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2024-09-27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通用12篇)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篇1

企业财务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如企业资金的取得、运用和收益的分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企业成本的高低、利润的多少、资本需求量的大小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企业的兼并、破产和重组与环境的变化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及其对财务管理影响的概述

财务管理环境或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各种条件的统称,它包括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

(一)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及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宏观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宏观方面的各种因素,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于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等。

1. 经济环境及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各种经济因素。如经济体制,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由国家负责企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可能建立起企业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行分配的完善的财务管理理论方法,企业财务管理的权力很小,内容比较单一。而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权力大大增加,管理内容也趋于丰富;另外国家的财政状况及其相应的财税政策,对企业投资规模、资金积累程度和税收负担以至企业收入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财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和制约往往是最有效和最具约束力的。除此之外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还包括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状况、产品市场环境等。

2. 法律环境及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是指企业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法律为企业经营提供了限制的空间,但同时也为企业在相应空间内的自由经营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如公司法、证券法、金融法、证券交易法、经济合同法、企业财务制度等,这些法规可以从不同方面规范或制约企业的筹资活动;企业法、证券交易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制度等,这些法规从不同角度规范企业的投资活动;公司法、税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制度等,这些法规从不同方面对企业收益分配进行了规范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规范理财行为,不断增强理财行为的科学性、合理性。

3. 金融市场环境及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金融市场是企业进行结算、投资和筹资的场所。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优化财务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它为企业融资和投资提供了场所;使企业的长短期资金可以相互转换;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为企业的各种活动提供方便。如企业有较多的多余资金时,可以通过购买股票或债券的途径投向金融市场,以提高资金收益率;企业资金比较紧张时,则可以向银行贷款,或对外发行股票或债券;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进行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的转换、各种投资的变现等。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根据金融市场提供的信息,有效地利用金融市场来组织资金的供应和使用,发挥金融市场的积极作用。

(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及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又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条件和因素。就各企业而言,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大致相同,但各自所处的微观环境却不一样,且许多因素经过企业自身努力是可以改善的。企业的微观财务管理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企业的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等。

1. 企业的组织形式及其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组织形式是指企业内部为完成其既定目标而采用的组织方式。它反映了企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行为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的差别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如国有、集体、个体、私营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企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方法、目标等也会不同;内部组织形式不同的企业,企业财务管理计划的制定、措施的实施等也会不同。

2.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及其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是指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及良好的执行制度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容易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并给企业带来理想的理财效果;反之就必然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3. 企业的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及其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如果没有脱离会计机构的财务机构,财务与会计的职责就不明确,财务管理活动很难落到实处;如果没有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更无法跟上世界先进的财务管理步伐。

二、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环境面临的形势

(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理财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如资本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财务资本,而且包括了非物质形态的知识资本,即人的知识本身,因此新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面临着从财务资本向知识资本的扩展,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将发生新的变化;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全面提高,与此相应的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也发生变化,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

(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经济全球化使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越来越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大量增加,为我国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但同时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贸易格局的重新调整,我们还要面临现存的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挑战,企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风险规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电子商务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者结合的成果,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传统的财务管理演化到网络财务管理时代,企业间的信息交流突破了地域空间限制,同时信息的高速传输与反馈也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交流网络,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管理活动更加科学,但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也为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改善企业财务管理,应对当前财务管理环境的形势

理财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是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及发展的动力,面对当前财务管理的环境形势,我们应当及时了解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与要求,改善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自身理财的应变能力,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能顺利开展。

(一)传统财务指标体系将做相应变化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它以智力投资作为投资价值取向,知识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贡献超过物质资本,在知识产品的价值中,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大为缩小。为应对知识资本这种变化,企业应将传统财务指标体系做相应变化,引入知识资本的概念,并对知识资本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和管理,在账目和报表中予以反映。督促企业将人的价值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之一,招徕外来人才、留住已有人才,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激发其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为企业储备知识资本。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密切的经济交往和协调,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它的性质及特征决定了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也给企业带来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风险,我国传统的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对国内筹资结构风险和投资项目风险的控制,对于如何规避外汇风险和金融风险、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三)建立先进的网络财务系统

网络财务是基于网络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事中动态会计核算和在线财务管理,并能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对我国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为适应这些变化,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应以先进的网络开发系统和服务系统为基础,利用国际信息网络,形成信息交流机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为企业提供全球化战略信息和财务报告。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篇2

论企业环境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

本文认为,由于企业环境管理与一般经营管理不同,它的成本效益分析并不仅仅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为唯一标志,而是环保效果与经济效益并重.据此,文中提出环境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式,并对采用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环保资本预算等环境管理手段的成本效益分析进行了一一探讨.

作 者:林万祥 肖序  作者单位:林万祥(西南财经大学)

肖序(中南大学)

刊 名:会计之友  PKU英文刊名:FRIENDS OF ACCOUNTING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F27 关键词: 

中小企业环境管理驱动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环境管理 驱动因素

0 引言

自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成为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13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大半个中国笼罩在雾霾的阴影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高速经济增长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和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中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微企业占了97.3%。中小企业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9%的税收和60%的进出口,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每年解决1000多万新增就业。

从上述数据可知,中小企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非常的大,但中小企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然会对环境起到破坏作用。因此,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理论背景

Henriques & Sadorsky(1996)提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有利于企业竞争的战略,对环境的治理有一定的帮助。Freeman(1999)认为环境管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是对立的关系。他认为环境管理削弱了国家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环境管理与竞争力之间是对立的关系,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负相关。Banerjee(2003)认为驱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而Darnall(2009)认为企业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环境规定、社会和市场,而内部因素包括企业员工,企业管理者和企业环境战略。Dowell(2011)则提出了影响企业环境管理的驱动因素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机构和企业本身,而Banerjee(2003)的观点“监管压力和公众对于环境的担忧是强有力的决定因素,在设计环境的策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Papagiannakis & Lioukas(2012)则提出如果企业的经营者有环保的意识,环保的价值观和环保的态度,则对于企业的环境管理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Neelam(2013)对印度企业的环境管理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4大驱动因素。

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环境管理的相应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管理等表面问题,对于环境管理驱动因素的分析较少。陈浩(2006)在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企业与各利益相关体的相互协调;刘燕娜等(2011)对上海100家上市公司环境管理行为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他们从企业规模、企业绩效、企业能力、资金周转率和成立年限等企业内部因素展开分析。宣晓冬(2000) 对中小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小企业转变为绿色生产的意义;而林宝华(2011)则指出了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环境管理的不足。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驱动因素,围绕外部和内部利益相关者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回归方程,进行问卷访问,获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发现影响浙江省中小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驱动因素。浙江省超过99%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浙江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省份,浙江省也是较早提出绿色GDP的省份之一。作者以Neelam对印度企业的问卷为样卷,结合浙江省中小企业特征,进行适当修改运用。根据Neelam对于中小企业环境管理驱动因素概念的阐述,中小企业环境管理的驱动因素主要由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组成。外部压力主要包括市场相关利益者压力,政府压力和社会压力,其中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主要由消费者、供应商和国外市场组成;政府压力主要由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组成;社会压力主要由媒体、公众和非政府环保组织组成;而内部压力主要指企业自身的压力,由股东、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组成。此外,企业的特征也是本次研究的一个方面。基于上述概念,建立回归方程:

EM=f(I,E,C)

根据概念框架,细分各子因素,得到具体回归方程,如下:

EM=α0+α1SH+α2MA+α3EP+α4GO+α5SU+α6CO+α7FO+α8EO+α9PU+α10ME+α11SIZE+α12AGE+α13SECTOR+ε

3 研究结果

根据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驱动因素中,中小企业最为重视国家和当地的环境政策和环境审查,与传统想法不同的是,中小企业对于员工的环保培训也比较重视,数据显示,企业认为对于员工环保方面的培训仅次于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审查。而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访问中,作者发现在中小企业中,企业的持有者或者管理者的环境管理意识决定整个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而在其他外部环境驱动因素中,中小企业最为忽视的是非政府环保组织的环境报告,他们认为非政府环保组织的环境报告缺乏公信力,对于企业的态度总是否定,认为中小企业是在牺牲环境的情况下获得利益,绝大部分社会环境报告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也比较注意媒体的态度和群体性公众态度。

在行业压力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行业中具有一定环保理念和技术的竞争者最为担心,这说明中小企业也认为具有较高环保素质的企业在竞争中有一定影响力,消费者和市场产品中,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在同类型产品中所受到的政策支持和受欢迎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产品更具有产品附加价值,企业能从这些产品和消费者中获得额外的利润。这种对于绿色市场的关注也体现在中小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中,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有一个环境目标来增加企业形象,也有一定程度的环境管理法规,来遏制环境污染,从而避免政府处罚和增加社会环境矛盾。endprint

