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

2024-09-30

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共10篇)

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 篇1

一、环境法益的产生背景及内涵

生态问题, 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刑法作为各项法律的保障法, 有着特殊的功能, 众多环境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刑法层面的规制。刑法第338条规定, 违反国家规定排放, 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 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 有毒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 严重污染环境,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在对刑法第338条进行分析后, 还可以发现, 本罪的直接客体是国家环境保护制度, 即由《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所构成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其间接客体, 笔者认为还应包括公民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鉴于刑法对上述客体的保护, 我们不得不引进一个新的概念, 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益———环境法益。

何为法益?就是法律的利益好处, 或者通过法律能获得的利益好处。以功利主义观点分析, 刑法的存在是因为有了犯罪而为了没有犯罪而存在的, 它最终是为了实现惩罚犯罪, 威慑犯罪而达到没有犯罪, 也就是所谓的刑法所保护和规定的好处不被侵犯, 破坏, 恰好验证了此处的“益”为好处利益的意思。根据李斯特的理论, 所有法益无论是个人利益或者共同社会的利益, 都是生活利益。这些利益的存在不是法秩序的产物, 而是社会生活的本身。只是法律的保护把生活利益上升为法益。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法益最直白的含义就应该是其内涵中最核心的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见之于刑法法益就应该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

二、对环境法益进行分类细化的原因分析

上升为法益的生活利益中, 包括物质方面的财产利益等;生命财产方面的利益包括健康利益等;相应的环境方面的利益上升为刑法利益层面后, 即应出现相应的环境法益。环境法益是刑法中关于环境方面的利益表达和实现, 而我们现代社会, 由于生活层次的不断提升, 环境方面的利益要求也就不断变化。如传统型能源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中, 会消耗大量的传统能源, 例如煤、石油, 一方面由于技术公关会使得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料;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能源开发过度, 导致能源危机;再者也可能造成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 如果此时我们只将其行为侵犯的客体定性为环境法益, 则无法明确使行为人认识到其危害行为具体侵犯的环境法益中的具体类属。笔者认为应该将环境法益进行细化, 从而形成不同类属的具体法益, 其理由如下:

(一) 任何事物都是地球生态圈的组成部分, 部分功能的毁损有可能导致整体功能的异常。

最常见的事例就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 而温室效应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从而会有海平面上升、病虫害增加、相应的沿海城市还有被淹没的可能、南北极生物圈变化, 气候异常又可能给农耕等农作活动带来损失。因而在鉴定环境法益的时候, 不能着眼于整体, 而应将目光微观化, 这样才更有利于微观的环境法益诉求得到实现, 从而保障宏观的环境法益, 即整个生态圈法益的和谐可持续实现。

(二) 当大环境受到污染时, 其不同组成部分的法律保护途径和治理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这种细化方式能够为归责提供理论支持。

例如, A地区的污染情况比较复杂, 同时在A地区既存在可能造成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不同企业, 如果环境法益的客体不明确加以区分的话, 就存在判断可能侵犯的客体不明确的情况。如果将环境法益具体细化为水体法益、大气法益、土壤法益等具体法益就将为定罪和归责提供更明确的依据。

(三)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 各地区的污染类别有所差异。

北方主要是陆地地区, 空气污染的可能性大于南方沿海地区, 北方冬季的煤电取暖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而南方沿海地区, 由于靠近海洋, 港口、海运作业造成的海洋污染的可能性也很大。如果将不同环境组成的客体, 具体细化为不同的法益客体, 这样就能够使法律运用者更具针对性地选择适用条款, 同时也使得环境污染者能够根据具体的法律法规规定去使自己的行为更加适法。

(四) 对不同污染类型进行区分有利于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如果将各环境组成部分细化为不同法益然后加以区分编排, 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就应该高于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 这样可以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且根据客体的不同特点, 建构不同的法律保护机制, 以达到保护整体环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应该将环境中的各组成部分, 按类属划分为不同的法益客体, 在此基础上, 着重对典型的环境领域中的犯罪进行法益分析。

三、环境法益分类细化的内容

环境污染早在人类文明出现就已然存在, 只是当时人类的破坏行为小于环境的自净能力, 污染没有明显的恶性结果, 随着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开启了现代生活, 经济的发展似乎从未与消费环境分开, 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这在二十世纪普遍存在,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当然那时的人类还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 现如今环境污染的程度已超过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新型的噪声污染等已经使得人类不得不停下脚步去衡量发展与环境的量化关系。在众多污染中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是人类致命攸关的三大污染, 本文拟对这三种法益进行分析阐述。

(一) 大气法益。

大气法益可以从《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找到相关的答案, 2000年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制度;污染物排放超标违法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防治特殊污染源、污染物的措施等等重要制度。但其制定的目的是防治大气污染,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 大气法益就是保障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保障人体健康, 从而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在自净能力范围内代谢由工业社会造成的污染, 对于造成大气污染或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达标排放的收费都是对大气法益的法律保障措施。当然情节严重, 触犯刑法的, 应根据刑法分则第338条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二) 水体法益。

这里所说的水体法益是将海洋水体除外的。鉴于海洋对地球生物圈和气候的特殊影响, 因而应该将海洋水体的法益单独分类, 形成特殊的海洋法益, 其内涵和外延应区别于非海洋水体, 且根据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适用范围也可以清楚分辨, 海洋污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本文的观点是将环境组成的各不同部分按类属分类, 因而不将不同于一般水资源类属的海洋法益进行分析。此处的水体法益仅指我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法律诉求, 具体从水污染防治法中可得出水体法益为保护和改善环境, 保障饮用水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以及对工业水污染、农业水污染、城镇水污染、船舶水污染的防治, 对水体法益造成侵害的, 应同时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并视情节严重程度依据刑法追究相关责任。

(三) 土壤法益。

我国现阶段还没有颁布类似于《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专门针对土壤法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但从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中可以得到土壤法益应是防治土壤污染, 保障土壤安全, 保护人体健康和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利益诉求应是土壤法益的应有之义, 关于处罚, 除按照相关的法规进行处罚, 情节严重的应追究刑法上的责任。

四、结语

对环境法益的细化和分析还任重道远, 不过不管从政治制度层面还是从法律的完善方面, 我们国家都在进行着探索。相信随着国家政策制度的建立、法律法规的完善, 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的无声战役必将以胜利告终!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网[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15/4646095.shtml, 2014-3-5

[2] .央视国际[EB/OL].http://v.ifeng.com/news/mainland/2014003/01c0fc60-ca13-4542-ac79-286d7af00a8b.shtml, 2014-3-5

[3] .高铭暄, 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 .冯军, 李永伟.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5] .焦艳鹏.刑法生态法益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6] .邵沙平.国际刑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7] .Clifford, Mary.environmental crime:enforcement, polic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M].Gaithersbur MD, 1998

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广告分类研究 篇2

关键词:新媒体 互动广告 分类 媒介

近年来,广告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新媒体这一广告载体开始在广告界盛行。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发展也促成了有一个新兴广告平台,除此之外,户外媒体(如楼宇电视、写字楼LED广告、卖场广告等)也成为了广告的主要媒体平台。传统广告经过多年的盛行后,正被快速地信息技术化广告平台所取代。当社交网站不断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些新媒体形式也使得人们开始热衷于互动作用。互动广告转变原本传统广告单一传播模式,逐步转变为双向交互式的广告。用户不仅是受众,也是主体,它是一种被动变成主动的过程,也是以人性化的方式出现。

