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2024-09-21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精选10篇)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篇1

近年来预防接种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依托杭州市完善的副反应被动监测系统, 得出了常用第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本地基础数据, 并将副反应发生率的统计精确到不同厂家, 可为选择和使用第二类疫苗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杭州市2005、2006年免疫规划人员填写的接种后副反应发生情况的个案调查表、月报表和年报表。

1.2 预防接种副反应诊断标准

预防接种副反应按反应性质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有红肿、硬结、发热3种;异常反应分成局部红肿、无菌性化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全身感染、休克、皮疹、紫癜、肾炎、脑炎、血管性水肿、呕吐、过敏反应、癔症性发作、惊厥、腹泻、全身不适症状、重复接种、事故起数、其它22种[1]。

1.3 疫苗的种类

疫苗种类涵盖了免疫规划常用的20大类、共46种疫苗, 如水痘疫苗、麻腮风疫苗、HIB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甲肝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等。

1.4 城区与郊县的划分

以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西湖区为城区。以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市、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下沙经济开发区为郊县。

2 结果

2.1 全市总的预防接种后第二类疫苗副反应发生率情况

两年杭州市共接种第二类疫苗1 806 026人次, 发生1 248例报告副反应, 总的发生率为69.10/10万。同时20大类疫苗的接种后副反应发生率存在很大的差异。23价肺炎疫苗副反应发生率341.16/10万, 高居榜首;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出血热疫苗的发生率分别达到166.57/10万、139.47/10万;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和HIB疫苗发生率居第4、5顺位, 详见表1。

2.2 各生产厂家对疫苗副反应发生率 见表2。

在所有1 248例副反应中, 按照预防接种反应的分类, 一般反应1 117例 (硬结、局部红肿和发热) , 占89.50%, 异常反应131例, 占10.50%。在异常反应中76例为皮疹, 主要集中在乙型脑炎、甲型肝炎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另外无菌性化脓9例; 局部脓肿6例;呕吐7例;腹泻11例。

2.3 接种后副反应的地区差异 见表3。

从表3可知, 城区与郊县的总体报告副反应发生率接近。 (因数据为全市总体数据, 不需做统计推断)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预防接种后引起的副反应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出现了疫苗价格超高关注度超高的现象。我们对2005和2006年两年杭州市接种的1 806 026人次第二类疫苗进行了观察, 发生1 248例报告副反应, 总的副反应发生率为69.10/10万, 高于北京刘东磊等2002年监测结果[2]和上海李晓军2006年总结的监测结果[3], 说明杭州市副反应监测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敏感性已经达到比较高的程度。

从监测结果来看, 接种量在3 000人次以下的疫苗都未见副反应报告;有反应报告和调查的疫苗接种量都在1.7万人次以上;可见所有自费接种的第二类疫苗总体上副反应率还是较低的, 而狂犬病疫苗的报告副反应率低主要原因是单独成立的狂犬病接种门诊的副反应报告未有效纳入一般预防接种门诊的报告体系。

本文用大量的篇幅对现有第二类疫苗不同生产厂家产品的副反应发生率和主要副反应性质进行了描述, 因难以找到相同研究的数据, 所以本文对不同厂家疫苗反应率的数据可以为各相关单位选择第二类疫苗提供参考。

在不同副反应的性质中, 发热44.71%居第一;硬结30.77%居第二。两者合计占了所有接种后副反应的75.48%。而美国1991-2001年副反应报告率中[4][5], 发热 (25.8%) 与局部过敏反应 (15.8%) 分别占居第一、二位。相比而言, 我国第二类疫苗在生产过程中的非特异性热源控制、吸附剂含量过高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改进, 以降低发热和硬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 1104-1351.

[2]刘东磊, 苗良, 孙美平.北京市2002年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4, 10 (5) :261-263.

[3]李晓军, 宓荣刚, 徐慧清, 等, 上海宝山区2001-2004年预防接种副反应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7 (3) :219-220.

[4]郭飚.全球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发展[J].中国计划免疫2005, 11 (3) :229-233.

[5]PAHO.Guidelines for Managing Immunization SafetyConcerns[M].Washington D C, United State, 2002.4.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篇2

了解2004年以来湖北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分析影响因素, 评价工作成效,为进一步改进免疫规划工作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用分层容量比随机抽取县级调查单位共10个,用整群随机抽取乡镇级调查单位共50个,用容量比整群抽取村级调查单位共461个,入户调查2004-01-01/2010-06-31出生的适龄儿童。结果 全省调查适龄儿童37944人,平均建证率为91.75%,平均建卡率为89.84%;五苗单苗基础免疫平均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五苗全程平均接种率为87.29%,卡痕率为73.45%,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88.74%。但加强疫苗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平均接种率均低于85%。结论 全省平均接种率基本维持较高水平,但建证率、建卡率、加强疫苗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接种率均离目标要求有不同程序的差距,今后应重点强化相关工作措施,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为了解湖北省2004年以来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特别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评价工作成效,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全省人口、经济、地形等条件,确定进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4-01-01/2010-06-31出生的所有适龄儿童,含在该地永久居住和连续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

1.2抽样方法县级单位的选定:用分层容量比随机抽取县级调查单位,根据地形、地貌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102个县(市、区)分成城区、山区、平原、丘陵四层,共抽取10县(市、区)。根据各层人口数总量,随机抽取3个城区、2个平原地区、2个丘陵地区、3个山区地区。乡镇的选定:用整群随机抽取乡镇级调查单位,将被抽中县级单位的辖区地图按对角线划分成东、南、西、北四区,以县城为中心与县城相连的乡镇作为中区,五区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共5个乡镇。用容量比整群抽取村级调查单位,每个乡镇以村为单位,按人口总数从小到大排序进行顺序编号,随机抽取1/2的村作为调查村。毎个调查村,入户调查所有对象儿童。

1.3调查内容基础免疫: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灰疫苗、含麻疹成份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等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情况。加强免疫: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份疫苗、乙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等疫苗的加强免疫完成情况。

1.4评价指标以县和省为单位分别评价:建证率、建卡率;卡痕率;12月内儿童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灰疫苗、麻疹成份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接种率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12月龄内五苗全程接种率;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份疫苗、A+C群流脑疫苗等疫苗的加强免疫完成情况;不合格接种原因和未种原因分析。

1.5合格接种与及时接种判断标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才判为合格接种: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和接种年、月、日记录;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接种针(剂)次间隔不缩短(≥28d);基础免疫在12月龄内完成;内容填写齐全,记录清楚,不缺项。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有接种证和接种卡者以接种证记录为准;无接种证,有接种卡者以接种卡记录为准;接种证和接种卡两者均无者,判断为未接种。对每名儿童的合格接种判断只能选择接种证或接种卡一种方式。不能一种疫苗以接种证为准,另外一种疫苗以接种卡为准[1]。

