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2024-08-22

疼痛管理的重要性(精选7篇)

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篇1

疼痛是一项值得关注和监测的生命体征。如果疼痛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近年来,多种关于疼痛治疗的药物与措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创伤患者的疼痛处理仍是疼痛管理的薄弱环节,未缓解的疼痛仍普遍存在。有研究认为,其关键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疼痛管理体系。护士作为疼痛管理中的主要成员,其认识水平、专业技能对疼痛管理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国外研究提示,疼痛相关教育能提高护士疼痛管理的知识和态度,有效帮助患者控制疼痛[2]。国内相关研究与报道较为鲜见。本研究从我院急诊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现状入手,构建并实施创伤疼痛管理的培训模式,并通过相关指标的检验来评价疼痛管理教育培训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护士60名,其中女54名,男6名,年龄22~38岁,毕业于14所护理医学院校,均为大专或以上学历,在急诊科工作的时间至少一年。

1.2 调查方法

1.2.1 评价工具

将60名护士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其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识。问卷取自美国护理杂志发表的医务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问答上的20个题目,陈素娟等[3]已对其进行翻译和回译,重测信度r=0.83。具体项目及正确答案见表1。表中项目1、2、3、6、8、11、12测定的是对疼痛评估的认识;项目7、10、14、16、20测定的是对疼痛治疗的态度;项目4、5、9、13、15、17、18、19测定的是止痛方法的认识。

1.2.2 问卷组织

问卷采取集中发放的形式,调查前说明目的,并指导回答方式。两组护士采取完全相同的调查问卷,在统一的时间、地点答题并收回。分别计算两组护士在3个统计方面的答对率,并比较答对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1.2.3 疼痛管理培训

组织医院麻醉科主任、护理部主任、各外科科室护士长针对创伤性疼痛管理理念,构建创伤性疼痛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内容及方案。具体包括:创伤性疼痛的基础知识,如概念、病理生理、对患者的影响等;疼痛的评估方法,如视觉模拟评分法、脸谱法等;目前常用镇痛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副作用等;各种非药物性的镇痛方法,如改变体位、深呼吸、听音乐、按摩病变部位等;以及对待患者疼痛主诉的安抚方式和交流技巧等。安排具有规范化疼痛管理专业知识的麻醉医师及高年资护士作为授课教员,制定学习计划时间表,采取多媒体授课、操作演示、自由讨论等培训形式。培训对象为研究组内人员;对照组人员不参与。

1.2.4 培训后评估

经过为期14 d的培训后,两组人员再次接受问卷调查,内容和组织形式与培训前相同。收回问卷后再次分别计算两组人员在3个统计方面的答对率,比较其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计算对照组人员的重测可信率。分别安排两组人员在急诊值班,专门负责接诊有急诊清创指征的患者,并进行清创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重点观察伤情及严重程度相似的患者经由两组不同的护理人员处理后,疼痛的VAS评分情况、心理状况、镇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者有无统计学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分组根据Excel软件的RANDOM函数功能产生随机表,将入选对象分组;入选对象分组后在年龄、学历、以往是否接受过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有无参与清创手术的经历,经过统计学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均经SPSS18.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处理完成。

2 结果

2.1 培训前两组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掌握情况

在培训前,两组护士对疼痛管理的三个方面知识的答对率不高,均徘徊于30%左右,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培训后两组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掌握情况

经过规范化疼痛管理培训后,研究组护士的答对率较培训前明显上升,正确率达60%以上;而对照组护士的答对率与培训前基本相当(重测可信率r=0.68,P<0.001),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镇痛效果及心理反应

由经过规范化疼痛管理培训的护士进行接诊、分管的患者,其在清创术后的VAS评分、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例数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

2.4 不良反应

两组护士分管患者中各有2例患者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停药后症状消失;其余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受试者均未见成瘾情况发生。

3 讨论

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疼痛不但会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造成大量炎性介质异常释放,导致机体康复延迟,更会使患者出现惊恐、焦虑、压抑、紧张等不良情绪反应,导致患者对治疗和预后失去信心,极大地影响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产生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康复[4]。

进行规范化疼痛管理的教育培训,能明显改善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水平,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评分及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国外对创伤疼痛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强调对创伤患者的疼痛控制应贯穿整个救治过程,包括院前阶段、早期医院阶段(在急诊室的初步评估和处理)以及手术和术后康复阶段。研究表明[5],对急性疼痛的充分控制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创伤,目前国外疼痛教育已成为医学生和护理学生在校教育的课程之一,其中创伤疼痛作为急性疼痛的代表,也设立了专门的授课内容。这是因为教育培训能改变护士对待患者疼痛的态度,而态度是疼痛评估及管理的关键成分,护士对疼痛认知、评估及其控制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对疼痛的有效管理[6]。护士作为与患者最密切接触的专业人员,在疼痛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护士不相信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对疼痛评估不充分、疼痛评估工具使用不恰当、评估记录不完善,均将直接影响护士对患者疼痛的干预行为,最终导致疼痛控制不全。因此,必须对护士进行疼痛知识的规范化培训,提高其对疼痛管理的认识,改变不正确的疼痛态度与认知,从而让护士真正成为患者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止痛措施的具体落实者、其他专业人员的协作者、疼痛患者及家属的教育者、指导者和权益的维护者。

摘要:目的:确定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对护士创伤性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本研究的60名护士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采用《疼痛管理知识调查表》评估其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现状;构建创伤性疼痛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方案,对研究组护士进行培训,对照组护士不参与。2周后再次对两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安排其在急诊接诊伤情及严重程度相似的患者,评估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情况以及心理状况,并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疼痛规范化管理培训,研究组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护士所分管患者清创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可促进急诊护士对创伤性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改变护理态度,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关键词:急诊,急性创伤,疼痛,疼痛管理,疼痛教育,护理

参考文献

[1]赵继军.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2):188.

[2]Simpson K,Kautzman L,Dodd S.The Effects of a Pain Management Education Program on the Knowledge Level and Attitudes of Clinical Staff[J].Pain Management Nursing,2002,3(3):87-93.

