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疼痛科管理制度

2024-07-20

20167疼痛科管理制度(通用7篇)

20167疼痛科管理制度 篇1

疼痛科工作制度

一、据医院要求,疼痛科每周设五天半门诊。

二、按照医院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有事请假,不得无故不到岗、脱岗和空岗,否则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三、对所有到疼痛科就诊的病员都应尽力做到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服务热情,登记完整,为患者提供优良的就医环境。

四、负责全院所有疼痛病人的咨询、检查、诊断和治疗,接受临床各科的会诊邀请。

五、对收住院的病员,按照医院对临床各科的要求,认真进行必要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并合理收费。

六、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正常的医疗工作,如:值班、交接班、病历书写、病历讨论、业务学习、科间会诊等。

七、在诊治常见疼痛性病的同时与临床各科共同开展恶性疼痛的诊治,如:各种神经痛、晚期癌痛等。

八、工作中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及疼痛科工作原则,不得疏漏,如遇疑难问题或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以便妥善处理。

九、上班后认真打扫辖区卫生,经常保持工作区的环境清洁整齐。

十、对进修、实习医师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认真带教,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

20167疼痛科管理制度 篇2

1 我国疼痛诊疗现状

慢性疼痛是人们就医最常见的原因, 在发达国家近20%的人遭受慢性疼痛的折磨。21世纪初, 美国106次国会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定为“疼痛研究的十年”。世界疼痛医学必将全面加速发展, 这充分显示疼痛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我国临床疼痛诊疗工作起步较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一些二级以上的医院才陆续成立疼痛诊疗科室。经过20几年的努力探索, 具有中国特色的疼痛专科或疼痛诊疗中心在全国各大医院先后建立, 疼痛医学逐渐发展成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 全国有十余万从事疼痛诊疗的专业技术人员, 千余个医疗单位成立疼痛诊疗专科, 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下属有10个疼痛诊疗中心[1]。

疼痛医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它与多学科关系紧密、相互渗透, 涉及的医学领域广泛、疾病种类繁多。目前, 从事疼痛性疾病诊疗的学科众多, 有麻醉科、神经内外科、骨科、康复科、风湿免疫科等。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的疼痛科或疼痛门诊的诊疗、管理和科研活动主要由麻醉科医师负责。根据北京地区2006年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共有疼痛诊疗机构47家, 其中42家为麻醉科创办并属麻醉科管理, 1家独立建科, 2家由康复科和麻醉科共同管理, 2家由外科管理。90%的慢性疼痛诊疗由麻醉科完成, 麻醉科医师占从事慢性疼痛诊疗总人数的93%。我院作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第八疼痛诊疗中心, 也一直属麻醉科管理, 并由1位麻醉科副主任负责临床疼痛诊疗的日常工作, 3位高年资主治医师相对固定在疼痛科, 其他人员主要为麻醉科低年资住院医师定期轮转。疼痛诊疗开展的项目以神经阻滞为主, 包括药物、物理、介入、手术和中医等方法的综合治疗。

2 疼痛科独立建科的背景

长期以来, 疼痛患者散落在骨科、神经内外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 难以从整体上进行慢性疼痛的规范化诊治, 使众多慢性疼痛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疼痛治疗无专科准入制度, 人人均可诊治疼痛, 临床疼痛诊疗医师水平参差不齐, 诊疗质量难以保证, 医疗事故及纠纷频发。同时, 随着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 一些不易解决的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由于疼痛科医师来自麻醉科、康复科等相关学科, 他们一方面要付出精力研究疼痛医学相关知识, 做好疼痛临床诊疗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应付本专业的职务晋升、考试、考核。由于疼痛医学专业无正式的医疗编制, 造成晋升、晋级专业不对口, 科研课题申报无独立领域, 专业队伍不稳定, 学科建设无法开展。基于以上背景, 卫生部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做出疼痛科独立建科的决定。

