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

2024-06-10

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精选9篇)

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 篇1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影响因素, 探讨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专项调查、工作报告收集相关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95%以上, 50%以上的乡镇预防接种人员认为乙肝知识培训可以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预防接种门诊明显高于农村入户接种;儿童家长/监护人知晓乙肝预防知识有助于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结论大力提倡住院分娩是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有效措施。开展对预防接种人员的培训和广泛的健康宣传教育, 提高家庭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影响因素,新生儿

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接种第1针, 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对阻断母婴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6-2008年针对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旨在制定有效措施。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全省GAVI项目工作报告;预防接种人员、儿童家长/监护人免疫接种知识问卷调查;不同预防接种服务模式免疫效果的专项调查。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 不同出生地点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 见表1。对某县2006-2008年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情况研究表明, 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均保持在95%以上, 各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家庭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较低, 其中2007年仅为11.11%。

2.2 乡、村级预防接种人员乙肝疫苗接种知识培训与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的关系 对24名乡级、16名村级预防接种人员培训评估的问卷中, 乡级人员4人认为及时接种率无变化, 3人认为既与培训有关又与政策要求有关, 10人认为与培训的效果有关, 7人认为与政策有关。16名村级接种人员中7人认为与培训有关, 7人认为与政策要求有关, 4人认为与培训、政策要求均有关, 2人认为及时接种率无变化。结果显示, 54.00%乡级人员和68.75%村级人员认为与培训效果有关。

2.3 不同服务模式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 3种不同预防接种服务模式儿童乙肝疫苗首针报告及时接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调查首针接种及时率以农村入户接种最低, 仅为61.90%。

2.4 儿童家长/监护人预防乙肝知识知晓程度对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的影响 选定3个县区, 每县区随机抽取21名儿童家长/监护人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知晓率分别为76.19%、80.95%和66.67%, 与该县区同年度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呈正相关。见表3。

3讨论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控制乙型肝炎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通过免疫接种加速控制乙型肝炎已被我国政府确定为新的重要卫生工作的优先重点[1]。2003年乙肝疫苗已被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乙肝疫苗首针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及时接种是切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最关键手段[2]。为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 卫生部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谁接生谁负责接种第一针”的原则, 保证了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本文分析结果表明, 住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均达到95%以上, 家庭出生儿童首针接种及时率较低。可见, 儿童出生地点是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近年来, 随着选择住院分娩孕产妇人数的增多, 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不断提高, 但在偏远农村、交通不便地区仍有部分儿童在家庭出生。农村入户接种已不是现阶段预防接种服务的最佳服务模式, 每月开展一次预防接种工作难以保证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提倡预防接种门诊服务不仅保证及时接种, 还能保证安全有效接种。

另外, 加强预防接种人员, 特别是农村乡村级人员的知识培训, 保证培训质量, 也是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的影响因素。要落实基层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 建立培训工作的效果考核机制, 确实保证接种人员的乙肝免疫预防知识和乙肝疫苗的接种要求。利用多种传播媒介, 开展广泛的健康宣传教育, 尤其是对孕产妇和儿童家长/监护人进行乙肝免疫预防知识的宣传, 提高人群乙肝预防知识的知晓率也有助于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2004年中国计划免疫 (EPI) 审评报告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 曹惠霖.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 (J) .中国计划免疫, 1996, 2 (2) :88-90.

乙肝疫苗接种知识问答 篇2

Q:为什么要对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

A:母婴传播是乙肝最主要的一种传播途径;被感染的新生儿70%~90%变成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仅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进行免疫,不能预防幼儿时期乙肝病毒的水平传播。只有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才可以阻断母婴传播,阻断生活接触中的乙肝病毒传播。乙肝免疫不仅能预防个体发病,还能预防、减少人群中携带乙肝病毒状态,达到减少或控制乙肝传染源的目的。

Q:成人无须再打乙肝疫苗了吗?

A:加速控制乙肝,必须“双管齐下”,一是新生儿;二是青少年和其他高危人群。凡处于乙肝病毒感染高危状态的易感者,均应接种乙肝疫苗,主要包括以下人群:①青少年(大、中、小学生):既往无乙肝疫苗接种史者;②医护人员;③医学检验人员;④保育人员;⑤乙肝病毒已感染者或乙肝病人的配偶、子女或密切接触者;⑥血液透析者,静脉注射毒品者、男性同性恋者和性乱者。

Q:已有乙肝抗体还用再打疫苗吗?

