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系统

2024-07-25

干预系统(精选10篇)

干预系统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防部门的职责从以往单一的防火灭火扩展到应急救援等各个方面。在完成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的任务过程中,消防官兵通常面临三种类型的压力源,一是消防官兵自身的损失或伤亡;二是受灾害现场的残酷景象刺激产生的恐惧害怕;三是任务失败产生的内疚自责。如果消防官兵不能了解自己的压力源并予以适当的处理,当压力积累到一定得程度后,就可能出现心理危机。因此,构建一个合适有效的心理干预支持系统,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消防官兵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不但有利于恢复其心理平衡和动力,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而且有利于提高消防官兵的战斗力,圆满完成扑灭火灾和应急救援的任务。一个合适有效的心理干预支持系统通常由消防官兵的自我干预、消防部队内部的干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干预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干预组成。

一、消防官兵的自我干预

消防官兵的自我干预是指,在参与扑灭火灾和应急救援时,消防官兵通过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运用简单的心理干预技术对自己进行干预,以获取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消防官兵的自我心理干预要求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进行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干预技术的训练。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引导消防官兵正确认识在扑灭火灾和应急救援中发生的心理问题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应对知识。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消防官兵一方面能认识到自己的负面心理表现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任何一个消防官兵都可能产生负面的生理、心理反应,自己不必要感到自责或羞愧;另一方面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心理危机,通过和其他人员积极交流而不是消极躲避,来正确地应对心理危机。

简单实用的心理干预技术如情绪稳定技术和生理放松技术也将有利于消防官兵的自我心理干预。情绪稳定技术是指消防官兵通过倾诉自己的情感,实现心理压力的释放而达到心理放松的效果。如同战友交流各自的应对心理危机的经验;向家人诉说自己的想法以寻求慰藉;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合适的释放情绪的方法等。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采取减少接触或者回避的方法来宣泄情绪,以避免情绪失控和心理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放松技术则是指通过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和想象放松的方法来达到生理舒畅的效果。呼吸放松是在情绪紧张的时候通过深吸气和逐次缓慢呼气的方法来缓解情绪。肌肉放松是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做一些简单的身体锻炼动作,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肌肉的锻炼上面来,以减轻思想上的压力。想象放松是在休息的时候,通过自由联想一些积极的事情,来营造一种乐观的思想氛围,利用这种乐观的氛围为自己的心理减压。

通过这种自助式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一些程度较轻的心理危机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化解,从而有利于恢复消防官兵的心理健康。

二、消防部队内部的干预

消防部队内部的干预是指,消防部队内部的各级成员根据自己在部队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自己的资源能力对出现心理危机的消防官兵进行干预。消防部队内部的干预一般分为上级部门的干预、现场指挥员的干预和身边战友的干预。

上级部门的干预是指,作为出现心理危机消防官兵的上级领导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的职责和能力,为出现心理危机人员的心理干预治疗和最终康复提供各种便利条件。首先,建立平时心理预防制度,在大学生入警培训、干部晋升培训和战士骨干轮训时开设心理疏导方面的课程,在消防官兵中普及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知识,使基层官兵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并采取初步干预措施。其次,做好各种后勤保障。在某些大规模的抢险救灾如抗震救灾中,良好的后勤保障和合理的休息制度不但能预防各种生理传染病,而且有利于战士的自我心理调节。再次,安排好对消防官兵的关怀慰问。作为基层官兵情感归属的上级领导,其一句体贴话语,一个真心拥抱,都是对官兵最大的人文关怀,都能给与基层消防官兵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安慰,有利于其心理压力的缓解。最后,建立合理的轮换与探亲制度。任何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有极限的,长时间的疲劳工作将导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而引发心理危机。轮换和探亲将有利于消防官兵远离压力,放松心情,恢复心理健康。

现场指挥员的干预是指,指挥员根据任务和实际情况,亲自或者安排其他条件对自己的下属官兵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现场指挥员在处置过程中不但是任务的受领着,而且也是自己下属官兵的直接保护者,应当照顾好下属的身心健康。首先,指挥员应当充分关心自己下属官兵的安全和生活。对于属于“80后”和独生子女的一代战士,指挥员的关心和爱护能给予其类似于家的温馨感,帮助其走出心理适应的雷区。其次,指挥员应当分析下属官兵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下属官兵恢复心理健康。如果原因是恐惧害怕,可以告诉下属恐惧不是懦弱,任何人都有恐惧害怕的时候,并鼓励其克服恐惧;如果原因是羞愧内疚,可以告诉下属人力有时而穷,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无愧于心。再次,指挥员应当安排一切可能的场所和时间等条件,为战士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便利条件。

身边战友的干预是指,作为朝夕相处的战友,对出现心理危机的消防官兵应当悉心照料,体贴理解,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健康。战友的干预一般体现在,当战友因为心理压力而变得脾气暴躁甚至不可理喻时,理解这不是他的本意,迁就一下他;当战友想找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时,耐心听他倾诉,明白倾听比劝说重要;当战友想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尊重他的选择,只要让他知道你默默关心他就行。

