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干预

2024-10-23

疼痛护理干预(精选12篇)

疼痛护理干预 篇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属于侵入性操作, 疼痛是不可以避免的并发症, 除了皮肤穿刺造成的疼痛感以外, 输液药物本身的刺激性、药物外渗、微粒刺激、输液时间过长、滴速过快以及患者的心理原因等都会引起患者局部疼痛的发生, 因此, 疼痛护理是静脉输液患者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1]。本文中将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静脉输液中减轻穿刺部位局部疼痛的有效护理方法, 以期提高患者的输液满意度与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住院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中,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21~67岁, 平均 (39.64±9.25) 岁。观察组中,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3~69岁, 平均 (38.11±7.63) 岁。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组研究, 排除20岁以下和70岁以上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改良按压方法等疼痛干预护理方法, 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干预

输液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告知其静脉输液中出现疼痛是正常现象, 使其有心理准备, 可以通过听音乐、报纸、听广播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缓解紧张与恐惧的情绪, 增加对疼痛的心理承受能力[2]。

1.2.2 规范操作

医护人员在穿刺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穿刺后妥善固定, 避免微粒污染引起疼痛的发生;另外, 对于氯化钾等电解质类、脂肪乳、甘露醇及化疗药物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要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 以缓解疼痛的程度。输液过程中, 应定时巡视,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渗出等表现, 按要求及时更换留置针敷料和输液部位, 以防止发生静脉炎[3]。

1.2.3 输液用具的选择

反复穿刺会诱发血管无菌性炎症而引起局部疼痛, 因此对于长期住院的患者要注意避免重复对于同一血管进行反复穿刺, 穿此前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 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和静脉治疗工具[4]。根据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和静脉条件, 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 尽量选择较细、较短的导管。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宜用于短期或单次给药, 腐蚀性药物不应使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宜用于短期静脉输液治疗, 不宜用于腐蚀性药物等持续性静脉输注, 需长期静脉营养的患者可给予中心静脉穿刺, 以减轻患者痛苦。

1.2.4 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应首选弹性好、暴露清楚、相对较粗、位置易于固定的血管 (手、臂等) , 有计划地交替对于患者的静脉进行穿刺。

1.2.5 改良按压方法

拔出针头后采用纵向按压法对穿刺部位进行按压, 拇指按压针眼处的棉球位置, 拔出针头时加大按压力度, 迫使血液受重力影响方向逆行, 减少出血量[5]。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护理有效率

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体位、主诉和可安慰程度5个方面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不疼痛:0~1分;轻度疼痛:2~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6]。总有效率= (不疼痛例数+轻度疼痛例数+中度疼痛例数) /总例数×100%。

1.3.2 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 采用我科自制《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本组患者进行调查, 共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以及非常不满意4类, 总满意度= (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本组研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 回收100份, 所有问卷均有效, 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 对照组为78%,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生命体征

观察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满意度

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2%, 对照组为66%,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例 (%)

3 讨论

静脉输液出现疾病的现象非常普遍, 疼痛的原因复杂, 而且不同个体对疼痛的耐受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本组研究中在病例的选择上排除了20岁以下和70岁以上的患者, 主要考虑到20岁以下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较差, 而且容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夸大疼痛程度;而且70岁以上的患者由于皮肤老化、神经反应迟钝等原因导致其对疾病的敏感性下降[7], 因此将其排除, 以免影响研究的客观性。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发现, 观察组中的疼痛护理总有效率为92%,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观察组穿刺后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生命体征未出现明显变化, 有助于病情稳定;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2%, 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通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开展相应的疼痛干预措施, 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缓解生命体征的异常反应,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在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干预与疼痛干预, 可以有效减轻穿刺时的局部疼痛感, 避免血压、心率剧烈上升, 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静脉输液中减轻穿刺部位局部疼痛的有效护理方法, 以期提高患者的输液满意度与安全性。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住院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改良按压方法等疼痛干预护理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1) 观察组中, 不疼痛14例、轻度疼痛23例、中度疼痛9例、重度疼痛4例, 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中, 不疼痛9例、轻度疼痛17例、中度疼痛13例、重度疼痛11例, 总有效率7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穿刺后, 观察组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观察组中, 满意32例, 较满意14例, 较不满意4例, 总满意度为92%;对照组中, 满意21例, 较满意12例, 较不满意15例, 非常不满意2例, 总满意度为66%;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干预与疼痛干预, 可以有效减轻穿刺时的局部疼痛感, 避免血压、心率剧烈上升, 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静脉输液,局部疼痛,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蔡素娇, 林艳.静脉输液减轻局部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3 (24) :3393-3394.

[2]潘凤.无痛拔针法用于静脉输液患者100例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6) :314.

[3]王翠花.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时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4) :53-54.

[4]李合平.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 :99-100.

[5]佟金谕, 王建秀, 郭婷.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我院压疮管理中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 :78-80.

[6]陈宝梅, 陈锦凤, 邢同印, 等.多爱肤超薄敷料在静脉补钾所致局部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3, 12 (27) :4041-4042.

[7]王雷.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 :110-111.

疼痛护理干预 篇2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唿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调查发现,约95%的手术病人会对疼痛的惧怕而引起担心、焦虑和不安,有些则引起心慌、血压增高。术后因咳嗽及转动体位,分泌物不易排出,引起肺部胀和肺部感染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术后恢复的效率。

因为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不仅仅局限于皮肤,肌肉、内脏器官都会受累,术后疼痛的来源,包括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的双重激动。神经系统的损伤、刺激造成的疼痛感觉,其根本原因还是肌肉、肌腱的损伤对神经系统的刺激,造成的异常感觉。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将对机体多个方面带来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术后康复。术后疼痛导致的机体病理生理改变不容轻视,它不但使循环、唿吸、消化、内分泌、免疫、凝血等系统发生改变,而且剧烈的疼痛可以造成精神创伤。治疗和缓解这种疼痛没有其他办法,除了多休息,如果实在疼得不行了可以合理的吃止痛药。

外科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探讨 篇3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外科疼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2月-2012年8月接收的102名外科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行优质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康复程度和心理状态,并探讨护理干预对外科疼痛患者的作用效果,以便在以后的临床护理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护理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康复程度不一,通过对实验组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护理干预,使得患者的康复时间减短,康复效果比对照组明显,与此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医患之间情感融洽。结论:优质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作用显著,在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的同时,能进一步缓解患者肉体上的疼痛,从而给予患者乐观开朗的心态,使其能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

【关键词】 外科疼痛 心理干预 优质护理

外科分为:骨科、神经外科、肛肠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等。外科疾病包括创伤、肿瘤、感染、畸形和功能性障碍疾病,疼痛因手术大小、部位和患者的身体素质而决定,不同的疾病疼痛的程度不一样,疼痛的级别分为四种:1.无痛,患者咳嗽时不会感到伤口的疼痛;2 .轻度疼痛,患者咳嗽或强烈运动时会感到伤口的轻微疼痛,3 .中度疼痛,患者无咳嗽安静时仍能感受到较强的疼痛感;4.重度疼痛,患者机体出现剧烈的疼痛感,难以控制,常出现面色苍白,头冒虚汗的生理表现。术后的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对患者机体的康复起到负面的作用,常规的医疗护理仅通过止痛药来减轻患者的病痛,没有顾及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疗效,故通过心理干预和优质护理来舒缓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患者的伤口愈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接受治疗的102名外科患者中,男患者74名,女患者28名,年龄为13-64岁,平均年龄为38.6岁,骨科患者47例,泌尿外科26例,心胸外科12例,肛肠科17例,将102例患者随机为实验组和对比组,两组人数均为51人,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疼痛指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前和术后护理过程中,对实验组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干预,及时的了解患者的需求;同时,对照组患者仅给予止疼药,嘱咐患者按时服下。

