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途径

2024-08-22

侵入途径(精选9篇)

侵入途径 篇1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自古以来就因为其巨大的破坏力而为人们所恐惧, 可是算得上是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破坏力极其强大的自然现象, 因为雷电的声势浩大以及能量的巨大, 对于见识过的雷电破坏能力的人们来说简直是难以忘怀的场景, 在雷电击中的物体方圆两千米左右基本都属于灾区, 不同的只是受灾的程度深浅。

1 雷电的破坏原理及其产生的危害

雷电是一种能够产生巨大危害的自然现象, 究其本质, 还是因为雷电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1.1 雷电的热能破坏原理

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雷电破坏的场景应该就是某座山上的参天大树被雷电所劈之后的凄惨景象,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现象, 还是由于雷电中所含的巨大能量, 当雷电瞬间进入树木的时候, 由于时间的极其短暂, 而树木又属于热的不良导体, 不能很好的将获得的热能传导出去, 大量热量集中在树木内, 就会造成树木的燃烧现象, 使得树木在被雷劈之后剧烈燃烧, 最后只剩下一堆枯木的凄惨景象。而如果雷电是劈在善于导热的导体之上, 比如金属类物体, 由于热量的巨大以及时间的极短, 金属也会由于巨大的热量而融化, 损坏。

1.2 雷电的冲击波破坏原理

大家应该在电视上都看过地雷爆炸的情景, 在地雷爆炸的时候, 处于地雷周围的人们就会像开花一样像周围扑到, 这就是由于巨大的能量在一瞬间爆发, 空气受到剧烈的震荡, 使得能量在空气中形成如超声波一样的空气能量向周围扩散, 使得周围的人群受到伤害, 形成内伤。这种原理与雷电在空气中爆发之后影响周围建筑、人群、生物的原理是一样的, 而因为一开始的空气剧烈的扩散, 瞬间之后还会有空气的剧烈收缩, 使得雷电落下的周围地区形成空气的稀疏以及被压缩区域, 对于附近的生物形成第二次的伤害。

1.3 雷电的静电感应破坏原理

在晚间脱毛线衣的时候, 如果周围的环境足够的黑, 就能看见毛衣上会有火花的闪现, 这是由于摩擦产生了静电。而雷电发生的区域也是会有静电感应这种现象的发生, 因为雷电在没有发出之前, 雨云在上空集结, 空气中就会带有一定量的电, 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 附近的金属物很容易就会带上相反的电荷, 局部地区甚至会形成高压电, 在这种时候, 如果附近的电气系统的接地装置没有发挥良好的作用, 就有可能产生由于接地不良的金属之间产生的火花引起火灾的现象, 所以在雷电天气要相当的注意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地区的安全。

1.4 雷电的反击破坏现象

雷电的反击简单点来说就是由于当雷电一瞬间击入金属体时, 这个金属体没有办法容纳下如此巨大的能量, 就会将吸收到的能量尽可能的向周围放射, 产生的结果就是雷电击打一个金属体, 而这个金属体就像一个分流器一样, 将巨大的雷电分成无数细小的雷达击入周围的物品当中, 形成更加巨大的破坏。

随着现代时代的发展, 运用到的高精度的仪器越来越多, 使得雷电造成的破坏越来越巨大。因为现在的计算机的普遍, 但是计算机内部设备结构的高度集中与精密化, 使得现在的高科技设备的过电能力以及承受电压的能力越来越弱, 也就间接的使得雷电能够造成的破坏越加的巨大。当雷电破坏计算机这些高精度设备之后, 比较好的结果是设备内的数据丢失, 严重点就不但是设备内数据的丢失, 也许设备直接就是完全的毁坏, 不能再次的投入工作中, 这样高科技的损坏, 造成的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2 雷电主要侵入途径

雷电要对地面的设备、生物造成伤害, 所通过的途径不外乎是通过直接雷击物体、雷电击打物体之后通过物体传导破坏下一个物体以及物体感应到雷电后所受到的伤害等等。

2.1 直击雷

直击雷, 相信大家看到名字也应该有所感觉, 顾名思义, 直击雷也就是直接击打到相应物体的雷电, 这样的雷电侵入途径应该算是破坏力最强大的一种途径, 就像是一个人击打另外一个人, 最痛苦的莫过于那个人的拳头直接打到了另外一个人的胸口, 直接命中要害, 伤害也能达到最大。因为这种雷电侵入途径产生的破坏巨大, 人们也想出了相应的对策, 现在的雷电击中了建筑物, 并不会产生过大的伤害, 因为雷电的能量在击中的一瞬间就有一半左右被事先埋好的地线等装置将能量引导向了大地, 其他的一般也会被建筑物中的供电系统以及通信网络线缆进行分流, 剩下的一些能量通过建筑物里面的金属管道之类的物体进行传导, 使得最后直击雷所造成的破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2.2 感应雷

之前在雷电的破坏方面已经进行了说明, 当雷电落下之后, 附近的电力系统可能会发生静电感应的现象, 这种静电感应所造成的破坏范围是最大的, 破坏的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如果发生静电感应的是在精密设备高度集中的地区, 那这个地区的精密设备可能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灾难或者也可能只是一段时间的电力不稳之类的小现象, 结果如何最主要的还是看设备的特性以及与雷电落下地区的远近程度等等因素, 在这里产生破坏的雷电就是感应雷。

2.3 传导雷

在直击雷的解决方法中我们可以知道, 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将雷电的能量进行分流传导, 使之不会产生过大的破坏, 这样也会造成另外的结果, 就是因为将雷电进行传导之后, 有可能会产生雷电的能量过于巨大, 使得附近的帮助传导能量的建筑物之间形成一种电压差, 附近的地面就有可能会产生跨步电压, 这种现象的形成会对路上的行人产生巨大的危害。之前所说的雷电反击的破坏现象其实也可以算是传导雷的一种, 也是由于雷电击打之后能量进行二次发散之后造成的破坏。

3 结语

雷电自古以来就造成了许多巨大的破坏, 人们对于雷电的破坏力是知之甚深, 要对造成巨大破坏的雷电进行预防, 就应该了解雷电产生破坏的原理以及雷电进行破坏的主要侵入途径, 只有在知道这些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设计出能够真正有效的预防雷电破坏的方案并且付诸实践。

摘要:雷电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是一个隐患, 要想能够预防雷电的破坏, 就应该对雷电产生破坏的原理以及雷电进行破坏的途径进行了解, 本文就雷电的破坏原理以及产生的危害, 雷电主要的侵入途径做出了相应的研究论述。

关键词:弱电设备,雷电,危害

参考文献

[1]张佐星, 李季群.弱电设备的防雷保护[J].湖北电力, 2009 (4) .

