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干预(精选8篇)
集束干预 篇1
手术患者由于体腔暴露,大量液体和麻醉药物的输注,导致术中低体温发生,其核心体温<36℃。低体温的发生率可高达50%~70%[1]。低体温不仅能减慢麻醉药物代谢,延迟患者麻醉复苏时间,同时也会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率,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寒颤、躁动、凝血时间延长[2]。因此,我们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8例,其中宫颈癌患者84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44例,预期手术时间为3 h。术前评估心、肺、肾功能正常。无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进入手术间后巡回护士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选取64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64例手术患者作为保温组,平均年龄(37.2±5.0)岁;其中腹腔镜下全子宫和卵巢输卵管切除手术48例,卵巢癌根治术20例,子宫次广泛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60例;皮肤及一般状况良好。两组患者年龄、手术难度、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术中采用飞利浦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体温,将温度探头置于患者鼻咽部,监测机体核心温度。体温低于36℃者,即可判定为出现低体温。患者进入到手术间,麻醉开始后测量鼻咽部核心温度。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后1 h,手术开始后2 h,手术开始后3 h,手术结束拔管后进行记录。保温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术中体温集束化护理专科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由高年资护师参与病历的选择和分组工作,管理手术患者体温、协助完成专科培训等工作。体温监测管理员负责低体温相关知识的培训,督导正确测量体温的插管方法。手术后回访患者,询问手术患者的舒适度。每月对手术患者发生的术中低体温进行分析和总结。
1.2.2 制定集束化护理措施
针对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查阅国内外文献关于术中低体温的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对所查文献进行评价研究,对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实用性做出最佳循证,并将获得的证据与以往工作经验相结合,制定方案。
1.2.3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总结操作经验,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如何监测鼻咽部核心体温、观察体温方法、使用恒温箱方法、正确使用保暖护具、科学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对手术室温度和湿度的监测和调整,正确使用充气式保温毯。
1.2.4术中保温措施①升温毯的应用。手术开始前将3 MBair Hugger动力充气型775型升温仪温度调至41℃,使用一次性盖毯盖于患者双下肢,提高患者的体表温度,减少热量由人体内部向体表及外周环境的传递,能有效地防止体温的过度降低和术后寒颤的发生;②调节室温。患者进入手术间前1 h将室温调至25~27℃,手术开始后将室温恒定在22~24℃,保持湿度50%,直至手术结束。这样既可减少患者因外界温度低致散热增加使机体热量丢失,同时也给手术者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③使用湿热人工鼻。将大量的水分和热量保留在呼吸系统中,保持呼吸道恒定的温度和湿度;④对静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使用输血输液加温泵加温至37℃时输入;⑤术中注意保暖棉被的覆盖,铺巾全部覆盖患者身体,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如加盖保暖肩垫,保暖约束带,保暖足跟垫,手臂保暖巾;⑥使用热盐水纱布擦拭、覆盖肠管,使用温热生理盐水湿润腹腔脏器,使用37℃恒温箱内恒温灭菌注射用水洗腹腔,阻止暴露脏器的散热,可以有效防止体温下降[3];⑦术中等待病理标本结果时,用温盐水纱布覆盖切口;⑧手术结束时盖恒温箱内加热的盖被,保持床单元的温度;⑨降低患者手术体位暴露时间,护士学习手术体位摆放标准及技巧,并培训手术体位摆放方法。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及巡回护士共同配合完成手术体位的安全摆放。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基础体温、气管插管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开始后1 h、手术开始后2 h、手术结束时体温。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寒颤以及患者满意度;②寒颤。围手术期患者主诉有寒冷或出现肢体颤抖认为出现寒颤;③患者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包括20个项目,项目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计分5、3、1分,得分85分以上为满意度高。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术前基础体温比较,对照组与保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体温比较,对照组体温下降明显,低体温发生率明显增高。寒颤发生率高,拔管时间延长,患者的出血量明显增加。
2.1 两组患者体温情况比较,见表1。
进入手术室时、切皮时测量体温,两组患者鼻咽部核心体温温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开始后1 h、手术开始后2 h和手术结束时,保温组患者鼻咽部温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麻醉恢复期情况比较,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见表3。
3 讨论
对手术患者实施保温干预措施,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低体温发生率仅有7.8%。患者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明显缩短,并能降低低体温引起的寒战、躁动发生率。保温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也显著降低。保温干预措施可改善血液黏稠度和凝血因子活性,从而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4]。
手术开始前,增加覆盖,减少身体暴露部分,能有效减少由于空气对流引起的热量散失。将两条自制分体式小棉被分别覆盖于患者身体的上下部分,减少暴露面积。手术中,输注的液体及冲洗液加温至37℃,接近人体正常体温,有效避免低温液体的“冷稀释”作用[5]。使用充气式保温毯能持续维持所设定的温度,有利于机体保持恒定体温,复温效率快。手术结束后,覆盖恒温箱内加热的温热棉被,能减少寒战的发生率,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6],使患者安全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术前、术中及术后均采取保温措施对手术患者非常必要,术中低体温预防重于治疗。在手术中积极采取保温措施,持续动态监测体温,可以早发现并且及早采取措施,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手术患者低体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8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保温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手术中采用常规护理,保温组采取集束化保温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体温变化。结果 保温组在术毕时的体温高于对照组,术中低体温、寒颤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温组术后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保温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能提高手术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寒颤
参考文献
[1]MS,Shakir AJ,Khatri K,et al.The role of perioperative warming in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J].Sao Paulo Med J,2009,127(4):231-237.
[2]覃素兰,彭成君.保温干预在腹部手术患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4):9-11.
[3]黄淑梅.妇科腹腔镜术中低体温的预防[J].广西医药杂志,2014,2(11)272.
[4]梁辉珍.全身麻醉术后低温病人保温措施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1,9:216-217.
[5]单桂艳.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12:8.
[6]赵柏松,孟凌新.人性化护理在麻醉恢复室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3B):745-746.
