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两性差异(精选5篇)
疼痛的两性差异 篇1
一、关于爱情中存在两性差异的理论研究
进化心理学认为, 雄性动物通过子代数量来衡量交配的成功率, 而雌性动物则以能否成功抚养后代作为标准。由于抚育后代的成本过高, 因此雌性会更慎重地选择交配对象。进化论的观点认为, 人类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生殖潜力, 进而演化出各具特点的交配策略。女性为确保后代的生存, 必须比男性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交往目的在于获取男性的长期的资源支持, 这对女性保证自己以及后代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而男性为了能成功传递自己的基因, 对固定性伴侣采取短期交配策略会更加高效, 导致男性倾向于与同性竞争具有发展潜质的女性, 因而男性的竞争性相对较强。两性在爱情中表现出差异不只受到生物和进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家认为, 其中还需要考虑社会与文化因素。社会建构理论认为, 生活中男女在社会地位以及拥有的权利上存在差距, 正是这种差距导致男女在行为上出现差异。从世界范围来看, 女性拥有更少的权利、地位和财富, 导致女性选择伴侣时更看重对方的金钱和社会地位。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 此种角色分配导致了男女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其各自特有的性别特征, 女性所拥有的同情心、无私等特质导致女性倾向于通过向伴侣表达关心来传递爱;而男性的活动特质和群体化特征则让其更愿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爱。
二、关于爱情中存在两性差异的实证研究
尽管男女在爱情中存在差异这一观点得到了相关理论支持, 但事实上, 在爱情中两性差异是否也表现在行为上呢?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男女对爱情的体验存在差异。多数人认为女性容易因一见钟情而陷入爱情;但研究证明男性更易坠入爱河, 并且男性更期待浪漫爱情的体验。研究者以夫妻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让已婚夫妇评价婚姻质量并报告多久参加一次协调彼此关系的活动, 报告主要针对五项活动。虽然以上学者并没有直接探讨两性差异, 但研究结果发现, 妻子在评价高质量婚姻时, 与所有的五个项目相关, 而丈夫则只与履行承诺相关。
三、关于爱情中存在两性差异的质疑
虽然有相关研究证实在爱情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性差异, 但有研究者却对此提出质疑, 质疑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 某些两性差异确实存在, 但非常小, 研究者在针对爱情中两性差异的研究中所得出的“显著的”两性差异往往只是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但差异或许并不大;第二种观点认为, 同性内的行为和观点之间的差异远大于两性间的平均差异。传统心理学在研究爱情时往往会把性别作为一个实验变量;但有学者却持有性别相似性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 在研究两性差异的同时不应忽视对性别相似性的研究, 并认为在人际关系科学研究的许多维度和方面, 其相似性远高于差异性, 与两性差异相比, 个体差异往往更能影响处于爱情中的男女关系。尽管两性内的个体差异可能很大, 但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差异却很小。
爱情中的两性差异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重要, 常识往往倾向于美化及夸大两性差异, 也许是因为把个体简单地分为男、女两类人会更加容易, 并且能够更方便地给他们贴上不同的刻板印象标签。如果错误地持有爱情中两性差异很大这种观点, 个人面临无法避免的冲突时, 则可能很难付出努力去修复自己与伴侣的关系, 并且阻碍对伴侣观点的理解, 妨碍了双方协作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尹杰.大学生浪漫感的性别差异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2]潘绥铭.恋爱时如何协调男女差异[J].健康人, 1996, (1) .
[3]种道平, 王绪朗.一项关于我国青年择偶标准性别差异的内容分析[J].青年探索, 2003, (5) :37-40.
[4]李培.择偶偏好的两性差异简析——基于进化心理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2, (6) :13-15.
疼痛的两性差异 篇2
关键词:客家谚语 两性意识 差异
客家谚语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它用精妙、诙谐的语言描述出客家社会生活、人情世故、道德伦常,是客家人的智慧结晶,传递出客家人的心理认同,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和群体意识。从古至今,客家人始终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为其立身之本,以崇尚勤劳为其优良传统,重视客家男女的婚恋婚俗。但是透过客家谚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客家社会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在社会人情的方方面面存在着较大的男女差异。在受教育上,男子始终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几乎所有的女子与读书无缘。在生活上,客家人一直崇尚勤劳,但是男女两性却在不同方面上表现其勤劳,才形成了所谓的“男主内,女主外”的现象。在婚恋婚俗上,从对待男女两性要求的异同,体现出客家人男尊女卑的观念。下面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客家谚语,来初步探索客家男女两性意识的差异。
一.教育观念
1.崇文重教----男女不平等
客家人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思想的熏陶,一直以来以读书为贵。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客家处于地势不平坦的丘陵地区,生活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客家人普遍认为若想要敬宗睦族,显赫扬名,光前裕后并且改变自身命运,最终能够永世流芳的办法就是发奋读书,争取金榜题名,走进仕途之路。因此一些谚语在客家文化中也广泛地流传,不断灌输崇文重教的理念,鞭策客家人前进,形成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社会风气。例如以农耕为主的百姓认为“养崽要读书,作田要养猪”、“要想食肉就养猪,要想出息就读书”,否则“人唔读书?游幕?,鸡毛上秤人看轻”、“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目不识丁,枉费一生”。因为他们坚持的理念是“家?佣潦樽樱?官从何处来”、“家中出秀才,好事密密来”。而当孩子不想读书的时候,客家人经常会说“有田不耕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捡漏趁天晴,读书赶少年”、“天光唔起误一日,少年唔学误一生”等等。事实上,一些贫困的家庭是很难供孩子读书,但也要卖田卖地,省吃俭用供养孩子读书,而且,越贫穷的子弟就越要读书,正如谚语云:“山瘠栽松柏,家贫好读书”,只要你肯勤奋进取,也能做到“读书肯用功,茅寮出相公”,从而摆脱命运的束缚。可见,耕读传家的客家人“以读书为本,以兴学为乐,以知识为荣,以文章为贵”[1],形成了古代客家社会普遍的崇文重教风气,并成为客家人普遍的价值理念和重要的生活标准。
