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防治措施

2024-12-04

分类防治措施(精选11篇)

分类防治措施 篇1

0前言

很多混凝土结构工程在投入使用后, 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各类裂缝, 裂缝有很多类型, 其产生的原因不同, 特点也不尽相同, 对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使用影响也不同。因此, 我们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分清裂缝的类型, 掌握裂缝的防治措施及处理方法。

1裂缝类型及裂缝的特征

1.1 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 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 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 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 cm~30 cm, 较长的裂缝可达2 m~3 m, 宽1 mm~5 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 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 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 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 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 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 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1.2 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 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 表面水分损失过快, 变形较大, 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 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 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 水泥浆体干缩越大, 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 宽度多在0.05 mm~0.2 mm之间, 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 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 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1.3 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 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 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 特别是在冬季, 模板支撑在冻土上, 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 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 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 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 较大的沉陷裂缝, 往往有一定的错位, 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 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1.4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 在硬化过程中, 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 (当水泥用量在350 kg/m3~550 kg/m3, 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 500 kJ~27 500 kJ的热量, 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 ℃左右甚至更高) 。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 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 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 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 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 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 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 (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 ℃~26 ℃时, 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 MPa左右的拉应力) 。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 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 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 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 而产生收缩, 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 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 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 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 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 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 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 冬季较宽, 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 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 混凝土的碳化, 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1.5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 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 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 一旦出现很难补救, 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2常见裂缝的防治措施

2.1 塑性收缩裂缝预防措施

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 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 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 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 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 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 及时养护。

2.2 干缩裂缝预防措施

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 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 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 水灰比越大, 干缩越大, 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 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 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 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2.3 沉陷裂缝预防措施

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且支撑牢固, 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 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2.4 温度裂缝预防措施

一是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 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二是减少水泥用量, 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 kg/m3以下;三是降低水灰比, 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四是改善骨料级配, 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五是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 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 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六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 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 降低水化热, 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七是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 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 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 温度应力越大, 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分层、分块浇筑, 以利于散热, 减小约束;九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 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 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十是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 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十一是预留温度收缩缝;十二是减小约束, 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5 mm左右的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十三是加强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后, 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 并注意洒水养护, 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 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 以防止寒潮袭击;十四是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5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防措施

一是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三是选用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 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 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 导致混凝土胀裂, 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 沿钢筋的位置出现。

3裂缝的防治措施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 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及时处理, 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3.1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 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 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3.2 灌浆、嵌逢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 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 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 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 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 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3 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 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 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3.4 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 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 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3.5 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 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 钝化钢筋, 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

3.6 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 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 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 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 (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 , 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 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 [ID:5911]

摘要:本文对钢筋混凝土裂缝进行了分类, 对各种类型的裂缝提出了防治措施, 并对裂缝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裂缝,分类,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秉京.混凝土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王寿华, 等.建筑施工手册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分类防治措施 篇2

风险分类,就是根据风险分析的目的不同,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各种不同的风险进行区分的过程。

风险分类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对风险进行科学的分类,首先是不断加深对风险本质认识的需要。通过风险分类,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把握风险的本质及变化的规律性。其次,对风险进行分类,是对企业风险实行科学管理,确定科学控制手段的必要前提。

由于对风险分析的目的不同,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根据本书分析所涉及的范围,企业风险分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划分。

1、按构成风险因素的性质划分:

①自然风险。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如洪水、风暴、地震等均属此类风险。这种风险通常是灾难性的,多数情况是人力无法抗拒的。

②经济风险。由于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联系的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称经济风险。这种风险是企业经常遇到的,它既可以给企业造成获益机会,也可以使企业承受损失。

③政治风险。这是指由政治因素变动对企业构成的风险。它包括国际政治风云变换,也 包括国内政治、政策的改变。

④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是积极的,可为企业发展提供机会,但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抓住机遇,墨守陈规,也可能蒙受风险损失。

2、按风险形成的原因划分:

①主观风险。指由于主观决策上的原因所构成的风险,它是由主观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②客观风险。指由于客观原因的影响而构成的风险。客观风险不是由企业主观因素引起的,但企业可以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准确地预测客观情况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力求保证企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主观与客观是一组相对的概念,站在企业立场上,所谓的客观条件,对于国家来说,很可能是主观条件。因而,所谓客观风险的不可控性也是相对的,企业不可控的客观风险,有些是国家的可控风险。

3、按风险的范围划分:

①局部性风险。这是指在某一局部范围内存在而未波及到全局的风险;②全局性风险。这是指在一个整体内涉及到全局性的风险。

4、按风险程度划分:

①轻度风险。这是风险程度最低的,在一般情况下即使有风险,对整体不发生大的影响;②中度风险。这比轻度风险要大,这种风险虽然未达到左右整体的程度,但对整体却会产生明显的影响;③高度风险。也称为重大风险或严重风险。这种风险一旦发生,就会使整体陷于困境,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状态,严重时能造成企业无法生存,置企业于死地而不再逢生。

5、按风险存在的方式划分:

①潜在型风险。风险作为一种可能性存在着,并已估计到风险的程度和范围,但这种可能性尚未变成现实性;②延缓型风险。由于有利条件的增强,使不利因素发生的影响暂时受到抑制,因而风险的发生比原来估计的时间推迟,但风险尚未排除;③突发性风险。这主要是由偶发事件引起的风险,是人们事先没有估计到并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的;④转移型风险。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使构成风险的因素发生作用方向改变,从而导致风险向别的主体转移;⑤竞争性风险。竞争性风险指由于企业间的竞争,而彼此对对方构成的风险,这种风险所形成的后果,主要由企业竞争能力和策略决定,风险存在的范围广,形式复杂,企业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6、按风险控制的程度划分:

①可控制风险。是指人们对风险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认识的比较清楚,并能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②不可控制风险。这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构成的风险,人们对这种风险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认识不清,或者即使对构成这种风险的原因和条件认识比较清楚,但无力改变外界的条件,因而失去控制能力。

7、按企业经营类型划分:

①维持型风险。是指企业在不增加新的投入,维持原有经营规模条件下所遇到的风险;②扩展型风险。是指企业追加新的投入,扩大规模或提高质量的条件下所遇到的风险;③开拓型风险。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越出原有范围,或者改变原来的经营方向,向新领域开发所遇到的风险;④开放型风险是指在开放条件下,企业在对外发生经济联系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

8、按风险效应来划分:

①纯风险。是企业在不改变原有经营条件和维持原有经营状况下所遇到的风险。这种风险的结果只有遭受风险损失,而不会带来风险效益;②投机风险。这是企业在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进行某种探索,使原有经营条件有所改变的情况下所遇到的风险。这种风险的结果,可能造成损失,也可能带来效益。

9、按风险责任承担来划分:

①国家风险。主要是指在开放条件下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国际信贷等方面所遇到的风险。国家对国内风险应承担的部分,也属于国家风险;②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其进行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的风险;③个人风险,也叫私人风险。是指由个人承担的那部分风险

10、按风险的内容划分:

按风险的内容来划分,风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 ①市场风险;②技术风险;③生产风险;④信贷风险;⑤资源风险;⑥环境风险;⑦涉外风险;⑧人事风险;⑨事故风险;⑩制度改革风险……

11、按决策要求划分:

①可接受风险。人们在对某一项风险进行决策时,是否愿意承受这一风险,取决于这种风险的可能后果与决策者的主观意愿。如果这种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收益,尽管也可能使企业蒙受风险损失,只要收益大于损失,且收益可能性较大,而损失可能性较小,那么,企业可以认为这种风险是可接受的。当然,对这种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应由企业决策者最后来决断。

②不可接受风险。任何人从主观上来说都不愿蒙受风险损失,这就是所谓风险恹恶倾向。人们对风险的恹恶程度是随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增大而增强。当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大于风险收益的可能性时,人们就不能主动承担这种风险,这种风险也就成为不可接受风险。可接受风险与不可接受风险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它受时间、企业自身条件和决策者素质等因素所决定。在短时期看,属于不可接受风险,但从长时期分析,可能属于可接受的风险;在一个实力较小的企业看来是不可接受的风险,但对一个实力很强的企业却可能是可接受风险;在一个比较保守的决策者看来是不可接受的风险,而对于一个开拓精神较强的决策者却是可接受的。如此等等,说明划定其界限的困难。

对风险的上述分类,仍然不能包括风险分类的全部。根据风险分析的目的和具体要求,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类别进行具体划分。对于不同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其风险分类应各具特色。

如何规避企业投资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任何投资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建立一个企业很容易,但是能够成功的维持和发展一个企业并不容易。就我个人来看,企业投资存在很大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融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面对这些问题,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规避企业投资风险呢?

