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类

2024-06-01

财务分类(精选8篇)

财务分类 篇1

新时期以来,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收支分配的不断发展完善对收入分类、财务管理的管理机制产生巨大的影响。2012年4月, 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财政部第72号) 明确指出事业单位收入是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 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所以, 根据资金的来源可以分为经营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疾病预防防控中心属于国家公益事业单位, 一般主要负责国家相关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相关的培训教育、相关卫生状况的监督保障、相关的科学研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功能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所以疾控中心在医疗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有利于我国创造健康的卫生环境,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 人民群众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日益重视, 对各类重大疾病也树立了预防的理念, 加大了对各类疾病的了解。因此,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合理要求, 防控中心的管理机制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于此同时, 会相应的对收入分类和管理机制进行合理的改革。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及财务管理活动的特征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主要可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与事业单位收入两大类。财政补助收入指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 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财务管理中, 取得的财政补助收入应在按照收支功能分类管理的基础上, 再按照支出经济分类进行管理。事业收入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科学研究等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是单位收入的重要来源, 按来源渠道可进一步分为采用财政专户返还方式管理的事业收入 (如卫生检测检验收入) , 本级横向财政拨款 (从本级财政部门以外的“同级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 如国家疾控中心从科技部、环保部等取得的拨款, 省疾控中心从本省科技厅、环保厅等取得的拨款) 、非本级财政拨款 (如国家疾控中心从北京市有关部门取得拨款) 、横向合作收入 (如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基金等国际组织及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 、教育培训收入 (如研究生培养学费收入) 、学术杂志收入 (学术杂志版面费、广告费等收入) 等。事业收入在按照来源渠道分类管理的同时, 应按照2013年1月起执行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区分专项资金和非专项资金进行管理, 对于专项资金, 还应继续按照收支功能分类分设明细项目进行核算。

财务资金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证工作正常运转的经济命脉。为了保证疾控中心收入工作分类的正常运转且充分的利用资金, 良好的财务管理方式必不可少。疾控中心是属于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 其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具有明显的特征。从疾控中心的公益性的角度来看, 国家财政为其提供经济支持, 没有筹措资金的负担;从疾控中心是事业单位的角度来看, 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活动主要是各种用品的进出量、各种费用的支出和收入及核算员工工资的相关工作, 产生赖账和坏账的几率极低。

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爆发和扩散是疾控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能, 为了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和社会效益。纵观全局, 固定资产管理、应收账目、收入考核、成本控制是疾控中心的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需要涉及到的主要相关内容。把握好成本控制需要一定的技巧, 要有好的效果, 可从源头入手并结合合理的管理方式进行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运转中的管理机制,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 基于疾控中心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国家根据预算拨款。因为没有成本和销售的压力, 使其缺乏了内部控制, 以至于疾控中心失去了去完善各种制度的动力;另一方面, 疾控中心在核算成本时不够精细,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利用率。疾控中心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还受到了现今会计制度的制约。

(二) 对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和收入的把握不够准确

疾控中心的经济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没有资金不足的担忧, 因此不具有竞争和生存压力。疾控中心不用在成本控制上花过多的资源, 也没有动力去做好财务分析, 不能准确的掌握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控制各项消费的成本, 所以疾控中心的竞争力严重不足并且不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 内部控制的结构不完善

内部控制结构相对比较混乱, 人员分工不够明确, 岗位有时会出现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 致使工作的堆积, 工作进度停滞不前, 严重的影响了工作效率;有时又出现人多办事少的现象, 没能够充分利用资源,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资源浪费。财务工作分工的不明确导致了不能准确的把握资金和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 容易出现腐败的不良现象。

(四) 信息化程度不够完善, 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疾控中心的信息化程度还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 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专业知识更新快, 多数的员工没能够及时的学习和运用新的专业知识, 在工作中只是凭长期的工作经验做事, 所以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缺失, 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一) 建全核算机制

疾控中心需要加强成本预算的工作, 对其提出新的要求, 并保证相关工作能够按质按量的完成。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成本花费的各个环节, 在进行成本分析和核算的时候, 要周全、详细的考虑各个环节, 把人力资源成本、物资成本、操作成本等进行详细的归纳、分析、总结, 减少疾控中心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损失, 保证所提供数据的准确性。

(二) 完善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制度

除了要做好成本核算, 还需要加强做好财务分析的工作, 制定相应的制度,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做好各项收支的分类, 并对其做一个详细完整的分析, 以确保能够准确的掌握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控制各项消费的成本, 提高疾控中心的竞争力和保证经济效益能够保持并提高资金使用率。

(三) 建立健全控制系统

首先, 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分工要明确具体, 工作人员需要熟悉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工作程序, 准确把握控制的理念, 保证能够充分的利用国有资产, 提高利用率, 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其次, 对于资金的流转, 疾控中心的管理层和相关的财务人员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和控制。把控控制的外部环境和保证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加强信息的传递工作、吸纳全面发展的人才等控制体系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相应的盘查制度, 能够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四) 更新信息化管理系统

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软硬件设施, 使用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程序, 能够提高正确信息的接收率, 减少可避免因素带来的损失, 保全国家的财产安全。疾控中心的优势之一就是能较快的引进高端先进的配套设备, 有利于对疫病疫情的监控, 能高效的处理突发疫情。疾病控制预防的工作要在信息化中有新的突破, 必须提高疾控中心的科学化的水平程度。

(五) 提高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的意识

对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学习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的前沿知识, 了解相关的影响因素和会计制度。提高人员自身的知识和业务技能, 准确预测潜在的风险, 做好规避方案, 确保工作能够正常的展开。

四、结语

根据以上观点, 疾控中心在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完善。在实际的操作的过程中, 发现有不少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随着步入信息时代, 疾控中心需要建立健全内外部的控制系统,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机制。工作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 努力积极的提高自身能力技能和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 科学合理的解决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疾控中心的正常运转, 使疾控中心能更好、更科学有效的开展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的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及财务管理的管理机制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关注度的提高, 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和财务管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文章分析了疾病预防中心主要的经济来源, 对加强疾控中心收入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并就现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分类,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颜素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内控制度[J].财经界, 2010 (11) .

[2]董维亚, 许国章.疾控机构财务管理面临的新形势[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05) .

[3]孙心萍.县级疾控中心实施成本核算初探[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05) .

财务分类 篇2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问题解答 财政部预算司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编辑说明 经国务院批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于 2007 年全面实施。从 2006 年 6 月起,各地区、各部门即开始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 2007 年预算。此次改革以构建新的政府收入分类体系、支出功能分类体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为内容,是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收支分类统计体系最为重大的一次调整,也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创新。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有效地克服了原分类体系不能清晰反映政府收支全貌和职能活动情况的弊端,充分体现了国际通行做法与国内实际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对进一步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强化预算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帮助大家全面深入地了解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实现新旧科目的平稳过渡,圆满实现改革目标,我们组织编写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问题解答》一书,以供参考。全书分六个部分。前

五部分共收录了 159 个问题,具体包括基本问题 24 个,收入分类问题 13 个,支出功能分类问题 60 个,支出经济分类问题 43个,其他问题 20 个。第六部分为附录,主要介绍新旧科目之间的衔接关系。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我们对有些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深入,本书一定存在不少错漏之处。在此,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06 年 2 月 目录 第一部分:基本问题 1.什么是政府收支分类?(11)

2.为什么要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11)

3.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何重要意义?(13)

4.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指导原则是什么?(13)

5.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4)

6.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涵盖范围如何?(16)

7.政府收支分类具体运用在财政管理的哪些方面?(16)

8.建国以来我国预算收入分类的主要演变情况如何?(17)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政府收入是如何分类的?(19)

10.收入分类科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9)

11.新旧收入分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1)

12.原政府支出科目是如何划分的?(21)

1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政府支出是如何进行功能分类的?(22)

14.我国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4)

15.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与原预算支出类、款、项科目相比主要有哪些变化?(27)

16.地方能否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增设支出功能分类科目?(27)

1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政府支出是如何进行经济分类的?(28)

18.支出经济分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9)

19.支出经济分类与原目级科目相比主要有哪些变化?(31)

20.政府支出分类为何采用功能和经济两种分类标准?(31)

21.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否改变现行的预算管理方式?(32)

22.新旧科目数据如何进行对比分析?(32)

23.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配套改革有哪些?(33)

24.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33)

第二部分:收入分类 25.什么是政府收入分类?(35)

26.新的收入分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5)

27.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收入为何放在税收收入科目中?(36)

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大病统筹基金等收入如何反映?(36)

29.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地区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如何反映?(36)

30.非税收入为何要单独设置类级科目?(37)

31.各种教育费附加收入如何反映?(37)

32.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及其滞纳金所用科目如何确定?(38)

33.地方政府依法设立的收费项目如何反映?(38)

34.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和产权转让收入如何区分?(39)

35.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为何仍作为收入科目?(39)

36.预算单位的债务收入为何不在政府收支分类中反映?(40)

37.地方政府债务如何反映?(40)

第三部分:支出功能分类 38.为什么要设置政府支出功能分类?(42)

39.支出功能分类类、款、项三级科目如何确定?(42)

40.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的具体设置情况如何?(43)

41.支出功能分类中为什么不设置基本建设支出科目?(44)

42.政府性基金支出为何要单独设置科目?(44)

43.支出部门分类与功能分类的相互关系是什么?(45)

44.预算单位的支出如何归入相应支出功能分类?(46)

45.一些难以划分的专项支出如何分解归入相关支出功能分类科目?(47)

46.“一般公共服务”类科目的使用范围是什么?(47)

47.“行政运行”反映哪些内容?(48)

48.“机关服务”的适用范围是什么?(48)

49.基层行政机关与附属事业单位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交叉问题如何处理?(48)

50.部门所属学校、报社、出版社等事业单位的支出如何通过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反映?(49)

51.政务审批中心的相关支出如何反映?(49)

52.物价管理方面的支出如何反映?(50)

53.各部门用于人才引进方面的支出如何反映?(50)

54.行政机关干部培训支出如何反映?(50)

55.各级党委所属部门的支出如何反映?(51)

56.各部门纪检监察机构的支出如何反映?(51)

57.“外交”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52)

58.各部门的外事支出如何反映?(52)

59.“公共安全”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54)

60.“教育”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54)

61.党校、行政学院、各部门所属培训机构的支出如何反映?(55)

62.同一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支出如何处理?(56)

63.“科学技术”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56)

64.各部门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支出如何反映?(57)

65.原“科技三项费用”预算如何编制?(57)

66.“科学技术普及”款级科目如何使用?(58)

67.“文化体育与传媒”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58)

68.业余体校的支出如何反映?(59)

69.“社会保障和就业”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59)

70.各部门的离退休经费如何反映?(59)

71.财政安排的各部门社会保障支出如何反映?(60)

72.财政对农村的一些补贴、补助支出如何反映?(60)

73.一些不仅仅是单位自身费用支出的公共事务开支应该列入什么科目?(60)

74.“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61)

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大病统筹基金支出等为什么没有单设科目反映?(61)

76.“环境保护”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62)

77.“城乡社区事务”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62)

78.“农林水事务”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62)

79.农业生产担保或贴息、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如何反映?(63)

80.扶贫支出如何反映?(63)

