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治疗

2024-10-08

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治疗(共10篇)

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治疗 篇1

手术是外科、骨科、肿瘤科常用治疗的手段, 而术后疼痛是绝大多数病人的临床表现, 也是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疼痛护理是疼痛诊疗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疼痛诊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近年来, 疼痛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疼痛已被作为“第五生命体征”进行评估与处理。尽管如此, 术后疼痛问题依然存在。

术后切口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切口属于伤害性刺激, 从而引起机体释放致痛物质如PG、5-HT等, 这些致痛物质作用于疼痛中枢继而引起中枢性疼痛, 造成手术病人机体机能下降, 影响伤口愈合。由于一般的解热镇痛药物对中枢性疼痛无效, 所以只能用成瘾性镇痛药来控制, 这就要求术后镇痛治疗及护理要严格仔细, 以免造成不利影响。

1 病人与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1.1 害怕成瘾

由于术后疼痛是中枢神经疼痛, 所以只能使用如杜冷丁、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但害怕对此类药物成瘾成为直接影响有效控制疼痛的主要原因。在临床实践中, 部分医生和护士担心多次使用麻醉性镇痛药会使病人成瘾, 从而停止继续用药, 使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病人在不了解药理、药性的情况下更不愿意接受此类药物, 使疼痛得不到有效缓解。临床研究证明, 以疼痛为治疗目的的小剂量阿片类药物产生成瘾的病例是非常罕见的。

1.2 疼痛诊断不准确、不及时

手术后护理是护士非常重要的工作。护士要常规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但对病人术后的疼痛不重视, 不能及时汇报给医生。由于医护人员对疼痛的性质及程度没有充分的认识而引起了病人生理上的强烈反应。

1.3 疼痛评估及护理方法不正确

护士在护理手术病人时, 仅仅是询问病人有无疼痛, 而不强调疼痛的程度, 并让病人尽量忍耐, 而这种中枢性疼痛病人很难忍受, 必须使用止痛药才能使病人从生理、行为及功能上得到很好的恢复, 以利于其康复。

1.4 担心药物副作用

许多人都知道麻醉药有副作用, 因此病人宁愿忍受疼痛也不愿使用药物。他们错误地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 害怕使用阿片类药物以后成瘾而影响治疗。而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影响有效止痛的另一个因素。

2 护理方法

2.1 加强教育

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教育, 使护士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疼痛的来源、病理以及对疼痛管理的技能。医护人员还应教育病人转变过去“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 忍受是可以”的错误观念, 并给予病人正确的引导, 即疼痛是有害的, 它对机体影响很大, 不但可以使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 而且可以使蛋白质、氧气消耗增加, 造成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降低, 同时引起精神、睡眠障碍。正确的教育转变了医护人员及病人的错误观念, 使病人能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疼痛情况, 而医护人员也能及时向病人询问、评估、治疗疼痛。

2.2 正确认识麻醉药

医生、护士, 特别是病人要正确认识麻醉药, 知道麻醉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 明白一般长期大量使用麻醉药才会成瘾, 而术后少量、正确使用镇痛药不会成瘾。

2.3 提高护士术后护理技能

术后病人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情况, 包括行为、状态的变化, 特别是术后麻醉药药效消失后病人的状态, 要注意病人所述的疼痛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等, 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以采取有效措施。

2.4 合理用药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合理使用镇痛药缓解疼痛是行之有效的。由于存在个体差异, 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力及耐受力是不同的。术后疼痛不严重的病人一般无需镇痛药。如果出现疼痛, 就应根据病人的生理机能状态随机使用药物, 尽量从小剂量开始。同时也可采用非药物止痛方法, 如身体松弛疗法、心理诱导、分散病人注意力等。这既可以提高止痛效果, 又可以减少药物用量, 延长药效时间。

2.5 做好病人术前、术后心理辅导

病人对手术都具有恐惧感, 因此术前的心理辅导及术后对应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宣教十分必要。这样既能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感, 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手术;也能使其术后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从而加速伤口愈合, 促进机体恢复。

3 结论

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改进, 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 高水平的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同时人们对疼痛护理的日益重视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 应根据病人疼痛情况, 加以分析治疗, 减轻病人疼痛感, 使之早日康复。蒉

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治疗 篇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88-02

临床上疼痛普遍存在,且未得到适当治疗,疼痛控制不力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1 疼痛的医学定义

现代医学认为[1],疼痛是生理感觉和心理反应的结合,即:疼痛是从刺激中逃避的一种反射,尽可能保持身体安静,并企图从身体内部恢复的防御机制之一。然而,如果疼痛非常剧烈,持续时间很长,则起相反的作用,对机体起有害的作用。临床上遇见的癌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常引起一些有害的作用,使患者感到不安、绝望、食欲不振、营养障碍,全身状态更加恶化,从而深刻影响患者心理,严重者甚至企图自杀。因此,解除这种苦恼就成为医学界的重要义务,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即疼痛学。

2 疼痛护理问题

疼痛是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外科术后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但研究表明,超过50%的术后患者在常规度冷丁肌注、PRN的情况下仍会主诉疼痛不能缓解[2],显然,单纯使用药物止痛对缓解患者疼痛效果不满意。因此,疼痛护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而疼痛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对患者疼痛的治疗效果,并通过改善患者主观感受促进临床医疗工作开展。当前,临床疼痛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2.1 护理人员自身不足

2.1.1 理论知识欠缺

由于护理人员对疼痛治疗知识缺乏,对有效止痛的重要性不很了解,仅凭以往的知识积累就简单认定,只有在疼痛难以忍耐时才可以实施镇痛,并且只能使用1次,连续使用即可成瘾或影响呼吸和伤口愈合。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往往要求患者忍受疼痛,认为这样较安全。

2.1.2 专业技能不足

正确的疼痛评估是临床实施疼痛管理的前提[3]。尽管护理人员会常规地监测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但却不知如何观察评估疼痛,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临床实践中,多数患者往往无法准确描述疼痛程度,护理人员则会根据其生理、行为、功能上的表现进行疼痛评估,因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护理人员评估的结果之间差异较大。由于护理人员自身专业技能的不足,导致临床中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从而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当然,目前国内尚无测量疼痛的统一量具,对疼痛很难做出客观定量的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护理人员对疼痛评估能力的不足。