[2]殷春生.建筑物内电子系统雷击环境影响及防雷保护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2011.

[3]陶雪梅.变电所弱电系统电涌保护器配置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7.

[4]孙忠欣, 袁茂荣, 邬铭法.光伏建筑一体化防雷设计[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雷电物理、监测预警和防护[C].2011.

侵入途径 篇2

审判长、审判员:

河南阳夏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被告人孔xx的委托,指派我作为被告人孔xx的一审法庭辩护人。经过多次会谈被告人、查阅案档,参与本次庭审,并结合相关事实和法律,对于公诉机关以“非法侵入住宅罪”对孔xx的公诉,辩护人做出无罪辩护,具体辩护意见如下:

一、孔xx不应当成为本案的被告人

在案件编号:A***2080066刑事侦查卷宗犯罪嫌疑人姓名栏中,并未出现孔xx的名字。另鹿公刑立字(2012)1529号鹿邑县公安局立案决定书中也未出现孔xx的名字。故此份立案决定书只能证明对非法侵入住宅案立案,但没有注明案件所属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所以孔xx并非犯罪嫌疑人。故孔xx不应当成为本案的被告人。

二、刑事侦查案卷中有证据证明孔xx不在案发现场

在刑事侦查案卷宗31页至35页,孔xx本人供述自己未曾参与去孔令x家中拉嫁妆的事情。卷宗44页至47页吴习x的供述中也证明了孔xx没有参与到孔令x家拉嫁妆的事情,并且证明了当时孔xx因烧伤严重在家养伤。卷宗117页至120页孔x章的证言、121页至124页孔x领的证言、125页至128页孔x青的证言、133页至136页米x兰的证言,均证明了孔xx不在案发现场并且也证实了孔xx被烧伤的事实及严重性。卷宗129页至132页孔x广的证言、137页至140页赵x安的证言、141页至142页谷x玲的证言,页均证实了孔xx烧伤的事实存在,印证了孔xx所述和证人所述的真实性。所以,孔xx不在案发现场。

三、卷宗中相关笔录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卷宗29页至30页询问笔录,从书面中不能看出此份笔录系何机关的询问笔录,故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卷宗48页至50页对许x敏的调查笔录存在程序违法,调查人应为两人以上,所以此份调查笔录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卷宗52页至54页对许x敏的询问笔录不能看出是何机关作出的,故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所以卷宗中相关笔录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四、本案已过诉讼时效

卷宗记载案件发生时系1995年元月15日,但公安机关并未立案,许x敏也未向公安机关提出控告。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此案已过追诉时效。

五、本案并非刑事案件

卷宗记载此案因孔令x和许诉领婚姻纠纷,引起孔令x的家属到孔令x家拉嫁妆的事情。事发后公安机关并未予以立案,充分证明了此案系民事案件而并非刑事案件,孔令x授权其母亲黄xx到其家中拉回所属的嫁妆,因孔令x和前夫许x领并未和其父亲许x敏分家所以黄xx不能分清财产的所属多拉回了一部分财产。此案至多属于民法上的财产侵权故不属于刑事案件。

以上辩护意见谨供合议庭考虑与采纳。

辩护人: 刘建峰 律师

非侵入血糖监测装置 篇3

生物电阻是生物组织或机体对外部弱电流的反应, 体现了活生物体的电特性。研究显示, 血液中的血糖含量会影响血管电阻, 当血糖水平发生变化时, 血管的生物电阻也会随之改变。根据这一现象, 以色列BIG公司开发出一种非侵入式血糖监测装置, 通过测量生物电阻的变化来监测患者的血糖。该监测装置的外形酷似一只手表, 患者戴上后, 它能通过皮肤向手臂发送弱电流, 并测量皮下血管的反应, 分析对比血管生物电阻的变化, 即可了解血糖状况。

目前市场上的血糖监测设备大多是侵入式的, 不可持续地监测, 只能获得血糖水平和相关生理过程的部分信息, 患者难以凭借这些信息采取预防措施。该监测装置具有非侵入、能主动、持续、数字化等特点, 可实现“全天候”监测, 为糖尿病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

《异度侵入》是什么梗 篇4

《异度侵入》,这部动漫应该是寒假番剧的一匹黑马了,没有太夸张的宣传,大家只知道,这部动漫制作了很久,每一集的制作时间都很长。后来在动漫正式播出之后,国内的观众立马不淡定了,这,何止是好看?

逻辑严密,细节丰富,节奏合适,每集之间都有联系。每周结束之后,弹幕上都是“要等七年。”“氧化钙CAO”这种弹幕飞过,可见大家对于《异度侵入》的喜爱。

多次在动漫里面出现的构图细节以及声音上的细节都让人感觉到制作的用心。例如在男主的井中井里面,烟花升起的时间与原本井的“落雷”时间间隔就是一样贴合的,这些吻合的细节让人好感倍增。

浅论非法侵入住宅罪 篇5

我国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以此为法律渊源, 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明确规定:“犯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 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 犯前款罪的, 从重处罚。”同时,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也规定, 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 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 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可见我国在立法上是非常保护公民住宅的。但事实上, 由于本罪的规定过于简单, 在通过犯罪构成要件对本罪进行解释时出现大量问题、疏漏, 加之没有相关司法解释性文件, 致使在司法实践本罪无法达到其保护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立法本意。

一、本罪所保护的法益

非法侵入住宅罪在法益上的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是对公共法益的侵害还是对个人法益的犯罪;而后者又存在三种争论, 即平稳说、住宅权 (或占有权) 说和隐私说。

如果采取形式上的解释, 从法条的位置推测其所保护的法益, 则可以认为我国刑法所规定的非法侵入住宅罪是对公民个人法益的保护, 这一观点, 从宪法第三十九条也可获得支持。但如果进行浅表层的比较法研究, 则会发现, 德国刑法典中, 非法侵入他们住宅属于妨害公共秩序的犯罪。日本学者山口厚也认为, “从刑法典中所处位置来看, 该罪属于对社会法益的犯罪”。不过这种法益上的分歧主要来自于法条本身:德国刑法典中,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包括非法侵入用于公共事务或交通封闭的场所的行为, 故而, 公共法益说并不具有借鉴意义。

在个人法益说观点之下, 平稳说认为本罪所保护的法益是住宅的安宁;而住宅权说认为本罪所保护的法益是权利人有自由决定是否允许他人进入住宅的权利;隐私权说则主张保护公民隐私和个人生活不被偷窥或干扰。张明楷老师曾以排除的方法论述了其它几种法益观的纰漏以确立安宁说 (或称平稳说) , 但任何一种法益观单独视之均有瑕疵, 需要与之一脉相承的犯罪构成理论加以弥补方得完整。