81.海洋渔业部门使用什么科目?(64)

82.“交通运输”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64)

83.“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65)

84.各级安全委员会的支出如何反映?(65)

85.各地组织“赴港招商洽谈会”的支出如何反映?(65)

86.各地工业管理部门的支出如何反映?(66)

87.地方保留的各行业管理办公室的支出如何反映?(66)

88.转移性支出为何按预算资金的管理方式进行分类?(67)

89.各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为何不分别在各具体的功能科目中反映?(67)

90.能否将包括各部门的离退休支出、住房公积金支出以及医疗支出等所有支出放在其对应的功能科目中反映?(68)

91.主管单位与其下设机构履行不同职能的问题如何处理?(68)

92.多部门使用同一基金的问题如何处理?(69)

93.地方特设机构的支出如何反映?(69)

94.跨功能的部门支出如何反映?(69)

95.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和专项业务支出如何反映?(70)

96.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支出如何反映?(71)

97.乡财县管的地方如何反映基层支出?(71)

第四部分:支出经济分类 98.何谓支出经济分类?(72)

99.为什么要单设支出经济分类?(72)

100.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设置原则是什么?(73)

101.支出经济分类为何不单设机关运转支出和专项业务支出科目?(73)

102.“工资福利支出”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74)

103.职务消费货币化补贴在支出经济分类中如何反映?(74)

104.各部门和单位在国家政策规定之外自行发放的津贴补贴如何反映?(75)

105.“商品和服务支出”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75)

106.部分专项业务支出为何不单设科目反映?(76)

107.事业单位的业务支出如何反映?(76)

108.燃料费与专用燃料费科目如何正确使用?(77)

109.网络维护费、租赁费等支出如何反映?(77)

110.外聘专家、教练、教师等支出如何反映?(77)

111.水利部门汛期调用民工补助费等支出如何反映?(78)

112.项目前期费用和委托外单位实施合同协议等支出如何反映?(78)

113.科研知识产权研究开发费用如何反映?(78)

114.执法部门协管人员经费支出如何反映?(79)

115.植树造林、优质农产品示范推广等农业方面的项目支出如何反映?(79)

116.购买单位价值低于固定资产规定标准的电脑软件支出如何反映?(79)

117.“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类科目适用范围是什么?(80)

118.看守所发生的羁押人员伙食费、医药费如何反映?(80)

119.福利、救助机构发生的收养、救助人员服装费等支出如何反映?(80)

120.财政预算安排的政府奖励支出如何反映?(80)

121.未参加医疗保险人员的医疗费支出如何反映?(81)

122.社会保险基金、公务员医疗补助基金等支出如何反映?(81)

123.离退休人员的各类杂项支出如何反映?(81)

124.“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82)

125.科技部门促进和引导企业科技创新的支出如何反映?(82)

126.“转移性支出”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82)

127.“赠与”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83)

128.“债务利息支出”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83)

129.“债务还本支出”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83)

130.“基本建设支出”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83)

131.发展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如何反映?(84)

132.“其他资本性支出”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84)

133.能够引起资产增减变动的维修费、专用材料费为何不列入“其他资本性支出”科目?(85)

134.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为何作为资本性支出科目反映?(85)

135.为建筑房屋产生的其他物品支出如何反映?(85)

136.对投资城乡道路建设形成的交通资本性支出如何反映?(86)

137.学校购置教学及公寓设备支出如何反映?(86)

138.“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类科目的适用范围是什么?(86)

139.“其他支出”类科目具体包括哪些内容?(87)

第五部分:其他问题 140.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科目为何没有列入政府收支分类科目?(88)

141.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如何计算法定支出增长比例?(88)

142.基本建设支出对单位上下支出可比的影响如何处理?(89)

143.每一项支出所使用的功能分类科目与经济分类科目在名称上是否需要一一对应?(89)

144.政府性基金在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中是如何反映的?(89)

145.将社会保险基金和预算外资金收支科目列入统一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否会影响社会保险基金和预算外资金收支的相对独立性?(90)

146.在现行预算外资金管理模式下,能否实现“一本账”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全貌的目标?(90)

147.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能否分清各类资金的来源和性质?(91)

148.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地方财政预算内、预算外、基金、债务等收支的核算和管理有何影响?(91)

149.项目支出怎样同时按功能和经济科目反映?(92)

150.科技行政部门如何编制科技支出预算?(92)

151.部门用于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支出如何完整反映?(93)

152.总预算会计与单位预算会计能否均以支出经济分类作为核算依据?(93)

153.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如何依据经济分类和功能分类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编码体系?(94)

154.部门预算编制软件如何随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做相应调整?(94)

155.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软件和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软件是否随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做相应修改?(94)

156.有关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是否随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做相应调整?(95)

157.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有着怎样的关系?(95)

158.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的“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补助收入”、“上解收入”、“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补助支出”和“上解支出”等科目是否应该取消?(95)

159.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财政国库资金管理有何影响?(96)

附录一:《2006 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与《2007 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衔接(97)

附录二:2007 年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与 2006 年支出科目对照表(180)

第一部分:基本问题 1.什么是政府收支分类? 政府收支分类,就是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

2.为什么要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项财政改革的深入,我国原政府预算科目体系的不适应性和弊端日益突出,有必要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一是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日益加强,财政收支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反映政府职能活动需要的预算收支科目,如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等仍然是按照过去政府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思路设计的。这既不能体现目前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的实际,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影响各方面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二是不能清晰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要弥补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讲求公开、透明。政府预算必须反映公共需求,强化公共监督。但我国原预算支出类、款、项科目主要是按经费性质进行分类的,把各项支出划分为行政费、事业费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使政府究竟办了什么事在科目上看不出来,很多政府的重点工作支出如农业、教育、科技等都分散在各类科目中,形不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由于科目不透明、不清晰,导致政府预算“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

三是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受到制约。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政府支出分类体系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我国原有支出目级科目属于支出经济分类性质,但它涵盖的范围偏窄,财政预算中大多数资本性项目支出,以及用于转移支付和债务等方面的支出都没有经济分类科目反映。另外,原有目级科目也不够明细、规范和完整。这些对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以及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四是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弱化。原《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只反映财政预算内收支,不包括应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等,给财政预算全面反映政府各项收支活动,加强收支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尤其是不利于综合预算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从制度上、源头上预防腐败。

五是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既不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也不利于国际比较与交流。我国货币信贷统计核算体系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均按国际通行标准做了调整,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与国际通行分类方法一直存在较大差

别。尽管财政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每年都要做大量的口径调整和数据转换工作,但还是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可比性。

3.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何重要意义? 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一套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在内的完整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一是有利于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收支活动,合理把握财政调控力度,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运行效率;二是有利于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增加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三是有利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效实用的财政统计分析体系,不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4.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主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公开透明。确保按新科目编制的预算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既要让我们自己说得明白,也要让一般老百姓看得懂。

二是符合国情。既要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实现与国际口径的有效衔接与可比,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管理需要。

三是便于操作。科目设计在内容和层级设计上既要充分满足管理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简化,不能太复杂。

5.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建立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在内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目标,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收入分类全面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从分类方法上看,原收入分类只是各种收入的简单罗列,如各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新的收入分类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这为进一步加强收入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分类结构上看,原收入分类分设类、款、项三级,改革后分设类、款、项、目四级,多了一个层次。四级科目逐级细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求。

第二,建立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更加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本建设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分别为 17 类、170 多款、800多项。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如国防、外交、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等;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

出事项,如“水利”款下的“抗旱”、“水土保持”等。新的支出功能科目能够清楚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内容和方向,可有效解决原支出预算“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问题。

第三,建立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全面、规范、明细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分别为 12 类和 90 多款。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款级科目是对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具体要求。如基本建设支出进一步细分为房屋建筑物购建、专用设备购置、大型修缮等。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6.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涵盖范围如何? 政府收支分类不仅涵盖了原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的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债务预算收支,而且还纳入了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支,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政府收支概念。

由于此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并不改变现有预算管理方式,各级财政部门仍然要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继续分别编制政府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预算外收支预算等。与此同时,各级财政部门也可用新科目进行全部政府收支的统计汇总。

7.政府收支分类具体运用在财政管理的哪些方面? 政府收支分类在财政管理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制和汇总预决算。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预决算收支,都要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统一规定的科目填报汇总。

二、办理预算缴、拨款。各单位和个人都要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填制专用凭证,办理缴、拨款,进行对账和结算。

三、组织会计核算。各级财政总会计、各单位预算会计的收支明细账,都要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核算。

四、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定期汇编总预算和单位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表,以便各级人大、政府、社会公众及时了解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五、进行财务考核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综合运用支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对既定的行政事业计划任务和单位预算进行分析比较、绩效考核。

六、进行财政收支统计。政府财政收支数据只有按统一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归集、整理,才可与有关历史数据、国际数据进行合理的对比分析。

8.建国以来我国预算收入分类的主要演变情况如何? 建国以来,与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国家重大经济政策调整相适应,我国预算收入分类在不同时期也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主要演变情况如下:

建国初期,我国预算收支科目表现出较强的统收统支色彩。比如,1953 年,各级财政统一预算科目包括各项税收类、企业收入类、信贷保险收入类、其他收入类。其中,企业收入类包括企业利润

收入、企业提缴折旧基金收入、企业固定资产变价收入、企业缴回流动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类包括事业收入、特种资金收入等。

1956 年,收入分类适当简化。类级科目按收入性质划分为:税收收入、国营企事业单位收入、借款收入、其他收入、调拨收入。

1979 年,由于合并税种,简化税制,收入科目划分更趋简单。类级科目主要包括:企业收入、企业上缴基本折旧基金、各项税收、其他收入、预算调拨收入。

1984 年至 1986 年,经过国营企业第一步、第二步利改税,税收已成为我国预算收入的主要形式。同时,为体现新税制和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国家预算收入分类体系有了较大的调整。主要收入大类包括:工商税收类、关税类、农业税类、国营企业所得税类、国营企业调节税类、国营企业上缴利润类、国营企业计划亏损补贴类、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类、债务收入类、专款收入类、其他收入类、预算调拨收入类。

1994 年及以后,由于国家进行分税制和工商税制改革,并将政府性基金逐步纳入预算管理,收入分设了一般预算收入科目和基金预算收入科目。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科目分类体系也有所调整。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退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海域场地矿区使用费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一般预算调拨收入等;基金预算收入科目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商贸部门基金收入、文教部门基金收入等。直到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前,这个基本格局没有大的变化。

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政府收入是如何分类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1 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社会缴款、赠与、其他收入四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税收收入。类下细分为:对所得、利润和资本收益征收的税收,对工资和劳动力征收的税收,对财产征收的税收,对商品和服务征收的税收,对国际贸易和交易征收的税收,其他税收等。

二、社会缴款。类下细分为:社会保障缴款和其他社会缴款。其中社会保障缴款又按缴款人细分为雇员缴款、雇主缴款、自营职业者或无业人员缴款、不可分配的缴款。

三、赠与。类下细分为:来自外国政府赠与、来自国际组织赠与和来自其他广义政府单位的赠与。

四、其他收入。类下细分为:财产收入,出售商品和服务,罚金、罚款和罚没收入,除赠与外的其他自愿转移,杂项和未列明的收入等。

10.收入分类科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收入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根据目前我国政府收入构成情况,结合国际通行分类方法,按经济性质将政府收入分为类、款、项、目四级。其中,类、款两级科目设置情况如下:

一、税收收入。分设 20 款: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

得税、企业所得税退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其他税收收入。

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分设 6 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三、非税收入。分设 8 款: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四、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分设 4 款:国内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内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五、债务收入。分设 2 款:国内债务收入、国外债务收入。

六、转移性收入。分设 8 款:返还性收入、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政府性基金转移收入、彩票公益金转移收入、预算外转移收入、上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

11.新旧收入分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一、新的收入分类对所有政府收入按性质进行统一分类,使政府收入分类形式更趋规范。

二、新的收入分类拓宽了收入涵盖范围,将社会保险基金和预算外收入纳入政府收入分类范围,使收入分类更加完整。

三、新的收入分类对类款层次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一些汇总统计科目,如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更便于财政收支统计和分析。

四、利用新的政府收入分类科目,我们不仅可以分别编制一般收入预算、政府基金收入预算、预算外资金收入预算等,而且可以进行全部政府收入预算的汇总统计。

12.原政府支出科目是如何划分的? 原政府支出科目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

一、根据经费性质将政府支出划分为类、款、项三级。类级科目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农林水等事业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政策性补贴支出等。这种分类便于财政部门按不同经费性质分配资金,同时也便于对政府支出中的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比例,积累和消费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但这种分类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集中反映政府在某一方面(例如教育)的全部支出情况。

二、在行政事业费支出类、款、项科目之后设置支出目级科目,如基本工资、办公费、福利费等,反映各项行政事业经费的具体开支用途。各行政事业单位则在国家统一规定的目级科目下,再分节级科目,分析考核各项费用开支的具体用途。这类科目相当于新的支出经济分类,但涵盖范围不全,没有对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等进行明细反映。

1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政府支出是如何进行功能分类的?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政府财政统计标准,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包括:

一、一般公共服务。包括行政和立法机关、金融和财政事务、对外事务,对外经济援助,一般服务,基础研究,一般公共服务“研究和发展”,未另分类的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债务操作,各级政府间的一般公共服务等。

二、国防。包括军事防御、民防、对外军事援助、国防“研究和发展”、未另分类的国防等。

三、公共秩序和安全。包括警察服务、消防服务、法庭、监狱、公共秩序和安全“研究和发展”、未另分类的公共秩序和安全等。

四、经济事务。包括一般经济、商业和劳工事务,农业、林业、渔业和狩猎业,燃料和能源,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运输,通讯,其他行业,经济事务“研究和发展”,未另分类的经济事务等。

五、环境保护。包括废物管理、废水管理、减轻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环境保护“研究和发展”、未另分类的环境保护等。

六、住房和社会福利设施。包括住房开发、社区发展、供水、街道照明、住房和社会福利设施“研究和发展”、未另分类的住房和社会福利设施等。

七、医疗保障。包括医疗产品、器械和设备,门诊服务,医院服务,公共医疗保障服务,医疗保障“研究和发展”,未另分类的医疗保障等。

八、娱乐、文化和宗教。包括娱乐和体育服务,文化服务,广播和出版服务,宗教和其他社区服务,娱乐、文化和宗教“研究和发展”,未另分类的娱乐、文化和宗教等。

九、教育。包括学前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后的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无法定级的教育、教育的辅助服务、教育“研究和发展”、未另分类的教育等。

十、社会保护。包括伤病和残疾、老龄、遗属、家庭和儿童、失业、住房、未另分类的社会排斥、社会保护“研究和发展”、未另分类的社会保护等。

14.我国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及其政策目标。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活动情况及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支出分为类、款、项三级。其中,类、款两级科目设置情况如下:

一、一般公共服务。分设 32 款:人大事务、政协事务、政府办公厅(室)及相关机构事务、发展与改革事务、统计信息事务、财政事务、税收事务、审计事务、海关事务、人事事务、纪检监察事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商贸事务、知识产权事务、工商行政管理事务、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事务、质量技术监督与检验检疫事务、国土资源事务、海洋管理事务、测绘事务、地震事务、气象事务、民族事务、宗教事务、港澳台侨事务、档案事务、共

产党事务、民主党派事务、群众团体事务、彩票事务、国债事务、其他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二、外交。分设 8 款:外交管理事务、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国际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对外宣传、边界勘界联检、其他外交支出。

三、国防。分设 3 款:现役部队及国防后备力量、国防动员、其他国防支出。

四、公共安全。分设 10 款:武装警察、公安、国家安全、检察、法院、司法、监狱、劳教、国家保密、其他公共安全支出。

五、教育。分设 10 款:教育管理事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留学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进修及干部继续教育、教育附加及教育基金支出、其他教育支出。

六、科学技术。分设 9 款:科学技术管理事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条件与服务、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其他科学技术支出。

七、文化体育与传媒。分设 6 款:文化、文物、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其他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八、社会保障和就业。分设 17 款:社会保障和就业管理事务、民政管理事务、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企业关闭破产补助、就业补助、抚恤、退役安置、社会福利、残疾人事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城镇社会救济、农村社会救济、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红十字

事业、其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九、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分设 6 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生育保险基金支出、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十、医疗卫生。分设 10 款:医疗卫生管理事务、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农村卫生、中医药、其他医疗卫生支出。

十一、环境保护。分设 10 款: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荒漠治理、退牧还草、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其他环境保护支出。

十二、城乡社区事务。分设 10 款:城乡社区管理事务、城乡社区规划与管理、城乡社区公共设施、城乡社区住宅、城乡社区环境卫生、建设市场管理与监督、政府住房基金支出、土地有偿使用支出、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支出、其他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十三、农林水事务。分设 7 款:农业、林业、水利、南水北调、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其他农林水事务支出。

十四、交通运输。分设 4 款:公路水路运输、铁路运输、民用航空运输、其他交通运输支出。

十五、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分设 18 款: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信息产业、旅游业、涉外发展、粮油事务、商业流通事务、物资储备、金融业、烟草事务、安全生产、国有资产监管、中小企业事务、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利用、其他工业商业

金融等事务支出。

十六、其他支出。分设 4 款:预备费、年初预留、住房改革支出、其他支出。

十七、转移性支出。分设 8 款:返还性支出、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彩票公益金转移支付、预算外转移支出、调出资金、年终结余。

15.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与原预算支出类、款、项科目相比主要有哪些变化? 与原按经费性质设置的支出类、款、项科目相比,政府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的总量、结构与方向,具体变化有五个方面:一是分类范围完整,即涵盖预算内外所有政府支出;二是分类标准统一,即统一按支出功能分类,确保集中、直观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三是科目设置明细,充分体现预算细化、透明的要求;四是充分考虑国情,能给有关方面的管理与改革提供便利;五是与国际口径衔接,便于比较和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行预算管理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支出预算、基金支出预算、预算外支出预算等还将分别编制。但是,由于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具有统一性,我们可以对上述分别编制的预算进行汇总,从而形成全部政府支出的概念。

16.地方能否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增设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在统一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框架下,地方可根据自身的特殊情

况,适当增设支出功能科目,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为便于汇总全国的情况,支出功能分类中类、款两级科目由中央统一规定。地方需要增设的,应报财政部统一增设,地方不得自行调整。

二、地方某些支出没有专设的项级科目、又不宜在“其他”项级科目反映的,可增设项级科目。但在全国报表统计中,仍需并入“其他”科目反映。

1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政府支出是如何进行经济分类的?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分类标准,政府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主要包括:

一、雇员补偿。包括工资和薪金(分现金形式的工资和薪金、实物形式的工资和薪金)和社会缴款(分实际的社会缴款和估算的社会缴款)。

二、商品和服务的使用。

三、固定资产的消耗。

四、利息。包括向非居民支付的、向除广义政府外的居民支付的和向其他广义政府单位支付的。

五、补贴。包括向公共公司提供的(分向金融公共公司提供的和向非金融公共公司提供的)和向私人企业提供的(分向金融私人企业提供的和向非金融私人企业提供的)。

六、赠与。包括向外国政府提供的(分经常性和资本性两种)、向国际组织提供的(分经常性和资本性两种)和向其他广义政府

单位提供的(分经常性和资本性两种)。

七、社会福利。包括社会保障福利(分为现金形式的社会保障福利和实物形式的社会保障福利)、社会救济福利(分为现金形式的社会救济福利和实物形式的社会救济福利)、雇主社会福利(分为现金形式的雇主社会福利和实物形式的雇主社会福利)。

八、其他开支。包括除利息外的财产开支和其他杂项开支(分为经常性和资本性)。

18.支出经济分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支出经济分类设类、款两级,具体科目设置情况如下:

一、工资福利支出。分设 7 款: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伙食费、伙食补助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

二、商品和服务支出。分设 30 款: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专用材料费、装备购置费、工程建设费、作战费、军用油料费、军队其他运行维护费、被装购置费、专用燃料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三、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分设 14 款:离休费、退休费、退职(役)费、抚恤金、生活补助、救济费、医疗费、助学金、奖励金、生产补贴、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四、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分设 4 款:企业政策性补贴、事业单位补贴、财政贴息、其他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支出。

五、转移性支出。分设 2 款:不同级政府间转移性支出、同级政府间转移性支出。

六、赠与。下设 2 款:对国内的赠与、对国外的赠与。

七、债务利息支出。分设 6 款:国库券付息、向国家银行借款付息、其他国内借款付息、向国外政府借款付息、向国际组织借款付息、其他国外借款付息支出。

八、债务还本支出。下设 2 款:国内债务还本、国外债务还本。

九、基本建设支出。分设 9 款:房屋建筑物购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修缮、信息网络购建、物资储备、其他基本建设支出。

十、其他资本性支出。分设 9 款:房屋建筑物购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修缮、信息网络购建、物资储备、其他资本性支出。

十一、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分设 6 款:国内贷款、国外贷款、国内转贷、国外转贷、产权参股、其他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支出。

十二、其他支出。分设 5 款:预备费、预留、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未划分的项目支出、其他支出。

19.支出经济分类与原目级科目相比主要有哪些变化? 与原支出目级科目相比,新的支出经济分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体系更加完整。将原来一个粗略反映政府部分支出性质的附属科目表,转变成一个可按支出具体用途独立反映政府全部支出活动的分类系统。

二是科目充分细化。按预算管理要求分设 90 多个款级科目,可充分满足细化预算和强化经济分析的要求。

三是适用范围扩大。原支出目级科目只能反映预算单位行政事业经费的开支情况,而新的经济分类可以明细反映包括基本建设在内的所有政府支出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细化虽为管理的细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我们仍应根据各项管理的实际需要合理选用科目,不宜一味强调越细越好。

20.政府支出分类为何采用功能和经济两种分类标准? 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政府支出活动,有利于全面、完整、明细地反映政府资金的使用情况。支出功能分类反映政府职能活动,说明政府的钱到底干了什么事,如办学校、修水利等;经济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如办学校的钱究竟是发了工资,还是买了设备、盖了校舍。从某种意义上讲,支出经济分类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映。

21.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否改变现行的预算管理方式?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预算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但是,此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并不改变现有预算