从这些谚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观念十分浓厚,但是在过去,许多父母对男女受教育的态度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待儿子,是想方设法地供他读书,望其能金榜题名,正如客谚云:“家?佣潦樽樱?官从何处来”、“养子不读书,不如养猪头”、“男子不读书,家计无路”。而对待女儿,却严重忽视女性教育,正如谚语云:“教子过学堂,教女过娘家”、“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在传统社会中,“除了个别书香门第之家的女子有机会读书外,大多客家女子一般与学校无缘”[2]。之所以有这样的男女差异,主要是受客家地区“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例如当生育孩子的时候,客家人常会说“不生儿,只生女,不如回家养猪妈”,可见儿子在客家人心目中是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此外,客家女子还受到生活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以致于多数女子长期处于文盲状态。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女子的教育意识也逐渐觉醒,由当初的“须与男子同尽国民之义务”,到后来的“欲与男子享平等之权利”[3],随后广大客家女子也享受到与男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利,使客家女子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2.崇尚勤劳----男主外,女主内
从古至今,崇尚勤劳这一教育观念在客家文化中从未消失,它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及客家人长期艰辛的迁徙生活中形成的。在客家地区,崇尚勤劳不仅作为一种精神弘扬,更是每个人都必须付诸行动的行为标准,客家人视其为农家的重要传统美德。与此相反的“懒骨头”、“死蛇懒虫另”、“食死老公眠烂席”都是客家人最为厌恶的。在客家人生活的地区,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从小教育其子女应有勤劳意识,因为客家人普遍认为勤劳是解决众多问题的根本。正如谚语所言:“早起三朝当一工”、“人勤地献宝,人懒地生草”、“靠人粮满仓,靠天空米缸”、“早睡早起,存谷米,迟睡迟起,锅子吊起”、“夫勤仓仓满,妻勤件件新”、“传家处世皆宜忍,教子千方莫若勤”、“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等等。这些谚语都富有哲理性,说明勤劳勤快可以使人才能摆脱贫穷,而懒惰只能使人从富变穷。言语中也暗示着他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吃懒做为耻的价值观。但是客家男女在勤劳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正如客家谚语所云“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出门创业,女人在家守家业”。对于男人来说,他们“情愿在外讨饭食,不愿在家掌灶炉”、“情愿在外做到死,不愿在家守娇妻”,因为若只是停留在家乡通过耕田来养家糊口,那么则很难维持整个家庭生活,所以男子在外辛勤地劳作。对于女子来说,由于“男子事于外”,于是家里的一切活,都是由女子来承担的,形成了“女子事于内”,也使她们成为家庭的中心,需要扶持长辈,教养孩子,应酬亲朋,整理家务,缝纫炊事,耕田种地等各种劳作而且在怀孕期间也常常到农田里耕作,正如谚语云:“早晨家头窖尾,夜里针头线尾,日里田头地尾”,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客家女子辛勤劳作的背影。
从有关崇尚勤劳的谚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客家人的价值观里,勤劳是他们做人和维生的重要大计,也是他们灵魂中的一部分,只要抓住勤劳这个根本大计,一切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客家人。于是无论男女,都崇尚勤劳,但是勤劳的方式对于男女而言却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正因为如此,客家人的家庭才更为互助和睦。
二.婚恋婚俗 婚姻是家庭的开始。和西方的个人主义观点不同,在传统的客家社会中,婚姻的缔结不仅仅是男女双方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合。夫妻关系是婚姻的中心,可视作一切社会伦常的核心与出发点。[4]以“夫妻”为核心的婚姻观念和习俗,植根于传统客家文化,既是客家社会生活的折射,更是社会生活下客家男女意识的反映。
1.传宗接代――重男轻女
追根溯源,客家先民是来自古代中国北方,经过缓慢而长久的人口迁移来到荒野之南。在文化的从属上,客家文化起源于北方的河洛文明,几千年来受到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5]。儒家著述《礼记?婚义》记载,婚姻与家庭的关系是“婚者,合两人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者”。尽管古代儒学要求人们遵从礼法,孝侍长辈先贤,但婚姻的主要目的还是“传宗接代”,即“下以继后者”。在客家婚姻观念里,这种传宗接代往往表现为浓厚的生子观念。“生养男丁,其意义”[6]大体有三:一是生子传代,保家族后继有人,香火绵延;二是生子为孝,与儒家思想强调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着莫大关联;三是为自我生存,养儿防穷防老,即“养儿防老,积?b防饥”。这种围绕着生养男丁为核心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刻地反映了客家社会的基本情况和男女观念。客家谚语有云,“有儿贫不久,无子富不长”、“妻贤夫祸少,子贤父心宽”。在艰苦的生存环境和世代劳作的传统下,男性是家庭主要的劳动力和经济支柱。无论在外谋生,还是主持家政,客家人普遍认为男性是家中的当家人,都是唯一的尊长。此外,因为女性长大后就要出嫁,所以只有男性才能成为家中的继承人,身上被赋予了继承家业、振兴家族的厚望。男丁多寡是一个家族门户是否兴旺的象征,女性则难以获得平等的宗法地位。客家谚语云“女不留在娘身边,酒不留在酒糟边”、“食仔的到半夜,食女的要多谢”,出嫁的女儿不再是家庭的一份子,年老靠子不靠女,反映出部分客家人认为“养女过家娘”,白白养育别人家的媳妇二十载。生下女儿被认为是妻子对夫家的愧疚,因此没有能生下男孩的妇女往往会用“生女赔钱货,无女也得过”聊以自慰。客家人传统习俗“生儿三十要上红,生女来年不添灯”,说的正是这种男女有异的生育观。这种差异也来源于客家落后思想中对于生育的崇拜,认为女性最大的价值在于生育,女性的婚姻是为传宗接代服务的,忽视了女性在夫妻和谐、家庭和睦中发挥的软作用。
以上可以看出,以生子为核心的传宗接代观念,再次强调了男性崇高的宗法地位,错误地理解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忽视了女性为婚姻美满所付出的努力,否定了女性的价值,体现出男性主体意识的落后性和封建性。
2.婚嫁风俗和行为要求方面的男女差异
客家人以传宗接代为婚姻目的的婚姻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男尊女卑的思想,这种男尊女卑在婚嫁风俗和夫妻双方的行为道德规范中也有所体现。
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色彩。客家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均由家中尊长(宗族排辈最高的男性)决定,女性没有选择夫婿的权力,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男方家人对适龄女子进行选择,经媒人说媒纳吉行六礼成婚,故客家谚语有“来历不明,是问中人;嫁娶不明,是问媒人”一说。女子对于婚姻,往往采取无可奈何的态度等待男方上门提亲,正如谚语所言,“女儿羞自嫁,方便等渠(他)招”。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客家人的婚嫁禁忌繁多,男女观念浓重。娶亲问吉时,客家人对于“断掌”的忌讳有一分为二的说法,即“断掌查晡做相公,断掌查母克死夫”,意思为断掌的男人能够步步高升,断掌的女人则会克死丈夫,因而客家人认为可嫁断掌男,不可娶断掌女。客家谚语常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着狐狸满山走”,女子入夫家门,为夫家人,便是自成亲当天开始。客家婚俗对妇女一生的精神束缚也是从女子嫁入夫门的一天产生。客家人强调家婆对媳妇的教育,以教化媳妇,从而维护儿子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男方家婆一般对进门媳妇百般为难,即“心臼不合家娘意,绣个莲花也作鬼点火”。客家谚语里用“业舌婆婆,教毋好心臼”讽刺男方家婆对媳妇管束多且严厉。因而客家谚语中经常有“心臼讲家娘,总系毋闲良”,“心臼毋贤良,出外泄家娘”来劝诫媳妇尊重家婆,用“骂多毋听,打多毋惊”来提醒家婆管束媳妇。新娘入夫家前,要跨凹栏,意为“脚踏凹栏随窝(凹)转”,甘心在夫家做牛做马。[7]在客家婚姻的风俗之中,关于男子的道德约束寥寥可数,但对于女子的约束却数不胜数。为人妻,客家人要求“三从四德,四头四尾”,用“食饭转男声,唔转男声骨头轻”强调女子言语上的言听计从。[8]关于名节问题,客家人对男女区别对待,对女子则是“一嫁二嫁,清堂雅舍;三嫁四嫁,茅寮草舍;五嫁六嫁,麻疯叫化”。若是妻子无法生育男儿,丈夫被允许外出寻找婆麻生育。尽管客家妇女保持了不缠足、不束胸的天性,相对自强自立,但仍然无法改变小农家庭婚姻中男性一人独尊、女性求全忍让的状况,严重压抑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解放的自我意识,也导致了客家男性高度的自我认可和大男人主义。