一、互动广告的内涵

“互动”是互动广告区别于其他广告点的关键点,它是指在广告设计时采用几种不同的手段,根据受众的身处的环境,在能被感知中的物质中使受众体验。在一种可视可听可感知的媒介中,受众能够与这一广告进行交流。现在大多数新媒体广告都采用了这种“互动”特性,在广告中加入前所未有的创意、先进的技术以及不同的媒介。互动广告和传统广告一样,是为了推销产品而做的一种推广方式,它是以加深品牌印象、刺激消费为目的的,但是在互动广告中,它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注重和消费者的互动交流。

广告不可能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它的发布载体通常被称为媒体。这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户外光牌等。近年来新媒体成为广告的承载者。当前,专家学者对互动广告的定义没有一个明确地规定,但最常见的是以广义的互动广告为主。广义的互动广告是指在所有存在互动形式的广告都包括互动广告。这种互动广告定义其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定义,它也包括了传统媒体的广告形式。准确地说,互动广告是指一种以新媒体为广告载体的广告形式。笔者认为,互动广告是指“互动广告是指打破传统产品“广而告知”的传播模式,通过趣味互动体验的植入,让消费者彻底参与其中,实现信息接收与反馈双向沟通,使消费者成为二级传播源,最后成功地将品牌植入到消费者心智中的一种广告活动”[1]。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广告分类

互动广告的定义在学术界中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规范,因此,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广告分类也一直含糊不清,基于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学习知识从两点来对互动广告分类。

(一)基于互动广告媒介的分类

(1)媒介的细分

互动广告是一种信息接收与反馈双向沟通的广告模式,这种新兴的广告模式对媒介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媒介能及时接收消费者的反馈[2]。从这点来看,当前的媒介能够作为互动广告载体类型还是比较单一的。但在互动广告媒介中,它是一种以分众研究为基础媒介,适合各个不同的受众,比如为一部分爱好音乐的人群推广一款新型的音响,推广者则可以把这一音响的互动广告发布到以音乐为主体的网站中或者卖场中。这种媒介细分的模式正已经成为了当前互动广告模式。

(2)媒介的整合

媒介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离不开传播。互动广告媒介不仅需要细分,更应该在细分后整合。这种整合才能建成一个庞大的互动广告平台。新媒体以精确的受众为广告推广者提供一个整合的传播体系。比如在新浪首页中投放互动广告,使不同的受众能够了解到这种互动广告,从而产生购买力。这种互动广告模式能够为企业、市场、消费者建立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使之成为更为有效的现代信息化广告模式。

(二)基于互动广告的性质分类

1.情景式互动广告

广告的传达方式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使得广告产生生硬感和厌烦感。情景式让广告悄悄地出现,它虽不高调,但却让人不经意间发现中期的妙处而赞不绝口[3]。它是以某一场景中特有的故事让受众在这种情境中感受并参与到广告中来,从而增强了对广告的好感度和印象。

以T恤为例,T恤衫广告是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广告方式,通常被广大广告主所青睐。《中国好声音》中的杨坤以32场演唱会为筹码,吸引了各位学员参与到他的队伍中,但这其实也是杨坤一次成功的演唱会广告宣传。他为自己队伍上的成员定制了带有32字样的T恤服,即加强了队伍的整体性,又使的庞大的观众群对杨坤的32场演唱会铭记在心。

2.感应式互动广告

感应式互动广告多见于用投影设备在各个能见的物体上,辅助以计算机视觉恶化虚拟等技术阿作为技术手段,使普通广告能够根据人体动作而产生相应变化,消费者接触体验达到促进宣传的目的等[4]。感应式互动广告的运用,能够使人的体验更加趋于完美,受众在体验的过程中对产品信息产生了解,从而对熟知该品牌的产品。

以Adobe公司上市的Creative Suite 3这一产品的互动广告为例,它是在纽约的一些人群聚集区建立起一个广告墙,这是一个长15英尺,高7英尺的,结合先进技术,能与人互动的交流墙。当你走过这堵墙时,这堵墙就会按照你走过的轨迹路程产生发芽开花的效果,当其他过路人看到这一动画后,自然会因为好奇心也去试一下。当人们走的时候它发芽开花,当人们停的时候动画也就挺下来了,这样的互动模式让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增强了对品牌的好感度。

总之,在新媒体環境下的互动广告的形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会不断的发展。互动广告也一定会以其特有的体验:让受众成为广告的主角,为受众提供一种综合的视觉享受,并与之进行互动交流等特点,让受众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中国蓝色创意集团、跨界创新实验室.谷歌互动广告活动展示传播活力[J].国际广告.2008(11): 105-105

[2]李佳. Web3.0精准分众下互动广告发展探略[J]. 新闻知识.2011(7): 50-52

[3]何方.试谈情景互动广告的沟通方式[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0-23

基于听觉感知特征的环境声分类 篇3

把听觉感知原理用于声音特征提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Grey[1]、Mcadams[2]、Eronen[3]等人利用与音色密切相关的谱特征和时域特征实现对乐器的音色识别;Tucker和Brown[4]将谱通量、谱质心等音色特征用于声纳声分类,结果证明音色感知特征性能优于统计特征和基于傅里叶变换的谱特征;2008年,王娜等人[5]利用响度、尖锐度等心理声学参数特征实现无线电噪声和舰船辐射噪声的分类;王焕荣[6]将心理声学特征及与音色相关的时、频域特征用于水下舰船目标识别,并对结果进行了物理机理分析。分析前人研究发现,对听觉感知的研究多用于乐音识别等平稳信号,而对于听觉感知在非平稳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则少之又少。

文章以几种常见环境声为对象,集中研究了环境声的听觉感知特征提取方法。以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为分类算法,对听觉感知特征在环境声分类中的效果进行研究。

1 环境声数据集

首先录制了人们经常接触的几种环境声,包括公交车内、超市和办公室三种典型听觉场景,分别记为类I、类II和类III。选取可用数据,把声音截断为3 s,并制作成样本数据集。从声学观点看,类I主要是启动车辆的引擎声,声音持续且低沉;类II是嘈杂的公共场所,声音多为语音之间或语音与乐音之间的混叠;类III属于较安静的环境,可听声源少,信号能量低。所用录音设备为BK2850声级计,采样频率为48 k Hz。日常可听声频率多低于10 k Hz以下,为了减小计算量,将声信号降采样到24 k Hz。三种环境声的时域图和频域图如图1所示。

观察图1可知,三种环境声在时域上均不平稳,表明环境声的不和谐性。在频域上,类I频谱多分布在1 k Hz以下,其中200 Hz以下频谱能量较为集中;类II频谱范围分布较广,广泛分布在0~3 k Hz之间;类III环境声能量低,频谱多集中在100 Hz以下的低频。三种环境声的能量存在较大差异,且频谱分布范围各不相同,声音结构能反映环境声信号声学特性的差异。

2 环境声听觉感知特征提取

信号的听觉感知特征包括与音色相关的信号特征及描述人耳对不同声音信号主观感受差异的心理声学特征。与音色感知相关特征主要是指基于声音信号的时、频域结构,通过数学运算获得的反映信号变化情况的量值,心理声学特征也属于信号特征范畴,是指从心理声学领域出发,提取反映人的主观听觉感受的信号特征。

2.1 美尔频率倒谱系数

美尔频率倒谱系数(Mel-Frequency Cepstrum Coefficients,MFCC)是与音色相关的重要特征。大量研究表明,它可以很好地用于语音及乐音识别。“音色是具有相同响度和音调的两种声音在听觉感知属性上显示出来的差异[7]”。根据音色的定义,MFCC对分类环境声也会发挥作用,因此文章也把MFCC作为重要的特征用于环境声分类。

