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

2024-07-12

水环境(精选12篇)

水环境 篇1

水环境容量指设定河段满足一定水质量要求的, 天然消纳某种污染物的能力。水环境容量包括稀释容量和自净容量[1]。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 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水环境容量与水量和自净能力有关。水环境容量是一种资源, 它也应该和使用功能无关。使用功能是人为的设定, 功能区的设定和水环境容量分配有关, 与水环境容量计算无关。这样就可以使用统一的水质标准计算水环境容量, 既方便比较, 又坚持了公平和公正性, 也避免了有水资源而无水环境容量 (水质标准为I类和II类的水体) 的矛盾现象。设定功能引起的水环境容量的改变是对资源的重新分配。低功能区的高环境容量, 所多利用的环境容量等于高功能区环境容量的减少。

1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及参数确定

1.1 稀释容量

式中:M1为污染物i的环境稀释容量, 万吨/年;Q1j为j段控制单元自产水资源量, 亿吨/年;Ci为污染物的环境标准值, CODⅡ、III、IV级标准值分别为15mg/L、20mg/L和30mg/L;NH3-NⅡ、III、IV级标准值分别为0.5mg/L、1.0mg/L和1.5mg/L;Ci0为污染物i的环境背景值, 一般COD取10mg/L, 取0.15mg/L。

1.2 自净容量

式中:M2为污染物i的水环境自净容量, 万吨/年;η为j段控制单元内自净容量的利用率, 取80%;Ki为污染物i的综合降解系数, KCOD取0.25/d KNH3-N0.15/d;Xj为控制河段的河长, km;Uj为控制河段的流速, km/d[2]。

2 计算结果

根据对相关河流水环境容量的核算, 江都区水体环境中COD容量为8482.5吨, 为597.9吨。江都区水环境容量总量的核算结果见表1。

根据江都区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结合江都区环境统计资料水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分析江都区环境容量的盈亏情况, 如表2所示。

通过江都区环境容量核算的结果如下: (1) 水环境中的COD和NH3-N环境容量分别亏损5090.61吨和982.26吨, 水污染排放量占环境容量的160%和264.3%;因有众多小河流及清水通道等未纳入水环境容量计算, 因此水环境容量偏小。 (2) 水环境污染排放量仅计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因此本研究污染排放总量核算可能偏小。

3 水环境整治措施分析

针对江都区目前的水环境现状, 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水污染防治措施, 以改善水质、营造良好的水环境。

3.1 截污减排

重点处理好点源污染, 通过园区排查, 对全区企业没有治污设施的, 应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 实现污水达标排放或接污水管网进行深度处理, 最大限度的实现污水资源化和截污减排, 减少污水排放量[3]。

3.2 建设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 实施雨污分流

根据各镇的相关规划, 对尚未建设污水处理厂的乡镇, 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 已建设的需完善配套管网建设, 将未收集处理的污水提高污水收集率, 确保污水集中统一处理, 污水不进入河道[4]。

3.3 进行水资源调度, 确保水系畅通

俗话说“流水不腐, 户枢终蠹”, 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开展乡镇河道的清淤整治工作, 将各水体串联起来, 形成水网畅通, 使水处于流到状态,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改善水环境[5]。

3.4 水生态修复措施

随着江都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使得许多河流, 特别是小河流水体功能退化, 不能行使应有的环境功能。为使水生态、水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态修复。可采取如下措施: (1) 河道清淤。河道清淤可以将底泥中的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分离, 可降低内源污染。 (2) 生态调水。对无来水, 或来水少的河流, 通过水利设施的调控引入新鲜水对河道水体进行稀释, 改善水环境。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在河道两岸采用植树种草, 减少水土流失, 增加对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吸附吸收。

4 结束语

水环境整治工程改善了水环境, 营造了水景观, 使河流不再是死水, 不再是臭河。计算水环境容量, 了解水环境承载能力, 合理科学规划水环境整治工程,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永良, 等.环境容量手册[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2]司全印, 高榕.水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J].水资源保护, 2006.

[3]郑司伟.关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路径分析[J].人民论坛, 2011.

[4]卢伯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探索[J].江苏水利, 2004.

[5]阮仁良, 唐建国, 等.黑臭河道治理中截污纳管技术思路[J].上海水务, 2008.

水环境 篇2

1.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在1000m3以上。宁夏、新疆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产2kg粮食,而宁夏才生产不到1kg。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度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日趋转变,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迄今为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作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来源问题没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确定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地区生产力布局时,往往忽视区域环境容量。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食品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产业结构雷同,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也明显变暖,华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量异常偏少,温度偏高,海河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黄河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量的61%。由于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环境恶化。1998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导致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极不协调。北方黄河、淮河、海河、松辽河,以及内陆河5个流域,总人口占全国的47%左右,耕地面积占65%以上,GDP占全国的45%以上,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人均占有量仅为南方地区的1/3。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水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方面。

2.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九五”以来,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为先导,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辽河相继开始。通过采取工业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压缩过剩生产力中,取缔、关闭、和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严重的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经接近实现第一阶段的污染防治目标。“九五”水污染防治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对于开拓我国的环境与发展道路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临严重挑战。

2.1 黄河、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九五”期间“三河三湖”的治理仅仅是拉开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规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时,必须看到,黄河、长江的污染问题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他养育了人类,也无数次地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力,使黄河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999年,在黄河流域的114个重点监测断面上,V类和劣V类水体分别为70%和56.2%,黄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为严重,而且黄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支流。目前,黄河水量少,自净能力弱,水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在西部大开发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黄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

长江上游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问题随之加重,特别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质不断恶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重点地区废水排放量将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长;沿江城镇生活垃圾入江量,将由1995年的约200万t增加到2010年的467万t;三峡库区的水体自净能力将大幅度下降。2009年

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库区将由一个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变成一个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据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区上游岸边污染带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建坝前增加2-10倍,将成为重污染区。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基础设施是工业建设的载体,制约着工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不恰当地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地位降低为工业的一般附属物地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工业建设不协调,导致基础设施长期超负荷承载。特别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仅仅在近几年才开始兴建。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淮河为例,按规划,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总投资60.8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2万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只有3座,污水处理能力仅为44万l/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资金短缺外,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问题尚未找到解决途径

目前,全国的工业污染已经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将实现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4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据1991年和1997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22.6%、56.5%、246.6%

和552%;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4 经济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资金严重短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污染防治资金以国家预算内资金为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环境已经不能奏效。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难以形成。作为促进污染防治的重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主要问题是,排污收费标准过低,不能发挥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标排放污水收费作为排污收费的主体,其收费额不足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费最高不超过0.5元/l;排污收费项目不全,主要对象是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费仅在少数城市开征,而且收费标准较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排污费的转移支付机制尚未建立,流域内上下游之间缺乏利益补偿政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协调,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得到国债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狭窄,投资量小,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按计划,“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约需资金1260亿元,但是目前已经落实的资金与需求相差甚远。1998年国家增发财政债券和银行贷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分配给淮河流域10亿元财政债券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但是,这些资金仅为淮河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16.5%,而且投资项目达34个之多。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开工的项目不少,却因缺乏资金施工建设进度缓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资尚无着落。

3.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治理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九五”期间水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切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决策中控制新的水环境问题产生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资源开发计划、区域开发计划,以及制定经济技术政策,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应当对实施这些决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做出科学评价,评价的结论作为各级决策的依据。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统筹兼顾,使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专门的评价审议机构,并使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决策的运行机制。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限制缺水地区发展耗水型产业,调整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设项目。近期应重点调整北方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防止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考虑为生态用水留有余地,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河湖萎缩、土地沙化、生态退化。在水源地区,引导和组织水源地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避免水源地区经济发展导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的方针

大力开展节水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消耗。有组织地推行节水、高效的农灌技术;完善科学的农业用水管理措施,尽快改变农业生产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和水重复利用率考核指标,建立工业用水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冷却水及工艺用水等工业废水必须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发展水的闭路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量。