2结果

2.1基本情况次调查10县市区,占全省备选县级抽样单位的9.80%(10/102)随机抽样确定50个乡镇,总人口1833471人,调查对象范围儿童数95590人,村级抽样确定调查461个村(社区居民)委会,覆盖人口867601人,占50个乡(镇、街办)总人口的47.32%;2004-01-01/2010-06-31出生的适龄儿童(含在该地永久居住和连续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47436名,占50个乡(镇、街办)适龄儿童的49.62%,其中流出儿童9078人,流入儿童729人,实际调查儿童37944人,占应调查适龄儿童数的79.99%

2.2建证率和建卡率调查2004-01-01/2010-06-31出生儿童37944人,平均建证率91.75%(34815/37944),建卡率89.84%(34089/37944),从地区分布看,建证率、建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山区、城区、平原、丘陵。其中:有4个县建证、建卡率均为100%,有1个丘陵地区县建证率低于80%,2个丘陵地区县建卡率均低于80%地区。

2.3五苗基础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调查2004-01-01/2008-12-31出生儿童28986人,卡介苗实种27728人,接种率为95.38%;脊灰疫苗3针全程接种27359人,全程接种率94.39%;百白破疫苗3针全程接种27253人,全程接种率94.02%;麻疹成份疫苗基础免疫实种27048人,接种率93.31%;乙肝疫苗3针全程接种27089人,全程接种率93.46%;五苗全程接种25303人,全程接种率87.29%。

2.4卡痕率和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

调查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28986人,平均卡痕率仅73.45%,卡痕率最高的城区县为98.14%,最低的平原县为21.22%。卡痕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区、丘陵、山区、平原。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25722人,及时接种率88.74%,最高的是平原县及时接种率为98.05%;最低的是丘陵县,及时接种率只有67.73%。及时接种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城区、平原、山区、丘陵。

2.5新增扩免疫苗接种情况

2.5.1乙脑疫苗调查乙脑疫苗第1针应种6488名儿童,实种5792名,接种率89.27%。接种率最高的是城区县为96.95%,接种率最低是丘陵县仅74.21%。从地区比较,接种率城区﹥平原﹥山区﹥丘陵;乙脑疫苗第2针应种6387人,实种3751人,接种率58.73 %,接种率最高的是山区县为77.53%,最低的是丘陵县仅28.62%,地区比较与第1针类似。

2.5.2A群流脑疫苗调查A群流脑疫苗第1、2针应种人数分别为6087、6488人,实际接种人数分别为4847和4731人,接种率分别为80.02%、72.92%。地区比较,城区和平原接种率高于丘陵和山区。

2.5.3A+C群流脑疫苗调查应种A+C群流脑疫苗儿童6089人,实际接种3462人,接种率56.86%,接种率最高的是郧县84.29%,接种率最低的是黄梅县,接种率仅16.21%。地区比较:平原接种率﹥山区﹥城区﹥丘陵。

2.5.4甲肝疫苗调查应接种甲肝疫苗儿童6488名,已接种3684人,接种率56.78%,接种率最高的为75.86%,最低接种率为0。

2.6加强疫苗接种情况

2.6.1百白破疫苗调查百白破疫苗应加强儿童28986名,实际接种22286人,接种率76.89%,接种率地区比较:山区﹥城区﹥平原﹥丘陵。接种率最高的是城区县为96.45%,最低的是丘陵县仅31.97%。

2.6.2脊灰疫苗 调查脊灰疫苗应加强儿童10067名,实际接种7348人,接种率仅72.99%。接种率地区比较:城区﹥平原﹥山区﹥丘陵。

2.6.3麻疹疫苗 调查麻疹疫苗应加强儿童28986名,实际接种22785人,接种率为78.38%。加强免疫接种率最高的是平原县为91.80%,接种率最低的是丘陵县,仅31.96%。接种率地区比较:平原﹥城区﹥山区﹥丘陵。

2.7不合格接种原因调查共查出不合格接种9073针次,按疫苗种类来分,含麻疹成份疫

苗1851针次,占不合格总针次的20.40%,其中提前接种410针次、超期接种1290针次;百白破疫苗1546针次(17.04%),其中提前接种329针次、间隔不够130针次、超期接种1016针次;乙脑疫苗1477针次(16.28%),其中提前接种173针次、间隔不够44针次、超期接种1260针次。

按不合格原因分析,超期接种的5797针次,占63.89%;提前接种的2011针次,占22.16%;间隔不符692针次,占7.63%;其他573针次占6.32%。

2.8未接种原因调查共查出未种针次57258针次,未接种原因中:说不清楚共16147针次(28.20%);本调查方案未涉及的原因共12326针次(21.53%);其他原因共11422针次(19.95%)。

从疫苗种类分析,A群流脑疫苗未种共12110针次(21.14%),其次是乙脑疫苗,未种10941针次(19.11%)。讨论

3.1本次调查适龄儿童37944人,预防接种证平均建证率91.75%,平均建卡率89.84%,离98%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与大龄儿童接种证遗失、接种单位接种登记册保管不善有关。农村丘陵地区黄梅县建证、建卡率和松滋县建卡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一定程度拉低了本次调查结果。

3.2调查统计适龄儿童28986人,五苗单苗基础免疫平均接种率均维持在90%以上,但不平衡麻疹疫苗接种率最低只有75.05%;五苗全程平均接种率达到87.29%,但最低县只有70.60%。从调查结果看,丘陵地区五苗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明显低于其它地区,而城区、平原和山区无显著差别。五苗全程接种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区、平原、山区和丘陵。

3.3调查统计适龄儿童28986人,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3.46%,首针及时接种率达89.72%。及时接种率最高为平原地区天门市达到了98.05%,但最低为丘陵地区黄梅县仅达67.73%。

3.4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接种稳步实施,但接种率离目标要求还有差距,这与各种新增疫苗起始应种对象前推和疫苗品种分地区实施,以及大年龄组儿童难以通知到位有关

[1]。

3.5随着儿童年(月)龄的增加,相关疫苗接种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表现在儿童加强免疫接种率不高[2-3]。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复种和加强接种率均不到80%。

3.6主要问题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降低,“重基础、轻加强”的意识较为严重; 随着儿童年龄增大,接种频次减少,儿童监护人接受预防接种的信息量减少,关注程度降低,主动性差; 人员流动因素。农村地区大龄儿童隔代监护现象比较普遍,儿童接种经常错过接种时间;非城镇地区接种点布局不合理,路程远、交通不便、通知不到位等也是部分地区影响接种的重要因素[4-6]。

3.7工作建议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工作经费。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免疫规划工作是社会公益性福利事业,是国家要求,政府行为。政府要保证并逐步加大对免疫规划工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保障免疫规划项目的运转费用,落实免疫规划工作和人员经费,合理解决村医报酬,不断提高免疫规划人员的社会地位,激发免疫规划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加强部门协作,认真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改进在校、在托漏种儿童补种服务方式,及时、安全落实补种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和落实适龄儿童主动搜索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未建证、建卡和漏种儿童,并落实补证和补种。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各级疾控机构要结合“强基”工程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等工作,完善免疫规划科室建设,稳定队伍,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整体素质。结合创建群众最满意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加强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建设,明确责任区域,强化免疫规划工作基础管理。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合理布局辖区预防接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篇3