管理方式。考虑到管理需要和工作方便,我们在统一的政府收支分类的基础上,又拆分出了一般预算收支科目、基金预算收支科目、债务预算收支科目。这样,各级财政部门既可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继续分别编制政府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等,也可用新科目进行全部政府收支预算的统计汇总。新科目的具体使用,可依照中央和地方各级预决算编制的有关要求进行。

22.新旧科目数据如何进行对比分析? 改革前后科目名称、口径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新科目中的“教育支出”,除包括原“教育事业费”之外,还包括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教育行政费支出以及其他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为保证 2007年改革后与上年有关预算、执行数据的可比性,各级财政部门要对 2006 年的预算及其分月执行数按新科目进行数据转换,以实现新旧科目的衔接和可比。但改革后新科目数据与以前的旧科目数据之间不宜再进行直接比较。

23.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配套改革有哪些?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财政监督等各个环节,同时也涉及众多的政府收支管理部门,各级财政、国库、税务部门以及各预算单位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

(一)要对现行制度进行清理,及时修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及税收、国库、财政总预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二)要及时对财政、税务、海关、国库等部门的收入缴库和支

出拨款凭证及有关报表体系做相应调整。

(三)要积极推进财、税、库网络建设,规范和强化财政信息管理,确保新的政府收支分类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24.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 根据财政部反映的情况,1999 年 8 月,国务院有关领导指出:

“要着手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细化预算编制、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遵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以及全国人大等有关方面的要求,财政部从 1999 年底启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研究工作。

在此期间,改革小组深入研究了政府收支分类的国际经验,分析了我国现行科目体系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结合公共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改革对科目体系的新要求,按照“公开透明、符合国情、便于操作”的原则,在全国人大、中央有关部门、地方财政部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于 2004 年底完成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前期设计工作。

考虑到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又比较复杂的工作,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财政部于 2005 年选择交通部、科技部、中纪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 6 个中央部门以及天津、河北、湖北、湖南、海南 5 个省市,进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模拟试点。试点部门和地区就新科目在预算编制、执

行等环节的使用以及新旧科目的数据转换进行了模拟检验,对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模拟试点及此后征求中央各部门意见的情况,改革方案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2005 年 12 月 27 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报经国务院批准。

第二部分:收入分类 25.什么是政府收入分类? 政府收入是预算内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地筹措到的归国家支配的资金,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实现职能的财力保障。

政府收入分类即将各类政府收入按其性质进行归类和层次划分,以便全面、准确、明细地反映政府收入的总量、结构及来源情况。

26.新的收入分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从涵盖范围看,改革后的收入分类全面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

二、从分类方法看,原收入分类只是各种收入的简单罗列,如各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新的收入分类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这为进一步加强收入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从分类结构看,原收入分类分设类、款、项三级,改革后分设类、款、项、目四级,多了一个层次。四级科目逐级细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

27.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收入为何放在税收收入科目中? 政府收入分类将税收罚款收入与税款滞纳金一起,放在税收收入

中单设科目反映,主要原因是:

一、与原分类办法相衔接。原收入分类中各税种科目均包括了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收入。

二、便于征收管理。税务机关可在追缴税款的同时一并加收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收入。

三、符合国际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分类标准明确,对拖延上缴税款或不缴税款引起的利息和罚款收入,如果可以区分出欠缴税种,则划入相应的税种。

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大病统筹基金等收入如何反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大病统筹基金各地做法不太一致,政府收入分类没有单设上述科目,相关收入可暂列入“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科目中。

财务分类 篇3

资本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从经营特点来说, 资本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是由大量现金投入于研发、市场研究, 固定资产、净现金流量为负, 新业务开发的成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面临较大的投资和经营风险。一般来说, 适用于企业的初创期, 市场营销的前期开展工作, 项目投放以及对大型区域性的基础建设前期投入。另外对于矿山的前期勘探、开采, 或者在拿到开采诸多证件之前, 都是这样。

从资本预算管理模式来说, 公司从资本投入预算开始介入管理全过程, 预算以资本投入为中心, 积极进行投资概算, 利用财务决策技术进行资本支出的项目评价, 项目投资总额预算和各期现金流出总额预算。融资预算, 利用上述各种预算对实际构建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 对照资本预算, 评价资本支出项目的实际支出效果。

营销费用预算管理模式

从经营特点来看, 资本支出预算业务渐为市场接受, 市场需求总量直线上升。管理的中心是通过市场、营销来开发市场潜力, 提高市场占有率, 需大量市场营销费用投入。现金流入大小仍不确定, 净现金流量为负或处于较低水平。

资本预算管理模式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市场为依托, 基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标要求和销售预测编制销售预算。坚持以“以销定产”为原则, 编制生产、成本、费用等各职能预算。依靠以各职能预算为基础, 编制综合财务预算。从预算机制的角度看, 该预算模式下的管理以营销管理为中心, 优点是能使企业内部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围绕市场需求这一中心来组织, 使预算较为客观, 能较好地发挥计划的作用;缺点是过分强调市场需求的客观性, 可能忽略内部潜力的挖掘, 加大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成本控制预算管理模式

从经营特点来看, 成本控制预算市场增长减慢, 具有较高且稳定的销售份额。公司在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收益大小取决于成本这一相对可控因素, 成本管理策略影响期望利润高低的实现程度, 净现金流量为正且较为稳定。这是一个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很多成本有历史数据来支撑, 可以借鉴历史来评价现在的很多成本行为。但是, 由于很多成本的变化和材料的变化, 或者有些工艺等变化, 使之不具备参考性。

既然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企业要想获得期望收益, 必须在成本上挖潜力。强调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与主线, 以企业期望收益为依据, 以市场价格为已知变量来规划企业总预算成本, 在以总预算成本为基础, 分解到涉及成本发生的所有责任单位或管理部门, 形成约束各预算单位管理行为的分预算成本。以目标成本为中心的预算体系适用于产品寿命周期较长、且产品发展已处于成熟期、市场需求较为稳定、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较低的成本。

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模式

从经营特点来看, 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模式的财务特征是大量应收账款回收, 而潜在投资项目未确定, 产生大量净现金流量。对于快速消费品或者酒类的产品, 包括现在很多虚拟制造提得很多的一些模式, 现金流量达到了现金为王的概念。

资本预算管理模式是以现金流入流出控制为核心, 通过对现金流量的规划和控制来达到对企业内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较为适用于业务迅速发展、企业组织处于扩张阶段的企业管理, 或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

目标利润预算管理模式

从经营特点来看, 目标利润预算管理模式的公司为了使生命“无限”延伸, 必然要向业务的多元化、系列化发展, 使集团管理模式得以发展。如何针对不同子公司、分公司的经营控制、业绩考评, 以发挥集团整体优势, 是管理的首要问题。资本预算管理模式, 以设定目标资本利润率为起点, 通过以目标资本利润率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加强对子公司、分公司的控制与考核。

财务分类 篇4

根据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的经营业绩变化将微利企业分为四类, 并分类别进行财务特征的研究:

一、获得融资的微利公司

我国资本市场上主要的融资行为包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 (IPO) , 通过资本市场配股融资、增发融资 (SEO) 。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对于公司IPO和SEO行为有严格的业绩限制, 因此部分公司再融资前虚增利润, 造成了部分不合格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恶意圈钱, 一旦圈钱成功, 则马上转回的会计盈余造成会计盈余的大幅下降, 利润微薄。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奉行现金为王的战略, 盲目在资本市场融资, 造成了资金的闲置, 这也造成了融资后公司业绩的快速下降。

张祥建、徐晋 (2005) [1]研究了上市公司配股 (SEO) 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业绩变化, 研究发现配股公司的总应计利润在配股后显著的为负, 业绩出现明显的滑坡, 业绩与配股前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负相关。陆正飞、魏涛 (2006) [2]得出了与张祥建、徐晋 (2005) 几乎相同的结论。

在研究公司上市前后业绩变化影响因素方面, 陈良华等 (2005) 通过单变量均值检验发现:流动比率、主营业务收入、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收益率在IPO前后有显著差异;流动比率和主营业务收入相较于IPO前有大幅度的增加, 而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收益率与IPO前有显著的降低。进一步通过模型回归发现:影响业绩变化的因素主要是主营业务的所在地和有无风险投资的背景。杜沔、王良成 (2006) [3]认为, 配股后公司业绩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基于自由现金流假说, 代理层更愿意拥有更多现金流, 而不是将现金用于净现值为正的项目, 或将现金分给股东;配股后投资水平不高, 导致融资现金闲置, 提升不了业绩, 以及公司规模过大, 内部控制成本过高, 导致业绩下降。黄新建、李若山 (2007) [4]认为配股公司的业绩下降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上市公司完成配股工作期再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消失, 从而上市公司的业绩恢复平淡;二是有些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配股是为了来填补资金黑洞, 而不是用来投资项目;三是由于上市公司在没有适合的投资项目的情况下仍然实施配股, 在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整体经营战略和具体情况下盲目的融资, 造成业绩下降。因此, 以往的研究表明:前两年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出现微利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盈余的转回, 也有可能是对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造成利润微薄。

此类微利公司的财务分析路径为:

1. 计算公司的盈余管理指标, 通过对指标特征的分析来检验微利公司是否存在盈余转回情况。

2. 观察公司的资产营运指标特征, 研究公司的业绩下降是否是由于资产使用缺乏效率。

二、扭亏为盈的微利公司

上市公司如果发生亏损, 如不尽快扭亏为盈, 可能会被证监会在简称前冠以“ST”。持续亏损, 甚至会被要求退市。因此为了“保牌”, 扭亏是亏损公司的首要任务。企业可能会采取放宽信用政策刺激销售等经营策略增加利润, 避免再次亏损。亏损的企业也可以采用改变合并范围来增加投资收益、转回前期计提的减值准备、通过交易获得更多的利得等手段来提升非经常性损益。陆建桥 (1999) [5]发现:亏损企业在扭亏年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其应计利润总额显著的小于0, 且显著的小于控制样本企业。我国的上市公司多使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实现扭亏。蒋义宏、王丽琨 (2003) [6]发现:1999至2001的中国首次亏损的上市公司的经常性损益小于其他上市公司;而首次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的经常性损益金额显著的高于其他上市公司。魏涛等 (2007) [7]的研究结果表明, 首次亏损年度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显著小于0,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做大亏损;在扭亏年度的非经常性损益显著大于0。在考察扭亏公司使用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项目方面, 陈晓、戴翠玉 (2004) [8]认为:亏损公司在扭亏年度主要通过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的方式扭亏;连续亏损的公司的扭亏动机要强于非连续亏损。薛爽等 (2005) 认为:亏损公司扭亏年度的资产减值计提情况, 扭亏公司的资产减值计提金额显著的小于样本公司, 并且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显著小于样本公司。

此类公司的财务分析路径为:

1. 计算公司的盈余管理指标, 重点关注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扭亏的影响, 通过对指标的分析来检验公司是否存在避免亏损的盈余行为。

2. 观察公司在扭亏年度的经营管理特征, 判断公司的销售、管理水平是否在扭亏年度有实质性的提高。

三、业绩下降的微利公司

业绩下降形成微利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自身管理出现变化, 企业的业绩下滑, 造成了企业的微利;另外, 经营业绩良好的企业为了转移监管部门的注意力、避免缴纳更多的税款、避免公众和舆论的谴责、寻求政府的救助和保护也可能会反向操纵盈余, 使得盈余水平降低, 但不至于亏损, 从而形成微利。Jones (1991) [9]的研究发现, 为了获取美国国际贸易协会的救济, 样本公司纷纷反向的操作盈余, 从而达到调低盈余的目的。

此类公司的财务分析路径为:

1. 计算公司的盈余管理指标, 观察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2. 观察销售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资本结构的指标特征, 找出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

四、连续微利的微利公司

连续微利的微利公司是指公司的ROE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市场激烈竞争可能使得公司长期处于微利状态。另外, 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不善, 销售产品本身的附加值不高, 以及缺少对于成本和费用的有效管理也会造成企业利润微薄。由于利润较低, 公司随时可能亏损, 部分公司也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提高公司盈余, 避免亏损。

此类公司的财务分析路径为:

1. 通过观察公司的盈余管理指标特征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动机。

2. 计算销售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资本结构的特征, 并观察这些指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 找出公司持续微利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祥建, 徐晋.盈余管理、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经济科学, 2005 (1) .

