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压疮集束化护理管理

2024-05-12

ICU压疮集束化护理管理(精选7篇)

ICU压疮集束化护理管理 篇1

ICU患者一般病情危重,营养不良较重,肢体活动受限,长期处于被动体位,极容易发生压疮问题[1]。因而对于ICU患者的护理重点是压疮的预防和治疗。集束化护理是由一组护理干预措施组成,每一项护理措施都是经过临床实际验证能够过有效改善患者结局,其共同作用比单独实施更能改善患者的结局。本研究针对我院接收的lCU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来预防和治疗患者压疮问题,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接收的180例ICU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男101例,女79例,年龄23~84岁,平均(46.2±10.3)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的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每隔30 min对充气气垫床进行一次充气,气压为13 kPa;患者每2 h翻身1次,采取左右侧卧位,平卧位交替,每两小时使用软枕将臀部垫高1次;保持患者病床清洁干燥,针对出汗较多的患者要及时擦洗身体并更换干净衣物或被褥;患者在翻身时,由至少2名护理人员进行,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多的局部摩擦;如果患者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保持患者床头抬高30°,以避免剪切力;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

1.2.1 评估工作:

使用Waterlow评分标准对ICU患者进行常规压疮评分,护理人员需要每日对患者实施评估并详细记录,将其作为交接班的基本项目。对于评分>20分的患者,需要现场和患者家属沟通并征得家属签字同意。针对进入ICU已经出现压疮或者评分>20分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情况,同临床医师共同分析,为后期的预防和治疗做好准备。

1.2.2 预防和治疗:

导致压疮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压力,虽然患者均使用充气垫床,但是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量及睡眠情况,调节为相应的压力档位,在白天患者醒时将充气间隔设置为6 min,待患者夜晚睡觉时,将充气间隔设置为2 h,保证充气床垫能够有效的减压。压疮的治疗需要分为全身治疗及局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压疮具体情况进行最新分级,根据评分结果再对不同级别的压疮进行对应处理。护理人员至少3 d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实施动态管理,并做到随时监控,对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全身治疗是在医护人员对患者做好综合全面的分析之后,利用诊疗方案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做到祛因治疗[2]。

1.2.3 关注特殊情况:

除了常规关注患者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外,还需要对患者的特殊部位特别预防。对危重患者的血压监测时间为1~2 h监测1次,部分需要10 min左右监测1次,由于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到压迫而未能及时缓解,导致压疮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针对这样情况需要使用透明贴来减少患者局部肌肤受的压力。使局部皮肤较为光滑,减少摩擦的阻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压疮的发生概率及发生程度,压疮发生的时间。压疮程度分级:1级:皮肤局部发红,按上去不消退;2级:压疮累及皮下组织,皮肤见有破损或者皮肤塌陷;3级:累及到皮肤肌层,局部皮肤有火山口样改变,同时累及周围组织;4级:压疮累及到骨和关节,周围组织被破坏。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统计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压疮发生的时间较晚,比较有差异性,P<0.05,见表1。

3 讨论

ICU患者的病情一般较为危重,患者的体位长时间受限,另外治疗中经常使用氯化钾、肾上腺素或者类固醇类药物,导致患者发生压疮的概率较大且程度较严重。因此针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能够预防压疮的发生。集束化护理是按照循证医学的证据结合临床的实际情况,将几种有效的护理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改善患者结局的一种护理方式。本研究将此理念实施与ICU患者中,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从ICU患者入院开始到治疗结束,整个治疗过程均拍照留取相关材料,为以后的学习交流留取积累材料,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的概率明显的降低,和仅应用常规护理方式的患者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针对ICU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压疮发生的概率,并能降低压疮发生的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析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接收的180例ICU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方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式,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压疮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ICU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ICU患者,压疮

参考文献

[1]朱文芳,范湘鸿,陈秋香重症监护病房非骨隆突部位压疮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915-916.

[2]李洁琼,郭成,王学良,赵小利,刘美丽.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36-37.

ICU压疮集束化护理管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ICU患者200例, 排除患者出现下肢动脉病变, 且所选取的200例ICU患者其压疮风险评分均低于16分。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例。对照组中男63例, 占63.00%, 女37例, 占37.00%, 年龄13~82岁, 平均 (56.23±5.24) 岁;观察组中男66例, 占66.00%, 女34例, 占34.00%, 年龄13~81岁, 平均 (56.35±5.45) 岁。两组ICU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疾病类型、疾病程度及身体状况等)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ICU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措施为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需要适当使用翻身靠背、海绵气圈及气垫床, 定期帮助患者更换衣物, 保持患者床单被褥干净整洁等。而观察组中ICU患者则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 主要策略为评估 (根据患者每日具体情况进行疾病记录以及评估) 、分析 (可根据患者的压疮发生原因,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处理 (给予患者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 、配合 (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 、评价 (定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总结) 等。

