业务培训;建立一个技术过硬的接种专业小组, 接种前对成员进行业务培训, 明确本次接种疫苗的性质、对象、途径、部位、剂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疫苗反应的观察和处理;③对受种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幼儿园、学校等受种单位取得联系, 通过单位保健医及教师等向受种者进行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 告知本次接种的目的、对象, 哪些人不能接种及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 同时发放接种知情同意书;④接种场所的准备:当接种场所选择在学校、幼儿园等单位时, 护士应提前到接种场所检查和指导接种用房数及面积, 房间的清洁、消毒;⑤疫苗及急救物品的准备:疫苗的领取、运输和保存要冷链化管理, 以保证疫苗的质量, 准备好急救药品及设备, 一旦发生严重的接种异常反应能快速及时地处理。

1.2.2 接种中的护理干预

①按照接种流程有组织、有次序地进行接种, 核实接种对象, 回收接种知情同意书, 询问健康状态及有无接种禁忌证、接种登记。②熟练掌握疫苗的操作技术:正确选择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剂量及接种方法, 以提高免疫的成功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做到安全注射和无痛注射。③正确使用疫苗:吸取疫苗前要充分摇匀, 正确使用皮肤消毒剂, 正确掌握疫苗开启后的有效时间。与受种者进行沟通:对婴儿给予亲切的微笑, 温柔地抚摸头部、背部, 以消除其陌生感;对幼儿、学生指导正确的接种体位, 用鼓励、赞扬的话语增强其自信心, 消除其恐惧感;对情绪紧张的成人用轻松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

1.2.3 接种后的护理干预

①健康教育:告知受种者在指定点观察30 min, 交代接种后的反应、处理及其他注意事项。②合理选择观察场所:在门诊接种的人员, 安排在观察大厅, 备有开水, 放电视节目或音乐, 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学校、幼儿园的接种点可安排在教室, 由教师讲有趣的故事、开心的笑话来缓解孩子的紧张心理。③严密观察急性接种反应, 预防群体心因性反应的发生:护士巡视观察场所, 防止受种者之间交流接种不适感受。注意受种者的面色、表情, 有无不适症状, 发现异常症状者, 立即转入急救观察室, 与其他受种者分开,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严重者平卧、保温, 做好急救准备。注意区别是晕针反应还是过敏性休克。④整理接种现场, 做好接种资料的统计总结:正确处理好剩余疫苗, 外出接种要将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

2 结果

通过在医院承担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中运用护理干预, 安全、有效地完成了接种任务, 经统计接种率达90%, 接种反应发生率0.01%, 无一例群体性心因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常需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群体接种充分体现出免疫接种群众性、社会性、技术性、协调性、参与性的工作特点。护士作为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实施者, 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动员、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争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参与免疫工作[2], 使群体接种有组织、有次序、规范化进行,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接种率。接种技术操作决定了接种质量的高低, 护士应充分了解疫苗的特性, 熟练掌握接种技术, 积极应对集中、大量的接种任务, 增强工作的责任感, 忙而不乱, 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护士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善于发现群体接种中的异常反应, 快速、准确地处理。通过护士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护理干预, 达到提高接种质量, 保证免疫接种安全有效。

随着国家扩大免疫的实施, 通过疫苗接种, 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群体性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心因性反应是在群体接种中关注的重点。心因性反应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一种以精神症状为主的临床反应, 任何情况的注射都可引起个体或集体发生反应, 是接种对象由于注射的焦虑或疼痛引起的一种精神性反应, 在公共场所可发生群体性癔病。护士应针对反应特点, 通过宣传教育、无痛注射、正面疏导、暗示治疗、仔细观察、适度处理等方法[3], 预防控制群体心因性反应, 确保群体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2005-09-20.

[2]徐琼, 代英.在计划免疫工作中应开展健康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2) :371-374.

[3]谢广中, 刁连东, 王树巧, 等.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45-160.