1.2 护理干预者应具备的条件:(1)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2)娴熟的护理技巧,能准确的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3)良好的医德,尽到自己的职责,密切的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4)对患者保持善待的心态,能通过温和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心理抚慰。(5)良好的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

1.3 心理干预方法 术前,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身体素质检查和心理辅导的同时,及时的了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并向患者阐述手术所带来的一些机体疼痛,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通过向患者介绍我院的医疗水平,缓解患者紧张的心情,积极地配合医师的治疗。术后,医护人员在护理外科疼痛患者时应以望、闻、问、切等方式来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同时以温和平静的语气与患者交流,激烈的语言可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而有效的语言则能舒缓患者的不安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为患者调整合理舒适的卧躺体位,并准备轻柔的音乐,营造舒适的环境,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保持放松的状态。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康复时间较快,性情稳定,心态健康积极,伤口的愈合较好,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融洽,无矛盾的发生;对照组患者的病情不稳定,疼痛指数较高,脾气暴躁悲观,睡眠质量较差,一些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也存在摩擦。

3.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所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越来越人们更注重人文关怀,现在在医学治疗中,不仅仅是治愈患者的疾病,而是对患者的心理研究更近一步,医护人员的护理形式从单纯的按照医师的指导嘱咐患者服药,逐渐完善为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的护理,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来照顾病人,在对外科疼痛患者的护理整个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患者的需求的感受,更要细心的呵护病人,让患者了解如何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不安的情绪,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来舒缓患者的紧张感。在每日的查房过程中,应做好患者病情的记录,询问患者的疼痛指数,若患者出现较大的疼痛感,则需给予患者的适量的止疼药。同时,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加强沟通,及时的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了解该疾病治愈的过程,取得他们的信任,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其积极的配合医师的治疗,减轻患者伤口的疼痛,促进患者伤口的治愈。心理干预护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措施,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面临着工作、家庭、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心理承受力相应的需待提高,故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在治愈患者的同时就应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了解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同过心理健康教育促使患者懂得如何预防心理问题,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综上所述:优质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作用显著,在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的同时,能进一步缓解患者肉体上的疼痛,从而给予患者乐观开朗的心态,使其能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俐.疼痛评估及其处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6):257

[2] 毕娜,姚梅芳.瓣膜置换水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39.

[3] 譚莲之.浅谈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6(7):84-85

[4] 李敏,王锋,闫艳平,等.护理干预减轻手术室环境对患者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6):534.

分娩的疼痛护理干预 篇4

1 分娩疼痛的来源

分娩疼痛主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并非这三种因素在每名孕妇身上都会发生, 但医务人员必须知道怎样评估及处理分娩过程中的疼痛, 因为有时异常的疼痛是疾病的一种症状。

2 护理干预

在分娩过程中需要专业且针对性强的指导, 相应的护理干预可用于产妇分娩疼痛的控制或作为药物镇痛的补充, 能够在疼痛时给予安慰以缓解疼痛, 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必须正确评估待产妇分娩时所遇到的所有不适, 鼓励其表达出来, 认真倾听并根据症状选择有效的镇痛措施, 如让待产妇选择舒适的分娩体位等。

2.1 知识宣教

虽然有关分娩的知识宣教不能完全消除疼痛, 但也是一种很好的缓解疼痛的方法。通过宣教可以使待产妇了解分娩的全过程, 对分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宣教不一定局限在孕妇课堂, 其形式可包括阅读、观看分娩过程的录像, 了解助产设备, 与工作人员交流, 一起探讨各种各样的分娩信息等。对分娩知识的掌握会使待产妇在应对分娩方面更为自信, 尊重病人的知情权是满足其舒适要求的途径之一。

2.2 放松疗法

听音乐、深呼吸和温水浴等是有效缓解情绪的方法, 待产妇放松时可降低腹部肌肉张力, 可减少子宫收缩时对腹壁肌肉的牵拉而引起的疼痛, 同时可转移孕妇的注意力, 减少对疼痛的专注程度, 从而降低对疼痛的感受。

2.3 家庭支持

由亲人陪伴的产妇可获得情感支持, 有助于产妇正确评价分娩过程。约80%的准父亲发现由于自己过于专注于分娩过程而影响情绪, 并不能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 有人在陪伴过程中比待产妇还紧张, 甚至有人在面对分娩过程时会晕倒, 这将给待产妇的心理及医务人员的工作带来更多的困扰。

2.4 冷热疗法

最近发现冷热疗法是有效减轻子宫收缩痛的方法, 热靠垫或湿毛巾有利于缓解待产妇的后背部的疼痛, 而额头上敷冷毛巾则会使感到燥热的产妇更为舒适。

2.5 抚触和按摩

治疗性的抚触和按摩能减轻疼痛, 合适部位的抚触和按摩可以通过增多内啡肽的释放而缓解疼痛。

2.6 镇痛药物准备

按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可缓解疼痛, 护士应为计划使用药物镇痛的产妇进行宣教, 向其讲解药物镇痛的机理、方法和用药后注意事项等。

3 小结

肿瘤疼痛护理新进展 篇5

2009-02-02

癌症疼痛护理新进展 江苏省肿瘤医院 高群英

在癌症患者的自觉症状中,疼痛的发生率最高,WHO统计:全世界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的比例为30-50%,晚期患者为60-90%[1]。疼痛对机体的躯体、精神心理、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全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镇痛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士对患者进行有关疼痛知识的宣教,在工作中寻求各种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2]。

1、癌症疼痛分类:

根据致痛原因,癌症疼痛可分为:①癌组织本身引起的疼痛,系由于癌肿发展、浸润、引起周围组织炎症、渗出、肿胀,压迫或破坏神经;②机体因癌症而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引起肌肉关节疼痛;③因癌症合并症而引起疼痛,如神经炎、口腔炎、带状疱疹;④因癌症影响患者生活方式、免疫能力、全身状况而引起疼痛,如手术后疼痛,化学治疗引起的粘膜炎、神经炎,放射治疗引起的炎症、灼伤、溃疡等[3]。

2、癌性疼痛的护理评估

2.1 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 标尺从左到右依次标有0-10的数字, 0代表无痛, 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由患者标出自觉疼痛程度在标尺中所处的位置。评估标准:轻微疼痛(1-4级),如不适、重物压迫感、钝性疼痛、炎性疼痛;中度疼痛(5-6级),如跳痛和痉挛、烧灼感、挤压感和压痛;严重疼痛(7-9级),如妨碍正常活动;剧烈疼痛(10级),疼痛无法控制。该评分法利于护士准确掌握疼痛程度,适于动态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但赵继军等认为其刻度较为抽象,个人理解的随意性较大,从而易导致评估的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

[5]

[4]综述:

2009-02-02 2.2 Wong和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6] 该方法用6种面部表情来表

