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率评估(精选3篇)
接种率评估 篇1
近年来, 在赤峰市常规免疫各月接种率报告中发现, 加强免疫报告的应种人数明显少于适龄儿童数, 即存在着加强免疫接种率虚高的问题, 2011年赤峰市免疫规划考评时入户接种率调查结果也反映出这个问题。为进一步证实该问题, 分析查找原因, 提出干预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赤峰市加强免疫率虚高问题, 赤峰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采用相关疫苗加强免疫年龄组儿童的出生队列数字与各地2011年报告的4项加强免疫应种人数进行比较的分析方法, 对全市及各地的加强免疫接种率进行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疫苗接种数据来源
赤峰市各月4项加强免疫的应种人数和实种人数均来自2011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4项加强免疫包括A+C流脑3周岁加强, 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4周岁加强, 白破二联和A+C流脑6周岁加强。
1.1.2 儿童数据来源
4项加强免疫涉及的3个年龄组儿童, 来自赤峰市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年终报表中各地汇总统计上报的逐月出生儿童数。
1.2 分析评估方法
依据相关疫苗加强免疫起始年龄, 把全市2005年出生儿童数作为白破二联疫苗和A+C流脑疫苗加强免疫的期望应种人数;把2006年出生儿童作为脊灰疫苗的期望应种人数;把2008年出生儿童作为A+C流脑的第一次加强免疫的期望应种人数。用报告实种人数计算期望接种率, 与报告接种率进行比较, 分析评估各地报告接种率的可信程度和完成情况;用期望应种人数与报告应种人数进行比较, 估测各地实际漏种人数。把各年逐月出生儿童数和各月接种数字分别按季度合并, 得到各月各季度期望接种人数, 与报告应种人数进行比较, 计算阶段性接种率, 评价各地加强免疫的实施工作进度和及时接种率。
2 结果
2.1 赤峰市2011年4项加强免疫接种率分析评价
2.1.1 A+C流脑疫苗3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41 849人, 实种人数41 019人, 报告接种率为98.0%;期望应种人数41 210人, 估测接种率为99.5%, 二者接近。但从各地数据看其中松山区等6个旗县区报告的累计应种人数高于期望应种人数, 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在2011年对大于3周岁 (2008年以前出生) 部分漏种儿童实施了补种, 因而估测接种率呈现大于100%的现象。尚有4个旗县的该项接种率不足90%, 估测4地区漏种人数2 208人, 尤其是阿旗接种率仅55.4%, 漏种1 271人, 占4个旗县区漏种人数的57.6%。
2.1.2 脊灰疫苗4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42 515人, 实种人数41 636人, 期望应种人数43 090人, 报告接种率为97.9%, 估测接种率为96.6%, 二者接近, 说明各地报告的接种率比较可信。其中10个旗县区该项接种率达90%以上, 红山区接种率接近90%, 仅阿旗接种率为70.3%, 该地区大约漏种773人。
2.1.3 A+C流脑疫苗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30 822人, 实种人数30 096人, 期望应种人数41 176人, 报告接种率为97.6%;估测全市漏种人数11 080人, 估测接种率为73.1%, 二者相差24.5个百分点。报告接种率明显高于估测接种率的主要原因是11个旗县区都不同程度地漏报了应种人数, 因而可以证明该项报告接种率是虚高的, 是不可信的。从各旗县区的情况看仅红山区和松山区的该项接种率达标 (大于90%) , 其他10个旗县区的估测接种率在31.7%~80.6%, 漏种率在68.3%~19.4%, 漏种率高低顺序依次为阿旗、右旗、左旗、宁城县、克旗、元宝山区、翁旗、喀旗、敖汉旗和林西县。
2.1.4 白破二联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37 269人, 实种人数36 245人, 期望应种人数41 176人, 报告接种率为97.3%;估测全市漏种人数4 931人, 估测接种率为88.0%, 二者相差9.3个百分点, 该项接种率虚高的原因同上。从对各地区的估测评价看, 红山区、松山区、左旗、翁旗、喀旗和宁城县接种率≥90%, 已达标, 其余6个旗县区均未达标, 接种率在30%~88.9%之间, 漏种率在70%~11.1%之间。其中阿旗漏种率最高, 漏种率较高的有克旗、右旗、元宝山区和敖汉旗。
2.2 赤峰市2011年各季度4项加强免疫进度分析评价
2.2.1 A+C流脑疫苗3周岁加强免疫
从全市各季度累计数字分析, 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88.0%、95.2%、96.5%和98.0%,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83.3%、98.1%、99.2%和99.5%, 报告接种率和估测接种率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从各旗县区看, 4个季度估测接种率均未达标的有阿旗、右旗和克旗, 其中阿旗4个季度估测接种率一直很低, 在44.3%~59.2%。第1季度接种率不足90%的旗县区有右旗、克旗、左旗、元宝山区、宁城县、红山区和翁旗。
2.2.2 脊灰疫苗4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0.7%、96.2%、97.6%和97.9%,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73.3%、88.9%、93.9%和96.6%。2011年第1季度全市各旗县区估测接种率均未达90%, 第2季度有5个旗县未达90%, 第3季度阿旗、右旗、林西县、红山区和敖汉旗未达90%, 第4季度统计全年累计接种率仍有阿旗和红山区未达标。整体反映出赤峰市脊灰疫苗4周岁儿童加强免疫接种不够及时,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个别旗县区如阿旗, 脊灰疫苗漏种人数较多, 差距较大。
