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防治措施(精选7篇)
集束化防治措施 篇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学者们和护理领域的管理者一直在探寻新的护理模式。集束干预护理策略是近年来临床护理工作中一种新的护理概念,它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的一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过程中的每个元素都经临床证实能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1,2]。本研究笔者经过长达1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原因,针对性地制订护理干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111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进行机械通气;(2)患者年龄>18岁,<65岁;(3)患者均为首次行机械通气;(4)患者经过治疗均好转出院;(5)患者均为初中以上文化,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沟通。排除标准:(1)患者为既往行机械通气;(2)患者为儿童或者老年人;(3)患者经过治疗无效死亡;(4)患者受文化程度、听力或者智力等影响导致患者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沟通;(5)患者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根据有无实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措施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集束化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组55例患者中,男37例,女18例;年龄19~65岁,平均(47.17±11.63)岁。在集束化护理干预组56例患者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8~65岁,平均(45.76±11.63)岁。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常规护理组患者给予机械通气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和把握准确的吸痰时机,采用半坐位体位,适当将床头抬高30°~40°,防止机械通气患者误吸及细菌移植。集束化护理干预组患者则给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措施,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集束化护理相关知识,领会集束化护理理念和精髓,然后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1)有效的口腔护理:口腔护理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机械通气过程中,需经口腔插入气管,对这种平衡状态带来了干扰,也将本来在口腔中不能造成伤害的细菌带到了呼吸道中,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机会增大,协助机械通气患者翻身、定时叩背和排痰,同时,加强措施湿化和温化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减少气道黏膜损伤,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2)分泌物的管理:患者上呼吸道的黏糊状分泌物积聚在导管上方,随着呼吸的进行,分泌物慢慢进入下呼吸道,从而导致感染发生。因此,及时地对分泌物进行清理,对气管导管进行消毒,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手段。(3)体位管理:仰卧位易于反流误吸,使胃肠道内G-菌逆行感染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此,合理的体位对降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也有积极的作用,故采取半卧位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这是因为体位对咽喉部和上呼吸道的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有明显的影响。(4)胃肠营养的管理:食物吸入呼吸道,造成危险,鼻饲中又存在增加感染的危险,为此,胃肠营养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尽量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1.2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1.2.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通气治疗48 h后符合以下条件:(1)X线胸片显示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如病灶扩大、新炎症浸润影、局限性肺炎、肺不张等);(2)发热;(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0.0×109/L或CRP>8 mg/L;(4)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其中X线胸片改变为诊断必要条件,加上其他3条中符合2条即可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1.2.2 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由责任护士参照护理部下发的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定。
1.2.3 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由患者在出院时填写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来了解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如果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如果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则用秩和检验,计数比较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集束化护理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基础护理的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集束化护理干预组患者基础护理的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指患者机械通气48 h后或停止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 h内发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此病发生概率大,危险性高,有报道称其发病率可达到40%,发病后的病死率可达到50%以上[3,4]。该并发症的出现与以下因素有关[5,6,7,8]:(1)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导致感染。采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多患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或年老体衰,本身抵抗力就很低,再加上长期住院,有机会接触各种致病病菌,导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呼吸道损伤导致感染容易发生。机械通气需要频繁地对患者进行呼吸道插管,导致呼吸道损伤,使本来不易受到感染的病菌也能使身体被感染,加上气管的向下插入过程中,气管将上呼吸道的病菌带到下呼吸道,引起严重感染,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患者治疗场所病菌耐药性高。由于危重患者需要使用各种抗生素,致使重症监护室等病房的病菌耐药性增加,引起病菌过多繁殖,导致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明显增加。
本研究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111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结果发现:集束化护理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集束化护理干预组患者基础护理的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集束化护理的培训让护理人员对舒适护理工作的理念精髓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和其他护理行为。(2)集束化护理的实施能够让患者全面了解有关机械通气的内容,对机械通气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的重要性等诸多知识有完整全面的了解,明确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从口腔护理、气管插管护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体位护理、胃肠营养等多方面来实行集束化护理措施,明确知道作为护理工作者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因此,护理人员可连续性地执行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中的每一项措施,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形成良性循环,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措施能够明显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提高基本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芝,姜梅,杨丽萍.消化道毒物清除的集束化护理在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389-391.