我认为首先企业应该在充分认识面临的投资风险的基础上,未雨绸缪,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对投资风险加以预警、规避、控制和处理,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运转,使企业不断做强做大。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抗击投资风险的能力较弱,投资风险的实际发生对中小企业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所以,中小企业对投资风险的规避显得尤为重要。

巴菲特认为,避开投资误区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翼翼地看管它,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条。在中国,“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就被忘得一干二净。这表明,无论是衡量股票投资风险还是规避股票投资风险,每个人的观点、方法、态度都不同。巴菲特说,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所具有的投资风险是不同的,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如果投资者能够做到集中投资,就能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虽然集中投资在短期内的投资收益率波动可能会很大,可是从长期看,收益率一定会非常高。相反,如果迷信分散投资,由于分散投资方式的风险居高不下,投资者最多只能取得相当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研究表明,从1987年到1996年这10年间,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的主要股票品种平均年收益率高达29.4%,比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平均收益率高出10.5个百分点。取得这样高的投资业绩,与巴菲特自觉规避投资风险是分不开的。说穿了,他的方法并没有多少神秘,简单地说就是“集中投资+长期投资”。巴菲特的观点,对于规避企业风险投资的作用很大,但这只是一个宏观来提出的规避方法,并不能够具体的解决企业在整个运作种遇到的每一个详细的问题。所以,就这一方面我提出了以下自己的规避方法:

1、注重投资组合。企业进行投资时,投资对象不同,投资的风险也不同。为了减少投资风险,企业应把资金分布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上,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由于每个投资项目的风险不同、收益不同,这样,多个项目的组合结果,就有可能在盈亏相抵后还有利润。

2、改进投资决策方式。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成长方式往往是创始人靠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中多年打拼而换来的。这些企业的“老板”往往认为自己有过人的判断能力、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当中小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时,“一言堂”这种的决策方式可能有效。但当企业逐渐成长壮大时,这种方式不仅不会产生效果,甚至会给企业招来较大风险。为了控制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必须改变决策时一意孤行的做法,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做到科学决策,避免盲目投资,投资决策是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金结构。中小企业决策者必须通过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做好商业计划书来减少决策失误。

3、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在机构设置、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企业防范投资风险,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4、编制详尽的投资预算。在企业主做出投资决定之前,中小企业必须本着“节约每一个铜板”办事业的原则,根据投资对象和投资方案编制详尽的预算,并做到方法科学、内容全面。另外,在投资施行过程中,也要严格预算控制,做到又好又省。比如,加强财务预算控制中小企业在借款时就应注意安排未来还本付息的资金,否则需要借新债还旧债,但中小企业举债能力较弱,容易发生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现金流量风险。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编制现金预算,合理调度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加强收支管理,加强财务预算控制未来的发展规模,在现金预算和其他财务预算的监督下,便可避免发生由于盲目发展而陷入资金不足的困境。

5、加强中小企业业主的培训,中小企业业主往往缺乏财务和管理知识,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帮助中小企业业主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同时,中小企业应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专职经理人员;在生产管理上,应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生产计划,使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

6、提高员工素质。有时仅凭老板个人拍脑袋可能会将一项投资做失败,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而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数是老板的亲朋好友,这些人对老板一般很忠诚,可往往没有专业的理财知识。因此,建议中小企业主外聘理财专家。利用专家的专业知识及时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并编制投资预算。

7、改善中小企业投资的外部环境,解决中小企业投资的资金短缺问题, 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优惠。如政府直接资助,这样可以将失业救济金转为生产资金,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针对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渠道不多、形式单一等问题, 采取相应措施。

8、规范企业的担保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为他人担保和请他人为自己担保的问题。然而担保是要负连带责任的,一旦发生债务人不能按期偿债的情形,担保人要负责清偿,就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必须规范担保行为,在对外担保时,应严格把关,谨慎抉择。要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要对被担保的企业进行细致、深入的了解并进行跟踪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要求被担保方为担保方提供反担保。

我认为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以上措施来规避投资风险。总之,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投资风险的特点,但任何投资风险都有一个逐步呈现,不断恶化的过程,应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发现投资风险信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规避投资风险的方法,这样企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真正做强做大。

风险管理主要步骤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生产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可见,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和风险的处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风险识别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预测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2.1.1◆生产流程分析法

生产流程分析法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各个环节逐项分析可能遭遇的风险,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生产流程分析法可分为风险列举法和流程图法。1.风险列举法指风险管理部门根据该企业的生产流程,列举出各个生产环节的所有风险。2.流程图法指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将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一切环节系统化、顺序化,制成流程图,从而便于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2.1.2◆财务表格分析法 财务表格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2.1.3保险调查法

采用保险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可以利用两种形式: 通过保险险种一览表,企业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或者专门保险刊物的保险险种一览表,选择适合该企业需要的险种。这种方法仅仅对可保风险进行识别,对不可保风险则无能为力。委托保险人或者保险咨询服务机构对该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调查设计,找出各种财产和责任存在的风险。风险预测

风险预测实际上就是估算、衡量风险,由风险管理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掌握的统计资料、风险信息及风险的性质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为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提供依据。风险的预测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2.1预测风险的概率:通过资料积累和观察,发现造成损失的规律性。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时期一万栋房屋中有十栋发生火灾,则风险发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对概率高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

我国垄断行业的分类及相关措施 篇3

【关键词】反垄断法;公用企事业;对策分析

一、垄断的概念

在经济学上与法学上垄断的意义是不同的。垄断从经济学来说是指少数企业凭自己雄厚的实力在一定领域内控制着大部分市场。市场竞争和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产生垄断。垄断具有双面性,但整体来说遵规守法的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大于其敝处。在法律上垄断的意义是指随着某一企业在整个行业内形成垄断事态,并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危害,政府被迫施以法令手段。这种法令是针对那些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具有绝对地位的企业,存在着阻碍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一种行为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垄断的意义是广义的,其包含垄断的状态及行为两个方面,垄断首先必须是以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且具有违法、危害性。反垄断法最早是源于美国的反托拉斯(反垄断)立法。美国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法》被法学家公认为反垄断法之母,距今约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我国的反垄断法是2008年8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

二、我国现垄断行业的分类

垄断即市场主体在其经济活动范围内排除或限制竞争对手的一种状行为。垄断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经济、行政及自然三种垄断行为。

(一)经济垄断。经济垄断指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力控制或可以采取的排他性一种行为。经济垄断的后果会导致市场的准入受到限制,主要表现为垄断者独占进入市场的机会。而经济垄断一旦出现,市場的准入机会就被个别(或少数)经营者独自占有。经济垄断的制造者不但不与他人分享进入市场的机会,而且也不会与其他经营者分享新的市场准入机会。经济垄断不是个别主体、私人非行政行为,它主要包括行政性经济垄断。以我国的国情分析,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国有主体,不管其是否具有自然垄断或法律特许垄断的范围,或者和私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分割、支配市场,及滥用交易实力,采取不公正交易方法等“市场经济”垄断行为,都不是西方社会的那种私人垄断,这种情况背后有很多行政特权。

(二)行政垄断。行政垄断就是由政府造成的经济垄断现象,即通过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定的形式取得的垄断权力。行政垄断也叫法定垄断,如专利权、著作权由政府设定的垄断性政令。还有因政府政策需要而形成的垄断性行业,如军工、烟草等。这些垄断源于行政法律,具有合法性,没必要打破,但是需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驶规定,但是要避免滥用行政权力。我国行政垄断又分地区垄断、部门垄断、行政性强制行垄断。地区垄断:是指政府职能部门通过违法行政建立市场壁垒干预的行为。部门垄断:是指行业管理者为保护本行业利益违法使用行政权力而限制竞争对手的一种干预市场行为。行政性强制行为:专指政府非正常地干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利,强制企业购买或出售某种产品,及与其他企业合并违反市场竞争原则的干预行为,在进行干预时如果拒绝,会给予行政许可内的方式强制他人购买其指定的商品。一些知名大企业在限制竞争对手行为时也习惯夹带行政色彩。常用手段一般都是先强制本地区经营同类商品经营者联合定价;其次是强制本地区的经营者联合拒销、拒购某类商品;此外还有强制经营者停止竞争的方式,惯用的是以协议的方式决定生产、销售数量、销售范围。

(三)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指依照其性质只能或只适合“独家经营”的业务项目。自然垄断行业主要是由于成本弱增性而导致独家垄断市场结构的经济管理部门,一般是因为生产经营特点而形成的垄断地位。自然垄断有利经济效率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自然垄断具有极强地垄断性。自然垄断行业一般都是经济规模比较明显特殊的行业。同时,自然垄断行业有大量“沉淀成本”,所投资金短时期内既难收回,也难改为其他用途。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多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必然会导致重复建设,造成很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此类行业一般要求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其次,自然垄断一般都具有公益性。自然垄断行业主要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它所能提供的私人边际效用(MPB)小于其社会边际效用(MSB)。再者,自然垄断具有不可选择性。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大部分经营者都具有唯一性,对消费者来讲,这些服务也就具有不可选择性了。选择消费的人群要么接受经营者确定的交易条件,要么就不与其发生交易关系。此外,自然垄断行业有极少一部分业务也具有可竞争性。

三、我国对反垄断执法所采取的措施

(一)针对经济垄断采取的法律对策。在中国现行的法律中,对经济垄断的条款规定不多。我国反垄断法中最早的规定是1980年制定的“竞争十条”的第三和第六条。199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和第七条中对垄断进行了明确规制,但具有局限性。笔者认为针对经济垄断现象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进行价格干预限制和数量调节管控。②.通过抽取垄断税消除垄断行业的利润。③有计划的打破条块,分割国有企业独家经营垄局面。④通过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导入国际竞争机制。⑤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消除普遍的卖方市场。⑥制订反垄断法。

(二)针对行政垄断的解决方式。只有放开准入原则才能打破垄断。垄断企业有不少硬件投入,所占总体资金投入很大,如天然气管道、自来水公司建设的大型管道、电缆的铺设等,这些国有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不可能有很多人都具备做此类基础建设的能力,如果政府鼓励民间人士来做,显然不合理。因此此类行业在基础建设投入后,再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会消减垄断带来的负面性,因此说引入竞争是解决垄断问题最主要的手段。