销毁集束炸弹 篇2
平民花园中的炸弹
2006年,黎巴嫩和以色列发生了战争,以色列向黎巴嫩投放了大量集束炸弹。从2006年年中开始,黎巴嫩南部的广大区域仍受到大量未爆炸集束炸弹子炸弹的威胁。它们持续对平民造成威胁。70岁的平民侯赛因就是被致残的一例,他被一枚从树上坠落的集束炸弹的子炸弹炸伤了头部。
在黎巴嫩和以色列的战争期间,侯赛因和他的妻子穆斯米娜逃往山里。这的确是明智的抉择,因为他们的房子在轰炸中着火了,小花园也遭到200枚集束子炸弹的袭击,这些弹药未能爆炸。当战争结束后,侯赛因和穆斯米娜返回家园察看损毁程度,并重建他们的房子,重新开始生活。在排雷人员清除掉建筑废墟和花园中的未爆炸弹药后,这对夫妇就开始建房子了。
2006年9月9日清早,侯赛因和他的妻子在房子前面喝咖啡。这时,他站起来对穆斯米娜说,该给柠檬树剪枝了。他走到树下,手刚握到要修剪的树枝,一枚集束小炸弹从树上坠落到他的头上,将他整个人都炸飞到了园子对面,落到妻子面前。他奇迹般地幸存下来,但是他的左侧身体瘫痪了,没法说话。
这是黎巴嫩南部受害者中的一个普通故事。尽管排雷的工作仍在进行,黎巴嫩南部约大片地区却散布着数不清的集束弹药。排雷人员未曾去过的地方,农民不能侍弄橄榄树,也不能到牧场放牧牛羊。联合国排雷行动协调中心估计,在黎巴嫩南部仍有100万枚未爆炸的集束弹药。
什么是集束炸弹
集束炸弹是把许多小型炸弹装在一起同时投放或连续投放的炸弹,又称子母炸弹。用于攻击集群坦克装甲战斗车辆、部队集结地等集群目标,或机场跑道等大面积目标,具有较强的毁伤能力。当这种炸弹降至预定的高度或到达设定的时间时会自动打开,射出数十甚至数百个小炸弹。小炸弹在碰击地面目标时爆炸。较先进的双用途集束炸弹,其小炸弹不仅有击穿125毫米装甲的破坏力,而且爆炸后形成的碎片可以在足球场大小的范围内产生巨大的杀伤力。此外,有的集束炸弹还具有燃烧功能。
对炸弹进行集束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捆扎式的,把多颗小炸弹按一定排列捆在一起,挂在机翼或机身下。另一种是弹箱式的,即把许多小炸弹装在一个弹箱内。弹箱又分一次性弹箱和可重复使用的弹箱两种。一次性弹箱从飞机上投下后,降至一定高度,在空爆装药作用下解体,抛撤出子炸弹;可重复使用的弹箱不从飞机上投下,而是将小炸弹从弹箱抛出,飞机返航后可于弹箱中重新装弹。还有一种是内装许多小炸弹的霰弹筒,这些小炸弹可以碎裂成有时多达数千个碎片。重1000磅的CBU-87/B型集束炸弹是美军有代表性的一种,它携带202个小炸弹,每个小炸弹可以碎裂成300个金属碎片。
构成集束炸弹的小炸弹又称子炸弹,根据作战任务的目标,有杀伤子炸弹、反装甲子炸弹、反跑道子炸弹、撒布式地雷等多种。一颗集束炸弹的子炸弹数,少的几颗,多的几百颗。集束炸弹的型号很多,许多国家的航空兵都有装备,如美国的“石眼2”、法国的“贝卢加”、英国的BL755型、德国的“MW1多用途武器”等。美、英、法等国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都曾使用集束炸弹,攻击大面积目标。
集束炸弹有什么危害
近年来,集束炸弹问题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禁止使用集束炸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集束炸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发展的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并迅速用于实战。美军曾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使用过,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也使用过。虽然集束炸弹在作战时威力很大,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储藏或投放时操作不当,或是炸弹着陆点的地面较松软,许多子炸弹有可能不会爆炸。
集束炸弹的子炸弹可以在空中碎裂成多达数千的碎片,对地面人员进行大面积杀伤,且无法区分武装分子和平民,因此有着“死亡地毯”的恶称。而部分遗留未爆炸的子炸弹也和地雷一样,在战争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内继续对平民构成威胁。
1991年海湾战争中,有数万个子炸弹没有爆炸。在战争结束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伊拉克和科威特时常发生因子炸弹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美国政府自己对“沙漠风暴”行动所做的评估报告也表明,包括集束炸弹在内的一些非制导炸弹常常会无法击中目标,并造成连带破坏。有大量的集束炸弹插到地下,有的深达半米,给清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1999年,北约军队在南联盟科索沃共投放了1392枚集束炸弹。北约认为,有8%~12%的炸弹没有爆炸,而且地面上还留有34744个没有爆炸的小型子炸弹。未爆炸的子炸弹给当地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禁用集束炸弹
早在19世纪,就有一些国家研制集束炸弹,并在一些战争中展示了超越常规武器的杀伤力。因此,1899年《海牙第三宣言》中明文禁止使用此种“极度残酷”的武器。鉴于集束炸弹的危害性,2000年9月,国际红十字会发出呼吁:禁止对人口稠密地区的军事目标使用集束炸弹及其他形式的子母弹;在投弹后立即向有关地区的平民发出警告;集束炸弹必须安装自毁装置,以减少平民伤亡。国际红十字会还建议,在未达成有关集束炸弹的使用和清除的国际协议之前,应暂停使用集束炸弹。2007年,奥地利、爱尔兰、墨西哥、新西兰、挪威、秘鲁6国发起了有关禁止使用集束炸弹的国际会议,并于当年2月在奥斯陆开始了缔约进程。此后的一年多里,有关会议相继在秘鲁、奥地利和新西兰召开,从而逐步形成了2008年5月会议草案的主要内容。
然而,就目前各国在这一问题上所持的不同立场来看,要签署一份真正全面禁止集束炸弹的条约绝非易事。集束炸弹成本较低,但战场上杀伤力很强,是许多国家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不愿轻易放弃这种武器的重要原因。根据目前的条约草案,签约国必须保证永不使用、发展、制造、储备和交易集束炸弹,并在6年内销毁其现有的集束炸弹储备。此外,签约国还要承诺补偿集束炸弹受害者,并帮助受集束炸弹影响的地区排除炸弹。会议希望各国能就条约草案达成一致,从而敲定条约的最终文本,以便于今年12月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正式签订这一条约。
一些军事分析专家说,草案获得通过,表明禁用集束炸弹谈判取得进展,但草案本身存在明显纰漏。美国和其他一些北约成员国在幕后向大会施加压力,将一条“例外规则”塞进条约草案文本。这条规则规定,条约签署国可以与美国等使用集束炸弹的国家继续军事合作,包括共同开展军事行动。这意味着,美国可能获准在条约签署国存放集束炸弹。同时,草案文本对集束炸弹的定义也为研发新一代集束炸弹打开方便之门。草案规定,如果集束炸弹符合一定条件,可以继续使用。这些条件包括:每个“母炸弹”包含的“子炸弹”不超过10个;子炸弹重量超过4公斤,子炸弹可自行确定单个攻击目标;子炸弹内装备有自毁系统。军事分析专家担心,一些国家可能利用这项规定做掩护,继续生产杀伤力大的集束炸弹。
