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防治

2024-10-12

分类防治(精选7篇)

分类防治 篇1

化学污染的分类

现在全球已合成各种化学物质1000万种, 每年新登记注册投放市场的约1000种。我国能合成的化学品3.7万种。这些化学品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产力、消灭虫害、减少疾病、方便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在生产、运输、使用、废弃过程中不免进入环境而引起污染。

人们最为关注的是那些对生物有急慢性毒性、易挥发、在环境中难降解、高残留、通过食物链危害身体健康的化学品, 他们对动物和人体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害。这些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环境荷尔蒙类损害。近年国际上对环境荷尔蒙研究很活跃。研究筛出大约有70种这类化学品 (如二英等) 。欧、日、美等20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近50年男子的精子数量减少50%, 活力下降, 就是由于这些有害化学品进入人体干扰了雄性激素的分泌, 导致雄性退化。

二是致癌、致畸、致突变化学品类损害。研究表明, 约有140多种化学品对动物有致癌作用, 确认对人的致癌物和可疑致癌物约有40多种。人类患肿瘤病例的80%~85%与化学致癌物污染有关。致畸、致突变化学品污染物就更多了。

三是有毒化学品突发污染类损害。有毒有害化学品突发污染事故发生频繁, 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有的则造成严重生态灾难。尽管各国政府采取了预防措施, 事后采取了补救办法, 但也防不胜防。

为了防止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通过国际贸易可能给一个国家造成危害和灾难, 现在国际上采用事前同意程序公约 (即鹿特丹公约) 。1999年12月1日已有80个国家签署了这个公约。有毒化学品污染在我国也客观存在, 从局部一些调查研究和监测数据看, 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应当组织一批科研监测力量开展调查研究, 搞清现状, 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标准及有计划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开发和推行清洁生产工艺, 减少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

危害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工、农业中的各种化学制剂、化肥、高效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 导致了人类生殖力下降, 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干扰人类雌雄激素分子。据统计, 到20世纪末的50年间, 男性的精子数量减少了50%, 甚至有人认为人类如果不加以控制, 最后会被自己创造的化学物质所消灭。尽管这有点危言耸听, 但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危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项人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人类的生殖内分泌障碍包括激素水平改变。生殖器畸形、精子活力降低或数量减少, 发育异常及某些癌症如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等与环境内分泌有关。由于这些物质的亲脂性, 可以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 进入人体后也难以消除而发生聚集效果。

化学品污染对人类生育能力和男女性别比例的影响已经显现。不久前, 美国有研究显示, 那些怀孕期间接触常见化学物质的女性, 生下的男婴生殖器短小, 或者拥有女性化的生殖器。暴露在多氯联苯 (PCB) 中的孕妇生下的男婴, 长大后更倾向于玩洋娃娃和摆弄茶具, 而不是男孩子通常的舞刀弄棒。而在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等被性别扭曲化学品严重污染的地区, 女孩的出生率是男孩的两倍。仅在美国和日本, 就有25万女婴“本该”是男婴。

防治

保证水源安全, 卫生条件, 人员场所的安排。持续提供安全饮用水的保障, 是大灾后最重要的一项防病措施。氯化物是可以广泛获得, 廉价易用的药品。用它可以有效抑制水中的大多数病原菌。人员安置计划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水源, 保证卫生条件, 以及每个人都需要有满足国际标准最低限的空间。

保证基础医疗护理条件。最基本的医疗护理条件对于疾病的预防, 早期诊断和常见病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同样重要的是提供进入二级和三级医护设施的渠道。

监测/早期预警系统。尽早发现有病例是保证迅速控制的关键。监测/早期预警系统应及早建立, 以发现疾病的爆发并监控当地重要的流行病。为应对污染引发的疾病爆发, 需要有能迅速进行化验采样, 储存和运输样本的手段, 以便进一步监测研究。比如, 如果认为有疾病爆发的危险, 则应该准备进行相关化验的套件。