达疼痛程度:(1)非常愉快,无疼痛:(2)有一点疼痛;(3)轻微疼痛;(4)疼痛较明显:(5)疼痛较严重;(6)剧烈疼痛,但不一定哭泣。从微笑到悲伤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此法适合任何年龄,没有特定文化背景或性别要求,易于掌握,对于急性疼痛、老人、小儿、表达能力丧失者特别适用。2.3 程度分级法: O级:无痛。

Ⅰ级: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Ⅱ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用止疼药,睡眠受严重干扰)。

3、癌症疼痛治疗:

3.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癌症疼痛治疗的主要方法。WHO提出的三阶梯镇痛方案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一套简单有效、可合理安排的治疗方法。轻度疼痛:非鸦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物;中度疼痛:弱阿片类加非鸦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物;重度疼痛:强片类加非鸦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物类[7]。熊华等报道癌症疼痛患者接受泰勒宁镇痛治疗后疼痛程度显著降低,镇痛治疗总有效率为82.7%,连续用药后镇痛疗效稳定[8]。秦英等报道126例重度癌性疼痛患者应用美菲康(盐酸吗啡缓释片)止痛,取得满意的疗效[9]。

3.2硬膜外PCA止痛治疗 对于经口服及注射止痛药物效果不佳,且毒副作用较大的患者,硬膜外PCA止痛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除痛方法[10]。

3.3中医治疗 杜小艳应用镇痛酊剂外搽治疗癌性疼痛41例,取得满意疗效[11]。陶敏等中医水针治疗晚期肿瘤疼痛,有确切的止痛效果,对晚期癌痛有效率100%。此法是根据病种和疼痛部位不同选取不同穴位,以颅痛定、地塞米松、维综述:

2009-02-02 生素B12穴位注射,同于中医传统的针刺,通过经络起镇痛作用,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特点,用药物调节内分泌[12]。

3.4电疗、针刺疗法 这2种疗法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疼痛部位,采用电刺激神经或用针刺激穴位的方法,来镇痛辅助治疗,效果显著。此外,通过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癌痛和采用气功延长镇痛时间都是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13]。

3.5心理治疗 包括生物反馈、自我催眠、分散注意力和幽默等方法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放松,从而减轻癌痛。此外,医务人员还可以不定期地为患者播放适当的音乐,唤醒其生命的自我意识,克服焦虑心理,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13]。4、癌痛治疗的影响因素[14] 4.1 与医护人员有关的原因

4.1.1对癌性疼痛严重程度估计不足 郑莹等[15]对上海市76所医院1415名医生进行癌症疼痛治疗认识的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2.8%的医生认为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疼痛强度的是主管医师,4.7%的医生认为是患者家属。而实际上,医护人员对疼痛强度的评估与患者自我感觉符合率仅33%,且54%医护人员判断疼痛的程度较患者自我感觉轻一个等级以上[16]。由此可见,医护人员判断准确率较低,这是造成癌性疼痛治疗不充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4.1.2缺乏足够的处理癌性疼痛知识和技能 黄晓蕾等[17]对27省市的126名护士调查结果显示,36%的护士不能正确写出三阶梯止痛的定义,99%不能正确写出三阶梯止痛的内容。同样在处理癌痛上也存在问题。郑莹等调查表明[15],在接受癌痛治疗的患者中癌痛持续1个月以上才得到治疗的患者占24.49%,且有8.7%的医生在患者服用药物无法达到止痛效果时,不采用任何措施。以上资料显示,医务人员仍缺乏足够的处理癌性疼痛知识和技能,所以临床上应加强对癌痛知识的教育和宣传。

4.1.3过分担心药物的成瘾性 虽然大量研究和调查表明,不论麻醉药的剂量多大,用药多久,在用麻醉药镇痛患者中,成瘾的发生率小于1%。然而对医护人综述:

2009-02-02 员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医护人员担心药物的成瘾性,如上海地区36.7%医生担心药物成瘾,非肿瘤科医生比肿瘤科医生更担心成瘾[15];27省市护士调查显示88%护士担心药物成瘾性问题[17]。可见,医护人员普遍存在顾虑药物成瘾性问题,这种顾虑必然会造成临床上用药剂量不足或减少用药次数,从而导致治疗不充分。

4.2 与患者有关的原因

主要是患者不如实报告疼痛。李漓等[18]对212例癌症患者所经历的疼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仅12.74%的患者会主动报告疼痛。许怀麟等[19]的调查也表明,24%的患者有意隐瞒病情,主要表现在患者陈述病情时隐去疼痛的病史或降低疼痛的等级。这样会在医护人员对疼痛评估时造成误导,从而成为治疗不充分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患者认为晚期癌症本身就有疼痛,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担心对止痛药产生耐受性,以后疼痛加重时无药可治。

4.3 与社会因素有关的原因

4.3.1对药品控制过严 吗啡消耗量已作为WHO评价一个国家癌痛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而吗啡在中国的消耗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郑莹等

[15]

对上海市的调查表明,影响癌痛控制的第一位原因就是“阿片类药物使用限定过多”。所以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应相应改变医药管理条例,放宽对药品的控制,以适应临床需要。

4.3.2治疗费用过高 卫生部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方案的代表药物中,临床上以控释片应用最多,但该类药物价格较贵,而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服用,因而患者难以承受巨额的治疗费用。

5、疼痛处理中的道德问题[20]

作者认为,如果认同病人有权力要求有效止痛,那么护士就有责任维护这个权利,反之,对病人就是一种伤害。有些医护人员不知道怎样识别和治疗病人的疼痛,因而常忽视止痛药的正确使用,护士不提供足量止痛药的关键原因是担心会加速病人死亡。一位病人在吗啡治疗后死亡,即使有经验的专科护士也可能认为综述:

2009-02-02 是她们的护理措施加速或导致了病人的死亡。虽没有一个护士因执行医嘱应用过量止痛药而被起诉,但有些护士也可能担心法律责任。对此,“促进临终病人舒适和止痛”规则中明确指出:对临终病人疼痛的及时处理,应果断地使用有效足量的止痛药,最大程度地缓解症状,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是伦理学允许的。当疼痛不能控制时,在临终病人身边工作的人都知道难以控制的疼痛能导致病人失望、沮丧、自杀倾向或寻求死亡;反之,当疼痛被很好地控制后,大部分病人可能放弃先前的想法。在有效的姑息治疗和止痛护理下,约95%临终病人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护士的职责是保护病人免受伤害,但却要执行“有害”剂量用药止痛,这与她们的责任相冲突。护理人员必须明白简单地拒绝一个疼痛病人,在道德上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也不应该推测病人愿意控制疼痛而承受加速死亡的危险。护士必须向病人和家属讲清这些问题,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尽管主张对病人适当止痛,但仍有非常多的病人在疼痛中死去。作者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对忍受疼痛的病人给予充分治疗是必需的,而不是随意的,决不能忽视其中的道德责任。

6、癌痛护理

6.1一般护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所采取的姿势和体位、面部表情、情绪状态、面色、出汗、肌肉紧张,监察心率、呼吸、血压、脉搏等,全面了解病情。当病人出现不适时应及时解决处理,尽快消除不适,以免加强恐惧、悲观心理 [21]。

6.2 按时、按阶梯、个性化给药、注意给药细节 按三阶梯给药法给药,达到癌症病人夜间睡眠时无痛;白天休息时无痛;日间活动和工作时无痛[22]。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及时对症处理。