[2]陆正飞, 魏涛.配股后业绩下降, 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J].会计研究, 2006 (8) .

[3]杜沔, 王良成.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前后业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6 (3) .

[4]黄新建, 李若山.中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前后经营业绩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7 (11) .

[5]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 1999 (9) .

[6]蒋义宏, 王丽琨.经常性损益缘何经常发生[J].证券市场导报, 2003 (6) .

[7]魏涛, 陆正飞, 单宏伟.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J].管理世界, 2007 (1) .

[8]陈晓, 戴翠玉.A股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手段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 2004 (2) .

财务分类 篇5

关键词:F分数模型,数据挖掘,财务预警,财务危机,多分类

1引言

面对日趋严峻的市场竞争,不少企业将会面临财务危机的困扰。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不但将面临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盈利能力下降、财务指标数据恶化等状况,甚至还有破产的风险。 因此,如何提前识别出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状况,及时地进行改善,以避免更为严重的损失,成为了企业管理者、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真实的企业财务历史数据,并使用一定的数学建模方法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是用来预测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的重要方法,也是财务危机预警定量研究的重要内容。 最早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是20 世纪30 年代Fitz Patrick等人使用的单变量预测方法。 随着统计理论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应用的兴起,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得到了不断的推衍与改进,并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成果,如国外Altman等人的Z值计分模型和国内周首华等人的F分数模型等。

纵观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建模方法的对比和预测变量的选取这两个方面,却缺乏在财务危机预警中对财务危机进行多分类的探讨。 就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大多数的研究依然采取传统的二分类预警模式,即只能预测企业将成为ST企业,或者将成为非ST企业。 然而在实际的情况中,有些企业虽然没有被标记为ST,但是其财务状况依然不乐观,现有的二分类预警模型却并不能对这一部分企业给出警报。 因此当前的依据ST进行划分的财务危机二分类预警模型很难提升实际应用的价值,同时也掩盖了企业在陷入财务危机前财务状况恶化的过程。

对财务危机的多分类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标准,同时该问题相对定性,难以在定量研究中通过单一的数值进行表示,这些都为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进行财务危机程度的多分类造成了障碍。

本文将采用目前国内在财务危机预警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的F分数模型的判别公式, 并与传统研究中的ST分类方式相结合,将企业财务危机程度划分为“财务稳定企业”、“财务不稳定企业”、“财务较危机企业”和“财务危机企业”四个部分。 并使用t-2 年的财务指标数据,通过关联规则算法筛选出重要的预测变量,再通过决策树模型进行训练生成财务危机多分类预警模型,最后使用测试样本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检验。

2国内外研究综述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中, 在财务危机的分类方面,最早是依据企业是否破产进行分类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Altman[1]使用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创立的Z值计分模型,其使用的研究样本是33 家提出破产申请的企业与33 家与之配对产生的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 在国外的现有研究中,大部分也是依据企业是否破产进行二分类。 在抽样的方法上,大多也使用配对抽样的方法。 在国内,由于上市企业的财务年报获取较为容易,同时其年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较高,所以大部分研究选取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但是由于我国真正破产、退市的上市企业很少,所以在研究中一般以上市企业被特别处理(ST)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 同样属于一种二分类方式,这主要是为了迎合我国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升建模实验的可操作性以及便于不同学者的研究相互比较。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周首华[2]等人在Z值计分模型的基础上,以我国企业为研究样本进行了修正,并考虑了现金流量因素,提出了F分数模型。对于财务危机多分类预警模型的研究探讨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成果,如张坤[3]以西部四省上市企业为例,在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前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企业财务危机状况分成五类。陈磊[4]则将传统的基于ST的二分类方式扩展为ST、*ST、非ST的三分类。

在预测变量的选择上,目前主要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类。 相对而言,财务指标更加容易获取,且构建的财务预警模型具有直观性、稳定性,因此更多的研究选择财务指标作为预测变量。 非财务指标相对难以获取且难以量化,但也有相关研究表明非财务指标与财务危机具有一定的关系,如La Porta[5]等人发现企业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越容易出现财务危机。 边海荣[6]等人将Web金融信息文本数值化后发现,其也可以作为预测变量用于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在建模方法的应用上,传统的方法主要是单变量、多变量预测模型,但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兴起,数据挖掘技术逐渐成为了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主要工具。 数据挖掘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可以从大量历史信息中发现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 其中,Odom[7]是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吴世农[8]等人通过对逻辑回归模型与另外两种方法对比发现,逻辑回归模型拥有最低的误判率。 李健[7]通过对逻辑回归、决策树、人工神经网络三种不同的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对比,发现在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时决策树模型训练次数少、速度快,在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中都能取得较高的准确率,稳定性更强。

3研究设计

3.1 技术路线

基于数据挖掘的财务危机多分类预警建模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样本数据的选取和财务指标的计算、财务危机的多分类、预测变量的筛选、数据挖掘算法的训练。

对于财务危机的多分类,由于现有的二分类预警模型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 因此本文将F分数模型的判别公式和ST分类方法相结合,将财务危机细化为“财务稳定企业”、“财务不稳定企业”、“财务较危机企业”和“财务危机企业”四个部分,使得预警模型可以对那些虽然目前没有被标记为ST的风险,但财务状况依旧不乐观的企业做出警报。

对于预测变量的筛选,由于预测变量(财务指标)的多样性,以及不同预测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同时也为了能够生成简练易读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因此需要对预测变量进行筛选。 本文将使用t-2 年的财务指标数据,并通过数据挖掘中的关联规则算法,筛选出与t年财务危机程度关联度较大的财务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剔除了弱关联指标。

最后,本文将使用t-2 年的预测变量数据,以t年的财务危机程度作为结果变量,并通过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算法进行训练,生成树状判别模型,并使用测试样本检验模型的准确率。

3.2 样本来源和指标体系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中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财务年报,这些年报数据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由于在财务分析研究中,各类财务指标类型较多,为了避免在选取备用的财务指标时造成的主观性和相关性,本文选取了国内相对较为完善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规定的8 个基本指标与14 个修正指标作为备选的财务指标,其中舍弃4 个外部报表使用者难以获取的指标,分别是不良资产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和技术投入比率,剩余的财务指标如表1 所示。

3.3 财务危机的多分类

3.3.1 F分数模型

为了弥补目前二分类预警模型的缺陷,本文采用F分数模型的判别公式与传统ST分类标准相结合, 实现了对财务危机程度的多分类。

F分数模型是我国学者在Z值计分模型的基础上, 以我国企业财务信息为样本数据所改进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 随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F分数模型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并保持了很高的准确率。 与Z值计分模型相比,它具有如下的优势:首先,F分数模型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的因素; 其次,F分数模型通过数据库技术使用了更大的研究样本,拥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同时更加适用于国内企业;另外,F分数模型考虑到了近代企业财务状况相关标准的更新与发展。

F分数模型的判别公式如下:

其中的X1表示的是企业期末流动资产与期末流动负债的差值, 占企业期末总资产的比率;X2表示企业期末留存收益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X3表示企业税后纯收益与折旧的总和与平均总负债的比值;X4是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与期末总负债的比值;X5表示企业税后纯收益、利息、折旧三者总和与平均总资产的比值。 与Z值计分模型相比,F分数模型考虑了现金流量方面的情况,如X3、X5指标的分子项,都是对企业创造的现金流量方面的测量[9]。 F分数的计算比较简单,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负债、总资产等项目均可从资产负债表中直接获取,净利润可从利润表中获取,只有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需要参考期末股价、未上市流通股份和已上市流通股份等其他会计资料。

F分数模型的临界点被设定为0.027 4,当企业的F分数小于临界点时,则被预测为具有较高的财务危机,被标记为ST的可能性很大;若F分数大于临界点,则被预测为财务状况正常的企业。 另外, 经过大量的样本检验, 当F分数处于[-0.0501,0.104 9]时,预测的准确率将会下降到仅仅70%左右,一般在研究中我们称之为“灰色区域”。

3.3.2 多分类标准

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 经常依据上市企业被标记为ST作为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的分类标准。 ST(Special Treatment),意为“特别处理”,是证券交易所对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企业股票交易进行的特别处理,这里的异常状况主要包括: 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均为负;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其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等。可见, 上市企业被标记为ST是一种明显的具有较高财务危机的体现。 本文也认同这种观点,因此将被标记为ST的企业作为财务危机多分类中的 “财务危机企业”样本,并将其被标记为ST的年份称为第t年。 但是,由于在实际情况中,部分上市企业虽然没有被标记为ST企业,但财务状况并不乐观,依然存在较高的财务危机风险, 仅仅使用传统的ST分类方式是无法将这部分企业筛选出来的。 因此,将使用F分数模型,继续对非ST企业进行分类。

由于财务数据的发表具有滞后性,因此使用t-1 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F分数的计算。 当非ST企业的F分数低于-0.050 1 时,我们认为这部分企业虽然没有被标记为ST,但依然存在较高的财务危机风险。 而且,当非ST企业的净利润为负数时,近两年成为ST企业的可能性很高。 因此我们将这两类企业作为财务危机多分类中的“财务较危机企业”样本。

当非ST企业的F分数处于灰色区域[-0.050 1,0.104 9]时,F分数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低, 因此这部分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不稳定,将这类企业作为财务危机多分类中的“财务不稳定企业”样本。

当非ST企业的F分数高于0.104 9 时,F分数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回升到了较高的水平, 这部分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存在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我们将这类企业作为财务危机多分类中的“财务稳定企业”样本。

最终本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中选取了37 家2015 年被标记为ST的上市企业作为“财务危机企业”样本,同时通过计算F分数,选取“财务较危机企业”、“财务不稳定企业”、“财务稳定企业”各37 家,共148 个研究样本,将其中将98 家作为训练样本,50 家作为测试样本。

3.4 预测变量的筛选

3.4.1 财务危机分类结果与财务指标的对应

因为财务数据的发布具有滞后性,因此当我们获取t-1 年的财务报表数据时,实际上第t年的财务危机已经发生,因此在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时,使用t-1 年的财务数据没有任何预警意义,使用t-2 年的财务数据更为合理。