【关键词】鸡;接种疫苗;免疫效果;原因;预防

鸡接种疫苗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对鸡的个体和大群会产生一定的损害,若导致免疫失败则对整个鸡群产生严重的后果,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现就其产生的原因浅析如下。

1 常见不良反应及原因

1.1 局部反应

1.1.1 严重呼吸道疫苗反应

仔鸡在接种呼吸道疫苗后会常发生一种正常的呼吸道疫苗反应。但是,在寒冷的冬季,为保暖而紧闭门窗,致使空气污浊,尘埃和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时会引起严重的疫苗反应。常表现为呼吸啰音,摇头和眼睛流泪。

1.1.2 头颈部扭曲

颈部皮下注射疫苗时,由于操作不当,针头直接损伤肌肉和神经,或将疫苗注入颈部肌肉,引起颈部活动僵硬,表现不同程度的扭曲。

1.1.3 腿部肿胀、跛行

腿部肌肉注射疫苗,由于注射不当,刺伤血管或神经,或注射油剂苗计量过大,或注射时污染了其他细菌,常引起注射部位发炎,导致肿胀、跛行。

1.2 全身反应

1.2.1 绿脓杆菌感染

由于孵化器、出雏器、存放雏鸡的孵化室消毒不严格,污染了绿脓杆菌,使出壳后的雏鸡皮肤或绒毛污染有绿脓杆菌;或接种MD(马立克)疫苗所使用的器械消毒不严格,被绿脓杆菌污染,导致雏鸡在1日龄接种MD疫苗时感染绿脓杆菌,使雏鸡2日龄~5日龄大批死亡。

1.2.2 葡萄球菌感染

由于饲养环境和用具消毒不严格,葡萄球菌污染了鸡的皮肤和羽毛,当进行鸡瘟疫苗刺种或肌肉注射时,葡萄球菌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引起鸡发生葡萄球菌病。

1.2.3 接种新城疫疫苗后引起鸡发生新城疫

发生原因有:(1)鸡群在接种新城疫疫苗时已遭受新城疫强毒的潜伏感染,免疫接种后使处于潜伏感染状态的鸡发生新城疫。(2)疫苗选择不当,用中等毒力的I系疫苗接种ND抗体水平较低的雏鸡(50日龄以下)可引起新城疫,或用I系疫苗免疫抗体水平较低的产蛋母鸡,可引起产蛋率轻微下降(1%~5%)和蛋质变差。(3)疫苗用量过大,尤其是NDI系疫苗注射过3倍量,可引起产蛋下降或神经症状。

1.2.4 IBD(法氏囊病)

发生原因:(1)疫苗选择不当,无IBD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水平较低的雏鸡选用较强毒株的IBD疫苗免疫,使免疫接种的鸡群发生IBD。(2)雏鸡在接种IBD疫苗前,由于母源抗体水平低,遭受外界环境中IBD强毒的感染,免疫接种后激发已感染鸡发生IBD。

1.2.5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在未发生过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地区使用毒力较强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免疫时,可以起鸡群发病。

1.2.6 鸡痘

由于鸡群已感染鸡痘病毒,刺种鸡痘疫苗时,激发已感染鸡发生鸡痘或造成鸡痘病毒的人为传播而发生鸡痘。

2 预防措施

虽然引起疫苗不良反应原因很多,但只要注意预防就可有效的防止疫苗反应的发生。

(1)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勤通风,可以有效的减少呼吸道疫苗反应给鸡群带来的危害。掌握正确的疫苗注射操作手法和疫苗的注射计量就可以避免因注射不當给鸡只带来的损害。

(2)其次,注意对孵化器、出雏器、存放雏鸡的孵化室和接种疫苗所使用器具的消毒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脓杆菌感染和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生。

(3)最后,在接种疫苗前要了解鸡群的健康状况,一定要在鸡群健康的境况下接种疫苗,另外要注意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接种剂量以及本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以避免因接种不当使鸡群发病,造成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梁红册.接种疫苗后不能达到预期免疫效果是怎么回事[J].农村养殖技术,2009(12)

[2]陈合强.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2(06)

[3]唐长彬.浅议如何提高家禽免疫接种效果[J].畜牧市场,2010(05)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疫苗接种数据来源

赤峰市各月4项加强免疫的应种人数和实种人数均来自2011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4项加强免疫包括A+C流脑3周岁加强, 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4周岁加强, 白破二联和A+C流脑6周岁加强。

1.1.2 儿童数据来源

4项加强免疫涉及的3个年龄组儿童, 来自赤峰市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年终报表中各地汇总统计上报的逐月出生儿童数。

1.2 分析评估方法

依据相关疫苗加强免疫起始年龄, 把全市2005年出生儿童数作为白破二联疫苗和A+C流脑疫苗加强免疫的期望应种人数;把2006年出生儿童作为脊灰疫苗的期望应种人数;把2008年出生儿童作为A+C流脑的第一次加强免疫的期望应种人数。用报告实种人数计算期望接种率, 与报告接种率进行比较, 分析评估各地报告接种率的可信程度和完成情况;用期望应种人数与报告应种人数进行比较, 估测各地实际漏种人数。把各年逐月出生儿童数和各月接种数字分别按季度合并, 得到各月各季度期望接种人数, 与报告应种人数进行比较, 计算阶段性接种率, 评价各地加强免疫的实施工作进度和及时接种率。

2 结果

2.1 赤峰市2011年4项加强免疫接种率分析评价

2.1.1 A+C流脑疫苗3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41 849人, 实种人数41 019人, 报告接种率为98.0%;期望应种人数41 210人, 估测接种率为99.5%, 二者接近。但从各地数据看其中松山区等6个旗县区报告的累计应种人数高于期望应种人数, 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在2011年对大于3周岁 (2008年以前出生) 部分漏种儿童实施了补种, 因而估测接种率呈现大于100%的现象。尚有4个旗县的该项接种率不足90%, 估测4地区漏种人数2 208人, 尤其是阿旗接种率仅55.4%, 漏种1 271人, 占4个旗县区漏种人数的57.6%。

2.1.2 脊灰疫苗4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42 515人, 实种人数41 636人, 期望应种人数43 090人, 报告接种率为97.9%, 估测接种率为96.6%, 二者接近, 说明各地报告的接种率比较可信。其中10个旗县区该项接种率达90%以上, 红山区接种率接近90%, 仅阿旗接种率为70.3%, 该地区大约漏种773人。

2.1.3 A+C流脑疫苗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30 822人, 实种人数30 096人, 期望应种人数41 176人, 报告接种率为97.6%;估测全市漏种人数11 080人, 估测接种率为73.1%, 二者相差24.5个百分点。报告接种率明显高于估测接种率的主要原因是11个旗县区都不同程度地漏报了应种人数, 因而可以证明该项报告接种率是虚高的, 是不可信的。从各旗县区的情况看仅红山区和松山区的该项接种率达标 (大于90%) , 其他10个旗县区的估测接种率在31.7%~80.6%, 漏种率在68.3%~19.4%, 漏种率高低顺序依次为阿旗、右旗、左旗、宁城县、克旗、元宝山区、翁旗、喀旗、敖汉旗和林西县。