1.3 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ICU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压疮程度及压疮时间等。压疮分期标准: (1) Ⅰ期:患者的完整皮肤出现局部不可变白的红色, 且多为骨隆突处, 患者深色的皮肤可能无变白的情况, 但肤色会与周围皮肤不同; (2) Ⅱ期:患者的部分真皮以及表皮组织出现缺失情况, 表现为无腐肉、红色或粉红色基底的开放性浅层溃疡, 也可表现为皮肤完整或已破溃的含血清的水泡; (3) Ⅲ期:患者出现全皮层缺失, 且患者的伤口可及皮下脂肪组织, 但未达肌腱、骨或肌肉;可存在腐肉, 但不遮蔽组织破损的深度, 存在坑道或潜行; (4) Ⅳ期:患者的全皮层缺失, 可见暴露的肌肉或骨头肌腱, 焦痂或腐肉出现于某些溃疡部位, 常有窦道和潜行; (5) 怀疑深层组织损伤期:患者的皮下组织受压或出现剪切力损伤情况, 局部皮肤变为褐红色或紫色, 患者的皮肤完整或呈现为充血的水泡, 且该部分组织于前期可能会出现坚硬、疼痛、柔软潮湿或与相邻组织比较为较冷或较暖; (6) 无法分期:患者全皮层缺失, 但其溃疡基底被棕褐色、黄色、绿色、灰色或棕色的腐肉所掩盖, 或有褐色、棕褐色或黑色的焦痂于伤口基底。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取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100例ICU患者, 术后有10例患者出现压疮情况, 占10.00%, 压疮发生时间为 (5.03±2.04) d;而对照组中术后有23例患者出现压疮情况, 占23.00%, 压疮发生时间为 (8.98±2.13) d。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压疮发生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ICU患者多为疾病情况严重, 需长期卧床休养治疗, 因而易导致出现压疮情况。在对ICU患者进行临床疾病护理时, 需有意识针对压疮情况进行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 而相比较于常规的护理干预策略, 采取集束化护理策略能有效降低ICU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 缩短患者的压疮发生时间, 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集束化护理干预是指一组护理干预策略, 包括3~6个元素, 经证实各个元素对于患者的结局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在对ICU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时, 第一, 为患者建立跟踪记录表, 对患者的疾病改善情况以及日常情况进行记录, 便于采取ICU护理时能根据患者每日具体情况进行疾病记录以及评估, 便于对压疮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3]。第二, 对每个ICU患者的压疮高发原因进行分析, 可根据患者的压疮发生原因,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4], 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第三, 给予患者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 即对患者进行定期正确的翻身处理, 辅助翻身时, 护理人员应注意动作轻柔, 不能过于粗暴。同时, 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护理干预, 应避免患者的皮肤处于潮湿的状态, 保证患者皮肤洁净[5]。对于患者的大小便进行及时处理, 需要时可通过合理使用保护具或适当采用药物对患者的肛周皮肤进行保护, 从而有效避免压疮的发生。另一方面, 需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 可通过控制患者的日常饮食对患者的营养进行加强, 从而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情况。并且, 应有意识的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压疮的原因及预防疾病的注意事项, 同时告知患者术后出现压疮于临床较为常见, 需以平常心面对,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避免出现不良情绪。告知患者疾病相关注意事项, 以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 并帮助患者掌握减轻或避免压疮的方式, 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疾病治疗以及护理。第四, 加强护理人员之间、医生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 从而有效提升临床护理质量。第五, 定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总结,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治疗、护理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从而保证临床治疗及护理的有效性。

本次试验结果数据亦显示, 对ICU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术后压疮发生率为10.00%, 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的23.00%, 压疮发生时间 (5.03±2.04) d, 显著短于常规护理干预的 (8.98±2.13) d,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叶芸等[6]研究中亦表明, 对于ICU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 对于改善患者压疮情况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 在对ICU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 为有效预防、改善患者的压疮情况, 相较于常规临床护理干预, 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洁琼, 郭成, 王学良, 等.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5) :36-37.

[2]李兰香, 李绮慈, 李杏崧, 等.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19) :4542-4543.

[3]周玉华, 宋娟娟, 王九娟, 等.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22) :234-235.

[4]赵秀翠, 纪闽霞.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24 (7) :4000-4001.

[5]李大一.ICU患者压疮管理中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应用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24 (2) :931-932.