胃镜检查前心理干预的护理体会 篇2

自从德国PhilipBozzini膀胱镜的发明,内窥镜发展已有200多年历史[1],随之镜下检查及治疗技术日趋完善,其前的准备事项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心理干预是其关键的一个相关因素。

内窥镜技术是一种侵入性器械检查,插管时因需要通过咽部而刺激迷走神经,使患者有恶心、呕吐、咽部反射增强、呼吸急促等不适反应,故李英[2]通过对122例胃镜检查患者的护理研究发现,心理干预组检查完成较常规组时间明显缩短,插镜后干预组的肌肉紧张度、恶心、呕吐次数均较常规组降低、减少。由此证明心理干预在胃镜检查中的重要性。

因上述多种情况的存在,部分患者在检查前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表现,致使插镜困难,因此需要医护人员与患者亲密沟通、详细解释来进行心理干预,由此取得患者的信任及密切配合,否则不但会延长检查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的发生。此外,因为心理上的抗拒,可能导致部分患者放弃检查而延误诊断,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现就我院胃肠镜室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200例意欲放弃内窥镜检查患者的心理干预体会做一简要介绍。

1患者术前能够产生恐惧、焦虑等原因

据多个研究报道及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医疗知识匮乏,轻信既往患者的检查感受,在其脑海中无形中已形成了一种痛苦印象而出现抵抗、恐惧情绪。②对检查医师水平的怀疑,恐因水平差导致其受苦,甚至会给自己造成某些不良后果。③对内镜检查胃肠道疾病的优势及先进性不了解。

2针对上述情况,本人通过以下方法予以干预

2.1详细了解就医前的不适感,据患者的主诉,判定出此患者是否有不能耐受而意欲放弃检查的想法。如果有放弃倾向,既及时向其讲解胃镜检查的优势、必要性及检查的目的,坚定患者做检查的决心,打消退却的意念及想法。

2.2详细向患者讲述检查前的各項准备、确切检查时间及注意事项,如检查当日早晨需禁食水等。

2.3于待诊室内布设图文并茂的胃镜检查宣传栏,宣传此检查的适应症及相关知识,使患者能增加医学知识,并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此检查的必要性。

2.4对于老年、儿童及文盲患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口头详细陈述、解释,以消除种种顾虑、恐惧等心理。

2.5对于儿童、老人等特殊患者,检查时允许家属陪同,以缓解其心理压力,获得满意的配合。

2.6检查前反复告知患者检查时需全身肌肉放松,用鼻子吸气、嘴巴哈气,不能憋气,不能影响呼吸;有口水自行流至口外,不要咽下,以防窒息等配合注意事项,让患者事先有一个主观的认识。

总之,经上述心理干预,意欲放弃检查的200名患者均顺利进行了胃镜检查,无一例发生不良事件;并且,检查后患者表示,此检查能够耐受,并不像别人描述的痛苦、可怕。其中11例患者因心理干预检查,及早发现了息肉、溃疡型早期胃癌,为后期的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从而受益。因此,作为内窥镜室的医护人员,需耐心与患者沟通,详细与患者讲解,从心理的角度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延斌.医用内窥镜的发展与应用.山东医科大学学报[J].1994,4:18-20.

接种前护理干预 篇3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进行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无接种禁忌的300名儿童, 这些儿童均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其年龄在两个月~四岁之间, 其中进行口服疫苗的有135例, 进行注射疫苗的有165例。

1.2 方法

(1) 在为其进行接种前, 要做好摸底登记和宣教工作, 要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 为其进行摸底登记并且通过询问对儿童的健康状况作出相应的了解, 若儿童对鸡蛋或新霉素有过敏史、因免疫缺陷而正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有严重的慢性或急性感染疾病或者脑病以及神经系统等疾病则不能为其进行接种工作。按照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严格执行, 由受种单位进行对手中这和家属进行宣传并且要得到受种者监护人和受种者的知情同意并取得书面签字[1]。除此之外, 院方要做好人员安排和工作分配, 观察并注意此次接种疫苗的注射部位、禁忌证、性质、注意事项和剂量以及注射途径还有疫苗反应并对其不良反应作出相应的处理。医护人员应积极地与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耐心的为其介绍接种疫苗并解释对接种疫苗的疑问, 以减少或消除受种者和家长的恐惧心理, 从而促进接种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展开。 (2) 对接种场所进行选定, 选定接种场所不但要求光线充足而且还要求环境清洁, 所以要应禁止在教室里进行集体接种, 可选择在空气流通的临时专用的接种室或是卫生室进行。另外, 对于接种时间要合理安排, 对于学生接种疫苗的时间应尽可能地设在周五或周六的餐后并且距离放学和下班前半小时以上进行, 其原因是这样可以让接种疫苗的学生在接种后可以休息1~2 d, 若个别学生出现一般反应也会在休息的1~2 d内得以恢复[2]。 (3) 院方应搞好接种人员的培训工作, 派遣业务骨干去参加疾控中心的专项培训, 然后再由参加培训的业务骨干对免疫活动的人员进行培训, 除了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接种工作规范外还要使其对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防止严重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时能够迅速及时地进行处理, 应由设立应急小组并做好急救药物的准备。 (4) 院方要保证疫苗的质量, 为此应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并且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小组, 严格按照规定冷链化管理, 对其温度进行定时的监测, 尽量避免因疫苗保存不当而引起不良反应。在接种者进行接种时若出现任何异常反应当立即现场处理不及时记录并且及时报于区卫生局和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疾控中心。