三.结语
客家谚语具有口耳相传的特性,记录着客家社会男女意识的状况和变迁。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客家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在教育、婚姻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男女差异。在教育上,客家人男尊女卑的教育观念是客家社会男权处于主要地位的反映,教育上的不公夸大了男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导致了客家女性教育的迟滞,从而达到钳制女性思想,并安于从父从夫从子的目的。在婚恋婚俗上,客家人强调男性一人独尊,女性克己忍让、顾全丈夫及家庭,表明传统客家家庭和社会在男女角色理解上出现的偏颇,忽视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上发挥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从客家谚语铺展开来的客家社会画卷中不难发现,客家社会下男女主体意识始终处在一个男性高度自我认可,女性长期压抑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是受到传统儒家的男女伦理观深刻影响的具体表现。
“但随着历史上民族文化融合的潮流,近代以来文明思想观念的传入、教育的普及和先进客家人的大力推动”[9],客家人的男女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是男女主体意识向前不断发展的缩影。客家谚语成为客家男女向社会表达诉求、寻求改变的发声筒。教育上,女性开始追求教育平等,对男女一视同仁,要求从传统的婆娘管教中脱离,学习文化知识。婚姻上,客家男女谋求恋爱婚姻自主权,改变以往父母之命的情况,对婚姻的对象表现出了个人的喜好要求,如“嫁嫩郎,愁断肠;嫁老郎,会思量”、“娶妻莫贪靓,嫁女莫贪财”。夫妻关系则从以往的“一人独尊”变为更加强调夫妻和谐,家庭和睦,如“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一个夫妻一个盖,自家老婆自家爱”。在现代客家社会中,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客家女性的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如“会裁会剪会绣花,会筹会算会当家”、“三介妇人家,当过一台车”。
客家男女追求教育平等,谋求婚恋自主,女性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是近代社会以来,客家男性主体意识与时俱进、良性发展,女性意识苏醒快速发展的表现。客家谚语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既是客家男女意识的反映,也是客家人追求男女平等、个性自由的记录者和发声筒,在客家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文评.人文秀区崇文重教风气千载传承[j].神州民俗,2009:1.[2]钟晋兰.梅州的客家民俗与女子教育[j].教育文化论坛,2012:126.[3]钟晋兰.梅州的客家民俗与女子教育[j].教育文化论坛,2012:129.[4]张玉婷.客家谚语文化透视[d].赣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27.[5]蓝春新.刘加洪.客家优良传统视阈下的道德教化及其启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8.[6]练春招.从客家谚语看客家的家庭观和家庭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75.[7]时刻.认识客家人之
疼痛的两性差异 篇3
语音的性别差异。从生理构造来看, 男性和女性的发音器官明显不同。男性的声带长而厚, 而女性的声带短且细, 这就造成了男女在音色和音调方面的不同。男性的音色通常低沉雄厚, 气从丹田而发声, 女性则音色细腻柔美, 音调高。两性在元音发音方面的差异更是明显, 男性舌位较之于女性略为靠后, 在发某些元音的时候其圆唇不及女性突出。在鼻音发音方面, 男性的鼻音化色彩比女性更为浓厚, 浓厚的鼻音可以展示男性的粗犷与豁达, 使声音具有阳刚之美。在语调方面, 女性回答问题时多采用升调, 并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不确定性, 或是寻求对方的认同。男性则多采用降调式的回答模式, 肯定自己的观点, 给他人一种信服感。女性对语音的敏感度和辨析度要比男性强, 在对语言的接受与吸收方面比男性具有优势。
词汇的性别差异。美国语言学家R·Lakeoff提出的“缺陷论”认为男女语言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两性地位的不平等, 女性处于“无权地位”, 使得女性语言被认为是有“缺陷的”, 而男性语言则是“标准的”。由于女性的话语通常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在词汇运用方面多使用强化词 (intensifiers) , 如really, pretty等, 这有助于加强说话者的语气, 更加确定其意图。男性因其长期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 其话语具有支配性与主动性, 很多时候不需要强化词来加强他们的语气从此获得对方的认可。女性话语中通常容易出现一些小词 (diminutives) , 如aunty, doggie等, 用来拉近人与人的关系。男性的话语通常比较直白, 旨在陈述事实, 较多关注字面内容, 很少使用小词。两性话语在词汇上的差异还体现在对感叹词 (interjections) 的使用上, 感叹词一种为弱感叹词, 有Oh, Wow, my goodness等, 另一种为带有咒骂的强感叹词, 如shit, fuck等。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使得女性用弱感叹词来表达喜悦, 惊讶和悲伤等情感, 而男性则用强感叹词来宣泄愤怒、不满等。但是随着社会发展, 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两性对感叹词的使用界限开始模糊。女性使用强感叹词的频率增多, 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也多使用弱感叹词来展示自己的绅士风度。
句法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女性较多使用附加疑问句 (tag questions) , 这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 用来表示话语的不确定性或是减少语气的肯定程度。如:It isa good suggestion, is’t it?说话者带有一种试探性的语气来表达个人观点, 并且缺乏自信。女性在说话时倾向于合作原则, 以求建立双方的亲密关系, 使用附加疑问句能够试探性地征求他人意见, 寻求意见的一致性。男性在说话时通常不使用附加疑问句, 因为他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 善于说服对方的观点, 以求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女性也常用闪避词 (hedges) , 用于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以回避直接的表态。英语中常见的闪避词有I think, sort of, I’m afraid等。而男性很少使用闪避词, 他们的话语通常具有排他性与侵犯性, 直截了当地肯定自己的观点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女性更多地使用礼貌用语 (Polite expressions) 。英语中常见的礼貌用语有Thank you, Please等。女性在谈话时通常遵循礼貌原则, 旨在维护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传统的妇女道德观就要求女性说话要有阴柔之美, 懂得礼貌谦恭, 某些国家甚至要求妇女使用敬语。相对于女性而言, 男性阳刚粗狂的社会角色则决定了他们较少地使用礼貌用语。男性在谈话时注重权利与地位, 过多地使用礼貌用语会使他们觉得自己很谦卑, 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