2.2 患者自身原因

2.2.1 心理因素

患者害怕麻醉药引起的副反应或对麻醉药品感到恐惧,如延缓伤口愈合、术后恢复减慢及担心药物成瘾等,是患者拒绝用药的主要原因。

2.2.2 生理因素

手术后疼痛来源于:①术中手术切割皮肤、肌肉、神经、骨骼以及伤口牵拉、组织缺血等引起的伤害性刺激;②术后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包括继发炎症反应和术中神经损伤后的异常神经活动。两种因素都参与中枢敏化和外周敏化过程,致使外周和中枢神经敏感化发生。

3 护理应对措施

3.1 正确认识疼痛

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觉,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并真正地落实在实践中。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应正确认识到:疼痛是无益的,免于疼痛是患者的权利,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护理人员要学习和掌握疼痛评估工具,并常规开展疼痛评估,正确的疼痛评估有利于制定有效的疼痛治疗方案。

3.2 建立有效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沟通,把握患者病情及其情感变化,帮助患者建立起对医生的信赖,并愿意寻求帮助,同时也让患者觉得自身就是治疗中的一员,以发挥出患者的最大能动性。

3.3 手术前后的疼痛教育

疼痛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早日活动、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建立疼痛宣教小册子,使宣教工作做得更有效。通过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3.4 心理护理

充分运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心理护理。语言性包括谈心、解释、讲解及暗示。通过平等交谈,让患者了解有关的疾病信息,同时使患者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情绪好转,并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和被关怀的满足感,使患者有战胜疼痛的精神力量。非语言性内容包括亲友、医护人员的表情、行为等。可分散患者注意力或对患者采用放松术和催眠术,把对疼痛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也可让患者做深呼吸、腹式呼吸、打哈欠等。

3.5 使用药物

根据WHO疼痛三阶梯止痛法,根据患者疼痛的强度选择理想的药物,并尽量采用口服给药。轻度一般可耐受可不予药物治疗;中度者用非麻性止痛药,在效果欠佳时,可改用弱麻醉性药物;剧烈疼痛,或中度疼痛用弱麻醉性药物效果欠佳时,可使用强麻醉药物。

4 讨论

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经常是主观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过损伤的经历学会了表达疼痛的确切词汇,无疑这是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觉,而且也总是令人不愉快的一种情绪上的感受”。疼痛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尤其是剧烈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和潜在性疼痛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与医务人员对疼痛的处理缺乏责任感有关[4]。调查表明[5, 6],护理人员对患者术后疼痛認识存在较大差异,如:不了解三阶梯止痛知识、疼痛评估与处理方法,对止痛药物存在“恐瘾”心理等。这些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疼痛治疗,成为阻碍护理人员进行有效止痛护理的重要因素。

疼痛护理是指通过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措施改善患者的主观感受,必要时辅以药物对症治疗,从而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7, 8]。应当正确认识与评估疼痛[9],针对患者产生疼痛的生理与心理因素,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从而使患者免于疼痛的困扰[10-12]。临床护理实践中,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患者对医疗护理行为产生信赖感,是有效开展疼痛护理工作的基础。此外,不应将某些病人要求使用或加大药物用量当作成瘾,而是根据其可能的成瘾病史资料等,严格执行WHO疼痛三阶梯止痛法,既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又避免麻醉药物带来的不良后果。

以上是对疼痛护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的初步探讨,希望能引起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和思考,在开展疼痛护理中能尽量解决这些问题,让疼痛护理在疼痛治疗尤其是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继军. 疼痛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8-9.

[2] Clinical Practice Guidline. Acute pain management: operative or medical procedures and trauma [M]. AHCPR Clearing house Feb, 1992.

[3] 郑惊雷, 梁力建, 赖佳明. 胆道感染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变化的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2): 86-87.

[4] 赵存凤, 李 平. 慢性疼痛管理中医护患相关障碍因素及其干预[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10): 38-39.

[5] 冯金娥, Anne BP. 术后疼痛护理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8): 36-37.

[6] 李 漓, 刘雪琴. 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 护理研究, 2003, 17(6): 633-635.

[7] 赵存凤, 姚梅芳, 赵继军, 等. 护士在控制术后疼痛中的作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3): 41-42.

[8] 赵继军, 崔 静. 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4): 383-384.

[9] 李 漓, 刘雪琴. 选择适合患者的疼痛强度评估工具[J]. 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6): 50-51.

[10] 侯丽莉, 王 峻, 张艳华. 规范化疼痛教育对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的影响探讨[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8: 92-94.

[11] 史 妙, 王 宁, 王锦琰, 等. 疼痛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6): 574-576.

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治疗 篇3

1 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 它包括两种成分:一是伤害刺激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二是个体对伤害刺激的反应, 并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3]。有人对疼痛定义为:影响人的各个层次的高度个体化的经历, 可导致整体生活质量下降。国际疼痛学会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 伴随现存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4]。

2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疼痛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 术后疼痛引起内脏反应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其主要是由于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 血中苯酚胺升高。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 甚至心跳骤停、呼吸增快、恶心、呕吐、出汗等。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 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 又可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代谢异常, 蛋白质合成缓慢, 分解加速, 不利于伤口愈合[5]。腹部手术后患者因伤口疼痛, 不敢咳嗽、深呼吸和翻身, 更易形成肺不张、血栓、麻痹性肠梗阻、褥疮等并发症。另外, 疼痛可使人体免疫球蛋白下降, 从而影响术后康复[6]。

3 术后疼痛的评估

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 只有对其做出客观定量评价, 才能保证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评估由专门受过训练并熟悉各项评估技术的人员承担[7]。缺乏对疼痛有效的评估, 就不可能治疗疼痛。疼痛评估是规范性疼痛处理的第一步。关于患者对镇痛不满意情况的调查表明, 主要原因是护士不能透彻和系统地评估疼痛, 疼痛评估工具未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在一项调查中显示, 72.81%的护理人员未用过评估量表, 77.19%的护理人员表示是依靠经验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做出判断的。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 患者的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家庭背景都会对疼痛的评估产生影响[8]。因此, 护士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3.1 评估的方法

3.1.1 wong-Bake面部表情法评估疼痛[9]

该方法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此方法适合于任何年龄, 特别适用于急性疼痛者、老人、小儿及语言表达能力丧失者。

3.1.2 视觉模拟评估[10]

标尺从左到右依次标有0~10的数字。0代表痛, 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 10代表最痛。该评分法有利于护士准确掌握疼痛程度, 适于动态评估, 控制疼痛效果。

3.1.3 评估表法[11]