[3]陈素娟,冯金娥.本科实习护生疼痛管理知识认知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6B):12-14.

[4]詹雪,王君慧,汪晖,等.疼痛教育对肺癌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24):14-15.

[5]Berben SA,Meijs TH.Pain prevalence and pain relief in trauma patients in the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J].Injury Int J Care Injured,2008,39:578-585.

[6]Mrozek JE,Werner JS.Nurses′attitudes toward pain,pain assessment,and p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J].Pain Management Nursing,2001,2(4):154-162.

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篇2

1 我国疼痛诊疗现状

慢性疼痛是人们就医最常见的原因, 在发达国家近20%的人遭受慢性疼痛的折磨。21世纪初, 美国106次国会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定为“疼痛研究的十年”。世界疼痛医学必将全面加速发展, 这充分显示疼痛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我国临床疼痛诊疗工作起步较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一些二级以上的医院才陆续成立疼痛诊疗科室。经过20几年的努力探索, 具有中国特色的疼痛专科或疼痛诊疗中心在全国各大医院先后建立, 疼痛医学逐渐发展成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 全国有十余万从事疼痛诊疗的专业技术人员, 千余个医疗单位成立疼痛诊疗专科, 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下属有10个疼痛诊疗中心[1]。

疼痛医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它与多学科关系紧密、相互渗透, 涉及的医学领域广泛、疾病种类繁多。目前, 从事疼痛性疾病诊疗的学科众多, 有麻醉科、神经内外科、骨科、康复科、风湿免疫科等。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的疼痛科或疼痛门诊的诊疗、管理和科研活动主要由麻醉科医师负责。根据北京地区2006年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共有疼痛诊疗机构47家, 其中42家为麻醉科创办并属麻醉科管理, 1家独立建科, 2家由康复科和麻醉科共同管理, 2家由外科管理。90%的慢性疼痛诊疗由麻醉科完成, 麻醉科医师占从事慢性疼痛诊疗总人数的93%。我院作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第八疼痛诊疗中心, 也一直属麻醉科管理, 并由1位麻醉科副主任负责临床疼痛诊疗的日常工作, 3位高年资主治医师相对固定在疼痛科, 其他人员主要为麻醉科低年资住院医师定期轮转。疼痛诊疗开展的项目以神经阻滞为主, 包括药物、物理、介入、手术和中医等方法的综合治疗。

2 疼痛科独立建科的背景

长期以来, 疼痛患者散落在骨科、神经内外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 难以从整体上进行慢性疼痛的规范化诊治, 使众多慢性疼痛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疼痛治疗无专科准入制度, 人人均可诊治疼痛, 临床疼痛诊疗医师水平参差不齐, 诊疗质量难以保证, 医疗事故及纠纷频发。同时, 随着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 一些不易解决的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由于疼痛科医师来自麻醉科、康复科等相关学科, 他们一方面要付出精力研究疼痛医学相关知识, 做好疼痛临床诊疗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应付本专业的职务晋升、考试、考核。由于疼痛医学专业无正式的医疗编制, 造成晋升、晋级专业不对口, 科研课题申报无独立领域, 专业队伍不稳定, 学科建设无法开展。基于以上背景, 卫生部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做出疼痛科独立建科的决定。

3 疼痛科独立建科后面临的挑战

当前, 我国主要由麻醉科管理的疼痛诊疗模式, 其学科定位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模式相似。疼痛医学在欧美国家并不是独立的医学二级临床学科, 而是三级的亚临床专业, 包括麻醉科学下的疼痛治疗亚专业、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下的疼痛治疗亚专业及精神-神经科学下的疼痛治疗亚专业。我国把疼痛诊疗学定位为一级诊疗科目、二级临床学科, 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现代疼痛学诊疗体系, 将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3.1 疼痛科独立建科能否保证经济收入

卫生部227号文件规定二级以上医院成立独立的疼痛科, 但目前有的医院于每周1~2个半天开放疼痛门诊, 其就诊患者寥寥无几。我院作为中华疼痛分会第八中心, 现有病床15张, 周一到周六全天开放门诊, 每天门诊人数约70人次, 即使如此, 疼痛科医务人员的奖金和收入仍较低。据调查, 目前许多疼痛科医师的奖金和麻醉科统一核算, 如果疼痛科独立建科, 面临能否保证经济收入的问题。

3.2 如何解决疼痛患者的诊疗问题

疼痛科独立建科可引导众多疼痛患者到疼痛科诊治, 但目前许多医院并无疼痛科。按照卫生部文件规定, 如果疼痛科医师实行准入制度, 即疼痛科医师必须固定从事疼痛诊疗, 不能再进行临床麻醉工作。由麻醉科开展的疼痛门诊可能因“不合法”而关闭, 或从事疼痛治疗的麻醉科医师因不愿放弃临床麻醉而不再进行疼痛诊疗, 这可能会使一大批从事实际疼痛诊疗工作的技术骨干流失。

3.3 疼痛科诊疗范围的界定

卫生部文件规定疼痛科诊疗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 但许多专家对疼痛科的诊疗范围存有疑虑。由于疼痛学的复杂性, 很多种疼痛在各个学科之间无法进行清楚的界定, 难免造成相关科室的分工不明, 这样必将产生资源浪费现象。如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慢性疼痛患者, 可在骨科、康复科、中医科、理疗科和疼痛科接受诊疗, 如果不能很好地界定各科室的收住和治疗指征, 各科互相抢患者, 必将引起相关科室间的矛盾, 最终损害疼痛患者的利益。

3.4 疼痛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疼痛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大多数从事疼痛诊疗的医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目前以穿刺和微创治疗为主的疼痛科医师多来自麻醉科, 他们具备麻醉科住院医师所有的麻醉技能, 包括疼痛治疗、监测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如果疼痛科独立建科后, 麻醉科不再进行疼痛诊疗, 麻醉医师对慢性疼痛诊疗缺乏基本认识的实际情况, 势必与文件中对疼痛科人员资质的要求发生冲突。同时, 目前采用的疼痛治疗技术更多是在麻醉技术基础上形成的, 疼痛科医师首先要经过麻醉科培训, 然后才能成为专业的疼痛医师, 若独立建科, 疼痛科医师就会失去在麻醉科接受培训的机会。