2.1.4 白破二联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12月累计报告应种人数37 269人, 实种人数36 245人, 期望应种人数41 176人, 报告接种率为97.3%;估测全市漏种人数4 931人, 估测接种率为88.0%, 二者相差9.3个百分点, 该项接种率虚高的原因同上。从对各地区的估测评价看, 红山区、松山区、左旗、翁旗、喀旗和宁城县接种率≥90%, 已达标, 其余6个旗县区均未达标, 接种率在30%~88.9%之间, 漏种率在70%~11.1%之间。其中阿旗漏种率最高, 漏种率较高的有克旗、右旗、元宝山区和敖汉旗。

2.2 赤峰市2011年各季度4项加强免疫进度分析评价

2.2.1 A+C流脑疫苗3周岁加强免疫

从全市各季度累计数字分析, 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88.0%、95.2%、96.5%和98.0%,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83.3%、98.1%、99.2%和99.5%, 报告接种率和估测接种率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从各旗县区看, 4个季度估测接种率均未达标的有阿旗、右旗和克旗, 其中阿旗4个季度估测接种率一直很低, 在44.3%~59.2%。第1季度接种率不足90%的旗县区有右旗、克旗、左旗、元宝山区、宁城县、红山区和翁旗。

2.2.2 脊灰疫苗4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0.7%、96.2%、97.6%和97.9%,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73.3%、88.9%、93.9%和96.6%。2011年第1季度全市各旗县区估测接种率均未达90%, 第2季度有5个旗县未达90%, 第3季度阿旗、右旗、林西县、红山区和敖汉旗未达90%, 第4季度统计全年累计接种率仍有阿旗和红山区未达标。整体反映出赤峰市脊灰疫苗4周岁儿童加强免疫接种不够及时,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个别旗县区如阿旗, 脊灰疫苗漏种人数较多, 差距较大。

2.2.3 A+C流脑疫苗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87.5%、93.8%、97.4%和97.6%,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50.2%、53.5%、63.1%和73.1%, 4个季度报告接种率与估测接种率比较, 前者均明显大于后者, 说明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着应种人数漏报的问题。漏报较严重是阿旗、右旗等10个旗县。

2.2.4 白破二联疫苗6周岁加强免疫

全市1~4季度报告接种率分别为78.9%、91.3%、95.9%和97.3%, 估测接种率分别为58.6%、68.8%、78.2%和88%, 报告接种率与估测接种率比较情况同上。

3 存在的问题

各地盲目追求接种率指标, 随意减少加强免疫应种人数, 掩盖了实际接种率低的现象, 因而导致赤峰市的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虚高的问题。近年来全市各级对加强免疫工作不够重视, 没有把适龄儿童的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同步安排, 不少地区采取年末搞突击性加强免疫的做法, 致使全年各月接种数字不均衡, 加强免疫进度缓慢。不少基层接种单位放松了对大年龄组儿童的管理, 对辖区内大年龄组儿童数据及分布情况掌握得不清楚, 许多儿童不能获得加强免疫的接种信息, 因而漏种人数较多。随着儿童年龄增长, 家长对疫苗接种重视程度逐渐下降, 部分儿童不能主动到各接种点接种疫苗, 给加强免疫工作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全市大部分地区的6周岁儿童流脑和白破疫苗的加强免疫接种率较低, 除上述原因外, 还反映出各地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效果不理想, 查验工作依旧停留在审证、验证上, 没有把接种证查验的落脚点放在补种疫苗上, 也没有把查验时的补种作为对加强免疫的补充。各旗县区没有发挥好接种率报告系统对常规免疫的监督指导作用, 对基层上报的常规免疫数字只汇总不分析, 只看报告接种率的高低, 不管接种率的真假。

4 对策

儿童免疫接种常用的疫苗 篇5

1、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较轻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婴儿出生后按期接种,可以预防麻疹。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2ml

【反应】注射后局部一般无反应。在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偶有散在皮疹。

【禁忌】患严重疾病、发热或有过敏史(特别是有鸡蛋过敏史者)不得接种。

【注意事项】用75%酒精消毒皮肤,要待干后再注射;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接种本疫苗至少间隔6周以上,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2、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

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接种安全。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接种部位】口服。

【剂量】糖丸剂型1粒,液体剂型2滴

【反应】只有极少数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

【禁忌】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注意事项】本疫苗只供口服;本品系活疫苗,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偶尔超剂量多剂次服苗对人体无害。

3、百白破制剂:

是将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接种部位】臀部外上1/4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剂量】0.5ml

【反应】①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自行消退。偶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②无菌性化脓。多系注射过浅或疫苗未摇匀,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注射部位化脓。③若全身反应较重,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禁忌】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儿童免疫制剂,成人禁用。

【注意事项】使用时必须充分摇匀;制品不能冻结,冻结后出现凝块,不能使用;采用肌内注射,局部可能有硬结,可逐步吸收,注射第2针时应更换另侧部位;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用;注射第1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再注射第2针。

4、卡介苗:

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安全有效。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一项可靠措施。

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菌疫苗,目的是用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一般在结核病病例较多的国家,主张新生儿在还没有感染时接种卡介苗,以便产生对结核病的`抵抗力。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皮内注射。

【剂量】0.1ml

【反应】接种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侵润。若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可用1%龙胆子涂抹,以防感染。一般8~12周后结痂,为正常反应。如遇淋巴结肿大,可用热敷处理。如已软化形成脓疱,可用灭菌注射器抽脓,不要切开。如一次抽脓未愈,还可重复抽脓,直至痊愈为止。如已破溃,则愈合时间较长,可扩大创口引流,并同时用异胭肼或对氨基柳酸软膏外敷,每2~3天换敷料一次,这样可缩短治疗和愈合时间。

【禁忌】凡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免疫缺陷症或其他皮肤病者均不予接种。

【注意事项】严禁皮下或肌肉内注射;接种含有吸附剂的制品后4周内同臂不能接种卡介苗,接种卡介苗后4周内同臂不能接种其他疫苗。

何时不宜接种卡介苗?

1.发高烧。

2.患有严重急性症状及免疫功能不全者。

3.出生时伴有其它严重之先天性疾病。

4.新生儿体重低于2500公克。

5.可疑之结核病患,勿直接接种卡介苗,应先做结核菌素测验。

6.严重湿疹。

接种卡介苗后的反应

1.接种后7~14天在接种部位有红色小节,微有痛痒。

2.接种后4~6周可变成脓泡或溃疡。

3.接种后经2~3月溃疡自然愈合,有时同侧腋窝的淋巴腺会肿大。

注意事项

红色小结点形成的脓泡或溃疡不可挤压或包扎,只要保持清洁即可。

如接种部位肿胀的厉害有感染情形时,则请医师检查。

5、乙脑疫苗:

乙脑疫苗系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地鼠肾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冻干制成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1、乙脑灭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5ml

【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C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禁忌】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注意事项】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用;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

