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疼痛的评价与护理

2024-09-01

癌性疼痛的评价与护理(精选7篇)

癌性疼痛的评价与护理 篇1

关键词:癌性疼痛,评价

癌症疼痛系指肿瘤压迫、侵犯有关组织神经所产生的疼痛, 为癌症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癌症性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 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局部性, 可定位;另一种则为弥漫型, 疼痛部位不清。据报道, 世界上有350万癌症患者忍受着疼痛之苦[1]。疼痛不仅限制患者的行动、影响食欲和睡眠, 在而且往往造成其巨大的心理压力:当痛苦加剧时, 患者会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有抑郁自杀倾向。因引癌痛的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的痛苦。然而, 约有30%的患者临终前严重的疼痛得不到缓解。而护理人员, 掌握如何评价癌痛并能给予及时恰当的护理, 是癌痛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

1 癌性患者疼痛类别

疼痛综合着病理生理及心理活动, 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它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病变刺激作用于患者机体所产生的痛觉感, 这是病理所引起的;第二种是患者个体对病变刺激的痛反应, 主要是带有较强的情绪色彩。而癌性疼痛根据原因可分三类: (1) 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 约占88%, 包括:组织毁坏、肿瘤压迫、肿瘤阻塞空腔脏器、包膜被肿瘤过度伸展、肿瘤溃烂感染等; (2) 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 约占11%, 如放射性神经炎、口腔炎、皮肤炎等; (3) 肿瘤间接引起的疼痛, 约占1%如晚期卧床患者的褥疮等。临床上也有少数肿瘤患者可出现与肿瘤无关的疼痛, 不是癌性疼痛。另外, 不同癌症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差异很大, 既有肉体上的客观疼痛, 也有精神上的主观疼痛, 更有人际关系以及患者社会地位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性“疼痛”, 也有因惧怕死亡所导致的心理性疼痛。所以, 癌症患者疼痛的原因必须明确诊断。

2 癌性疼痛程度的评价标准

癌性疼痛程度评价的数字分级法具体情况介绍如下:即用0~10的数字代表疼痛的程度, 即0为无痛, 10为剧烈疼痛, 让患者选择出一个最能代表其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疼痛的级别为:0~4为轻度;5~6为中度;7~10为重度[2]。

3 癌性疼痛的护理

3.1 药物治疗的护理

(1) 给药原则:患者根据WHO所推荐的三阶梯给药原则来用药。三个阶梯分别为, 第一阶梯:采用非麻醉性镇痛药, 有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第二阶梯:可用弱阿片类等镇痛药, 如曲马多等;第三阶梯:阿片类镇疼药, 如吗啡等。 (2) 给药途径及其过程中所注意的问题:先口服或皮内注射, 再采用直肠给药及肌内注射是一般所要遵循的原则。当然在对患者用药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掌握一定的药理学知识, 了解各种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及体内的转化代谢过程, 如吗啡经皮下注射30min可见效, 而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快, 这样工作起来将会得心应手。 (3) 止痛效果的评价:患者用药后, 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其标准是结合WHO疼痛疗效评定标准及数字分级法来双重判定:分为显效、完全缓解以及明显缓解;有效、中度缓解及轻度缓解;无效, 未缓解;另外还有总有效, 显效加有效等几类。

3.2 心理护理

对晚期癌症患者, 情绪大幅波动是很正常的, 这时, 他们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安慰, 因引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根据患者所表现出的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心理护理: (1) 对悲观绝望情绪的患者, 要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 要让患者了解治疗的重要性, 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2) 患者往往会有反常举动, 粗暴行为和举止, 这是因为患者内心的恐惧、绝望, 才会暴虐, 这时护理人员要有坚强自制力和忍耐力, 做好本职工作。 (3) 对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患者, 可根据家属的要求, 对其采取保护性的医疗措施。 (4) 对心理稳定、相对乐观的患者, 可尊重患者的要求, 与其坦诚交流病情, 增加其对医学技术的信赖, 从而调动患者的主观积极性合医师配合治疗。

4 保健指导

随着患者保健意识的提高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 应对患者作好卫生宣教指导以及解释工作, 从而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疾病, 培养乐观的情绪, 以积极的态度来配合治疗, 这也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合理饮食

在祖国医学的记载中, 治疗肿瘤应标本兼治注意维护机体的整体功能。要保后天之本, 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及抗癌能力, 这就要注意调理脾胃, 适时补养气血。因引, 医护人员要多鼓励患者进食, 增加营养, 提高自身体质, 另外也可以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 让患者信用高蛋白、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避免吃刺激性食物。

4.2 丰富病房生活

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及其兴趣爱好, 多多引进一些辅助治疗的方法, 比如:音乐疗法、气功疗法等;另外要多鼓励患者与社会多接触, 可以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这样可以有效分散注意力。

癌痛使患者饱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的质量, 对治疗患者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使患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这就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对工作尽职尽责, 周到服务, 也要求医护人员真正用到心, 用一颗真挚的爱心来唤起患者对生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郑修霞.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8.