美国的mcmilan于1988年设计的疼痛评估表, 疼痛程度用目测直观疼痛。

3.1.4 词汇描述[12]

melzack拟定一份形容疼痛程度的词汇, 如轻微疼痛, 重度疼痛, 阵痛等来帮助患者描述自己的疼痛。此法简单, 但不易发现细微变化。

3.1.5 生理指标测定法[12]

主要是通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间接估计疼痛的程度。

3.2 评估的间隔时间

急性疼痛应每2~4h评估1次, 慢性疼痛及急性疼痛较轻微的可每8h评估一次, 了解患者最喜欢的疼痛术语是全面评估的重要部分[13]。

3.3 评估的护理管理

医院应建立标准的镇痛效果评分方法, 制定疼痛护理质量要求及操作程序等相关制度, 做到按时巡视, 准确评分[14]。

4 疼痛的治疗

4.1 药物止痛法

4.1.1 口服给药法

是一种患者可接受的易行方法, 但效果不理想, 仅适用于表浅手术引起的轻微疼痛。

4.1.2 肌内注射法

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 适用于术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但镇痛作用短暂, 需要反复给药。

4.1.3 患者自控镇痛泵 (PCA)

在国外已应用10余年, 目前国内镇痛泵也在逐步推广使用。PCA是采用程序化的注射泵 (微量泵) , 通过静脉、硬膜外腔或皮下注射止痛药物来达到患者自我控制镇痛的目的, 有效率达89.77%[15]。但PCA最大的风险在于使用泵的过程中过量可使呼吸抑制。术后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面色、呼吸变化, 监测血氧饱和度, 只要病情允许应尽量抬高体位[16]。此外, 还有PCEA、PCSA等方法。

4.2 辅助止痛方法[17]

主要是指用非药物的方法来减轻术后疼痛, 该方法单独应用对中、重度疼痛常常无效, 但作为药物的补充可提高疼痛的缓解效果, 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4.2.1 按摩法

拍击疼痛区域, 在生理和心理上起到安慰和镇痛作用

4.2.2 认知疗法

包括让患者了解相关信息, 缓解焦虑及使用放松技术等。

4.2.3 情感支持疗法

指通过改变体位、分散注意力、创造舒适的环境来减轻疼痛。

4.2.4 温度疗法

主要是使用冷、热疗法。

4.2.5 贾芙蓉[18]提出了另外几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1) 经皮的电神经刺激———阻断感受伤害的神经搏动帮助解痉。 (2) 超声———提供热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效能。 (3) 透热疗法———对肌肉提供深部的加热。 (4) 颈牵引———作为间歇性的治疗来提供帮助。 (5) 束腰———仅作为预防措施来使用。 (6) 针灸———通过内啡肽的释放和干扰受伤的神经搏动来减轻疼痛。 (7) 局部治疗———用于减轻与感觉神经相关的疼痛等。

5 术后疼痛的护理

疼痛护理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帮助患者控制疼痛, 提高其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在可以选择止痛方案的情况下, 护士有责任为患者推荐最经济、最有效的止痛措施[19]。其措施有以下几种:

5.1疼痛教育

护士负责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相关知识的宣教, 介绍外科术后疼痛的发生发展情况, 使患者对术后疼痛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教会患者使用疼痛评估表, 以利于客观评估, 准确用药, 保证疼痛治疗的有效性。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疼痛的自我管理, 如对使用自控镇痛泵的患者, 护士必须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疼痛评估、给药时机、仪器操作等方法, 以及药物止痛作用的特点、副作用评价等方面的内容[20]。

5.2 舒适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避免或减少因操作所引起的疼痛, 从减少患者痛苦的角度出发, 制定协调工作程序, 如为患者翻身, 整理床单等护理操作, 安排在镇痛药发挥作用后进行。护理人员必须与各方面的医务人员协作, 为患者提供最舒适的服务[21]。

5.3 术后早期进行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进行有效疼痛的第一步, 护士24h守护在患者身边, 因而往往最先了解患者各种不适症状。通过评估沟通观察患者的面色、体态以及各项生命体征等可观表现, 判断疼痛是否存在以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6 疼痛的护理展望

Bawal和Berrggren提出的以护士为基础, 以麻醉医师为督导的急性疼痛服务体系 (NBASAPS) , 充分发挥护士的作用, 被认为是目前最佳的术后疼痛管理模式[22]。实施NBASAPS管理模式后, 能有效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患者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大大提高, 基于此, 护士应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理论、技能, 以期在疼痛的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而促进外科术后患者的康复。

摘要:本文按照疼痛的定义, 根据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采取面部表情法、视觉模拟、评估表、拟定疼痛程度词汇、生理指标测定等方法对疼痛进行全面的评估。为医院建立标准的疼痛效果评分方法, 制定疼痛护理质量要求及操作程序等相关制度, 按时巡视, 从而为准确评分提供必要的依据。在此基础上, 为临床护理提供了药物止痛法、口服给药法、肌内注射法、患者自控镇痛泵和辅助止痛 (按摩法、认知疗法、感情支持疗法和温度疗法) 等及贾芙蓉提出的几种非药物治疗方法。确定了疼痛护理最主要的目标, 即帮助患者控制疼痛, 提高其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在可以选择止痛方案的情况下, 为患者推荐最经济、最有效的集中止痛措施:疼痛的教育、舒适的护理、术后早期进行疼痛评估。发挥护士在疼痛护理中独特和关键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治疗 篇4

【关键词】手足外科;术后疼痛;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84-01

疼痛是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手足外科患者因为手术部位在手部、足部这些感觉神经分布广泛的地方,术后疼痛更甚。研究表明,术后疼痛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甚至会对术后恢复起反作用[1],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提高患者手术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我们将影响其术后疼痛的环境、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手足外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150例住院手术后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7例,女53例,年龄14~73岁,平均年龄(35.2±12.6)岁。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差异、病情情况、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干预措施。

1.2.1 常规护理方法

环境 保证病房内环境整洁、室内温度、湿度适中,注意病区内尽量保持安静,将患者置于对病情有利的相对舒适体位,可以留有一个家属进行陪同,给予其亲情上的支持。努力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减少患者想你中的焦虑。

心理护理 护士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对待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细心地解答,并对患者进行言语上的关心、鼓励,保持患者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情,并鼓励患者与患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其疾病恢复的信心。

1.3 对疼痛的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治疗护理及饮食护理干预三个方面

1.3.1 心理护理

1.3.1.1 增强互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应当以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经常深入病房,并富有同情心,用诚恳、热情的态度、温柔朴实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谈,尊重其人格,了解其生理上及生活上的不便与苦处,尽量满足其提出的要求,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来赢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及护理。