2 结果

300例均接种完毕, 其中感觉不适的有5例, 其中2例出现乏力和头晕的症状, 由医师立即查看发现其呼吸稍急促, 面色潮红并且心率加快, 对此, 经过医师指导后, 使患者口服温开水并卧床休息, 作出相应处理后处都有所好转。

3 讨论

预防接种不仅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与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是, 而且还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行政行为。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目的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阻止传染病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并且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最终消灭疾病, 它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疾病控制重大事件和工作目标的需要, 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某些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进行有组织地使用预防性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近些年来, 问题疫苗事件的发生对受种者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并且造成了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疫苗的接种范围随着国家免疫实施的扩大也越来越广泛,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以及法律意识的提高与增强, 安全接种备受每个医务工作者和受种者的关注。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人的基本需要在于安全, 因此每个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护理安全, 必须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3]。在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现场, 儿童和家长比较多并且还会有部分儿童吵闹和乱跑, 为了防止接种儿童出现跌伤和撞伤以及漏种和重种等事故的发生、保持现场秩序和接种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以及确保儿童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安全和高效, 有必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的科学和合理并且高效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整个接种过程中, 因为有了护理人员对受种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对其各种不良反应的观察,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展开, 对儿童群体性预防接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琼, 代英.在计划免疫工作中应开展健康教育.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2) :371-374.

[2]梁晓峰, 罗会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25.

接种前护理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5~11日在我中心进行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无接种禁忌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共894例, 其中口服疫苗516例, 注射疫苗378例;年龄2个月~4岁。

1.2 方法

1.2.1 做好摸底登记与宣教工作, 与街道、居委和幼儿园取得联系,

由我中心计免专职人员负责摸底评估登记, 仔细询问儿童健康状况, 有严重的急性、慢性感染疾病或对新霉素、鸡蛋有过敏史、免疫缺陷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脑病、神经系统等疾病儿童不能接种, 对无接种禁忌的儿童发放知情告知书 (通知单) 或电话通知, 告知接种时间、地点、签名、户籍、现住址等事项, 同时告知社区电话, 耐心做好接种疫苗的解释工作, 消除家长和受种者的恐惧心理。1.2.2接种前由市和区督导接种点, 应尽量在社区接种, 选择宽敞明亮、空气流通、符合接种标准的房间, 尽量不设临时接种点接种[2];要有明显标志, 需张贴补充免疫横幅、标语、宣传单、接种禁忌、注意事项等;接种相关物品、疫苗和冷链的准备、急救药品和物品按照预约受种人数的比例备齐备足;避免重复接种[3]。

1.2.3 接种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使用合格的疫苗, 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

(1) 婴幼儿消除恐惧感:因儿童年龄太小, 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不集中, 接种前接种人员可摘掉口罩, 用亲切的语气, 和蔼的态度, 温柔的目光, 轻柔的触抚, 家长的安抚来吸引婴幼儿的兴趣, 消除其陌生感和恐惧感, 使接种工作顺利进行。 (2) 学龄前儿童用榜样激励法:学龄前儿童的自控能力、认知水平、注意力和感知较婴幼儿高, 对于注射也有较强的恐惧感。此时可通过工作人员和家长们的鼓励和表扬, 挑择1~2个活泼勇敢的儿童先接受注射, 给其他紧张的儿童树立榜样, 在注射时用真诚和友善的心态, 细心和耐心的询问, 用赞许的语言, 鲜艳的图片, 一些感兴趣的小礼物使其在注意力被分散时心情和肌肉都得到放松, 分散对注射的恐惧感。 (3) 心理放松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稳定儿童情绪:针对预防接种门诊, 一个温馨和谐, 可爱具有活力的环境, 可以给儿童带来稳定的情绪, 所以可以设置为比较特色的儿童化环境气氛, 在四周张贴一些比较简单明了, 儿童容易理解的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和画面, 不仅提高儿童对预防接种的认识, 同时缓解儿童心理上的紧张与不安, 使其放松身心, 积极配合护士进行接种。并且隔离好观察室, 将接种好的儿童集中在观察室休息观察, 以防其进入候诊室或接种室, 大声哭闹影响别的儿童, 确保儿童顺利接种完成。