[2]张天泽, 徐光炜.肿瘤学 (下册) [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7-67.

56例癌性疼痛病人的护理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1年3月住院癌性疼痛病人56例, 男35例, 女21例;年龄38岁~79岁;肝硬化肝癌晚期33例, 胰腺癌中晚期8例, 乳腺癌骨转移5例, 肺癌骨转移6例, 骨癌4例。

1.2 治疗方法

56例病人均应用常规化疗、对症药物治疗, 采用输血 (浆) 、补液等支持疗法。止痛采用曲马朵、哌替啶、吗啡、盐酸布桂嗪等药物肌肉注射或口服。护理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1.3 结果

56例病人均主诉疼痛减轻、身体舒适度提高, 护理评价有效率达到100%。

2 护理

2.1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是病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保持病房色调和谐, 空气新鲜, 整洁安静, 光线柔和充足, 温湿度适宜 (室温18 ℃~22 ℃, 相对湿度40%~50%) 。保持床铺整齐美观、洁净卫生, 使病人产生舒适和安全感而达到心平气和, 减轻疼痛。

2.2 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

癌症病人最大的心理需要和愿望就是能在人生的最后旅程得到安宁、支持, 减轻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护理中应鼓励病人表达愿望和感受, 热情积极地对待病人提出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相互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根据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原理, 病理报告解释要恰当, 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 有的放矢, 尽可能消除病人疑虑,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

2.3 分散注意力可减轻病人身体不适的感觉

通过对病人一般资料的评估, 根据病人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状况、民族、宗教信仰等采取不同方式, 建立亲密的护患关系, 引导认识疼痛只是癌症的偶尔反应, 消除其恐惧心理, 组织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文娱活动, 如听轻音乐、下棋、讲故事、看电视等, 可将同类疾病、情趣相投的病人调往一室, 利于病人之间产生共同语言, 在融洽的气氛中分散对癌痛的注意力, 减少对疼痛的感受程度。

2.4 护士的安慰、同情、关心和鼓励是减轻疼痛的必要条件

护士要用一颗同情、温暖的心关心、体贴病人, 用安慰、鼓励的语言与病人交谈, 仔细倾听病人的诉说或宣泄, 多谈及一些病人痊愈的例子, 以此来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2], 病人情绪放松, 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

2.5 药物止痛

止痛剂通常由非麻醉类开始使用, 如布洛芬、盐酸布桂嗪等;随着疾病进展疼痛程度加重, 病人表现为心率加快、脉搏加快、血压上升、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舌质紫暗等, 应使用剧麻类药物止痛, 如哌替啶、吗啡等。使用时严格掌握用药剂量、间隔时间, 观察用药前后病人的反应及毒副反应, 如恶心、呕吐、幻听、幻觉等。还应注意疼痛剧烈时及时注射止痛效果好, 如疼痛时间较长, 用相等量的止痛剂则效果较差, 应适当增加剂量。

2.6 暗示疗法

晚期癌症病人往往伴有持续性顽固性的疼痛, 盼望有效药物止痛。护士可在使用止痛剂时向病人说明药物的止痛原理, 效果如何显著等暗示性语言以提高止痛效果。有的病人长期使用止痛剂产生了心理性的耐药反应, 要求注射强有效的止痛剂, 针对这种情况可在征得医生同意后给予肌肉注射灭菌生理盐水2 mL, 在注射前告诉病人“这就是最新生产的止痛剂, 止痛效果最好, 你用后一定不再感到疼痛”。注射数分钟后病人往往能产生疼痛减轻的心理反应。因此, 暗示疗法在减轻癌性疼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7 争取家属的配合

给予精神寄托, 向病人家属宣教癌性疼痛病人的疼痛机制很复杂, 与病人的心理因素、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中医学理论认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条达功能丧失, 致毒素吸收不能外达而加重病情;而现代医学认为, 当人具备坚强信念和乐观态度时, 体内能产生一种类似吗啡样物质——内啡肽, 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因此, 要求家属陪伴床旁, 动员亲友、朋友经常探视病人, 对病人投以更多的亲情和爱抚, 使病人感情、信念有所寄托,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提高痛阈值, 减轻所承受的痛苦。

总之, 通过对癌性疼痛的全方位护理, 进行多方面的干预, 有效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同时也在护理过程中使病人建立起有利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 从而达到提高病人生命质量的目的。

摘要:[目的]总结癌性疼痛病人的护理。[方法]对56例癌性疼痛病人应用常规化疗、对症药物治疗,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药物止痛、暗示疗法等护理干预。[结果]56例病人均主诉疼痛减轻、身体舒适度提高, 护理评价有效率达到100%。[结论]加强癌性疼痛病人的护理有利于减轻病人疼痛、提高病人身体舒适度。

关键词:癌性疼痛,癌症,护理

参考文献

[1]孙连秦, 李维民.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与教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8:1.