在企业特征方面,企业的规模对于企业的环境管理起到正相关和决定性作用,企业规模越大越注重环境管理,反之则比较缺乏环境管理。而企业的类型也影响企业的环境管理,如制造业、化工业和农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对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类似服务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而企业的年龄则对企业环境管理起到负相关作用,调查表明企业年龄越长,对于环境管理的动力就越差,而新生企业往往在企业创立之初就有环境管理的动机,当然,企业年龄在环境管理的驱动因素中的决定性比较的不显著。

4 对策和建议

通过数据研究,作者发现,在所有的因素中,政府的监管和环境法规是所有驱动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中小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进程中,应将其放在首位。现有针对企业环境污染的参照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这些法律虽然对企业环境污染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整体来看,中小企业的环境法制环境还不完整,缺乏针对排污中小企业的有效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因此,应当推动多层次的环境立法,用法律制度去规范企业行为。

在内在驱动因素分析中,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环境理念也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长期实践中作者发现,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环境意识的培训效果比较的差,中小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企业盈利生存,只有在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企业管理者才有能力去主动的进行环境管理。如何让中小企业主主动去进行环境管理,笔者认为结合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企业根据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积极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绿色产品配合以绿色价格、绿色促销和绿色服务,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扩大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把所需要的绿色成本转嫁内化于销售价格上,根据调查,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多的代价。在利润的保证下,中小企业管理者必定主动进行环境管理。除此之外,在中小企业内部,只有上至管理者,下到一线员工形成比较统一的环境保护观念,并把环保意识,清洁生产观念融入到每一个具体的小环节中,成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关注的对象,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对员工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环境管理的外在因素看,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也非常重要,媒体应继续保持客观的态度来监督中小企业环境状况。而笔者在这里主要想对非政府的环境保护组织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为环保组织,首先需要客观的看待中小企业在利润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过分的把环境破坏归纳到中小企业的生产中;其次非政府组织应弥补政府组织在机制上的不灵活,主动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合理的绿色帮助;最后,在年末的报告中,对于环境有贡献的企业或者在环境管理方面比较出色的企业,非政府组织因以报告的形式向社会说明,从而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中小企业在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能为当地环境做出相应的贡献,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形象,相信社会也会对企业做出合理的回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一起走下去的。

参考文献:

[1]Henriques & Sadorsky.The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ly-responsive firms:an empirical approach [J].Environ. Econ.Manage.,30(3)(1996),pp.381-395.

[2]Banerjee et al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antecedents and influence of industry type[J].Marketing,67(2)(2003),pp.106-122.

[3]Darnall et al Adopting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practices: the influence of stakeholders and firm size[J].Manage. Stud.,47(6)(2009),pp.1072-1094.

[4]Dowell A natural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 fifteen years after[J].Manage.,37 (5) (2011),pp.1464-1479.

[5]Neelam Divergent stakeholder theory Acad.Manage. Rev.,24(2)(1999),pp.233-236.

[6]陈浩.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演化经济学解释——对传统观点和修正学派的批判[J].生态经济,2006(2):38~41.

[7]程娇.我国中小企业环境管理的驱动力模型研究──以宁波中小企业为例[D].宁波:宁波大学,2010.

[8]宣晓冬.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6).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篇4

关键词:网路环境,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根据企业自身的结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而建立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财务管理方式的总称。在网络环境下, 人们的生活将更多地依赖各种计算机网络, 企业经济更趋于网络化, 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并且能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转提供保障。所以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财务管理, 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应该与时俱进, 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1 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的缺陷与不足

1. 1 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能支持电子商务业务

其实我们都知道, 我国一些传统的财务软件是不支持电子商务业务的, 而且币种单一、语言单一。这些不足对网上业务的结算、会计数据的交流与传递都会产生难以避免的障碍。此外, 由于传统财务软件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或者只能支持局域网的应用, 根本谈不上去支持电子商务业务。这些缺陷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

1. 2 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传统的财务系统中得不到满足

传统的财务系统因为受到生产成本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性约束, 只是一直在努力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 并不能考虑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对于企业某方面信息的需求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下很难得到满足, 不然就会增加企业信息运用的成本, 因而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要企业提供个性化财务需求是不可能的[1]。

1. 3 企业财务无法和经营业务相协同

企业财务与经营业务之间的协同是多方面的, 比如企业内部部门机构之间的协同。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分支机构和供应商、顾客等每一个环节, 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财务信息, 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 我们很难实现对这些财务信息进行合理、快速的处理, 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财务信息不能及时地传递到经营业务系统, 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2]。

2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2. 1 支持财务业务的协同处理

在传统的经营环境下, 财务管理与业务经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顺序性。而在网路环境下, 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相互连接、彼此共享, 这样一来财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变得十分的快捷。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与业务不对称的滞后现状, 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处理。要知道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包括财务与企业内部业务的协同, 也包括与供应链的协同, 还包括社会与部门的协同, 这种便捷式的协同还实现了财务与设计、采购、生产和控制等业务活动的一体化管理, 必将有利于提高财务的管理水平。

2. 2 企业结构组织的变化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纵向结构, 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协调, 既方便又快捷, 这样一来中间管理层次的作用大大降低, 将导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划分发生变化。也就是从财务决策到预算规划, 到业务审批和授权执行, 再到内部控制和财务分析, 都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3]。所以说,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是一种扁平式的横向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与传统的“金字塔”结构相比, 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宽、结构紧凑等特征。

2. 3 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网络的普及和网络财务的推广, 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已经不再局限于它所在的一个地区或者国家, 而是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和金融市场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 随着网络财务的推广、电子货币的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企业大量的财务信息需要通过开放的互联网传递, 这使得企业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4]。但是同时, 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财务活动在空间上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和远程审计等远程处理, 可以实现在线资金调配、在线财务控制等在线管理, 还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即时生成动态报表等, 这些都大大地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环境。

2. 4 财务管理时效性的变化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 管理的依据是核算的静态财务资料和其他一些相关的资料, 所以管理层根据这些信息所做的财务决策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而在网络环境下, 无论是业务发生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 一旦确定之后都将存入相应的服务器, 并且传输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处理, 并且可以自动生成各种动态报表, 而管理者则可以随时掌握和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 及时地做出财务决策, 然后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管理, 实现财务管理从静态到动态的飞跃, 大大地提高了财务管理系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 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3. 1 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方向转变, 才能实现实时监控财务状况, 避免高速运营产生的风险, 企业利用互联网可以对其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账等远程财务监控。这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 可以让企业实现只要从网页上登录, 就可以轻松集中地对财务进行管理,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2 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最重要的方面, 传统财务管理目标以“利润最大化”为主, 利润最大化是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我们不了解的是, 利润最大化并非被理财学家确认为最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原因是利润额是一个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会计指标, 很容易受到不正当的操控, 而且利润最大化并不适合作为长期目标[5]。

不过随着财务估价技术的完善, 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一个新的财务管理目标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抵触性, 防止股东不顾管理者、债权人、职工和社会利益去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 从而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4 结 论

网络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资本、价值和财富的观念, 使得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化是企业生存的法宝, 也是竞争的利器, 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网络化动态管理, 而网络财务是企业实现网络化动态管理的第一步。因此, 企业要从人员、机构和组织等方面加强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这对企业来说不仅使企业内部自身得到发展, 而且也会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不断探索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英梅.浅谈现代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的区域化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10, 9 (32) :89-90.

[2]杨健.财务供应链视角下的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 2010, 2 (4) :56-57.

[3]武洁.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 2010, 9 (31) :89-90.

