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亮点

2024-09-06

免疫规划亮点(精选11篇)

免疫规划亮点 篇1

近年来我市免疫规划工作的亮点特色?发布时间:2013.04.28来源:查看次数:47近年来,全市免疫规划工作按照“夯实基础、培植亮点、提高能力”的总体要求,坚持创特色、出亮点、树品牌的工作思路,创新举措,规范管理,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阻断乙肝行动。2009年7月,我市启动“阻断乙肝行动”,对15岁以下儿童、新生儿及16岁以上成人开展不同的乙肝疫苗接种活动,共接种乙肝疫苗170万人次;全市新农合报销乙肝疫苗接种费用600余万元,受益群众达35万人。“阻断乙肝行动”开展后,我市乙肝报告发病数2010年较2008年下降了52.37%,有效阻断了乙肝的传播,为社会减轻了大约4500万元的乙肝疾病经济负担,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2011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了“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创建活动。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制定了《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统一了预防接种门诊机构标识、门诊布局、人员准入、服务内涵、疫苗供应、公示内容和制度文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及时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各县(市、区)还针对星级门诊创建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终考核相结合,制定奖励政策,加大投入,积极创建。

截至目前,全市178处预防接种门诊三星级(合格)以上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率达到100%;四星级预防接种门诊102家,建设率达到57.30%;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64家,建设率达到34.27%。全市共有省级示范门诊77家,省级示范门诊覆盖率达到43.26%;已建成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20家;到今年6月,所有的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都将达到数字化门诊建设标准。如今,新建成的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已成为我市各地公共卫生服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接种门诊服务流程更加规范,接种环境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赢得了广大儿童家长的好评,提高了疾控系统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我市星级门诊创建工作得到了卫生部疾控局、国家疾控中心、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内及河南、河北兄弟地市也多次到我市参观交流,“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已成为我市卫生工作的新品牌。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查询平台。近几年,我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全市儿童免疫预防信息化建设进程。2010年1月,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市级平台建设完毕并投入正常使用,对辖区内6岁以下儿童建立了儿童预防接种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全市适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个案及其它免疫规划工作信息、报告信息等资料网络化动态化管理。

为给广大儿童和家长提供更方便、快捷、人性化的预防接种服务,我市于2012年4月开通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查询平台。该平台不仅能够满足各级对辖区内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实行动态管理的需求,还可方便公众在异地进行预防接种信息的查询。通过信息查询,家长可以全面了解接种信息,及时携带儿童接种疫苗,更好的保护儿童身体健康。

儿童预防接种短信预约平台。为了及时快捷地和儿童家长取得联系,第一时间为服务对象提供预防接种信息,提高适龄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减少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率,我市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为平台,开通儿童预防接种短信预约通知平台。目前全市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已正式开通手机短信预约通知平台。我市针对辖区所有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内登记的适龄儿童开通预防接种短信通知服务,将成为全省首个全市开通预防接种短信通知服务的设区市。

通过此信息平台,各预防接种单位将儿童的出生时间、接种情况、家庭住址及父母手机号码等信息录入系统,即可对每个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每天根据儿童接种、预约信息自动生成短信信息发送给儿童家长。适龄儿童监护人将定时接收到包含疫苗名称、接种时间、地点等内容的免费短信,提醒接种对象及时接种疫苗。此举将为儿童家长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疫苗接种信息,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可有效提高接种门诊的工作效率和应种儿童预防接种的及时性。

统一配备疫苗运输车。为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疫苗储存和运

输管理规范》,进一步加强县级疫苗运输冷链管理,保证免疫规划疫苗的冷藏运输,市疾控中心筹集专项资金近50万元,统一购置了9辆疫苗运输车,装备给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辖区内9个县级疾控机构,用于县级疾控机构疫苗运输。此次购置的疫苗运输车配备专为疫苗储存、运输而设计的冷藏系统,可容纳县级疾控机构每个月冷链运转所需疫苗,能保证县级领取、分发疫苗的冷藏运输,保证疫苗接种的安全有效。此次中心对县级疾控机构配备疫苗运输车,是进一步推进全市“星级接种门诊”建设,完善疫苗冷链系统,保证疫苗接种安全的一项重大举措,必将全面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市免疫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数字化门诊建设。自2012年6月,市卫生局出台文件,我市积极开展数字化门诊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数字化门诊20家。预计到今年6月,全市将建成60余家数字化门诊。数字化门诊主要功能有门诊情况监测、质量控制、儿童资料查询、接种监测、统计分析、短信通知及电话语音等七大功能,可以提供排队叫号、接种证打印、短信通知、电话查询、接种预约等多项人性化公众服务。

数字化接种门诊以免疫接种信息卡为载体,实现了排队取号、体检、登记、接种和留观等全程引导,自动排队、叫号功能贯穿始终,彻底解决了站立排队等候、接种台前拥挤、留观难以保证等传统接种门诊的问题,为接种儿童及家长提供安全、有序、有效的预防接种服务环境。家长通过人工智能叫号、LED屏幕等视听设备,可以了解即时接种信息,收看免疫规划、传染病预防等健康教育视频,提高了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

