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直补

2024-10-08

粮食直补(精选10篇)

粮食直补 篇1

财政部、农业部4月联合发文, 宣布今年将在全国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 让农业补贴资金发挥更大效能。此前发放种粮农民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将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粮食直补正式更名。

@人民网:在许多地方, 农业“三项补贴”已经畸变为农民的收入补贴, 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或者不种地, 也能得到补贴。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却往往很难得到支持。

@安徽发布:安徽省2015年已经开始试点农业补贴“三合一”, 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南海财政:近日, 财政部和农业部就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两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第三方评估结果看, 三补合一后, 耕地撂荒现象减少了, 农民的获得感增强了, 政策实施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陇南农牧:“三项补贴”政策合一之后, 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另外的80%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则用于耕地地力保护, 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 可以真正做到“谁种粮谁受益”。

@吾谷网:补贴标准由地方根据补贴资金总量和确定的补贴依据综合测算确定, 力争于6月30日前将补贴资金发放到位,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将以“一卡 (折) 通”方式直接兑现到农户。

粮食直补 篇2

粮食直补,全称粮食直接补贴,是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的补贴。长期以来,国家一方面在生产环节领域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等投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流通环节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粮食有序流通,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其弊端也日渐突出,主要是:1.种粮农民难以完全享受到政策实惠。2.财政补贴效率较低。3.粮食流通不畅。4.国有粮食企业缺乏改革压力和动力。为此2003年10月28日,国务院召开的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决定从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主要用于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补贴,粮食直补工作全面推广开来。

我市从2004年实施国家粮食直补政策以来,由于粮补政策落实到位,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发放,农民满意度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为我市粮食持续高产稳产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今年我市粮食直补工作准备早、动手快、成效显著。春节前,在收到省厅2013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工作的通知后,市财政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粮食直补工作并迅速下拨了全市2013年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资金25613万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4593万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1020万元。为了保证党的惠农政策早日落实到农户手中,市财政局制定了“五到位”措施,确保粮食补贴政策贯彻落实。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今年粮食直补资金兑现工作较之往年时间提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大局,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我市市县财政、农业、银行市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政策宣传到位。为了让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了解直补政策,支持直补工作,通过发放宣传单、喇叭、横幅、公开栏、网络等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粮食补贴惠农政策的补贴范围、补贴标准以及补贴程序等,确保将2013粮食直补政策宣传到家喻户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接受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三是政策落实到位。实行对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补贴工作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对在落实粮食补贴工作中徇私舞弊,疏忽职守、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处分。为了保证兑付工作,层层建立责任制,做到层层有压力。四是资金管理到位。为了保证粮食直补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户,防止截留、挪用补贴资金现象的发生,全市严格建立了粮补资金专户管理制度、补贴财务公开制度、基础档案管理制度。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在同级农业发展银行开设了直补资金专户,乡级有关部门在信用社开设直补资金专户,补贴资金通过专户逐级下拨,封闭运行。资金向农户兑付前,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有关数据在村里张榜公示。发放补贴的有关资料分类建档,严格管理。五是部门协调配合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农业部门、农发行、农信社和邮储银行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形成了推进工作开展的强大合力。财政部门负责补贴资金的筹集、拨付,农业发展银行负责资金的划转,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负责资金兑付,农业部门负责做好粮食种植面积的核实公示等。

粮食直补 篇3

关键词:财政;粮食直补;资金;管理

由于粮食直补基础工作做得不够扎实,上下缺乏衔接,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粮食直补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湖北省枣阳市财政部门创造性地摸索了“一户见全组”的阳光操作监控模式,并抓住惠农补贴发放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在操作程序、规范监管上狠下功夫,确保粮食直补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违法违纪和上访事件大幅度减少。本文以枣阳市环城财政所为例,对其粮食直补发放工作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

一、核实耕地来源,锁定补贴总量

调查发现,目前农民承包耕地主要有四类:二轮延包的面积,承包的村组机动地,租赁的村组零散地,从其他农户手中流转过来的耕地。上述四类耕地面积,必须有农经部门出具的合法手续,才能符合粮食直补统计工作的要求。这些手续包括二轮延包面积的确权证、经过农经部门监管的机动地、零散地承包合同等。

为了规范上述四种类型耕地,环城财政所采取的办法是:对于二轮延包搞得不规范、不完善的部分村、组,由农经部门负责落实、规范与完善,确权到农户;对于农户承包的机动地、零散地及从其他农户流转过来的耕地,由农经部门和村组一起规范、完善合同,合同必须写明粮食补贴的受益者,并加盖农经部门的监制公章。

与此同时,财政部门在审核农户申报补贴面积时,还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户申报的补贴面积,必须等于或小于二轮延包确权面积。专管员必须做到逐户逐证查看,以确定农户二轮延包面积。

二是农户承包的机动地或零散地,必须等于或小于承包面积,经财政专管员确定无误后,存档备查。

三是科学设置“农户种植面积统计表”。根据农户的确权证、土地承包合同,将每个农户的“确权面积”、“机动地面积”、“零散地面积”等进行详细记载,作为申报种植面积的基础,并进行严格锁定。

四是对各村组当年申报面积实行动态监控。在审核“农户种植面积申报表”时,首先要核查所申报的面积是否超过二轮延包面积与各种承包面积之和,填写“村补贴面积增减审核汇总表”,填写上年该村补贴面积和品种,当年补贴面积和品种,计算增减变化情况。如有增减,要及时深入实地调查,并填写“村组补贴面积增减明细表”,以此来动态监控补贴面积,做到去伪存真,避免弄虚作假。这样就使所有申报补贴的耕地面积都有合法、合规的出处,从总体上掌握了土地的分布和存量。

2015年,环城办事处31个村共核实二轮延包面积94973亩,机动地面积4588亩,零散地面积730亩。共核减粮食直补面积4300亩,资金60多万元。

二、随时跟踪监管,掌握耕地增减

在核实耕地来源的同时,环城财政所对耕地面积的增减实行有效监管,及时掌握耕地的增减变化情况。

一是利用与相关部门配合优势,严把补贴面积的核实关。财政部门与土地、城建、经管、水管等部门建立常态协作机制,定期派出专人实地调查、了解占地情况,及时掌握各村组的招商企业、农户建房、大棚蔬菜、水利设施等占地情况,随时核实增减,统计存档,为下一步核准统计面积打下基础。2013年3月,环城财政所根据水管站提供某村部分村民挖堰塘120多亩的情况,立即安排专管员到现场核查情况。几年来,通过此法共核减补贴面积1100多亩。

二是利用财政部门自身工作优势,严把补贴面积统计关。招商引资企业占地要缴耕地占用税、土地出让金,农业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要通过财政所,通过这些途径,环城财政所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时核减农户的粮食补贴面积。2013年,在了解到倪氏玫瑰公司流转土地种植玫瑰2200亩的情况后,环城财政所立即安排专管员进村入户核实情况,当年核减补贴资金30多万元。

三是利用专管员驻村巡视优势,严把补贴面积上报关。按照规定,专管员每月要驻村巡视15天以上,如发现有占用耕地或改变用途的农户进行登记造册的,就及时核减面积。2013年,东郊村、草堰村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桃子300多亩。专管员在村巡视时发现了情况,立即进行了核减处理。

三、抓住特殊人群,实施重点监控

在落实粮补政策时,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有四种特殊农户:村组干部及其亲属、种植面积超过20亩以上的大户、当年新增面积及补贴农户、同姓同名的农户。环城财政所紧紧抓住这四类关键和特殊人群,实行重点登记,实地对比查看,实施重点监控,确保不出问题。