在数据库中对预测变量进行筛选前, 需要将样本企业第t年的财务危机分类结果与第t-2 年的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对应。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企业第t-2 年的财务指标数据行中添加一个新的属性(列),通过数据库的存储过程写入将该企业第t年的财务危机分类结果。

3.4.2 关联规则筛选预测变量

表1 中列举了备选的财务指标,但是如果将所列的财务指标全部当作预测变量来构建预警模型,则容易造成预警模型过拟合,同时过于复杂的预警模型不利于实际的应用。 因此,需要对财务指标进行筛选,选择出合适的财务指标作为预测变量。

以往的研究在筛选财务指标时常采用的方法包括:K-S检验、配对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K-S检验、 配对T检验对样本数据的分布状况有一定的要求,部分财务数据因其本身的特点往往很难满足要求。 其次在使用主成分分析前需要对样本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而且最终形成的主成分因子是所有指标在不同权系数下的线性组合,不一定具有合理的财务意义。 因此,本文采用了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算法来筛选预测变量。 关联规则算法对样本数据的分布没有要求,同时能够筛选出与财务危机状况关联度较高的财务指标作为预测变量。

关联规则是一种可以在大量数据集中找出项与项之间的关系的数据挖掘技术,Apriori算法是关联规则中最经典的算法,依据每条规则的支持度与置信度,可以得出在规则先导发生的情况下, 规则后继发生的可能性。 其中规则的支持度用support表示, 意为在所有记录中同时包括先导与后继的比率,公式为:

其中X为规则的先导,Y为规则的后继,|D|表示所有记录的条数。

规则的置信度用confidence表示, 表达的含义是当一条记录包含先导时,同时也包含后继的概率,公式为:

通过设定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可以选择出我们需要的关联规则。例如:当规则中指标X1<m推导出 “财务危机企业”的支持度与置信度均满足最低标准, 那么指标X1将成合格的预测变量。

因此我们将财务危机分类设置成后继属性Y,通过约束规则的最大项数,来考察单一的财务指标数据与财务危机分类的关联程度。 经过筛选,当最小置信度设置为0.7 时,获得的规则数目与规则先导数量最为合理,分别可以获得9 条重要的关联规则和7 个预测变量,分别是X1、X2、X3、X5、X8、X9、X16, 重要的关联规则如表2 所示。

3.5 基于决策树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算法是一种逼近离散函数值的方法,可用于分类、预测。 通过决策树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具有训练次数少、速度快的优点,同时决策树的分类精度高、生成的模型直观可读、对样本中的噪声数据有很好的健壮性并能取得稳定的预测准确率。

决策树自根节点开始, 依据属性的信息增益量进行分裂,优先分裂信息增益量最大的属性, 其分类过程具有贪心思想。属性的信息增益量为系统在携带该属性时与不携带该属性时的信息量的差值。 信息量(熵)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Pi为变量在取不同的值i的概率。 使用98 组训练样本,将通过关联规则筛选出的t-2 年的财务指标作为决策树的预测变量, 以第t年的财务危机分类作为决策树的结果变量,在叶结点处,决策树给出每一个分支的预测分类,如图1 所示。

4结果检验

本文使用的是SQL Server数据库及配套的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商务智能套件, 在挖掘结果信息栏中选取挖掘准确性图表, 可以使用50 组测试样本数据对预警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得到如表3 的结果分类矩阵。

根据预测的结果来看, 本文在使用F分数模型与ST分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将财务危机进行了多分类,并用数据挖掘算法训练生成了预警模型,这使得预警模型的预警结果也是多分类的。 与现有的二分类模型相比,多分类的预警模型不但能对可能成为ST的企业进行警报,同时能对那些虽然暂时没有被ST的风险,但是其财务状况依旧不乐观的企业做出警报,增强了实用价值。

在准确率方面,多分类的预警模型与传统的二分类模型并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 但是从预测准确率上依旧可以看出,多分类预警模型在对财务危机型企业与财务稳定型企业进行预警时,准确率较高,但在对财务较危机型企业和财务不稳定型企业进行预警时准确率不够,只能达到60%左右,这可能是由于难以挖掘到有效的预警指标和预警区间,但这对实际的应用价值影响较小。

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验证中,经常需要检验模型的错误成本,因为Sinkey[10]认为,当预测结果优于实际结果时,其给企业带来的错误成本要高于预测结果劣于实际结果的情况,根据本文的预测结果分类矩阵,错误的预测大部分要劣于实际的结果,因此该模型的错误成本相对较小。

5结语

本文使用F分数模型,并与传统的ST分类法相结合,将企业财务危机进行了多分类,在财务危机预警建模中,提供了一种新的财务危机多分类预警思路。 与传统的二分类预警模型相比,多分类的预警模型在保证了一定准确率的基础上,能够提供更多种类的警报,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

在筛选财务指标时,关联规则算法与K-S检验、配对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相比,拥有更强的适用性,更加适合财务数据本身的数据特点。 同时,决策树算法在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时训练次数少、速度快、准确率较为稳定。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总资产报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几个指标在预测企业财务危机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因此无论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外部的投资者,都应当重点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 相关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也可适当调高这些指标的权重,使其获得更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Altman,E.I.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The Joural of Finance,1968(4):589-609.

[2]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型[J].会计研究,1996(8):8-11.

[3]张坤,丁玉芳,胡敏杰.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决策树的企业财务评价与预警---以西部四省上市企业为例[J].财务与金融,2014(3):36-41.

[4]陈磊,任若恩,曹汉平.公司多阶段财务危机动态预警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11):29-35.

[5]N Gennaioli,RL Porta,FLD Silanes,et al.Growth in Region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69,19(3):259-309.

[6]边海容,万常选,刘德喜.考虑Web金融信息的上市企业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3,40(11):295-298.

[7]Odom M D,Sharda R.A Neural Network for Bankruptcy Predi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Tool,1990.

[8]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46-55.

[9]李吉林.基于F分数模型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8):72-74.

财务分类 篇6

Kumar et al. (2007) 将财务困境预测中应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统计方法, 第二类是智能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 财务困境预测从早期的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发展到logit模型。第二类方法即智能方法包括各种神经网络模型, 粗糙集模型, 贝叶斯网络模型, 支持向量机等。一些其他的运筹学技术包括线性规划、数据包络分析等。

从整体上看, 已有的研究大多根据历史数据样本建立单一的分类预测模型, 然后应用该模型预测公司财务困境的发生与否。然而, 单分类模型在特定问题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本的模式特征, 并且每种单分类模型都有其特定的不确定性, 而组合分类则可以减少估计误差的方差, 提高总体性能 (Granitto et al., 2005) 。因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分类以提高准确性的财务困境预测模型, 并用于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进行预测。实证研究结果说明了所提出模型相对于传统单分类模型的准确性和优越性。

一、基于有监督聚类的组合分类模型

(一) 组合分类原则

概括而言, 组合分类的最终预测性能取决于各个分类模型之间的差异性程度和单个分类模型的个体性能 (Granitto et al., 2005) 。一方面, 由于在现实问题中不存在完美的分类模型, 因此, 在组合分类中, 当一些分类模型输出错误的结果时, 需要其它分类模型输出正确的结果, 以实现不同分类模型的优势互补。这要求分类模型必须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不同的分类模型算法参数设置和模型结构优化, 使得用于组合的各个分类模型的性能不断得到提高, 从而提高组合分类的整体性能。这要求分类模型必须具有较高的个体性能。在本文提出的模型中, 通过有监督聚类以得到具有较高差异性同时又具有较好个体性能的分类模型, 并通过加权投票方法对各个分类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组合。

(二) 有监督聚类

聚类分析根据“各聚集 (cluster) 之内数据对象的相似度最大化和各聚集之间数据对象相似度最小化”这一原则将数据对象划分为若干数据簇, 其中相似度一般定义为数据对象的空间距离, 如Euclidean距离。每一个数据簇可以视为一个具有类似特性的数据对象集合。本文提出的有监督聚类指在聚类过程中考虑数据样本的类别, 即将数据样本中不同类别的样本分别进行聚类。有监督聚类的作用是在每个类别的数据中聚类得到具有类似特性的数据对象子集合, 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子集合之间两两配对产生训练样本子集合, 从而使得在各个子集合上建立的分类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数据样本属性与类别之间的关系, 具有较高的个体性能。同时, 采用不同的数据子集合建立不同的分类模型有利于提高模型之间的差异性, 使得组合分类的总体性能得到改进。

由于K-均值聚类 (K-means clustering) 是一种有效适用于较大规模数据集的聚类方法, 本文将其用于有监督聚类中。K-均值聚类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最佳聚类个数Kopt, 这一问题通常被称为“聚类有效性”, 其目得是使聚类结果达到类内对象尽可能相似, 且不同类中的对象尽可能地相异。由于Wu et al. (2005) 提出的聚类有效性指标能够很好地估计合理的聚类个数, 并且对于噪声数据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因此本文将其应用于有监督聚类中作为有效性指标如下:

上式中K为K-均值聚类中设定的聚类个数, VI (K) 为聚类有效性指标。Intra (K) 为反映各个数据簇内数据样本相似度的指标, Inter (K) 为反映各个类间数据样本相异度的指标, 分别定义如下:

在式 (2) 和式 (3) 中, Xik为第k个数据簇中的第i个样本, r0为数据集合中所有样本的中心点, r0k和Nk, (k=1, 2, …, K) 分别为第k个数据簇的中心点和该数据簇所包含的样本个数。对于式 (2) , 如果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数据簇内的样本相似度越高, 则样本离中心的平均距离越近, Intra (K) 越小;对于式 (3) , 如果各个数据簇样本之间的差异度越大, 则中心之间的平均距离越远, Inter (K) 越小。因此, 最优聚类结果使得聚类有效性指标最小化。

在有监督聚类得到各个数据簇后, 可以对不同类别的数据簇进行两两配对以产生训练样本子集合, 然后再在各个训练样本子集合中建立分类模型。不失一般性, 本文仅考虑二分类情况, 即数据样本总体包含来自两个类别的数据样本集合S1和S2 (分别对应于发生财务困境和不发生财务困境的公司) 。有监督聚类和两两配对的目的是产生若干具有差异性的训练样本集合, 以克服随机抽样难以保证各个训练样本集合之间具有差异性这一问题。同时, 通过有监督聚类, 可以更好地在每个类别内探索具有不同特性的数据样本, 从而使得建立的分类模型具有更好的个体性能。

(三) 组合分类模型

记不同类别的数据样本集合S1和S2的最优聚类数分别为K1opt和K2opt, 故两两配对产生的训练样本子集合个数NC=K1opt·K2opt, 对应的分类模型个数也为NC。记配对后训练样本子集合为TS1, TS2, …, TSNC, 其对应的分类模型为H1, H2, …, HNC。由于不同的数据样本对于同一分类模型具有不同的分类难度, 要实现有效地组合分类, 除考虑分类模型的差异性和个体性能外, 如何选择组合方式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与从所有分类模型中选择单个最优的分类模型相比, 更加有效的方法是为不同的数据样本选择一组不同的分类模型 (通常称为动态组合) (Ko et al., 2008) 。因此本文采用基于样本邻域分类性能的加权投票作为组合方法, 属于动态组合型方法。