癌性疼痛的评价与护理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入住我科的128例老年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128例患者中男性78例, 女性50例, 年龄60~85岁,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2例, 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46例。病程平均为 (16.9±3.6) 个月, 疾病种类包括:骨质疏松症35例,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25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24例, 颈椎病18例,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6例, 肩周炎12例。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的慢性疼痛诊断标准, 即疼痛时间3个月以上,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3分。排除标准:有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神经系统疾病;既往曾经神经科或精神科医师诊断的器质性疾病 (如脑梗死等) 或重型精神病 (如精神分裂症等) ;智力低下者。

1.2研究方法

1.2.1分组: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 (n=64) 患者在入院时给予规范化疼痛护理, 并实施常规护理和常规镇痛治疗,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指导、防跌倒护理和康复护理。对照组 (n=64) 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常规镇痛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疼痛评估。

1.2.2规范化疼痛护理方法。①疼痛健康教育内容:疼痛的概念及机制。规范化疼痛治疗方法, 无需忍痛的观念。教会患者正确评估疼痛强度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镇痛药物相关知识。正确理解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和耐受性。社会支持在疼痛控制中的作用。②情感支持疗法:与患者展开有效沟通, 以耐心倾听和良好亲和力赢取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 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对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及时疏导。③松弛疗法。运用深呼吸放松法:以安静舒适的环境为宜, 让患者靠在沙发上, 以轻柔愉快的声音指导。一般先从双手开始, 吸气时, 逐渐握紧拳头 (约5 s) , 吐气时缓缓放松 (约10 s) 。借此感到紧张与放松的感觉, 然后用类似方法从前臂、上臂、脸部、颈部、肩部、腹部、大腿、小腿等部位肌肉逐步放松, 整个训练过程与呼吸密切配合, 一般每次重复30 min。

1.2.3疼痛控制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 横线的一端为0, 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 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 表示疼痛的程度。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平均值为4~6分;重度疼痛7~10。评分越高, 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重。

2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组间VAS疼痛评分无差异性, 见表1, 但治疗护理出院时试验组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性 (P<0.05) 。

3讨论

3.1近年来, 疼痛治疗质量日益受到关注。美国老年协会等[3]陆续出版老年疼痛相关循症指南。有研究表明[4], 老年人不愿意讲述疼痛, 采取忍耐的态度, 不愿服药或对治疗无信心是对疼痛和疼痛管理的常见认知。Arnstein等[5]提出对患者的疼痛教育无论是单独进行还是作为认知行为治疗的一部分, 均可使患者从中受益。而且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提供疼痛教育时不管其方式是结构性还是非结构性、有序还是无序, 都是有益于患者了解和使用疼痛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管理自身的疼痛, 从而有助于获得更为舒适和积极的生活, 并恢复至疼痛发生之前的生活质量。健康宣教可以使患者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 增强其对疼痛的自控能力, 减少患者对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性的担忧, 从而主动提高控制疼痛的意识, 积极要求治疗, 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用药。健康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行为, 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行为, 而行为的根本过程要经历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化阶段, 遵循健康教育知信行的行为改变模式[6]。

3.2通过一定的肌肉松弛训练程序, 有意识的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 降低唤醒水平, 改善躯体及心理功能紊乱状态,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

3.3长期的病痛更易引发患者的产生焦虑、烦躁和抑郁等心理障碍, 进而加剧疼痛感受。情感支持疗法给予患者充分支持和鼓励, 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

本研究通过开展规范化疼痛护理, 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提示规范化疼痛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慢性非癌性疼痛控制的效果。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 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 使老年人经常保持精神舒畅, 增强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继生.疼痛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2.

[2]娄强.老年病人规范化疼痛治疗的原则[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5, 11 (3) :182-183.

[3]AGS Panel on Persistent pain in older Persons.The management of persistent Pain in older persons[J].J Am Geriatr Soc, 2002, 50 (6Suppl) :205-224.

[4]李红艳, 李世红, 卞春华.老年患者慢性疼痛的特点及护理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3, 20 (2) :131-132.

