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途径(共12篇)
体验途径 篇1
在我们购买物品时, 如果不能当场试用一下其效果, 如电脑的性能、手机的效果, 我们也许会对其质量产生怀疑, 这说明了“体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的影响之大。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曾把人的消费分成三个阶段, 即量的消费阶段 (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 ;质的消费阶段 (处于供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 ;情感消费阶段 (处于供全面大于求的市场环境) 。农业社会, 人们追求的是温饱的基本满足;在工业社会, 生活水准由物质产品的数量来衡量;而在后工业社会, 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关心自己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获得的满足程度, 而体验可以说正是代表这种满足的载体。消费者正在进入小康社会, 不再以温饱为目的, 而是追求时尚、讲究舒适、崇尚个性,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特别是年轻一代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性别饮料“他+她-”把性别区分开来, “他”旁边是一个加号, 有牛黄酸、维生素等等, 希望男人更有活力;“她”旁边是减号, “她”中含有“酷拉索芦荟凝胶”, 希望女人减去的是岁月的痕迹, 这一饮料吸引了许多年轻男女的眼球。“动感地带”最新、最时尚的新业务, 彩铃、百宝箱、无线上网……都是免费的, 再加上举行的“街舞挑战赛”、“周杰伦演唱会”、“结盟麦当劳”等一系列与通信无关的活动, 引发了年轻人的高度共鸣, 进而激发了他们的消费热情。针对人们的上述消费倾向和消费心理, 体验营销应运而生。体验营销以向顾客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体验为主旨, 以服务为舞台, 以商品为道具, 通过使消费者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满足而达到吸引、保留顾客, 进而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认为:“体验营销正是通过让顾客体验产品、确认价值、促成信赖后自动贴近该产品, 成为忠诚的客户”。体验营销不把体验当作一种无定形的、可有可无的东西, 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真实的经济提供物, 作为一种有别于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载体。体验营销从传统的卖产品和卖服务转变为卖体验, 从重视功能与质量转变为重视顾客的感性需求。一旦企业有意识地以服务为舞台, 以商品为道具, 用心经营, 使消费者融入其中的体验, 它就从产品的制造者或服务的提供者, 转化成为体验的策划者。体验营销的意义在于:能使企业的产品与竞争者区别开来;为企业树立形象和建立标识;诱导顾客试用和购买, 并增强消费忠诚度;进一步推动企业流程重组等。既然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企业实施体验营销也是大势所趋, 而体验作为一种价值载体, 它具有多种存在形式, 它可以依附于产品和服务而存在, 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出售物而存在。体验存在形态的多重性和体验内容的丰富性为企业开展体验营销提供了多种可能的途径:
一、在产品中附加体验
实体产品制造企业如果把体验附加到产品之中, 能对产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产品不仅功能、质量良好, 还应具备满足使用者视觉、触觉、审美的需求, 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增添愉悦、美感、感官享受等成分, 从而使产品“体验化”。例如, 诺基亚在手机设计中, 融入多种美学要素, 时髦的、可随时更换的色彩, 手感极好的曲线都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体验。宜家把各种配套产品进行家居组合设立了不同风格的样板间, 充分展现每种产品的现场效果, 甚至连灯光都展示出来, 这样让消费者可以体验出这些家居组合的感觉以及体现出的格调, 而且, 宜家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可以拆分, 消费者可以将部件带回家自己组装, 宜家还配备有安装的指导手册, 宣传片和安装工具等。如今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产品外观或细节上留有小小缺憾, 可能就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 对产品销售极为不利。例如, 一个表面粗糙的水龙头可能使消费者不屑购买, 这其实是消费者的审美体验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制造商能把水龙头制造的不仅坚实耐用, 而且光滑美观得像一件工艺品的话, 那么, 这种水龙头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必然会得到提升。因此, 实际上每一种产品在附加体验和去除不良体验方面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二、用服务传递体验
如今商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服务又是企业用以展示和传递体验的天然平台, 如果能在服务中增加体验成分, 则可以突出个性化和差异化, 更能吸引、保留顾客。海尔的服务可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福州一位顾客购买的青岛海尔冰箱出了故障, 当天给企业的售后服务部打了个电话, 希望厂方能在半个月内派人上门维修, 岂料, 第二天就有一位胸别“青岛海尔”徽章的维修人员连夜乘飞机赶来, 一个小时后, 冰箱故障排除了, 用户准备的一桌酒席却一口未动。用户十分感动, 在维修回单上写下:“我要告诉所有的人, 让他们都来购买青岛海尔冰箱。”正是由于海尔及时周到的服务, 征服了广大消费者的心, 使得海尔冰箱的销售量大增。
三、用情感增强体验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 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越往高处人的心理需求越明显, 情感需要越强烈。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内心体验。因此, 企业不仅要从顾客理性的角度去开展营销活动, 也要考虑消费者情感的需要。消费者在选购商品的过程中, 对于触及心灵、符合心意、满足实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能增强购买欲望, 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体验营销就是体现这一基本点, 寻找消费活动中导致消费者情感变化的因素, 掌握消费者的心理特点, 在营销活动中采取有效的心理方法, 激发消费者积极的情感, 促进营销活动顺利进行。“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日本的麦当劳店, 竟记载了60万名小朋友的生日。在小朋友生日的前几天寄去电脑生日卡。到了生日的那天, 小朋友便持卡来过生日。麦当劳采取了与一般的公司祝贺生日不同的方法。他们的全体员工起立用掌声对孩子们表示欢迎和祝福。孩子们平时能得到所想要的东西, 但不一定能得到掌声。这热烈的掌声使孩子们突然发现自己被那么多人爱着、鼓励着, 觉得自己是处在世界的中心, 自豪的心情油然而生。许多孩子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沉浸在阵阵掌声之中, 也激动得热泪盈眶。除了满意妈妈的大方消费, 一群铁杆小麦当劳迷也就此产生了。
四、用氛围渲染体验
氛围指的是围绕某一群体、场所或环境产生的效果或感觉。好的氛围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着顾客, 使得顾客频频光顾。用氛围渲染营销就是要有意营造这种使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的氛围体验, 顾客即使只来一次也会有牢记在心的印象, 当下次再想享受此类服务时, 该场所就是首选, 这对服务场所尤其适用。“星巴克”连锁咖啡店是一个靠营销氛围在全世界迅速崛起的典型例子。星巴克除了提供口感好、味道独特的咖啡外, 其咖啡馆内时尚且雅致、豪华而亲切的场所成为了家庭和工作以外的一个舒服的社交场所, 这里有起居室风格的装饰, 还有仔细挑选的装饰灯具, 那煮咖啡时的嘶嘶声, 将咖啡粉末从过滤器敲击下来时发出的啪啪声, 用金属勺子铲出豆时发出的沙沙声, 都是顾客熟悉的、感到舒服的声音, 都烘托出一种“星巴克格调”。
五、通过广告传播体验
如果说用产品和服务表达体验的受众面有限的话, 那么通过广告则可大范围地传播体验, 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传统广告只专注于对产品功能、质量的宣传, 死板而乏味, 而体验营销则把广告视为传达体验的有力工具, 幽默而新颖的广告为产品的销售和使用打下感性基础。例如, 中国洗发水中的“百年润发”, 一反传统的以“去头屑”、“柔顺”为主的作法, 巧妙借用中华民族夫妻间青丝白发、相好百年的传统美德, 通过一段忠贞不渝浪漫爱情的演绎, 向消费者传达了感人肺腑的情感体验。麦当劳前些时在地铁附近大玩“体验营销”的系列广告:在地铁的车门旁, 一左一右有两幅广告一模一样, 都是一个大的汉堡包, 口语化的广告语很特别———“张口闭口都是麦当劳”, 整张广告简洁明朗, 一目了然, 卖点很是突出, 让人不由不去联想。伴随着地铁门的一开一合, 就会让人想到嘴巴一张一合的用餐情景。在地铁车里的进口处位置, 也有一则广告, 广告语也很特别———“想吃只需多走几步”, 似乎人人往车内走都是想吃麦当劳。试想, 车门一开, 谁不往里走呢?它把握住了消费者的体验, 传达感受, 牢牢地抓住“眼球”, 提供给人们更多值得回味的情境和感受。当然, 并不是任何广告体验都能打动消费者, 有些广告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就要求广告所欲传播的体验主题与目标受众的内在需求相吻合, 并与产品的特性有恰当的联系, 而且在选题和表现手法上应该新颖、独到。
六、借品牌凝聚体验
在品牌统治的世界里, 品牌不再仅仅表示为有功能特性的产品, 而是意味着为顾客提供并改善体验感觉。体验营销是品牌个性的表现手法, 也是品牌在创意及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通过新颖、形象的创意思路, 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执行手段来演绎品牌的风格, 表达品牌的主张, 建立对消费者的理解和尊重, 达到与消费者沟通的目的。风行不衰的芭比娃娃, 建立了从出生日期、出生医院、姓名、父母情况等一整套个人档案, 购买芭比娃娃就像是领养一个婴儿, 模拟出真实的人间亲情, 满足了人们对爱的体验, 深受人们喜爱。许多跨国公司在开拓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在运用体验营销策略,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 哈根达斯、摩托罗拉、耐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公司运用体验营销策略, 促使消费者积极参与, 形成了对市场强大的穿透力。在这种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互动中, 不仅满足了消费者体验的心理需求, 也使消费者了解、感受和认同了品牌。
七、以促销感受体验
目前促销活动铺天盖地, 大商场门前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有许多促销摊点, 促销活动的手段也大都千篇一律, 比如打折、抽奖、派送等, 有些企业往往想当然地认为消费者一定会为如此“慷慨”的体验活动动心, 但警惕性日益增强的消费者却未必“领情”, 而真正能够影响消费者心理的还是那些与产品相关联的, 消费者可以动手参与的活动。由于体验营销是一种满足心理需求的产品 (服务) 的营销活动, 它通常是和营造一种氛围、制造一种环境、设计一种场景、完成一个过程、做出一项承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而且它还要求顾客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 企业在实施体验营销的过程中, 在每一个业务环节中都要注重营销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比如, 菲亚特4S店在深圳承办的“超越你的想象”———南京菲亚特深圳驾车节。活动内容丰富, 主要是给消费者体验菲亚特的机会, 活动有“酷车展”、驾驶体验、驾驶技能技巧培训、趣味驾驶比赛、计时载物比赛、抽奖活动等组成。同时, 他们还特意为消费者安排了“酷车深圳大巡游”、“车友赛场大竞技”、“菲亚特限时装物大比拼”等精彩纷呈的活动, 两天吸引鹏城众多车迷参与。菲亚特也在汽车嘉年华的五天时间里创造了销售500部的佳绩。