[4]张德华.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及对策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11, 5 (4) :56-57.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篇5

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和法律因素(政府行为、法律法规、政局稳定情况、路线方针政策、国际政治法律因素、各政治利益集团)

2、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其他一般经济条件)

3、社会和文化因素(人口因素、社会流动性、各阶层对企业的期望、消费者心理、文化传统、价值观)

4、技术因素(技术水平、技术力量、新技术的发展)二,产业环境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

导入期:用户少,竞争对手少,规模小,经营风险高。成长期:标志是产品销量节节攀升;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战略目标是争取最大市场份额,并坚持到成熟期的到来。

成熟期:标志是竞争者之间出现挑衅性的价格竞争;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达到中等水平;战略目标首先是防御,获取最后的现金流。

2、产业五种竞争力(五力模型)

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进入者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竞争,减少价格—成本差。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直接产品替代和间接产品替代。替代品之间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买卖双方都力求在交易中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通常以价格竞争、广告战、产品引进以及增加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表现。

3、成功关键因素分析(KSF)

指公司在特定市场获得盈利必须拥有的技能和资产。三,竞争环境分析

包括从个别企业视角去观察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和从产业竞争结构视角观察分析企业所面对的竞争格局。

1、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假设、现行战略和潜在能力)从四方面分析是什么驱使着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以及竞争对手的强项和弱项。

2、产业内的战略群组

一个战略群组是指某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或具有相同战略特征的各公司组成的。了解战略群组特征并进行战略群组分析。四,市场需求分析

1、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人口和购买力是难以控制的因素,购买欲望是可以把握因素,也是市场营销策略的着眼点。

2、消费者分析

从三个战略问题展开,即消费细分、消费动机以及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内部环境分析

一,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企业资源分析:

1、企业资源的主要类型: 有形资源(可见的,能用货币直接计量的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无形资源(指企业长期积累的、没有实物形态的,甚至无法用货币精确度量的资源,通常包括品牌、商誉、技术、专利、商标、企业文化及组织经验等)。人力资源(指组织成员向组织提供的技能、知识以及推理和决策能力)。

2、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资源判断标准: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持久性。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指企业配置资源,发挥其生产和竞争作用的能力。包括:研发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产品竞争能力,销售活动能力,市场决策能力)、财务能力(筹集资金的能力,使用和管理所筹集资金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可以是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优秀技能,也可以是一定范围和深度上的企业的技术诀窍,或者是那些能够形成很大竞争价值的一系列具体生产技能的组合。

二,价值链分析 概念: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1价值链的两类活动:内部后勤(进货物流)、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出货物流)、市场销售、服务。

支持活动(辅助活动,指用以支持基本活动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战略选择

公司战略分为:总体(公司层)战略、业务单位(竞争)战略、职能战略。

1、总体战略又分为: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收缩战略

发展战略: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密集型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多元化战略(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多元化战略:

优:

1、分散风险,当现有产品及市场失败时,新产品或新市场能为企业提供保护。

2、能更容易地从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

3、在企业无法增长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增长点。

4、利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

5、运用盈余资金。

6、获得资金或其他财务利益,例如累计税项亏损。

7、运用企业在某个产业或某个市场中的形象和声誉来进入另一个产业或市场。

风险:

1、来自原有经营产业的风险。

2、市场整体风险。

3、产业进入风险。

4、产业退出风险。

5、内部经营整合风险。业务单位战略: 一,成本领先战略

优:

1、形成进入障碍

2、增强讨价还价能力

3、降低替代品的威胁

4、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风险:

1、技术的变化可能使过去用于降低成本的投资与积累的经验一笔勾销。

2、产业的新加入者或追随者通过模仿或者以高技术水平设施的投资能力,用较低的成本进行学习。

3、市场需求从注重价格转向注重产品的品牌形象,使得企业原有的优势变为劣势。二,差异化战略

优:

1、形成进入障碍

2、降低客户敏感程度

3、增强讨价还价能力

4、防止替代品的威胁

风险:

1、企业形成产品差别化的成本过高。

2、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3、竞争对手的模仿和进攻使已建立的差异缩小甚至转向。三,集中化战略

优:由于集中化战略是企业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实施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战略,所以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抵御产业五种竞争力的优势也都能在集中化战略中体现出来。

风险:1狭小的目标市场导致的风险。2购买者群体之间需求差异变小。3竞争对手的进入与竞争。

企业面对的风险种类(风险类型)

外部: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产业风险、信用风险。

内部:战略风险、操作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企业风险管理特征:

1、战略性。风险管理主要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站在战略层面整合和管理 企业层面风险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价值所在。

2、全员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所有员工参与的,对企业所有风险进行管理,只有将风险意识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才能确保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专业性。要求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实施专业化管理。

4、二重性。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商业使命在于:损失最小化管理;不确定性管理;绩效最优化管理。设法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尽量减少损失至最小化,化风险为增进企业价值的机会。

5、系统性。全面风险管理必须拥有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确保所有的风险都得到识别,而且所有的风险都得到管理。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组织架构(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需关注的主要风险:

1、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的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2、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社会责任(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

1、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

2、产品质量低劣,侵犯消费者权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

3、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

4、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企业文化(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

1、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企业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

2、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

3、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可能导致舞弊事件的发生,造成企业损失,影响企业信誉。

4、忽视企业间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可能导致并购重组失败。采购业务(指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

1、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可能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

2、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企业信息;安全管理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问题不仅在信息发展过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在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数据丢失、信息传输中断、信息泄露等一系列信息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网络环境下,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监管,增强企业对网络信息系统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保护企业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发挥网络技术作用,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信息安全与信息安全管理

现代企业的信息安全是指企业为确保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不因偶然或恶意原因遭受破坏、更改和泄露而在计算机管理和技术上对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的安全保护,信息安全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企業内部信息不受任何因素的威胁,确保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保护企业的生产运营安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安全目标进行的信息安全风险相互协调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制定信息安全政策、风险评估等系列工作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成本下保证资产的安全,维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一般来说,存储设备配置和信息安全管理中的漏洞、网络环境和企业内部局域网潜在的危险是企业信息安全的主要隐患。结合企业实际特点和需要,构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避免企业机密资料外泄,保护企业的生产运营安全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自身的不确定性

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以及网民素质的良莠不齐,不仅导致网络产生许多虚假信息、表述不明确信息,混淆视听,甚至误导网民,引发群体性事件,而且还为不法分子盗取企业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为网络系统安全的攻击者提供了破坏企业信息安全的机会,给企业信息资源带来大量的安全漏洞,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安全软件设计滞后

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网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了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拓扑结构的设计和各种网络设备的选择容易感染病毒或被黑客侵略的问题,给企业信息安全带来直接的安全隐患。而相关病毒查杀软件都是为应对问题而设计的,也就是说,病毒查杀软件是针对病毒研发的一种“见招拆招”的软件,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合理的安全软件设计能够为企业信息安全提供较好的保护,不合理的安全软件设计则会成为企业信息安全的隐患。此外,由于安全软件设计不合理或维护工作不完备,也极易造成病毒入侵、系统瘫痪等状况,影响企业正常运转。

(三)网络操作系统的漏洞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网络服务得以实现的载体,网络操作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作为一种伴生性漏洞不仅一直存在,而且还为病毒的滋生和入侵提供了机会。不断更新换代的网络软件在设计时考虑到便于软件的扩展和维护,常会为编程人员设置后门,但网络协议实现的复杂性使得操作系统的缺陷和漏洞成为网络安全的硬伤,这些后门一旦被不法分子发现,会对企业信息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如黑客攻击就是基于网络操作系统漏洞而产生的一种难以防范的、人为恶意攻击,对企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四)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只重视利益的发展,将全部精力集中于企业生产经营,并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保护的重要性,造成企业信息在存储过程中没有适当的制约机制,造成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存在漏洞和隐患。加之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企业对信息安全管理投入不足,员工普遍安全意识缺乏,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这不仅浪费了企业的网络资源,而且还极易出现安全隐患和漏洞。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法制建设

企业的机密文件不仅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还关乎着市场竞争环境的优劣,因此,国家应加强法制建设,为企业保护自身权益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同时企业也应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信息的安全与完整。

(二)运用网络技术保证信息安全

依靠防火墙、信息加密与认证、数据备份、加强入网访问控制等网络技术来保护企业信息安全是当前最有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设置屏障,阻止黑客访问和病毒入侵的防火墙技术是增强企业信息安全性的重要技术之一;直接对企业信息进行加密与认证也是保证企业信息安全的一种有效方法,企业通过设置专用访问密码,能够有效防止企业信息泄露,提高企业信息安全性;入网访问控制通过验证用户身份达到控制其他用户非法访问的目的,极大地增强了企业信息的安全性;一旦电脑中毒,文件就会丢失,因此,数据备份也是降低损失,提高信息安全的重要方法。此外,企业还应注意杀毒防毒的更新换代,杀毒防毒版本越新,系统越完善,防毒杀毒的效率就越高,越能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计算机信息安全意识。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网络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增强企业所有人员的信息安全常识,提高其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员工操作行为,做好信息安全管理与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防止病毒产生和入侵,确保企业信息的安全与完整。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企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企业要想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就应重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运用多种手段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可靠,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参考文献:

[1]薛伟莲.保证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J].网络与信息,2010,(11).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篇7

