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方法(精选12篇)
接种方法 篇1
疫苗种类很多, 常用于健康动物。牛常用疫苗包括以下多种:
1、口蹄疫免疫
在可能流行口蹄疫的地区, 每年春、秋两季用同型的口蹄疫弱毒疫苗接种1次, 肌肉或皮下注射, 1~2岁牛1毫升, 2岁以上牛2毫升。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4~6个月。本疫苗残余毒力较强, 能引起一些幼牛发病, 因此1岁以下的小牛不要接种。对猪也有致病力, 故不得使用本苗给猪免疫。接种本苗的牛、羊和骆驼也不得与猪接触。
2、狂犬病免疫
对被疯狗咬伤的牛, 应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 颈部皮下注射2次, 每次25~50毫升, 间隔3~5天。免疫期6个月。在狂犬病多发地区, 也可用来进行定期预防接种。
3、伪狂犬病免疫
疫区内的牛, 每年秋季接种牛羊伪狂犬病氢氧化铝甲醛苗1次, 颈部皮下注射, 成年牛10毫升, 犊牛8毫升。必要时6~7天后加强注射1次。免疫期1年。
4、牛痘免疫
牛痘常发地区, 每年冬季给断奶后的犊牛接种牛痘苗1次, 皮内注射0.2~0.3毫升。免疫期1年。
5、牛瘟免疫
用于受牛瘟威胁地区的牛。牛瘟疫苗有多种, 我国普遍使用的是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 适用于朝鲜牛和牦牛以外所有品种的牛。本苗按制造和检验规程应就地制造使用。以制苗兔血液或淋巴、脾脏组织制备的湿苗 (1:100) , 无论大小牛一律肌肉注射2毫升, 冻干苗按瓶签规定的方法使用, 接种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以上。
6、炭疽免疫
经常发生炭疽和受该病威胁地区的牛, 每年春季应作炭疽菌苗预防接种1次。炭疽菌苗有3种, 使用时, 任选1种。
1) 无毒炭疽芽胞苗
1岁以上的牛, 皮下注射1毫升, 1岁以下的0.5毫升。
2) 第二号炭疽芽胞苗
大小牛一律皮下注射1毫升。
3) 炭疽芽胞氢氧化铝佐剂苗或称浓缩芽胞苗
为上两种芽胞苗的10倍浓缩制品, 使用时以1份浓缩苗加9份20%氢氧化铝胶稀释后, 按无毒炭疽芽胞苗或第二号炭疽芽胞苗的用法、用量使用。以上各苗均在接种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
7、气肿疽免疫
对近3年内曾发生过气肿疽的地区, 每年春季接种气肿疽明矾菌苗1次, 大小牛一律皮下接种5毫升, 小牛长到6个月时, 加强免疫1次。接种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约6个月。
8、肉毒梭菌中毒症免疫
常发生肉毒梭菌中毒症地区的牛, 应每年在发病季节前, 使用同型毒素的肉毒梭菌苗预防接种1次。如C型菌苗, 每牛皮下注射10毫升。免疫期可达1年。
9、破伤风免疫
发生破伤风的地区, 应每年定期接种精制破伤风类毒素1次, 大牛1毫升, 小牛0.5毫升, 皮下注射, 接种后1个月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当发生创伤或手术 (特别是阉割术) 有感染危险时, 可临时再接种1次。
10、牛巴氏杆菌病免疫
历年发生牛巴氏杆菌病的地区, 在春季或秋季定期预防接种1次;在长途运输前随时加强免疫1次。我国当前使用的是牛出血性败血病氢氧化铝菌苗, 体重在100千克以下的牛4毫升, 100千克以上的6毫升, 均皮下或肌肉注射, 注射后21天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9个月。怀孕后期的牛不宜使用。
11、布氏杆菌病免疫
在布氏杆菌病常发生的地区, 每年要定期对检疫为阴性的牛进行预防接种。我国现有3种菌苗。一种是流产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只用于育成牛, 即6~8月龄时免疫1次, 必要时在怀孕前加强免疫1次, 每次颈部皮下注射5毫升 (含600亿~800亿活菌) 。免疫期可达7年。另一种是布氏杆菌羊型5号冻干弱毒菌苗。用于3~8月龄的牛, 可皮下注射 (用菌500亿/头) , 也可气雾吸入 (室内气雾时用菌250亿/头, 室外用菌400亿/头) 。免疫期1年。以上两种菌苗, 公牛、成年母牛和孕牛均不宜使用。第三种是布氏杆菌猪型2号冻干弱毒菌苗, 公、母牛均可用, 孕牛不宜, 以免引起流产。可供皮下注射、气雾吸入和口服接种, 皮下注射和口服时用菌数为500亿/头, 室内气雾吸入为250亿/头。免疫期2年以上。因此每隔1年免疫1次, 达到国家规定的“消灭区”指标时停止免疫接种。
气雾免疫是将稀释的菌苗装入特制的雾化器内, 通过压缩空气的喷射, 将液体菌苗雾化成直径10微米左右的粒子, 被牛吸入而免疫。室内气雾免疫时, 将喷头由门窗缝伸入室内, 保持与牛头同高, 向四面均匀喷射, 喷完后, 让牛在室内停留20~30分钟。室外气雾免疫时, 须将牛群赶进四周有矮墙的圈内, 对准牛头喷射, 同时驱赶牛群, 保证每头牛有均等机会吸入菌苗。喷完后, 让牛在圈内停留20~30分钟。口服时, 先用适量冷水拌湿精料, 再拌入稀释好的菌苗, 充分拌匀, 让牛采食, 或者掺入少量饮水中, 让牛饮服。喂菌苗前, 牛应停食或停饮半天, 喂完菌苗半小时后, 方可按常规饲喂。用菌苗前后1周不得使用抗生素药物或含抗生素的饲料。人对羊型5号弱毒菌苗有感染力, 使用时应加强防护。
12、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免疫
疫区和受威胁区域的牛应每年定期接种牛肺疫兔化弱毒苗。接种时, 按瓶签标明的原胸水量, 用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50倍, 臀部肌肉注射, 牧区成年牛2毫升, 6~12月龄小牛1毫升;农区黄牛尾端皮下注射, 用量减半;或以生理盐水稀释, 于距尾尖2~3厘米处皮下注射, 大牛1毫升。6~12月龄牛0.5毫升。注射后出现反应者可用“914” (新胂凡纳明) 治疗。接种后21~28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
接种方法 篇2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乙脑疫苗并不属于计划免疫范畴,而属于群众自愿自费注射。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夏秋季流行经蚊子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表现为:潜伏期为5-15天,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严重者高达39℃-40℃。
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恢复期: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达约10%-20%左右。
部分病人(约30%左右)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痴呆、半身不遂、精神失常、记忆力和智力减退等。
二、什么是乙脑灭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5ml
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
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C以下。
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
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
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
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禁忌: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注意事项: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用;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
三、什么是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5ml
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注意事项: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前变色(红),不可使用。
四、乙脑疫苗的注射时间和有效期
乙脑灭活疫苗:国家免疫程序规定基础免疫共注射两针,出生后满6月龄的.宝宝开始接种第一针,7-10天后接种第二针,1岁半至2岁龄(18月龄至24月龄)及4岁时各加强免疫一针,6岁时再加强免疫一针。
对于流行地区的宝宝,应对于6岁以下乙脑免疫史不详或未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的宝宝进行应急接种。
乙脑减毒活疫苗:1岁龄时接种第1针,2岁龄时加强免疫一针,7岁龄时再加强免疫一针。
发热、急性疾病及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既往对抗生素有过敏史者以及对过敏性体质的人均不可注射。
五、接种乙脑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
1、疫苗接种应在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完成。
2、接种前应询问量否有过敏史。
3、认真、仔细检查疫苗的质量,若液体疫苗有混浊、变色、异物、曾经冻结,均不得使用。
4、应备有1‰的肾上腺素,以备发生过敏性休克时急救用。
5、液体疫苗临用前,每5毫升疫苗中加入0.1毫升的亚硫酸氢钠溶液,混匀后可把疫苗中的甲醛中和掉,能减轻注射疫苗时产生的疼痛。
6、接种乙脑疫苗一般无反应,个别有发热、头晕等症状。
如有皮疹者应注意观察,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
乙脑疫苗的方法
每瓶0.5ml,8月龄和2岁儿童注射0.5ml,含乙型脑炎活病毒不低于5.4lgpfu,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进行皮下注射。
六、乙脑疫苗有何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全身反应
首先表现为发烧.轻度为37-37.5度,中度为37.6-38.5度,39度以上为重度发热.除此之外,部分宝宝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以上反应一般多在24小时之内消退,很少持续3天以上,如果重度发烧可服用退烧药,一般体温恢复到正常后,其他症状也就消退,如果高烧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局部反应
接种方法 篇3
关键词:大薯;炭疽病;接种方法;病情指数;抗病评价
中图分类号:S43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174-02
薯蓣家族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薯被公认为是薯蓣中分布最广、最多的种[1]。大薯(Dioscorea alata)别称参薯、脚板薯、菜山药,为薯蓣属单子叶藤本植物,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均有种植,是四大薯类作物中营养最丰富的作物,在非洲一些国家是仅次于木薯的主粮。
炭疽病发病可从苗期开始一直到采收,严重影响大薯的生长及薯块的产量。来自加勒比、南太平洋、西非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统计结果表明,该病严重时导致产量下降90%,几种常见的栽培种都缺乏抗性[2-3]。炭疽病(胶孢炭疽菌)引起叶片坏疽并且藤蔓枯萎,导致光合作用表面积的下降并且伴随着薯蓣块茎产量的下降。在块茎形成前或者是形成期间病害的流行对块茎产量的影响是极大的。炭疽病可发生在全株,包括叶片、藤蔓、薯块,带病的种薯、土壤会持续影响,甚至导致绝种[4]。在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多雨的天气更有利于大薯炭疽病的发生和发展。在法国西部和尼日利亚侵染薯蓣类作物的炭疽病病原菌表现出遗传性和致病性的明显差异[5-8]。国内外大多采用离体叶片进行抗性鉴定,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该法并未能完全反映种质的抗性水平且重复性比较差。由于大薯在种植时主要采用薯块育苗,进行苗期抗性鉴定需要大量的薯块,且生产周期上无法满足准确可靠的抗病性鉴定的试验要求。用组培苗进行大量基因型的快速筛选对于胶孢炭疽菌的毒力和侵染力的分析是精确有用的[9],组培苗还可用于栽培种-分离物互作的研究和研究侵染进程[10-11]。更进一步,组培苗可用于评价栽培种对特定分离物的反应。这些对于非当地的胶孢炭疽菌的筛选和国家交流项目的薯蓣评价是可行的[12]。因此,本研究欲采用已分离鉴定的炭疽病菌对大薯组培苗进行抗性鉴定,筛选最佳的接种方法。目前,笔者所在课题组已经收集了我国南方地区160份的大薯种质资源,建立了我国的薯蓣种质资源圃,分离鉴定了100株来自薯蓣的炭疽病菌株,建立快速有效的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对于我国大薯抗性种质资源的筛选十分必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菌株:DJ01(分离自海南儋州大薯)、SY01(分离自海南海口山药);供试大薯:Da87、Da115;盆栽基质:营养土 ∶ 陶粒 ∶ 草木灰=3 ∶ 1 ∶ 1。