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男性在交谈时强调自主独立, 倾向于信息的获取, 交谈的目的性很强, 因此通常采用排他的话语形式。女性则采用包含性的话语形式, 谈话信息既包含说话者, 也包含听话者。男性在谈话中通常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女性在谈话时则多采用问题讨论法, 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而是就这一问题表现出对他人的同情或是支持, 强调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男性在会话时通常会选择直接的表达方式, 不会拐弯抹角,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女性则多采用间接的表达方式, 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持谈话的正常进行。
在跨性别交际中两性话语的差异性是必然的, 但这种差异性并不存在对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且接受这种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尊重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 学会相互尊重并了解双方的话语风格, 在交际中灵活使用会话原则和会话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爱玲.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5 (01) .
疼痛的两性差异 篇4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由语言学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崭新学科,在美国首先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西方女性要求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在语言的使用上与男性平等,这促成了西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大发展。语言和性别间关系的问题也因此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语言学理论被用来探讨女性语言的特点。
美剧《傲骨贤妻》讲述了一位政客的妻子在丈夫被揭发丑闻后,如何在职场自力更生、重拾希望的故事。本剧以美国真实事例为蓝本,语料贴近美国现实生活。剧中场景多为职场,与本文所要研究的语境相符。同时,男女主角在社会地位等背景方面较为相似。这一特定条件有利于排除影响语言使用的其他干扰因素。本文选取《傲骨贤妻》这部美剧作为基本语料,对两性职场语言的运用进行研究,探求职场中两性语言表达的规律。
2 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试图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成果应用于研究语言。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随着西方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西方的社会语言学家就语言的性别差异这一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语言性别差异的成果。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在1922年出版的《英语的发展和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语言运用中的性别差异现象[1]。1929年,萨丕尔发表了《雅纳语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语言形式》[1]。20世纪70年代至今,学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如男性优势论或女性缺陷论、文化差异论、礼貌论、建构论等等。90年代后,社团实践论(communities of practice)成为主流女性主义语言学理论代表。
然而,以上研究大多较为宏观,忽略了言语交谈所发生的场合。本文将在职场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对两性语言表达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即对英语语言的性别差异进行“语境化”的研究。本文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基于莱考夫(1973)的礼貌原则[2]和格赖斯(1967)的合作原则[3],研究职场中两性语言表达差异。具体来说,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傲骨贤妻》四季的台词为语料,以剧中几个男女主角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剧中职场(即法庭上对话、工作间的对话)的关键片段进行了分类整理。台词主要分为:法庭中男女律师、法官的对话,办公室中男女同事的对话这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运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话语权和话语量来进行对比研究。
3 理论框架
本文侧重从礼貌原则、合作原则、话语量和话语权,以美剧《傲骨贤妻》为基本语料,探讨在职场中两性语言表达的差异。英国学者利奇1983年出版了《语用学原则》[4]一书,在书中其效仿格莱斯对合作原则的划分,将礼貌原则分为六大准则。而这六大准则也可归为损惠准则、褒贬准则、求同准则三大类。“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格赖斯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因此,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话语权是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葛兰西(2008)的“领导权”[5]、福柯(1970)的“权力话语”[6]、哈贝马斯(2006)的“合法化”[7]、罗兰·巴特(1977)的“泛符号化”[8]、鲍德里亚(1993)“仿像”[9]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关于话语权话语理论。本文主要运用礼貌原则中的损惠准则、褒贬准则、求同准则,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进行研究。
4 实证研究:会话原则的遵守与违背
4.1 礼貌原则
4.1.1 损惠准则
原则:损惠准则要求双方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多为他人着想,少为自己考虑,使他人得益,自己吃亏,即尽量维护他人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需求。(利奇,1983)
例1:女主角阿丽西娅是一个职业女性,她瞒着自己的上司们,与同事商量成立自己的法律公司。以下是她和男上司威尔的对话:
Will:You were poison!And this firm got you back on feet!