1.3.1.2 稳定患者及家属的心理

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受需要人来理解并对此进行鼓励和安慰,家属是与患者沟通最多的,家属的心情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疼痛感受。一方面疏导患者的心里的不良情绪,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并根据其不同的爱好,进行病区范围内允许的娱乐活动,如听轻松音乐、观看电视剧,读书报,病区散步等,减轻痛苦。另一方面对其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积极配合参与心理护理模式,使面对患者时多表现出乐观、开朗的一面,帮助患者心理得到慰藉、满足。任何办法使患者精神愉快、思想放松、情绪稳定,都能够提高其痛阈值。

1.3.2 治疗护理干预

1.3.2.1 加强保护性医疗的制度

在护理疼痛患者过程中,不说不利于其病情恢复的话,更不议论其病情程度,避免对患者心理的刺激,注意执行相关保护性医疗制度,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1.3.2.2 减少疼痛的刺激

在做各项检查、治疗及其他护理操作时,应当动作轻柔,避免粗暴,做到动作准确到尾,减少疼痛的刺激。如更换敷料,更换床单、被褥,灌肠、导尿或协助病人翻身时,护士应当与医师或病人家属相互协助,给患者支托,保持舒适体位等。

1.3.2.3 药物护理 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从患者语气、姿势、表情、飲食等方面观察期疼痛的变化,适时、适当的向主观医师汇报,遵照医嘱给予镇痛药物。以患者不感到疼痛难忍为原则,来祛除其痛苦。

1.3.3 饮食护理干预

护士及家属要清楚疼痛患者喜爱的食物及味道,调整饮食结构,在保证其营养的同时,增强其食欲,促进疾病的恢复。鼓励患者多吃富含水分、高维生素、粗纤维的食物,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增加非手术行疼痛。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X2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差异。

2结果

3 讨论

手术后疼痛是人体对创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如果疼痛得不到有效地缓解,其会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反作用于人体[2],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由于手足外科患者多数需要吻合血管神经,术后疼痛会导致血管发生痉挛,严重者造成手术治疗的失败,因此良好的术后镇痛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疼痛是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因此单纯应用镇痛药物效果并不理想,通过针对性的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止痛效果。

本组试验中观察组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有效率为70.7%,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外界环境及心理因素可加重手术外科术后患者的疼痛,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止痛效果,值得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柏李,胡增建.疼痛的处理及其生理学基础[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4,13(3):11一14.

术后疼痛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篇5

1 术前指导

对已确定手术时间的患者即开始术前指导, 应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对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的病种, 讲解手术目的、方式及术后的注意事项, 尤其对手术后留置的引流管的种类、目的、时间、必要性、引流部位将会出现怎样的疼痛, 如体位变动、牵拉切口、咳嗽等均可诱发疼痛等情况向患者说明, 并将缓解疼痛的方法告诉患者, 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 术后疼痛的观察

2.1 局部切口及全身情况的观察

患者回房后注意局部包扎敷料、判断局部有无出血, 并注意疼痛的持续时间, 术后疼痛为局部表面性, 持续时间不超48 h, 体温低于38℃, 如体温超过38℃, 应警惕术后感染, 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 注意切口疼痛特点

疼痛是机体对侵袭的一种防御反应。患者因术式不同, 术后疼痛程度也不同, 肛肠病术后由于局部创伤及括约肌痉挛, 常为剧烈疼痛, 局部炎症渗出等刺激, 也可使疼痛增强, 持续时间延长。剖胸术和上腹部手术, 因切口深, 并受呼吸运动影响, 故而疼痛剧烈。阑尾、疝及四肢浅部手术, 术后疼痛较轻。另外年轻人比老年人对疼痛更敏感。

2.3 疼痛时的体征

术后的患者通常在麻醉药对机体作用逐渐消失时, 感觉开始恢复, 疼痛逐渐加剧, 多出现痛苦面容, 脸色苍白, 血压上升, 脉搏加快, 呼吸急促等, 表现为出汗、呻吟, 辗转不安, 不敢移动身体, 不敢用力咳嗽。全麻患者在术后2 h~6 h疼痛最剧烈, 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 h~12 h最明显, 24 h~72 h逐渐减轻, 如继续加剧, 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等并发症, 对患者身体变化的观察不容忽视。

3 术后疼痛的评估

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 有个体差异, 由于各种状态和条件既复杂又相关, 客观地判断疼痛的程度较难, 重要的是具有早期发现疼痛、收集信息的能力, 只有对其作出客观定量评价, 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护士经常利用自己的判断力, 依靠一些生理指征和行为作为评估标准, 这样有时会造成误导或不准确, 正确的评估工具可通过减少错误偏差的机会, 使护士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评估。

4 术后疼痛的护理

4.1 心理护理

不良的心理因素可降低痛阈, 延长疼痛持续时间, 且患者对手术都有一种顾虑和不安情绪, 对手术产生一种恐惧情绪, 这种患者术后疼痛明显, 甚至影响切口愈合和疾病的康复。因此术前应为患者做好预防指导, 消除恐惧心理, 术后耐心解释疼痛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消除恐惧性疼痛, 提高其痛阈及对疼痛的耐受性。

4.2 局部护理

肢体活动, 咳嗽, 可牵拉切口疼痛,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局部包扎敷料松紧应适度, 压力过大, 也使疼痛加重。

4.3 其他护理

疼痛剧烈可按医嘱给镇痛剂, 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减少探视和外界刺激, 促使患者睡眠。

5 体会

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患者, 男性42例, 女性22例, 其中内痔18例, 血栓性外痔10例, 外痔20例, 混合痔28例, 年龄30~54岁, 平均42岁, 病程3~20年, 曾行本痔疗法5例, 内痔切除术2例。

1.2 方法

将中药浸泡30min后倒入蒸锅内加入约200m L水煮沸20min后, 将沸水置于盆内, 病人坐位, 通过蒸气薰蒸肛门, 同时做提肛动作, 15min后, 水温降至适宜可再坐浴, 每日早、晚各1次。

2 护理

2.1 加强心理护理

痔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炎性细胞释放的炎性介质作用于致敏的肛周神经末梢而发生敏感化反应, 使正常时不引起疼痛的低强度刺激也致疼痛。其次疼痛加重病人的恐惧心理, 使肛门括约肌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 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进一步加重疼痛。护理人员针对上述问题, 应与患者沟通, 并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做解释, 并使其了解使用中药薰蒸治疗的方法、作用、注意事项, 消除其悲观、焦虑、恐惧的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以达到治疗目的。