1.2 试验方法
1.2.1 大薯组培苗的獲得 以幼嫩的大薯实生苗的单个带节茎段为外植体,经自来水冲洗30 min,用75%乙醇浸泡15 s,选用0.1%HgCl2处理8~10 min,再用无菌水洗3~5次。将消毒好的带芽茎段接种到培养基(MS+3%蔗糖+03%植物凝胶,pH值5.8)中。无菌苗培养2个月,选择长出5~8张叶且已生根的材料进行炼苗。炼苗1周后移栽至营养钵,待植株叶片开始恢复生长后进行接种。
1.2.2 接种菌孢子的制备 先将菌种接在PDA 平板上进行活化,在28 ℃下培养7 d,经过过滤纯化后收集孢子配置悬浮液。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将供试菌株的孢子悬浮液分别配制成3个浓度:3×105、 3×106、3×107个/mL。
1.2.3 接种方法 接种采用喷雾法、多针接种法、涂抹法进行试验。采用2种菌株接种2种大薯种质,分别用上述3种浓度处理,每个处理10株苗,设置3株接种水作为对照,试验重复3次。接种时室温为(26±2) ℃,用塑料薄膜覆盖,黑暗保湿2 d,之后揭开覆盖,自然光照下培育。接种12 d后开始调查发病情况及统计病情指数。
1.2.4 病叶分级 大薯炭疽病室内苗期抗病性调查分级标准:0级,无症状;1级,病斑直径0~1.0 mm,有1~2张叶发病;2级,病斑直径在11~20 mm,有2张真叶发病,或有少数大斑;3级,病斑直径在21~30 mm,并产生孢子,或有2张以上叶片发病,病株出现落叶,株形不正常;4级,有许多大斑,大量产生孢子,病株大量落叶,近枯死或枯死。
(1)病情指数。将参试品种的发病级别按病情指数计算式换算成该种质的病情指数,换算公式如下:病情指数(DI)=∑(株数×病级数)/(总株数×最高病级数)×100。
(2)抗病性评价标准。薯蓣种质炭疽病抗性鉴定分为6个等级[13]:1级,免疫(immune,I),DI=0;2级,高抗(highly resistant,HR),0
1.2.5 菌株致病性分级 菌株致病性类型划分标准如下[14]:强(A):平均病情指数40.1~ 100.0;中(B):平均病情指数 20.1~ 40.0;弱(C):平均病情指数0.1~20.0;无致病力(D):平均病情指数为0。
1.2.6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AS软件进行Duncanss测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薯种质的炭疽病抗性鉴定
不同处理下大薯种质的病情指数均值(表1)表明:大薯种质Da115、Da87对炭疽病的抗性为中感(MS),Da115、Da87的病情指数差异极显著,Da115较Da87更易感病。
nlc202309011024
2.2 薯蓣炭疽菌菌株的致病力检测
由表2不同处理下薯蓣炭疽菌菌株致病后引起的病情指数均值表明:薯蓣炭疽菌菌株DJ01、SY01的致病性为中致病性,二者的致病力差异极显著,菌株DJ01的致病力较强。
2.3 不同接种菌液孢子浓度和不同接种方法对大薯炭疽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表3的2份炭疽菌菌株的3种孢子浓度接种2份大薯种质后的病情指数的统计结果表明:多针接种法和涂抹法的不同孢子浓度接种后病情指数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喷雾法的孢子浓度水平为 3×105、3×106个/mL之间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当孢子浓度水平为3×105个/mL时,涂抹法和喷雾法的病情指数较低,且差异不显著,未达到大薯种质病情指数的均值,不适于进行抗病性鉴定。当孢子浓度水平为3×106、3×107个/mL时,3种接种方法的病情指数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综合来看,多针接种法发病早,病情指数均高于2份大薯种质的平均病情指数和2份炭疽菌菌株的平均致病力,当孢子浓度水平为3×107个/mL时病情指数均值高达90.26,接近死亡,因此多针接种法不适合用于大薯种质的抗病性鉴定。喷雾法总体的病情指数较低,需要较高的孢子浓度才能达到适合的病情指数。当孢子浓度为3×106个/mL时,涂抹法的病情指数与大薯种质的平均病情指数和炭疽菌平均致病力较一致。因此最佳的接种方法为涂抹法,孢子浓度水平为3×106个/mL。
3 结论与讨论
目前,活体接种的结果能较充分地反映植株对病原菌的抗性,室内接种鉴定方法的研究能为抗性种质筛选提供可靠的依据。Onyeka等用3份大薯炭疽菌分离物(胶孢炭疽菌)来评价60份大薯栽培种的组培苗反应,认为组培苗提供了用于评价大量大薯种质的快速、可靠和健全的方法,可进一步用于田间的测试,这项技术降低了大量株系所需要的大面积土地[12]。Akem用喷雾法接种大薯抗病种质Dan087、TDa86/00620、TDa316以及感病种质TDa85/00257、TDa86/00607、TDa85/00250進行致病性试验,每个植株用2mL孢子浓度为1.6×106个/mL的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28 d后观察并记录植株的感病情况[15]。炭疽病菌孢子虽然是接种在活体植株上,但是发病周期较长。陈吉良采用大薯和山药的离体叶片进行菌株致病性鉴定和植株的抗性初筛,初筛结果往往与田间的抗性鉴定不一致,这可能与田间环境有较大差异相关,也可能是离体叶片与活体植株的差异导致的[16]。本试验中对于同一份材料的抗病等级是基于不同处理下病情指数的均值,在3种接种方法中基于这个均值进行衡量,多针接种法发病快、发病较严重,但是较难比较种质之间的抗性差异;喷雾法发病较慢,需要较多的孢子进行侵染;相比之下,涂抹法较适中。在3种孢子浓度侵染时,孢子浓度为3×105个/mL时,仅在多针接种法中表现出较高的病情指数,而在涂抹法和喷雾法中均表现为较低的病情指数;浓度为3×106个/mL时,多针接种法有较高的病情指数,而喷雾法有较低的病情指数,涂抹法较适宜;浓度为3×107个/mL时,多针接种法接种的植株接近死亡,适宜用涂抹法和喷雾法。因此,本研究表明,当孢子浓度水平为3×106个/mL时,涂抹法最适宜大薯组培苗的抗病性鉴定。
参考文献:
[1]Anon. Annual report of project 13:Improvement of yam-based systems[R]. Ibadan,Nigena:IITA,1998.
[2]Winch J E,Newhook F J,Jackson G V H,et al. Studies of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disease on yam,Dioscorea alata,in the Solomon Islands[J]. Plant Pathology ,1984,33(4):467-477.
[3]McDonald F D,Alleyne A T,Ogarro L W,et al.Yam anthracnos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islands of the Eastern Caribbean-successes and research advances in disease management[J]. Tropical Agriculture,1998 75:53-57.
[4]Kutama A S,Auyo M I,Binta S B,et al. Combating yam anthracnose in Nigeria:a review[J]. Standard Researc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2013,1(3):21-26.
[5]Abang M M,Hoffmann P,Winter S,et al. 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among isolates of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from yam(Dioscorea spp.) in Nigeria[J].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2004,152(1):21-27.
[6]Abang M M,Fagbola O,Smalla K,et al. Two genetically distinct populations of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causing anthracnose disease of yam(Dioscorea spp.)[J].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2005,153(3):137-142.
nlc202309011024
[7]Frézal L,Jacqua G,Neema C. Etude de la diversite genetique de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agent causal de lanthracnose de ligname blanche en Guadeloupe.[C]//Tours,France: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nt Diseases,2003.
[8]Frézal L. Etude de la diversité génétique de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responsable de Ianthracnosse de Iigname alata (Dioscorea alata) en Guadeloupe[D]. Paris,France:Université de Paris-Sud,2005.
[9]Abang M M,Green K R,Wanyera N W,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from yam (Dioscorea spp.) in Nigeria[C]. Ibadan,Nigeria:I Proceedings of the 7th Triennial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opical Root Crops,African Branch,1998:613-615.
[10]Green K R,Abang M M,Iloba C. A rapid bioassay for screening yam germplasm for response to anthracnose[J]. Tropical Science ,2000,40:132-138.
[11]Onyeka T J,Petro D,Etienne S,et al. Optimizing controlled environment assessment of levels of resistance to yam anthracnose disease using tissue culture-derived whole plants[J].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2006,154(5):286-292.
[12]Onyeka T J,Pétro D, Ano G,et al.Resistance in water yam(Dioscorea alata) cultivars in the french west indies to anthracnose disease based on tissue culture-derived whole-plant assay[J]. Plant Pathology,2006,55(5):671-678.
[13]王 智. 山藥种质资源抗性鉴定、抗病机制研究和遗传多样性分析[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4.
[14]李 越,刘云龙,李 凡,等. 非洲菊根腐病品种抗病性鉴定及病原菌的致病性分化[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3(1):33-35,41.
[15]Akem C N. Yam die-back and its principal cause in the yam belt of Nigeria[J]. Pakistan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1999,2(4):1106-1109.
[16]陈吉良. 薯蓣炭疽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抑菌制剂的筛选[D]. 海口:海南大学,2011. 柴 虹,潘海珠,胡 浩. 酪酸梭菌与粪肠球菌的混合培养[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79-280.