3 疼痛科独立建科后面临的挑战

当前, 我国主要由麻醉科管理的疼痛诊疗模式, 其学科定位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模式相似。疼痛医学在欧美国家并不是独立的医学二级临床学科, 而是三级的亚临床专业, 包括麻醉科学下的疼痛治疗亚专业、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下的疼痛治疗亚专业及精神-神经科学下的疼痛治疗亚专业。我国把疼痛诊疗学定位为一级诊疗科目、二级临床学科, 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现代疼痛学诊疗体系, 将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3.1 疼痛科独立建科能否保证经济收入

卫生部227号文件规定二级以上医院成立独立的疼痛科, 但目前有的医院于每周1~2个半天开放疼痛门诊, 其就诊患者寥寥无几。我院作为中华疼痛分会第八中心, 现有病床15张, 周一到周六全天开放门诊, 每天门诊人数约70人次, 即使如此, 疼痛科医务人员的奖金和收入仍较低。据调查, 目前许多疼痛科医师的奖金和麻醉科统一核算, 如果疼痛科独立建科, 面临能否保证经济收入的问题。

3.2 如何解决疼痛患者的诊疗问题

疼痛科独立建科可引导众多疼痛患者到疼痛科诊治, 但目前许多医院并无疼痛科。按照卫生部文件规定, 如果疼痛科医师实行准入制度, 即疼痛科医师必须固定从事疼痛诊疗, 不能再进行临床麻醉工作。由麻醉科开展的疼痛门诊可能因“不合法”而关闭, 或从事疼痛治疗的麻醉科医师因不愿放弃临床麻醉而不再进行疼痛诊疗, 这可能会使一大批从事实际疼痛诊疗工作的技术骨干流失。

3.3 疼痛科诊疗范围的界定

卫生部文件规定疼痛科诊疗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 但许多专家对疼痛科的诊疗范围存有疑虑。由于疼痛学的复杂性, 很多种疼痛在各个学科之间无法进行清楚的界定, 难免造成相关科室的分工不明, 这样必将产生资源浪费现象。如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慢性疼痛患者, 可在骨科、康复科、中医科、理疗科和疼痛科接受诊疗, 如果不能很好地界定各科室的收住和治疗指征, 各科互相抢患者, 必将引起相关科室间的矛盾, 最终损害疼痛患者的利益。

3.4 疼痛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疼痛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大多数从事疼痛诊疗的医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目前以穿刺和微创治疗为主的疼痛科医师多来自麻醉科, 他们具备麻醉科住院医师所有的麻醉技能, 包括疼痛治疗、监测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如果疼痛科独立建科后, 麻醉科不再进行疼痛诊疗, 麻醉医师对慢性疼痛诊疗缺乏基本认识的实际情况, 势必与文件中对疼痛科人员资质的要求发生冲突。同时, 目前采用的疼痛治疗技术更多是在麻醉技术基础上形成的, 疼痛科医师首先要经过麻醉科培训, 然后才能成为专业的疼痛医师, 若独立建科, 疼痛科医师就会失去在麻醉科接受培训的机会。

当前, 高等医学教育中只有本科麻醉学专业才开展疼痛诊疗医学教学, 而一般本科生仅设2节疼痛学课程, 故可以说临床医学毕业生所掌握的疼痛知识相当少, 同时所有研究疼痛科诊疗的研究生均挂在麻醉科名下。大多数疼痛科专科医师培训根据“3+X”模式, 即前3年进行临床麻醉的相关培训, 后2~4年进行疼痛专科的相关培训。以上情况说明, 疼痛科和麻醉科有密切的联系, 疼痛医学目前尚无独立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因此, 疼痛科独立建科后, 可能暂时面临人才培养的真空时期。