6.3心理护理 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以“不治之症”的观点来看癌症,一般人对癌症都有恐惧心理,而确诊癌症对病人在精神上是沉重的打击,病人常惊慌失措,认为生命快要结束,疑病心理特别重,稍感某处不适,即怀疑是癌症转移,因精神紧张而产生恐惧、绝望的心理[23]。因此,在护理癌症病人时,必须注意心理支持,引导病人自我调控情绪和行为,做一些简单的放松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如计数、看报、听音乐、看电视、与人交谈等,病人通过重新调节情绪,学会自我克综述:

2009-02-02 服不良情绪,学会用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来对待癌痛,从而达到治疗癌痛的目的。另外,家庭具有影响和调节力,缺乏家庭支持的平凡人往往难以忍受癌症疼痛,支持型的家庭环境可以增强癌症患者抗病能力[24]。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癌症疼痛护理的研究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细。我们期待着新的突破,生产出效果强、副作用少的镇痛药;另外心理护理也不再是简单的语言安慰,而是由专业心理技师对患者实行音乐疗法、催眠术、松弛训练等。这些都要求我们护理人员除了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外,还要加强心理学及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真正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病人,使癌症疼痛的护理出现新的飞跃。

参 考 文 献:

[1] 曹军宁.肿瘤内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405. [2] 李琳.癌症疼痛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2,8(4):1 [3] 刘小静,张敬伦.癌症疼痛的治疗与护理[J].肿瘤防治杂志,2000,第7卷第1期

[4] 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30(2):123~124.[5] 赵继军,陆小英,赵存凤等.数字疼痛量表和描述疼痛量表的相关性研究和改进[J].现代护理,2002,8(9):660-661 [6] 申萍摘,施 毅校.Wong和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年,第17卷第3期

[7] 唐维新主编.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335 [8] 熊华,邹燕梅,于世英.泰勒宁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2008第17卷18期

[9] 秦英,王关芬,白桦,王芳玉, 向亚娟.美菲康在癌症疼痛患者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08年8月第37卷第15期

[10] 李越,马长青.晚期癌症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ECA)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9年第26卷第12期 综述:

2009-02-02 [11] 杜小艳.镇痛酊剂外搽治疗癌性疼痛41例[J].湖南中医杂志,第17卷第4期

[12] 陶敏,鲁汉英,陈南珠,钱淑芬,官成浓,侯天印.水针治疗晚期肿瘤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8年10月第33卷第10期

[13] 谭芳.癌性疼痛的控制、辅助治疗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3年第9期 [14] 朱丽霞,高凤莉.癌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3月第40卷第3期

[15] 郑莹,李德录,许德凤,等.上海市医生对癌症疼痛治疗认识的调查[J].中国肿瘤,2001,10(7):393-395 [16] 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123-125.[17] 黄晓蕾,马双莲,张金芳,等.27省市护士对癌痛治疗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1,10(7):22-25 [18] 李漓,王兵,袁方,等.癌症患者的疼痛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0,15(4):200.[19] 许怀麟,谢德荣,陈岱佳,等.癌性疼痛治疗不充分的原因及对策[J].新医学,2001,32(2):105.[20] 李慧莉,张俊红摘,何学鹏,闵丹琳校.癌症疼痛处理中的道德问题[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年第20卷第3期

[21] 石红梅.减轻晚期癌症疼痛的护理体会[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2年12月第15卷第6期

早产儿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干预 篇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37-02

随着新生儿学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其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而疼痛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已有人建议将其作为第五生命体征[1]。国际疼痛协会在2001年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于主观性感觉,无交流能力却不能否定一个个体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新生儿及早产儿没有交流能力,可他们的疼痛仍然需要足够的重视及处理,尤其是早产儿,对疼痛更敏感,所以更应得到照顾[2]。

1早产儿疼痛的来源

早产儿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多,如采血,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等,这些操作都可以导致比较严重的疼痛。另外,环境也可影响,如不当的光线,噪音等都与疼痛密切相关。对于早产儿,即使是体位更换,查体,换尿布等,都能引发疼痛。

2疼痛对早产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早产儿在住院时间内会受到反复的疼痛刺激,反复的刺激可使疼痛外周感受器敏感化,导致痛觉过敏反应,因此即使是更换尿布,查体等都会被认为是疼痛刺激,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增快,血压增高,颅内压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还可引起脑血流的变化,导致灌注再损伤,甚至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3]。另外,疼痛刺激还可以促进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的释放,造成高血糖状态,使血糖波动,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还可影响睡眠和食欲。

2.2远期不良影响:早产儿经历的反复疼痛刺激可引起痛觉的改变,慢性疼痛综合症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知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对于早产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治疗天数与成长后日常生活中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说明,早产儿能够潜意识记忆早期的疼痛经历,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他们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与成年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4]。

3早产儿疼痛的评估

新生儿疼痛可以表现为哭闹、面部表情的改变,肢体活动等,但早产儿很少哭,尤其是极低及超低体重儿,即使受到强烈的疼痛刺激,哭闹的时间也持续很短暂。因此,哭声并不是反应早产儿疼痛的有效评估指标,需要结合生理表现,通过专用的早产儿疼痛评估工具。

3.1早产儿疼痛评分(PrematureInfantPain,PIPP),这是一项多维的评估工具,由加拿大Toronto和McGill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急性疼痛的评估。由3个行为指标:皱眉,挤眼,鼻唇沟;2个生理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2个相关指标:行为状态,孕周,共7个指标组成。见表1。PIPP的总分为7项之和,最低为0分,最高为21分,分值大于12分即表示有疼痛的存在。

3.2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eonatalFacialCodingSystem,NFCS):NFCS由加拿大BritishColumbia儿童医院和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新生儿的疼痛,为最可靠有效的新生儿疼痛评估方法。NFCS有10项指标,包括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张口,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颌颤动,嘴呈“O”形,伸舌(伸舌只用于评估早产儿)。每项1分,总分为10分(足月儿为9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

国外研究者在不同的评估工具之间进行过对照研究,发现NFCS和NIPS用于早產儿疼痛评估时都很敏感,且NFCS优于NIPS[5]。

4护理干预措施

4.1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早产儿疼痛的认识,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患儿疼痛的护理质量。因此,帮助护理人员树立积极处理新生儿疼痛的态度,积极进行疼痛控制,从而更好地帮助早产儿应对疼痛,使患儿的机体和心理创伤减少到最小,改善患儿预后。

4.2营造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应尽量为早产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6]。降低环境的噪音水平,说话轻柔,各种仪器设备的音量应控制在较低水平,并且及时回应各种仪器的报警。各种操作轻柔,并尽量集中进行。光线不能过强,早产儿暖箱可以适当遮档,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在晚上时应尽量调暗,以保证早产儿的睡眠。这些措施虽然不能直接减轻疼痛,但可以减轻压力水平,减少能量消耗,使早产儿能更好的应付疼痛,避免与疼痛协同而加重疼痛。

4.3舒适的体位

4.3.1使早产儿处于放松的体位:“便利蜷曲”是指当婴儿侧卧、仰卧或俯卧时,四肢中线屈曲位且呈放松状态的一种舒适体位,屈曲体位可同时对本体感觉、温度和触觉感觉系统予柔和的刺激,是一种有效的疼痛干预方法。阎光霞等的研究证实俯卧位进行足跟采血比仰卧位能减轻疼痛[7-8]。