八、在创新中设计体验
设计体验业务, 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概念, 它不同于依附在产品或服务之中的体验, 虽然体验业务的生产离不开产品或服务, 但此时体验才是企业真正要出售的东西, 产品或服务只不过是辅助手段。除了前面所讲到的产品体验业务外, 企业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创造出全新的体验业务。目前存在的多种体验业务是我们以前不曾经历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如只要支付一定费用, 就可以体验出生入死、险象环生的探险过程;就可以体验一下当歌星 (名角) 的感觉;可以体验“当一天牧民”的滋味。在日本, 甚至可以租回“女儿”、“儿子”、“孙子”、“外孙”体验家庭的融融温馨和亲情。成都龙泉的果农, 通过把自家的桃园办成旅游场所, 阳春三月搞“桃花节”让城里人来赏花踏青, 同时可以订下几棵桃树甚至几只土鸡, 这样既能欣赏花团锦簇的秀美景色, 又获得了“庄园主”、“农场主”的心理满足。到了七八月他们可以呼朋引伴来到郊外, 亲手兴致盎然地从“自己的果树”上采摘香甜的水蜜桃, 并带着这些“自己的果子”回城馈赠亲友。不仅限于此, 在开花到果实成熟这几个月的时间里, 这些城里人还会挂念郊外这片乐土, 有空他也会再来游玩, 放松身心的同时关注一下自家果树、家禽的成长, 兴之所至, 还可以浇浇水、施施肥, 真正体验一把山野农趣。很明显, 这些果农已把传统的农业产品生产转化为体验业务。
体验途径 篇2
在关老师的“五个融合”讲座中有这么一段:“让学生将自己当作文本中的“我”,走进文本,对话文本,获得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阅读教学只有与学生亲身体验融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培育情怀,滋养人格,获得生命的成长”。充分发挥文本中的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生活,与自己的亲身体验互相融合。
一、用情去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文中的亮点,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中去,用情去体会、去理解、去学习,这样就会迸射出情感之花。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要求学生用真情去读,用情去感受神奇而美丽的山水,当学生的情融入山水之中,还可要求学生用真情写出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美及向往,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景色美,甚至可引导学生仿写一篇《海岛风光》,也展示一下海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要求学生带着真情去阅读,当读到小女孩悲惨死去的过程时若学生情到由衷,则会流下悲伤的眼泪。而《理想的风筝》的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被刘老师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得流出热泪,使情在泪中现。
二、用心去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中,有好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学了以后小学生的心灵容易被感化,这必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
学习语文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例如《穷人》这篇课文就有一种人情美,渔夫一家有五口人,生活是靠渔夫一人打鱼维持生活,非常贫困和艰难。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发现邻居的寡妇死后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时,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终于把两个孩子抱到了自己家。教师上课时就应该抓住这一种人间最珍贵的人情美去分析,启迪孩子们的心灵,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情去悟理
语文阅读教学要化理为情,融理入情,学生情感的培养应基于对“义理”的理解,情理是一体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文理合一这一特点。如教学《桃花新木》一文时要抓住植树和育人是同一道理,让当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知道过多的溺爱反而害了自己,应该尽量自食其力。再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红军在长征途中吃草根、树皮的情景,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尝一尝草根、树皮的味道怎么样?在教学《丰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在严寒的风雪中,穿着破旧单薄的衣裳,挨冻的滋味。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全是掌声和鲜花,同样会有荆棘丛生的曲折道路,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才能走出困境。
四、用心实践去丰富体验
学习了课本知识就应该付诸行动,这是当今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办法。如学习《养花》一文后,使学生从老舍养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不但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得到更多的乐趣。曾记得我在
读小学时,老师安排劳动课每人在校园里种一棵树,自己负责挖坑、浇水、护理等,看着自己栽的树活了,发芽了,茂盛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类似这种绿化、美化校园的实践活动值得推广。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心智,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去下功夫,开发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以及能够激发强烈的情感体验的图片、影片、增加学生反思、想象的作业等。
体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3
曾在书刊上读到一位著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他让学生把一条几斤重的沙袋捆在腰间,吃饭睡觉也不许取下,必须坚持10个小时。而后,他让学生在班会课上谈感受说看法。大家不断地叫苦:腰酸、腿疼、累坏了、烦死了……教师默默听完学生的牢骚,默默注视着学生,缓缓说道:大家仅仅带了一天沙袋就这么辛苦劳累,但你们知道吗?——你们在母腹中时,你们的母亲就这样整整辛苦了十个月啊!不愁不悔,默默忍受,悉心呵护,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要用心来感受母爱,用心来报答母爱……据说,那些学生在经受这么一番教育后,对自己的母亲特别尊重孝敬,都怀有深深的感情。笔者不禁为老师设计的这个别出心裁的“体验”活动而叫好。
有教育专家提出:“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规律。”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是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和自我超越,这种体验是直接的,深刻的。“体验教育”寓德于乐、寓德于行,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体验:“校园标语”学生拟就
过去,学校墙面的用语都是由老师选自名人名言或学校统一选购布置墙上,虽然内容深刻、形式精美,但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难以领悟,而且学生司空见惯,教育效果甚微。
如何利用校园文化用语,因势利导教育学生?校长们思考着、探求着,不经意间,身为语文老师的李校长从学生的周记中读到一句广告词,突发灵感: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写劝学格言等一类的广告词?这一想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全校开展了向学生征集校园文化用语的活动。全校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很高,创作了许多鲜活生动富有学生特点的妙言佳句。这些句子朗朗上口,寓意明白,贴近生活,语气亲切,主题明确,富有较强的教育性和感染力。有的励志上进:“每个人都是自己前途最权威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只有失败的事,没有失败的人”、“把微笑送给别人,把自信留给自己”;有的劝学求知:“荣誉存在于勤奋而诚实的学习之中”、“一步一个台阶,我们每天都要进步”;有的关注公德:“花草有生命,手下请留情”“随手一扔,你丢下的是自己的素质;轻轻一弯,你捡起的是自己的道德”。
学校对这些应征的广告词作品进行了认真的评选,组织各班制作班级宣传展板,并将10条情真意切的广告词作品“定格”在校园里,旁边注上学生的姓名。这些校园广告词,由于是学生自己编写的,对学生自省自律起到了很好的提示、警醒作用。特别是被选用的学生,内心更是激动,他们看到学校把他们的“作品”制作得这么好看,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备受鼓舞。这样,在走廊里,在墙壁前,常有一大群学生围着精美的学生“校园广告词”标牌,驻足品读,赏心悦目,耳濡目染,构成了校园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可见,校园标语,由学生拟就,能减少说教的味道,能增加自主教育的分量,能达到老师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学校管理者应当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多多推行体验教育,以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体验:爱心捐款刻骨铭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捐款济困的热潮之中,学生也纷纷慷慨解囊。但中小学生是消费者,他们要表达爱心,自然少不了要向家里讨要。有的说:“妈妈给我多少钱,我就捐多少钱。”有的说:“我向家里要了50元。”有的说:“我要100元,捐款80元,剩下的20元归我自己用了。”有的说:“我是趁机向爸妈敲了一记竹杠,捐款意思一下,自己就大大实惠了。”笔者听后,感慨万分。我们认为,中小学生参加捐款活动,数目多少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同情弱者的品质。如果这点捐款不是出自孩子可以支配的钱,而是由家长掏腰包,甚至孩子利用捐款的形式“实惠”一回,那么这种捐款的教育效果基本等于零,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事实上,你50元我100元他80元,这样的捐款对学生来说,还容易造成他们攀比的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而另一所学校在活动中,则向学生发出了“省下平时零花钱,支援同学一片情”的号召,要求学生少买一回零食、少吃一次冷饮、少看一场电影,将省下的钱捐给困难的同龄人。这种做法就值得提倡,很有教育意义。因为,学生的这个款项、这点爱心,是出自他自己平常的计划开支花费之中。学生从平常的花费中勤俭节约一点,或贡献出平时攒下的零用钱,或拿出属于自己支配的压岁钱,以此来表达他自己的爱心情感。这种爱心捐款,是出于学生力所能及地利用自己的力量来参加的,是出于内心的真实行为,这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这就是一种体验的教育。这样的活动,可能会使捐献的钱少一点,但表达的爱心却是真挚而浓厚的,对学生来说必将是永志难忘的。