4 对策

4.1 建立和完善疼痛医学教学体系

疼痛科已被卫生部批准为一级诊疗科目, 目前, 以韩济生院士为首的中华疼痛分会正努力申请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设置疼痛学专科 (二级学科)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可在有条件的医学院设立疼痛专业, 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学习系统的疼痛学专业知识, 毕业后经过2~3年的实践和培养, 达到疼痛科专科医师的水平。如2006年广东医学院率先开设了四年制疼痛学本科专业, 专门培养疼痛学人才, 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目前有麻醉学专业的院校, 可在麻醉学专业中设立疼痛学本科专业, 在第四年定向向疼痛专业分流部分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可通过选修或必修疼痛学课程, 在大学期间掌握一定的疼痛治疗知识, 如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开始开设疼痛学选修课, 共18学时, 取得良好的效果[2]。同时争取尽早建立疼痛学硕士点和博士点, 通过培养本学科高级人才, 使疼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上一个新的台阶。

4.2 加强疼痛学科内涵建设和人才管理

4.2.1 建立疼痛科医师准入和建科准入制度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是任何一个学科发展的生命和核心。目前疼痛科医师来自临床各科, 准入制度的缺失造成疼痛科医师水平参差不齐,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难以保证。可学习美国专科医师管理办法, 建立疼痛科医师准入制度、疼痛科建科准入制度。具体规定疼痛科建立、疼痛诊疗医师准入标准, 统一考核, 持证上岗。

4.2.2 制订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疼痛诊疗相关指南

目前,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分别于2007年9月和2008年年初出版了疼痛医学《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表明疼痛学科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规范。但必须进一步细化指南的各项内容, 如头面痛的诊疗指南、各种介入治疗技术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射频热凝术) 的诊疗指南, 只有让疼痛医师做到有法可依, 才能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疗质量。

4.2.3 严格疼痛科医师考核制度

卫生部考试中心已将疼痛科晋升考试纳入常规管理中, 即疼痛科医师晋升初、中级和高级职称, 必需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同时, 中华疼痛学会也可学习美国, 对疼痛科医师定期进行考核, 以5年为一个周期, 规定一个周期内医师必需完成的临床工作量、参加培训的时间及必要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 以此作为换证的必要条件。

4.3 加强对临床疼痛专科医师的培训, 构建良好的疼痛医学继续教育体系

在中华疼痛学会领导下, 依托下属的10个疼痛诊疗中心, 各地已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及学术研讨班。这些措施对提高疼痛医师临床水平、规范疼痛科临床医疗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但仍需制定疼痛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可从包括麻醉科在内的临床各科住院医师或具有医学背景的硕士生中, 培养有志于疼痛治疗的疼痛专科医师, 计划通过3~5年的正规化疼痛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 使其成为合格的疼痛专科医师。

同时, 对现在从事疼痛工作的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对于各级专业人员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教学和科研要求均进行具体的规定和考评, 并记入档案且与个人专业职称晋升和评聘挂钩, 以保证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4.4 继续依托麻醉科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支持

由于历史和学科交叉的关系, 疼痛科虽已由卫生部发文独立建科, 但仍与麻醉科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学科的建立与确认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 使疼痛科完全从麻醉科独立出来, 可能得不偿失。故目前各方面还不成熟的疼痛科, 可在麻醉科的领导下, 依托麻醉学科, 逐渐培养本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金生, 高崇荣, 卢振和, 等.浅谈疼痛医学教育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 3) :62~64.

医院疼痛科合作协议 篇3

第一章总则

为推动中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实施强强联合,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地区形成以特色专业品牌。

经双方友好协商,省*县中医院(以下简称甲方)与(以下简称乙方)就共同组建“ 中医院疼痛科”(以下简称疼痛科科)的合作事宜达成如下意向。

第二章合作双方

甲方:

乙方:

(身份证号码:)

第三章合作目标及范围

合作目标:

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本项目科室乙方进行管理,负责医务人员岗前及在岗培训。甲方负责科室的控制管理,提供必要医护人员。

疼痛科经营范围:

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肩周炎、面神经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足跟疼,网球肘,狭窄性腱鞘炎等相关疼痛性疾病。

第四章合作方式

一、甲方为乙方提供医疗用房(门诊及病房)及相关诊疗

活动的设备,乙方投资拓展疼痛科医疗业务。

二、乙方提供有:

1、射频放射器;

2、三氧发生器;

3、进口电极针;

三、营业额每月结算一次。

第五章双方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责任和义务

(一)执行对疼痛科的医护质量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检查。

(二)监督疼痛科开展许可范围内的相关医疗服务工作。

(三)甲方不得重复设置乙方经营的科室范围。

(四)甲方为乙方安排所需的医护人员。甲方安排医护人员应服从乙方管理及工作安排。

(五)甲方应确保对外行医权,各种合法手续,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行医环境。

(六)甲方不再另外收取乙方工作场所的水、电等相关费用。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乙方必须遵守甲方医院所制定规章制度。

(二)乙方经营的疼痛科除经营范围类的病源以外,其他科室病源有义务推荐到甲方就诊。

(三)乙方根据实际所需投资购买疼痛科所需的医疗设备,并负责设备的管理、维修、保养。

(四)乙方根据业务需要,开拓市场、制订对外宣传计划,所需费用由乙方承担;如需媒体进行业务宣传,必须以甲方名义进行,并报甲方审核同意,开拓市场不得损坏医院声誉。

(五)乙方负责聘请具有专业技术医护人员,负责门诊、治疗、护理,确保医院的诊断、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六)乙方科室应根据业务水平、能力,相应地处理病人、病情,安全及时地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不得收治重、大、急病人,以免处理不当引起纠纷。

(七)乙方不能超范围执业,不能单独进行诊疗甲方已有的科室执业项目。

(八)疼痛科若发生医疗纠纷和差错。由乙方按医院的相关程序进行调解和处理。

第六章利益分配

一、甲方与乙方利益分配

1、甲方、乙方治疗费分配比例为3:7。

2、治疗费用包括手术费、护理费、注射费、诊疗费、床位费、相关科室中医治疗费。

三、不参与分成项目甲方(检查费、麻醉费、术中C型臂透视费3次药品费);乙方(一次性射频针、600元)。

四、乙方在诊疗活动中出现医疗纠纷所产生 的费用,甲方与乙方按分配比例(3:7)承担。

五、乙方应承担甲方所安排的医护人员工资和奖金及相应的待遇(与甲方单位相同待遇)。

第七章合同期限

本合同期限为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壹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双方盖章、法人代表签字之日起生效。

第八章其他事项

一、甲、乙双方合作期间,均应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双方责任和义务,本着“求大同,存小异”和互谅互让的原则,尽力维护病人和甲、乙双方的权益,确保合作顺利进行。甲、乙双方如违反合同,守约方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违约方承担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

二、本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并以附件形式体现。本合同及附件经双方签字、盖章后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三、本合同签字后,双方合作依此合同书各条款实施。本合同修改、变更、补充条款等,经双方签章后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四、凡因执行本合同所产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或调解解决。

甲方:乙方: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签定日期:签定日期:

(本合同共6页)

附件:

甲方负责每月10至15日按时结算乙方所产生的实际费用;

成立疼痛科分析报告 篇4

关于成立疼痛科的可行性报告

一.市场前景和政策支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对缓解疼痛的需求也日渐增加。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经常受到各种急慢性疼痛的困扰,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血压、体温、脉搏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随着疼痛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卫生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的通知,文件中明确“疼痛科”为一级诊疗科目,代码为“27”,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对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应具备的条件是:具有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风湿免疫科、肿瘤科或康复医学科等专业知识之一和临床疼痛诊疗工作经历及技能的执业医师。

20167疼痛科管理制度 篇5

一)目标完成情况:

奋斗值

目标值

1)效率指标:手术例数

7488例(3—10月)5328例

(业务收入:1900万)

疼痛科出院人次

146例

136例

平均住院日

4.9天

7—8天

药占比

22.5 %

22.1%

疼痛门诊人次

552 人次

2100人次

2)质量指标:均超过奋斗值。

3)医德医风:零投诉,服务满意度达99%。收到锦旗一面,感谢信一封。

4)水平指标:开展新业务四项。

(1)术中自体血回输;(2)术中血气监测;(3)无痛胃肠镜检查,月均50例;