免疫接种情况。2012年,我市开展适龄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184万人次,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2012年3月,我市开展全市8月龄-3岁儿童强化免疫及4-14岁儿童查漏补种活动,共为适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29.12万人次;2012年11月,我市开展全市4岁以下儿童脊灰强化免疫活动,共为适龄儿童接种脊灰疫苗52.75万人次;2013年3月,我市开展8月龄至3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暨查漏补种活动,共为适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34.99万人次,有效控制了麻疹的发病,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我市一直将维持无脊灰状态作为免疫规划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紧紧围绕免疫、监测和管理三项主要策略,在做好脊灰疫苗常规免疫的同时,坚持做好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截至目前,已连续开展了22次44轮4岁以下儿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总服苗人数1107.72万人次,已连续22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免疫规划亮点 篇2

根据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总体要求, 综合考虑安全、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 《规划》提出了2015年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

——能源消费总量与效率。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 能源消费总量40亿吨标煤, 用电量6.15万亿千瓦时,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到38%, 火电供电标准煤耗下降到323克/千瓦时, 炼油综合加工能耗下降到63千克标准油/吨。

——能源生产与供应能力。着眼于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增强应急调节能力, 适度超前部署能源生产与供应能力建设, 一次能源供应能力43亿吨标准煤, 其中国内生产能力36.6亿吨标准煤。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61%以内。

——能源结构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5%, 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左右。

——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到2015年, 五大基地一次能源生产能力达到26.6亿吨标准煤, 占全国70%以上;向外输出13.7亿吨标准煤, 占全国跨省区输送量的90%。

——生态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每千瓦时煤电二氧化硫排放下降到1.5克, 氮氧化物排放下降到1.5克。能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细颗粒物 (PM2.5) 排放强度下降30%以上。煤炭矿区土地复垦率超过60%。

——城乡居民用能。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行政村通电, 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 天然气使用人口达到2.5亿人, 能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电力、油气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 能源财税机制进一步完善, 能源法规政策和标准基本健全, 初步形成适应能源科学发展需要的行业管理体系。

《规划》明确了七大重点任务, 提出, “十二五”时期, 要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强化节能优先战略, 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安全高效开发煤炭和常规油气资源, 加强页岩气和煤层气勘探开发, 积极有序发展水电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二是推动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高效清洁发展煤电, 推进煤炭洗选和深加工, 集约化发展炼油加工产业, 有序发展天然气发电。三是推动能源供应方式变革。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 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加强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四是加快能源储运设施建设, 提升储备应急保障能力。五是实施能源民生工程, 推进城乡能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六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全面推进节能提效, 加强用能管理。七是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点领域改革, 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领域。八是提升能源科技和装备水平。九是深化国际合作, 维护能源安全。

规划中亮点多多 篇3

在皖江寻商机,首先还必须了解皖江大开发的规划,许多历史经验已经表明,投资跟着规划走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从总体上来看,这个规划还是有着不少特点值得大家关注。

皖江规划亮点多

根据规划,安徽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其中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其中“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主要是依托长江黄金(1106.60,0.90,0.08%)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着力打造安庆、铜持枞、马芜巢三大产业组团,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安徽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无疑也是规划的另一大关注点,产业转移和承接有多种形式,概括地说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是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和园区条件把其他地区的产业吸引过来,与自身产业相融合;第二种是通过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直接把产业“搬迁”过来,发展“飞地”经济。规划特别提出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

政策优惠受关注

“安徽省将强力推进产业承接体建设。”在合肥采访的几天时间里,各相关部门均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政府最有力的推手就是财税优惠政策。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在未来6年内,安徽省将实施产业承接集中区特殊支持政策,省财政安排每年安排10亿元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在省级税费权限范围内,尽可能拓展政策适用范围和空间。对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其在建设期间建设用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经营期间其自用的房产和土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根据全省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幅度,示范区内市、县政府可自行确定当地等级土地的适用税额。

对外省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示范区内落户的,有效期内不再重新认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外省转移到示范区内的综合利用资源企业,生产已认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不再重新认定,享受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此外在安徽省还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新购建的自用办公房房产税按收入归属3年内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支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2012年前示范区每个县成立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企业自行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企业因上市而补缴的税费,省及以下留成部分奖补原企业股东。

此外,安徽省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开展省级、省市、县市之间广泛合作。“外省市企业来安徽投资,可以实现利益分享。”安徽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

创业支持力度加大

陈文原来在安徽枞阳经营一家汽车维修厂,有资金但苦于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而在合肥从事机械技术研究的张宗江想创业,却光有技术但缺乏资金,安徽省中小企业服务局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便将两人撮合在了一起,成立了一家生产回转支承的制造企业。在2009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投产之后实现产值千万余元。

陈文和张宗江其实不是个案。在安徽,创业者可以获得来自政府的多种帮助。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合肥在这方面就做出了积极探索。合肥市商务局局长蓝天告诉记者,市政府会不定期将符合合肥产业发展要求、潜力大、信誉好的中小企业向各商业银行推介,推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此外,鼓励金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并对月均担保责任余额超过实收资本5倍以上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如担保过程中产生代偿损失的,市政府按规定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补偿。