我亦主张非法侵入住宅罪所保护的法益为住宅的安宁, 从形式上说, 本罪在我国刑法中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力的犯罪, 理当以最基本的安定性为法益;从实质上说, 公民在其住宅中的隐私保密性与不可侵犯性悉属于安宁性所保护之列。但安宁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在于如何确定“安宁、平稳”的内容。

二、住宅之定义范围

如果要解决“安宁”的内容, 首先需解决本罪的行为对象——“住宅”究竟为何。德国刑法在条文中以列举的方式将住宅、经营场所或土地、用于公共事务或者交通封闭的场所都纳入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保护对象;而日本刑法中侵入住宅的保护对象分别为住宅和有人看守的宅邸、舰船、建筑物。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仅承认住宅为本罪的行为对象, 从形式上, 可以认为我国立法者的本意为本罪仅对公民居住的室内场所进行保护, 但从实质上分析, 应当对这一“住宅”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我国现有司法解释中, 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户”进行了定义:“户”在这里是指住所, 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 前者为功能特征, 后者为场所特征。一般情况下, 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工棚等不应认定为“户”, 但在特定情况下, 如果确实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 也可以认定为“户”。根据该解释, “户”当属居住的最小单位, 则住宅的范围必然要广于户的范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户”的解释对“住宅”范围进行限定时, 有以下问题:第一, 使用者有所有权但没有“居住”的情况, 例如业主购入用以投资、保值但尚未装修的空屋或者业主购入用于出租但尚未有租客入住的空屋是否为“住宅”?第二, 使用者有使用权但并非用于长期家庭生活的情况, 如学生宿舍、租住了一定时长的宾馆房间、只有度假才临时居住的酒店式公寓、别墅是否为“住宅”?第三, 使用者有所有权且长期使用但空间并非相对隔离的情况, 如宅基地上的院落、房屋自带院落 (或无围墙的草坪) 、门檐下等空间是否为“住宅”的一部分?第四, 使用者有所有权且空间相对闭合但并非专属部分的情况, 如公寓楼的建筑物内公共部分是否可视为全体居民的“住宅部分”?第五, 使用者没有所有权或使用权但长期居住且空间相对封闭的情况如未出售的房屋、棚户住宅、违章建筑, 使用废弃厂房、烂尾楼、废弃集装箱改造的居所是否应算作住宅?第六, 使用者没有所有权或使用权且为临时居住的情况, 如露营的帐篷、流浪人员住宿了一定时期并有生活用品的桥底、洞穴、长椅等可否算作住宅?第七, 营业场所与生活居所混用的情况下, 是否为住宅?

台湾学者林东茂曾经用诗意化的语言如此定义住宅:凡一个人主观上的灵肉与财产的守护堡垒, 是灵魂飘荡一日或多日的归宿, 堪做安身立命的基地, 都是住宅。

基于林先生的总结和日常活动习惯来回答以上问题, 可以肯定, 一个有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且以居住为目地所建造的建筑物中的单元, 无论是否有人居住或是否有生活用品, 都是住宅——他的主人期待在此获得安宁;由此所衍生的院落亦属于住宅的一部分;但营业场所与生活居所混用时应当根据侵入时的主要功用具体分析。本着对公民人身权利保护的目的, 宾馆房间、露营帐篷、看守田地的临时房屋、临时工棚、用于居住的报刊亭亦当以住宅视之;同理, 虽然违章建筑、流动房屋有违城市管理, 刑法也应当保护其本就脆弱的私权利。没有日常生活设施并且并不封闭的区域自然不能算作住宅;但如果认为露营帐篷也是住宅, 则流浪人员在废弃建筑、洞穴内规划的备有简单生活设施且长期居住的封闭空间不算住宅会有歧视之嫌疑, 但鉴于其自身并不主张其住所不被侵犯, 或可视为在其选择流浪之时即放弃了对住所安定性的要求故而不在保护对象之列。另外, 虽然共同居住于同一住宅内但各自有其专属空间的场合 (如几人合租) , 其专属空间也应当为本罪所保护的对象。

唯一难以处理的是集体住宅的公用部分:如果是学生公寓, 则共用部分也是其进行日常生活的空间, 自然可以认为是集体住宅, 并对单独的宿舍房间视为特别住宅予以保护;但其他共有部分并不承担居民日常活动作用的集体住宅 (已经成为历史的筒子楼除外) , 是否也应被视为“住宅”呢?日本刑法根据最高裁判所的判例确定了“他人看守的宅邸”这一条件, 进而认为在公寓管理者 (即看守) 范围内的场所皆属于住宅。⑤这一解释并不适合我国的非法侵入住宅罪, 首先, 我国刑法在形式上似乎并不认为以住宿以外的目的所建设的建筑物也为住宅;其次, 我国大多数公寓楼并没有管理员看守, 因此依然认定集体住宅的共有部分是否为住宅, 但以此为启发, 可以认为, 以告示、身份识别卡、或住宅外整体防盗门为标志明确“非本楼居民不经允许无法入内”的场合下, 应当认为该建筑物整体即为住宅。

三、侵入之理解

不同于日、德和台湾地区刑法, 我国大陆刑法并没有区分“无故侵入”和“要求退去而拒不退去”两种情况, 但司法实践中显然默认“拒不退出”属于侵入的一种方式。

(一) 无故进入的手段

有关“侵入”的另一个问题是怎样的手段能够构成“进入”行为。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溜门撬锁、强行突入、不请自入或者其他, 只有行为人的身体进入被害人的住宅内必然构成“侵入”, 但行为人借助身体以外的工具侵害他人住宅安宁的行为是否可以认定为“侵入”呢?比如故意向住宅内投掷砖石、废物等物体, 故意向住宅内决水、放烟, 使用扩音设备不断对住宅释放噪音甚至是辱骂性语言, 对住宅内居民进行电话骚扰或者光骚扰, 使用辅助性工具对住宅内部进行监视、监听, 在其室外墙面、地表上喷涂、粘贴威胁性文字、图像或摆放足够造成居住人恐慌物品等等, 这些场合下, 行为人并没有进入到住宅内, 但的确有物质通过他们的积极作为进入到住宅内——固体、液体、气体、声波、光波等, 又或者虽然没有将物质投放到到住宅内, 但在其住宅外围进行活动导致住宅内的人无法获得安宁, 以上行为比行为人的身体进入住宅更加严重地破坏了住宅的安宁性, 如果不能以非法侵入住宅罪加以规范, 势必会损害我国公民的人身权利。考台湾和日本刑法, 各有“决水侵害现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现有人所在之建筑物及交通工具罪”“浸害现住建筑物罪”等, 以对公民的住宅加以保护, 这证明借助其它物质破坏住宅安宁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但并不算做“侵入”。那么在没有具体法律条文对这些行为加以制止时, 完全可以、并且应该通过司法解释对其定性。