2、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5ml

【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篇6

关键词:疫苗接种率,流动,未接种,影响因素

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是进行免疫规划工作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是进行免疫工作评价与改进的基础。进行接种率的调查是为了对免疫规划报告系统的准确性、真实性进行评价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更是对疫苗覆盖率进行了解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1]。自2008年, 我国采取了国家免疫规划扩大的策略, 不仅增加了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 对原有的接种程序也进行了调整。为了对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更好的了解, 对2011-2014年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镇居住的儿童, 无论是否有户口。将全镇进行分层, 在每层当中按照确定年龄, 在不同村庄随机抽取10例儿童进行调查。将调查的数据进行数据库的录入, 并进行整理、分析。

方法:采取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镇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1岁儿童“五苗”全程免疫覆盖、及时接种以及新纳入规划疫苗接种率、合格接种与未接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在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之前的“五苗”基础性免疫疫苗的接种情况:调查满6个月龄儿童140例, 满8个月儿童139例, 满8个月儿童135例, 经调查表明5种基础性疫苗的接种率普遍较高, 均>96%。首针及时接种率96.21%, 5种疫苗的全程接种率98.97%, 报告中的接种率与实际接种率基本保持一致。

自2008年我国施行国家免疫规划扩大的策略以来, 国家新增的基础性免疫疫苗的接种率普遍较低, 均≤96%。根据调查表明, 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在进行基础性疫苗接种的过程中有且仅有Men A2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他各种疫苗的接种率二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接种不合格的情况:根据国家规定的接种合格标准, 本文中所调查的140例儿童中出现25针次的不合格接种基础性免疫疫苗, 其中超期接种7针次, 提前接种14针次, 间隔不符4针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本地儿童99.23%接种合格, 流动儿童97.58%接种合格, 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地儿童的基础疫苗接种合格率明显高于流动儿童。

未进行疫苗接种情况:在本次调查中共发现63针次未进行疫苗的接种, 其中, 脊灰疫苗1针次, 百白破疫苗2针次, 麻疹疫苗11针次, 乙肝疫苗3针次, 流脑疫苗27针次, 乙脑疫苗12针次, 甲肝疫苗7针次。有一部分的儿童在63针次中占了若干针次。

未接种疫苗的因素分析:由于流脑疫苗进行基础免疫接种的时间为自胎儿出生起6~18个月, 在此期间要>3个月进行2次接种。已经满足初始月却在截止月之间未进行接种的儿童共24人次;这其中有11人次未进行接种的原因在于监护人忘记接种时间;有1例儿童不接受接种的原因是生病, 延缓接种;有1例儿童是由于患禁忌证, 医生不予接种;1例是由于监护人不知道需要接种;1人次对接种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不明确;1人次因为接种过程缺少接种疫苗而未接种, 另外还有3人次对未接种原因无法说明。本地儿童全部疫苗的接种率97.54%, 流动儿童全部疫苗的接种率96.37%, 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地儿童的基础疫苗接种次数明显高于流动儿童。

讨论

控制与消灭与疫苗相对应的传染性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就是实施免疫规划。对免疫规划工作落实情况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考察儿童免疫规划的接种率[2]。

国家规定的5种基础疫苗的接种率均>96%, 说明了我镇对传统基础免疫疫苗的重视程度与接种率都相对较高, 与我市提供的报告数据基本保持一致。在扩大免疫规划之后, 尽管工作量与日俱增, 但对传统五苗的接种重视程度并没有降低, 接种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但与之相对应的, 对2008年之后增加的新型基础疫苗的接种率均<96%, 相对于报告接种率而言明显偏低, 存在虚高不实的情况。流动儿童的接种率及成功率相较于本地儿童而言相对较低, 疫苗未接种率也明显偏高[3,4], 对流动性儿童疫苗接种的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采用综合性措施进行管理, 使得儿童疫苗接种的效率、剂量以及服务的质量都能够相应地提高。流动性儿童疫苗的接种工作需要卫生、管理、公安等多个部门之间进行积极、紧密的配合, 从而提高流动性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效果。

自免疫规划工作扩大以来, 儿童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变多, 导致儿童需要进行接种的次数也相应地增加, 进而导致异常反应与禁忌证也随之增多, 使得儿童需要承受更大的痛苦。为了减轻儿童的疼痛以及降低接种疫苗的工作量, 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尽可能地使用联合疫苗, 或者考虑将可以同时接种的疫苗进行同时接种, 以便减少上述情况的产生[5]。由于家庭困难而导致无法进行基础疫苗接种的情况, 当地有关部门应当对其所需费用进行适当补贴或减免, 以查漏补种以及进行接种证的查验来充当接种率提升的补充手段, 其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冯慧敏.2007-2011年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35) :56.

[2]莫桂琼, 苏健海, 张丹丹, 等.2013年港南区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14, (5) :28.

[3]林献丹, 陈玲萍, 郑晓春, 等.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9 (1) :51-53.

[4]孙宝志, 黄祖星, 陈抒豪, 等.佛山市流动人口聚集地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 2011, (2) :79.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篇7

关键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监测和评价常规免疫接种率是实施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衡量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及时了解接种率动态变化, 发现接种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1]。随着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的发展, 计划免疫的概念逐渐被免疫规划所代替。为了解本地儿童免疫规划的实施情况, 客观地评价免疫规划工作实施的效果, 有利于改进工作策略, 研究者利用该科预防接种门诊资料, 对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情况进行分析, 获得卡介苗 (BCG) 、乙型肝炎疫苗 (Hep B)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OPV) 、百白破联合疫苗 (DPT) 、麻疹疫苗 (MV) 等5种疫苗的接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0~5岁在该科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本地常住儿童, 共2204名, 其中男1232名, 女972名。

1.2 研究方法

根据我科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资料, 对研究年龄段儿童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进行调查。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BCG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如表1所示BCG每年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2.2 Hep B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Hep B的免疫程序为出生24 h内, 1个月, 6个月。结果显示, Hep B第一、二剂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每年均处在较高水平, 但是第三剂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较前两剂有下降趋势 (见表1) 。

2.3 OPV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OPV的免疫程序为:出生后2个月、3个月、4个月和4岁。OPV前三剂为基础免疫, 其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第四剂加强免疫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均低于基础免疫 (见表1) 。

2.4 DPT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DPT的免疫程序为出生后3个月、4个月、5个月和18个月, 第五剂为白破疫苗6岁加强。本结果显示, DPT前三剂基础免疫每年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均在较高水平, 第四剂加强免疫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明显低于基础免疫。第五剂加强免疫还未到接种时间, 暂不放在其中比较 (见表1) 。

2.5 MV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MV的免疫程序为出生后8个月初种, 18~24个月复种。初种时使用麻疹疫苗或麻风联合疫苗, 复种时多使用含麻疹疫苗成分的其他联合疫苗 (如麻腮风、麻腮) 。该接种门诊MV的接种率均大于93% (2010年接近90%) , 但是及时接种率较低 (见表1) 。

3 讨论

免疫规划是按照国家或省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接种方案, 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进行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调查可以判断免疫规划的服务质量, 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本调查结果表明:该科预防接种门诊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达93%~98%, 处于较高水平, 预防接种工作实施较好, 和多家研究接近[2~5]。但是及时接种率在78%~93%之间, 加强免疫 (或复种) 接种率仅介于52%~71%之间。显示各苗的及时接种率低于接种率, 加强免疫 (或复种) 接种率低于基础免疫 (或初种) 。