三、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干预

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干预是指,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利用专业的干预知识和干预技术,对出现心理危机的消防官兵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使其尽快恢复心理健康。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消防部队内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队伍,二是社会上的心理危机干预援助人员。

消防部队内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队伍,是指消防总队、支队卫生队引进的心理疏导方面的专业人才。消防部队内部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一般要求做好以下的工作,一是向领导机关提出心理危机预警报告和相应心理干预建议,负责心理干预预案的制定和落实。二是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负责对普通战士进行相关的心理卫生专业知识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培训。三是定期开展巡诊,扩大对心理危机的监测工作,建立专门的数据库,掌握部队心理危机的整体情况。四是在扑灭火灾和应急救援的现场,对出现心理危机的消防官兵进行紧急诊治和干预。

四、其他社会力量的干预

其他社会力量的干预是指,借助社会上的其他力量,利用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对出现心理危机的消防官兵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包括亲人的干预和媒体的干预。

家永远是个人情感的首要归属地,从消防官兵心理健康恢复上来讲,亲人的抚慰往往胜过其他很多的努力。作为亲人,一是要在生活上诸多关心,父母体贴入微的的关爱将有利于子女心底坚冰的融化。二是要去理解子女的难处,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耐心听子女讲诉他的恐惧或者委屈,将有利于其心情的松弛。三是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组织一些家庭的集体活动如家庭出游等,让子女在欢乐的气氛中舒缓心情。

媒体也是参与某些应急救援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媒体在选择报道的时候,应该考虑对消防官兵进行人性化的关怀,防止对官兵造成心理压力。在报道先进事迹时,要防止一味强调消防官兵们的英雄主义情结,因为这样将强化“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不利于官兵情绪的释放。在报道官兵个人时,如果涉及感受方面,则应该避免一些特写镜头,或进行虚化处理,以弱化外界的接触压力。只有这样,才是对消防官兵最大的尊重。另外,媒体还应该多宣传一些心理危机的防范和干预方法,让更多的消防官兵能够对心理危机干预多一份了解,从而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

摘要:在完成扑灭火灾和应急救援任务的过程中,消防官兵由于受到恐惧、内疚等各种压力而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为了能及时对消防官兵进行心理干预,使其尽快恢复心理健康,构建一个由消防官兵的自我干预、消防部队内部的干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干预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干预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消防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择青.对军人心理素质及心理干预系统的新认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7).

[2]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地震灾后心理预防与干预手册[K].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林汉,李逸鸿.心理危机干预在应对军事突发事件中的作用[J].海军医学杂志,2005,(2).

[4]Lynn Seiser.Colin Wastell.interventions and techniques[M].2002.

干预系统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档案 危机干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教育部已多次发文强调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合理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干预与防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

一、构建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

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四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的采集与分类,二是管理队伍的建设,三是信息的权限分配及主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与系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之间的动态互动作用。

1.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與分类

心理档案管理系统输入的信息是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大学生进行预防性心理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信息输入和分类是设计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首要步骤。首先,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应该采集的信息与分类:①学生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学号、学院、专业、年级、生源地、个人爱好、特长、学生本人联系方法、家庭住址及联系方法、家庭主要成员及其工作单位和职务、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②心理测量信息:人格、气质类型、需要动机、学习态度、心理状况(如抑郁、焦虑)等,主要是卡特尔16种人个因素测验(16PF)、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等心理测量表评估结果;③统计信息:上述信息的分析报告、心理状态发展报告等;④动态反馈信息:心理咨询及心理训练记录,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发展报告;⑤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如自杀倾向、重度抑郁或焦虑等。

2.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心理档案不同于商业性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的心理档案,它有着特殊的育人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心理档案的利用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就是重视心理档案的诊断和参考价值,轻视心理档案的预测价值,忽视对心理档案育人功能的开发,没有对大多数同学的个性、人格和心理需求等做进一步的分析以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多数同学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队伍的单一化。心理档案一般只由心理咨询中心少数心理工作人员管理,面对全校的学生,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应该拓宽管理队伍的覆盖面,把学校学工部、团委、保卫处、二级学院等管理部门及辅导员列入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队伍,在坚持心理档案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合理分配使用权限,努力尝试把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发展为一套整合各种信息和人力资源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

3.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信息的权限分配和信息反馈机制

如何解决作为保密资料的心理档案与作为反馈信息的心理档案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构建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核心问题。信息输出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和反馈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信息反馈给适当的主体,即通过不同主体享有不同信息的权限分配来解决。