一是设置“特殊农户”补贴审核表。财政专管员如实填写村组干部的姓名、职务、上年和当年补贴面积、补贴品种,计算出增减数据,并实地调查增减原因。2012年,孙井村一种植大户承包合同签定的是50亩耕地,当年只申报了20亩水稻。专管员实地调查后发现,该农户从2008年就开始虚报水稻面积,四年虚报冒领补贴9000多元。财政所除按照规定追回补贴款外,并核减了当年水稻补贴面积。

二是核实新增补贴面积来源。驻村专管员在村干部的配合下,进村入户,核实新增耕地来源,搞清楚是从哪里来的,谁流转的,流转出的农户是否核减,核减的面积是否一致等。2014年6月,某村干部为了安抚一个老上访户,在其本身没有耕地的情况下,擅自申报补贴面积15亩。专管员在审核后,及时进行了纠正。

三是把统计工作做实做细。对于同姓同名的农户,尽量做工作让农户更换名字,实在不能更换的,要写清楚年龄、居住地和电话号码等详细内容,专管员再逐户核实其确权证、承包合同,以及种植田块,大大降低了差错率。

四、严查信访案件,维护群众利益

尽管粮食补贴统计工作做得扎实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有一些上访事件发生。环城财政所积极探索解决粮食直补工作中信访问题的新思路,通过处理信访件查找工作薄弱环节,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是实地调查扎扎实实。接到信访件后,由财政所负责人牵头成立调查工作专班,直接深入到村、组和农户,根据当事人反映的情况展开实地调查,做好笔录。并找本组3个以上村民代表了解,实地查看情况是否属实,并出具证明材料。

二是处理问题不怕麻烦。在摸清实际情况后,调查专班与村组一起共同研究,对症下药,并与当事人面对面协商解决问题。凡是合理正常的诉求和客观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纠偏;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解决或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直至当事人满意为止。最后填写“信访事项办理答复意见书”,并签名盖章。几年来,共处理信访案件10余件,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群众满意,不留后患。2013年12月,环城董田村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去信用社取683元的粮食补贴款,信用社只把600元的整数给了,剩下的83元零钱不给,老太太一气之下跑到市信访局去上访。接到信访件后,调查专班迅速找到老人了解情况,并立即与信用社联系协商,把83元钱送到老人家里,并当面向老人道歉。老人非常感动,表示不再上访。

三是建档立制科学规范。把调查材料、相关证据、处理结果以及信访人的意见等资料进行分类科学归档,既便于查找,也为信访案件的查处与整改提供了便利条件。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沙湾县粮食直补政策执行研究 篇4

2014年沙湾县粮食直补面积为2042222亩, 补贴资金为887888元, 粮食直补价格为每公斤为0.3元, 补贴户数达621家;小麦综合补贴为1218876元, 为294272亩;退耕还林粮食补助为390348元, 面积为4179亩。

二、沙湾县粮食直补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1. 政策本身的问题

(1) 补贴依据上

按照“谁种粮谁得补贴”的要求, 包括以协议承包、转让、租种等。按政策要求, “多种多补, 少种少补, 不种不补, 谁种粮谁受益”。补贴价格由专家制定, 政府统一执行。补贴信息要求公开透明。

(2) 补贴标准上

2014年根据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以村为单位核算到各农户, 粮食直补按每公斤0.3元的标准核定补助到户。小麦综合直补为每亩105元;退耕还林补贴为每亩地70元;各村核定面积后, 农户签字, 然后公示, 上报表册, 兑现资金。

(3) 补贴主体界定上

沙湾县粮食直补面向全县范围内的种植稻谷、小麦, 并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交售商品粮的农民;目前沙湾县补贴的对象主要为农场主、农垦企业业主的粮食生产者。

(4) 补贴政策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第二产业发展的保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 实则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现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对粮食的需求随之加大, 粮食的生产成为重中之重。只有保证种粮人的利益才能保证粮食供给。

2. 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补贴信息收集与扩散

信息的收集为层级递交, 由省级审核并下拨款项。整个过程工作丛四月准备开始, 一直到十一月农户才能领到一卡通。政府信息扩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通过各级村干部通过村会的形式将粮食直补政策传播给农民和县直达广播宣传。在整个粮食直补的所耗时间长, 农民对于粮食直补的政策处于接受和被动状态。政策的层级宣传和传达过程中信息不免会失真, 而高级领导很难了解基层工作以及农民的反馈。

(2) 补贴发放工作人员问题

补贴发放以往是直接发放现金, 于2013年起发放资金的方式改为一卡通, 农民直接去乡政府领取各自的一卡通。相比以往农民领取补贴资金少了不少程序, 另外也方便了工作人员。由于领取一卡通都是分散领取, 不能代替领取, 个别农户不能及时领取。

(3) 行政监督方面

粮食直补政策要求粮食收购上交。2014年夏粮受收购过程中沙湾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自治区及地区粮食局的部署, 加强对夏粮收购工作的监督检查, 县粮食监督检查大队重点核查了交粮大户的承包土地信息是否真实, 交售数量与粮种补贴、粮食面积等相关数据是否相匹配, 但是仍有不法行为出现, 沙湾县县城仓库、安集海两个粮站检验人员在粮站检斤验质时, 发现6车陈粮, 约240余吨, 当即汇报核查, 交粮人讲是受委托替农民完成收购任务并提供了具体名单, 但无法提供其本人的详细粮食生产信息。次差小麦交售并领取直补属违法行为。

三、沙湾县粮食直补政策执行方面的对策

1. 加强基础信息管理, 优化监督成本

建立网上直接审批程序,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办事效率。全过程公开透明, 全民监督力求政府办事的公平性公正, 加强基层执法的力度, 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 杜绝陈粮次粮以次充好混入。继续完善农户基本信息录入工作, 根据谁的粮食谁负责建立质量跟踪名片。

2. 提高人员素质, 化解执行矛盾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 改善工作人员与农民的交流沟通的方式, 鼓励干部到基层考察, 了解基层工作的流程环节, 了解农民的生活, 农民对粮食直补意见。对于农民要加大对他们的宣传, 鼓励他们多种粮食, 种好粮食。基层工作人员对待农民提出的问题要有耐心, 努力寻找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方式。聘请基层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为农民服务, 为粮食直补工作献计献策。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激励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执行者, 通过外在利益的激励来促使政策执行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实行倒查机制, 明确责任主体

在实施粮畜补贴政策时, 上级政府部门最为担心的是基层部门的违规操作, 虚报补贴面积、挪用补贴资金、强行截留补贴款等行为。这些行为发生的本质是政策不够完善, 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监督不到位, 无具体的惩罚规定等原因造成。为此, 要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 明确各个主体在实施补贴政策过程中的权责;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 发生重大违规违纪行为要追究相关行政领导的责任。权责明确以后, 要公开透明粮食补贴政策、实施办法, 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 确保国家的惠农政策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在补贴工作中, 应该明确区农机局的监管责任, 做好大中型农机购前审批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池北.我国粮食直补效率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 2012.