儿童免疫接种护理方法刍议 篇4
1 正确认识疫苗
疫苗是将人工培养的微生物 (细菌或病毒) 本身, 或其组成物及其产物, 接种到人身上, 以预防该种微生物所致传染病的生物制品。疫苗按其性质又可分为活疫苗、灭活疫苗、组分疫苗和类毒素4类。活疫苗是用减弱了致病力的微生物制成的, 接种后在体内繁殖, 但不引起疾病;灭活疫苗是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死的微生物制成的, 故又称死疫苗;组分疫苗是由所提取微生物的蛋白质或多糖组分制成的;类毒素则是将微生物的毒素性产物经甲醛解毒而制成的。不论哪一种疫苗, 它所含有的免疫有效成分被称做抗原, 接种疫苗后, 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
主要供儿童用的疫苗有乙型脑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疫苗的作用机制是, 通过刺激幼儿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并与相应的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结合, 使其失去致病能力。抗体在体内维持的时间越长, 预防传染病的时间也越长。由于一种疫苗只能与一种细菌或病毒产生结合作用, 所以一种疫苗只对一种传染病有预防作用。尽管疫苗已经过杀灭或减毒处理, 但是仍保存着一定的毒性, 且疫苗在制作过程中难免会混有一些杂质, 尤其是异体蛋白质 (细菌、病毒和毒素也是异体蛋白质) , 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过敏反应。
2 儿童免疫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
2.1 局部红、肿、热、痛
儿童接种注射类疫苗后, 注射部位出现短暂的红、肿、热、痛的局部炎性反应是很常见的, 几乎每种经注射接种的疫苗都可能引起这种局部反应。比较明显的如破伤风疫苗等, 还可能同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注射部位有瘙痒感等反应。这些局部反应一般都比较轻微, 大多在两三天后消退, 属于接种疫苗的正常反应。还有一点必须注意, 注射处红肿越严重, 产生的抗体并不一定越多, 抗体在体内维持的时间也不一定越长;而局部无红肿反应也不一定等于不产生抗体。所以, 不能根据注射处有无红肿来判定预防接种的效果。
2.2 发热
接种疫苗后最常见的全身反应是发热。比较容易引起发热的疫苗有百白破、麻疹、流感、脑膜炎、甲肝等疫苗, 其中, 以婴儿3个月时首次接种的百白破三联疫苗所引起的发热较为明显。这种发热一般在接种疫苗后24 h内出现, 发热的同时还常常伴有乏力、嗜睡、烦躁和周身不适等全身反应, 少数婴儿还可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婴儿的体温都在38.5℃以下, 持续时间1~2 d, 很少超过3 d。
2.3 皮疹
皮疹也是常见的接种疫苗后的全身反应之一。如接种麻疹活疫苗后会出现类似麻疹样的皮疹, 接种水痘疫苗后也可能在接种后的1个月内出现类似水痘的皮疹。这是因为这些疫苗本身是减毒的活疫苗, 接种以后可以引起类似相应疾病的轻度感染。脑膜炎疫苗、甲肝疫苗等也有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皮疹, 但常常是一过性的。
3 原因分析
3.1 疫苗保管和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
3.1.1 体质过敏。对注射的疫苗本身或其中的添加物所含成分不适应, 所以局部有反应, 通常在注射后1 d内即会有红肿及发热的现象, 2~3 d消退。
3.1.2 细菌性发炎。因针头或皮肤消毒不完全, 或是疫苗本身储存过程被细菌污染, 会在注射的部位引起发炎现象, 局部化脓、蜂窝组织炎甚至引起全身化脓感染等。
3.1.3 如果注射后过度搓揉注射部位, 则药剂在皮下或肌肉内会扩散开, 造成疫苗接触面增加而引起强烈的局部反应。
3.1.4 疫苗储存、运输存在不符合要求的现象, 冰箱温度记录不及时、不准确, 难以保证疫苗的质量。
3.2 技术操作过程中存在误差
3.2.1 接种现场混乱、卫生条件差、接种人员技术不熟练、免疫程序不正规、注射器具被污染等, 易造成误差和发生异常反应, 引起医疗纠纷。
3.2.2 接种对象选择不当, 如慢性肾炎, 会因注射白百破混合制剂引起复发。
3.2.3 接种部位的错误, 如三角肌外下缘皮下注射部位过低, 近肘关节处可使局部反应加重, 甚至个别会引起桡神经损伤等。
3.2.4 疫苗剂量掌握不准确, 疫苗接种途径出现错误, 如皮内注射的卡介苗误注皮下而引起不良反应;将伤寒三联疫苗注入皮下过深达肌层, 可引起发热。
4 儿童免疫接种的护理方法
(1) 在接种疫苗后的24 h内, 有些儿童的体温会轻度上升, 这时应让儿童多喝白开水, 以促进其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和体温的降低, 通常不需要做其他处理, 一般在第2天就可以恢复正常。但如果儿童有高热或其他异常症状, 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2) 让儿童多休息, 避免剧烈活动或者过度劳累, 并且要注意保暖。因为接种疫苗会引起人体生理状态的暂时改变, 可促使某些已经潜在的疾病发作, 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 (3) 给儿童穿衣服或者脱衣服时, 要注意保护其注射部位, 避免磨破、擦伤, 造成该部位的继发性感染。 (4) 儿童在接种卡介苗后, 2~3周内局部会出现红肿硬结, 随后逐渐软化成白色小脓疱。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意保持儿童注射部位周围皮肤的清洁, 给其穿干净、松软的衣服, 避免抓挠注射部位, 必要时可将注射部位用纱布包上, 1~2周后该部位即可结痂, 愈合后会留下永久性的圆形瘢痕。如注射部位反应严重形成脓肿, 也不要切开排脓, 否则会使切口难以愈合。 (5) 给小儿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时, 可用凉开水将其溶解成糊状后服下, 或者用凉开水直接吞服。在儿童服药后1 h内不要给其吃过热的东西或喝热水, 以免降低疫苗的效果。
摘要:对适龄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是我国一项增强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为加强儿童免疫接种的安全性, 本文首先对疫苗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 通过对几种儿童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儿童疫苗接种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儿童,疫苗,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h.gov.cn, 2008.
[2]周怡, 席瑜钦.儿童疫苗的现状、问题及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 2005, (2) :34-38.
接种方法 篇5
一、设置:
1)左侧结构框→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用户权限(使用本系统默认设置,请勿
变动)
2)用户管理→密码修改→新密码→确认新密码→确定。
二、常规操作:
1)疫苗登记:左侧结构框→日常接种→导航栏→疫苗登记→新增→运转日期→温度→疫苗名称(下拉选项)→批号→厂家(下拉选项)→人份数→使用量(录入第二行时用Enter回车键)→保存→关闭。
2)建卡:导航栏→接种登记→建卡(在本辖区建卡,县一院出生的首针乙肝、卡介苗不建卡)→填写完成→确定(儿童编码自动产生)
3)数据备份:工具栏→数据维护→系统数据备份→欲备份文件路径(默认在D盘请勿变动)→确定→查找→我的电脑→D盘→cybermax→jhmy→backup→(查找到备份当前日期文件包)。
4)数据恢复:工具栏→数据维护→系统数据恢复→输入密码→确定→询问→是→(选中所需恢复文件,最近的备份文件)→选中→确定→恢复完毕。
三、日常操作:
1)已建卡儿童录入:导航栏→接种登记→查询→查询儿童姓名)→B返回→手工→手工录入方式→手工录入儿童疫苗接种→接种疫苗→地点→标记→批号→生产企业→医师→部位(同一时间不能在一个部位接种两次)→确定。
2)修改:接种登记→切换儿童资料→修改→保存→数据上传→上传(再次上传将替换掉前次上传的文件)。
3)文件上传国家数据库:导航栏→数据上传→上传(配置内容不可变动)。
4)查询:导航栏→接种登记→查询→重复条件设置→确定→查询。
接种方法 篇6
【关键词】 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47-02
2010年11月18日,根据患者崔XX病人的妻子周XX到市卫生局要求对崔XX接种狂犬疫苗后发生“脑炎”症状,怀疑是接种狂犬疫苗引起。市卫生局组织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于2010年11月23日经过调查诊断,出具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故不能确定接种狂犬疫苗为患者的发病原因”的诊断。病人家属因不服市异常反应诊断专家组的诊断,于2010年12月5日,到市医学会申请鉴定。市医学会受理后,以诊断结果不明确,对市异常反应专家组下发了《关于补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材料的通知》,要求市异常反应诊断专家组明确诊断。因此,市异常反应专家组重新组织专家,根据周XX(崔XX病人的妻子)2011年1月7日转来的X市医学会《关于补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材料的通知》,X市卫生局组织x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专家组成员,并且邀请X省异常反应鉴定专家库专家一起对崔XX接种狂犬疫苗疑似异常反应进行诊断。
专家组重新到病人救治的市中心医院进行了调查,听取了患者主治医师诊疗情况的汇报,然后通过查阅病历,与科主任、主治医师等讨论。到患者家中对其进行体格检查,以核实诊断,寻找可能的病因。并且到XX区新区医院对疫苗购进、接种实施等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患者一般情况及诊疗经过
患者崔XX,男,1976年3月11日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现居住在XX市XX区东升小区。该患者分别于2010年9月27日、9月30日、10月4日及10月11日接种了四剂次人用狂犬病疫苗。据患者家属反映,患者在接种完成第四剂次狂犬疫苗后于2010年10月13日因发烧到居住小区一诊所治疗,10月21日因“发热6天,四肢无力1天”到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治疗,入院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接种疫苗后”,给予皮质类固醇、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入院后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四肢肌力下降明显,听力受损,10月25日因呼吸困难转入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科进行治疗,进而发展至昏迷,呈广泛中枢神经损害。实验室检查:磁共振检查显示颈2-6节段脊髓变粗,腰锥穿刺颅内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增多。经中心医院请省立医院专家会诊后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不排除颅内感染及乙脑;接种疫苗后”。
2 疫苗和预防接种情况
患者崔XX被犬咬伤后于2010年9月27日在XX区新区医院进行了伤口处理,并按程序接种了4剂次人用狂犬病疫苗(患者拒绝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经调查,该单位具有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资质,接种人员具备狂犬疫苗接种资质,疫苗为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911097-3,效期2011年5月10日,疫苗自X区疾控中心购进,购进渠道符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储存和运输过程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的要求,接种程序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同批次疫苗全市共使用3947份,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3 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初步判定及依据
1月8日对患者神经系统查体: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应存在,双侧腹壁反射消失。四肢肌肉萎缩,双足趾下垂。四肢肌力0级,四肢软瘫,四肢反射未叩出。双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阴性。根据患者出现发热,四肢无力,病情进展迅速,发展至昏迷,呈广泛中枢神经损害,依据病因及发病过程,符合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诊断。引起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病因有多种,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而接种Vero细胞狂犬病纯化疫苗引起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确诊病例尚未报道。
总之,我们找不到支持接种Vero细胞狂犬病纯化疫苗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有联系的、直接的、有力的证据。通过专家充分討论,一致认为崔XX所患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并按要求及时把诊断结果上报了市卫生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4 讨 论
4.1 笔者认为,市疑似预防诊断专家组两次出具的诊断是一直的,该病例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4.2 本文报道的病例,经中心医院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不排除颅内感染及乙脑;接种疫苗后”。一是医院既然当时怀疑是播散性脑脊髓膜炎,为何不检查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的结果。他们的结论很难服人。二是写了“接种疫苗后”,是引起病人找接种门诊的主要原因。
4.3 现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好多医院或者救治单位,尽量把病人或者诊断不清楚的病因,说成是其他原因,至少和自己或者单位没有关联。
4.4 现在网络信息传播很快,好多问题没有澄清之前就开始炒作,是造成了病人上访或者闹事的原因。
4.5 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最好的手段,但因个体的差异,造成了很多上访事件。尤其是很多病例,是否是疫苗引起,没有很好的或者是直接的监测方法,造成了工作的被动。
参考文献
[1] 赵铠,章以浩,等.医学生物制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10-931.