洗消是消除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污染的最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对人员的洗消和对事故现场及染毒设备的洗消。参战人员在脱去防护服装前必须进行彻底洗消, 对于人员的洗消主要是除污更衣、喷淋洗消、检测更衣, 送医院检查, 对于洗浴后检测不合格的必须进行二次洗消直到合格为止。对于装备器材的洗消, 对于一般染毒器材可以采用把器材集中用高压清洗机冲洗也可将可拆部件拆开用高压清洗机反复洗消等检测合格后擦拭干净。对忌水的器材可用药棉、干净的布取洗消剂反复擦拭, 检测合格后方可离开洗消场。常用的洗消剂主要有以下几种:氧化氯化型消毒剂、漂白粉、三合一 (三次氯酸合二轻氧化钙) 、氯氨等。

分类防治 篇2

病毒的定义很简单:任何可执行的会自动复制自己、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的代码都被称做病毒,病毒导致的后果或损害是多样的,通常隐藏在邮件的附件中或下载的文件中。

总体来讲有戎植《荆

(1)文件感染型:将自己附在可执行程序中,例如.com, .exe文件,还有一些隐藏在操作系统的执行文件中,包括.sys, .ovl, .prg, .dll文件。当程序加载时,病毒进入系统。木马病毒通常隐藏在看起来没有危害的应用程序中,但可以做为病毒繁殖的跳板。

(2)引导扇区型:感染系统区域的可执行代码,主要影响软盘上的dos引导扇区和硬盘上的主引导扇区。一旦加载进系统,启动时病毒会将自己加载在内存中,很难清除。然后就开始感染其他被执行的文件,唯一办法就是关闭电脑。影响很大的一类是蠕虫病毒,它并不改变文件,但将自己复制到系统内存中,而这个过程对用户通常是不可见的。病毒的影响通常到系统内存被消耗完并且已经呈停滞状态时才会被发现。

3、宏病毒:常见病毒,但通常破坏力没有那么强。通常使用vb脚本,宏病毒影响微软的office组件或类似的应用软件,通常通过邮件传播。高发的例子是的美丽莎病毒,通过影响outlook来分发自己并寄给其他收件人。

根据病毒破坏的能力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无害型 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他影响。

2无危险型 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

3危险型 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

4非常危险型 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

这些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并不是本身的算法中存在危险的调用,而是当它们传染时会引起无法预料的和灾难性的破坏。由病毒引起其他的程序产生的错误也会破坏文件和扇区,这些病毒也按照它们引起的破坏能力划分。一些现在的无害型病毒也可能会对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他操作系统造成破坏。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个“denzuk”病毒在360kb磁盘上很好的工作,不会造成任何破坏,但是在后来的高密度软盘上却能引起大量的数据丢失,

根据病毒特有的算法,病毒又可以划分为伴随型病毒、蠕虫病毒等等:

1伴随型病毒 这一类病毒并不改变文件本身,它们根据算法产生exe文件的伴随体,具有同样的名字和不同的扩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随体是xcopy.com。病毒把自身写入com文件并不改变exe文件,当dos加载文件时,伴随体优先被执行到,再由伴随体加载执行原来的exe文件。

2“蠕虫”型病毒 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不改变文件和资料信息,利用网络从一台机器的内存传播到其他机器的内存,计算网络地址,将自身的病毒通过网络发送。有时它们在系统存在,一般除了内存不占用其他资源。

除了伴随和“蠕虫”型,其他病毒均可称为寄生型病毒,它们依附在系统的引导扇区或文件中,通过系统的功能进行传播,按算法又可以分为:

1)练习型病毒 病毒自身包含错误,不能进行很好地传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调试阶段。

2)诡秘型病毒 它们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断和扇区数据,而是通过设备技术和文件缓冲区等dos内部修改,不易看到资源,使用比较高级的技术。利用dos空闲的数据区进行工作。

3)变型病毒 又称幽灵病毒,这一类病毒使用一个复杂的算法,使自己每传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长度。它们一般的做法是一段混有无关指令的解码算法和被变化过的病毒体组成。