浅见以为, 故意凭借工具或在住宅外围刻意滋扰从而破坏住宅安定性的间接进入行为和违背主人意愿亲身进入直接进入行为一样, 均应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拥有安定的居住环境不仅是公民的基本要求, 更是公民生命权、财产权得以保障的主要方式, 尤其在强制拆迁手段愈发无赖的当下, 对“进入”的定义范围怎样广都是不为过的。

但在程度上应该掌握“持续性”这个度。非法侵入住宅罪是一种继续犯, 只有起侵入行为造成持续性危害才具有该当性:虽然掷石入宅的行为也破坏了住宅的安宁性, 但这种破坏是有限的、一次性的, 如果对这样的行为也要惩罚, 明显违法刑法的谦抑性。在我国司法实践还遵循四要件的情况下, 无法使用违法阻却来规避这一问题, 则应当在司法解释中说明这种间接侵入的行为如果没有持续到“足以使一般人无法承受”的程度则不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

(二) 拒不退出的认定

虽然司法实践默认拒不退出为侵入的一种方式, 但这种解释有类推解释之嫌;且有违罪行法定: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租住屋主某一居室的租客在合约期满时拒不退出, 且从合约期满之时起到屋主强行驱逐时均没有离开过他所租住的房间, 甚至锁上房门阻绝屋主入内, 即, 他的“不退出”完全没有“侵入”这一先行行为——他的“进入”是完全合法的, 如果认定该状态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明显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中的“发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为解决这一矛盾, 有观点认为在我国立法本身没有明确“侵入”的情况下, 可以将其划分为“积极的侵入”和“消极的侵入”以避免类推。积极的侵入是指以撬锁、砸窗等积极的作为方式强行进入他人住宅的行为, 而消极的侵入则指以拒不退出、隐匿其中等消极的的方式破坏他人住宅安宁性的行为, 即, 可以不真正不作为犯处理之。

四、非法之认定

对于“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非法”在认定上也容易产生争议。张明楷老师在《刑法学》一书中认为此处的“非法”是指应当排除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等违法阻却事由。但由于我国刑法总则中已经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做出了不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 则分则中无需再刻意强调;并且, 如果立法者有意在分则中强调非法阻却则必然会有所统一, 而不会在大多数分则条款都不体现违法阻却时单独对某几个罪名强调违法阻却。

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 非法与违法以及不合法的含义各不相同, 非法行为应该是指非法律行为, 与法律行为这一法学范畴相对应。所谓非法律行为是指那些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即不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不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而违法行为属于法律行为的下位概念, 与不违法行为相对、包含在不合法行为之内;不合法行为除了包括违法行为之外还包括“虽然不违法但也不合法”的中性行为, 或者谓之失范行为。按照这种理解, 则我国刑法中“非法侵入住宅罪”这一罪名中的“非法”存在学理上的错误。

可以理解的是, 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包含两个罪名——非法搜查罪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 而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了侦察人员对于犯罪有关的人身当场看眼或者检查的权利, 则的确应该区分“合法搜查”与“非法搜查”;于是可以推测立法本意是出于同种考虑, 通过“非法”一词将侦察人员等被法律赋予特定权限的主体依法进入住宅拘捕、搜查等合法行为排除。但特定主体在法律赋予的责任义务要求之下依法实行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不具有违法性也并没有在刑法的其他法条中得到体现——如故意杀人罪的罪名并不是“非法故意杀人罪”, 故而虽然可以理解立法者本意, 但依然无法肯定其正确性。

抛开对立法者本意的猜测, 拙见依然认为本罪中的“非法”二字应当略去。第一, 出于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等需求的违法阻却事由可以通过总则加以排除, 而出于法律所规定的职务要求的行为则可根据“犯罪主体”排除之。第二, 刻意强调“非法”有可能限制本罪的溯及范围。比如, 在对“侵入”的理解尚未统一时, 在住宅外围进行长时间骚扰、拒不离开主人住宅、持续性上门“理论”等违反公序良俗但并不违法的对住宅安宁具有极大破坏性的行为, 可能因并不是“非法行为”的理由而无法入罪。

因此, 在本罪罪名中依然存在“非法”二字的情况下, 张老师对本罪中“非法”是指排除法定职务需要、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实然解释是唯一可行的。但这种权宜之计无法掩盖本罪在立法技术上存在问题的事实。

五、本罪的立案标准

本罪在立案方面也有值得探讨的情况:在依然保留乡土社会的农村地区, 不经主人允许的推门而入被看做是正常的往来, 但在这种情况下追究其法律责任要求其承担法律后果, 显然不符合社会文化。也许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 德、日刑法均注明了本罪系“不告不理”。但这并不符合我国目前国情。

我国刑法所规定告诉才受理的犯罪只有四种: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其中侵占和诽谤行为的本质是民事冲突,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和虐待虽然侵犯了公民的人身和自由, 但发生于“家庭成员之间”。由此可见, 上述四种犯罪之所以被规定为“不告不理”, 根本原因在于刑法在处理民事纷争和家事问题时尤其需要保持谦抑性。

检索目前发生以非法侵入住宅罪起诉的案件, 多为家庭成员之间因房产问题而“强行入住”, 或者因婚姻问题而“捉奸”, 即, 目前司法实践中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依然多缘于家事问题或者民事问题, 尤其在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入户盗窃数额犯的问题之后不再存在盗窃数额不够定罪时以侵入住宅处理之的问题, 因此看似应当考虑将非法侵入住宅罪规定为告诉才处理——尤其是公权力主张对全部侵入住宅的行为进行处理的确不利于公民的防御, 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开发商或者地方政府以违法手段进行拆迁或者其引起公民住宅损毁的行为屡见不鲜, 如果在公权力被要求得无差别保护公民住宅时都难以实现其保全, 则公民自行上诉就更不利于其救济了。即使事实上鲜有公权力出于其法定义务帮助公民保护其住宅的安宁性, 但该项法律会促使其在未来执行其法定义务;而且出于风土人情造成的“被害人不追究”或者家事问题即使被起诉也完全可以通过刑事和解的方式结案。故而不宜一味“向他国学习”的主张将本罪定为“告诉才受理”。