2.2 密切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在中药薰蒸治疗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薰蒸前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同时注意水温以及治疗时距离的高低以免烫伤皮肤, 在薰蒸的过程中要注意询问病人的感受, 皮肤以温热发红为度, 可随时调整距离, 尤其是年龄较大、感觉减退患者, 要注意防止摔倒和虚脱及烫伤。若患者面色红润、出汗、属正常反应。若面色姜黄、大汗淋漓、头晕等立即停止薰蒸并监测血压、脉搏, 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3 治疗后的护理

中药薰蒸治疗后, 护理人员协助用干毛巾擦干患处, 同时对肛周做轻轻按摩, 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若感口渴, 应备好热饮料, 如牛奶、淡盐水、葡萄糖水、热茶等。

3 讨论

3.1 方解

芒硝、川椒、防风、艾叶、双花具有清热燥湿, 祛风散结, 消肿止痛, 收剑止血等功效。

3.2 中药薰蒸

中药薰蒸能直接将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汽以气雾状均匀作用于切口表面, 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 迅速吸收, 有利于肛门括约肌的松弛, 减小大便对创面的刺激, 缓解局部疼痛、渗血, 促进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 加速创面愈合, 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4 结语

中药薰蒸治疗对痔术后止痛效果明显, 且取材方便, 价格低廉, 患者愿意接受。在临床应用中, 由于中药薰蒸耗时较长, 利于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护士能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矛盾。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股骨颈骨折病人, 其中男44例, 女36例;年龄45岁~75岁 (60.5岁±15.2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35例, 骑车摔伤26例, 行走摔伤19例;受伤部位:左侧46例, 右侧34例;骨折类型:GardenⅢ型42例, Ⅳ型3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4h~72h (48.5h±21.3h) 。纳入标准: (1) 均明确诊断; (2)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3) 骨折前均体质和健康状况尚可; (4) 无重要器官严重疾病; (5) 非病理性骨折; (6) 思维清晰, 能配合完成调查。排除标准: (1) 合并语言功能障碍、听力障碍; (2) 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 (3) 身体机能较差, 不能耐受手术; (4) 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 (5) 神经病、精神病史; (6) 心理、精神疾病。采用抽签的方法将80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手术治疗方法基本相同, 术前、术中护理方法相同, 术后疼痛药物相同,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疼痛控制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2.1. 1 心理护理

告知病人疼痛是术后正常现象, 增加病人术后疼痛的认知及接受度。术后病人疼痛时及时到达病人身边给予安慰和心理支持, 利用谈心和看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等方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减轻疼痛, 减少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烦躁和恐惧心理[2]。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对疼痛较为敏感的病人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 引导病人摆脱疼痛或淡化疼痛的意念。做好各项解释工作及股骨颈骨折疾病的健康宣教, 缓解病人的顾虑, 鼓励家属多关心病人, 坚定其治疗信心。

1.2.1. 2 镇痛药物的使用

(1) 术前采用超前镇痛, 手术前15 min采用地佐辛0.3 mg/kg、芬太尼0.015mg/kg+氟哌啶醇5mg超期镇痛, 溶于100mL的等渗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 (2) 讲解病人长期使用镇痛药物的成瘾性仅为1%, 且不会影响伤口愈合, 提高病人对镇痛药的认识, 术后按时给药。止痛药应当有规律地“按时”给药 (3h~6h给药1次) 。

1.2.1. 3 音乐干预及放松训练

根据事先了解的病人文化程度及欣赏水平, 让病人听一些清新典雅、节奏平稳、悠扬动听、宽广柔慢的音乐或歌曲, 如海顿的《小夜曲》、我国民族乐曲《渔舟晚唱》《平湖秋月》, 分贝控制在40dB~50dB, 在听音乐的同时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首先从双手开始, 吸气时握紧双拳, 呼吸时缓缓放松, 通过吸气和呼气时感受紧张和放松的感觉。

1.2.1. 4 物理疗法护理

手术结束病人回病房后, 即刻进行下肢按摩, 采取的方法有趾 (踝) 关节屈伸摇摆法、腓肠肌挤压法、股四头肌按揉法等, 按摩时注意均匀按摩, 由轻到重, 对患肢手法要轻柔, 避开伤口。病人清醒后争取其配合, 也可由家属进行操作。麻醉作用消失后主要对小腿肌肉按摩, 以促进血液循环。解释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取得家属的理解, 督促家属对病人进行局部按摩, 增加活动量, 以减轻疼痛。除此之外, 还可在伤口部位给予冷敷和热敷, 在术后锻炼过程中提醒病人早锻炼、晚负重的原则, 切勿动作过急过猛而导致新的损伤[3]。

1.2.2 观察指标

(1)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估, 共评分0分~10分。在术后6h、24h、48h、72h共4个时间点对病人的疼痛情况进行调查。 (2) 舒适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舒适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包括恐惧、疼痛、饮食障碍、娱乐活动缺乏和睡眠障碍, 采用4级评分法, 0分、1分、2分、3分, 分别为无不适、轻度不适、中度不适和重度不适, 以上各项平均分<1分为轻度不适, 1分~2分中度不适, >2分为重度不适。 (3) 功能锻炼积极性:由专业护士进行评价, 内容包括功能训练的需求程度、功能训练的主动配合程度、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出现并发症后的抵触情绪以及护士及家属鼓励的有效性, 第1项、第2项、第4项均为正向评分, 第3项为反向评分, 每个方面满分10分, 共50分。 (4) 并发症: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溃疡、关节僵硬等。 (5) 髋关节功能:应用Harris评分法, 共包括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关节活动评分和急性评分4个方面的内容, 满分为100分。小于70分为差, 70分~79分为可, 80分~89分为良, 90分~100分为优。 (6) 住院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评分、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 并发症的发生率、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疼痛是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创伤所致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 给病人的身体和心理均带来巨大的负担。疼痛既是一种主观体验, 又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同样的损伤不同的个人疼痛体验不尽相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疼痛已经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术后疼痛会显著影响病人的心情, 一些病人会因疼痛而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情况, 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内源性抑痛物质的减少, 致痛物质的增加, 增加病人术后对疼痛的敏感性和切口疼痛的主观感受, 形成恶性循环[4,5]。对下肢骨折的病人术后疼痛剧烈, 一些病人术后不愿翻身、进行功能锻炼和下床运动, 这不仅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也延迟了功能锻炼的时间, 影响了关节功能的恢复。