粮食直补自查报告 篇5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及时宣传发动。

我镇于2月9日召开村三职干部会议,传达学习补贴政策,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操作规程,严肃工作纪律,狠抓贯彻落实。在各种宣传渠道上公布补贴政策,大多数村还通过广播进行宣传;营造浓厚宣传氛围,提高广大农民对补贴政策的知晓率。在粮食直补公示阶段,于3月1日再次召开会议,对公示提出具体要求,防止走过场。文件下达后,我镇于3月22日又召开了紧急会议,贯彻落实自查自纠通知精神,对照检查内容,对20xx年全镇粮食直补工作进行自查自纠,以保证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2、抓好面积公示

粮食直补政策涉及千家万户,为了提高惠农政策的透明度,按照县委县府及财政局文件精神,坚持粮食直补面积核准到户,并以村为单位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公示时间发现问题,能做到及时处理。

3、强化组织领导。

惠农政策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按照上级的要求我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在各相关部门明确专门人员,就各自的工作职能落实到人,确保粮食直补按时、按质、按量、按要求发放到户。

4、督促检查。

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纪委书记牵头的督促检查工作小组,对粮食直补工作落实情况实行全程跟踪督促检查。

二、自查自纠情况

1、20xx年镇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面积为24210.31亩,直补金额为3028000.42元。

2、截止20xx年3月20日镇已发放直补款3028000.42元。现已全部发放到农户。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存在的问题研究 篇6

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务院于2 0 0 1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提出“进行将补贴直接补给农民的试点”。2 0 0 4年, 我国正式出台了粮食直补政策, 即政府对种粮农民直接发放财政补贴资金的政策。其目标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稳定全国粮食大局, 增加种粮农民收入。2 0 0 5年, 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粮食直补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于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2 0 0 4年正式实施以来, 我国的粮食产量增长和农民增收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 目前我国的粮食直补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对政策的积极效应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首先是粮食直补政策的资金来源问题。粮食风险基金是我国目前粮食直补政策的主要资金来源, 而它是由各级政府分级包干筹集的, 并由中央和地方按照1:1的比例筹集资金缺口。这样的体制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还勉强可以承受, 但对于大多数粮食主产区来说, 却造成了较大的地方财政负担, 尤其在2 0 0 6年取消农业税以后, 地方财政的收支矛盾变得更加严重。如果资金来源问题不能在未来妥善解决, 必然会造成粮食直补政策执行落空等问题的出现, 严重影响粮食直补政策的执行效果。

其次, 粮食直补政策缺乏合适的执行主体。在目前粮食直补政策的具体操作过程中, 一般是由财政部门牵头, 农业、粮食、税务等部门配合, 县、乡、村三级干部共同完成。这样的操作方式, 牵涉单位多, 工作协调难, 还加大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量, 造成了大量的行政成本浪费。

第三,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执行成本较高。我国目前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的发放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是由村委会的干部对各家的实际种粮面积、计税面积或者是计税常产进行摸底并在村内进行公示, 公示期间没有异议就由村委会逐级上报。在上报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操作主体繁多的问题, 上报审批过程需要经过粮食、农业、财政等多部门, 费时又费力, 成本十分高昂。据调查, 一个种粮大县执行粮食直补政策的直接行政成本在50到100万元之间。

第四, 没有为可能出现的“卖粮难”问题准备对策。粮食直补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来说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要看到的是, 我国目前的种粮农民缺乏必要的市场经济常识, 对于市场的需求没有清醒的认识。一旦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并导致价格下降, “卖粮难”问题将不可避免。如果农民的粮食销售不出去, 资金无法回流, 只是得到一小部分补贴的话, 必然会再次重挫我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总的来看, 粮食直补政策对于市场的调节作用是单向的, 对于供不应求的情况有效而对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则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粮食直补政策还是应该和最低价收购政策紧密配合, 维护我国粮食市场的稳定, 保证最广大种粮农民的根本利益。

第五, 财政负担有可能进一步加剧。随着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和完善, 我国再次出现粮食生产供大于求的状况是极有可能的。一旦粮食价格下降, 农民出现“卖粮难”问题, 政府出面进行最低价收购则是不可避免, 而这样的收购,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 将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而且届时国家财政已经在生产环节对农民进行了粮食直补, 如果再在销售环节进行最低价收购的话, 财政负担将会急剧膨胀。最令人担忧的是, 粮食直补和最低价收购政策无法做到预先调减供给, 极有可能持续造成粮食生产供大于求的局面, 使得财政负担的膨胀愈演愈烈, 最终重新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

第六, 在目前的政策实施过程中, 仍有许多监管漏洞所以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发生。例如, 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虚报种粮面积、恶意套取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行为。这些农民在向村委会上报种粮面积或者是计税面积时夸大虚报, 而村委会疏于核实, 最后造成直补资金的无端浪费。有些地方还出现“黑地”现象。由于部分省份采用计税面积的计算方式发放补贴, 有些农户承包了土地但缺不种粮食, 还可以享受国家的财政补贴, 这让粮食直补政策的效率和公平都受到影响。

第七, 粮食直补政策虽然是一个惠农政策, 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首先, 粮食直补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回流, 这些农民在知晓国家的粮食直补政策后, 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 回到农村, 将原本租出去的土地索要回来, 影响了粮食的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 同时也对我国的城镇化造成的一定的影响。另外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增加了粮食的产量, 但与此同时, 也会给粮食价格造成一定的下行压力, 如果出现补贴力度不能弥补降价损失的话, 粮食直补政策的功效就要大打折扣了。

第八,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 在补贴品种的设置上, 我国各省份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只对单一粮食品种进行补贴, 比如山东省, 只对小麦生产进行补贴。第二种是补贴多种粮食作物, 比如说辽宁省, 它对本省的水稻、小麦、玉米、高粱以及小杂粮的生产都进行补贴。

其次, 在对补贴对象的限制上, 我国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一些粮食主产县, 然后对这些县的种粮农民进行补贴, 在县内, 补贴标准没有差异;第二种是在全省范围内只针对大户进行补贴, 即设置一定的标准, 一般是种粮面积, 只有达到具体规定的种植亩数才有资格享受补贴;第三种则是不设主产县或者是大户标准, 在全省范围内对所有种粮农民进行补贴, 只要农民种粮, 就能享受粮食直补政策;第四种是只对向国有粮食企业交售粮食或者签了订单的农民进行补贴。农民凭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订单或者是合同享受粮食直补政策。

再次, 是补贴方式的差异。我国的粮食直补政策在执行中出现很多种具体的补贴方式, 包括按计税常产进行补贴、按计税面积进行补贴、按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以及按粮食交售数量进行补贴。其中, 前两种属于脱钩补贴方式, 即与农户当年粮食生产行为或交售的数量不挂钩的补贴方式。后两种属于挂钩补贴方式, 即与农户当年的粮食生产行为或者是交售数量挂钩的补贴方式。到底哪一类补贴方式的效率更高, 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最后, 是补贴标准的差异。补贴标准的意思是农民切实得到的实惠按一定的标准算具体有多少。根据不同的补贴方式, 一般按每亩地补贴多少元或者是每公斤粮食补贴多少元来衡量。按每亩地补贴多少来衡量的话, 北京、上海的补贴标准明显高于全国其它地区, 而贵州和甘肃则是每亩地补贴标准最低的省份;按每公斤粮食补贴多少来衡量的话, 新疆的补贴标准最高, 而陕西则最低。

摘要: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粮食生产是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问题, 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政策实施以来, 产生了良好的积极效应,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希望能够对政策执行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粮食生产,执行,缺陷

参考文献

[1]G.Miller.1986.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policy.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1]G.Miller.1986.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policy.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P.G.James.1970.Agricultural policies of rich countries.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2]P.G.James.1970.Agricultural policies of rich countries.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

[3]徐全红.我国农业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参考, 2006 (93) :21-26[3]徐全红.我国农业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参考, 2006 (93) :21-26

[4]杨建利, 岳振华.美、欧、加粮食补贴标准、确定机理对我国粮食直补的启示.经济体制改革, 2011 (2) :154-159.[4]杨建利, 岳振华.美、欧、加粮食补贴标准、确定机理对我国粮食直补的启示.经济体制改革, 2011 (2) :154-159.