A:乙肝疫苗是否需要加强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后要不要加强免疫,其免疫保护期有多长?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上海市黄浦区是最早对新生儿实施普种乙肝疫苗的地区之一。从他们对1986年6月普种疫苗的新生儿随访显示,16年后,这些对象的乙肝疫苗保护效果在82%左右。乙肝疫苗免疫后产生的表面抗体(抗-HBs)水平随年龄增加而有所降低或不被检出,并不意味着保护性消失,当他们受到乙肝病毒攻击时,由于免疫记忆作用,抗体水平可再度升高。这在乙肝高发区和高危人群中尤为明显。因此,从总体来说,如果是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并于接种后产生了高滴度的乙肝抗体,无加强免疫的必要。关键在于提高免疫接种率。

Q:乙肝疫苗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A: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该新生儿在出生后8小时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儿童、成人都一样),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叫着“0、1、6方案”;儿童和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成功率在90%以上,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一般为2年以上,接种者可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旧。②对于母亲一方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就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乙肝疫苗的使用方法依然是“0、1、6方案”,有人认为第一针可打2支(10微克/l毫升)效果更好。③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具体方法是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生后2、3、5个月各注射1次);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5微克,生后立即及1个月、6个月各注射1次),2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

Q:打过乙肝疫苗是否还需打加强针?

A:你如果已经接种过三次,不知道有没有抗体形成,如果有,那就需要间隔3~4年加强一次,或者检测抗体的滴度来确定是否需要加强。如果没有抗体形成,那就要从基础开始再打三针。如果要检查抗体就去医院做“两对半”即可知道。

Q: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该怎么办?

A:有些人抗体产生较晚,被称为应答迟缓。对此可加注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②可采用0、1、2、12个月的免疫程序。③在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合用小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④卡介苗或牛痘苗能增加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可配合使用。

Q:查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从未打过乙型肝炎疫苗,是否还需要再打疫苗?

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免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镇海区在册的2010年出生的所有本地常住儿童和外来流动儿童。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010年出生的在册儿童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及时情况

2010年出生的在册儿童5 522名, 接种及时4 736名, 接种及时率为85.77%。 (表1)

2.2 2010年1-6月与7-12月出生儿童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比较

1-6月出生的在册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为78.02% (1 892/2 425) , 7-12月出生的在册儿童接种及时率为91.83% (2 844/3 097) , 前者低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2.48, P<0.01) 。

2.3 流动儿童与本地常住儿童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比较

2010年出生的在册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为83.98% (3 613/4 302) , 本地常住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为92.05% (1 123/1 220) , 前者低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64, P<0.01) 。

2.4 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不及时的影响因素

2010年出生的麻疹疫苗接种不及时流动儿童689名, 其中骆驼街道和蛟川街道共236名, 两街道因居住地址变迁、生病、遗忘、拒种、禁忌和没时间或其他原因导致接种不及时的流动儿童数分别为91、79、32、6、9、19名, 分别占接种不及时儿童数的38.56%、33.48%、13.56%、2.54%、3.81%和8.05%。由于条件所限, 在此未对辖区内其他镇 (街道) 接种不及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注:满8足月龄后1个月内完成接种者判断为接种及时。

3 讨论

计划免疫是控制和消灭麻疹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近年来镇海区对麻疹进行多次强化免疫接种, 但在高覆盖率的情况下, 某些地区仍出现麻疹发病。免疫儿童抗体滴度测定可以准确反映机体接种疫苗后的效果, 但在人群中开展检测工作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保证, 而且需要采集血样, 儿童和儿童监护人都难以接受, 配合度较差。疫苗全程、及时接种是保证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的前提, 接种及时率的提高, 不仅可使接种对象在短期内产生更持久的免疫能力, 使易感人群获得高滴度的抗体保护率, 避免因接种失败进行重复和强化接种所造成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巨大浪费, 而且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因此从成本效益比值和人群的配合程度上来看, 疫苗接种及时率是评价疫苗接种效果最经济、最直接的指标之一[1]。

控制麻疹的关键在于减少和消除易感人群和免疫空白人群, 提高整体人群的免疫水平。国内学者对全国各地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调查也显示[2,3], 无麻疹免疫史者占主要因素, 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也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4]。

调查显示, 2011年1-6月出生的在册儿童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低于7-12月出生的在册儿童, 原因可能在于辖区内上半年出现多例麻疹病例后, 下半年全区免疫规划重心转移到了到期未种儿童特别是麻疹疫苗到期未种儿童的催种工作上;同时, 村级免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村社区由上半年的4个扩展到下半年的16个, 在推行村级信息系统过程中, 加强了接种门诊医生与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的沟通与联系, 加大了儿童的排摸和催种力度。