就上述心理档案采集的①-④个信息模块而言,学生可以拥有的信息权限是①、③(严格限于学生本人信息,学生可以在①输入更改自己的信息,只能查阅③的信息);心理咨询教师拥有的信息权限是①、②、③、④、⑤(心理咨询教师拥有全部信息的管理权限,但必须严格保密,受专门制定的心理档案管理条例的约束);学校管理人员拥有的权限是③、④、⑤(按校、院、年级等分别设置相应的权限,学校管理人员只能查阅相应权限下的信息。例如保卫处在处理案件时可以查阅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团委在选拔学生干部是可以查阅其能力及个性特征等;还可以在④输入相关信息,例如辅导员可以把学生遭遇重大事件后的心理应激信息输入,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宿舍矛盾、补考重修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

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上的失衡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干预者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当事人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缓解和消失、心理恢复平衡的过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该包括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危机后干预。

1.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预警是关键的阶段。要建立畅通的心理危机预警渠道,及时完善心理档案,早期发现心理问题,筛选重点的预警对象,及时跟踪监护。

建立五级预警体系:“五级”指的是学生宿舍、班级、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和学校五个级别。通过宿舍舍长,可以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他们行为和心理的变化;通过班集体,可以把心理委员作为主要的支点,了解班级学生大致的心理情况;通过院(系),主要是专职书记和辅导员,把握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变化;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服务;通过学校,为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提供全面的协调和指导。

提高学生在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主体作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修及选修)、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团体专题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等,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是要成立高效率的心理危机干预指挥中心,由学校主管书记和学生处、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的负责人组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指挥中心。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统一的协调指挥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要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即由校医、心理专业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队伍。同时加强这支队伍的培训,树立危机干预的应激意识,在心理危机发生时能及时、迅速地进行干预。三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即与学生家庭、学校附近医院、消防局、公安局等密切联系,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办法处理心理危机,特别是严重的心理危机。

3.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中,一个重要又容易忽略的环节是后干预。短期的心理危机干预过后,危机给当事人带来的影响有三种情况:一是心理平衡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二是留下永久性的心理创伤;三是暂时实现了调节平衡,但随时可能反弹或爆发。可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连续性、长期性的工作,特别是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需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来强化干预效果。

首先,要通过心理档案对危机干预后的当事人进行跟踪监护,及时记录其心理发展报告,一旦出现危机反弹的苗头,及时进行第二次危机干预。其次,要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为当事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如提供经济上的资助、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加强当事人理性思维和自我肯定,提高对危机的控制能力。最后,如果危机情况长期反复并导致恶化,当事人精神症状突出,应对其进行精神病学治疗或转入医院精神科治疗。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高校应该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变化,树立危机预防的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本,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陷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快速、及时、有效的干预,这将会大大地促进稳定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石国进.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系统中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4 (5):41-42.

[2]曾泽鑫,温义媛.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19-2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年龄20~80岁;对本文使用药物无过敏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心血管、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乳期妇女。其中男61例, 女59例;年龄24~79岁, 平均 (46.40±5.18) 岁;疾病类型:毛细支气管炎45例, 支气管炎60例, 肺炎10例, 其他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同时给予日常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 心理指导:积极向患者说明疾病是可控制的, 指导其自我疏导情绪, 良好的社会及心理支持作用。 (2) 饮食行为指导:减少钠盐的摄入, 多补充新鲜蔬菜;每餐饮食“七八分饱”。 (3) 认知干预:加强沟通交流, 给予关怀, 消除其抑郁心理以及焦虑情绪, 使患者养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模式。两组护理周期为14天。

1.3 观察指标: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有所减轻, 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

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主要为头痛、头晕、恶心等。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4.0进行数据分析, 率采用卡方检验, P<0.05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

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88.3% (P<0.05) , 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2。

3 讨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内科常见多发病, 传统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以抗生素为主, 但在临床用药中耐药性不断增加, 导致预后效果不佳。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的影响备受关注。本研究治疗采用针对性强的护理流程干预, 使患者减少了敌对和情绪波动的发生, 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失调得以恢复, 有利于患者康复。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88.3% (P<0.05) , 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5.0%) 显著低于对照组 (13.3%) (P<0.05) 。

总之,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与日常护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 两组护理周期为14天。结果: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88.3% (P<0.05) , 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干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干预系统 篇4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不良情绪;术前系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73-01

通常情况下,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瘤等甲状腺疾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是一种应激源,患者在术前常会因为过度担心疾病和治疗效果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对临床治疗效果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做好术前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我院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106例按照抽签法分为A组(n=53)和B组(n=53),其中男70例,女36例,患者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48.6±3.4)岁;其中单纯性甲状腺肿40例,甲状腺瘤4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4例,甲状腺癌7例。对比2组实验对象的基本资料,差异并不明显(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A组予以常规术前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做好术前相关准备和术后基础护理。