当前, 高等医学教育中只有本科麻醉学专业才开展疼痛诊疗医学教学, 而一般本科生仅设2节疼痛学课程, 故可以说临床医学毕业生所掌握的疼痛知识相当少, 同时所有研究疼痛科诊疗的研究生均挂在麻醉科名下。大多数疼痛科专科医师培训根据“3+X”模式, 即前3年进行临床麻醉的相关培训, 后2~4年进行疼痛专科的相关培训。以上情况说明, 疼痛科和麻醉科有密切的联系, 疼痛医学目前尚无独立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因此, 疼痛科独立建科后, 可能暂时面临人才培养的真空时期。

4 对策

4.1 建立和完善疼痛医学教学体系

疼痛科已被卫生部批准为一级诊疗科目, 目前, 以韩济生院士为首的中华疼痛分会正努力申请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设置疼痛学专科 (二级学科)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可在有条件的医学院设立疼痛专业, 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学习系统的疼痛学专业知识, 毕业后经过2~3年的实践和培养, 达到疼痛科专科医师的水平。如2006年广东医学院率先开设了四年制疼痛学本科专业, 专门培养疼痛学人才, 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目前有麻醉学专业的院校, 可在麻醉学专业中设立疼痛学本科专业, 在第四年定向向疼痛专业分流部分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可通过选修或必修疼痛学课程, 在大学期间掌握一定的疼痛治疗知识, 如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开始开设疼痛学选修课, 共18学时, 取得良好的效果[2]。同时争取尽早建立疼痛学硕士点和博士点, 通过培养本学科高级人才, 使疼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上一个新的台阶。

4.2 加强疼痛学科内涵建设和人才管理

4.2.1 建立疼痛科医师准入和建科准入制度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是任何一个学科发展的生命和核心。目前疼痛科医师来自临床各科, 准入制度的缺失造成疼痛科医师水平参差不齐,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难以保证。可学习美国专科医师管理办法, 建立疼痛科医师准入制度、疼痛科建科准入制度。具体规定疼痛科建立、疼痛诊疗医师准入标准, 统一考核, 持证上岗。

4.2.2 制订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疼痛诊疗相关指南

目前,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分别于2007年9月和2008年年初出版了疼痛医学《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表明疼痛学科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规范。但必须进一步细化指南的各项内容, 如头面痛的诊疗指南、各种介入治疗技术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射频热凝术) 的诊疗指南, 只有让疼痛医师做到有法可依, 才能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疗质量。

4.2.3 严格疼痛科医师考核制度

卫生部考试中心已将疼痛科晋升考试纳入常规管理中, 即疼痛科医师晋升初、中级和高级职称, 必需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同时, 中华疼痛学会也可学习美国, 对疼痛科医师定期进行考核, 以5年为一个周期, 规定一个周期内医师必需完成的临床工作量、参加培训的时间及必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 以此作为换证的必要条件。

4.3 加强对临床疼痛专科医师的培训, 构建良好的疼痛医学继续教育体系

在中华疼痛学会领导下, 依托下属的10个疼痛诊疗中心, 各地已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及学术研讨班。这些措施对提高疼痛医师临床水平、规范疼痛科临床医疗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但仍需制定疼痛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可从包括麻醉科在内的临床各科住院医师或具有医学背景的硕士生中, 培养有志于疼痛治疗的疼痛专科医师, 计划通过3~5年的正规化疼痛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 使其成为合格的疼痛专科医师。

同时, 对现在从事疼痛工作的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对于各级专业人员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教学和科研要求均进行具体的规定和考评, 并记入档案且与个人专业职称晋升和评聘挂钩, 以保证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4.4 继续依托麻醉科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支持

由于历史和学科交叉的关系, 疼痛科虽已由卫生部发文独立建科, 但仍与麻醉科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学科的建立与确认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 使疼痛科完全从麻醉科独立出来, 可能得不偿失。故目前各方面还不成熟的疼痛科, 可在麻醉科的领导下, 依托麻醉学科, 逐渐培养本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金生, 高崇荣, 卢振和, 等.浅谈疼痛医学教育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 3) :62~64.

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篇3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8例为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本地农村基层医院住院的已明确诊断的疼痛患者, 其中男136例, 女132例, 年龄10~82岁;疾病种类:胆石症74例, 尿石症61例, 胃癌、结肠癌、宫颈癌58例, 其他 (骨折术后、腹部外科术后、妇产科术后等) 75例;住院天数:最长35d, 最短3d, 平均11.52d。轻度疼痛12例, 中度疼痛97例, 重度疼痛159例。

1.2 方法

1.2.1 疼痛的评估方法

考虑到农村患者的认知能力, 我们采用WHO分类方法将疼痛程度分为4级, 由护士在查房时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生理反应、客观表现评估疼痛等级。

0级:无痛。1级 (轻度疼痛) :有疼痛感, 但不严重, 可以忍受, 睡眠不受影响。2级 (中度疼痛) :疼痛明显, 不能忍受, 睡眠受到干扰, 要求用止痛药。3级 (重度疼痛) :疼痛剧烈, 不能忍受, 睡眠严重受干扰, 需要用止痛药。

同时, 我们按疼痛性质将疼痛分为2类。钝痛:酸痛、胀痛、闷痛;锐痛:刺痛、切割痛、绞痛、钻顶样痛、灼痛、撕裂痛等。

评估结果分别以数字分级方式记录疼痛等级, 以W、D、R三个字母分别代表疼痛性质分类中的无痛、钝痛、锐痛。根据疼痛评估结果确定评估时间和次数, 要求疼痛初始、止痛治疗前后都要有评估记录。判断疼痛是否缓解采用WHO疼痛分级:0级为完全缓解;1级为部分缓解;2级为轻度缓解;3级为无效。