可见,在捐款爱心活动中,中小学生不应单纯地向家长要钱来捐款,学校也不应该单纯地以捐款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爱心,而应该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利用自己的力量来参加活动。这样的爱心捐款必将刻骨铭心,这样的体验教育活动更能取得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
俗话说: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浃髓沦肌。因此,德育教育要取得效果,就要避免单纯说教式的德育方式,要改变那种教而不实、寡而无味的状况。德育教育,要通过创设种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实践、体验认识、感悟生活,达到让学生扮演一种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的过程,真正达到能唤起学生内心情感的理想目的,取得显著突出的教育效果。
由此,笔者认为,要使德育脱离说教、联系实际继而产生内外结合的实际效果,体验活动必不可少。体验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篇4
一、活动目的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要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完成各种教学目标, 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活动是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而明确的目的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首要条件。
如字母教学, 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我设计了以下活动:跟字母宝宝们打个招呼。三年级学生刚刚学会几种简单的打招呼方式, 他们很乐意和可爱的字母宝宝打招呼, 而同时由于所会的打招呼方式不多, 比较容易掌握, 因而运用也相对自如,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这样一个活动, 让学生倍感有趣。在学这个新教材之前, 我们的学生曾经在一、二年级接触过26个字母, 但听说读写不是很熟练, 甚至由于时间的问题, 可能遗忘了部分字母, 此时让他们机械地重复字母, 学生一定会厌烦, 而在我设计的这个活动中学习字母时, 学生很感兴趣, 叫得也特别响。在说得比较熟练的时候, 我还把这些字母做成头饰, 让男女生表演字母间的对话, 这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高要求, 促使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更多的句型用到表演活动中来, 在字母得到了巩固的同时, 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生活化
英语学习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的语言知识不能在相应的语境中运用, 学生只会考试不会交流, 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 更有甚者知识学过不用就忘记了。而我们的课堂作为英语学习的主阵地, 就应该针对这种弊端, 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活动,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中运用自己学习的语言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如在教“Are you…?”句型时, 第一个班我让学生之间操练这个句型, 可是学生无精打采, 甚至有人说过了还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课后反思了一下课堂设计, 就发现了问题:学生之间其实都很熟悉, 你再让他们明知故问:“你是某某某吗?”有一种为教句型而教句型的感觉。所以在另外一个班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猜一猜已经认识的课本人物, 通过听他的声音猜猜他是谁。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三、活动评价多元化
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 多元评价是以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基础, 以开发学生和教师的潜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创新素质发展为根本任务, 以激励学生和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为本质, 以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样为标志的教育评价。传统的教学都是学生来读、演、说, 教师来评价, 学生也只是一味地听, 积极性不高。如果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 不但可以令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评价, 并以此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如在请学生读句子之前, 先给听的同学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一评谁的语调最好, 谁的声音最响, 谁的表情最形象。学生有了这个评价标准, 在评的时候也会有的放矢, 当轮到自己读的时候就会从这几个方面去表现、提高自己, 即使是自认为读得不够好的学生, 也可以站起来展示自己的表情或者响亮的声音, 从而提高自信。当然评价的标准也可以让学生定, 但一定要在读书活动之前明确, 以利于活动的开展。新教材从三年级起, 还特意在每个单元最后安排了Ticking time板块, 在自评表中罗列了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完成评价表上的相关活动, 由小组表演后再进行自评,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活动要注意延伸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 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新教材的编写更贴近学生实际, 更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但教材的这些优势光靠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充分发挥和利用的。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学英语、用英语的机会, 教师必须重视课外的语言实践活动, 课余时间也可以创造这样的活动。
体验途径 篇5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几个概念,即班会、主题班会和体验式班会。1.班会
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班会主要分为临时班会,例行班会和主题班会。临时班会是因临时性工作安排或突发事件而开展;例行班会一般每周一次,总结上周工作、安排本周工作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常规问题”。
2、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计划或根据客观需要为解决本班某一重要问题而进行的班会” 对主题班会概念的界定中都包含一些共同的因素:有确定的主题,实施主体包括班主任和学生,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等。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主题班会是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围绕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
3、体验式主题班会
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由老师,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用团体活动的方式来组织班会,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交流分享,感悟提升的一种主题班会形式。与校外拓展活动不同,体验式主题班会是在校内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教学条件下组织开展的。这种主题班会少了传统主题班会的僵化模式,少了班主任的枯燥说教和一言堂,少了表演色彩,激发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在体验式主题班会中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都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分享感悟和价值澄清是体验式主题班会的核心部分,活动完成后,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相同活动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其实展现了同学们的不同价值观,在比较不同的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明白了道理,分清了是非,这就是价值澄清的过程。
一、活动背景
随着广播影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的社会文化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内容高大上,苍白空泛,脱离学生实际和学生青春期特点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不到学生思想深处。单一传统说教式教育方式在现实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找到一种能够走进学生内心、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方式就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文法外语系从一直非常重视学生主题班会工作,把班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进一步提高班会效果和班会质量,充分发挥的实效作用。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几次问卷调查。学生在回答“在班级中,你们开过主题班会吗?”时,100%的同学回答开过,被问到主题班会的频率时,83.9%的同学回答每月开一次,7.8%的同学回答两周开一次,由此可见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主题班会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当被问到“你认为进入大学以来开展的主题班会教育效果如何?只有 15.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76.8%的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可见主题班会质量不高,不能解决切实问题。主题班会作为思想政治的重要阵地,存在形式死板、学生课堂参与率低、师生交流不畅等问题,为开班会而开班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法外语系在郝连旺书记的带领下,积极探索班会模式,充分考虑的主观感受,将用教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班会中来,创新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情景体验式班会”在实际应用中起来的显著的效果。
二、开展体验式班会的意义