随着对疼痛管理研究的深入, 疼痛护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有研究显示, 完善的术后疼痛护理可以加快病人的术后康复, 改善病人的病情转归, 而且还能改善病人远期生活质量和整体功能状态[6]。因此, 对病人提供缓解疼痛的护理措施显得十分必要[7]。本研究对股骨颈骨折的病人实施疼痛控制护理的分析表明, 其有效改善了病人的术后疼痛, 提高了术后舒适度和病人的功能锻炼的积极性, 改善了康复效果。其中心理护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病人因术后疼痛带来的焦虑、烦躁、紧张等不良心理, 改善了心境, 调动了自身机体内在的抗痛能力, 提高了病人的疼痛阈值[8]。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用的镇痛措施, 目的在于减轻病人的疼痛感觉, 提高术后舒适度。地佐辛联合芬太尼超期镇痛不仅镇痛效果好, 而且安全性高, 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率[9]。按时给药镇痛明显降低了病人的术后疼痛, 是一种预防性镇痛方法。音乐及放松训练能够刺激大脑边缘系统, 促进边缘系统调节人的情绪活动,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导致机体产生快感。干预时均选取音乐节奏平稳、宽广柔慢, 可协助个人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的整合[10], 有效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 尽管音乐不会替代止痛药物, 却能够提高止痛药物的效果。放松训练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 使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占优势, 松弛不仅有以上生理反应, 解除痉挛, 缓解疼痛, 而且亦有相应的心理效果, 缓解焦虑, 减轻压力。按摩护理可疏通经络, 使气血通畅, 对骨折病人的下肢进行按摩, 发挥了肌肉泵的作用, 促进了血液回流, 加快了炎性物质的吸收, 不仅可减轻术后疼痛, 减轻肿胀, 方便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而且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11]。创伤性骨折病人的术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能够减轻病人的术后疼痛, 势必有利于病人的术后舒适度的提高和早期康复锻炼的介入, 进而提高康复效果[12]。

综上所述, 疼痛控制护理能够减轻下肢骨折病人术后疼痛程度, 提高功能锻炼的积极性, 促进康复。

摘要:[目的]研究疼痛控制护理在下肢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股骨颈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疼痛控制护理, 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疼痛、舒适度、功能锻炼的积极性以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h、48h、72h时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功能锻炼的积极性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疼痛控制护理能够减轻下肢骨折病人术后疼痛程度, 提高功能锻炼的积极性, 促进康复。

剖宫产术后疼痛的原因及护理进展 篇8

关键词:疼痛,剖宫产,护理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疼痛可导致病人产生焦虑、烦躁、失眠、情绪低落、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甚至影响了手术的预期进行和术后康复[1]。据文献报道,临床上35%~75%手术病人经历了中度以上的疼痛[2]。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我国剖宫产率现在已达46.2%[3]。因此,做好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剖宫产术后疼痛原因

1.1 与剖宫产手术有关的因素

(1)子宫收缩:剖宫产术后正常子宫收缩和催产素的应用均可产生子宫收缩疼痛,经产妇较初产妇疼痛明显,持续时间长。母乳喂养婴儿吸吮时也可引起子宫收缩痛。(2)伤口疼痛:是手术创伤带来的负反应,手术操作导致手术局部组织产生拉伤,组织细胞释放出大量炎性物质,加强疼痛[4]。有文献统计,372例剖宫产术后有87.63%的产妇均感到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5]。(3)手术切口方式:竖切口较横切口疼痛[5]。(4)硬膜外麻醉后镇痛时间短:未用自控镇痛泵的产妇疼痛时间从术后8h开始,先有不适感,12h疼痛感逐渐加重。(5)乳房胀痛和乳头疼痛:因切口疼痛没有按需哺乳,因体位限制产妇认为无法哺乳,产妇的乳头有凹陷、扁平,婴儿含接姿势不正确导致的乳头皲裂,未能有效的吸空,而导致乳头疼痛和乳房胀痛。(6)留置尿管疼痛:剖宫产术后一般留置尿管24h,长时间导管刺激和产妇体位改变时尿管被牵拉也可引起疼痛。(7)被动体位引起的疼痛:产妇惧怕切口疼痛,又担心输液管、导尿管脱落,不能及时更换体位,皮肤受压,肌肉紧张而导致局部疼痛,如腰部、臀部、肢体的酸痛。(8)主观因素:如心理、性格等,保持良好心态的产妇疼痛程度轻,持续时间短。

1.2 医护人员方面的因素

1.2.1 认知方面

护士对疼痛存在错误观念,许多护士认为,手术损伤造成的疼痛是必然的,忍一忍就会过去了。74%的澳大利亚护生和50%的菲律宾护生认为他们的疼痛知识不能满足临床上的需要[6]。国内运用Mccaffery设计的疼痛知识态度调查问卷给国内的护士调查时平均答对率为38.9%,30.5%护士认为自己的疼痛知识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7]。

1.2.2 疼痛评估方面

国内报道目前疼痛主动评估在大多数医院并没有成为常规,一些护士并不了解疼痛也要评估,对评估疼痛的工具了解较少。目前国内相当多的护士是通过临床工作中获取疼痛知识的,而其中有一些局限性,如许多护士虽然能有意识地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来评估疼痛,却不知道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在国外已得到广泛使用[8]。护士有低估病人疼痛的倾向,在一项国内调查中发现,38%的护士没有意识到他们对疼痛的认识和病人是有差别的[9]。邱旭君等[10]研究显示,病人自我疼痛评估高于护士的评估,病人的自评分高于护士的评估。

2 剖宫产后产生疼痛的机制

手术导致组织创伤及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组织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组织胺、白三稀、前列腺素、花生四烯酸等,这些物质既可激活感受器产生痛觉,又可造成中枢敏感化,使其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强度增加。因此,术后疼痛除手术切口对神经末梢机械性损伤引起的伤害性感受外,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改变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11]。

剖宫产术后子宫持续收缩是术后疼痛的原因之一,因催产素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加强子宫收缩,子宫收缩时分布在子宫体的交感神经纤维通过胸7至骶4神经根向中枢传导引起疼痛。婴儿吸吮刺激乳头时反射性地引起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引起子宫收缩[12]。

3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3.1 对自主神经的影响

疼痛刺激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分解代谢增加,导致高血糖、负氮平衡、耗氧量增加、体温增高,引起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严重疼痛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消化能力下降、食欲减退以及影响睡眠等[13]。