家禽免疫接种的途径和方法 篇7
1 点眼、滴鼻免疫法
点眼、滴鼻免疫法是通过上呼吸道或眼结膜进入体内的一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新城疫Ⅱ系、L系, 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和传喉弱毒苗的接种。免疫时将1000羽份疫苗稀释于一瓶专用稀释液中或33m L灭菌生理盐水充分摇匀。用标准滴管, 将一滴疫苗垂直滴入雏鸡眼睛或一侧鼻孔里 (用手按住另一侧鼻孔) 。
点眼、滴鼻是预防呼吸道病的最佳免疫方法, 尤其是鸡新城疫。这种方法对幼雏能保证每只鸡普遍得到免疫, 剂量一致, 效果理想。
2 饮水免疫法
适用于大型养禽场, 家禽数量多, 逐只免疫时对禽群影响大, 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完成整群免疫。鸡新城疫I系及L系、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弱毒疫苗及禽脑脊髓炎疫苗通常饮水免疫, 饮水免疫省时省力, 但不能使每只鸡摄入疫苗量一致, 免疫抗体参差不齐。
免疫时应特别注意:
(1) 用于饮水法的疫苗必须是高质量的或者把疫苗量加足。
(2) 稀释疫苗的饮水必须不含有任何能使疫苗灭活的物质, 例如氯、锌、铜、铁等离子, 必要时要用蒸馏水。
(3) 饮水器要充足且放置均匀, (正常3倍) 以保证所有鸡能在短时间内饮到足够量的疫苗。饮水器具要干净, 饮水前必须彻底清除铁锈、脏物等, 以免降低疫苗效价。
(4) 饮水免疫前要停止饮水2~4h (视季节用饲料等情况而定) , 以便使鸡能尽快而又均匀地饮用疫苗, 饮完后经1~2h再正常供水。鸭饮水免疫比鸡好, 整个鼻部浸入水中, 增加了鼻咽粘膜接触疫苗的机会。
(5) 饮水中最好能加入0.5%的免疫专用奶粉或脱脂奶粉 (10L水加入30g脱脂奶粉) , 可延长疫苗活性。
(6) 稀释疫苗的用水量要适当, 正常情况下, 每1000羽疫苗, 1~2周龄用水5~10L, 3~4周龄15L, 5~8周龄20~25L, 8周龄以上40L。
(7) 饮水法免疫接种的间隔时间不要太长, 最好在1h内免疫完。
(8) 饮水免疫时, 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最好在清晨或傍晚。
3 气雾免疫法
通过气雾发生器, 使疫苗形成直径1~10μm的雾化, 随呼吸而进入鸡体内。气雾免疫不但省时省力, 而且对某些与呼吸道有亲嗜性的疫苗效果最好, 如鸡新城疫弱毒菌、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一般大型鸡场多推行气雾免疫法。但在支原体污染严重的地区禁止使用。
气雾法免疫对鸡群有一定干扰, 应予注意, 必要时于气雾免疫前后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和加大多维用量。气雾免疫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所用疫苗必须是高质量或把用量加足。
(2) 稀释疫苗应该用疫苗专用稀释液或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3) 雾滴大小要适中, 成鸡雾粒的直径应在5~10μm, 雏鸡30~50μm;气雾在鸡头上方50cm。
(4) 喷雾时房舍要密闭, 要遮避直射阳光, 保持一定的温、湿度, 最好在夜间鸡群密集时进行, 喷雾完成后待10~30min再打开门窗。
4 翼下刺种
适用于鸡痘疫苗、鸡新城疫L系苗等的接种。接种时, 将1000羽份疫苗稀释25m L疫苗专用稀释液中, 充分混匀, 然后用接种针或蘸水笔尖蘸取疫苗, 刺种于鸡翅膀内侧无血管处, 直到疫苗被完全吸收为止。小鸡刺种1针即可, 较大的鸡可刺种两针。
5 皮下注射法
疫苗通过毛细血管和淋巴系统吸收, 疫苗吸收缓慢均匀、维持时间长。此法广泛用于马立克氏病疫苗及各种灭活疫苗, 适宜于颈部皮下注射接种, 用手轻轻提起鸡的颈部皮肤, 从颈部中下段 (下1/3处) , 朝鸡体方向刺入, 使疫苗注入皮肤与肌肉之间。马立克氏病疫苗应用专用稀释液稀释, 然后每只雏鸡皮下注射1~2头份;灭活苗则按每种疫苗的说明量注射。
6 肌肉注射法
动物疫苗免疫接种方法的科学应用 篇8
1 接种前的准备
1.1 器械消毒
注射器、针头、滴管、刺种针、容器、喷雾器等接种器械, 在使用前要进行认真清洗和严格消毒。认真清洗与严格消毒同样重要, 以保证器械内没有残留消毒液、酸、碱及抗生素或其他可能影响疫苗效力的药物和物质。
1.1.1 操作要点
(1) 必须先用清水将接种器械冲洗干净。再将洗净的器械高压灭菌15m in, 或放入煮沸消毒器内, 加水淹没器械2cm以上, 煮沸30m in。待冷却后放入灭菌器皿中备用。
(2) 消毒时, 将玻璃注射器的针管、针芯分开, 用纱布包好;金属注射器拧松活塞调节螺栓;连续注射器拆开各部件, 退出玻璃管内的活塞, 避免胀裂玻璃管;针头成排插在多层纱布的夹层中;镊子、剪子等用纱布包好。
(3) 较大容器、喷雾器等器械使用化学药品消毒后, 必须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
1.1.2 注意事项
(1) 清水冲洗一定要保证到位。
(2) 注射、刺种等器械避免使用化学药品消毒 (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
(3) 高温灭菌后的器械, 充分冷却后方可应用。
(4) 器械 (包括新器械) 应当在使用前即时进行消毒, 逾期再使用应重新消毒。
(5) 使用一次性无菌塑料注射器, 应当注意检查包装和有效期, 确保未受污染。
1.2 疫苗稀释
需要稀释的疫苗应当按照疫苗说明书要求, 选择相应的稀释液, 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倍数正确稀释。
1.2.1 操作要点
(1) 配备稀释液的, 要使用专用稀释液进行稀释;没有配备稀释液的, 一般使用蒸馏水或凉开水稀释, 最好使用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2) 仔细查看疫苗瓶签上的头份或容量数, 再根据说明书要求的接种量认真计算稀释液用量。
(3) 稀释时先除去稀释液和疫苗瓶封口的火漆或石蜡, 用酒精棉球消毒瓶塞。
(4) 先用注射器抽取少量稀释液, 注入疫苗瓶中, 振荡, 使其完全溶解, 然后补充稀释液至规定量, 再充分摇匀。如原疫苗瓶装不下, 可另换一个已消毒的大瓶或容器。
1.2.2 注意事项
(1) 专用稀释液一般常温保存, 变质、过期的不能使用;稀释时稀释液要低温清凉, 不能使用热开水或温水稀释疫苗;稀释液中不能含有消毒剂、卤元素、以及锌、铜、铁、铝等金属离子。
(2) 稀释用注射器、针头、容器必须经严格清洗消毒。
(3) 禁止在稀释疫苗时加入抗菌药物。因为抗菌药物可直接杀灭或抑制弱毒菌苗的活性, 还可使稀释液酸碱度发生变化, 影响疫苗效力。
(4) 疫苗在稀释后失效加快, 一般情况下灭活疫苗应当于当天用完, 弱毒活疫苗应当在3~6h内用完, 在高温季节必须在2~3h内用完, 特殊疫苗要求在1h内用完。稀释后的疫苗不能冻结再用。
1.3 器材用品
按照工作计划, 做好器材用品准备: (1) 经过消毒处理的大中型动物的抓捕工具、保定器材和家禽的拦隔网、周转箱等; (2) 剪刀、镊子、消毒棉球、体温计、保温箱、冰块、消毒液、脱脂棉、纱布、记录薄和足量的针头, 以及消毒棉球等敷料收集瓶 (袋) 、针头回收器皿等; (3) 选择并调试好注射器、滴瓶、滴管或气雾器等; (4) 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和抗组胺药物等急救药品; (5) 必备的防护、照明等用品。
1.4 人员准备
应当保证人员充足。在开展免疫接种前将参加人员分工, 并明确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免疫接种应当由兽医专业人员操作或在兽医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1.5 动物保定
安排好饲养员等人员专门做好动物的抓捕和保定。动物抓捕、保定应当使用专用器械和用具。动物保定要切实到位, 禁止不加保定“打飞针”。抓放家禽动作要轻稳, 可将大群家禽分隔成几个小群, 以减少挤压。可利用鸡先天性夜盲的特点, 在傍晚后开展免疫接种, 以减小应激和避免惊群。
2 注射方法
注射是多数疫苗尤其是灭活疫苗最常用的免疫接种方法, 主要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穴位注射等。注射方法具有剂量准确、作用迅速、效果确实等优点, 大中型动物多使用此方法。缺陷是需消耗一定的人力和时间, 抓捕注射过程易引起应激反应。
2.1 注射器和针头的使用
金属 (装甲) 注射器实用、耐用、容量较大, 适用于大中型动物注射。连续注射器轻捷、方便、效率较高, 多用于家禽和小动物注射, 大中型动物的连续注射器也有使用。玻璃注射器型号多、价格低、选择性较大, 但易破碎的缺陷影响了使用。
2.1.1 操作要点
(1) 使用金属注射器要检查橡胶垫是否老化, 调节适宜的活塞松紧度, 每打一头动物都应调整好计量螺栓。
(2) 使用玻璃注射器要检查有无破损, 选择匹配的针筒和针芯。
(3) 使用连续注射器注射, 要检查注射器的气密性, 及时更换老化的橡胶垫。事先做好调试, 校正注射剂量, 减小注射误差。每次都要等疫苗完全吸进玻璃管中再行注射。随时注意检查排净玻璃管内存有的空气。
(4) 根据注射对象、剂量、方式等因素, 选择适合规格的针头;检查针尖是否锐利、畅通, 与注射器的连接是否严密, 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针头剔出不用。 (5) 注射后的针头都随即放入一个盛有清水的器皿中浸泡, 防止堵针, 待集中进行清洗消毒。
2.1.2 注意事项
(1) 在注射前必须认真仔细检查针头。
(2) 要做到注射一头动物更换一个针头, 使用后的针头不能用消毒液蘸一下或用消毒棉球撸一下再使用。注射器也要注意经常更换。
(3) 行针不要过猛、过强, 如发现弯针时, 应立即出针, 不可强行刺入。报废针头不能随时随地扔掉, 要与废弃物集中无害化处理。
(4) 疫苗注入后不要随即过早拔针, 针头应慢慢拔出, 避免注入的疫苗液从针眼流出。
(5) 出现断针时, 如深入皮下或肌肉内无法立即拔出, 要做好标记, 随后手术处理。
2.2 抽取疫苗
2.2.1 操作要点
(1) 抽取疫苗前, 先轻轻振摇疫苗瓶, 防止出现气泡, 使疫苗混合均匀;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瓶盖。
(2) 排净注射器、针头内水分;将针头刺入疫苗瓶液面下, 吸取疫苗。
(3) 需多次抽取的, 应当将针头留在疫苗瓶上, 用干酒精棉球裹好, 便于继续抽取使用。
(4) 注射前要排除注射器中空气, 针头朝上, 用镊子夹取挤干的酒精棉球裹住针尖处, 使针头排气溢出的少量疫苗液吸附在酒精棉球上。
2.2.2 注意事项