[5]Arnstein P.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issues in patient education[J].Pain Manag Nurs, 2004, 5 (4) :34-41.

[6]包佳明.霍杰.护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12-213.

癌性疼痛的评价与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患者82例, 均经病理诊断为晚期癌症且疼痛的患者, 其中男43例, 女39例;年龄32~79岁, 平均47岁;肝癌22例, 肺癌19例, 乳腺癌14例, 胃癌10例, 直肠癌6例, 胰腺癌6例, 鼻咽癌3例, 食管癌2例。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室内整洁, 注意消毒, 定时通风换气, 保持病房温度为18~20℃。要加强患者的个人卫生, 做好皮肤护理, 保持衣物被褥干燥整洁, 同时加强营养, 注意合理调节饮食, 动静结合, 劳逸适度, 注意休息, 可采取散步等锻炼方式疏通静脉, 调畅气机, 促进机体生理功能旺盛,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寒保暖, 防止感冒, 作息规律, 保证心情愉悦。同时要注意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 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神情、尿量、体温、血压、脉搏、睡眠等来判断病情的变化, 并记录患者的饮食、体质量、舌象和脉象的变化等, 如果出现异常变化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1.2.2 用药护理

根据WT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法进行给药[3]:轻度疼痛给予非阿片类加减辅助止痛药;中度疼痛给予弱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和辅助止痛药;重度疼痛给予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和辅助止痛药, 同时要注意根据患者疼痛的病理生理选择联合应用辅助药物。在给药时要有规律, 不能按需给药, 而是按药物有效时间间隔给药, 持续缓解患者的疼痛, 防止形成药物依赖性。要注意个体化给药, 不同药物的用药剂量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在初次给药时无标准剂量, 要掌握好度, 既能够控制疼痛又不会产生大的不良反应, 这样的剂量就是合适的用药剂量。在给药期间密切监护患者, 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在西医用药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护理方法。采用中药贴敷, 主要包括气味浓烈、芳香走窜药物和穿透性强的矿物药类递质两部分制成。常用的药物包括细辛、冰片、生天南星、延胡索、阿魏、雄黄、青黛、蟾酥、没药、桃仁、马钱子、川乌、草乌、血竭、乳香、白芷、红花、麝香、明矾等;递质主要包括蜂蜜、甘油、凡士林、醋、胆汁、酒、油脂、丙二醇、水等;而透皮剂主要包括二甲基亚砜、尿素、氮酮等, 中药贴敷治疗癌痛疗效显著。

1.2.3 情志护理

癌症患者容易出现悲观、焦虑、烦躁、绝望、恐惧等不良情绪, 中医认为患者的情绪变化影响患者疾病进展, 导致患者内脏气机升降失调, 气血功能紊乱, 出现身体器质性问题。所以护理人员要充满同情心, 积极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 制定个体化方案, 对其进行及时疏导, 使其消除不良情绪。鼓励患者放松心态, 听听音乐, 读读书, 经常与别人交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医护人员充满信赖感, 积极配合治疗。

1.2.4 针灸护理

近年来随着中医逐渐走向国际, 利用针灸控制肿瘤疼痛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针灸具有通经活络、调节气血、止痛迅速、疗效显著、无依赖性及成瘾性等优点, 既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又能有效抑制瘤体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化疗的不良反应[4]。对癌痛患者一则运用全息针法, 主要目的是宣导气血、疏通经络、止痛, 即把第二掌骨侧远端作为起点, 然后从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渐寻找最敏感的疼痛反应点, 消毒后于双侧敏感区进针, 平补平泻, 留针40min左右。二则在痛处的特定穴位上外敷血竭膏, 或者用饴糖将如意金黄散调成厚糊状, 外敷癌痛处。与用药护理相结合, 内服外用, 针药并举, 共奏扶正祛邪止痛之疗效。

1.2.5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何为癌性疼痛、用药成瘾性、三阶梯止痛法的原则、疼痛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可以采取发宣传资料、集体讲座等多种方式, 同时要告知患者出院后办理麻醉卡的程序等, 告诉患者家属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2 结果