B组予以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做好术前探访工作:在为患者手术之前,麻醉师和护理人员应进行术前探访,向患者耐心介绍手术室环境以及手术特点,尽可能帮助患者减少内心紧张、焦虑情绪,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增强患者对护理和麻醉人员的信任感,向其详细介绍手术操作程序以及具体的麻醉方法,以手术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与患者家属之间保持交流与沟通,使其可以在术前耐心指导患者配合手术,帮助患者以足够的信心面对治疗;②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因为疾病需要,甲状腺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因其对手术了解不多,难免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精神护理干预,努力提升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告知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术前,对甲状腺患者探访时间要予以限制,保持病房安静,尽可能减少其他方面的刺激,指导患者安心卧床休养。时刻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时使用礼貌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使患者了解临床相关治疗和效果,使其可以主动配合治疗工作,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情况。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鼓励患者积极表述自己的想法,得到患者信任,使其积极配合,帮助其在短时间内适应患者的角色,减少患者孤独寂寞之感;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告知医患之间的密切配合对疾病治疗和护理效果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

采用SAS、SDS负面心理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采用( )表示计量资料,并行x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组患者SAS、SDS程度明显低于A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SAS、SDS评分( )

组别nSASSDS 术前术中术前术中B组5340.82±7.8334.17±8.01*42.74±6.5035.83±8.90*A组5340.13±8.7044.32±8.1542.66±5.3345.18±7.41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一般的甲状腺疾病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而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刺激比较大的应激源,其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肾上腺和甲肾上腺等重要器官的分泌持续增加,使患者的血压处于持续升高的状态,患者心率较快。且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交感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对手术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情况影响较大[2]。

对甲状腺手术患者进行术前系统性护理干预,主要指在基础护理之上增加科学合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术前方式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入手,对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干预,尽可能帮助患者减少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可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前对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特别是其中最重要的术前方式和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减轻抑郁、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还能保持和谐的护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将其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心理消除,使其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情况面对手术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此外,对患者术前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医护人员充分了解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其他基础疾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统筹兼顾上述情况,对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3-4]。

本组研究之中,A组和B组患者分别接受术前一般护理措施和术前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B组患者SAS、SDS程度明显低于A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应用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使用和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冯继云.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影响[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4):483-484.

[2] 钟靖.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4):1848-1849.

干预系统 篇5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精神感染和陶冶情操的特殊功能, 它们是学校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常规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校运会、国旗下讲话、红歌大合唱等都能够营造出互动和谐的校园氛围, 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心理认知和正确的生活方式。活动中朋辈互助的心理氛围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推进心理问题的化解和消除, 进而达到隐性干预的目的。

学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系统的构建需要学校领导部门的重视, 需要全体师生的支持配合, 在学校心理危机显性干预系统与隐性干预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来保证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三红.构建高校班级层面的危机干预体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2) .

干预系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肝癌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45例。对照组男24例, 女21例, 年龄36~77岁, 平均 (58.5±22.5) 岁, 受教育程度分别为本科及以上9例, 大专5例, 高中及以上21例, 初中及以下10例。干预组男25例, 女20例, 年龄37~76岁, 平均 (59.5±22.5) 岁, 受教育程度分别为本科及以上9例, 大专5例, 高中及以上21例, 初中及以下1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 均经本人同意, 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同时排除合并精神障碍患者、合并全身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

1.3.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护理干预。 (1) 个性化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 通过与患者多次的沟通与交流, 摸清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点, 便于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对于性格开朗、心理状态较好、对自身患病情况已完全知晓的患者给予鼓励, 对治疗方法及预期效果进行介绍, 同时介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对于性格内向、心理较为脆弱、对自身患病情况已完全知晓的患者应先给予心理安抚, 对他们讲解一些抗癌明星的成功病例, 提高患者的抗癌信心。教会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 包括播放一些轻音乐、瑜伽式的冥想训练、深呼吸等放松方式来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 让自己随时保持一种乐观, 向上, 开朗的心境。对于对自身患病情况完全不知晓的患者, 采用委婉和谨慎的方法与其进行沟通。 (2) 加强对疼痛与不适的干预。肝癌患者由于癌组织增大, 压迫正常组织, 患者表现为慢性持续闷痛, 化疗患者还会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指导患者采取半卧位与患侧卧位, 以减轻腹壁, 在疼痛时疼痛时指导患者以胸式呼吸, 尽量深呼吸, 减轻腹部压力, 减轻疼痛, 如疼痛还不能缓解, 可遵医嘱给予止痛镇静药物。 (3) 饮食干预。指导患者进食低脂、清淡、高蛋白、易消化无刺激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减轻腹胀。

1.4 观察指标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 (WHOQOL-100) 评价其生活质量, 量表共6个领域, 每个领域4个方面, 共100个问题。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功能状态越高, 生存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在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环境领域、独立性领域和精神支柱领域5个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肝癌是一种发病率高与死亡率高的重要器官恶性肿瘤, 死亡率仅次于胃癌与食管癌, 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1,2,3], 肝癌患者确诊后根据情况一般可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结合化疗、介入治疗等,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的药物不断问世, 经上述方法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4,5,6]。但由于肝癌在目前尚无法根治, 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晚期肝癌患者不会伴疼痛及各种并发症,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身体的不适与心理安抚是对稳定患者的病情, 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是极其重要的[7,8,9,10]。