流动儿童麻疹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低于本地常住儿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流动儿童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调查资料显示“居住地址变迁、生病、遗忘、没时间”是影响流动儿童麻疹疫苗初免的主要因素。分析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流动儿童家长在镇海从事经商、运输等活动, 呈现住所不确定性、地区聚集性、节假日和农忙季节的高流动性共存现象, 延误了接种时间; (2) 流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匮乏, 对于禁忌证过于紧张, 小孩稍为有点流鼻涕都不敢去接种; (3) 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对预防接种不够重视, 没能把儿童预防接种当一回事, 以致遗忘或忙于其他事情而不及时去接种。

因此, 建立常态化的查漏补种和催种工作机制, 提高流动儿童家长预防保健意识和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 是提高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的迫切需求。 (1) 三级公共卫生网络组织要结合每月一次的流动儿童入户调查, 提醒及催促适龄儿童按时接种。 (2) 建立到期未种儿童的催种长效机制, 对于未按时前来接种的儿童, 次日应当以短信群发等方式提醒儿童家长;经提醒一周依然未前来接种, 接种门诊医生应当电话催种, 失去联系的儿童第一时间反馈给各村公共卫生组织, 由村联络员或流管员核实儿童情况。 (3) 接种门诊信息化管理医生要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 在登记儿童信息时尽可能多地留下流动儿童家长的联系方式, 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录居住地址和房东名字。 (4) 多措并举, 加强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工作。家长的文化层次决定了其掌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 决定了家庭对儿童免疫接种的关注程度。目前, 镇海区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发放麻疹疫苗预约提示卡、短信群发提醒接种、每月一期的“妈妈班”学校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文军, 张王景, 刘琥, 等.济宁市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及时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2008, 29 (5) :427-428.

[2]程周祥, 倪进东, 汪思银.麻疹疫苗高覆盖率背景下麻疹流行特征的变化与免疫策略调整必要性的探讨[J].疾病控制杂志, 2007, 11 (1) :10-14.

[3]张克春, 林达云, 肖永, 等.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2003-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8, 12 (5) :434-436.

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 篇4

汪明明 山东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委员,山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

医疗专长:擅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传染病和并发症的诊疗。

专家门诊:周一全天

生活实例

小莉和大强恋爱3年准备结婚了,婚前他们都自愿进行了体检。在“乙肝五项”检查中,小莉的表面抗体是弱阳性,其余四项均阴性,她记得以前打过乙肝疫苗,8年前上大学查体时乙肝表面抗体还是阳性。大强的“乙肝五项”全阴性,和以前多次查体的结果是一样的,他从未打过乙肝疫苗。根据医生的建议,小莉注射了一针乙肝疫苗,而大强则需在半年内注射了三针乙肝疫苗。小莉和大强都认为打乙肝疫苗是必须的,这样可以让表面抗体变成阳性而不会患乙肝,但为什么两人接种疫苗的次数不一样呢?

医生的话

首先,应该肯定和赞赏小莉和大强婚前自愿体检的做法,为了自身和下一代的健康,婚前应进行全面体检。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但为什么小莉和大强接种疫苗的次数不一样?这是因为,小莉的表面抗体是弱阳性,只要注射一针乙肝疫苗就能重新激活机体免疫活性;而大强从未注射过乙肝疫苗,体内的免疫系统对疫苗的反应较为迟缓,所以需要多次注射。

我们现在用的都是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安全性良好,其有效成分是采用基因重组的方法而获得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亚单位,健康人注射后可刺激免疫细胞产生表面抗体。当人体有乙肝病毒侵入时,这些表面抗体就可以和病毒的表面抗原结合,导致病毒失活、不能复制,从而保护机体免于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的首次全程接种为三针,按0、1、6月接种,即:当天接种第一针,1个月时接种第二针,6个月时接种第三针。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表面抗原由阳转阴者,只要接种一针即可。

3类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原则上说,只要是“乙肝五项”指标全部阴性的人,都应该接种乙肝疫苗,特别应该强调的是下列人群:

家庭成员中已有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他家庭成员应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需要长期接受血制品治疗的病人、经常与血液或血制品接触的工作人员、托幼机构职员和医护人员,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我国已将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列入儿童计划免疫,只要在正规医院出生的新生儿都会免费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感染者所生的新生儿,除了应按要求接种乙肝疫苗外,还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表面抗体转阴怎么办

在“乙肝五项”指标中,共有三种抗体,即:表面抗体、e抗体和核心抗体。但只有表面抗体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后两者无保护作用。健康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最快一个月即可出现表面抗体阳性,超过90%的人在6个月的三针疫苗接种后,表面抗体可以达到较高水平。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反应,可重复或加大接种剂量。