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安徽省也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如近期就成立中小企业联合服务中心。安徽省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管理处中心主任龚新涛表示,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服务、财税咨询、法律维权、市场策划等多种服务。

投资要素成本不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安徽投资创业,其要素成本处于中等水平,与上海、苏州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此我们主要以合肥为例来进行详细分析。

虽然合肥市已经加入“长三角”城市俱乐部,但其人力资源成本与其他城市相比,较为低廉。差距有多大,不妨假设在合肥投资制造业,可就人员工资方面与苏州进行一次比较。根据合肥劳动保障网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在合肥请一个生产厂长,最高年薪大概17万元左右,而在这制造业很发达的苏州,且需要付出3倍工资,因为苏州企业经理(厂长)工资指导价最高已达到52.4万元;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也是合肥较低,机械设计工程设计技术人员年收入的高位数为4.1万元,而苏州则达到了11.2万元;一线技术工人的工资如钻床工年收入的高位数为2.91万元,苏州为3.63万元。可见在合肥投资创业,人员工资成本要低得多。

根据规划找商机

在安徽寻找商机,可以根据两大思路分别展开。其一是在皖江规划重点发展项目寻找机会。据了解,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并以现有的产业园区为基础,推动园区的规范、集约、特色化发展。

投资区域应首选合肥。蓝天分析认为说,合肥市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7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区),同时置区位交通、人力资源等方面有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又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合肥必将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区的建设中将会起到“龙头”作用。

近期合肥重点发展的产业有制造业、能源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城镇基础设施也、农林牧渔业等,对比发现这与新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基本相似。在此,记者特地挑选重点产业中的部分项目,供投资者参考。

其二是根据城市的变化来寻找商机。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规划的实施,必将带动产业转移示范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收入水平也将随之水涨船高,运动休闲行业会随之蓬勃发展起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目前合肥市的运动休闲行业尚未完全发展起来,较为常见的还是一些初级业态如电子游戏厅、棋牌室等,如健身会所、运动会所等还不太常见。

免疫规划亮点 篇4

《规划》首次明确了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络等电子信息网络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而不仅仅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交易或流通方式。电子商务涵盖了不同经济主体内部和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体现了信息技术网络化应用的根本特性,即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社会行为高度协同所带来的经济活动高效率和高效能。

亮点一:电子商务服务业细化

《规划》首次提出了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战略任务。《规划》将电子商务服务定义为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及信息技术系统外包服务。其中的交易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的采购、销售及相关的认证、支付、征信等服务;业务外包服务包括基于网络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外包服务;信息技术系统外包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的设备租用、数据托管、信息处理、应用系统、技术咨询等外包服务。

《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公共电子商务服务工程,通过国家引导性投资,促进以第三方平台服务为主流的电子商务服务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培育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鼓励大型骨干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从母体中剥离,逐步形成行业性电子商务专业化服务机构;二是在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开展服务外包的基础上,推进电信运营商、软件企业和系统集成商转型,发展新型服务,扩大服务领域,使其成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中坚力量。

亮点二:电子商务应用向纵深普及

《规划》强调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和深化。

大型骨干企业,重点是深化电子商务应用。《规划》强调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其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促进企业间的业务协同和网络化生产经营方式的形成,大幅增强企业群体的精准生产和市场反应等综合竞争能力。“十一五”末,网上采购与销售额占采购和销售总额的比重由“十五”的8.5%和2%提高到25%和10%以上。

中小型企业和广大消费者,重点是普及电子商务应用。《规划》强调中小企业要积极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外包,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十一五”末,经常性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占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由“十五”的2%提高到30%。同时,《规划》鼓励发展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新型服务,重点是发展包括有关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的移动电子商务,进一步增强电子商务应用的渗透性。

亮点三:政府率先应用

《规划》明确提出政府率先应用电子商务。一是建设政府采购电子商务试点工程,二是稳步推行政府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

关于政府采购的电子商务试点工程,《规划》提出在完善政府采购法规,公开政府采购信息、制定政府采购电子商务标准规范、健全政府采购信用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采用特许经营模式,适时建设统一的政府采购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政府采购部门、供应商、银行、财政、税务、工商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采购信息发布和交易、支付、物流、监管等全程服务。

关于稳步推行政府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规划》强调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专业化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在信息处理、数据托管、应用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实施服务外包,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的市场需求。

亮点四: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完善

《规划》强调着力完善电子商务支撑环境。支撑环境包括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信用服务和标准规范体系,是网络化经济活动的基础。《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重点通过相应的引导工程,推进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建设。

电子认证方面,重点解决电子证书的安全、推广应用及相互认证问题,适时启动国家电子认证根服务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在线支付方面,重点推动在线支付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第三方在线支付服务,实现与银行的业务协同。现代物流方面,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用服务方面,重点发展在线信用信息服务。标准规范方面,重点研究制定产品和服务编码、电子单证、信息交换、业务流程等电子商务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完善电子商务国家标准体系。