Alicia:And I will always be grateful!
Will:And this is how you show it?By stealing out clients?
Alicia:We didn't steal anything;these are the clients that are.
Will:You have a fiduciary responsibility to this firm and you went behind our backs!
Alicia:I didn’t go behind any backs,I...
分析:阿利西娅一方面需要考虑到背叛上司,与他们争抢客户,承担在外面独立开律所的风险,一方面需要考虑到自己从大学时候就追求的梦想。最终她选择了多为自己考虑,与Will的争执也体现出她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一特点。
例2:在和有很强竞争力并诡计多端的同事凯宁的对手戏中,女主角阿丽西娅多次在话语中表现出对他的不满,在法庭对峙时,多次在法官面前揭露该男律师的真面目。例如在凯宁审问当事人时,女主角阿丽西娅打断他:
Mrs.Joyce:No.I was unfaithful to my husband once,On a business trip.It was hardly an affair.
Canning:But your husband,he knew?
Alicia:Your honor,I think we've ascertained the facts here.
分析:从这一点看出阿利西娅直截了当的语言风格。她没有在法官面前积极维护凯宁的面子。而是违背了损惠准则。
结论: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女性会更多地遵守损惠准则。而从以上材料分析得出,与过去女性积极遵守损惠准则不同,女主阿利西娅多次违背损惠准则,她追求独立,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非对任何人言听计从。因此,女主违背损惠准则体现了跨性别交际语言表达差异趋同的趋势。
4.1.2 褒贬准则
原则:在两性交际的过程中,恭维语的使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用语,使用恭维语有利于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维系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莱考夫(Lakoff)的《语言与妇女的地位》提出女性语体这一概念,莱考夫认为女性太过礼貌、犹豫和顺从,她们对于恭维语的过度使用会导致语言有效表达的降低。
例1:女上司戴安娜想要得到律所大部分的控制权,想要拉拢律所的中流砥柱,如女主角阿丽西娅。戴安娜告诉阿丽西娅自己想要新开一家更大的律所,如果阿丽西娅愿意跟随她,她可以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
Diane:This is hard.People want to blame someone for a judge killing.Oh,when you get a chance,we need to talk.
Alicia:About?
Diane:Nothing bad.We're expanding,and I think you should consider taking on a bigger role.
Alicia:What role?
Diane:We'll talk.Heading up to the thirtieth.More office space.
分析:从对话来看,女主阿丽西娅省去了礼貌客套的环节,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有效的言辞。因职场交流注重效率,对于恭维语的需求较少。
结论:从传统观点来看,女性较男性而言更多地使用恭维语。而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她们无需使用恭维语来维持人际关系。在职场中,女性语言有效性增强,男女性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4.1.3 求同准则
原则:求同准则包含一致准则和同情原则。
一致准则:在求同准则的遵守和违背方面,一般来说,女性更倾向于表达与他人一致的观点,即使与别人的观点存在分歧,她们也会尽量采取躲避策略以保全他人的颜面;而男性则倾向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批评甚至反对意见,少有肯定、赞同的评论。他们通过反对、批评、沉默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所在话题的漠视,在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同时,使对方处于弱势地位。
例1:在女二凯琳达向男上司威尔提出辞职。
Kalinda:Will.I'm turning in my notice.This is my two weeks.
Will:I'm not getting into a bidding war.
Kalinda:I'm not asking you to.
Will:We're going to make you head of a department,k.we're going to put you in charge of other investigators.
Kalinda:Look,Will,when you hired me,I told you,when I'm done,I'm done.I'm done.I need to try something else.
分析:凯琳达的语言直截了当,对反对意见的表达与男性的表达方式更为接近。
同情原则:男性较多地使用诅咒语和禁忌语,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但是女性却很少使用此类词语,并能够遵守同情准则。叶斯伯森(1992)指出,女性本能地回避那些粗俗下流的词语.而是选用一些文雅的、掩饰性的、不直接的表达方式。莱考夫(1973)也指出,男性多用强烈的带有诅咒性的惊叹语(如damn)
例1:在一次争夺当事人的事件中,女律师维奥拉因为自己利益受损与片中的另一位女律师戴安发生冲突。
Viola:You are nothing but a conniving bitch.
例2:在第二季中,面临公司重组,在男上司威尔没有按约定把支持票投给女律师戴安时,戴安也使用了禁忌语。
Will:I didn't see the facts.
Diane:Now the facts are important to you?In court,you couldn't give a damn.