玉米叶斑病分类及综合防治 篇3

1 叶斑病的分类及症状

1.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疾病, 对玉米危害较大。该病是由于蜀黍大斑凸脐蠕孢菌感染玉米引起的, 该病于1876年首次发生于意大利, 在20世纪初亚洲、美洲等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玉米大斑病的症状主要在其叶部, 不同品种的玉米其发病情况也不相同, 杂交种主要从其低叶开始出现症状, 而自交品种的玉米主要从其中下部开始发病。该病的典型症状为病斑呈黄褐色或者青灰色的梭型, 病斑的面积一般为5~15 cm2, 在该病的后期病斑表面生有密集的黑色霉层。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者菌丝在病株体内越冬, 并于第2年的6月随气流或者雨水传播到健康的玉米植株上, 并从玉米的表皮、气孔等部位入侵到玉米体内。该病常发生于玉米重茬连作、过度密植、土质瘠薄以及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

1.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不仅会侵染玉米的叶片, 也可以侵染其叶鞘、果穗等, 该病常发生在玉米抽穗灌浆期。由于不同品种玉米抗病性不同和病毒种类不同,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也不相同。玉米小斑病在玉米叶部主要表现为以下2种:一是大小为 (5~10) mm× (10~15) mm的椭圆形病斑, 病斑一般中间为黄褐色, 而边缘为褐色;二是病斑在在初期较小, 随着时间的增加, 病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者长圆形, 且病斑上可见同心轮纹。在潮湿的夏季, 2种病斑的表面均会覆盖1层黑色的霉层。小斑病的病菌也是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株或者种子表面进行越冬的。该病菌在合适的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 并借助雨水或者气流进行传播, 一般通过健康病株的气孔进行侵染, 在侵染后的5~7 d才出现症状。该病菌的传播主要靠雨水和气流, 且该病在重茬连作、杂草丛生、潮湿多雨的地区发生病率较高。

1.3 玉米弯孢病

玉米弯孢病主要侵染玉米的叶片, 病斑主要表现为1~2 mm的圆形或者卵圆形, 病斑的中间为灰白色, 边缘为红褐色或者黄褐色, 且病斑的周围有淡黄色的晕圈;在潮湿的环境中, 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的霉状物。该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株上越冬, 并在第2年玉米的抽雄期分生大量的分生孢子, 通过雨水和气流进行传播, 进而侵染玉米。该病菌的最佳萌发温度为30~32℃, 并可通过杂草进行传播。

1.4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不仅可以侵染玉米的叶片, 也能侵染玉米的叶鞘和苞片。该病在叶片上症状主要为长方形的病斑, 大小为 (2~4) mm× (10~20) mm, 病斑主要为灰褐色或者黄褐色, 该病在合适的条件小病斑表面产生白色或者灰白色的霉层。玉米灰斑病的病菌主要通过菌丝和子座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在第2年的6—7月萌发, 并通过分生孢子侵染健康的植株, 该病一般发生在7—8月降雨频繁的地区。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高的玉米品种, 是最有效和经济的防治办法。在选择玉米品种的时候, 在选择抗病性高的品种的同时, 应该进行多种抗性相搭配, 防止因为品种单一而产生新的病菌。目前市面上郑单958、浚单18、莘州158等对大叶斑病、小叶斑病均有良好的抗性;齐单1号、泰玉14等对弯孢霉叶斑病具有良好的抗性, 农户可以结合实际, 选择合适的品种[1,2]。

2.2 减少病菌的来源

在收获玉米后, 应该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 并进行集中销毁, 尽可能地减少病原菌的来源。在玉米种植前, 最好进行深翻, 将病原体埋在土壤的底层, 减少病原感染玉米的机会, 降低其发病几率。如果要用玉米秸秆作为肥料, 应该在其下地前进行高温堆沤杀死病原菌[3,4]。在玉米种植时施足基肥, 并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适时追肥料, 并注意合理搭配氮磷钾肥, 防止玉米在后期出现脱肥情况, 合理密植, 并注意排水排涝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3 药剂防治

由于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常混合发生, 可以与玉米的顶腐病同时治疗, 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每隔7~10 d喷1次, 连防2~3次。防治弯孢霉叶斑病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58%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施, 隔10~15 d喷1次, 连喷1~2次。

摘要:对常见的玉米叶斑病进行分类, 总结了其各自的症状和流行特点, 并从选择抗病品种、减少病菌的来源和药剂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玉米叶斑病,分类,症状,发生原因,防治

参考文献

[1]刘烨珏, 张敏.四川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 2011, 31 (4) :20-21.