4.3.2鸟巢护理:即使用襁褓或棉布做成的被子包裹早产儿,使其提高安全感,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使疼痛减轻[9-10]。

4.3.3袋鼠式护理:是指早产儿的母(父)亲,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他们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多种研究已证实袋鼠式护理能够减轻新生儿疼痛[11]。

4.4抚触和音乐疗法。通过抚触,可刺激新生儿前庭、运动感觉系统,调节行为状态,减少应激行为,使新生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使疼痛缓解[12]。同时,对有疼痛反应的患儿给予听轻柔的音乐,患儿的疼痛反应可明显的降低。

4.5非营养性吸吮(NNS)+口服蔗糖或葡萄糖。非营养性吸吮能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并能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果。[13-16]由于NNS操作简单,适用于NICU中各种操作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口服蔗糖或葡萄糖也是NICU比较常用的非药物镇痛方法,但在使用时应评估早产儿的病情,若病情危重,考虑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禁用[17-18]。

4.6其他:在致痛性的操作前,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如安定或鲁米钠静脉推注,必要时可以用阿片类或非固醇类镇痛剂,但要注意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19]。另外,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疼痛,如液体渗漏等,及时予以处理。对于需静脉营养较长时间的早产儿,可考虑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以减少反复的穿刺[20]。

5讨论

护理干预对分娩疼痛的影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 年6 月—2014 年9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顺产分娩产妇150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 例, 观察组年龄24 岁~43 岁, 平均年龄 (28.4±5.5) 岁;孕周35 周~42 周, 平均 (39.6±1.2) 周;初产妇65 例, 经产妇10 例。对照组年龄22 岁~41 岁, 平均年龄 (27.6±6.1) 岁;孕周36 周~41 周, 平均 (38.5±2.4) 周;初产妇62 例, 经产妇13 例。2 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 做好各项分娩前辅助检查, 营造舒适、干净、安静的产房环境;观察组产前评估产妇的身心状况, 制订并实施整体护理方案, 要点如下。

1.2.1 第一产程第一产程的时间比较长, 故该产程内产妇以充分休息为主。由于分娩持续时间长, 分娩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体力, 因此, 应指导产妇多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嘱咐产妇多卧床休息, 不可长时间或剧烈活动。重点对产妇进行分娩疼痛的宣教, 包括疼痛的原因、疼痛导致的不良反应、疼痛表达、止痛方法等, 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放松情绪、转移注意力等简单的缓解疼痛方法。主动与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并疏导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嘱咐家属安慰与支持产妇, 增强产妇的安全感。用聊天、听音乐等方式缓解情绪波动较大的产妇, 告知产妇平和的心态有利于顺利分娩。

1.2.2 第二产程第二产程内, 产妇宫缩时会有不自主的排便感, 生理、心理均处于应激较大状态, 因此, 护理工作以引导产妇稳定情绪、节省体力为主。护理人员用友善的语调、和蔼的态度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 指导产妇进行腹式呼吸及有效咳嗽[2]。宫缩间歇时放松全身肌肉, 及时补充水分并休息。根据产妇的情绪状况及性格特质, 可以引导产妇呼喊以泄压。紧握产妇双手, 并用眼神、微笑、手势等给予产妇积极的心理暗示, 以稳定其情绪, 增强其分娩的安全感。此外, 还要根据产妇分娩疼痛的具体程度采用药物止痛、呼吸止痛、松弛止痛、转移止痛等方法及时止痛[3]。

1.2.3 第三产程此产程的时间比较短, 胎儿娩出后会有轻微的腹痛, 随着胎盘剥离, 痛感会大大减轻, 此时产妇身心均十分疲惫, 但在情绪上又比较兴奋。故此产程要注意引导产妇平稳情绪, 不可过于激动。此外, 还要嘱咐产妇尽早休息以加快康复。

1.3 分娩疼痛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价疼痛程度, 0 视为无痛, 表现为痛感可忽略, 腰部无不适状况;1~3为轻度疼痛:腰部轻微酸痛但能耐受, 睡眠正常;4~6 为中度疼痛:腰部酸痛明显, 大量出汗, 影响睡眠;7~9 为重度疼痛:腰部强烈酸痛难以耐受, 严重影响睡眠。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分娩疼痛程度比较见表1。

2.2 2 组分娩产程及产后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分娩总产程 (12.7±3.8) 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8.9±6.8)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365, P<0.05) 。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共5 例, 其中便秘2 例, 乳腺炎、子宫炎、筋骨疼痛各1 例;对照组产后并发症11 例, 其中便秘3 例, 腰酸3 例, 腹泻2 例, 乳腺炎、子宫炎、头痛各1 例。观察组产后并发率为6.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3, P<0.05) 。

3 讨论

整体护理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临床的一种新兴护理模式, 其主张护理人员在关注患者自身之外, 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环境及各种内外部因素对治疗及康复的影响。该模式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结合每个护理阶段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提供最佳护理。分娩过程对每位产妇而言, 不管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体验, 因此, 必须注重对产妇分娩过程中的优质、高效护理。分娩疼痛直接影响到产妇的分娩方式、康复效果及身心安全, 剧烈的分娩疼痛会增加、增强产妇的应激反应, 消耗更多体力。因此, 我院从产妇的个人情况及各产程的特点出发, 以减轻分娩疼痛为目的, 对可能影响分娩疼痛的各因素, 如饮食、心理、休息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干预, 提高产妇对疼痛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各种止痛方式的实施, 减轻分娩疼痛及其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

从本文结果来看, 实施整体护理的观察组轻度疼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中度及重度疼痛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 还能有效缩短产程, 从而相对减少产妇的身体创伤, 降低并发症率, 充分证明了整体护理对减轻产妇分娩疼痛、保障分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丽, 薛文雅, 赵明悦.系统化整体护理对减轻分娩疼痛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9 (32) :4197-4198.

[2]黄彦清, 叶桂香.对产妇第二产程服务需求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1 (5) :427-428.

癌症疼痛护理干预的应用探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间抽取本次研究中92例患有癌症的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1例;年龄36~85岁, 平均56.4岁;患癌症时间1~8年, 平均3.1年;干预组中男27例, 女19例;年龄35~87岁, 平均56.8岁;患癌症时间10个月~7年, 平均3.4年。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病程、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采用疼痛护理干预模式对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具体措施为: (1) 心理:根据不同患者所处的不同心理阶段, 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可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表现, 采取适当合理的心理疏导方式, 对疼痛程度进行充分控制, 使患者的痛苦感减轻, 使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感进一步增加。帮助患者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 进一步激发其生命潜力, 为其提供一些癌症患者通过治疗战胜病痛的成功经验和相关的书籍。使患者学会分散和转移注意力, 以消除疼痛感的方法, 如在日常生活中多看电视、听音乐、与他人交谈、做手工等, 使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从精神上摆脱对疼痛产生的恐惧和害怕情绪, 使其对生活的希望显著增加。 (2) 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的就诊环境, 室内的空气保持新鲜、温湿度保证适宜。房间应该时刻保持整洁, 相关物品的放置有序, 地面做到干净无水, 设有必要的防滑措施。病房及病区内应该绝对禁止大声喧哗, 在安静的环境下可以使不良情绪反应得以减轻甚至避免, 烦躁不安均会导致患者产生疼痛感。 (3) 日常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目前疼痛已经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项目之后被列为“第五生命体征”来进行评估与处理, 发现异常变化, 应该及时向责任医生进行汇报,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对症处理。在饮食方面应以是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及疼痛耐受力增强, 使继发感染现象减少为基本原则, 饮食结构需要做到多样化、均衡化、低脂化和易消化。对于一些可以自行经口进食的患者应为其烹煮一些爱吃的食品, 使用患者喜欢的一些调味品, 色、香、味等各个细节都应该给予充分重视, 尽一切努力使患者的实际摄人量增加。对一些肠道功能明显减退或已经丧失的患者。可以通过静脉营养途径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对于一些病情程度危重, 且卧床不起的患者应加强对其皮肤的护理, 按时帮助其翻身拍背, 必要时可以为其铺气垫床, 受压部位应该采用褥疮贴进行特异性保护, 使皮肤及床单位保持清洁、干燥。日常护理期间还应该时刻注意对患者的排便情况进行观察, 便秘是该类患者一种最常见且顽固的不良反应, 在实际临床上的发生率接近100%。因此护理人员应该鼓励患者尽可能多的饮水, 进食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品, 多吃蔬菜、水果和适量的粗粮, 每日清晨服用蜂蜜。注意对患者的大便情况进行评估, 可通过对饮食进行调整, 口服具有通便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3]。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镇痛效果评分的改善幅度进行对比。