人类社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 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但与之伴生的是环境问题, 如土壤退化, 水源枯竭, 大气污染, 物种灭绝, 自然灾害更频繁等。根据2009年中国环境发展报告显示, 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7大水系197条河流407个断面中IV~V类水占26.5%, 劣V类水占23.6%, 水污染率达到50.1%;酸雨频发率在25%以上的城市有171个, 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只占2.4%;中国约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 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危及人类的生存。所以, 加强环境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体, 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也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企业从环境中获取原材料、能源, 组织工人、厂房等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污染。原料、能源的获取过程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生产过程中原料的利用可能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渣, 而且最终生产的产品在消费者使用后可能生成垃圾。因此, 加强企业环境管理, 控制工业环境污染,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

推动企业环境管理的驱动因素有很多, 有企业外部因素如政府管制等, 也有企业内部因素如企业成本压力、产品竞争压力, 消费者需求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驱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驱动因素优势, 寻找不足之处, 以便扬长避短, 更好发挥其驱动作用, 实现环境目标。

2 环境问题的经济诱因

环境问题的长期存在, 有其深刻的经济诱因。这些诱因主要是外部性诱因和公共物品特性。这两个特性使环境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解决, 从而长期困扰人类社会。

2.1 环境问题的外部性诱因

外部性是指未经他人允许或予以补偿, 就进入他人的效用或生产函数, 即对他人的消费和生产产生影响。对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对受影响者不利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企业排污行为具有外部不经济性, 按照外部性的理论, 企业无偿将污染治理成本外溢到社会环境中, 获得额外收益, 而社会因此形成的环境成本却没有得到补偿。这样作为逐利组织的企业便会更多地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

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 也就是解决企业环境成本外溢问题, 需要通过一种环境机制将企业外溢成本内部化, 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庇古税 (pigouvain taxes) 就是解决外溢成本内部化的途径之一。庇古税属于直接环境税, 它按照污染物的排放量或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均衡点来确定对污染排放的税率。政府采取征收庇古税的形式使得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这样就实现“外溢成本的内部化”。

征收庇古税在理论上可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而且其实证效果受到一些学者质疑。征收庇古税, 其前提是政府对外部性有着充分的度量,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很难对外部性进行测量。因此, 政府征收庇古税的活动可能对市场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会得到比不征收庇古税更糟糕的结果。

2.2 环境问题的公共物品特征

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严格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环境的非竞争性表现在对于所有的企业都可以使用环境, 而且在一定生产水平下, 增加一家企业使用环境的边际成本为零。环境的非排他性表现在一家企业在使用环境资源时无法排除其他企业使用, 或是排除其他企业使用的费用很高。环境的这两个属性将直接导致环境资源的滥用。既然大家都可以用, 都可以在对环境的使用中得到利益, 而且谁用的越多谁获益越多, 那么“公地悲剧”必然会发生。

从公共物品角度来看, 环境资源之所以被滥用,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权不清, 塞尼卡等认为“环境质量之所以会恶化, 关键是人们所使用的宝贵资源的所有权规定得不够严密”。如果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产权界定, 理清产权关系, 就可以解决环境资源滥用问题。传统经济学应用科斯定理 (Coase theorem) 创造出一系列相应措施, 排污权交易 (pollution rights trading) 就是其中之一。管理部门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制定总排污量上限, 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 并且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交易。通过对环境资源使用的产权进行界定, 各企业通过产权交易使用环境资源, 这样就可以把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并且引入市场机制, 通过排污者之间交易排污权实现最低成本的环境治理。

利用排污权交易解决环境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在排污权交易的过程中, 交易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前提条件, 包括环境容量及其价值的有效测定, 排污权的合理配置等, 这些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很多困难。而且进行产权界定, 科斯定理中如完全竞争、完全信息、零交易成本以及产权能够明确界定等假设在现实生活中都较难实现。

综上可见, 环境问题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 在理论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中, 不管是征收庇古税还是排污权交易, 都是可行的方法, 但也有其不足。除了理论上的解决方法以外, 驱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企业环境管理驱动因素有很多, 包括政府管制、股东、供应商、消费者等外部因素, 也有企业内部因素, 如企业减少成本的需要, 产品差异化战略的需要等。

3 政府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从各国推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实践中可以看出, 政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世界各国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被要求承担其环境责任, 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承担起推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责任。

3.1 政府管制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 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泊, 这时就需要政府发挥其强制力, 迫使企业承担其环境责任, 加强环境管理。政府有效发挥作用在于两点:第一, 制定合理的处罚额度。政府防范企业环境污染的投机行为必须使处罚额大于企业从中的获益。第二, 严格执法。一个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永远也算不上好的制度。政府在环境执法上严格执行, 并适当结合查处率设置处罚额度, 以有效强制企业进行环境管理。除了加强环境管制强度以外, 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连续性让企业产生长期的心理预期, 避免短期的投机行为。

然而完全依赖政府推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存在很多局限性, 进行环境管理, 主体在于企业, 政府无法代替企业的地位。政府作为外部力量促进企业环境管理存在以下缺陷:第一, 政府法规具有滞后性。政府在制定环境法规时虽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但这无法改变其总体的滞后性。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提高, 一些原先没有被认识到的污染因素受到人们重视, 而这些因素没有在法律中体现, 这样即使企业完全遵守法律也仍会产生污染。而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原先制定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已不符合人们的要求。第二, 政府法规面对社会所有的企业制定, 追求法律广义上的公平, 就很难考虑到不同企业的承受能力。因此, 政府的管制对于一些企业会过于严格,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比如对一些处于发展初期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过严的管制会压制该产业的发展, 造成社会总效益的损失。而对于一些企业可能过于宽松, 这样就会降低企业追求更高环境标准的积极性。第三, 政府强制下的企业环境管理大都属于末端治, 不能防污染于未然, 而且僵化的执行政府法规, 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3.2 政府综合措施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公共产品提供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现代市场济体系中的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社区、企业、第三部门、国际组织等主体提供。环境作为公共物品, 除了由政府提供外, 还可以发挥其他主体的积极性。

政府可以调整它在环境管理过程中的角色, 主动寻求专家、公众和工业界的支持, 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型的伙伴关系, 建立容纳多元主体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框架, 形成共同分担环境责任的机制。具体而言, 政府可以采用建立在自愿和多元合作基础上的环保措施。例如, 欧洲议会于1993年发布了《第五环境行动纲领》, 提出欧盟新的环境行动计划建立在结合管制、市场和自愿手段的基础上, 通过将环境考虑全方位纳入各种政策领域、拓宽环境政策措施手段和社会各界共同分担环境责任等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政府还可以鼓励公众参与, 发挥社会支撑和制衡的作用。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复杂性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指导下, 公众参与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共同基调。通过政府综合措施的运用, 实现更好驱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 改善环境。

4 企业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作为外部因素推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 只是起到间接作用。若是企业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加强环境管理, 减少环境污染, 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企业性质而言, 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只有企业环境管理与企业利益相一致, 才能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4.1 企业环境管理的学术论争

企业环境管理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将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代表性人物Freeman认为环境管理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环境管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是对立关系。企业为了消除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环境管理就不得不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增加投入, 这样就必然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加大企业的负担,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同时这样的投资使企业从其他有盈利潜力的项目或活动中转移资金、分派人力和时间, 挤出其他更具潜在效率的投资或是创新途径而损害竞争力,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然而现代最新观点对传统观点进行了批判, 认为传统观点是站在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动态分析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时, 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以porter为代表的修正学派认为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企业成本, 降低企业竞争力。但是从长期来看, 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可以促进企业创新, 使企业获得创新补偿, 部分或近乎全部地弥补企业增加的成本。具体表现在企业可以生产出更为环境友好的产品, 实现“产品补偿”, 提高企业资源生产效率, 实现“过程补偿”。

4.2 企业环境管理的利益分析

对于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能否带来利益的争论还在继续, 但是可以看到, 如果环境管理能够与企业利益相一致, 成为一种内部驱动因素, 将极大推动治理污染的效果。根据porter对企业竞争优势建立的分析,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和产品差异化两个方面。企业环境管理可以在成本和产品差异化两个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 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具体来说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可以在这两个方面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和间接的经济利益。

企业环境管理的直接经济利益包括: (1) 环境管理可以降低能耗, 节约资源。企业通过加大环境管理投资, 改进生产工艺, 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浪费, 从而节约资源; (2) 企业环境管理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降低成本。通过合理的生产流程设计以及末端回收处理技术, 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并可以变废为宝, 增加企业效益; (3) 企业环境管理, 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生产绿色产品, 可以顺应绿色消费需求趋势, 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4) 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可以降低环境风险, 减少因环境问题增加而增加的风险支出, 例如环境污染诉讼费用等。