3.2 对心理的影响

疼痛常引起焦虑、恐惧、烦躁、情绪低落等。

3.3 对泌乳的影响

剖宫产术后疼痛可引起血浆泌乳素(PRL)的分泌减少[14]。

4 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对策

4.1 加强护士的疼痛教育

加强护士疼痛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有利于提高护士对疼痛知识的掌握及控制疼痛的技能[15]。有研究显示,疼痛的相关教育能提高护士疼痛管理的知识和态度,从而有效帮助病人控制疼痛[16]。教育是提高护士疼痛认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能使护士不断的更新知识,掌握疼痛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4.2 加强病人方面的疼痛认知

有研究报道,未实施疼痛认知教育的病人疼痛认知度明显较低,认为术后疼痛应该止痛、术后止痛是有害的,出现疼痛多数人不能马上通知并且缺乏疼痛对身体影响的认识[17]。实施术前疼痛认知教育的病人对疼痛认知度、术后24h疼痛评分以及术后镇痛的需求明显改善。刘英等[18]研究显示,术前及术后的疼痛宣教能提高产科病人对疼痛及其控制的认知度以及病人术后镇痛的接受程度,改善术后镇痛质量。牟文彬等[19]研究显示,术前疼痛知识教育有助于术后疼痛的控制和促进剖宫产术病人的康复。

4.3 重视疼痛的评估

把剖宫产术后疼痛评估作为护理常规,疼痛评估是进行疼痛控制的第一步。选择疼痛评估工具,长海痛尺是将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和语言描述疼痛评估表(VRS)相结合,用VRS对NRS的刻度进行解释、限定、综合,利用上述两者的优点,既有比较精确的0~10的刻度,又有病人易于理解的文字描述,护士对病人进行宣教也较容易,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20]。产妇大多是青年女性,长海痛尺是比较适合的,但是还有待于临床上的进一步验证。

5 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护理措施

5.1 做好基础护理

(1)保持病室的安静、整洁、舒适,温湿度、光线适宜,杂乱、充满噪声的环境会加重病人的焦虑和疼痛。(2)保持床单位的整洁舒适,产妇褥汗较多,需勤更换衣服。(3)给予舒适的体位,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初次离床活动时将床头抬高45,产妇先由侧卧位变成坐位,然后再下床活动[21,22]。(4)注意伤口包扎的松紧度、伤口有无渗血、出血,护士做任何操作都要轻柔小心,避免触碰手术切口。指导产妇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如咳嗽时用手或枕头按住切口,以防牵扯缝线引起伤口疼痛。留置尿管的产妇在改变体位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牵拉、压迫尿管,引起尿道疼痛。(5)关心、体贴产妇,尊重产妇,要用熟练的操作技巧、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产妇有安全感、信任感和依赖感。

5.2 乳房疼痛的护理

鼓励产妇采取坐位环抱式方法哺乳,应防止腹部切口受压。对不习惯坐位哺乳的产妇,可手把手指导产妇采取侧卧位哺乳,完整协助一次哺乳。乳头凹陷或扁平的产妇,指导并协助将乳头轻柔的牵拉出来或使用乳头保护器给婴儿喂哺,未吸完的乳汁用吸奶器吸出,有乳头皲裂的产妇每次哺乳后用乳汁、鱼肝油、蛋黄油涂拭,保护乳头。出现乳房胀痛时及时按摩、疏通、吸空乳汁,避免引起乳腺炎。

5.3 导尿管的护理

留置导尿管期间会导致尿道黏膜的损伤,必须每日2次消毒导尿管及尿道口,多饮水,防止上行感染。留置24h应立即拔除尿管,用一种无痛拔除气囊导尿管的办法[23],用注射器为需拔除气囊尿管的病人抽除气囊内气体或液体(余0.1mL的气体或液体),夹紧尿管,待产妇诉尿急时让其稍用力排尿,气囊尿管则随尿液排出,此过程病人基本无疼痛感觉,故乐于接受。

5.4 重视心理护理

剖宫术可造成产妇高度紧张和恐惧,由于精神紧张,使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代谢行为的异常改变,可加剧疼痛[24]。术前与产妇及家属建立可依赖的关系,对疼痛的规律和不舒适的原因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术后主动与产妇交谈,耐心听取其关于不适的诉说并表示理解,以减轻焦虑程度,缓解不良情绪造成的敏感型疼痛。

5.5 分散注意力镇痛法

分散注意力来减少药物的用量和增加疼痛控制的效果[25],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的主观评分,增加病人的满意度,最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有视觉分散法,如看刚出生的婴儿;触觉分散法如轻轻按摩伤口周围的皮肤;听力分散法,如听故事、欣赏柔和的轻音乐,护士可以适时地提供音乐或让家属下载病人喜欢听的音乐,根据病房环境播放音乐或佩戴耳机。隆玉华等[26]研究显示,让剖宫产术病人欣赏柔和的音乐可以减轻伤口疼痛,减少镇痛药的用量。

5.6 药物止痛

利用长海痛尺疼痛评分>4分的病人在实施非药物处理的措施下可给予药物止痛[27]。目前剖宫产手术常用的药物止痛有:镇痛泵自控止痛、肌肉注射哌替啶、口服止痛片等[18]。使用药物止痛后及时评价镇痛的效果,给产妇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产妇担心镇痛药物影响母乳喂养。

6 小结

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治疗 篇9

【关键词】腕关节疼痛;腕关节镜;射频皱缩技术;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155-02

Abstract:

Keywords:

慢性腕关节疼痛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常由腕关节的不稳与三角纤维软骨的复合体损伤而引发,且保守性治疗(如固定夹板、注射甾体类药物等)的效果不佳。近几年,腕关节镜已从作为一种临床诊断的工具逐渐发展为用于治疗腕部相关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笔者对30例腕关节疼痛患者实施腕关节镜辅助射频皱缩技术治疗的术后护理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腕关节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为(476±4.2)岁,病程34~232个月,平均病程为(11.5±2.3)个月;研究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为(473±40)岁;病程32~235个月,平均病程为(11.3±2.6)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采用腕关节镜下射频皱缩技术治疗腕骨间韧带部分的损伤合并三角纤维软骨的复合体损伤。手术后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告知患者术后的禁忌症、心理护理等。