分析:在职场中,要求女性更直接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傲骨贤妻》中的女性角色都很有主见,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职场的激烈竞争使女性竞争意识逐渐增强,这是导致女性在跨性别交际中违背求同原则的原因之一。女性使用禁忌语在一集中最多会出现2-3次,设定的语言风格符合职场女性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拥有一定文化涵养的特点。而男性使用禁忌语在一集中最多会出现一次,体现出男性较女性更加注重遵守求同原则,重视对于自己绅士形象的维护。
结论:职场女性多违背求同准则,与男性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更为相似。
4.2 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即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齐默曼和魏安通过研究一些异性之间的交谈后发现,女性往往能够遵守合作原则[10],合作原则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关联准则,竭力将会话进行下去,而男性却较多地使用沉默、少回答或者岔开话题来表示对女性所谈的内容缺乏兴趣,也不给予支持,而这样无疑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或关联准则,因而使会话无法进行下去。弗朗西斯科在调查中发现,在异性会话中男性经常通过违背关联准则,岔开话题来表示对女性所谈内容的不耐烦[11]。
例1:在职场中,女性对男性发言的打断(interruption)现象很普遍。例如男律师威尔在和委托人毕晓普进行商务谈话时,女律师戴安插入对话。
Will:I know.I'll be honest.We had a disagreement ab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firm,and we...we want to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make you happy.
Mr.Bishop:Are we happy?Will:We're getting there.
Will:We're getting there.
Diane:Well,good,because we're here for you.
分析:女律师戴安插入对话。违背关联准则,但其深层含义是想要留住这个大客户。
结论:在职场的一些特定场景中,女性违背合作原则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如要求升职或者吸引客户。通过打断他人的谈话,女性可以直接、快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有利于她们在职场中威望的提升。这一现象与此前学界广泛认为的女性更多的遵守关联准则不同,女性在跨性别交际中对关联准则的违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性语言表达差异缩小的趋势。
4.3 话语量以及话语权
4.3.1 话语权
受两性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影响,男性具有绝对权力,而女性则依附于男性,多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在传统观点中,都是男性掌握话语权。
第二季第18集至23集,阿丽西娅与男性对话时,掌握话语权的会话次数与总会话次数的比例约为90%以上,体现出职场女性对话语权的掌握更加重视。
4.3.2 话语量
在英语单词当中,有不少类似于gossip和chatterbox的词来形容女性的话语量较多,但是实践证明,在大多数生活化的对话中,如社交、聚餐、电视讨论等语境下,男性讨论比较多,话语占用的时间也比较长。
据统计,第二季中出现的120次阿丽西娅与男性会话中,有108次为阿丽西娅掌控话语权。
在话语量和话语权的控制方面,男女话语特征呈现出女性话语量变多、话语权更多受女性控制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男女语言表达的差异在缩小。
4.4 结论
因此,本文通过运用礼貌原则、合作原则、话语量和话语权这几方面分析美剧《傲骨贤妻》的两性对话得出以下结论:
1)职场女性在对话中多次违背损惠准则以及求同准则,并且极少使用恭维语,从礼貌原则这一点看,传统观点中礼貌原则所体现出来的两性语言表达差异在缩小。
2)通过打断他人的谈话,职场女性可以直接、快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特点有利于她们在职场中提升威望。因此从合作原则看,两性语言表达出现趋同,都倾向于打断别人谈话,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及立场。
3)在话语量和话语权的控制方面,男女话语特征呈现出女性话语量变多,女性享有更多话语权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男女语言表达的差异在缩小。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得出与假设不一致的结论:两性语言表达差异不但没有较大差异,反而趋向统一。
5 产生两性差异趋同的原因
5.1 社会环境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女权运动的发展,1848年至1920年这70年以来,美国女性一直致力于争取在国会投票的权利,使得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女性的自信也随之树立起来,这些变化无疑为女性在跨性别交际中赢得了较为平等的对话机会。在本剧中,职场中的男女对话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男女用语较为平等,并没有体现出男强女弱的感情色彩。
5.2 女性的觉醒
18世纪欧洲大陆剧烈的社会变革引发了波及全世界的社会运动,广大女性也积极参与其中。她们受天赋人权思想的启发,将寻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和争取同等的权利实现作为关注的焦点,争取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权利。到了20世纪30年代,女性将关注点转向挖掘导致女性现状的理论根源上,极其关注现存社会制度在塑造两性社会角色中的作用。本剧中职场女性的性格塑造体现了当代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得职场女性与男性在语言表达方面呈现出差异趋同的特点。如剧中女主角阿丽西娅在感情上遭到丈夫背叛时,并没有过多地使用消沉的语言,而是重拾职场女性的身份,她所体现出的语言特征也多与男性语言特征趋同。
5.3 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对语言的使用提出了限定。本文语料来源于《傲骨贤妻》,在这一美剧中使用法律用语较多。基于法律用语的严谨性,男女律师两性语言表达差异较小。同样,剧中角色的设定以及剧情背景无形中已经对语言的特征进行了规范。剧中的角色大多为职场精英,场景的设定也多为工作中的对话,根据行为集团论[12],男性与女性的语言使用均受到职场用语影响,言语行为是集团共同的行为方式之一,而非形成行为集团的核心标准。在职场中更多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别,而非生理性别。在同一行为集团中异性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从而使得男女双方用语的差异不是十分显著,反而趋向同一。