疫苗的全程、及时接种是保证机体产生高抗体滴度的前提, 可使易感人群在短期内产生更持久的免疫能力, 是保障预防接种效果的关键。虽然广东省也曾有百白破和含麻疹成分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低于基础免疫接种率的文献报道[6], 但是该接种门诊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与北京市各单位苗接种率均达97%相比尚有明显差距[7]。可能是因为:⑴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接种时间间隔较长, 家长容易遗忘, 儿童联系方式更换无法及时通知到家长;⑵部分家长对预防接种缺乏主动性;⑶疫苗接种后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热、腹泻、局部红肿硬结、身体不适等一系列表现, 虽然接种前已告知, 家长仍有所顾虑。林献丹等[8]研究也提出监护人的预防接种意识、对预防知识和政策的了解不够, 儿童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流动因素、预防接种服务的提供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疫苗接种。

因此, 为进一步提高儿童免疫规划的质量,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对免疫工作的认识, 调动家长的主动性, 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以进一步提高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保持高水平的免疫屏障,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焱霞, 李笑鑫.沈阳市皇姑区常规免疫接种率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6) :815-816.

[2]邹积丰, 贾秀岩, 王稳.大连市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9) :1216-1218.

[3]张璟, 王文军, 刘琥, 等.某矿区儿童基础免疫接种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 16 (4) :441-443.

[4]王连华, 邱春华, 陈怡平.2012年浙江省台州市常住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横断面调查[J].疾病监测, 2013, 28 (7) :556-559.

[5]张学文, 丁伟, 邱德山.2012年潍坊市1~6岁儿童11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13, 19 (8) .569-572.

[6]谢莘, 郑慧贞, 张吉凯, 等.广东省2011年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 (3) :432-435.

[7]纪文艳, 虞睿, 刘维祥, 等.北京市2004~2011年常住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15) :2794-2796.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篇8

因子分析是一种利用诸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来挖掘潜在的、起支配作用因子的经典多元分析方法,利用该法可有效回避基数困扰(应种人数和出生人口)的特点,本文对池州市2013—2014 年常规免疫接种监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有效提高和维持全市高水平免疫接种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3 年接种率数据来自池州市《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将所有67家接种单位全年月接种报表导出。以各接种单位实际累计接种数为分子,辖区同期出生人口数为分母,获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22 针(剂)次累计接种率指标;以累计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数为分子,累计首针乙肝疫苗接种数为分母,得到首针乙肝及时接种率指标,共计23项疫苗累计接种率指标进入分析。2014年接种率数据来源于《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原系统升级),获取全部66家接种单位上述23项接种率指标。

1.2 因子分析模型

因子分析基本思路[4,5,6]是将可直接测量获得、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多个原始变量进行分解,归纳出若干类别(公因子),使得同类之间的变量相关性最强,不同类别之间的变量相关性较低,从而找出不可直接测量、相对独立、在专业上有明确意义的公因子。

1.2.1 初始因子模型:表达式为: χij=αi1f1+ αi2f2+…+ αijfj+ ei,其中为fj为公因子,ei为个性因子,即变量中不能被公因子所解释部分;αij为因子载荷,反映公因子与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其绝对值越大,表示公因子fj与变量χi关系越密切。 χij的方差被分解为两部分之和: Var(χij) =Var(ai1f1+ai2f2+…+ aijfj) + Var(ei),等式右端为共性方差和个性方差。初始因子的提取常用主成分法。初始因子模型特点为⑴模型不受量纲影响;⑵因子载荷并非是唯一。

1.2.2 旋转后因子模型:初始因子模型获得的载荷矩阵A=(aij)m×n大多较为复杂,不易从专业角度予以解读,公因子专业含义的判读是进行因子分析的核心所在。为使公因子专业意义更为明显,常需利用因子载荷的非唯一性特点进行因子轴旋转,使载荷矩阵A中各列元素向0 和1 两极分化,保持同一行中各公因子方差不变。因子轴旋转方法很多,常用最大方差旋转Varimax和均方最大旋转Equemax。

2结果与分析

2.1相关性检验

因子分析法的应用前提是要求各分析指标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否则指标间无法共享公因子,多用Kaiser-Keyer-Olkin统计量(简称KMO统计量)来比较变量之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一般认为KMO值在0.9以上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8为适合,0.7为一般,0.6以下不适合。本文数据KMO统计量为0.905,Barlett检验统计量为3 400.7,df=253,P<0.001,因而适合进行因子分析[5]。

2.2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

依次求出23项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和约相关矩阵(因占篇幅过大,未予列出)。从约相关矩阵特征根可以看出,共23 个公因子被提取,见表1 和图1。按照公因子特征根≥1,保留该公因子的取舍原则,取前3 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公因子相对重要程度的指标,贡献率越大表明该公因子影响力越大,3 个公因子依次可解释为53.7%、12.8%和7.1%原始指标信息,第1 公因子对接种率影响力最为显著,随后2个公因子影响力依次减弱,保留的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已达到73.5%(超过70%),可解释73.5%的全部原始信息,可以认为公因子提取效果较理想。

%

2.3 初始及旋转后因子载荷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其专业含义较为模糊。用最大方差旋转法Varimax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结果见表2,很显然旋转后因子载荷专业意义更为明确。竖读各变量旋转后因子载荷, 公因子f1上载荷最大落在Hep B2-B3、 PV1-PV3、 DPT1-3、 MR、 MMR、 Men A1-A2和JE1( 计13 剂次), 公因子f2在PV4、 DPT4、 DT、 Men⁃AC1-AC2、JE2 和HAV(计7 剂次)指标上载荷最大,公因子f3上因子载荷最大的指标为Hep B1、Hep B1 及时和BCG(计3剂次。

共性方差为原始指标的方差能被保留公因子所解释的部分,旋转前后各指标共性方差保持不变。表2中各共性方差均超过50%,其中绝大多数都超过70%,表明3个公因子能较好地反映各指标所包含的信息,从另一角度提示公因子提取效果理想。

第1 公因子由Hep B2-B3、PV1-PV3、DPT1-3、MR、MMR、Men A1-A2 和JE1 指标构成。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除MMR外,其余12项指标均为适龄儿童8月龄前应完成的接种针剂(次)。故第1 公因子主要反映8 月龄之前的针剂(次)完成状况,不妨称之为近程免疫因子。

第1 公因子方差贡献率达53.71%,在所有公因子中最大,提示近程免疫针剂(次)完成状况是我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最主要的特征。通过逐月分析2013—2014年度这13剂次疫苗的接种情况,可以发现每个月的接种针剂次较为稳定,约占全年预期接种剂次的8%左右,接种进度与时间推移保持良好,全年累计接种率达到95%以上水平,表明我市儿童近程免疫完成的质量和数量均符合国家免疫规划的规范要求。