1、一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提高到重要地位,强调学生德育养成中的亲历亲为和体验。为实现新课程的德育要求,应充分发挥体验式主题班会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三、体验式班会基本理念
1、价值澄清理论,价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 ion)理论出现于 20世纪20年代,在 60年代逐渐流行的一种德育理论。在社会发展中价值冲突导致人们的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而预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不能通过简单的道德灌输进入到学生的心中。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道德选择。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各种传播媒体以及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变的信息,使得形成固定的道德观念越来越困难。学校教育中,教师不是灌输道德规范而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提高其道德选择的能力。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评价促进“知”、“情’’、“意
一、“行”的和谐发展。价值澄清理论重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和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负责任的判断是非。
2、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积极的、主动地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激发大脑的活力,从而大大提高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体验式教学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形象的感知达到理性抽象的顿悟。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活动设计目标
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主题班会出发点和归宿,它统领着整个主题班会,是主题班会的灵魂。
一是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
改变主题班会僵化的组织形式,根据班会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可以由两名学生主持,也可以由班主任和学生主持,甚或辅导员自己主持。改变对发言讨论这一活动形式的过度依赖,避免使主题班会成为单调、沉默的发言会。要根据教育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开展活动后再让学生有感而发。比如,主题班会《考试作弊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家长和老师人,通过他们的表演和“现身说法”来培养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作弊后之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是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设计中要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和符合青春期特点的教育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避免班会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比如,主题班会《人生百味—态度影响情绪》中,通过让学生体会周围同学对自己的笑脸、赞扬等积极态度和冷漠、挖苦等消极态度来体会不同态度对自身情绪的影响,培养学生正常交往,善待他人的习惯。
三、注重对班会中情景的分享
在活动中,一定注重对情景的分享,鼓励学生都说出对情景的感受、感悟,情景扮演的同学、和在场的同学都要进行分享,引起共鸣进而使情景内容深入人心。
四、设计方案(举例子)
主题班会方案是主题班会效果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班会的蓝图,体现了班主任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从主题的选定,到资料的搜集,到思路的整理最后形成主题班会方案的过程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式主题班会一般分以下几个部分:
1.主题名称 主题名称是主题班会最重要的信息。它体现了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是教育内容的高度概括。主题名称要意义深刻,生动活泼。表述的方式还要符合学生的语言表达特点。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主体班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规定了主题班会要达到的教育效果。
3.活动要素 活动的时间、地点、对象。主题班会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操场和心理活动中心等场所,对象是学生群体。
4.活动准备 指的是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而做的组织上和场地、器材的前期工作。
5.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部分是主体班会方案的核心部分,详细描述了主体班会的组织实 施过程,包括每个阶段的用时安排,确定主持人及其主持词,还有班主任最后的总结提升等。活动过程按照计划进行,同时要随时注意生成性的问题的出现,特别是户外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和拓展活动,要随时监控、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
6.总结和反思 “反思是很好的发展方式,主题班会活动开展之后,对活动的反思、总结是我们应该完成的一项基本程序。通过反思,可以使活动的教育效果得以加强,从而使以后的活动得以优化,活动的拓展也可以使教育得以延续和深化。”
下面来请大家来看看我们召开的一次体验式班会的视频:
体验途径 篇6
关键词:体验教育;医学;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14-02
教育部领导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医学教育要坚持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尤其要强化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医学教育,德育为先;二是医学教育,能力为重;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进而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医学人才成长道路,实现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而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1]。本文作者正是基于考虑如何在医学生中提高临床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经过多年工作经验思考并总结得出在医学生中开展体验教育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将其内化、固化为人文素质,达到医学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通过基础教学体验,牢固医学生人文素养基础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医学课程改革中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切身思考、直接参与的体验教育融入其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授课内容,强化学生主动吸收医学基础知识能力,掌握临床技能。目前全国医学专业正在试行PBL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国医科大学的此种教学模式得到广大专家学者,尤其是学生的欢迎。所谓PBL是指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多学科综合的教学模式。PBL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自身疑问、教师引导的过程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源,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教学体制,围绕问题而不是围绕课程程序学习。在学习中,学生利用临床遇到的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在互动的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接着针对学习目标自我学习,将学习所得应用于问题中,最后归纳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推理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情景体验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资料、与人沟通、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真正做到临床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行统一。
2.开设人文社会医学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目前医学发展趋势已有过去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医学院校应在这种模式转变下,尽早通过提供丰富的医学人文课程选修学分的方式,主动拓展医学生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弥补在医学前期求学中因文理分科导致的人文基础薄弱、重理轻文的现象,从而培养有文化、有内涵、有修养的医生,而非只懂看病,不会看人医人的“技术工匠”,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立、学生自愿选择、主动选择的参与方式,通过讲座、论坛、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的授课取得学风的方式,充分提供学生主动体验的平台,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做到内外兼修。
二、通过校园文化体验,增强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取决于基础教育,还体现于日常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校园环境的熏陶。医学生在体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能够长期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激励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开展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高格调的文化娱乐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同时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2]。另外,通过开展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时代性和政治性主题,以演讲、讨论、实践等多种体验形式加深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加深职业认知和道德,从而进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三、通过社会服务体验,加深医学生责任意识