2.2.3 A+C流脑疫苗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87.5%、93.8%、97.4%和97.6%,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50.2%、53.5%、63.1%和73.1%, 4个季度报告接种率与估测接种率比较, 前者均明显大于后者, 说明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着应种人数漏报的问题。漏报较严重是阿旗、右旗等10个旗县。
2.2.4 白破二联疫苗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78.9%、91.3%、95.9%和97.3%,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58.6%、68.8%、78.2%和88%, 报告接种率与估测接种率比较情况同上。
3 存在的问题
各地盲目追求接种率指标, 随意减少加强免疫应种人数, 掩盖了实际接种率低的现象, 因而导致赤峰市的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虚高的问题。近年来全市各级对加强免疫工作不够重视, 没有把适龄儿童的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同步安排, 不少地区采取年末搞突击性加强免疫的做法, 致使全年各月接种数字不均衡, 加强免疫进度缓慢。不少基层接种单位放松了对大年龄组儿童的管理, 对辖区内大年龄组儿童数据及分布情况掌握得不清楚, 许多儿童不能获得加强免疫的接种信息, 因而漏种人数较多。随着儿童年龄增长, 家长对疫苗接种重视程度逐渐下降, 部分儿童不能主动到各接种点接种疫苗, 给加强免疫工作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全市大部分地区的6周岁儿童流脑和白破疫苗的加强免疫接种率较低, 除上述原因外, 还反映出各地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效果不理想, 查验工作依旧停留在审证、验证上, 没有把接种证查验的落脚点放在补种疫苗上, 也没有把查验时的补种作为对加强免疫的补充。各旗县区没有发挥好接种率报告系统对常规免疫的监督指导作用, 对基层上报的常规免疫数字只汇总不分析, 只看报告接种率的高低, 不管接种率的真假。
4 对策
解决赤峰市加强免疫实际接种率低和进度缓慢的问题, 应采取增加免疫服务频次, 加强免疫和各月的基础免疫同步实施, 加强儿童管理, 多途径通知儿童家长等综合措施。充分发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对加强免疫的补充作用, 通过新生入托、入学前的查验, 让每名漏种儿童都能补种上脊灰、流脑和白破疫苗, 从而提高大年龄组儿童的加强免疫接种率。各旗县区要充分发挥常规免疫报告系统对加强免疫的监督指导作用, 要求各地在2012年按季度采用出生队列的方法对辖区内各报告单位的应种人数可信度进行比较, 对加强免疫工作进度和阶段性接种率进行评估, 对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及时通报, 并敦促改进措施的落实。少数4项加强免疫接种率均低的地区, 应引起各级领导层面和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 积极正视存在的问题, 认真查找出存在问题的接种单位及原因, 下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报告接种率虚高的问题。各旗县区自行安排对近几年加强免疫接种率低的地区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对加强免疫漏种儿童实施补种。同时建议选择适当时机对已入学未完成流脑和白破疫苗加强免疫的在校学生进行补种。
接种率评估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出生的新生儿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0例,女100例,月龄为1~9个月,平均月龄为(4.6±1.2)个月,排除先天严重肝脏病症患儿;200例新生儿按照是否接种乙肝疫苗进行分组,其中100例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为接种组,而未接种乙肝疫苗10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比例、月龄大小和身体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接种组100例新生儿在出生后0~6个月内,按照乙肝疫苗接种流程进行接种疫苗,具体方法如下:①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双方均无感染乙肝病史,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24 h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为0、1、6方案;②对于母亲一方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在0~6个月内接种乙肝疫苗三针即可,方法如上述;③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新生儿接种疫苗应当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即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μg,生后2、3、5月各注射1次);或者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15μg/次,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而对照组100例新生儿未接种任何乙肝疫苗,待所有对象满周岁后抽血监测相关指标,包括血清中的HBsAg、HBsAg以及抗-HBs等指标。具体方法如下:空腹抽取所有对象3 mL静脉血为检测标本,经血清分离后应用酶免疫测定试剂进行监测,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
1.3 判断标准
该组监测结果判断依据如下:乙肝表面抗原(HBsAg)S/N值≥2为阳性,对HBsAg单独阳性以及HBsAg和表面抗体HBeAg同时阳性的对象用放射免疫(RTA)试剂检测确认;HBsAg≥10mIU/mL判定为阳性。HBsAg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标志[2]。观察和对比两组的监测指标的差异性,并参照临床各项指标,分析和评价新生儿肝功能和乙肝病毒防疫功能。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上处理,两组之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n)和(%)表示。