企业环境管理的间接经济利益包括: (1) 环境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打破环境壁垒, 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对于中国很多外贸企业而言, 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把很多企业挡在了门外。所以加强环境管理, 消除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隐患, 提高产品质量, 就可以打破贸易壁垒, 顺利进入广阔的国际市场, 扩大企业市场份额; (2) 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可以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通过发布环境方针和环境报告等形式, 可以使包括政府、银行、保险、供应链上下游各方、股东, 以及内部员工在内的各相关方为企业发展提供信任感和支持, 并使社会公众、消费者了解企业为解决环境问题所做的努力, 从而打造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在这些企业利益因素的驱动下, 企业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环境管理。

4.3 企业环境管理的障碍

虽然在企业利益因素的驱动下, 企业能够加强环境管理, 但是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因此有效进行环境管理, 单纯依靠企业的自觉性促进环境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 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在初始阶段必须加大投资。根据加速原理, 企业初始的投资会数倍于当期收益, 企业收回成本需要很长期限, 这样就增加了企业投资的风险。而且对于一些资金不足的企业, 即使预见到了环境管理会带来长期收益, 但初期的投资让企业难以负担, 所以这部分企业只能“望利兴叹”。

第二, 对于环境管理降低企业成本的作用, 对于不同企业, 效果不同。一些企业 (例如钢铁企业) 对环境的影响很大, 而另一些企业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对于这些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 其潜在的环境成本就很大, 而对于那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企业而言, 潜在环境成本较小。所以加强环境管理, 降低企业成本, 对不同企业的推动作用就会有大有小。此外, 环境管理降低企业成本,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创新, 比如改进工艺流程等。技术创新不但有风险而且对于不同的企业创新的难度及空间都不同。所以依赖于创新来推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会让企业有所犹豫。

第三, 企业环境管理提高企业产品的差异化水平方面, 也存在不确定性。一个企业的产品性质往往已经决定了该产品在市场上如何竞争。如果是同质的产品, 比如一些初级产品, 竞争基本上就是价格竞争, 产品产异化战略在这些产品上很难适用。此外, 产品差异化以提高产品竞争力有赖于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对环境特征的关注程度, 决定了这些特征能在多大程度上作为产品产异化的基础。所以, 在中国绿色消费理念还不是很流行的情况下, 企业绿色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 企业自身因素对推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基于成本以及竞争优势的考虑会加强环境管理。但是这种驱动因素有一定不足之处, 其对不同企业的作用是不同的, 甚至对于一些企业而言, 单纯的企业利益驱动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所以企业自身驱动因素还需结合外部驱动力。

5 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企业环境管理驱动因素中外部因素除了政府因素外, 还有其他很多因素, 包括消费者、供应商、股东、银行、保险等。内部驱动因素除了企业利益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单纯的某一外部因素或是某一内部因素都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 只有内、外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解决环境问题。

5.1 政府要制定适当的环境管理政策

政府制定适当的环境法规, 并且严格执行, 防止企业的投机行为。在环境政策制定上要保持连贯性和稳定性, 给企业一个稳定心理预期。同时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制定相应的限制或扶持政策, 增强环境管制的弹性, 既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又不影响企业的发展, 实现环境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协调。

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时还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如果企业因环境管理而不堪重负, 进而倒闭, 这样将对整个社会不利。没有社会发展空谈保护环境是不现实的。企业环境管理政策要恰到好处, 既能促进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又不给企业加重负担。

5.2 发挥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的诱导作用

政府规制除了直接驱动企业 (例如直接强制性规定) 进行环境管理之外, 还可以作用于内部因素, 从而诱导企业加强环境管理。例如政府通过对企业环境创新进行奖励, 降低企业环境成本, 或者在政府采购中对于环境友好型企业进行价格补贴或政策倾斜, 对于环境管理较好的企业实行贷款、税收优惠等。通过这样一些诱导手段, 激发企业自觉地进行环境管理。

5.3 加强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教育

加强对企业的环保宣传教育, 使广大企业认识到环境管理也可以带来经济利益, 并认识到当今世界的环保趋势, 增强企业自觉加强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让企业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 增强紧迫感。加强对广大消费者的环保教育, 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使广大消费者增强环保理念, 从而促进绿色消费, 为企业的环境战略创造社会环境。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引起环境问题的诸多因素中, 来自企业方面的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最为深远, 因此改善环境首先就需要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在推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各种因素中, 既有如政府的管制等外部因素, 也有如减少成本、产品差异化等企业自身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推动企业环境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也有其局限性。通过政府管制及企业自身因素对驱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分析各个驱动因素优缺点, 寻求各驱动因素的最佳的组合, 促使企业更好地加强环境管理。

关键词:环境管理,驱动因素,政府管制,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章铮.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5.

[2]赵锦辉.“庇古税”理论与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0) :111-112.

[3]郑周胜, 李大玮.“庇古税”、排污权交易与我国污染治理[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145-146.

[4]奥利弗.E威廉姆森.企业的性质[M].姚海鑫,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22-25.

[5]曹明德.排污权交易制度探析[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4, (4) :100-106.

[6]李挚萍.20世纪政府环境管制的三个演进时代[J].学术研究, 2005, (6) :72-78.

[7]曾晓晔, 李小通.国内外企业环境管理综述[J].绿色科技, 2012, (2) :171-172.

[8]乔艳伟.工业企业节能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9]曲如晓.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9) :59-63.

[10]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8:60-100.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篇8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管理,环境会计

在我国, 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作为环境会计的核心, 环境成本早已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重视, 日本由于其环境资源有限, 非常重视环境会计研究, 其环境成本管理在世界环境成本管理中也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将借鉴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 对我国环境成本管理进行探讨。

1 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分析

1.1 相关概念和分类

环境成本是社会成本的一部分。郭道扬教授认为, 环境成本是以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 充分考虑在产品生产前后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以及在生产前后所发生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治理费用。基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定义, 在考虑到环境因素后, 可以将环境成本管理理解为对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 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 目的在于以最少的环境成本取得最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环境成本产生原因和企业生产经营流程, 将企业环境成本及其管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事前环境保全预防成本, 诸如企业在生产前建造空气、水循环处理系统的成本, 或者产品设计阶段选择环保替代材料而追加的成本等;二是事后环境保全成本, 诸如生产完工后为达到环保达标排放, 以及废弃残余物处理而花费的建造、营运和管理成本;三是事中环境管理监测成本, 如申请绿色标志、监测管理环境达标情况、改善环境研究所发生的支出等等。

1.2 环境成本的核算和对外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目前广泛采用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包括: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和生命周期全成本法 (Life–cycled Full Costing) 。在作业成本法中, 确定成本动因时, 将环境成本动因单独列示出来, 将企业有关环境的支出划分为几个作业成本库, 并通过成本动因将环境作业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去。在生命周期全成本法中,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 将事前、事中、事后发生的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均累积起来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关于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 国际上一般都采取由企业定期编制环境报告, 然后由审计机构对企业环境报告和环境会计进行审计鉴证, 出具环境审计报告的方式。由于环境成本信息有货币计量信息, 也有非货币计量信息, 因而环境报告可通过报表加附注的形式予以编制。

2 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

2.1 日本环境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内容

日本是最早制定环境会计准则的国家, 环境省2002年颁布了最新的《环境会计指南 (2002) 》 (EAG2002) , 其中第三部分《成本与收益的计量》关于环境成本及收益的计量提供了具体意见。从具体实施而言, 日本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主要强调环境责任成本管理和环境成本效益配比管理。即根据环境成本发生的部门和原因, 归集环境成本, 并通过成本效益配比, 明确各责任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及其环保工作绩效, 促进各责任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 提高环境成本管理水平。

2.2 环境成本责任划分

责任会计是明确环境成本责任, 推动环境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日本企业通常通过责任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划分, 把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划分到各责任中心, 激励各部门提高环境成本绩效。具体做法是, 把企业各部门作为“环境收支”和“环境负担收支”的能源和资源使用量, 以及二氧化碳和化学物质等排放量合计起来, 并加以详细显示。哪个部门因为什么环境负担而花费了环境成本就会一目了然, 并作为以后各部门调薪、奖金发放的依据。这种环境成本责任的层层分解, 可以明确企业内部环境责任管理, 充分发挥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废弃物处理等各环节的潜力, 降低环境成本, 增加企业和社会的环境效益。

2.3 环境成本归集管理

环境责任的明确和激励约束主要是靠环境成本归集管理来实现的。以日本Ricoh公司为例, 该公司根据EAG2000将环保成本范围归为7类, 并进行相应的编码设计: (1) 业务领域成本, 指因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经营领域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与从事的环保作业所发生的成本; (2) 上游——下游成本, 指因在传统生产经营领域之前和之后的供应、消费等领域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发生的成本; (3) 性质管理成本, 指因有关环境管理领域中所进行的管理作业而发生的成本; (4) 研发成本, 指因进行有关的环保研发作业发生的成本; (5) 社会活动成本, 指因在有关环境影响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发生的成本; (6) 环境补救成本, 指因对已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消除后果, 和采取补救措施而发生的成本; (7) 其他成本。