记一个未知类别的数据样本为X, 距离X最近的M个训练样本为XNN (1) , XNN (2) , …, XNN (M) 。假设各个分类模型H1, H2, …, HNC在这M个训练样本上分类正确率 (按百分比) 分别为l1, l2, …, lNC, 则lj, (j=1, 2, …, NC) 可以衡量分类模型Hj在X的邻域内具有的分类性能。lj越大, 说明分类模型Hj在X的邻域内具有越高的分类性能。因此, 可以设定各个分类模型H1, H2, …, HNC对于数据样本X的投票权重如下:

对于数据样本X, 如果第j个分类模型对其类别的预测结果为i, 二分变量vi, j=1, 否则, vi, j=0。则向量V i= (vi, 1, vi, 2, …, vi, NC) 表示NC个分类器对X是否属于类别Ci的预测结果。因此, 对分类模型结果加权综合后的表示X属于类别Ci的概率。根据加权投票规则, 数据样本X的组合分类结果为:

二、实证研究

(一) 研究设计

实证研究中用于财务困境预测的数据取自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在1999-2008年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 (http://www.sse.com.cn, http://www.szse cn) 。数据集包含554家经外部审计的企业财务数据, 其中201家企业是ST企业 (代表发生财务困境的企业) , 353家企业是非ST企业 (代表未发生财务困境的企业) 。这554家企业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企业中任意选择, 没有进行任何的预先剔除或预处理, 这些公司分布于各个行业 (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 , 具有不同的规模 (小规模、中等规模、大规模和超大规模) , 因此数据样本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

根据现有研究文献中对财务指标选取有效性的分析, 本文在建立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指标体系时, 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企业规模、财务结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状况、成长能力以及筹资和投资能力。考虑到公司的现金流量能够较好地反映公司的价值和破产概率, 本文在吴世农等的基础上选择了20个指标来对公司财务困境的发生进行预测分析。这20个指标分别为:盈利增长指数 (X1) 、净资产报酬率 (X2) 、资产报酬率 (X3) 、主营业务利润贡献率 (X4) 、主营业务利润率 (X5) 、利息保障倍数 (X6) 、流动比率 (X7) 、速动比率 (X8) 、超速动比率 (X9) 、负债比率 (X10) 、长期负债比率 (X11) 、营运资本与总资产比例 (X12) 、留存收益与总资产比例 (X13) 、资产增长率 (X14) 、股东权益增长率 (X15)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X16) 、应收账款周转率 (X17) 、存货周转率 (X18) 、资产周转率 (X19) 、现金流量比率 (X20) 。

(二)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为了说明本文提出的组合分类模型的有效性, 将其在上述数据集上的预测结果与单分类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类预测的结果评价采用k重交叉验证方法。为简单起见, 实验中设定k=5, 即随机从原始数据集中取出1/5作为测试样本, 剩余4/5作为训练样本。k重交叉验证运行30次后, 单分类模型和组合分类模型的平均错误率及其成对t检验的差异显著性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 表1采用的基本分类器为logistic回归模型, 表2采用的基本分类器为支持向量机。支持向量机的核函数采用高斯径向基核函数K (x, y) =exp (-γ|x-y|2) , γ>0, 其参数γ取值为1。支持向量机中平衡参数C取值为1。

从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 本文提出的组合分类模型能够比传统的单分类模型取得更高的分类准确率, 并且具有统计显著性。从表1和表2的结果中还可以看出, 组合学习模型的标准差较小, 反映分类效果随机波动性较低。因此, 本文提出的组合分类模型能够有效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

三、结语

准确有效的财务困境预测对于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现有的预测方法大都基于单分类模型, 其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组合学习的财务困境预测模型, 其目的在于克服单分类模型在财务困境预测中的局限性。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 所提出组合学习模型能够取得比传统单分类模型更高的准确性, 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世农, 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 6.

[2]Hua Z, Wang Y, Xu X, Zhang B, Liang L.Predicting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logistic regression[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7, 33 (2) :434-440.

[3]Wu KL, Yang MS.A cluster validity index forfuzzy clustering[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5, 26 (9) :1275-1291.

财务分类 篇7

(一) 是提高社会服务效益的迫切需要

事业单位自设立以来对于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成绩有目共睹, 单位本身也获得较快发展。但是, 对财政资金的高度依存, 事业单位专项执行更多地满足上级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喜好, 对专项资金投入产出和绩效缺乏应有的关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和市场机制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事业单位长期游离于社会经济要素循环系统之外, 不论服务水平还是服务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自身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 传统财务工作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着眼于资源运营并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和事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战略理应当成为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 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社会公益性专业活动同时纷纷下海, 采取多种形式, 不同程度参与并不断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和范围。从20世纪80年代房屋租赁这种直截了当的资产经营活动开始, 到现阶段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创造条件改制, 吸收职工投资并引入外来战略投资者组建成果转化平台和更高层次的产业集团, 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并盘活自身专业和资源优势, 谋取单位经济利益最大化和职工福利待遇不断提高, 如教育领域的“名校办民校”、科研单位组建的成果转化平台等。客观上, 这种管理模式在事业单位发展之初非常必要, 既极大地弥补过去财政投入不足的现实困难, 也对提高事业单位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增强单位经济社会实力, 促进国家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和贡献。因此, 在这部分经营性资产未剥离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按照市场经济惯例和企业通常做法, 加强经营性资产和品牌等无形资产管理, 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 随着事业发展和单位规模扩大、管理层级延伸, 科学合理配置非经营性资源, 成为调动内设机构和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力措施。正是基于历史原因、现实考虑和发展需要, 单位财务管理必须同时面向公益性和市场性活动。

(三) 是提升人才资源价值的有力保障

随着国家建立起竞争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推行公务员公开招聘制度, 相当部分大学优秀毕业生和有志于潜心事业的人员选择事业单位作为人生的职业平台, 成为单位业务骨干和行业领军人才, 为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 在传统人事管理模式下, 此次绩效工资改革沿用了历次工资改革以职务、职称、工龄等指标作为收入分配主要依据的基本思路, 职工收入与实际贡献不挂钩、干多干少一个样, 经济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 造成职工吃大锅饭、等靠要思想严重, 人浮于事普遍存在, 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单位整体工作效率和效益低下。当国家缩小并最终统一企事业养老金双轨制, 事业单位这一吸引和留住人才独有的政策优势便将失去, 单位人才流失不可避免。同时, 当前只进不出的用人制度和编制数总额控制, 事业单位急需人才无法进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事业单位人均人员经费支出越来越高, 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效益低下问题更加突出。通过资金导向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解决人才短缺和人才浪费同时, 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四) 是解决财政投入不足的客观需要

财力有限和需求无限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十分显著的国度, 无论是改革前的全额拨款单位还是改革后的公益一类单位, 财政对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和事业发展的投入始终存在较大缺口。比如,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资金理应由财政全部兜底, 重庆市规定仅对其他类事业单位的平均绩效工资水平低于限额部分补差。对国家政策规定并通过财政部门预算全额拨付到位的, 也只能满足事业单位部分运转需求。与此同时, 事业单位生存保障不足与事业发展压力巨大并存, 一方面是要优先保证吃饭, 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繁重的社会发展任务。于是, 多渠道筹措资金、负债经营便顺势而生, 财政专项资金挤占挪用、跑冒滴漏现象更加严重, 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比如, 为了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需要,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兴土木, 积极进行负债经营, 负债规模和负债比率节节攀升, 单位财务风险日益增大同时也转化成现实的公共债务。正是由于经济社会行为复杂性和单位稳定健康发展需要, 积极谋划单位发展战略和财务管理战略, 科学组织收入和统筹调度资金、防范财务风险, 对于改革进程中的事业单位而言责任重大。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战略概述系

(一)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战略内涵

在不违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前提下, 遵循事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尊重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 按照一切从事业单位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 引入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理念, 统筹协调好各个利益主体关系。在切实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监督和反映的基础上, 紧紧抓住资金运行这个核心和人力资源价值管理这个关键, 强化资金时间价值、财务与业务耦合和投入产出绩效观, 加强国家社会事业发展和财政投资政策研究,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预算体系和资金业绩考核体系, 充分发挥全面预算控制和财务分析作用, 探索完善科学配置单位资源运营机制,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并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运用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更好地进行规划、预测、控制和评价, 积极参与和服务业务预测与决策, 进一步提升事业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二) 企事业财务管理战略关系

事业与企业在财务管理战略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和具体内容、具体目标的差异性。本质上的一致性是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事业均需要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的内在本质与存在价值所决定的。对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自主权的事业单位, 只有借鉴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理论和实践经验,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投入产出比, 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各个利益主体不同目标。从长远发展来看, 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最终改革方向是类咨询公司。从资源运营角度和财务管理技术层面上讲, 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就具体内容和具体目标而言, 企事业财务管理战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企业主要关注市场活动相比,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战略在确保单位财务行为规范基础上, 研究国家宏观发展政策抓住事业单位发展战略机遇, 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重点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 以及与分类改革进度相协调的重大财务管理课题。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战略重点内容

(一) 调整财务管理思路

主要体现在:一是从单位财务向服务行业的大财务转变。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行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紧密相关。这一转变要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当高度关注全行业发展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说,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企业相比, 关注的层次更加高远、视野更加宽广、范围涵盖企业。二是从争取小项目向谋划行业的大投入转变。建立财政扶持发展长效机制, 争取财政提高投入规模和力度, 最重要一点是单位发展思路与财政投资思路对接。这个前提就是要在加强国家和地方政策研究, 谋划行业大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涉及与行业发展的企事业大投入方案, 而不仅着眼于单位本身。三是从偏重争取和分配资金向项目全过程的大管理转变。做好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关键是要财务与业务融合, 必须学习业务基础知识、掌握业务操作流程、抓住业务风险关键点, 从而为项目全过程管理、资源配运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

(二) 创新财务管理机制

具体为:一是财务与业务融合。第一, 从多层次、宽领域角度争取财政建立事业发展的投入长效机制, 缓解乃至根本解决单位基本支出不足和事业发展资金缺口, 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 完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通过强力推行设置财政专项财务主管制度, 在专项资金管理中形成财务与业务有机整体, 培养项目主持人的全面管理、协调能力。第三, 调整专项资金安排思路、优化资金支出结构。从人才成长规律来思考和安排专项资金, 通过建立个人能力与项目层次挂钩的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单位人力资源价值日益增长。二是人机融合。第一,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融合。统筹整合各类专项资金, 建立项目资金绩效考核和后补助奖励制度, 形成大合作基础上的有限竞争机制, 彻底改变专业人员惰性, 从过去“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第二, 业务流程与软件控制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研发预算管理系统和科技项目管理系统, 从过去主要依靠人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主要依靠现代技术管理, 提高日常例行工作效率同时进一步促进人才成长, 通过公开透明实现管理程序和实质的公平和公正。