1.2.2 疼痛量表设计

在每一位新入院疼痛患者的普通体温单上, 将体温单呼吸曲线下面的最下4行列出, 自下至上分别代表疼痛程度分级中的0~3级, 以拼音字母W、D、R记录疼痛性质。将查房时获得的疼痛患者的疼痛信息按疼痛分级、分类、时间记录在体温单上, 把相邻两个时间段的结果用蓝线连结成曲线, 与同一时间段内的其他四测数据变化结果共同组成患者的疼痛量表。

2 结果

本组268例疼痛患者疼痛初始量化分级平均为2.55级。经规范止痛治疗后, 疼痛量化分级:24h平均为0.57级、48h平均为0.34级、72h平均为0.24级、一周后平均为0.15级。重度疼痛止痛处理后30min量化分级为0.83级。24h疼痛缓解率:完全缓解142例, 占52.99%;部分缓解102例;轻度缓解21例;无效3例。

3 讨论

3.1 设置疼痛量表的意义

疼痛被称为人体第五生命体征, 发作时常伴有内分泌、代谢、免疫和精神——心理改变, 同时引起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机体内环境的异常反应。我们把疼痛的分级、分类以及同一时间内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 在体温单上量化后表现出来, 形成疼痛量表, 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患者疼痛情况以及伴随的其他生命体征变化, 以便医师采取积极措施控制疼痛, 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 克服目前对疼痛患者病情评估困难、随意性过大和护理管理盲目性过强等问题。疼痛量表的应用为疼痛患者特别是慢性疼痛患者建立了一个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平台, 明确了护士在疼痛控制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护士直观、有序、高效地管理疼痛患者, 为医师控制患者疼痛和护士评估止痛效果提供良好的依据。

3.2 疼痛量表在疼痛患者中的应用

在疼痛患者的疼痛控制过程中, 护士通过疼痛量表管理平台直接获得疼痛患者的即时疼痛状况并进行护理干预。对手术后、创伤和其他非癌性疼痛, 当疼痛程度≤1级时, 护士可以选择权限范围以内的方法止痛, 如心理护理、促进舒适、健康教育等, 也可以报告医师;当疼痛程度≥2级时, 护士应该报告医师使用有效止痛药并评估用药后的止痛效果[1,2]。从本组资料统计结果显示, 268例疼痛患者入院疼痛初始量化分级平均为2.55级, 患者疼痛级度大。经规范化止痛治疗和护理管理后24h疼痛评估分级逐渐降低, 其中对轻度缓解和未缓解的疼痛患者, 予重新分析、评估, 调整止痛方案以后72h重新评估疼痛分级下降, 获得满意的止痛效果。

3.3 疼痛量表的护理管理

疼痛量表的护理管理重点主要体现在疼痛护理评估、疼痛量表绘制和疼痛护理措施落实三个方面:

3.3.1 疼痛护理评估

我们采用WHO疼痛程度分类方法作为疼痛量表的评估工具。护士在查房时根据患者主诉和生理反应、客观表现量化评估疼痛等级, 对疼痛的强度、性质、开始发作和持续时间做详细记录, 制作疼痛量表。对顽固性疼痛和爆发痛由科主任、经管医师、护士长及时召开疼痛病例讨论会重新分析评估, 依据疼痛评估结果进一步调整止痛用药方案, 止痛干预后30min开始连续追踪评价效果, 直至疼痛完全缓解。

3.3.2 疼痛量表绘制

将疼痛评估结果量化, 记录在疼痛评估单上, 绘制出疼痛量化曲线, 与传统的文字记录相比, 减少了文字记录与翻阅文字的烦恼, 并能准确系统、动态显示疼痛变化, 给人以直观、明了的视觉效果。

3.3.3 疼痛护理措施落实

(1) 及时建立疼痛评估记录单, 定时记录疼痛评估结果, 并将信息反馈到主治医师或值班医师; (2) 严密观察止痛用药效果, 处理不良反应, 及时评价疼痛缓解情况; (3) 将疼痛纳入各班次护士床边交接内容, 包括询问患者疼痛程度及缓解情况并作出准确评价; (4) 护士长或责任护士每日早交班后带领全体护士进行护理查房, 各班记录是否详细、到位; (5) 患者出院时疼痛资料与病历一起归档保存。

参考文献

[1]张娅男, 张晓明.住院老年人的疼痛评估[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8) :587.

小动物手术期间的疼痛管理 篇4

1 如何选择最佳的镇痛药

1.1 α2-增效剂

常见的有右旋美托嘧啶、美托嘧啶、甲苯噻嗪、罗米非定。有可靠的镇静和止痛作用, 镇静作用长于止痛作用, 肌肉松弛效果良好, 有多种使用途径并能增强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减少吸入麻醉药的使用, 在术前、术中、术后均可使用。副作用为对心血管影响比较大, 会引起心传到阻滞, 心动过缓, 血压下降 (异氟烷吸入麻醉时血压会恢复正常) , 血管收缩, 呼吸抑制等。由于这些药物有较强的心肺功能抑制作用, 所以手术期间一般用于年经健康的犬猫。

1.2 阿片类

选择此类药物进行镇痛, 须在术前进行选择, 且在整个手术全程只使用一种阿片类镇痛药。常见的有吗啡、芬太尼、氧吗啡酮。镇痛效果明显, 对心血管影响较小, 可节约麻醉剂和使用途径多样。缺点为有时引起呕吐, 吸收规律难以确定, 起效时间长, 价格昂贵。

1.3 非甾体类抗炎药

常见的有卡洛芬、美洛昔康、美沙酮。有镇痛、抗炎、退烧的作用, 可用于慢性疼痛, 目前是急性疼痛的唯一治疗药物, 不会引起精神沉郁和免疫抑制。大多数不用在手术进行当中, 因为其有肾毒性和引起胃肠溃疡和抗凝血, 有些对猫有毒性。所以此类药物不用于严重脱水、失血, 电解质混乱, 胃肠、肝肾功能不全或则血液凝固不良的犬猫。