四、打破行政垄断亟需立法

垄断首先是有利益因素的,打破垄断必须调整相关方面的利益关系,打破垄断与政府来说难度极大,如果不具备科学顶层设计和法律制度建设,没有自上而下的有效推动,就无法排除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甚至是暴利干扰。另外,在垄断行业里,员工工资福利待遇等更方面都应接受舆论监管,总之只有通过立法使垄断行业的利润、薪资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才能避免行政垄断。

(一)必须严打腐败。行政垄断是最容易产生滥用公共权力造成腐败滋生的温床。政府首先要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督、审计;对滥用职权、贪污腐败、收受贿赂人员坚决采取法律手段进行严厉打击。

(二)完善自律和治理。制定垄断措施是为了干预不正常经济行为,制定垄断措施不是否决这些国家垄断企业在国家困难时期起到的作用。因而,对目前国有垄断企业垄断行为应该辩证看待,既要治理过分的垄断行为,也要加快国有企业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设,其中加强企业自律、完善公司治理,让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树立国有大企业形象,有利于改变垄断带来的不良影响。

五、治理自然垄断的措施

(一)信息不对称的补偿。首先政府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所需产品的准确信息,当人们不能理解产品涉及的技术数据时,政府需要建立或實施产品质量标准或向生产厂商发放生产经营许可证。

(二)对规定制者的监督。经济性规制主要依靠政府机关的法律权限许可或认可的手段来制定,政府在实施这些权力时,一定程度上具有自由裁决权。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对“法定垄断者”的规制者的滥用权限加以限制监视的体系。因为规制者在没有监督下会不可避免的滥用职权、牟取一己私利,或者本着维护某一集团利益。

(三)政企必须分开。只要规制者与被规制企业之间有直接利益关系,就有可能产生贪污受贿现象。,只有政企分开了,才能使规制机构正常行使经济性规制职能,才能把经济福利最大化作为原则,公正廉明,依法规制。

(四)认真区分自然垄断和非自然垄断。规制与放松规制有机结合,使规制取得预期效果,要考虑到行业的特殊性,坚持只有真正的自然垄断行业才可以实施规制。规制和放松规制都是为了适应自然垄断行业发展段要求所产生的。对非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放松规制后,政府要从制度上及时跟进,以保证竞争的公平公正。

(五)实施激励性规制。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及社会地位决定了其垄断短期内无法改变,所以,必须结合国情借鉴激励性规制。激励性规制包括特许投标制度、区域间竞争、社会契约制度、价格上限规制。其中社会契约制度被各国广泛运用。这点我们可以通过完善承包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关系来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内部效率、提供经济利益的诱导。

六、结论

维护自由竞争、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是反垄断法的最终目标,在市场机制无法消除垄断行为的情况下,反垄断法的介入是必须的。现代反垄断政策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和有效维护市场竞争体制,为确保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反垄断执法体制。我国的垄断都是和行政密不可分的。因此,以反私人限制竞争行为导向的反垄断法是无法最终消除的。总之,消除垄断带来的不良后果还必须要依赖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我国的反垄断法规才能真正起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汤吉军,陈俊龙.打破垄断新思维[J].董事会,2011,05.

[2]尹跃辉.关于我国电力行业垄断与有效竞争的思考[J].财经界,2011,12.

[3]成明.反垄断与政府管制浅见[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

[4]柳湘.公用企业垄断法律规制问题研究[J].长江论坛,2004,02.

作者简介

分类防治措施 篇4

1 天牛

天牛幼虫蛀食主干、枝条和根茎, 轻则造成木材质量下降, 重则树干风折, 甚至全株枯死, 丧失利用价值。

1.1 捕杀成虫目前, 为害杨树的天牛主要有2种:

一是云斑天牛, 其成虫体黑有光泽, 每一鞘翅上有白色细花斑近20个, 1年发生1代。成虫5月下旬出现, 5月底至6月初为产卵盛期;二是桑天牛, 6~7月成虫大量发生, 有趋光性, 夜间成虫出洞产卵。掌握其产卵期, 就可以用木棍敲打树木, 震落成虫并捕杀。

1.2 捶击产卵处云斑天牛的卵一般多产在离地面2m以内的

树皮上, 产卵伤痕圆形、椭圆形或月芽形, 产卵处常有泡沫状或呈湿状。桑天牛产卵刻槽高度一般在距地面1~6m处, 产卵处上部树皮多被咬成乱麻状, 枝条细的则四周咬成环状伤痕。掌握产卵及危害特征后, 可在巡捕天牛成虫时, 用一小木锤或铁锤, 在产卵伤痕处轻击数下, 即可击破卵粒或击杀刚孵出不久的幼虫;或用刀把树皮连卵一齐刮下, 刀口深达木质部, 刮除后, 外涂保护剂;也可用铁丝钩杀幼虫。

1.3 堵塞虫孔天牛幼虫蛀入木质部后, 稍加留意即可发现皮部

的虫孔, 下部排粪孔有木屑及粪便排出, 上部通气孔多带灰色伤流, 只要全部堵塞虫孔, 幼虫就会窒息而死。堵塞虫孔方法有:一是就地取树枝, 按虫孔的大小削桩, 用小木桩将所有大小蛀孔塞满塞紧;二是用粘性强的泥土堵孔, 分层用木锤顶入塞满塞紧;三是用布条或棉球沾上挥发性强的农药塞入蛀孔, 后用粘泥封闭蛀孔, 效果最好。

1.4 树干灌药在发现树枝有新鲜虫粪排出的地方, 在最后1个

排粪孔处, 用5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氯菊酯3000倍液灌注虫孔内, 处理3d后, 继续检查1次, 如仍有虫粪排出, 再加处理。灌注药液的工具可用兽用注射器, 或用背负式喷雾器, 将喷头取下, 喷杆头上可装上特别的尖喷头, 打足压力, 将尖头对准最下一个新鲜排粪孔将药注入, 并在孔中插入一小枝干, 以防洞中幼虫上爬。

1.5 熏杀幼虫毒签成分:

磷化锌3%、草酸9%、阿拉伯胶粉56%、水32%。将胶水混合成2份 (加热溶化) , 冷至80℃时, 在一份内加入磷化锌, 另一份加入草酸, 用竹签在磷化锌中蘸药冷却阴干后, 再蘸草酸胶液, 遇水即产生毒气。

1.6 树干涂毒选择粘性强的泥土加水拌成泥浆, 再加入敌敌畏或辛硫磷药50倍液。

搅拌均匀后涂刷2m以下树干至基部, 可有效阻止天牛咬伤树皮产卵, 并能抑制已产卵的幼虫孵化。涂刷时间:5月中旬1次, 7月中旬1次。

2 杨小舟蛾

杨小舟蛾在1年发生5~6代, 以蛹在干基周围的枯枝落叶和地表土层内越冬, 以幼虫啃食杨树叶片, 可造成大面积杨树树叶被食殆尽, 严重影响杨树的正常生长, 甚至造成树木死亡。

2.1 人工灭蛹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产卵, 4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 5月上中旬为盛期;

5月下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 6月上中旬为盛期;第2代成虫出现7月上中旬;第3代成虫出现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成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产卵, 孵化为第5代幼虫, 发育早的第5代蛹能羽化发生第6代。在蛹没有羽化前, 将树干基部周围地面的杂草和2cm表土层清除, 可杀灭虫蛹, 减少虫蛹基数。

2.2 树干注药幼虫孵化前至幼虫初期, 在树干基部打孔注药,

打孔的个数依据树干的粗细而定, 胸径20cm以下的打2~3个孔, 20~30cm的打3~4个孔, 每孔内注药液6~8m L, 药剂选用内吸性杀虫剂, 如久效磷等。

2.3 喷雾在幼树危害初期, 用高压喷雾器械进行叶面喷雾, 防治药剂可选用菊酯类农药。

此外, 可推广应用抗虫转基因杨树。

3 草履蚧

草履蚧成虫、若虫在嫩枝、幼芽等处吸食汁液, 影响树木生长, 甚至造成枯死。

3.1 诱杀雌虫草履蚧1年发生1代, 以卵在树干基部附近的土壤中越冬, 翌年1月下旬开始孵化。

若虫孵化后, 暂时停居在卵囊中, 随着温度上升, 在温暖的晴天开始出土上树, 以3月上中旬上树较多。若虫上树时间多集中于10~14时, 沿树干爬上嫩枝、幼芽吸食汁液, 以4月为害最为严重。雌虫为害至5月下旬开始下树, 钻入树干周围5~7cm深的土内或石块下, 分泌白色絮状卵囊, 将卵产于其中越夏、越冬。在5月雌成虫下树入土产卵前, 在树干基部周围挖环形坑, 坑内压实, 并放些土块, 再在上面覆盖些树叶, 诱杀产卵雌虫。

3.2 人工捕杀用扫帚刷杀雌虫;

或在8~10月挖除土中白色卵囊;或在早春初龄若虫出土上树为害前, 在树干基部涂粘虫胶带。粘虫胶可用废重机油1L, 松香150g, 另加少许蜡加热搅拌配成;也可用棉籽油脚或生产脂肪酸剩下的废料加沥青熬制成油沥清粘虫液。胶环带以13~17cm宽为宜, 涂胶后要定期检查, 除去粘着的草履蚧, 并加涂粘虫胶, 以防干涸失效。