集束干预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1日-12月1日收治新生儿11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 每组59例。研究组新生儿男29例, 女30例, 平均孕周 (38.12±1.30) 周, 出生时重量平均 (3.26±0.55) kg, 顺产45例, 剖宫产14例。对照组新生儿男32例, 女27例, 平均孕周 (38.43±1.28) 周, 出生时重量平均 (3.32±0.31) kg, 顺产43例, 剖宫产16例, 两组新生儿性别、孕周、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纳入和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足月分娩、体重达标、无先天免疫功能缺失;其家属或第一监护人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 (2) 排除标准:早产、难产、伴有明显的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发热、腹泻等急性传染病的患儿;患有内脏、皮肤、神经系统疾病者;资料不全者。
接种方法: (1) 对照组采用常规操作流程, 具体:评估新生儿状况, 确定接种对象, 健康教育, 查对疫苗, 溶解、稀释、抽吸卡介苗, 抽吸乙型肝炎疫苗, 查对新生儿腕带及疫苗, 接种部位消毒, 卡介苗注射, 乙型肝炎疫苗注射, 注射器、安瓿、剩余卡介苗处理, 相关情况记录并保存, 接种后定期访视, 3个月后进行接种效果监测[1]。 (2)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集束化干预措施, 方法:预防接种应用专用注射器, 乙肝疫苗的接种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 (0.5ml) , 卡介苗的接种用微量注射器 (0.1ml) ;将当天要接种的新生儿5例分为一组;将每天14∶00定为新生儿接种时间, 由2名固定的护士负责新生儿接种及登记宣教等相关事宜;将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和右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分别定为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接种部位。
观察指标及评价:接种后阳转率为接种12周后于受检者右前臂掌中下1/3交界处皮内注射PPD 0.1ml, 48~72小时内观察结果。如果试验阳性, 说明接种成功, 体内已产生了免疫力;如果试验阴性, 则说明接种未成功, 还需要重新接种。
统计学分析: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包统计分析, 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 (x±s) 表示,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结果
研究组的及时接种率、接种后阳转率等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较大差异,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对各种传染病菌缺乏有效的免疫力, 因此预防接种对新生儿极为重要[2]。集束化干预管理中的专用注射器接种、分组集体接种和定人定时定部位接种的措施, 对预防接种各方面工作的推行均有重要意义。
从接种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方面分析, 使用专用注射器接种不仅可以减少注射器内的死腔残留, 增加疫苗接种的成功率, 保证接种质量, 还可以让接种人员形成了注射器与接种疫苗两相对应的固有概念, 避免混淆接种, 保证了接种的安全。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新生儿的PPD阳转率的分析, 得出研究组的阳转率98.31%明显高于对照组83.05%, 说明集束化干预有助于提升接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保证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从接种的及时性方面分析, 集束化干预管理中由固定的护士进行宣教, 保证了健康宣教的质量, 增强了科普性而降低了形式化, 同时, 由固定的护士进行接种工作, 可以减少交班次数, 接种人员对当前批次的新生儿接种情况较为了解, 也能更好地与新生儿家长交流并反馈接种质量, 这都是常规的预防接种管理中所不具备的。本研究对两组新生儿的及时接种率进行分析, 得出研究组乙肝疫苗的接种率100%高于对照组86.44%, 研究组卡介苗接种率98.31%也高于对照组84.75%, 也表明集束化干预提高了接种效率和及时性。
从接种的满意程度方面分析, 集束化干预分组集体接种, 可避免遗漏, 提高疫苗的使用率;固定时间接种, 可以使新生儿家属更方便配合接种工作;而固定部位接种, 则有利于介绍新生儿的刺激和不适感, 同时便于接种后对局部反应的观察和处理[3]。在本研究中, 研究组满意度98.31%明显高于对照组83.05%, 也体现了集束化干预在预防接种满意程度方面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集束化干预有利于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集束化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预防接种的效果。方法:2013年6月1日-12月1日收治新生儿11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 每组59例, 研究组予集束化干预进行预防接种管理, 对照组予常规操作, 统计并分析两组新生儿的及时接种率、接种后阳转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及时接种率、接种后阳转率等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集束化干预保证了预防接种的安全, 提高了接种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预防接种,集束化干预
参考文献
[1] 王定清, 沈曲, 袁中草, 等.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优化新生儿预防接种流程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12, 26 (5) :1229.
[2] 马玉梅.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健康教育[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1, 26 (3) :93-94.