[5]王玉霞, 葛继红.我国粮食补贴政策低效率的经济学分析.贵州社会科学, 2009 (3) :71-75[5]王玉霞, 葛继红.我国粮食补贴政策低效率的经济学分析.贵州社会科学, 2009 (3) :71-75

[6]梁世夫.粮食安全视角中直接补贴政策的依据选择.调研世界, 2005 (6) [6]梁世夫.粮食安全视角中直接补贴政策的依据选择.调研世界, 2005 (6)

[7]柯炳生.脱钩补贴是农业补贴的发展方向.红旗文稿, 2004 (23) [7]柯炳生.脱钩补贴是农业补贴的发展方向.红旗文稿, 2004 (23)

[8]李传健.选择适当的农业补贴方式, 实现农业多功能性.经济研究参考, 2007 (48) :24-25[8]李传健.选择适当的农业补贴方式, 实现农业多功能性.经济研究参考, 2007 (48) :24-25

我国现阶段粮食直补政策研究 篇7

近年来, 粮价持续走低, 农民收入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促使农民将资金和精力投向其他效益较高的行业, 不少地区出现大量农田被抛荒, 农民纷纷外出务工, 农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粮食生产逐渐被“调凉”的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指出:“抓住了种粮农民增收的问题, 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 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基于这种认识, 财政部2004年颁布了《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的实施意见》, 其中提出了三种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按粮食种植面积补贴、按农业税计税面积补贴和按计税常产补贴。

二、粮食直补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及缺陷

目前, 对于粮食直补政策, 各省探索了不同的实施方式, 总的来说有四种:

(一) 按照农民实际售粮数量补贴

农民以市场价格卖出粮食, 同时国家按照农民出售的粮食数量给予一定的补贴, 也就是所谓的价外补贴。这是一种与粮食产量直接挂钩的补贴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1.不直接提高粮食价格, 避免粮食价格扭曲, 保证粮食价格仍然为市场价格, 不会破坏由供求形成的价格机制;2.在增加粮食供应者的收入的同时, 不增加粮食需求者的支出, 尤其是低收入人群;3.这种多劳多得型的补贴方式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增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 国家可以通过对不同粮食种类给予不同量补贴的方式来调节粮食生产结构, 鼓励优质粮食的生产。目前采取这种补贴方式的省份有新疆、河北、浙江、福建、广西、湖北、贵州和四川等。但是这种粮食补贴政策冲击了农民传统的存粮意识, 冲击了粮食流通市场, 使得粮食逐渐被收购到政府手里, 形成垄断, 国有企业再次回到计划时期“粮老大”地位, 这种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影响农民的利益, 不利于市场多元化主体的形成, 而能否消除垄断也是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 按农业税计税田亩计算粮食直接补贴

这种补贴方式不与当期播种面积和价格挂钩, 发放起来非常方便, 农村土地分配30年内不会改变, 这样每年每户的补贴就比较固定, 不需年年测算。目前实施这种补贴方式的省份有江西、吉林、安徽、宁夏和新疆等。如江西省规定:“2004年凡在计税土地上种植早稻、中稻、晚稻, 按实种面积每亩各补10元。”但是, 调研发现这种粮食直补办法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同按计税常产进行补贴一样, 由于与当前种植面积无关, 从而该补贴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其次, 许多粮食补贴给了非农民。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 尤其是城乡接合处 (特别是城中村) 的土地被卖出去办工厂、搞房地产等, 没有农田、退耕还林的依然领到补贴资金;第三, 多产粮的农民却无相应较多的粮食直补。实行以土地面积为依据向农民发放补贴, 与农民当年的粮食生产和销售不挂钩, 属“普惠式、大锅饭、平均主义”的补贴, 种种不公平现象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被挫伤, 使得农民失去了通过种粮实现增收的动力。

(三) 按实际粮食种植面积补贴

这种补贴方式是按照农民实际种粮面积相应地兑付一定的补贴, 是间接与粮食的产量挂钩, 而不与价格挂钩的半挂钩补贴, 而且对农户获得的补贴没有总量限制, 种多少补多少。这种方式的好处是:1.使粮食补贴直接发放到种粮的农民手里;2.国家能准确地掌握耕地面积;3.扭转了粮食生产和粮食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的态势, 对于遏制农村土地抛荒现象非常有效。目前采取这种补贴方式的省市有江西、湖南、江苏、山东、青海、辽宁、陕西、山西、云南、重庆、上海、天津、北京、广东等。这种补贴方式相对较好, 但对于非农行业直接补贴带来的收益较低, 农户不会改变家庭生产中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的比例, 只会在农业生产内部进行资源配置, 如将原本抛荒的农田重新播种, 这样粮食播种面积就会提高, 但是粮食的单位产量则保持不变甚至下降, 从而影响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

(四) “依据计税常产”或“按计税农田和计税常产各占一定比例”进行补贴

这种补贴方式是将粮食补贴资金分摊, 再依据计税土地面积和计税常产对农民核定补贴金额。目前采用这种补贴方式的省份主要有甘肃、内蒙古等。这种补贴方式能够直接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农民为了提高补贴额度会努力通过良种、科学种田等方式增加粮食产量, 初步达到粮补政策的目的, 但还存在一定缺陷:首先, 由于这种补贴方式与过去的常产有关, 因而对当前的激励效果不显著, 不能改变农户在当前家庭生产中生产要素的配置。其次, 我国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当补贴发到农民手上时, 农民往往会优先增加自己的消费投入, 其次才会考虑增加粮食生产投资, 因而这种补贴方式对于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三、政策建议

现行的几种粮食补贴方式几乎都违背了国家粮补政策的初衷, 即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粮食产量, 实现粮食市场化。为了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体系, 使粮补资金能真正用到实处, 笔者建议应根据当年实际粮食产量来决定补贴数额, 补贴数额应该分等级逐步上升,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根据农户粮食产量占某地总产量的比例来分配粮补。

这种补贴方式的好处是:1.与按实际售粮数量进行补贴不同:在激励农民积极通过科学种田、采用良种等方式多产粮食, 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 能避免冲击农民传统的存粮意识, 同时不影响粮食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也避免了国家垄断的形成。2.与按农业税计税田亩计算粮食直接补贴不同:第一, 按当年的粮食产量来分配补贴, 能直接激励农民多种粮, 种好粮;第二, 由于按粮食产量来补贴, 一些撂荒地将得不到补贴, 而补贴全部分配给真正需要粮补的种粮农民, 这样避免了粮补资金的浪费;第三, 避免了吃“大锅饭”现象, 种得多或者种得好得到的补贴也多, 完全是多劳多得。3.与按实际种粮面积进行补贴不同:首先, 这种补贴方式不仅强调了种多得多, 还强调了种好也得多, 这样对农民的激励作用更胜于后者;其次, 按当年实际收获粮食进行补贴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这样可以激励农民增加农业用地面积, 减少非农业用地面积;4.与“依据计税常产”或“按计税农田和计税常产各占一定比例”进行补贴不同:首先, 因为是与当年的产量有关, 因而能更有效地激励农民增加粮食生产。其次, 由于补贴数量与粮食产量有关, 因而为了得到更多补贴农民会将补贴收入优先用于增加农业投入, 以增加产量, 提高补贴等级, 而不是优先增加消费投入。因此按照农民当年粮食产量进行补贴, 在很好地避免现存的其他几种粮补方式的缺陷的同时也能达到国家粮补政策的目的, 对于保护粮农利益, 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 倒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定民心等都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吴茂群, 谢晶莹.对我国粮食直补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12) :70-71.

[2]韩喜平, 蔄荔.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7 (3) :80-84.

[3]王伟新, 田波, 彭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1) :340-342.

[4]张锦鹏.我国农业直补政策的目标和政策效应分析[J].农村经济, 2009 (11) :9-13.