(1) 冷藏的疫苗, 在使用前要在室温中预温一段时间, 避免低温注射产生不良影响。
(2) 在每次抽取前都要再次轻轻充分摇动疫苗瓶, 特别是对含有佐剂的灭活疫苗, 更要注意摇动, 防止混合不均。
(3) 为防止污染, 严禁使用给动物注射过的针头再抽取疫苗。
2.3 注射部位消毒
2.3.1 操作要点
注射部位先用5%碘酊由内到外擦拭消毒, 再用75%酒精脱碘消毒。
2.3.2 注意事项
要在用酒精脱碘消毒后再注射疫苗, 否则碘酊可能与疫苗接触, 降低疫苗效价, 还可能引起局部刺激反应。有特殊要求的, 可直接用75%酒精消毒。猫对碘较敏感, 消毒时应避免使用浓碘酊。
2.4 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是将疫苗注射于肌肉内, 具有方法简便易行, 疼痛较轻, 稳定吸收的优点。
2.4.1 操作要点 (1) 部位选择
肌肉注射选择肌肉丰满、血管少、远离神经干的部位。牛、马、羊主要在颈部或臀部;猪多在耳后颈侧或臀部上方;犬、猫、兔注射部位可在颈部或股部后外侧肌肉;家禽主要在翅膀基部、胸部或腿部外侧肌肉。
(2) 针头选择
应当根据动物种类、个体大小、膘情状况以及疫苗性质等因素, 选择适合的注射针头以及恰当的入针深度, 以保证疫苗确实注入肌肉里。针头过长易伤及内脏、骨膜、血管、神经等;针头过短易将疫苗注入皮下脂肪;针孔过细注射不畅;针孔过粗注入的疫苗液容易倒流。
家禽肌肉注射弱毒冻干疫苗一般使用7号规格较短的针头, 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使用9号规格较短的针头。家畜肌肉注射多选用9~16号规格1.5~3.8cm长的针头, 如哺乳仔猪用9号1.5cm长针头、断奶仔猪用12号2.5cm长针头、母猪或大猪用16号3.8cm长的针头。
(3) 主要步骤
对家畜肌肉注射时, 先手固定注射部位皮肤, 后手持注射器, 针头垂直快速刺入肌肉, 再用先手固定针管和针头尾部, 后手回抽一下活塞, 如无回血, 即可慢慢注入疫苗。对皮厚或易惊的动物肌肉注射时, 为防止弯针断针, 可先将注射针头取下, 用后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紧持针尾, 对准注射部位垂直刺入肌肉, 然后接上注射器, 注入疫苗。
家禽胸部肌肉注射在胸部的上1/3处, 龙骨突两侧, 行针方向与胸骨大致平行, 与胸肌呈30°角左右刺入, 雏鸡深度为0.5~1cm, 较大鸡为1~1.5cm。翅膀基部肌肉注射时, 用手提起鸡的翅膀, 将针头向身体的方向刺入翅膀肌肉。腿部外侧肌肉注射多用于笼养鸡, 将针头向身体的方向刺入大腿外侧、膝关节上部肌肉丰满部位。尾部注射可以避免出现其他部位注射可能影响肉质的问题, 将针头向着头部方向, 沿着尾骨一侧刺入尾部, 不要过早拔针以防疫苗液渗漏。
2.4.2 注意事项
(1) 体质瘦弱的家畜一般不要在臀部注射, 以免误伤坐骨神经。
(2) 要注意进针的力度、角度和深度, 即使有适合的注射针头, 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肌体的损伤或免疫失败。如猪皮下有较厚的脂肪层, 将疫苗注入其内很难被吸收, 无法发挥作用。也不可将针头全部刺入组织中, 一般刺入全长的2/3即可, 以防止断针难于拔出。
(3) 家禽胸部肌肉注射部位不能太靠下, 更不能垂直刺入胸肌, 以防刺伤胸骨或刺入胸腔损伤肝脏等内脏器官, 也不能向前朝上进针, 避免打到嗉囊上。翅膀基部肌肉注射时, 小心刺破血管或损伤神经、骨膜。腿部外侧肌肉注射部位不能太靠下, 以防影响膝关节引起运动障碍或瘫痪。
(4) 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注入疫苗。
(5) 接种过程中, 对已经注射的动物要与同群或同圈动物有效隔开;不能隔开的, 可用颜色在动物体表某一部位作好明显的标记, 以免漏注或重注。
2.5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是将疫苗注入皮下结缔组织, 皮下毛细血管丰富, 吸收比较稳定和均匀。
2.5.1 操作要点
(1) 皮下注射应当选择皮薄、被毛少、皮肤松弛、皮下血管少和活动性较小的部位。牛、马等大型动物多在颈部的中1/3部位;猪多在股内侧或耳根后;羊多在腋下或股内侧;犬、猫、兔多在颈侧部、肩胛后部或大腿外侧;家禽多在颈背部下1/3处。选择适合的注射针头, 如家禽多使用9号规格较短的针头, 猪一般选用9号、12号针头。
(2) 家畜皮下注射:沿着家畜身体方向或皮肤自然褶皱, 两指捏住皮肤提起呈三角形, 沿三角形基部刺入皮下1~2cm, 缓缓注入疫苗, 用酒精棉球按住注射部位, 将针头拔出。
(3) 家禽皮下注射:向上提起家禽颈背部的皮肤, 针头方向与脖颈大致平行向后朝下刺入皮下, 使疫苗均匀分布在颈部皮下和肌肉之间。
2.5.2 注意事项
(1) 一定要捏住皮肤, 不能只捏住被毛或羽毛。
(2) 应当确实将疫苗注入皮下, 可轻轻拨动针头, 如在皮下会感到十分轻便。要防止针头刺穿皮肤而将疫苗打出体外。
(3) 家禽皮下注射要防止注入颈部肌肉内或刺伤颈椎, 注射部位不能太靠近头部, 避免引起肿头肿脸症状。
2.6 皮内注射
皮内注射选择皮肤致密、被毛少的部位。大家畜在颈侧、肩胛中央或尾根, 猪在耳外侧或耳根后, 羊在股内侧或尾根部, 鸡在肉髯部位。如羊痘弱毒活疫苗宜使用皮内接种。此外, 该方法还适用于某些诊断液的使用。通常用结核菌素注射器或1~2.5m L小注射器和小号短针头。
先手将皮肤绷紧固定, 后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稍斜皮面, 将针头刺入皮内0.3~0.5cm, 再用先手固定针管和针头尾部, 后手缓缓注入疫苗, 注射后迅速拔出针头, 切勿按揉。确实注射到皮内时, 推进有较大的阻力, 注射部位皮肤表面形成一个圆丘凸起。注意不要注入皮下。
2.7 穴位注射
某些疫苗要求采用穴位注射, 可诱导更好的局部免疫反应。如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 (T-P) 二联灭活疫苗采用猪后海穴 (交巢穴) 注射, 效果较好。
后海穴即尾根下方肛门上方的凹陷部位。注射时, 上提猪尾巴, 用7号、9号或12号针头在凹陷中央向内刺入, 仔猪可头朝下倒提起注射。进针时应当保持与直肠平行或稍偏上, 有很顺畅的感觉。根据猪龄大小掌握进针深度, 初生仔猪在0.5cm左右, 成猪在3.5cm左右。使用带软管针头注射可防止脱针或弯针。
2.8 胸腔注射
常用于猪气喘病弱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 疫苗一定要注入胸腔内, 肌肉注射无效。注射部位在右侧胸壁的肺俞穴、苏气穴副穴均可。使用细长的针头, 仔猪多用7号针头, 较大猪多用9号或12号针头。
肺俞穴位于倒数第6肋骨前缘与髋关节水平相交处。苏气穴副穴位于倒数第5、6、7 (有的定位在倒数第7、8、9) 肋骨前缘, 距背中线约6~10cm处, 注射时一般选择倒数第6或第7肋骨前缘的穴位。也可于右侧肩胛后缘的第3根肋骨前缘定位。注射前先剪毛消毒, 一手将注射部位皮肤向前移动1cm左右, 用以防止空气窜入胸腔, 另一只手将注射器针头与胸壁成垂直刺入, 阻力消失即可, 回抽为真空后注入疫苗。拔针后, 要压紧皮肤, 局部消毒。
2.9 黏膜内注射
羊传染性脓疱 (羊口疮) 弱毒疫苗可使用口唇黏膜内注射方法进行免疫接种, 而皮下、肌肉或尾部皮内注射均无效。对羊传染性脓疱病流行地区的各种年龄的绵羊、山羊都可接种。大面积使用前, 应当先进行小范围应用试验, 以证明其安全性。该疫苗在疫区紧急接种时, 不能使用口唇黏膜内注射的方法, 而仅限使用股内侧皮肤划痕接种的方法。
按照每只份加入0.2m L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疫苗充分摇匀。用一手拇指与食指固定并绷紧羊下唇或上唇, 使下唇或上唇黏膜微隆起, 向黏膜内注射0.2m L疫苗。注射处会出现一个透明的小水泡。
2.1 0 静脉注射
主要用于注射抗病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注射部位牛、马、羊多在颈静脉, 猪多在耳静脉, 鸡多在翅膀内侧静脉。
3 饮水方法
饮水方法是将疫苗稀释后通过饮水达到给动物接种的目的, 应激性较小, 省时简便, 节约劳力, 适用于高效活疫苗对动物群体, 尤其是大群家禽的免疫接种。缺陷是与个体免疫相比, 影响因素较多, 均匀性稍差, 存在一定的疫苗损失。
3.1 操作要点
(1) 饮水免疫前, 要根据气温状况对畜禽先断水2~4h, 一般当70%~80%的鸡找水喝时, 进行饮水免疫为宜。
(2) 按照加倍剂量准备和使用疫苗。先在疫苗瓶中稀释疫苗, 溶解摇匀, 吸出注入100~150m L水中, 摇匀备用。
(3) 根据免疫数量确定饮水量后, 将稀释好的疫苗倒入, 用清洁的搅拌棒使疫苗和水混合均匀。应当注意观察记录畜禽群体平时的饮水量, 以平均日耗水量的40%作为参考, 配制疫苗饮水较比合适。也可根据动物品种、年龄、体型和气温等条件估算饮水量。1000只鸡饮水参考用量为:1周龄5L左右, 2~4周龄10~20L, 4~8周龄20~40L, 8周龄以上40~50L。
(4) 可按照0.2%~0.3%比例加入脱脂奶粉, 或2%~3%比例加入脱脂鲜奶, 或加入饮水免疫稀释保护剂, 保护和增强疫苗的免疫活性。
(5) 将疫苗饮水分放到陶瓷或无毒塑料容器中供畜禽饮用。家禽饮水水深最好在1.5~2cm, 有利于接触到鼻孔和上呼吸道黏膜组织, 提高免疫效果。饮水容器数量要充足, 合理分散放置, 保证2/3以上的动物同时有饮水位置, 避免沙尘杂质等对疫苗饮水的影响。
(6) 饮完后过1~2h再正常给水给料。
3.2 注意事项
(1) 饮水容器不能使用金属制品, 水箱、水槽、饮水器清洗干净, 无清洗剂、药物和消毒剂残留。
(2) 饮水免疫用水应当使用清凉的蒸馏水、凉开水或深井水, 自来水可在缸中困上几天后使用;不能使用热水、温水或含有消毒剂成分的自来水;水中不能含有金属离子和卤元素等。
(3) 稀释疫苗用水量一定要适当, 疫苗稀释后要立即使用, 饮水时间控制在1~2h之间完成, 以使家禽都能饮到足够量的疫苗。
(4) 要掌握好断水时间。断水时间太短畜禽缺乏饥渴感, 引水时间会过长, 造成疫苗失效;断水时间过长, 会导致畜禽争抢饮水, 造成免疫量不均匀。舍温30℃以上时, 几个小时的断水可能引起家禽大批急剧死亡, 此时不能断水。
(5) 炎热季节, 应当在清早饮水接种, 疫苗溶液不得暴露在阳光下。
(6) 要避免禽群过于拥挤, 可大群圈为小群, 分群饮水, 解决禽群过大、饮水容器不足等问题。但分群饮水要连续进行, 不能有间隔, 必须在6h内全部完成。
4 气雾方法
气雾方法是使用气雾发生器, 使疫苗形成雾化粒子, 均匀悬浮于空气之中, 通过口腔、呼吸道粘膜等部位产生免疫作用。适用于对群体动物的免疫接种, 省时省力, 不受或少受母源抗体干扰。缺陷是应激性较大, 易激发潜在的呼吸道感染, 尤其对存在支原体潜在危险的鸡群不能采用此方法。
4.1 操作要点
(1) 选择适合的疫苗, 某些对呼吸道有亲嗜性的高效活疫苗效果较好。
(2) 应当使用能快速、均匀喷出细小雾粒的免疫专用气雾器, 确保器械内无沉淀物、消毒剂等。气雾前先使用清水试喷, 对气雾器进行调试, 合理确定稀释液用量、雾粒大小、喷口距离鸡群高度、操作人员行进速度等。