在开展节约用水,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点在城市,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和废水资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要用于工业冷却水、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组织开展资源定价研究,有计划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稀缺资源制定分类指导的价格政策,尽快改变“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不合理状况,使水资源价格体现资源价值、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费用。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加强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为逐步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造条件。

3.4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抓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经济手段。尽快提高排污费标准,使之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全面实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用水收费中,普遍增加污水处理费,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失效”的领域,特别是环境科技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应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和推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企业化。

积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地下水等稀缺资源征收资源税;对新建污染项目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控制结构型污染;对现行排污费与费改税进行利弊分析,探索征收污染附加税;对从事城市污水处理的企业实行零税率;对生产再生资源和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应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

3.5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工业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推动资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技术改造推行以清洁原料、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要把清洁生产当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一次工业企业的全面改造,在全国所有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审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工业向新的技术基础转移,以集约方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生产体系。

3.6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村要推行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生产模式,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替代农药。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推行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展开。逐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污染型乡镇工业转移到生态农业建设上来。县、乡两级政府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技术推广,有计划地在全国乡、村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指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3.7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

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应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一部分产品过剩的企业转向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组建环保产业集团,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抓紧培育环保市场,把原来政府管理的环保服务事业推向市场。同时,要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急需的重点水处理技术攻关;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改变我国环保产业落后的现状,以适应我国污染防治的需要。

参考文献:

论水环境药物污染 篇3

【关键词】水环境;药物污染;影响

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人类生存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药物的发展同样依赖于水资源,近年来药物的发展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药物生产产生的各种毒素流入水体,使得水资源质量下降,造成水环境药物污染,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都造成了危害,所以我们应马上开展水体改善的各项工作。

1.水环境药物污染来源研究

在国外,水环境中药物污染研究开展较早,各类药物污染在污水处理厂、地表水、地下水及饮用水等各类水体中被频繁检出。而我国对水环境痕量药物污染关注时间较迟。过去几十年,学者们在污染物研究领域中更多地关注常规的/优先0污染物,特别是那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具有急慢性毒性的农药及化工产品和中间产物。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是目前国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 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药物( 包括消炎止痛药、抗生素、抗菌药、降血脂药、β-阻滞剂、激素、类固醇、抗癌药、镇静剂、抗癫痫药、利尿剂、X射线显影剂、咖啡因等) , 另一类是个人护理用品( 包括香料、化妆品、遮光剂、染发剂、发胶、香皂、洗发水等) 。环境中的药物污染已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由于大量频繁的药物使用,未被完全吸收和利用的药物随人或动物的排泄、即及不合理处置的废弃药物等连续大量的向水环境中释放药物,已经无可避免的导致了“持久性”水环境药物污染。

2.药物污染对水中生物的危害

由于水环境中药物的浓度一般较低, 不会引起水生物体急性中毒, 但是长期低浓度药物暴露, 会使水生物表现出慢性中毒效应。本文只对水体和底泥中的藻类、微生物、无脊椎动物、鱼类及两栖类动物等做介绍。基于藻类研究有成本低、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关药物引起慢性毒性中毒的研究多以藻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微藻类和蓝绿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比毒性试验标准藻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强得多, 但是非抗菌性藻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别不大。

但是,无脊椎动物受抗生素等药物危害的程度比藻类小得多。底泥被称为持续慢性污染源, 其中沉积了多种不同浓度的药物, 对底泥中的生物体(包括无脊椎动物)会造成很大危害。但是目前为止, 关于药物对底泥中微生物及底栖无脊椎动物危害的研究报道较少,还有待研究。而对于在水环境中大量存在的微生物, 研究发现它们对污染物有一定的耐受性, 但是超过了其耐受性限度会表现出中毒现象, 甚至导致死亡。水样中的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哌嗪和头孢拉定具有耐受性,可目前大多养鱼场使用兽药没有节制,导致底泥中的微生物中毒,从而减少了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这可能是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耐受性导致的。最后是对鱼类及两栖类动物的研究,我们通过实验发现,类固醇对鱼类和两栖类动物有显而易见的影响力,当鱼类和两栖类动物体内类固醇一旦超标,其生育繁殖能力会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而抗生素对鱼类则没有明显的危害。但是一些水溶性差的药物会富集在鱼类及脊椎动物体内, 最终会对水产养殖业产生很大危害, 而且通过食物链会危及到人体健康。

3.水环境中药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水环境中药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污染饮用水并可能有三致作用、肠道菌群失调等潜在危害;污染土壤与食物, 最终间接危害人类。

饮用水被污染是因为被药物污染的地表水渗滤进入土壤, 然后进入地下水,我们目前的饮用水多是以地下水为水源,以此地下水为水源制得的饮用水中不可避免会含有一定量的药物。更为严重的是饮用水中被检测出的药物可干扰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从而致畸、致癌、致突变效应。例如,磺胺二甲嘧啶具有致肿瘤倾向,链霉素具有潜在的致畸作用, 这些药物引发动物体细胞发生突变,并导致遗传疾病。人体一旦大量接触这种药物就会使消化道的菌群失调,并有利于细菌繁殖和病原体的侵入,增大胃肠道感染和体内耐药菌增加的可能性,有很多细菌已经由单一耐药发展到多重耐药。细菌的耐药基因能在细胞质中进行自主复制, 既可以遗传, 又能通过转导在细菌间进行转移和传播。然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实验证实耐药基因也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进行传递,即动物原的耐药菌株可以向人传播。

对土壤和食物的污染则多是由于含有药物或药物残体的污水被用作“肥水”灌溉农田, 造成土壤药物污染,使土壤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发生基因突变或发生耐药质粒的转移而成为耐药菌, 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生长在污染土壤上的农作物会富集不同浓度的药物,进而通过食物链传递进人和动物体内,影响和破坏人和动物的健康。水环境药物污染土壤与食物间接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饮用污染水质之后,会引起人体肠道内菌群失衡,同时引发“三致”作用。而具体作用原理同上面污染水资源所说的一样。

4.改善水环境的措施

针对以上所介绍的水环境的药物污染来源和水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我们总结出改善水环境的措施只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首先是对水质监测手段的提高。用更为科学先进的仪器和方法进行水质监测,由以上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水质监测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水质监测方法,还要借助专业监测仪器,这样才能保证水质监测结果的稳定性。同时制定合理规律的采样的时间和频率,每年的奉水期和枯水期应进行分别采样测定,气候适宜的地方可以依据其地域特点进行四季分别采样。还有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设置水体监测点和确定检测水样。例如是表层水样 , 深层水样还是中层水样。

其次就是对药物污染去除的研究。目前的药物降解和去除研究基于水处理工艺展开,研究趋势从开始的传统水处理工艺向高级氧化工艺和新型水处理技术方向拓展。建设污水处理厂,研究发现普通污水处理厂对抗生素的总体去除率达80%以上,但不同的药物去除率差别比较大,对四环素类的去除率小于50%。而具体的去除方法目前主要有活性炭吸附、传统氧化、高级氧化、光降解,生物富集等方法。在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5.结语

近几十年来,我国生物制药行业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药物生产和使用大国,水环境药物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应加大对水环境药物污染的研究并加强开展改善水质的积极措施,减少药物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参考文献】

[1]王朋华,袁涛,谭佑铭.水环境药物污染对水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02).

[2]徐维海,张干,邹世春,等.香港维多利亚港和珠江广州河段水体中抗生素的含量特征及其季节变化[J].环境科学,2006,27(12):232-233.