3.3 药剂防治草履蚧防治一定要掌握初龄若虫期, 在早春初

龄若虫出土上树危害时, 喷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油1000~1500倍液, 1周喷1次, 连续2次, 早春喷药时, 尤其要注意将树干周围喷淋透。也可进行树干注药:于草履蚧若虫期, 在树干周围每隔5cm打1个孔, 深达木质部, 每孔注入50%久效磷药液 (浓度为春季用原液、夏季用3倍液) 0.5m L, 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 要保护利用天敌, 尤其是红缘瓢虫对草履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4 黄刺蛾

4.1 发生特点又名洋辣子、刺毛虫、毛八角等, 属鳞翅目刺蛾

科, 主要危害杨树叶片, 将叶片吃成很多孔洞、缺刻, 影响杨树生长, 在全县各地都有发生。

4.2 发生规律黄刺蛾在1年发生2代。

5月中旬开始化蛹, 5月下旬始见成虫。第1代幼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生, 第2代幼虫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10月下旬在树干和枝桠处结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 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叶背;初卵幼虫群集啃食叶肉, 3龄后分散取食, 可将叶片吃光。

4.3 防治方法黄刺蛾幼虫对药剂抵抗力弱, 可在幼虫期用90%

发药差错分类、原因及措施 篇5

1.医师处方差错

2.药物品种差错(包装相似、药名相似)3.剂量剂型差错 4.数量差错 5.用法差错

6.发出过期、变质药品 7.错发患者

二、差错原因

1.医师处方原因:处方书写字迹潦草,相似药名混淆,使用不规范英文缩写,对用药政策不熟悉,对所用药不熟悉

2.药师原因:责任心不强,专业素质不高,处方审核不力,发药程序不规范(边配边发、同时接手多张处方等),超负荷工作,精神、身体状况不佳等 3.患者原因:患者催促,患者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听错、少拿、错拿等 4.环境原因: 环境嘈杂,小孩吵闹,患者的催促和不断咨询等均影响药师的注意力

5.收费环节原因:患者拿有多张处方,但是只有某一张处方需要拿药时,收费员误将所以处方盖上“药费收讫”;患者要求某些药不要或减量,但收费员没标注;“已收费”盖章挡住药品规格等信息

6.管理原因:药品摆放位置经常改变,厂家变更,窗口设计不合理,药房布局不合理,效期药品清理不及时,药品乱摆、混摆,药品储存条件不合理,药房纪律松弛等

三、应对措施

1.行政管理措施:

组织每日检查、每周分析处方,对不合格处方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加强药房纪律管理,严禁工作时间串岗、接听手机,降低外来人员与杂事干扰,最大限度降低个人因素造成的干扰;

健全监督考核,将每个岗位技术含量、工作强度、工作量量化,针对岗位制定严格措施,每月进行检查和讲评;

健全差错报告制度,与奖金挂钩,加大差错处罚力度; 2.教育培训措施:

编写《医院药品目录》、《医院制剂手册》;

编写《处方书写规范》、《常用药品别名通用名易对照手册》供参考学习; 定时排查,列出包装、读音、药品名相似易错药作为差错点,进行警示教育; 设立展板,摘录各重要和易混淆药物用法及注意事项,起随时学习、及时提醒作用;

加强药师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定期进行业务考核;

加强药师责任心教育,从思想上提高药师对调剂、发药、核对重要性的认识,严格“四查十对”;

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3.服务流程干预措施: 实施双人核发制度; 实施凭号牌取药制度;

安装叫号系统,让患者在在候诊区坐等,减少窗口的拥堵现象; 4.技术改进措施:

全面改造药房设施,调整药位,按剂型、性质、保存条件分类分柜存放; 儿科用药单独摆放; 将包装相似药品分开摆放;

将治疗窗窄的药品标识“高危药品”,将易错药品货位上摆上“易混淆”、“新包装更换期”、“近效期”、“更换厂家”、“一品两规”、“一品两厂家”等辨别标签;

规范发药流程,将收方、调剂、审核3个过程相对独立,减少干扰; 药名相同、规格不同的药物,纳入统计药物管理; 加强与收费处的电话沟通,方便药房核对可能的错误; 加强库存管理,每周盘点药品,重点药品每日盘点; 建立药物咨询窗口,减少高峰期发药窗口前的拥堵现象;

严格发药交代,认真核查患者手中的交方流水号、患者姓名、写清用法用量,尤其是老年人要反复交代;

对于高危药品、特殊储藏条件、特殊用法用量的药品印发可填写备注的不干胶标识;

设立药品管理员,专职负责药品管理,定期检查药品外观、有效期等; 印制药品效期一览表;

发药窗口安装摄像装置,实施24小时监控,便于事后调查核对;

完善交接班制度,对新引进、厂家变更、不同厂家与规格并存、易混淆药品要反复交代,使每人及时了解对能出现的问题,保持警觉性;

与信息科合作,完善药学网络,发现发药错误能迅速查询详细信息,及时与患者及医师联系,采取规避措施;

定期进行患者问卷调查,了解服务满意度情况及存在问题;

对药库、药房的温、湿度进行检测,及时调整冰箱温度,室内温度、湿度;

合理安排药师工作时,保证其工作精力,减少由于疲劳所导致的发药差错; 适时安排窗口发药人员与后台调剂人员轮换,减少因长时间重复而“熟视无睹”造成的差错;

分类防治措施 篇6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并发症;分类;防治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12.02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后路髓核摘除术是目前采用较为广泛的术式。近年来,随着手术量的增加,国内外对于本术式的各类并发症报道也日渐增多。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中远期疗效各家意见不一,陈永军等[1]认为,5%~

20%的患者在手术后期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侯树勋等[2-3]认为,该术式的优良率为83.8%~97.1%。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分为早期并发症和中远期并发症,其中早期并发症是指出现时间在术后

1个月以内,中远期并发症指的是发生时间在术后1个月以后[4]。现就本术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分类综述。

1 早期并发症

1.1 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 神经根损伤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的8%[5],可分为断裂伤和挫伤。因为神经根解剖位置和结构特殊,一旦发生断裂伤,将难以修复。术后其对应的下肢会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持续时间可达18个月以上。硬膜囊的损伤会造成脑脊液、脊柱关节滑液的流出,导致患者术后头痛。对于< 3 mm的破损可不处理,一旦伤口≥3 mm则应手术缝合,并在术后采取腰高头低的仰卧位以减少硬膜囊的张力[6]。以上两种并发症多由于视野不清、术者缺乏经验、操作暴力及相关组织解剖位置先天畸形等,在术中详细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手术操作是可以避免这些失误的。

1.2 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7]。

Glotzbecker MP等[8]研究显示,脊柱术后DVT的出现率最高时为31%,未经治疗的有症状DVT患者有50%可能在3个月内发生PE[9],故预防VTE对于脊柱手术患者十分必要;但是由于抗凝药的应用会有术后大出血风险,所以目前对于预防此类并发症的措施选择仍有较大争议。孙志坚

等[7]研究认为,在腰椎手术后6 h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预防VTE有确切疗效,且不会增加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旦确诊DVT后,患者必须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其治疗分为手术与非手术两种:非手术治疗多采用以尿激酶为代表的溶栓药物,手术治疗包括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介入性局部溶栓术和球囊导管取栓术。

1.3 术后感染 文献报道,脊柱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发生率约为20%[10-11],而其中腰椎初次手术的总体感染率为8.5%,二次手术的感染率为12.2%[12]。目前普遍认同的易感染因素可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其中术前因素主要包括肥胖、有吸烟史、围手术期高血糖、免疫功能减退类疾病和慢性基础性疾病[13-14],术中因素主要有手术方式不当、侵袭性过大、手术复杂程度高以及手术器材选择不当等,术后因素主要有住院时间延长、ICU监护时间过长、引流管时间过长等。腰椎手术术后感染重在预防,对于可控性因素如血糖、肥胖及吸烟等可在围手术期将患者的状态调整至最佳再行手术,并在术后调整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几率;另一个重要措施即是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头孢唑啉能够降低感染风险、缩短住院总时间、降低住院总费用[15]。此外,手术过程中手术野的充分冲洗和术后的引流也能降低腰椎手术的感染率。

对于切口的浅表感染及无内固定术后的椎间盘炎,须尽早细菌培养或者CT引导下活检明确感染菌种,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感染程度使用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1~6周后,口服抗生素6周;对于有植入物的深部切口感染、抗生素疗效不佳及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症状,则需要应用抗生素配合手术处理[16]。对于术后感染内固定暴露的患者,可选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17]。

1.4 马尾神经综合征 马尾神经综合征轻者可导致排尿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导致鞍区麻木,膀胱、肛门括约肌的肌张力减低,双下肢肌力下降。本征的原因复杂,如麻醉不当、术中操作不当、术后水肿或血肿等造成马尾神经的压迫或损伤[18]。对于临床出现的此类症状,许多文献报道认为应早期采用广泛减压来治疗,不做没有必要的观察;而是否进行椎间融合,要根据脊柱的稳定情况来决定。