1.2.4 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接种后须留观30min, 留观区要有足够的场地, 干净整洁, 温馨舒适, 空气流通, 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备有玩具、图书及电视等, 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 还应告知家长注意以下几点:接种后让儿童适当休息, 不要剧烈运动, 防止着凉;保持注射部位干燥清洁, 不要反复揉搓, 避免感染;多饮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 2d内不要喝凉茶, 4h后才可以给接种儿童洗澡, 有不适随时告诉医务人员, 常见一般反应主要是腹泻、发热、烦躁、红肿、硬结、疼痛等[4], 如有疑似异常反应及时告知。

2 结果

本组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补充免疫接种894例, 共发生1例腹泻反应, 当天腹泻4次, 第2天就恢复了, 这是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一般反应, 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通过护理干预, 儿童对预防接种的配合程度明显提高, 有效预防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近年来, 不少地区发生了问题疫苗事件, 不但危及受种者身心健康, 还造成了很多不良社会影响。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 安全接种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和受种者关注的焦点。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 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本次894例儿童脊灰和含麻成分疫苗补充免疫, 是在疫苗接种规范操作的基础上结合护理干预进行的, 这就求医务人员对专业知识了解到位, 儿童心理特点知识也必不可少。同时要懂得善于与儿童沟通和充满爱心, 对每位儿童多鼓励, 热心接待每一位儿童及其家长。以达到人性化、亲情化护理, 给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上得到更好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姜文国, 史晓光, 冯辉, 等.预防接种规范与相关疾病免疫预防[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7:68-69.

[2]梁晓峰, 罗会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25.

[3]夏宪照, 罗会明.实用预防接种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接种前护理干预 篇5

关键词:预防接种,儿童,护理干预,社区

小儿预防接种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效益高, 保证小儿身体健康和成长、预防疾病的一种最有效、方便、经济的手段[1]。如何在小儿预防接种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提高预防接种质量的关键, 我院自2009至2011年间在本社区范围内共收治了482例预防接种儿童, 通过对部分儿童实施接种前干预、接种中干预和接种后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9至2011年间在本社区范围内收治的482例预防接种儿童, 其中男性264例, 女性218例, 年龄3个月~6岁, 平均年龄 (2.7±1.1) 岁。接种疫苗种类包括: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随机将两组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41例, 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以及接种疫苗种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儿童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儿童给予接种前、接种中及接种后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做法如下:

1.2.1 接种前护理

对社区内每个新出生儿童及学龄前儿童, 建立计划免疫档案, 定期进行筛查和整理, 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及预防接种情况。预防接种前向儿童家长介绍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 强调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告知疫苗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 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2]。同时, 积极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心理干预, 耐心、真诚的与儿童及家长沟通, 安慰其紧张、恐惧的不良心理, 以便积极配合接种。创造良好的预防接种环境对提高儿童及家属依从性和满意度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接种场所要保持干净整洁, 光线明亮, 空气流通, 并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接种室内可张贴儿童壁画以增加儿童的亲切感。

1.2.2 接种中护理

检查各种疫苗制品标签包括名称、生产批号、生产单位及有效期, 并做好登记, 检查药瓶有无裂痕, 药液有无混浊、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 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3]。接种时, 儿童应取斜卧位或环抱坐位, 以减轻儿童疼痛感, 接种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疫苗, 并做到剂量准确、方法正确、动作娴熟轻柔。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 可通过抚触或使用玩具来转移其注意力, 以免因哭闹呻吟而影响到接种的进行, 对年龄稍大的儿童可通过交谈和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 使其能够配合接种。接种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儿童的各种症状及表现, 当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等虚脱症状时, 则提示儿童可能过于疲劳、饥饿和紧张, 应让其仰卧, 放低头部, 并给予口服适量糖水以缓解症状。疫苗接种完成后, 针头拔出时应马上用无菌干棉球在皮肤上稍压一下, 防止疫苗流出或出血[4]。