ICU压疮集束化护理管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分析:

研究目标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压疮患者6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护理组和参照组, 每组30例患者, 两组给予不同的护理, 护理组予以集束化护理管理, 参照组给予基础护理, 护理组男性20例, 女性10例, 最大年龄为79岁, 最小年龄为60岁, 中位年龄为 (68.58±5.14) 岁;参照组男性18例, 女性12例, 最大年龄为80岁, 最小年龄为61岁, 中位年龄为 (70.23±6.34) 岁。利用统计学软件研究两组患者资料,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病患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并且积极配合医院的护理和治疗[1]。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基础护理, 医护人员为患者每3 h进行一次翻身, 及时更换患者被褥。消毒清洁处理患处皮肤, 手术引流处理患者坏死部位, 并且温水擦拭患者身体, 对患者受压部位进行按摩, 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健康宣传教育,

护理组给予集束化护理管理, 依据医院规章制度为患者制定科学护理压疮计划, 指导患者换药和评价效果[2]。医院为压疮患者构建有效、合理的管理压疮资料机制, 分析患者临床资料, 记录备案压疮护理的所有数据。通过压疮评估表评价老年患者压疮状态, 交接班时准确记录数据信息, 正确填写压疮记录表。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了解, 建立药物治疗计划, 并且及时告知家长。在医护人员的护理中, 为患者制定一对一的营养方案, 动态检测患者状态, 对护理方案进行及时修改, 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总结有关集束化护理管理系统的信息, 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压疮患者提供依据。明确老年压疮患者护理中的压疮期。对患者压疮部位状态进行仔细观察, 依据患者机体实际情况及时更改护理计划, 确保护理方案的有效性。医院对临床护士进行定期培训, 让其充分了解集束化护理管理的作用, 以便于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病症, 对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护理, 提升医护人员责任感[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患者满意度和改善压疮的情况, 分期评价改善压疮的效果, 依据老年患者肌肉、皮肤、骨骼等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组, 形成可疑组织损伤Ⅰ、Ⅱ、Ⅲ、Ⅳ期, 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7.0软件统计研究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压疮患者患者的所有数据,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用率 (%) 的形式表示, 行卡方检验, 差异显著,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 实验组压疮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 实验组治愈率为96.66%, 参照组治愈率为80.00%, 实验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 见表1。

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处理老年患者以后, 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参照组, P<0.05, 存在统计学意义, 为进一步研究压疮患者临床效果提供依据。

3 讨论

压疮是一种持续压迫身体局部组织, 影响患者血液循环, 患者机体长期营养不良、缺氧、缺血, 导致患者皮肤坏死或者腐烂。积极治疗老年患者压疮十分重要, 其中患者护理过程中发生压疮的概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关键指标。老年患者由于压疮可造成自身功能和再生表皮能力降低, 延长老年患者恢复时间, 减弱吸收营养的能力, 并且出现很多高发并发症, 所以, 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素质和专业知识。

集束化护理管理老年压疮患者, 这是一种精细化护理模式, 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辅助集束化护理管理, 有机结合临床研究和循证护理理念, 给予患者一对一护理和防治方案, 在管理系统中融入压疮护理, 改善护理压疮的方案, 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和医护建议, 及时反馈患者信息, 统计患者痊愈后资料[4]。

综上, 集束化护理管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护理方式, 实现医护结合护理的方式, 坚持有效、连续、整体、规范护理, 医护人员需要深化护理观念, 提升治愈率, 降低医疗风险,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1]彭雅君, 林博晓, 何丽娟, 等.集束化护理管理在老年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19) :1808-1809.

[2]王雪英.ICU老年患者压疮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集束化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27) :145-147.

[3]王萌萌, 梁陶媛, 何培, 等.集束化护理管理在老年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 (3) :300-302.

[4]何君.老年患者压疮护理中集束化护理管理的施行效果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6) :189-190.