2 中远期并发症

2.1 硬膜周围纤维化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势必会损伤椎板、纤维环、椎管内组织,以及整个入路上的肌肉和韧带,从而导致硬膜不同程度的压迫和神经根粘连受压。这是导致下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fail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的主要原因之一[19]。目前尚无可靠方法完全防止硬膜周围纤维化,最好的方法是从术前、术中、术后的用药和康复锻炼等各个阶段来干预,以减轻组织纤维化的发生。如Kemalou S等[20]在大鼠的实验研究提示,术中应用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有效预防硬膜外瘢痕形成;Sandoval MA等[21]在家兔的实验证实了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术后早期能有效抑制硬膜纤维化的形成,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中医学认为,适当地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也能有效减轻瘢痕的形成。张兆杰等[22]研究证实,三七凝胶可用于预防椎间盘术后的硬膜周围纤维化。此外,曾有学者提出,腰椎间盘术后的直腿抬高锻炼可以使神经根在组织内滑动,促进神经根自身的血液循环,也有利于神经根炎症的消退[23-24]。

2.2 术后肌疝 术后肌疝是一种特殊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中相对多见的是骶棘肌疝。张子峰等[25]研究表明,此类肌疝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术中的广泛剥离,这会切断腰背筋膜后层在棘突的附着点,破坏筋膜-骨间间室的完整性,那么其中所包藏的肌肉便失去了力学和解剖学附着点和约束,收缩时会向力量薄弱的皮肤隆起。此并发症的发病原因还有手术时间过长、术后缝合简单和术后过早下床等。综上所述,此并发症的预防需要贯穿围手术期的始终,避免过分剥离,术中尽量重叠缝合,适当延长卧床时间。一旦发生骶棘肌疝,症状轻者可不做特殊处理,重者则需要再次手术缝合腰背筋膜与棘突[26]。

nlc202309040310

2.3 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继发腰椎管狭窄属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从生物力学载荷的分布可知,腰椎间盘切除后势必造成椎间高度的丢失、剩余髓核的突出、前后纵韧带松弛以及腰椎不稳等,影响到椎管和神经根管的容积,导致腰椎管狭窄[4]。对于术后继发性椎管狭窄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切除全椎板、椎管扩大和神经根管扩大。再次手术难度大且对腰椎稳定性破坏较大,而且疗效差,故本并发症的处理重在预防,初次手术尽量干净的清理椎间隙内游离、变性的髓核组织,以及采用椎间融合等稳定腰椎的措施。

3 小 结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手术中要避免所有的并发症是不可能的。临床医师必须苦练基本功、熟悉施术部位重要组织的解剖位置,并在术前明确手术指征、制订详细的计划、选取合理的术式,术中操作要规范,术后仔细观察病情并给予科学的康复指导,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腰椎间盘手术的成

功率。

4 参考文献

[1]陈永军,冯浩,贾宏岭.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与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22(4):418-419.

[2]侯树勋,李明全,白巍,等.腰椎髓核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9):513-514.

[3]白跃宏,杨俊利,欧阳颀,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远期疗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2):832-833.

[4]于连有,李怡飞,刘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中远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0):2671-2672.

[5]朱通伯,戴兙戎.骨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64.

[6]McCulloch J,Young PH.Essentials of spinal microsurgery[M].Lippineott Raven,Philadelphia,1998:

210-215.

[7]孙志坚,赵宇,邱贵兴,等.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腰椎管减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12):1132-1137.

[8]Glotzbecker MP,Bono CM,Wood KB,et al.Thromboembolic disease in spinal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J].Spine,2009,34(3):291-303.

[9]Narani KK.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Prevention,management,and anaesthetic considerations[J].Indian J Anaesth,2010,54(1):8-17.

[10]DeSanto J,Ross JS.Spine infection/inflammation[J].Radiol Clin Noah Am,2011,49(1):105-127.

[11]Werner BC,Shen FH,Shimer AL.Infections after lumbar spine surgery:avoidance and treatment[J].Semin Spine Surg,2011,23(2):142-150.

[12]Kurtz SM,Lau E,Ong KL,et al.Infection risk for primary and revision instrumented lumbar spine fusion in the Medicare population[J].J Neurosurg Spine,2012,17(4):342-347.

[13]Fang A,Hu SS,Endres N,et a1.Risk factors infeetion after spinal surgery[J].Spine,2005,30(12):1460-1465.

[14]Rao SB,Vasquez G,Harrop J,et a1.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following spinal fusion procedures:a case-control study[J].Clin Infect Dis,2011,53(7):686-692.

[15]Chaudhary SB,Vives MJ,Basra SK,et a1.Postoperative spinal wound infections and postprocedural diskitis[J].J Spinal Cord Med,2007,30(5):441-451.

[16]Quaile A.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spinal implants[J].Int Orthop,2012,36(2):451-456

[17]Ploumis A,Mehbod AA,Dressel TD,et al.Therapy of spinal wound infections using vacuum-assisted wound closure:risk factors leading to resistance to

treatment[J].J Spinal Disord Tech,2008,21(5):320-323.

[18]蔡卫华,贾连顺,崔志明.腰椎间盘术后并发急性马尾综合征[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23):1645-1646.

[19]成亮,杨惠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硬膜外纤维化预防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6):109-110.

[20]Kemaloqlu S,Ozkan U,Yilmaz F,et al.Prevention of spinal epidural fibrosis by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rats[J].Spinal Cord,2003,41(8):427-431.

[21]Sandoval MA,Hernandez-Vaquero D.Preventing peridural fibrosis with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J].Eur Spine J,2008,17(3):451-455.

[22]张兆杰,周卫.三七凝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粘连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伤杂志,2007,20(1):37-40.

[23]张启明,丁少华,姚明.直腿抬高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10(1):61.

[24]陈施展,姚一民,衡代忠,等.腰椎间盘术后直腿抬高锻炼的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2):158.

[25]张子峰,鲁胜武,孙传友,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骶棘肌疝形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4):316-317.

[26]凌耀光,项征.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并发

症[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0):274-275.

收稿日期:2014-10-31;修回日期:2014-11-30

化学污染的分类及防治方法 篇7

现在全球已合成各种化学物质1000万种, 每年新登记注册投放市场的约1000种。我国能合成的化学品3.7万种。这些化学品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产力、消灭虫害、减少疾病、方便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在生产、运输、使用、废弃过程中不免进入环境而引起污染。

人们最为关注的是那些对生物有急慢性毒性、易挥发、在环境中难降解、高残留、通过食物链危害身体健康的化学品, 他们对动物和人体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害。这些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环境荷尔蒙类损害。近年国际上对环境荷尔蒙研究很活跃。研究筛出大约有70种这类化学品 (如二英等) 。欧、日、美等20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近50年男子的精子数量减少50%, 活力下降, 就是由于这些有害化学品进入人体干扰了雄性激素的分泌, 导致雄性退化。

二是致癌、致畸、致突变化学品类损害。研究表明, 约有140多种化学品对动物有致癌作用, 确认对人的致癌物和可疑致癌物约有40多种。人类患肿瘤病例的80%~85%与化学致癌物污染有关。致畸、致突变化学品污染物就更多了。

三是有毒化学品突发污染类损害。有毒有害化学品突发污染事故发生频繁, 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有的则造成严重生态灾难。尽管各国政府采取了预防措施, 事后采取了补救办法, 但也防不胜防。

为了防止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通过国际贸易可能给一个国家造成危害和灾难, 现在国际上采用事前同意程序公约 (即鹿特丹公约) 。1999年12月1日已有80个国家签署了这个公约。有毒化学品污染在我国也客观存在, 从局部一些调查研究和监测数据看, 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应当组织一批科研监测力量开展调查研究, 搞清现状, 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标准及有计划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开发和推行清洁生产工艺, 减少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

危害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工、农业中的各种化学制剂、化肥、高效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 导致了人类生殖力下降, 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干扰人类雌雄激素分子。据统计, 到20世纪末的50年间, 男性的精子数量减少了50%, 甚至有人认为人类如果不加以控制, 最后会被自己创造的化学物质所消灭。尽管这有点危言耸听, 但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危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项人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人类的生殖内分泌障碍包括激素水平改变。生殖器畸形、精子活力降低或数量减少, 发育异常及某些癌症如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等与环境内分泌有关。由于这些物质的亲脂性, 可以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 进入人体后也难以消除而发生聚集效果。

化学品污染对人类生育能力和男女性别比例的影响已经显现。不久前, 美国有研究显示, 那些怀孕期间接触常见化学物质的女性, 生下的男婴生殖器短小, 或者拥有女性化的生殖器。暴露在多氯联苯 (PCB) 中的孕妇生下的男婴, 长大后更倾向于玩洋娃娃和摆弄茶具, 而不是男孩子通常的舞刀弄棒。而在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等被性别扭曲化学品严重污染的地区, 女孩的出生率是男孩的两倍。仅在美国和日本, 就有25万女婴“本该”是男婴。

防治

保证水源安全, 卫生条件, 人员场所的安排。持续提供安全饮用水的保障, 是大灾后最重要的一项防病措施。氯化物是可以广泛获得, 廉价易用的药品。用它可以有效抑制水中的大多数病原菌。人员安置计划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水源, 保证卫生条件, 以及每个人都需要有满足国际标准最低限的空间。

保证基础医疗护理条件。最基本的医疗护理条件对于疾病的预防, 早期诊断和常见病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同样重要的是提供进入二级和三级医护设施的渠道。

监测/早期预警系统。尽早发现有病例是保证迅速控制的关键。监测/早期预警系统应及早建立, 以发现疾病的爆发并监控当地重要的流行病。为应对污染引发的疾病爆发, 需要有能迅速进行化验采样, 储存和运输样本的手段, 以便进一步监测研究。比如, 如果认为有疾病爆发的危险, 则应该准备进行相关化验的套件。