亮点五:市场监管有序

《规划》明确将电子商务市场监管、规范在线市场秩序列为“十一五”期间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任务之一。监管的对象,一是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主体,包括企业、机构和人员;二是电子商务的客体,包括虚拟货币、电子合同、在线产品信息等。

管理法规方面,建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机构、人员的管理制度,制定虚拟货币、电子合同、在线产品信息检测与管理办法。

免疫规划工作规划(样本) 篇5

为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市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初工作计划,更进一步搞好我镇免疫规划各项工作,使我镇免疫规划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完整化,提高我镇儿童整体免疫水平,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发生,保护儿童身体健康成长,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拟定2011年免疫规划工作计划:

一、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及指标要求

1、常规免疫:镇卫生院预防门诊常规开放(逢集日开放)。有条件的村争取常规开放。

2、卡证管理: 6岁及以下儿童建卡率≥ 100 %,(居住满2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完成建卡建证,卡证吻合率100%,逐月依次填写登记,卡面保持清晰,项目填写完整,卡由各行政村卫生室登记保存,卡、接种证必须吻合;接种证的发放作好发放登记。各行政村卫生室人员要在月末上交本月本村儿童出生名单,及时上报月龄报表。

3、加强流动人口儿童、超生儿童的登记管理、上报和接种。各村卫生室每年开展2次流动儿童调查及查漏补种活动,开展一次流动人口集聚地儿童接种抽样调查,做好外来流动人口、超生儿童的登记管理、上报和接种工作。

4、定点接种:

(1)继续抓好和完善定点接种,对一年来定点接种质量、接种率进行认真评估,对定点接种点的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分析;(2)对定点接种点设施的投入,配置好相应物资;

(3)加强对定点接种人员的培训,接种要严格按照《计划免疫接种技术管理规程》进行操作;

(4)进一步搞好定点接种点的建设,按定点接种点实施规范的要求建立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各延伸接种点逐步按预防接种门诊的要求达到定点实施规范的要求

(5)按定点接种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按时上报接种成果报表。

5、免疫规划资料管理:

对上级印发的文件、计划、通知及各种资料做好收发登记。掌握如下资料:(1)以村为单位的总人口数、性别构成、零岁组月龄构成,A-A岁年龄构成;(2)行政区划及托幼资料;(3)镇村防保网络人员分布;(4)接种器材帐目登记;(5)各种生物制品的领发登记;(6)每次冷链运转的接种成果报表;(7)疫情疫点调查处理,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的个案登记资料;(8)免疫规划工作计划、文件、通知、总结、检查记录等资料;(9)免疫规划保偿资料;(10)重点生物制品接种资料;(11)指导完成村级卫生室资料。搞好三种图表(- 岁组年龄构成、防保网络、全年接种成果报表)上墙,继续完成消灭脊灰和各项资料并归档。

8、免疫规划工作的具体指标要求:(1)建卡率、建证率、卡证吻合率 %;

(2)二00八年出生儿童面玲珑 月内上卡率达 %;

(3)“五苗”十二月龄接种率 %以上,岁组加强、岁组“三苗”复种率 %以上;

(4)乙肝疫苗接种率达 %以上,其中首针及时接种率达 %以上;(5)疫苗运转过程中必须使用冰排,定点接种延伸点必须在A天内完成接种。

(6)资料上报:计划免疫科在接种完成后3天内将接种成果报表上报市疾控中心;月龄组报表在每次运转前一月的15号上报,一年 级儿童数于9月15日上报,免疫规划工作计划在年初上报,工作总结、免疫规划保偿资料于11月10日上报。

二、免疫规划工作培训、宣传

1、免疫规划培训:在每次运转前以会代训的方式培训村级卫生人员2次以上,平时安排专题培训2次以上并作好运转例会记录。2免疫规划宣传: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免疫规划宣传,重点宣传乙肝疫苗接种,出墙报12期,免疫规划宣传日(4月25日)在街头进行免疫规划宣传咨询、下发宣传资料。

三、免疫规划督导

1、按照分级督导的原则,镇督导组对各村免疫规划工作全年督导A次以上,并作好相应的工作计划,督导后作好督导记录和总结。

2、卫生院在每次运转结束后对各村进行督导,并随机抽查A—A村接种情况,写好督导总结;半年和年终对辖区内免疫规划工作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总结上报。

四、免疫规划监测

(一)、温度监测:在 月三次运转做好接种前后冷葳包内温度监测,每日监测 次(上午10时、下午4时),监测记录随运转成果同时上报市疾控中心。

(二)、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的监测:

1、AFP:全镇卫生人员必须及时报告AFP病例,并协助县疾控中心采集合格标本,收集病例资料。

2、麻疹:(1)疫情报告:发现疑似麻疹病例后,24小时内向市疾控中心报告传染病报告卡。(2)常规报告:参照目前脊灰疫情AFP专报系统的要求,执行疑似麻疹病例旬、月报制(包括“A”病例报告)。(3)主动监测:每旬至少1次深入辖区进行麻疹主动监测。