ICU压疮集束化护理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RICU病房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性患者55例, 女性患者45例, 患者最小年龄为18岁, 最大年龄为72岁, 平均 (57.5±6.3) 岁。其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4例, 慢性肾功能障碍20例, 脑血管意外10例, 感染性休克10例, 吸入性肺炎9例, 心肺复苏8例, 颅脑损伤7例, 消化道出血4例, 重症肌无力3例, 多发伤1例, 急性胰腺炎1例, 哮喘持续状态2例, 糖尿病高渗昏迷1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0例, 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具体方法:由护士长领导专科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和实施系统的临床护理方案, 主要包括按摩、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等, 护理人员交接班时, 需要观察和记录患者床位是否干燥、舒适, 有无皮肤受压红肿现象, 每天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随机检查。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 具体方法:第一, 放置明显标志。在患者病床处设置明显的标志, 主要包括患者的护理方法、注意事项、体位情况等等, 保证护理方案有效落实和调整。第二, 适当减压。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 在患者骶尾部等部位放置防压疮气垫或气垫床等, 使其保持侧卧位, 与床保持30°角, 床头抬高角度在30°以下, 在患者保持半卧位时, 床头抬高45°左右, 从而提高骶尾部剪切力。第三, 皮肤护理。患者可适当应用赛肤润进行皮肤护理, 棕桐酸、硬脂酸和脂肪酸等均为赛肤润的有效成分, 有助于在患者皮肤外层形成保护膜, 从而快速提高局部皮肤的经皮血氧分压, 恢复皮肤微循环功能, 达到缓冲摩擦力的治疗作用。第四, 大小便护理。部分RICU患者存在大小便失禁症状, 此时会大大增加患者压疮发生率, 因此, 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患者肛周皮肤的干燥清洁。一旦患者频繁发生失禁或腹泻等症状, 则应在清洁皮肤后, 适当涂抹鞣酸软膏, 并将肛管替换为带囊气管插管, 涂抹石蜡油后置入肛门, 带囊充分充气, 在此基础上外露一端与负压吸引器相互连接, 从而避免粪便对皮肤的刺激。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护理后压疮症状发生时间, 以及压疮的发病程度[2]。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分析和处理所得数据, 进行t或卡方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观察对象压疮发生时间相对较晚, 且病情严重程度相对较轻, 由此可见, 实验组观察对象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护理价值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压疮是一种肢体瘫痪或长时间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压疮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导致病程迁延不愈。集束化护理策略的使用可促使RICU患者压疮发生风险显著降低, 同时可促进以及压疮症状的缓解, 因而应在RICU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采取科学的预后和护理管理措施, 避免单独科室的医护人员独自开展护理活动。同时, 医院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期进行集束化护理理念的培训和学习, 加强相互谈论和交流, 深入分析与思考RICU患者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和方案, 从而提高RICU患者压疮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全面化水平。一旦RICU患者压疮管理工作出现障碍或是困难, 护理人员应对临床护理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保证RICU患者康复速度的逐步提高, 以及压疮发生率的降低。

由本次研究可知, 在ICU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 有助于患者压疮发生率的降低, 患者发病率仅为14%左右, 且多数患者为症状较轻的Ⅰ期或Ⅱ期压疮, 不会对临床治疗和疾病的康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且患者压疮发生时间较晚, 通常在ICU治疗8 d左右。由此可见, 接受集束化护理策略护理, 对于ICU治疗患者压疮的控制和预防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 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 在RICU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 有助于患者压疮发生率的降低, 以及疾病程度的减轻。

参考文献

[1]杜鑫.集束化护理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生物技术世界, 2013, 4 (1) :67-68.

ICU压疮集束化护理管理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1月—2 0 1 4年8月收治的2 401例骨科病人作为观察组, 男1 511例, 女890例;年龄5岁~89岁 (40.4±2.0) 岁;骨外伤2 350例, 骨感染8例, 骨肿瘤15例, 其他28例。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 366例骨科病人作为对照组, 男1 501例, 女865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压疮护理, 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宣教, 由责任护士口头简单讲解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 对病人实施较统一预防压疮护理措施。观察组利用集束化护理策略对病人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及时而有针对性的预防压疮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1 集束化护理策略下的压疮预防实施方法

(1) 建立完善的压疮健康教育体系:建立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的三级健康教育体系。护理部充分发挥管理作用, 护理部统一规定压疮小组的职责并制定实施健康教育的措施和内容。 (2) 在病区由护士长在科内组建压疮管理小组, 小组主要负责针对每位病人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病区责任护士在实施压疮护理措施的同时, 负责一对一讲解示范等工作, 教会病人及家属压疮预防及护理的知识及方法并进行跟踪观察。住院治疗过程中责任护士根据制订的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进行反复的评估、教育、评价, 及时了解病人陪护知识的掌握程度, 若效果不佳则再次给予宣教, 直到病人掌握为止。病区护士长负责监督和指导。