分类防治措施 篇8

1 NIC的概念

NIC是一个对护士所执行措施的全面的、标准化的分类。所谓措施, 就是护士根据临床判断和知识, 为改善病人/顾客的结局所执行的任何处置。NIC可用于所有医疗单位和所有专业[2]。NIC包括542条措施和120 000多项护理活动, 包括了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措施。它包含了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健康促进的措施。措施的名称和定义是标准化的, 使用时不能改变, 但护士可根据具体服务对象的需要, 在每个措施的10~30项护理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护理活动, 还可在符合措施定义的前提下增加和修改护理活动。由于NIC中的护理活动是按照活动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 列出了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到最后一步该做什么, 所以, 对护生和新护士的指导作用很大。

2 NOC的概念

护理结局 (护理敏感性病人结局) 是一种个体、家庭或社区的状态、行为或感知, 可以在一个连续体上进行测量, 并应答于护理措施。NOC是反映护理服务效果和评价护理服务质量的标准体系, 是一种能用于评价护理措施效果的、全面的、标准化的病人结局分类[3]。它是对NIC和NANDA的重要补充, 使护理程序的评价步骤有了标准化语言。NOC包括330项结局, 每项结局包括一个标题名称、一个定义、一套描述与结局相关的具体病人、照顾者、家庭或社区状态的指标、用于测量病人状态的Likert 5级分制及参考文献。

要使标准化的护理语言在护理中得到应用, 就必须将护理语言融入护理教育中。

3 在护理教育中应用“NNN”分类系统[4]的优势

3.1 从根本上完善并衔接护理临床和护理教学[3]

在课程设置中应用“NNN”分类系统, 在教材中使用标准化护理语言, 能够使学生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临床文件记录的今天, 不必改变原有的习惯就能较容易地在临床应用[5]。“NNN”分类系统完善了护理程序的实施要素, 从根本上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有机衔接起来。

3.2 培养护生职业核心能力

护理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标准化护理语言在课程中的使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策略, 其关键是教授学生进行临床决策, 即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护理诊断、护理结局和护理措施, 也就是使用护理程序的过程。学习过程中使用护理程序, 有助于学生掌握临床决策所必需的技巧, 能帮助学生在个体化病人结局和活动中发展评判性思维能力[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确定目标能力、决断方案能力、实施决策能力和评价反馈能力均能得到训练。教学中使用研究式学习、合作式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可发展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等, 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3.3 使护生尽早适应临床

在护理教学中使用标准化护理语言建立知识体系可培养学生的护理思维方式, 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观念, 可使学生关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状态及感受。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将护理知识融入思想和行为中, 将其内化而形成其独特的业务素质, 最终反映在临床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教育和护理临床的语言统一, 学生在学校接触的就是临床用语, 学习期间就在熟悉临床护理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法、过程和评价, 所以进入临床后能很快进入状态, 适应临床工作。

3.4 解决护理教材与临床脱节的问题

护理程序是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 是专业护理的标志[6]。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组织编写教材将每一个护理诊断与其相应的NOC及NIC链接、与临床用语统一, 可使学习的语言和使用的语言一致。NIC提供了系统化的护理措施, 同时也解决了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如护理诊断与措施对应关系多种多样、部分护理诊断名称不准确、护理诊断书写格式不统一等[7]。

3.5 促进开展护理教学改革研究, 推动学科发展

护理教育的临床医学知识+护理知识的模式已经改变, 而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依据“整体护理”理念编写, 以突出护理特色。但教学中“整体护理”理念渗透及护理程序的使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流于形式。这是因为护理专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没有标准化护理语言。护理学已成为一级学科, 必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探索用标准化语言建立护理知识体系, 将“NNN”分类系统应用于护理教育是有益的尝试。

3.6 有助于推进我国护理学专业化进程[8]

护理学在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显现出的、日益重要的地位要求护理专业必须朝科学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NNN”分类系统的使用建立了护理学的知识体系, 体现了护理专业价值, 保障了护理学科在卫生保健系统中的独立地位[9]。

4 思考

1994年卫生部颁发的《全国中等卫生学校十二个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 三年制中专护理第三轮规划教材按“护理程序”编写[10]。目前, 护理学本科、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的卫生部规划教材中, NANDA被广泛使用。国外实践表明, 如果教师和学生已经在使用NANDA记录护理程序, 那么就很容易过渡到NIC和NOC, 并应用于所有课程中[5], 具有实施的可能性。

教学中运用NIC、NOC的难点为:如何将标准化护理语言融入其中, 何时讲授, 如何与教材联系起来。因此, 在确定进行改革的课程后, 需要先确定每一门课程及其临床上常用的护理诊断;然后选择每个诊断常出现的结局, 确定每门课程所讲授的护理措施, 从而将一系列诊断与之相对应的结局和护理措施包含在课程中, 以适合学生水平的病人问题 (护理问题) 推动评判性思维的形成, 达成教学目标。

护理专业要发展, 必须与国际接轨, 使用国际上通用的NANDA、NIC和NOC这一标准化护理语言。我们应结合现有实际情况和条件, 尝试进行教学改革, 探索本土化的“NNN”分类系统。护理专业的发展依赖于每一位从业者的努力, 只有护理人的不断改革创新、奋斗进取, 才能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国际性、实用性的护理教育体系。

摘要:在我国护理教育中推行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局分类能从根本上完善并衔接护理临床与护理教学, 使学生尽早适应临床, 解决护理教材与临床脱节的问题, 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研究, 推动学科发展。

关键词:护理教育,护理措施,护理结局,护理诊断,护理程序分类

参考文献

[1]吴瑛.护理结局分类系统的意义与概况[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6) :567.

[2]詹森.护理诊断、结局与措施:链接北美护理诊断协会护理诊断 (NANDA) 、护理结局分类 (NOC) 与护理措施分类 (NIC) [M].吴袁剑云, 应菊素, 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

[3]吴袁剑云.护理结局分类和标准化护理语言[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1) :80.

[4]布勒切克.护理措施分类[M].吴袁剑云, 应菊素, 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

[5]穆尔海德.护理结局分类[M].吴袁剑云, 吴瑛, 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6]袁剑云, 曾熙媛, 李庆功, 等.我国建立临床护理实践标准的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 :5-9.

[7]皮雪花.护理诊断在护理学教材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0) :43-45.

[8]陈慧, 段志光.对我国推行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可行性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4) :64.

[9]曾皖欣.护理结局分类研究与应用的意义与困难[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2) :1075.

分类防治措施 篇9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弃渣场,防治措施

1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围堰拆除、河道疏浚、管理用房场平和道路场平等往往都会产生弃渣,根据弃渣堆放位置的地形条件,与河(沟)相对位置等,将水利水电工程弃渣场划分为沟道型、临河型、坡地型、平地型和库区型等5种类型。弃渣的堆置不可避免地对原地表和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基于此,本文针对不同的弃渣场类型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使弃渣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

2 弃渣场分类

水利水电工程弃渣场分为沟道型、临河型、坡地型、平地型和库区型5种类型,具体如下。

2.1 沟道型弃渣场

根据洪水处理方式及堆渣方式,沟道型弃渣场可分为截洪式、滞洪式和填沟式3种。沟道型弃渣场弃渣堆放在沟道内,堆渣体将沟道全部或部分填埋。适用于沟底平缓、肚大口小的沟谷,其拦挡工程为拦渣坝(堤)或挡渣墙,视情况配套拦洪及排水措施。

2.2 临河型弃渣场

临河型弃渣场弃渣堆放在河流或沟道两岸较低台地、阶地和河滩地上,堆渣体临河(沟)侧底部低于河(沟)道设防洪水位,渣脚全部或部分受洪水影响。适用于河(沟)道流量大,河流或沟道两岸有较宽台地、阶地或河滩地,其拦渣工程为拦渣堤。

2.3 坡地型弃渣场

坡地型弃渣场弃渣堆放在缓坡地、河流或沟道两侧较高台地上,堆渣体底部高程高于河(沟)中弃渣场防洪水位。沿山坡堆放,坡度不大于25°且坡面稳定的山坡,其拦渣工程为挡渣墙。

2.4 平地型弃渣场

平地型弃渣场弃渣堆放在宽缓平地、河(沟)道两岸阶(平)地上,堆渣体底部高程低于或高于弃渣场设防洪水位,渣脚全部受洪水影响或不受洪水影响。适用于地形平缓,场地较宽地区;坡脚受洪水影响时其拦渣工程为围渣堰,不受影响时可设挡渣墙,或不设挡墙,采取边坡防护措施。

2.5 库区型弃渣场

库区型弃渣场弃渣堆放在库区内河(沟)道两岸台地、阶地和河滩地上,水库建成后堆渣体全部或部分被库水位淹没。对于山区、丘陵区无合适堆渣场地,同时未建成水库内有适合弃渣的沟道、台地、阶地和滩地,其拦渣工程主要为拦渣堤、边坡防护工程或挡渣墙。

3 防治措施布局

弃渣场防治措施分为拦挡工程、边坡防护工程、防洪排导工程、植被恢复工程和临时防护工程,不同的弃渣场防护的重点、部位以及措施类型均有所不同,具体如下(表1)。

3.1 土地整治工程

弃渣结束后,采用人工和机器相结合的方式对堆积平台进行土地整治,回填表土30~50cm。如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条件较方便,可进行复耕。