第2公因子由PV4、DPT4、DT、Men AC1-AC2、JE2和HAV指标构成,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时间依次为4 周岁、18 月龄、6 周岁、3 周岁、6 周岁、2 周岁和18 月龄,不难发现,这些指标均属于远程免疫剂次,故可称之为远程免疫因子。通过逐月分析2个年度这7种疫苗接种情况发现,1—8月份每月接种针剂(次)约占全年预期接种剂次的5.7%上下,9—12 月份每月接种进度为8.8%左右,年度累计接种率约为83%~85%,尾部上翘特征明显。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通过加大培训,“换脑筋”,以往“重基础、轻加强”态势在我市得到显著改善,全市远程免疫针(剂)次接种率大幅提高。然而“远程免疫”因子作为独立因子,特征根位列第二位,含全部原始指标的12.8%信息量,提示仍有部分接种单位未落实日常化、常态化组织开展加强免疫工作,以入托入学儿童查验证时机进行补种和下半年“赶进度”突击接种的特征明显,“远程免疫”针次的接种工作不扎实。作为反映我市免疫接种状况的第二个重要特征,须引起足够重视。

第3公因子由Hep B1、Hep B1及时和BCG组成。健康新生儿应在分娩24小时内在分娩医院完成Hep B1和BCG两种疫苗的接种,特殊情况(如低体重)随后由接种点补种,但视为接种不及时,医院和接种点接种的数据由接种点按月汇总上报。上述三个指标显然与分娩医院和接种点均相关,故可称之为医防合作因子。

通过分析接种数据发现,三指标月接种进度均恒定在7.2%附近,全年接种率约为87%,在接种进度曲线上呈一条直线,其斜率明显低于第1 公因子指标。方差贡献率为7.07%,表明该因子是影响我市免疫接种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现场查看分娩医院儿童的出生、接种记录以及疫苗使用记录等原始资料,发现:⑴医院实际接种数少于报告接种数;⑵分娩医院和接种点工作衔接不好,接种单位只报告本单位接种数,导致辖区疫苗接种数漏报和缺报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儿因健康状况不佳(如新生儿黄疸、发热及低体重等)推迟接种为客观现象,其比例相对恒定,Hep B1 及时率只是因为“碰巧”在接种进度曲线上与Hep B1 和BCG一致而被归入第3 公因子。

借助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在疫苗接种率管理中不可直接测量的公因子,不仅提取了我市2013—2014 年常规免疫接种监测数据原始资料的核心信息,而且从全新的视角、系统性地审视我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状,获得3个公因子完美的专业解释,与我市实际情况相吻合,其中“医防合作”因子对接种率的影响,常为我们忽视。因子分析为我们系统地揭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监测中的成绩、不足以及内在原因,尤其是常规方法难以察觉的深层次问题,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供了明确方向和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唐宁,张大勇,朱青,等.2010—2012年贵州省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评价[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8):618-621.

[2]张志兰,徐红,陶长余.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5):825-827.

[3]邓宇,谭晓东,倪紫菱,等.武汉0~6岁儿童扩大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3,13(10):1220-1223.

[4]张亚超,樊立华,王刚,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卫生监督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07(1):28-30.

[5]周其宏,沈永刚,方大春,等.因子分析法在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监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2012,12(7):806-811.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篇9

关键词: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免疫规划

流动人口通常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就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课题,如何提升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

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流动儿童家长方面的因素:流动人口面临陌生的环境,再加上日常生活中基本都与其他流动人口在一起生活,逐渐形成一个小型的流动人口生活圈,与当地人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动儿童家长无法知晓疫苗接种的相关信息。流动人口来到异地以后,首先需要解决住宿与工作方面的问题,往往无暇顾及家人健康层面的因素,而疫苗接种本身就是一种对未来健康所进行的投入,但是在进行接种的时候,流动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健康者,这就导致许多流动儿童家长在自身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前,难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儿童的疫苗接种[1]。

管理层面的因素:(1)重视程度不足:许多地区在免疫规划工作中,无论是基层的领导层,抑或工作人员,在对待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中都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对本地儿童的免疫工作认为是理所当然应当做好的,而针对流动儿童则是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想法,并没有针对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3)宣传存在缺失: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信息的接受不够及时,主要在于各个地区的宣传工作存在缺失,在日常宣传工作中往往都是采用传统的宣传模式,基本都局限于在疫苗接种点张贴黑板报或者宣传画,或是向前来咨询的家长发放宣传单。户外广告、传媒广告等影响力较大的形式基本上没有。正是因为这种宣传方式,往往只有本地儿童受益,流动儿童家长往往无法接受相关宣传信息。(3)没有针对流动儿童接种采取针对性方案:我国各地的免疫规划主要采用设置接种点定期开展接种的模式。对本地儿童来说,能够及时到接种点进行建卡。但对流动儿童来说,因为对当地接种情况不够熟悉,主动来到接种点进行登记的情况极为少见。然而针对这种状况,并没有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

提升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措施与建议

重视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工作:流动人口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流动人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从上述层面来看,全面落实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工作,同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广大免疫规划管理层、工作人员必须要重视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将其放到足够的高度,实现对流动儿童态度的转变[2]。

改进免疫规划的宣传方法:正如上文所述,流动儿童本身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家庭经济收入难以保证、居住不稳定、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知不足以及疫苗接种信息量少都是导致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低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加大免疫规划的宣传力度。随着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加强,采用强制性的预防接种模式显然有违常理,各地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工作,比如通过政府出资提供一些公益性的免费宣传平台,采用现代化的宣传模式,如公交车LED显示器、政府公众号、手机短信告知等,以此来提升免疫规划宣传的覆盖面[3]。除此之外,免疫规划宣传工作是一项漫长的工程,政府应当长期坚持,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意识到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多部门协同努力:正如上文所述,免疫规划是一项系统、漫长的工程,仅仅依靠接种点来开展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制定有关流动人口的管理方案,同时积极协调卫生、教育、妇联、计生以及公安等相关行政机构来共同参与到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中,使得流入的流动儿童信息能够及时通知接种点,同时主动通知流动儿童家长到接种点进行检查,了解其所漏种的疫苗。除此之外,教育机构应当将入学接种证查验纳入到开学日常事务中来,积极做好相应的接种证的查验工作,针对没有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进行及时的补种,并通过建立档案,针对儿童在校阶段的接种情况实施全面的登记、记录。

大力推广接种信息联网工程:要想提升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大力推广接种信息联网工程,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模式至关重要。通过接种信息联网工程,能够有效提升疫苗接种工作的效率,尤其是针对流动儿童本身的流动性,其能够更为便捷、准确地记录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的原始档案。对流动儿童而言,只需要将相关接种信息联网,就能够查询之前接种的疫苗信息,能够在现居住地进行及时的疫苗接种。

重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流动儿童疫苗的接种率。这就需要各地政府增加对乡、村两级工作人员的资金投入,给予充足的薪酬保障。市级卫生行政机构每年应当定期组织县、乡两级工作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教育,培训模式应当尽可能选择交流讨论的模式,主动了解基层免疫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难点,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防保医生作为疫苗接种工作的直接实施人员,其工作的态度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水平[4]。这就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此项工作加强督促,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对出现问题的接种点予以通报,从而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综合素质。

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是一项复杂、系统、漫长的工程,不仅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与努力,还需要通过各个行政机构的理解、支持以及配合,有效掌握流动儿童的流入与分布,同时加大免疫规划的宣传力度,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采取措施之前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刚刚达到90%,采取措施之后接种率可达到94%,这表明本文阐述的实施措施是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靳妍,陈怡平,王连华,等.2013年浙江省台州市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J].疾病监测,2014,29(2):105-111.