2 结果
将所有对象抽血监测相关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接种组在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其HBsAg呈阳性率为1%,而对照组HB-sAg呈阳性率为20%;而接种组ALT异常率为1%,对照组ALT异常率为6%;接种组抗-HBs阳性率为75%,对照组抗-HBs阳性率为30%;HBsAg(+)指标与抗-HBs(+)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提高新生儿体内抗体水平,见表1。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具有较强传染性、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当病情发展可导致肝硬化或肝癌等恶果,严重威胁到全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染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3]。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的缺陷和不完善,造成病毒难以彻底清除,导致乙肝病毒长期潜伏,引发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正常,引发一系列的肝脏疾病,比如急性肝炎、肝脏肿大、肝硬化或肝癌等严重病症。目前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尽快接种乙肝疫苗是阻断母婴传播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预防新生儿后天感染乙肝病毒的必要手段,这对控制我国乙肝病毒传播和扩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将乙肝疫苗列入免疫管理计划中,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疫苗接种,并取得的一定的成效[4]。乙肝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病毒药物,可分为血源乙肝疫苗和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两种,其中基因重组是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疫苗,它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含有乙肝病毒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酵母或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于未糖基化的HB-sAg多肽,经破碎酵母菌体,颗粒形未糖基化的HBsAg多肽释放,经纯化、灭活、加氢氧化铝后制成的高效疫苗,对人体无产生不良反应[5]。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药物作用于机体免疫后便产生抗体,当病毒入侵时,抗体便会发挥抵制作用,将病毒消灭,达到预防保护的作用[6]。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接种乙肝疫苗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随后在3、6月个接种乙肝疫苗两针,能巩固和加强疫苗的药效,确保新生儿机体对乙肝病毒的防御功能,从而达到了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7]。
目前,随着国民素质不断提高,接种乙肝疫苗不断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应该接种乙肝疫苗,且接种乙肝疫苗的效果已经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可[8]。
为了有效预防新生儿乙肝疾病的产生,临床医学中提倡尽早接种乙肝疫苗,通常选择在分娩后24 h之内接种乙肝疫苗,所选择的接种部位一般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9]。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概率及疫苗免疫成功率也出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而新生儿乙肝免疫成功最主要的标志则为乙肝表面抗体转阳性[10]。该院在临床研究工作中,将100例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作为接种组,另外将100例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随后抽血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B sAg、HBsAg以及HBeAg等指标,结果显示,接种组在新生儿出生后按0、1、6个月的流程进行接种疫苗,并以同期出生但未接种疫苗的新生儿作为对照,随后对所有对象进行抽血监测,其中接种组HBsAg呈阳性率为0,而对照组HBsAg呈阳性率为20%;接种组ALT异常率为1%,对照组ALT异常率为6%;接种组抗-HBs阳性率为75%,对照组抗-HBs阳性率为30%;可见接种组无新生儿出现乙肝病毒感染现象,且接种组乙肝抗体水平高,ALT异常率低;因此接种组HBsAg(+)指标与抗-HBs(+)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接种组经接种乙肝疫苗后新生儿总体乙肝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乙肝病毒的防御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能使新生儿获得乙肝病毒免疫抗体,改善机体免疫能力,保护新生儿肝脏功能,不仅能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同时能有效减少新生儿后天乙肝病毒感染率,这对提高我国新生儿人口质量和控制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免疫效果,应当在临床中推广和普及接种乙肝疫苗。
参考文献