与环境有关的成本费用一旦发生, 就按其性质进行归类, 如果某项成本费用仅仅是与环境有关的成本, 就直接计入环境成本;如要某项环境成本包含在经营活动中, 则根据情况将涉及环境的部分成本与不涉及环境部分的成本进行分离后归集, 各自分配到生产经营成本和环境成本中。对于难以分清是否属于环境成本的, 可依据其发生的主观动因判断其是否计环境成本。Ricoh公司将环境会计编码分成三级权重。首先, 完全出于环境保护目的的成本作为100%的环境成本;其次, 将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目的, 且预计可减轻环境的冲击起作用, 但是包括其他目的的成本, 作为50%的环境成本;最后, 主要目的不是环境保护, 但是将其作为目的之一的成本, 作为10%的环境成本。

2.4 环境成本效益配比管理

日本企业不仅重视环境成本归集和责任分配管理, 更重视对环境成本管理效率的评价。日本的很多企业, 如SONY、松下电器、富士通、东芝、三菱电机等, 都结合所在产业的特点, 通过对企业的经济效果和环境负荷进行综合评价, 进行有效的环境成本管理, 并强调配比原则, 将环境成本的发生与其产生的收益相配比, 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的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均在该会计期间确认。同时形成相应的环境效率指标 (一般将环境效率定义为:环境效率=价值 (收益) /环境负荷) , 来具体衡量环境成本管理绩效, 通过事前环境预防成本、事中环境监测管理成本和事后环境治理成本的流转性特点进行分类配比归集, 以确保环境责任成本管理起到全过程全员控制作用。

3 日本成功经验对我国环境成本管理启示

通过借鉴日本的EAG2002和日本企业成功经验, 我国企业实施有效环境成本管理能够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

3.1 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外部环境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环境法规也越来越严格,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正威胁着我国产品的出口等, 同时消费者也对环保产品越来越关注。但是, 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是其本能, 因此, 在推进我国环境成本管理过程中, 只靠企业的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施加外部的具有强制力的辅助手段。从日本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经验来看, 政府的推动、社会 (尤其是消费者) 的促进, 共同从外部推动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

(1) 加强民众环保意识的促进作用。

在日本, 由于环境资源相对匮乏, 经济发展过于迅猛, 环境负荷重, 20世纪70年代开始, 日本民众对自身生存环境日益关注, 绿色消费运动兴起, 日本民众环保意识增强, 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推行。在我国, 社会民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标示等环保识别能力较低。随着ISO14000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推行, 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 从消费者市场形成的外部动力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此外, 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环境审计, 加强社会对环境成本管理的监督和实施。

(2) 加大政府法律法规的强制推动力。

我国目前并没有环境成本方面的具体制度或指南出台, 企业既没有政府外部强制性推动, 又无法找到实施环境成本管理的依据, 这阻碍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于我国企业来说, 政府对企业执行环境会计制度的程度的影响力更强, 政府作为颁布环境会计规范的主体更为恰当, 可以使环境会计实施的效果更明显。具体可以国家环保管理机构为主, 联合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织, 共同制定适合不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环境准则和指南。环境会计规范的颁布实施应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逐步加强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透明度。

3.2 建立企业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系

关于环境管理, 主要有事前规划和事后治理两种管理方式。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环境采用的是事后治理的管理方式, 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通过日本企业成功经验, 可以发现, 环境成本责任的推行, 需要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系, 按照分工明确, 责任易辨的原则, 层层分解环境成本责任, 区分各责任中心的可控和不可控的环境成本, 为企业各部门编制环境成本责任预算, 并作为日常经营活动的环境责任准绳, 并纳入到其工作成本的基本评价标准中。使得企业环境成本责任得以落实和具体化。当然这有必要借鉴日本企业对环境成本的归集和编码方法,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准确的归集和分类, 并通过成本动因和环境成本库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中去, 通过横向纵向比较, 并于约束激励的利益机制相连, 与产品市场的绿色消费趋势、资本市场的绿色金融需求相连, 才能把企业内部主动环境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提升相结合, 实现企业和社会环境成本绩效的提升。

因此, 我国应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日本的成功经验, 加强民众环保意识, 通过建立企业环境成本责任会计体系, 加大政府法律法规的强制推动力等方式, 推动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发展, 保证我国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紧迫任务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杰.日本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研究, 2003, (6) .

[2]张惠忠, 穆敏丽.日本企业环境会计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改革与开放, 2008, (2) .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篇9

关键词:经济环境,财务战略,选择

企业财务战略, 是引导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和导向性的计划, 该计划服从于企业总体长远规划的目标, 是以价值管理为基础, 为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采取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决策方式和管理方针。经济环境的变化, 会对企业财务管理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左右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 在不同条件下, 根据企业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合理选择合适的财务战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1. 财务战略的特征

财务战略是财务与战略的有机结合, 既有财务的特性, 又有战略的共性, 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导向性的特征。

(1) 全局性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 应着眼于企业发展全局, 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计划和安排。

(2) 长期性

根据企业总体规划的要求, 企业的财务战略应能为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管理目标服务。

(3) 导向性

财务战略的选择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特定时期的企业财务战略应是该时期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特别是财务管理活动的指导方针, 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

2. 财务战略的内外部环境

影响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内部环境主要是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和资源配置能力。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战略, 充分做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战略的外部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外部宏观经济因素, 法律因素等。比如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国家相关经济法规等因素都制约着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企业必须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 准确预测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和调整财务管理的战略计划, 适应不同情况下企业发展的需要, 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降低经营成本, 获取更多的利润。

3. 财务战略的分类

企业的财务战略选择有多种类型, 主要包括扩张型的财务战略、稳健型的财务战略、防御型的财务战略和收缩型的财务战略。

(1) 扩张型的财务战略

扩张型的财务战略一般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投资规模和筹资规模的长期扩张。

(2) 稳健型的财务战略

稳健型财务战略要求企业在其经营规模、投资规模和筹资规模上长期保持稳定。注重资本结构的优化、平衡和利润的长期稳定增长。

(3) 防御型的财务战略

防御型的财务战略集中体现在对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 通过保持现有投资规模和筹资规模, 调整资本结构中负债资本的比重来预防经营风险。

(4) 收缩型的财务战略

收缩型的财务战略强调压缩企业投资规模和筹资规模, 采取降价销售的方式促使销售量的增长, 减少库存来实现资本的回收, 降低企业损失。

二、影响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经济环境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会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来自于企业内部 (微观经济因素) 和外部 (宏观经济因素) 。

1. 内部经济环境

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内部经济环境主要是企业的产销能力、融资能力、资本结构、收益分配政策、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等。

(1) 企业的产销能力

企业产品生产能力受其销售能力的制约, 企业应以市场销售为导向, 合理制定产品生产计划, 力求做到产销均衡。在不同时期, 企业产销能力的变化对企业财务战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企业市场份额提高, 引起产品销售量增加, 企业一般会采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能力的财务战略增大产品产量, 以求获取更多的利润。

(2) 企业的融资能力

企业的融资能力与其经济实力、信誉、企业性质和偿债能力有关。经济实力较强、信誉较好、偿债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往往融资能力较强, 这类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比较偏爱债务融资, 或采取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债务融资方式在经济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融资成本较低, 其资本成本率可能会低于投资收益率, 使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利润快速增长;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由于受自身经济实力、信誉和偿债能力的制约, 融资能力较弱, 无论是采取权益融资或是债务融资, 都会面临较大的困境, 融资数额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3) 企业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各项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 从宏观上来看主要是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 企业的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及经营风险。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 由于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比较乐观, 加之对风险的偏爱, 一般会选择债务资本比重较大的资本结构, 增大企业的获利能力;而中小型企业受债务融资的限制, 且未来会面临更多更大的经营风险, 故往往选择权益资本比重较大的资本结构, 获利能力较弱。

(4) 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

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对企业收益分配会有不同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会充分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制定收益分配政策, 不同的收益分配政策也会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某些所有者或股东可能看重企业未来发展带来的利润累积, 而有的所有者或股东可能更希望每期分红。如果利润累积, 可以使企业有较多的盈余资本用于企业的发展, 如果每期分红会使企业缺少发展资金, 丧失更多的投资获利机会, 削弱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 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