[2]黄淑萍,吴惠娴,曾顺芳,等.集束化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197-198.
[3]Lorente L,Blot S,Rello J.Evidence on measures for the prevention of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J].Eur Respir J,2007,30(6):1193-1207.
[4]环晓锋,杜娟,吴春燕.集束化护理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运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71-73.
[5]沈慧松,陈建乐,许贤创,等.105例胸腔镜手术临床应用研究[J].微创医学,2011,6(6):528-530.
[6]高瑛.集束化干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8):3770-3772.
[7]宋朝丽.集束化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44-46.
[8]周玲玲,赵慧莉.集束化护理预防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2,12(5):11-14.
集束化防治措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7月在我院行机械通气患者5 0例,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各25例。观察组中男13例, 女12例;年龄20~75岁, 平均年龄 (58.62±16.33) 岁。对照组中男11例, 女14例;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 (59.98±17.13)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 包括对患者进行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口腔护理等。在此基础上, 给予观察组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 主要对以下几点加强护理: (1) 饮食护理:由于机械通气患者抵抗力降低, 医护人员可通过患者实际情况, 针对性为患者提供食物, 确保患者营养需求, 可多食用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 提高患者对感染的抵抗能力。 (2) 心理护理:通过主动和患者沟通, 实时掌握患者心理状况, 对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因素的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 (3) 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前, 需严格规范的对手部及器械进行消毒, 注重手卫生, 预防细菌定值。病房内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 所有物品用消毒液进行擦拭, 家属探视需穿戴经过消毒的隔离衣、鞋帽、口罩, 降低病房内细菌含量。 (4) 口腔护理:棉签蘸取生理盐水对每颗牙齿的各个面、舌头、牙龈等进行擦拭, 每天至少3次, 减少细菌滋生。 (5) 体位护理:在病情允许情况下, 将患者病床头部抬高35°左右。
1.3 观察指标
3个月后, 就两组患者及平均每天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相比较。由医护人员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和例数 (n) 表示, 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对照组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8例, 发生率为32%;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仅有2例, 发生率为8%。比较两组,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住院天数和平均每天机械通气时间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和平均每天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ICU必不可少的抢救措施之一, 但由于机械通气大大降低了患者抵抗能力, 从而形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因此, 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5,6]。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将患者住院时间和平均每天机械通气时间减短, 改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分析原因在于细菌是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键原因, 因此加强病房内空气及所有物品消毒, 保证病房内空气质量, 患者家属探视时做好一切消毒工作避免携带病毒进入房间;对患者口腔进行护理, 减少口腔内致病细菌的浓度, 避免口咽部残留分泌物;通过与患者沟通, 能够实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了解患者需求, 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提高治疗配合度;指导患者饮食, 禁忌辛辣食物, 多食用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 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力, 降低再次感染的可能性;保持患者身体清爽, 定期为患者翻身, 预防细菌滋生,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7月在我院行机械通气患者50例,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3个月后,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与平均每天机械通气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和平均每天机械通气时间较少,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干预,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参考文献
[1]宗小敏, 王模奎.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效果[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 15 (04) :266-268.
[2]王敏娜, 李晓艳, 陈东莉.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机械通气行CRR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 (13) :1811-1813.
[3]胡莲, 庞双艳, 海梦.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 (02) :138-139.
[4]赵青荣, 魏红, 张彬.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 18 (06) :1017-1019.
[5]范珊红, 李颖, 许文.集束化策略依从性对神经外科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 (01) :169-171.