农村水环境污染探析 篇4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主要原因,对策

1 农村水环境概况

河北省张家口市总面积3.7万km2, 辖7区、13个县、209个乡镇、4 176个行政村, 总人口457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310万人) 。张家口地区农村水环境包括分布在农村的河流、渠系、池塘等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农村水环境是农村大地的血脉。对降雨、洪涝、干旱及生态与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是农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 是全国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口地区农村水环境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总体状况良好, 水污染问题只是局部性的, 农村水污染问题不太突出。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迅速增加, 相应废污水排放量同步增加。

2 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 大量的工业废物、生活废物、畜禽养殖排放废物等造成了部分农村水环境的严重污染, 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 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不仅对粮食等作物造成减产, 而且直接威胁着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1]。笔者就张家口地区农村水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分析, 供广大读者共同探讨。

2.1 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目前广大农村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使用普遍减少, 致使化肥使用过量, 不仅导致土壤污染、土地板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 还通过各种途径造成地下水污染;所使用的农药仅有一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大部分农药流失在土壤和空气中, 在降水作用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2]。

2.2 生活垃圾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增多, 再加上广大农民环境意识不强, 导致广大农村普通存在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 各种包装袋、果皮等物乱扔, 村里大街小巷、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等随处可见。同工业垃圾一样, 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大部分农村没有固定的集中垃圾堆站点, 广大农民为了处理方便, 把垃圾往河沟里随意倒或露天堆放在城郊和乡村, 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 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 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导致水环境恶化, 造成小溪和河流污染[3]。

2.3 不同规模乡村养殖场的增加

随着城乡居民对肉类消费的需求, 农村畜牧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 养殖专业户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相应农民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但是, 大部分村庄畜禽粪便、污水没有无害化处理, 未能达标排放。畜禽在村里随便乱跑, 畜禽粪便排泄物随处可见, 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或排泄物随意堆放, 造成当地环境和地下水污染[4]。

2.4 干旱缺水, 农民用污水进行灌溉

在农村, 许多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 水质超标, 造成土壤、农作物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在张家口市农民用污水灌溉污染事故时有发生。2009年7月6日燕赵都市报报道, 进入6月以来, 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上花园村种植的水稻, 在使用洋河水进行灌溉后, 出现了大面积死亡, 农民遭受了重大损失。可见, 污水灌溉直接危及到污水灌溉区域的饮水及食物安全, 必须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

2.5 工矿企业不断增加

有的工矿企业开采矿产资源, 具有地表开采和地下挖掘两重性, 地表露采不仅占用了土地, 破坏地表生物的栖息地, 而且废弃尾矿等还占用土地, 造成原下垫面性质的变化, 地表尾矿废物的占用, 在降水作用下, 表面有害物随径流流入水体, 造成河流和土壤污染。在大风的情况下, 大量矿物粉尘及有害物排入大气, 又造成空气污染。再加上乡村企业布局分散, 工艺落后, 监管缺失, 有治理排污设施的工矿企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2.6 水土流失措施不到位

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 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 再加上人为不合理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 破坏了地面植被和地貌, 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 水土流失不仅使得农业资源遭到破坏, 引起土壤退化, 土地生产力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 而且造成水环境非点源污染和水质的恶化, 因此, 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水土资源, 是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

3 对策

3.1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现在广大农民为了提高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的产量,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但是化肥和农药要合理使用, 尽量减少肥料流失, 要科学定量使用, 调整化肥品种的结构, 要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建设, 防止土壤和肥料流失, 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3.2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根据每村人员的多少, 污染程度的大小, 配备垃圾池、垃圾车、垃圾填埋场、垃圾处理等设备。二是教育农民掌握处理垃圾的方法, 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 学会分类处理垃圾, 将可用资源分类回收, 剩余的垃圾物焚烧处理, 对焚烧处理后的残渣进行卫生填埋, 减少白色污染。三是有条件的村可建立农村环卫队, 经费可采取“集体出一点, 村民自己筹一点”的方式。四是有条件的村, 鼓励村民建沼气池, 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

3.3 治理养殖业污染,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养殖业引起高度重视, 在既保障农民养殖利益又能控制养殖污染的前提下, 制定适合农村的一系列政策, 如现在大部分农民多在庭院养殖, 治理难度大, 因此, 可出台一些优惠政策, 逐步将村民住宅小区的养殖户动员到统一的养殖小区, 建立可行的防治污染机制, 鼓励建立一批统一的畜禽养殖粪便、废水处理厂, 政府对农民投资的养殖污染治理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 以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治理的积极性, 这样, 减轻养殖业对广大群众生活环境的污染。使农民转变管理模式, 变散养为舍养, 有效解决畜禽乱跑, 粪便随意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使农村养殖业得以持续、健康、科学发展。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 从根本上讲应科学、合理、规划养殖业规模, 建立生态型养殖场,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4 节约用水, 科学合理灌溉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的国家, 特别是北方干旱地区更为突出, 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水, 而农业的发展更需要水, 工业与农业争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北方地区十年九旱, 再加上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高, 农业灌溉用水的不足只能通过节水灌溉和污水灌溉解决。在农作物需要灌溉时, 农民在没有洁净水的条件下, 不得不用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来灌溉农田, 这在北方农村普遍存在。用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灌溉后, 容易造成农作物污染。因此, 建议广大农民要科学合理应用污水灌溉, 减轻对农作物、土壤、地下水造成的污染。

3.5 加强水土保持的治理力度, 防止水土流失

在自然状态下, 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 由于侵蚀过程最终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 径流中携带的泥沙使水质量退化, 携带的养分和农药影响水生物的生长。泥沙是最大的污染物, 大部分农业养分和农药随径流而迁移。因此, 必须改变没有水土保持措施的传统耕作方式, 防止土壤侵蚀, 减少泥沙和农药的流失。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 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但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主要对象是废矿区、道路边坡及堆土场等裸露地, 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植被等生态系统要素, 导致生态失调, 可通过种植耐旱、生长快的植物, 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

3.6 合理开采矿产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

在部分农村大量采石、开矿, 挖河取沙、毁田取土, 造成对生态功能的严重破坏, 不合理的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 使矿山资源开采所在区域植被、地貌等自然资源遭受破坏。在部分农村小矿山数量多, 乱采乱挖, 现在有很多矿山没有开采价值, 矿山闭坑, 流下了大量的矿山废渣, 要对这些矿区采取人工护砌防护、种植耐旱植物, 提高防护标准, 实施生态修复。

3.7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目前, 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强, 环境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 对生产、生活污染环境危害认识不足, 只顾抓眼前经济建设, 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 各级有关部门应对农村的农民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从自身做起, 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

4 结语

人类生活与环境密切相关, 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 饮用水源质量下降, 目前, 农村水环境污染已经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不知不觉地使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土地、耕地遭受损失。为此, 要从思想和行动上认识水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要从自身做起, 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彻底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 使农村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使广大农民喝上、用上洁净水,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肖勤.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1) :123-125.

[2]赵静, 王超, 王沛芳.农村水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 2005, 18 (3) :40-42.

[3]谢霞.农村水环境污染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江西化工, 2008 (4) :227-229.