集束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63例, 诊断依据WHO制定的关于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 并结合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且均没有溶栓的禁忌证, 接受溶栓治疗。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 男19例, 女13例;年龄25~70岁, 平均 (49.23±10.17) 岁;静脉溶栓23例, 动脉溶栓9例。对照组31例, 男17例, 女14例;年龄2~69岁, 平均 (50.31±9.82) 岁;静脉溶栓22例, 动脉溶栓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以及心肌梗死部位等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急性心梗溶栓常规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 (1) 溶栓前配合医生做心电图、抽血、病情观察; (2) 遵医嘱应用溶栓药; (3) 溶栓后配合医生做心电图、心电监测、观察再灌注后的症状改善情况, 有无并发症的出现; (4) 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同时无相对固定的溶栓合作团队, 无明确的溶栓护理流程, 未进行医护一体责任服务。
1.2.2 观察组
采用集束化干预: (1) 院内成立固定的溶栓医护团队, 即根据科室排班方式, 本科固定医师、责任护士与化验室、导管室值班的医师相对应, 建立固定的合作团队。 (2) 更加细致的溶栓护理相关知识培训, 如集中培训心电图、溶栓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的预评估等知识。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护士长不定期的督导、考核。 (3) 明确溶栓围手术期的护理流程。第1步:科内医护接诊患者, 立即评估病情 (大汗、胸前区剧烈疼痛) , 禁忌剧烈搬动, 立即就地平卧休息, 给患者以精神安慰, 以稳定其情绪。第2步:遵医嘱治疗, 止痛剂、阿司匹林、硝酸甘油或消心痛等药物应用, 建立2条静脉通路。第3步:立即吸氧、心电图检查, 持续心电监护, 观察有无病理性Q波以及有无ST-T改变, 测量生命体征。第4步:准备相应的急救物品 (升压药、气管插管急救设备、电除颤) , 同时启动绿色通道系统, 与化验室、导管室人员进行联系和积极术前准备, 形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第一时间院内救护→静脉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治疗的绿色通道。第5步:动态评估病情及护理干预。胸闷、胸痛的缓解, 有无诱因 (便秘) 、并发症的出现。防诱因干预 (规范的饮食、排便、心理护理) 、积极治疗并发症。 (4) 应用医护一体责任制服务和查房, 增加对患者溶栓后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观察,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护理。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的有效抢救时间:心内科就诊时间至溶栓治疗完毕的时间;住院时间:入院至出院时间;统计冠状动脉再通率、并发症的发生率 (包括出血、心律失常、再次梗死、低血压等) 。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溶栓的效果,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溶栓的并发症效果, 见表2。
3 讨论
3.1 固定的医护团队, 明确的护理流程, 促进溶栓成功
AMI溶栓疗法系从静脉或冠状动脉内注入溶栓剂, 以溶解冠状动脉中的新鲜血栓, 使冠状动脉再通。无论何种方式的溶栓, 溶栓越早, 效果越好[3]。迅速配合溶栓、观察病情和准确护理是溶栓成功的关键。相对固定的溶栓团队, 彼此习惯知晓, 熟练相互之间溶栓步骤, 配合默契, 加之制定了明确的溶栓围手术期的护理流程, 给护士在危急重症患者面前指引护理方向, 忙而不乱, 大大缩短有效抢救时间、增加了冠状动脉再通的比率, 改善了溶栓效果,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本研究比较结果:实施集束化干预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短于未实施集束化干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未实施集束化干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2医护一体责任制服务和查房, 增进溶栓护理知识与技能实施医护一体责任制医疗服务是当前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模式, 可促进护士实施整体护理能力提高[4]。多篇文献报道医护联合查房[5,6]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护士从联合查房中获得AMI理论知识、临床经验, 促进溶栓护理技能;医生从护士的病情观察反馈的信息中确保AMI治疗手段的及时跟进。两者联合促进医护对患者的动态关注, 保证了溶栓的效果。
3.3 规范的动态病情观察, 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密切观察病情, 注重溶栓效果;防止诱因出现, 规范的饮食、排便、心理护理干预, 确保溶栓成功, 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并发症及早识别, 及时处理, 保证了AMI溶栓患者的安全。本研究两组在并发症方面的比较, 集束化护理干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未实施集束化管理,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重视合作的医护团队协作意识, 更明确的溶栓护理流程, 动态病情观察, 预防诱因出现, 积极治疗并发症等集束化护理干预, 促进了AMI溶栓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桂霞.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循证护理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12) :1790-1792.
[2]Matthews H, Tooley C, Nicholls C, et al.Care bundles reduce readmissions for COPD[J].Nurs Times, 2013, 109 (7) :18-20.
[3]徐敏.59例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4, 12 (10) :890-891.
[4]张华玲, 范植蓉, 丁永艳.医护一体责任制医疗服务对新生儿科护士临床护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14, 21 (5) :22-24.
[5]肖晓玲, 张东华, 高建智, 等.责任护士与主管医师联合查房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9) :935.