1.2.1. 2 集束化护理策略下的压疮预防护理内容

(1) 护理干预是预防压疮发生的重要措施:骨科病人绝大多数都需绝对卧床, 活动障碍及自理能力缺陷。因此, 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压疮的预防。减少压疮的发生最关键的措施在于定期按照Braden压疮量表评估压疮危险程度, 消除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并加强健康教育。病人入院时, 压疮小组积极评估病人危险因素, 从病人的实际出发, 制订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和护措施, 提供给责任护士, 避免护理工作中预防压疮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 最简单有效的措施就是间歇性缓解压力、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如气垫床、海绵垫床、水垫、棉圈等, 主要是达到分散病人身体重量的目的。勤翻身, 2h翻身1次, 建立床头翻身卡, 翻身后记录时间、体位及皮肤情况。病人侧卧位时病人的身体与床面呈45°为宜, 床头抬高<30°, 以避免身体下滑, 预防剪力的产生, 时间每次<30 min。勤用温热毛巾擦洗并按摩骨骼隆起受压处, 可用少许红花酒或50%乙醇倒于手掌中, 用大鱼际在受压部位向心方向进行局部按摩约15min, 每天2次或3次, 促进受压部位血液循环;使用石膏、夹板固定的病人, 衬垫松软适度、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及听取主诉。在骨骼隆突易受压处放置海绵垫、软枕等, 以防受压水肿。避免使用橡胶气圈等圈状垫, 以避免新的圈式压疮发生。对高龄、瘦弱、营养不良、肥胖、术后使用镇痛泵者及合并糖尿病等病人应重点观察与监督, 严格交接班。 (3) 加强基础护理, 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卫生护理, 夏季应保持病房适宜温度18℃~24℃, 避免病人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可在病人背部加放一条吸汗的棉质毛巾, 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擦洗更衣, 更换床单被套等, 避免病人处于潮湿环境中。使用便盆时不要使用脱瓷的, 同时避免生拉硬拽, 可指导病人正确抬臀, 必要时在便盆边缘垫布垫, 以免擦伤皮肤。对长期卧床病人可指导抬臀运动, 每天练习16次~20次, 每次持续2 min~3min;对行牵引固定病人, 经常巡视病房, 及时调整牵引, 保持体位正确有效, 避免皮肤牵引带或固定带与皮肤直接接触, 或在易卡压处放置海绵垫或纱布, 减轻局部组织受到的压力[3]。 (4) 加强营养支持:根据病情给予血浆、全血、维生素C、复方氨基酸, 可以促使胶原以及蛋白质的合成, 以增强组织修复能力和抵抗力。增强病人的饮食护理, 引导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尽快补充机体能量营养物质, 有助于改善病人维持平衡以及全身营养状况, 增强机体抵抗力。 (5) 重视心理因素:压抑、情绪低落、高度紧张可引起淋巴管阻塞, 导致无氧代谢产物聚集而诱发组织损伤。 (6) 普及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压疮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开展专题知识讲座、观看多媒体影像等形式, 指导病人和家属掌握护理预防压疮的相关知识及技巧, 如肢体的被动活动、增进全身营养皮肤护理的方法等。有研究表明, 压疮预防指南对于压疮的控制是有效的, 在降低压疮发生率的同时控制了发生压疮病人的压疮严重程度[4]。按照2009年5月出版的压疮预防指南中明确提出的预防压疮流程实施规范的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并指导病人, 对意识不清、沟通障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指导其家属进行预防和护理, 积极评估是预防压疮的关键, 教会病人或家属应用计分表判断压疮发生的危险度计分:分为轻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极度危险。在评估的基础上按照预防压疮流程中的每项内容及压疮发生危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5], 指导病人或家属进行预防。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陪护压疮知识知晓率、病人满意度和压疮发生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治疗护理结果比较 (见表1)

%

2.2 两组病人压疮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压疮21例, 发生部位:骶尾部12例, 肩胛部2例, 肘部1例, 足跟4例, 髂嵴部1例, 内外1踝例。观察组发生压疮2例, 发生部位:骶尾部1例, 足跟1例。两组病人压疮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0.05, P<0.05) 。

3 讨论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 导致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 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6]。压疮好发于身体受压或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 如肩胛骨突处、骶尾部、股骨粗隆处、坐骨结节部、足跟、枕部等处。压疮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的重要性远大于治疗。发生主要原因:一是垂直压力、剪切力及长期受潮湿、摩擦力等外在因素的刺激;二是活动障碍、失去知觉及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等内在因素。预防压疮的关键在于消除诱发因素, 其中健康教育工作必不可少, 为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促进病人康复, 如何提高预防压疮护理水平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研究显示, 在采取集束化护理管理策略后病人压疮发生率有明显的下降, 陪护压疮知识知晓率、病人满意度上升。究其原因分析: (1) 传统压疮预防多以口头教育为主, 随意性大, 差不多千篇一律, 缺乏针对性的个体研究。而集束化护理策略指导下的压疮预防是应用临床上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7], 制定出规范的针对性个体化的压疮预防内容, 使护士知道做什么、怎样做, 克服护理工作的盲从性、随机性, 可减少因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或知识及水平参差不齐而造成的工作失误, 满足了病人对健康的需求。 (2) 在集束化护理策略指导下的压疮预防措施, 在对每一病人年龄、文化程度、治疗依从性、病情和可能产生压疮的原因等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 针对每个病人的个体情况, 并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 确定最佳预防措施, 制订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 内容全面、准确、具体、有实效, 避免了有些护士工作流于形式, 经常遗漏, 不能真正起到实效。 (3) 在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指导下的压疮预防实施过程中, 通过护士耐心、细致、专业性的讲解, 与病人及家属的频繁接触, 密切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集束化护理策略指导下的压疮预防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模式, 不但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地开展工作, 而且可规范护理行为, 更好地开展优质服务, 最大限度地减少压疮的发生, 维护病人健康。

参考文献

[1]吕霞.三级监控模式在压疮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3) :1175-1177.