MFCC参数的提取流程图如图2所示。具体计算流程如下。

(1)预处理包括:预加重、加窗、分帧。

(2)对时域信号进行FFT变换。

(3)求频谱幅度的平方,得到能量谱。

(4)将能量通过一组Mel尺度的三角形滤波器组,其频率响应如式(1),中心频率f(m)从0~fs/2间按Mel频率分布。

式(1)中,0≤m≤M,M为滤波器的个数,这里取M=24。

(5)计算每个滤波器组输出的对数能量

式(2)中0≤m

(6)将对数谱作离散余弦变换,得到MFCC特征参数,离散余弦变换用下面的公式实现

式(3)中0≤n

2.2 响度

响度反映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知,定义1 k Hz、40 d B纯音的响度为1 sone。它考虑人耳对声音频谱的掩蔽特性,是分析其它心理声学参量的基础。人们对响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种:Stevens模型、Zwicker模型和Moore模型。采用Zwicker模型计算响度,该模型不仅适用于平稳信号,也适用于频谱不规律的信号。并提取平均响度(响度的均值)用于环境声分类,平均响度记为Loudmean。

2.3 尖锐度

尖锐度(sharpness,S)是心理声学的重要参数,它描述高频成分在频谱中的比例,反映声音的刺耳程度。S值越高,给人的感觉就越刺耳。规定中心频率为1 k Hz、带宽为160 Hz的60 d B窄带噪声的S值为1 acum。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4)中,N'为特征响度,g(z)为加权系数,其表达式为

2.4 粗糙度

粗糙度(roughness,R)表征人们对声音实时变化的感受,是描述信号调制程度的心理声学参数,它反映信号调制幅度的大小、调制频率的分布情况,适用于评价20~200 Hz调制频率的声音。R在调制频率约为70 Hz处有最大值并表现为带通特性。计算R常用的模型为:

式(6)中,fmod为调制频率,ΔLE为掩蔽深度。ΔLE很难从临界带时域掩蔽模式中直接得到,根据其物理含义,计算时取各临界带特性响度的变化量代替ΔLE。声音的频率范围被分为24个频段,ΔLi为第i个频段内响度的变化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7)中,N'i,max和N'i,min分别为第i个频段内响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5 波动强度

波动强度(fluctuation Strength,FS)描述人耳对缓慢移动调制声音的感受程度,反映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响亮起伏程度。适用于评价20 Hz以下低频调制的声音信号。有关数据表明,FS在调制频率约为4 Hz时表现出带通特性的最大值。FS的计算公式为

式(8)中,fmod为调制频率,ΔLE参数的含义同R计算公式。

综上所用环境声特征如表1所示。

3 分类算法

选择SVM为分类算法,其优势为[8]:(1)SVM的理论基础是统计学习理论,是对有限样本情况下的机器学习进行研究;(2)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准则的SVM适合文章研究的小样本分类问题;(3)SVM的最终决策函数只由少数支持向量决定,避免了“维数灾难”;(4)SVM利用内积核函数代替向高维空间的非线性映射,适合于解决本质上非线性的问题。

采用一对一法将SVM推广至多分类问题,其基本思想是:设样本是由n类模式组成,从训练集中取出属于第1、第2类的样本,训练后得分类器C1,2,从训练集中取出属于第1、第3类的样本,训练后得分类器C1,3,两两组合共有n(n-1)/2个二分类器,采用投票法,在全部的二分类器中,哪个类胜出的次数最多,则判定x属于这个类,若某几类获得相同票数,再将样本输入与这几类相关的二分类SVM,如此循环,直至最终出现票数胜出的类别。

选取径向基函数作为SVM的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对于低维、高维、小样本、大样本等情况均适用,且需要确定的参数适中,具有较低的模型复杂度,是较为理想的分类依据函数[9]。

基于上述特征,采用SVM分类环境声的步骤可总结如下:

(1)对环境声进行预处理;

(2)提取表1所列环境声特征;

(3)将环境声特征组合成特征向量空间,为SVM训练做准备;

(4)用一对一法构造SVM,用训练数据训练分类器,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获得分类器最优参数组合,再用这组最优参数组合对整个训练集进行训练获取SVM模型;

(5)利用该模型对测试样本进行分类。

4 环境声分类

4.1 实验设计

在环境声录音实验中,录制了三种典型环境声样本。选取一部分实验数据制作成环境声数据集,该数据集中环境声样本持续时间为3 s,共有1 200个声样本,其中每种环境声各有400个。每类环境声各选一半数据用于训练,另一半用于测试。对信号加汉明窗,窗长取20 ms,对声样本进行预加重通常使用一阶数字滤波器,即H(z)=1-μz-1,这里取μ=0.95。

采用径向基核函数时需要确定的SVM参数有两个:惩罚参数C和核函数参数γ。用K重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法相结合确定最优的C和γ。K重交叉验证是将训练样本划分为K等份,用其中K-1份作为训练集得到一个临时的分类面,剩下的一份作为测试集进行测试,这样会得到K个模型。取识别率最高的模型作为分类器的分类面。网格搜索法是将C和γ分别在一定范围内取M和N个值,对M×N个(C,γ)的组合,分别进行训练,选取识别率最高的一组(C,γ)作为最优参数。这里采用5重交叉验证,选用C和γ的范围均为[-28,28],步长为20.8,确定的最优(C,γ)组合为(1.74,0.87)。

4.2 结果及分析

先将提取的听觉感知特征单独用于分类,考虑到单一特征所含声音信号的信息毕竟有限,再将上述特征组合在一起进行环境声分类。所用特征及对应的正确分类率如表2所示。

观察表2发现,多维特征的正确分类率均高于单维特征;在语音识别中常用的MFCC特征在环境声分类时效果也很好,这是因为MFCC充分考虑了人耳的听觉特性,很好地模拟了人耳对声音的辨别特性;响度特征及S识别效果也较理想,是因为响度及S均反映信号的振幅特性,三种环境声的振幅特性存在差异;R和FS的分类效果较差,这是因为R和FS反映的是人耳对声音信号的幅度调制程度,而文章所用环境声不具有调制特性;特征组合方案性能最好,表明这里所用听觉感知特征及分类方法是有效的。

5 结论

听觉感知特征在声目标识别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近几年来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环境声信号数据集的基础上,提取了环境声的多种听觉感知特征,包括音色特征及心理声学特征。针对小样本问题,选用SVM作为分类器。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一对一SVM分类器对环境声进行分类的方法是可行的,所提取的听觉感知特征也是有效的。由于时间限制,文章只研究了三种典型环境声,对所用特征及分类方法是否适用于其它环境声并没有进行研究,这也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摘要:大多数环境声是不和谐的,比语声和乐声更加不平稳。针对传统时频分析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听觉感知的环境声特征提取方法。针对研究的小样本问题,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作为分类算法,对环境声进行分类。仿真结果表明所用特征及方法是有效的。

关键词:环境声,听觉感知,特征提取,SVM

参考文献

[1] Grey J M.Multidimensional perceptual scaling of musical timbres.JAcoust Soc Am,1977;61(5):1270—1277

[2] McAdams s,Beauchamp J W,Meneguzzi S.Discrimin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sounds resynthesized with simp-lified spectrotemporalparameters.J Acoust Soc Am,1999;105(2):882—897

[3] Eronen A,Klapuri A.Musical instrument recognition using cepstralcoefficients and temporal features.Proceeding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ICASSP),2000:753—756

[4] Tucker S,Brown G J.Classification of transient sonar sou-nds usingperceptually motivated features.IEEE Journal of Oceanic Engineer-ing,2005;30(3):588—600

[5]王娜,陈克安.心理声学参数提取及其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计算机仿真,2008;25(11):21—24

[6]王焕荣.利用听觉特征识别水下目标的关键问题研究.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11

[7] ANON.Psychoacoustical terminology S3.20.New York:American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1973