6 跨性别交际建议
本文对英语语言的性别差异进行“语境化”的研究,将两性语言表达差异放在职场这一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分析比较,将剧中台词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定量定性的分析,并对不同的场景所运用的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职场中,两性语言表达的差异并不显著,或是近乎一致,这与以往得出的男女用语存在较大差异的结论相违背。如在礼貌原则方面,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女性会更多地遵守礼貌准则,而从以上材料分析得出,女性多次因追求个人利益而违背这一原则。在合作原则方面,此前学界广泛认为女性更多地遵守这一准则,但在本剧中,女性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多次违背这一准则。在话语量以及话语权方面,男女话语特征呈现出女性话语量变多、话语权更多受女性控制的特点,这与学术界此前的结论不相一致。
疼痛的两性差异 篇5
一、调查方法
我们主要采取问卷抽样调查方法,这是实证研究与调研的一个基本方法。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情境,对不同的法律情境设定了不同的态度,由法律专家先评价各种态度的合理性,然后按照合理性从低到高依次赋值为1,2,3,4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数据统计与分析。比如:如果你在马路上目击了汽车肇事事故,当公安机关请你协助调查,让你指证、辨认肇事者时
A. 敷衍一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2)
B. 推托说没看见,害怕打击报复 (1)
C. 主动配合调查,希望尽快破案 (4)
D. 不得不协助警方(3 )
(二)抽样方案的设计
1.样本的容量
根据公式
n=N*z2*p*(1-p)/[(N-1)d*d+z2*p(1-p)] =N*z2/[4d2 (N-1)+z2]
其中N为目标总体的大小,p为某一题目或多点式题目或者复合题的通过率,d为要达到的精度,z为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置信范围所对应的值。按此公式计算得抽样样本数为350人。
2.抽样方案
综合学校的基本情况,本次研究总的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考虑到学校的男女生比例,我们按照寝室楼的分布进行抽样符合男女比例的科学抽样,因此此次的抽样方案为:
第一,按照男生女生寝室等距抽样。
第二,按照寝室楼的房间总数,和需要抽取的人数。随机抽取一间作为抽样起点,学校寝室楼房间总数为四种,35间,40间,106间,108间。35间与40间近似为第一类,106间与108间近似为第二类。第一类房间数除以17约为2,则组距为2,则在第一第二间的寝室号中抽签抽取一间作为抽样起点,以2为组距类推抽取所有寝室号。同理,第二类寝室组距为6,则在第一间至第六间寝室号中抽签抽取一间作为起点类推抽取所有寝室号。
3.抽样过程
按照上述确定的抽样方案我们实施了问卷的发放,并且进行回收了。在上海某学院发放了289份,收回249份。在某理工大学发放100份,收回99份。在此基础上做数据统计分析,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宝贵的资料。
二、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分析(表1)
(二)法律情感维度的分析
我们对法律情感从性别、专业、院校进行了T经验,结果如下(表2,表3):
统计结果表明,法律情感分数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分数高于男性。
从统计结果看所调查的两个院校在法律情感方面差异不明显。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女性大学生在法律情感维度上得分明显超过男性大学生的原因
根据上文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在法律情感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本文提出两个可能的理论解释,分别为心理学的两性攻击性差异和社会学的两性行为取向不同。
(一)两性攻击性差异分析
所谓心理学的两性攻击性差异,是指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所谓攻击性是指侵害他人的行为。人类的攻击性既包括直接的生理防害,也包括敌对的态度和争吵。在人类历史上,是凡暴力、流血、争权夺势大都少不了男性,人们公认,男性比女性更赋予攻击性。
这一点为许多心理研究证实。较典型的主要有谢尔斯、费斯巴赫、班都拉等人的研究。谢尔斯研究了180名3,4,5岁儿童,让他们个别进入实验室中玩洋娃娃,以洋娃娃代表家庭成员,通过安排洋娃娃使其将内心对家人的感觉表现出来,结果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显著的攻击性,更喜欢进行身体伤害,女孩的攻击性较少。而且经常以语言和其他象征性的形式表现出攻击性。还有一个典型的研究是让男女儿童按动开关电击隔壁房间里的同龄儿童,告诉被试这是为了矫正他的不良行为,隔壁房间里并没有儿童,只有一架受实验者控制的录音机,儿童被试可以随意调节电击的强度和电击时间,每当儿童按动电机开关,隔壁便传来一阵痛苦的叫喊,当然叫喊是从录音机里播放的。结果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按动强度大的开关,并且按动开关实施电击的时间也更长。费斯巴赫(Feshbach,N·D)研究了一年级学生对新生的态度,先让两个儿童结成一组,使之形成一个联盟,然后让第三个儿童加入这个两人联盟,第三者有男性也有女性。测量儿童攻击性的指标分为直接攻击,包括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表情攻击(威吓动作等),间接攻击,包括忽视,回避和拒绝。研究表明,男孩对新来者表现出更多的直接攻击,但只限于对同性。女孩在最初四分钟的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间接攻击,如不闻不问,拒绝和排斥,但这些都是一时的,一旦相互熟悉,两性的攻击差异则不显著。班都拉(Bandura,A)专门研究了儿童的各种模仿行为,他发现,男孩通常比女孩更愿意模仿暴力行为,当给男女孩看充满攻击性的电影时,女孩较少回忆电影中的攻击内容,而男孩则常报告看到的暴力镜头,然而,班都拉的研究并不满足于此,他让男女儿童尽可能多地模仿影片中的暴力镜头,尽量去回忆,谁模仿得好给谁以奖赏,这时男女儿童的暴力行为的差异大大减小了,这说明女孩能记得影片中的攻击情节,只不过不愿意去模仿,女孩比男孩更加不愿意表现或实施自己的攻击性,女孩了解攻击行为,但从不付诸实践。这与大人的惩罚及社会期望有关。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的另一典型表现是犯罪率,在各类刑事案件中,女性的犯罪率远远低于男性,在英国少年男女违法活动的比例为8∶1,前苏联为4%至7%,我国的女犯人大约只占全部违法人数的l0%左右。即使女性犯罪也很少犯有凶杀或伤害罪,而是经常从事小偷、诈骗等非暴力性犯罪。据统计美国费城1958年的杀人犯有621人,其中男性为512人,占82.4%,女性109入,占17.6%,其他国家的比例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这一可能解释在本课题中的验证情况。前文已述,在本测验问卷关于法律情感的测验题目中两性选择比率出现显著差异,下面以其中一题为例来说明此问题。该题题干为:如果你在商场买到了假冒伪劣商品,你找到商家要求退货,但商家拒不退货,态度蛮横,你怎么办?