表面抗体一般可维持7~10年以上,当表面抗体由阳性转为弱阳性或阴性、或低于10 mIU/ml时,就应考虑重新接种乙肝疫苗,因为毕竟只有当表面抗体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时,才能保护人体免于乙肝病毒的感染。

Tips:目前,“乙肝五项”有两种检测方法:一种是定性的方法,结果用阴性或阳性来表示,比较笼统,一般用于临床的初步诊断;一种是定量的方法,结果用具体数字来表示,比较精确,用于临床的治疗评价。有条件者,我们建议尽量进行定量检测。在定量检测中,当表面抗体大于10 mIU/ml(毫单位/毫升)时为阳性,但只有大于30 mIU/ml以上时才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当大于100 mIU/ml以上时有极好的保护作用。

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 在兰州地区高校中抽取4所学校, 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3个学院, 每个学院抽取不同年级的3~6个班级, 每所学校抽取学生总数不少于400人, 共抽取大学生1 670名。

1.2 调查内容

(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如年龄、性别、专业等) 。 (2)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有无乙肝疫苗接种史等) 。 (3) 乙肝防治相关知识。

1.3 接种史判定

(1) 有接种史。有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记录 (发票、收据或接种登记簿等) , 以预防接种记录为主;无预防接种记录, 以被调查者回忆为主 (需确定接种的是乙肝疫苗) 。 (2) 全程接种。通过被调查者提供的预防接种记录或回忆情况, 如能确定按照乙肝免疫程序接种, 并接种3剂次, 则认定为全程接种。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和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乙肝防治知识共10个问题, 正确回答1题得1分, 回答错误得0分, 然后计算出调查对象的总分 (0~10分) , ≥7分为优秀, <7分为一般。以有无乙肝疫苗接种史和是否全程接种为因变量, 以性别、民族、所学专业、居住地、学生来源、乙肝防治知识得分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 (逐步引入—剔除法) 分析, 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人口社会学特征

共发放调查问卷1 67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617份, 有效回收率为96.83%。调查男生1 055人, 女生562人, 性别比1.88∶1, 平均年龄 (20.00±1.25) 岁。调查医学专业大学生148人 (占9.15%) , 非医学专业1 469人 (占90.85%) ;生源为省内者784人 (48.48%) , 省外833人 (占51.52%) ;城市和农村居住地者分别为469人 (占29.00%) 和1 148人 (71.00%) ;汉族学生1 379人 (占85.28%) , 其他民族学生238人 (占14.72%) 。

2.2 兰州地区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见表1)

1 617人中, 接种乙肝疫苗者1 207人, 接种率为75.63%, 全程接种510人, 全程接种率为34.77%。汉族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高于其他民族学生 (χ2=14.67, P<0.05) , 医学专业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 (χ2=19.25, P<0.05) , 乙肝防治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接种率高于掌握一般的学生 (χ2=138.77, P<0.05) 。通过对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调查发现, 汉族学生高于其他民族学生 (χ2=4.19, P<0.05) , 医学专业学生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 (χ2=83.89, P<0.05) , 乙肝防治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高于掌握一般的学生 (χ2=7.80, P<0.05) , 来自城市的学生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χ2=5.61, P<0.05) 。

注:*表示与同类比较P<0.05

2.3 兰州地区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分析 (见表2)

以居住地、民族、所学专业、乙肝防治知识得分等为自变量, 以有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民族、所学专业、乙肝防治知识得分是乙肝疫苗接种率的影响因素, 且汉族、医学专业、乙肝防治知识得分高是其有利因素。

2.4 兰州地区大学生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影响因素分析 (见表3)

以居住地、民族、所学专业、乙肝防治知识得分等为自变量, 以乙肝疫苗是否全程接种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民族、所学专业、乙肝防治知识得分是全程疫苗接种率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接种疫苗不仅能预防疫苗针对的相关疾病, 而且也能为政府减少因这些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3]。通过对兰州地区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发现, 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5.63%, 全程接种率为34.77%。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全程接种率均不高, 这与相关报道一致[4]。汉族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均高于其他民族学生, 这可能与汉族学生生活习惯和接受的教育有关;医学专业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均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 可能是由于医学院校开设乙肝等传染病防控课程以及学生经常接触医学相关知识, 从而对乙肝的防控知识有所了解的原因;乙肝防治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均高于乙肝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 这与谈逸云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来自城市的学生全程接种率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这也与有关报道描述的情况相符合[6]。以民族、所学专业、乙肝防治知识得分等因素为自变量, 分别以有无乙肝疫苗接种史和是否全程接种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汉族、医学专业、乙肝防治知识得分高是乙肝疫苗接种率的有利因素, 提示今后要加强对民族院校大学生乙肝疫苗的接种, 同时, 提高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对于提高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有重要作用。