(5) 企业发展阶段

企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发展阶段, 企业的财务战略的选择应以企业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一般来说, 企业的发展包括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6) 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式和集约式增长两种。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大都是粗放型的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浪费资源为代价的低水平的、重复性的数量增长, 缺乏可持续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这一发展要求, 企业在财务战略的选择上应注意调整财务战略投资结构和创新企业财务制度。

2. 外部经济环境

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是指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周期、法律因素和技术因素等。由于宏观经济因素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较大, 甚至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所以提前预知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 作出准确判断, 及时调整企业财务战略显得十分重要。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

1. 不同经济发展周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宏观经济的发展一般由“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周期组成。在经济的不同发展周期, 企业的财务战略选择有所不同, 企业应根据经济发展的特定周期选择合适的财务战略, 要有未来风险的防范意识, 着眼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1) 繁荣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经济发展处于繁荣期的标志是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企业利润大幅提高、失业率呈现较低的水平。在这一经济阶段, 由于社会平均报酬率较低, 企业通过投资行为很容易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报酬率的投资收益率, 同时由于国家在这一特定经济阶段往往会采取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 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企业应选择扩张型和稳健性相结合的财务战略。通过举债或增股的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力求企业经济效益的规模化增长。

(2) 衰退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繁荣期过后往往是经济的衰退期, 在这一阶段,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趋缓, 企业利润呈下降趋势, 失业率和融资成本逐渐上升, 企业应选择防御性财务战略。通过收缩投资规模、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的方式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和减少企业经营损失。

(3) 萧条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在经济萧条阶段, 特别是步入经济低谷时, 企业利润将呈现负增长, 这一时期企业应采取防御型和收缩型的财务战略。通过进一步压缩投资、降低成本、保持市场份额、削减雇员的方式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损失。

(4) 复苏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经济发展进入复苏期后, 国家为刺激经济的复苏, 一般会采取稳健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企业融资成本逐渐下降, 企业利润逐年上升, 在这一时期, 企业应采取扩张型的财务战略。加大筹资力度,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增加新产品、增加雇员以达到企业利润的快速增长。

2.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财务战略的选择

(1) 初创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企业初创期的典型特征是资金需求量大、产品处于研发阶段, 没有收入和利润, 财务风险高。这一时期企业财务战略的重心是筹资和防范经营风险, 应选择扩张型和稳健型相结合的财务战略。一方面要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另一方面又要注意防范融资风险。企业应更多地选择权益资本的融资方式, 适量采用债务资本的融资方式, 两者有机结合, 降低资本风险。

(2) 扩张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企业发展进入扩张期后, 财务战略的重点应转移到提高企业收入和利润, 提高市场份额上来。这一时期由于经营风险下降, 企业宜采用扩张型的财务战略。通过资本扩张、投资扩张和市场扩张取得更多的利润, 尽早收回投资成本。

(3) 成熟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步入成熟期后, 企业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经营风险进一步减小, 利润稳定增长, 由于竞争对手的加入, 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目标难以实现, 这一阶段企业财务战略的重心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应选择稳健型的财务战略。通过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的产品价格、实现产品销量和利润的长期稳定增长。

(4) 衰退期财务战略的选择

企业进入衰退期后, 市场上出现了功能、质量和价格更有优势的替代产品, 企业市场份额逐渐萎缩, 销量减少、利润大幅下降直至产生亏损。这一阶段企业应采取收缩型的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积极稳妥地寻找外部市场实现更多的销售, 减少库存和产品积压, 加速资金的回收, 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3. 不同经济增长方式财务战略的选择

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 对财务战略的选择也不相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必导致企业财务战略选择局限于简单的数量增长, 财务战略和管理效率十分低下。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的是企业经济的有效增长, 这种增长方式有助于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实现企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1) 调整财务战略投资结构

企业投资应从低水平的、重复性的、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投资方向基础性投资转变,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技术、加大企业职工生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方面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战略性调整。

(2) 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大力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利用先进的管理制度约束企业追求短期数量高速增长的冲动, 比如建立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绩效考评机制, 以成本、销售和利润为依据, 评价各部门的经营业绩, 使企业向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影响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经济因素很多, 本文只是针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难免有错漏之处, 将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加以完善、以求形成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荆新, 王化成, 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第五版)

[2]白夏平.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战略调整探析[J].中国商贸 (2011) , (3)

[3]何琳.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战略[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7) , (1)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篇10

一、ERP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1. 财务管理内涵得到扩展

ERP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其中, 将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无形资源进行计量, 从更深层次意义上扩展了财务管理的基本内涵。ERP系统中包含了主动模块, 不同模块承载着不同的功能, 有效丰富了财务管理的内容, 扩展了财务管理的内涵。ERP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根据系统的要求进行管理, 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全面的依据。

2. 财务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与现代企业正常运营所需要的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差距, ERP的运用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 并且简化了企业内部各项单据的传输流程, 不同项目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规范了财务管理程序。ERP系统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系统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为企业变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提供了便利, 财务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3. 财务管理细化成本预算

ERP把预算考核部分放在成本的中心位置, 并且对于基层成本项目进行预算管理, 实时监控并且从多角度分析预算, 拓宽了财务管理的视角。企业进行财务预算过程中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不同的标准, 对于预算的精确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ERP环境下进行成本预算能够有效细化预算过程, 提供更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源供决策者参考。

4. 财务资金管理更加严格

在ERP环境下, 企业通过ERP系统的渠道减少了中间处理环节, 对于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更加严格, 优化了业务流程,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ERP的运用丰富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准确有效进行, 将企业财务管理和整体发展融合在一起。ERP环境下对于企业资金管理更细化, 对于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向有清晰明确的追踪, 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相对来说更加严格。

二、ERP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 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不到位会导致财务管理基础信息在存储时存在失真和失效等严重的情况, 企业对于资金、存货等重要的企业构成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进行监督和控制, 导致ERP系统的模块化管理不能够有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是ERP系统功能有效发挥的基础, 基础工作不完善会影响ERP系统功能的正常使用。

2. 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不健全

企业财务管理流程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 并没有根据ERP系统的要求进行财务管理, 所以ERP系统并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于财务控制的基本要求, 企业如果参照ERP系统进行财务控制, 容易引发财务风险。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不健全导致企业在进行ERP环境下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受到阻碍, 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不健全, 各部门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缺乏固定的制度规定和引导, 影响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

3.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力有限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于ERP系统操作不纯熟, 在工作过程中只能够被动地使用系统数据和信息, 无法发挥ERP系统的预期效果, 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 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于ERP系统不熟悉, 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无法发挥ERP系统的全部功能, 影响了ERP系统的效果。

三、ERP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1. 全面整合企业资源

ERP系统具有丰富的子模块可以用来帮助企业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 企业通过ERP系统将资源进行整合, 能够有效丰富企业的数据库, 将信息搜集与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数据要求相结合, 确保收集到的数据具有价值。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设计相关流程的过程中, 将ERP其他子模块的流程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 对关键节点及时进行监控便于企业进行收据收集和整理。

2. 转变财务管理模式

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的模式, 只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总结, 但是在ERP环境下的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事前和全程管理。企业将ERP系统与日常业务结合之后, 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能够在信息系统上达成共识, 便于业务和财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补充。传统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查找资料、查阅凭证等耗时耗力的流程在ERP系统的支持下能够通过系统查询快速解决, 有效降低了人力财力的浪费。在ERP环境下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行事前规划的制定、财务管理过程的监控以及时候财务执行效果分析加强企业财务预算控制。加强ERP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将系统细化, 保证企业能够通过获利分析系统进行有效决策。

3.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ERP环境下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财务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有财务管理知识, 而且需要掌握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之前掌握了系统的财务专业知识, 但是在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 因此企业提供机会对财务人员进行适时培训能够有效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以适应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企业在ERP环境下要保证财务管理人员具备独立使用ERP系统的能力, 可以有效处理系统中不同环节过程中的数据的精确性, 保证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使用效果。

4. 强化各部门之间配合

ERP系统中包含着主动功能模块, 但是企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许多模块并没有进行人员培训, 相关子模块下的数据并不能够保证真实有效, 相应子模块的数据需要财务人员进行录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重视屋子的出入库和成本匹配但是对于其他的功能模块功能的推动并不及时, 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数据的不准确。企业在采用ERP系统进行财务管理时要整合企业各部门的资源, 修订企业管理流程, 提高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 促进全员参与到ERP财务管理过程中来, 发挥所有模块的功能, 实现ERP系统价值最大化。

四、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中ERP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利用财务基本信息和数据对财务预算、控制和管理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实现ERP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建设, 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在ERP环境下探究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应用途径, 发挥ERP的积极作用才能够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整体运营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明霞.基于ERP环境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5, (19) :184-185.

[2]赖晓烜.对ERP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1) :14-15.