[8]付元元,任东.支持向量机中核函数及其参数选择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0;9:6—7

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 篇4

鲁家山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厂占地约190亩,为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及可再生能源焚烧发电的环境保护工程,建成后日处理垃圾3000吨,将成为北京市现有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鲁家山速度彰显政府决心

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是全世界每个大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北京市现在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其环境的竞争力越来越受重视。北京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在垃圾处理层面上表现得日益突出。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垃圾量持续上升,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和垃圾处理结构不合理。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难度大,一般从立项到建设通常需要5至6年的时间。但是在鲁家山,这里开创了鲁家山速度。据北京市发改委资源环境处处长张玉梅介绍,对于鲁家山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项目,北京市发改委实施了绿色通道,用三个月完成了原需一年的各项前期审批、准备工作。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方法,也彰显出政府提高垃圾处理水平的决心和能力。

项目开工取得突破进展

记者在开工奠基仪式上见到了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她早早来到了现场,一直面带笑容,表情愉快。“奠基仪式很顺利,很成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把‘十二五’一系列资源化项目做好。”

陈玲副主任说,鲁家山垃圾处理焚烧发电项目是今年新选址的垃圾,也是目前北京市垃圾分类处理的垃圾厂中规模最大的,预计2012年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处理门头沟、石景山、丰台和海淀区等西部地区的经分类收集预处理后的生活垃圾。鲁家山垃圾分类焚烧发电项目使北京市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北京市环境建设赢得了时间。

门头沟区的服务大局观

众所周知,垃圾选址一直是困扰北京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记者在奠基仪式上一见到门头沟区区长王洪钟,就立即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王区长曾任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对于北京市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意义了然于心。他告诉记者压力确实很大,门头沟区政府为项目的推进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统一了干部群众思想,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门头沟区是革命老区,曾为首都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一盆火”,为改善首都环境、建设西部生态屏障做出了较大贡献。在新一轮首都建设发展中,门头沟区委、区政府从首都环境建设的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市相关部门在项目选址、环评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开工。下一步,门头沟区将进一步加大协调配合力度,加快潭柘寺镇路网及鲁家山区周边市政道路建设,为项目建设高效运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与首钢转型发展一拍即合

鲁家山区是首钢即将停厂的石灰石矿区,奠基仪式就在山中的一块平地上举行,四周山体还堆积着大量矿石。项目的顺利推进,与首钢正在实施的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可谓一拍即合。

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告诉记者,当前,首钢正在按照中央、北京市的重大决策,全力推进搬迁调整,钢铁业新的布局调整已基本完成,在北京的产业开始进入实施转型发展。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首钢实施转型发展高端产业和都市产业的重要项目之一,由首钢总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首钢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建设单位,由北京市政府和北京首钢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各出资50%共同投资建设。北京首钢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和管理,经营期为30年。首钢将此项目定位于环保产业,它在加快北京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除环境污染的同时,可循环利用发电,产生新的能源,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世界先进水平的垃圾焚烧厂

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布局原则是“紧凑、节能、环保、先进”,项目设计的各项环保指标全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均达到北京2008和欧盟2000等国内外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其中废水实现了零排放,每年产生的10万多吨炉渣在用于制造建材后做到了资源循环再利用。垃圾焚烧后的余热也没有浪费,预计每年可发电4.2亿千瓦时,上网电量达3.2亿千瓦时,并可向周边居民供热。厂房、烟囱等项目主体建筑,在规划设计时特意采用了科幻前卫的造型,今后可让前来参观游览的市民特别是孩子们能更好地了解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资源循环再利用等高科技环保技术。

对于公众关注的垃圾焚烧产生的二英问题,该项目有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指标作管理支撑。该项目的烟气净化采用“半干法脱酸+袋式除尘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相结合的烟气净化工艺,并辅以活性炭和干性脱酸药剂喷射系统。净化处理后的烟气经烟囱排放,其排放指标能够满足北京市地方和欧盟最新最严格的标准,优于国家生活垃圾焚烧环保标准。

项目一期投资21亿元,设计4台750吨/日的机械炉排式生活垃圾焚烧炉及2套30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余热发电相当于每年节约14万吨标煤。其焚烧年产炉渣可用于制备建材实现资源综合利用;而年产飞灰(预计4.2万吨)将直接送危险废弃物处理厂进行高温无害化处理。

鲁家山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极大提升北京西部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环保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为首都西部增添了一座集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绿色能源、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城市垃圾处理循环经济园区。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里程碑

郭金龙市长在奠基仪式上对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开工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鲁家山项目是北京市运用先进理念、先进技术,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一项重点工程,对于优化处理结构、提高处理能力、破解处理难题,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北京市政府自2009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后,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思路,北京市市委、市政府更是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看作是为广大群众办的一件实事。近年来,由于北京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北京市在创新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加快设施建设、动员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有效成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步提高,城市核心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开始下降。

“十二五”时期,按照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工作思路,北京市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按照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与末端治理并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加大力度,构建垃圾分类收集、再生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管理体系,重点解决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难题,确保北京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安全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

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 篇5

何谓“环境成本”?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成本是商品在生产、运输、使用、回收过程中为解决和补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流失所需费用之和。联合国发布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则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环境成本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看, 环境成本可分为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其中, 内部环境成本就是狭义环境成本, 是企业承受或支付的与环境有关的费用, 这一部分是可以体现 (但并不是已经体现) 在会计信息中的;而外部环境成本是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 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 因此, 还不能称之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环境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站在生态环境的立场定义环境成本, 是广义的;而《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是从微观角度、站在企业的立场定义环境成本, 是狭义的。关于环境成本的分类, 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学者分别从各自研究的角度立场得出不同的结果。

二、国外研究机构对环境成本

(一)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 (CICIA) 。

CICIA于1993年将环境成本划分为三类:一是环境预防成本, 是在实际环境损失发生之前的主动性的环境成本支出;二是环境维持成本, 是和负面环境影响同时发生, 用以维持环境现状而不至于恶化的环境成本支出;三是环境损失成本, 是对以前期间或当期环境破坏后果进行补偿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其中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维持成本支出都属于积极性环境成本, 成本支出会导致其他资产的增加或生产能力的改善, 而环境损失成本属于消极性的环境成本, 成本支出只是对其他损害的补偿。

(二) 美国环保总署 (EPA) 。

EPA于1995在《作为经营管理工具的环境会计指南:关键词和术语》中将环境成本划分为:1.传统成本。包括设备、材料、劳动力、消耗品等。这部分成本实际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全部成本。这种划分的依据是环境污染与破坏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2.潜在的隐藏成本。包括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发生的各项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3.偶发成本。包括未来环境事故损害的赔款、罚金等。4.形象关联成本。通常是指企业对外披露环保信息、参加环保活动发生的成本。该分类主要是从投资决策的视角来划分环境成本, 目的是为管理当局提供与决策有关的环境成本信息。

(三) 日本环境省。

日本环境省在《环境会计系统的导入指南》中对环境成本划分为业务领域成本、上下游成本、行政管理成本、研究开发成本、社会活动成本及环境损害成本。日本环境省颁布的《环境会计指南2005》中, 对环境成本的分类做了拓展, 业务领域成本中包含了全球环境保护成本, 而在行政管理成本中也包含了社会活动成本等部分。

(四) 德国。

德国按环境成本在其流转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分为四种类型:事后的环境保全成本、环境保全预防成本、残余物发生成本、不含环境费用的产品成本。它们以环境物质能源的流转为基础, 从输入物质能源到制造过程, 最后向环境输出产品和残余物, 形成物质能源的平衡, 同时其流转规模、速度与影响环境的环境负荷成正比, 进而产生不同种类的环境成本。