82例癌性疼痛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护理, 显效49例, 有效25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90.24%。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类涉及整体的全身性疾病, 是由于饮食失调、情志不畅、身心疲累、外邪入侵等引起患者机体阴阳平衡失调, 脏腑功能紊乱, 出现血瘀、痰结、气滞、湿聚及食伤等变化[5]。癌性疼痛给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 患者在忍受剧烈疼痛的同时也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 不同程度的身体消瘦、失眠、情绪低落等。因此必须做好癌性疼痛患者的护理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护理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 针对性强, 能够有效地缓解病情, 使患者病情好转。在采用中医护理的基础上, 同时结合西医护理, 能够有效优化护理方案, 提高护理质量, 完善护理管理, 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患者在进行常规放疗化疗的同时,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使患者的依从性提高, 自我认同感增加, 极大改善患者的身心状况。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 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总之, 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对癌性疼痛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明显增加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抑制肿瘤生长, 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 加速疾病好转的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癌性疼痛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患者82例, 根据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 对其进行辨证护理、情志护理等来配合治疗。结果 82例癌性疼痛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护理, 显效49例, 有效25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90.24%。结论 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治疗癌性疼痛效果明显,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肿瘤,疼痛,中西医结合,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婷玉.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疼痛的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10 (3) :1715.

[2] 吕鑫纯.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癌性疼痛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 2003, 7 (5) :773-774.

[3] 张春艳, 许大雪, 苗娜,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疼痛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0 (19) :698-700.

[4] 梁桂春, 黄大平, 苏秀然.控制癌性疼痛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3 (7) :129-130.

癌性疼痛的评价与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的66例癌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 (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 33例和B组 (优质护理模式组) 33例。A组的33例患者中, 男性20例, 女性13例, 年龄27~66岁, 平均年龄 (43.8±6.2) 岁, 其中肝癌患者18例, 肺癌患者10例, 其他患者5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患者4例, 高中与中专患者8例, 初中与小学患者21例。B组的33例患者中, 男性19例, 女性14例, 年龄28~66岁, 平均年龄 (43.9±6.0) 岁, 其中肝癌患者18例, 肺癌患者9例, 其他患者6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患者3例, 高中与中专患者8例, 初中与小学患者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癌症种类及文化程度方面的数据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以常规的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主要为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疾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 另外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观察组则以优质护理模式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护理, 即将护理程序中的各个护理细节均进行质量方面的提升及改进, 力争每个护理程序及细节进行细致化处理, 另外进一步注重通过心理护理及疏导对患者进行疼痛方面的干预, 并注意评估对引起疼痛的相关因素的干预, 从而实现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及优质护理的目的。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10d的VRS评分及疼痛缓解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1) 疼痛方面采用VRS评分中的三级评分法, 即Ⅰ级表示轻度疼痛, Ⅱ级表示中度疼痛, Ⅲ级表示重度疼痛[2]。 (2) 疼痛缓解效果方面, 以患者的疼痛较之前改善达到2级及以上且持续时间较差为显效, 以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幅度在1级为有效, 以未达到上述显效与有效的标准为无效[3]。总有效为显效加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软件方面选用SAS8.0, 文中所有数据除年龄为均为计数资料, 卡方检验的形式处理, 而年龄则以t检验的形式处理,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10d的VRS评分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中VRS评分Ⅰ级者2例, 发生率为6.06%, Ⅱ级者10例, 发生率为30.30%, Ⅲ级21者例, 发生率为63.64%;观察组VRS评分Ⅰ级者2例, 发生率为6.06%, Ⅱ级者9例, 发生率为27.27%, Ⅲ级者22例, 发生率为66.67%。两组Ⅰ级者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护理后10d对照组中VRS评分Ⅰ级者10例, 发生率为30.30%, Ⅱ级者11例, 发生率为33.33%, Ⅲ级者12例, 发生率为36.36%;观察组VRS评分Ⅰ级者16例, 发生率为48.48%, Ⅱ级者12例, 发生率为36.36%, Ⅲ级者5例, 发生率为15.15%。观察组Ⅰ级者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5。

2.2 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疼痛缓解显效者18例, 显效率为54.55%, 有效者10例, 有效率为30.30%, 无效者5例, 无效率为15.15%, 总有效28例, 总有效率为84.85%;观察组患者中疼痛缓解显效者25例, 显效率为75.76%, 有效者7例, 有效率为21.21%, 无效者1例, 无效率为3.03%, 总有效32例, 总有效率为96.97%, 观察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3 讨论

癌性疼痛是临床中引起癌症晚期患者生存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 其受多种因素研究, 临床中较多研究显示, 其不仅受疾病影响, 且患者的自身心理状态也是对其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 另外, 长期的疼痛不适感不仅仅可导致患者出现生活质量的低下, 甚至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能感[4], 因此对于疾病的治疗顺利进行也极为不利, 故认为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给予此方面以进一步的重视及干预。

本文中我们就不同护理模式在改善癌性疼痛中的效果进行比较, 以为此类患者护理模式的选取提供依据, 主要为将优质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的改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优质护理模式在降低患者的VRS评分分级及提高疼痛缓解总有效率方面显示出更为突出的优势, 而这均与优质护理模式更为全面且有效地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进行了干预有关[5],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优质护理模式在改善癌性疼痛中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 综合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在改善癌性疼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的66例癌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 (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 33例和B组 (优质护理模式组) 33例, 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10d的VRS评分及疼痛缓解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B组护理后10d的VRS评分Ⅰ级比例高于A组, 疼痛缓解总有效率高于A组,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优质护理模式在改善癌性疼痛中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

关键词:常规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模式,癌性疼痛,效果

参考文献

[1]景风敏, 田晓丽, 冯彩红.疼痛门诊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焦虑状态及护理干预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 (10) :1208-1210.