有调查显示, 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18年, 乙肝表面抗体将会明显下降甚至消失, 应考虑加强免疫[7]。因此, 应在兰州地区各类高校开展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 高校要从新生入手, 开展新生入学时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努力提高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全程接种率。同时, 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乙肝预防知识[8], 使他们认识到乙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了解乙肝预防知识, 积极主动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

摘要: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兰州地区高校中选取研究对象, 进行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5.63%, 全程接种率为34.77%。汉族、医学专业以及乙肝防治知识掌握较好是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全程接种率的有利因素。结论 兰州地区大学生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不高, 需加强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努力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

关键词:兰州地区,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 (1) :79-88.

[2]何夏婷, 马邵斌, 范存欣, 等.广州市4所高校大学生乙型肝炎KAP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3) :276-278.

[3]Hafeez-ur-Rehman Mengal, Nopporn Howteerakul, Nawarat Suwannapong, et al.Factors relating to accepta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vaccination by nursing students in a tertiary hospital, pakistan[J].Health Popul Nutr, 2008, 26 (1) :46-53.

[4]王平贵, 李慧, 高丽, 等.大学生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1388-1390.

[5]谈逸云, 申惠国, 赵黎芳, 等.成人乙肝疫苗主动接种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 :218-220.

[6]张薇, 牛静萍, 李志强, 等.兰州市15~59岁人群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疫苗与免疫, 2011, 17 (3) :216-219.

[7]Su F H, Chen J D, Cheng S H, et a1.Waning-off effect of serum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amongst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18 years postimplementation of Taiwan’s national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programme[J].J Virl Hepat, 2008, 15 (1) :14-19.

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郑州市儿童医院辖区2-5岁符合预防接种条件正常进行预防接种儿童。

1.2 资料来源

中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2012年7月以前2~5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

I.3 方法

利用Excel软件整理, SPSS 11.5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

共调查2~5岁符合预防接种条件的儿童782人, 男性395人 (占50.5%) ;女性387人 (占49.5%) 。两组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别。

2.2 疫苗要求

全部使用巴斯德公司生产的23价肺炎多糖疫苗, 每人接种0.5mL,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肉注射。该疫苗包含了23种肺炎球菌抗原成分, 覆盖了肺炎球菌致病性感染成分的近90%的血清类型, 保护期5年。接种对象2岁以上人群。

2.3 儿童家长接受程度

接种疫苗546人, 常住儿童家长294人 (占53.8%, ) 流动儿童家长252人 (占46.2%) ;接受医生宣传接受疫苗家长348人 (占63.7%) , 接受媒体宣传131人 (占24.0%) , 家长之间宣传67人 (占12.3%)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67人 (占67.2%)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接受165人 (占30.2%) , 高中以下文化程度14人 (占2.6%0;经济条件中等偏上家长475人 (占87%0, 经济条件差的71人 (占23%) 。

2.4 接种率

中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统计782人, 常住儿童儿童434人, 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312人, 接种率71.9%。流动儿童人348人, 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234人, 接种率67.2%。男女差别不大。

2.5 不良反应

通过观察21例 (占3.8%) 儿童在接种后在接种局部出现了轻微的不良反应, 如出现皮疹、红肿疼痛、硬结等;8例 (占1.5%) 有低、中度的体温升高, 但体温均不高于38.5℃;13例 (占2.4%) 出现轻微的头痛、头晕等, 无需进行医疗处理, 休息8~24h后消失。

2.6 接种效果

338例 (占61.9%) 儿童接种后例儿童减少了下呼吸道感染, 346例 (占63.4%) 儿童呼吸道感染程度减轻, 392例 (占71.8%) 儿童所用的抗生素量减少, 与丁平的接种23价肺炎多糖疫苗能减少住院次数、时间, 减少治疗费用[1]相接近。于右军报道研究证实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能有效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 对儿童的保护率高达61.7%[2]基本一致, 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经济实用, 临床应用价值很高。

3 结论

目前, 肺炎是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占全部死亡原因的19%肺炎球菌 (SP) 是引起儿童肺炎的重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每年全球大约有1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疾病。抗生素是治疗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惟一有效方式, 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 肺炎球菌的耐药株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常见[3]。儿童患肺炎球菌疾病抗生素种类和剂量选择压力加大, 近年世界各国将目光重新回到疫苗上, 随着疫苗生物技术的不断成熟, 23价肺炎疫苗临床效果良好, 越来越受关注, 有50多个国家将肺炎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