2 术前疼痛管理

2.1 全身镇痛

术前疼痛管理旨在减少疼痛、焦虑、使动物安静和肌肉松弛, 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和其产生的副作用, 术前给予止痛剂比手术中给予止痛剂效果要好。下表2列出了主要几种镇痛药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α2-增效剂在术前用药要小心护理, 其有镇静和镇痛作用, 与阿片类合用可以加强阿片类的镇痛作用。阿片类用药注意效用和持续时间, 表中所列的几种阿片类药物使用后可持续镇痛3~4h, 吗啡和氧吗啡酮可用于中度到重度疼痛的镇痛, 吗啡的使用注意防止滥用和出现依赖性问题。

2.2 局部镇痛

局部镇痛和局部麻醉在术前使用效果更好, 可以减少麻醉功能维持时间过后的疼痛程度和麻醉剂的使用量。有几种控制疼痛的局部麻醉术, 包括硬模外麻醉、环状麻醉、苯丙胺封闭、局部浸润、臂神经丛阻滞、局部麻醉、肋间神经阻滞、胸膜间神经阻滞等。一般在关节切开, 眼球摘除, 胸廓切开, 截肢和耳道切除时使用较多。对于局部操作, 伤口灌注和局部浸润是最简单的麻醉和镇痛技术, 但对于污染创来说作用效果差。硬膜外镇痛适用于手术中的高危病例、手术期间的镇痛、剖腹产、前肢和后肢手术, 操作简单, 但注意做好消毒和不用于低血容量动物, 不与阿片类药物同时使用。

3 术中疼痛管理

手术当中进行疼痛管理主要进行CRI, 用药如下表3。

注:CRI指以恒定速度输液

4 术后疼痛管理

癌性疼痛规范管理的现状与展望 篇5

1 癌痛评估

癌性疼痛的准确评估是有效治疗癌痛的第一步, 评估的内容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和频率, 但主要是针对癌痛程度进行评估。

1.1 评估原则

依据患者的主诉, 对患者的感知、生理行为反应和对疼痛的认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 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支持治疗;选择简单易行、适当的评估方法动态地进行疼痛评估;评估过程不仅在治疗前进行, 也用于治疗期和治疗后[4]。

1.2 评估标准

应用NRS评分方法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分值为0~10分, 其中0分表示无痛, 10分则表示剧痛, 可以由患者自己根据自身疼痛情况选择一个数字, 或由医护人员根据询问的情况来协助患者选择数字来表示, 1~4分代表轻度疼痛, 5~6分代表中度疼痛, 7~10分代表重度疼痛[5]。

1.3 评估方法

癌性疼痛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自我评估、行为评估、生理变化这3种测试方法, 其中自我评估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最敏感的方法[6]。具体方法为:划一条直线, 长度一般为10 mm, 一端代表无痛, 而另一端则代表剧痛, 让患者在线上最能反映自身疼痛程度的位置划一条交叉线, 通过计数初步可以认为这是患者自我评估的疼痛值, 对于这种方法, 有研究表明, 垂直图示法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7]。在治疗过程中, 对于语言表达困难的患者, 如小孩, 老人, 语言不通的患者, 医护人员可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的变化, 对照《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来评估。

2 癌痛治疗

2.1 药物治疗

2.1.1 给药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三阶梯止痛方案是目前癌痛药物治疗的基本准则[8]。第1阶梯:非阿片类镇痛剂;第2阶梯:若第1阶梯药物不能缓解, 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弱阿片类镇痛剂;第3阶梯:若疼痛仍剧烈, 则使用强阿片类镇痛剂。给药应从小剂量开始, 尽量口服, 最后才考虑注射。同时依照药物的半衰期及时给药也至关重要, 并尽可能于痛前给药。另外, 临床药师也有必要参与到癌痛药物治疗的管理中来, 可以提高患者对用药的依从性, 提高控制癌痛的效率。临床药师对止痛药进行管理, 能够指导止痛药物的科学化利用, 有效防止止痛药物的滥用, 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2.1.2 给药途径

主要包括口服、皮下或静脉注射、经皮肤吸收、患者自控镇痛等方法。对于那些持续剧烈疼痛且肌内注射止痛无效的临终患者, 可以安置静脉镇痛泵给予持续镇痛, 从而使疼痛降至最低程度, 该种方法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9]。

2.2 非药物治疗

这类治疗包括神经破坏疗法、神经阻滞、音乐疗法、暗示疗法、放松止痛法和物理止痛法等治疗方法。这其中还包括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 在患者入院、术前准备、手术回房时, 责任护士和管床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宣教, 也可以在病房张贴一些彩色镇痛图画等等。请一些治愈的癌症患者现身说法, 为患者增强战胜癌痛的信心, 暗示其进行自身调节, 调动患者最好的状态来战胜癌痛。根据患者自身喜好, 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瑜伽或太极拳来放松身体, 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可以通过刺激周围皮肤和穴位来止痛, 或者采用温度刺激, 用热水袋热敷疼痛部位来缓解疼痛。

3 癌痛管理现状

疼痛研究发生过两次转变:一是从疼痛控制转为疼痛管理, 二是参与疼痛管理的专业人员, 从以麻醉医师参与为主的治疗模式, 转变为以护士为主体的治疗管理模式, 现在护士不仅成为患者疼痛的主要评估者、镇痛治疗的主要实施者, 更是患者个人及家属的主要指导者, 在疼痛规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10]。由于新的理念、药物和技术不断显现并应用于临床, 理论上来讲, 目前几乎80%~85%的癌痛都应该可以通过相应的药物治疗有效地控制疼痛[11]。然而在许多的国内外相关报道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目前仍然有非常多的癌症患者的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12]。癌性疼痛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困扰,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解决这类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疼痛规范管理模式, 而不仅仅只是发展镇痛药物和技术, 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关的工作指南和规章制度, 加强非药物镇痛的学习和运用, 经济合理地减缓癌症患者的疼痛。