集束化防治措施 篇3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先兆流产,生活质量
妊娠28周前阴道出现少量的流血并伴随下腹疼痛的症状称为先兆流产。先兆流产的发生率是全部妊娠的11%~16%。少数患者在接受及时的治疗后仍可继续妊娠, 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或者胚胎自身出现发育不良的症状, 患者极可能出现流产的情况, 导致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集束化护理是指实施一组护理干预措施, 而且各个单元都已确定被临床证实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疗效, 共同实施的效果显然比单独实施的效果更显著。我院选取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部分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模式,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 (31±1.9) 岁, 妊娠7~10周;观察组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 (32±1.8) 岁, 妊娠6~12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 依据患者的不同需求进行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 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 及时评估病情, 还要及时处理患者的相关问题[1]。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模式, 护理内容如下:1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要经常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 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当发现先兆流产患者出现焦虑或者抑郁等负面情绪时, 要主动与其进行面谈, 要主动告知患者焦虑以及恐惧等负面心理对自身的危害, 努力对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进行疏导解决, 帮助患者建立乐观的心态[2]。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要主动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 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努力让流产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此外, 还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指导教育, 让其对患者多些关心与护理,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做好定期检查工作[3]。3对患者进行生理护理:孕妇通常都会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出现,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对疼痛的原因进行查明, 及时给予治疗。静脉滴注安宝、h GG以及黄体酮等是保胎中常见的药物,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用药。但要对用药时间过长的患者进行适当更换注射范围, 以避免出现局部皮肤红肿以及其他不良症状的发生[4]。
1.3 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阴道流血症状停止, 无腰酸腹痛的症状发生;有效:患者阴道流血情况得到有效缓解, 未再出现不良症状;无效:患者阴道流血症状更严重或出现流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理承受力对比
观察组心理承受能力为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先兆流产的影响因素很多, 其中包括营养不良、病毒感染以及胚胎异常等。随着医学在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发现, 心理因素对先兆流产患者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以及高龄孕妇的显著增加, 患者对保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但是, 患者在治疗时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抑郁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 这些不稳定的消极情绪会对其精神造成刺激, 扰乱患者大脑皮层的活动功能, 进而加重子宫收缩, 严重的会导致胚胎死亡[5]。接受保胎治疗的患者往往对疾病不能进行正确认识, 加上与家属间缺乏配合, 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 所以对患者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及心理承受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在对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过程中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症状, 减少其心理压力, 最终让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升[6]。而集束化护理模式具有直观、具体、操作性强等优点,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霞.集束化护理对有多次流产史先兆流产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 2016, 8 (1) :47-49.
[2]张丽萍.集束化护理对先兆流产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5, 28 (4) :304-305.
[3]徐文超.先兆流产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可行性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6, 3 (1) :133, 135.
[4]孙津津.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1) :153-154.
[5]沈珍素, 应叶颖.安宝治疗晚期先兆流产孕妇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11) :26.
集束化防治措施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制定VAP预防集束化元素集束化护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护理技术抑制各种病原菌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导致VAP。我科和院感科根据VAP预防指南、并参阅近年来的文献制定了本院VAP预防集束化护理方案。集束化护理方案包括:加强患者营养, 注意鼻饲的护理、保持适当的气囊压力、气道的温湿化、声门下积聚物的清除、呼吸机环路的管理、加强口腔护理。
1.2预防VAP集束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预防VAP集束化信息系统建立在当前使用的护士工作站, 系统客户端分布在各护士站的电脑, 通过有线的方式组成局域网络。该系统每天自动调取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形成清单, 点击每一个患者后形成一张VAP预防集束化护理管理的执行单, 横轴为患者基本情况、床位护士、集束化每一元素执行情况、感控护士签名, 纵轴为VAP预防集束化护理中的每一元素。
1.3信息系统使用流程感控护士评估患者后登入护士站系统的VAP预防集束化护理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每日形成VAP预防集束化护理的清单, 感控护士对清单内的每一个患者、逐条填写, 信息系统根据采集的数据每月进行分析, 半年进行汇总。
1.4评价指标VAP预防集束化护理每一元素的执行率, VAP的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2013年10月~2014年3月半年VAP预防集束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 护理人员对VAP预防集束化护理每一元素的执行率统计见表1, VAP发生率统计见表2。
3讨论
3.1 VAP预防集束化护理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3.1.1规范护士行为VAP集束化的措施信息化, 医务人员可以及时得到每一元素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护士进入系统查看自己分管患者VAP预防集束化护理每一元素的落实情况、每个月落实情况、科室整体落实情况, 及时改正。
3.1.2加大院感科的监督力借助信息化平台, 实现考核指标的自动采集、存储、传输[4], 做到分析及时、准确, 获取信息便捷, 能共享信息。院感科可以随时查看我科VAP预防集束化护理的落实情况, 进而督促科室进行分析讨论、整改, 促使护士行为的规范化。
3.1.3优化了质量持续改进借助医院信息系统, 对护理过程的信息进行直接采集、处理, 跟踪质量情况、发现质量问题、实施质量控制、进行质量评价, 将传统的终末质量评价转化为过程质量控制的实时跟踪质量控制, 是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5]。VAP预防集束化护理管理的信息系统每个月会根据采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我科和院感科可以直接地、客观地分析数据, 进行归因分析、跟踪、持续改进。
3.2 VAP预防集束化护理信息系统建立的作用
3.2.1改善集束化管理每一元素的落实情况Hutchins[6]等指出, 有效地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执行者的依从性。信息系统中每一护士执行情况的评价是初步信息反馈。护士通过培训掌握了VAP预防集束化护理方案中每一元素的重要性。信息系统的反馈找出了护士执行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护士结合具体情况改进, 提高执行率。
3.2.2减少VAP的发生集束化护理预防作为主动预防措施, 与传统的被动预防措施相比, 不是“发现了护理需要才实施护理”, 而是“因为防止VAP发生而实施护理”, 因而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真正实行了VAP的预防功能[7]。信息系统的建立对集束化护理元素的实施进行了分析和反馈, 提高了落实率, 降低了VAP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郝春艳, 孙谨, 李霞.鼻饲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及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6) :1454-1456.