水环境 篇5

广州哪种污染最严重,(12月1日)出炉的“广州环境状况公众评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公众认为,“水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目前,公众已大范围忧虑环境污染影响健康状况。

据悉,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今年5月进行了“广州环境状况公众评价调查”。调查采用等比配额抽样方法,电话成功访问了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萝岗区10个区和从化市、增城市2个县级市共645名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的居民。

调查结果显示,环境污染的公众评价发生质变。受访居民认为环境污染程度严重的比例突出,达54.1%,自上年起连续两年超过五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中性偏负面,认为“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比例为32.7%。

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环境评价方面,认为“水环境”污染严重的评价在大气、水、声、光、土壤五项指标中最高,达53.6%;其中,评价“河流河涌污染”严重的比例突出,达67.9%。评价“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比例仅次于“水环境”,为48.4%;其中评价“汽车尾气污染”严重的比例突出,连续两年超过七成;评价“热岛效应”、“灰霾天气”严重的比例不低,在五成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大范围忧虑环境污染影响健康状况。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居民认为环境污染对身体影响“严重”或“较严重”,并且有五成人认为影响程度较过去“加重”;多达四成六的人明确表示,近一年来“有”因环境污染而感到身体不适;“灰霾、粉尘”、“汽车尾气”及“工业废气”被认为是影响健康的主要污染源。

水环境 篇6

关键词:水环境;人居环境;塘石村;生态文明

1.引言:由于乡村的快速发展,密集的人类活动对乡村自然水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剧,导致乡村水环境的恶化,如水体污染、水资源(无污染水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等。而乡村水环境问题也将成为影响乡村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的重要因素;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也是影响乡村原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子。因此,如何更高效的利用乡村水资源,更积极的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成为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方向。

从人居环境理论的形成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外人居环境的研究普遍倾向于城市区域,对乡村区域的关注有限。而在这些有限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从建筑学、规划学、风水伦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宏观领域对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较为普遍,而从影响人居环境的某单一因素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的较少。伴随着乡村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居环境问题的出现,加强从微观的视角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研究也显得尤为迫切。

2.相关理论研究

2.1.乡村人居环境与水环境的相关概念

2.1.1.乡村人居环境理论。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景观环境、人文环境特色、传统空间结构形态等方面,与城市人居环境完全不同。在人居环境研究传统的认知中,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一直被认为是模式低级、情况简单的研究。但随着乡村的快速发展,更多复杂的元素注入乡村,乡村人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因此,加紧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丰富和发展人居环境学科的必然趋势[1- 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乡村居民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为主要目的,具有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动态复合系统[1]。

2.1.2.乡村水环境及其影响因素。乡村水环境是乡村所处地理空间内所有水体及周边环境的统称。按其存在形式有水库、湖泊、河流、池塘与沟渠等;其中河流、池塘和沟渠是最为普遍的存在形式,也是改善乡村水环境的重点。按人类干预程度来划分,包括乡村建设系统水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水环境;由于乡村多元化的发展,加上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纯自然的生态系统水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影响乡村水环境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长导致的水资源紧缺加剧了乡村水系统的破坏;水污染加剧破坏了乡村水环境;无序的乡村建設、过度的农业开发改变了乡村水环境的自然状态;废水废物排放污染了乡村地下水;地下水的肆意开采打破了乡村水生态系统的平衡[5- 6]。

2.2.乡村景观与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乡村人居环境是复杂的社会生态、人文地理的综合体现[1]。一方面,作为重要自然资源的水资源,为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撑。另一方面,水环境是构成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受人类影响和破坏最严重的部分。水与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良好的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构建美好的人居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水环境。

下面笔者选取江西省兴国县长岗乡塘石村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人居环境、水环境展开调查研究,分析原由并提出建议。

3.塘石村的调研情况

3.1.塘石村概况

3.1.1.区位概况。塘石村属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位于兴国县城东北郊区5公里处,潋江河的东北岸,距长冈乡政府4公里。村场始建于唐代,历史悠久,是一个千年古村,自古就是兴国县城北郊重要的水陆商埠。

3.1.2.自然环境概况

1、地形地貌。塘石村东西长约有3.3公里,南北宽约1.6公里。南西面是潋江河,东、北面有条小河,河外是小山丘,西面为河坪村基本农田。村域内地势最低点高程(村落东南面)约109米,最高点高程(村落北面)约152米,中部地形平坦开阔。2、气候。塘石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7.9℃,无霜期达284天;降水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全年降水量约为1600毫米左右。3、水系及水资源。村域中有两条水系,一条是潋江河,它位于村落南西面,是村域农业生产灌溉的主要水源;另一条是小河流(无具体名称),位于村落的北侧,水量较少,是村域农业生产灌溉的补充水源。有数条生产、生活灌排水的水渠,村民生活用水主要由村民自打井解决。

3.2.塘石村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垃圾收集处理不当,导致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在我们调查走访途发现,短缺的垃圾桶数量及其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公路旁、小溪边、水渠内、农田等地方垃圾随处可见,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进而威胁到村民们的健康安全。那么这些垃圾将带来那些问题呢?首先是造成水体污染;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水源附近有很多自发随意性的垃圾堆放点,甚至还有丢弃的牲畜尸体,这些直接对水源造成污染,容易通过水体引发疾病,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而堆放在坡地上的垃圾经过雨水冲刷后,形成的垃圾水,随地表径流汇入河流后,会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堆放在农田耕地附近的垃圾,以难降解的塑料、瓶罐等生活垃圾居多,这些垃圾进入土壤中,易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效,造成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更严重的可能导致农作物产生毒性,危害食品健康安全。

3.2.2.供水体系不完善,排水设施不健全,用水效率底下,导致结构性缺水。调查发现,污水的无组织排放现象严重。首先村内沿主干道路建设有几条排水沟渠,沟渠沿主干道路贯穿部分沿路区域,收集了部分村域居民的生活污水,但常年得不到维护和清淤,使得其排水的效能大打折扣。其次大部分居住在偏离道路的村民,他们的污水则直接排往地表、路面或农田。污水如此的无组织排放,而这些停滞的污水最终大部分下渗地下,汇聚到潜水区,产生严重的地下水污染;而地下潜水又是村民的主要引用水源,这就对村民的饮用水水质造成恶劣的影响,影响村民的引水安全。最后污水无组织排放影响村容村貌的整洁,并导致环境卫生的问题。

nlc202309082131

3.2.3.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对水生态平衡造成威胁。塘石村土地总面积约506.8公顷,现有耕地约22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0.053公顷(0.79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并兼种花生、大豆、蔬菜等。村民已经普遍使用化肥农药来提高粮食单产。调查发现,由于农田的规整性和可机耕性较差;村民无序的建房,侵占了部分耕地,加上村庄人口比较稠密,人均耕地有限,倒逼村民们只能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村内年轻劳动力的外出,饲养成本的增加,使得饲养牛、猪等牲畜的村民越来越少,这也使得村内农家肥的生产源数量直线下降。加上农户农技知识有限,又没有科学的指导。因此,村民们为提高土壤肥力,都大量的施用含硝态氮的复合肥料,为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又大量喷射农药;农户的不善管理,大量的化肥农药残留,经过水体,渗透到地下,进而污染地下水,造成水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也严重威胁村民的饮用水安全。

3.2.4.水景观和水文化的建设发展严重滞后。塘石村始建于唐代,历史悠久,是一个千年古村,自古就是兴国县城北郊重要的水陆商埠。堪舆祖师杨救贫为塘石先人择址定居留下钳记:“头顶方山笠,眼望凤凰村,若能石生水,贤才代代兴”。因村口红石码头和村内18口池塘而得名“塘石”。村内还有古井2个,还保留有如原始铁犁、水车等交古老的水利工具。调查发现,由于村民们薄落的文化保护意识,村级领导者的相关文化保护和文化创新意识的缺乏;村内如此丰富的水文化资源都没有得到继承、保护和发展,村内水文化及相关的水景观建设发展严重滞后。4.初步解决方案设想

4.1.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场。上文总结得出,村庄垃圾桶数量短缺,设置不当,损坏严重,是导致垃圾随处可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根据村民居住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科学布置公共垃圾桶。假如在上述技术和设施齐全的条件下,为提高垃圾的处理效率,建设一套完整的垃圾管理体系,即做到户分类,组收集,村运送,集中处理这样一套模式。对利用价值比较高的废物垃圾进行回收,当然也包括少量利用那个价值不高,但危害较大的废旧电池、日光灯管等物品。对那些无法回收利用的垃圾,其终极处理方式无异于焚烧、填埋和堆肥,但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卫生填埋,而且我国农村90%以上的垃圾是通过填埋处理的。因此选择远离居民、水源和耕地的垃圾填埋场的位置就成为了解决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