六、本罪所涉及的正当防卫问题

在强拆风波中, 最容易引发媒体和其它公民关注并获取“支持”的行为经常是走投无路下丢掷土炮、瓦斯罐等以保卫住宅。而同样经常被提起的他国是“在美国, 为了保卫住宅甚至可以开枪”。实际上美国所允许的并非枪支而是“有限制的自动杀伤装置”, 比如住宅权人已经适当地作出了警告的表示时, 非致命的自动装置如电网是允许使用的。并且我国国情已经历史文化背景较美国相差甚远, 单纯的“模仿”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甚至会引发更多问题。

诚然, 面对非法侵入住宅者, 被害人经常无法即刻判断行为人意图, 无法区分是他的住宅安宁还是财产或者人身正在、将要受到威胁, 故很容易造成防卫过当。比如手持电棍的打狗队员冲人住宅时, 居住权人很有可能根据其态度和武器认为自己的生命安全处于危险的紧迫性之中。但据此支持以暴力威胁他人人身安全来维护住宅安宁当然超出必要限度, 不追究则同样是显失公平的。正当防卫, 作为私人法益受到不法侵害时的自救行为, 本身也是对他人法益的侵害, 故而必须要对其进行限制, 事实上, 越是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中, 越是会限制正当防卫的适用。因此对非法侵入行为的防卫过当当然应该追究。故而, 虽然许多走投无路之举的确令人痛心、值得同情, 但不可因此而破坏刑法的基本立场, 纵容私力救济的滥用。

在对抗非法侵入住宅的防卫中, 除防卫过当问题之外还有预先防卫的问题。比如居住权人为防止他人侵入, 而在其院落中埋藏爆炸物或者在出入口处安放毒气喷雾等防卫行为是否违法。我国刑法第二十条对正当防卫的限制是“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则此类预防性措施并不符合我国对正当防卫的要求, 但从另一方面思考, 此类预防性措施在没有启动之时并没有侵害他人法益, 只是一种准备。在司法实践中, 一位随身携带辣椒水的女性在遇到袭击向对方喷射喷雾构成正当防卫是毋庸置疑的, 执法者并不会因为她一直处于预防状态中 (辣椒水一直在她手中) 而否认防卫的正当性;同理, 虽然住宅权人的提前准备使其在遭到不法侵入时不必实行任何行为即可启动防卫, 但符合预先准备行为的结果却直到收到侵害时才发生, 故而这种预先发生于侵害行为之前的防卫应该被认定为是正当防卫, 但前提是其预先防卫不存在过当且不危害除施害者以外的人, 如在和平时期埋设爆炸物、喷射足以致命的有毒气体等自然属于过当行为。围设高压电网也同样存在过当的问题, 但由于其处于明显位置, 且可根据一般常识辨认其危险性, 则应当在允许之列。因此对抗非法侵入住宅行为的正当防卫应该包括在明显的位置放置危险、但不至造成重伤害的障碍物以及在隐秘位置设置不会危及人身安全、且不会给第三方造成伤害的防范性工具。

七、总结

本文从非法侵入住宅罪所保护的法益入手, 参考德、日及台湾刑法, 对条文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了进一步明确本罪司法解释的建议, 并试图对本罪所涉及的“住宅”、“侵入”、“非法”进行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的解释;同时对本罪的正当防卫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受到学术知识的限制对于最后两个问题未能展开足够充分的讨论。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逐步对其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日]山口厚.《从新判例看刑法 (第二版) 》[M].付立庆, 刘隽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2]林东茂.《刑法综览》[M].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3年版.

[3]张明楷.《刑法学 (第三版) 》[M].法律出版社, 2007年第三版.

[4]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5]宋向岭.《论非法侵入住宅罪》[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

[6]林俊辉.《斯是陋室, 使吾德馨》[J].《福建法学》, 2004 (3) :38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防范措施分析 篇6

1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特征参数

1.1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后电压波动的参数

站用变交流侵入直流系统后运行造成母线电压波动, 其波动参数有两个, 一是振荡频率f, 二是电压幅值V。

交流频率确定为工频50H z毫无疑问, 而侵入系统的交流电压幅值不可确定, 不同原因造成的交流侵入导致的幅值也不相同。以下是220V站用交流侵入直流系统后的波形图:

要测出直流系统中的交流分量, 关键点在于如何获取母线对地电压波动曲线, 已知波形波动频率, 只需测的波形峰值和谷值, 根据正弦波定律Y=A sinx, 可获知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

因此, 区分和计算直流系统中的交直流分量的前提就是能够近乎完整的取得电压波动曲线图。如此, 只需对系统电压进行高精度密集采样, 经过傅立叶分析, 即刻还原原有波形, 通过对波形分析计算出交流分量有效幅值。

1.2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正负极及支路区分

站用变交流零线和变压器地线为同一个点, 因此当交流侵入直流系统时, 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变相的接地。

当交流经过某支路正极侵入直流系统时, 直流系统正母线接地, 此时由于+KM绝缘下降, 所以正对地电压下降, 负对地电压上升, 由于正负对地电压产生压差, 馈线会有漏电流产生, 漏电流穿过漏电流传感器, 传感器会发出漏电流信号。通过对地电压采样可判断交流侵入极性, 通过对馈线支路漏电流传感器的信号分析可判断出具体发生交流侵入故障的支路。

2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防范措施

要避免交流侵入有两个措施, 首先要尽量不让交流分量传入直流系统, 目前店里系统通过加强交、直流二次回路间隔的隔离实现及交直回路不得共用一根电缆等措施实现;其次通过研发可以快速检测、切除入侵的保护装置尽量衰减交流分量的干扰值。

目前国内有部分专家对此提出了二极管迫跳方案, 例如下图所示方案。迫跳原理简述就是将交流侵入的极性与地短路, 形成短路电流, 迫使故障馈线开关因存在短路电流而跳开, 从而切除交流侵入故障源。

K1、K2、K3、KN是实际馈线开关, D 1、D 2是本电路增加的大功率二极管, 系统中二极管D 1的正极, D 2的负极接地。

当直流系统中无交流侵入情况时, 根据正母线、大地、负母线电位关系以及二极管反向阻抗无限大的原理, 两个二极管均处于截止状态, D 1、D 2均无电流通过, 对母线运行不产生任何影响。