[2]杨桂荪,张晋昕,聂运洲,等.佛山市流动儿童家长对第二类疫苗的认知及儿童疫苗接种情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2,(1):59-60.

[3]鲍建敏,任建华,胡红艳.广州市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第2类疫苗的认知程度、儿童疫苗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3,(2):223-225.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1日—2011年9月30日出生的本地常住儿童。

1.2 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 每县随机抽取2个乡镇, 同时调查了凯里开发区。在集市或农贸市场随机调查20名本地常住儿童。现场询问家长, 登记儿童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及家长姓名等基本信息, 再到乡镇卫生院逐一核对接种卡薄 (或信息系统数据库) 的方法进行。共抽取32个乡镇, 1个开发区, 660名本地常住儿童。

1.3 判断标准

1.3.1“五苗”指卡介苗 (BCG)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OPV) 、麻疹疫苗 (MV) 、百白破三联疫苗 (DPT) 、乙肝疫苗 (HepB) 5种疫苗, 单苗是指“五苗”中的1种疫苗。

1.3.2合格接种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BCG、OPV、MV、DPT和HepB的基础免疫, 免疫超始月龄与间隔时间符合国家规定的基础免疫程序。“五苗”全程合格接种是指5种疫苗均按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程序针次, 只要“五苗”中有1种疫苗未合格接种或未完成接种或未种, 均计为未合格接种。

1.3.3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为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接种。

1.3.4接种率是指疫苗按国家免疫程序完成的接种率即合格接种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3和EpiInfo 200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建卡和建证率

共调查2009—2011年出生儿童660人, 建证率为100%, 建卡率为99.70%。见表1。

2.2 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

2.2.1 不同年份接种率

共调查2009—2011年出生的660名儿童, 各年BCG、OPV、DPT、MV接种率均在95%以上 (MV 2009年为91.53%) , HepB及时接种率在90%以上, HepB全程接种率在80%以上。BCG、OPV、DPT 3种疫苗不同年份接种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81, 1.37, 1.17, 均P>0.05) 。MV不同年份接种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2, P<0.05) 。HepB及时接种率不同年份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5, P>0.05) , 但全程接种率不同年份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7, P<0.05) 。“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在78.53%~82.03%之间, 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但不同年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χ2=0.78, P>0.05) 。见表2。

注:BCG—卡介苗;OPV—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DPT—百白破三联疫苗;MV—麻疹疫苗;HepB—乙肝疫苗。

2.2.2 不同疫苗接种率

BCG、OPV、MV、DPT、HepB等5种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最高的是BCG (98.48%) , 最低的是HepB (88.79%) , 不同疫苗接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87, P<0.01) 。

2.3 DPT和MV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接种率比较

DPT和MV加强免疫接种率均明显低于基础免疫接种率, 见表3。

2.4“五苗”不合格接种原因

不合格接种156人次, 不合格接种人次最多的是HepB (47.44%) , 其次是MV (19.87%) , 最低的是BCG (6.41%) 。不合格接种中, 以疫苗超过12月龄接种和HepB首针接种不及时为最多 (各占34.62%) , 其次是OPV、DPT、HepB未全程接种 (11.54%) 。见表4。

注:DPT—百白破三联疫苗;MV—麻疹疫苗。

注:“—”表示这种不合格现象不存在。BCG—卡介苗;OPV—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DPT—百白破三联疫苗;MV—麻疹疫苗;HepB—乙肝疫苗。

3 讨论

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是控制和消除 (或消灭) 相应传染病最科学、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1]。儿童的免疫规划接种率是评价免疫规划工作落实与否的客观指标[2]。黔东南州2009—2011年出生儿童建卡和建证率达到99%以上;BCG、OPV、DPT、MV、HepB接种率达到95%以上, 新生儿乙肝疫苗24 h及时接种率91.82%, 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达到80.61%。均达到贵州省卫生厅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要求, 说明黔东南州免疫规划五苗接种处于较高接种率水平。但DPT和MV加强免疫接种率均明显低于基础免疫接种率, 与有关报道一致[3]。说明免疫规划疫苗的加强免疫是黔东南州的薄弱环节, 这与一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接种医生重基础免疫, 轻加强免疫的思想有关, 也与对适龄儿童信息掌握不够有关。因此, 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是黔东南州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调查的660名儿童中, 五苗合格接种率为80.61%, 低于省外有关报道[4,5,6,7]。不合格接种人次最多的是HepB, 其次是MV。不合格接种的主要原因是五苗超过12月龄接种和OPV、DPT、HepB未全程接种, 而HepB不合格最主要的原因是首针接种不及时, 与周峻等[8]的报道一致[8]。MV是超龄接种或未接种及疫苗的不合格接种将给接种安全和免疫效果带来一定的隐患。

要保持黔东南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基础接种率和提高加强免疫接种率,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免疫规划经费的投入, 保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免疫规划工作运转经费 (包括培训、督导、冷链运转等工作经费) 和落实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给村医, 以提高接种医生的责任心, 提高技术水平和免疫服务质量以保持高免疫接种率;二是加大宣传和健康教育力度[9], 尤其是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 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率, 使其主动带儿童进行疫苗接种;三是在巩固定点接种和缩短接种周期的基础上, 对交通不便、距定点接种点较远的村寨可设点接种或上门入户接种;四是继续提高住院分娩率和加强巡视和摸底工作, 及时发现临产孕妇和刚出生的新生儿, 以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五是对流动儿童加强监测, 及时发现和接种适龄儿童。

摘要:目的 了解2012年黔东南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为今后制定免疫规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 调查黔东南州16个县32个乡镇、1个开发区660名该地常住儿童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结果 建卡率为99.70%, 建证率为100%。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8.48%、97.27%、96.52%、95.30%, 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和全程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1.82%和88.79%, “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0.61%。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为84.62%和86.76%。结论 黔东南州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但合格接种率和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有待提高。

关键词:免疫规划,接种率,分析

参考文献

[1]迮文远, 刁连东, 苏万年.计划免疫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19-34.

[2]罗耀星.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4:233-243.

[3]方兴, 韩锐, 刘家松, 等.辽宁省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13, 32 (2) :270-271.

[4]曹雷, 王华庆, 郑景山, 等.中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12, 18 (5) :40-45.

[5]赖仁红, 侯明书, 赵素荣.2012年宜宾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J].首都公共卫生, 2013, 7 (2) :19-22.

[6]纪文艳, 虞睿, 刘维祥, 等.北京市2004~2011年常住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15) :40-42.

[7]黄文胜, 韦廑, 谢世林, 等.贺州市2010年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12) :177-179.

[8]周峻, 唐光鹏, 李昭毅, 等.普定县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8) :1444-1447.

上一篇:制作技法论文下一篇:硬件资源利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