[2]钟敏, 杨静.系统化护理干预在癌性疼痛患者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9) :33-34.

[3]徐玉香, 尹秀梅.基于疼痛评估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老年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2, 18 (2) :125-128.

[4]张淑艳, 赵文慧.干预对减轻癌症患者癌性疼痛的效果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1, 28 (3) :294-296.

癌性疼痛的评价与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需要即释吗啡滴定治疗癌性疼痛的患者60例, 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 (42.3±16.7) 岁;对照组30例, 男15例, 女15例;年龄23~76岁, 平均年龄 (43.7±17.2)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分布、学历、职业、癌痛评分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 并在常规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规范化疼痛评估。数字评分法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疼痛, 0为无痛, 10为剧痛, 让患者自己选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强度的数字。分级标准:0为无痛, 1~3为轻度疼痛, 4~6为中度疼痛, 7~10为重度疼痛。患者爆发痛发作时, 评估疼痛强度, 遵医嘱予以口服即释吗啡, 60min后再次评估疼痛强度。初始剂量为30~60mg/d, 观察24~48h疼痛无缓解即进行个体剂量滴定, 主要是根据疼痛缓解程度来增加剂量:若治疗后疼痛程度≥7, 增加剂量50%~100%;若治疗后疼痛程度5~6, 增加剂量25%~50%;若治疗后疼痛程度≤4, 增加剂量25%;直至完全控制疼痛。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癌性爆发痛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等情况, 然后从整体护理的角度出发做到全面准确的评估、记录, 医护人员密切合作, 及时落实止痛措施, 评价止痛效果。 (1) 心理护理:癌痛的治疗首先注意到患者的心理问题。心理护理不仅是癌症干预的一种孤立形式, 而且应该作为综合性整体医疗的重要部分。患者大多表现为恐惧、焦虑、多疑、绝望等负性心理[2], 这对镇痛效果具有负面影响。真诚、耐心地聆听患者的倾诉, 让其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针对主要问题采取具体措施, 使患者建立信心、提高认识、解除顾虑、减轻疼痛。 (2) 重视与家属的交流:临床上护理人员往往重视对患者的护理, 而忽视与家属的交流, 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者和心理支持者, 家属的过度焦虑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健康, 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及治疗效果, 让家属明白他们是患者最有力的支持者和保护者。鼓励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正确对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家属给予一些必要的保障、支持, 使患者对物质的、精神的满意度提高, 改善不良情绪。 (3) 环境护理:建立一个舒适、清静、卫生、安全的住院环境, 让患者感觉舒适。病室保持安静、清洁、光线充足, 室温适中, 空气新鲜, 避免噪音, 可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使患者安详, 从而提高止痛效果[3]。 (4) 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分析引起疼痛的原因, 解释与疾病有关的问题, 对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进行合理的讲解, 讲解吗啡药的药理学和成瘾性与治疗作用的关系[4], 嘱患者规律服药, 注意吗啡产生的便秘、恶心、呕吐的副反应, 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2周后癌痛NRS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改善患者疼痛强度方面, 2组患者治疗前NRS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恶性肿瘤作为一种慢性疾病, 疼痛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题, 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机体上的痛苦, 危及患者的生理健康, 更严重的是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 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对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甚至会出现自杀意向。由于癌痛以持续性、顽固性和进行性加重为特点, 且病因病机复杂, 仍有很多患者不能完全缓解癌痛。

WHO推荐应用镇痛药物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个体化原则”[5], 所谓合适剂量就是能止痛的剂量, 标准的推荐剂量要根据疼痛程度、既往使用止痛药情况、药理学特点来确定和调整。应从小剂量开始, 逐步增加剂量一直到获得满意的疼痛缓解。我院选择即释吗啡剂量滴定, 结合护理干预, 得到了更快、更有效的效果, 在短时间内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并结合护理经验针对其制定个体化的护理干预计划。通过对患者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健康教育及对家属的交流护理, 坚定患者的治疗信心, 提高对疼痛的耐受能力。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积分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护理干预在即释吗啡滴定治疗癌性疼痛中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即释吗啡滴定治疗癌性疼痛中的应用,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需要即释吗啡滴定治疗癌性疼痛的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于治疗后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积分程度。结果:观察组疼痛积分程度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在即释吗啡滴定治疗癌性疼痛中实施护理干预, 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癌性疼痛,吗啡,滴定

参考文献

[1]张秀兰, 彭金莲, 韦若梨, 等.晚期癌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4) :324-325.