[2]孔凡彬, 高扬帆, 陈锡岭, 等.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抑菌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 :89.

[3]王春, 陈立梅, 郭晓勤, 等.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和防治若干问题研究[J].玉米科学, 2006, 14 (2) :144-146.

猪链球菌病的分类及防治 篇4

1 分类

按革兰氏分类法分为A、B、C、D、E、F、G、H、K、L、M、N、O、P、Q、R、S、T、U共19个血清群。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1 败血型

病猪表现为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至41℃以上, 便秘, 眼结膜潮红, 关节发炎、肿胀, 跛行;后期腹下、四肢下端及耳朵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最急性的病猪几小时就死亡, 稍缓的1~2 d内死亡。病理变化为出血性败血症和浆膜炎。

2.2 脑膜脑炎型

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 出现神经症状。病程较短, 一般2~3 d死亡。

2.3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病理变化多见于颌下淋巴结, 其次是咽部和颈部淋巴结, 肿胀、坚硬, 病猪有胀痛感, 从而影响其采食, 但很少引起死亡。

2.4 关节炎型

病猪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 皮下水肿, 高度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程较长的, 一般达2~3周。

3 预防

3.1 接种疫苗

对60日龄以上的猪只, 每年春、秋两季用猪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进行预防接种, 猪只不论大小一律注射5 m L (若使用浓缩苗, 则注射3 m L) ;也可用猪链球菌冻干弱毒疫苗, 每头猪皮下注射1 m L。14 d产生免疫保护力, 免疫期为6个月。

3.2 药物预防

可于每吨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 g, 饲喂6周左右;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甲基嘧啶500 g/t+抗菌增效剂100 g/t, 均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3.3 消除病源

对于病猪, 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对于带菌母猪, 及时进行淘汰处理;对于新生仔猪, 及时无菌结扎脐带, 并用碘酊消毒;对于病死猪的尸体, 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同时, 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饲料, 增喂青绿饲料;搞好圈舍卫生, 保持环境清洁。

4 治疗

4.1 用药原则

坚持早期用药和持续用药的原则, 多选用敏感、长效、副作用小的抗菌药。

4.2 西药治疗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 特介绍以下治疗方法。

1) 对于病情严重的病猪, 按每头猪重50 kg计算, 使用安痛定注射液50 m L+160万IU青霉素2支+链霉素2支, 皮下注射;还可使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 L、安钠咖注射液50 m L、维生素C注射液15 m L, 静脉注射。如病情较重, 可加倍使用。此配方药物残留少、副作用小。

分类防治 篇5

很多混凝土结构工程在投入使用后, 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各类裂缝, 裂缝有很多类型, 其产生的原因不同, 特点也不尽相同, 对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使用影响也不同。因此, 我们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分清裂缝的类型, 掌握裂缝的防治措施及处理方法。

1裂缝类型及裂缝的特征

1.1 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 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 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 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 cm~30 cm, 较长的裂缝可达2 m~3 m, 宽1 mm~5 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 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 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 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 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 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 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1.2 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 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 表面水分损失过快, 变形较大, 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 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 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 水泥浆体干缩越大, 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 宽度多在0.05 mm~0.2 mm之间, 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 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 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1.3 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 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 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 特别是在冬季, 模板支撑在冻土上, 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 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 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 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 较大的沉陷裂缝, 往往有一定的错位, 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 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1.4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 在硬化过程中, 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 (当水泥用量在350 kg/m3~550 kg/m3, 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 500 kJ~27 500 kJ的热量, 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 ℃左右甚至更高) 。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 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 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 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 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 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 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 (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 ℃~26 ℃时, 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 MPa左右的拉应力) 。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 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 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 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 而产生收缩, 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 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 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 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 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 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 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 冬季较宽, 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 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 混凝土的碳化, 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1.5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 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 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 一旦出现很难补救, 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2常见裂缝的防治措施

2.1 塑性收缩裂缝预防措施

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 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 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 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 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 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 及时养护。