[3]王欣.ERP环境下A公司财务管理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篇11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在后金融时代,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情况分析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房地产 财务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一般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亦或是八年、十年甚至更久。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部分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遇到严重困难仍是不争的事实。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是一个投资巨大、回收缓慢、回报丰厚、具有高风险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模式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具有资产负债率比较高,投、融资金额均较大、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观准确的认识财务环境变化将有助于房地产企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

一、总体财务环境平稳,但不平衡

随着次贷危机在全球蔓延开来,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成功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我国及时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方针,在一系列反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连续作用下,加之企业积极地应对,使得经济状况扭转了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年初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呈现逐渐回升的态势。这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财务环境平稳奠定了基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调整的高位阶段,经济数据、经济运行态势已经如此清晰客观地向我们呈现出一种周期回升的态势,中国经济在今后的回升是一个持续而稳定的过程。不过,由于受到的金融冲击程度的不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环境的稳定性又有一定差异。比如沿海地区以及经营进出口等与国际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企业,其财务环境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复苏情况而有较为明显的波动。

二、资金流动风险加大

这次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方面使得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另一方面使得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更会有违约的风险。然而这场危机持续的发展,影响的不单是银行机构和国家的外汇储备安全,还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损失,处于这次次贷危机风口浪尖的金融中介机构自然是谨小慎微,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造成企业贷款难度大,不可避免的使部分房地产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从而使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流动风险。

三、企业投资增幅明显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得到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金融服务业不能够脱离实业的发展。在对过去工业化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之后,就出现了重归经济实体和再工业化的趋势。再工业化不是回归传统的工业部门,而是通过政府扶持,实现传统产业在新技术基础上的复兴。而金融危机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催生了重大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我国自2009年以来,投资需求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增长態势,4万亿投资项目中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工,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私人投资的主要载体,以及抵御通货膨胀的行业之一,在短期内仍会是投资的“领头羊”。而且从长期看,人口结构、城市化近期仍是房地产需求的强力支撑。如果考虑近期房地产市场供求格局的变化,土地购置面积、房地产新开工项目逐步恢复,以及开发商投资积极性逐步提高等“新增”的积极因素,房地产投资增速预计将进一步提高。

目前,房地产投资不断创新高,下一阶段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已无悬念。2009年10月开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量价齐升的局面。目前,房地产的供求格局已经到了一种接近极限的状态,百姓对房地产的需求一定会使得地产投资进展持续比较长的时期,如今,房地产投资的火爆,也去还只是快速增长的起点。从国家统计局获悉,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5.06,比5月份回落0.01点,比去年同期提高8.51点。

从分类指数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为105.54,比5月份回落0.02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1.94点本年资金来源分类指数为113.63,比5月份回落3.06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4.90点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为93.22,比5月份提高3.08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83点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为104.65,比5月份提高1.17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6.06点房屋施工面积分类指数为109.39,比5月份回落1.97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5.50点。

四、消费需求增加

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也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量入为出”,这种比较保守的消费观念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受到冲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的改革开放政策、廉价生产要素、投资驱动和地方政府推动型的经济增长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基本告一段落,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源泉更多地来自于消费率的提升及社会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等,如国家大力推动的城镇化。一旦有足够的消费,商品房就不愁滞销,好的销量带动资金的流动,促进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好转,又相应的减少了筹资和投资的风险,形成良性循环。

石油化工企业强化环境管理的分析 篇12

关键词:评估工作,意识教育,环境管理指标

一、做好重大环境因素评估工作

一般而言, 影响石化企业环境管理因素比较多, 而做好重大环境因素评估工作, 是控制环境风险、避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提升企业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水平的关键。在石油化工企业标准规范中明确指出:企业理当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环境评价程序, 该程序主要负责对服务、产品、活动等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进行辨识、评价, 从中准确定位出重大影响环境因素, 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企业在制定环境管理目标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重要环境因素的削减计划和方案。环境因素的确定范围有: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检验、分析、检测设施;原材料、半成品的采购;设备设施的更新;产品运输、贮存、使用和服务等;废弃物的处理、贮存、处置和利用。

二、做好环境合法性意识的教育

(一) 环境法律法规教育

企业发展应该首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企业要制定出环境保护准则, 而且准则应该以法律为基础, 在保障基础不被改变的前提下, 不断完善企业各项制度, 提升执法力度。在当前社会发展中, 很多企业出现违法行为, 石化企业环境管理不符合规范的事件也比较频繁, 这些问题已提到日程管理中, 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处罚制度也已出台, 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拥护。普遍认为, 一些污染重大的企业, 应该履行“突然死亡法”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指的是,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严格根据规定进行生产, 如果有违背企业管理模式或法律法规的做法, 应该得到惩罚。这对企业发展提出了严格要求, 管理者首先要具备环境合法意识, 不断加强自身管理, 自觉维护法律, 要基于环境管理准则上开展企业各项工作, 这样才能保障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这种管理模式, 要灌输到每个生产管理环节中, 要灌输到每名员工的头脑中。

(二) 环境意识教育

环境管理和生产管理应该设置出统一目标, 环境管理目标和生产管理目标之间应该做好协调工作, 二者即有独立性, 又有统一性。然而在实际管理中, 很多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往往出现重视生产, 轻视环保的现象。从中看出, 对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员工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工作显得至关重要。举个例子:对企业进行环境培训工作时, 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层次内容, 骨干人员培训、管理人员培训、普工员工培训等, 这样可以做到针对性培训。培训方式要多样化、多元化, 要打破传统的说教型教育模式,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观看视频、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 让员工在培训中有所学、有所得。要组织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 如通过开展环保知识竞赛、参观环保宣传展览、组织环保演讲等活动, 促进员工环境意识的提升。

(三) 做好员工工作规范培训工作

工作规范是企业各级管理职能部门经过审核确认的作业受控程序, 是员工操作行为的指南。很多时候因为员工不按规范操作, 导致环境问题出现。尤其是一些大型石化企业, 环境风险很高, 如果员工不能遵守规范开展工作, 就可能因为工序操作问题, 导致环境污染事故。因此, 首先应该做好上岗前培训工作, 使员工在从事具体工作前, 掌握操作规范, 异常问题的处理方法及应急处理措施;其次做好岗中培训, 通过员工现场实际操作行为的检查和确认, 发现不规范工作行为, 及时纠正和改进, 稳步提升员工的操作能力。

三、确保环境目标和指标及方案实效化

环境目标主要指的是企业根据当前发展情况, 对环境方针进行定位, 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总体计划和目标。企业发展有了目标指引, 才能保障执行效益。指标指的是, 企业在有限范围内设立出目标, 再将该目标进行分解, 从而落实到企业相应管理部门中。为了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要求, 企业需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绩效要求之方案, 该方案能够适应企业各个生产部门需求。方案执行是否能成功, 跟企业的自身目标、指标以及规定相关。每个企业, 每个部门应该有明确规定, 根据相关需求履行职责, 从而实现所制定的方案目标。许多企业制定的管理方案往往言而无实, 不便操作。因此, 各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技术实力、经济状况及生产特点等要素, 制订适合本企业的可操作性的文件, 规定出相应的记录格式及对责任人的要求。以某乙烯厂的环境要素管控图表为例:

这是企业制定出的环境方针、环境管理目标、指标等, 以此为根据, 可以开展具体环境管理工作。一般而言, 企业发展一直强调内部环境管理, 很少关注外部发展情况。因此, 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方针, 根据当前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选择性进行应对。另外,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运行方案保障企业发展, 一些薄弱的环节需要企业加强控制。例如:一些存在明显的环境矛盾问题, 企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是随着近几年发展来看, 企业发展外部影响越来越明显。而我国外部管理上依旧存在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 面对环境污染一般都是进行异地转移或者是二次污染, 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污染更加严重, 直接影响企业发展形象。

结束语

面对日益严竣的饮用水安全、雾霾等环境问题, 石油化工企业, 作为环境污染物的主要贡献者, 必须承担起改善环境状况的社会责任。目前, 许多石化企业已经建立起HSE等相关环境管理体系。各级企业管理人员, 已深刻的认识到:企业要发展, 环境安全是底线。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强化环境管理, 即是石化企业发展的必需, 也是改善民生、实现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明.公司使用HSE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发展水平[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理论) -2011年12期.

[2]李艳琴, 侯尉生.贝加莱冲击石油装备系统设计新概念——贝加莱将携自动化产品与方案亮相CIPPE[J].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13年2期.

[3]张士忠.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特色文化”的建立和培育——试论公司HSE管理体系文化的建立和培育[J].现代企业文化-2012年21期.

上一篇:声乐教学研究下一篇:统筹使用