扩大免疫规划疫苗 篇6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舒兰市20**年儿童扩大免疫规划新增四种疫苗接种率情况调查表。

抽样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将舒兰市的城区作为第 1 层,农村按人均收入把乡(村下同)分为 2 层(第 2~3 层),每层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组群抽样方法列出各乡人口数和累计人口数,选取***个村(居委会,下同)为抽样单位,每层对 2005 年 1 月 1 日至 20**年 6 月 31 日出生的***名儿童进行随机入户调查。以预期接种率 85%、最低接种率 75%、99 99%的可信限水平估算,约需调查***名儿童,因此本次调查样本每层均有较好的代表性。

判定标准按照我国现行儿童免疫程序中规定的起始免疫月龄、接种次数、同种疫苗多次接种的最短间隔时间和完成基础免疫的时限。

统计学方法将调查结果录入数据库,用 EPIinfo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1 调查的合格接种率

1 1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率随机调查的***名儿童,有***名合格接种了疫苗,合格接种率为 85 63%;1~3 层的合格接种率分别为 90 25 0%、85**%、83 58%。

1 2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率在调查的***名儿童中,按免疫程序接种第1~2 次疫苗的分别有***名、***名,全程合格服苗率为 86 87%。其中第 1~3

层全程合格服苗率分别为91 2%、85 2%、84 6%,不在调查现场的儿童***名。

1 3A 群流脑疫苗接种率此次随机调查的***名儿童,按免疫程序接种第1~2 针疫苗的分别有***名、***名,全程合格接种率为 87 76%。其中第 1~3层全程合格接种率分别为 91 6%、86 6%、85 6%。

1 4A+C 群流脑疫苗接种率此次分层调查,随机调查的***名儿童按免疫程序接种,第 1~3 层合格接种的分别有***名、***名、***名,合格接种率分别为 88 78%、85 68%、84 35%。在被调查的***名儿童中,合格接种率为85 56%。另外 7 名儿童未接种疫苗。

2 不合格接种的原因将此次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不合格接种的原因是起始免疫月龄提前、超期接种、接种间隔不符、接种无记录和未接种(表 1)。

免疫规划亮点 篇7

1.1 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1.1.1 国内政策环境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免疫规划工作, 为确保免疫规划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为免疫规划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使免疫规划工作成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药品管理法》规定了国家对预防性生物制品的流通实行特殊管理。《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是在社会发展形势下, 为保证免疫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明确了政府对免疫规划工作的保障制度, 改革了疫苗流通体制, 规范了接种单位的接种行为, 强化了冷链管理以保证各环节的质量, 完善了异常反应鉴定、补偿制度。同时, 为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管理,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 如《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为依法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疫规划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 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 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9年免疫规划工作列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2012[50]号) 对预防接种工作做出明确详细规定: (1) 建立并完善相关部门、机构协调机制; (2) 加强健全服务网络; (3) 明确基层人员接种补助标准; (4) 提高绩效考核比重, 完善奖惩制度。

1.1.2 国际环境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起, 就一直保持和国际组织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全球疫苗免疫联盟 (GAVI) 支持的加强乙肝项目、贵州省控制麻疹项目, 美国适宜卫生组织 (PATH) 支持的预充式注射器试点项目, WHO支持的预防接种不良事件检测与培训项目、贵州省健康教育项目,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资助的免疫规划健康教育项目, 日本国际协力事业组织 (JICA) 资助的加强中国扩大免疫规划项目, 盖茨基金会资助的加强脊灰监测项目等项目实施不仅为我国提供了技术支持, 也为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资金援助。2005年, WHO和UNICEF联合发布了全球免疫策略和对策, 获得世界卫生大会批准, 指导各国扩大免疫规划的广度和范围。该策略还对疫苗制造提供指南, 也可提供其他实质性卫生干预措施。

1.2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免疫规划工作步入信息化时代

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3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4]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底, 全国电话用户达到14.96亿户,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29亿户, 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突破4亿户,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量1.89亿户,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人。电信业的迅猛发展为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各个省市先后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区域资源共享, 形成免疫大屏障, 降低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3 丰富的免疫规划实践经验

我国在实施免疫规划过程中, 始终把建立健全免疫服务机构,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进行人员培训作为实施免疫规划的基础工作, 建立了从中央—省—市 (区) —县—乡镇—村的免疫服务体系, 全面推行预防接种门诊建设, 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系统,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技术规范、操作指南、工作规程等, 为免疫规划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2 扩大免疫后免疫规划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匮乏, 业务素质不高

当前人力资源的缺口主要存在于基层, 据西部省区统计, 仅2009~2011年乡镇卫生院共流失卫技人员7433人, 其中具有执业资格人员达5514人;按1.2‰的总人口比例配给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 但空编1.19万人, 空编率达19.37%;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中流传着“再不‘孔雀东南飞’, 就要‘自挂东南枝’”的笑话。部分农村疾病控制呈现“四难”现象, 即防保人员定编到位难、提高防保人员素质难、具体工作落实难、质量提高难, 这些严重阻碍了免疫规划的深入开展。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濒临破裂, 村医短缺, 年龄老化, 学历偏低, 后继乏人。