(五)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公开草案》中指出:环境成本分类应以环境业绩、环保经济效益为导向, 尽可能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以此协调各国之间的差异。对此, 《指南》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六大类, 分别是:1.产品输出包含的资源成本:指进入有形产品中的能源、材料等成本。2.非产品输出包含的资源成本:指已转变成废弃物、排放物的能源、水、原材料的成本。3.废弃物和排放物控制成本:指对废弃物和排放物处理和处置成本、环境损害恢复成本、受害人补偿成本及环保法规所要求支付的控制成本。4.预防性环境管理成本:指预防性环境管理活动成本。这些活动包括绿色采购、供应链环境管理、清洁生产、生产者社会责任履行等。5.研发成本:指环境问题相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如原材料潜在毒性研究费用, 研发有效率能源产品的费用及可提升环保效率的设备改造费用。6.不确定性成本:指与不确定性环境问题相关的成本。包含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生产力降低成本、潜在环境负债成本等。

三、国内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分类

我国对环境成本的分类, 主要集中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上, 他们对环境成本的分类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思路。有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环境成本作出了不同的分类, 如从空间范围把环境成本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从时间范围把环境成本分为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和未来环境成本;从成本不同功能把环境成本分为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的环境支出、用于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性支出、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环境不良后果的环境性支出。有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分类采用两个角度:一是从环境成本发挥作用的角度分为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和环境负荷增加所带来的成本;二是从环境资源流转平衡和环境效果观角度分为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成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及处置成本、绿色采购成本、环境管理成本、环境保护社会活动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有学者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将其分为采购阶段环境成本、制造阶段环境成本、销售流通阶段环境成本。有学者从环境管理的要求出发, 按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动因, 从物质流转和能源消耗角度, 把环境成本分为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有学者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的动机将环境成本划分为环境修复成本、环境潜在成本和环境投资成本。

四、基于生命周期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环境成本分类

上述对环境成本的分类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的, 不存在绝对的孰优孰劣。环境成本该如何分类, 其关键是看环境成本分类要解决什么问题。环境成本分类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归集各类环境成本, 来满足对环境成本信息的需要, 如环境成本核算的需要, 环境成本信息对外披露的需要, 环境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等需要。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企业作为最大的污染源, 必须进行清洁生产, 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在此背景下, 企业可以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对环境成本分类, 有效控制环境成本的发生。产品的生命周期, 是指一种产品从诞生到最终退出市场的全部过程。而生命周期评价则是从清洁生产的角度, 对某种产品或某项生产活动从原料开采、加工到最终处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该评价方法力图在源头预防和减少环境问题, 而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去解决。作业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分类主要以企业设置的作业部门为依据, 各作业部门根据其作业特性进行环境成本分类、归集与确认, 这样可以帮助企业通过对作业的追溯, 找到引起环境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 以便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 篇6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逐渐成为—种重要资源。尤其对于政府而言, 对于信息的采集、分类整理等工作也变得极其关键。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电子信息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同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 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如何使检索方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已成为众多情报界人士研究的重点。同时, 在网络环境下, 如何通过运用现代搜索、管理手段和方法, 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社会活动中的利用规律, 以促进社会整体性发展的进程,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网络环境下信息的采取收集和分类整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目前政府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政府行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难点, 主要表现在:数据量的急剧增加使政府对于IT资源的需求高速增长, 但政府在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却一直滞后;数据存储系统在政府的信息化建设中没有很好地定义和规划;政府的信息管理系统中还无法解决信息共享和争用问题;信息安全的保护手段都是点状的, 而不是针对整个信息基础架构提供保护, 无法把应用价值和应用手段对应起来。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的采集

1. 网络环境下信息采集的方法

(1) 普通法

普通法是利用书目、文摘、索引等检索工具进行文献资料查找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熟悉各种检索工具的性质、特点和查找过程, 从不同角度查找。普通法又可分为顺检法和倒检法。顺检法是从过去到现在按时间顺序检索, 费用多、效率低;倒检法是逆时间顺序从近期向远期检索, 它强调近期资料, 重视当前的信息, 主动性强, 效果较好。

(2) 分类法

由于分类法以号码作为标识, 利用等级体系反映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每个概念在分类体系中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 不会因所用语种的不同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解决主题法受语种限制面难以达到国际通用性的难题。同时, 直接将它们用于网络信息组织, 对现有的信息组织体系影响较小, 容易被人们接受。这也正符合网络环境下较流行的信息收集方式。

(3) 关键词检索法

关键词检索是网络信息检索的主要方法, 通过匹配用户给出的关键词来查找

网站及其资料。为了提高检索效率.各数据库除提供简单关键词检索外, 还采取了许多措施以增强其检索功能。

(4) 搜索引擎法

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 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 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 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搜索引擎包括全文索引、目录索引、元搜索引擎、垂直搜索引擎、集合式搜索引擎、门户搜索引擎与免费链接列表等。百度和谷歌等是搜索引擎的代表。

2. 网络环境下信息采集的具体策略

(1) 基于个人信息资源的采集途径。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 人是重要的信息源, 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 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 而且还在不停的创造着信息, 同时与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 (2) 基于组织机构信息源的采集途径。政府组织机构通过内、外信息交换来发挥控制功能, 实现组织目标。从政府信息资源采集渠道上就有政府内部和外部途径两个方面。 (3) 基于实物信息资源的采集途径。政府信息资源的实物信息源主要是指各种物质实体和事物发生的现场。 (4) 基于文献信息源的采集途径。文献信息源是指用一定的记录手段将系统化的内容存储在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和光盘等载体上的信息。 (5) 基于数据信息源的采集途径。数据库信息源可分为文字数据库、数值数据库、声像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等。 (6) 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联机分析处理 (OLAP) 成为了获取数据仓库中信息源的有效手段。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集合。 (7) 基于网络信息源的采集途径。Web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的、超媒体结构的包含媒体和数据元素的信息库。Internet信息采集是政府信息资源的重要采集途径。通常可以利用搜索引擎、E-mail、FTP等方法以获取内容丰富、新鲜的网络信息资源。

四、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分类整理

信息的分类整理即信息的有序化与优质化, 也就是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 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表征和排序, 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 从而使信息集合达到科学组合实现有效流通, 促进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 在进行信息的分类整理时, 尤其要注意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一般而言, 涉密电子文档在涉密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 复制和传递, 要严格按照同等级纸质文件的有关规定进行。对存储秘密信息的软盘等移动存储设备, 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密级及保密期限, 并视同纸制文件, 分密级管理, 严格借阅、使用、保管及销毁制度。对涉密计算机的调试、维修应经保密部门审核, 严格执行涉密计算机、涉密信息系统软件和维护服务提供者资质审查及监管制度。涉密计算机出现故障确需外部技术人员解决或送外维修的, 必须在送外维修前清理硬盘存储的数据, 事后要进行检查。涉密计算机等办公电子产品报废处理时, 需报保密部门批准, 对电子产品存储数据进行清理或拆除数据存储部件。

另外, 还要注意相关政府人员不得在非涉密网上上发布、存储、传递和处理涉密信息。不得将涉及党和国家秘密及单位工作秘密、商业秘密的文件资料和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布。联网计算机必须安装正版防病毒软件, 定时查杀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等程序, 并对防病毒软件定期升级。要做好网络口令和密码的管理, 谁负责网络管理谁保管口令、密码, 并将密码设置为不易破解的数字+密码+特殊字符形式, 定期对密码进行更改。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工作等工作。

五、结束语

总之, 随着Internet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 网上庞大的数字化信息和人们获取信息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网络信息的采集和分类整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我们要通过实践不断摸索, 在实践中掌握不同信息采集方式的特点, 以便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信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资源。本文作者针对在新时期网络环境下, 政府在信息的采取收集和分类整理等问题上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采集,信息整理