集束干预 篇5
关键词:集束化干预,切口感染,愈合等级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治疗或住院期间由于医院的环境而产生的获得性感染。主要包括真菌和细菌感染, 并且会因为个体抵抗力的降低而愈加严重。在我国每年有1700多万人次院内感染, 同时造成近10万人死亡。院内感染可以引起严重的肺炎、尿路或身体其他组织的感染。感染源可以在医院的表面环境中存活很久, 然后通过伤口、医用导管或医用呼吸机来侵入人体。尽管近年来, 手术技术的提高使得手术成功率大为提升, 但是围手术期SWI也时有发生[1,2], 患者发生SWI后, 将大大的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难度, 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此, 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取系统的、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SWI发生率, 提高手术的疗效以及术后恢复均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对2011年12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98例患者采取CLB护理策略,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3年10月收治接受手术患者196例, 男132例, 女64例, 年龄19~78岁, 平均 (42.3±19.3) 岁。手术原因:外伤108例, 阑尾炎45例, 肾结石36例, 腹股沟疝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98例。观察组中男68例, 女30例, 年龄23~78岁, 平均 (44.1±17.3) 岁, 外伤56例, 阑尾炎23例, 肾结石16例, 腹股沟疝3例。对照组中男64例, 女34例, 年龄19~76岁, 平均 (41.9±18.8) 岁, 外伤52例, 阑尾炎22例, 肾结石20例, 腹股沟疝4例。两组之间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围手术期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术后严密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并提醒患者手术后躯体移动要谨慎等, 如出现异常情况, 立即联系主治医师, 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2)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采取CLB干预策略对患者进行护理。主要措施如下:a.术前SWI知识培训和教育:术前准备详细的SWI相关知识地培训方案,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 内容主要包括CLB的易感因素、CLB有效的预防措施[3]、CLB给患者预后带来的危害等, 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和一定程度地掌握CLB的相关知识并能在后期配合医护人员, 在护理较薄弱的时期主动进行感染控制。b.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术器械、敷料使用前均需要经过严格的高温高压灭菌, 做好灭菌物品与待灭菌物品的区分和管理[4]。手术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 手术器械、敷料等接触可能引起污染的物品后要立即更换。c.加强饮食护理, 提高患者免疫力:手术患者蛋白质摄入的质和量十分重要, 尽快提升血清白蛋白水平是提升机体免疫力的关键所在。老年患者尤其要注意营养支持。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 保障蔬菜和水果供应[5,6]。保证患者大便通畅, 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d.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医院要加强对医护人员正确洗手方式的培训, 可以在洗手池显眼处张贴正确洗手步骤, 以及勤洗手的小贴士, 提醒工作人员勤洗手和正确洗手。对于新进的员工, 入职培训时要着重强调手部卫生的重要性, 以及向其介绍由于手部不卫生引起的交叉污染造成巨大损失的案例, 使新进员工从入职之初就从心理上形成手部卫生的意识。e.密切关注切口情况, 合理使用抗生素:术后要严密观察手术切口的变化, 保持引流管畅通, 若出现SWI症状, 要及时通知主治医师,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合理使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预防性地使用抗菌药物。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统计两组切口愈合情况 (愈合等级为丙级视为感染) 及护理满意度。 (1) 甲级:愈合情况佳, 无不良反应; (2) 乙级:愈合欠佳, 存在一定程度血肿、积液或皮肤坏死等, 但未形成化脓; (3) 丙级:切口出现化脓, 需要切口引流。感染率=丙级愈合例数/总例数。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选项, 满意率= (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 /总例数。
统计学处理: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观察组伤口愈合评级甲、乙、丙级分别为56例、40例和2例, 则SWI发生率2.0%;而对照组伤口愈合评级甲、乙、丙级分别为46例、42例和10例, 则SWI发生率10.2%。两组相比, CLB组SWI发生率明显更低,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结果, 观察组满意率93.9%;对照组满意率77.6%。观察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 CLB策略在预防手术患者发生SWI上, 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见表2。
讨论
SWI是手术和麻醉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SWI的发生可能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5~20天, 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CLB是指集合一系列临床上已被证实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来达到处理某种难以解决的临床疾患地护理方式[7]。其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地优化目前已有的医疗条件, 来改善病患的结局[8]。近年来, 关于CLB在各种复杂疾病中的应用较多, 如在中心静脉置管、ICU室、机械通气和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 均取得了较理想的实际效果[9,10]。
CLB干预将此前已被证实有效的多种护理措施捆绑实施, 其护理效果往往要大于单一护理措施的效果。本次研究通过对98例手术患者采取CLB进行护理, 这些护理措施均是经过护理组反复讨论后形成针对控制SWI的最终方案。从患者及家属角度、医护人员角度、医用器械的角度等方面均进行改进, 严格控制SWI的发生。结果, 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 CLB护理的患者手术伤口愈合情况更好, SWI发生率明显更低, 且患者对CLB持认可和欢迎的态度。显然, CLB的实施改善了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 并对患者手术的预后促进作用显著。
注:两组相比, *P<0.05。
注:两组相比, *P<0.05。
综上所述, CLB策略在预防手术患者发生SWI上效果显著, 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且获得了患者的认可,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同时注意在临床推广过程中, 要结合已经成功的经验, 通过医生、护士等医疗人员通力合作, 深化CLB干预的内涵, 挖掘其价值, 争取能更多地为临床疑难病症的解决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Wick EC, Hobson DB, Bennett JL, et al.Implementation of a surgical comprehensive unit-based safety program to reduc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2012, 215 (2) :193-200.
[2] Storm-Versloot MN, Vos CG, Ubbink DT, et al.Topical silver for preventing wound infectio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17 (3) :6478.
[3] 任品芬, 张丽英.集束化干预在预防腹部手术后导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9) :867-868.
[4] 王丽, 罗秀琼, 李雪梅, 等.集束干预策略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5) :191-192.
[5] Sebastian PM, Persing TF, Yablonski B, et al.Lowering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Rates:When the Bundle Is Not Enough[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2013, 41 (6) :125-126.
[6] 艾琳, 尹义平, 付荣萍, 等.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病人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9) :64-65.
[7] Furuya EY, Dick A, Perencevich EN, et al.Central line bundle implementation in US intensive care units and impact on bloodstream infections[J].PLoS One, 2011, 6 (1) :e15452.
[8] 黄雪琴, 黄海星, 吴玩芸, 等.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1) :28-29.
[9] Webster J, Alghamdi AA.Use of plastic adhesive drapes during surgery for prevent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1 (4) :6353.