[2]Elizabeth R, Jarman B, Suntharalingam G.Using care bundles to reduce in hospital mortality:quantitative survey[J].Br Med J, 2010, 340 (15) :861-8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 (试行) 》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1]137号) [S].2011.
[4]韩慧娟.依托医院信息平台开展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做法及体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0, 17 (3) :69-70.
[5]朱士俊.医疗质量管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1, (3) :204-206.
[6]Hutchins K, Karras G, Erwin J, et al.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 and oral care:a success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J].Am J Infect Control, 2009, 37 (7) :590-597.
集束化防治措施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1日-12月1日收治新生儿11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 每组59例。研究组新生儿男29例, 女30例, 平均孕周 (38.12±1.30) 周, 出生时重量平均 (3.26±0.55) kg, 顺产45例, 剖宫产14例。对照组新生儿男32例, 女27例, 平均孕周 (38.43±1.28) 周, 出生时重量平均 (3.32±0.31) kg, 顺产43例, 剖宫产16例, 两组新生儿性别、孕周、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纳入和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足月分娩、体重达标、无先天免疫功能缺失;其家属或第一监护人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 (2) 排除标准:早产、难产、伴有明显的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发热、腹泻等急性传染病的患儿;患有内脏、皮肤、神经系统疾病者;资料不全者。
接种方法: (1) 对照组采用常规操作流程, 具体:评估新生儿状况, 确定接种对象, 健康教育, 查对疫苗, 溶解、稀释、抽吸卡介苗, 抽吸乙型肝炎疫苗, 查对新生儿腕带及疫苗, 接种部位消毒, 卡介苗注射, 乙型肝炎疫苗注射, 注射器、安瓿、剩余卡介苗处理, 相关情况记录并保存, 接种后定期访视, 3个月后进行接种效果监测[1]。 (2)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集束化干预措施, 方法:预防接种应用专用注射器, 乙肝疫苗的接种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 (0.5ml) , 卡介苗的接种用微量注射器 (0.1ml) ;将当天要接种的新生儿5例分为一组;将每天14∶00定为新生儿接种时间, 由2名固定的护士负责新生儿接种及登记宣教等相关事宜;将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和右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分别定为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接种部位。
观察指标及评价:接种后阳转率为接种12周后于受检者右前臂掌中下1/3交界处皮内注射PPD 0.1ml, 48~72小时内观察结果。如果试验阳性, 说明接种成功, 体内已产生了免疫力;如果试验阴性, 则说明接种未成功, 还需要重新接种。
统计学分析: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包统计分析, 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 (x±s) 表示,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结果
研究组的及时接种率、接种后阳转率等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较大差异,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对各种传染病菌缺乏有效的免疫力, 因此预防接种对新生儿极为重要[2]。集束化干预管理中的专用注射器接种、分组集体接种和定人定时定部位接种的措施, 对预防接种各方面工作的推行均有重要意义。
从接种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方面分析, 使用专用注射器接种不仅可以减少注射器内的死腔残留, 增加疫苗接种的成功率, 保证接种质量, 还可以让接种人员形成了注射器与接种疫苗两相对应的固有概念, 避免混淆接种, 保证了接种的安全。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新生儿的PPD阳转率的分析, 得出研究组的阳转率98.31%明显高于对照组83.05%, 说明集束化干预有助于提升接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保证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从接种的及时性方面分析, 集束化干预管理中由固定的护士进行宣教, 保证了健康宣教的质量, 增强了科普性而降低了形式化, 同时, 由固定的护士进行接种工作, 可以减少交班次数, 接种人员对当前批次的新生儿接种情况较为了解, 也能更好地与新生儿家长交流并反馈接种质量, 这都是常规的预防接种管理中所不具备的。本研究对两组新生儿的及时接种率进行分析, 得出研究组乙肝疫苗的接种率100%高于对照组86.44%, 研究组卡介苗接种率98.31%也高于对照组84.75%, 也表明集束化干预提高了接种效率和及时性。