2.2 干缩裂缝预防措施

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 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 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 水灰比越大, 干缩越大, 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 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 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 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2.3 沉陷裂缝预防措施

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且支撑牢固, 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 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2.4 温度裂缝预防措施

一是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 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二是减少水泥用量, 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 kg/m3以下;三是降低水灰比, 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四是改善骨料级配, 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五是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 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 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六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 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 降低水化热, 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七是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 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 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 温度应力越大, 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分层、分块浇筑, 以利于散热, 减小约束;九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 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 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十是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 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十一是预留温度收缩缝;十二是减小约束, 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5 mm左右的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十三是加强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后, 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 并注意洒水养护, 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 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 以防止寒潮袭击;十四是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5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防措施

一是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三是选用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 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 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 导致混凝土胀裂, 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 沿钢筋的位置出现。

3裂缝的防治措施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 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及时处理, 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3.1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 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 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3.2 灌浆、嵌逢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 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 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 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 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 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3 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 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 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3.4 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 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 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3.5 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 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 钝化钢筋, 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

3.6 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 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 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 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 (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 , 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 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 [ID:5911]

摘要:本文对钢筋混凝土裂缝进行了分类, 对各种类型的裂缝提出了防治措施, 并对裂缝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裂缝,分类,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秉京.混凝土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分类防治 篇6

1 桥梁梁板裂缝的类型与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腹板上的竖向裂缝

腹板上的竖向裂缝是最普遍也是较为严重的一种裂缝。当梁跨径大于12 m时,裂缝多处于薄腹部分,在梁的半高线附近裂缝宽度较大,一般在0.15 mm~0.3 mm左右。跨度越大,裂缝越宽越长,经荷载作用后,向上下两端延伸,一般向上至腹下翼缘梁肋处;裂缝一般在跨中地段宽度大,两侧逐渐变窄;裂缝部位及走向在一片梁的内外侧有的大致吻合,形成对裂或环裂,外侧裂缝比内侧长而宽。当梁跨径小于10 m时,裂缝细小,多数裂缝系由梁肋向上越来越细,上端到腹板顶部腹板上两端细、中间宽的裂缝较少,仅属个别现象。

原因分析:设计上存在缺陷,如梁跨度较大、梁身较高、梁肋较薄且分布钢筋较稀;施工质量影响,养护不及时;温度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

1.2 腹板上的斜裂缝

腹板上的斜裂缝是钢筋混凝土梁中出现最多的一种裂缝(跨度在10 m以下的梁,裂缝相对较少)。裂缝多在跨中两侧,离跨中越远倾斜角度越大,离跨中越近倾斜角越小,倾角约在15°~45°之间(跨度在10 m以下的梁为10°~30°左右,第一道裂缝多出现在距支座0.5 m~1 m处)。腹板变更截面者,裂缝由梁的半高处向上、下端斜伸。不变更截面者,裂缝多由下翼缘向上斜伸。裂缝宽度一般在0.3 mm以下。

原因分析:1)设计上的缺陷。因混凝土收缩,预先使梁产生微观裂缝或存在一定的初拉应力,同时腹板受拉区实际上受到了影响,中轴要比计算低,因而增加了剪应力,加上拉应力的作用,致使主拉应力较计算大,混凝土不能负担时,就会产生裂缝。2)施工质量不良,加速了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1.3 下缘受拉区的裂缝

下缘受拉区的裂缝多发生于梁跨中部,梁跨度越大,裂缝越多;自下翼缘向上开展,至翼缘与梁肋相接处停为0.1 m~0.2 m。宽度约为0.03 mm~0.1 mm,跨度小于10 m的梁,其裂缝在0.03 mm以下。

原因分析:混凝土收缩和梁挠曲导致裂缝的产生。

1.4 梁底面纵向裂缝

梁底面纵向裂缝属个别现象,其走向是沿下翼缘主筋方向开裂。

原因分析:由混凝土保护层过薄或掺入氯盐等速凝剂所造成,应予更换大梁。

1.5 网状裂缝

网状裂缝细小,宽度约为0.03 m,用手触及有凸起感觉,无固定规律。

原因分析:多为混凝的表面龟裂。另外还有施工运梁不当,支承点偏向跨中,使支承点上部产生负弯矩引起的上部裂缝;墩台下沉引起的梁顶端裂缝;施工分层浇筑,间隔时间太长引起的近似水平方向的层裂缝等。