集束干预 篇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微创、成功率高、置管时间长及病人耐受性好的静脉通道建立技术, 能够为病人提供中长期化疗用药或输液通道, 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范围较广[1]。虽然PICC能够为病人提供良好的静脉通路, 但同时也增加相应的导管并发症, 例如导管移位、堵塞、脱出或血栓形成等。其中, 静脉血栓 (VT) 形成是PICC穿刺置管中最为常见且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及护理难度, 甚至可能诱发肺栓塞, 影响病人的康复[2]。集束化护理是一种综合性护理手段, 能够解决当前护理问题或减少潜在护理问题的发生, 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我院对留置PICC的病人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住院并留置PICC的120例病人, 均符合PICC指证, 均需要大量输入刺激性液体或化疗;PICC术前1周内无发热症状或急性感染病史;均无既往VT形成史;穿刺局部皮肤无损伤、感染等。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预置管部位静脉硬化以及既往VT形成史者。病人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且签署了医疗知情同意书, 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及批准。病人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 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病人为对照组, 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病人为观察组。
观察组男3 9例, 女2 1例, 年龄4 0岁~6 5岁 (5 2.3 1岁±5.69岁) ;对照组男42例, 女18例, 年龄42岁~65岁 (53.19岁±5.87岁)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原发病类型及穿刺部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按照PICC置管管理方法进行护理, 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护理评估、饮食指导、生活护理、PICC固定与监护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 具体方法及内容如下。1.2.1.1组建集束化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及若干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理骨干组成集束化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均经集束化护理知识、VT防护知识及PICC置管技术培训。参照PICC置管操作指南、VT临床预防护理规程及相关临床研究资料等, 结合科室具体情况, 由小组共同讨论并制订集束化护理计划。
1.2.1. 2 置管前护理
留置PICC前详细询问病人的年龄、性别、病史 (脑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VT等) , 分析病人的临床检查结果, 以评估PICC后VT形成风险。向病人介绍PICC重要性与有效性, 强调相关注意事项及VT的危害性。告知病人置管后可适当活动穿刺侧肢体, 如握拳等, 但应避免大幅度甩动手臂或提拉重物等, 以提高病人预防VT的意识, 主动配合临床护理。
1.2.1. 3 置管中护理
选择适宜材料的PICC导管进行置管, 本组均应用三向瓣膜PICC导管 (BD公司美国) , 导管型号根据预穿刺部位静脉状况选择。穿刺静脉选择较为粗直的静脉, 首选贵要静脉, 其次为肘正中静脉, 如上述静脉均不满足穿刺条件则可选择头静脉进行穿刺。在肘正中静脉穿刺时应在上臂中绑扎止血带, 以确保静脉充盈。穿刺前根据穿刺路径测导管置入长度, 并对预穿刺点局部为中心向外10cm消毒, 按照由中心向外扩散消毒, 确保消毒充分。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静脉穿刺, 尽量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 穿刺回血后以3M公司生产的固定敷贴妥善固定导管。协助病人旋转头部至穿刺侧, 尽量靠近锁骨处, 根据预先测量的长度置入导管。置管成功后应用BD公司生产的肝素帽进行封管处理, 并以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24h。
1.2.1. 4 置管后护理
(1) 导管护理:妥善固定导管, 预防导管松动、移位或滑脱, 强调PICC留置时间的重要性, 嘱病人切勿擅自拔管, 一旦发现导管移位、脱出或不适, 立即告知护理人员进行处理。 (2) VT症状监护:密切观察穿刺侧肢体运动情况以及输液情况, 密切询问病人有无穿刺侧肢体疼痛感, 密切观察穿刺侧肢体皮肤温度、肤色变化及有无疼痛、肿胀等, 尤其是病人主诉穿刺侧致癌、肩臂或腋窝存在酸胀、疼痛感时, 警惕VT形成前期症状, 以便及时采取预防干预措施。 (3) 生活护理:每日予以病人热水泡手、泡脚等, 温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 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以预防VT的发生。嘱病人注意防寒保暖, 可适当调高室内温度, 如有必要可予以热水袋取暖等, 以促进肢体血液回流。鼓励病人多饮温开水等, 以起到稀释血液以及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等, 有利于缓解血液高凝, 预防VT形成。 (4) 运动指导:协助病人进行全身与局部被动及主动运动, 指导病人正确掌握抬臂、旋腕、握拳及运动手指等, 以促进穿刺侧肢体的血液循环, 预防VT形成。对于偏瘫或长期卧床者帮助病人进行肢体主动、被动运动, 输液或睡眠时将患侧肢体抬高或垫枕, 以免局部长期受压。 (5) 用药干预:对于VT高风险人群, 如高龄、长期卧床、偏瘫、血液高凝 (脑血管病、糖尿病等) , 邀请血液科医生会诊, 并遵医嘱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每次5 000U, 每天2次) 5d~7d, 每周至少监测1次血小板计数 (PLT) , 一旦发现PLT持续升高或PLT>300×109/L应用肝素后无降低者, 可遵医嘱予以华法林口服 (2.5 mg/d) , 同时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变化, 根据INR值进行用药剂量调整, 确保INR处于2.0~3.0, 用药干预期间密切观察凝血四项变化, 预防出血并发症。如确诊为VT立即报告医生并遵医嘱予以溶栓、抗凝、降纤治疗。
1.2.2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静脉穿刺次数、肢体制动时间与置管时间, 分别于置管前及拔管时测定血D-二聚体 (DD) 及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 统计两组的VT形成率。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VT是PICC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 可引起局部肿胀及疼痛等不适症状, 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遗留上肢感觉或功能异常、肢体酸痛、肿胀等, 还有少数病人可能出现血栓移位而诱发肺栓塞, 增加病死率[3]。同时, VT形成也将增加病人的生理不适、精神心理压力以及经济压力等, 这些均可能扰乱原发病的临床治疗进程, 影响临床预后[4]。因此, 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或减少PICC后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PICC后VT形成主要与血液高凝、静脉壁受损以及血流滞缓三大因素有关, 针对上述VT形成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有望减少或避免PICC后VT形成[5]。传统PICC护理模式往往缺乏针对性, 护理工作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难以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集束化护理干预是一种针对某种疾病或某类病人而开展的捆绑式诊疗护理方案, 通过将一些具有循证依据的有效治疗护理方法集于一体, 形成最优化护理干预方案,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护理减少危害或增加获益的效果[6]。由于集束化护理中各项护理干预措施均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 不具备强制性与固定不变性, 故更加符合病人的需求, 灵活性较大, 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护理中的问题, 提高护理效果[7,8]。本研究从导管材料、置管技术、病人个体、医护人员、生活干预、药物干预等方面开展集束化护理管理, 积极控制PICC后VT形成危险因素, 从而减少了VT形成风险。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静脉穿刺次数及肢体制动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两组置管后DD及Hcy水平均明显上升, 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反复静脉穿刺、长期肢体制动、高Hcy及DD水平均是VT形成的重要征象[9], 可见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VT形成风险。置管期间观察组VT发生率为1.67%, 较对照组的13.33%显著降低, 且观察组置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与陈伟萍等[10]报道相似, 证实集束化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或减少VT发生, 延长有效置管时间。
综上所述, 在PICC置管病人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管理有利于减少VT形成危险因素, 降低VT发生率, 提高PICC置管效率并延长其使用时间。
摘要:[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留置PICC的病人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60例, 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病人实施集束化护理, 对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静脉穿刺次数、制动时间及PICC置管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干预后观察组血D-二聚体 (DD) 及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静脉血栓 (VT) 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PICC置管病人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管理能够减少VT发生, 延长PICC使用时间。
关键词:静脉血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护理
参考文献
[1]缪景霞, 臧瑜, 周小平, 等.肿瘤患者留置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和集束化干预策略[J].现代临床护理, 2013, 12 (1) :73-76.