[1]沈立萍,龚晓红,王锋,等.乙型肝炎疫苗长期免疫效果评价及免疫持久性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3,33(1):6-10.
[2]姚红玉,陈陶阳,曲春枫,等.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效应概述及相关问题[J].科学通报,2012,57(20):1911-1917.
[3]张吉凯,郑慧贞左兴,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效果的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2,38(3):35-36.
[4]匡珊珊,王青,徐佳薇.重庆市2004-2012年乙型肝炎疫苗查漏补种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0):2637-2671.
[5]吴振华,崔富强,龚晓红,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低,无应答者的再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2(3):108-109.
[6]单爱兰,何海艳,赵健生,等.乙肝疫苗无应答者T细胞活性及再免疫效果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5(3):449-450.
[7]蒋雪峰.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2.
[8]邓顺连.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长期免疫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3,11(9):17-19.
[9]何海艳,赵莹,陈静,等.天津市1992-2010年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成本效果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4,27(2):89-92.
接种率评估 篇3
关键词:老年人,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效果评估
肺炎球菌一直是全球肺部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特别是感染性肺炎的病例中肺炎球菌感染占到很大的比重。感染性肺炎的危害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对人群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肺炎球菌感染以老年人及婴幼儿最为严重,是脑膜炎、中耳炎、肺炎、菌血症等疾病的主要病因,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60万人继发死于肺炎球菌疾病,尤其是<2岁的小孩和老年人[2]。接种肺炎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感染的有效途径[3]。自该疫苗上市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在老年人群中的覆盖率都在50%左右[4],但我国老年人群的PPV23的接种率仅2%左右(2010年)[5]。上海市自2013年9月启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免费接种PPV”,其目的是通过接种疫苗提高老年人群对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的免疫保护力,从而降低因罹患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疾病导致的个人健康损害及社会卫生成本损失。课题组于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对上海市长宁区10个社区部分老年人群进行了肺炎疫苗接种的调查和研究,对肺炎疫苗接种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估。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接种组
在每个社区内随机选择2014年3月1日—2014年7月31日期间初次接种PPV23的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每个社区约100人,作为接种组观察对象。接种组老年人群调查对象共1 022人,其中2人失访,失访率为0.20%。其中,男446人,女574人;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72.48岁。
1.1.2 对照组
在同一社区内选取未接种过PPV 23的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根据接种组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基本身体状况和生活条件进行1∶1配比,作为对照组。排除常年卧床、住院或行动不便、严重急慢性疾病、智力低下、具有免疫缺陷者及复种者。对照组老年人群调查对象共1 005人,其中有11人中途转组接种了肺炎疫苗,故最终对照组调查对象共994人。其中,男420人,女574人;年龄60~97岁,平均年龄73.25岁。
1.2 方法
1.2.1 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特点是同步评估。队列研究为期1年,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1)肺炎疫苗接种后保护效果观察;(2)肺炎疫苗接种后对老年人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影响。
1.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当面询问和电话回访等方式开展调查,主动询问监测对象的基本情况、既往病史、入组前或疫苗接种前1年肺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以及入组后或疫苗接种后半年内和1年内肺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并将具体内容填写在《长宁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接种肺炎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评估调查表》中。