四个选项及赋值分别为:找媒体曝光(3), 自认倒霉(2),到法院去起诉(4),干脆找朋友揍他们一顿,解解气(1),男性四选项有效选择比率分别为42%,8%,33%,9.2%,女性四选项有效选择比率分别为37.2%,12.4%,44.6%,1.4%,我们可以看出在“自认倒霉”这一选项上女性选择比率明显超过男性,而在“干脆找朋友揍他们一顿,解解气”这一选项上男性选择比率明显超过女性,这两个差异是符合男性比女性攻击性更强这一解释的。因为男性比女性攻击性强,因此在遇到上述情景时,男性比女性更多地选择武力捍卫正当权益、更少地选择自认倒霉。
与此类似,有些相关测试题目的选项中女性选择比率显著超过男性,是因为男性攻击性更强,更倾向于批判社会主流观点,而女性更温和,更倾向于维护社会主流观点。
(二)社会学的两性行为取向不同
所谓社会学的两性行为取向不同,主要是指男性的社会行为中更多的体现目的理性,女性的社会行为中更多的体现价值理性。根据马克思 韦伯的观点,社会行为可以由下列因素决定:(1)目的理性的因素,此时,行为者预期外界事物的变化和他人的行为,并利用这种预期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实现自己当作成就所追求的、经过权衡的理性目的;(2)价值理性的因素,此时,行为者自觉地和纯粹地信仰某一特定行为固有的绝对价值(例如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任何其他性质的绝对价值),而不考虑能否取得成就;(3)感情因素,尤其是情绪因素: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感觉状况决定的社会行为;(4)传统因素:由熟悉的习惯决定的社会行为。
纯粹的价值理性行为,指的是行为者无视可以预见的后果,而仅仅为了实现自己对义务、尊严、美、宗教训示、崇敬或者任何其他一种“事物”重要性的信念而采取的行动。根据我们使用的术语含义,价值理性行为总是行为者按照他认为是向自己提出的“信条”或“要求”而采取的行为。所以,只要人的行为以这样的要求为方向,我们就把它称为价值理性行为。目的理性行为指的是,行为者以目的、手段和附带后果为指向,并同时在手段与目的、目的与附带后果,以及最后在各种可能的目的之间作出合乎理性的权衡,然后据此而采取的行动。若行为者在相互竞争和冲突的目的与后果之间作选择时,以价值理性为取向,则此时的行为只有在手段上是目的理性的。当然,行为者也可能不考虑以“信条”或“要求”为指南的价值理性,而简单地把相互竞争和冲突的各种目的,当成给定的主观需求,并经过有意识的权衡,排出它们的轻重缓急顺序;然后,他的行为便以此为取向,按顺序尽可能地满足这些需求(“边际效用”原则)。因此,行为的价值理性取向和目的理性取向之间,可能存在不同性质的联系。然而,从目的理性的立场出发,价值理性总是非理性的,而且,价值理性越是把当作行为指南的价值提升到绝对的高度,它就越是非理性的,因为价值理性越是无条件地考虑行为的固有价值(如纯粹的意义、美、绝对的善、绝对的义务),它就越不顾及行为的后果。但是,绝对的目的理性行为,本质上也仅仅是一种假设出来的边界情况。
这一可能解释在本课题中的验证情况。以其中一题为例,该题题干为:你购物或吃饭后,是否主动索要发票?四个选项及赋值分别为索要,这是督促经营者纳税的行为,有利于国家税收(4);索要,这是对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保障(3);不要,发票对我没用(1);不要,每次索要发票太麻烦(2)。男性四选项有效选择比率分别为25%,50%,14.5%,6.6%,女性四选项有效选择比率分别为32.5%,45.5%,9.4%,8.6%,我们可以看出在“索要,这是督促经营者纳税的行为,有利于国家税收”这一选项上女性选择比率明显超过男性,而在“索要,这是对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保障”、“不要,每次索要发票太麻烦”这两个选项上男性选择比率明显超过女性,这两个差异是符合男性倾向于目的理性,女性倾向于价值理性这一解释的。因为女性更倾向于价值理性,更多地把依法纳税视为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更倾向于索要发票,以督促经营者依法纳税,促进国家税收;因为男性更倾向于目的理性,更多的考虑索要发票对自己个人的好处,以及得到这种好处所付出代价的大小,因此男性选择索要发票,更多的是基于保存发票作为证据,以有利于将来可能的维权,而非督促经营者依法纳税,促进国家税收;因为男性更倾向于目的理性,更多的考虑索要发票对自己个人的好处,以及得到这种好处所付出代价的大小,因此当觉得发票对自己没有用处时,更多的选择不索要。
与此类似,有些相关测试题目的选项中男性选择比率之所以显著超过女性,有些选项中女性选择比率之所以显著超过男性,是因为男性更多的倾向于目的理性,综合考虑采取某项社会行为的手段、目的、附带后果,并在各种可能的目的之间作出合乎理性的权衡,然后据此而采取行动。而女性更多的倾向于价值理性,一旦认为某项社会行为符合内心尊崇的价值,就去行动,而较少考虑该项行动的可行性及可以预见的后果。综上,本文认为测验题目中相当题目选项的两性选择比率差别证实了男性行为更倾向于目的理性、女性行为更倾向于价值理性这一可能的解释。
参考文献
[1][美]Lewis R.Aiken著,张厚桀译.心理问卷与调查表——民意调查与人格评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刘翔平,葛鲁嘉.男女差异心理学[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
【疼痛的两性差异】推荐阅读:
两性差异09-26
两性教育10-01
两性关系论文08-19
两性知识:排卵期10-15
两性知识:现代男人为何甘当家庭煮夫06-29
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说明书10-14
疼痛科疼痛的标准07-09
疼痛的青春07-14
生命的疼痛作文10-21
分娩的疼痛护理干预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