2.2 免疫规划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按照五部门文件规定, 市、县财政部门应承担本级疾控中心免疫规划工作经费。而现实是大部分市、县仍按多年前规定拨付工作经费, 有的低至0.1元/人 (辖区人口) 的比例。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来, 随着一类疫苗 (免费疫苗) 品种的增多, 二类疫苗 (收费疫苗) 接种品种相应就减少了, 而仅有的几种二类疫苗, 由于价格高及群众的经济条件所限, 而难以开展, 导致各级疾控中心收入明显减少, 原来靠二类疫苗创收以补助一类疫苗接种的格局不复存在。接种一类疫苗越多, 赔钱就越多, 现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未涉及到各级疾控中心, 各级疾控中心工作量和财物支出均出现明显增加, 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困境。

2.3 城镇化建设, 人员流动频繁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造成城市公共卫生资源紧缺。预防接种机构对辖区人口流出和流入情况不掌握, 管理存在漏洞。由于流动人口来源广泛, 流动性强, 部分人的经济条件、文化素质、卫生状况差, 免疫接种意识淡薄, 使免疫规划工作难以落实。尽管我们对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由于缺乏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 流出地与流入地管理脱节, 而家长带孩子外出打工没有随身携带预防接种证的习惯, 导致流动儿童时常发生迟种、漏种、重复种等现象, 影响了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 成为传染病、多发病暴发和流行的高危人群, 给疾病控制工作带来隐患。

2.4 及时发现和消除免疫空白存在困难

由于盲目追求接种率指标, 对应种儿童数随意增减, 导致数据报告中的常规免疫接种率都很高, 掩盖了实际接种率低的现象, 从报表数据分析上难以识别出薄弱区域。

2.5 预防接种工作没有知情同意的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单方面强调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卫生行政部门下达一些强制实施方案, 忽视了知情同意规范开展的工作, 容易导致接种人员和儿童家长忽视接种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未能做到完全、明确的知情同意, 出现口头告知不详细, 书面告知不规范、家长不认真对待的漏洞, 一旦发生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时, 工作十分被动, 无文字材料, 无法律依据。

2.6 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时有暴发

2004年贵州省发生一起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 2005年安徽省报告一例因免疫缺陷的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 而与我国接壤的一些国家仍有脊灰野病毒流行, 国家边境的防御工事不能防范疾病或传播媒介的侵入, 航空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加了传染病在国际上迅速传播的机会, 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2005年WHO西太区提出2012年消除麻疹, 对此我国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2年, 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 (不包括输入病例) , 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但全国麻疹报告发病数自2012年11月以来持续增加, 部分省份疫情上升势头迅猛, 消除麻疹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又一重大挑战。

3 免疫规划工作发展对策与措施的思考

3.1 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

基层的预防接种服务者是实施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 面临当前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濒临破裂的问题,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转变观念以完善人员的合理配置, 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放在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人力资源建设上。建立健全符合时代特征的、前瞻性强的、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 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 有效鼓劲的人才激励制度, 提高个人保障水平, 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以稳定人才队伍。

3.2 加大工作经费投入

免疫规划工作具有福利性、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 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 多层次、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以保证正常的工作经费。经费得不到保障, 再好的服务模式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 政府应当把解决免疫规划工作经费作为重点, 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和分配政策对卫生资源进行总量和结构调整, 加大对免疫规划发展的投入, 加强预防接种补助经费管理, 有效落实接种人员经费补助, 提高接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 修改《条例》,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 增加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的措施; (2) 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缩小地区间差异, 以利于全国免疫规划工作的同步进行; (3) 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寻求国际国内各组织合作, 以充实免疫规划经费; (4) 预防接种单位在不影响常规免疫的基础上, 合理开展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 以补充工作经费的不足。

3.3 加强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

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应尽可能在大区域实现同步, 迅速形成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设置冷链设备监测报警、漏种短信提醒服务等功能, 使信息化系统作为免疫规划工作的现代化工具服务于每一名受种者。

3.4 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管理机制

完善辖区流动儿童管理机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用, 定期开展责任区域内适龄儿童摸底调查, 以便查找和掌握流动人口的分布与流向, 及时发现流动儿童并纳入日常管理, 消除免疫空白点。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 让流动儿童家长了解疫苗免费政策;另一方面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公安、卫生、计生、教育、村委等多部门加强沟通协作, 达成共识, 以解除流动儿童家长接种疫苗的后顾之忧。在流动免疫对象集中的地方增设免疫接种服务点或增加免疫接种服务频次, 有针对性地实行定点或巡回接种, 以增加流动儿童的免疫服务机会, 消除免疫空白。