生活质量的概念非常抽象, 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高低无法用固定的仪器及仪表来测量, 旁人也无法判断, 只能由自己来评定的[11,12,13,14]。WHOQOL-100生存质量表是全球通用的、科学的评价生存质量的标准, 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本研究用此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者在心理领域等五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提示系统护理干预从心理、疼痛不适及饮食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 可减轻患者的身心压力, 降低疼痛, 提高对生活与治疗的信心, 提高舒适度, 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护理干预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的抗癌信心, 并传授科学的方法, 教会他们克服不良情绪, 同时加强对疼痛与不适的干预, 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的疼痛和不适,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增进抵抗力与免疫力, 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系统护理干预对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肝癌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干预组进行系统护理干预, 采用WHOQOL-100量表对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量表共6个领域, 干预组患者在心理、生理、独立性等五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系统护理干预从心理、疼痛不适及饮食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 可减轻患者的身心压力, 降低疼痛, 提高对生活与治疗的信心, 提高舒适度, 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干预系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 我院共收治80例骨折卧床患者, 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为40例。对照组中, 男性45例, 女性35例, 年龄为18~87岁, 平均年龄为 (45.3±5.2) 岁, 其中, 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胫腓骨骨折、颈椎骨折和骨盆骨折患者分别为5、12、3、7、7、6例;观察组中, 男性43例, 女性37例, 年龄为21~85岁, 平均年龄为 (45.5±5.5) 岁, 其中, 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胫腓骨骨折、颈椎骨折和骨盆骨折患者分别为6、11、5、5、8、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以可实施组间对比研究。

1.2 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用药指导以及常规健康宣教等,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应用系统护理, 主要内容包括:

1.2.1心理护理:要及时地为患者讲解骨折会导致便秘等并发症, 为其介绍便秘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 并告知其有效的应对策略, 告知其便秘属于常见的并发症, 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对策便能使其得到缓解,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教会其床上排便方法, 并要告知其无需可以制止便意。

1.2.2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注意对患者家属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 嘱咐其为患者提供健康的饮食, 要多食高纤维素食物, 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肠蠕动;嘱咐患者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要多饮水, 以有效地软化大便;告知家属要耐心地协助患者进行排便, 避免出现厌烦等负面情绪;患者大便后, 家属要及时地协助患者对其会阴部进行清洗, 要及时地更换床单。

1.2.3 局部按摩护理:教会家属腹部按摩的方法, 也即取患者的仰卧位, 使其充分放松腹部, 同时两腿需要保持适宜的屈曲度, 家属的双手需要重叠放置于患者的右下腹部, 然后借助于掌根以及大鱼际肌的着力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反复推展以及按摩, 每次的按摩时间需保持为30 min左右, 以促进患者排便。

1.2.4 排便护理:患者排便时, 要注意拉上屏风, 并要注意使其他人员回避, 以保护患者的隐私;要将窗户打开, 以使异味得到有效扩散, 如有必要, 可使用芳香剂进行除臭处理;告知患者最好在晨起后或者早餐后进行排便, 其原因在于, 这两个时间段内, 人体结肠的往往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 有助于促进患者排便。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便秘的发生率和满意度。使用满意度量表[2]评估患者的满意度。

1.4 便秘的诊断标准:患者的排便时间明显延长, 且两次排便的时间间隔明显超过72 h;患者的便质相对比较干硬, 多呈团块或者羊屎状, 而部分患者的大便不存在干结现象, 但是仍存在排便困难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 19.0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便秘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伴随着临床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系统化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系统化护理属于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理念, 对于骨折卧床患者而言, 系统化护理指的是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 针对患者容易出现的便秘等并发症, 为其提供包括心理护理、按摩护理、排便护理等在内的全面护理, 以有效地降低便秘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3]。

本研究中, 观察组便秘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 在骨折卧床患者中应用系统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便秘的发生率, 可显著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在骨折卧床患者中应用系统护理对其便秘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骨折卧床患者, 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为4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应用系统护理。结果 两组便秘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骨折卧床患者中应用系统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便秘的发生率, 可显著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骨折,系统护理,便秘,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兰丽娟, 邹腾军, 胡国富, 等.探讨系统护理对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干预方法及护理效果[J].医学信息, 2014, 36 (34) :203.