[2]林弟, 莫锦萍, 陈国珍, 等.集束化护理在乳腺癌患者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32) :4990-4991.
[3]李学勤, 陈虹, 王缘, 等.集束化干预预防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5) :94-96.
[4]鲍爱琴, 闻曲, 成芳, 等.集束化干预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4) :143-144.
[5]冯雨莲.肿瘤病人PICC置管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 2012, 26 (12C) :3391-3392.
[6]周燕红.集束化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54 (11) :66-68.
[7]汪云洁.集束化护理预防PICC脱管发生率的效果分析[J].首都医药, 2014, 21 (24) :168-168.
[8]段志敏, 彭艳.集束化护理在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5, 28 (8) :212.
[9]韩东亮.同型半胱氨酸、溶血磷脂酸、C-反应蛋白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1:1.
集束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科室重症监护病房中, 选取需要接受机械通气的治疗的54例重症患者, 通过随机数字排列法将54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0例为观察组, 患者均为我院近两年收治的重症患者, 患者年龄均在25~76岁之间, 男女人数比例为2∶1;其中3例患者为消化系统疾病, 8例为神经系统疾病, 6例为循环系统疾病, 1例泌尿系统疾病, 6例为呼吸系统疾病, 1例外伤, 1例结缔组织病, 另4例为其他疾病。另24例为对照组, 同为我院近两年收治的重症患者, 患者年龄在26~75岁之间, 男女人数比例为2∶1;其中3例患者为消化系统疾病, 6例为神经系统疾病, 3例为循环系统疾病, 1例泌尿系统疾病, 6例为呼吸系统疾病, 2例结缔组织病, 另3例为其他疾病。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 (1) 使用机械通气机时间超过了24h; (2) 建立人工气道。对两组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 对照组为 (22.46±6.77) 分, 观察组为 (21.51±6.77) 分。两组患者各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2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
1.2.1 常规护理方法:
在为患者提供呼吸机前, 对呼吸机进行检查, 确保呼吸机能够保持正常运作。定时对呼吸机运作情况进行巡查, 若出现警报或异常情况时, 需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此外, 对呼吸机的运作情况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测变化进行实时记录, 注意清理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 与患者进行交流, 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惑等。
1.2.2 集束化护理干预:
在上述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 全面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所有参与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 均具有3年以上急诊重症监护室工作经验。在开展集束化护理干预前, 安排所有护理人员首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通过学习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证书。具体护理措施为: (1) 密切监护:根据重症监护病房特点制定了监测表, 将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等各方面均包含在内。在根据患者病情, 对其进行分组, 落实到责任护士, 护理人员根据重症护理要求展开护理工作, 在治疗、饮食、检查以及护理等方面给予患者最大的帮助, 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好的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情况以及体温等各方面进行密切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 合理调整护理计划, 逐一落实, 每做好一项应签字确认, 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 则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并如实记录, 护士长则需定期对责任护士的记录进行检查评价。 (2) 体位干预:针对一部分无禁忌的患者, 抬高床头30°~45°。为了防止下肢静脉血栓, 还应用枕头或软垫将患者的下肢微微抬高, 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3) 人工气道管理干预:在固定气道时, 必须保证其稳定性, 以免脱落或因患者活动时出现错位等情况, 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在病房内放置温室交换装置, 使室内能够保持最佳的温、湿度;针对有咳痰现象的患者, 应及时将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吸出, 避免误吸或堵塞。给予患者密闭式吸痰管, 在帮助患者吸痰前, 无禁忌患者应用振动排痰机协助排痰, 注意调节吸痰负压, 使其保持在30~40k Pa之间, 吸痰前后给予纯氧。 (4) 镇静干预:在临床中, 多采用咪唑安定作为镇静剂, 尽可能地使患者的镇静评分控制在3~4分之间;在为患者注射镇静剂时, 必须保持一日的间隔, 直至患者逐渐恢复清醒后, 才可再次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镇静剂, 在中断镇静剂的阶段, 应给予患者一定的约束。 (5) 加强营养干预:以“循序渐进”为营养支持原则, 初次为其提供营养液时, 必须使浓度控制地较低, 同时还应当注意控制给予量, 滴速也必须由慢逐渐过渡到快。初次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时, 应当将营养液用250m L温开水稀释为500m L, 再以20~30m L/h的速度缓慢提供, 若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次日, 则可适当提高浓度, 用100m L问温开水将营养液稀释至750m L, 泵入速度也可适当提高, 控制在40~60m L/h, 3天后则可逐渐过度到1000~1500m L/天;对不能耐受肠内营养者, 可考虑肠外营养, 保证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 (6) 预防医院感染:护理人员应保持手部的清洁卫生, 并保证各项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患者所采用的呼吸机管道必须每周定时更换, 且在出现污染时, 也必须及时更换;对患者使用过的餐具或衣物等进行消毒处理, 对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进行定期更换清洗;呼吸机集水杯至少应当保持最低位, 在巡房时, 必须观察管路内是否有冷凝水, 若有则及时倾倒管路中的冷凝水于带盖2000mg/L含氯消毒液的小桶;强化患者的口腔护理, 在进行口腔护理时, 必须有两人及以上护理人员进行, 一名给予患者口腔清理, 另一名则必须将呼吸机的管路固定好, 避免加重患者病情[1]。
1.3 观察指标
(1) ICU住院时间:以收取患者实际重症病房床位费的标准; (2) 住院费用: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这段时间内, 其在护理、治疗、检查等方面花费的费用; (3) 并发症发生率:根据相关标准诊断肺部感染, 出现肺部感染的比例; (4) 病死率:死亡人数所占比例; (5) 机械通气时间:患者在接受呼吸机到停止使用呼吸机的时间; (6) 脱管情况:导管因固定不稳出现滑落或非计划脱落。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情况及通气时间对比
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2.2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意外脱管及病死情况对比
观察组肺部感染、意外脱管及病死情况均低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
3 讨论
3.1 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率。
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对比, 不难发现, 观察组患者部感染、意外脱管及病死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 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并发率和病死率, 同时未发生任何一例意外脱管现象, 可以说高于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是由于, 集束化护理干预将患者护理工作责任到人, 使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更强, 进而更加主动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3]。在护理的过程中, 观察组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情况和危险因素进行了密切关注, 给予患者体位、镇静、气道、监测、营养和感染等各方面的护理干预, 使患者的接受最佳的护理。
3.2 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和住院费用。
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与此可知, 集束化护理干预最大程度上节约了医疗成本, 控制了医疗费用, 同时缩短了通气时间, 可以说不仅对医院有利, 同时也实现了患者经济上的双赢效果。
总而言之, 集束化护理干预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治疗费用和医疗成本, 同时在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率上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一种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护理模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意外脱管及病死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治疗费用和医疗成本, 同时在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上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一种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护理模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干预,重症监护,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屈莉, 古长维, 周小荣.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22) :2020-2022.