4.2.强化清污清淤工作,加强对污染管控,适时推进公共景观和人文建设。针对上面提到的,坑塘水面缩小,污染严重的问题。首先,要对坑塘及其周围进行清污工作,清除水面和岸边废物垃圾、蓝藻、淤泥等,还坑塘一个整洁干净的水环境。其次,村委会制定相关坑塘的管理細则,设置指示标牌,严禁向坑塘及其周边倾倒垃圾和排污,加强对村民有关环境污染的文化宣传教育和引导,起到对坑塘水环境污染的有效管控。还有,多方筹措资金,适时的加强对坑塘的景观建设、水系建设等,使得坑塘及其周边真正成为村民喜欢休闲娱乐的场所;针对不同的坑塘水域,因地制宜的建设不同功能水景水岸;比如对位置较好较适中、水面水量均较大的坑塘,可结合绿化广场建设成亲水游园;以及对连接坑塘水系的治理和建设,保证坑塘水系水流的畅通,可以极大的改善坑塘的生态水环境和生态自净能力。

4.3.适时推进土地留转,发展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塘石村人多地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产业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有少量烤烟、花生等经济作物。品种单一,分散经营;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应抓住当前大好的政策机遇,适时推进农村的集体土地流转;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将家庭分散承包的土地经营方式向农业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农业的发展,大大降低土地耕作成本,提高土地生产效益;科学的生产种植可以大大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平衡。

4.4.挖掘水文化,突出水特色,建设水景观。塘石村依水而立,有悠久的历史,因水而繁荣发展,有浓厚的水文化;这里有很深的水环境历史和文化积淀。因此,对河流水系沿线的历史文化古迹、桥梁、码头等要结合水系治理加以发掘和保护恢复,体现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适当对村内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民俗风情进行挖掘整理,并结合水景观建设,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和延续,使人在这里休闲散步之时能感受到浓烈的历史文化气息。其次,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应就地取材,包括本地建筑材料、本土生物,提升景观品味,更自然,更具亲和力。

结语:通过研究发现,乡村的水环境与乡村人居环境关系密切;因此加强乡村水生态文明建设,力求创造出一个与人密切联系的、富有生命力的人居空间环境。本文通过对塘石村大量的实地调研,结合水环境、景观学、人居环境科学等理论,分析了水环境对人居环境的价值,阐述了乡村水环境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意义,归纳总结了塘石村的水环境现状概况及存在问题,进而对为什么会产生上诉问题做了一定的思考,分析了其中原由;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意见和措施,旨在为今后塘石村乃至赣南乡村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上做出些许参考。

最后,要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住区容积率的选用方法与参考指标研究”(NO:51378213)对本文的大力资助。

参考文献

[1] 王鹤. 浙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评价[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 2014年.

[2] 薛力.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发展探讨一一以江苏省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 2001年.

[3] 刘滨谊,陈威.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 城市规划汇刊,2000, 06: 66-68+80.

[4] 周直,朱未易. 人居环境研究综述[J]. 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02, 12: 84-88.

[5] 薛晋萍. 太原城市水环境人为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J]. 区域科技与经济, 2006, 3 : 34-36.

[6] 梁 勇,成升魁,闵庆文等. 居民对改善城市水环境支付意愿的研究[J]. 水利学报, 2005, 36(5) : 613-617.

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 篇7

现代水景住区自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开始流行以来, 这股流行浪潮很快就影响到中国, 蔓延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以及内陆省份。近年来,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建筑的高度密集、环境的严重污染, 城市居民更加渴望能够与纯朴自然、亲切优美的湖光水色零距离接触和朝夕相处。因此, 住区水景设计也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事实上, 深圳由于地理位置优越, 区内山、湖资源丰富, 气候湿热, 经济发达, 为水环境设计与建设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其设计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水的景观特性

水景住区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带给人们无穷的趣味, 毋庸置疑是源于水自身的特性。

(一) 流动性

地球的重力使水从高向低不停地流动, 这种位移的变化使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 充分体现出水柔美、活泼的特性。而瀑布、海浪、激流、涌泉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状态带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此外, 风这一时令要素也促成水的流动, 在平静的湖面上,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一派诗情画意。

(二) 倒影和反射

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 扩大景面, 产生虚实对比、交相辉映的画面。阳光下, 水面波光粼粼, 新绿、晴空和建筑交织变幻, 视野收放开合;倒影、逆光、反射, 波光晶莹, 色彩缤纷, 将建筑环境衬托得如诗如画。

(三) 可塑性

水是一种连续的物质, 无形而消极, 本身没有固定形状, 但通过容器或喷头, 却能塑造成多种形态。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 活物也, 其形欲深静, 欲柔滑, 欲汪洋, 欲环绕, 欲肥腻, 欲喷薄……”, 就极为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多样的形态。

(四) 声、色特性

水本没有自己的声音, 基底的不同, 上部剩余空气的多少决定了水的声音。涓涓细流发出的悦耳动听的水声, 瀑布、海浪发出的轰鸣都有益于营造空灵超脱的意境;水虽然没有颜色, 是透明的液体, 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线中青蓝色的反射作用赋予它丰富的颜色;周围环境颜色的映射, 也使得水面可以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三、水景的开发和利用

亲水是人们的天性, 水体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 并且也能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间, 延伸、引导空间, 用设计师的创意理念去多样化地丰富景观环境内容, 达到活化空间、创造情意。

(一) 空间的拓展

规模较大的面状空间, 在环境空间中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间拓展作用。一方面, 水虚无的形态弱化了空间界限, 延展了空间范围, 有助于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 水中的倒影, 不仅给水面带来光波的动感, 使水面产生虚空间, 产生开阔、深远之感。

(二) 空间的延伸引导

小规模的水面或点式水景, 在环境中起着点景作用, 构成空间的视觉焦点, 从而起到引导作用, 其布置较为灵活;并且这样的水景与水面大面积不同, 更易与人直接产生戏水活动, 不仅增强了对景观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也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

(三) 空间的层次

水景作为视觉对象, 具有丰富的视觉层次。其多样的形态和可塑性, 可以灵活组织成各种点、线、面式的水景, 通过不同叠合的方式形成三维立体空间;并利用周围的环境, 建筑掩映、分割和充实空间, 起到点景、对景、背景的作用, 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

四、水景在城市居住小区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 营建环境景观的要素之一

水有诸多美学特征, 水的风韵、气势、清音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水的清洁纯净, 给人以清新、亲切、透明的美感;当水面有雾气缭绕时, 像轻纱笼罩, 尽显朦胧之美;水体的水平基面与建筑的竖向基面形成对比, 使空间丰富而有情趣。同时, 水体与其他景观要素如山石、植物结合构成丰富的景色, 可丰富居民的视觉感受, 如水边、水中植物的姿态、色彩及水中形成的倒影, 虚实相生, 有时绚丽夺目, 有时幽静含蓄。由湖泊、喷泉、瀑布、小桥流水、河塘、游泳池等诸多水景形式结合植物、山石、亭台楼阁、构筑物, 可以组成居住小区中重要的景观节点。各种构筑物, 景观小品在水体的声、光、影、色的作用下, 形成了宜人的空间景观。

(二) 能改善居住小区生态环境

居住小区中的水, 对于改善居住小区环境微气候以及城市区域气候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温度、吸尘降噪、增加负氧离子四个方面。

较大面积的水体或水系统, 可以改善整个住区的小气候, 影响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对于较小的水体, 可以改善局部地段或建筑室内的微气侯。这是由于水的蒸发吸热在炎炎夏日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为水蒸气上升, 使得水面上空形成空气负压, 周围较冷的空气则进入补充, 如此强化了区域范围的自然通风。此外, 水环境可以湿润地表, 有效地避免土壤和岩石的风化, 对于区域内地下水循环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

(三) 为居民提供休息娱乐活动场所

居住小区的水景, 不管是潺潺的溪流还是宁静的池塘或是激荡的瀑布, 往往是居住小区景观中最富生气最吸引人的元素。由于人亲水的天性, 滨水空间一般为人们聚集和交往的重要场所。水是人们消遣娱乐的一种载体, 可以带给人们无穷的乐趣。所以在居住小区水景设计中, 可以结合水体设计码头、水滑梯、戏水池、喷泉等水景游乐设施, 以及考虑垂钓、游泳等活动, 真正为人们创造一个休闲娱乐的社区公共场所。