3.5 做好免疫规划宣传

全国统一设计免疫规划门诊的外观, 让免疫规划形象家喻户晓。设立全国统一的预防接种免费咨询电话, 建立免疫规划网站宣传相关知识、答疑等, 协助家长在接种前获取足够信息, 加强知情权。在办理预防接种证时向家长发放《预防接种儿童家长知情同意书》, 让家长了解接种疫苗种类、接种程序、禁忌症、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注意事项等, 避免在接种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提高儿童家长预防接种主动性。

3.6 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

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记录制度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预防和控制免疫规划针对疾病在学校和托幼机构暴发流行的成功经验。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在贵州省实施麻疹控制项目, 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卫生部门应与教育部门配合,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 为适龄儿童提供补证、补种工作。

3.7 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各级人大应监督各级政府, 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免疫规划工作相关《条例》、《办法》, 并尽快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细则, 使执法监督更具可操作性, 使免疫规划管理走向法制化, 科学化。依法依规处理因预防接种引起的异常反应和副反应产生的纠纷问题, 为免疫规划实施保驾护航。

免疫规划亮点 篇8

“亮点”一:

制定川东北片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之确切目标

根据“规划”,川东北经济区(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巴中)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13年基础上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00元,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

围绕这一既定目标,“规划”在总体要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皆予以了明规。

“亮点”二:

让区内13个国家扶贫开发之重点县全部“摘帽”

川东北经济区内共有34个县(市、区),其中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13个,是四川省内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区域。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解困任务重、难度大。川东北经济区内的1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部“摘帽”问题,不仅牵涉到区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而且对于推动整个四川全省实现“两个跨越”战略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规划”提出了一整套包括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措施在内的“组合拳”。

在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方面,将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突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突出扶贫开发重点上,将深入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能力提高、生态建设这“五大扶贫工程”,鼓励和引导农民搬迁到城镇和工业园区从事二、三产业,并提供保障性住房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支持。在扶贫开发机制的创新上,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在扶贫开发工程实施上,将有序实施包括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通达工程”在内的一批扶贫开发项目,实现乡镇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村全部通公路。在推进城镇化方面,将实施年均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的超省均速度水准,以力争达到2020年整个川东北经济区比2013年提高12.3%的城镇化率的标准。

“亮点”三:

“双核五带”城市群助推川东北片区五市加快发展

作为拥有6.4万平方公里幅员面积、占全省25.8%的2091.6万常住人口的四川重要人力资源富集区的川东北片区,其人口密度为327人/平方公里,是全省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的1.96倍,属于典型的地少人多区域。区域内各市之间要通过协同和合作实现快速发展,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甚至几个强有力的核心。

鉴于此,“规划”提出,将在该区域内构建以南充、达州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城市群,并以此明确了南充和达州两座城市将发展成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从而带动区域内五市的整体发展。

按《中小城市绿皮书》对“市区常住人口50万至100万为中等城市,100万至300万为大城市”这一划分界定大中城市的新标准,在川东北5市都将规划建城际铁路、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和水陆空航齐发展体系、大力实施包括完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暨就业等民生保障工程这一共同发展基础上,到2020年,川东北五市不仅会出现南充、达州两座超百万“双核”大城市,而且有可能出现广元、广安、巴中三座百万或近百万的城市。

到时,“规划”提出的将川东北五市打造成“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川陕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将会力争全面实现。

免疫规划科工作职责 篇9

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部门制定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策略及技术规范要求,制订全市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目标、策略、措施及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组织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

3、制订全市第一类疫苗使用、分配计划,进行疫苗管理。

4、指导预防接种服务和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并进行检查、督导、分析、评价。指导全市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星级门诊建设及规范化管理。

5、组织开展免疫接种率、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工作。

6、负责全市儿童免疫预防信息网络系统推广应用的具体实施和技术指导工作。

7、指导和参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诊断和处理,以及其他与预防接种活动相关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8、组织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学术活动和信息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

9、负责全市免疫规划工作技术指导及业务培训,定期对基层工作实施督导,检查、督导、评价和反馈免疫规划执行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免疫规划工作总结 篇10

在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在区疾控中心的业务指导下,经过我街道中心免疫规划人员及全体乡村医生的共同努力,为消除辖区内潜在的免疫裂隙,控制免疫规划针对疾病发生和流行,保障适龄儿童身体健康履行了自己的职责,顺利完成了2014年计免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1、基本情况:是城乡结合部区域,现有人口四万多人,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全街道辖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在册0-6岁儿童3022人,2014年全年出生儿童入档569人建证569人,建证率100.00%。

2、常规免疫:2014年截止目前开展了94次预防接种门诊工作,更好地使我辖区内儿童能及时进行预防接种。全年完成卡介苗接种545人次,乙肝疫苗接种 1089人次,糖丸接种2014人次,百白破疫苗接种 2100人次,白破疫苗接种 395人次,麻风疫苗接种 500人次,麻腮风疫苗接种470人次,A群流脑疫苗接种976人次,A+C群流脑疫苗接种872人次,乙脑疫苗接种1016人次,甲肝疫苗接种979人次。开展46次儿童应种未种原因调查,儿童一类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5.00%以上。