研究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首先,术后注意观察患指的末梢血液循环及基本指证,一旦发现患指末梢的回流较差、皮温较低及肿胀麻木的症状,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有效调整,加强静脉回流进而减轻患者的水肿症状。其次,对患者疼痛进行护理,可使用看电视、读小说等视觉分散法或听音乐、听故事等听力分散法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觉,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深呼吸或者慢节律的呼吸训练,并播放轻音乐等使患者从疼痛的状态中得到释放,或者进行冷敷刺激局部皮肤,使患者的血管出现收缩减轻局部的肿胀症状,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或者进行热敷减轻患者肌肉痉挛的现象,使局部的血供增加,还可以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按摩,使用物理刺激加强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进而使患者的疼痛减轻。另外,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主要包括屈指和伸指、抓和握、腕关节的掌屈等方面的练习,使患者患侧的手指进行屈指及伸展动作,若患侧手指无法进行活动可实施被动的练习,使手指挤捏、抓握小球类的物品进行抓握练习,缓慢的将患侧的手掌向掌侧掰压进行腕关节的掌屈练习,需注意循序渐进的锻炼。

1.3观察指标与效果评价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NRS 疼痛数字评价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为0分则为疼痛消失;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1级和1级以上为疼痛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1级以下为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为疼痛消失加疼痛减轻的人数与总病例之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腕关节疼痛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为出现关节炎、手背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关节镜辅助射频皱缩技术在临床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已成为治疗肩关节及踝关节不稳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和手段。患者实施关节镜辅助射频皱缩技术后加强对患侧疼痛的护理,以及早期的功能练习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患者术后腕关节掌侧实施石膏托固定约6~8周,在术后12周内尽量保持患者的患侧避免承受过重的物

[FL(]

品,可将重量分散于患者整个上肢或者使用双手完成,并注意患侧的保暖,天气寒冷时需戴护腕套。另外,坚持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增强患者关节的稳固性,并提高关节的灵活性,预防出现复发的情况,使患者尽早获得痊愈。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腕关节疼痛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术后关节炎、手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对患者的患指末梢血液循环及基本指证进行护理,对疼痛进行护理及对患者实施早期的功能锻炼,均有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并可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琳.腕关节疼痛患者实施腕关节镜辅助射频皱缩技术治疗的术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30-331.

[2] 徐佳慧,李丽,吴娇俊,等.整体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疼痛患者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64-65.

[3] 郑鑫,高伟阳,蒋良福,等.腕关节镜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1,27(3):141-144.

[4] 豆青军,刘景一,贺新兵,等.腕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25):63-65.

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心脏手术患者344例, 其中男175例, 女169例, 年龄55~82岁, 平均年龄63.08岁, 术式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82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98例,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61例, 瓣膜置换术59例, 搭桥+瓣膜置换术44例。其中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手术302例, 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脏手术42例。

1.2 疼痛评估

本组采用马盖尔 (Mc Gill) 疼痛问答法, 将疼痛分为5级:0=无痛;1=有疼痛感, 但不严重;2=轻微疼痛, 患者不舒适;3=疼痛, 患者痛苦;4=疼痛较剧, 有恐惧感;5=剧痛。评估过程有护士全程指导询问, 全方位评估疼痛, 如疼痛的性质、何时发作、部位、强度、持续时间等[2]。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处理。使用卡方检验分析对照组患者 (普通护理, n=169) 和试验组患者 (疼痛干预护理, n=176) 术后7d内疼痛改善情况。

2 心脏手术后疼痛常见原因

2.1 术后切口疼痛

手术创伤是引起疼痛的最重要原因;如外科切口、肋间神经的切割、切口邻近部位胸壁的炎性反应、心肌及心包的切割挤压等。

2.2 多种管道刺激引起的疼痛

心脏手术后患者体内留置多根管道, 使患者感到不适甚至疼痛, 其中胸腔闭式引流管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术后并发症

术前患有高血压, 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及心肌梗塞病史, 或者术后再次出现动脉痉挛, 狭窄等, 都有可能诱发心梗继而产生心绞痛等。

2.4 咳嗽, 变换体位引起的疼痛:

手术切口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 咳嗽及活动时加剧切口疼痛。

2.5 心理因素:

患者对手术是否成功的疑虑所产生的恐惧, 焦虑等心理会使其自身对术后疼痛难以忍受;同时不同背景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有明显差异。

3 护理干预

3.1 在术后麻醉剂消失前, 应使患者充分休息, 固定好呼吸机等,

保持合适体位, 姿势自然放松[3]。

3.2 正确评估疼痛状态,

护理人员正确评估疼痛, 依据患者的症状、生命体征变化等做出准确判断, 选择恰当的镇痛方法。

3.3 严格遵照医嘱,

准确恰当的运用镇痛剂, 对耐受力较差的患者配伍使用安眠药, 保证良好睡眠, 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3.4 心理干预,

给予患者恰当的暗示, 减弱患者对疼痛的恐惧, 调整至较好心理状态, 以促进康复。

3.5 妥善固定各种导管, 防止因活动等引起的导管刺激;

协助病患改变体位, 动作轻柔, 同时在语言给予安慰, 鼓励, 教会其使用慢呼吸法进行自我控制疼痛, 根据具体情况, 尽早拔出侵入性导管。

4 结果

见表1。

注:P<0.05, 两组护理效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5 讨论

医护人员应改变过去陈旧观念, 即认为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 患者需要忍耐;要求减轻甚至消除术后疼痛是患者的权利, 同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对于减少并发症, 促进患者康复有着显著作用。护理人员需要提高评估和鉴别疼痛的能力,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 全面评估疼痛状况, 同时应能区分手术切口疼痛, 管道刺激引起疼痛, 体位变化引起疼痛, 心绞痛等做好术前, 术后宣传教育, 术前多与患者交流, 消除其对疼痛的恐惧, 焦虑, 无助感等, 使其对术后疼痛有正确的认识[4], 以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告知其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过程, 使其对疼痛及镇痛药有初步认识;术后应鼓励其早日下床活动, 防止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心脏功能减退及血栓形成, 并运用合适方法对疼痛进行自我控制;与家属做好沟通交流, 制定完善合理的饮食计划。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病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将344例心脏术后出现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行普通基础护理, 试验组行疼痛护理干预, 分析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 并总结控制疼痛的护理措施。结果 对照组疼痛有效缓解率27.22% (46/169) , 试验组疼痛有效缓解率为88.00% (164/17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护理人员通过提高对疼痛相关知识的掌握, 并及时提供有效护理措施, 有利于减轻患者手术后疼痛症状,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脏术后,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王艳, 邓胜平.患者疼痛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5) :78-80.

[2]张萍.开胸术后患者疼痛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8A) :43-44.

[3]吴海英.心脏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华夏医学, 2004, 17 (5) :710.

上一篇:农村财务票据下一篇:粮食直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