(四) 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长环境

水含有丰富的溶盐、矿物质、有机质及微生物等, 为各种不同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生长、繁衍的水生生境, 有利于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进而维持水体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

(五) 具蓄排水功能及防灾抗灾功能

水景住宅中的水体, 特别是大面积的水体, 可以在雨季起到蓄积雨水, 减轻市政排污压力, 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的作用。而蓄积的水源, 又可以用来灌溉周围的树木、花丛、灌木和绿地, 若经过处理, 甚至可以用作景观用水, 生活用水如冲洗厕所。特别是在干早季节和震灾发生时, 可以用作饮用、洗漱等生活用水, 还可用于地震引起的火灾扑救等。

(六) 提升楼盘价值, 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艺术的要求也随之增强, 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也应运而生了多样的强调文化内涵与环境品质的各种住区, 尤其是各种亲水、滨水、临水的水景楼盘, 更是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受到了社会的追捧。由于水的文化、景观、生态优势, 使其在现代居住小区开发中体现出很高的经济价值, 而且是其他元素所不可替代的。水成了环境的主导因素, 甚至成了购房者决策的主要因素。由于水景的稀缺性, 同一区域楼盘的价格会大不相同。根据地域环境和文化特色不同而创造出独特的水景, 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及自豪感, 而且树立了房地产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 从而带动企业其他相关房产的销售。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 水景的设计要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 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注重水景的开发利用, 尺度节制,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 增强邻里交往, 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池塘养殖水环境修复措施 篇8

1 物理修复措施

物理修复措施是指利用各种机械设备或材料对养殖水体的环境进行物理影响, 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方法。主要有开动增氧机物理增氧;挖除过多淤泥、搅动底泥主动改变底质环境, 或在污染底泥上放置覆盖物;通过换水、曝气、泼洒沸石粉和麦饭石粉吸附水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等。

2 化学修复措施

化学修复措施是指通过各种化学试剂对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氧化、还原、沉淀等各种反应, 使污染物能够得到分离或降解的方法。比如复合过硫酸氢钾, 它在水中能够释放出氧化性很强的新生态臭氧, 对池底的高氧化杀菌作用明显、彻底, 能有效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同时该品释放大量的溶解氧, 能够迅速消除水中亚硝酸盐、硫化氢及氨氮等有害物质。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后能产生大量的氧气, 可增加水体中的溶氧, 提高水体的碱性, 提高p H值, 并可絮凝有机物及胶粒, 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 去除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防止厌氧菌的繁殖, 且杀死致病细菌, 起到澄清水体改良水质的作用。但是, 化学制剂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弊端, 即在改良水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害的次生产物, 加速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产品品质的退化。因此, 在使用时要严格掌握用量。

3 生物修复措施

3.1 微生物修复

目前, 污染养殖水域生物的主要修复方式为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是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污染物分解释放氮磷等营养盐的方式。微生物制剂具有繁殖快、生命周期短、有机物降解速度快等特点, 还可以杀藻、抑藻和有效降低藻毒。由于微生物制剂具有良好的降解有机污染的能力, 可以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单细胞藻类可以吸收利用的各种无机盐, 既达到了降解污染的作用, 又达到了促进水体生物生长的作用, 可有效消除水中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增加水体中的氧含量, 稳定水体p H值[4,5,6]。

目前主要有使用生物膜、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以及直接投加微生物和微生物制剂等几种形式。微生物主要有光合细菌、大型绿藻、螺旋藻等, 微生物制剂有光合细菌制剂、芽孢杆菌制剂、EM等。使用方法:液体类的微生物制剂可以直接向池塘中泼洒, 固体类的微生物制剂在使用前要在容器中对水培养激活后再洒向池塘, 一般每10~15 d施放1次, 才能保证有益种群的生长优势。生物制剂投放后一般不需要再大量换水和投放消毒剂。但应注意, 一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制剂, 并选择合理用量。二是避免二次污染。如微生物在降解和转化某些污染物时可能增加其毒性;用于修复水体的水生植物的腐烂物也可对水体形成二次污染[7,8,9]。

3.2 水生植物修复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及其共生生物体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的环境治理技术, 还可以净化水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有效控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 如狐尾藻、凤眼莲等, 童昌华等研究表明, 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能有效抑制底泥中总氮、总磷、硝态氮和氨态氮的释放, 降低水中营养盐浓度;二是吸附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 如芦苇、菱角、凤眼莲、茭白和满江红等水生植物可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过剩营养物质;三是抑制藻类的生长, 高等水生植物与浮游藻类有相互克制的特性, 它们主要通过资源竞争和化学作用等影响浮游藻类的生长。但应注意控制水生植物的数量, 防止引发生物入侵。

3.3 水生动物修复

水生动物修复是指利用水域中的周丛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在摄食藻类和细菌, 控制水中生物群落的平衡性。一是投放移植螺蛳, 可以减少水中浮游生物含量;二是投放蚤类, 能有效除去藻类, 水蚤又可作为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饵料被消耗;三是采用混养模式, 控制上层鱼、中层鱼和底层鱼的比例, 发挥“吃食鱼”和“肥水鱼”之间的互利作用, 吃食鱼的残饵、粪便培肥水质, 起到施肥的效果, 而肥水鱼通过滤食浮游生物、细小有机物, 起到所谓“压水”作用, 稳定水体的生态平衡。

摘要:在介绍对当前养殖池塘的污染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养殖水环境的修复措施, 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 以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池塘,养殖水体,环境修复,措施

参考文献

[1]安鑫龙, 周启星.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技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 7 (9) :1-6.

[2]敖礼林.大中型养殖水面的生态综合修复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08 (23) :27-28.

[3]李纯厚, 王学锋, 王晓伟, 等.中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S1) :310-315.

[4]王京伟.微生物对养殖水体水质调控作用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2007.

[5]葛玉凤, 张洁, 蒙君丽, 等.池塘健康养殖的水质调控和管理[J].河北渔业, 2008 (9) :87-91.

[6]顾永娟.渔业生产水域生物修复技术初探[J].渔业现代化, 2004 (5) :28.

[7]王园园, 泮进明, 谢可军, 等.工厂化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 2004 (5) :54-56.

[8]徐洋.海水生物滤器处理养鱼废水硝化过程的基础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2010.

我国的水环境现状研究 篇9

1 我国的水环境现状

1.1 地下水与地表水环境

在我国的很多地区,轻工业和其他企业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很多缺乏高素质的企业没有选择集中处理废水废渣,而是采用高压方式将污染物排放到低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更有甚者,直接将污染物排放到了当地的河流中,导致河流上方恶臭弥漫,不仅严重破坏了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还对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造成了影响。另外,由于湖泊的自我净化和循环能力较差,一旦河流污水流入了湖泊中,势必会造成湖泊水的污染,长此以往,湖泊就会演变成为一汪死水。

1.2 居民用水环境

我国的居民用水也没有得到必要的安全保障,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目前来说,自来水厂的水净化工艺只能达到降低水体浑浊度、去除水中杂质等效果,并不能彻底根除以有机污染为主的微污染,导致居民用水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其二我国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并不在合理范围之内,饮用水细菌总数超过标准的人口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5%以上。其三,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自来水管网多年未修,加上维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居民用水遭到二次污染。

1.3 海水环境

我国海水环境的污染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我国内陆水环境的污染。随着海上贸易的增多,我国近岸海域的海水污染现象较为明显,在城市附近和河口地区尤为凸显。另外,在我国主要沿海地区的海湾当中,东海和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差,海南、广东、福建和浙江地区的海湾也受到了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污染。