[2]张岚.宋婷婷.集束化干预在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2) :2038-2040.

[3]李丽凤, 褚建国.骨科病人的压疮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30) :198-199.

[4]程秀红, 蒋琪霞, 刘云, 等.压疮预防临床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6) :597-599.

[5]蒋琪霞, 刘云.压疮预防指南临床应用的效果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1-3.

[6]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1-82.

ICU压疮集束化护理管理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2-2013年收治患者112例, 男70例, 女42例, 年龄19~78岁, 平均 (52.0±9.4) 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38例, 神经系统疾病32例, 循环系统疾病21例, 复合外伤21例。气管插管74例, 其中经鼻2例, 经口72例, 气管切开38例。人工气道维持时间56~624小时, 平均 (182±69.6) 小时。按入院时间段, 2012年1-12月收治的58例患者为对照组, 2013年1-12月收治的54例患者为集束化组, 两组性别、年龄、病种、人工气道建立方式及维持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即妥善固定导管、保持导管通畅、注意手卫生、严格无菌操作。观察组采取头高位、保持气道通畅, 加强气道湿化、吸痰、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加强口咽部管理、每日评估能否撤机或拔管、心理支持等集束化护理措施。

评价方法:对ICU撤机及转出ICU的患者患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统计, 以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学标准》为依据。机械通气48小时以上, 具备以下2项以上表现, 即诊断VAP: (1) 发热, T≥38℃或较基础体温升高1℃。 (2) 外周血白细胞 (WBC) >10.0×109/L。 (3) 脓性呼吸道分泌物, 涂片可见WBC每个低倍镜视野>25个, 鳞状上皮细胞每个低倍镜视野<10个, 培养出潜在的呼吸道病原菌。 (4) 胸片示肺部出现新的或进展性浸润病灶。

结果

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见表1。

讨论

严格无菌操作及手卫生制度: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V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径。手卫生是预防VAP的重要环节, 设置完善、方便的洗手和手消毒设施、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 是降低VAP发生率的关键措施之一。ICU患者病情重、抵抗力低下, 一旦发生感染将导致严重后果。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必须洗手。在日常工作中来不及洗手时使用快速消毒液喷手, 同时也可以实施七步洗手法洁手, 从而有效降低VAP的发生。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患者体位管理:我们采用改良式变换体位法, 有研究表明, 半卧位可明显减轻或避免患者反流和误吸的发生, 尤其是进食期间, 机械通气患者经常存在隐匿性误吸, 在没有医学禁忌的情况下, 先左侧卧位30°~45°→半卧位→右侧卧位30°~45°, 在左右侧卧位时床头应抬高均30°~45°。因患者采取仰卧位会增加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对患者采取持续水平仰卧位时, 气管插管压迫上部食管括约肌群, 使其防止胃内容物逆流的功能下降, 加重胃食管反流。另外, 在对患者保持头高位的同时, 可适当摇起膝下支架, 床尾可置一软枕, 垫于患者足底,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减少剪切力, 避免压疮的发生。在实施过程中,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 应讲明该种变换体位法始终保持抬高床头30°~45°, 可明显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降低机械通气肺不张的发生及对预防VAP发生的重要性,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 加强对其病情观察的同时, 应定期为患者翻身、叩背、加强皮肤护理。

口咽部护理:目前普遍认为口腔卫生状况与VAP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正常人口腔内定植10余种细菌, 它们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经气管插管等原因导致口腔细菌异常繁殖, 且口腔分泌物不能下咽而存留在口腔内, 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有研究表明:50%的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来自于口腔内定植菌或寄生菌,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是预防VAP的重要途径。正确、有效的口腔护理, 能清除寄居在口腔的大部分致病微生物, 防止其向下移行而导致VAP发生。因此在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前可行口腔护理2次, 在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后每日行口腔护理3~4次及气管切口护理应4小时1次, 污染严重者要增加次数。口腔护理时尤其要注意双颊及口咽部两个易残留细菌的部位, 根据口腔内的p H值选择口腔护理液, 防止擦拭棉球过湿, 气囊充分充气, 防止清洁液误吸。