[2]郭绍宁, 安力彬, 李文涛, 等.癌症患者爆发性疼痛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10) :948-950.

[3]刘艳华, 岳利群.舒适护理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护理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29 (4) :532-533.

[4]李倩, 罗健.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中、重度癌痛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 (2) :116-119.

癌性疼痛规范管理的现状与展望 篇7

1 癌痛评估

癌性疼痛的准确评估是有效治疗癌痛的第一步, 评估的内容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和频率, 但主要是针对癌痛程度进行评估。

1.1 评估原则

依据患者的主诉, 对患者的感知、生理行为反应和对疼痛的认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 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支持治疗;选择简单易行、适当的评估方法动态地进行疼痛评估;评估过程不仅在治疗前进行, 也用于治疗期和治疗后[4]。

1.2 评估标准

应用NRS评分方法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分值为0~10分, 其中0分表示无痛, 10分则表示剧痛, 可以由患者自己根据自身疼痛情况选择一个数字, 或由医护人员根据询问的情况来协助患者选择数字来表示, 1~4分代表轻度疼痛, 5~6分代表中度疼痛, 7~10分代表重度疼痛[5]。

1.3 评估方法

癌性疼痛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自我评估、行为评估、生理变化这3种测试方法, 其中自我评估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最敏感的方法[6]。具体方法为:划一条直线, 长度一般为10 mm, 一端代表无痛, 而另一端则代表剧痛, 让患者在线上最能反映自身疼痛程度的位置划一条交叉线, 通过计数初步可以认为这是患者自我评估的疼痛值, 对于这种方法, 有研究表明, 垂直图示法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7]。在治疗过程中, 对于语言表达困难的患者, 如小孩, 老人, 语言不通的患者, 医护人员可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的变化, 对照《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来评估。

2 癌痛治疗

2.1 药物治疗

2.1.1 给药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三阶梯止痛方案是目前癌痛药物治疗的基本准则[8]。第1阶梯:非阿片类镇痛剂;第2阶梯:若第1阶梯药物不能缓解, 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弱阿片类镇痛剂;第3阶梯:若疼痛仍剧烈, 则使用强阿片类镇痛剂。给药应从小剂量开始, 尽量口服, 最后才考虑注射。同时依照药物的半衰期及时给药也至关重要, 并尽可能于痛前给药。另外, 临床药师也有必要参与到癌痛药物治疗的管理中来, 可以提高患者对用药的依从性, 提高控制癌痛的效率。临床药师对止痛药进行管理, 能够指导止痛药物的科学化利用, 有效防止止痛药物的滥用, 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2.1.2 给药途径

主要包括口服、皮下或静脉注射、经皮肤吸收、患者自控镇痛等方法。对于那些持续剧烈疼痛且肌内注射止痛无效的临终患者, 可以安置静脉镇痛泵给予持续镇痛, 从而使疼痛降至最低程度, 该种方法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9]。

2.2 非药物治疗

这类治疗包括神经破坏疗法、神经阻滞、音乐疗法、暗示疗法、放松止痛法和物理止痛法等治疗方法。这其中还包括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 在患者入院、术前准备、手术回房时, 责任护士和管床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宣教, 也可以在病房张贴一些彩色镇痛图画等等。请一些治愈的癌症患者现身说法, 为患者增强战胜癌痛的信心, 暗示其进行自身调节, 调动患者最好的状态来战胜癌痛。根据患者自身喜好, 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瑜伽或太极拳来放松身体, 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可以通过刺激周围皮肤和穴位来止痛, 或者采用温度刺激, 用热水袋热敷疼痛部位来缓解疼痛。

3 癌痛管理现状

疼痛研究发生过两次转变:一是从疼痛控制转为疼痛管理, 二是参与疼痛管理的专业人员, 从以麻醉医师参与为主的治疗模式, 转变为以护士为主体的治疗管理模式, 现在护士不仅成为患者疼痛的主要评估者、镇痛治疗的主要实施者, 更是患者个人及家属的主要指导者, 在疼痛规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10]。由于新的理念、药物和技术不断显现并应用于临床, 理论上来讲, 目前几乎80%~85%的癌痛都应该可以通过相应的药物治疗有效地控制疼痛[11]。然而在许多的国内外相关报道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目前仍然有非常多的癌症患者的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12]。癌性疼痛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困扰,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解决这类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疼痛规范管理模式, 而不仅仅只是发展镇痛药物和技术, 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关的工作指南和规章制度, 加强非药物镇痛的学习和运用, 经济合理地减缓癌症患者的疼痛。