上述方案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直流系统抵御交流侵入的能力, 同时也存在几个无法避免的缺点:1) 异常事故发生:当交流侵入直流系统通过二极管形成短路电流后, 假如故障支路开关存在问题无法正常跳开, 这时将会导致回路当中出现其它故障, 比如其它上级开关误跳、回路线路虚接地方着火等事故。2) 交流监测精度差:当交流侵入直流系统后, 由于二极管反向阻断的作用, 如果从正极侵入, 则下半周波形将被二极管切除, 从负极侵入, 则上半周波形将被二极管切除。由于波形已发生改变, 无法根据波形精确测出交流分量的有效值。

本文提出了一种直流电源系统新型防交流侵入应用方案, 在直流系统上增加增强型绝缘监测装置和交流迫跳箱 (虚线框内) , 监测装置负责采集母线电压, 支路漏电流等信号。交流迫跳箱部分如图:D 1、D 2为二极管, J1、J2为接触器主节点, M 1、M 2为接触器线圈, 接触器线圈由绝缘监测装置控制输出。

工作原理:用户可在绝缘监测装置上设定是否启用迫跳装置和允许迫跳的支路, 系统正常运行时, J1、J2断开, 当直流系统发生金属性交流窜入且有效幅值越过交流报警门限值时, 监测装置发出声光报警, 干节点或外部通信协议输出报警, 通知远方维护人员。同时在选出故障支路后, 根据用户设定允许条件, 启动迫跳功能, 切除交流窜入故障源。

3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交流窜入直流系统后进行迫跳的构思, 在提高直流系统抵御交流侵入能力和保证系统安全运行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摘要:本文分析了直流系统交流侵入的危害及交流侵入直流系统特征参数, 提出了直流系统防交流侵入的应对措施, 确保变电站设备和电网的安全运行。

京沪高铁防侵入电子监控系统 篇7

一、电子围栏

为防止不明人员侵入铁路线, 电子围栏主要安装在低路基地段及3米以下桥墩两侧, 由脉冲主机、合金线、报警喇叭和管理终端站等构成。该系统采用高压脉冲原理, 与现有线路设施设备和视频监控系统联动, 具有阻挡侵入、语音驱赶、声音报警和监控联动一体化功能。当有不明人员翻越或破坏防护栅栏时, 系统立即发出高压脉冲阻击, 拒侵入者于栅栏外;同时附近喇叭发出语音驱赶和警报, 并将警报信息传送到派出所指挥室, 由指挥室对报警信号进行接收和处理。指挥室监控终端屏幕上在自动跳出入侵区域现场实时画面的同时, 电子地图上显示出侵入区域的具体位置, 指挥室值班人员立刻通知就近的民警或保安人员赶往现场进行处理。

二、防穿越报警系统

为防止不明人员穿越铁路线, 消除事故隐患, 该系统安装在应急疏散通道和车站站台的两端, 由红外探测器、报警喇叭、太阳能板和报警手机等构成。系统采用红外对射原理, 一旦有不明人员穿越防区, 系统立即发出语音驱赶和声光报警, 并将报警区域位置信息以短信形式通知民警;指挥室电话同时响起, 民警可通过监控实时察看现场情况, 组织力量前往处置。

三、视频监控系统

侵入性胎盘的影像学诊断 篇8

1 超声诊断

产前超声诊断可采用经腹部超声 (膀胱充盈) , 也有报道采用经阴道超声 (膀胱排空或半充盈) 。超声检查有以下表现时, 对侵入性胎盘的产前超声诊断有帮助[1,2]:①胎盘后方正常子宫肌层低回声带消失或变薄 (≤1mm) , 提示胎盘的异常粘连, 该特征对诊断胎盘部位异常和粘连性胎盘的敏感性为93%, 特异性79%, 阳性预测值78%[3], 这种超声现象是诊断侵入性胎盘最敏感的方法;②胎盘实质内存在显著的多个无回声腔隙, 为血管腔隙, 称为“瑞士干酪”现象, 有该征象者即使没有其他超声征象也高度怀疑侵入性胎盘;③子宫和膀胱之间的高回声变薄, 不规则, 或有局灶性的断裂[3,4];④胎盘附着处的子宫浆膜面向外突出, 与胎盘回声相同, 是植入性胎盘和穿透性胎盘的超声表现;⑤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表现为胎盘血管从胎盘底部延伸到子宫肌层或膀胱壁。

Comstock等[5]多次报道侵入性胎盘的超声诊断特征:胎盘内见多个不规则的无回声腔隙 (血管间隙) , 胎盘附着处的子宫肌层变薄, 胎盘后缺乏“低回声带”, 胎盘组织伸入子宫肌层, 子宫浆膜面和膀胱的交界面血供丰富, 在多普勒超声上, 胎盘腔隙内见紊乱的血流。其中, 胎盘内腔隙是特征性表现, 如果看到这种现象, 侵入性胎盘诊断的敏感性为79%, 阳性预测价值为92%。胎盘内腔隙使得胎盘看起来如“虫蛀状”或“瑞士干酪状”。在孕15~20周, 胎盘内腔隙越多, 发生侵入性胎盘的可能性越高。他们认为胎盘后缺乏“低回声带”这个被认为是侵入性胎盘诊断的共性表现, 其诊断的敏感性在15~20孕周者仅为57%, 假阳性率高达48.4%。孕20周后, 胎盘内腔隙和胎盘后缺乏低回声带的诊断敏感性都增加, 分别为93%和80%。彩色多普勒显示在胎盘腔隙内血流丰富, 呈漩涡状。

超声诊断侵入性胎盘的主要鉴别是正常位置的胎盘, 由于植入性胎盘的超声征象多为间接性的, 故造成产前诊断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较高, 尤其是胎盘植入程度较轻时, 超声检查征象常常和正常胎盘难以区别, 往往要到产后胎盘不能娩出时方能诊断侵入性胎盘。与胎盘早剥的鉴别主要应该结合临床病史和超声征象表现, 胎盘早剥常表现为胎盘的增厚, 胎盘后方出现无回声区域或混合型回声结构 (血块) , 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腹痛和胎心变化有助于鉴别。

2 磁共振成像诊断

磁共振成像 (MRI) 可显示在胎盘附着处的子宫肌层缺失[6], 比超声检查能更清楚地显示侵入性胎盘侵入肌层的深度。有很多文献报道采用MRI以诊断侵入性胎盘, 但目前看来, 除了胎盘位于子宫后壁、侧壁时MRI比超声有一些优势外, MRI与超声相比并没有提高诊断的灵敏性, 且价格昂贵而费时, 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由于MRI在产科应用的时间尚短, 主要应用在胎儿颅内结构的评价, 在胎盘的异常诊断方面应用较少, 而且MRI磁场对胎儿近期和远期的影响方面还没有文献报道, 作为高强磁场能量对胎儿产生何种影响是值得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 如果临床医师没有对可能发生侵入性胎盘的高危因素引起警惕, 临床很难在产前确诊侵入性胎盘, 往往在产后胎盘不能顺利排出时, 或需徒手剥离胎盘并送病理检查时才能确诊。因此孕妇为前置胎盘, 或有前次剖宫产史、多次流产刮宫史等易发生侵入性胎盘的高危因素时, 产科医生应高度警惕, 及时给予超声检查、MRI检查等, 以助于明确诊断或排除其可能性, 提前进行处理, 以免被动。

参考文献

[1]Lynda H, Michael AB, Dale RB.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lacenta percreta:areview[J].Obstet Gynecol Surv, 1998, 53 (8) :509-517.