粮食直补 篇8

一、增设农村水利建设补贴资金

粮食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 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 粮食又是基础性的公共商品, 社会效益高, 但是比较效益低, 这是公认的事实。农村税费改革以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三提、五统”经费和对农村的集资摊派来解决, 尽管这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还有来源。税费改革后, 取消了“三提、五统”, 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由于村干部与农民缺乏相互信任的基础, 于是也不“一事一议”了。由于对农业投入增长缓慢或者停止投入,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田基本建设滞后, 大量水库带病运行, 排灌工程设施急需维修, 农田防洪标准低, 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此外, 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 农民不愿多投入———“望天收”, 以至出现用每斤16元的良种的收成还不如每斤6.8元的种子的收成。

调研反馈意见中 (见表一) , 干群要求搞好水利设施建设的占80%以上。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附后)

一位在农村工作多年的镇干部语重心长的说:“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往往比给农民种粮补贴更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丘岗村一位五十三岁的农民说:“为了抗旱, 需要几百米电线才能接到电, 又要几十米水管才能将水灌进田里。就为这一亩多田, 需要一天多时间, 真划不来。有时真想不做田了!”他建议, 把水电设施搞好, 农民才愿意种粮。庐江县种粮大户陈鸿斌说, 农田水利建设自己投资太大了。将低洼田改造成良田, 又面临排涝费大的问题, 所以一般人不愿意通过垦荒, 去发展农业。

也有不少学者通过调查发现, 影响农村粮食产量主要是浇水灌溉。据易县农户反映, 由于目前该县地下水水位普遍偏低, 打一口深150米的井, 需要资金17万~19万元, 而筹措资金的困难成为制约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 目前该村有村民900人, 人均0.053公顷地, 每年的粮食补贴为120元/公顷, 则每年收到国家的粮食补贴为5760元, 如果国家投资建一口井, 每年产量至少可增加1500千克/公顷, 粮食按1.2元千克计算, 则可增加收入1800元/公顷, 减去增加浇水增加的成本900元/公顷, 可增加纯收入900元/公顷, 远远大于国家的粮食补贴收入。他们建议将粮食直接补贴改为农村公共设施投资或改为农村公共设施贷款, 让农民用每年的粮食收益归还, 以增加粮食的增产收效。这种设想有其可行性。

就目前比较而言, 修缮水利设施, 要比发点钱重要。因此, 国家权衡利弊, 增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补贴资金或变更资金项目, 就显得尤为重要。欧盟各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对农民的农业贷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农机具给予财政补贴, 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二、集中资金兴办公益事业

对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应该有三个层次或阶段。

第一层次:分散法。即将资金直接发给农民。截止到目前阶段属于这一层次。将资金直接发给农民能使农民直接感受到党对农民的关切, 意识到党对农业的重视, 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当然, 主要见效的是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层次:集中法。即由农民小规模集中资金兴办公益事业。倘若国家财力有限, 对农业配套设施暂时不能提供专项补助资金, 完善农业配套设施, 为农民种粮提供急需的保障, 那么农民集中资金建设水利设施, 有利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从而直接地提高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层次:分散法。也是将资金直接发给农民。当公益事业不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时, 可以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此时, 将资金直接发给农民, 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真正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 (80%以上) 愿意集中资金以解决水利设施建设难题 (见表一) 。鉴于当前国家对农业的投资状况, 我国对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 还处在第二层次。集中资金还是比较理想的路径选择。

当然, 集中资金使用需要周密的考量, 绝不能出现较大的负面问题。有农民建议:“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成立组织, 集中资金使用, 用于村民公益事业及其它公益项目。”“只要干的事情, 我们看得见, 我们愿意集中资金。”一位农民这样说。让农民参与计划、执行和反馈过程, 能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问题早一天解决, 三农问题就会早一天改善。农民在期盼着!

参考文献

[1]王金晖等.对粮食直补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 35 (6) :1800, 1829.

粮食直补 篇9

1 当前国家粮食直补资金运行概况与效率分析

本课题所研究的是国家粮食直补资金,是指国家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资金。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种类不断增多,目前主要有三项,即粮食直补(含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和油菜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

1.1 当前国家粮食直补资金运行概况

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1.1.1 直补资金覆盖面广

直补资金几乎覆盖所有种植农户;直补品种多,如小麦、水稻、油菜等,连垦荒田都有良种良法补贴。

1.1.2 补贴对象及补贴方式灵活

财政部颁布的实施意见中关于补贴对象及补贴方式有明确表述: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按计税面积补贴、按计税常产补贴、按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补贴。实际上,还有按出售粮食补贴。巢湖市各区县普遍实行以计税土地面积或计税常年产量为依据向农民发放补贴。

1.1.3 直补资金操作要求严格,要求做到“五到户”、“六不准”

1.1.3.1“五到户”:

政策宣传到户,资金分配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示到户,补贴兑现到户。

1.1.3.2“六不准”:

不准擅自改动明白卡的数额,不准擅自以补贴抵扣农户的任何款项,不准截留、挤占和挪用补贴资金,不准村组集体或他人代领补贴,不准拖延补贴兑现时间,不准以任何理由借机增加农民负担。

1.1.4 直补资金发放及时、准确,做到了“五统一”

“五统一”即指标统一下,服务一站办,资金统一拨,补贴一卡发,收支一本账。目前直补资金以“一卡通”形式发放,做到了及时、准确。调查中,98%的农民反映,直补资金“随时领到,方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1.5 直补资金数额增长快

以我们在庐江县石头镇调查情况来看,粮食直补出现了两个增长期,即2006年较2005年或是2004年增长了21.8%;2008年又较2007年或2006年增长3%。

1.2 运行效率分析,

1.2.1 国家粮食直补资金获得了一定的的经济效益1.

1.2.1.1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对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巢湖市为例,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4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13元,增长15.1%;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72元,同比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比由3.00降为2.85,下降0.15,低于全国3.32的水平。该市庐江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3711增长为4403,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主要有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中,转移性收入(主要是国家粮食直补资金)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全国农民2008年上半年人均收入由116元增加到222元(2008农业发展述评,农民日报)。

1.2.1.2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对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乃至提高粮食产量,具有一定的作用。2003年之前,农民负担过重,种粮收入又低,抛荒现象大量出现,国家粮食产量连续下降。此后,国家及时调整了政策,取消了农业税收,并从2004年起,中央根据粮食产销形势的新变化,先后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到“予”的千年跨越,“三农”形势明显好转。2008年,巢湖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粮食总产226.9万吨,连续3年稳定在20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25.4万吨,同比增长24%;棉花总产6.96万吨。

1.2.2 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政治效益巨大

当前,除了筹资筹款(一事一议)、农业保险、抗旱收费以外,巢湖市对农民几乎是“零收费”(含山县对“抗旱”也不收费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国家粮食直接补贴、农资增支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补助资金规模达1028.63亿元,比上年增加一倍。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巢湖市财政局负责人说:2008年给予巢湖市的国家直补资金将近7亿元,而2003年前全市每年收取农业税2.6亿元,一反一复,这样一算将近10亿元。庐江县直补资金居全市第一,每年接近2亿元,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调查中经常听到农民说,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哪个不交?然而现在,不但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还给予农民补助,农民打心眼里高兴!从对粮食主产区庐江县的调研来看,乡村干部群众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几乎100%满意,都交口称赞共产党的政策好。党和国家在“三农问题”非常严重的时刻作出了英明的决策,又一次赢得了民心!这样的政治效益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1.2.3 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社会效益显著

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对改善干群关系,消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村基本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效果显著。调查中,农民反映:过去不交农业税的农户要被扒走稻谷、牵走肥猪,建房不给办手续;儿子要结婚了不给开证明……农民怨声载道,甚至出现恶性事件。而现在呢,一位农民说出了心声:“现在哪个说共产党不好,我就要骂人了!”