4 存在的问题

4.1 护理人员方面

护士对癌症疼痛重视不够, 往往认为癌症患者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认为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必经之路, 疼痛甚至被视为是正常的, 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疼痛对癌症患者的危害, 消极的护理态度也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癌痛知识的普及力度严重不足也导致大量的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癌痛知识, 癌痛知识的缺乏是癌性疼痛规范管理实施的重要障碍, 因此护理人员的癌痛护理管理知识水平急待提高和改善。护理人员往往对癌性疼痛严重程度估计不足, 有调查显示, 护理人员对癌症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往往低于患者的自身感受, 患者的疼痛程度往往比护理人员的评估值严重很多, 并且也仅仅只有少数护士能够熟练应用疼痛评估方法[13,14]。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在对癌症疼痛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也严重不足, 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最为密切, 是给癌症患者提供癌痛知识的首席教育指导者, 但是由于繁忙的临床工作, 加之对疼痛的重视不够, 常常导致护理人员对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疼痛宣传教育不够, 导致患者及家属癌痛知识匮乏, 这对癌性疼痛的有效控制也极为不利。

4.2 患者及家属方面

患者和家属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对癌疼知识的缺乏, 常常认为癌痛是正常现象, 能忍则忍, 所以他们在对医护人员叙述疼痛时, 往往不能提供准确而全面的信息, 同时部分患者经常没有按时按量服用止痛药物, 对服药原则存在误区。有调查显示, 患者普遍认为止痛药物具有上瘾性, 随止痛治疗时间延长会加大止痛药的剂量, 从而担心止痛药物成瘾而自行停药[15]。也有患者担心费用而停药。可见, 加强对癌症患者的疼痛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4.3 医学人文思想缺失

近年来, 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却反而凸显出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术至上的误区。医生给予患者的治疗应该是双方面的, 既有身体疾病的治疗, 又同时伴有心灵创伤的抚慰[16]。因此, 所有的医疗都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 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同时让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到计划的制定中, 共同制定科学的方案。在癌症治疗的临终关怀中, 癌性疼痛规范诊治目标应该凸显医学人本思想, 重点在于对临终癌症患者疼痛的控制和情绪支持, 以及对家属的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了解死亡, 接受死亡, 让他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5 展望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癌症患者的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规范的癌痛管理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在加快研制新型药物保证癌痛患者规范治疗的同时, 更应重视综合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这可以有效降低止痛药的使用量, 从而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目前, 临床上非药物相关辅助治疗的研究和应用较少, 缺乏循证医学的科学依据。今后癌痛治疗应重视非药物干预, 并应加大临床试验力度, 为其进一步推广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加快癌痛评估方法的研发, 制定适合国情的评估方法[17];注重医护人员癌痛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鼓励跨学科癌性疼痛规范管理团队, 重视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在癌疼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提高医护人员癌性疼痛规范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重视患者的癌疼教育, 鼓励癌症患者主动参与癌痛的管理, 有利于减少癌痛发作, 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 从而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18]。疼痛无法由他人感知, 完全是患者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 所以医护人员要以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态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 充分相信患者的主诉[19]。总而言之, 癌性疼痛规范治疗和有效管理, 确保癌症患者“无痛化”, 切实提高生存质量, 仍然是今后医学界努力的方向。

6 小结

综上所述, 癌性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 有效的止痛治疗, 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患者, 是WTO癌症综合规划中四重点之一[20]。目前癌痛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是依然有很多癌症患者仍在遭受癌性疼痛, 如何更好地控制癌症患者的疼痛,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是医护人员刻不容缓的任务。所以, 为了提高癌痛管理的效果, 疼痛治疗应被列入患者抗癌治疗全部过程中的一部分, 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患者与家属的教育指导, 制订癌痛治疗的具体内容时间、操作方法、癌痛教育指导计划和癌性疼痛规范管理, 确保护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真正成为癌痛管理的主要参与者, 为患者提供完善的医疗护理和教育指导, 普及癌痛治疗知识, 减少疼痛治疗误区,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 是机体遭受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感受性反应, 同时也是继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癌性疼痛可引发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癌性疼痛的评估原则、标准、方法以及癌痛的治疗方法, 并综述了癌性疼痛规范管理的发展现状, 对未来改进癌性疼痛的管理方法提出了一些展望。

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中山市4所综合医院,再用系统抽样法抽取纳入标准的108名ICU护士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已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注册临床护士;在ICU工作1年或以上者;自愿参与研究,并且配合者。排除标准:不愿参加本研究者;进修人员和没有注册护士。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一般情况调查问卷:采用自制的ICU护士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ICU护士的工作单位、年龄、性别、职称、学历、ICU工作年限、疼痛知识相关培训情况、护理疼痛病人的经验、医院对疼痛管理的政策及对策情况。②疼痛管理感知障碍问卷:该问卷由陈晓燕等[5]编制,包括3个维度,共20个条目,分别为护士自身方面因素(9个条目)、病人及家属方面因素(5个条目)、政府和医院政策方面因素(6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同意计5分,同意计4分,一般同意计3分,不同意计2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分值范围为20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ICU护士的疼痛管理感知障碍越明显。该问卷总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7,各维度的Cronbach’α范围为0.724~0.809,问卷的信度较好[5]。③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疼痛管理知识、行为和态度文献[6,7],与疼痛病人和护理人员进行访谈,并结合临床疼痛科专家意见,自制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其中疼痛管理知识问卷部分由31个问题组成,包括ICU护士对疼痛病人的损害(8题),ICU护士对病人疼痛的正确评估认知(13题),ICU护士对药物镇痛方法管理认知(12题),ICU护士对非药物镇痛方法管理认知(11题),每题答对计分,总分为0分~31分,得分越高说明ICU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掌握越好;疼痛管理态度6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非常同意计4分,同意计3分,无所谓计3分,不同意计1分。总分6分~24分,得分越高说明ICU护士对疼痛管理态度越端正;疼痛管理行为包括4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非常执行计4分,有时执行计3分,偶尔执行计3分,从没执行计1分。总分4分~16分,得分越高说明ICU护士对疼痛管理行为执行力度越强。