保持气道通畅、加强气道湿化和吸痰: (1) 保持气道通畅, 根据患者的情况, 如肺部听到痰鸣音时应每2小时翻身叩背等, 物理治疗后应及时吸痰, 并观察痰液性状; (2) 加强气道湿化, 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则用加热湿化器进行气道主动湿化, 未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行人工鼻被动湿化。 (3) 采用密闭式吸痰, 密闭式吸痰使患者气道与外界相对隔离, 可防止环境、患者及医务人员被污染, 使用密闭式吸痰可降低VAP发生率。

气囊上滞留分泌物吸引: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ICU患者易出现口咽部细菌定植, 而污染的口咽分泌物可以滞留在人工气管气囊上部, 并通过气囊周围的空隙进入气道, 增加吸入危险, 而消除滞留的分泌物可能降低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过程中, 应始终保持气囊压力合适, 准备拔除或移动气管导管时, 在气囊放气前应确保清除滞留在气囊顶部的分泌物。采用置入可冲洗气管套管, 通过气囊套管的侧管吸尽套囊上方和声门下方之间的潴留物, 并低压注入0.45%无菌生理盐水4~5ml至套囊上腔隙, 冲洗后由原侧管吸净, 直接吸出套囊上积液, 切断了胃→口咽→下呼吸道次逆行感染途径, 减少了口咽部细菌移位定植, 防止了感染性分泌物误吸。

预防肠内营养相关的吸入:对于ICU的重症患者, 由于其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使得必须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对于这类患者, 肠内营养最为重要的管理内容。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 常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胃容量过多、病原微生物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并且由于患者放置了鼻胃管, 这会进一步降低食管括约肌的功能, 容易引起消化道食物反流和误吸等情况的发生, 造成患者发生VAP感染。在注入鼻饲饮食过程中, 要掌握合适的注入速度和量, 防止反流导致误吸。一般鼻饲饮食时, 要床头抬高45°, 每次注入量<350ml, 时间>20分钟。每次注食前, 回抽胃液, 胃残留液>150ml, 腹部肠鸣音消失应暂停管饲。鼻饲前确定胃管位置, 检查气囊是否在充气状态。

监护室环境:需特别注意空气环境的管理, 空气应流通, 病室温度保持18~26℃, 相对湿度50%~60%。定时通风, 3次/日, 30分/次;紫外线消毒1次/日;床、桌面、仪器等用含消毒液500mg/L擦拭, 3次/日。监护室内应限制人员流动, 施行无陪制度, 严格探视制度, 家属探视时应更换清洁隔离衣, 戴好帽子、口罩并穿鞋套, 通过各种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病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 预防VAP的发生, 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 加强无菌操作观念。

撤机策略:在考虑对患者撤离呼吸机时, 要先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自主呼吸功能测定, 确定患者在撤离呼吸机后能够较好的进行自主呼吸, 然后方可撤离呼吸机, 避免发生撤离呼吸机后患者不能进行自主呼吸而不得不重复插管。对患者进行重复插管会将患者口咽部存在的微生物带入下呼吸道, 使得患者易发生VAP感染。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 每日评估患者气管插管和呼吸支持情况, 缩短插管时间, 争取早日停机或拔管, 恢复自主呼吸, 减少细菌入侵的机会, 从而减少了VAP的发生。

心理支持:在ICU进行治疗的患者, 往往病情较为严重, 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治疗设备和仪器的维持, 这使患者心理压力非常大, 此外, 加上ICU紧张的工作气氛, 以及不断进行的抢救甚至其他患者的死亡等, 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 导致他们身体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的状态, 对镇静剂的需求增加, 也往往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机械通气, 从而极易导致VAP等并发症。针对这种情况, 医护人员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 来尽可能安抚患者的情绪, 减轻这些不利因素对患者所造成的困扰。调整ICU的环境, 使光线、音量和温湿度等情况更加温和, 提高患者在病房的舒适度, 可起到一定的心理安抚作用。ICU患者在病房, 有时由于病房的特殊环境, 患者不能辨别日夜的交替, 对时间也没有准确的掌握, 造成患者极度的不适应。所以, 作为ICU的工作人员, 应该采取方法让患者能够准确地分辨日夜与时间, 可减轻患者的不适心理。目前, 对患者的治疗已不再局限于躯体疾病的治疗, 而要同时注重心理问题的治疗, 所以作为一名医务工作人员, 必须学习一定的心理疏导和肢体放松的方法, 将其应用在对ICU患者的治疗中, 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对于ICU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 由于其接受仪器的辅助通气, 使得其交流困难, 有不适和疑虑时也不能很好的和医务人员沟通, 造成患者心里存在一定的无助感, 严重者会采取消极的情绪抵触治疗, 往往会对治疗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所以对于这些患者, 心理疏导和支持治疗变得尤为重要, ICU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 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躯体和心理问题, 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及时解决患者的躯体不适和心理压力,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ICU内机械通气患者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集束化护理策略。方法:收治ICU机械通气>48小时患者112例, 随机分为集束化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集束化组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患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结果:集束化护理干预组患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CU内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肺炎,集束化护理