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意即医生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保护健康、治愈疾病;恢复人的精神的完满;促进社会公正。[3]在医学生中广泛开展如“三下乡”、“四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结草社”、“剪纸社”、“志愿者”等社团活动中,体验服务社会、满足群众需求,既加深医学生对社会认知,同时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获得宽阔的知识视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高尚的人格情操,拥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去尊重人,理解人,抚慰人,关爱人,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4]
四、通过实训岗位体验,检验医学生人文素养成果
1996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提出医科学生必须具备七类知识与能力,其中三类为医学基础知识与能力,其他四大类则和医学人文素质有关,包括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与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批判性思维。[5]通过校内基础课堂教育与文化建设之余,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为体验临床环境提供平台。通过实训岗位体验,切身检验医学临床技能的同时,可以考察医生的职业技能是否过硬、职业道德是否高尚、职业态度是否被患者接受、医患人际沟通是否顺畅等。实训岗位包括假期的医院社会实践、兼职做义工、义诊志愿者,更可以通过教学安排的见习、实习环节,多角度、全方面体验临床职业环境,从而真正检验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尤其体现在全国每年举办临床技能大赛中,各校学生参赛代表通过基础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比拼、模拟医患沟通问诊查体考核等全方面考评医学生的职业水平和素养,学生也正是按照技能大赛的参赛要求在岗位体验中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从而适应医学发展需求。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满足医学教育改革需要,符合医学生成长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在医学教学、管理、服务育人中通过开展切实可行的体验教育,可以促使医学生知其不足,完善职业所需,提高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人文素养,将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更好的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齐学红,马建富.职业学校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曾盈,许一萍.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9).
[3]戴正德.生命伦理学教学和对社会负责的医生的培养[J].浙江学刊,2000,(4):77-79.
[4]王英姿,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6).
[5]马存根.试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30.
体验,作文个性化的有效途径 篇7
一、创设活动, 丰富生活体验
体验的产生, 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 因此, 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精心设计活动, 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激发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 写真话、抒真情。
校园的流行风不经意间已转了方向, 前两天还热火朝天的踢毽子活动, 已被现今的饲养所谓的“水精灵”所替代。看着同学们对“水精灵”日益痴迷, 我灵机一动, 发问: “同学们, 你们知道没有生命的‘水精灵’为什么会生‘宝宝’吗?”同学们由于没有细心观察、研究而无从答起。于是我适时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研究, 去争论不休。此时, 学生的习作兴趣已被激发, 思维已经启动, 笔下随时都会开出感悟生活的心灵之花。看到记者总能非常风光地面对千万观众播报新闻、传递信息, 揭露丑恶、宣扬正义, 迎得人们的敬重。可能有些学生就会产生向往, 这时, 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 并加以引导, 让学生去扮演一回记者的角色。比如, 告诉学生首先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确定采访对象, 拟定采访提纲, 然后让学生实地采访。最后将采访经历写出来。除此之外, 也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设计诸如风雨中的拾荒者, 清晨寂静街道上的清洁工等等。当然还可以结合教材, 设计蕴含教育者意图的角色。于是, 自己仿佛变成了那个角色, 我与角色同一, 角色的喜怒哀乐, 仿佛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一系列的角色转换所产生的新异感能激起学生的热烈情绪, 产生体验, 自如地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 表达自己的情感。
此外, 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 增加生活体验。如:利用学校结合“六一”举办的游艺会、联欢会、演讲会等集会和班级自己组织的新闻发布会、辩论赛、文化沙龙等活动来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 增加学生对集体生活的独特体验。另外, 在学生实践生活中, 结合思品、自然、社会等学科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尝试, 扩大和加深他们体验的范围与程度。如: 结合思品学科, 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 体验劳动乐趣;结合自然学科, 通过种植花草树木, 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结合社会学科, 通过考察周边生态环境变化, 从而懂得环保。这些综合性常识活动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得以培养与加强, 个人才华在生活中得以展示与发展, 用真实的生活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感受,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习作也就成了学生生活的需要。
二、营造情境, 丰富情感体验
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的确,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 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 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作文教学情境的营造, 能诱发学生情感体验, 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
有一次教师预先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小型考试。当学生作好了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后, 教师郑重地翻开讲义夹去取试题, 然而没有, 接下来是教师一系列的“找试题”的动作, 神态也随着找的过程不断变化……, 学生由观望开始变得莫名其妙, 最后忍俊不禁时, 教师宣布“试题”找到了, 将老师“找试题”的过程写下来。紧张、期待、疑惑、豁然……这瞬间的情感变化使学生作文兴趣盎然, 写作情绪轻松而自然, 写起来非常顺手。“老师胸有成竹地翻开讲义, 满怀希望地‘抖动’课本, 失望地望着在地上滚动的硬币, 有些慌乱地找遍身上所有的衣袋, 仅存的一线希望破灭了, 从走廊上回到讲台上, 还一边无何奈何地摇头, 尴尬地望着学生;最后带有几分狡黠地宣称……”
进入某一种实际情境, 或接触模拟情境, 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境, 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 深刻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 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我们可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情境, 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 使学生能够写出鲜活而又富有个性的习作。
三、利用阅读, 诱发个性体验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 不能不说是阅读, 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 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 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 无论读什么, 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 一段文字, 一个字句, 甚至一个词, 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 他被深深震撼着, 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 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 这—切, 都是他自己独特的体悟。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课本的作用。我们学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这些文章或是结构清晰, 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构思奇特, 或是意味深远。落实好阅读体验感悟,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水平的提高。如在学习《爱因斯坦与小姑娘》时,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到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生动传神、富有个性的描写,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习作尝试。阅读学生习作后, 惊喜地发现, 学生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异彩纷呈, 再也不见了标准脸谱式的虚假描写, 凸显了个性。
在阅读中, 学生用富有自我个性的情感去体验, 用富有自我个性的大脑去思考, 用富有自我个性的心灵去感受, 最终必定会产生富有自我个性的习作。
体验——品德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8