1.2.2调查方法

研究者在进行调查前向调查对象做出说明,让其了解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在每份问卷的尾页均附有调查方法的说明,采用自愿的原则和匿名调查的方式进行现场调查。研究者共发放问卷106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有效回收问卷率为98.15%。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08名研究对象中,男16名,女92名;年龄25岁~48岁(32.1岁±3.2岁);ICU工作年限为1年~26年(16.2年±5.4年);职称:护士22名,护师46名,主管32名,副主任护师8名;学历:大专27名,本科72名,硕士7名。

2.2 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及疼痛管理感知障碍情况

根据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调查显示:疼痛管理知识得分为(19.8±2.6)分,疼痛管理态度得分为(13.8±2.3)分,疼痛管理得分为(8.6±1.7)分,均为中等偏下水平;疼痛管理感知障碍问卷的总均分为(3.08±0.37)分,为中等水平。

2.3 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与疼痛管理感知障碍的相关性

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与疼痛管理感知障碍问卷的护士自身、政府和医院政策、病人及家属3个维度均呈负相关(P<0.05,P<0.01),见表1。

3 讨论

3.1 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与疼痛管理感知障碍现状

本次调查中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可见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掌握并不全面、疼痛管理态度不积极、行为实践执行力度不高,这跟李漓等[8]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其发生原因一方面可能跟医院及科室领导不重视疼痛管理,再加上ICU护士临床工作任务繁重,很少参加疼痛管理培训;另一方面,与护理人员的教育体系有关,护士在学校学习时没有开设疼痛管理方面的课程,所以接触疼痛管理知识是非常有限,几乎是没有。毕业后,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培训就走上工作岗位,工作中全凭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年资高的护士经验介绍而执行疼痛管理,这对于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提升都非常不利。这些因素都使得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不高。本调查结果显示,ICU护士疼痛管理感知障碍问卷的总均分为3.08分±0.37分,处于中等水平,这个结果与Wang等[9]等报道结果是一致的。其中护士自身这个维度的分值为最高,其次是政府和医院政策维度得分也较高,这可能跟ICU护士自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缺乏和对病人疼痛管理的技能掌握不牢靠,医院对疼痛管理不重视,没有提供相对应的支持政策有关。

3.2 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与疼痛管理感知障碍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与疼痛管理感知障碍问卷中护士自身、政府和医院政策、病人及家属3个维度均呈负相关(P<0.05或P<0.01),即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得分越高,疼痛管理感知障碍反而越低。据国外文献报道,50%~77%的危重病人存在着中重度疼痛[10],由于ICU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大部分病人不能进行有效沟通等客观原因,导致ICU护士对危重病人的疼痛管理面临更大挑战。根据研究,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处在中下水平,提升了其疼痛管理感知障碍,严重影响了有效疼痛管理,非常不利于病人疼痛的缓解。因此,需要强化ICU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培训,将危重病人疼痛管理和护理知识的培训纳入ICU护士培训中,建立严格考核和考评制度,对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向ICU护士推荐使用非语言疼痛评估工具,并要求其能熟练的运用评估工具。此外,医院及科室管理者要重视并营造一种有效疼痛管理的护理氛围,制定出有执行力度的对策和政策,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让ICU护士认识到有效疼痛管理的重要性,使得ICU护士从心底接受并主动参加疼痛管理知识培训,进而提高疼痛管理态度的积极性和疼痛管理的实践执行力度,从而降低其疼痛管理感知障碍。

4 小结

综上所述,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都偏低,存在疼痛管理感知障碍,且两者呈负相关,即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得分越高,疼痛管理感知障碍就越低。而想切实降低ICU护士疼痛管理感知障碍就需要医院管理者为护理人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制定出有执行力度的对策和政策,从而提高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降低疼痛管理感知障碍。

摘要:[目的]调查重症监护室(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与疼痛管理感知障碍之间的关系,为增强ICU护士疼痛管理感知制定对策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中山市4所综合医院纳入标准的108名重症监护室(ICU)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疼痛管理感知障碍问卷和自制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得分为19.8分±2.6分,疼痛管理态度得分为13.8分±2.3分,疼痛管理行为得分为8.6分±1.7分,均为中下等偏下水平;疼痛管理感知障碍问卷的总均分为3.08分±0.37分,为中等水平。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与疼痛管理感知障碍问卷中护士自身、政府和医院政策、病人及家属3个维度均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水平都偏低,存在疼痛管理感知障碍,且两者呈负相关。想切实降低ICU护士疼痛管理感知障碍需要医院管理者为护理人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制定出有执行力度的对策和政策,从而提高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降低疼痛管理感知障碍。

关键词:ICU,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行为,疼痛管理感知障碍

参考文献

[1]Lindenbaum L,Milia DJ.Pain management in the ICU[J].Surg Clin North Am,2012,92(6):1621-1636.

[2]Payen JF,Chanques G,Mantz J,et al.Current practices in sedation and analgesia for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patient-based study[J].Anesthesiology,2007,106(4):687-695;891-892.

[3]Crunden E.Areflection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bed-an account of what it is like to be a patient and a relative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2010,26(1):18-23.

[4]Moceri JT,Drevdahl DJ.Nurses’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pai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J Emerg Nurs,2012(7):1-8.

[5]陈晓燕,成守珍,高明榕,等.ICU护士疼痛管理感知障碍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10):20-23.

[6]童莺歌,叶志弘.浙江省4家三级医院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0(9):747-752.

[7]李琳,许乐,颜超,等.烧伤专科医护人员疼痛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的研制[J].护理学杂志,2015,24(30):23-26.

[8]李漓,刘要伟.ICU护士对危重病人疼痛护理相关知识与实践现状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740-743.

[9]Wang HL,Tsai YF.Nurses’knowledge and barriers regarding pain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J Clin Nurs,2010,19(21):3188-3196.