参考文献

[1]王春芳, 石晓华.网络信息的分类组织[J].图书馆论坛.200 (006)

[2]伍宪.利用搜索引擎进行高质量情报检索[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 (006)

[3]徐谦.浅谈网络信息资源整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 (802)

[4]王桂玲.网络资源整合与重点学科导航系统[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 (701)

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 篇7

城市水环境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地表水、地下水、供水、用水、排水、再生水、垃圾处理等多个领域,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在上海水环境系统设施监控预警数据(以下简称预警数据)体系研究中,城市水环境系统设施的范围定义为城市排水、污水(包括再生水、污泥、渗滤液)处理等设施,以及城市河湖水体、生态缓冲区[1,2]。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上海水环境污染和由此造成的人身伤害日益引起重视,上海水环境的管理监控也显得愈发重要。虽然目前上海地区针对城市水体、排水、污水等管理需求建设了一批城市水环境相关的信息采集和监控系统,但由于各部门建设的水环境相关采集系统自成一体,各自立网;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相对独立,在数据分类、统计粒度等方面均不统一,缺乏共享机制,数据的利用率较低。因此,通过研究预警数据体系,形成统一的数据体系框架和管理模式,促进水环境设施管理的现代化,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 研究思路

在研究适合上海水环境系统设施监控预警数据体系过程中,分析系统输入和输出数据,对预警数据提出分类方法,梳理分类关系,对各类监控预警数据进行规范,制定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和存储模式,形成统一的命名规范、库表结构和数据细粒度,为数据的存储、交换、传输等做好铺垫,从而实现各部门之间城市水环境系统设施监控预警数据的有效交换和共享。

2 分类方法

在对上海水环境系统设施监控中面临的多源异构、复杂多变、分布广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后,提出从管理层级、数据来源和结构3个维度对上海水环境系统设施监控数据进行分层,分类,规范。同时结合上海实际,为实现与国家、区县等多级互联的监控预警网络,提出数据统一的交换模式的设计。

2.1 按照管理层级分类

自下往上依次分为生产企业级、地市(区县)管理级、省管理级和国家管理级4个级别,关系图如图1所示。图1所示数据交换平台按照“统一建设、分级交换”的体系原则,由国家统建,各省级、地市(区县)、企业级参与负责各自数据的交换工作。预警数据在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上依次从生产企业级向地市(区县)、省、国家管理级抽取上报,然后再从国家管理级依次向下下达,从而实现数据的统一建设和分级交换,以及数据的共享、传输等。

2.2 按照数据来源分类

可以分为城市排水、污水处理系统、城市相关水体和生态缓冲区等的数据。

城市排水系统监控对象主要为分流、合流制管网,雨水、污水泵站,以及进入排水设施的排水管口、河道排放口、排污大户的排污口。从上海现有排水体制看,城市排水系统包含分流和合流制2种管网系统,分流制管网系统包含污水和雨水2种管网系统。其中,污水管网系统的数据主要又包含在线监测污水泵站运转状况、排水系统最终出口水量、排水系统中主要干流(支流)水量、污水管网出口水质、重点污染大户排入污水管网的水质、垃圾渗滤液、粪便监控、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等信息;雨水管网系统数据主要包含雨水泵站水量监测、初期雨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和受纳水体的水位监测等信息。合流制管网系统的数据主要结合污水和雨水管网的数据内容,以形成雨水水质对水环境影响的评估信息。

污水处理系统监控对象主要为污水处理厂,数据主要包含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出水口的水质水量,集中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的水质水量,直接排入城市受纳水体的大型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出口的水质水量,以及污水处理厂运行工况等信息。

城市相关水体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城市河湖水质、暴雨径流水量和城市生态缓冲区。其中,城市河湖水质主要包含与城市水体功能相关的城市水环境指标(包括生物类指标、城市湖泊水华监控、城市水体水质感官指标(色度及漂浮物))、进入城市河湖的排放口(重点企业、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和补充水源的水质水量等。暴雨径流水量主要包含通过河湖水位、泵站、降雨量等研究对城市淹没的影响数据。

城市生态缓冲区数据主要包含表征城市生态缓冲区运行状况的进、出水口水质水量的监测数据,以及上游污染对城市生态缓冲区、污染排放对城市生态缓冲区环境等的影响数据。

2.3 按照数据结构分类

可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主要指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监测、设施工况和再生的统计分析等数据,可有效地在数据库中存储;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指来源于遥感、应急预案、行政法规等的图片和文档数据。

3 关系与流程

按照3种分类方法,对上海水环境系统设施监控预警数据进行分析,梳理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按照管理层级和数据来源梳理的关系如表1所示。

按照管理层级和数据结构进行关系梳理,可得如图2所示关系。

依据表1和图2显示内容梳理出4个管理层面之间的预警数据流程关系,如图3所示。图中,生产企业级主要负责本单位运营工作,收集污水处理、城市排水、城市相关水体等的运营和实时监测数据;地市(区县)级主要汇总收集本辖区内生产企业上报的设施基础、运营监管等数据,形成包括环境、设施、生产和人身等4类安全预警的行业管理数据;省级管理层根据国家、行业监管和职能服务的需求,从地市(区县)管理级、生产企业级抽取基础和运营监管等信息,以及预警管理数据,并统一整合与标准化;国家级数据则根据国家、住建部的要求,由省级上报的决策支持、突发事件数据和各类年报等组成。

4 数据梳理

根据预警数据分类关系及数据流程,参阅相关国家标准规范,并结合上海水环境管理实际情况,归纳形成预警数据主要由事件类、部件类、要素类和管理类4个维度组成。其中:事件维度用于描述城市水环境系统设施在遭遇风险时所发生的预警事件;部件维度用于描述发生城市水环境系统设施预警事件时,起关键作用的、关系到预警事件发生或撤销的核心系统设施;要素维度用于描述在部件维度中已定义的设施中关系到预警事件发生的关键指标、参数;管理维度则用于统筹整个体系内各类数据的汇总管理。

1)预警事件类。主要采集环境、设施、生产、人身等4类安全事件,具体如表2所示。

2)预警部件类。主要采集管道、泵站、污水厂、其他等4类设施部件的基础属性和运维养护信息,具体如表3所示。

3)预警要素类。与预警事件相对应,主要采集环境、设施、生产和人身等4方面安全类数据,具体如表4所示。

4)管理信息类。根据国家、各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的要求,管理信息类数据采集主要来源于下级生产和管理单位上报给上级行业管理单位的月报、季报或年报等。

5 数据库及交换系统设计

5.1 数据库设计

基于对监控预警数据的分类研究,提出上海水环境系统设施监控预警数据库结构按照“3层4类”设计,逻辑结构如图4所示。“3层”指基础、核心数据库,以及数据仓库等部分;“4类”指部件类、事件类、要素类和管理类等数据。预警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按照一定的数据规范形成基础数据,存储到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部分;基础数据经过数据分类、规范、整合、逻辑处理等过程形成核心数据,存储到核心数据部分;核心数据按照不同的行业专题应用,经过分析、挖掘形成数据仓库数据,存储到数据仓库部分。

基础数据部分位于最底层,实现与原始数据表结构保持一致的原始数据的快速存储,确保数据库原始信息完整性的需求;核心数据部分位于中间层,对基础数据进行分类、规范、整合、运算和逻辑等二次处理,形成具有统一计量单位的核心数据,满足数据准确性、一致性需求;数据仓库部分位于顶层,实现对不同水环境专题应用的决策支持、行业分析,满足集中调用、统一口径、预警决策等方面的综合管理需求。