1.3 疼痛程度评价标准

无痛:患者在治疗期间自诉没有任何疼痛感;轻度:患者在治疗期间自诉感到轻微疼痛, 且身体上存在一定的不适;中度:患者在治疗期间自诉感到疼痛, 失常有痛苦表情出现, 部分患者会因此产生恐惧;重度:患者在治疗期间自诉感到程度剧烈的疼痛, 出现恐惧心理, 甚至抽搐、昏厥、休克等症状[4]。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χ—±s) ,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

对照组在治疗期间疼痛程度为:11例无痛, 15例轻度疼痛, 12例中度疼痛, 8例重度疼痛;干预组在治疗期间疼痛程度为:18例无痛, 23例轻度疼痛, 4例中度疼痛, 1例重度疼痛。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疼痛程度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镇痛效果评价改善情况

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 (1.52±0.74) 分和 (3.18±1.15) 分, 护理前后疼痛程度评分组内差异显著;干预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 (1.83±0.92) 分和 (5.84±1.06) 分, 护理前后疼痛程度评分组内差异显著。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3 体会

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 癌症疼痛是可以控制的, 只要对疼痛程度进行正确评估, 使用恰当的止痛药物, 所有患者的疼痛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对癌症疼痛进行有效处理的多方面知识, 掌握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的正确方法, 采取主动热情的与患者接触, 对相关情况继续拧严密观察, 注意微细变化, 使业务技能不断提高, 这样才能使痛苦感减轻,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将医学理论知识和人文科学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让患者感受到温馨, 对心态进行调整, 重塑疾病治疗的信心, 使心理负担减轻, 使寿命延长, 使癌症的成活率增加, 帮助其寻求家庭支持[5]。

参考文献

[1]郑莹, 李德禄, 徐德凤, 等.上海市医生对癌症疼痛治疗认识的调查[J].中国肿瘤, 2010, 10 (17) :394-395.

[2]张雪艳, 谢雪华, 王东明, 等.慢性疼痛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09, 16 (12) :188-189.

[3]东文霞, 李俊红, 刘长丽, 等.恶性肿瘤患者疼痛控制不佳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1 (12) :1047-1048.

[4]卢月影.癌症晚期患者止痛药物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24 (13) :161-162.

疼痛护理干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16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标准:精神异常, 意识不清不能进行问卷调查, 和其他沟通障碍人群。将1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80例。其中男88例, 女72例;年龄15~83岁, 平均 (49.34±11.45) 岁;其中上肢骨折50例、下肢骨折110例;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0例、中学118例、大学以上22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骨折类型、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O.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措施, 疼痛明显时遵医嘱为患者应用止痛药物, 观察组实施下列疼痛综合护理。

1.2 1疼痛评估

责任护士了解患者以往的疼痛经历, 询问患者以往的疼痛是如何对待及解脱的, 以便准确的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疼痛护理方案;在巡视过程中, 留意询问患者的疼痛感, 对其疼痛程度做及时关注和了解, 并教会患者如何准确的主诉疼痛部位及程度, 以便为临床护理提供准确的参考。

1.2 2健康教育

编制疼痛健康教育处方, 使患者能够了解骨折手术目的、方法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进行疼痛自评、对非药物和药物方法缓解术后疼痛的自我管理等知识进行宣教;引导患者掌握咳嗽、深呼吸、早日活动的科学方式[2];讲解正确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并适时予以指导。

1.2 3心理护理

骨科患者多由意外伤害所致, 因此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失落及对伤情恢复的担忧, 进行心理护理降低患者负面情绪干扰[3], 根据患者年龄、性格、知识构成、经济能力和家庭状况等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主要以情感抚慰和相关疑虑的解答为主, 态度亲和, 充分考虑患者感受, 运用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安抚。

1.2.4 舒适护理

为骨折患者提供安静的病区环境, 放置绿色植物以保持空气清新, 病房整体保持较高整洁度, 术后体位和疼痛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指导患者摆放并维持正确舒适的体位, 以缓解疼痛, 或在伤椎处放置垫枕, 使脊柱过伸;指导骨折患者放松肌肉, 保持髋部伸展、肩呈外展的姿势;建立翻身按摩卡, 每2 h进行1次翻身, 按摩时轴向翻身, 避免脊柱发生扭转而加重疼痛等舒适护理干预措施[4]。各项护理操作轻柔进行。

1.2.5 疼痛护理

指导患者简单的放松及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如调整呼吸、催眠、暗示、松弛训练、生物反馈、音乐疗法等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对疼痛症状较重的患者, 酌情给予使用镇痛药物, 告知患者小剂量、短时间的应用镇痛剂, 可提高痛阈、抑制情绪、有效缓解疼痛, 且不会成瘾[5], 有利于康复。

1.2.6 锻炼指导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有效预防术后疼痛, 尤其是四肢手术后手术创伤致软组织损伤、水肿、出血、坏死, 可使四肢高度肿胀, 影响静脉回流和动脉灌注不足, 从而产生胀性疼痛, 为患者制定运动锻炼计划, 循序渐进的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术后活动。

1.3 观察指标

(1) 术后1 d疼痛评分采用VAS疼痛判定标准判断[6]; (2) 夜间睡眠时间; (3) 镇痛药物应用; (4) 疼痛控制满意程度; (5) 医疗效果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 d疼痛评分为 (4.05±1.45) 分、镇痛药物应用率为30.00%, 低于对照组的 (6.11±1.32) 分、5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夜间睡眠时间为 (7.22±1.50) h、疼痛控制满意率为93.75%、医疗效果满意率为98.75%, 高于对照组的 (6.03±1.29) h、75.00%、9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手术是骨伤科患者治疗的一种必不可缺的手段, 疼痛是术后患者常出现的症状, 疼痛是患者机体本能反射机制, 是组织损伤后人体自我修复的过程, 所有患者均会经历, 具有防御和保护性的功能[7], 然而术后的疼痛一般都是强烈的急性疼痛, 属于恶性刺激, 会使机体发生病理反应, 比如血压升高、免疫力降低、耗氧量增加、代谢紊乱等, 会对机体的多个系统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影响骨折的恢复和手术后的生活质量[8]。疼痛与手术本身造成的创伤组织释放五羟色胺、缓激肽等引发疼痛的物质, 在外周感觉神经末梢产生作用后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患者的主观因素也是导致疼痛程度的重要因素, 例如患者心理情况、对疼痛的认知、疼痛阀值等不同均会导致疼痛程度有所差异, 而疼痛护理主要通过改善患者主观影响因素来达到降低患者疼痛感受的作用[9]。