2 造成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农业及工业废水、废渣肆意排放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前行,农民施用化学肥料的频率也在不断上升,很多时候,由于肥料使用不当,极易造成农药残留,即污染了地下水和地表水,还使得附近的水域富营养化,其次,农村地区在屠宰禽畜时会产生大量的废物,而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相对滞后,无法处理这些污染物,导致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在工业方面产生的废水、废渣也会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影响农村的农作物用水和家禽牲畜用水以及城市的居民用水。

2.2 居民对水环境保护意识欠缺

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使得水环境污染现象日益加重,我国人口的增长给水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而且人口增长的压力已经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居民欠缺水环境保护意识,往往忽略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垃圾的乱扔乱放都对河流、湖泊造成了负面影响。

3 治理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对策

3.1 加大污水防治处理力度

治理我国污水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污水防止处理力度,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可以用于治理污水,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在这期间,工业污染源也应当在依法排放,不得建设国家禁止的项目,对于污染排放量大的但无法治理的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改”、“停”以及“关”等措施。

3.2 建立水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建立水环境综合管理体系有两项内容,其一,将水资源优化配置作为目标,强化区域和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并动态监测重大污染事故及跨界河流,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其二,建设流域水环境监测网,以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

3.3 制定水环境污染责任制度

为了强化水资源污染源头的防控力度,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并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按照法律的规定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做到管控结合,即“谁污染、谁负责”。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水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对当地甚至对整个国家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

因此,政府机构人员不应当对水环境污染问题视而不见,而是应当制定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加大污水防治处理力度、建立水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制定水环境污染责任制度、引领群众一同保护水环境,最终维护水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孙燕.分析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水环境保护现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8:107.

论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 篇10

一、水的景观特性

之所以水景住区深受人们的喜爱,毋庸置疑是源于水自身的特性,灵动、柔美、韵味、无论是哪种都可以给人们带来无穷的趣味。

受地球重力的影响,水一般都是自高向低处流的。正是因为这个原理使得水处于不断循环的运动中,水的柔美、活泼的特性也因此体现出来。相反湍流的瀑布、卷起的海浪、激流、涌泉等由于它们存在不同程度的激烈状态所以给人们带来的视听感受也不同,有清脆的,也有强烈的。另外,风也是促成水灵动性的一个重要要素,在平静的湖面上,微风和狂风又给水带来了不同的动感。

水的倒影可以扩大景物的宽度和深度,产生虚实对比、交相辉映的画面。有光的建筑物下,经过水面的反射,绿树、蓝天白云和建筑交织的倒影,使视野开放收合。建筑物及景观的倒影,经过逆光、反射,就会显得格外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增加了建筑环境的诗情画意。印度的泰姬陵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泰姬陵的布局很单纯,建筑群的色彩沉静明丽,湛蓝的天空下,青青草色托着晶莹洁白的陵墓和高塔,建筑物前的水池映射出泰姬陵清亮的倒影,荡漾在澄澈的水池中,再加上喷泉飞溅起,水雾呈现朦胧感,就会闪动出动人的场景。飘忽变幻,景象十分动人。

水是一种溶液,没有任何形状。但是通过密实的各种介质,如塑料袋、玻璃制品等却能塑造成多种状态。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们利用玻璃容器,筑彻式水槽来塑造水的立体特性。一般这样特性适用于海洋水族馆,别墅花园,庭院水景设计,水幕墙设计等。

水本身是没有声音,没有颜色的液体。但由于水流量的大小,所产生的声音也不一样。涓涓细流发出的就是悦耳动听的水声,相反瀑布、海浪发出的就是轰隆的强烈视听。无论是哪种水声,都可以给人们带来空灵的意境。水虽然没有颜色,但自然界中植物花草以及水中的动物却赋予它特别的色彩。水中各种生物不仅可以赋予水色彩感还可以带来丰富的灵动感,水边植物花草以及建筑物通过水的倒影又可以赋予水五彩缤纷的色彩增加水质的美感。

二、水景的开发和利用

在欧美,很久之前就开始流行水景住宅小区,而水景住宅小区的流行风随着我国住宅的商品化运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我国总体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城市开发用地的日益紧张,设计师们也将水景开发运用于现代住宅小区设计中。并且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延伸,引导空间。因此,水景住宅小区也逐渐的成为人们购房的首选。

规模较大的空间,如小区中心广场,水景观的运用可以拓展广场的空间范围。一方面,水虚无的形态弱化了空间界限,延展了空间范围,有助于空间的拓展;一方面,水中的倒影,不仅给水面带来灵动的动感,使水面产生开阔,虚无的景象。同时对住区环境有一定的美化作用。同时在室内空间中,水景观的运用也可以增加室内的空间延伸感。

水景作为视觉对象,可以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因外界的器具的不同,可以使其形成多种形态。增强其可塑性。园林景观中可以将水景观做成点线面等3种形态。通过不同的器具高度塑造不同的高低,大小,厚薄层次。同时也可以通过周围的环境,建筑物的交相排列、造型、色彩度等在水中形成层叠倒影,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水本身是无声无色的,但在现代住区水景观的设计中,水可以把附近的景观建筑物,花草树木等的倒影从呈现出来,给水景观增添出与建筑物对应的色彩;同时如广场小区的喷泉,假山水池,不仅可以体现出水的灵动性,还可以给人带来动感的视觉体验。

三、居住区水景设计的要求

现在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区水环境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不仅要符合人们的视觉欣赏要求,艺术价值也很重要。但这些也不是最重要的,居住区水环境设计最先要考虑是否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再考虑其欣赏与艺术价值。

水景的面积并不是说越大越好,要仔细考虑它所发挥的作用,如居住小区,根据小区的面积,人流量等选择合适的水体面积以取得最佳的观赏效果。一般在园林景观中,水池的面积占园内总面积的30%左右为最佳。如观赏倒影用水池,池水要干净透明才可以清楚观赏到。一般需要将主建筑的长轴线与水池的长轴线重合,水池面积应与建筑物的大小、高度与距离协调;如果是做室内水景观设计,首要应该对比水环境设计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利弊,其次才考虑它的艺术性与观赏性,若方便人们日常生活要求,便可采取。反之则不可采取。

水虽具有灵动性,但人工水景一定要维持好水景的水质工作。

四、水景与人工要素的和谐处理

在现代园林风格中,水因其柔美、灵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当然,也占据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现代园林设计中,水景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慢慢发展成某些居住环境设计的景观主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水资源也越来越宝贵,水景设计固然能带来美的享受,但是如果设计不合理则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居住小区水景环境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入的问题,在执行设计之前有必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城市居住小区营建适宜的水景,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现代居住环境中的水体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注意水体景观设计与周围建筑的协调,做到景观美,更要注重对人的要求与方便生活,实现人性化水景景观。使水景环境与人们的要求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三者和谐发展。

五、结论和启示

总的来说,水景的设计在现代住区设计中也越来越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在做设计是应该首选了解水的特性,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水的特性。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但也要注重水景的开发利用,尺度节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增强邻里交往,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水环境设计会在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中越来越占有重要位置,人们也会通过水环境的设计更加了解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使水环境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又得以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环境设计自古以来都很受人喜爱,灵动,柔美,活波是水的重要特性,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水不蕴含着无穷的诗意。因此现代住区设计中,水环境设计也日渐兴起。文章主要探讨现代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可以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增强居住舒适感。水的形态、风韵、气势、声音住区水环境的开发,利用与要求。

关键词:水的特性,水景开发与利用,水景与人工的和谐处理,居住区水景设计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园冶[M].胡天寿,译.重庆出版社,2009.

[2]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刘思痮.水体设计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林家阳,总主编.曹一华,秦怀宇.环境设计史[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5]冯示安.水体环境设计安全原则[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9.