体验是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 经验是亲身经历和感受之后的心得与体会。因此,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根据教学情况, 从生活实际着手, 积极探索, 努力研究, 力求使品德课的教学植根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线, 以学生的个人感悟为关注点, 让学生用心体验, 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构, 获得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蕴藏于品德课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切实地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创设情境, 使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升华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精心地创设不同的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切身地感受和体验课程的内容, 进而达到自我感悟和自我升华。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 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领悟道理
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相、投影等表现手段再现场景,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德育情境中, 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并引导学生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 力求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用心地学习品德知识, 悉心地领悟道德观念, 最终产生意识的碰撞、理性的反思和情感的升华。
2. 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情境中身体力行、直观感受
对于有趣的体验活动, 学生没有不爱参与的。在参与这些体验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和发散性均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有益的发展。例如, 在教学《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课时, 我先不急于揭示本课的主旨, 而是安排了两个有趣的体验活动。我对学生说:“现在, 我送给你们每人一分钟, 在这一分钟里, 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一分钟以后, 告诉我你们的感受。好, 现在开始。”我有意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之中, 并从中获得直观的感受。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表达了他们的感受,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 有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什么都没来得及做, 这确实达到了我安排此次体验活动的目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间的短暂和易逝。接着, 我给学生讲解, 如何巧妙地安排才能在一分钟之内做很多事。学生聚精会神地听, 有的甚至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接下来, 我又安排了第二次体验活动。我对学生说:“我再给你们每人一分钟, 先想想该如何安排它, 看能不能比刚才做得好一些?”这一回, 学生对一分钟的利用率明显地提高了:发呆的学生知道抓紧时间做事了, 刚才能背一首唐诗的学生现在能背两首唐诗了, 刚才够时间绕教室一圈的学生来得及多绕教室一圈了。通过第二次体验活动, 学生的感受有了变化——认识到只要巧妙地安排、合理地利用, 一分钟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 甚至学生能意识到时间的珍贵了。这两次体验活动看似雷同, 实际有别:它们有层次地让学生感悟到时间是可以合理安排和需要珍惜的。
值得注意的是, 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有益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密切联系生活, 使学生在游戏中切身体验、提升认识
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要合乎实际、具有真实性。只有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 让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 才能唤起学生参与体验的欲望, 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才能促进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 才能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升华为道德行为。
例如:在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同学们, 我们只有遵守秩序, 才能给大家带来方便, 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那么, 遵守秩序到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方便的生活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好吗?
生:齐声说好。 (他们表现得很有兴趣)
师:请同学们按正常速度到班级门口排队, 老师来记录你们排好队的总时间。
[学生纷纷走出或跑出教室, 教师把所用时间 (32秒) 写在黑板上。]
师:现在再请你们按照现在排队的顺序有秩序地走进教室,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老师再记录下这次的时间。
[学生有秩序地两两走进教室, 坐回座位。教师把二次所用的时间 (21秒) 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 其实你们不用看黑板上的记录也能感觉出刚刚两次所用时间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生1:我觉得, 第一次是大家都往教室外走, 没有排队;第二次是大家排队有秩序地走进教室。
生2:我觉得, 第一次是大家都想快, 于是就没有秩序地挤出门外, 反而都堵在门口出不去;而第二次, 大家都排着队、有秩序, 所以走得很顺利, 因此大家很快就能坐回原位。
师:是啊, 出去时大家都是争着往外走, 有的同学还被踩到脚, 这样就影响了速度, 还可能发生危险;而进来时, 同学们两个两个有秩序、很顺利地就进门了。理所当然, 后者所用的时间短, 又不易发生危险。例如, 在日常生活里, 我们去看电影, 在进出电影院时, 就要遵守秩序, 让秩序为我们开路。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通过游戏令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纷乱而耗时地出门和有秩序且快捷地进门的不同, 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到了遵守秩序的好处, 这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归根结底, 在游戏的过程中, 学生主动而积极的参与能令学生的情感得到大大的激发, 而游戏本身的寓教于乐性又把教学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三、经常进行课外拓展,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增加情趣
人总是离不开社会, 学校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目的即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 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 还必须将其拓展到实际的生活中,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进而增加儿童的探索情趣。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 再从社会进入课堂
应该强调的是, 在让学生接触社会的同时, 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 对某些事情有所感悟, 并在不断的实践探究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个性认识, 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悟的目的。基于此, 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社会实践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生活材料的有益补充, 进而拉近课内与课外的距离, 使社会实践的内容更为学生所熟悉, 易于学生接受, 最终让学生带着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实践, 再带着对社会实践的体验走进课堂。
2. 灵活地进行教学, 使课本内容升华、转化, 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
应该注意的是, 要更好地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就要将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 使教学过程不再是照本宣科, 而是将课本内容升华、转化, 既提高了学生们的探索能力, 又强化了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还提升了品德课的活力和魅力, 最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 在教学《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时, 在课前, 我让学生调查父母常看的报纸及喜欢的栏目, 并带一些自己喜欢的报纸在课上交流。在课上, 我讲解如何利用媒体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安排报纸的版面。在课后,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以社会生活为题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小报, 并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明确责任。两周后, 我让各小组将制作好的小报贴在教室的黑板上, 学生们可自由观赏, 并评出大家最喜爱的小报, 还举行了隆重的“优秀小报颁奖仪式”。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体验途径 篇9
一、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参与课堂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出发点。如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 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 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造和成功的快乐, 寓教于乐。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连同教师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氛围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再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感觉到课堂中的丰富多彩, 又感到生活的无限美好, 把抽象的、死的、发生或形成于昨天的知识、事件, 人物赋予生命活力, 把可能、未来、遐想引进课堂, 使课堂这个正在进行的“现在”在师生的合作体验中能够包纳“过去”与“未来”。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识的意义, 师生一同思考、一同活动的快乐, 从而, 在心灵上把学习看成是快乐的事情。
二、学生通过学生体验参与课堂