4 存在的问题

4.1 护理人员方面

护士对癌症疼痛重视不够, 往往认为癌症患者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认为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必经之路, 疼痛甚至被视为是正常的, 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疼痛对癌症患者的危害, 消极的护理态度也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癌痛知识的普及力度严重不足也导致大量的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癌痛知识, 癌痛知识的缺乏是癌性疼痛规范管理实施的重要障碍, 因此护理人员的癌痛护理管理知识水平急待提高和改善。护理人员往往对癌性疼痛严重程度估计不足, 有调查显示, 护理人员对癌症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往往低于患者的自身感受, 患者的疼痛程度往往比护理人员的评估值严重很多, 并且也仅仅只有少数护士能够熟练应用疼痛评估方法[13,14]。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在对癌症疼痛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也严重不足, 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最为密切, 是给癌症患者提供癌痛知识的首席教育指导者, 但是由于繁忙的临床工作, 加之对疼痛的重视不够, 常常导致护理人员对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疼痛宣传教育不够, 导致患者及家属癌痛知识匮乏, 这对癌性疼痛的有效控制也极为不利。

4.2 患者及家属方面

患者和家属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对癌疼知识的缺乏, 常常认为癌痛是正常现象, 能忍则忍, 所以他们在对医护人员叙述疼痛时, 往往不能提供准确而全面的信息, 同时部分患者经常没有按时按量服用止痛药物, 对服药原则存在误区。有调查显示, 患者普遍认为止痛药物具有上瘾性, 随止痛治疗时间延长会加大止痛药的剂量, 从而担心止痛药物成瘾而自行停药[15]。也有患者担心费用而停药。可见, 加强对癌症患者的疼痛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4.3 医学人文思想缺失

近年来, 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却反而凸显出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术至上的误区。医生给予患者的治疗应该是双方面的, 既有身体疾病的治疗, 又同时伴有心灵创伤的抚慰[16]。因此, 所有的医疗都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 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同时让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到计划的制定中, 共同制定科学的方案。在癌症治疗的临终关怀中, 癌性疼痛规范诊治目标应该凸显医学人本思想, 重点在于对临终癌症患者疼痛的控制和情绪支持, 以及对家属的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了解死亡, 接受死亡, 让他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5 展望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癌症患者的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规范的癌痛管理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在加快研制新型药物保证癌痛患者规范治疗的同时, 更应重视综合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这可以有效降低止痛药的使用量, 从而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目前, 临床上非药物相关辅助治疗的研究和应用较少, 缺乏循证医学的科学依据。今后癌痛治疗应重视非药物干预, 并应加大临床试验力度, 为其进一步推广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加快癌痛评估方法的研发, 制定适合国情的评估方法[17];注重医护人员癌痛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鼓励跨学科癌性疼痛规范管理团队, 重视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在癌疼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提高医护人员癌性疼痛规范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重视患者的癌疼教育, 鼓励癌症患者主动参与癌痛的管理, 有利于减少癌痛发作, 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 从而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18]。疼痛无法由他人感知, 完全是患者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 所以医护人员要以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态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 充分相信患者的主诉[19]。总而言之, 癌性疼痛规范治疗和有效管理, 确保癌症患者“无痛化”, 切实提高生存质量, 仍然是今后医学界努力的方向。

6 小结

综上所述, 癌性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 有效的止痛治疗, 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患者, 是WTO癌症综合规划中四重点之一[20]。目前癌痛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是依然有很多癌症患者仍在遭受癌性疼痛, 如何更好地控制癌症患者的疼痛,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是医护人员刻不容缓的任务。所以, 为了提高癌痛管理的效果, 疼痛治疗应被列入患者抗癌治疗全部过程中的一部分, 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患者与家属的教育指导, 制订癌痛治疗的具体内容时间、操作方法、癌痛教育指导计划和癌性疼痛规范管理, 确保护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真正成为癌痛管理的主要参与者, 为患者提供完善的医疗护理和教育指导, 普及癌痛治疗知识, 减少疼痛治疗误区,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 是机体遭受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感受性反应, 同时也是继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癌性疼痛可引发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癌性疼痛的评估原则、标准、方法以及癌痛的治疗方法, 并综述了癌性疼痛规范管理的发展现状, 对未来改进癌性疼痛的管理方法提出了一些展望。

上一篇:传输方法下一篇:自动重合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