[2]胡莉莉.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21) :104-105.
集束干预 篇8
关键词:冠脉支架植入术,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
在导致管腔狭窄的主要因素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因素, 也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对冠心病患者来说, 促进狭窄血管的有效复通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有重要作用。当前治疗冠心病的常规手段中,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因其微创性、治疗效果好等被广泛应用, 但术后3~6个月内大约20%左右的患者会发生支架内狭窄, 引起心肌缺血, 诱发心绞痛, 因此对患者实施积极的心脏康复措施是十分必要的[1]。作为ICU专业新名词, 集束化干预因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有利于医务人员提供更优化的护理服务和改善护理结局, 近年来被日渐应用于各种临床疾患中, 对治疗产生了极好效果[2]。本文主要对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月~2014年7月60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患者为对象, 其中男28例, 女32例;年龄41~75 (62.8±2.4) 岁。所有患者均保持清醒意识, 具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均被临床诊断为冠心病, 并成功施行冠脉支架植入术且无术后并发症;患者均在知情的基础上自愿同意参与。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30例) 与对照组 (30例)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根据医嘱对其给予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标准药物治疗, 即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药等。对照组患者实施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常规护理措施, 即诱发冠心病危险因素、术后注意事项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随访等。
观察组患者根据《冠心病防治指南》, 通过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知识自制调查问卷, 在评估患者心脏康复基础上, 对有针对性的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制定[3]。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干预主要分为两大块, 住院期间集束化护理干预与出院集束化护理干预。
住院期间术后第2d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讲解冠心病病因及危险因素, 指导患者术后各种注意事项, 通过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术后心脏康复重要性和相关行为的认识。责任护士还应密切关注患者心理问题, 通过与患者主动、热情的沟通交流, 对患者心理状态了解和评估, 在此基础上做好对患者心理疏导工作, 帮助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中保持乐观的心态[4]。在饮食方面,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需摄入低盐、低脂等容易消化的清单食物, 护理人员应知道患者均衡分配一日饮食中的油和盐, 尽量少吃多餐, 并指导患者养成对每日饮食进行书写的习惯。责任护理人员还应立足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康复运动处方加以制定并督促患者运动落实[5]。另外, 相关人员还应对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服药依从性进行观察, 寻找服药依从性较差患者原因, 实施有针对性地教育, 促进患者正确服药理念的建立, 督查患者服药, 避免患者不按时服药。
出院时可对专门登记本加以设置, 由责任护士在出院前1d对患者的现存的护理问题及护理需求进行收集与分析, 并对出院后护理干预措施尽快制定, 出院当天关于饮食、运动、服药等切实叮嘱患者及其家属, 使其做好监测与记录[6]。出院后每周进行电话随访, 一个月后通知患者回院复查并随访;两到三个月后每两周电话随访一次, 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对后续护理干预计划进行强化、调整, 帮助患者解决康复过程中的困难等。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二级预防行为情况及主要不良血管事件进行观察、统计和比较。二级预防行为情况采用评分制 (参照《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依从性越高;主要不良血管事件是对患者干预6个月时死亡、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等发生情况的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二级预防行为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出 (P<0.05) , 主要不良血管事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促进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 但由于冠心病潜在危险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 所以术后仍然会存在一定的危险, 患者的饮食、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等都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必要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康复有很大意义[7]。集束化护理主要指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 每个元素都具有针对性, 有利于患者结局的提高。集束化护理每个元素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近年来开始被应用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8]。
针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人群的心脏康复护理, 旨在促进患者心脏工作能力和冠状动脉血流的储备能力的提高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的减少。过去很多研究都指出, 医院需对患者心脏康复承担重要责任, 应根据患者心脏个体化尽可能地施行综合护理。本次研究中, 在一段时间的护理后, 观察组二级预防行为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出 (P<0.05) , 主要不良血管事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显示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对患者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干预不仅能促进患者二级预防行为增强, 同时有利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减少, 对患者健康有重要促进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雪玲, 徐丽华.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及护理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 2010, 1 (2) :33-34.
[2]冯梅, 蒋文慧.冠心病介入术后病人康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0, 12 (36) :69-70.
[3]于全俊.冠心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5-26.
[4]章延青.渐进式康复护理促进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4) :88-89.
[5]卢玉兰.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12 (24) :44-45.
[6]吴密彬, 胡雁.集束化护理的误区分析与正确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3, 9 (18) :90-92.
[7]杨俊明, 董云春.集束化方案预防外科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7) :2192-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