政治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 对活动内容进行体验, 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 也提升了学生情感体验, 从而强化了教育效果。政治活动课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1) 探究式:这类活动着眼于社会上发生的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学生往往认识不清。例如:学习《挫折》时, 有学生认为工人下岗这一挫折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有人认为是个人因素造成的, 我尝着以小组为单位探讨, 没想到初一学生对这一问题剖析得如此深刻, 甚至说的淋漓尽致。有的说下岗的人没有才能, 单位倒闭了, 有的说下岗的人可能是没有人际关系、不正之风造成的。通过讨论, 最后学生认识到下岗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 学生从探究活动中体验出“看问题应全面”。 (2) 合作式:这类活动着眼于参加者为共同完成某一创造性活动而相互合作。如学习《诚实守信》时, 有学生提出“诚信多少钱一斤”, “诚信的人会吃亏”的论调。这时, 教师纯粹的说教往往效果不佳。 (3) 竞赛式:如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辩论比赛、小论文比赛等。竞赛式活动中, 学生是参与者, 他们的思维表现出深刻性和灵敏性。
三、学生通过成功体验参与课堂
1、以评优为主体评价易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接受成功喜悦的同时, 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动力。例如:批改政治作业时, 我偶然对字迹一般的学生也给了“优”, 下次发现, 这位学生的作业较之前有很大进步。由此, 我受到启发, 改变了我的评价标准, 采取多样化: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回答全面, 富有创意等等, 学生从各个方面体验到自己的能力, 一段时间后, 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提高了。
2、在困难情境中引发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些困难, 当学生停留在“怎么办”的困境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并和他们共同去探讨分析、帮助学生分析造成挫折的主客观原因, 寻找失败中的一些成功因素, 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最终得到“我能行”的切身体验。如:对遭遇考试失误的学生, 在帮助他分析原因的同时, 不妨下次考试多送他几分, 使他有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的信心。
3、在层次学习目标中引发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 因此, 对学习目标的设计应有不同的层次。如对后进生设计“跳一跳, 摘得到”的学习目标, 对优秀生设计“跳一跳, 才摘到”的学习目标, 从而让全体学生在完成这一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都得到最佳的成功体验。
四、学生通过换位体验参与课堂教学
换位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走上讲台, 学生讲, 师生评的一种合作探究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只是范例, 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 教师可以把课本中一些学生熟悉、较浅、易把握的内容, 让学生在吸取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如:在学习《维护消费权》时,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然后选出一位同学登台讲述维护消费权的途径, 下面的同学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具体消费争议的办法。在这种情形下, 每位同学要想展示自己的最佳能力, 受到师生的好评, 必然主动看书, 认真思考, 做好充分准备。可见, 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学、问、思、辩”的能力, 锻炼了勇气和能力, 增进师生理解, 和谐师生关系, 强化主体参与意识,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开发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外, 还可以让每位学生, 每个学习小组, 每个班级按一定要求出一份试卷并附有答案, 相互检测, 师生共同批改发现问题, 共同纠正。在这一体验过程中, 每位学生既然是检测者又是被检测者, 当完成这个任务是, 大家的知识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 体验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 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摘要:在政治课教学中, 采用情境体验、学生体验、成功体验、换位体验等多种体验方式, 是体验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途径。
浅谈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体验途径 篇10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体验,体验质量
在现阶段,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一个项目, 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而在这一基础为前提下, 城市公共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研究深度尚浅, 研究范围也比较有限[1]。由此可见,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十分关注各种技术在智慧城市构建过程中的引入。
1. 智慧旅游概述
最近几年, 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日新月异。而“智慧旅游”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前提下才得以出现的, 从某一角度看, 它是科技发展与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项衍生品[2]。而这一衍生品又是旅游行业达到一定的信息化水平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全新状态, 不论是智慧旅游的产生还是发展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本课题的观点为, 智慧旅游结构系统应分成两个层面, 其一为前端应用系统, 其二为后端支撑系统。这两大层面均通过中央管理平台进行信息连接。
1.1 前端应用系统
应用对于智慧旅游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同时涉及到了旅游项目过程中的游、购、娱、食、住以及行六方面内容。它的重点应尽可能的涉及到服务环节、营销环节以及管理环节, 同时还要将广大旅游者、旅游景点、旅游企业、宾馆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主体。
1.2 后端支撑系统
后端支撑系统通常包括三个内容, 即感知系统、技术支撑系统以及信息资源数据库。这三个内容均向前端应用系统给出了多方面以及强功能的服务基础。其中, 感知系统借助现阶段的互联网, 为智慧旅游提供了感测功能。而信息资源数据库则有机的将多种信息资源进行了连接, 制定了严格的信息标准来达到其中的信息共享要求。
1.3 中央管理平台
中央管理平台可以说是智慧旅游的大脑。不论是旅游地点, 还是宾馆等主体都是在这一平台下进行管理控制的。通过这一平台, 多个系统都进行了紧密的连接, 同时还有旅游信息监视的重要功能。
2. 旅游体验概述
旅游体验的含义是指旅游者在和外界接触后, 其心理水平由此而发生的改变, 实际上就是其心理结构的调整过程[3]。该过程是通过游客心理和旅游对象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旅游体验的关键内容主要包括:情感体验、知识体验、实践体验与转变经历。其中, 情感体验的含义为旅游者在旅游体验中受到的景观影响, 而旅游景观为旅游者带来了不一样的心灵体验。情感体验实际上是旅游体验中最为常见的。知识体验的含义则是在旅游体验中, 旅游者由于接触到了以前所未经历的事物, 而这些事物又使其对人生产生了另一番见解。实践体验的含义则是借助参与多种不同的旅游活动提升游客的某种技能。转变经历的含义则是旅游体验中, 游客在与各种人交流之后, 其某种思想或行为有了转变。
3. 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体验的途径
3.1 旅游者体验路径的设计
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仅是一种对文化的继承, 同时还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体验设计过程的内容为选择文化主题, 但是在做这项工作之前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了解旅游地的历史发展与文化背景[4]。在这过程中, 可以通过网上搜索、走进当地群众等多种方式实现, 以此来获得更为全面、真实的信息。然后, 则是要已经搜集、了解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筛选。此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明确文化体验主题过程中还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包括创新性、原生态等。
3.2 健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健全的旅游设施与公共服务系统是旅游项目行业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正是因为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 广大游客才能够提高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因此, 必须要进一步加快通往旅游地的交通指示牌建设历程, 为广大游客提供便利, 使其享受到通畅的交通服务。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性, 旅游地还可以通过一些电子技术与设备作为体验设施, 例如使用电子显示屏作为观光支持牌等。最后, 不可或缺的就是修建一些简朴的休闲设施, 如树荫下的凉亭、凳、椅, 可供游客休息。
3.3 旅游监管机制和反馈平台
对于旅游活动而言, 旅游者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所以必须要加大旅游监管力度, 建立投诉机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二维码被广泛引入带旅游景区与旅游商店内, 二维码扮演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此背景下, 政府也要相应的提起对二维码的监督共工作, 避免二维码中出现虚假信息[5]。不仅如此, 政府部门还要建立旅游反馈平台, 广大旅游者可以通过此平台发布旅游照片或游记等。
结束语
实现智慧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的重要目标与方向, 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旅游行业结合起来。开展智慧旅游有利于完善国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从整体上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实现旅游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从整体上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
参考文献
[1]管倩.谈智慧旅游背景下如何提升旅游体验[J].管理观察, 2013 (7) :156-157.