[2]孙丽丽.系统化整体护理对老年骨折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16 (3) :480-48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干预效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8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0岁,平均40.6±1.3岁,病程5个月~20年,平均35.9±10.2个月;对照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17~57岁,平均37.9±1.0岁,病程4个月~25年,平均36.3±10.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系统红斑狼疮诊断标准[2],符合以下4项或多于4项显示为阳性即可确诊为红斑狼疮:关节炎不合并畸形;面部蝶形红斑;盘状红斑狼疮;日光过敏;口鼻腔溃疡;抗核抗体阳性;抗LE细胞、抗Sm抗体、抗DNA抗体,梅毒生物学试验假阳性;癫痫或精神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保证患者足够休息,低脂、低盐饮食,控制蛋白摄入量,严重水肿或少尿者要适量补充水分,维持酸碱平衡;统计24h出入水量。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3.1 心理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长,容易反复,因疾病自身原因或雌激素水平异常作用会导致患者出现容貌体型变化,影响患者的生育功能,甚至导致患者丧失生育功能,因此患者多会表现出低沉情绪,有较大的思想负担甚至放弃治疗。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并耐心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告知患者治疗的意义,和谐护患关系,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

1.3.2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的原因、症状表现及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尤其是狼疮危象、狼疮性肾炎等器官的器质性变化,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并告知患者具体的用药方法及用药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必要告知患者家属如何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若病情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1.3.3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观察患者溃疡、皮损发生的部位及范围,查看是否合并关节痛、咳嗽等症状。长期患病会累及患者肾脏,因此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详细统计24h出入量,观察是否有水肿发生;累及胃肠道者,应注意观察是否有便血、呕吐、恶心、食欲变化等;累及心肺者,应注意监测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心律等变化情况;累及神经系统,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面色、意识状态等。

1.3.4 身体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急性发作期间,不仅要保证卧床休息,还应穿上吸水性较好的棉质长袖衣服,以减少机体消耗,还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必要防护紫外线照射,尤其是面颊部有盘状红斑或蝴蝶形红斑患者,若接受日光照射会导致身体损伤加重,因此必须穿着遮阳衣服,防晒品必须选择刺激性较小的霜剂;在患病期间禁止拉直发、染发,以减少磺胺类化学品的刺激,预防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中需采用激素药物,因激素会刺激分解蛋白质,促进磷、钙排泄,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因此患者需要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糖饮食,切忌刺激。肾功能损伤者多合并蛋白质排泄,因此需要补充充足的蛋白质,有条件者可长期饮牛奶,初乳最佳(因含有大量抗体,可显著增强人体免疫机制),且具有增强光敏感作用的食物也应禁止摄入。1.3.5心血管护理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心脏,最常见为心包炎,且患者多合并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需保证足够休息;合并呼吸困难者,必要时可给氧治疗;心律失常者应进行心电监护;服用抗心力衰竭药物后要注意观察心率变化,若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发生,应及时告知医生。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3]、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自尊量表(SES)评分[5],均为得分越高表示情况越差;并观察两组护理差错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2.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心理状况

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SE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护理差错

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3.3%,对照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13.2%;两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3 满意度

观察组30例患者中,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30例,满意率为100.0%;对照组38例患者中,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34例,满意率为89.5%。两组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目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多认为该病是由多因素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患者体内有大量自身抗体,可通过免疫复合物等途径伤及各个组织、脏器、系统。治疗时常规采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因受当前临床医学技术水平,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故需终生用药治疗,且要处理及预防不良反应。不过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可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后,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SE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且实施护理后,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好转,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差错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SES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好转,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效果显著。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健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82-83.

[2]石连杰,李春,朱佳鑫,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最新分类标准诞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16(10):713-714.

[3]张亚丽,李新颖,刘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9):1137-1138.

[4]俞超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的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9(18):31-32.

[5]徐燕娟.美罗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20-21.

干预系统 篇9

【关键词】护理干预;糖尿病足;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40-02

糖尿病(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1]。糖尿病足(DF)是DM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临床以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肢端发凉、疼痛、溃疡及坏疽为特征。治疗难度较大,若处理不当,易导致截肢致残。预防是治疗的关键,做好DF的预防及护理干预,可显著地减少DF的发生及截肢的比例。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5例DF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至2012年4月,我院住院治疗符合WHO诊断标准[2]的老年DF患者共75例,平均年龄64.3岁(50岁~86岁),平均DM病史为8.6a(3个月~28a),按DF Wagner分级法:其中Ⅰ级表面溃疡感染者35例,Ⅱ级较深的溃疡合并软组织炎24例,Ⅲ级深部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7例,Ⅳ级局限性坏疽3例,Ⅴ级全足坏疽1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采用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7.0mmol/ L,餐后2h 10.1mmol/L;同时控制感染,纠正代谢紊乱,缺血性溃疡的处理,神经性溃疡的处理,改善循环及神经功能,增强体质等综合治疗。控制血糖和感染是病人使用糖尿病足的关键。