(3) 气雾免疫的用苗量、稀释步骤以及加入奶粉等保护剂, 可参照饮水方法, 只是稀释用水量有所不同, 应当根据说明书推荐用量使用。1000只鸡气雾用水参考量为:2周龄以下150~250m L, 2~4周龄250~500m L, 4周龄以上500~1000m L, 笼养鸡用水量可略少一些。
(4) 气雾器压力要在196.13千帕以上, 方可达到使疫苗雾化的目的。通过调节气雾器压力, 选择合适的雾粒大小。雏鸡一般为70%以上直径在50μm左右的粗雾粒, 成鸡以70%以上雾粒直径在5~15μm为宜。
(5) 气雾免疫接种最好在傍晚或清晨进行, 将鸡群轻轻圈到较长一面的墙根, 喷雾前要关闭房舍门窗和通风设备, 关闭灯光借助人工微光缓缓进入鸡舍进行操作, 以免引起鸡群受惊。
(6) 操作人员距离鸡群2m左右, 喷头在鸡群斜上方0.5~1m处, 呈45°角均匀喷雾, 使雾粒刚好落在鸡只头部。喷雾从一端开始, 边走边喷往返1~2遍, 以将疫苗液均匀喷完为合适, 保证鸡群上方气溶胶分布均匀, 在鸡群周围形成一个良好的雾化区。以气雾后鸡群头背部羽毛略有潮湿感为宜。 (7) 舍内应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在18~24℃, 湿度在70%左右为宜。
(8) 喷完后根据舍内温度, 一般经15~20m in再打开门窗和恢复通风。
(9) 布鲁氏菌病M 5苗等疫苗可用于动物群体气雾接种。关闭畜舍门窗, 操作人员将喷头由门窗缝隙伸入畜舍, 使喷头高于动物头部, 向舍内四面均匀喷雾。喷完后, 动物在舍内停留20~30m in后方可放出。
4.2 注意事项
(1) 必须在鸡群健康状态下进行免疫, 否则可能会加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2) 气雾免疫不能使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
(3) 雾粒大小直接影响免疫效果。雾粒过小会被动物过多吸入肺泡, 其刺激性和危险性越大。因此雏鸡应当使用粗雾粒, 主要停留在眼和鼻腔内, 较比安全;成鸡使用5~15μm雾粒, 可在空气中稳定悬浮, 机体吸入后可到达支气管, 刺激性较小, 免疫效果较好。
(4) 舍内温度过高、湿度偏低或风力稍大都会使疫苗雾粒过快蒸发。灰尘对气雾免疫效果也有较大影响, 可在喷雾前0.5h先喷水除尘增湿, 提高免疫效果。
(5) 圈鸡不要太挤, 防止堆压死亡,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 喷雾过程要小心操作, 避免鸡群受惊。鸡群在刚喂料和饮水后不要进行气雾免疫, 否则一旦出现惊群损失更加严重。气雾免疫也不要与称重、转群、更换饲料等同时进行, 也应当避免在天气突变时进行气雾免疫。
(7) 应当注意做好操作人员的防护措施, 在气雾免疫时戴好口罩、护目镜和手套等。
5 点眼、滴鼻方法
点眼、滴鼻是黏膜免疫的一种方式。点眼经眼结膜和哈德尔氏腺、滴鼻通过呼吸道黏膜可刺激产生良好的局部免疫, 主要用于家禽活疫苗的免疫接种。此方法可以避免或减少幼雏禽母源抗体对疫苗的干扰。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和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等也可采用滴鼻方法接种。缺陷是需要较多劳力, 并造成一定的应激反应。
5.1 操作要点
(1) 疫苗稀释:首先测定所用滴管或针头每滴的剂量, 可通过每m L多少滴来推算, 然后按照疫苗瓶签上标注的羽份, 计算稀释液用量。如每滴0.05m L, 一瓶1000羽份, 则需要50m L稀释液。先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m L稀释液注入疫苗瓶中, 充分振荡溶解摇匀, 吸出注入稀释液中摇匀。
(2) 接种操作:把家禽的头颈摆成水平位置, 使一侧眼鼻朝上, 自数厘米高处垂直向鼻孔内或眼眶内滴入疫苗液。点眼时要从家禽的下眼角滴入;鼻滴时用手按住另一侧鼻孔, 控制疫苗液完全通过一侧鼻孔吸入。
(3) 滴后停顿2s后再放开家禽, 确保疫苗液吸入。 (4) 猪疫苗滴鼻时, 用注射器连接1~1.5cm长乳胶管, 将乳胶管插入猪鼻孔注入疫苗即可。
5.2 注意事项
(1) 要保证足量的疫苗液进入眼内或鼻腔。点眼、滴鼻后, 要防止甩头或喷出, 不能图快而过快放鸡。 (2) 点眼时要防止滴管口碰到家禽眼睛, 避免造成眼结膜损伤。
(3) 需要注射和点眼滴鼻同步进行时, 先点眼滴鼻后注射。
(4) 接种过程中, 注意做好已接种和未接种鸡之间的隔离, 以免混乱。
6 刺种方法
刺种方法是将疫苗刺种在动物皮下。常用于鸡痘疫苗的接种, 鸡新城疫Ⅰ系活疫苗、鸡传染性脑脊髓炎活疫苗等也可使用此方法。给1日龄雏鸭接种鸭病毒性肝炎苗, 可用足蹼刺种方法。
6.1 操作要点
(1) 鸡痘等疫苗接种部位选在翅膀内侧中央, 避开血管。
(2) 用稀释液配制疫苗并随时摇匀。刺一针约0.05m L, 每瓶500羽份疫苗用生理盐水25m L或50m L稀释。6~20日龄雏鸡用稀释成50m L的疫苗刺1针。20~30日龄雏鸡用稀释成25m L的疫苗刺1针, 1月龄以上鸡刺2针。
(3) 可将稀释好的疫苗, 分装在疫苗小瓶中, 便于使用, 且能够减小污染, 避免浪费。要随时注意小瓶中疫苗液深度, 及时添加。为避免刺种过程中打翻疫苗瓶, 可在一块木板上面钉四根铁钉围成小正方形, 将小疫苗瓶放于其中起到固定作用。
(4) 将刺种针浸入疫苗液, 把蘸满溶液的针刺入翅膀内侧翼膜内, 垂直刺入斜向拔出, 防止将疫苗液带出。
(5) 有条件的可选择使用连续刺种器。
6.2 注意事项
(1) 刺种部位要避开有羽毛处, 因为羽毛会先擦掉疫苗溶液, 同时应避免刺入肌肉和刺伤血管、关节、骨膜等。
(2) 剌种部位不宜使用碘酊消毒, 只使用75%酒精消毒, 并待完全干后再行接种。
(3) 每刺一次都要先蘸取疫苗, 并保证刺种针每次都浸入疫苗液中充分蘸取。
(4) 在正常情况下, 刺种接种鸡痘活疫苗后3~4天, 刺种部位会微现红肿、结痂, 对刺种后一周仍无此反应的鸡只, 应当重新补刺接种。对刺种后一周的鸡群, 可按照10%比例抽查, 其中有80%以上的鸡在刺种部位出现反应, 视为刺种成功, 否则查找原因重新刺种。如果局部反应较大且中心无结痂, 一般为污染或用具不洁所致。
7 口服方法
口服方法是将疫苗稀释后通过拌料饲喂来实现给动物接种。由于消化道酸碱度和胃蛋白酶等多种酶类对疫苗的免疫原性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因此只有少数弱毒活疫苗使用此方法免疫接种。如仔猪副伤寒活疫苗适宜口服方法, 而通过注射方法时易出现体温升高、发抖、呕吐和减食等不良反应。此外, 猪肺疫G 20口服弱毒活疫苗、猪丹毒G C42弱毒活疫苗、猪链球菌弱毒活疫苗、布鲁氏菌病S2苗等可使用口服方法接种, 使用时剂量加倍或按瓶签注明的剂量使用。对鱼类接种, 可将疫苗加入饲料颗粒中, 通过口服达到免疫的目的。
口服疫苗应当结合日常饲喂进行。饲料的酸碱度要适中, 饲料用量以日常一次投料量的2/3为宜, 先将疫苗用凉开水按照每头份5~10m L稀释, 然后均匀拌入饲料, 让动物自由采食。
8 其他方法
8.1 皮肤毛囊擦种
可用于鸡痘疫苗的免疫接种。将1000羽份疫苗用30m L生理盐水稀释摇匀。拔去股部或大腿部几根羽毛, 将已蘸取疫苗液的无菌棉签或毛刷, 逆羽毛生长方向擦拭2~3下即可。因为毛囊部位血液末梢循环迟缓, 可减小母源抗体的干扰。
8.2 皮肤划痕接种
羊传染性脓疱弱毒疫苗既可使用口唇黏膜内注射方法, 也可使用股内侧皮肤或尾根部皮肤划痕接种, 而在疫区紧急接种时, 只能使用股内侧皮肤划痕接种。接种部位使用75%酒精消毒待干后, 用一手将皮肤绷紧, 另一手用经消毒的划痕针在皮肤上作#字划痕, 每条划痕长1~1.5cm, 划破表皮微见间断小血点, 使疫苗充分进入划痕皮肤。如接种成功, 接种部位在7d左右出现炎性反应或脓疱性病变, 随后结痂, 数周后痂皮脱落。
8.3 泄殖腔黏膜擦种
此法曾用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强毒疫苗的接种。在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发病鸡场自制强毒疫苗, 对未发病鸡进行紧急免疫, 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接种时提起鸡的两腿, 由助手按压鸡腹部使肛门外翻, 用去尖毛笔或小棉签蘸取疫苗 (一般为0.1%悬液) , 涂擦在泄殖腔黏膜上。接种后4~5d泄殖腔黏膜潮红, 视为免疫成功。
8.4 浸头或浸嘴免疫
浸头或浸嘴免疫主要用于鸡, 尤其是雏鸡的免疫接种。接种时, 疫苗液会受到先浸鸡嘴中的饲料、粘液等污染, 对后浸鸡免疫效果产生影响, 应当注意并采取纠正措施。
浸头免疫:将鸡头浸入疫苗液中, 要保证浸过眼部, 经2s后迅速拿出, 使鸡的眼鼻口中都沾上疫苗, 免疫效果较好。1000羽份疫苗用生理盐水稀释的参考量, 0~4周龄雏为500m L, 4周龄以上为1000m L。
浸嘴免疫:将鸡嘴部浸入疫苗液中, 要保证浸过鼻孔, 否则达不到免疫效果。1000羽份疫苗用生理盐水稀释的参考量, 0~4周龄雏为250m L。
8.5 浸泡免疫
主要应用在鱼类免疫接种。将鱼放在一定浓度的疫苗液中浸泡, 通过皮肤、侧线与鳃的吸收达到免疫目的。
8.6 胚胎免疫
胚胎免疫是应当重点研发应用的一项免疫接种新技术。发达国家最早将鸡胚免疫用于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接种,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解决了雏鸡一出壳就可能被感染, 后接种疫苗无意义的问题。目前, 在国外鸡胚免疫技术已被用于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
9 接种后的有关事宜
9.1 使用消毒液洗手, 工作服、口罩、护目镜和手套等防护装备要消毒洗净。
9.2 将可重复使用的注射器、针头、滴管、刺种针等器械洗净消毒后妥善保管。
体温计等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9.3 未开启和未稀释的疫苗继续按照要求条件保存, 并在有效期内的下次接种中首先使用。
在集中免疫或大群体免疫中, 应当将同批次疫苗保留1~2瓶, 以备一旦出现多发不良反应时追找原因。
9.4 未用完的已经开启和稀释后的疫苗应当加热处理后再废弃。
用过的消毒棉球等敷料收集在专用瓶 (防水袋) 内, 用过的疫苗瓶和一次性注射器等也统一收集, 集中进行消毒或深埋处理, 禁止随意丢弃。
9.5 动物免疫接种后, 不要立即驱赶和使役, 要注意观察, 对出现不良反应的动物及时救治。
9.6 整理免疫接种记录, 规范免疫档案。
9.7 适时开展免疫监测, 跟踪掌握免疫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云.鸡疫苗常用免疫接种方法[J], 中国禽业导刊, 2001, 20:31.