(4)发表论文五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两篇,省麻醉年会论文集三篇。科普文章四篇。

二)存在问题:

1)术中用药欠规范;

2)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3)发表论文积极性要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计划:

除了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外,还要完成以下工作

1)2015年中心工作是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及评审。

2)开展术中麻醉深度监测,尽量杜绝术中知晓发生。

3)开展术中肌松监测,进一步提高麻醉安全性。

4)开展晚期癌痛的镇痛工作,遂步达到无痛医院的要求。

5)做好可视化神经阻滞的一些准备工作。

20167疼痛科管理制度 篇6

关键词:外科疼痛,评估,护理进展,护理效果

现代医学所谓的疼痛 (pain) , 是人体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 是医学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 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 疼痛已经被国际医学界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也是一种使人情绪感觉不愉快的感受, 是机体对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而产生具有保护性功能的生理和自然反应。医疗卫生事业和护理学的不断发展, 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已经成为系统护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 然而疼痛作为影响患者感受舒适度最大的干扰因素, 不仅阻碍患者的身体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也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和护理, 不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针对外科患者进行的疼痛评估和护理是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真实评估, 并依据评估的有效结果为患者制定有效的缓解疼痛的方案, 最大化提升患者的舒适程度。此次研究主要对178例外科患者进行分组对比试验, 研究在疼痛评估基础上的临床护理的实际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选取本院治疗的外科手术患者178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89例和对照组89例。其中最小年龄为21岁, 最大年龄60岁, 平均 (24.5±2.5) 岁, 病程1~5年, 平均 (3.6±1.5) 年。两组外科患者在体重、性别、病史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所有患者一般的常规临床护理, 例如运用基本的药物护理、和皮肤护理等日常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疼痛诉求给予常规的镇痛护理, 例如使用镇痛泵或着镇痛剂等镇痛方法, 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程度。

1.2.2 试验组

1.2.2. 1 外科患者疼痛评估

对试验组外科患者进行疼痛评估, 然后根据实际评估的结果采用不同的镇痛方案, 取得有效的镇痛效果。对外科手术的评估手段有: (1) 借助望、叩、闻和听的等方式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主要有:疼痛的时间、部位、伴随症状和疼痛类型等, 并实时观察外科患者疼痛时的声音、表情、动作和言语等内容[1]; (2) 视觉式模拟评分[2]。在纸上作长为10 cm的横线, 横线的两端分别为剧痛和不痛, 中间部分划分为不同程度的疼痛, 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在纸上标注记录; (3) 口述评分。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问答, 疼痛程度划分为0~10的疼痛级别, 其中10为剧痛, 0为不同, 患者根据提问进行回答并做好相关记录。

1.2.2. 2 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给予外科患者相应的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为患者的主动诉求提供及时优质的护理。主动帮助患者培养控制疼痛的能力, 引导患者进行注意力分散和转移, 及时对患者的控制疼痛的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3]。此外护理人员应掌握好镇痛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采取镇痛措施的时机和程度, 对不同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实际分析, 采取针对性地镇痛措施。最后护理人员对外科患者提供护理时, 要谨慎细致进行, 以免碰到患者的手术切口或伤口, 轻柔地进行动作较大的护理工作。