骨科术后镇痛与处理主要是降低患者疼痛感来达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 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疼痛问题给予正确处理, 不但要运用有效的镇痛技术, 同时要加入规范的护理模式干预[10]。首先要有完善规范的疼痛管理操作流程, 运用疼痛评估来确定患者疼痛情况, 而后制定个性化的止痛计划, 让疼痛控制在患者认为微痛或者无痛的情况下, 保证患者可以有足够的耐受力, 顺利舒适的让患者度过术后康复期;心理护理主要是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所导致的疼痛感提升[11];健康宣教能够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使患者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配合疼痛治疗护理,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疼痛认知度, 提高了疼痛评分的准确度, 改善创伤手术疼痛控制效果, 通过提升患者对疼痛的认知来降低相关疼痛干扰因素, 两者对于降低疼痛程度和提升疼痛耐受性达到很好的效果;疼痛护理分散患者注意力, 可减少疼痛对患者身心的影响, 促进疾病康复, 轻柔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能减少疼痛对机体的刺激, 提高骨折康复效果;同时为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措施, 不仅可以提高舒适度, 降低疼痛程度, 调动患者接受治疗的积极性, 在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也有显著作用, 对改善医患关系有重大的意义, 是不断提升医院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骨科患者术后1 d疼痛评分为 (4.05±1.45) 分、镇痛药物应用率为30.00%, 低于对照组的 (6.11±1.32) 分、5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夜间睡眠时间为 (7.22±1.50) h、疼痛控制满意率为93.75%、医疗效果满意率为98.75%, 高于对照组的 (6.03±1.29) h、75.00%、9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3年5月我院住院期间进行剖宫产的待产妇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年龄22岁~40岁, 平均年龄28.6岁;孕周38周~41周;无心、肝、肾及神经系统疾病, 无产科合并症, 无麻醉药物成瘾史。2组待产妇在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 入院时, 护士向待产妇进行入院健康宣教,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 包括住院环境介绍, 住院期间注意事项, 疾病相关知识, 用药以及饮食、运动的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给予术后疼痛护理干预。

1.2.1 术前心理干预

疼痛是包含生理及心理因素的复杂的机体反应, 心理因素如焦虑、惊恐及认知水平低下等都可加重疼痛反应, 而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优良的环境能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 降低对疼痛的关注度, 良好的心理干预可以提高待产妇的疼痛阈值[1]。首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待产妇, 增强其信任感, 向待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的必要性, 拒绝手术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后果, 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告知待产妇情绪紧张对胎儿的不利影响, 让待产妇想象做母亲的伟大与自豪。讲解时态度要和蔼、自然、轻松, 使待产妇能够感受到友好和善意, 尊重、重视待产妇的主诉及心理反应, 鼓励其表达对疼痛的感受及适应疼痛所做的努力, 待产妇情绪稳定, 心态轻松有助于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

1.2.2 术后疼痛干预

1.2.2. 1 剖宫产术后疼痛因素及分析

①腹部伤口:为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②子宫收缩:应用缩宫素引起的规律而强烈的子宫收缩痛。③情绪紧张引起痛觉阈值降低。④周围环境:家人对新生儿的关注而忽略了母亲, 以及病房环境的嘈杂。⑤留置导尿管的刺激。⑥对疼痛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1.2.2. 2 术后心理干预

不良心理因素可降低痛阈, 延长疼痛持续时间[2]。产妇术后回病房后, 护士要勤巡视, 根据产妇的心理状态采取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措施, 提高应对不良环境的能力。告知手术效果, 缓解心理压力, 引导产妇多关注新生儿, 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在心理健康方面, 要重视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护士应关怀产妇, 化解其失落情绪, 帮助产妇与家属做好沟通, 让更多的亲人来关心产妇, 有助于产后心理的康复。

1.2.2. 3 术后疼痛护理干预

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根据语言、行为、神态、生理反应等方面综合评估产妇的疼痛程度, 辨别刀口疼痛与宫缩痛, 制订缓解疼痛的护理方案。相当一部分产妇及其家属认为术后止痛药副作用大, 尤其是易成瘾, 会对产妇和新生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应告知产妇及家属应用镇痛剂导致的成瘾率极低, 强烈的疼痛刺激会影响机体并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而术后适量的镇痛剂可有效缓解疼痛, 有利于术后康复。

1.2.2. 4 舒适干预

疼痛是不舒适中比较严重的表现形式, 也是舒适护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3], 可从体位、环境、生理等三个方面进行干预。首先, 指导产妇采取正确的体位, 降低腹部张力, 减少伤口牵拉;咳嗽咳痰及活动时要用手轻轻压住切口, 防止腹压增高引起的疼痛。其次, 要为产妇创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修养环境, 使产妇得到良好的休息与睡眠, 还可配合一些简单的缓解疼痛的方法, 如听音乐、深呼吸等。剖宫产术后留置导尿管、胃肠胀气以及对母乳喂养准备不足, 会导致产妇紧张和烦躁, 护士应给予讲解, 做好导尿管护理, 做好会阴部清洁消毒工作, 使产妇舒适。在饮食上, 鼓励产妇先吃流食, 再吃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做好乳房护理, 哺乳前先清洁乳头, 示范正确的哺乳姿势, 防止乳房胀痛。让母婴多接触, 进行母乳喂养, 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 也可以缓解术后疼痛。

1.2.2. 5 使用镇痛泵的护理干预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一次性镇痛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具有用药及时、准确、迅速, 止痛持续时间长, 不成瘾等优点。产妇术后回病房后, 护士立即妥善固定和保护硬膜外导管, 避免导管扭曲、打折、牵拉, 保持导管通畅, 确保药液及时有效发挥作用。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 正确评估疼痛情况并做好记录, 以术后疼痛的评估记录作为依据, 用来调节给药剂量, 以维持与个体相适应的血药浓度。同时注意观察镇痛泵使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疼痛程度可分为4级:优0~2分, 良3~5分, 可6~8分, 差>8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小结

剖宫产是解决困难分娩和高危妊娠的一种较为安全的手段, 但术后疼痛常使产妇产生不安、焦虑情绪, 睡眠欠佳[4]。护理干预从术前和术后、产妇和家属、药物和非药物止痛等三个方面根据个体差异给予干预, 并且通过术前术后的心理干预及术后的舒适护理, 转移了产妇对术后疼痛的关注度, 明显提高了产妇对疼痛的耐受性, 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了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 有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及产妇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岳剑宁.心理因素对疼痛认知的调控[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3) :236-237.

[2]陈丽琴, 刘桂林, 庄彦.术后疼痛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27) :864.

[3]黄人健, 李秀华.外科护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137-138.