参考文献

ICU压疮集束化护理管理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ICU实施肠内营养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96例、女64例, 年龄40~86岁、平均年龄61.3岁;脑血管意外患者39例、颅脑外伤患者16例、呼吸衰竭患者1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1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重症肺炎患者10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6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13例、药物中毒患者9例;将2014年7月之前收治的80例实施肠内营养患者作为对照组, 将2014年7月之后收治的80例实施肠内营养患者作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按照医嘱选择适合患者的肠内营养液、用量及次数, 常规留置胃管, 每次鼻饲前检查胃管是否通畅, 鼻饲量控制200 m L/次, 时间间隔>2 h, 肠内营养液温度控制38~40℃, 每次鼻饲前后给予温开水冲管[3]。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2.1 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液

评估患者自身病情, 针对性的制定营养配方, 保证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摄入含量以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科学配比, 对脂肪代谢异常或消化道功能低下的患者, 应控制营养液中脂肪含量, 营养液渗透浓度为300~330 mmol/L, 避免渗透性腹泻的发生[4]。

1.2.2 控制输注用量、速度及温度

营养液输注用量过多, 患者肠道耐受性差, 输注速度过快, 会导致大量营养液进入刺激胃肠道蠕动加快, 营养液温度过低会刺激胃肠黏膜血管收缩影响吸收, 以上因素均可导致患者发生腹泻。因此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营养液温度, 采用营养泵控制好流速及用量, 首次给予肠内营养控制200~500 m L用量, 泵入时间控制在8 h, 后期根据患者自身耐受性及需求逐步增加用量及流速。

1.2.3 纠正低蛋白血症

ICU患者多因为创伤或严重感染使机体蛋白质代谢增加, 从而产生低蛋白血症, 进一步导致小肠黏膜水肿, 影响吸收, 从而发生吸收不良性腹泻。针对血清蛋白含量较低的患者可先给予肠外营养补充蛋白含量, 当血清蛋白含量达到35 g/L时再给予肠内营养。

1.2.4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

临床上大量使用抗生素, 会杀灭肠道原有的正常菌群, 导致致病菌的大量繁殖, 引起腹泻, 另外抗酸药物及胃动力药物也可引起腹泻发生。因此, 临床上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并给予肠道益生菌制剂, 维持肠道内环境平衡, 评估患者是否必须使用抗酸药物及胃动力药物, 避免因药物因素引起的腹泻。

1.2.5 加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避免产生医源性腹泻, 严格手卫生制度及无菌操作, 使用一次性输注用营养泵管, 肠道益生菌类餐前给药, 氯化钾类制剂需1∶2进行稀释, 于两餐之间胃管注入, 防止与肠内营养发生不相容现象导致腹泻[5]。加强口腔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 进行记录。

1.3 相关性腹泻诊断标准

患者进行肠内营养2 d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 经调整营养液的用量、流速、温度以及浓度时腹泻症状缓解。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腹泻18例 (占22.5%) , 对照组患者发生腹泻33例 (占41.3%)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25, P<0.05) 。

3 讨论

EN是保证ICU患者营养摄入的重要途径, 但临床医生在开具营养配方时大多只考虑患者自身病情的营养所需, 却容易忽略患者的体质差异以及耐受性等因素, 护理人员在进行EN时往往也会忽略注入方式、速度控制以及手卫生等细节, 导致患者发生腹泻。集束化护理是指将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集合, 一般由3~6项措施组成, 均为临床验证有益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措施[6]。本研究中对ICU肠内营养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 从营养液的配制到控制用量、流速以及温度, 再到纠正低蛋白血症、临床用药、以及知识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共同实施, 减少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结果表明, 观察组发生腹泻18例 (占22.5%) , 低于对照组发生腹泻33例 (占41.3%) 。

综上所述, 对ICU肠内营养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 能有效的减少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实施肠内营养患者相关性腹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ICU实施肠内营养的160例患者为对象, 将2014年7月之前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 将2014年7月之后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腹泻18例 (占22.5%) , 对照组发生腹泻33例 (占41.3%)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ICU肠内营养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的减少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曹雪雁, 陈娜.ICU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 11 (6) :89-90.

[2]李丽, 豆桂军.系统化护理干预对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19) :18-20.

[3]宋艳, 王维琦.集束化护理对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10 (6) :144-145.

[4]李春玲.ICU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患者的临床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15) :3057.

[5]鲁桂英, 李晓青, 安笑.集束化护理策略对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5, 10 (1) :139-142.

上一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下一篇:城市雨洪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