尤其是种粮直接补贴和农资增支综合直补,作为一种普惠制补贴,直接根据计税面积或种植面积发放,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和农民之间关系由“收”到“予”的重大转变,有效改善了农民和政府及乡村组织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2000年,李昌平感慨的“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可以肯定地说,我国“三农”状况已明显改善。

2 当前国家粮食直补资金使用中存在问题分析

应该说,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是,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预期目标是提高农户种粮收入、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安全,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衡量的话,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率是不容乐观的。

2.1 从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组织运作来看

2.1.1 直补资金项目多而散,数额小,发放次数多,时间紧,工作量大

从庐江县石头镇2007年和2008年“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发放明白卡”上看,资金有的数额小,亩均26.2元;有的重复项目即次数多,最多的达11次(明白卡上设计为15次)。庐江县石头镇反映:目前各种惠农资金补助项目有22项,每年打卡15次以上,补贴内容也是一年几次调整,有时连基层干部也记不清楚到底有多少项目。

庐江县财政局一位负责人说,由于资金发放时间紧,工作量太大,我们只好采取歇人不歇机的办法,办公电脑几乎没有停顿的时间。

2.1.2 组织运作单位多,各个环节都容易出问题

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发放涉及的单位多,如发改委、财政局、农委、统计局、信用社、各级政府和村组织等。发放主体多,环节多,手续多,容易出问题。庐江县某镇财政所长2007年差点因发放国家粮食直补资金问题被免职,后来经过调查,不是财政所的责任,而是信用社出现了问题。

2.1.3 政策难把握,运行成本高

如何判定早稻、一季稻和双晚稻的种植面积及其良种良法?这是个难题。不少村由农民自己申报种植面积,然后村里核实。其实不少镇村组织并没有做过细工作,其解释是“人手少、时间不够用”。另外,以农田产量为计量标准则操作难度很大,被动性也大。

庐江县石头镇反映:补贴农民资金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发放途径十多个部门,从摸底、登记、分解到公示等一套程序下来,不仅花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而且标准难以统一,容易出现政策偏差。

2.1.4 直补资金发放不太公平

粮食直补资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其中典型的是“两有两无”。

2.1.4. 1 没有田却有粮食直补

巢湖市以计税耕地面积和计税常产为依据核算补贴资金,庐江县也不例外。不管农民是否种植粮食,都可以平均地得到粮食直补资金,属“普惠式、大锅饭、平均主义”的补贴。从调研来看,98%的农民和村干部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这严重影响了直接补贴政策的公平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率。2008年,发放国家粮食直补资金时,庐江县增加12万亩。庐江县农委解释道:以前纳税时,一些边角料田没有被征税;当前还有一些低洼地被改造为农田,因此数字上涨。此外,各地耕地面积的计算单位不一致,如有的每亩60平方丈,有的80平方丈,有的120平方丈……究其原因不详,但是能解释耕地面积增加的现象。有些干部认为,在土地数据不太准确,又难以及时勘探种植面积时,以计税耕地面积和计税常产为依据核算补贴资金相对公平些。

2.1.4. 2 不种粮却有粮食直补。

农民应税土地上无论种什么作物,甚至种树、养鱼、荒芜都可照领粮食直补,种粮者明显感到吃亏,因为实际上种经济作物的收益一般远高于种粮食作物的收益,如此势必挫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粮田面积的稳定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由于多按人头发放补贴,多数农民简单理解为党和政府的关心款,与粮食种植没多少关系,抛荒也能得补助。这对种粮农民是个打击,明显不公。

2.1.4. 3 多种粮却无粮食直补。

目前采取补贴与粮食种植面积或销售数量不挂钩的方式,分散了粮食补贴的目标。实行以计税土地面积或计税常年产量为依据向农民发放补贴,与农民当年的粮食生产和销售不挂钩,实际上是将对粮食的补贴扩大为对整个农业的补贴,将对种粮农民的特惠政策扩大为对全体农民的普惠政策,脱离了改革政策的设计初衷,分散了粮食补贴的目标。农民承包别人的的土地,也不能得到粮食直补资金。调研时,当问及土地流转后,粮食、良种直补资金如何发放时,75%的人回答是给直接生产经营者;20%的人回答是给土地所有者;5%的人回答为其他。这从反面证明了:多种粮本应该多得粮食直补资金,而事实上却是没有做到这一点。

2.1.4. 4 改良田却无粮食直补。

新垦荒改良的田地没有得到补助,这与国家粮食直补不太吻合,也影响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电话采访庐江县某种粮大户,他说应该谁种田谁得补助金。目前,田被卖出去办工厂、搞房地产的、退耕还林的,依然领到补助金,而将低洼田改造成良田的却没有补贴(只有良种补贴)。这样,种植粮食的农户不得补贴,不种植粮食的农户得到补贴,农民种粮还有什么积极性呢?

2.2 从农民使用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效果来看

2.2.1 对农民增收效应不明显

2008年,国家粮食直接补贴、农资增支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补助资金规模达1028.63亿元,比上年增加一倍。然而,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据测算,当年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品种亩均纯收益仅为136元,比上一年减少31元。对农业生产、农民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即使这136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也只为4%。

调查中,种粮大户反映,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补贴效益为5%,这与我们的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从石头镇的两户农民来看,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也很低。

芮岗村何姓农户共有7人,6.87亩耕地。2007年人均补助110.57元,亩均补助113元。假如所有补助效率为100%,那么考虑到庐江县石头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11元(高于全县水平)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3%。2008年何姓户人均补助126.11元,同比增长13.5%;亩均补助158元,同比增长40%。假如所有补助效率为100%,那么考虑到庐江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03元,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2.9%。

芮岗村左姓农户4人,8.04亩耕地。2007年人均补助163.52元,亩均补助81.35元,假如所有补助效率为100%,那么考虑到庐江县石头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11元,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4.4%。2008年左姓户人均补助133.03元,同比增长81.3%;亩均增收6.62元,同比增长4%。假如所有补助效率为100%,那么考虑到庐江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03元,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3%。

这与发达国家直补的效果就完全不同。2000年,德国60万农民共从欧盟得到了122亿马克的补贴,德国各级政府又提供了151亿马克的补贴,分摊到每个农民头上,人均高达4.5万马克。而德国农民的平均年收入不过是6.3万马克,补贴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71.4%还多。

2.2.2 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不大

庐江县石头镇国家粮食直补资金逐年增加,而粮食种植面积却丝毫没有增加(见图1)。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未因此而调动起来。由此来看,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和粮食种植面积的相关系数近似为0。这严重违背了政策设计初衷。

下面我们从2008年该镇三户农民种粮的具体年收入来分析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甲种了早稻,还种了双晚,按照庐江县人均耕地1.07亩来算,其年收入为:早稻收获245.3元,双晚得到278元,另加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粮食直补26.20元,良种:早稻10元,双晚15元,综合直接补贴60元,合计为634.5元。其种粮收入为当年庐江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4.43%,为巢湖市农村人均纯收入(4572元)的13.88%,低得可怜。

农民乙种了一季稻和小麦,种粮直接收入加国家粮食直补资金补助合计为699.9元。其种粮收入为当年庐江县农村人均收入的15.9%。

农民丙种了一季稻和棉花,种粮直接收入加国家粮食直补资金补助合计为1059.5元。其种粮收入为当年庐江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4.04%。棉花作为经济作物,其比较效益高。然而棉花价格波动大,农民也不敢随意种植。2008年比2007年亩纯效益减少282.3元,同比效益下降39%。

从调研来看,75%农户只种一季稻,含有明显的隐性抛荒,也说明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事实上,近年来外出务工收入已取代务农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正在把种粮这个“主业”演变为“副业”,田地的收入也变得无关紧要了。从理论上说,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进而造成单位劳动力在农业中的边际收益低于投入城市非农产业。只要城市非农产业劳动投入的预期收益大于农业中劳动投入的边际收益和转移成本,农民就会离土而去。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在比较利益低的情况下,生产粮食农户收入下降后,农户会自觉地减少粮食生产。最终结果就是国家的粮食数量安全受到威胁,直接补贴的初衷——稳定粮食生产目标难以实现。