疼痛护理干预 篇11

【关键词】优质护理;SAS;SDS;NRS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20-02

疼痛是指机体对潜在损伤、组织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反应,为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同特征,可对患者带来生理、行为、情绪反应等诸多不良影响。随着现代护理观念及护理方式的不断涌现,骨科疼痛控制已成为护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1]。本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骨科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优质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下患者疼痛的改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患者50例, 为本院收治的骨科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17例、肱骨骨折例12,胫骨骨折11例,锁骨骨折6例,髌骨骨折4例,排除认精神障碍与认识障碍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6.2±5.9)岁,其中股骨颈骨折8例、肱骨骨折例6,胫骨骨折6例,锁骨骨折2例,髌骨骨折3例;观察组男18例,女7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5.8±5.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肱骨骨折例6,胫骨骨折5例,锁骨骨折4例,髌骨骨折1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口头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等。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首先护理人员通过研究病历,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原因,采用数字疼痛分析评分法(NRS)进行分级[2]。根据患者情绪,心理状态,心理年龄制定护理方案。(1)环境护理:环境的舒适度利于患者保持良好情绪,降低疼痛感,应创造出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左右,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整洁干净,尽量保持安静,禁止大声喧哗。(2)社会性护理:护理人员多关心患者,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加强患者与社会的交际,鼓励患者与同室的病友和谐相处,鼓励患者的家属多关心、照顾、安慰、鼓励病人,让患者感觉到家的温暖,从而减缓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3)针对性护理:患者伤口在术后1~3天内疼痛较重,可在手术后麻醉效果逐渐消失前,服用止痛药,降低患者的痛苦。指导患者做放松练习,如深呼吸,叹气等放松练习。练习时注意用手轻按伤口处,防止牵拉的疼痛。还可通过聊天、看书、听舒缓音乐,读报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疼感。

1.3疗效判定 疼痛程度评价参考数字疼痛分级法评分标准(NRS)进行,采用数字0~10进行评分:0分表示无痛;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为重度。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后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疼痛评分轻度20例,中度4例,重度1例;对照组疼痛评分轻度10例,中度10例,重度5例。观察组疼痛评分轻度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疼痛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前SAS评分(62.8±6.9)分,SDS评分(63.4±6.5)分。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35.2±4.6)分,SDS评分(32.6±4.2)分。对照组护理前SAS评分(62.4±6.4)分,SDS评分(62.7±6.1)分。对照组SAS评分(42.6±4.8)分,SDS评分(41.6±4.5)分。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3],骨科患者中约60%~90%存在程度不同的疼痛,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这些患者所接受的外科手术中,患者机体组织遭受破坏进而引发切口疼痛,手术过程中组织破坏刺激导致的炎性物质释放,使机体对疼痛的感知被激发,从而进一步加剧骨科患者疼痛。因此,采用何种有效的护理方法,以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骨科护理中的重要内容。

优质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为住院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内容包括生理、心理等多个方面,最终目的是让患者感觉舒适,从而降低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护理而言,优质护理更注重环境对患者病情的影响,通过营造温馨的环境,缓解患者压力,使患者身心愉快,从而更好地接受手术治疗;优质护理更强调社会、家庭护理的作用,通过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优质护理更注重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针对性护理,对疼痛患者可通过多种方式缓解疼痛。通过上述优质护理,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焦虑、抑郁情况也显著好转。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可减轻刻骨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庆捷.优质护理对缓解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8):905-907.

[2]徐亚梅.对行手术治疗的颈椎骨折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0):86-87.

护理干预对肺癌病人疼痛的影响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2008年9月我科肺癌病人60例, 年龄27岁~86岁, 平均39.2岁;小细胞癌34例, 腺癌11例, 鳞癌1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病人年龄、疾病组成、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疼痛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的疼痛治疗效果。

1.2.1 疼痛评估方法

用疼痛评估表对癌痛进行正确评估与效果评定。我科采用0级~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2]。轻微疼痛 (1级~4级) :虽有痛感但可忍受, 能正常生活, 安静入睡;中度疼痛 (5级~6级) :疼痛明显, 不能忍受, 要求服用镇痛剂, 睡眠受到干扰;严重疼痛 (≥7级) :疼痛剧烈, 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 睡眠受到严重干扰, 须用镇痛剂治疗。

1.2.2 疼痛的护理干预

1.2.2.1 用药护理

按照规定的间隔时间给药, 改变过去“按需给药”观念为“按时给药”[3], 下一剂量的给予应在前一剂量药效完全消失之前, 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降低机体耐受性和依赖性, 保证疼痛持续缓解。有效消除疼痛, 限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把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对于疼痛发作次数最好控制到每天不超过3次, 每日给予解救药物的次数也最好不要超过3次。护士通过及时准确地对疼痛进行评估、合理增加药物剂量、合理运用疼痛的各种方法来控制疼痛。

1.2.2.2 加强癌痛知识的宣教

为了更好地实施三阶梯止痛方案, 护士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癌痛知识的宣教。

1.2.2.3 加强心理护理

肺癌病人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痛苦, 还经受着巨大的精神创伤。因此, 在治疗前应向病人介绍药物的疗效、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主动关心病人给予精神上的安慰、鼓励, 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病人的信任

对待病人要热心、和蔼、亲切, 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整洁、和谐的环境, 用精湛的技术、轻柔敏捷的护理操作、得体的举止取得病人的信任与配合。

1.2.3 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缓解:疼痛完全消失;明显缓解:较给药前明显减轻, 睡眠基本不受影响;基本缓解:疼痛较给药前减轻, 但仍明显疼痛, 睡眠仍受影响;无效:疼痛无变化或加剧。总有效率= (完全缓解+明显缓解+基本缓解) /总例数。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癌症疼痛是病人最常见和最难忍的症状之一, 常常比死亡更令人畏惧。对于已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病人来说, 止痛治疗可能是部分病人唯一可接受的治疗方法[4]。因而, 对癌症疼痛病人的护理可以说就是对疼痛的护理。所以, 疼痛护理是从事肿瘤护理人员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护士在癌症疼痛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积极向病人讲解有关癌症疼痛治疗知识, 将有关疼痛、疼痛评价、药物使用的常识告知病人及家属, 纠正病人对疼痛治疗易成瘾的错误认识, 使其参与止痛计划的制订, 并学会使用疼痛评估标尺自我评价疼痛分级, 学会向医护人员正确描述疼痛程度、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等, 以取得更好的止痛效果。同时耐心倾听病人诉说, 根据病人所处的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理需要, 根据不同病人的年龄、文化背景、人格特征背景, 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 使病人正确认识疾病, 帮助病人早日摆脱恐惧, 激发病人潜在的生存意识,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让病人重塑信心并主动配合治疗。使病人以最佳身心状态接受治疗, 从而减少治疗期间的心理反应, 提高机体免疫力, 提高远期疗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给药原则, 采取早期、合理和足够干预。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肺癌病人疼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肺癌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疼痛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的疼痛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为83.3%, 观察组病人疼痛缓解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护理干预能缓解肺癌病人疼痛。

关键词:护理干预,肺癌,疼痛

参考文献

[1]李爱玲.癌症疼痛与姑息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 1999, 21 (1) :74-75.

[2]毕娜, 姚梅芳, 徐美英.术后疼痛及止痛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 18 (5) :211-215.

[3]李同度.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 1999, 21 (5) :395-398.

[4]高静, 张瑞玲, 王焕勤.营养支持和疼痛控制在癌症病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 (3) :264.

上一篇:优质土鸡的饲养管理下一篇:高校图书馆信息异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