[2]Yinka O, John CS.Placenta previa, placenta accreta and vasa previa[J].Obstet Gynecol, 2006, 107 (4) :927-941.

[3]Guy GP, Peisner S, Timor TritschI.Ultra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utero-placental bloodflowpatterns of abnormally located and adherent placentas[J].AmJ Obstet Gynecol, 1990, 163 (3) :723-727.

[4]Hoffman Tretin JC, Koenigsberg M, Rabin A, et al.Placenta accreta:additional sonographic observations[J].J Ultrasound Med, 1992, 11 (1) :29-34.

[5]Comstock CH.Antenatal diagnosis of placenta accreta:a review[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5, 26 (1) :89-96.

侵入性胎盘的命名、发生率及病因 篇9

正常情况下, 孕卵植入子宫内膜后, 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化, 蜕膜中发展成为胎盘部位的蜕膜称为底蜕膜, 在该处有许多绒毛外滋养细胞及纤维蛋白样物质, 底蜕膜成为一道屏障, 防止胎盘绒毛的入侵。如果胎盘种植部位的子宫内膜缺损或发育不良, 导致绒毛直接种植于子宫肌层甚至深入肌层, 成为一种病理现象。在英文文献中对这一现象通常称之为placenta accreta, 根据绒毛与浅肌层的粘附、侵入肌层及侵入肌层的全层并穿透浆膜可分为粘连性胎盘 (placenta accreta) 、植入性胎盘 (placenta increta) 和穿透性胎盘 (placenta percreta) , 这里出现了两个placenta accreta, 我们认为将包括这3种情况的总称的placenta accreta译成侵入性胎盘为好, 以之区别于粘连性胎盘。早年在国内有关该病的报道很少, 上个世纪80年代晚期, 由于其发病率明显升高, 对孕产妇的危害很大, 常伴有严重的产后出血, 以致切除子宫, 处理不当甚至发生产妇死亡。此后该病日益受到重视, 国内、外文献报道逐渐增多, 对发病率、病因、诊断及各种处理方法均有所论及。国内发表的文章虽多, 但有的概念不清, 诊断标准不一, 以致漏诊很多, 希望通过本期专题的介绍, 能让大家对此病有所了解。

2 侵入性胎盘的发生率

根据本文所引用的数据, 无论国外和国内, 本病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在国外, 由于剖宫产率低, 人工流产术少, 其发生率较低;Morison及Macmood报道爱尔兰及苏格兰的发生率的年代较早, 而且严格地采用病理诊断为纳入标准, 因此其发生率均在0.01%左右, 即在10000次分娩中发生1次, Makhseed报道的关于科威特 (1981~1993年) 侵入性胎盘的发生率亦相似, 但同时期美国Miller以病理为纳入标准, 其发生率已上升至0.04% (1∶2150) 。根据ACOG及法国Bretelle等[1] (2007年) 的意见, 近期侵入性胎盘的发生率增高, 主要与剖宫产率的升高有关。Gielchinsky等[2] (2002年) 报道的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adassah医学中心妇产科1990~2000年34450次分娩中发生侵入性胎盘310例, 其发生率竟高达0.90% (1∶111) , 但其纳入的标准比较客观, 共分4条:① 第3产程经积极处理 (包括静脉注射缩宫素、经腹按摩子宫、自脐带放血及牵引脐带等) , 观察至少20分钟, 仍无胎盘剥离迹象者, 徒手困难地剥离出甚至破碎的胎盘;② 经阴道分娩, 超声检查提示有胎盘碎片残留者;③ 剖宫产时胎盘种植部位严重出血需切除部分子宫壁而保留子宫, 或在出血处需作严密缝扎者;④ 子宫切除标本有病理检查证实者。按此标准其发生率较准确, 尽最大可能避免了漏诊。国外侵入性胎盘的发生率, 我们收集到7个国家, 8篇文献的资料见表1。

我国的发生率, 较早期的有陈汉平报道的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的资料, 在1960~1987年发生率为0.006%, 发生比例为1∶15690, 至1988~1995年发生率上升13倍, 达0.079% (1∶1268) 。此后北京、广州、重庆、内蒙古等地 (见表2) 均有报道, 基本上代表了1990~2006年间的发生率。根据表2所列的文献计算, 其发生率约在0.20%, 发生比例约为1∶500, 若根据Gielchinsky的纳入标准[2], 其发生率必将比0.20%更高。王辉等[3] (2005年) 报道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2000年及2001~2003年两个阶段的发生率自0.180%上升至0.491%, 发生比例自1∶556上升至1∶204。俞碧霞[4] (2008年) 报道宁波市北仑宗瑞医院2000年10月~2006年6月的发生率为0.508%, 发生比例为1∶197, 均说明这些地区的发生率之高, 亟应引起产科学界的重视。

①子宫切除20例;②子宫切除8例, 死亡1例

①剖宫产切口处种植者5例;②刮宫史≥2次者;③占同期104例前置胎盘9.6%;④刮宫史≥3次者

3 侵入性胎盘的病因

3.1 剖宫产史

剖宫产为发生粘连性胎盘及植入性胎盘的重要原因, Gielchinsky等[2]报道310例有剖宫产史占12%, 而国内文献则更为明显, 有剖宫产史10%~96%不等。表2中统计的250例侵入性胎盘患者中, 有剖宫产史73例, 占29.2%。其中王辉等[3] (2005年) 报道有剖宫产史达96%。有剖宫产史发生胎盘粘连或植入, 与剖宫产术中造成内膜损伤或发生感染有关。有些手术者在行剖宫产术时, 在胎盘娩出后为避免胎盘残留, 用卵圆钳夹住纱布猛烈擦拭宫腔面或用大刮匙刮子宫内膜面, 均有可能损伤子宫内膜, 当再次妊娠时容易发生胎盘粘连或植入。其次, 剖宫产切口愈合实质是一薄层近似肌层的瘢痕形成, 尽管缝合时将两端肌层及内膜缝合, 其表面仍有可能因漏缝、对合不良、感染或坏死等因素, 导致部分区域并无子宫内膜覆盖而成为内膜缺损区, 为再次妊娠时发生胎盘粘连或植入创造条件, 这也是发生剖宫产瘢痕处妊娠的原因, 甚至有发生侵入性胎盘穿透至膀胱的罕见病例。有剖宫产史而发生胎盘植入切口者, 其出血量均明显增加, 周莉等[5] (2005年) 报道40例侵入性胎盘中有剖宫产史11例, 切口部植入5例, 出血量均>2000 ml;冯惠娟等 (2006年) 报道的40例中, 有剖宫产史10例, 植入原切口3例, 出血量亦>2000 ml。