2.2.3 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影响不大

调研时,当问及“现在哪些人在家种粮”时,回答“爷爷奶奶以及妇女种粮”的占85%以上,“请人代做”的占10%,“自己做”的仅占5%。当问及“爷爷奶奶种粮,你们放心吗”时,90%回答是“不放心,没办法”,10%回答是“种点田,有点口粮就行”,农业生产并没引起农民的特别重视。农民在回答“您今年种植的粮食品种有变化吗”时,35%人说“与往年一样”,23%人说“换了品种”,只有42%人说“换了好品种”。从抽查的庐江县石头镇2007年和2008年“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发放明白卡”上看,两家只有一家领到了“良种良法补助”。良种良法应用不广泛,粮食生产结构变化缓慢,现代农业举步维艰。

2.2.4 农资涨幅大,种粮成本增加,亩均纯收益增长较慢,政策激励效应出现递减

2007年,庐江县石头镇粮食亩均补助24.99元,农资综合补助48.36元;2008年,粮食亩均补助25.7元,农资综合补助114.20元;粮食亩均补助增长缓慢,农资增幅较大,然而被农资和种子涨幅抵消了绝大部分,农民所得无几。

2008年,化肥最高增长128.6%,最低增长37.3%;农药最高增长30.4%,最低增长11.1%;农膜增长14.3%;种子最高增长100%,最低增长30.0%。早稻最高增长17.5%,最低增长15.7%;小麦增长6.9%。从调研来看,对国家粮食直补资金如何使用时,选择“取了零用”占33.3%,“购买农资”的占54.0%。国家补助被农资上涨吞噬了,农民利益被侵占了。农民种粮收入增长缓慢,惠农政策激励效应出现递减。

种粮成本增加较大,而其亩均效益增长较慢(见图2),这是农民普遍的感受。种粮成本主要由物化成本和活化成本构成。物化成本主要由种子、肥料、农药、抗旱排涝和寄售机耕构成;而活化成本主要是指用工数,即每亩人工成本。2008年的人工成本比2007年显著上升,小麦平均每亩物化成本增加25.10元,活化成本增加35.8元,而其亩均纯收益却只增长51.90元,同比效益增长48.1%;油菜平均每亩物化成本增加37.6元,活化成本增加23.50元,亩均纯收益增长162.10元,同比效益增长75.6%;早稻平均每亩物化成本增加74.50元,唯独其活化成本减少43.70元,而其亩均纯收益增长123.10元,同比效益增长47.2%(其中一季稻平均每亩物化成本增加130.70元,活化成本增加18.50元,亩均纯收益增长154.60元,同比效益增长55.4%;双晚稻平均每亩物化成本增加124.80元,活化成本增加12.00元,亩均纯收益增长33.50元,同比效益增长11.9%);棉花平均每亩物化成本增加106.00元,活化成本增加71.00元,而亩均纯收益减少282.30元,同比效益下降39.0%。调研中,农民反映:每亩平均纯收益应该在300~500元之间种粮才有积极性。前几年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调研时,也了解农民亩均纯收益的最低限度。然而,目前的亩均纯收益与之相差很大。

3 对当前国家粮食直补资金使用效率的基本判断

国家出台直补政策,应该说初衷是好的,正确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发挥的效用越来越弱,以致于农民视之为“一份零花钱”、“一份关心款”,与种粮却没有关系,这就违背了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意图。因此,这项政策的具体做法就值得我们去反思,乃至于重新审视,重新建构。如果说,国家粮食直补的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那么从我们调查的大量数据中得出一个令人不太满意的结论:当前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率是非常有限的。用供给经济学术语来讲,是低效率的。

经济学专家周天勇指出,投资的低效率则使同样规模的建设需要的投资量更大,从而造成需求规模的相对扩大,总投资效果的不佳,使整个国民经济扩张就业机会的容量相对过小;而产业结构的扭曲产生的低效率则形成结构性的供给不足。国家粮食直补资金也是如此。其使用的低效率使得农业生产滞后,农民增收缓慢,使得农民总是渴盼增加补贴,希望补助“越多越好”。有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深入调研,广采良策,切实改善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状况,以提高其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巢湖市统计局.2007巢湖统计年鉴[M].合肥:黄山书社,2007.

[2]巢湖市统计局.2008巢湖统计年鉴[M].合肥:黄山书社,2008.

[3]人民日报.采访农业部部长孙政才[N].人民日报,2008- 12-09(2).

[4]拜发奎.如何认识我国粮食直补政策[J].农业经济,2005, (3):34-36.

[5]周佳鸣.由粮食直补引出的话题[N].农民日报,2008-09-17. (3).

[6]刘满仓.粮食主产区“三农”问题新探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3):128-12 9.

粮食直补 篇10

一、调研情况说明

据四川省农业部门估算, 2 0 1 3年四川省粮食丰收, 总产3387.1万吨, 同比增产2.71% (72.1万吨) , 增长率比12年增加了约1.5个百分点。我们从试点县农业部门得知, 虽然试点工作的决策是在13年4月作出, 但各试点县的宣传工作早于12年年底就开始进行, 因此此次政策调整对13年的粮食种植会产生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粮食直补试点调整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我们于2013年8月选取12个试点县中的2个县进行实地调查, 涉及4个乡镇、8个村, 样本包括了经济较发达和较落后的地区, 包括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地貌。共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337份, 有效问卷297份, 有效率74.25%。问卷设计了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粮食播种情况、粮食生产投入情况、粮食直补获得情况以及农户对粮食直补政策的满意度等内容。以调研汇总的数据为基础, 并结合有关统计资料, 本文对四川省粮食直补试点调整进行实证分析和判断。

二、粮食直补试点调整的效果评价

(一) 农户对政策调整的了解和认可程度

在这次收回的297份问卷中有262户表示知道有粮食直补的试点调整 (占此次农村调研样本的88.2%) , 有138户 (占此次农村调研样本的46.5%) 表示知道有试点调整, 但是不清楚调整的具体内容。以及77户农户 (25.9%) 表示知道粮食补贴调整的具体情况。究其原因:一个是农户的粮食补贴款项全部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到卡上, 由于农村交通不便, 很多农户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查看补贴的具体金额及其变化情况, 再加上各种补贴及存款往往混杂在一起, 很难分清粮食补贴的具体情况;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村里的财务公开及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 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 使很多农户不了解粮食直补政策的具体内容。

在对政策的认可程度上, 有66.7%的农户表示对政策调整感到满意或者比较满意, 有24.8%的农户对政策调整持无所谓的态度,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 这33%的农户大多家中土地不多、年龄较大或者家中缺乏足够的务农劳动力, 因此本次政策调整对他们的影响不大。

(二) 对农户意愿的影响

按照一般的西方经济学原理, 商品价格由市场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决定。市场的供给取决于农户的粮食产量, 而农户的粮食产量又代表着种粮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说, 种粮面积增大, 粮食产量增加, 市场供给也相应增加。然而实际调研的情况却和理论结果相差较远。首先政策调整后和调整前对比, 对农户的补贴方式由按计税面积补贴, 更改为按实际粮食种植面积为补贴依据, 就是以农户实际种植粮食作物面积为依据, 确定每个农户享受的补贴额。

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 在受调查的297人中, 有66.67%的人表示不会改变现有的种粮面积;5.05%的人表示将减少现有的种粮面积;有28.28%的人表示将扩大种植面积。

表示不改变现有的种粮面积的1 9 8人中, 不改变现有种粮面积的原因有:无论有无补贴, 已经种粮且收成全为自家食用;②劳动力不足;③粮价太低。分别占调查全体农户的32.3%, 18.9%, 15.4%。表示将减少种粮面积的15人中, 表示将减少种粮面积的原因有:①地处四川盆地, 人口密集, 种粮面积细碎化, 人均耕地面价较少, 租地耕种困难②补贴较少。分别占调查全体农户的4.4%和0.7%。在选择扩大种植面积的84人当中, 表示扩大种植面积的原因有:①扩大种粮面积, 可以增加家庭收入②粮食直补政策跳动了种粮积极性③其他原因。分别占调查全体农户的11.4%, 5.1%, 11.8%。