(三) 构建财务管理模式

具体为:一是在事业层面上。对于规模较大、下设二级法人单位, 或者内部机构庞大且管理要求较高的事业单位而言, 下放除必须由法人或法人集团行使的法律权限以外的其他管理权限,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确立公益性讲公平、公共性讲平等、经营性讲效率为核心的财务资源配置机制 (预算、资金、资产) 和财务管理框架, 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规范、高效的财务管理秩序。二是在单位层面上。事业与企业应分别作为两个平等、独立法人对待, 始终坚持依法管理原则, 构建“一家两制”集团式财务管理模式, 明确各自职责, 杜绝以事业管理代替企业决策。经济实体和企业管理必须“去事业化”, 正确行使企业法人权力, 创新管理措施解决企事业之间长期相互挪用资金、资产、人力资源等资源, 相互不计成本造成运营效率与效益偏低问题, 防范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风险。三是在行业层面上。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策划中央和地方重大项目, 构建“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 服务支撑”的专项管理模式。按照“开放合作、共享共赢”原则, 建立利益耦合机制、采取多种措施, 外联内合、多方参与, 切实研究解决行业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问题同时, 充分利用好国家成果转化和人员激励政策, 创新服务模式, 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事业单位的需求。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战略保障措施

(一) 确立科学管理兴事之道理念

事实反复证明, 单位发展好坏与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紧密相关。单位财务管理战略制定与实施及其最终效果, 取决于单位决策层和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特别是分类改革进程中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诸多方面亟待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势必会影响到部分职工甚至是个别领导的既得利益和眼前利益。因此, 决策层统一发展共识、敢于担当, 抓住分类改革稍纵即逝的机遇与动力, 推进单位财务管理创新并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设立财务管理战略咨询机构

由于历史原因, 事业单位专业性过强这一特点, 影响和限制了单位对管理部门价值的重视和管理团队的培养。确立并实施财务管理战略, 离不开智力支撑。设立财务管理战略咨询机构, 聘请高等院校和企事业管理、财务、技术、法律等方面专家学者, 整合单位内部优秀人才, 有利于集中各方面智慧、资源和力量, 针对性制定促进单位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措施的执行力。

(三) 建立一支精湛高效会计队伍

改变事业单位领导和职工中长期存在的财务部门等同于后勤部门、财务工作就是财务部门的工作等错误认识, 高度重视财会队伍建设, 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支持建设一支精通企事业资源运营、高素质的财会人才队伍。建立统一的企事业财务会计机构, 科学设置岗位职责, 优化财会人员结构, 成为事业单位财务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更加科学高效地调度事业单位资源, 实现各项财务管理战略目标。

(四) 提高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实现管理理念内化为具体业务流程, 确保决策过程民主、依法治理单位和职工公开监督。按照决策有用原则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完善内部会计核算体系, 建立业务与财务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实施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工程, 研发ERP等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关键环节和关键阈值控制, 提高单位信息有效集成、整合、优化和综合利用水平, 实现资源共享, 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财务分类 篇8

近些年来,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企业的财务困境预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预测方法。 但大多数学者把研究样本分为困境公司和健康公司两类进行研究, 而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往往会经历一个逐步衰败的过程, 仅仅将公司分为困境公司和健康公司,往往会忽略健康公司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些公司虽然没有戴帽,但是财务状况并不理想,有的甚至亏损。 因此,将上市公司仅仅分为困境公司和健康公司两类进行研究,难以判断健康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程度及其是否处于财务困境的边缘,不能给投资者、公司管理层和债权人等相关各方提供更为明确的反映公司未来财务情况的信息。

Amy Hing-Ling Lau于1987年在 “五状态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一文中首次将企业财务状况分为5个状态:财务稳定阶段未支付股利或股利较上年减少达40%以上阶段、 无法偿还贷款阶段、受破产法保护阶段、破产阶段。 他认为从状态2到状态5企业处于财务困境状态,并且严重程度逐步增加。 我国学者吕长江、赵岩(2004)也突破将企业财务状况仅分为“好”和“坏”的简单分类,在理论上将公司财务状况分为5类:财务闲置、财务充盈、财务均衡、财务困境和财务破产,并且用实证分析证明了该理论假设。 刘彦文、戴红军(2007)采用三分法,即在将公司分为财务困境公司和非财务困境公司两类的同时, 又将非财务困境公司按一定标准分为财务状况不稳定公司和财务状况良好公司,构建了一个基于三元logistic的财务预警模型。 结果显示,三元Logistic预警模型的判别能力优于二元logistic预警模型,误判成本也相对降低许多。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将非困境公司按照其盈利能力划分为健康公司和亚健康公司,进而将上市公司整体划分为3类:财务健康公司、财务亚健康公司和财务困境公司(以下分别简称为:健康公司、亚健康公司和困境公司)来进行实证研究,以获得更加精确的分类结果。

2样本和变量的选取

2.1分类标准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退市制度建立较晚,退市的企业很少因此,与国内众多学者一样,本文将公司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作为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即选择ST和*ST公司作为困境公司的样本。

一般来说,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主要有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成长能力指标等。在这些指标中盈利能力指标是核心,因为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从长远来看,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最终都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和被特别处理的标准都是盈利能力指标。我国规定当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负值或者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时,则会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即被宣布为ST。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采用盈利能力指标作为界定财务健康公司和亚健康公司的标准。

2.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了避免行业差异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增强指标的可比性本文选择制造业中样本量较大的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以下简称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为了避免资产规模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剔除了中小板的上市公司)。考虑到资料的时效性和可获取性, 本文选取了该行业2002-2012年被首次宣布为ST的24家上市公司作为困境公司样本, 选取了近两年中至少有一年每股收益小于0.05元(0.05是正常标识公司每股收益的20%分位数)的32家上市公司作为亚健康公司样本,其余的67家正常标识公司为健康公司样本。 本文没有遵循惯例进行样本的配对,因为配对抽样会造成样本中各类公司的比例和它们在总体中的比例严重不一致,从而高估模型的预测能力。

由于证监会是根据上市公司前一年的年报所公布的业绩判断其是否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并决定是否要对其进行特别处理的所以只采用上市公司前一年的年报数据预测其是否会被ST显然会夸大模型的预测能力。 因此,本文选择困境公司被ST前两年的面板数据,健康公司和亚健康公司采用近两年(2011-2012的数据来进行预测研究(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去掉了一些含有异常值的数据样本)。 数据来源是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相关检验及模型估计是用SPSS 16.0和Matlab软件来完成的。

3初始指标选取

在财务困境预测的实证研究中,财务指标的选取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本文借鉴以往的经验,从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和每股指标6个方面选取了20个财务变量(见表1)作为备选指标。

4实证分析

4.1均值差异检验

为构建准确的财务困境预测模型, 所挑选的财务指标必须在各类公司之间有显著的不同。 本文先采用K-S检验来检验变量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结果显示,只有X43(总资产增长率)的样本序列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符合正态分布。 根据正态分布检验结果, 又分别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和K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来检验变量的均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具体结果见表2。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上除了存货周转率接受原假设外,其余变量均拒绝原假设,即除了存货周转率以外, 其余变量在各个类别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所以将存货周转率剔除,其余19个指标进行变量筛选。

4.2变量筛选

对于变量筛选,大量的实证研究采用统计方法,但统计方法往往有严格的假设条件限制,使得其有效应用受到制约。 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影响值(Mean Impact Value,MIV)的SVM变量筛选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筛选出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输入变量,从而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4.2.1基于平均影响值MIV的SVM变量筛选方法

MIV是用于确定输入变量对输出变量影响大小的一个指标,其符号代表相关的方向,绝对值代表影响的大小。 本文选择MIV作为评价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的指标。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 用原始训练样本P对SVM进行训练, 并对训练集P进行回归预测。

(2)将训练样本P中每一自变量在其原值的基础上分别加/减10%构成两个新的训练样本P1和P2,将P1和P2分别作为仿真样本利用已建成的模型进行仿真,得到两个仿真结果A1和A2,求出A1和A2的差值,即为变动该自变量后对输出产生的影响变化值(IV,Impact Value)。

(3)将IV按观测例数平均得出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平均影响值MIV。 同理可算出各个自变量的MIV值。

(4)根据MIV绝对值的大小为各自变量排序,得到各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相对重要性的位次表, 从而判断出输入变量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程度,即实现了变量筛选。

4.2.2变量筛选的Matlab实现

4.2.2.1选定训练集和测试集

在原始数据的231个样本中,有145个健康公司样本(类别标签为1),38个亚健康公司样本(类别标签为2),48个困境公司样本(类别标签为3)。 将每个类别分成两组,重新组合数据,最后本文选择了150个样本作为训练集,用于训练SVM模型,选择了81个样本作为测试集,用于测试模型分类的准确率。

4.2.2.2数据归一化

在进行SVM模型训练之前一般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 本文采用的归一化映射为:

式中,x,y∈Rn,xmin=min (x ) ,xmax=max (x ) ,yi∈[0,1],i= 1 ,2 , … ,n。

归一化的效果是将原始数据规整到[0,1]范围内。

4.2.2.3参数寻优

用SVM进行预测时,为了得到比较理想的预测效果,需要调整两个主要的参数(惩罚参数c和核函数参数g)。 本文选择K- CV方法来进行参数寻优,其基本思想是:将原始数据分成K组(一般是均分),将每个子集分别作一次验证集,同时其余的K- 组数据作为训练集,这样会得到K个模型,用这K个模型验证集的MSE(均方误差)的平均数作为此K-CV的性能指标。 在此基础上让c和g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对于取定的每一对c和g , 都将得到一个平均的MSE,最后选择使平均MSE最小的c和g。 经过Matlab编程运算,最后得到的最优参数为:c=1,g=3.031 4 。

4.2.2.4训练并对训练集回归预测

最优参数确定以后,利用这两个参数来训练模型,并对训练集进行回归预测。 该模型的相关性能指标为:

MSE = 0.044 546 R2= 0.729 932

式中,MSE为均方误差,R为相关系数。

4.2.2.5变量筛选

对于训练集数据运用MIV方法分别求出各自变量的MIV值,结果如表3所示。 考虑到指标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本文选取每个类别中MIV绝对值最大的指标作为输入变量, 即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和每股收益作为输入变量。

4.3模型建立

模型建立首先需要从原始数据中把训练集和测试集提取出来,然后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再通过交叉验证选择最佳参数c和g,用训练集对SVM进行训练,最后用得到的模型来预测测试集的分类标签,得到分类准确率。

4.3.1交叉验证选择最佳参数c和g

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选取以及数据的归一化已经在前面的变量筛选中介绍过了,这里直接介绍最佳参数的选择。

用SVM进行分类预测时,为了得到比较理想的预测效果,需要调整两个主要的参数(惩罚参数c和核函数参数g)。 这里仍然使用前面介绍过的K-CV方法, 其基本思想和SVM回归时参数寻优是一样的, 只不过SVM分类的性能指标是分类准确率的平均数而不是MSE, 所以最终选择使得分类准确率最高的那组和g作为最佳参数。 经过Matlab编程运算,最后得到的最优参数为:c=102 4,g=1。

4.3.2训练与预测

将筛选出来的6个财务指标作为输入变量, 分类标签作为输出变量, 选择150个训练集数据利用最佳参数训练SVM模型,用81个测试集数据验证模型的分类准确率,最终预测结果见表4。

*State 1表示财务健康,State 2表示财务亚健康,State 3表示财务困境。

从表4可以看出,在变量筛选的基础上,SVM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是非常高的, 一方面说明了MIV方法在变量筛选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SVM的高泛化能力,即不仅对于训练集数据能得到较高的分类准确率, 对于预测集数据同样能取得非常好的预测效果。

5结论

上一篇:外部故障成本下一篇:凋亡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