从接种的满意程度方面分析, 集束化干预分组集体接种, 可避免遗漏, 提高疫苗的使用率;固定时间接种, 可以使新生儿家属更方便配合接种工作;而固定部位接种, 则有利于介绍新生儿的刺激和不适感, 同时便于接种后对局部反应的观察和处理[3]。在本研究中, 研究组满意度98.31%明显高于对照组83.05%, 也体现了集束化干预在预防接种满意程度方面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集束化干预有利于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集束化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预防接种的效果。方法:2013年6月1日-12月1日收治新生儿118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 每组59例, 研究组予集束化干预进行预防接种管理, 对照组予常规操作, 统计并分析两组新生儿的及时接种率、接种后阳转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及时接种率、接种后阳转率等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集束化干预保证了预防接种的安全, 提高了接种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预防接种,集束化干预
参考文献
[1] 王定清, 沈曲, 袁中草, 等.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优化新生儿预防接种流程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12, 26 (5) :1229.
[2] 马玉梅.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健康教育[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1, 26 (3) :93-94.
集束化防治措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B1组 (观察组) 和B2组 (对照组) , 各41例。其中B1组, 年龄23~36岁, 平均年龄 (28.9±7.2) 岁;孕周5~7周的患者16例, 孕周8~11周的患者15例, 孕周11~27周的患者10例;B2组, 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 (29.1±7.5) 岁;孕周5~7周的患者17例, 孕周8~11周的患者16例, 孕周11~27周的患者8例;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以及孕周所占比例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入选标准
本次实验研究中, 所有患者为初次怀孕, 患者的表达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全部表现良好, 临床展开B超检查, 全部确诊属于子宫内妊娠[2]。
1.3 方法
B1组采用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方法;B2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B1组护理措施为:①心理护理干预:医院对责任护士展开心理干预培训, 保证责任护士了解患者情绪变化以及心理变化。对存在焦虑以及抑郁的先兆流产患者实施面谈, 解决存在的问题, 使患者了解不安心理对自身产生的影响, 树立患者信心。②健康教育干预:对患者认真讲解相关知识, 将患者心理情绪合理调整, 降低流产发生率, 最终对患者实施家庭指导教育。在患者患病过程中, 要求患者家属对其给予关心和爱护, 并且要求负责护理人员在固定时间进行检查, 认真对相关细节进行处理。③生理护理干预:孕妇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对此需要给予充分干预, 对疼痛原因进行明确, 采取对应措施进行干预。选择黄体酮以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对患者实施肌肉注射, 选择安宝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但是需要将注射范围进行经常更换, 避免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症状以及其他相关的不良反应。
1.4 观察指标
选择s F-36简明健康状态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实施评分。选择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心理状态实施评估[3], 主要选择计分方式完成评估, 无症状记为1分, 症状极度严重记为5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对比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发现, B1组明显优于B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人体出现营养不良现象、遗传因素以及出现病毒感染后, 会出现先兆流产现象, 伴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 先兆性流产患者的心理因素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患者较易出现焦虑、抑郁以及忧伤等系列消极情绪, 进而对大脑皮层活动造成影响, 出现子宫收缩情况, 造成胚胎死亡。
对先兆流产患者开展集束化护理, 可以根据患者当前疾病情况以及医院自身医疗水平展开对应护理, 在循证护理医学观点基础上展开护理干预, 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 对于先兆流产患者临床开展集束化护理, 观察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改善程度极为显著, 凸显集束化护理对先兆流产进行干预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对先兆流产患者开展集束化护理后获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B1组 (观察组) 和B2组 (对照组) , 各41例。B1组采用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方法;B2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对比两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结果 观察对比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发现, B1组明显优于B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先兆流产患者临床开展集束化护理, 在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方面发挥显著效果, 凸显集束化护理应用价值。
关键词:先兆流产,集束化护理,可行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春梅, 梁霞英, 区燕云, 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早期先兆流产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2, 26 (26) :2451-2453.