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控制,护理干预

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 而疼痛是术后最为常见的刺激不适反应, 如术后疼痛得不到及时控制, 可使患者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及心理行为反应, 对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极为不利[1]。因此, 对手术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干预, 对减轻患者疼痛、促进康复有重要意义。2013年2月—2014年3月, 我们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 采取疼痛护理质量评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采取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实施手术的563例患者, 入选标准:年龄>18岁;知情同意;能有效沟通;手术后住院时间>72 h。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急慢性疼痛史;晚期癌症患者。按照住院奇偶顺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一般275例和观察组288例,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类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外科手术疼痛管理, 即以医生为主体的管理方式, 根据病情及患者需要术后自带镇痛泵, 如术后镇痛效果不满意, 在此基础上给予肌肉注射或口服镇痛药物。

1.2.2 观察组

采取以护士为主体的疼痛管理体系, 具体方法如下: (1) 医院组织各外科病区成立疼痛管理小组, 成员由科室医生、专业护士及麻醉人员组成。建立疼痛管理相关制度及疼痛管理质量考核标准, 将疼痛管理结果纳入科室医疗护理质量管理范畴。 (2) 进行相关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培训, 要求护理人员转变角色, 掌握疼痛概念、管理知识及技能。 (3) 护士在疼痛管理中承担相应职责, 熟悉疼痛评估方法及干预处理措施, 并能将疼痛管理结果进行记录及客观分析。在患者入院后, 把疼痛评估方法纳入健康宣教,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缓解患者对手术及疼痛的恐惧, 并发放疼痛管理的宣传资料, 告知患者术后不能“忍痛”, 否则可能影响治疗及康复。让患者学会运用数字评分法 (NRS) 对疼痛强度进行客观评估, 疼痛数值为0~10分, 0为无痛, 1~4为轻度疼痛 (表现为不适、压迫感、钝性疼痛、炎性疼痛) , 5~6分为中度疼痛 (如跳痛和痉挛、烧灼感、挤压感) , 7~9分代表严重疼痛 (妨碍正常活动) , 10分代表剧烈疼痛, 已无法控制。术前指导患者自我放松技巧, 练习有效咳嗽咳痰, 训练床上术后有效支持体位, 必要时训练床上大小便。 (3) 让术后疼痛程度评估成常规化、常态化, 评分<4分每日简易评估, ≥4分进行综合评估, 根据手术级别、护理级别、患者的主观感受, 结合患者生命体征及其他监测结果, 用NRS方法评估。如携带镇痛泵患者疼痛>4分, 一定要通知麻醉科协调处理, 对轻度疼痛的患者采取心理疏导、音乐疗法、体位支持、物理治疗等非药物镇痛方法;对中度疼痛患者及时给予药物镇痛, 药物镇痛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要求在0.5 h~1 h内必须评价镇痛效果并记录。

1.2.3 评价方法

(1) 评估2组患者的镇痛需求情况。 (2) 术后72 h内疼痛得分。 (3) 疼痛管理质量:疼痛质量评价指标 (strategic and clinical quality indicators in postoperative pain, SCQIPP) 是针对患者术后疼痛质量及护理质量而制定的问卷[2], 我们参照SCQIPP标准, 并遵循专家意见, 结合我院护理管理具体情况, 制定了疼痛管理质量评价表, 分别对患者及护士进行疼痛质量评价调查。本表分为交流、行为、信任、环境4部分, 患者调查问题15个、护士调查问卷12个问题, 每个问题分值1~5分, 1分为“极端不同意”、5分为“非常赞同”, 得分与质量成正比。在术后3 d后完成测评, 发放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镇痛需求情况比较

2组患者使用镇痛泵例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患者术后呼叫镇痛、止痛药应用及非药物镇痛应用方面, 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2.2 2组患者术后疼痛及疼痛质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72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护、患双方评价疼痛质量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1) 。见表3。

3 讨论

疼痛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症状, 给患者带来了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及情绪体验[3]。良好的镇痛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精神及肉体的痛苦, 还可以促进患者整体的康复, 对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近年来术后疼痛虽然应用了许多新型镇痛药及镇痛方法, 明显改善了手术后镇痛效果, 但仍有部分患者疼痛得不到理想控制而忍痛。医院术后疼痛管理, 已经由麻醉医师为主体管理方式转向以护士为主体的管理, 临床护士是疼痛评估、治疗、护理的实施者及推广者, 对疼痛进行准确、动态的评估和记录, 可为临床镇痛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提供可靠依据[5]。

我国卫生部提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而疼痛控制满意度也成为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外科术后患者疼痛得不到控制, 关键因素是缺乏有效管理[6]。我们对手术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干预, 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 从中找到疼痛管理的缺陷之处, 从而提高疼痛管理质量, 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本研究结果显示, 虽然2组患者术后镇痛泵应用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叫镇痛少于对照组, 统计止痛药应用对照组明显比观察组增多, 而非药物镇痛应用对照组则明显比观察组少,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说明通过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护士对患者疼痛服务的主动意识增强, 能有针对性、预见性地采取多模式的镇痛, 让非药物作为镇痛的组成部分, 解决了部分患者疼痛控制不理想的情况, 不仅使患者消除了对药物镇痛副作用的顾虑, 同时也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从表3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由于疼痛护理到位, 术后疼痛控制明显比对照组理想, 且观察组护患双方对疼痛质量控制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疼痛管理模式的变化, 护理干预用于外科手术患者尤其重要, 护士在疼痛管理队伍中将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因此, 外科护士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才能满足及解决患者术后疼痛问题。术后疼痛控制理想是医护患三方的愿望, 重视疼痛质量评价并持续改进疼痛管理护理质量, 是减少医疗纠纷、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举措, 也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吴蔚宇, 许夏英, 徐益萍, 等.肋间神经阻滞治疗285例开胸手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回顾分析[J].上海医学, 2011, 34 (2) :90-92.

[2]朱世琼, 吴芳玉, 艾艳.胸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质量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9, 6 (1) :98-99.

[3]冯希源, 罗碧如.176例妇产科住院患者疼痛及控制状况调查[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 (7) :437-439.

[4]K LOPFENSTE IN CE, HERM ANU FR, M ANIE C, et al.Pain intensity and pain relief after surgery[J].Aeta Anaesthesthesiol Scand, 2000, 44 (1) :58-62.

[5]潘莉, 操静, 丁小容, 等.腹部手术患者疼痛评估管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12, 18 (1A) :46-48.

上一篇: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下一篇:侵入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