5.2 数据交换设计

为实现生产企业级,地市(区县、行业)、省和国家管理级之间水环境管理信息的互动和共享,按照预警数据的结构分类方法,设计了统一的数据交换架构,每个层次之间采用统一数据和功能接口实现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如图5所示。

静态数据交换指将行业监管单位基础信息、生产企业信息、污染源、设施信息、RS数据、设施养护信息的数据上传到上级主管单位,行业规范下发至下级主管部门或生产企业用于指导生产和行业监管。这类数据通常为非实时数据,很少变化,故称为静态数据。实时数据交换指水环境系统中与生产信息相关的实时变化的运行监管数据的交换,这类数据主要包括水质数据,泵站、干线的液位与流量,关键设备的运行工况数据;信息资源目录检索交换指非公文类信息的交换,这类数据为静态和实时类数据交换提供统计信息资源目录索要和描述。

同时,设计了规范统一的同构和异构系统间预警数据采集、发布、交换、路由、同步等各环节。基于WCF Web Service和身份认证技术,实现上海水环境预警数据库对具有访问权限的用户提供XML和JSON数据标准格式接口的数据服务[3,4]。

6 结语

通过对不同来源数据的类型、内容、空间关系等属性的科学梳理和归类,首次形成了上海水环境监控预警的标准化数据体系。基于数据体系开发的数据库及交换系统,已在上海投入实际应用,起到了优化数据资源,提升综合应用的效果。项目研究成果在形成国家、省市、企业、厂站4级层面的信息监管机制,支撑各级主管部门管理决策等业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各级水环境主管部门中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摘要:针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课题内容,结合上海水务信息化发展现状,对上海水环境系统设施监控预警数据按照管理层级、数据来源和结构进行分类研究,提出数据统一交换模式的设计,根据预警数据分类关系及流程,将预警数据归纳为事件类、部件类、要素类和管理类4种类型,并对实现多源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的关键技术进行阐述。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上海水环境系统设施监控预警工作中得到应用推广。

关键词:水环境,设施监控,预警,数据分类,研究

参考文献

[1]金相灿,王超,陈卫.城市河湖水生态与水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30.

[2]欧洲环境署,欧洲水污染控制协会.城市污水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80.

[3]潘大四.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数据集成的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1-74.

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 篇8

1 乡镇林业分类经营的提出

在辽宁东部山区, 大部分林农对森林的经营认识仍停留在打柴、放蚕、卖木材等只获取不投入的阶段上, 由于对森林的经济意识和生态意识不到位, 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经济效益和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 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 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因此也直接影响到人工林经营和天然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 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1.1 实行分类经的好处

实施分类经营的好处在于以下两点: (1) 实施分类经营可以使林业经济走向市场。 (2) 实施分类经营可以有效解决以天然林为主的公益林管理和投入。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 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 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 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 林农分林到户的天然林成为林农无法经营的对象。

2 实施分类经营在辽东乡镇林业工作中的应用

在辽东地区, 商品林多为人工林, 公益林多为天然林。由于天然林禁止采伐, 在经营过程中, 完全可以将除蚕场外的天然林悉数作为公益林经营。

2.1 引进林业新兴技术

无数的实践证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好的林业新兴技术, 在营林时可做到事半功倍, 大大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以红松嫁接技术使用为例:

红松, 原产于我国长白山与小兴安岭, 为长绿大乔木, 树干通直, 材质细腻轻软, 纹理密直通达, 其球果外型美观, 且果仁味美、含油率高, 是珍贵的果材兼用树种。红松的年龄一般在200~300年, 多者能达到500~700年。

在自然条件下, 红松需生长80年结果, 100年以上到达轮伐期, 经人工干预也要20年才能结果。对人类而言, 因其果材兼用, 且果、材均为高经济原材料, 长时间的生长期是无法接受的, 经过人们不断实验摸索, 终于在近几年创造出红松嫁接新技术, 经过嫁接后的红松7~8年即可结果, 比自然生长的红松纯林提前10~15年。

在本溪县地区, 红松嫁接苗成品苗木的价格为5元/株, 而将常规苗造林后进行侧枝嫁接的成本为仅为2.5元/株 (其中:苗木0.8元/株、接穗0.5元/只、接穗2只/株、人工嫁接费用0.7元/株) 。

经长期的栽培统计比较得出:成品红松嫁接苗的造林成活率高达95%以上, 但因苗木成本太高, 营林早期投入很大;而将常规苗造林成活后进行嫁接, 成功率虽然只有80%, 但所需成本较低, 即使嫁接失败, 由于是选用侧枝嫁接, 也不影响苗木生长, 性价比远高于选用成品苗造林。

营林时, 选用常规红松苗造林后进行侧枝嫁接, 早期投入较不进行嫁接的红松成本要高出3倍, 以每667m2植苗166株计算, 每667m2造林成本需高出282.2元;在林木产果后, 经嫁接的林木比未嫁接的林木产果期提前10年左右, 以林地使用期为40年计算, 经嫁接过的红松林木产果期是未嫁接红松的1.5倍, 667m2总产值提高30000元。

经实践证明, 在营林的过程中引进适宜的新兴技术, 进行合理投入, 最终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2.2 提高天然林的生态效益同时发掘经济效能

辽宁东部山区土质肥沃、降水充沛, 非常适合天然林自然生长, 天然林的覆盖率占森林总覆盖率的79%以上。作为省内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辽东山区的天然林一直处于封山育林期, 禁止采伐。因此, 如何做好辽东山区的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工作, 是完善辽东山区林业经济体系的又一关键。

2.2.1发掘高品质天然林的潜在经济效能。高品质的天然林, 其林内植物种群丰富, 林间土壤质地湿润肥沃, 是天然的山野菜与中药材的生产基地, 完全可以通过人为发展林下山野菜、林下中药材等林副产品, 以提高其经济效能。在辽宁东部山区, 放养林下参、栽植林下刺五加等, 都是效益非常好的经营项目。

摘要:我国的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一直将森林永续利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和目标。在我国辽宁东部山区的部分乡镇林业, 因为经营体制不顺, 林业分类经营问题未能很好解决, 限制了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发展, 本文的宗旨就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乡镇林业,分类经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林业新兴技术的应用成果.辽宁林业科技, [M].沈阳: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出版, 2007

农业经济管理分类的探究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分类

中图分类号: F3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04-1

当今我国正处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的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业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与其他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还比较的落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

1对农业经济管理内涵的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指的是在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农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控制以及协调,并对参与经济的人员进行激励,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农业经济管理具其独特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农业经济的管理是国家领导和管理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就要求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合理的组织和处理生产关系,适当的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便于更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和自然资源,合理的组织生产、销售,妥善的处理好国家、企业以及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广大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最高效益,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对农业产品的需求。

2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分类

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打破制约农业经济管理的各种瓶颈,对于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作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创新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分类和科学化管理,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2.1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实现农业经济的分类管理是经济管理的根本任务,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自从改革开放实施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处在较平稳的状态下,但在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薄弱的位置,我国对农业科研人员以及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资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对农业科研设备的投入也较少,使得我国的农业研究和设备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一系列现象的存在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对农业研究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农业的资料投入,提高农业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2对农业管理进行创新

要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就要对科研单位管理的内容进行创新。一是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条件和资金的管理进行创新,农业科研单单依靠国家给予的资金来对农业进行研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科研单位要拓宽农业科研资金的来源,保证农业科研的研究有充足的资金来运转工作,加大对农业的科研力度,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通过新产品的上市和推广来获得部门经费。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实现农业科研经费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正常开展和运行,确保有足够的经费来购买新的科研设备,为科研工作人员对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保障;二是要加强对信息管理的创新。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更新较快的时代,科研单位也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今时代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以及高效化。于此同时,农业科技研究工作人员还应该加强对技术方面的创新,科研单位要对科研人员进行适时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先进的高技术知识,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含金量。

2.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农业经济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对科研人员工作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因此科研单位要努力营造出人性化的管理氛围,让科研人员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进而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分类管理。

3结语

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对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让我国农业经济跟上时代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水平的距离。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支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翠霞,黄凤,余志刚. 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35-137.