2 混凝土桥梁裂缝的处理方法

2.1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浅层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环氧水泥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水泥漆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碳纤维布等措施。

2.2 灌浆、嵌缝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2.3 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等方法。

2.4 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2.5 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

3 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措施

3.1 设计方面

设计过程中根据混凝土构件的受力特点进行配筋计算、选择构件的结构形式等,防止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荷载裂缝;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已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

降低结构约束,做好抗与放的良好结合,包括设置后浇带、施工缝及滑动层;合理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适当地加强构造配筋,提高配筋率以及确定裂缝控制宽度等。

3.2 材料方面

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和外加剂目前已作为混凝土的第五、六大组分,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另外做好设备及计量装置的检验。

3.3 施工方面

控制好混凝土坍落度及水灰比;混凝土浇捣时,振捣棒要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应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在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尤为重要,以保证混凝土在早期尽可能少产生收缩,主要是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等),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降低峰值。浇捣成型后,应采取必要的蓄水保温措施,表面覆盖薄膜、湿麻袋等进行养护,以防止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温度裂缝。避免在雨中或大风中浇灌混凝土。其次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施工操作人员技能和素质也要加强,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巡查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4 结语

裂缝是桥梁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要求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构件不出现裂缝是不经济的和没有必要的,对于钢筋混凝土桥梁板允许带缝工作,但要根据裂缝对结构功能的影响予以控制,因此要对桥梁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重点在设计、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宽度过大,保证桥梁和梁板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1]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教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国清.公路工程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

[4]杨文渊.桥梁维修与加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5]孙亮.混凝土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J].辽宁经济,2006(7):48-49.

[6]李延芳.关于混凝土桥梁裂缝成因的几点分析[J].河南科技,2007(2):36-37.

[7]马金磊.混凝土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2):91-92.

[8]李英.混凝土桥梁裂缝的成因及处理办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4-15.

[9]翁绍志,柴俏良,毛利炎.桥梁混凝土表面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处治[J].山西建筑,2008,34(28):308-309.

分类防治 篇7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弃渣场,防治措施

1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围堰拆除、河道疏浚、管理用房场平和道路场平等往往都会产生弃渣,根据弃渣堆放位置的地形条件,与河(沟)相对位置等,将水利水电工程弃渣场划分为沟道型、临河型、坡地型、平地型和库区型等5种类型。弃渣的堆置不可避免地对原地表和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基于此,本文针对不同的弃渣场类型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使弃渣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

2 弃渣场分类

水利水电工程弃渣场分为沟道型、临河型、坡地型、平地型和库区型5种类型,具体如下。

2.1 沟道型弃渣场

根据洪水处理方式及堆渣方式,沟道型弃渣场可分为截洪式、滞洪式和填沟式3种。沟道型弃渣场弃渣堆放在沟道内,堆渣体将沟道全部或部分填埋。适用于沟底平缓、肚大口小的沟谷,其拦挡工程为拦渣坝(堤)或挡渣墙,视情况配套拦洪及排水措施。

2.2 临河型弃渣场

临河型弃渣场弃渣堆放在河流或沟道两岸较低台地、阶地和河滩地上,堆渣体临河(沟)侧底部低于河(沟)道设防洪水位,渣脚全部或部分受洪水影响。适用于河(沟)道流量大,河流或沟道两岸有较宽台地、阶地或河滩地,其拦渣工程为拦渣堤。

2.3 坡地型弃渣场

坡地型弃渣场弃渣堆放在缓坡地、河流或沟道两侧较高台地上,堆渣体底部高程高于河(沟)中弃渣场防洪水位。沿山坡堆放,坡度不大于25°且坡面稳定的山坡,其拦渣工程为挡渣墙。

2.4 平地型弃渣场

平地型弃渣场弃渣堆放在宽缓平地、河(沟)道两岸阶(平)地上,堆渣体底部高程低于或高于弃渣场设防洪水位,渣脚全部受洪水影响或不受洪水影响。适用于地形平缓,场地较宽地区;坡脚受洪水影响时其拦渣工程为围渣堰,不受影响时可设挡渣墙,或不设挡墙,采取边坡防护措施。