3、冷链设备管理:我中心对冷链设备均建立了档案管理,实行个人负责制,加强对冷链设备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冷链设备的利用质量和效率,确保疫苗保存质量和接种安全。公卫值班人员每天认真检查冷链设备的运转情况,每天上、下午都要进行运转情况检查,记录冷冻、冷藏室温度,损坏的及时进行汇报修理,报废的立即更新,确保冷链正常运转,以保证疫苗效价。

4、积极开展免疫规划宣传工作。我中心利用家长课堂、宣传画廊、接种日播放计免宣教片、“4.25”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等多种形式对江苏省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工作进行广泛宣传普及预防接种知识,不断提高辖区内居民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水平,提高群众的接受和支持程度,提高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向前发展和完善。

5、流动儿童管理及查漏补种:全年通过春节查漏补种、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与查漏补种及糖丸补充免疫等各种专项活动加强了流动儿童的调查摸底及查漏补种工作,全街道全覆盖进行摸底调查,较好的完成了各项计免专项工作,控制了辖区内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6、安全注射:严格培训学习及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免疫规划安全注射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销毁”制度,强化接种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和接种事故的发生,全年无接种差错与事故发生。

7、培训督导:为加强接种人员的免疫规划专业知识,结合村医生例会培训12次,共计培训116人次。通过培训,使接种、调查走访人员提高了对免疫规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高了业务水平。对下辖社区卫生服务站分月开展检查、督导,通过检查、督导,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进行整改,不断提高免疫规划工作效率。

8、存在问题:因辖区为新划分的,位于城乡结合部区域,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流动儿童的管理不太扎实,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之从事计免工作时间短,许多工作还需加强学习,需上级领导继续大力支持和指导我们工作。

免疫规划亮点 篇11

关键词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为了解我县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状,通过对2011年秋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资料分析,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存在着建证建卡率差、接种率低等问题。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垫江县境内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和小学2011年入托入学新生。

资料来源:收集各乡镇卫生院、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汇总上报的辖区内2011年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统计报表及相关资料。

资料分析:将收集的垫江县2011年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补证、补种疫苗报表资料,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通过对垫江县2011年秋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数据统计,入幼儿园7 500人,有预防接种证6 709人,持证率89.45%;入小学1年级新生11 526人,有预防接种证9 277人,持证率80.49%;Ⅰ类疫苗接種合格率,脊灰89.69%和73.46%;百白破81.57%和83.34%;麻疹81.91%和83.34%;乙肝91.33%和83.50%;流脑86.03%和54.92%;乙脑78.20%和74.55%。2~3岁入托儿童比6~7岁入学儿童,在持证率和Ⅰ类疫苗接种率上有显著增高,说明低年龄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好于高年龄组儿童。但均与规范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讨论

提高辖区内适龄儿童建证率、Ⅰ类疫苗接种合格率既是免疫规划的中心工作。要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提高“两率”。⑴利用妇幼部门的孕产妇保健资料,全面掌握辖区新生儿出生情况,及时为其建立“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基层医疗机构,对辖区内所有孕产妇从怀孕的第12周就要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开始健康管理。妇幼机构还要定期统计上月各乡镇、社区新生儿出生的基本情况。要充分利用好此些信息:①对所有新出生儿童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②对所有辖区内新出生儿童建立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并发放预防接种本、预约成长期间的疫苗接种。⑵拓展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为儿童补建“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和接种疫苗。基层医疗机构要对辖区内新生儿家庭开展访视,要对0~6岁儿童建立《健康手册》。要将预防接种纳入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去做,在日常的健康管理中,要重点检查儿童有无预防接种证、免疫规划疫苗是否按时全程接种,要建立转介机制,若遇儿童无证和未接种疫苗,及时转介到预防接种门诊补证和补种。⑶建立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合一的新模式,共推两项工作上新台阶。基层医院,疫苗接种和儿童保健各是一拨人在做,两者信息互不交流、工作互不往来,要将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工作整合,儿童无论是到医院来搞保健还是来接种疫苗,都先由儿童保健医师分诊,需要接种疫苗的,就转入接种疫苗程序,若需儿保的就做儿保。⑷认真实施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有计划地开展补建补种。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能有效促进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管理,保持疫苗的高接种率,为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在学校的流行发挥积极作用[1]。①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协调,督促教育、卫生部门认真实施。②要加强对从事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要让他们熟记0~6岁儿童,需要免疫疫苗的品种、程序、针剂次。③入学入托查验时,卫生部门要安排专业人员蹲守,现场督导查验工作。④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参与查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教育,要宣传查验预防接种的目的和好处,求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⑸多形式发送接种信息,预约告之疫苗接种。基层预防接种门诊首先要全面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每个月末要通过系统进行认真筛查下月各村有哪些儿童需要接种疫苗、要接种哪种疫苗,打印《疫苗接种通知单》,派由村医生等有目的地发放到需接种儿童监护人手中,通知其按时前来接种疫苗。其次是在接种本次疫苗时,在其预防接种证上,用铅笔填写预约下次接种疫苗时间、接种疫苗品名,发放知情同意书。

参考文献

上一篇: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下一篇:四年级寓言故事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