1.3 效果评价

满意的标准是疼痛控制在患者忍受的范围之内, 患者睡眠质量稳定, 对护理工作十分满意;基本满意的标准是疼痛影响患者进行正常的休息, 对护理工作基本满意, 对患者恢复健康产生影响;不满意的标准是疼痛超过患者的忍受范围, 睡眠质量和情绪严重不稳定, 严重会无法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外科患者对护理工作普遍满意, 其总满意度为96.6%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78.6%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疼痛是每例外科患者普遍存在的临床症状, 疼痛的产生会引起患者复杂的动态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 然而这些复杂的因素往往会被医护人员简单忽略。若患者的疼痛不断持续和加深, 则会对患者日常的活动与休息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是影响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一大因素。导致外科患者疼痛的因素众多, 手术创伤、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情绪、职业和性格等都是影响患者疼痛的因素, 运用疼痛评估的方法就是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影响患者疼痛的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的预测和评估。一般情况下, 性格坚毅的年老患者对疼痛的忍受程度较大, 而性格外向或者情绪低落的患者其疼痛诉求更多。应用疼痛评估的方法对外科患者进行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工作, 有助于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提高忍受能力, 促进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玉芝, 陈伟娟, 侯海萍.连续性排班模式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 (1) :112-113.

[2]魏卫红, 王盘妹, 巢蕙怡.健康教育流程再造对产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0, 2 (2) :109-110.

20167疼痛科管理制度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4月于我院外科门诊进行手术的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014年3月收治的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4月收治7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5例,女37例;年龄23~75岁,平均(45.83±1.22)岁。观察组男33例,女39例,年龄22~77岁,平均(46.05±1.52)岁。均为初次接受手术患者,无一例精神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经统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性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下就诊期间、出院后接受舒适护理模式,采取短期(1 d)、快速“患者学校”的形式,即从心理、疼痛、环境等几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具体过程如下:

“入校指导”———入院指导。当观察组患者入院时,实行“接待制”,在门诊处由专门医护人员进行接待指导。为每位患者先后分配3名护理人员进行接待:1名护理人员主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基本情况;第2名护理人员根据交流内容进行记录,初步建立患者档案表;第3名护理人员则带领家属挂号,并详细向家属讲解医院科室规章制度以及注意事项。在接待过程中,3名护理人员轮流进行角色互换,期间护理人员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微笑服务,礼貌用语,以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与紧张感。

“教师分配”———选择护理人员。待相关手续完成后,根据患者与家属意向为患者指定护理人员。在此期间护理人员作为患者的私人“助教”负责患者整个入院、治疗直至出院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实行“一对一”护理,负责患者日常护理、精神心理交流以及术后回访等各个流程。

“患者学院”———干预措施。根据患者具体疾病状况,将观察组患者按照普外科病类型分类,对患者进行“集中授课”,时长约为2 h。指导患者采用松弛疗法如按摩、听音乐、顺延计数等,尽量减轻疼痛带来的不舒适感。采用生命力保养的方法,指导患者进行修复保养,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进行生命力冥想,“和身体对话”,必要时使用镇痛剂。对需要住院的患者,睡眠护理尤其重要,患者睡眠时间一般较少,夜间易惊醒而致入睡困难,不喜欢夜间灯光照明,因此安排床位时,注意将老年人安排在一间,并尽量住小间。夜间巡视病房时,脚步要轻,开、关门动作要轻,并尽量用手电筒照明。因疼痛而难以入睡者,及时予以止痛剂。夜班护士向患者以及家属传授有助于睡眠的方法,如睡前热水泡脚,给予头部穴位按摩,喝牛奶等,必要时按医嘱服用安眠药。根据骨折及固定情况,鼓励患者每天坚持定量运动,协助和指导患者进行被动和主动的功能锻炼。辅助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每天2次以上,每次20 min,以此促进荷尔蒙分泌,开发患者的生命力潜力。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以及心跳等生命指标,一旦发现不良症状,及时向医生汇报。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处理各种日常生活问题的技巧;同时促进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建立友情,营造良好的病室氛围,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而感到舒适。

“毕业”———集中干预结束后干预。在患者身体准许的情况下,进行术后相关知识专题讲座,向患者讲述恢复以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以及疾病发展、恶化相关症状,并向患者发放相关辅助材料,定期上门体检、回访工作,并对患者的睡眠、运动情况进行指导、检查。

1.3 观察指标

首先,以患者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临床舒适护理效果的主要指标,从护理工作量、护理差错以及护理质量3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测评,满分100分,分为满意、一般两个维度。