2.5 库区型弃渣场

库区型弃渣场弃渣堆放在库区内河(沟)道两岸台地、阶地和河滩地上,水库建成后堆渣体全部或部分被库水位淹没。对于山区、丘陵区无合适堆渣场地,同时未建成水库内有适合弃渣的沟道、台地、阶地和滩地,其拦渣工程主要为拦渣堤、边坡防护工程或挡渣墙。

3 防治措施布局

弃渣场防治措施分为拦挡工程、边坡防护工程、防洪排导工程、植被恢复工程和临时防护工程,不同的弃渣场防护的重点、部位以及措施类型均有所不同,具体如下(表1)。

3.1 土地整治工程

弃渣结束后,采用人工和机器相结合的方式对堆积平台进行土地整治,回填表土30~50cm。如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条件较方便,可进行复耕。

3.2 拦挡工程

弃渣采用“先拦后弃”的原则,在弃渣堆积边坡坡脚修建拦挡工程,根据弃渣量、堆放位置、地形特点以及渣场类型,设置挡渣墙、拦渣堤、拦渣坝等,拦挡工程可采用重力和半重力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采用浆砌石、干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砌筑。

3.3 边坡防护工程

弃渣堆积边坡坡比一般控制在1∶2.0以内,当弃渣堆积边坡坡高H>6m时,由坡脚处开始,由下往上每增加6m增设一个内斜式堆积平台,斜率不小于4%。根据边坡高度的情况,可适当放缓边坡坡度和增大堆积平台的宽度。边坡防护可根据坡高、坡比,以及渣体组成采用喷播草灌、撒播草籽、条播草籽进行防护,待渣体稳定,草籽长势较好后,可适当补植灌木和乔木。

3.4 防洪排导工程

弃渣结束后,及时修筑弃渣场排水系统。首先,在弃渣堆积之前,根据弃渣的占地面积和最终的堆积台面高程,在其周边修筑截(排)水沟、急流槽和沉沙池;其次,在弃渣堆积过程中,对形成的堆积平台应及时进行整治,在平台内侧修筑浆砌石平台沟,直接与急流槽相连;最后,对弃渣完毕后形成的堆积台面应及时进行土地整治,在堆积边坡坡顶处修筑挡水埂。排水工程防治标准应取3~5年一遇5~10mim短历时设计暴雨,当渣场级别3级以上时,排水标准提高至10年一遇。

3.5 植被恢复工程

弃渣结束后,对堆积平台进行植被恢复,遵循“适地适树、乡土优先、避免物种入侵”原则,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功能性和景观功能,选择耐干旱贫瘠、抗逆性强、易成活、适合粗放管理的树草种,尽量做到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乔、灌、草相结合。弃渣组成为弃土为主时,可采用乔草和乔灌草等配置方式;弃渣组成为弃石为主时,可采用草和灌草等配置方式。

3.6 临时防护工程

弃渣堆置前,先将表土剥离并集中堆放。临时性弃土堆堆置高度<3m,边坡坡比控制在1∶1.5以内;边坡坡脚采用装土草袋临时拦挡,挡土墙外围修筑排水沟,裸露面采用苫布敷盖。

4 结语

弃渣场是水土流失产生的重要区域,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雨侵蚀所产生的泥沙会直接流往工程区域外的农田,对农田生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边坡失稳、滑坡、崩塌等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对工程运行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应建立合理适宜的措施体系,尽量选择在平地或缓坡弃渣,弃渣边坡不宜过高,尽量减小边坡坡度,控制地表径流,注意临时性、过渡性和永久性措施的结合,保证渣体稳定性,并尽快恢复植被,使弃渣场景观和生态尽快得以恢复。

参考文献

[1]张华明,彭冬水,奚同行.高速公路弃土弃渣防治技术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235~236。

[2]田育新,李正南,周刚,王彤,刘芳.开发建设项目借土场、弃渣场的分类、选择及防治措施布局[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149~153.

上一篇: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下一篇:大肠癌高危人群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