[6]金涛,杨永胜.现代城市水景设计与营建[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用生态技术智慧治理城市水环境 篇11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工程等投身水生态治理和修复领域。不久前,记者在2014年上海智慧城市博览会现场看到,水治理产品及技术被安置在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在参加本届智慧城市博览会的企业中,水治理企业接近三成。其中,在生态水处理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上海太和水环境展馆吸引着众人的关注,“水生态治理不能仪仪局限于对饮用水产品本身和生产企业质量管控的关注,而是要着眼于整体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治理,为我们的生活真正创造一个更为纯净的‘水生态’环境。”上海太和水环境设计研究院院长刘玉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以怎样的生态技术修复

“智慧城市建设往往也离不开一个安全健康的和谐水环境。”刘玉超开门见山地说。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水生态治理一直是不小的难题。如何实现水生态治理,运用怎样的技术来攻破,刘玉超向记者介绍了太和水环境的核心技术一一“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太和水环境作为智慧水务领域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其拥有的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专利技术专门针对城市景观水体修复,黑臭河道治理,通过构建水下森林生态修复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治标不治本”、“治理遗留反变二次污染”的问题,使水体达到自行循环、自我净化的生态效果。

刘玉超表示,目前中国城市水体是水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领域,作为主打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太和水环境在这方面上下足苦功。据了解,早在1992年“太和水”就开始驯化“食藻虫”吃蓝绿藻。

“经过驯化的食藻虫可以迅速吃掉水中看不到的藻类和浮屑,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增强水下的光照强度,促进沉水植物生长,恢复水下森林系统。放入鱼虾螺贝等后,还可形成水下的市体生态系统,增强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刘玉超进一步介绍说,依托独特的技术优势,公司已完成了如云南省滇池国家水专项、江苏省太湖水专项、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太湖水专项、上海世博后滩、上海青草沙水库、杭州西溪湿地等众多项目。

事实上,水下生态修复技术除了能够让被污染的水资源得到有效修复外,后期的维护及监控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比如水质的在线监控,各种微生物、环境指标的在线监控等等,进而持续保持恢复后的水质状态。

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把生态工程和水利工程相互结合,做好城市的水资源配置规划,有多少水资源就发展多大规模,不能只为了追求GDP数量而盲目发展。倘若只是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却没有保护好水资源,甚至使水资源被污染了,必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如果要更进一步说,就是每一座城市不仅要规划好保护好且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还应该人力提倡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且付诸王见实行动。”刘玉超告诉记者,太和水环境所推出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就是旨在推动城市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净化城市水环境,提高水下绿化比例,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促进共建一个生态水环境。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正加快,同时全国上下正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推进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中,如何兼顾城镇化建设与水环境保护就显得特别关键。”刘玉超说,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水生态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一般人看来,城镇化的快速密集发展与水环境污染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其中很大程度上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对水资源规划的重视程度,是否能根据水资源的自净能力,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发展。

不管城市如何发展,水下生态修复技术都应该与一座城市的总体圳划、城市信息化紧密相连。未来城市的信息化和智慧化,不单单只是在交通、医疗、通信等领域实现,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也同样可以运用科技的力量米建设安全健康的水环境。比如一个小区或者一座城市会产生很多生活用水,一旦乱排放将影响整个小区甚至整座城市的水生态环境,这时利用生态的修复技术,通过城市有的水系实现水的深度净化,最终达到地表水的标准,从而实现零排放,既便捷又环保。

渭河下游段水环境分析 篇12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渭河是关中唯一的最大的接纳污染物通道, 潼关吊桥是渭河入黄的出口控制断面。本文收集了渭河潼关吊桥段的水质监测资料, 选取CODMN、NH3-N、DO、PH等指标, 通过对水污染指标的分析, 为加强该河段水环境污染的防治提供依据[1]。

1 渭河下游段水环境现状

1.1 总体状况

1.1.1 年际变化

由图1可知, 在每年52周水质观测中, 劣V类水质所占比例由2010-2011年的61.5%降至到2014-2015年的25%, 说明近年来渭河水质整体的状况有所好转。

1.1.2 年内变化

由表1可知, 劣V类水质主要集中在观测期的第48周至次年的第21周之间, 说明水质恶化时段主要集中分布在冬、春两季。

1.2 主要指标分析

1.2.1 NH3-N

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标准》规定: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要求氨氮浓度限值为2.0mg/L, 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和二级保护区氨氮浓度限值分别0.5mg/L和1.0mg/L。由图2可知, 渭河潼关吊桥段的氨氮浓度5年来由劣V类明显转化为V类, 氨氮浓度小于1.0mg/L的比重逐年上升;其中2014-2015年氨氮浓度为III类的周数占全年64%。全年氨氮的浓度范围由2010-2011年的0-12mg/L降至2014-2015年的0-4mg/L。另外, 2010-2011至2014-2015年氨氮浓度达到III类的检测周数, 集中分布在第30-47周之间, 分布于秋季[2]。

注:冬季12月-2月第48周-第8周;春季3月-5月第9周-第21周.夏季6月-8月第22周-第34周;秋季9月-11月第35周-第47周.

1.2.2 DO

溶解氧含量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 渭河潼关吊桥段溶解氧主要为III类和V类。由图3可知, 2010-2011年至2013-2014年溶解氧含量为III类的比重由42.3%上升至78.8%, 2014-2015年溶解氧含量类型全年在III类上下波动。即近五年来溶解氧含量持续增加, 说明水体的自净能力在逐步恢复。另外溶解氧达到III类, 每年集中分布在第30周-45周, 也主要集中于秋季[3]。

1.2.3 CODMN

由表2可知, 渭河潼关吊桥段5年来高锰酸盐浓度多数为劣V类, 浓度值有明显下降。根据其季节分布, 浓度峰值主要分布在第20周-27周, 即夏季。

2 原因分析

(1) 渭河下游段是传统的农耕区, 化肥的频繁使用以及周围化肥工厂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是造成该河段氨氮污染最主要原因[4]。乡镇县城周围的大批养殖场, 是氨氮超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潼关县的经济结构以重工业为主, 矿产资源开采、冶炼的工厂较多, 用水需求大。同时由于污水处理技术落后, 高锰酸盐指数常年来处于劣V类。

(2) 渭河下游段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 最小月降水量多发生在1、12月, 7-10月降水约占年降水的60%。潼关吊桥段水质恶化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的枯水期, 河流降解能力低。氨氮浓度最低值与溶解氧最大值都集中在秋季, 主要是由于渭河下游段受“秋淋”天气影响明显, 河流的自净能力强。

3 建议措施

(1) 结合农村区域特点, 走生态农业的道路。首先, 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 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第二, 结合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农业水肥利用率。第三, 通过在农田与河流之间设置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 适当增加河流湿地面积。

(2) 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污水治理。首先根据该区的环境保护规划, 对严重危害水环境的企业, 严格限期实行关、停、并、转、迁。第二, 政府加大污水治理工程的建设, 统一对辖区内的污水做处理;第三, 通过经济手段, 对重点排污企业加收环境污染费, 鼓励企业升级工艺, 实现废水再利用。

(3) 加强流域的统一管理。吊桥段接纳了上游各处排放的污水。建议渭河途径的两省行政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组建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渭河全流域水资源的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的领导和管理。

4 结论

(1) 2010至2015年渭河下游段水质总体好转, 这与政府部门进行产业整顿、加大水环境治理分不开。

(2) 氨氮、高锰酸盐是该河段水质污染的主要因子, 与该河段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 以及工矿企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直接相关。

(3) 2010至2015年该河段的水质状况在丰水期明显优于枯水期, 说明该河段的水质变化与水量的变化趋近于正相关。

(4)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污水治理, 进行流域的统一管理, 实现渭河下游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飞, 薛科社, 魏学东, 等.渭河干流 (陕西段) 水污染特征与控制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2013, 43 (2) :320-323.

[2]王珍, 宋进喜, 段孟辰, 等.渭河陕西段河水水质COD、NH3-N变化特征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 24 (3) :65-68.

[3]师朋飞.渭河关中段水质-水量响应关系分析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10.

上一篇:手绘设计下一篇:体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