我国尚未将肺炎疫苗纳人国家免疫规划。第1类疫苗高接种率是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 所有接种费用完全由政府承担, 其疫苗相关传染病也得到了有力控制, 保护了广大儿童的健康[4]。23价肺炎多糖疫苗属第2类疫苗, 价格较高, 且为监护人自愿自费接种。此调查表明本地区儿童家长接受程度受居住属性, 文化程度, 家庭经济状况影响, 常住、文化程度偏高、经济条件中等偏上家长接受率高, 但整体接种率仍偏低, 因而不能让部分儿童受到保护。

通过546例家长回访, 表明23价肺炎多糖疫苗有效减少下呼吸道感染, 减少抗生素应用, 临床效果好。住院治疗的比例、费用、时间等方面均低。且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世界范围内已应用20多年, 不良反应少。部分家长对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认识不足, 认为肺炎可以治疗, 打疫苗需要付费, 对预防接种门诊收费不理解, 缺乏对23价肺炎多糖疫苗预防接种的主动性, 预防接种人员应加大力度普及家长的肺炎疫苗防病知识, 蒋23价肺炎疫苗纳入健康教育内容, 提高家长对疫苗接受程度, 使更多适龄儿童受到保护, 免受肺炎侵袭。

摘要:目的 了解郑州市儿童医院辖区2-5岁儿童23价肺炎多糖疫苗接种情况, 为提高23价肺炎疫苗接种率和减少儿童肺炎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对我院辖区内2~5岁儿童23价肺炎多糖疫苗接种史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调查782人, 接种23价肺炎多糖疫苗546人, 其中常住儿童312人, 接种率71.9%, 流动儿童234人, 接种率67.2%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23价肺炎多糖疫苗整体接种率仍偏低, 做好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的接种宣传, 提高接种率, 减少5岁以下儿童肺炎发病率。

关键词:23价肺炎多糖疫苗,接种率,第2类疫苗

参考文献

[1]丁平.23价肺炎多糖疫苗9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l1, 13 (36) :349-350.

[2]于右军.23价肺炎球菌疫苗预防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27) :125-126.

[3]吉田敦, 任常陵.肺炎球菌感染性疾病与肺炎球菌疫苗[J].日本医学介绍, 2007, 28 (2) :77-79.

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按照距离城区远近将全县分为5个层次, 在每层中随机抽取1个乡 (镇) , 在每个乡 (镇) 中随机各抽取1所中学和小学, 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级, 调查该班级的所有学生。

1.2 免疫史

每个学生的免疫史, 首先以保存在所在乡镇防保所的接种大卡为准, 其次以对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或电话调查为依据, 该县新生儿接种程序均按0、1、6月龄, 即出生后24 h内、1、6月龄各接种1针乙肝疫苗。

1.3 血清学检测

采集每个调查对象的血样二三毫升, 及时分离血清, 置-20 ℃冻存备检。采用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 (SPRIA) 检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表面抗体 (抗-HBs) , 试剂盒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按其说明书的判定标准, HBsAg S/N值>2.1判为阳性, 抗-HBs应用计算机IRMA程序的四参数处理模式计算mU/ml值, 抗-HBs滴度≥10 mU/ml判为阳性。为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对所有可疑阳性或阴性标本均重复试验确证。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将检测结果及免疫史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 并进行统计分析。指标包括:乙肝疫苗接种率=有免疫史人数/调查人数×100%;乙肝疫苗末种率=无免疫史人数/调查人数×100%;HBsAg阳性率=HBsAg阳性 (S/N值>2.1) 人数/调查人数×100%;抗-HBs阳性率=抗-HBs阳性 (滴度≥10 mU/ml) 人数/调查人数×100%。不同率之间采用χ2检验比较其差异。

2 结果

2.1 乙肝疫苗接种率

2.1.1 一般情况

共调查1387名中小学生, 有免疫史1176人 (其中免疫1针41人, 2针65人, 3针493人, 加强577人) , 免疫史不详188人, 无免疫史23人, 接种率为84.79%, 加强接种率为41.60%, 未种率为1.66%。

2.1.2 接种率性别分布

在所调查的中小学生中, 男性接种率为84.71%, 未种率为2.32%;女性接种率为84.98%, 未种率为0.70%。男女性接种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0.05) 。见表1。

2.1.3 接种率年龄分布

5岁年龄组接种率最高, 为100%;10~15岁年龄组接种率最低, 为80.23%。接种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59, v=5, P<0.05) 。见表2。