[2]邢叶东. 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 现代商业,2014,08:85.

[3]孙海平. 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 现代园艺,2012,14:21.

[4]王雅鹏,杨涛,张岳君. 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5.

财务管理环境的分类 篇10

关键词:运动训练环境,分类,影响

人类遗传学和运动才能学认为,遗传只能为运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环境和科学训练则对人体的运动能力有着极大的开发和促进作用[1,2]。环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运动能力的某些性状和变异,而且影响运动的全过程以至结果,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实现不仅要考虑到运动训练自身的客观规律,而且要解决好周围环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1 运动训练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进化的结果,自从人类产生以后,就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复杂。

不同的环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是不同的,但环境刺激影响人体的生理、心理和运动效率则是肯定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运动员的影响主要是改变运动行为或生理状况;人工环境使训练过程更能够满足主观设计的训练计划,也能够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可控的负面影响,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人工环境为运动训练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运动员的心理,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破坏性影响,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社会环境主要是影响运动训练过程的相对封闭性特征,影响运动员的心理水平和运动训练所需的物质基础。环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靶标路线[3](如图1)。

2 运动训练环境分类

运动训练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内部,相关训练各类因素组成大系统环境内的小环境,各种小环境又交互影响,错综复杂,共同影响着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

正确的分类,有利于明辨事物的本质,正确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对运动训练环境分类,有利于掌握影响运动训练环境因素作用,对运动训练过程的科学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运动训练环境分为如下几种(如图2)。

2.1 内环境与外环境

根据环境对训练的影响方式不同,运动训练环境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

内环境是指对训练这一活动产生直接作用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训练是否能够良性进行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从事项目、运动员、教练员、医务人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还有相应的训练设施。

外环境是指对运动训练这一活动过程产生间接影响的外部影响因素组成的外围开阔系统。这一系统因素非常复杂,对运动训练过程的影响也难以捉摸,但其对运动训练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实现科学化训练必然要考虑的环境系统。

2.2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根据涉及范围的大小不同,运动训练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运动训练环境是指从人类活动环境角度出发划分的环境范围,即人类生存发展环境,是相对于运动训练自身而言的环境系统。此种环境系统包括国家基本政策制度、经济状况、社会文化氛围以及国际大环境因素等。

运动训练微观环境是指运动训练自身内部因素组成的环境系统。这种环境又可以称为小环境,包括一个运动队、一个训练班、甚至是个人训练,主要因素有教练员、运动员、队医、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各种训练所需设备设施等。

2.3 硬环境和软环境

根据性质不同,运动训练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又称物质环境,是指构成运动训练这一完整系统所需的物质总和。主要包括:运动训练所需社会设备与设施,如场地器材、辅助训练设施、生活设备设施;运动训练所需辅助机构,如研究机构、管理机构、运动训练与比赛组织管理机构等;运动训练所需相关经费,如训练经费、商业赞助、奖励基金等。

软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是指与运动训练这一主体发展发生影响的精神要素的总和。包括人文环境、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竞争环境、法治环境等等。运动训练软环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制度文化要素(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制度等);思想观念要素(思想体系、道德规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利益观等);心理要素(社会心理和人际心理)。

2.4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

根据存在形态不同,运动训练环境可分为训练自然环境和训练社会环境和训练人工环境。

运动训练自然环境是指与训练活动这一主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切自然条件,如山川、河流、大气、大地、噪声、生物等。这里所讲的训练环境,并非广阔无垠的自然界,而仅指与运动训练这一主体产生相关性的自然环境因素,因此,运动训练自然环境的分类与环境科学中的自然环境的分类方法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大气环境、陆地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和污染环境五个方面。

运动训练社会环境是指与运动训练活动这一主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切社会条件和社会现象,是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人文条件的统一体,如政治需要、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政治思想意识、经济模式、生产方式、教育、科学及社会风气等。

运动训练人工环境是指人类为进行运动而修建的场地、建筑以及对运动发生影响的其它一些人类活动产物。人工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场馆位置选择,采光照明,色彩搭配等。

3 运动训练环境的影响作用

以上对运动训练环境的几种分类,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类,都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各有特点。本文所探讨的运动训练环境是按存在形态划分的运动训练自然环境、运动训练社会环境和运动训练人工环境三个方面(如图3),之所以采用这种分类,本文认为此分类更符合运动训练本质特点即人类特殊活动属性,更切合实际,也更有利于对运动训练环境影响作用的分析研究。

3.1 运动训练自然环境对被训练主体的影响

一定地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动物、植物、矿产和能源等自然条件是人类生存、繁衍并创造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进行运动的客观物质环境。

运动训练和比赛经常在不同地域中进行,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状况。这些不同的自然变化状况对运动训练活动产生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如时差反应造成生理和心理节律的非同步化,从而对运动能力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会造成运动训练方式、方法的不同,如高原环境的训练方式、方法与平原训练方式方法的不同。即使同一地域环境下训练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风、雨、雪变化会对整体训练计划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不同地域环境下进行训练,选择适宜的训练环境对取得比赛适应性准备是很重要的;在同一地域环境下进行训练,环境因素产生的长期累积效应影响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

3.2 运动训练人工环境对被训练主体的影响

形成人工环境的原本目的是摆脱自然环境因素的干扰,使人类活动在较大程度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减小。但人为建造的这种环境同样带来了一些对运动训练活动的消极因素,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振动、电磁波等物理因素。

对于运动训练活动来说,建造场馆或专门的训练场所,目的是避免自然环境因素的干扰,如风、雨、雪等人为不可控因素,提高人为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主动性,更好的实现训练计划与目的,但人为形成的这一人工环境同样会对运动训练活动产生消极的作用,如场馆的地理位置选择不当、材质属性差,色彩搭配不合理,照明不足等。对于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在此不做一一分析,将在后面人工环境因素对运动训练的影响里做分析。总的来说,人工环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增强人为控制活动的主动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伴随而来的新的消极因素的产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3 运动训练社会环境对被训练主体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构成社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笼统的说,其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运动训练活动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活动,因此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最为广泛,最为全面。

政治环境对运动训练活动影响主要是决定其目的以及价值观念。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运动员的训练,使其在国际比赛中取得胜利。在历史的某个时期,这一目的与国家政治需要密切相关。运动训练是为了最终取得胜利,实现一定的价值。价值观往往与政治思想意识相关联,政治思想意识的不同,价值观念也不同。东方崇尚集体主义,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这会影响到运动训练活动中运动员与教练员训练的训练动机和积极性。

经济是运动训练活动存在的物质基础,只有国家的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强盛,才能为运动训练提供充足物质技术条件和财力支持。雄厚的经济势力是促进运动训练水平提高的基础,也是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如体育第一强国——美国,其各种训练条件及设备都处在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环境是指以文化传统为负载,以人内心世界充盈为目标,即以社会主体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人文品质、道德水准和文化心理素质赖以生成和提升的社会文化背景。马克思.韦伯指出:“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其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4]。同样,运动训练作为特殊的事业也必定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文环境来支撑。运动训练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人文因素通过影响运动员与教练员的道德和文化水平,在不同层面上制约着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以及运动训练效果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洪珍.人类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美)玛吉尔.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翁锡全.体育·环境·健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技术下一篇:账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