[2]黎小梅.先兆流产病人心理需求及满意度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 (下旬刊) , 2013, 6 (31) :2833-2834.
集束化防治措施 篇7
集束化干预 (Bundles of Care) 是由美国健康研究所 (the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IHI) 首先提出的, 其目的在于帮助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尽可能优化的医疗护理服务[3,4]。本研究针对癫痫专科病房中以上安全隐患, 采用相应的优化护理措施, 形成集束化护理干预, 并通过与之前的癫痫病房护理效果比较, 结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于我院癫痫专科病房的患者123例为观察组, 年龄5.5~76岁, 平均45.2岁;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于我院癫痫专科病房的患者112例为对照组, 年龄6.2~72岁, 平均46.6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病程、发作程度、治疗方案、麻醉方式、陪伴人员文化程度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即由管床护士或当班护士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其余时间随机进行健康教育, 护理工作中注重心理护理, 平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出院前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通过采用我科制订的癫痫患者入院处置流程、癫痫患者常规及发作时护理方案, 形成集束化护理。方案执行不具备强制性,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纳入或排除一些元素[5]。具体如下:
1.2.1.1癫痫患者入院处置流程
除常规入院宣教外, 癫痫患者必须24小时专人陪伴, 对患者及陪伴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并签署安全告知书, 床尾悬挂防损伤标识, 床头备吸氧、吸痰装置。
1.2.1.2癫痫发作时的护理方案, 在专病健康教育手册上设计清晰图示、指导癫痫发作时的急救处置。
(1) 畅通呼吸道:立即将患者就地平卧或去枕平卧于病床, 头偏向一侧, 解开衣领裤带, 对口吐白沫者立即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 必要时准备负压吸引装置, 严防窒息。舌根后坠者用舌钳将舌拉出或安置口咽通气管, 切忌喂水灌药,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如出现自主呼吸停止, 应立即给予简易呼吸气囊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2) 保护性护理:癫痫发作患者常牙关紧闭, 立即在上下臼齿之间放置牙垫、口咽通气道、开口器或用裹纱布的压舌板以防咬伤, 勿用硬物、被褥强行塞口, 影响患者正常通气。发作时设专人护理, 安置床档, 必要时行保护性约束, 切忌强行按压患者肢体以免发生肌肉拉伤、骨折、脱臼, 防止坠床、撞伤、跌倒事件发生。 (3) 改善脑组织缺氧:癫痫发作时, 大脑缺氧可产生弥漫性脑细胞变性水肿, 此时应给予 (4~6) L/min高流量氧气吸入。癫痫缓解时可给予 (2~4) L/min氧气吸入, 改善脑缺氧。 (4) 有效控制癫痫, 预防并发症:癫痫患者中15%有癫痫持续状态发生, 若未及时控制或继发持续状态, 可加重脑损伤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而致死亡。应紧急处理迅速控制发作, 首选地西泮10mg静脉注射 (每分钟不超过2mg) , 能使85%的患者在5min内控制发作, 儿童用量按 (0.1~1.0) mg/kg计算, 如无效可于20min后再静脉注射地西泮10mg, 也可将地西泮40mg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滴注。 (5) 病情观察:癫痫发作时须专人护理, 缓解时加强巡视, 予多功能监护,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 着重观察癫痫发作频次、持续及间隔时间、发作的先兆症状, 如头昏头痛、烦躁不安、局部肢体感觉障碍等,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严防意外。使用地西泮静脉维持的患者, 因其对呼吸、心跳均有抑制作用, 故严密观察呼吸、血压情况, 有无发绀及呼吸困难等。床边备抢救装置及急救药物, 如心率血压下降、呼吸改变, 应停止使用, 并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工作。同时监测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6) 发作后基础护理:癫痫发作易引发坠积性肺炎, 应翻身拍背并保持床单元整洁, 及时处理高热患者, 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保持口腔清洁, 遵医嘱用漱口液清洁口腔, 预防口腔溃疡。补充营养, 不能经口进食者给予鼻饲饮食。
1.2.1.3设立癫痫病急救箱
由于病房急救车内备有各种抢救器械及药品, 品种齐全, 种类繁多, 遇有抢救患者时推行笨重且极不方便, 占地面积大, 影响护士行动及操作, 且大多情况下并不是每种急救药及器械都会用到。针对专科病房癫痫发作频繁和癫痫发作特点, 设立癫痫病便携式急救箱, 保证急救高效、有序进行。
1.2.1.4癫痫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方案