我们假设农户都为理性经济人, 经过长期的探索, 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最优的种植结构, 并且能够对市场做出较为有效的种植结构调整。因此根据以上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 粮食直补政策调整在补贴依据方式和补贴对象上的改进, 一方面避免了不种粮食的土地承包者得到补贴, 使补贴金额可以落实到实际种粮户, 鼓励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但是另一方面, 以实际粮食种植面积为补贴依据, 则要求政府每年委派专门人员统计每家每户实际种粮面积, 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且落实成本高, 因此多数基层政府仍采取旧补贴依据。因此选择选择减小和不变种粮面积的农户占71.72%, 和以前相比, 政策调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其次, 粮食直补补贴金额在调查的样本县中平均12.9元/亩, 加上粮食综合补贴共计112.68元/亩, 占非贫困农户收入的1.86%, 对农户的种粮决策影响较小。又由于租地困难, 粮食价格偏低, 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的劳动力不足等原因, 66.67%的农户选择维持原种粮面积。因此, 我们考虑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应适当增加粮食直补金额, 使粮食直补政策的补贴金额足以影响农户的决定。

第三, 按照种粮面积补贴的11.3元/亩作为边际变量, 对于低收入农户来说, 选择种粮增加的边际效益高于选择经济作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因此新政策对低收入农户起到了积极鼓励的作用。因此在本次调查中有28.28%的农户愿意扩大种粮意愿, 这其中低收入家庭和种粮大户占据较大比例。其原因在于粮食直补可以大幅度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另一方面, 种粮大户拥有大面积种粮面积, 且大部分为从普通农户手中流转过来的, 故新政策以实际种粮者为补贴对象, 增加了种粮大户每亩的收入, 鼓励了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

在我们的调查中土地撂荒的现象在地貌多为丘陵的试点县比较严重, 丘陵地区的耕地面积零散且狭小, 无法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但是在粮食生产大市——广汉市则不存在撂荒现象, 主要原因是广汉市为土地肥沃的平原, 灌溉系统发呆, 便于机械化种植、生产。这告诉我们, 由于我省除去成都平原外多山地丘陵, 耕地面积零散且较为贫瘠, 因此必须重视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土地撂荒现象。这个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受我省农户生产规模的限制, 必须要正视粮食直补政策对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作用的局限性。

(三) 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现如今, 粮食直补政策改变为谁种谁受益, 这会造成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得不到补贴, 但农户却会因此增加租金来弥补未得到的直补金额, 这一点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基本未造成影响, 而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是什么呢?笔者做了如下分析:

本文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流出方和愿意租入土地的土地流入方两个方面对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意愿进行调查。在我们调查的样本县中, 无论是流出意愿和流入意愿均不强烈 (比例分别为9.76%和10.57%) , 而愿意流转给别人土地的农户更是在少数。相关调查数据结果说明, 仍有很大一部分农户不希望实现土地流转, 而在有土地流转意愿的农户中, 具有流出意愿的农户比例高于具有流入意愿的农户。

绝大多数农户不愿意将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 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 有土地在自己手里比较安心, 而在我们调查的农户中, 大多数家庭的口粮也是通过自己种植得到, 可见土地是生活之本。钱文荣对浙江省嘉兴海宁的农户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 认为农户作为农地经营的主体, 其意愿与行为对一个地区的农地使用权流转及其制和模式选择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而我们通过调查, 得出年龄越大, 农户流出意愿越弱;家庭经济条件越好, 农户流出意愿越强;外出打工的农户流出意愿比以农业事业为主的农户流出意愿更强。

而愿意从别人手中流入土地的农户则大多是种粮大户, 土地较少, 经济条件差的农户鲜少有愿意承包别人的土地的。种粮大户有大型农机, 经验丰富, 能够规模化生产, 收益较高, 因此其愿意承包别人手中的土地。而有部分种粮大户反应, 农户并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 而种粮大户在一个县的数量屈指可数, 因此这一现象造成愿意承包他人手中土地的农户数量比较少。

三、对农户生产投入的影响

根据四川省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 2013年四川省粮食作物单产同比增长7公斤左右, 相比前两年增长显著。特别是玉米, 单产增加近28公斤。为了研究是否是因为粮食直补激励农民增加了每亩的投入量而使得粮食产量提高, 我们对样本县农户种子和复合肥两大重要的粮食生产投入做了调查, 共获得286个水稻投入的配对样本, 267个小麦投入的配对样本, 175个玉米投入的配对样本和93个红薯投入的配对样本。从调查数据得出2012年和2013年各粮食作物每亩投入量都没有明显变化。为了检验这一判断的准确性, 我们进一步对2012年、2013年补贴的粮食作物的种子和复合肥投入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是哪一种作物的种子与复合肥投入量, 其显著性P值均远大于0.05, 代表这两年农户在这四种粮食作物上的种子和化肥的投入量没有显著差异。粮食直补试点调整并没有具有明显的激励农民增加粮食生产投入的作用。

四、政策建议

(一) 将粮食直补款和农资综合补贴款分不同时间发放

调查数据显示, 所有的农户均获得了政府给予的补贴, 但是多数农户知道自己获得了补贴, 却无法说出具体的补贴金额, 并且无法分清是获得的粮食直补还是农资综合补贴。因此建议各级政府成立专门职能部门, 逐级落实补贴政策, 加大粮食直补与综合直补的宣传, 如给农户发放补贴清单, 强调补贴的意义。

(二) 将财政资金向粮食集中产区种粮大户倾斜

按计税面积或种粮面积补贴的普惠制的粮食直补模式, 对种粮大户没有政策倾斜, 他们无法得到相应的粮食补贴款, 他们从中也没有得到更大的优惠。而种粮大户对粮食政策敏感, 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倾斜度越大, 他们种粮的积极性越高。建议国家把财政资金中的一部分补贴于粮食集中产区的种粮大户, 提高其种粮积极性, 起到稳定粮食面积, 增加粮食总产和提高粮食商品率的作用, 使国家投入能够真正起到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

(三) 逐步完善经费和后勤保障机制

同时在我们的调查了解中得知, 由于业务量加大而没有相应的经费, 农业和金融部门之间存在一些相互扯皮的现象。应当逐步完善经费保障和后勤机制, 根据各部门工作量增加的情况适当增加对粮食直补工作的经费支持。为了满足补贴工作不定期下乡调研核实的需要, 省级部门可以统一为基层提供交通工具等必要的条件, 为政策调整在全省范围内扩大实施提供物质基础。

(四) 进一步加强农村粮食直补政策宣传力度

在我们已走访调查的297家农户中, 只有46.5%的农户表示知道并了解粮食补贴调整的具体内容。而调整完善后的补贴政策将不对没有种粮食的农户予以补贴。这一政策的调整, 将引起了农户的不满。笔者认为, 其根本原因是地方宣传所存在的覆盖面窄, 宣传效率低下, 农民对政策调整的理解力不够等问题造成的。因此, 更应加强粮食直补政策宣传力度, 建立并完善系统的宣传机制, 培训专门的宣传人员, 采取市培训到乡镇;乡镇培训到村社的模式, 指导传达粮食直补政策调整的精髓。同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制定适宜的危机预警机制, 特别是针对农民的不满情绪, 应采用诱导的方法, 指派专人前往农户家中安抚并宣传。

摘要:2013年4月四川省启动了涉及12个区县的粮食直补试点调整, 而2013年四川省粮食获得丰收。本文研究发现, 本次试点调整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但是在推动农户种粮意愿、推动土地流转、增加生产投入方面并无明显效果。

关键词:四川省,粮食直补试点调整,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2]马彦丽, 杨云.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一个基于河北案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 (2) :7-13

[3]钱文荣.中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政府缺陷与用地规模过度扩张[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33 (5) :154-159

上一篇:术后疼痛的护理及治疗下一篇:总线型伺服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