2.2 HBV血清学调查情况

2.2.1 一般情况

1387名中小学生的HBsAg阳性率平均为2.67%, 抗-HBs阳性率平均为55.66%。

2.2.2 性别分布

男性HBsAg阳性率为1.96%, 女性为3.69%, 男女性别比为1 ∶1.88, 女性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 P<0.05) ;男性抗-HBs阳性率为57.2l%, 女性为53.43%, 男女性别比为1.07 ∶1,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95, P>0.05) 。见表1。

2.2.3 年龄分布

HBsAg阳性率5岁~和6岁~年龄组最低, 10~15岁组最高, 为3.38%, HBsAg阳性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91, v=5, P<0.05) 。抗-HBs阳性率5和6岁~组最低, 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7和8岁~组为一个高峰, 而后则呈下降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6.93, v=5, P<0.05) , 见表2。

2.3 乙肝疫苗接种史与HBV感染率的关系

接种史有、无、不详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2.21%、4.35%、5.29%, 三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9, P<0.05) ;有接种史者与不详或未种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5、χ2=6.50, 均P<0.05) ;不详与未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7, P>0.05) 。接种史有、无、不详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55.49%、65.22%、55.56%, 三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0, P>0.05) ;两两比较, 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χ2=1.26、χ2=0.00、χ2=1.07, 均P>0.05) , 见表3。

2.4 免疫针次与HBV感染率的关系

在1176名有免疫史儿童中, 免疫1、2、3针 (全程) 和加强儿童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7.32%、4.62%、2.28%和1.39%, HBsAg阳性率随着免疫针次的增加而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16, P<0.05) ;免疫1针、3针与加强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4, χ2=7.70, 均P<0.05) ;其他两两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4, χ2=1.33, χ2=3.61, χ2=1.09, 均P>0.05) 。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3.90%、50.77%、51.93%和59.62%, 抗-HBs阳性率随着免疫针次的增加而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2, P<0.05) ;1针、3针与加强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 χ2=6.39, P<0.05) , 其他两两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7, χ2=0.89, χ2=0.03, χ2=0.01, 均P>0.05) , 见表4。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该县5~15岁中小学生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为84.72%, 没有达到90%的目标, HBsAg阳性率平均为2.67%, 高于袁立国等[1]调查全程免疫儿童1.80%的水平, 低于深圳地区4.82%的水平[2], 但显著低于1992—1995全国肝炎调查平均9.75%[3]的水平。该县儿童HBsAg阳性率已大幅度下降, 反映该县自1992年以来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的成果, 在人群自然感染难以避免的情况下, 通过乙肝疫苗接种, 使机体获得保护性抗体, 从而改变乙肝的流行规律, 使儿童HBsAg携带率大幅度下降, 有效地保护儿童健康。但该县计划免疫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 乙肝疫苗接种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HBsAg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主要与暴露机会的增加而导致的自然感染有关。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分布呈“波形”状态, 5和6岁~年龄组最低, 7和8岁~为一个高峰, 而后又呈下降趋势, 抗-HBs作为抵抗乙肝病毒感染的保护性抗体, 直接反映机体抗HBV感染的能力, 随着机体内抗-HBs水平的逐渐衰退, 机体重新暴露为HBV易感人群。该县儿童抗-HBs阳性率仅为55.66%, 抗-HBs阴性率为44.34%, 即有44.34%的儿童对HBV没有抵抗力, 有研究表明, 所谓无应答者仍然对HBV易感, 一旦感染仍可发病或成为病毒携带者[4], 建议对接种过乙肝疫苗后的儿童以及成人开展抗-HBs检测, 对免疫后无应答或弱应答者进行加强免疫。

加强宣传教育, 把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 纳入当地的健康教育规划。坚持全民健康教育与重点人群教育相结合,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防治乙肝观念,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大众宣传媒体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积极宣传乙肝防治知识, 形成全社会防治乙肝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袁立国, 宁克清, 董春明, 等.唐山市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 (6) :481.

[2]陈继红, 林江, 李富荣, 等.深圳地区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监测研究.疾病控制杂志, 2005, 9 (5) :394-395.