其次,对患者术后血压和脉搏进行统计,并采用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数字评分法(NRS)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满分10分,得分越低表明疼痛程度越轻,以此作为衡量舒适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在此次研究中,将患者疼痛程度定义3个维度:轻度,0≤NRS<3;中度,3≤NRS≤7;重度,NRS>7[6]。

再次,采用国际上流行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进行测评,得分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将测评得分×1.25=标准分,标准分>50分者即可确定为焦虑状态或抑郁状态,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前后的得分情况。在此次研究中,将焦虑、抑郁初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在焦虑方面:轻度,40≤SAS<45;中度,45≤SAS≤53;重度,SAS>53。而在抑郁方面:轻度,40≤SDS<43;中度,43≤SDS≤48;重度,SDS>48[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及疼痛情况比较

手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抑郁及疼痛情况评估,接受舒适护理模式的观察组的负性情绪缓解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及疼痛情况比较

2.2 影响观察组舒适护理效果单因素分析

对实施舒适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疼痛效果等是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影响观察组舒适护理效果单因素分析

3 讨论

外科门诊手术虽然操作较为简单,安全性较高,但总体来说仍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尤其对初次门诊患者,极易诱发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也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舒适护理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在护理领域应用,其主要理念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针对潜在的可能引起患者不舒适的因素(如房间舒适亮度、清洁度、颜色及冷敷、热敷、止痛、婴儿抚触、老人护理、临终护理等方面)针对性对患者进行护理,力求使患者达到愉快状态,以此促进疾病的痊愈,属于一种人性化、理想化的护理模式[8]。

本研究观察组72例患者接受舒适护理模式,疼痛评分为(3.12±1.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舒适护理针对患者的疼痛进行了专门的护理干预,并辅以适当心理护理,从心理上缓解患者对疼痛的感知,从而减轻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在患者负性情绪缓解方面,干预前的焦虑、抑郁程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干预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舒适护理干预模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负性情绪,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满意程度与舒适护理效果有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效果与患者的疼痛得分、焦虑抑郁程度有直接关系。外科手术作为外界的一个负性刺激,极易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应激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反应,给患者的护理造成较大不便,而焦虑、抑郁又极易诱发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变化,使病情恶化、延误的几率增加。与无负性情绪患者相比,抑郁症患者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增加2倍,遭遇中风的概率增加3倍。长此以往,会发展成一种长期性负性情绪障碍,可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躯体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发挥构成了重大威胁。在此次研究中,舒适护理模式以“患者学院”形式对患者进行呈现,其过程从患者刚入院直至患者出院后,从环境、疼痛、运动、睡眠等几个方面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力求为患者提供舒适环境,消除不舒适因素,间接地为患者病情痊愈提供了保障[9,10,11]。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可以明显改善外科门诊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缓解手术带给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疼痛效果,为患者的术后恢复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且整个过程更加人性化、舒适化。

参考文献

[1]尚鑫.舒适护理对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11(2):180-182.

[2]胡敏.舒适护理对缓解急诊胆石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疼痛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12(11):1111-1114.

[3]梁红玉,朱安国,张建辉,等.催眠音乐在门诊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中的应用及效果[J].当代护士,2013,13(8):108-110.

[4]孙颖.舒适护理干预对骨外科患者术后疼痛及焦虑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3,10(8):130-131.

[5]田新.舒适护理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7:146.

[6]余辉映,杨黔英,陈凤诗.舒适护理在计划生育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21(2):20-21.

[7]马春兰.舒适护理在CCU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21(4):645-647.

[8]简明,贺李江,胡菊华,等.门诊手术病人舒适护理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2(11):58-59.

[9]尹艳云,宋金花,朱运福.舒适护理对宫腔镜检查患者疼痛、焦虑及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1,17(7):159-160.

[10]赖静.舒适护理干预对胸腔闭式引流病人焦虑及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20(17):15-17.

上一篇:茅庄完小三年级下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大学规划和专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