3.2 拦挡工程

弃渣采用“先拦后弃”的原则,在弃渣堆积边坡坡脚修建拦挡工程,根据弃渣量、堆放位置、地形特点以及渣场类型,设置挡渣墙、拦渣堤、拦渣坝等,拦挡工程可采用重力和半重力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采用浆砌石、干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砌筑。

3.3 边坡防护工程

弃渣堆积边坡坡比一般控制在1∶2.0以内,当弃渣堆积边坡坡高H>6m时,由坡脚处开始,由下往上每增加6m增设一个内斜式堆积平台,斜率不小于4%。根据边坡高度的情况,可适当放缓边坡坡度和增大堆积平台的宽度。边坡防护可根据坡高、坡比,以及渣体组成采用喷播草灌、撒播草籽、条播草籽进行防护,待渣体稳定,草籽长势较好后,可适当补植灌木和乔木。

3.4 防洪排导工程

弃渣结束后,及时修筑弃渣场排水系统。首先,在弃渣堆积之前,根据弃渣的占地面积和最终的堆积台面高程,在其周边修筑截(排)水沟、急流槽和沉沙池;其次,在弃渣堆积过程中,对形成的堆积平台应及时进行整治,在平台内侧修筑浆砌石平台沟,直接与急流槽相连;最后,对弃渣完毕后形成的堆积台面应及时进行土地整治,在堆积边坡坡顶处修筑挡水埂。排水工程防治标准应取3~5年一遇5~10mim短历时设计暴雨,当渣场级别3级以上时,排水标准提高至10年一遇。

3.5 植被恢复工程

弃渣结束后,对堆积平台进行植被恢复,遵循“适地适树、乡土优先、避免物种入侵”原则,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功能性和景观功能,选择耐干旱贫瘠、抗逆性强、易成活、适合粗放管理的树草种,尽量做到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乔、灌、草相结合。弃渣组成为弃土为主时,可采用乔草和乔灌草等配置方式;弃渣组成为弃石为主时,可采用草和灌草等配置方式。

3.6 临时防护工程

弃渣堆置前,先将表土剥离并集中堆放。临时性弃土堆堆置高度<3m,边坡坡比控制在1∶1.5以内;边坡坡脚采用装土草袋临时拦挡,挡土墙外围修筑排水沟,裸露面采用苫布敷盖。

4 结语

弃渣场是水土流失产生的重要区域,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雨侵蚀所产生的泥沙会直接流往工程区域外的农田,对农田生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边坡失稳、滑坡、崩塌等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对工程运行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应建立合理适宜的措施体系,尽量选择在平地或缓坡弃渣,弃渣边坡不宜过高,尽量减小边坡坡度,控制地表径流,注意临时性、过渡性和永久性措施的结合,保证渣体稳定性,并尽快恢复植被,使弃渣场景观和生态尽快得以恢复。

参考文献

[1]张华明,彭冬水,奚同行.高速公路弃土弃渣防治技术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235~236。

[2]田育新,李正南,周刚,王彤,刘芳.开发建设项目借土场、弃渣场的分类、选择及防治措施布局[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149~153.

分类防治措施 篇10

顾客分类管理

1.顾客分类管理的内涵

企业在对顾客进行分类管理时, 一般遵循以下步骤:收集顾客的相关信息-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和资源优势制定顾客分类标准-按照顾客分类标准将顾客分为优质顾客、可发展顾客、一般顾客和不盈利顾客-对各类型顾客分别实施不同的经营策略。

(1) 关注顾客质量的“一对一营销”的倡导者将顾客分为最有价值顾客、最具增长性顾客和负值顾客, 认为企业应视最有价值顾客为“上帝”, 尽快将最具增长性顾客转化为最有价值顾客, 而对于负值顾客不但不能视为“上帝”, 还应尽快放弃他们, 因为他们不但不能弥补其服务成本, 还会浪费企业有限的资源。

(2) ABC分类法是最常用、最简单的定性顾客分类方法。根据顾客对企业的利润贡献率数据进行排序后即可发现, 企业8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20%的A类顾客, 占总数70%的B类顾客仅提供了不足20%的利润, 剩余的10%的C类顾客对企业利润贡献率甚至是负数。顾客分类管理就是维护A类顾客, 保持并提升B类顾客价值, 至于C类顾客, 应认真考虑如何应对。

2.顾客分类管理的意义

顾客分类管理的基础是因为企业资源有限。顾客分类管理理论是顾客关系的组成核心, 是企业搜集、管理和使用信息, 以便建立积极的顾客关系、增加顾客对企业价值贡献的一门科学和艺术。之所以要建立“积极的顾客关系”, 是因为企业必须有所取舍, 既不能奉行“顾客都是上帝”, 来者不拒, 照单全收, 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对现有不盈利顾客坚决剔除。前者会使企业无法集中优势资源服务于优质顾客, 导致优质顾客流失, 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后者会使企业失去很多潜在机会, 因为某些顾客虽然短期内带给企业的价值是负数, 但其终身价值是正数, 而且他们也可能是企业与对手竞争的有效筹码。

企业对顾客进行分类管理的目标不是追求顾客零流失, 顾客保持率最大化不能等同于企业利润最大化。顾客分类管理的意义在于让企业清楚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企业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 只能争取优质顾客, 舍弃不盈利顾客。

应对不盈利顾客的措施

必须明确的是, 不盈利顾客不是指经过企业的营销努力, 具有价值可变性的“弹性顾客”, 也不是指虽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 但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形象, 间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使企业经营保持在盈亏平衡点之上的顾客。不盈利顾客, 是指那些不仅不会为企业带来利润、甚至会削弱企业盈利水平的顾客。

企业对不盈利顾客的具体应对措施可从被动和主动两方面实施:

1.被动应对不盈利顾客的措施

(1) 实行价格歧视。

对那些不愿主动终止关系的不盈利顾客, 企业可通过价格歧视的方法来应对。价格歧视策略无疑可增加企业的市场利润、优化顾客结构。对顾客实施价格歧视策略可使企业所重视的优质顾客感受到切实的好处, 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与企业的关系;对于那些企业不愿保留的顾客来说, 这也是迫使他们对与企业的关系作出选择的有效手段。许多企业, 特别是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 正在逐步实施价格歧视策略。有的银行发现, 管理一个存款余额是100万元的账户的成本与管理一个存款余额仅为100元的账户的成本相差无几, 但两者带给银行的利润却相差甚远。因此, 越来越多的银行推行小额账户收费管理, 对那些月均存款余额小于一定金额的账户按季度收取账户管理费, 迫使那些占用银行资源但却未对银行利润作出贡献的不盈利顾客必须作出决定:是主动关闭账户, 还是增加账户余额达到银行要求, 或是向银行缴纳账户管理费以维持银行的经营水平。实践证明, 大部分顾客都会选择主动关闭账户。价格歧视能够帮助企业摆脱一些无利可图的顾客, 这是企业希望得到的结果。美国联邦快递公司运用数据分析成功将盈利顾客与不盈利顾客区分开来。该公司发现, 有些顾客享受了公司提供的优惠运费费率, 但却不能按事先承诺带给公司足够多的业务量, 对于这类顾客, 公司向他们收取高于其他顾客的费率;对于不愿接受高收费的顾客, 则让其另寻其它服务公司, 以此作为保护企业自身利益的方法。

(2) 实行质量歧视。

成功实施质量歧视的瑞典银行在研究了顾客的存贷行为并将收入、利润及提供服务所耗费的成本进行比较后发现, 80%的顾客是不具有盈利性的, 但是他们对于从银行获得的服务是满意的。与此相反, 另外20%的顾客为银行所作出的盈利贡献超过了100%, 然而他们对于银行的服务是不满意的, 甚至充满了抱怨。后来, 瑞典银行不再为所有顾客提供同样的服务, 而是根据顾客对于银行的价值进行分类服务。在这个过程中, 尽管失去了一些顾客, 但是银行的利润开始逐步攀升。数据显示, 失去的顾客基本上是那些最不具有盈利前景的顾客, 同时那些为银行带来盈利的顾客惊喜地发现, 银行提供的服务更加便利了, 于是他们又增加了与银行的业务往来,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主动应对不盈利顾客的措施

如果说通过价格歧视、质量歧视手段, 主动权仍控制在顾客手中的话, 企业还可采取顾客剥离措施, 即企业停止向某些现有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主动终止与顾客的关系并帮助他们寻找能够更好地实现其需求的供应商, 这也是企业退出这种关系的有效方式, 但这需要妥善地处理, 将对企业和顾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企业根据自身的顾客分类标准剥离不盈利顾客, 不仅是企业的权利及企业生存所必须的, 也是企业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虽然许多企业仍对剥离不盈利顾客顾虑重重:这是否将顾客拱手让给竞争对手?是否会给其他顾客留下心理阴影?是否会造成不良的口碑传播?……但是企业必须认识到, 一视同仁是不科学也不可能做到的, 剥离不盈利顾客是企业的基本功。事实上, 成功的企业很少为所有希望得到其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提供服务, 顾客必须具备企业为之服务的“资格”。

(1) 企业在具体实施顾客剥离措施时应选择正确的方式。调查显示, 在“B to C”的环境中高达80%的被剥离顾客受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 并会传播企业的负面口碑。究其原因, 70%的被剥离顾客并未从企业那里收到任何有关的事先通知, 即便是在收到通知的顾客中, 近半数人仅仅收到一张冷冰冰的商业信函, 而顾客认为哪怕是接到一个电话通知, 感觉也不至于如此冰冷无情。另外, 顾客也十分希望知道自己被剥离的原因, 而这恰恰是许多企业忽视的地方。企业必须清楚, 顾客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俗话说得好:请神容易送神难。企业实施顾客剥离措施时应注意方式。