[3]戴忠澄, 祁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卷.1992—1995年.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39-35.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相关部门传染病疫情报告报表中的2138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疫苗接种与否分为乙肝疫苗接种组和乙肝疫苗非接种组, 每组1069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大体一致。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一经确定资料完整正确性, 根据具体情况门诊静脉取血3ml, 分离血清,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法按照相关操作要求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抗体 (抗-HBs) 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HB c) , 分别记录两组结果, 并统计分析各组别的抗-HBs阳性率、H B s A g阳性率及H B V流行率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 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 B s Ag阳性率、抗-H B s阳性率情况 (表1)

由表1可见, 乙肝疫苗接种组乙型肝炎病毒HBs Ag感染率明显低于乙肝疫苗非接种组, 而抗-HBs水平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5.06、796.05, P均<0.0 1) 。说明注射乙肝疫苗能大大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 并同时提高对暴露人群的保护作用。

2.2 两组HBV流行统计情况

乙肝疫苗接种组中HBV阳性率4.7% (50/1069) , 明显低于乙肝疫苗非接种组的44.2% (47 2/1 06 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 5 1.3 6, P<0.0 1) 。

3 讨论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幼儿乙肝疫苗的接种, 全程接种3针, 按照0、1、6个月的程序[3]。特别是21世纪初期以来, 中国已实施新生儿国家免疫规划, 乙肝疫苗成为免费且强制性接种的疫苗之一。本研究中抽取疾病防疫部门关于乙肝疫情统计报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按乙肝疫苗接种与否分成两组, 每组各1069例。门诊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采血检测HBs Ag、抗-HBs及抗-HBc。本文结果显示, 乙肝疫苗接种组的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低于乙肝疫苗非接种组。进一步统计计算两组间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情况, 发现乙肝疫苗接种组中HBV阳性率明显低于乙肝疫苗非接种组, 说明乙肝疫苗的应用能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及相关肝病的发生率。可见, 积极有效推广乙肝疫苗的注射能够降低乙肝病毒的流行率, 改变本地区的乙肝流行趋势。因此, 我们应积极地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注射工作, 并同时扩大乙肝疫苗的接种范围, 提高接种率。

参考文献

[1]慕静宇, 黄玲玲, 毛剑英.青年学生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效果分析[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10 (4) :23-24.

[2]黄熊熊.预防围生期乙型肝炎病毒家庭传播计划的效果评价[J].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 (3) :67-68.

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 篇9

关键词:乙肝疫苗接种,儿童乙肝感染,效果

乙肝疫苗是一种临床中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主要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浆中进行抗原分离[1],并且将其进一步经过实验室处理后形成的乙肝疫苗。在对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后,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保证机体不会感染乙肝疾病,改善了身体健康状况。本文选取了本院100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对其全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操作,在接种1个月后对儿童进行抽血检查,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对象为2010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进行接种的100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0.4~7岁,平均年龄(5.22±3.35)岁。本次进行接种研究的所有儿童都没有出现皮肤性疾病、发烧感冒症状等其他不良病症,符合乙肝疫苗的接种要求[2]。

1.2 研究方法

100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对其全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操作。本次选用的乙肝疫苗为重组乙肝疫苗,属于酵母类型,在接种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接种要求和接种程序完成接种工作,在接种1个月后对所有儿童进行抽血检查,根据年龄不同分为≤2岁、≤4岁、>4岁3个年龄段。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免疫应答情况进行分析。其检测结果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进行结果判断,同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保证所有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熟练且科学正确[3]。

1.3 检验标准

儿童的检测抗体结果>100 mIU/L[4],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产生了有效浓度的保护性抗体,患者对于乙肝病情的预防能力明显增强,属于高免疫应答。

儿童的检测抗体结果为10~100 mIU/L,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产生的保护性抗体较少,患者对于乙肝病情的预防能力不是很强,属于低免疫应答。

儿童的检测抗体结果<10 mIU/L,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产生的保护性抗体非常少甚至没有产生,患者对于乙肝病情的预防能力非常弱,属于无免疫应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免疫应答情况进行分析过程中发现,高免疫应答占49.00%,低免疫应答占40.00%,无免疫应答占11.00%,有效免疫应答率为89.00%。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免疫应答率出现下降趋势,而儿童的低免疫应答和无免疫应答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增长情况。3个不同年龄段的高免疫应答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三个不同年龄段高免疫应答比较,P<0.05

3 小结

本文选取了本院进行接种的100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对其全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操作,在接种1个月后对儿童进行抽血检查,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免疫应答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不同年龄段的高免疫应答情况分别是57.50%、48.57%以及36.00%。而儿童的低免疫应答和无免疫应答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增长情况。与此同时,3个不同年龄段的高免疫应答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免疫应答率开始下降,很容易造成乙肝感染情况,因此一定要针对此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这样才能够降低乙肝感染发生率,更好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

[1]陆建辉.乙肝疫苗接种控制儿童乙肝感染效果分析.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8):467.

[2]刘文武,刘宗林,邱小兵,等.遂宁市乙肝疫苗接种控制儿童乙肝感染效果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9):774-777.

[3]倪红霞.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病毒变异规律与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第二军医大学,2013.

上一篇:自主发现下一篇:上海世博会光电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