2 结果

经综合治疗75例患者中,痊愈60例(占80.00%),好转12例(16.00%),空腹血糖4.5mmol/L~6.4mmol/L,糖化血红蛋白4.3%~6.0%;行截肢手术2例(占2.67%),因严重感染死亡1例(占1.33%)。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DF患者由于病程长,加之要面对截肢的危险和经济压力,使患者具有紧张、恐惧、绝望等负性心理。因此,做好心理疏导很重要,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其身心所需,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关心、安慰病人,疼痛严重时应用镇痛剂,给病人播放一些轻松音乐,使其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2 有效控制血糖 DF的发生、发展均与血糖密切有关。持续过高的血糖导致患者的血管、周围神经受损,是导致DM急、慢性并发症及DF的主要根源。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病人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自我管理等。结果75例患者有96%经4d~6d空腹血糖控制在4.5mmol/L~6.4mmol/L,糖化血红蛋白4.3%~6.0%,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后足部感染潰疡也明显见好转。

3.3 预防感染 由于血糖控制不良,为细菌提供了培养基,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全身加局部用药,效果更好。足部一旦受伤,应尽快就诊检查,注意检查伤口有无感染,有坏死组织时应进行清创以减少感染机会,并取溃疡底部组织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应选用抗生素治疗。

3.4 溃疡面护理 根据伤口面积大小、深度、渗出多少以及是否合并感染决定换药的次数和局部用药对骨质破坏较重的,及时手术清除死骨、死腔,以不损伤正常组织或不出血为宜,更不能因清创而暴露侵犯肌腱;合理应用敏感抗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织营养,促进创面愈合。出现感染的创面应每天换药,可根据浓汁培养情况,局部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双黄连、呋喃旦啶等。创面感染严重,有腐肉、浓汁时,应切开引流或彻底清创,创面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液冲洗,局部用红外线灯照射,距离30~50cm,每日2次,每次15min,主要是促进血液循环和肉芽生长。如感染仍无法控制,则应及时截肢。

3.5健康教育 教育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性。对易发人群帮助拟定针对性的保健措施。让病人了解DF是怎样引起的及其危害程度。采用讲解、发放小册子、看录像,利用典型实例教育病人,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增强足部的防护意识家庭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程度、治疗的顺从性,从而降低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残、致死率。患者家属的教育在糖尿病的管理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75例均为男性,其平日的生活起居、饮食皆由老伴照顾。在护理中,我们发现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能良好地接受医护人员的指导、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认真监测血糖、使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疾病恢复的快,而其中1例患者的家属配合不好,使得患者长期饮食不规律,血糖控制一直不稳定,导致糖尿病足长期无法痊愈,最后因肢体坏疽、败血症而死亡。所以,在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从心理、技术到家庭、社会全方位护理,对患者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3.6 饮食指导 让患者参与治疗,指导患者根据个人的膳食要求自己制订相应的方案,严格控制糖尿病饮食的总热量,多进食含钙较高的食物,同时注意补充与骨代谢相关的其他营养素,如维生素D、蛋白质以及必要的微量元素氟、锰、銅、锌等。我院在饮食营养方面采用疏糖粉加入到主食中或各种糖类中,疏糖粉是纯植物提取剂,临床食用后证实即可以促进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也可以降低食物的生糖指数,改善进食后的餐后高血糖。

4 讨论

DM足溃疡作为DM的严重后果,是DM患者的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为DM患者的49%,被截肢的占非外伤性下肢患者的50%,美国每年因此而截肢者逾5万人,严重影响DM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目前对于因糖尿病所致的末梢神经和血管病变尚不能彻底预防。但控制血糖、加强护足和避免危险因素的伤害是有效预防足溃疡的关键。本文75例DM患者护理效果显示:通过综合治疗和系统化护理干预,痊愈60例(占80.00%),好转12例(占16.00%)。说明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充分认识DM发生大的因素,重视足部护理,可减少DM的发生,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糖尿病足的发生是内因(局部缺血,神经病变)和外因(创伤、感染)反复作用的结果。几乎所有糖尿病足均有局部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其中最主要的改变是缺血。糖尿病患者全身及局部防御机能减退,极易发生感染。烫伤、擦伤、挤压伤甚至足本身的重力作用都可能引起局部皮肤损伤,造成感染,而感染一旦发生,常经久不愈,当感染难以控制时,不得不采取截肢手术。因此,感染的预防和处理是决定预后的关键,也是护理上的难点。

参考文献:

[1] Quinn L.Type 2 diabetes:Epidemiology,pathophsioiogy,and diagnosis[J].Th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1,36(2):175190.