1.2.3 接种组接种疫苗及接种方法
接种的疫苗均为政府统一采购的蓉生PPV23,由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疫苗接种方法为上臂外侧三角肌进行肌内注射,接种剂量为1剂次0.5 ml。
1.2.4 诊断标准
感染性肺炎:肺炎疾病采用国家标准,依据肺炎病例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其进行诊断。感染性肺炎范围包括ICD-10编码中的J12-18,J69.0,A48.1。(1)流感样疾病:采用国家标准,流行性感冒(流感)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54-1995)[6]即流行季节急起高热(腋温≥38℃)并伴有下列症状中的2项,即可诊断为流感样疾病,如寒战、头痛、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咳嗽咽痛、乏力、鼻塞等。(2)支气管炎:在门诊或住院就诊中医生诊断为支气管炎。(3)哮喘:喘息并伴有急性呼吸困难的发作2次以上,在门诊或住院就诊中医生诊断为哮喘或哮喘性支气管炎。
1.2.5 评价指标
肺炎疫苗保护率(vaccine efficacy,VE)=(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100%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100%
1.3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用EpiD ata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数据均采用双侧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既往感染性肺炎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史
由调查员询问两组调查对象入组前或疫苗接种前1年感染性肺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查阅病史。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前1年内两组研究对象感染性肺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发病率见表1,接种组感染性肺炎的发病率为2.25%,对照组感染性肺炎的发病率为2.52%。经χ2检验,对照组既往感染性肺炎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均略高于接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肺炎疫苗的效果
2.2.1 两组感染性肺炎的发生情况
由调查员询问两组调查对象接种肺炎疫苗后半年内(6个月内)和1年内(12个月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病情况,并查阅病史。调查结果见表2,接种疫苗后半年内和1年内,接种组感染性肺炎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内数字为发病率(%)。
2.2.2 两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
由调查员询问两组调查对象接种肺炎疫苗后半年内和1年内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查阅病史。调查结果详见表2,接种疫苗后半年内和1年内,接种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肺炎疫苗的保护率
2.3.1 肺炎疫苗对肺炎的保护率
由调查员询问两组调查对象接种肺炎疫苗后半年内和1年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病情况,并查阅病史。接种疫苗后半年内肺炎VE为87.44%;接种疫苗后1年内肺炎VE为85.83%。
2.3.2 肺炎疫苗对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保护率
由调查员询问两组调查对象接种肺炎疫苗后半年内和1年内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查阅病史。
接种疫苗后半年内肺炎疫苗对流感样疾病的VE为79.21%;接种疫苗后1年内肺炎疫苗对流感样疾病的VE为73.29%。
接种疫苗后半年内肺炎疫苗对慢性支气管炎的VE为68.39%;接种疫苗后1年内肺炎疫苗对慢性支气管炎的VE为69.32%。
接种疫苗后半年内肺炎疫苗对哮喘的VE为77.46%;接种疫苗后1年内肺炎疫苗对哮喘的VE为76.64%。
2.4 肺炎疫苗的相对危险度
由调查员询问两组调查对象接种肺炎疫苗后半年内和1年内感染性肺炎的发病情况,并查阅病史。接种疫苗后半年内肺炎疫苗的相对危险度(RR)为0.13(95%CI=0.075~0.210);接种疫苗后1年内肺炎疫苗的相对危险度(RR)为0.14(95%CI=0.103~0.194)。RR为0.1~0.3。
2.5 肺炎疫苗的安全性
接种肺炎疫苗的1 020例社区老年人中,经过AEFI主动监测,共报告肺炎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2例,均为女性,报告发生率为196.08人次/10万,均为一般反应,都在接种疫苗后1 d内发生。临床表现分别为低热和全身关节疼痛,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无特殊处理自愈。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队列研究监测长宁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后的免疫保护效果,得到肺炎疫苗对老年人群的流行病学保护效果评价,以此评估接种肺炎疫苗对降低老年人罹患感染性肺炎风险的作用及长宁区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项目的政策成效,为调整和完善本市老年人肺炎链球菌性疾病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同时可以了解到长宁区老年人感染性肺炎的发病情况以及接种肺炎疫苗对老年人其它呼吸道疾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PPV 23于1983年获得许可并被推荐用于高风险成年人和老年人[7]。