(2) 许多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发现, 辛苦营销得到的顾客并非全部如预期的那样给银行带来利润, 有些顾客极少用信用卡, 但却占用银行大量的资源, 银行不仅要有足够的数据库容纳他们的资料, 还必须向他们寄送宣传资料, 希望以此激发他们的用卡热情。但是, 仍有一部分顾客无法达到银行的盈亏平衡点。对于这部分顾客, 银行可主动采取剥离措施, 但是在决定剥离之前的一段时间, 如三个月前, 提前通知顾客, 婉转地向他们说明无法再继续与其保持交易关系, 让他们明白这是银行在竞争环境下迫不得已的举措, 希望他们理解, 并向他们推荐其它同业的经营特点、特色服务, 使他们能够在这段时期内提早安排好后续的交易。人性化的措施将更容易让顾客接受, 可避免他们误认为企业仅仅为了经济效益才出此下策。

鸡常见细菌性疾病分类及防治 篇11

1 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鸡养殖场中患有细菌性疾病的病鸡100只为研究对象, 其中鸡龄在2~8个月不等, 平均鸡龄为 (4.5±0.8) 月;性别不限;经诊断, 100例病鸡均确诊为细菌性疾病, 其中有13例患有雏鸡沙门氏杆菌病、27例患有传染性鼻炎、13例患有禽霍乱、38例患有大肠杆菌病、3例患有败血性支原体病、6例患有禽衣原体病;其中有73例轻症病鸡, 27例重症病鸡。

2 方法

考虑到抗菌素治疗有许多不足, 笔者针对上述几种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法来对患病鸡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对策和方法如下。

2.1 轻症病鸡的治疗策略

用替米考星、乳酸环丙沙星等来防范继发感染, 按照服用说明连用3~5d;或用含高纯度氟苯尼考的复方黄芪多糖, 按照说明进行喂服, 连用3d;针对部分病鸡存在的下痢、腹泻、白痢、食欲不振以及精神萎靡的病鸡, 则可以采用大蒜来进行捣碎, 并配以白糖或红糖, 且添加适量的食醋来静置10~15min, 然后每只病鸡灌服或者拌料投喂2~5g, 持续喂养3~7d后即可见效;在治疗期间, 可以喂养电解多维饮水, 其中补充一些大黄苏打和Vc, 以便加快病鸡的康复[2]。

2.2 重症病鸡的治疗策略

所谓的重症病鸡主要表现为存在比较严重的下痢、腹泻、血痢以及呼吸道疾病等症状的病鸡。针对每只患病病鸡肌肉注射2~5ml氟苯尼考注射液, 1剂/d, 连用3d;同时每只患病病鸡再灌服1片大黄苏打、1片Vc片和10~15ml的10%糖盐水, 连用3d。在治疗期间, 同样在饮水或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含有高纯度氟苯尼考的复方黄芪多糖和结合电解多维, 可以适当地一天多喂服或直接按照日常喂养次数即可。

3 结果

在接受治疗后的100值患有细菌性疾病的病鸡中, 痊愈96只, 病情缓解2只, 死亡2只, 治疗有效率达98.0%;其中有73例轻症病鸡, 73例全部治愈。在27例重症病鸡中, 23例全部治愈, 2例病情得到缓解, 2例死亡。其中的治疗有效率= (治愈+病情缓解) /总数。

4 讨论

4.1 鸡常见细菌性疾病分类

鸡呼吸道疾病种类众多, 病因繁杂, 临床诊断的呼吸道疾病也都是多病因。而引发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致病菌包括支原体、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曲霉菌、沙门氏杆菌、副嗜血杆菌以及其他寄生虫和病毒[3]。另外, 如果鸡舍的环境比较差, 通风不良、潮湿闷热等均可能诱发细菌性疾病。而就鸡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细菌性疾病分类而言, 主要包括雏鸡沙门氏杆菌病、传染性鼻炎、禽霍乱、大肠杆菌病、败血性支原体病、禽衣原体病等几种类型, 具体病症如下。

4.1.1 雏鸡沙门氏杆菌病

该病主要是通过孵化或者种蛋等感染而引发的一种传染病, 主要常发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鸡养殖中。个别鸡养殖户的该种疾病发病率高达50%以上, 相应的疾病致死率也高达30%及以上。在患病后, 病鸡的粪便呈现白色糊状, 也就是所谓的白痢。该病常发于幼雏鸡, 表现为双翅张开、羽毛蓬松, 呼吸加快、后腹部呈现一收一缩的形态;如果听患病病鸡的呼吸声, 可以听到“哔卜哔卜”的声音, 且部分病鸡伴有咳嗽声。

4.1.2 传染性鼻炎

该病主要是因副鸡嗜血杆菌所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表现为病鸡眼睑部分出现肿胀, 鼻窦与鼻腔发炎, 且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症状;病鸡呼吸困难, 伴有湿锣音, 且可能会因呼吸功能衰竭而引发死亡。该病不分鸡龄, 在各年龄段均可出现, 但以老龄鸡群体为主。与此同时, 不同鸡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相应的疾病潜伏期和病程也有长有短, 各不相同。

4.1.3 禽霍乱

禽霍乱是一种侵害鸡群的接触性疾病, 相应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均比较高, 但也表现有良性和慢性经过, 且该病常伴有败血症症状。该病所带来的鸡死亡率常出现于产蛋鸡群, 这主要是由于大龄鸡比幼龄鸡更容易遭受细菌疾病感染, 一般16周龄及以下的病鸡抵抗力相对较强。调查研究表明, 自然感染鸡的病死率为0~20%, 会使产蛋鸡出现产蛋率下降或者局部性感染的问题;如果在饲养过程中出现断料、断水或者突然改变喂养饲料, 也会相应提高鸡感染禽霍乱的概率。

4.1.4 大肠杆菌病

该病也是鸡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类细菌性疾病, 包括滑膜炎、肉芽肿、脐炎、大肠杆菌性腹膜炎、眼炎以及气囊炎等多种疾病会极大地危害养鸡户。该病在各阶段均可出现感染问题, 但因环境卫生处理不到位、饲养管理不当以及防治措施不及时等问题均可诱发该种疾病的发生, 同时该病的发病率及其致死率也具有比较大的差异。另外, 在集约化养鸡场的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后, 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也相应提升, 此时会成为危害集群的一种重要细菌性疾病, 饲养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

4.1.5 败血性支原体病

该病也就是所谓的禽败血性霉形体病、小鸡传染性鼻窦炎、气囊炎以及慢性呼吸道病等, 具有长的发病与治疗病程。该病主要表现为病鸡的眼睛存在比较严重的肿胀问题, 且伴有流鼻涕、咳嗽、鼻窦炎以及气囊内部出现纤维性渗出和气管存在水泡音。另外, 该病主要发于60日龄的幼鸡以及当年新母鸡, 尤其是肉用型鸡的发病率更高;该病除了依靠种蛋垂直感染外, 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

4.1.6 禽衣原体病

该病又称鸟疫或者鹦鹉热, 是因鹦鹉衣原体所引发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病变为主要特征, 除了会感染鸟类和家禽之外, 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该病主要借助空气传播和口感染等进行传播, 其常发于亚洲、美洲以及欧洲等地区, 是一种世界性的疾病。

4.2 鸡常见细菌性疾病防治

鸡细菌性疾病的成因繁杂, 涉及到饮食、环境等诸多方面, 所以除了按照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治疗对策之外, 同样要做好该类疾病的防范工作, 具体防范对策如下。

4.2.1 做好鸡舍的管理工作

包括鸡舍的通风、保温、杀毒等, 尤其是要合理处理鸡舍管理中的通风与保温工作。通风是鸡舍管理的重点, 舍温的控制需要以通风处理为前提, 温度过低时需要采取必要的辅助提温手段, 比如生炉子等;鸡舍内的温度要保持恒定, 不可忽高忽低, 同时炉子与烟筒不可出现漏烟问题。另外, 要定期打扫、清洗鸡舍, 病进行全面消毒处理, 确保鸡舍内湿度的适宜性, 以便可以减少鸡舍内灰尘和有害气体的产生;鉴于鸡舍内的大多数有害气体是因垫料或者粪便发酵所产生的, 所以要及时清除垫料和粪便;在2~3d的产蛋之后, 清理鸡舍一次, 确保垫料的干燥和新鲜;确保饮水器的严密性, 避免出现漏水问题;为了减轻鸡舍内环境污染, 可以在鸡料中适当添加一些利于消化的微生态制剂。

4.2.2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为了更好地防范鸡细菌性疾病, 需要切实做好不同类型疾病的疫苗接种处理工作, 但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来进行疫苗接种, 以便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4.2.3 合理选择药物

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来控制继发感染, 避免因气候突变、免疫或者运输等应激因素而引发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

总之, 在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之后, 可以大大提升细菌性疾病病鸡的治愈率,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疾病的预防, 从而全面防范细菌性疾病。

参考文献

[1]王瑾.鸡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14) :210-211.

[2]段小卫, 王娜.鸡常见细菌性疾病的分类及其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5 (1) :151-152.

上一篇:责任心荣誉感下一篇:安溪铁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