[2]赵国华.家禽疫苗的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J], 吉林农业, 2009, 10:36~37.
[3]马战涛, 等.家畜免疫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J], 兽医导刊, 2010, 9:55~56.
[4]张学松.怎样提高家禽免疫接种的效果[J], 中国禽业导刊, 2000, 3:7~9.
[5]罗满林, 等.动物疫苗及其合理使用[J], 中国兽药杂志, 2009, 6:55~58.
[6]成建国, 等.家禽疫苗的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J],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0, 8:30~31.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方法分析 篇9
1 方法
首先告诉家长卡介苗接种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使家长能主动积极配合。新生儿平放在床上,一般注射位置选择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肤,新生儿右侧卧位,背部垫一软枕,脱左手臂的衣袖,把脱下的衣袖塞人新生儿的腋下,充分暴露注射部位,让新生儿屈曲肘关节60~70°,前臂靠前胸,叮嘱家长在新生儿头部方向,面向操作者,家长手按压屈曲的前臂中部(稍靠近肘关节处),使注射位置易固定,常规75%酒精消毒待干,左手拇指和食指用向下压力向两侧撑开皮肤,针管刻度与针头斜面一致向上,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5ο刺入皮内浅部,针尖斜面全部埋入皮内,左手推活塞,推药的全过程一定要有阻力感,阻力感由强到弱,推药时,皮肤变白,毛孔清晰,局部皮肤出现直径约为6~8mm的苍白色圆形隆起,直到注完0.1m L药液,螺旋式转动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下然后拔除,注射完毕不用棉签按压。
2 存在的问题
2.1 操作场所问题
卡介苗接种方法是在新生儿左上臂三角肌中部进行皮内注射,每次剂量为0.1m L,皮内注射的注射器为1m L注射器,由于新生儿左上臂皮内注射范围小,皮肤较红,而新生儿又不易合作,大部分易哭吵、乱动,如果在光线较暗的地方操作或操作平台太狭小,遮挡物太多,很容易影响操作效果,特别是光线较暗,易造成针头斜面进皮后进得太浅或太深,导致皮丘不明显或注入皮下。
2.2 针头斜面长短问题
主要是在进行皮内注射操作时,由于新生儿不易配合,易烦躁、哭吵,如果选择的1m L注射器针头斜面长度>2mm以上,进入皮内长度的增加,会减慢操作者的速度,给新生儿增加痛感,使新生儿反抗更加剧烈,由于斜面过长有时进入皮下后针头进得太深易使皮丘不明显,一次进针不全,有部分针头斜面露在外面,造成药液外漏,同时操作者害怕新生儿受疼痛刺激后反抗加剧造成针头斜面进得太深或进得不全,针头穿破皮肤从另一端露出针尖的现象发生,使卡介苗接种准确性大大下降。除了给新生儿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外,还影响了接种效果,势必造成新生儿再次重复接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也降低了其家庭成员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满意度。
2.3 接种时手法固定问题
卡介苗接种的时间选择在新生儿出生后2d或3d,这时由于新生儿脱离母体后需经历解剖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才能适应宫外新环境,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调节性差,极少部分新生儿表现为安静入睡,大部分新生儿由于护士在做操作前准备工作时,如侧卧位、脱衣服等易惊醒,再加上在操作过程中未固定好新生儿进针的部位,就会直接影响到接种效果,甚至造成接种失败,因此卡介苗接种时对接种部位皮肤的固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具体改进措施
鉴于以上原因2005年以后我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大大提高了卡介苗接种的成功率。具体做法如下:
(1)卡介苗是活菌疫苗必须在2~8°下冷藏保存。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2)使用前认真核对卡介苗品名、剂量、批号和有效期。如无瓶签或瓶签模糊不清、安瓿破裂、已过期者均不可使用。使用一次性1m L注射器和4.5号针头。在对冻干卡介苗进行稀释时,必须充分摇匀。抽吸时护士应注意手眼操作距离,以防不慎将药液溅入自己眼中(如溅入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3)注射前一定要拧紧针头,以免在推注时药液漏出,影响接种的成功率。先显露新生儿整个左臂,用酒精消毒三角肌,待酒精干后左手紧握新生儿的上臂及肘关节处,拇指绷紧注射部位的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成15~30°角度进针后,左手拇指固定针头。推注时将皮肤轻轻挑起,见到局部隆起一个直径为6~8 m m的小包,并可见毛孔,即可。推注时不可用力过大,以免药液超量引起局部组织的强烈反应。
(4)被接种的新生儿3d内不能洗澡。将剩余疫苗以及注射器、用过的棉签以及可疑沾染卡介苗的材料消毒灭菌。告知卡介苗接种后会出现的反应。
4 讨论
按压屈曲的前臂(稍靠肘关节处),接种部位较固定。家长在操作者对面按压新生儿屈曲的前臂,不妨碍操作者在新生儿的左上臂操作,卡介苗接种成功与否与新生儿体位及家长配合分不开。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和成人接种都是皮内注射法。成人皮内注射药物,常规消毒后左手拇指和食指用向下压力向两侧撑开皮肤,右手持注射器进针,针头斜面进入后,换左手固定针栓,右手推活塞。因为小儿不配合,受刺激后易动,因此新生儿注射时,右手持注射器,针尖刺入皮内后不换手,右手仍固定针管,左手推药。改进方法提倡右手从进针到最后一直持针不换手,减少了来回换手时,加大针头的活动,增加了稳定性,防止新生儿不合作造成刺入过深或针头刺出皮肤。
操作过程中,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始终保持5°,以免误人皮下深部,新生儿乱动时,可暂不推活塞,待稍安静后再推药。一定要有阻力感,并由强到弱,如推不动活塞,可将针头沿着皮内向前推进约1mm,推药时,皮肤变白,毛孔清晰,局部皮肤出现直径约为6~8mm的苍白色圆形隆起,说明接种方法正确。
用上述的方法我们进行临床实践以来,收到了满意效果。不仅减少新生儿的痛苦,而且操作方便,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本文对介绍了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方法,分析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供大家参考。
接种方法 篇10
1鸡场常用免疫接种方法
1. 1滴鼻点眼法
将500羽剂量的疫苗用25 m L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摇匀,用标准滴 管在鸡眼、鼻孔各滴1滴 ( 约0. 05 m L) 。此法适合雏鸡新城疫L系疫苗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
1. 2肌肉注射法
2月龄以上的鸡可选择在鸡翅膀下的肌肉注射, 要在翅膀根部肌肉多的地方注射。
1) 将500羽剂量的疫苗用500 m L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摇匀,按每只鸡1 m L的剂量将疫苗用生理盐水稀释进行肌肉注射,此法适合于新城疫Ⅰ系疫苗。
2) 将400羽剂量的疫苗用200 m L灭菌铝胶稀释摇匀,按每只鸡0. 5 m L的剂量将疫苗用生理盐水稀释进行肌肉注射,此法适合禽霍乱弱毒苗。
3) 禽流感等灭活苗。将250 m L疫苗摇匀,按每只鸡0. 3 ~ 0. 5 m L的剂量肌肉注射。
1. 3皮下注射法
将1 000羽剂量的疫苗稀释于200 m L专用稀释液中,在鸡颈部皮下注射0. 2 m L,注射时要捏起皮肤后再刺入。此法适合于鸡马立克疫苗接种。
1. 4饮水免疫法
在饮水免疫前2 h给鸡停水。将饮水器反复洗刷干净,不要残留消毒剂或异物。将2倍于鸡用的疫苗用凉开水稀释,按每只鸡5 ~ 10 m L的水量稀释疫苗,并在水中加入0. 1% 的脱脂奶粉,让鸡自由饮用。 此法适合于新城疫L系及法氏囊炎弱毒苗的接种。
1. 5喷雾接种法
将1 000羽剂量的疫苗加纯化水150 ~ 300 m L稀释,用纱布过滤,喷雾前先关闭通风孔,用喷雾器均匀地将疫苗喷于500羽鸡的鸡舍空中。此法适合于新城疫L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接种。
1. 6翅内刺种法
将1 000羽剂量的疫苗用25 m L专用稀释液稀释,充分摇匀,用蘸笔或接种针蘸取疫苗,在鸡翅膀内侧无血管处剌种,20日龄内雏鸡刺1针,大鸡刺2针。此法适合于鸡痘疫苗的接种。
2提高免疫效果的措施
2. 1保证疫苗质量
疫苗超过有效期的不能使用。疫苗运输和保存过程中要避免温度过高和直接曝晒。通常情况下,冻干活疫苗保存在 - 15 ℃ 以下,保存期1 ~ 2年; 油乳剂疫苗应保存在2 ~ 8 ℃的环境下,保存期1年,不可冻结。
2. 2稀释液要适宜
一些疫苗的稀释要用专用稀释液,不能用其他稀释液代替,如马立克苗。对于无特殊要求的疫苗,可用灭菌生理盐水、纯化水或凉开水稀释。稀释液不得含有任何消毒剂,不得用含有氯离子的自来水,自来水应煮沸后充分冷却再用。
2. 3接种时间要合理
对于雏鸡易感的马力克病、传染性支气管炎,应在雏鸡一日龄时接种疫苗。对于危害较大的新城疫、 传染性法氏囊病,应根据母源抗体情况确定首免日期,并制定适宜的免疫间隔时间。
2. 4避免免疫抑制
一般情况下,鸡只都要接种多种疫苗。几种疫苗同时使用或接种时间相近时,有时会产生干扰作用。 所以接种时间要统筹兼顾,制定一个科学的免疫程序。
2. 5禁止乱用药物
在免疫的前后2 d内不要用消毒药、抗生素或抗病毒药,否则会杀死活疫苗,破坏灭活疫苗的抗原性。 另外,某些抗生素、磺胺类、呋喃类药物能影响机体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抗体产生,因此要慎用。
2. 6减少应激反应
在接种疫苗前后1周内不要安排断喙、转群,不能断水,应尽量减少应激反应。患病期间不得接种。 温度和湿度适宜、舍内空气新鲜、环境安静将有利于抗体的产生。
2. 7科学调补营养
供给家禽营养全面的日粮。免疫接种前后添喂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和蛋氨酸等,能提高免疫力,增强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3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3. 1制定免疫程序
通过对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本场鸡群的种类、 当地有哪些传染病的调查,在抗体水平监测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能收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从而有效地预防常见疫病的发生。
3. 2选择优质疫苗
购买疫苗时应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最好是保存条件好、有效期长的疫苗,从而保证疫苗的质量。
3. 3做好免疫前的准备工作
免疫接种前应先检查鸡群的健康情况,只有健康的鸡群才能按照标准的接种程序接种。接种前补充抗应激制剂以缓解应激和促进抗体的产生,成鸡接种前一周进行驱虫免疫效果会更好。
3. 4选择合适的接种方式
接种鸡新城疫、法氏囊冻干苗可选择饮水免疫; 鸡痘苗多在翅下无血管处刺种;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的接种则宜选择点眼方式。鸡场要根据疫苗特点和自己的技术水平选用适宜的免疫方法以减少应激。
3. 5保证免疫效果
接种疫苗,避开流感 篇11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每年的11 月到第二年的4 月,尤其是从12 月末到3 月初之间,是流感的高发季节。虽然流感病毒对大人、孩子“一视同仁”,但孩子的抵抗力毕竟比成人弱,所以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犯。
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6 个月以上~ 5 岁以下的孩子,更是重点推荐应该接种的人群。另外,有慢性心肺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的孩子, 有肾脏疾病、严重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孩子及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孩子,都是优先照顾的接种对象。
6 个月以下的小宝宝不宜接种流感疫苗,但为了使他们免受流感的侵袭,照顾小宝宝、与小宝宝共同生活的家人都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绝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只有极少数孩子不适合接种:
有严重鸡蛋过敏的孩子;
曾经接种过流感疫苗,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孩子;
6 个月以下的婴儿;
孩子正在感冒发烧时。
日常预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比如随着流感病人的咳嗽和喷嚏所产生的飞沫散播到空气中,进入其他人的呼吸道;也可以通过非直接接触传播,比如散播的流感病毒可以在环境中存活2 ~ 8 小时,接触这些病毒后,通过手的触摸经眼、鼻、口等处感染。
一般情况下,流感病人从出现症状的前一天到发病后1 周期间都可以散播病毒,孩子散播病毒的时间甚至可以一直延续到发病2 周左右。即使接种了流感疫苗,也并不能完全保证不得流感,所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流感同样重要。
不要带孩子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尤其是在流感流行期间。
经常洗手,并督促孩子经常洗手。
不要让孩子用脏手摸眼睛、嘴、鼻子等。
尽量不用公用的茶杯、餐具。
如果家里有人得了流感,要与孩子隔离开,尤其是在生病的前5 天。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并把纸巾扔进垃圾桶,不要让孩子接触用过的纸巾。
咳嗽或打喷嚏后尽快洗干净双手。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得病后都要及时就诊。
接种流感疫苗的几个疑问:
什么时候接种流感疫苗比较合适?