干预系统 篇10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障碍,护理干预

脑梗死多发生在中老年人, 病死率高, 且有很高的致残率, 而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相当普遍。早期护理干预不但可以降低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而且还能恢复病人的自我进食能力, 从而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8年12月收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经CT或MRI被确诊为脑梗死的病人259例, 对意识清楚病人进行洼田饮水试验, 其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89例, 将89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4例, 男30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67.60岁。对照组45例, 男32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66.52岁。

1.2 方法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 评定吞咽障碍程度[1], 取半卧位, 将30 ℃~37 ℃温水以常速喝完。评分标准:1分即病人能1次并在5 s内饮完, 无呛咳、停顿;2分即病人能1次饮完, 但超过5 s, 或分2次饮完, 但无呛咳、停顿;3分即病人能1次饮完, 但有呛咳;4分即病人分2次饮完, 有呛咳;5分即病人有呛咳, 不能全部饮完。结果判断:1分正常, 2分可疑, 3分及以上异常 (吞咽障碍)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

2 系统性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

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吞咽功能训练的前提是在病人全力配合下进行的。因脑梗死病人多数会出现焦虑、抑郁和悲观情绪,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并对病人的小小进步加以肯定, 从而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尽可能地争取病人的配合。

2.2 加强基础护理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必要时每日进行口腔护理, 如有口腔溃疡应及时治疗, 以免病人因溃疡疼痛而拒绝进行吞咽练习。

2.3 环境和时间

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就餐环境, 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鼓励病人尽可能自己进食。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即可进行。

2.4 基础训练

实验组44例病人全部接受基础训练。基础训练从预防失用性功能低下, 改善吞咽相关器官的功能及协调入手, 为经口腔摄取营养做必要的功能性准备。以下各项措施每天重复3次。

2.4.1 唇舌肌运动功能训练

让病人面对镜子独立紧闭口唇练习, 当病人可以主动闭拢口唇后, 练习口唇突出、旁拉、嘴角上翘、抗阻鼓腮等;然后病人再行两侧交替鼓腮, 舌尽量向外伸出、缩回, 向上向下卷起, 左右移动5次后休息, 指导病人试着用舌推顶及按摩颊部, 练习5次后休息逐渐增加次数。以上各项共进行15 min左右。

2.4.2 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训练

将冰冻棉棒蘸少许水, 轻轻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颈前部, 然后嘱病人做吞咽动作。因为前口腔咽部存在着机械和温度感觉受体, 最具有促进吞咽作用[2]。冷刺激可提高咽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 使吞咽功能得到强化。

2.4.3 口腔肌群的运动训练

指导病人做开闭颌关节5次~10次, 然后做空咀嚼和空吞咽。休息2 min后, 在进行笑和吹气动作训练, 每一训练, 要指导病人保持唇的位置几秒钟, 然后复原, 反复做10次。加强鼓腮、嗑牙训练对加强吞咽肌群的力量, 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3]。

2.5 摄食训练

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和体位训练为主, 对中、重度吞咽障碍病人, 经过基础训练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病人摄食的体位、食物的形态、食物在口中的位置等应根据病人的吞咽功能情况来选择。

2.5.1 摄食体位

对能坐立者, 协助病人取半坐卧位, 头部抬高45°, 或取坐位, 上身前倾, 头部稍前屈45°左右, 并稍向健侧倾斜, 这种体位可缩小气道开发, 扩大健侧咽部而易于吞咽, 使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不能坐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位, 头部前屈, 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 护理者位于健侧喂食, 这种体位可以减少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抬高床头30°~40°, 保持30 min, 防止食物反流。

2.5.2 食物形态的选择

根据病人吞咽障碍的程度, 以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食物形态, 指导病人先从糜烂食物或糊状食物开始。控制一口量为平时的1/2, 减慢进食速度, 每一口必须充分咀嚼, 待口腔内的食物咽下后再吃下一口, 确保口腔内无残留食物。每餐用完后用温水漱口3次或4次。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后, 改为碎状食物, 如粥, 最后改为进食普通食物和液状食物。此外, 还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热量和温度。

2.5.3 食物在口中的位置

进食时应把食物放在口腔最能感觉食物的位置, 一般把食物放在健侧色舌后部或健侧颊部, 有利于食物的吞咽。

2.6 取得家属的配合

教会家属喂饭的技巧及康复训练的方法, 强调与医护配合的重要性, 为病人出院后家庭照料做准备。

3 结果 (见表1)

4 讨论

正常的吞咽运动过程可分为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 吞咽障碍可分为口腔期吞咽障碍、咽喉期吞咽障碍和食管期吞咽障碍。脑梗死引起的吞咽障碍多为混合性, 主要表现为舌肌运动不协调, 难在口腔内控制食物团, 吞咽反射的诱发困难, 喉部关闭和控制不良, 因此脑梗死吞咽障碍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所以对脑梗死吞咽障碍的病人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尤为重要。2008年1月对脑梗死吞咽障碍的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基础训练、摄食训练等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实验组经护理干预后吞咽障碍得分较前明显改善, 均不同程度恢复经口吞咽进食。在住院期间除了要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外, 更需注重教育、帮助, 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有关饮食护理的知识与技能, 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自我护理,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如训, 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51.

[2]陈婵, 覃楚群, 庞图娟.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76例[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0) :13.

上一篇:疏水缔合下一篇:价值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