1.2.3 接种后护理

接种完毕后儿童应在留观室静坐休息, 观察30min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发现异常症状者, 立即转入急诊室进行治疗。将使用剩余的疫苗放回制定位置, 一次性针头应集中放置, 并做好疫苗的使用登记工作。儿童离院前护理人员应做好出院指导工作, 疫苗接种后要注意休息,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避免剧烈运动, 并要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保持皮肤和衣物的清洁、干燥, 接种疫苗后2d内不要洗澡。对于接种后出现的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但在短期内可自行缓解, 告知家长不必过于恐慌, 并提醒家长每次接种的间隔时间, 使其按时前来接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接种过程中的依从性以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儿童预防接种依从度为97.7% (213/218) , 对照组儿童依从度为72.0% (157/218) , 依从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儿童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0.0%, 显著高与对照组的8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儿童机体免疫系统尚处在发育阶段, 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 是传染病的主要易感人群之一[5], 因此预防接种对儿童的健康和成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预防接种儿童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儿童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芳, 邱桂华, 万桂荣.儿童预防接种的系统性护理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 2012, 41 (1) :94-95.

[2]曲艳珍, 张立晶.小儿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3) :218.

[3]赵新梅.预防接种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1) :1035-1036.

[4]王丽英.小儿预防接种全程护理干预[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24) :4394-4395.

术前心理干预的临床护理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100例择期手术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57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6.5±6.8) 岁。将100例患者随即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个5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麻醉方式、手术种类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由病房护理人员于手术前1d进行术前常规护理。B组由手术室高年资护理人员下到各病房进行心理干预术前护理。B组护理具体内容:①核对患者信息。②查阅病例, 了解病情及手术部位及手术方法。③针对手术种类, 跟患者进行细心交流, 仔细认真听取患者对手术的看法与要求, 给予患者倾述的机会, 给予心理健康教育, 使患者主观上了解手术, 接受手术治疗。④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过程, 解析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操作, 使患者对为手术过程有一定的认识, 能更好的配合护理及手术操作。⑤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及格局, 以及手术过程中需使用的各种监护设备, 让患者早一步对手术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 缓解患者进手术室时的紧张心理。

1.3 评估方法

干预前和术前 (干预后) 采用焦虑自评评量表 (SAS) 评价焦虑程度[1], 60~90分为中度及以上焦虑, 50~59分为轻度焦虑, <50分为正常。观察手术中患者生命情况及手术疗效, 手术后并发症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与分析

两组患者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评估比较, 两组数据都明显增高。见表1。

注:*P>0.05, 于A组比较

2.2 干预前和干预后 (手术前) 焦虑程度评估比较, 见表2。

注:*P<0.05于A组比较

2.3 手术后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估比较。见表3。

注:两组比P<0.05, 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手术是外科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无论手术多么重要, 也无论手术大小, 对患者来说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 常常被人们视为人生的不幸。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心理负担比其他治疗都显得较为严重。患者对手术顾虑重重、焦虑、紧张、恐惧[2]。手术室整体护理模式下, 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心理干预, 手术室护理人员走出手术室, 到病房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 术后随访工作。手术患者真正获得一个连续、无间歇的整体护理, 另方面, 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多方面的需求, 设计个体患者的最佳护理计划并使之得到实施[3]。术前访视,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可以降低患者的应激程度, 减轻心理压力, 有利于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通过术前访视, 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干预, 可使患者感到被尊敬和被关心, 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和安全感, 对手术充满信心[4]。本研究结果表明, B组患者实施手术前心里干预后, 明显缓解了紧张的情绪, 降低了患者对手术的各种应激焦虑和恐惧。本研究认为, 手术前心里干预可以消除手术患者心理紧张反应, 降低患者焦虑程度。术前心理干预在降低手术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可能是机体为个体在应激事件发生前对其有一定程度了解可相对缓解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有效的术前心理干预, 对降低手术患者焦虑、紧张、恐惧程度, 减少手术的应激反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手术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和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性43例, 女性57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6.5±6.8) 岁。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各50例, 对B组患者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心理行为的干预, A组由病房进行常规术前护理。结果 经手术室护理人员心理干预后, B组紧张、焦虑程度明显低于A组 (P<0.05) , 手术患者满意度B组明显高于A组 (P<0.05) 。结论 通过心理干预,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创造良好手术氛围, 可以减少手术患者的焦虑紧张程度, 为手术治疗顺利进行提供基础。进而减少手术并发症, 促进康复。

关键词:术前,心理干预,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特刊) :124-131.

[2]李映兰, 刘盈, 曾慧, 等.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8-79.

[3]魏革, 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24.

上一篇:合理、有效、安全用药下一篇:新闻调查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