注射流感疫苗2 周后,人体可以产生足够的抗体以应对流感病毒的侵袭。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9 月~ 11 月中旬,在流感流行高峰季节来临以前。但即使错过这段时间,甚至到第二年1 月份接种也有意义,因为流感流行会一直持续到4 ~ 5 月间。
接种了流感疫苗就肯定不会得流感了吗?
一般来说,注射流感疫苗可以减少80% 的流感发生。但是由于流感病毒具有多变性,注射流感疫苗只能保护人体不被本年度接种疫苗所针对的流感病毒感染,而并不能保证完全不被其他流感病毒或其他引起感冒症状的病毒所侵犯,所以,并非接种了流感疫苗后就肯定不被传染。
接种疫苗后应注意什么?
接种流感疫苗后,可能会引起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短暂的轻微疼痛、红肿,以及全身性的低热、不适等。这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大多在接种后的1 ~ 2 天出现,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热敷注射局部,多喝开水,1 ~ 2 天后可自行消退,不会影响疫苗效果。
认识流感
流感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常常表现为发热、怕冷、头痛、肌肉痛、乏力、流鼻涕、咽痛、干咳,还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这些症状大多会在发病5 天左右消退,但干咳和乏力会持续大约1 ~ 2 周。流感的危险性在于可能引起继发的细菌感染,造成肺炎、中耳炎、鼻窦炎,使原有的疾病加重,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糖尿病等,导致严重的并发症。3 岁以下的孩子得流感后引发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多见。流感的症状与有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普通感冒非常相似,但比普通感冒症状表现更严重、更快速。以下的一些对比可以帮助你初步判断孩子是得了流感还是普通感冒:
流感护理要点:多喝水+多休息
目前治疗流感的药物有限,因此孩子得了流感以后,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在家里护理,并针对出现的症状进行相应治疗,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发病期。
鼓励孩子多喝水。流感时常伴有高热,体内水分大量散发,需要补充足量的水分,但孩子有时会因为喉咙痛而拒绝喝热水。可以让孩子少量、多次地喝凉开水,也可以将果汁稀释后给孩子喝。
最好卧床休息。充足的休息对流感的恢复很重要。孩子生性好动,让他们卧床并不容易,但要尽量让他们在床上或室内活动。
另外要提醒家长的是,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感冒发烧后,捂一身汗就会好起来。过度保暖和发汗,不仅容易使孩子的体温升得更高,而且很容易使孩子脱水,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发烧期间,给孩子穿的和盖的都要适量。如果体温超过38.5℃,并有头痛、肌肉痛等明显的不适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服用退烧药。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必须上医院:
体温超过38.5℃,并且持续不退;
精神委靡;
发病几天后,症状似乎已经好转,却又再次转坏;
原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肺部疾病、肾脏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严重疾病。
编辑/ 覃静(qinjing@bphg.com.cn)
接种方法 篇12
关键词:动物免疫,影响因素,接种方法,细节要点,具体措施
现阶段国内畜禽饲养产业还普遍存在着饲养培育技术人员的动物免疫接种防治意识淡薄、免疫接种预防措施不健全以及动物免疫接种操作不规范等一系列集中性的瓶颈问题, 这些尚未有效妥善解决的瓶颈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畜禽的免疫防护能力以及生命健康体质, 而且也附带制约拖慢了畜牧产业的快速、协调、长效运营发展。进一步拓宽扩展动物免疫接种防治的方法途径, 稳步增强畜牧动物的自身免疫力与生命周期, 从而有力助推畜牧产业运营系统快速、稳定、协调地发展。
1 动物免疫影响制约因素要件的概况分析
动物免疫接种操作主要依赖精确严密的人工操作, 相关接种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以及操作水准则是制约影响动物免疫接种方法实效质量的关键要素。而在实际细致的动物免疫接种的操作流程之中, 相当一部分接种人员由于存在麻痹大意、敷衍应付的消极情绪, 普遍认为一些接种指导、操作规则无关紧要, 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反复练习改进就可以完成动物免疫的接种流程, 从而导致了诸如接种方法错误实效、动物疫苗免疫不到位、2次补免不及时等恶劣后果。
在乡村地区的畜牧养殖中, 大部分农民养殖户都未能养成规范正确的疫苗保管、储存的习惯方法, 普遍都没有依照免疫技术站以及产品附属说明进行规范保管。例如一些养殖户在采办疫苗之后直接堆放在养殖场的室外角落任由阳光暴晒、雨水浸湿, 对于需低温保存的疫苗没有按说明书及时把疫苗放在冰箱里面保存, 或者将疫苗不分种类就往冰箱保鲜层一放, 这些失当错误的存管方法也进而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疫苗药剂的失效与破损。不同的疫苗对保存条件要求也有所不同, 比如粉剂的疫苗应该放在-18℃以下保存, 液态的疫苗一般放在7℃保存。
2 动物免疫有效接种的改进探索与可行方法
2.1 严格规范接种部位的方法操作
动物的皮下组织、肌肉部位注射免疫是最为基本也是极其关键的操作环节, 这就要求接种人员以及养殖户需要规范操作、准确注射。一般情况下, 对于家禽的接种, 适宜选择15°~30°角作为进针位置, 注意不要刺入内脏, 也要避免出现打飞针。对于一些体积质量较大的喜水的畜禽, 适宜选择臂膀部分的三角肌部位作为注射位置, 而在进行动物的饮水质量免疫之中, 相关人员还需要综合考虑水体水质的整体质量、动物实际的饮水量。而在进行猪疫苗接种时, 相关接种人员需要注意疫苗注射之时猪只接种部位的准确把控, 避免因为注射部位选择不当、皮下组织出血过多而大幅度降低疫苗免疫效果的实效以及危害猪只的生命健康。禁止两个活疫苗同时进行接种, 要依据实际情况选择猪只的前臂三角肌下缘、大腿外侧、腹壁及臀部作为注射部位, 同时需要间隔5~7d才可进行分别逐次接种, 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疫苗之间的干扰作用, 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圆环病毒对蓝耳病疫苗的破坏干扰。
2.2 细化掌握疫苗接种的剂量配比
免疫疫苗的剂量控制是接种操作之中的重点环节, 也是难点部分。如果剂量摄入过低, 那么免疫机体则无法产生充分的抗体;如果剂量摄入过高, 那么免疫机体的免疫应答就会对应地受到抑制反应, 从而出现接种对象的免疫麻痹作用。
那么在具体实际的疫苗接种的剂量配比之时, 相关人员就要细化加强各个环节的流程操作。首先需要严格依照说明书所限定的额定剂量, 对于一些体积较大的动物, 其剂量则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量增加;而在对种猪的肺疫、链球菌疫苗接种之时, 我们则需要遵循按头分配的基本原则。其中中猪猪仔限定在1.5~1.8头/份, 而大猪猪仔与小猪猪仔则可以依照2头/份, 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在饲料中增加抗菌素;鉴于动物自身体重、日龄以及耐受性的基本, 我们应当选择针头较大的针管, 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疫苗液体通过针孔渗漏。
2.3 稳步提升疫苗接种消毒工作的实效水准
2.3.1注射器管体、一次性针头务必要保证通过沸水蒸煮, 进行充分消毒, 畜禽的饮水器则需要在使用前全部用清水进行反复清洗, 畜禽接种的肌体部位务必及时使用酒精进行消毒, 避免使用碘酊作为消毒药剂。针管针头要遵循一次一换、及时处理的基本原则, 禁止重复循环使用。
2.3.2在对已经发生疫情的畜禽进行免疫接种之时, 需要严格依照规范正确的接种顺序进行逐次操作。先从机体健康的畜禽开始进行接种, 然后再转移至同栏的患病畜禽进行继续接种。需要注意的是, 每完成一次接种都要迅速更换针头, 同时要严格禁止滥用抗生素。
2.3.3尽量避免将抗菌素掺入疫苗之中, 而在畜禽疫苗接种的前5星期与后3星期之内, 相关人员需要注意禁止对疫苗进行具备有杀灭效用的抗菌素以及对畜禽免疫具备明显抑制效用的诸如地塞米松一类的糖皮质类的人工激素。
3 动物免疫有效接种实施推进细节要素
3.1 疫苗接种所需的药剂、器材要严格依照相关规定
管理与具体说明书进行妥善运输、存管、配备, 对于频繁使用的疫苗药瓶、针管、输液线要做到细致检查、反复比对, 发现没有具备厂家商标、有效期限不明、瓶塞明显晃动、瓶体破损、药剂沉淀物过多之时, 要迅速将其进行集中处理, 坚决不予使用。而在接种之前, 需要对注射器、针头、镊子、滴管、稀释瓶子进行集中彻底的反复蒸煮、清洗, 蒸煮时间应当保持在15-30分钟之内。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疫苗稀释, 倍数比值的调配也要结合动物免疫的实际状态进行适量增减, 切记过稀过稠。
3.2 要在动物保持安静正常的状态下进行一对一的接种操作
禁止对动物进行追打下的强行接种, 禁止将不同种类的疫苗药剂进行混合, 禁止在注射疫苗结束之后将剩余疫苗药剂二次使用。需要注意的是, 从疫苗接种的当天开始算起, 到接下来的l星期之内要做好接种动物的群体性反应, 对于出现的动物躁动、厌食、病态的失常现象, 相关人员及时进行原因排查、抓紧时间进行疫苗补接, 从而在有效时间内挽回不必要的动物伤亡与经济损失。
4 结语
动物免疫的接种方法作为一项具备专业性、技术化、系统式的综合复杂的操作作业, 在整个畜牧产业系统中发挥着辅助调节的关键效用, 也是实现畜牧产业发展运营集约高效化的重要途径。深化改进动物免疫制约因素动态监测的整体架构, 进一步具体落实一系列全新免疫方法的应用步骤, 逐渐提升动物存活率的高效稳定, 从而有力助推畜牧产业协调快速地推进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国良.畜禽免疫接种的注意问题[J].浙江畜牧兽医, 2011 (11) .
[2]雷俊明.影响动物免疫效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畜牧业, 20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