以往研究结果表明,肺炎疫苗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对于不同人群而言,保护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针对老年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接种疫苗后半年内和1年内,接种组感染性肺炎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接种疫苗后半年内肺炎VE为87.44%;接种疫苗后1年内肺炎VE为85.83%。接种疫苗后半年内肺炎疫苗的相对危险度为0.13,接种疫苗后1年内肺炎疫苗的相对危险度为0.14。RR为0.1~0.3,表示暴露因素与疾病有强的关联,在此处说明疫苗接种与肺炎有强的关联。这与北京及美国等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刘聚源等[8]在北京市开展的历史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PPV23的保护率为81.10%,接种与未接种疫苗发生肺炎及其相关疾病的相对危险度(RR)为0.19(95%CI=0.10~0.34)。由此可见,对于老年人群而言,在一定时间内接种肺炎疫苗可以达到预防肺炎的良好效果,从而降低肺炎发病水平,减轻疾病负担,节约相应的社会投入与卫生资源。
接种疫苗后半年内和1年内,接种组流感样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可见,肺炎疫苗对预防老年人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和复发也具有较好的效果和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降低就诊率。
注:()内数字为发病率(%)。
本次调查对照组既往感染性肺炎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略高于接种组,两组研究对象的既往疾病史虽略有差异,但这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次监测人群,接种肺炎疫苗后AEFI报告发生率较低,且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均自愈。AEFI临床表现与文献[9,10,11,12]报道的相符。可见,在老年人群中开展肺炎疫苗接种是安全可行的。
鉴于肺炎疫苗在老年人群中接种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相关部门应积极宣传政府好政策,探索相应的组织发动和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高老年人群接种肺炎疫苗的意愿,并将老年人免费接种肺炎疫苗纳入接种门诊常规工作中,则能使这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市民健康的重大工程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使项目效果更显著。这既保障了老年人群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又能为社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SCHLAUDECKER EP,STEINHOFF MC,OMER SB,et al.Antibody persistence in mothers one year after pneumococcal immunization in pregnancy[J].Vaccine,2012,30(34):5063-5066.
[2]WHO.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for childhood immunizationWHO position paper[J].Wkly Epidemiol Rec,2007,82(12):93-104.
[3]魏宪义,杨耀.肺炎球菌菌苗[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5):319-320.
[4]KOHLHAMMER Y,SCHNOOR M,SCHWARTZ M,et al.Determinants of influenza and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 in elderly people:a systematic review[J].Public Health,2007,121(10):742-751.
[5]张国辉,郑东旖,时念民,等.北京市朝阳区部分社区老年人的肺炎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26(1):93-95.
[6]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4-199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7]VILA-CORCOLES A,OCHOA-GONDAR O,GOMEZ-BERTOMEUF,et al.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 in Catalonian elderly people,2002-2009:Serotype coverage for different anti-pneumococcal vaccine formulat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onjugate vaccines era[J].Vaccine,2011,29(43):7430-7434.
[8]刘聚源,纪文艳,吴疆.北京市老年人肺炎多糖疫苗接种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191-193.
[9]徐英,董碧蓉.老年人群接种23价肺炎球菌疫苗的不良反应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7):491-492.
[10]胡榕,叶年莲,张浩.老年人群接种23价肺炎球菌疫苗的安全性观察[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1):72.
[11]杨耀,粟克喜,宋昭忠,等.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临床试验[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4):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