(1) 掌握癫痫患者再发作诱因:不规律服药及发热、过量饮水、过度换气、饮酒、过度疲劳和饥饿等均可导致癫痫发作;某些患者对特定感觉如视、听、嗅、味、前庭、躯体等较为敏感, 受到刺激时可有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称反射性癫痫;精神因素。据此, 应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及规律生活。定期监测患者肝肾功能, 尽量避免由药物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指导患者合理调节身心, 避免情绪激动, 保持睡眠充足。尽量选择安静、光线柔和的病房, 避免反射性癫痫发作。 (2) 心理护理:癫痫患者易被社会歧视, 在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均遇到困难, 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部分患者会有记忆障碍、智力下降、性格改变等认知障碍。应对不同心理特点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通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使其正确认识自身疾病, 消除顾虑, 提高生活质量。 (3) 健康指导:制定简单易取阅的健康告知书, 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禁止独自驾车、攀高、游泳等。避免长时间看电视及打游戏。教会患者家属癫痫发作抢救知识, 勿掐人中、塞衣被等, 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在急救同时有条件者可对患者发作情形进行录像, 提供诊断依据。 (4) 出院回访:制定回访计划表, 专人负责对患者进行出院后周期半年及一年的回访, 确保回访真实有价值。 (5) 观察指标:癫痫小组负责人将患者服药依从性 (包括自行停药、坚持服药) 、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及继发性损伤方面进行记录统计。
1.3 评价方法
采用依据本院神经外科实际情况进行部分修改的台湾大学住院患者满意度表进行测量, 问卷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入院介绍、健康教育、基础诊疗及护理、责任心、服务态度、围手术期指导等, 最后进行满意率的评价。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a, α系数为0.903, 条目计分方法采用李克特5级标度法。患者出院前填写人文关怀及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输入Excel2003软件,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自身疾病知识掌握情况
观察组对自身疾病知识的掌握率为96%, 对照组为7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治疗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为96%, 对照组为76%,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国内癫痫的总体患病率为7.0‰, 年发病率为28.8/10万, 1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据此估计中国约有900万左右的癫痫患者, 其中500~600万是活动性癫痫患者, 同时每年新增加癫痫患者约40万[6], 在中国癫痫已经成为神经科仅次于头痛的第二大常见病。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提出了最新的癫痫发作分类方案, 新方案对癫痫发作进行了重新分类和补充。新方案总结了近年癫痫学研究的进展, 更为全面和完整。有关癫痫学诊断、治疗及护理措施的文献较多, 但涉及专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的内容较少, 亟待完善。
集束化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医疗方法, 同时也是急危重症医疗质量管理的一种体现[7]。癫痫病房集束化护理的应用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满足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提升了医院的形象, 从而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 (Bundlers of Nursing Care) 模式在癫痫专科病房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38例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不同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将112例于2012年7月2013年6月入院的患者设为对照组, 采取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将126例2013年7月2014年6月期间入院的患者设为观察组, 采取集束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效果及调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护士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01) 。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护理投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神经外科设立癫痫专科病房并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 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癫痫专科病房,临床应用,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罗红菊.药物诱发老年患者癫痫的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 2006;5 (5) :42~43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40, 149
[3] Resar R, Pronovost P, Haraden C, et al.Using a bunldle approachtoimprove ventilator care processes and reduce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J].Jt Comm J Qual Patient Saf, 2005;31 (5) :243~248
[4] 宋朝丽.集束化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 (13) :44~46
[5] 谭景予, 陈锦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制订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1;46 (7) :731~733
[6] 吴江.神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