3.2 刮宫史

在我国, 刮宫是发生粘连性胎盘和植入性胎盘的另一重要原因, 表2中统计的250例侵入性胎盘患者中, 有刮宫史至少178例, 占71.2%, 在刮宫中又以人工流产最为多见, 人工流产术对子宫内膜的损害很大, 以周莉等[5] (2005年) 的报道为例, 40例植入性胎盘中有2次人工流产史达30例;王辉等[3] (2005年) 报道的23例中22例 (96%) 有人工流产史, 仅1例无孕产史, 人工流产次数为1~5次, 平均3次。俞碧霞[4] (2008年) 报道的43例患者中41例有刮宫史, 刮宫1次8例, 刮宫2次12例, 刮宫3次21例。刮宫可造成子宫内膜损伤, 多次刮宫可以造成部分子宫内膜缺如, 有时合并感染, 更易发生粘连性胎盘和植入性胎盘。

3.3 高产次

分娩次数越多, 发生粘连性胎盘及植入性胎盘的机会越多, 多次、反复地种植使子宫内膜受损而导致胎盘粘连和植入。在国内, 高产次可能仅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外, 高产次是发生胎盘粘连或植入的重要因素, Gielchinsky等[2] (2002年) 报道310例侵入性胎盘中分娩≥3次以上的患者占47%。

3.4 前置胎盘

前置胎盘的发病因素亦与多次刮宫、剖宫产及高产次有关, 子宫内膜菲薄, 使绒毛易于直接附着或植入子宫肌层, 因此前置胎盘易与植入性胎盘共存, 据表2统计的250例侵入性胎盘中合并前置胎盘者120例, 占48.0%。王辉等[3] (2005年) 曾统计1998~2003年7149次分娩中发生前置胎盘104例, 在非前置胎盘的7045次分娩中合并侵入性胎盘13例, 占0.18%, 而同时期的104例前置胎盘合并侵入性胎盘10例, 占9.62%, 由此可见前置胎盘易于发生侵入性胎盘, 特别是伴有剖宫产史者。Sumigama等[6] (2007年) 曾报道1994~2004年日本中部8家三级医院共59008次分娩, 发生前置胎盘408例, 并发植入性胎盘18例及穿透性胎盘5例, 前者出血平均3630±2216g, 后者为12140±8340g, 其中1例死于术中出血。该23例患者中4例无剖宫产史, 其余19例均有1~2次剖宫产史, 在前置胎盘中有前次剖宫产史共51例, 而发生植入或穿透性胎盘19例 (37.25%) , 由此可见前置胎盘中有剖宫产史与植入性胎盘及穿透性胎盘间有密切关系。

3.5 子宫发育异常

子宫发育异常时, 其子宫内膜发育亦可能有缺陷。在妊娠时蜕膜形成不完全以致发生胎盘粘连或植入。文献上常有此类报道, 李映桃等 (2000年) 报道的25例中有双角子宫及纵隔子宫各2例。陈汉平等 (1997年) 报道的24例中有单角子宫合并残角子宫2例。

3.6 瘢痕子宫

狭义的瘢痕子宫是指作过手术留有瘢痕的子宫, 如子宫肌瘤切除术, 子宫腺肌瘤切除术, 子宫整形手术, 由于瘢痕形成, 局部子宫内膜缺如。广义的瘢痕子宫还包括曾经剖宫产的子宫。俞碧霞[4] (2008年) 报道的43例中即有2例作过子宫肌瘤剔除术。

3.7 侵入性胎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Tseng等 (2006年) 假设发生侵入性胎盘与滋养细胞群的血管生成及侵入相关的因素有关。他们发现在发生侵入性胎盘中, 合并滋养细胞中的血管上皮生长因子上调, cerbB2肿瘤蛋白下调, 血管上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下调;在胎盘组织中, 血管上皮生长因子增加, Tie-2表达下调, 以上各种因子的改变可能对侵入性胎盘的发生起一定作用, 但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绝大多数的侵入性胎盘在剖宫产或阴道分娩胎儿娩出后胎盘不娩出, 人工剥离胎盘时方发现, 在中期妊娠引产时亦偶见侵入性胎盘的发生。至于穿透性胎盘虽然少见, 但十分危险。侵入性胎盘的危险在于出血, 由表2可见250例患者中因大量出血而最终切除子宫达76例, 占30.4%。国外情况也如此, Bretelle等[1] (2007年) 报道的50例患者中子宫切除率达40%, 波兰Rabenda-Lacka (2003年) 报道Zielon Gora地区医院1990~2001年36例产科子宫切除因胎盘粘连及植入而切除的患者达22例, 竟占61.1%, 其次为子宫收缩乏力 (13.8%) 及子宫破裂 (11.1%) 的患者。

本文主要报道了本病的发生率及病因, 近年来侵入性胎盘的影像学诊断及保守性药物及手术治疗方法进展较快, 将在本专题组稿的文章中专门讨论。因鉴于本病在产科中对母亲有很大的危险性, 而且发生率明显升高, 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有很多进步, 故建议在教科书及各大参考书中给予专门章节加以阐述, 必将有利于产科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Bretelle F, Courbire B, Mazouni C, et al.Management of placenta ac-crete:morbidity and outcome[J].Eurp J Obstet Gynecol, 2007, 133 (1) :34-39.

[2]Gielchinsky Y, Rojansky N, Fasouliotis SJ, et al.Placenta accrete-sum-mary of10years:a survey of310cases[J].Placen, 2002, 28 (2) :210-214.

[3]王辉, 张建华, 吴味辛.植入性胎盘23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21 (2) :93-95.

[4]俞碧霞.植入性胎盘43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5) :743-744.

[5]周莉, 吴连方.40例植入性胎盘的回顾性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6 (1) :91-93.

上一篇:疼痛管理的重要性下一篇: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