[2]彭丽, 谭艳, 周继霞.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重庆合川区为例[J].农业经济, 2014 (12) :49-50.
[3]葛成唯.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13 (1) :73-74.
[4]谢春山, 唐伟, 岳艳琴.大连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 2013 (5) :87-92.
体验途径 篇11
所谓多途径节奏体验即指:多种方法去展开节奏体验教学,从视觉、听觉去关注节奏,有利于有意聆听音乐、激发了对音乐的理解,通过生活经验、综合活动去表现节奏等各种方式去尝试节奏体驗教学。
(一)关注歌曲节奏来透析作品
1.在观察中剖析复杂节奏
在教学中,如碰到节奏难点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反复的强调,笔者尝试用节拍的方式将节奏剖析开来。例如:口琴曲《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中,有一处55 | 6. 5 |这里老是吹成55 | 6 5 |,后来尝试用∨\ /,让学生自己边划拍边唱唱,才解决这个难点。不光是吹奏乐器时出现节奏问题,很多学唱歌曲中,一旦出现节奏搞不清楚,就会影响学唱歌曲的进度。
2.在倾听中寻找相同节奏
在音乐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运用,有助于乐曲结构和音乐形象的确立,便于记忆。例如《拉库卡拉查》,×× ×× ××|××—||和× ×× |× ×× ××|××—||两个节奏贯穿全曲,第二个节奏乐句本来很简单的,加上歌词就变得复杂,笔者直接先按节奏念歌词,然后让学生找找这个节奏还出现在哪里,歌曲就变得简单多了。让学生找找相同的节奏乐句,既培养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3.在操作中提炼合适节奏
根据歌曲的情绪特点,提炼出合适的节奏跟着音乐拍一拍,既可渲染歌曲气氛,又达到了熟悉歌曲和节奏训练的目的。例如《我的家在日喀则》可提炼出X XX 的节奏,用X — —︱X XX X︱的节奏为歌曲《柳树姑娘》前面部分伴奏,能达到更好为学唱歌曲服务的目的。把表现音乐的要素提炼出来,直接告知学生这节奏是本歌曲中的重要性,学生就会去关注这个节奏。
(二)理解歌曲节奏去感悟作品
1.吸引聆听意愿
欣赏音乐作品方法很重要,没有方法、目的不明确的听音乐,笔者把它认为是无意聆听,如何有意聆听音乐,抓住主要节奏就是一个办法。例如:《化妆舞会》欣赏曲子中A部分的主题1和主题2是这首曲子的旋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让学生分辨旋律时,抓住了最典型的节奏,让学生先记住这个节奏再去熟悉旋律和分辨主题。吸引聆听意愿可以抓住音乐元素展开,有时过于安静的听音乐会无意间产生无意聆听的效果。
2.表现歌曲意境
节奏变化和旋律变化的有机结合,使音乐作品获得内在的生命力。例如《红河谷》笔者采用了和《拉库卡拉查》的节奏做了对比,为什么要这样去表现? “那是表现跳舞的。”“《红河谷》平静些感觉像是回忆、、、”我们不看歌词,也能理解歌词的意境。音乐作品的节奏也是作品的个性和风格的展现,学生可以从节奏元素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提升歌词内涵
这首歌曲用怎样的节奏都有他的目的的,有拖长、有铿锵有力,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内容的含义。例如《小黄鹂鸟》我问到:“为什么一开始的节奏这么平稳?”学生说:“在跟黄鹂鸟说话一样”。又问:“那为什么“辽阔的草原”节奏忽然拉长,音忽然这么高?”“因为草原嘛,很辽阔,感觉大,后面的‘这就是的‘这表示强调的意思”。从讲解节奏方式,来理解歌曲歌词的内涵,来感悟音乐要素与歌曲内容的联系。
(三)演绎生活经验中的节奏
1.听一听称呼节奏
在音乐课堂上,大家都是开动了脑经,想足了办法,带领学生学习各种节奏型。例如:新学切分节奏,让学生一起唱响劳动号子“嘿 吆 吆”。我说“请叫我 倪 老 师”,用三种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上两拍的时值,然后加入音符唱一唱。相信他们碰到切分节奏的音型一定记忆犹新。
2.念一念趣味节奏
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音乐符号变为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好玩好动的特征。例如:听过一节公开课,课前因为临时停电,教师就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代表一个水果的节奏,“葡萄、哈密瓜、、、”,学生念着自己的水果节奏,加上动作,成为了一个合奏。之后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尝试了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的高。
3.玩一玩游戏节奏
我们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可以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地取材,让生活的“内容”注入学生学习中。例如《国歌》一课中的三连音这一节奏,结合了学生生活中爱玩的“扫机关枪”游戏引入, “哒哒哒哒 哒哒哒 哒哒”,这时教师在钢琴上弹起了“哒哒哒 哒哒哒(三连音)”,慢慢地,绝大多数的枪声也跟上了,学生不仅轻而易举地念准了三连音。实践证明,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节奏技能学习,能帮助学生尽可能地缩短学节奏的时间,使枯燥的技能训练变得轻松、有趣。
体验途径 篇1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思索”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自主探究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这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发现探究,积极思索创新。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体验“对话”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个性的生命群体,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过程,这一切都是依靠交流实现的。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建构与不同学习者的原有经验有关,即学习者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通过合作学习,这种理解会更加丰富、更全面。”新课程的理念使数学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中,教师不断开启学生的新思路,使知识在生成、在构建。学生们在情感活动、智力挑战、人际交往过程中,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实现着人的需要,不断发挥着潜在能力,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
具有冲突性的对话,能引发学生不同意见的“撞击”,老师以“误”养“正”,使冲突趋于缓和、统一,同时还能预防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依赖他人答案,产生“弱建构”。
三、指导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创造”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只有“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就不能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活动方式,多让学生为学习新知创造条件,利用各种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联系原有知识和生活实际,思路会随之展开;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地展开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整合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结实和应用的过程。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同时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有效锻炼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会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他们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构建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构建知识的快乐,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体验途径】推荐阅读:
丰富阅读体验的途径07-05
心理体验活动:信任体验01-05
体验式培训-体验式培训09-14
纠错途径07-14
自学途径07-16
提高途径10-14
经典途径10-14
渠道途径10-15
降低途径10-15
生态途径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